-
1 # 時光深處
-
2 # 劉一千五
關羽在荊州,在三個強大勢力的擠壓下,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立錐之地,關羽進行了樊城之戰,結果,關羽前腳走,呂蒙後腳到,關羽前後無照應,荊州丟了不說,關羽身家性命也保不住了。
一,關羽荊襄之戰的背景1,曹操在漢中打了敗仗,為了全線遏制住劉備從西方的進攻,立即命令曹仁在荊州方向發起一輪攻勢,目的是分解劉備對關中、孫權對合肥兩個方面而來的壓力。曹操不希望兩個戰場同時作戰,所以,命令曹仁從三家之間的樊城著手,打關羽的同時,把機會留給孫權,因為,孫權時時想奪回荊州。一旦孫看到荊州有機會,合肥的危機不就解除了嗎?
2,劉備為了漢中之戰,他把荊州南三郡還給了孫權,這件事上伊籍去辦的。
伊籍當時說,本來要把荊州全部還的,但是,還了之後,關將軍沒有地方住,所以,得了東川后再還。孫權同意了,從合肥方向向曹操發動了進攻。
深度地想想這一件事,無論哪方面(劉備,孫權,曹操)對關羽都非常不利。曹操暫時不說,大哥劉備為了換取孫權的出兵,如果再來一次,不就把荊州還了嗎?那時,以關羽都個性,關羽接受得了嗎?關羽不得不考慮自己的一幫人都吃穿用度。畢竟別人給的,人家要怎麼就怎麼。如果荊州是關羽打下來的,劉備敢把南三郡還給孫權嗎?
3,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得了東川,是應該還人家孫權了。但是,劉備提都不提這件事。孫權知道,關羽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劉備諸葛亮就是不還。那麼,劉備天高皇帝遠,孫權奈何不了他,但是,關羽就在傍邊 找關羽都麻煩還是方便的。
果然,孫權讓呂蒙屯兵陸口,明擺著就是找機會襲擊荊州。
諸葛亮劉備知道後,劉備命令關羽打樊城,只要把樊城的曹兵打痛,其他方面的威脅就化解了。
荊州的關羽,處於三方勢力之中。以他現在的名聲和影響,再不打下自己的落腳之地,恐怕就沒有機會了。即使打不下其他地方 把荊州重新打一下,劉備今後也不能再把荊州去和孫權做交換了 關羽對孫權本來就沒有好臉色,根本就不理會“江東鼠輩”。
現在大哥把東川打下來了,關羽再不出去活動活動,建功立業,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馬沒有了。
這幾個因素碰巧合到一起,關羽得到劉備的指示的情況下,出兵攻打曹操,首先從樊城開始。
二,關羽荊襄之戰的經過和結果1,經過。關羽遵照劉備諸葛亮的指示,開始了荊州襄陽之戰。由於關羽在軍隊安排上失誤,有很多荊州人士和手下將軍鬆解不力。更由於,關羽在樊城遇到曹操方面的強烈抵抗。進展緩慢。樊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樊城一旦陷落,曹操方面是“黃河以南非國家之有也”。關羽得到樊城,那麼,劉備方面就把軍隊塞到曹操的洛陽城下。這對劉備實現“恢復中原,還於舊都”,就容易多了。曹操當時一聽關羽打樊城,慌得要把都城轉移。
這時,司馬懿出來了,他建議曹操,去和孫權說,孫權不是要得荊州嗎?,讓孫權派一隻軍隊從後面襲擊荊州,孫權得了實惠,樊城的包圍也解除了。曹操一聽,有理由。m馬上執行。
所以說,關羽表面上敗在孫權手上,其實是敗在司馬懿的這條計策上。
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捉于禁,殺龐德,打得曹操幾乎遷都。但是,一旦碰上司馬懿的計策,前面的一切都化為烏有。
2,結果,關羽進行的荊襄之戰,開始是形式大好。後來,關羽在前線中箭,身體帶傷;呂蒙用計襲取了荊州。關羽前面攻不下樊城,後面讓呂蒙奪了荊州,有家難回。大哥劉備派的軍隊毛都不見一根。關羽現在是處境危難。
關羽不得已,只好放棄樊城,走偏僻的小道了。到了麥城,孫權已經不下天羅地網,關羽是如何也逃不出曹操和孫權的重重包圍了。結果,在寒風刺骨的天底下被俘。
關羽忠心耿耿,直死也不投降“東吳鼠輩”。結果,被“東吳鼠輩”害死了。
-
3 # 常棣tandy
第二次荊州風雲醞釀於孫劉十年的聯盟歷史,拉開序幕的卻是關羽的北攻襄陽之師。關羽盡銳攻襄陽,開啟呂蒙襲荊州之機,並導致孫劉在夷陵的大火併,孫劉 在南方分據吳蜀的局面才基本定型。
一般戰史把關羽開始攻襄陽的時間定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為什 麼要在這個時候北攻襄陽?
不少學者認為是關羽自作主張。誠然,以關羽的行動既不具備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的條件,也不是西線戰場的需 要,而將關羽的行動歸結為擅啟兵釁。
一、關羽北攻襄陽決不可能一時衝動
關羽北攻襄陽,不是自作主張,而是劉備一個階段性佈局的一部分。我們只需 要釐清兩個問題,即可對此事做出判斷。一是在事前關羽與劉備有無溝通;二是關 羽攻襄陽與劉備的整體佈局在戰略意圖上有無關聯。
《蜀書·先主傳》載,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取得漢中後,“遣劉封、孟達、 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當時,劉封與孟達並不在一起,劉封從漢中的南鄭東下, 孟達從荊州的秭歸北上。《蜀書·先主傳》這樣敘述,顯示劉封和孟達的行動是一個 整體的部署。
孟達受命從荊州的秭歸北上攻房陵(今湖北省房縣)。先此,孟達與法正各領 兩千兵赴荊州;後來,劉備與法正入蜀,而令孟達並領法正之兵,留屯江陵;劉備 定益州後,以孟達為宜都太守,屯秭歸;與此同時,劉備拜關羽都督荊州事,全權統領荊州軍政事務。身為宜都太守的孟達應受關羽節制。
而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陸遜攻宜都時,“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也就是說,孟達北上後,劉備任命了新的宜都太守。劉備令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並引發荊州人事變動,這樣的事, 劉備不可能不跟“都督荊州事”的關羽溝通,也不可能不就此舉的戰略意圖跟關羽 溝通。因此,在關羽攻襄陽之前,劉備部署攻東三郡的行動,實際上已跟荊州的關 羽發生了關聯。
《蜀書》關於此間劉備與關羽聯絡的記載,就是劉備稱漢中王后派費詩赴荊州 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關羽已耀師於襄陽城下。從劉備遣孟達北上到劉備稱漢中王,時間並不長。關羽起兵北上,劉備醞釀稱王,都發生在這期間。劉備對於稱王這樣的大事,不可能不跟關羽溝通。劉備籌備稱漢中王時,關羽列名於上 漢帝表上。可知劉備在派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之前,劉備與荊州之間其實保持著密 切的聯絡。關羽起兵北攻襄陽,劉備不可能事先不知道。
關羽北攻襄陽,顯然得到了劉備的積極支援。《後漢書·獻帝紀》載,“秋七月 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並無庚子日。庚子疑為庚午之誤,即七月二十。這正是關羽北攻襄陽期間。
劉備拜關羽 為前將軍,假節鉞。按漢魏之際的慣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將軍而假節,“得殺犯軍令者”。此時劉備集團中,除關羽外,假節者只有左將軍馬 超、右將軍張飛。假鉞則更是權重已極。
黃鉞本是“恭行天罰”的王者之器。武王 伐紂,誓師於牧野,右手秉白旄,左手杖黃鉞。故為臣子者只能是假鉞。《宋書》 百官志對漢魏以來假鉞的情況總結說,“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假鉞確實“非人臣常器”。在整個蜀漢的歷史上,假鉞者只有關羽和諸葛亮。
但諸葛亮在拜丞相時,只是假節;諸葛亮假鉞,是在建興三年(225年)春徵南中時 ; 建興五年(227年)春,諸葛亮出屯漢中以事北伐,後主下詔曰“今授之以旄鉞之 重,付之以專命之權”。
可見在蜀漢歷史上,並非根據地位,而是在有事於徵伐 時,才假鉞。人臣而假鉞,意謂代行王者之誅。九年前,劉備剛剛得到南郡,即任 命關羽為襄陽太守,關羽或許已為攻襄陽而籌備經年。此時,關羽北攻襄陽,劉備 假關羽以節鉞,此事不可能由費詩臨時承製而授,顯示劉備不僅事先知道,更將此 舉視為代自己行王者之誅,作為劉備稱漢中王后“撲討凶逆”的行動體現。
二、關羽北攻襄陽與劉備攻打東三郡的關聯
劉備在得漢中後的主要軍事行動就是部署攻東三郡。這與關羽攻襄陽在戰略意 圖上有什麼關聯呢?
《蜀書·劉封傳》載,孟達攻下房陵後,將進攻上庸,劉備“陰 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孟達自此受劉封指揮。孟達自房陵向西,劉封則自漢中沿沔水(今漢水)東下,途經西城郡,再從堵水南向,始達上 庸。劉封和孟達會攻上庸,曹操所置上庸太守申耽舉眾投降。
劉備以申耽為徵北將 軍,繼續領上庸太守,以申耽弟申儀為建信將軍,領西城太守。至此,西城、上 庸、房陵——歷史所說的“東三郡”——落入劉備的控制之中。
田餘慶先生曾詳考東三郡的歷史地理沿革,並分析其在荊益二州之間的地 位。西城郡,治今陝西安康;上庸郡治今湖北竹山;房陵郡,治今湖北房縣。西 城、上庸、房陵三郡在西漢時都是漢中郡的屬縣,屬益州刺史部;東漢末,始升格為郡。三郡與漢中南鄭之間的聯絡主要依靠沔水:西城就在沔水邊上。沿沔水東下,經由沔水支流堵水(今堵河)可達上庸,經由沔水支流築水(今築河)可達房 陵。
這樣,三郡借沔水而連成一片,經由沔水,向上可延伸至漢中南鄭,向下可延伸至襄陽。
劉備在取得漢中後,旋即派孟達、劉封分別從荊州的秭歸和漢中的南鄭兩個方 向,以對進的方式拿下房陵、西城和上庸三郡,其戰略意圖顯而易見:即透過控制 東三郡而銜接荊州與漢中,以使荊、益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這樣,今後無論是求 更穩固地“跨有荊益”,還是從事北伐,其態勢都會更加有利。
東三郡之間的聯絡,以及透過東三郡而聯結荊州與漢中,最重要的聯絡紐帶卻 是沔水;沔水在流出秦巴山地後,最重要的戰略樞紐即為襄陽。從襄陽沿沔水乾 流,可通江陵、江夏方向;沿沔水的幾條支流,向北可輻射南陽盆地的諸戰略據 點。
如果說沔水是漢中與荊州之間的聯絡紐帶的話,那麼,要想拉起這條紐帶,從 而撐開一種局面,卻有賴於控制這條紐帶兩端的重要戰略據點:南鄭和襄陽。因 此,如想透過東三郡而聯結漢中與荊州,就必須佔領襄陽;如不控制襄陽,則東三 郡在荊州與漢中之間的銜接作用將大打折扣。
從劉備集團在建安二十四年夏天的一系列行動看——劉備在那年五月佔領漢 中,隨即動用荊州和漢中兩方面的兵力以攻佔東三郡,而關羽北攻襄陽之師差不多 是緊隨而出——關羽在那年七月間率軍北攻襄陽,應是劉備一個階段性佈局的一部 分,而不是關羽自作主張。
這個階段性佈局就是打通經由沔水而連線漢中與荊州的 通道,以求荊益之間能有更緊密的聯絡。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劉備的這個佈局,仍是一個有限的目標。劉備稱漢中王 後,拔魏延為都督,鎮守漢中,劉備本人卻率大眾還治成都。由此看來,劉備並沒 有在那年即大舉北出的打算。
關羽北攻襄陽,並不意味著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便欲“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
呂思勉先生在敘述關羽北攻襄陽這段歷史時,先述及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 城守將侯音反曹一事,暗示這兩件事之間或許有聯絡 。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漢太 醫令吉本、少府耿紀等人在許昌反曹時,有“南援劉備”之議 ;十月,侯音在宛 城反曹時,也有“與關羽連和”之說,但相信這兩件事與關羽的北攻並無直接的聯絡。
侯音反曹時,曹操令曹仁從樊城率軍圍攻宛城,到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 始破宛城而斬侯音。曹仁從樊城調來軍隊,圍攻宛城達三個月之久。顯然,在這三 個月的圍攻期間,樊城方向並沒有受到來自關羽的壓力。換句話說,關羽並沒有對 宛城的反曹事件做出反應,更不用說十個月前發生在許昌的反曹事件。因此,發生 在許昌和宛城的反曹事件,與關羽的北攻襄陽並無直接的聯絡。
人們傾向於以《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來衡量關羽攻襄陽之戰,可能跟該戰的影 響有關。關羽北攻樊城、襄陽,開局非常順利。入秋後,他擒于禁,斬龐德,水淹 七軍,遂圍曹仁於樊城,圍呂常於襄陽。中州一帶也出現騷動。
《蜀書》 載,“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 避其銳”。這樣的影響,不免讓人傾向於從中原方向去展望關羽的目標所指,進而 聯想到關羽是不是已經在“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關羽北攻襄陽,連同劉封、孟達攻佔東三郡,旨在打通荊州與漢中之間的聯絡 通道。為這一目標收最後之功的,便是攻佔襄陽。
建安二十四年初秋,沒有人懷疑關羽將攻佔樊城、襄陽。
三、關羽北攻襄陽的影響
關羽攻襄陽之戰所引發的最大變局卻是政治格局的變化。
建安末年,割據的群 雄紛紛灰飛煙滅,曹、劉、孫三家卓然立於漢末的亂局中,有賴於這樣一種格局: 孫劉結盟對抗曹操。建安政治的最後一幕,這一格局竟發生完全的逆轉。孫權背盟,與曹操聯合,襲佔了劉備的荊州。
這一變局的遠因,可追溯到孫劉聯盟關係在悄然間發生的變化。建安二十年的 那次危機已顯示聯盟關係的脆弱。但那次危機中暴露出來的矛盾,還只是雙方為利 益而發生爭執,以曹操為敵這一政治前提卻不曾改變。然而,到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這一前提也開始發生變化。
《吳書·吳主傳》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 誓重結婚”。曹操於建安二十一年十月治兵,次年正月,進軍至居巢;二月,攻孫權於濡須口。從呂蒙、臧霸等雙方將領的傳記中所描述的情形看,發生在濡須口的 戰鬥非常激烈。可是,到三月的時候,曹操卻引軍北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對於孫權請降一事,《魏書·武帝紀》沒有記載,但《魏書》臧霸傳中卻有 提及。臧霸傳在敘述了濡須口的激戰後,順便提到:“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 夏侯惇等屯居巢。”這一記述可為佐證,證明孫權確曾在該年春天派徐詳向曹操請 降。
徐詳在《吳書》中沒有專門立傳,只在是儀、胡綜二人傳中被提及。陳壽卻在 傳末將此三人合在一起評論:“是儀、徐詳、胡綜,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 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各見信任,譬之廣廈,其榱椽之佐乎!”這 三人都受到孫權的信任而參與機密。是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胡 綜“與是儀、徐詳俱典軍國密事” 。
孫權稱帝,徐詳與胡綜併為侍中。三人都參 與孫權的軍國機密,扮演的角色卻稍有不同,徐詳是“數通使命”。三人之中,獨 徐詳無傳,可能是因為他從事的多為秘密外交,故其行事不為外間所知。孫權派徐 詳詣曹操請降,可能也是一次秘密的出使。畢竟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
此後,孫曹關係卻未見有明顯的變化。看來,孫權派徐詳詣曹操請降,只是孫 權試圖跟曹操緩和,曹操的反應卻並不積極。《吳書·吳主傳》中說“公報使修好, 誓重結婚”,這只是江東方面的敘述。孫曹聯姻在建安三年,但曹操兩度責江東遣 送任子,都被孫氏兄弟所拒。
也許是曹操又提出遣送任子之類的要求,孫權沒有答 應,所以他對孫權請降的誠意並不信任。《魏書·夏侯惇》傳載,曹操雖然撤軍,卻 使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在淮南仍留有超過十萬人的龐大兵力,駐軍規模遠遠 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孫權為什麼會在建安二十二年春試圖跟曹操緩和呢?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針對 孫權的大舉用兵共有四次,分別是:建安十四年三月至十二月、建安十七年十月至 次年四月、建安十九年七月至十月、建安二十一年十月至次年三月。
孫權針對曹操 的大舉用兵共有兩次:建安十九年五月,攻皖城;建安二十年八月,攻合肥。而劉 備與曹操之間,除了在巴中的軍事衝突外,截至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不曾針對劉 備大舉用兵,劉備亦不曾針對曹操大舉用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主要的作為便是佔 據益州,而一旦入據益州深險之地,便已避開了曹操的主要壓力。在孫劉聯盟間, 獲得巨大收益的是劉備,承受曹操巨大軍事壓力的卻是孫權。日後,江東方面指責 劉備“既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顯然包含著對聯盟歷 史的總結。
孫權在剛剛進行一場激戰之後即派徐詳向曹操請降,雖然得到的反應並不積 極,但此事已足以顯示出,孫權在重新審視孫、曹、劉三者的關係。
恰好,也是在這一年,魯肅去世了。魯肅是江東集團內主張維持聯盟最有力的 人物。建安十三年,他主動促成孫劉結盟;建安十五年,他力主孫權鞏固聯盟;甚 至在建安二十年的那場危機中,仍試圖以談判解決危機;是後,依然悉心維護聯盟 關係。魯肅認為,只要強大的曹操依然存在,就必須維護孫劉聯盟。魯肅去世,遂 使脆弱的聯盟失去一個重要的維繫紐帶。而變局向著不利於劉備的方向發展了!
(正文完)
-
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219年,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結果,不但襄樊沒打下,還“大意失荊州”,全軍覆沒。
對此,許多朋友認為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其實,未必如此。
襄樊,是必須要打的。當時時機不錯,關羽當然要不失時機的發起戰役。
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的企圖是靠譜的。
只不過:許多事情本來就是“不靠譜”的,是當事人難以預料的。
必須打的襄樊襄樊,必須要打,只是時機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劉備集團這個階段的發展思路,基本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展開的。
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構想中,劉備在取得荊州、益州後,應兵分兩路:劉備自率大軍出秦川入關中,另派上將出荊州“以向宛洛”。
隨著漢中之戰的勝利及劉封、孟達攻佔上庸,全取益州的計劃已經完全實現。
不過,荊州方向,不奪取襄樊,所謂“以向宛洛”將成為一句空話。
荊州的地緣中,“以天下而言,則重在襄陽”。
如果奪取襄樊,那麼,從襄樊出發,關羽可以直接威脅曹操的統治核心區——宛、洛。
如果不能奪取襄樊,那麼,曹操以襄樊為屏障,基本可以把劉備集團隔離在外圍。
因此,奪取襄樊,是《隆中對》的既定目標,也是“待天下有變”時,發起決戰的基礎。
襄樊,必須打,只是時機合不合適的問題。
時機219年,機遇似乎出現了。
1、襄樊兵力空虛。
由於曹操過去10年的重心一直在西爭漢中,東下巢湖,中部荊州的力量受到了不斷削弱。
到219年關羽北伐前,曹操集團在荊州戰場的兵力只有“仁人馬數千守城”(三國志.曹仁傳》,兵力十分空虛。
2、曹操總體實力正處於低谷。
217年,中原遭遇了罕見的大瘟疫,這場大瘟疫對曹操集團的破壞非常大。
與此同時,曹操集團的軍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曹操的軍隊,主要是世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
曹操的精銳部隊,多是在190年左右入伍,彼時已過近30年,已經老去。而新一代的軍隊及後來徵發的部隊戰鬥力不足。
後來的歷史也表明了曹操的處境。
在於禁軍團覆滅後,曹操只能讓徐晃率軍救援,除此之外,曹操只能從對東吳前線調集軍隊了,可見:曹操手裡的預備隊真不多。
同時,徐晃在率軍抵達前線後,又因新兵居多,不敢過早作戰,一定要在等待不斷加強,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優勢後才敢與關羽大戰。
可見:此時的曹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處於史無前例的低谷中。
3、民氣可用。
隨後,曹操為進行漢中之戰,徵發大量民夫,耗費巨大,激起了南陽等地的民變。
因此,許昌以南,民變四起!
無論是敵軍總體實力、敵城防禦兵力,還是民間支援,均有利於關羽。
這個時候不打襄樊,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適合打襄樊了!
風險那麼,關羽打襄樊之戰的風險大嗎?
單純以曹操為對手,風險並不大。
後來,關羽被徐晃擊敗後,仍然以水軍圍攻襄陽,直到得知江陵城破才回軍。
由於有水軍優勢,關羽即便不利,也可以來去自如。
打得下就打下來,打不下就退回來,關羽風險不大。
最大的風險來自東吳。
東吳如果趁虛而入,直搗關羽後方,關羽將有覆沒之險。
不過,關羽並非沒有預防的能力和準備。
關羽在江陵、公安留下了不少兵馬,為此,呂蒙曾詐病欺敵,陸遜曾致信示弱,試圖誘使關羽削弱守備力量。
不過,關羽也只是”稍撤“留守兵馬,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防備力量。
在關羽看來,“一定”的防備力量,是可以預防風險的。
當初,周瑜趁赤壁戰勝之威進軍江陵,曹仁僅率數千軍孤守堅城,尚可堅守大半年。
何況,關羽接手江陵後,對城防進行了改造,江陵城池非常堅固。
如果江陵、公安稍微堅持一段時間,不但關羽能夠回援,就是益州劉備也可以迅速來救。(在215年南三郡之爭中,劉備在很短的時間就率4萬大軍進駐公安)
關羽一開始得知東吳要襲擊的訊息時,他認為江陵城固,可以堅守,這說明:關羽對襲擊並非毫無心理準備,他對留守後方的力量也是有信心的。
所以,在關羽看來:他發起襄樊之戰的風險,在可控範圍內。
意料之外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無論對機遇還是風險,都是有所評估的。
不過,事態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1、東吳下死手。
東吳不希望關羽過於強大,有可能幹點什麼是可以預料的。
可是,東吳直接與曹操結盟,傾舉國之力對關羽下死手,這就出乎意料了。
儘管孫劉之間有利益衝突、摩擦不斷,但大家在聯合抗曹問題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兩弱抗一強”是符合雙方根本利益的。
因此,儘管此前雙方摩擦不斷,但都留有餘地,不願讓聯盟徹底破裂,更不會對對方下死手。
這次,孫權乾脆和曹操結盟,一出手就要奪取整個南郡,甚至一定要取關羽的命!
2、對方多位將領的傑出。
戰爭是雙方博弈的遊戲,當對手有“神來之筆”時,即使您做的好,也難免失敗。
襄樊之戰中,關羽表現得不錯,但是,他遭遇了幾處“神來之筆”。
曹仁、滿寵在危機之中,沉白馬以示必死決心,頗有破釜沉舟之風。
徐晃在解圍作戰中,製造了“長驅直入”的成語,連用兵三十年的曹操都感佩不已,直呼他有“周亞夫之風”。
呂蒙襲荊州時,白衣渡江、嚴明軍紀,瓦解敵心的一連串操作,更使“呂蒙取荊州之法”被後世將領屢屢提及、學習。
曹仁、徐晃、呂蒙,都是天下罕見的良將,他們將自己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一起用在了關羽身上,這確實為關羽所不能預測!
3、意外的叛變。
關羽“大意失荊州”,還在於留守後方將領的叛變。
誠然,糜芳、傅世仁都對關羽不滿。
但是,他們一位是劉備的小舅子,一位是從幽州開始跟隨的將領。
他們追隨劉備創業,好不容易現在劉備發展起來了,卻又在這樣的時刻獻城投降。
如此,關羽不僅襄樊之戰無功,就連老巢也被端掉,兵敗身死。
總的來說,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是出於他對形勢的判斷。
以常理而言,他的判斷是理性的、靠譜、風險可控的。
可是,三國多變的外交環境、各將傑出的軍事表現、創業元老的輕易背叛,這些都不能以“常理”揣度。
儘管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表現有不足、爭議之處,但他仍然是一位傑出的將領。
許多朋友單純以“貪功”、“驕傲”等戲劇性語言,來嘲諷關羽發起襄樊戰役、“大意失荊州”,把關羽看成一個自私、愚蠢的將領。
這是不可取的。
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一個縱橫天下的歷史人物,還可算作一種“娛樂精神”。
但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現實中的人物,那就可能要吃虧咯。
-
5 # 歷史笑春風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從荊州起兵,攻打襄樊。這一役,成為關羽一生征戰生涯的絕唱,也成為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契機。在這一仗中,關羽先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接下來是曹操的援軍由徐晃率領趕到前線,挫敗了關羽的攻勢。而東吳則趁荊州空虛,襲取了荊州。關羽遭到兩面夾擊,最終全軍覆沒,他自己也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東吳擒獲,當即被殺。那麼,關羽為何要出兵攻打襄樊,給劉備集團造成這麼大的惡果呢?
我們看《三國演義》中,認為關羽出兵襄樊是受劉備、諸葛亮的指派。這是因為曹操和東吳聯合,企圖攻打荊州。為了先發制人,諸葛亮建議劉備,派關羽先出兵攻打襄樊的曹仁,這樣曹仁戰敗,東吳自然就不敢圖謀荊州了。
這個理由看似有理,可是真的要分析起來,卻是似是而非。如果劉備、諸葛亮知道曹操和東吳合謀荊州,那麼派關羽出兵襄樊先發制人的時候,關羽就應該明白自己此戰的目的。他就不應該抽調防備東吳的兵力北上,使得自己的根本重地遭到東吳的奇襲,使得自己兵敗身亡。
而且劉備、諸葛亮派關羽出兵,那他們也該配合關羽,給他一定的援助。西川的戰事已經結束,像張飛、趙雲、馬超這些將領都暫時閒置無事。哪怕派一兩人率軍到荊州幫助關羽,也不會有荊州之失。而且在當時,劉備、諸葛亮正在忙著對西川進行建設。他們大肆徵集民夫,從成都到白水關,修建館舍郵亭四百多所。整個西川的民力被劉備、諸葛亮徵用一空,根本就沒有顧及到荊州方面。
從以上的這些情況來看,劉備和諸葛亮正在實施的是《隆中對》裡完成跨有荊益後的戰略步驟。那就是對內加強建設,對外結好孫權,等待天時,待機北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劉備和諸葛亮是不會派關羽北伐襄樊的。而且在襄樊之戰中,上庸的劉封、孟達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如果劉備、諸葛亮給了他們明確的援助關羽的指示,他們是不敢不增援關羽的。所以說,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完全是他自己的個人行為,與劉備、諸葛亮無關。
那麼,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他的個人行為,這個舉動是否不當呢?如果從法理上來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合理合法的。這是因為,關羽一直鎮守荊州,無論外界有什麼變化,他都保證了荊州的安全。可是,在他得到了劉備的封賞後就發動了襄樊之戰。這是因為,在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的同時,還賦予了關羽“假節鉞”的權力。關羽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就可以在軍事上先斬後奏,有了獨斷專行的權力。因此,關羽就從他個人的角度出發,發動了襄樊之戰。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機選擇得恰到好處。這個時候,東吳在合肥方面調兵遣將,企圖發動對合肥的攻擊。東吳和合肥方面曹軍的兵力互相吸引住,不能對荊州造成危害。襄樊方面曹仁的軍隊,剛對宛城的叛亂進行了鎮壓,兵力受損,十分勞頓。曹仁在襄樊的兵力也很單薄,只有七八千人,後方的徐晃也只有一萬新兵,派不上用場。關羽能夠出動三萬多水陸軍,對襄樊的曹仁兵力佔據優勢。
再加上曹操的主力滯留在關中,這主要是因為曹操的身體欠佳。由於曹操不敢將大軍交給不是自己親族的將領率領,他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只有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這三人中,夏侯淵在漢中戰死,夏侯惇身體有病,曹仁鎮守襄樊。這就使得曹操無法將大軍一次性的投入到襄樊前線。
曹操最後派出的援軍只不過是于禁、龐德率領的七軍,合計三萬多人。這也是曹操能夠派出援軍的極限了。這樣,就算是加上于禁、龐德的七軍,曹軍在襄樊地區的兵力也不過對關羽略佔上風。
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將領的能力就起決定性的作用了。眾所周知,關羽的能力要比曹仁的能力高得多。再加上關羽的軍隊中,還有一支精銳的水軍。在當地河川縱橫的條件下,這給關羽帶來了巨大的優勢。關羽可以用水軍控制漢江,割裂襄陽和樊城的聯絡,對敵人各個擊破。最起碼,關羽也可以奪取襄陽。在奪取襄陽的基礎上,曹仁是難以守住樊城的。最終,曹仁就如同當年在江陵一樣,棄城而走。因此,關羽攻打襄樊,是有著很大的勝算的。
而且,從地理條件看,關羽也必須要奪取襄樊。這是因為江陵孤懸長江北岸,和襄陽之間有著直接的陸地交通。兩者之間的距離只有五百里,勢如唇齒相依。如果江陵沒有襄陽做屏障,就時刻遭受敵方的威脅。關羽奪取了襄樊,就可以透過漢水和上庸聯絡,後方又增加了五百里的縱深。這樣,即便是東吳將荊州整個江南地區全部奪去,也威脅不到江陵的安危,關羽的荊州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關羽在得到“假節鉞”的權力後,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發動了襄樊之戰。由於關羽指揮得當,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勝利。可惜,在勝利後,關羽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戰役目的,將目光投向了遠方的宛洛。
如果關羽繼續完成襄樊之戰的程序,穩紮穩打的依次佔領襄陽、樊城。而不是把嘴張得那麼大,把他自己有限的兵力撒在廣闊的地域中,關羽還是可以保有豐碩的戰果的。可惜關羽在勝利後失去了冷靜,加上兵力有限,又得不到西川和上庸的援助,最終失敗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之下。
-
6 # 野寧愛歷史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總結原因只有兩點:戰略發展和把握時機。
戰略發展周瑜死後,劉備佔取了荊州六郡,建安十六年,劉備率兵入蜀,留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建安十九年,劉備召諸葛亮帶張飛和趙雲率兵入蜀助戰,留關羽董督荊州。
此時的荊州並不是風輕雲靜,而是波濤洶湧,曹魏和孫吳兩家都在盯著荊州這塊肥肉,都想要咬一口。建安二十年,劉備平定益州,孫權向劉備提出歸還荊州的要求,劉備不答應,說要等我再得涼州才行。
孫權於是向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派遣郡吏,但都被關羽趕走。孫權大怒,派呂蒙督兵兩萬奪取三郡,三郡皆降。劉備從益州率兵而出,命關羽帶三萬兵和魯肅相拒於益陽。此時可謂是非常緊張了,兩軍隨時都有可能動手廝殺。但恰好曹操率兵入漢中,劉備怕剛到手的益州落入曹操手裡,於是和孫權講和,分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劉備。兩家握手言和,重歸於好,成了友軍。
因為分出三郡,關羽手裡的地盤小了,如果想要擴大,便只能向北發展,這是唯一的方向。
當時曹仁鎮守襄樊,他也需要向南發展,因此和關羽常有交戰。龐德投降曹操後便被派來襄陽幫助曹仁,因此也才會有龐德射關羽中額,關羽軍憚白馬將軍之事。因此,其實襄樊之戰一直都在進行。只是宛城守將侯音連結關羽背叛曹操之後,曹仁率兵圍攻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攻破宛城,斬侯音,然後屯兵樊城拒關羽。很奇怪曹仁圍攻宛城時,關羽為何沒有趁機攻取樊城。
曹操漢中戰劉備不利,退軍長安,因為西線不用兵了,便派于禁率七軍來協助曹仁攻打關羽,這時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
把握時機曹仁得於禁率兵相助,關羽此時主要是以守為主了。畢竟有于禁、曹仁和龐德三員大將率兵在那裡。曹仁屯兵城內,于禁和龐德各屯兵在城外,襄陽城裡還有呂常將軍。這種情況下關羽還帶兵來攻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周瑜和諸葛亮帶兵也不會。
但意外總還是會有的,比如大霖雨。大霖雨引發洪水,也讓關羽看到了戰機。因為關羽在荊州多年,已經訓練出一支精良水師。從這裡也看出關羽並非無謀略,他把握住了時機,趁著洪水氾濫時對於禁等發起攻擊。
于禁等人可能做夢也想不到,這種天氣狀況下,關羽竟然會帶兵來攻擊,他咋就不好好待在家裡避水呢?
于禁等人被洪水圍困,無路可逃,又被關羽乘著大船來圍攻。最終沒辦法,想活命就只能投降,所以率三萬兵全部投降關羽。
雖然最後關羽戰死,荊州也丟失,但這不是襄樊之戰的過錯。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戰略發展的需要,和對時機的把握,也是一次成功的襲擊。
-
7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在演義中和正史上是完全不同的!
三國時期,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實力空前膨脹,似乎有席捲天下之勢。而與之相對的曹魏,則陷入了低谷期,接連的失敗使得曹魏外患嚴重,內部也叛軍四起。局面似乎都在向蜀漢傾斜。然而隨著襄樊之戰的失利,荊州被襲,關羽荊州兵團覆滅,劉備集團損失巨大。一下子從巔峰狀態直接跌落山腰。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了,為啥關羽要發動這場襄樊之戰呢?沒有這場戰爭,等劉備集團實力恢復,豈不是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演義中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之戰,其實也是聽命行事。而這道命令,其實是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布的。當時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整個蜀漢集團的人都陷入了空前興奮的氛圍中,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從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坐擁兩州,前途一片明朗。於是在眾人的勸諫下,劉備自封漢中王,並上表到漢獻帝處。
曹操看到劉備的上表,十分氣憤,想要給劉備一個教育。便準備聯合東吳,攻取荊州,這樣劉備必然會派兵支援荊州,漢中守軍將會空虛,曹操可以趁機進攻漢中。不過,曹操沒有想到,劉備壓根就沒想過出兵救援荊州,而是直接給關羽下了一道進攻樊城的命令。
演義原文: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謀;然吳中謀士極多,必教操令曹仁先興兵矣。”漢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漢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齎捧誥命投荊州來。
在諸葛亮看來,東吳和曹魏各懷鬼胎,表裡不一,是很難通力合作的。所以只需要關羽率軍攻下樊城,展示武力,就自然可以使得兩家的聯盟關係瓦解,不能攻取荊州。不過諸葛亮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孫權最終會下定決心,一定要攻下荊州。而促使孫權下定決心的,正是關羽的侮辱。
不管怎麼說,在演義中,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都只是聽命行事。他只是在孫權請求聯姻時,駁斥了東吳使者,不過站在關羽的立場,他也不敢一口就答應孫權,畢竟劉備才是真正的主子,這種事情都是需要經過劉備的點頭才行。當談論起演義時,大家都是普遍認為是關羽的高傲將孫權推向了對立面,使得荊州遭到襲擊。
那麼正史中,是如何描述這次戰爭的呢?
正史中
在正史中,其實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完全是個人行為,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下過這個命令。其實這種解釋倒是比較符合現實狀況。因為當時的劉備集團,急需休整,根本沒有餘力提供援兵,所以,劉備不會下達進攻命令。劉備肯定是希望大家堅守,撐住這一段時間,等到蜀漢元氣恢復,再進行對外作戰。實際上,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計劃,關羽北伐肯定是會有的,但不會是在這個時候。
而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期,其實東吳和曹魏根本沒有結盟,沒有共同攻打荊州的打算。當時曹操漢中大敗後,東吳還準備著趁火打劫,進攻合肥呢。可以說,如果東吳堅持進攻曹魏,而關羽這邊同時北伐,將會大大的削弱曹魏的防護力。不過大家都知道東吳對曹軍的作戰表現,不忍直視啊。
關羽一路勢如破竹,擊敗於禁,水淹七軍,震驚華夏。而之後,形勢出現了變化,東吳的短視出現了。他們不僅沒有趁著曹魏陷入低谷期,拼命進攻,幫助盟友,反而擔心蜀漢做大,決定從後面捅關羽一刀。而且竟然無恥的和曹魏聯盟,準備共同夾擊關羽。雖然關羽對此也有所防備,但是沒想到傅士仁和糜芳都沒怎麼堅守城池,就輕易的投降了,這給了關羽致命一擊。誰也沒想到,一個是跟隨劉備多年的屬下,忠心耿耿,另一個更是劉備的小舅子,竟然會在這種危急關頭直接投敵。假如他倆多堅守幾天,關羽順利回師,勝負仍未可知!
綜合對比來看,我們能明顯看到演義和正史中對於襄樊之戰的描述有所不同!
一、戰爭責任人不同
在演義中,是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下達了進攻樊城的命令,與關羽無關。而在正史中,則是關羽私自發動的戰爭,完全應該由關羽全權負責,劉備甚至對此事並不知情。
二、孫權偷襲荊州的原因
在演義中,將孫權偷襲荊州的原因歸結於關羽拒絕聯姻並侮辱孫權,惹得孫權大怒。實際上在正史中,孫權一直對荊州垂涎三尺,之前孫權就曾進攻過荊州,還是劉備前來解救,這次看見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會偷襲荊州了。
事實上,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最終敗亡,都是因為傅士仁和糜芳的臨陣投敵,他們若堅守,關羽不至於兵敗身死。
結語
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之戰,其實在演義和正史中的記述是完全不同的。在演義中,是劉備下令讓關羽進攻樊城的,關羽是聽命行事。而在正史中,則是因為關羽自己想要獲取戰功,私自發起了這場大戰。
-
8 # 硝煙中的纓盔
襄樊之戰的爆發是劉備復興漢室終極使命的必然結果。且在隆中對中就已經埋下伏筆。屬於蜀漢政權必然發動的戰略進攻策略。無非是在何時發生而已。著名的隆中對在建議劉備據荊益之後,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所以,我不認為是關羽驕慢輕敵,又或者是名將自負而貿然發動的戰略進攻。而是蜀漢早已準備的戰略計劃,應時而發。從一件歷史事件也能看出襄樊之戰是早有預謀,且經過精心準備。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戳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音從之,即釋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與太守收餘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滅之。” 如果說候音在關羽圍襄陽、樊城之時,在離樊城不遠的重要鎮城宛城造反舉事與關羽無關,反正我是不信。戰略進攻前,關羽一定做足了功課,包括諜報、策反等極度精細的戰前準備。
其次,關羽襄樊之戰是緊接著劉備擊退曹操進犯漢中之戰。發動時機符合兵法要旨。戰爭初期也收穫頗豐,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甚至曹公都幾乎做出退避三舍的決策。打出了關羽一生中最華麗的一幕。如果說襄樊之戰不是與劉備整體戰略相當協同。我是肯定不信。
總之,襄樊之戰發動的根本原因就是按照隆中對的線路圖執行的戰略攻勢。
-
9 # 信陵小司徒
前言: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在漢中爭奪戰中,經過定軍山之戰、米架山之戰、漢水之戰後,劉備一舉擊敗宿敵曹操,繼而徹底的佔據漢中全境,六月,劉備派遣養子副軍中郎將劉封率軍從漢水東下,宜都太守孟達沿著漢水北進,共同拿下了上庸、房陵、西城等東三郡。
至此,劉備集團的領地達到了極盛的狀態,因此,同年七月,劉備進位為漢中王,正在此時,影響三國曆史走向與蜀漢國運的襄樊之戰,在荊州一線,爆發了。
發動戰役的正是劉備集團董督荊州事、前將軍、假節鉞的關羽,那麼 正如題主所問,關羽為什麼發動襄樊之戰呢?且聽小司徒為您一一道來。
(一)北伐襄樊的目的是什麼?襄樊之戰,自從其爆發開始,便一直是疑點重重,除了它的結局確定以外,關羽北伐的目的是什麼,弄清楚了,也就明白了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了。
事實上,對於關羽為何北伐,歷來有著三種看法:
其一是關羽此次北伐是想要北伐曹操,從而來踐行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因為此時劉備集團形勢大好,且曹操集團經歷漢中之戰後,西線軍團處於極度疲軟狀態,且許昌周圍也出現了響應關羽的勢力,甚至說曹操後期都要遷都來暫避鋒芒。
因此,據此部分學者認為,關羽北伐,是為了北伐曹操,趁機進攻,但是這種說法存在漏洞,那就是如果關羽真的是北伐曹操,可是為何沒有見到劉備的命令呢?
另外,許昌附近、陸渾等地的響應關羽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響應關羽,而是在同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的事情,所以,一個是為了北伐大業而事先安排,一個是因事情突發而臨時採取應對策略,這兩者之間,本身便是不同的。所以,認為關羽北進是為踐行隆中對的北伐方略,討伐曹操的這一觀點,似乎並不能站住腳。
其二,第二種看法是關羽此次北伐其主要目標是自作主張來討伐曹操,這一點與第一點實際上相差無幾,唯一不同的是關羽是接受了劉備的命令北伐,還是說自作主張的北伐。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關羽的荊州軍團全員最高估計為六萬餘人,一線作戰兵力至多四萬人上下,這樣的兵力是否足夠支援關羽來進攻曹魏的中原腹地呢?
後期事實證明,關羽的荊州一線參戰兵力在陸續增兵至四萬人上下的時候,尚且被曹仁、呂常數千人阻擋而無法前進,又怎麼能繼續攻克宛城,進軍許昌呢?
而且,在襄樊之戰後期,曹魏關中一線兵團朱蓋殷署所部便有五萬人的兵力,一線宛城支援部隊也有“數萬”,東線合肥方向更是動員了夏侯惇、張遼等二十六軍約十萬人的兵力,這樣的兵力規模,絕不是關羽簡簡單單的四萬人可以應付的,所以,關羽北伐曹操,的確站不住腳,因為實力不允許。
因此,關羽真正的北伐,應該是自作主張的北伐曹仁,進攻目標,只是曹仁、呂常駐守的以襄陽樊城為中心的南郡曹佔區。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迴避不開的問題。
(二)北攻襄樊到底是誰的命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到底是誰的命令?為什麼襄樊之戰進行四個月,蜀漢大本營一直沒有什麼反應呢?
在當時的劉備陣營,具備讓關羽進攻襄樊的資格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劉備,而且荊州軍團是為劉備的老班底且異常重要,全軍至少六萬人左右,此外,荊州對於劉備集團的重要意義顯然不言而喻,一旦關羽要動員整個荊州軍一半以上的兵力進行大規模作戰,劉備怎麼可能不知情呢?
可是,問題是,史書上還真的就沒有劉備釋出命令的相關記載,甚至間接記載都沒有,因此,可沒可能是此時已經是前將軍、假節鉞的關羽,自行決定進攻相仿的呢?
為什麼如此說呢?首先,便是來源於關羽的職權,所謂的假節鉞與假節,雖然僅僅一字之差,可是權利卻是天差地別,假節鉞指的是不僅有權監管統領各路大軍,而且有權調動大軍且斬殺不遵守軍令的將領,所以,從關羽的職權來說,調動大軍,並非違規,而是符合許可權。
其次,自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入蜀以來,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集團在益州爭奪戰、漢中爭奪戰中接連取得勝利,這也是八年之間劉備集團最大規模的兩次征戰,可是這兩次戰役,關羽一次都沒有參加。
更何況,兩次大戰中,黃忠、魏延在益州爭奪戰、定軍山之戰中表現突出,黃忠親手斬殺夏侯淵,魏延更是受封漢中太守,此外,馬超也曾為迫降成都立下功勞,漢中之戰也曾參加,至於張飛,益州爭奪戰中義釋嚴顏、穩定三巴,此後又在三巴擊敗張郃,漢中之戰中表現也很突出,趙雲在益州爭奪戰中單獨率軍,掃平各地,漢中爭奪戰中的漢水之戰更是勇冠三軍,奠定了最終的勝利!
所以,哪怕關羽明白鎮守荊州同樣重要,可是寸功未建,也的確使得他的心理相當的著急,因為他不僅寸功未建,還有過!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遣呂蒙等襲取長沙郡、桂陽郡等,此後雖然劉備親率大軍五萬來到公安,對陣東吳,但是最終雙方湘水劃界,平分荊州,使得長沙郡、桂陽郡到底歸屬於東吳,這是關羽的失職,是劉備集團所有人都不曾犯下的錯誤,因此,此時劉備依舊將他封為前將軍,怎麼能不刺激關羽建功立業,急於表現的心理呢?
而恰恰在此時,曹操漢中大敗、上庸丟失,劉備集團形勢大好,為什麼不趁這個時候再度出擊,拔除襄陽、樊城呢?這樣一來,既能進一步穩固北伐基地,也能為自己建功立業,何樂而不為呢?
況且,在此之前,曹仁便是征討過關羽,那麼此次關羽進行北伐,不過是一次荊州地區雙方之間軍事上的你來我往,又有什麼大問題呢?因此,小司徒竊以為,關羽北伐的目的應該是襄陽樊城,當然,也有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心裡作祟。
但不管怎麼說,襄樊之戰前期的確取得了相當的戰績,關羽,也足以威震華夏了,最終的敗落,不是他一人之責,也不必苛責,僅此而已。
-
10 # 葉子功
襄樊之戰不是劉備一方單獨的北伐,而是和孫權一方的聯合作戰。
看到一些回答說襄樊之戰是對漢中之戰的呼應,但是漢中之戰三月結束,曹操五月就退到了長安,襄樊之戰怎麼呼應漢中之戰呢?
我們來看看史料~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孫權攻合肥,吸引了曹操一大部分人馬。關羽趁機進攻樊城。
所以呢,關羽的發動襄樊之戰的目的很明顯:
1.配合孫權在合肥的軍事行動。
2.孫權牽制了包含張遼在內的相當一部分曹魏人馬,正是進攻樊城、襄陽的好機會。
-
11 # 青言論史
往好聽了說,關羽這麼做是為了延續漢中爭奪戰的輝煌;說句大實話,就是關羽自己飄了,想著爭功。
這個時候的三國是什麼情況呢?219年春天,劉備和曹操間爆發了漢中爭奪戰,戰爭最後以夏侯淵被斬殺、漢中落入劉備手中告終。不久,劉備進位漢中王,又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此時,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而曹操則頗有些內憂外患,逐漸採取了守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並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心思。但是很快,關羽就被呂蒙在背後捅了一刀,並最終丟掉了荊州。
關羽這麼做,是挾蜀漢新勝之威,旨在擴大對曹操方面戰果的一次軍事活動。他看到了在漢中戰場上,劉備方面對曹操的優勢,想要在東線繼續擴大戰果,甚至對曹操進行毀滅性打擊。這是從正面上對他當時想法的評價。
但是從反面來看,關羽這麼做是一次極其冒險的軍事行為,是一場完完全全的冒險。他違背了蜀漢的核心戰略《隆中對》,在天下根本沒什麼大變的情況下就發動了這場戰爭。他根本沒做好後勤補給工作就匆匆走上戰場,更沒有考慮背後還可能被人打黑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性格剛愎自用的關羽看著馬超、黃忠等人在西線打的太好了,而他自己在荊州寸功未立,急於要為自己劉備集團第一武將的身份正名,而倉促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其實說起來很遺憾,襄樊會戰後第二年曹操就死了。如果在曹操死的時候,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動襄樊會戰,很有可能整個三國曆史都要發生劇變。
-
12 # Su57
現在說原因只能是大家的分析猜測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可能。
1劉備在漢中的勝利可能讓關羽錯誤估計了形勢,認為曹魏不堪一擊,因此他想趁機攻打魏國,說不定可以滅魏,至少佔幾個城池沒問題。
2劉備的勝利過程中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立了戰功,唯獨關羽自己守荊州不打仗,但劉備一起封賞了大家,關羽想表現自己比別人出眾。
3可能關羽忠於漢室,要救漢獻帝出來。劉備自封了漢中王,下一步肯定稱帝。關羽不願看到這一幕。
4東吳多年的馬屁忽悠讓關羽覺得自己可以降低防守兵力,抽足夠兵力發動進攻。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
13 # 大飛熊騎士
不請自答了。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不難理解,有多個因素促使他攻打襄樊。
第一,襄陽的地理位置。
襄陽是北上中原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岳飛北伐也要走這條線,吳三桂反清北上時,也是要打通這條線。
如果從四川走漢中,進入中原,旅途太遠,關隘也多。
長江北上攻打壽春,入中原,這條線路是孫權的地盤。
所以,關羽在襄樊水淹于禁,嚇得曹操要遷都,因為離得太近。
第二,關羽的個性。
關羽不是那種老成保守的將領,是比較有主見的將領。所以讓他待在南郡,無為自守,不符合他的性格。又對劉備的有情義,也是他主動攻打曹操原因之一。
第三,名聲。
關羽是很愛護自己名聲的,否則赤壁之戰不會捉放曹。關羽本身又是名滿天下的將軍,更需要建功立業也證明自己的實力。
第四,形勢使然。
當時,劉備派黃忠攻殺了夏侯淵,拿下了漢中之地,又打敗曹操的援軍,士氣正盛。
根據《隆中對》天下有變,一路從漢中,一路從襄樊出發,夾擊曹操,首尾不相顧的戰略思想。只剩下襄樊跳板了。
所以,關羽主動攻打襄樊也是要配合這個戰略的先天條件的達成。
第五,被呂蒙迷惑。
呂蒙主導軍事事務後,根據關羽的個性,採取了假意對關羽很友好,麻痺了關羽的警覺。關羽以為沒有後顧之憂了,於是攻打襄樊。
-
14 # 國史拾遺
因為當時曹操那邊確實是內憂外亂,有崩盤之象。
在漢中之戰中,劉備指揮軍隊大敗曹軍,斬殺了大將夏侯淵。後來曹操親自到了漢中,卻再次戰敗,被迫放棄了漢中。
劉備又派遣孟達、劉封率軍攻下了房陵、上庸,拿下了這兩個郡。
曹操那邊不僅接連丟失重要地盤,而且內亂不斷。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之前一年,許都忠心漢室的大臣發起了一場暴亂。他們發動了一千多人,進攻曹操的人馬。雖然這次暴動失敗了,但是影響很大。
半年多之後,南陽守將侯音反叛,殺死了曹操部下的官吏,以響應關羽。後來這次暴亂被曹仁平定。
關羽進攻襄樊時,曹操根據地鄴城還發生了魏諷等人的陰謀反叛的事件。曹丕負責處理這次謀反案,誅殺了數千人。
關羽進攻襄樊的同時,孫權還在率軍進攻合肥呢。
可見,那會曹操那邊確實是不斷戰敗、內部暴亂不斷,正是非常虛弱的時候。劉備那邊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士卒都很疲憊。而關羽這邊一直比較閒。現在明顯到了繼續進攻曹操、擴大戰果的時候,關羽怎麼會不出手?
而且那一年南方下暴雨,河水暴漲,淹沒平地。關羽是很擅長水戰的。而曹操部下將領大多都不懂水戰。這也是個出兵作戰的好時機。
關羽襄樊戰役戰果也是非常輝煌的,包括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等。曹仁率領數千人守樊城,被關羽的水軍重重包圍,已經危在旦夕。魏國大臣大量投降關羽,許都以南的豪傑也紛紛起兵,響應關羽。嚇得曹操都想遷都躲避關羽了。
誰都沒想到剛剛還在進攻合肥的孫權,會突然在背後捅刀,讓關羽功虧一簣。
蜀漢雖然國力最弱,但一直是有理想、積極進取的。在曹操虛弱的時候,關羽肯定是要出兵的,劉備、諸葛亮肯定也是支援的。誰知道那個孫權,打曹操打不過,倒過來偷襲盟友了。
-
15 # ww3721王建文
襄樊之戰,是關羽是從輝煌,到消亡的半年時間。在218年,孫權在劉備在拿下成都後,就要求歸還荊州。劉備則不想歸還荊州,說還到要拿下涼州之後還,使孫權大怒,準備戰爭大打出手,當時關羽手裡號稱有三萬精兵,當然還有其它人馬。劉備也從成都調回大量援兵。但是這時漢中的張魯,卻投降曹操。曹操順利的得到漢中。留下夏侯淵為帥守漢中,司馬懿建議曹操說,劉備和孫權要爭奪荊州。西川空虛再奪下西川很有把握。曹操卻心滿意足夠了,沒有自己去打成都。但卻令張郃率軍獨立一支隊伍去奪成都,也是順地打到宕渠。卻遇到張飛阻擊,奮戰了2月時間,劉備率領精兵一萬人增援趕到,把張郃大敗。只有少數人馬逃回漢中一。劉備沒有來成都前,因為張郃侵犯西川。立即和孫權罷戰協商,平分荊州得到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留關羽守衛荊州,自己回軍打擊張郃 。打敗追到陽平關。軍師法正,黃權說,漢中是益州門戶,沒有漢中就不好守益州,建議拿下漢中。劉備聽從法正他們建議。開始奪取漢中。開始相當艱難,幾乎每仗都敗。但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來到後。劉備並不害怕,堅信漢中就是他的。堅持重點堅守防禦,長期抗戰方針。曹操卻因襄城的刺吏胡修,太守傅方,直接投降關羽。都城的太醫今吉夲,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和宛城太守候音及其農民起義叛亂聲勢廣泛,都要聽從關羽的領導指揮並接受給了封號。要趕緊進行鎮壓叛反,立即拿下漢中不可能。長期爭鬥又是火燃眉毛都內卻之造反亂亂了。不得已令軍隊,迂進幾幹漢中人入關中,削削撒軍。回軍去鎮壓起義和叛變。
219年,劉備順利得到了漢中,一塊流油肥美大肉,高興地都山呼萬歲。我也是大王了,於是立即自封自己為漢中王,許靖太付,法正尚書,關羽前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左將軍,黃忠後將軍。這時關羽軍力相當強大了。孫權也派來示好使者,求關羽把女兒給孫權兒子作兒媳。關羽反臉無情地說,犬子那能和虎女相配。罵走使者氣怒孫權。劉備也派來費詩給關羽授印送權。關羽有了比劉備多三部軍力兵馬,早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絕情地對使者名嘴費詩喊。大丈夫絕不和老兵同列。拒絕了劉備的管轄,和劉備絕情斷義,費詩幾天講歷史,道未來,唱友情,說忠義。但沒有使羽回頭。最後不得不說了,”你會後悔的,”走了。
關羽坐大了。獨立了。還以宛城太守侯音為首叛亂和農民起義騷亂都是他的部下,被曹仁領著軍隊鎮壓和屠殺消滅了為藉口。侵犯他的利益,發動了圍攻曹仁守衛得孤城樊城的戰役。把曹仁的幾千人馬困起來,曹操急忙令于禁為帥,龐德為付手,領著七支軍馬援救樊城,但正值夏天七月,天下大雨十多天,江水猛漲,于禁太大意了,關羽掘堤放水淹沒于禁七軍,于禁被迫投降,龐德被殺,關羽取得了輝煌勝利。嚇得曹操,眼看關羽成了大氣候,坐大了。都打算迅速遷都搬家了。這時司馬懿,蔣濟卻認真分析關羽的一切,認為因為關羽和劉備絕情斷義,孫權更想要回荊州的借給的南郡,劉備不會來邦關羽打仗的形勢。建議曹操名議上給孫權全部荊州。讓孫權乘虛背後出戰關羽。曹操立即出使者到東吳講明,東吳孫權更怕因為關羽獨立坐大。對自己壓力更大,即派呂蒙為先鋒自己率大軍,偷襲襄城,公安,守將麋芳,士仁因為關羽己經獨立。自己的生命在關羽手裡更加危險。不戰就投降東吳。劉備乾兒子劉封也因關羽獨立,也沒有干擾在觀望劉備處理。關羽卻沒有剩勝攻擊曹仁的崩塌破城,坐等曹仁投降,耗了半年之多。水退了。地幹了,形勢卻有利了曹操。又派徐晃領一十二路大軍殺來,自己自領大軍做為後援,要消滅關羽。徐晃聲東擊西調離關羽離開大軍到四冢一舉了打敗關羽,以後一勝再勝,打破了關羽的樊城之闈。殺死了胡修付方,解除曹仁被困之險。但關羽的主要力量,並沒有被殲滅掉,徐晃也沒有,乘勝圍追關羽住守的麥城。但還是因為一夜之間,關羽脫離劉備獨立反對劉備稱王秘密被人揭穿,幾萬大軍一夜之間,跑得乾淨,只剩下關羽父子幾十多人了也必須得跑。在臨沮之地被馬忠擒拿殺死。
劉備在完成漢中戰役後,是有時間自己來指揮邦助關羽,攻下樊城的,劉封也是能接回關羽的。敗了關羽是回到益州的請求劉備原諒的。關羽如果不是獨立話,是能率領軍隊回到益州。也不會軍隊潰散逃跑,不要說突闈到益州的,就是回到益州也沒有困難。但一切轉眼都成夢境,輝煌沒有了,無地可去,被殺了。劉備在他死了。氣得沒有說什麼,沉恨兩年多。可多是之秋,張飛部下因為什麼得罪張飛,把張飛殺了,下割頭帶著跑到東吳投降,才把劉備擊怒,不顧一切殺向東吳卻是大敗。40年後的260年劉禪在總結的先輩功過時,對關羽的的分裂行徑,極為痛苦痛恨。給關羽一個永遠無法消除名號,壯繆侯。這個帶有極大汙辱稱號壯繆侯。當然關羽死了,歷史無情,後人有意。還是稱神了,成帝了,成為武聖。是人們尊貴仙人了。關羽成在樊城,敗在樊城。襄樊之戰關羽有極大成功希望,在深蹈一點,謙讓一點。把頭低點一點,成功就是他得。可惜那不是關羽,也不是歷史,只是人的象想。粗略估算,關羽那時應有不下餘伍萬軍力,本身囂張氣焰說3萬精兵,弱兵不會少於一萬。劉備回援精兵算伍仟,農民起義和胡修付方二城多地人應該也有一萬。可是對曹仁的幾千人馬,沒有拚搏攻下,六個月時間,想餓死了人家了。沒有攻打。白白把時間讓給曹操。也把勝利讓給曹操。轉眼形勢大變給了關羽滅頂之災,全白乾了。失敗是他分裂造成的。如果沒有分裂,歷史會如何,還真的無法想象。劉備成功一統。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羽一生,以劉備的馬頭是瞻。但劉備稱王稱帝卻是堅決反對反臉了。大喊一一大丈夫絕不和老兵同列,徹底分割三十多年關係。把劉備事業推進了深淵,把自已推進死衚衕,是權力大了害得他如此瘋狂,狂妄的想,當一輩跟班兄弟,在劉備手裡白吃白喝,享受虛名。這次劉備把多半家當給他管理,他就不知天高地厚,要老子天下第一,也要噹噹老大,享受權力的快樂。讓你們看看我滅了七軍。大家都聽我號令。結果坑死了劉備。連鎖反應,張飛到死也沒有想通,還不知道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想不通為什麼二兄會如此絕情,不擁護劉備稱王,背叛劉備和我們兄弟。打部下,罵爹孃,人都天天瘋子一樣喝酒胡來了。被部下殺了帶頭跑東吳投降。東吳又得其地域。劉備二年在沉重痛苦,也沒有想明白,關羽為什麼就喊出,大丈夫不同老兵同兵,我老了嗎,我不行了,我無能了嗎,在裂肺似痛苦中泡二年。張飛被殺,土地又被東吳白得去了,也氣瘋了。你這個孫權,太欺負人了。荊卅我讓了,這次還能忍嗎?絕不忍了,這些士地是我一生拚命搏來的,比生命重要,我要和拚命奪回自己的東西。於是不顧一切率軍攻打東吳。結果大敗。是的。關羽把劉備坑死了,把張飛坑死了,把自己也坑死了。得了一個壯繆侯不冤。
-
16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目的是為劉備減輕壓力,絕不是在實施隆中對戰略。
在漢中戰役時,劉備大獲全勝,可實際情況卻是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原因是曹操提前就把漢中老百姓大部分都遷走了,所以說劉備雖然佔領了漢中,但是戰果卻不大,,因為要沒有人口那就沒啥用。
劉備發動的漢中戰役雖說勝利,但其實也是慘勝,而且當時益州人口數量遠不如中原,所以劉備集團需要休養生息,可哪有時間啊,曹操雖敗但並不甘心,而且曹操可以很快整軍備戰就能打回來,如果真這樣,劉備很難抵擋,萬不得已,劉備諸葛亮只能動用關羽部發動襄樊戰役,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
如果按隆中對裡的佈署,關羽是不能輕動的,因為關羽率領的荊州軍是為了實施隆中對戰略準備的,可當時萬不得已只能動用關羽部去牽制曹操,不得不說關羽前期確實不負眾望,水淹七軍大敗曹軍,連曹操都有遷都避其鋒芒的想法,可關羽部當時實際沒有兩線作戰的實力,而劉備當時又無法支援關羽,當東吳出兵偷襲荊州時,關羽敗局已定。
劉備讓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實在是不得已,這不是劉備諸葛亮決策錯誤,關羽也不是大意失荊州,全是實力不及所致,也就是說這是天不與蜀。
-
17 # 兔吐2
我們穿越一下吧!劉備率領大軍進攻漢中,法正為軍師,老將黃忠為先鋒,在定軍山刀劈漢中總兵夏侯淵,控制了漢中局面,把守關隘。曹操領兵來救,相持不下,耗時二年。最終曹操撤出漢中,自此劉備自封漢中王,封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發文至荊州,關羽心裡上火。
黃忠乃我關羽之降將,怎能於我齊名,襄樊守將曹仁比夏侯淵高明不到那裡去,待我領兵殺了曹仁,佔領樊城,叫大哥看我關羽二弟是將才,還是帥才。東吳呂蒙是鼠輩、陸遜乃白面書生,有我關羽在此鎮守,亮他不敢來犯。曹操也不可怕,待我攻下樊城守之,曹操也是沒有辦法的。我關羽熟讀春秋,武能上馬,文能領軍,攻打樊城,諸葛軍師是預設的。
-
18 # 真誠地看著你
好像是被東吳坑了。關羽守荊州,對曹魏連戰連捷,有些小視。雖然對東吳同樣輕視,但他當時的防範重點還是東吳。後來,曹魏走馬換將,東吳傳言這是新一輪進攻的前奏,邀請關羽夾擊曹魏,因為是各自從自己的地盤出發進攻曹魏的地盤,關羽就同意了。中途,東吳主將詐死回軍,因為是分開行動,關羽信以為真,加之一貫小視曹軍,就想以一己之力攻打樊城,再不濟,等東吳新帥上任再回守荊州也不遲。不想最後在樊城吃了敗仗,又被東吳抄了後路,被圍在麥城,突圍時被抓,殺害。
-
19 # 夏有涼風61
從三國演義裡說,劉備攻下倆川做了漢中王,曹操大怒,司馬懿建議,利用孫權把嫁劉備之妹悄悄召回,劉備又佔據荊州不還的矛盾。派使者滿寵促成魏吳聯合,讓孫吳興兵攻打荊州,使得劉備必發倆川之軍以救荊州,而魏就可以乘機拿下倆川。而東吳方面早有取荊州的打算,就和曹魏聯合。策略也和司馬懿如出一轍,就是讓曹魏令曹仁發兵攻打荊州,以調關羽之軍,然後東吳暗取荊州。蜀地劉備聽說曹操聯合東吳要取荊州,就和諸葛亮商量,諸葛亮說,可差使命官誥雲長起兵取樊城,令敵膽寒,荊州之危自解。可見從三國演義裡可以看出關羽打樊城是中央下達的命令。
但在史料裡卻沒有記載關羽受命攻打襄樊,只是記載了漢中王授予了關羽符節和斧鉞。當時關羽對中央封黃忠為五虎將不滿,拒不受命,在司馬費詩的勸說下才領認。從關羽打襄樊到兵敗,雖說曹仁是孤軍深入,關羽又何嘗不是孤軍冒進了,如果是中央下的命令攻襄樊,為什麼沒有附近的部隊策應協同作戰,而都做壁上觀了,而且荊州沒有派指認之將守城,關羽兵敗沒有友軍出來救應。可見關羽打襄樊可能是自作主張,一是像費詩說的他和劉備結拜似同一體,二是有漢中王授予的符節。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應該是冒進邀功。
-
20 # 狂史中國
關羽守荊州是有原因的,劉備集團沒有幾個懂水軍的,關羽是水陸兩路軍隊都有統兵經驗的,所以奪取蜀地只能派他鎮守荊州,這是帶有明顯優缺點於一身的能將,他的軍事才能非凡,個性高傲自大,對出身貧寒的人愛戴,對貴族、高官或同僚都帶有瞧不起他們的態度。對孫權以及江東一族都非常鄙視。這個諸葛亮的聯吳抗曹不相符。
正正就是這個關羽斷送了整個蜀國的前途,他丟失了中原的核心荊州,失去了荊州氏族、貴族,各類人才,更丟失了進取中原的前進基地。由於關羽被殺,更使劉備襲擊東吳大敗,喪失了60萬精銳之師,這讓蜀國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時機!
如果關羽沒有守荊州,換了趙雲或其他人,兢兢業業可能守住這片領土。但諸葛亮的才能遠遜於曹操。在人才的方面,曹操所居住的地方人才濟濟,曹操採取務實的做法,唯才是舉,這是古人所無法接受的卑鄙做法,華人講究信用.名聲.忠孝仁義,而曹操找的人,有強盜小偷,更有詐騙犯,更有與人通姦的無恥小人,但只要你能幫助曹操攻城略地,曹操就給你高官厚祿。亂世中非常實際的人才選擇法!
相反劉備外寬內緊,諸葛亮都不能相容,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從未統兵,實際是控制諸葛亮的手法。諸葛亮用人要德才兼備,四川和中原對比人才就小,再提出苛刻的要求選材,最後得到寥寥數人,軍事上只能找寥化為先鋒,可見選拔人才方面蜀國已經敗了!
回覆列表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沒有任何友軍支援和策應的情況下,孤軍北上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其實關羽的戰略意圖很簡單,主要有幾個方面。
實際上,關羽的意圖只實現了一個,那就是吸引曹操重兵來救,就這一個意圖還實現的不徹底,並導致兵敗被殺。客觀上這固然有關羽自身不重視孫劉聯盟,因自身的傲慢使孫劉聯盟破裂,導致東吳白衣渡江,抄了關羽後路。但最主要的是劉封的不救,以及傅士仁和糜芳的反水,主觀上來講,關羽自己也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高估了自己對部下的控制能力,同時也沒有認識到孫權的野心。
另外,關羽自作主張北上也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叫侯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南陽百姓不堪徭役之苦,負有同情心的宛城守將侯音、衛開帶領南陽官吏百姓舉事,並聯合蜀漢方面荊州守將關羽裡應外合反叛曹魏政權。《三國志》注曹瞞傳曰:“音(侯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也就是說,侯音已經和關羽透過溝通,告訴關羽,我要舉事了,太守都被我抓了,關將軍趕快配合一下吧。但是侯音這個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南陽功曹宗子卿騙侯音說:“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暞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意思是說你順應民心舉大事,遠近無不望風披靡,但是你抓了太守也沒什麼好處啊,不如放了他,我就和你同心協力,如果曹軍來了,關羽的人馬也可以到達(這句話很關鍵,說明他知道侯音已經和關羽互透過資訊),不愁大事不成功。幾句忽悠後,侯音還真的放了太守東里袞,太守得釋,子卿也跳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後來的事就簡單了,太守和宗子卿收編民兵把侯音團團圍困,曹仁率領軍隊從樊城趕來,一舉剿滅了侯音的反叛。
侯音被剿滅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正月。而此時,關羽還遲遲沒有發兵,也許是關羽想不到侯音敗的這麼快,也許是資訊的滯後,也許是根本沒有得到侯音已被消滅的訊息,直到七月關羽才到達攻擊目標樊城。而此時,曹仁已經平定叛亂返回樊城,關羽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無奈只好將錯就錯圍攻曹仁。之後就是文章開頭的幾個原因,一代名將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