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劉磚家
-
2 # 伯倫不歸792
這其實是一種刻意設定,歷朝歷代都有,目的是好控制、怕造反!高品多榮銜,實際權力不大,掀不起大浪;掌握實權的職位往往品秩不高,平級的多了去了,同樣也掀不起大浪!另外也是給掌握實權的官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權又怎麼樣?比你大的還有的是,廣闊天地大有空間呢!如果不是這樣,又有實權,品級又到巔峰了,接下來人生的追求不是很明顯嘛!
-
3 # EmacserVimer
唐朝宰相為什麼只是正三品?那麼一品大員和二品大員分別優勢什麼級別呢?這個問題跟唐朝的政治制度有關,也跟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擔任過的官職有關。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在唐朝僅僅只有三師三公是正一品。何為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而太尉、司徒、司空稱為三公。不過這些職位都是虛職並沒有實權,一般這些職位都是朝中擁有著極高威望的年老大臣擔任,也就是說這些職位一般都是糟老頭子擔任,只不過這些人都德高望重。 除了正一品之外還有從一品,相應的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這些崗位就是從二品。
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最重要的尚書省的長官就是尚書令,是正二品大院。不過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之前,李淵曾經讓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一職,李世民登基之後就沒有人敢擔任尚書令這個職位了。唐太宗李世民是長孫無忌的妹夫,長孫無忌被授予了太尉職位,這也是正一品的官職。那麼從二品又是對應什麼官職呢?正是因為歷史名擔任過尚書令,後續沒有大臣敢擔任這個職位,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左右僕射就成了尚書省最大的兩個官,實際上也就是宰相,畢竟尚書令沒了。除此之外唐開國大將程咬金去世之後被追贈為益州大都督、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也屬於從二品。
到這裡大家也就應該清楚了,正一品大員一般都是給養老的元老重臣,而正二品大員對應的尚書令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擔任過,後面就沒有大臣敢擔任了。那麼宰相既是要幹實事兒的,又不能是尚書令,那麼宰相最高品級就只能是正三品了。正一品、正二品基本上都是榮譽性質的,正三品是擁有實權的三省六部的最高品級。
從我的表述其實大家也能夠看出,唐朝的宰相跟我們通常理解的宰相、丞相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三省六部制的存在,而尚書省因為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的原因,導致了實際副職成了真正的最高職位,那麼唐朝的宰相一般有好多個,並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少宰相這個級別就有好多人。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榮譽職位。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階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於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顯得死板有餘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出現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節度使,節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後期,使職遍佈天下。
不過使職沒有等級和待遇,相當於只辦事、不收錢,可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職都會兼任一個有等級有待遇的職事官(一般前面會加個檢校),這樣才有錢拿。
正是因為這種並存關係,使職最終搶了職事官的飯碗,職事官轉身又搶了散官的飯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併不是一個實際官職,而是一個稱號,獲得某項官職的人便可稱為宰相,在不同時期,這項官職是不同的。
在初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嚴格執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三省長官併為宰相。
最先退場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這個職務,後面沒人敢當了,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這樣宰相的數量還是比較少,幾個宰相達成一致,皇帝的命令都有可能駁回,不利於皇權,於是皇帝開始吸收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進入決策機關。
三省長官的名額就那麼多,不能再加人,皇帝乾脆增設一個宰相的新名,叫“同中書門下三品”,表示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平級,那就是宰相了嘛。類似的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是差不多的。
從官名就知道,這個官職是三品的,還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後,這個官職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之職,不論等級高低,只要不加上這個官職,那就不是宰相,只能在旁邊看著。
那左右僕射(從二品)和中書令、侍中(正三品)哪去了?初唐以後,這幾個官職的授予越發稀少,尤其是中唐時中書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後,全都成了榮銜,只是給人榮譽,不給權力。
一品大員
那唐朝有沒有一品大員呢?當然是有的。
職事官有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有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和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封爵有正一品的王、天策上將(李世民一人),從一品的嗣王、郡王、國公。
如果不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這種官職的話,這些一品大員都不是宰相。
-
5 # 歷史控
一品,是中國古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官職,起源於秦朝至晚清。一品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 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例如太師。從一品是封建社會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例如,太子太師。
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不同職位的,簡單的說,同品階中,正一品比從一品官階稍大 在唐朝,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這七個官員是正一品官員,但是這其中的有些職位實際上並沒有人來擔任,比如太師、太傅和太保,只是虛設的一個名頭;而太子太傅就是從一品的官職了。 這一品級上的官只是一種很高的虛銜,並且不常設,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員一但死亡或缺職後不再補充。所以這一品級的官職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能表示被授人員地位的尊榮罷了。
唐朝的一品官職稱號,從來沒有給過當時在政府做實職的官員,就算是宰相也只是一個正三品,最多隻能封於正二品,從來沒有正一品的宰相。所以唐朝的一品官員,看似地位高大,實則是形同虛設。
-
6 # 每天混剪精彩影片
改革唐制一:宰相品級的提高
五代十國宰相品級,相較於唐制,有大幅度提高與固定,使得宰相之職的地位榮升。
唐制,三師三公為正一品,尚書令正二品,左右僕射從二品,六部尚書為正三品,中書令、門下侍中原為正三品,後升為正二品,唯獨宰相沒有統一的、固定的品級(唐初三省長官為相例外),故曰“宰相非序進之官”。
這是由於以他官入相後,均以本官品級為宰相,而入相者多為品級較低、資歷較淺的官員,所以才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說法。
唐後期,以屬正四品官員的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為相者居多,宰相品級也就多為四品,甚至更低。五代承唐制,初期也是如此,宰相品級較低而且不固定,直至後晉時始規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同中書門下正三品官”,此段記載出自《五代會要》。
《舊五代史》卷79《晉高祖本紀五》記載:“天福五年(940),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以中門下侍郎為清望正三品。”
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並固定至正二品,而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即可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這種制度性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的混亂局面,極大的維護了宰相的權威和地位,禮儀和待遇遠高於其他臣僚。五代十國宰相們因此享有特殊榮耀,如可常隨皇帝巡幸、率百官奏事等。
-
7 # 孤舟釣江雪
宰相產生於秦漢,在當時,皇帝是國家的領袖,但實際政權不在皇室而在政府,宰相就是政府的首領,由皇帝任命,幫助皇帝管理國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權”與“相權”的劃分。
因此說到宰相,人們下意識的會認為宰相級別很高,權力很大。但是,到了唐朝,皇帝為了進一步集權,採取的非秦漢時期的“單一宰相”制度,而是“委員制”,即有多個宰相。
換言之,秦漢時期是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朝則把相權分成了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幾個部門以會議的形式商議決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生六部制”。
唐代的宰相共有三個衙門,當時稱之為“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此三省權力的會和,才等於漢朝的一個宰相,而監察權還不在其內。
唐代的官階分為九品,第一二品一般是曾經為國家做過貢獻的元老,不負責具體的行政責任,相當於顧問的角色,享受一個待遇而已。三品以下的官員才是實際的官吏。三省的最高長官就是三品,換言之,三省長官實際上行使宰相職權。
-
8 # 文史探客
首先科普一下: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而不是具體官職,而丞相是具體官職,《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反派林九郎的官職應該是右丞相,官職應是從二品。
01 宰相與丞相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們印象中宰相應該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是能夠左右國家大事的百官之長。實際上,宰相為一種制度,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而丞相才是官名。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是唐玄宗天寶3年,當時的右相官職是來自於唐玄宗開元元年的官職改革後,這次改革把原來的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而唐朝以右為尊,所以右丞相可謂是尊貴至極。
02 唐朝官職九品三十級,說起來有點複雜
唐朝官員等級森嚴,具體品級按照正、從、上、下分為九品,光是帶品級的級別就有30級,還有大量不入流的官員。30個品級中又包含官位、爵位、文武職官,勳位等品階。又因為李世民的關係,在官員設定時取消了一些官職,可謂複雜的很,一般人真是弄不清楚。
03 一品大員應該是什麼檔次呢?
前面說了一大堆,那實際上的一品關應該是什麼檔次呢,什麼樣的大神能夠成為一品大員呢。有人具體總結過,我借來用用:
因為李世民做皇帝之前的官職,唐朝時期過天策上將乾脆就不設定了,尚書令也是一直空置,這樣右丞相基本就能算是正二品的官職了。
按照人們一貫的理解,像三師、三公和大將軍這樣的具體的官職才能算是一品大員,親王啥的不是你努力就能獲得的,那是需要有那等出身才能行的。
-
9 # 夏目歷史君
照著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認為古代官場之上宰相的權勢是最大的,那麼,相應的也就認為宰相的官階也一定是最高的。
可是,如果有這樣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觀點的人接觸到大唐的官職制度,就會傻了眼——宰相才區區的三品官?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熱播劇,在該劇當中,曾經出現過執掌右驍衛的甘守城甘將軍受制於右相這麼一個宰相的劇情,很多人剛開始看其實沒什麼感覺——畢竟是宰相嘛,製得住一個將軍那還不是毛毛雨嘛。
可是如果事後看看他們的官階,就會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右驍衛屬於南衙十六衛,而南衙十六衛的長官屬於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職制度設計下,也還是一個正三品,兩人其實都是正三品啊!
這還沒完呢,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面還會發現這麼一個細節,工部主事封大倫這個黑幫頭子攤上大事後,為了解決張小敬,新豐縣縣丞吉溫推薦元載的時候,曾經評價大理寺八品評事元載說,他想穿紅袍想得眼睛都發紅。
那麼要是可以穿紅袍了,那是一個什麼官階呢?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有一個主角團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紅袍!他是什麼官,官居幾品呢?我們會發現,姚汝能這個劇中的搞笑擔當,誰都能使喚一下的傢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東宮衛率,這官階不可不謂不高了,要知道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正四品紅袍官員啊,距離傳統意義上的“萬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過就隔了一級啊。
為什麼姚在電視劇裡面的表現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區別不大啊。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失誤嘛?實際上不是,事實上,這部電視劇出了名的注意細節,這裡面的設計完全符合大唐的實際情況,不可能會犯這種超級低階的錯誤,其實這就是當時大唐官制的設定,官階並不能決定職權,那些像姚汝能這樣出身名門的人,生下來隨便搞搞,也就有了尋常人一輩子都穿不起來的紅袍。甚至更高階的名門,生下來就能有紫袍在身。
看完這些,言歸正傳,而宰相的官階看上去不算很高,不過區區正三品,可是宰相擁有的職權實在是遠超尋常的三品官,很多時候都可以輕易的對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進行改變終身的改變。
在唐朝歷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權按理來說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這種被限制住的相權卻依舊要比大多數名門望族那與生俱來的官階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雖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權,三省長官雖然都屬於宰相,可是在這三省裡面還是有一個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裡面的中書省是決策的機構,門下是稽核的機構,尚書省卻是直接控制六部進行執行的部門,尚書省的長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為曾經有一個過於出名的人擔任過尚書令,就直接導致以後沒人敢做這個尚書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經做過尚書令。以後的尚書省的長官長期只能擔任尚書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從一品的高官,數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給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經立下無數若干功勳的世家子弟養老用的,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師、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這些高官與其說是高官,其實不妨說是榮譽稱號,基本上這麼些個官職就是年老力衰的養老閒散職位了。要說檔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虛職了。
-
10 # 滄海拾遺錄
在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右相林九郎(原型為一代奸相李林甫)實際掌控著大唐朝政,品階也不過是正三品。這與大家傳統觀念中的丞相至少也得官居一品大相徑庭,但是這一描述與實際中大唐的官制相當吻合,比較符合史實。大家也許會猜想,宰相才不過是正三品,那麼正一品和正二品的官階有什麼樣?有都是什麼樣的人才有可能獲此殊榮呢?
大唐的官職官階劃分唐朝的職事官官階分九品三十個品階。一品到三品只分從正,有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共分六個品級。從四品到九品,不僅分正從,在正從的基礎上又分上下,這樣又有二十四個品階。共計三十個品階。
正一品對應的官職: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師三公。應該說,上述的官職雖然品階非常高,但是在唐朝官制下,並沒有實權,而且不常設,一旦有擔任相應官職的高官去世或被罷黜,其官職就不再遞補。獲得正一品的官職,意味著皇帝對此人地位的肯定和尊崇,用來表彰其重大貢獻。
從一品對應的官職: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這三個官職的級別和地位會比正一品略低一些,
既然一品官職是用來尊崇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或皇親勳貴們的閒散勳職,那麼,二品官階又是哪些?
先看看正二品對應的官職: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這一職務本來在大唐開國初期是有常設的,但是,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年間曾擔任過尚書令這一職務,在他當上皇帝之後,這一職務再也沒有人敢擔任,因此實際上被廢棄不用。從二品對應的官職:朝廷中央的官員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裡的“太子三少”都是虛職,用來獎勵功勳卓著的老臣。而尚書左右僕射雖不是虛職,卻也沒有常設。
從唐朝實際情況看,唐朝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透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唐太宗登基後不再設定),副長官左、右僕射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為尚書。
在《長安十二時辰》設定的時間,李林甫應該已是從二品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林甫的官職被稱為右相,也就是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按照唐朝官制,這一職務是正三品。李林甫最早是以禮部尚書拜相,官居三品,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長安十二時辰》中設定的時間是在天寶三年(劇中以天保年間代替),按照史書記載,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為右相兼尚書左僕射,加光祿大夫。根據大唐的官制,尚書左僕射已是從二品。當然,從二品的尚書左僕射是宰相,正三品的中書令(右相)也是宰相,唐玄宗給李林甫加尚書左僕射銜是對他的恩寵和肯定。
-
11 # 養個喵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說說唐朝的官員品級。在唐朝,官員品級根據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也包含官爵,文武職官,勳位等品階。
像太師、太傅、太保屬於正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屬於從一品。屬於正二品的有尚書令、輔國大將軍等,從二品的官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正三品的有中書令、六部尚書、太常卿等。
中書令相當於唐朝的宰相,雖然屬於正三品,但是是實權官職最高的品階。三品以上都是名譽品階,並沒有實權。有些是退休後封賞、有些是死後加封,都是些名譽虛職。
-
12 # 夏慈史
誇爆:他真的把亂世道士背劍出山救國救民的灑脫感覺演了出來,他是必須要成為丞相的男人,其實真正的李必更厲害,可謂是一手扶持唐朝走過幾十年風雨的偉人。
導讀:這是個偽命題,唐初太宗為高祖開疆擴土官拜尚書令官居正三品,太宗繼位後,唐人為避諱太宗從此大唐不再冊封一品二品高官!
背景:據老龍的瞭解,唐朝所謂的宰相比如狄仁傑說起來都不是正式的宰相一職,狄仁傑等雖然被稱呼為閣老宰輔其實正式的官職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只是下屬為了好聽和表示尊敬相都是私下稱呼為丞相宰相等,不過唐確實存在某些特殊情況冊封過一些一二品的官職比如開府儀同三司更多的是由於受封者勞苦功高給的名譽稱呼,而且唐朝三省六部的各位高管都經常被同僚稱呼為丞相!1:凌煙閣首也是三品高官貞觀十七年太宗建凌煙閣,二十四位建國功臣畫像入凌煙閣,排在首位的就是長孫無忌居,跟隨太宗南征北戰更是陪著太宗共謀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做了皇帝后,就冊封了長孫無忌為太尉,官居同中書門下為三品官員。
老龍:功勳卓越的來過功臣都才是三品官員同時還貴為太尉,所以某些人認為太尉是一品高官的想法是錯誤的!2:神探狄仁傑也是三品官員隨著影視作品的豐富,一些歷史人物開始爆火,一句”元芳你怎麼看”,還成了網紅句子,狄仁傑作為武周核心人物,他的存在對於武則天來說即是心腹手下,也是頭號門徒,很多影視劇中同僚對狄仁傑的稱呼大多為丞相宰輔之類的,可是其實狄仁傑的職位是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職位還有兩人分工,被稱為左右丞相!
老龍:元芳你再怎麼看,我狄仁傑雖然是個三品官員,其實也算是文臣之首!老龍論唐朝百官制度和群相制度1:設立宰相的本意是代天子主宰群臣,不過自設此官位始由於權利過大,很多皇帝都是非常頭疼的,本來是拿來是輔佐天子,幫助天子治理天下,卻在很多時候成了皇帝的心頭刺,所以從漢代以來改革了這一制度取消了丞相制度改設三省六部,各省各部長官各司其職。
2:到了唐代時期沿襲了隋制,國家治理由三省的長官,分別為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制也有互相制衡的意思在裡面,巧合的是高祖的幾個兒子太過出色,打天下與其他開國皇帝不同的是唐初基本都是高祖的幾個兒子帶兵打仗,為統率軍隊高祖封了自己兒子太宗任了任尚書令,自此開始尚書令這個職位也因為要避諱太宗而取消了,至此僕射代替尚書令稱為尚書檯部門的長官和其餘兩省六部長官一起稱為宰相。
-
13 # 一品鏟史官
唐朝的宰相們除了左右僕射(從二品),其餘都是正三品。所謂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他們官職這麼低,又是如何統御百官的呢?那些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員不會不服管嗎?
一、宰相其實並不被喜歡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一個官職叫做“宰相”。實際上為宰相的官職-丞相-所存在的時間也並不長,但是每朝每代都存在著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官員,而宰相就是這些人的統稱。
周建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的官制體系。而三公,即是周的所謂宰相。春秋戰國逐漸形成了丞相這個官職,它事實上承擔著宰相的職能。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而丞相總理全國政務,權最重。漢初,陳平所謂“上佐天子理陰陽,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諸侯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成為宰相的工作內容的標準說明。然而,實際上漢朝的丞相,從漢武帝就開始受到皇帝的打壓。從而開始了丞相上千年的變遷和品級降低化。
到了東漢光武帝重建漢朝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在東漢的官制裡,明面上已經不存在丞相這個官職了。“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光武帝雖然設定了三公,但實際上三公並不沒有太多實權,處理政務的權力逐漸歸屬於尚書檯。也是從那時起,三公和丞相逐漸成為尊榮的虛銜。
魏晉南北朝官制混亂,但實際上尚書檯在中央政府的權力還在逐步擴大。順便說一句,所謂“品”也是建立於這一時期,但品代表的更多的是地位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著權力的大小。到了隋唐時期,尚書檯便演變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幾乎負責著整個中央政府的運轉。當然,權力的擴充套件並不代表著官職的提升,而這也是皇帝們刻意造成的。
通觀歷史,我們發現,皇帝們總是逐漸把一品、二品的的大官們變成榮譽虛銜,而熱衷於讓品級低下的官員們逐漸掌握實權。只有在皇權微弱或改朝換代的時候,才會出現“丞相”、“相國”甚至王侯掌握實權。為什麼呢?因為品級高代表著社會地位高,如果再賦予極大的權力,那麼在中央集權下的政府體制下,這樣的一個人往往容易威脅到皇帝的權力甚至取而代之。
隋唐時期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了,而唐朝宰相們的品級與權力不匹配的情況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順便說一句,唐朝的宰相們品級已經不低了,明朝時候實際承擔宰相職務的“大學士”本職只有五品。
二、唐朝的宰相們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讓相權受制於皇權的情況下,又能保證國家正常運轉,已經屬於相當有水平的建制了。
在這個體制下,所謂宰相是這麼一些人: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常置二人,正三品,唐代宗時升為正二品;門下省長官侍中,常置二人,正三品;由於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在貞觀以後不置,左右僕射為實際尚書省長官,二人,從二品。
從尚書省的例子可以說明,唐朝皇帝們對於宰相實際上是相當猜忌的。三省之中,尚書省負責政令的執行,下設禮、工、刑、吏、兵、戶六部,權力最重。因此,唐太宗以自己曾擔任尚書令為由,從此不再置尚書令,將尚書省的權力分到左右僕射共同承擔。
就這樣,皇帝還是不放心。皇帝們經常提拔一些人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中書門下”、正三品),參政議政,為實際上的宰相。如魏徵、李勣本職分別是諫議大夫、太子詹事,卻因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因為一些原因,將中書門下改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唐朝皇帝們喜歡發揮宰相們的集體智慧,相互掣肘,從而讓皇帝掌握真正的實權。所以,大多數時候,唐朝的宰相班子都是一群人。這一群人中,除了左右僕射是從二品外,都是正三品的官職。大家所常見的唐朝名相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九齡等,稱呼不管是“閣老”、“右相”還是什麼,無外如是,本職一般都是正三品,最高從二品。
當然,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唐玄宗時期,開始了出現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於是,張九齡、張說、李林甫等人的努力下,開始慢慢出現了一些時期獨相的局面。《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李林甫便是這個時期的人,他雖然官職只有正三品,但是權勢卻相當的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為了解決宰相的問題,一律以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們為宰相,即加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那些人。
那麼,三品官員都能權勢熏天,唐朝的一品大員、二品高官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為何不約束和干涉宰相們的權力呢?
三、一品大員都是些什麼人?唐朝官制,不討論爵位品級的情況下,正一品的職官分別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還有天策上將。這裡面,天策上將有且僅有一人,那就是李世民本人;而常常看見三師三公的地方是在墓碑上或者履歷上。也就是說,大多用來追封或者加銜,以示崇敬,往往並不承擔具體政務,沒有相應的權力。
那麼,從一品呢?不好意思,只有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而他們雖然名義上屬於翼護太子的官員,但也往往作為追贈官員的尊崇而已。唐代生前擔任過這些官職的也相當少,魏徵曾貞觀十六年擔任太子太師,但實際上只是用來保護李承乾而已。
再看正二品,實際上也只有一個-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前文已說過,這個官職在太宗以後就沒人擔任過。
因此,實際上,這些官職大多隻是用來追封或者加尊銜而已,並沒有職權,也很少有人在生前擔任這些官職。因此,唐朝中央政府的宰相們,實際上品級已經是最高的。正常情況下,各級政府官員並沒有干涉他們的權力和高於他們的品級。
那麼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如此,這一品二品設計是不是也太不合理了?實際上,高官還是存在的,只是不存在與政府中而已。
四、軍政分離和散官唐代官制開始出現明顯的軍政分離。唐代軍制中,天策上將為正一品,皇家禁衛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大將軍都是正二品高官,其餘十六衛大將軍是正三品;地方軍的大都督、大都護是從二品。舉個栗子,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將軍也是正三品,其實與狄仁傑所任的內史(同中書令)官階相同。
但他們屬於府兵將領,並不過問政務,一般軍務也由皇帝徵派,並不常設。唐代後期,左右神策軍往往由太監擔任,由於他們權力太過集中,往往使宰相們形同虛設,但玄宗時期還沒到如此地步。
此外,唐朝的正一品正二品高官中,還存在著很多散官。我們常在唐代的碑帖中見到守某某大夫、充某某官職、行某某官職的便是散官。所謂散官,是與職官相對應的,散官的職位並不代表著此人的官職和權力,只是一種地位和職俸的依據。
我們常見的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就屬於散官中文官從一品和正二品的高官;而武官中的某某大將軍一般是從一到正三品的散官。多說一句,文官中某某大夫屬於從二到從五品的文散官,往往還配有“魚袋”,作為裝官員憑證的袋子,也因此成為官員地位的象徵;而某某郎則屬於五至九品的低階散官。武官中,某某將軍一般屬於從三到從五級別的散官,而某某校尉屬於從六品及以下的低階散官。
但是,因為散官並不任事,因此也不能對宰相們構成任何權力上的威脅。
總而言之,在唐代前期的中央政府體系中,正三品已經是屬於官員們生前可以達到的實權官職中相對較高的級別之一了,而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的高官大多是用來追封的虛銜。因此,宰相們作為三品和從二品,已經是高官。我是子彧,我不復制歷史,我只思考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
14 # 小鎮月明
這個電視劇說到是天寶年間的事情,安史之亂之際,當時大唐制度完善,官員的安排比較嚴謹,所以,基本沒什麼特殊情況,我們接下里看看,題目中提到的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
時間到了天寶年間,大唐立國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這麼長的時間裡,產生了許多功臣,有的人因為才能過人、或者是境遇非凡,所以在世的時候就有了極大的功勞,就算是給他們一個宰相的官職,都根本不足以彰顯他們的尊貴,那怎麼辦呢?
除了爵位外,就要從官職的品級上來辦了。可是,宰相的權利已經很大,再讓他們升遷,豈不是要稱王稱帝了?於是,朝廷在對這些人的官職做了提升後,在品級上更靠前了,相應的俸祿也提升了很多,但是權利卻沒有了。當然,這種給了一品、二品官銜的大臣,更多的是在死後追贈的,死後給他們一品官又能怎樣呢?官職不能世襲,他們本人又因為死去而不能掌權。
也就是說,在唐朝,一品、二品這些官職,幾乎都是一些虛職,看起來很尊貴,實則只有一個空名,沒有了實權,算是養老官。
在李淵活著的時候,太宗曾經做過尚書令,這是一個正二品銜的官職,後來沒人敢做這個官,追贈也沒有,為什麼呢?因為人家做了尚書令後來稱帝了,給別人做了這個尚書令,難道以後也想稱帝?所以為了避嫌,沒人敢做這個官。
唐朝真正有權的,基本都是三品和三品以下的官員
唐朝行使權力的部門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長官是二品或者從二品,但是除了太宗外,沒人再擔任這個官職。後來行使這些部門權力、有著宰相實權的,是原來三省長官的屬官,即左右僕射。後來經過發展,為了分化權力,又用其他的屬官達到這個目的,比如平章事、參政知事等,這些人都是宰相,但是品級只有三品。可是別看這官只有三品,那可是有著實權的。皇帝行使皇權,必然要透過下面的三省,所以三省裡面的這些高官,個個權利很大。
唐朝中後期的宰相很多,光是朝中正式上班的就有十多人,這些人裡面有一個紙筆的老大,但是這個老大時間一到就要換成他人,有的時候一天就要換一次,以此來弱化他們的權利,不讓他們權利太大。甚至還有一些節度使也有宰相的頭銜,但是這些人在京城的時候,和朝中的那些宰相不同,沒有宰相的權利,而且還加了“校檢”。
唐朝有時候也給活著的人加封二品官銜,不過這些人一般都是固定的,就是那些負責邊疆事物的官員。他們一般都是“都護”,但是如果功勞大的時候,就會被授予大都護,這可是真正的二品大員。
至於一品,一般都要等死去後才能得到,這都是一些虛銜,比如太傅之類的,一般活著的人並不希望得到這樣的官銜。
-
15 # 薛菇涼
其實三品宰相在唐代已經是最高的文官了,大唐的宰相有行政參政的權力,有實權但是品級不高。其實話說回來,三品已經不低了,雖然只是三品,但是二品是尚書令啊,李世民沒繼承帝位之前當過尚書令,誰敢再當,比宰相大的官,其實沒多少。而且唐代宰相是實職,實權在握。
至於唐代的一品官員,聽著覺得很高,至少比三品高二級。其實錯了,一般一品都是隻有榮譽毫無實權的人才當的,比如三公就是一品,太師、太傅、太保,這些人都是德高望重、勞苦功勞,但是其實沒什麼用途,皇上賞無可賞,乾脆給個聽著很高的虛銜,平常受百官禮遇,其實辦事的時候,根本沒什麼用途。除非,在一品之外,再給他們一些實權的頭銜,他們才辦事,否則,沒有職權的。
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何監是太子師傅,聽著很高,那是皇上給你臉的時候,別人敬重你,皇上不給你臉的時候,把你秘書監的執正一撤,光剩個太子師傅的名頭,連右驍衛的小官都看不起你,不過是給太子一點面子而已。
另外,親王一類的人,如果看品級的話,也是一品,自然不用說,但不在一般官員之列。
-
16 # 兔先生的vlog
《舊唐書》是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裡面有關於唐朝官員品級的詳細敘述。
舊唐書·志·卷二十二職官一里面記錄如下:
正第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已上職事官。
王。 爵。《武德 令》有天策上將,九年省。
從第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及特進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並同職 事,仍隸吏部也。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職事官。
驃騎大 將軍、 武散官。
嗣王、郡王、國公。 爵。
正第二品
特進、 文散官。
輔國大將軍、 武散官。
開國郡公、 爵。《武德令》 唯有公、侯、伯、子、男,貞觀十一年加開國之稱也。
上柱國。 勳官。《武德 令》有尚書令,龍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無職事官。
從第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 都督、 揚、幽、潞、陝、靈。
大都護、 單于、安西,已上職事官。
光祿 大夫、 文散官,
鎮軍大將軍、 武散官。
開國縣公、 爵。
柱國。 勳官。
首先為了方便各位觀看和理解,我製作了一個表格:
以下是我的觀點:
1、正一品,主要是三師三公,以及親王和公主,這些職位其實都是虛職,更多的是身份的代表。
2、從一品,主要是太子的三師,至於文武散官,都是虛職,只是掛名,朝廷對有功大臣功勞的重賜。
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
郡王:皇太子兒子封郡王,親王兒子若得帝恩也可封郡王,大臣、節度使也偶有封郡王
國公:國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於郡王,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一般都是封賞給大功臣,例如胡國公秦叔寶,鄂國公尉遲敬德。
3、正二品,實職是有的,尚書令,但是因為李世民曾經擔任過此職位,所以自他以後,此職位是空置的,前面說了,文武散官是虛職,只有職位,沒有業務處理,勳官顧名思義,就是朝廷對大功臣的封賞,類似於一個稱號,就像現代說的“戰鬥英雄”什麼的榮譽稱號。
4、尚書左右僕射在唐代曾數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 (713)改為左右丞相,樓主說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其實就是這個職位,前面說了,因為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一職一直是空置的,那麼實際處理尚書令職務的就是尚書左右僕射。
大都督是實職,但是一般都是封於親王,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於“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唐初規定,管十州以上的為大都督府,安史亂後,雖然沒有命令廢止,但是從此成為空名
大都護也是實職,管理周邊少數民族事務,同樣也是由親王遙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整個唐朝三品以上的官職,一般都是朝廷功勳,親王,以及三師和三公,僅有尚書左右僕射有實職,但是這個職務基本就是宰相,因為尚書令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宰相的頭,所以尚書左右僕射也相當於宰相。因為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從此空置,唐朝的宰相最高就三品,所以宰相已經是文官之首了。
-
17 # 深夜聊齋
《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那當時的一品大員是什麼檔次?
這裡面涉及到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在唐代的演變,以及唐朝特殊的宰相制度。唐朝的宰相,不僅不是一品大員,而且可能連三品官也不是。宰相在唐朝,一度成了“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的職務,聽起來非常奇葩吧。歐陽修說:“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唐代的宰相,叫法繁多,極其混亂,至於為什麼,讓我們看看具體原因:
一、三省六部在唐朝的變化為了弄明白為何唐朝的宰相如此奇葩?我們需要先看看隋朝到唐朝,宰相的一些歷史沿革。
隋朝時期,設立了“三省六部”,三省長官均是宰相,是執掌中央的最高階官員,當時的三省是內史省,為決策機關;門下省,為審議機關;尚書省,屬於最高行政機關。
隋朝時期廢除了丞相這個官職,用三省的長官去行使丞相之職,也就等於把丞相之權分為三份,三省一人一份,其目的當然是強化君權。
唐朝建立以後,三省制更加強化。其中,中書省負責軍國大事、重要官吏任免,為皇帝起草詔令,長官為中書令,一共2人,正三品;門下省負責稽核中書省起草的詔令,如有不當者,駁回,長官是侍中,一共2人,也是正三品;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執行各項政令,長官是尚書令,1人,正二品,下設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尚書省下設6部,各有部尚書一人。
三品宰相狄仁傑二、宰相一職在唐朝的變化1、宰相數量劇增,甚至可以是臨時的
在唐初,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數量較隋朝更多了,他們在功能上也互相制約。而且,李世民當皇帝后,因為他當過尚書令,於是便把這個職務取消了,讓尚書僕射做尚書省的長官。宰相的最高級別,就不是正二品了。
而且,唐朝皇帝還玩了一招更絕的,讓其他官員兼任三省的長官,臨時充當宰相一職。久而久之,宰相慢慢變成了一個臨時性的職務。一個管紀律工作的御史大夫,可能就被臨時抓來當幾天宰相。而這一切皆根據皇帝的喜好來,體現了他們加強皇權的強烈用意。可這樣的話,宰相到底是幾品官,那就不一定了。
理論上講,一個七品官被皇帝任命為三省的長官,也是可以的。
讓宰相之名愈加混亂的武則天2、正牌宰相連二品官也不是了
剛才我們說,尚書省左右僕射,都是從二品官員,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本來是正牌宰相。但在房玄齡、高士廉等第一代左右僕射死後,唐太宗就把這個職位給空了下來,不再授人,於是,宰相最大也就成了三品官。
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朝,又發明了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個稱呼。從這個職務,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唐朝的宰相,就是三品官。
唐太宗3、尚書僕射也被皇帝裁員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於唐玄宗時期。這個時候,唐玄宗為了大量削減宰相,就將尚書僕射給排除出了宰相的行列。與此同時,尚書省也成為了純粹的執行政務的部門,其地位低於中書省和門下省。
4、門下省和中書省也不頂用了
在尚書省一落千丈的同時,門下省和中書省也在不斷被弱化。武則天時期,中書省就已經失去參與決策的機會。到了唐中宗時期,中書省完全變成了一個機要文書收發機關。到了開元后期和天寶年間,唐玄宗任用了李林甫等少數寵臣,讓宦官干政,中書省、門下省的職權也被宦官所奪,門下和中書省也徹底失勢。唐中期以後,宰相既沒有很高的級別,職權也被宦官侵佔,這不得不說是唐朝宰相的悲劇。
唐玄宗三、唐代的一品(二品)大員都是誰?既然唐朝的宰相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三品,那唐朝的一品、二品大員都是誰呢?
1、一品爵位,正一品,親王;從一品,郡王或國公。
2、一品文官,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這個職務屬於散官,通俗講就是不擔任具體職事的官員,類似於榮譽稱號。
3、一品武官,從一品:驃騎大將軍,同樣屬於散官,類似於今天的軍銜,有軍銜,但並一定有職務。比如某人是少將軍銜,但不一定擔任軍長、師長這一類職務。
唐代的二品官,如光祿大夫、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也同樣是散官,只有級別,沒有職務。像上柱國這一類的稱號,雖也屬於二品,但也是勳官,類似於現代的幾級勳章,同樣沒職務。
結論:唐朝宰相之所以是三品,主要是因為唐朝的一品、二品官基本上屬於散官或者是榮譽稱號
;其次,皇帝對宰相的分權、打壓,也是其級別一直停留在三品的原因。
-
18 # 鳶飛九天2018
這個暑假,憑空而出的熒屏黑馬絕對是《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天這部熱播影視劇裡,終於落下帷幕。從開播之初,這部古裝劇就備受矚目,裡面的服化道完美的還原了大唐盛世,將人們真正的帶回了最鼎盛時期的長安城。
不僅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並非憑空編造,劇中人物基本上都有著歷史中的原型人物,整部劇中,官職最大的應該就是宰相林九郎了,這位宰相的原型就是唐朝宰相李林甫。
林九郎
然而,劇中的唐朝官員品級,卻令許多觀眾心生疑惑。因為電視劇和小說的影響,“宰相”一職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了。然而劇中的這位“林九郎”雖然官居宰相,明明已經能夠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竟然也只是一個三品官員。
為何堂堂的大堂宰相,在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之中只是一個三品官員?那麼,當時唐朝的一品、二品大官,又在當時的官員品級中處於什麼檔次呢?
唐朝官員等級制度
唐朝官員的等級制度中,確實存在著一品和二品官員,因為唐朝官員從上至下,一共分為九品30級。只是唐朝的一、二品官員,並沒有實權,這些官員品階,其實都是一些加蓋在官員頭上的榮譽職務,比如太師、太傅、太子太保一類的職務,所以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員,都是一些用來籠絡官員人心的虛職,並沒有實權。
三省六部制
至於一品官員下面的正、從二品,都是尚書令、中書令、太子少保一類的官階,只是在唐朝初年,因為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一職,此後這個職位就一直空了出來,再無人實際擔任過,所以也逐漸成了虛職。
這樣一來,唐朝真正掌握著實權的官員品級,自然就輪到了三品官員的手中。正因如此,《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林九郎雖然只是一個三品官員,就能夠坐上宰相之位,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何監
唐朝的宰相制度,與其他朝代的宰相制度完全不同。因為唐朝所實行的是群相制度,也就是說唐朝並非只有一個宰相。比如這部劇中,被稱為“何監”的這位重要人物,就是唐朝的秘書監賀知章,他在唐朝歷史上雖然只是一位從三品官員,但是也享有著宰相的待遇,所以賀知章其實也是唐朝的宰相之一。
不僅如此,唐朝的宰相還可以是尚書僕射,也可以是中書、門下省的長官,比如中書令、左相、右相,皆是唐朝的宰相。
唐朝官員
關於唐朝的宰相,到了貞觀年間統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些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員,所穿官府皆為紫袍,這是他們身份的一種象徵。所以在唐朝,能夠當上三品官員,其實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了。
而,且他們手中的實權,要遠遠超過遠高他們的一品和二品官員。畢竟三品以上的官職,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到了接受這份榮耀的年紀,不是已經告老還鄉,就是已經病逝了。所以劇中大唐宰相為三品官員,其實並不奇怪。
-
19 # 環球知識科普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
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置尚書(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為三省六部制。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主要人物的官職品階:
林九郎(李林甫),郎任大唐右相,正三品
何監(賀知章),秘書監,從三品;兼任靖安司令,從三品(靖安司虛構)
李必,靖安司司丞,一般正五品,最高正三品
姚汝能:東宮右衛率,正四品(實際華陰縣尉,從八品)
元載(後官至宰相), 大理評事 從八品下
聞無忌,隴右軍隊正,正九品下
張小敬,劇中說他是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不入流。(若正如李必封的都尉,正四品)
崔器,旅賁軍旅帥(杜撰),旅帥,從八品上
關於唐朝的宰相,從名義上說,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所以無人敢再擔任此官,遂以其副職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中書令、侍中併為宰相。
唐朝官員品級是古代官員等級制度,唐朝官員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包含官爵,文武職官,勳位等品階。
正一品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從一品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中書令,侍中(大曆年後)
從二品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職官: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大曆年後)
從三品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唐朝時期的一品、二品官職,這些都是很高的虛銜,一般只在合適的時候,授予合適的人,屬於榮譽性質的。對於普通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除非是開國功臣,否則達到正三品已經是位高權重了。就算是宰相也只是一個正三品,最多隻能封於正二品,從來沒有正一品的宰相。
-
20 # 娛樂熱辣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熱播劇,在該劇當中,曾經出現過執掌右驍衛的甘守城甘將軍受制於右相這麼一個宰相的劇情,很多人剛開始看其實沒什麼感覺——畢竟是宰相嘛,製得住一個將軍那還不是毛毛雨嘛!
可是如果事後看看他們的官階,就會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右驍衛屬於南衙十六衛,而南衙十六衛的長官屬於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職制度設計下,也還是一個正三品,兩人其實都是正三品啊!
這還沒完呢,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面還會發現這麼一個細節,工部主事封大倫這個黑幫頭子攤上大事後,為了解決張小敬,新豐縣縣丞吉溫推薦元載的時候,曾經評價大理寺八品評事元載說,他想穿紅袍想得眼睛都發紅。
那麼要是可以穿紅袍了,那是一個什麼官階呢?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有一個主角團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紅袍!他是什麼官,官居幾品呢?我們會發現,姚汝能這個劇中的搞笑擔當,誰都能使喚一下的傢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東宮衛率,這官階不可不謂不高了,要知道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正四品紅袍官員啊,距離傳統意義上的“萬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過就隔了一級啊!
為什麼姚汝能在電視劇裡面的表現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區別不大啊?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失誤嘛?其實並不是,事實上,這部電視劇出了名的注意細節,這裡面的設計完全符合大唐的實際情況,不可能會犯這種超級低階的錯誤,其實這就是當時大唐官制的設定,官階並不能決定職權,那些像姚汝能這樣出身名門的人,生下來隨便搞搞,也就有了尋常人一輩子都穿不起來的紅袍。甚至更高階的名門,生下來就能有紫袍在身。
看完這些之後,咱們開始言歸正傳,宰相的官階看上去不算很高,不過區區正三品,可是宰相擁有的職權實在是遠超尋常的三品官,很多時候都可以輕易的對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進行改變終身的改變。
在唐朝歷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權按理來說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這種被限制住的相權卻依舊要比大多數名門望族那與生俱來的官階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雖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權,三省長官雖然都屬於宰相,可是在這三省裡面還是有一個是處於高中低劣的,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裡面的中書省是決策的機構,門下是稽核的機構,尚書省卻是直接控制六部進行執行的部門,尚書省的長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為曾經有一個過於出名的人擔任過尚書令,就直接導致以後沒人敢做這個尚書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經做過尚書令。以後的尚書省的長官長期只能擔任尚書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的高官,數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給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經立下無數若干功勳的世家子弟養老用的,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師、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這些高官與其說是高官,其實不妨說是榮譽稱號,基本上這麼些個官職就是年老力衰的養老閒散職位了。要說檔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虛職了。
回覆列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認為得掌握兩個內容:一是唐朝的官員品級劃分,二是唐朝的宰相是哪些人,帶著問題一起來看。
一、唐朝官員品階劃分
唐朝的職事官官階分九品三十個品階。一品到三品只分從正,有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共分六個品級。從四品到九品,不僅分正從,在正從的基礎上又分上下,這樣又有二十四個品階。一共算下來是三十個品階。官員品階與官職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我們來看看。
正一品對應的官職: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師三公。
從一品對應的官職: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對應的官職: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在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不再設尚書令。
從二品對應的官職:朝廷中央的官員有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地方上的官員有京兆、河南、太原府三府的州牧牧,各州的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對應的官職:內侍省主官侍中、中書省主官中書令、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從三品對應的官職:御史大夫、秘書監、九卿的主官、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二、唐朝中央制度
唐朝中央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按照品階分,尚書省的左右僕射為從二品,其餘兩省的官員均為正三品,這些人都是宰相。貞觀二十三年 (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中宗、睿宗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外如果某人獲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可以稱為宰相。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那時的一品大員都是一些虛職,就是一些榮譽性的頭銜。
回答完畢,敬請各位高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