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唐朝戰爭是指從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開始,直至902年河東之戰之間唐朝所發生的一系列戰爭。

    唐代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發生於其初期的統一戰爭、中後期的平定藩鎮戰爭、唐末的農民起義戰爭以及少量的對外戰爭。

    唐代戰爭波及的地區範圍十分廣闊盛唐王朝的前期,由於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基本上是太平盛世,鮮有較大規模的戰爭活動。

    一、唐朝的統一戰爭

    唐王朝自其開國之君李淵於公元618年稱帝后,即開始對隋末的農民起義軍及各地的割據勢力進行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1.統一北方和中原地區的戰爭自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進行了對佔據河隴地區的薛舉和北方的劉武周集團的作戰,在擊滅這兩大集團後,又將佔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勢力平定。

    自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起,又與北方和西北地區諸部族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昌、西突厥等作戰,將西北的廣大疆域統一於中央王朝的麾下。

    2.統一中國南方和西南方的戰爭自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對佔據長江中下游的蕭銑和佔據江淮地區的輔公作戰。

    在順利擊滅敵人後,又於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開始對西南地區的南詔和吐蕃部族的統一戰爭。經過多次交戰,終於將中國的西南方歸於一統。

    3.唐統一中國東北和東征高麗的戰爭唐王朝自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起,開始統一中國的東北地區,繼之,進行東征高麗的5次作戰,最後終於使高麗臣服。

    二、唐王朝對藩鎮和藩鎮之間的戰爭

    唐王朝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開始,即展開了對割據叛亂藩鎮的征討作戰。經過8年的征戰,雖將“安史之亂”平定,叛軍首領安祿山、史思明等均被擊殺,但盛唐王朝卻自此逐漸走向衰落。

    自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起,唐廷與藩鎮間、藩鎮相互之間的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此時,唐中央王朝已無力單獨征討,只能藉助藩鎮的力量,攻打叛亂的藩鎮。

    這種混戰不止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843年,這給唐王朝整個社會生活帶來無窮的災難唐王朝在對叛亂的藩鎮作戰中,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取得了許多勝利。

    發動叛亂的首領,諸如僕固懷恩、哥舒晃、田承嗣、李靈曜、田悅、梁崇義、朱滔、李希烈、朱泚、李懷光、吳少誠、劉癖、李綺、王承宗、吳元濟、李師道等,大部分都被擊敗或消滅,維護了唐帝國的統一。

    三、唐代末期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唐末,統治集團更加腐朽沒落,上有皇族大臣、宦官、朋黨的爭權爭鬥仇殺,下有貪官汙吏的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社會諸多方面的矛盾急驟激化,從而激起了規模越來越大的農民起義戰爭。

    裘甫、龐勳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起,首先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聲威遍及浙東、浙西。

    唐王朝調兵遣將將其鎮壓下去。繼之而起的以龐勳為首的戍卒起義,迅速發展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義軍以徐州為中心,佔據了江淮間的許多重要州縣,眾至30萬,屢戰屢勝,威震江淮,後被唐將康承訓等擊敗。

    2.王仙芝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首先率領農民起義,後得到黃巢率眾響應。王仙芝軍自今山東西南部,轉戰至今河南、湖北地區,再揮軍北上。於乾符五年,被唐將曾元裕等擊滅。

    3.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黃巢起義軍與王仙芝分裂後,於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首先攻佔中原的許多州縣,威逼唐東都洛陽。

    後來,為避開唐軍的層層封堵,揮軍直下湖北和江西、安徽南部、浙江,再轉至福建、廣東等地區。黃巢軍在攻佔廣州,佔有嶺南等地後,即率軍北上,節節取勝,並於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勝利進佔重要戰略中心城邑東都洛陽。

    義軍稍加休整,即向唐都長安進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入關中門戶潼關。繼之,一路連敗唐軍,於廣明元年十二月進佔長安。唐僖宗倉皇逃走,黃巢軍隨即建立了農民起義軍大齊政權,將唐王朝推向覆滅的邊緣。

    唐王朝為挽救其即將傾覆的命運,多處調兵遣將,均敗在義軍手下,後來,招誘沙陀部族李克用軍南來,才將黃巢軍擊敗。

    黃巢軍主動放棄長安東走,不幸,又犯了頓兵堅城陳州的重大戰略性錯誤,終於無力扭轉頹勢,於今山東兗州地區,被唐軍李克用、朱全忠、時溥等部擊滅。

  • 2 # 大餡餃子雜糧五穀煎餅

     1、唐與突厥的戰爭

    武德三年至貞觀四年(620-630) 唐與突厥第一次戰爭 :東和諧之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朝。

    貞觀十六年至顯慶二年(642-657) 唐與突厥第二次戰爭 :西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朝。

    調露元年至開元九年(679-721) 唐與突厥第三次戰爭 :西突厥叛亂被平定,東和諧之突厥遺民成功復國,成為北方大患。

    天寶元年至四載(742-745) 唐與突厥第四次戰爭 :後突厥汗國滅亡,回紇汗國臣服於唐朝。

    2、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武德五年至貞觀二年(622-628) 唐與吐谷渾邊境戰爭 :吐谷渾屢被擊退。

    貞觀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與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雙方均未達成目標。

    永徽六年至總章元年(655-668) 唐與高句麗第二次戰爭 :百濟滅亡,日本被擊潰,高句麗滅亡,百濟和高句麗故地併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儀鳳元年(670-676) 唐與新羅戰爭 :新羅吞併百濟故地及部分高句麗之地,在軍事對峙下,新羅臣服於唐。

    4、唐與吐蕃的戰爭

    貞觀十二年(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於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吐蕃吞併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保住了安西四鎮,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曆十四年(737-779) 唐與吐蕃第三次戰爭 :唐軍先勝、中敗、後勝,河西隴右之地盡喪,吐蕃曾陷長安,而後吐蕃屢攻屢敗,雙方言和。

    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與吐蕃第四次戰爭 :西域飛地被吐蕃、回紇瓜分,吐蕃軍力被唐、回紇、大食嚴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與奚契丹(兩藩)的戰爭

    顯慶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暫反叛後全降。

    萬歲通天元年至開元三年(696-715) 唐與奚契丹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兩藩附於後突厥汗國,後突厥勢衰,又內附於唐。

    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與奚契丹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兩藩內附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四載(737-755) 唐與奚契丹第三次戰爭 :唐朝先勝後敗,兩藩時降時叛,最後附於回紇汗國。

    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邊 :因為回紇臣服於唐,兩藩年年來朝,此時契丹勢衰,奚族崛起。

    貞元十一年(795) 唐擊奚第一戰 :奚被擊退。

    太和四年(830) 唐擊奚第二戰 :奚被擊潰,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擊奚第三戰 :唐軍主攻,兩藩都已內附於唐。

    光啟四年至天覆三年(888-903) 唐與契丹邊境戰 :契丹逐步征服掉勢弱的奚、室韋,但被唐軍擊破,牛酒之會求和。

    6、唐與大食的戰爭

    開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與大食第一次戰爭 :唐朝先勝、中敗、後勝,倭馬亞大食勢力被阻,唐朝勢力在中亞擴大。

    天寶九載至十載(750-751) 唐與大食第二次戰爭 :唐軍慘敗,隨後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亞。

    7、唐與突騎施的戰爭

    開元十四年(726) 突騎施進犯安西 :突騎施在唐與大食之間壯大起來,掠安西四鎮而去。

    開元二十四年至天寶三載(736-744) 唐平突騎施戰爭 :突騎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與勃律的戰爭

    天寶六載(747) 唐攻小勃律之戰 :小勃律滅亡,併入唐朝。

    天寶十二載(753) 唐攻大勃律之戰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與南詔的戰爭

    天寶九載至十三載(750-754) 唐與南詔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南詔叛立,附於吐蕃。794年後附於唐。

    太和三年(829) 南詔進犯西川 :南詔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與南詔第二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南詔軍力被嚴重削弱,臣服於唐。

    10、唐與回紇的戰爭

    大曆十年(775) 唐與回紇邊境戰 :回紇被擊退。

    大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與回紇第一次戰爭 :回紇臣服於唐。

    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與回鶻第二次戰爭 :回鶻汗國滅亡,黠戛斯汗國臣服於唐朝。

    僅以這10個對手的戰爭場數來說勝負:

    第一次突厥戰爭,勝1。

    第二次突厥戰爭,勝2。

    第三次突厥戰爭,勝2、負1。

    第四次突厥戰爭,勝3、負1。

    吐谷渾邊境戰爭,勝3、負1、平1。

    唐平吐谷渾戰爭,勝4、負1、平1。

    第一次高句麗戰爭 :勝4、負1、平2。

    第二次高句麗戰爭 :勝5、負1、平2。

    唐與新羅戰爭 :勝5、負2、平2。

    唐與吐蕃邊境戰 :勝5、負2、平3。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勝5、負3、平3。

    第一次吐蕃戰爭 :勝5、負3、平4。

    第二次吐蕃戰爭 :勝6、負3、平4。

    第三次吐蕃戰爭 :勝6、負4、平4。

    第四次吐蕃戰爭 :勝6、負4、平5。

    第五次吐蕃戰爭 :勝7、負4、平5。

    第六次吐蕃戰爭 :勝8、負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戰爭 :勝8、負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戰爭 :勝9、負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戰爭 :勝9、負6、平5。

    奚契丹犯邊 :勝9、負7、平5。

    唐擊奚第一戰 :勝9、負7、平6。

    唐擊奚第二戰 :勝10、負7、平6。

    唐擊奚第三戰 :勝11、負7、平6。

    唐與契丹邊境戰 :勝12、負7、平6。

    第一次大食戰爭 :勝13、負7、平6。

    第二次大食戰爭 :勝13、負8、平6。

    突騎施進犯安西 :勝13、負9、平6。

    唐平突騎施戰爭 :勝14、負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戰 :勝15、負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戰 :勝16、負9、平6。

    第一次南詔戰爭 :勝16、負10、平6。

    南詔進犯西川 :勝16、負11、平6。

    第二次南詔戰爭 :勝16、負11、平7。

    回紇犯邊 :勝16、負11、平8。

    第一次回紇戰爭 :勝16、負11、平9。

    第二次回鶻戰爭 :勝17、負11、平9。

    另:

    貞觀十四年(640) 唐攻高昌之戰 :勝18、負11、平9。

    貞觀十五年至二十年(641-646) 唐與薛延陀戰爭 :勝19、負11、平9。

    貞觀二十二年(648) 唐平中天竺之戰 :勝20、負11、平9。

    顯慶四年(659) 唐平疏勒等三國 :勝20、負11、平10。

    龍朔元年至二年(661-662) 唐平鐵勒的戰爭 :勝20、負11、平11。

    林邑犯邊 :勝20、負11、平12。

  • 3 # 雲在指間

    唐朝究竟打了多少仗?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唐朝(618年—907年),從唐高祖李淵當上皇帝算起,一直到907年,最後被朱溫所滅亡,在唐朝存在這289年間,我泱泱大唐打仗的頻率從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趕超它,幾乎每年都在鞍前馬後,厲兵秣馬,大大小小的對內對外戰爭不計其數,從來沒有消停過,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大唐如此大動干戈而又如此好戰呢?大唐這麼做是有他的考量的,當時唐朝地盤不大,周圍有不少大小國家,沒有國那有家,古人講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唐代的歷代皇帝為了坐穩江山,採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不斷出兵征討他國,不然屁股還未坐熱乎,就先被別人幹掉了,再加上唐朝前中時期綜合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歌舞昇平,人民的幸福指數還是比較高,據說唐僧去西天取經,每到一個地方,向所到國的國王呈上通關文書,當聽說是來自大唐的子民,君臣皆投以驚奇的目光,那眼神飽含著巴結、羨慕、嚮往的崇拜之情,好似高山仰止。

    唐朝究竟打了多少個仗呢,大大小小估計有2/300多場,有的說更多,沒有人統計清楚過,說說幾場比較著名的吧。

    唐滅東突厥之戰,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東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全殲頡利可汗部,滅掉東突厥汗國。此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長途奔襲戰。其地併入唐朝。

    唐滅西突厥之戰,唐顯慶二年(657年),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部、滅亡西突厥的一場戰爭,此戰,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時反擊,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大勝,滅掉東突厥汗國。其地併入唐朝。

    唐與吐谷渾之戰

    武德五年至貞觀二年(622-628) 唐與吐谷渾邊境戰爭 :吐谷渾屢被擊退。

    貞觀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唐與高句麗之戰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與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雙方均未達成目標。

    永徽六年至總章元年(655-668) 唐與高句麗第二次戰爭,百濟滅亡,日本被擊潰,高句麗滅亡,百濟和高句麗故地併入唐朝。

    唐與新羅之戰,咸亨元年至儀鳳元年(670-676) :新羅吞併百濟故地及部分高句麗之地,在軍事對峙下,新羅臣服於唐。

    唐與吐蕃之戰

    貞觀十二年(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於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吐蕃吞併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保住了安西四鎮,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曆十四年(737-779) 唐與吐蕃第三次戰爭,唐軍先勝、中敗、後勝,河西隴右之地盡喪,吐蕃曾陷長安,而後吐蕃屢攻屢敗,雙方言和。

    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與吐蕃第四次戰爭 :西域飛地被吐蕃、回紇瓜分,吐蕃軍力被唐、回紇、大食嚴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唐顯慶五年(660年)至光啟年間(885—887年),唐與契丹、奚、室韋等部族在今河北、遼寧西南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進行的多次作戰,打打殺殺幾百年,唐與契丹、奚等遊牧族的戰爭,是唐廷整個安邊之戰的一部分。在周邊作戰物件多,戰線廣,各民族關係複雜多變的形勢下,武則天對其專事攻戰一舉,玄宗則實行有限攻戰與和親安撫相結合之策,雖取得一些勝利,但終不能達到安邊目的。契丹、奚等先後依附於北方的東突厥及回鶻,常能選擇有利時機,發揮騎兵快速機動之長,給唐廷造成較大困難。

    唐與焉耆之戰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九月,唐西州道行軍總管郭孝恪率兵攻佔焉耆國都(今新疆焉耆西南)的作戰。

    唐與小勃律之戰

    唐天寶六載(747年),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併兼安西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率軍擊敗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作戰。

    唐與南詔之戰

    天寶九載至十三載(750-754) 唐與南詔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南詔叛立,附於吐蕃。794年後附於唐。

    唐與回紇之戰

    大曆十年(775) 唐與回紇邊境戰 :回紇被擊退。

    大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與回紇第一次戰爭 :回紇臣服於唐。

  • 4 # 王松林

    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大,達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史稱大唐盛世。

    唐朝歷史289年,發動了對外戰爭130多場,幾乎年年都在打仗。唐朝對於周邊國家的態度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周圍大大小小的國家都被唐朝教訓了一頓,至於那些比較囂張的國家,基本上就是暴打甚至滅國,比如高句麗、突厥等。

    唐朝國力強大,天天和周圍國家打仗,但是並不代表著唐朝欺負小朋友,周邊國家武力基本都很強大,像吐蕃,突厥,這些強國被唐朝擊敗,地盤收入囊中。

    在這130多場對外戰爭中,主要有這十個國家(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吐蕃,契丹,大食,突騎施,勃律,南詔,回紇)比較厲害,但絕大部分都打贏了。地盤收入囊中。

    最能打的王朝是唐朝,因為唐朝對外的強硬和諸多軍事勝利,軍事上的勝利,帶來大唐的盛世。

    一、綜合國力全球第一

    公元8世紀時,大唐帝國是當時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包括經濟水平在內各方面加起來的綜合國力,位居全球第一。所謂綜合國力第一,不是每個單項第一,而是各方面加起來是第一。就如同單科第一與總分第一。當然,盛唐時期不僅僅是“總分第一”,很多方面也是“單科第一”。

    二、疆域面積全球第一

    唐朝極盛時期,疆域面積位居全球第一。同時期能和唐帝國相提並論的,只有阿拉伯帝國。為何我說唐朝才是全球第一呢?唐朝的面積最大時是1237平方公里,那時是公元679年;而阿拉伯帝國在公元750年超過這個數字。二者相差將近70年,如此這般,領土如何比較?我們只需要知道在公元679年時後的一段時間,唐朝面積全球第一,這已經足夠證明唐朝的強大!同時,阿拉伯帝國包含了大範圍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有效面積遠遠低於唐朝。

    三、軍事能力全球第一

    唐朝時期,雖然軍隊數量不多,全國大約只有50多萬。可是軍隊質量非常高,士兵護甲非常好。據《唐六典》所載,唐朝十三鎧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在鎧中,最常見的是明光鎧。明光鎧的特點,就是胸前那一照便反射耀眼之光的護心鏡。

    同時,唐軍裝備陌刀,作戰時如牆而進。後來包括陌刀在內的各種唐刀,傳到日本,形成各類武士刀。

    四、經濟水平全球第一

    唐朝時期,經濟水平位居全球第一。朝廷財政稅收最高達到二百多萬貫,這也可以反映出唐朝的經濟水平有多高。當時商業與貿易也是極度發達,國內交通便利,商業活動頻繁。沿海地區,專門設立市舶司,負責對外貿易。當時世界各國的商人都來唐朝進行交易,在何家村遺寶中,不僅僅有中東地區的錢幣,還發現了東羅馬帝國的錢幣,可見盛唐時期超高的經濟水平,就如同今天的美國。

    五、人口數量全球第一

    在完全靠人力的古代,人口數量的多少就代表生產力的強弱。因此,古代人口越多,國力也就越強。而盛唐時期,全國上下的人口約為4000萬,這是國際公認的資料。而超級大國美國,直到公元1870年,才達到3991萬。

    六、科技水平全球第一

    唐代科技水平極為發達,位列全球第一。比如著名的一行和尚,就觀測出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歐洲哈雷早了一千年。同時唐朝測量出地理上的子午線為129.22公里,與111.2公里的資料相差不大。再比如製作明光鎧,需要41名工人,耗費最多達到一年的時間,才可以造出,而唐朝酷愛裝備明光鎧,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撐是實現不了的。

    七、文學水平全球第一

    唐代文學水平位居全球第一。直到今天,唐詩仍舊是許多小學生必須背誦的文學作品。從一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懂得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又因為李白與杜甫的詩歌,我們懂得了唐朝文學那絕美的風韻。唐詩的平仄與抑揚頓挫,在倏忽間,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美。

    八、國際地位全球第一

    唐朝時期,萬國來朝,許多國家都會尊奉唐朝皇帝為領袖。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封為天可汗。當時日本的天皇,也數次派出遣唐使與中國交流。因為唐朝實在是太好了,一些外國貴族甚至都留在長安不回去了,比如浡泥國的國王。當時的日本女天皇孝謙,甚至表示願意放棄天皇之位,去唐朝留學。

    九、道路交通全球第一

    要想富先修路,唐朝時期,中國的交通水平就是當時的全球第一。國內佳通十分便利,以長安城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並且唐代就已經有“公交車”,這種車叫“油壁車”,可供6人乘坐。這種車起初用來裝新娘子,後來被用來接乘客,在記載於臨安。

    十、藝術水平全球第一

    唐代藝術水平,在當時是絕對的全球第一。最出名的就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其精美程度,讓世界都為之讚歎不已。另一種叫唐三彩的精美低溫釉陶器,也是非常珍貴,以洛陽最多。此外,何家村遺寶中,也有大量精美的飾品,足以展現唐朝的藝術水平。音樂方面,有霓裳羽衣曲作為代表。

    唐朝實在太強大了。可我們一定要銘記唐朝的強大,銘記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因為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的信仰。牢記我們的歷史,我們必將走向另一個輝煌。

  • 5 # 香茗史館

    唐朝作為歷史上繼隋朝之後丶大一統王朝,先後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王朝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極多,要細細盤點實在有些困難,大致列舉如下。

    唐高祖李淵時期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大敗隴西薛舉、薛仁杲父子,奪取隴西,消除關中西部威脅。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淵派使聯絡吐谷渾攻打李軌,策反其大臣安修仁發兵攻涼州城,擒李軌,隨後攻佔河西五郡,完成了對西北的統一。

    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率軍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等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大敗王世充、竇建德軍。

    武德四年(621年),趙郡王李孝恭、廬江郡王李瑗、將軍李靖等率兵攻打蕭銑,蕭銑戰敗投降。隨後又假幣農民領袖林士弘,攻佔長江中游及嶺南地,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降唐,輔公拓先降後叛,最後戰敗身死。

    武德五年(622年)至六年(623年),先後大敗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秦王李世民用反間計大敗進犯中原的突厥的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

    武德七年(624年),李淵殺竇建德,竇建德部將劉黑闥以報仇為名起兵反唐,李世民、李元吉率兵討伐,劉黑闥戰敗逃走。不久後又叛,李建成率兵迎戰,劉黑闥被擒殺,而支援劉黑闥的高開道和徐元朗也相繼兵敗。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繼位不久,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再次統兵十萬進犯,李世民渭水橋邊用空城計智退敵軍。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柴紹與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攻打梁師都,攻滅梁師都,佔領朔方重鎮。

    貞觀三年(629年)至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領十數萬大軍進攻東突厥,攻滅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

    貞觀九年(63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經過兩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最終攻滅吐谷渾。

    貞觀十二年(638年)八月,唐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總共率步騎兵5萬人進攻進犯的吐蕃,擊敗吐蕃,吐蕃贊普大懼,率軍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諸羌,遣使謝罪。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以侯君集為將,進攻高昌國,滅掉了高昌國,光復了西域。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副總管,率士卒6萬、精騎1200人出擊進犯的薛延陀,斬首3000級,俘獲5萬餘人,馬1.5萬匹。

    貞觀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出任涼州都督、安西都護、西州刺史,郭孝恪擊退西突厥,乘勝進佔處月俟斤所居之城,並一直追至遏索山,收降處密兵眾,然後凱旋而歸。

    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出兵征討高句麗,以李道宗、薛萬徹等為將,大敗高句麗。同年,唐太宗以郭孝恪為安西道行軍總管,率三千步騎出銀山道,夜襲焉耆,生擒龍突騎支。三日後,西突厥大臣屈利啜率援軍趕至,郭孝恪又在銀山大敗西突厥,追擊數十里。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率軍親征高麗,唐軍取得多次大勝,最終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以李道宗為瀚海道安撫大使,與李績等其他幾路唐軍一起討伐薛延陀,攻滅薛延陀。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詔命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侯將軍李海岸為副總管,率兵萬餘乘樓船從萊州渡海進攻高句麗,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勝。同年,王玄策滅天竺摩揭陀,俘虜阿羅那順及其王妃、子女等,俘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二十五日,唐太宗命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為副總管,率三萬大軍乘樓船戰艦從萊州渡海擊高麗,雙方交戰伊始,高麗軍即大敗潰退。同年,郭孝恪、阿史那社爾等率領唐軍攻破龜茲都城,重開絲路。同年,右武候將軍梁建方擊松外蠻,諸蠻七十部歸附。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唐軍在易山擊破了他們。當晚,1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擊敗。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淥,到達泊灼城,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又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至永徽元年(650年),太宗以高侃為唐軍主帥,率回紇、僕骨等部進攻車鼻,在金山捕獲車鼻,其眾全部歸降。

    唐高宗李治時期

    永徽二年(651年)至永徽三年(652年),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入寇庭州,唐高宗以武候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總管,大破處月朱耶孤注於牢山,斬首九千級,虜渠帥六千,俘生口萬餘,獲牛馬雜畜七萬。

    永徽六年(655年)夏五月,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至碎葉城被賀魯派兵阻攔,未能抵達。

    顯慶元年(656年),程知節(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同年冬,程知節軍至鷹娑川,前軍總管蘇定方擊敗西突厥騎兵四萬人。

    顯慶二年(657年)春閏月,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任雅相、藥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征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西突厥被滅,將西突厥“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府”。

    顯慶四年(659年),蘇定方以少勝多,以八千餘人在烏海大敗吐蕃副大相達延莽布支十萬大軍,同年擊破西域思結部叛軍。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高宗應新羅王金春秋所請,以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最終滅掉百濟。同年,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

    龍朔元年(661年)八月十一日,蘇定方在浿江大破高句麗軍,屢戰皆捷,進軍包圍平壤城。同年,薛仁貴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大敗鐵勒,擒其首領兄弟三人。

    龍朔三年(663年),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敗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同年,裴行儉克復庭州。

    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李治先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後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發兵進攻高句麗。歷時兩年,滅掉高句麗。

    總章二年(669年),以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莆田縣南下,平江南蠻僚之亂。

    咸亨二年(671年)七月初一,高侃率軍在安市城擊破鉗牟岑的殘餘部隊。

    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高侃於白水山再敗牟岑餘部,並將增援的新羅兵擊敗,俘2000人。

    咸亨五年(674年),劉仁軌任雞林道大總管,東征新羅,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

    儀鳳三年(678年),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率領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價、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以及18萬唐軍攻打吐蕃,黑齒常之在夜裡率領敢死之士500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跋地設逃走。

    調露元年(679年),裴行儉孤軍深入,扼殺西突厥叛亂,次年於黑山大破突厥。

    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儉大軍在黑山擊敗叛軍,俘虜阿史德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殺死。唐軍回師後,突厥六萬騎兵圍攻雲州,程務挺與代州都督竇懷愆率部將其擊敗。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論贊婆、素和貴等人率領三萬士兵侵擾河源,黑齒常之率領三千精銳騎兵乘夜襲擊吐蕃軍營,斬吐蕃軍首級兩千,繳獲羊馬數萬,論贊婆與素和貴單騎逃走永。

    開耀元年(681年),裴行儉平定東突厥叛亂。

    永淳元年(682年),黑齒常之率領一萬精兵擊破論贊婆吐蕃軍,燒燬了吐蕃軍的糧草儲備,繳獲了大量羊、馬、鎧甲。同年,王方翼率軍屯兵於熱海與西突厥十餘萬大軍發生激戰,殲敵7千餘人,生擒其頭目突騎施等300餘人。次年,不戰而勝,桑乾、舍利二部投降。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軍,婁師德率軍在白水澗迎戰,八戰八捷。

    武則天執政時期

    垂拱三年(687年),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昌平,朝廷以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以左鷹揚大將軍李多祚作為他的副手,率領大軍反擊突厥。黑齒常之在黃花堆大敗突厥,追逐四十餘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武則天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復安西四鎮,並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

    延載元年(公元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大敗吐蕃大將勃論贊刃和吐蕃擁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

    久視元年(700年),吐蕃大將麴莽布支攻打涼州,唐休璟率軍迎擊,唐休璟親自披甲上陣,躍馬衝殺,六戰六克。

    長安二年(702年),陳大慈於茂州破吐蕃,四戰皆勝。

    唐中宗李顯時期

    景龍元年(707年),以張仁願為朔方軍大總管、御史大夫,屯邊防禦突厥。張仁願到達朔方後,突厥已退兵而去,便乘勝追擊,夜襲敵營,大破後突厥。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

    開元元年(713年),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屢犯北庭、瓜州一帶,張守珪率軍從蒲昌、輪臺兩翼進攻,戰敗後突厥。

    開元二年(714年),西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他的兒子移江可汗、同俄特勤以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率領精銳騎兵圍攻北庭都護府,郭虔瓘率眾固守,設定伏兵,斬殺同俄特勒,石阿失畢攜其妻子投降唐朝。同年,薛訥於灤水谷之戰先敗,後在武街之戰大敗突厥。同年,郭知運先敗後突厥,再敗吐蕃。王晙乘夜偷襲吐蕃軍營,吐蕃軍以為唐軍主力趕到,驚恐之中,自相殘殺,死傷慘重。

    開元三年(715年),張孝嵩長驅數千裡,攻克數百城,滅拔汗那,威懾大食、吐蕃。

    開元四年(716年),孫仁獻松州大破吐蕃。

    開元五年(717年)七月初五日,郭知運率軍在九曲之地大敗吐蕃軍,將俘虜獻於京師。同年,張孝嵩大敗突騎施、吐蕃、大食聯軍。

    開元六年(718年),郭知運再次率軍攻打吐蕃。郭知運趁其無備,率領輕裝騎兵夜襲九曲之地,大敗吐蕃軍,繳獲精甲、名馬、犛牛等數以萬計。

    開元九年(721年),蘭池胡人康待賓發動叛亂,攻陷六胡州,進逼夏州,唐玄宗詔命王晙與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一同平叛。王晙認為單憑朔方軍便能平叛,不久,王晙生擒康待賓。

    開元十年(722)九月,吐蕃圍小勃律,其王沒謹求救於唐。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之率蕃、漢馬步四千人赴援,晝夜兼進。沒謹忙以兵應之,左、右夾攻,吐蕃大敗,盡復九城故地,斬殺吐蕃數萬眾。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唐玄宗調任張守珪為瓜州刺史,智敗吐蕃,次年吐蕃大將悉末朗領兵進攻唐瓜州,又被張守珪所敗。同年,王君渙於青海之西擊敗吐蕃軍隊。同年,趙頤貞於安西擊敗吐蕃、突騎施聯軍。

    開元十六年(728年),趙頤貞於曲子城再敗吐蕃。同年,蕭嵩命副將杜賓客在祁連城下與吐蕃軍交戰,大敗敵軍。

    開元十七年(729年),為了打擊吐蕃,瓜州都督張守珪與沙州刺史賈師順各率所部兵馬向吐番大同軍發起突然襲擊。由於行動突然,吐蕃軍毫無防範,唐軍大獲全勝。次年,吐蕃遣使致書求和。

    開元十七年(729年),信安郡王李禕遠端奔襲攻石堡敗吐蕃,攻克石堡城。

    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率領三百精騎夜襲吐蕃斬敵數千。

    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信安郡王李禕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大總管,將其由西北調至東北,率兵進擊奚、契丹,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於率殘部遠逃,其餘眾流竄山谷;奚酋李詩瑣高率5000餘帳投降,李禕凱旋而歸。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由於張守珪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幹打算詐降擊敗唐軍。張守珪將計就計派部將王悔去屈剌營帳商量受降事宜,王悔反利用矛盾勸誘李過折斬殺屈剌和可突幹,李過折及契丹餘部歸降唐朝。同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烏承玼、烏承恩率兵反擊,在捺綠山大破入侵的奚、契丹聯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十月,突騎施軍侵擾北庭及安西的拔換城。蓋嘉運於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擊,於二十六日,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崔希逸襲吐蕃,破之於青海西。次年三月,吐蕃寇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破之。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八月,蓋嘉運率唐軍及石國王莫賀咄吐屯及史國王斯謹提兩國之兵,協助莫賀達幹向碎葉發起進攻,生擒黑姓可汗爾微特勒和吐火仙可汗。同年九月,原隸屬於突騎施汗國的西域處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率眾內附,西域平靖。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王忠嗣大破奚契丹聯軍36部,千里援小勃律敗吐蕃大食聯軍。同年,杜希望攻佔吐蕃的新城、河橋等地。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蕭炅於龍游擊破吐蕃。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臧希液率領五千唐軍擊退吐蕃四十萬大軍。

    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與奚怒皆在桑乾河作戰,三次將其戰敗,俘獲其大量人馬,耀武漠北,凱旋而歸。同年,王倕翻過祁連山擊破吐蕃漁海及遊弈等軍。

    天寶元年(742年)十一月,吐蕃大軍進犯隴右地區,皇甫惟明立即率軍迎擊,在青海大獲全勝。十二月二十七日,吐蕃大將莽布支再率3萬餘人馬,與皇甫惟明部交戰。唐軍先鋒騎將王難得率先出陣,與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交鋒。琅支都被王難得槍挑於馬下。吐蕃軍陣腳大亂。皇甫惟明指揮唐軍乘勢掩殺,斬獲5000餘人。

    天寶二年(743年)四月,皇甫惟明親自率領兵馬自西平郡出發,長途奔襲,推進千餘里,攻佔吐蕃的洪濟城。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平定小勃律國之後,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天寶七載(748年),哥舒翰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吐蕃來攻,哥舒翰擊敗之,哥舒翰又在青海龍駒島建造應龍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天寶八載(749年)六月,哥舒翰攻陷吐蕃“舉國駐守”的石堡城,唐軍慘勝。

    天寶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擊敗了朅師國的軍隊,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

    天寶十二年(753年),哥舒翰擊敗吐蕃,攻佔洪濟、大漠門等城,佔據九曲之地。同年,封常清先滅大勃律,後破播仙。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為:“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尋,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大勃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這場內戰持續長達八年,唐王朝雖然最終剿滅了叛軍,卻因此損失大量人口、國力銳減,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唐代宗李豫時期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導致長安無兵駐守最終失守。郭子儀設疑兵嚇退吐蕃,收復長安,平定安史之亂。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反叛後遊說吐蕃、回紇、党項、吐谷渾、奴剌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奉天,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渭橋,李光進屯兵雲陽,馬璘、郝廷玉屯兵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兵厔盩,李抱玉屯兵鳳翔,周智光屯兵同州,杜冕屯兵坊州,代宗親自率兵駐守苑中,並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郭子儀單騎退回紇,又先後在奉天、靈臺大破吐蕃、党項聯軍,斬首級五萬,生擒萬人,俘獲士女牛馬多不勝數。

    大曆二年(767年),吐蕃入侵涇州,郭子儀奉命移駐涇陽。郭子儀在靈州截擊吐蕃,斬首兩萬。

    大曆三年(768年),吐蕃再次入侵靈武,郭子儀率五萬兵馬屯駐奉天,部將白元光在靈武擊破吐蕃。同時,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李晟則奇襲吐蕃定秦堡,生擒堡帥慕容谷鍾,迫使吐蕃解除靈州之圍。

    大曆三年(768年)至大曆十三年(778年),渾瑊屢破吐蕃進犯。

    大曆十年(775年)九月二十一日,吐蕃舉兵入侵,途經涇州。馬璘率軍出擊,於百里城大敗敵軍。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繼位,吐蕃、南詔組成了號稱二十萬的聯軍,趁機進犯劍南,李晟率神策軍援救劍南,取道漏天、連取飛越、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斬殺吐蕃軍一千餘人。曲環則率由邠寧、隴右、范陽各鎮組成的五千士兵進軍,戰敗聯軍,乘勝收復七盤城、威武軍及維、茂二州,聯軍被斬首六千級,生擒六百人,“傷者殆半”,而飢寒交迫、隕死於崖谷的達到八、九萬人。

    唐德宗李適時期

    大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詔組成了號稱二十萬的聯軍進犯蜀地,李適派右神策都將李晟率四千神策軍、金吾大將軍曲環率領由邠寧、隴右、范陽各鎮組成的五千士兵前往蜀地,與山南東、西道的唐軍聯合,一同擊敗蕃詔聯軍。范陽軍追擊至七盤,再次擊破蕃詔聯軍,並攻克新城、維州、茂州;李晟率軍追擊到大度河外,再次大破蕃詔聯軍。聯軍飢寒交迫、隕死於崖谷的達到八、九萬人。南詔國王異牟尋大為恐懼,遷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以避唐軍。

    貞元二年(786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擊破吐蕃軍。不久,李晟又派野詩良輔攻佔吐蕃摧沙堡。

    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金吾將軍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於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陣亡過半。十月,韋皋派遣大將王有道挑選精兵進入吐蕃境內,和東蠻一起,在從前巂州的臺登北谷將吐蕃的青海、臘城兩節度打得大敗,斬殺二千人,生擒籠官四十五人,那投身崖下深谷而死的不計其數。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惟嶽、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準備以武力對抗朝廷,李適徵調大軍打響削藩戰役,李正己病死後其子李納被擊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

    建中三年(782年)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淮西(淮寧)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適調往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發生譁變,李適倉皇出逃到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李適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貞元九年(793年),朝廷修築鹽州城,因為擔心遭吐蕃偷襲,便下詔命韋皋出兵牽制吐蕃。韋皋便命令大將董勔、張芬從西山出兵到達南道,攻破峨和城、通鶴軍。吐蕃的南道元帥論莽熱率兵前來援救,又被擊敗,被殺死殺傷了幾千人,焚燬了定廉城,共剷除堡柵五十餘處。

    貞元十七年(801年)至貞元十八年(802年),韋皋率軍轉戰上千裡,大破吐蕃,十萬吐蕃軍損傷過半,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

    唐憲宗李純時期

    貞元年(805年),劉闢發兵圍東川節度使李康於梓州,對抗朝廷,憲宗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將步騎五千為前軍,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將步騎二千為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共同討伐劉闢。高崇文克成都,擒劉闢,解至長安並族黨誅之。

    元和二年(807年)夏,李純削藩,鎮海節度使李琦拒不接受,李純於是削除了李琦宦爵及屬籍,以淮南節度使王鍔統諸道兵為招討處置使,徵宣武、義寧、武昌兵,並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東兵出杭州,以討伐李琦。李琦被擒獲,械送京師,李琦被腰斬。

    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節度使(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以父病聞於朝,自領軍務,朝廷出兵歷時四年擊敗吳元濟,淮西重新收歸朝廷管轄、

    元和十三年(818年),郝玼率兵破吐蕃二萬餘眾,收復原州。

    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後,李師道先降後悔,憲宗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李師道兵敗。次年二月。李師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鄆城,捕索師道與二子置牙門外隙地,皆斬之。

    唐文宗李昂時期

    太和四年(830年),奚族進攻盧龍鎮。四月三日,李載義率軍將其擊破,殺五千餘人,俘獲奚刺史、縣令、大將、首領等二百七十三人,生擒奚王茹羯。

    太和九年(835年),河西党項反叛,劉沔率兵擊破平夏党項,誅殺其首領。

    開成三年(838年),党項侵擾河西,搶劫屯田區,劉沔徵調吐谷渾、契苾、沙陀部族一萬名士兵進攻党項,使其沒有一名騎兵生還。

    開成五年(840年),唐武宗李炎繼位,回紇趁機入侵天德軍,朝廷詔命劉沔率兵據守雲伽關,回紇於是退兵。

    唐武宗李炎時期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亂,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後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武宗恩准,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盧龍軍亂。

    會昌二年(842年)八月,唐廷發兵三路,北伐回鶻,張仲武指揮盧龍行營軍及奚族、契丹族、室韋族軍隊,在幽州大破回紇那頡啜。

    會昌三年(843年),李德裕統兵,以石雄為將於殺胡山擊潰回鶻烏介可汗,收復陰山北麓,劉沔又擊破回紇殘兵。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去世,其侄子劉稹對抗朝廷,李炎命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鄜坊節度使王茂元等率兵討伐,最終平定昭義之亂。

    唐宣宗李忱時期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京師。

    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率眾組成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

    大中五年(851年),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派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

    唐懿宗李漼時期

    鹹通二年(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858年至861年,涼州會戰破吐蕃。

    鹹通六年(865年),高駢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

    鹹通七年(866年),張議潮率軍徹底擊潰吐蕃,使之裂為百餘部落,歸義軍從此獨自支撐西域近兩百年。

    鹹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南詔驃信酋龍領兵圍攻成都,唐西川節度使盧陀組織守城,東川節度使顏慶復率援兵解圍,擊退南詔進犯。

    唐僖宗李儇時期

    廣明元年(880年),李可舉率兵先後在藥兒嶺、雄武大敗沙陀。同年,鄭從讜於河東大敗沙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廢棄廟宇中,發現眾神戰車線索,6000年前真的存在飛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