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仔仔123
-
2 # 潤物佛珠1
1976年,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他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第一個人評價呂端的不是毛主席,是宋太宗趙光義稱讚宰相呂端時說的,那麼宋太宗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呢?原來宋太宗時,呂端做了幾件重要的大事,才讓宋太宗如此評價。據《宋史·呂端傳》記載:“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這就是宋太宗對呂端的認定。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學上進,終成大器。 滄州節度判官呂兗之孫、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呂端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後任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等職。官至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加右僕射,後以太子太保罷職。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呂端調任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呂端為官時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多次遭貶,而呂端不以為意。呂端為人不拘禮節,從不為自己著想,世人以為呂端極為糊塗,然宋太宗十分賞識,力排眾議,封官至當朝宰相,得到重用。
那麼是哪幾件大事讓宋太宗覺得呂端不糊塗呢?
一件事情說明呂端的多謀深算。呂端入相不久,叛臣李繼遷兵撓西部邊陲,當地軍隊抓住了他的母親。太宗聽說後,想把她殺掉,就召當時為樞密副使的寇準相商。寇準回家時,路過呂端的相府。呂端知道皇上召寇準有大事,對寇準說,皇上不讓先生將此事告訴我嗎?寇準說沒有。呂端說,邊疆的一般戰事,我不必知道,若是軍國大計,我身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準便把此事告知呂端。呂端又問此事如何處理,寇準說皇上已下詔斬殺于軍門處,以戒凶逆。呂端馬上回答,這不是個好辦法,請您緩辦,我將上奏皇上。隨後,他朝見太宗,說,昔日項羽得到劉邦的父親,欲把他煮吃了,劉邦說,願分我一杯羹。這說明劉邦舉大事不顧其父母親情,何況李繼遷屬於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殺了他的老母,明日就能生擒李繼遷嗎?如不能,愈堅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問,你看該如何辦?呂端說,不如將他母親安置贍養,以招降李繼遷。即使李不能降,其母生死在我們手中終可系其心。太宗聽罷連連稱好,說,若不是你,差點誤了大事。後來,果然得到了應驗,李繼遷的母親病死在延州,李繼遷聞訊後,不顧自己的性命來奔喪。被抓後,李的兒子納款請命,一場暴亂就此平息。
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還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擁立太子真宗繼位的問題上,朝中有個內侍叫王繼恩,他嫉妒太子過人,怕太子繼位後對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告謀另立太子,以便讓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太宗駕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無主。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覺察到可能有什麼變故,就叫手下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許他出入。然後自己急奔朝廷。呂端被召到朝廷以後,皇后對他說:“皇上不在世了,按說立太子就是為了讓他繼承王位,這也是合乎情理,順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聽罷皇后的話,就毫不猶豫地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棄天下而走了,我們怎麼做違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對於這麼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麼異議後。”皇后聽了呂端的話,讓太子坐上了皇位。太子真宗繼位後,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朝群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時,一看是這個樣子,寧是站在殿下不拜。當時皇后問呂端因何不拜?呂端尋思了一下說:“請把簾子捲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這時皇后讓真宗照呂端所說的捲了簾坐上了正位。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後,才率群臣跪拜,並且三呼萬歲。
-
3 # 歷史的影子
可能很多朋友還不太清楚呂端這個人是誰,呂端是北宋官員,出生於宦官之家,但從小勤奮好學,入仕後一步步從著作佐郎做到了宰相,可以說是十分勵志了。稱呂端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此後還有了“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樣一個典故。這次就為大家介紹下呂端這個人物,講講他一生有哪些功績,還有他為人處世的方法,看看他“大事不糊塗”指的都是哪些事。
明代思想家李贄有一幅自題聯,曰: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意在借時期的和宰相呂端的為人行事以自勉,此話後來因為毛主席借其語讚揚了元帥,而盡人皆知。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瞭解,可呂端“大事不糊塗”知道的人卻不多。那麼,呂端在那些大事上“不糊塗”呢?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呂端這個人。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呂端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自幼好學上進,其父呂琦是時期的兵部侍郎,其兄呂胤(避的諱,改名為呂餘慶)則參與了“”的整個過程,成為宋朝的開國功臣,最後變成了趙匡胤的貼身近臣。憑藉胞兄在朝中的地位,呂端的官場之路可謂順風順水。他一路從知縣做到知州,然後奉命鎮守四川成都府。宋太宗趙匡義時,官拜右諫議大夫、。
宋太宗趙匡義一直對呂端印象不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想讓呂端當宰相,可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不以為然,說:“(呂)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如此評價呂端是有根據的,因為有件事最能說明“呂端大事不糊塗”:
當時,大宋的西邊是,其首領李繼遷帶兵侵擾西部邊境時,保安(今陝西省志丹縣一帶)軍奏報說抓獲了李的母親。太宗得知訊息後,召時任樞密副使的商量,打算殺了李母,以此懲戒李繼遷的叛逆行為。呂端知道後,馬上覲見太宗說:“從前抓住的父親太公,要烹了他,以此來要挾劉邦,而劉邦卻說:‘你要烹的話,希望分給我一杯肉湯。’凡是圖謀天下大事的人,都不顧及自己的親人,更何況李繼遷這種叛逆之人。陛下今日殺了他母親,明日能抓住他嗎?若抓不住,那就是白白地與李繼遷結下仇怨,更加堅定了他反叛的決心。”太宗問:“那該怎麼辦?”
呂端說:“以我的愚見,可以把他母親安置在延州,派人養護起來,以此招降李繼遷。他雖不會馬上投降,但還是可以牽住他的心,而他母親的生死命運也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太宗拍著大腿叫好,說:“如果不是你提醒,幾乎壞了我的大事。”
於是,趙匡義採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母安置在延州。不久,李母病死在延州,隨後李繼遷也病死了,但李繼遷的兒子最終納貢歸順了大宋。史書說:“這是呂端的功勞。”由此可見,呂端在軍國大事上表現得確實卓爾不凡。
相信呂端在處理其它軍國大事上,也是“絕不糊塗”,肯定建樹頗多,給宋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宋太宗才,讓呂端當宰相。結果呂端擔任宰相後,果然成績不俗。史書評價說:呂端“為相持重,以清簡為務”,非常稱職。
呂端為人、為官最大的特點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宋太宗駕崩後,呂端力挫陰謀,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公元999年)以致仕。
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他為司空,"正惠"。
-
4 # 歷史小公子
首先要說的是這句話出處!這是明代的李贄的一副對聯中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諸葛耳熟能詳了,那這個呂端又是誰呢?
北宋名相-----呂端背景呂端這一生可以說功績顯赫,其中有一件事就足以讓他彪炳史冊!
在宋太宗病史後,大太監王繼恩仇恨太子趙恆,想發動政變擁立重新擁立皇帝,再做一回從龍之臣!
於是王繼恩一和皇后商量,兩人瞬間達成了一致!皇后便命令王繼恩去叫宰相呂端進來商議!
呂端聽到王繼恩的話後,先是不動聲色點了點頭,接著騙王繼恩說太宗臨死前留給他了一封遺照,要去拿。
王繼恩,一聽這哪行啊,他可是要擁立其他人稱帝的,於是急忙忙的去拿!
可一進了園中,他回頭一看,呂端正在對他微笑,大門正在關閉。
什麼也明白了!
可為時已晚!
就這樣呂端順利的擁立了真宗皇帝繼位!
-
5 # 自己的暖陽
宋太宗趙光義的宰相呂端(933 ~998),字 易直,幽州人。平日不大注意小事情,有點迷迷 糊糊的樣子。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糊塗,不宜 當宰相。”太宗說:“別看呂端在一些小事情上有 點馬馬虎虎,似乎不夠精明,在大是大非的問題 上,可一點兒也不糊塗。
”按照傳嫡的原則,太宗的大兒子趙元佐當 立為太子〇可是,因為他有心疾,精神不正常, 不能理政,太宗便封他為楚王,而立他的親弟弟 元侃為太子,改名恆。 但是,元佐母親李皇后沒 有政治頭腦,只覺得大兒子當上皇太子名正言 順。
宦官頭目宣政使王繼恩也為李皇后出謀劃策,太宗病危以後,他們勾結李昌齡、胡旦等少 數大臣,陰謀在太宗死後發動宮廷政變,廢掉太 子,擁立元佐繼承帝位。對此,呂端表面上裝作 糊塗,暗地裡卻密切注意,以防不測。
一天深夜,王繼恩突然來訪,說李皇后召他 人宮商議軍國大事。呂端一想,為什麼不是皇 上召他入宮議事,卻是深居後庭、不管朝政的皇 後呢?此中定有蹊踐。就想法把王繼恩騙到一 間密室關起來,並鄭重吩咐:“我沒回來,絕不準 放走王繼恩。
”他自己立即馳馬人宮面見李皇 後,李皇后見到呂端,哭訴皇帝已經死了。 呂端問:“太子在哪兒?”李皇后提出“立太 子當按長幼次序,立長子元佐為太子才是正 道”。呂端臉色一沉,斬釘截鐵地說:“皇上立太 子,正是為了今天名正言順地繼承帝位,誰敢再 生異議? ”當即派人用李皇后名義召太子趙恆人 宮,在太宗靈則宣佈即皇帝位,就是宋真宗。
天剛剛亮,滿朝文武大臣齊集朝堂,準備行 朝見禮的時候,同時宣佈了太宗逝世的訃聞和 太子已繼帝位的喜報。 呂端率領文武百官肅立 在金鑾殿下,等候參見新皇帝。真宗從後宮出來,立在垂簾後面,來和大家 見面。
呂端為了預防臨時發生不測變故,親自 跪到垂簾後面仔細看清確是真宗趙恆,才命令 馬上捲簾。然後領著大家叩見新皇,三呼萬歲。 並尊李皇后為皇太后,在太后宮裡頤養天年;封 有病的大哥元佐為楚王,繼續請醫生治病。
呂端不動聲色地挫敗了王繼恩等人策劃的 政變陰謀,保證了新舊政權的順利交接。後人非常推崇呂端,甚至把他和諸葛亮相 比擬。有一副廣為流傳的名聯稱:“諸葛一生唯 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
-
6 # 歷史百貨鋪
呂端是誰?為什麼是大事不糊塗?那麼小事呢?
呂端是宋朝的一位宰相,在宋太宗時,呂端入朝為官,但是每當一些大臣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起爭執時,呂端都不以為然,也不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大臣們在朝堂上都侃侃而談時,他也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臣們都認為他是糊塗了,甚至連宋太宗也這麼認為。
後來有人問他:“你身為朝中大臣就應該為國事發表自己的意見,你為什麼都不在朝堂上發言呢? ”
呂端的回答是:“你們都是為一些小事而爭得不可開交,我不想對這些事發表意見,如果真的是國家大事時,我一定會說出自己的看法的”
後來有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國家大事時,呂端一反常態,和朝中的大臣反覆爭辯,言辭激烈,宋太宗原來以為他說是大話,原來都是呂端確實是在軍國大事上會發表意見的人,而且一定要爭得頭破血流。
隨後宋太宗越來越信任呂端,每逢一些大事都會聽取呂端的諫言,沉穩、謹慎又富有才幹呂端甚至力壓寇準當上了宰相,雖然又大臣發對,宋太宗說了一句:“呂端雖然在一些小事上犯糊塗,但是大事從來沒有糊塗過”,徹底反駁了那些反對呂端當宰相的聲音。
後來就有人用“諸葛一世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來稱讚一個人為人處事的風格。
毛主席就評價過葉劍英元帥是“諸葛一世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
7 # 巴州刺史
呂端,宋太宗末年、宋真宗初期的宰相。在宋太宗準備拜呂端為宰相之前,朝中有人說呂端是個糊塗人,宋太宗脫口而出“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宋太宗之意就是,呂端這個人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容易犯糊塗,但是面對軍國大事卻異常清醒和堅持原則。
【一】呂端有學識和見地呂端出生宦官世家和書香門第,其父曾擔任後晉的兵部侍郎。
呂端自幼也是聰明好學,“敏悟好學”而有學識。
呂端的仕途從得蔭千牛備身開始,“歷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換著作佐郎、直史館。太祖即位,遷太常丞”。
一路都是在教育文化部門歷練,證明呂端學識不凡。為以後出閣入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第一件大事:規勸秦王趙廷美隨宋太宗出征秦王趙廷美任開封府尹時,呂端是開封府判官。
當時,太宗親征河東,讓秦王趙廷美留守開封。
而呂端則力勸趙廷美不要留守,必須跟隨太宗出征。“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
在當時名義上的兄終弟及之下,趙廷美以秦王之身,任開封府尹,似乎有所謂儲君身份,但是又沒有確認。趙廷美與太宗之間的矛盾,就若隱若現了。
如果在太宗出征之時留下監國,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趙廷美給太宗留下把柄,給太宗除之而後快的機會;二是趙廷美伺機謀反,如同太宗對太祖所做的那樣。無論如何,都是國本動搖,血雨腥風。
因此,呂端的一次勸說,無形中化解了一次危機。
【三】第二件大事:規勸太宗不殺党項首領李繼遷的母親党項首領李繼遷襲擾北宋邊境,陝西保安軍的部隊抓獲了李繼遷的母親。
太宗很像殺之而後快,以洩心中之憤。於是單獨召見時任樞密副使的寇準,商量如何處置。
結果被呂端瞧見了,呂端就對寇準說,皇上是不是要你對我保密,寇準說是。接下來呂端說出了很有宰相威儀的一番話,“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邊地的雞毛蒜皮之事,我不想知道。但若是軍國大事,我身為宰相,就必須知道。
寇準只好如實告知,呂端立刻讓寇準暫緩執行,自己則去找太宗皇帝進言。
呂端用項羽殺劉太公的故事,規勸太宗不要殺李繼遷的母親,因為殺了也沒用,李繼遷也不會馬上投降。如果不殺,人在大宋手中,還可以牽制李繼遷。太宗接受了呂端的建議。
後來,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主動向北宋“納款請命”,就是願意臣服。呂端在這件事上,可謂是大功一件。
【四】第三件大事:擁立太子趙恆繼位,化解一場奪位風波太宗皇帝本來立有太子趙恆,也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然而在太宗病危時,李皇后和太監以及外戚,妄圖擁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因為他們的不法之事,害怕被太子趙恆算賬。
而呂端則立場堅定,運用一系列智慧的操作,維護了太子趙恆的法定繼承權,破解了一場奪位風波。
這可是對大宋王朝續命的功勞,因為太子趙恆也就是後來的真宗,是公認的賢明。
如此幾件大功,呂端當然稱得上是“大事不糊塗”。也因此配得上一代名相的評價!
參考:《宋史•呂端傳》
-
8 # 劉大Guo帶小情人遊玩
呂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時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其祖呂兗曾在滄州節度使劉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呂琦官至後晉兵部侍郎。其兄呂餘慶,後晉時,以蔭補官。入宋,歷知成都府、蔡州。
入宋後,曾任太常丞、 浚儀知縣、定州同判、成都知府、開封府判官、蔡州知州、開封知縣、 戶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諫議大夫等職。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拜為參知政事。是年底,左諫議大夫寇準也被拜為參知政事。鹹平元年(998年)夏,呂端身體有病,請求辭去官職,宋真宗不允,卻免去了他進殿朝見的禮節。真宗親自到家中探望。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病卒,年66歲,贈司空、諡正惠。
“大事不糊塗”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u2018端為人糊塗。u2019太宗曰:u2018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u2019決意相之。”
這句話,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體察呂端後對其處事為人的一種無可辯駁的評價,而且也確實反映了呂端的人品和才幹的真實情況。從歷史書籍中能找到的,能說明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事例有以下兩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回答說:“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
其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有這樣的事實,加之平時呂端臨朝很少發表高談闊論,就有些人誤認為呂端是個糊塗人,然而宋太宗卻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只不過是“小事糊塗”罷了,遇有“大事不糊塗”。
太宗的話是言出有據的。宋時,天下戰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就讓寇準留步問個究竟。呂端問寇準:“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說:“沒有!”
呂端心想口出:“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呂端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聽了呂端這番話,覺得這件事確實重大,就將方才太宗召見他是為了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了呂端。呂端問寇準:“聖上打算怎麼處置呢?”寇準回答:“聖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軍北門外斬首示眾,打算用這種處置方法來鎮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呂端聽到這個地方忙說:“若是這麼處置了,可不是什麼好辦法。”於是呂端又親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斬殺李繼遷母親的意見。他為了說服太宗,還用秦、漢項羽欲殺邦之父的故事相勸說,他說:“李繼遷是個反叛之人,今天殺了他母親,明天能逮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不就結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堅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嗎?”太宗聽了呂端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照你這麼說,對李繼遷的母親該當如何處置呢?”
呂端見太宗有了活話,便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他說:“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辦法,請聖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個地方去,派人好好護養著她,以此招睞李繼遷回心轉意,不再造反。這樣的話,雖說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我們終究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至於他母親的生死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裡。”
太宗聽了呂端的這種深謀遠慮的想法,心裡想呂端真是聰明過人。想我朝中有這麼多大臣,沒有人提出過呂端這樣的高明意見,差一點誤了我的大事。於是,就採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後來李繼遷也死了。李繼遷的兒子德明念在宋朝對侍他奶奶的情份上,就歸順了宋朝。宋朝待他也不差,讓他當了宋朝的下傳侍郎兼兵部尚書的官職,終於使夏歸宋。
還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擁立太子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發生的擁護和反對的鬥爭。那還是宋太宗在世的時候,太宗的身體有病,就安排了後事,立真宗為太子,以備將來由他繼位,執掌宋朝天下,並且讓呂端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項事宜。太宗病情嚴重的時候,朝中有一些內侍和大臣,對太宗死後由誰來繼位發生分歧,甚至演變成一場宮廷鬥爭。
朝中有個內侍叫王繼恩,他嫉妒太子過人,怕太子繼位後對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告謀另立太子,以便讓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終。太宗駕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無主。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覺察到可能有什麼變故,就叫手下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許他出入。然後自己急奔朝廷。呂端被召到朝廷以後,皇后對他說:“皇上不在世了,按說立太子就是為了讓他繼承王位,這也是合乎情理,順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聽罷皇后的話,就毫不猶豫地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棄天下而走了,我們怎麼做違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對於這麼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麼異議後。”皇后聽了呂端的話,讓太子到福寧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繼位後,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朝群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時,一看是這個樣子,寧是站在殿下不拜。當時皇后問呂端因何不拜?呂端尋思了一下說:“請把簾子捲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這時皇后讓真宗照呂端所說的捲了簾坐上了正位。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後,才率群臣跪拜,並且三呼萬歲。
接著真宗對陰謀另立太子的那幾個奸侫,一一做了處置;貶李繼勳為使臣,到潯州;貶李昌齡為忠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這些人都從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潯州,連帶家眷同出京城。兩年後王繼恩就死在了貶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真宗繼位後,每次接見朝中大臣,都對呂端很恭敬,肅然拱揖,不呼其名;因為呂端長得體大肥胖,宮廷臺階稍高一點的,真宗都特別關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討軍國大事時間長了議論不休的時候,呂端卻能說出輕重緩急,並且條理分明,條條是道。呂端的意見每次都被真宗所採納。
1976年,病榻上的毛主席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宰相肚裡能撐船
呂端在路上行走數日,回到自家門口時,見家中正在設宴擺席大辦喜事,原來是為老弟結婚設宴,有不少當地官吏和豪紳參加赴宴。這些人見呂相爺回來了,又是大禮參拜,又是重上厚禮,只弄得呂端哭笑不得。他見此情景只好當眾言明真相:“我呂端現在已被革職還鄉為民了!”誰曾想到,呂端的實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勢力眼的官吏和豪紳們個個百色突變,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視,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禮品離坐而走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在這個時候,村外傳來了馬蹄聲聲,鞭聲脆震長空。原來是皇上派御史來給呂端下旨的。那御史騎馬直到呂端家門口,下馬便大聲喊道:“呂端接旨!”只見呂端急率全家老細,跪在地上靜聽“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著,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唯有呂端本人心中有數,猜出十之八九。只聽那御史宣旨道:“呂端回朝復任宰相,欽此!”全家人聽後三呼萬歲。
方才散去的那些和豪紳,聞聽呂端又官復原職了,個個面紅耳赤,張目結舌,心中著實難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臉皮,回到呂府重新送禮賀喜,支吾其詞,聽不清說了何等言語。呂端對於這些勢力眼們的行為表面上無動於衷,可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當中,自然少不了本縣那位七品知縣。他坐著轎子走後復返,忙跪在呂端面前,一邊像搗蒜棰子似的給呂叩頭,一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過。”呂端的書童很是生氣,上前揪住那知縣說:“大膽狗官,竟敢戲弄我家相爺,摘去你的烏紗帽!”
書童此舉,嚇壞了那個知縣,他便雙手緊捂頭上的烏紗帽。呂端這時才上前拉住書童道:“不要這樣!”書童很生氣地說:“相爺,像他這樣的勢力眼,不能饒恕!”
“小弟呀,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我們就應高興,不必懲罰他了。我們何必強迫別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呂端說過這些話,感動得那位知縣非常內疚,忙說:“相爺呀!相爺,你可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哪!來,相爺,兄弟的喜事咱們重新操辦,我給新娘抬轎子。”
呂端聞聽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縣做何遊戲。誰知那知縣真的讓新娘坐上花轎,他和三班衙役們抬著轎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轉了一圈,弄得呂端只是大笑,笑這些勢力眼們的所做所為。可是從此“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話就傳開了,一直傳至千年後的當今。
難不倒的相爺
呂端為官40年,為相4年,不傲不貪,兩袖清風,也不與貪官汙吏們來往。深得百姓稱道。因此,那些貪官汙吏,屢屢想方設法算計他。
有一年春天的一日,風和日麗。宋太宗在御花園擺酒筵,宴請滿朝群臣。在鼓樂聲中文武百官,個個入席就座,把酒舉盞。大家興致一時濃烈,奸臣王繼恩趁機在太宗面前捉弄呂端,想給他難堪,便說:“聖上,為助今日酒興,何不出幾個題,叫呂相爺答來?”
太宗一聽,倒覺合乎本意,便喚過呂端道:“朕來問你,當今何處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呂端脫口而出從容笑答。
太宗又問:“何以見得呢?”
呂端笑答:“有唐詩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時酒價每升多少銀兩呢?”太宗追問到這個地方,眾人都為呂端捏著一把汗,惟恐呂相爺答不出來。可王繼恩卻心中暗喜,他想,這回看呂端怎麼回稟聖上。可是呂端卻顯得輕鬆坦然。他先是看了一下眾人,然後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這酒價嗎—”他故意頓住了以後的話。王繼恩藉機接過話茬說:“呂相爺因何不往下說了呢?”
呂端看了王繼恩一眼,從容地說出:“唐時酒價每升30元錢。”
王繼恩聽後又覺有縫可鑽,就機說道:“啟稟聖上,呂端他分明在欺騙聖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價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太宗問道:“呂愛卿你且說來。”
呂端很坦然地說:“唐時酒價每升30元錢,絕無差錯,臣記得杜甫有詩:u2018速來相見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u2019”。
太宗大喜道:“杜甫詩真可稱為一代史書也!呂愛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眾人聽得呂端如此熟讀唐詩,又如此切題,個個翹起了大拇指。可是王繼恩仍不死心,又出花招,想把呂端灌醉,讓他酒後丟醜,好讓聖上加罪於他,便請聖上為呂端換大酒杯飲酒。太宗依了王繼恩,讓呂端換大杯。呂端本來酒已差不多了,卻喚道:“告官家換大杯飲酒!”
呂端話音剛落,王繼恩又覺有縫可鑽,乘機挑唆道:“萬歲,呂端借酒氣誣衊聖上為官家,還不問罪?”
未等太宗問話,呂端對太宗道:“啟稟聖上,為臣沒有醉酒,也沒有犯上,只是引經據典讓聖上心悅一番罷了。”王繼恩又添油加醋地追問呂端:“你稱聖上為官家,還不是犯上?”
此時,呂端已是怒不可遏,指著王繼恩說道:“你這個人,因何連稱聖上為官家都不知道,還配在朝為官嗎?”
太宗忙道:“呂愛卿,快給朕講來!”
呂端便慢條斯理地說:“臣記得在蔣濟萬機裡說過u2018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u2019。連三皇五帝都稱官家,我稱聖上為官家,並無過錯呀!”
太宗聽後點頭稱是,眾人也十分歎服。王繼恩覺得事情不妙,便偷偷溜之乎也。太宗又舉杯與呂端暢飲,眾人也紛紛向呂端敬酒。都說:“真是難不倒的呂相爺呀!”
在真宗為帝之時,實相呂端久病不僡。真宗為了解除呂端的勞累,下了一道詔書,免去了呂端每日朝拜的禮儀。有事靠書信溝通視事。並授以太子太保,卒後贈司空。呂端在世66年。
河北梆子《呂端》首演廊坊歷史人物走上舞臺 2009年7月28日晚,大型新編歷史故事劇《呂端》的首演儀式在廊坊市管道局影劇院內舉行。伴隨著絢麗奪目的舞臺燈光、韻味十足的唱腔、輕鬆詼諧的表演,觀眾們一次次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很多人還不停地按下相機快門記錄這精彩瞬間。 呂端是廊坊歷史名人之一。毛澤東曾詩贈葉劍英元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為更好發掘廊坊歷史文化名人及其事蹟,廊坊市組織排演了大型新編歷史故事劇《呂端》。“安次有個糊塗廟,糊塗廟裡糊塗神,難得糊塗非糊塗,聖賢不及糊塗神。”簡短的唱詞,恰到好處表明了劇中主人公“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的大氣精神。這位歷史名人正是呂端。呂端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廊坊)人,至道元年(995)四月,位居宰相。
該劇以呂端為素材,講述了北宋期間,在太宗病危、皇位爭奪的關鍵時刻,看上去稀裡糊塗的呂端,骨子裡卻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憑著太宗的一道聖諭,用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簡單方式,化危機於無形、扶大廈之將傾,保證了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從而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呂端這個歷史人物,擷取他“寬厚仁恕、清廉豁達、小事馬虎處理,大事堅持原則、匡正祛邪”的執宰風範,用詼諧幽默的輕喜劇風格,開掘了“保衛江山”的大主題。力求讓觀眾在輕鬆愉悅的同時,體悟人生的深層意蘊,以完成本劇對“難得糊塗”的文化表達。
據瞭解,此劇開創了四個“第一”,第一次將廊坊歷史名人作為主角搬上戲曲舞臺,結束了“諸葛風采梨園秀,呂端一戲也難求”的局面;第一次透過劇中的“糊塗廟”、“糊塗神”形象地展示了呂端“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的大氣精神;第一次讓河北梆子中花臉(呂端)作為主角出現在舞臺,改變了河北梆子淨行薄弱的狀況,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第一次實現在河北梆子演出史上花臉唱腔設計如此豐富。同時,呂端身上所展示的“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的大氣精神,與“銳氣”、“和氣”精神還完美詮釋了廊坊精神。
“這部劇故事緊湊,劇情跌宕起伏,表演生動形象,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值得一看。希望我們廊坊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進一步傳播廊坊精神、廊坊文化。”觀看演出後,廊坊市退休老幹部耿金忠興致勃勃地說。
一代名相
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宋太宗、真宗皇帝當朝的年代裡,為臣兩代的呂端,從一名州縣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和宰相。
呂端這個人儀表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財,好佈施。 呂端處事理政才華出眾,逐漸為宋太宗所喜愛和重用。早在呂蒙正為相之時,太宗就有重用呂端的想法。在太宗與別人商量,打算任用呂端為相對,有人反對重用呂端,其理由是呂端這個人“糊塗”。太宗根據自己多年體察,立即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其實這個時候已堅定了任用呂端為相的決心。當心,太宗還作過一首釣魚詩,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欲鉺金鉤深未達,磻溪須部釣魚人。”這詩中的意思是說,對於任用呂端當宰相的事,已無可爭議,宰相這個職位非呂端莫屬。過後數日,太宗就讓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讓呂端當了宰相。
呂端任宰相後,辦事持重穩當,公道而廉潔,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評。使太宗聽到的奏章多是褒獎之辭,對呂端的印象當然就更好了。
呂端當宰相那一年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參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當時呂端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太宗曾後悔自己對呂端重用太晚了。
即使這樣,太宗也曾有過顧慮,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係,特別是對寇準的使用,恐有呂端官居相位以後在寇準之上,使寇準心中不平,就採取了一個臨時過渡的辦法,作為權宜之計。太宗讓時任參知政事的寇準與宰相呂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說,讓呂端和寇準隔日輪流執掌相府大計,他倆平起平坐,太宗則從旁加以觀察。
當時送到朝中的奏摺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眾說紛紜,沒有個統一的決斷性的意見,“惟端罕所建明。”經過一段觀察之後,宮內付出太宗的親手戒諭:“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這一道諭旨,無疑是太宗對呂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呂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謙讓也就不妥當了,於是他未加推辭欣然從命,履行公事。實際上這時呂端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有職有權的當朝宰相。以致數年後呂端的名聲遠揚,而且傳至後代,被稱為一代名相。
-
9 # 遊雲說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名臣,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呂端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好學上進。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後周時為著作佐郎、直史館。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太宗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駕崩後,呂端力挫陰謀,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司空,諡號“正惠”。
-
10 # 山山山上山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1]),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呂端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好學上進。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後周時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歷知成都府。宋太宗時累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太宗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駕崩後,呂端力挫陰謀,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宋真宗剛登基時的宰相是呂端,真宗每次見呂端都不直呼姓名,而是稱呼他的官名,十分尊敬。呂端是個大胖子,行走不便。為了照顧呂端,真宗把宮裡又高又陡的樓梯全都改造了。
-
11 # 薩沙
呂端是北宋著名的丞相。
他是一個不在乎小事,但對於大事非常重視的人。
華人有很多的所謂聰明人,其實都是些小聰明。
這些聰明人喜歡在一些小事上面算計,一旦算計贏了就自鳴得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這種人,我想有過職場經驗的都知道。
我們這種公司,基本都是男人,工作激烈,每個月加班很多,一般不招收女人。
當時招人的詢問過她有沒有結婚,近期是不是準備結婚,她都說沒有。
結果進了公司過了3個月試用期,就立即領證隨後備孕,3個月內就懷上。
自然,要孩子無非厚非,所以她剛懷孕2個月就要求回家,科長部長之內也沒說什麼。
大家都是通情達理的。
這樣生完以後又修了4個月,回來以後因為有哺乳期,也不認真工作,隨便混混。
在我們這種每個月加班80小時以上的公司,她從不加班。
科長人比較厚道,認為可能第一次生孩子比較辛苦,也就沒說什麼。
而且她的情況特殊,哺乳期1年也不能解僱,所以她隨便做做工作,也沒法管,聽之任之。
我們這種行業,是按照團隊來算的。因為工作總量是固定的,幹活的也就這幾個人,多一個人少一個人,區別還是很大的。
現在這個女人這樣搞,等於差不多2年沒有正經工作,就導致團隊內其他人分了他的工作,壓力就大了。
不過,我們這些人都是比較老實的,說難聽了就是比較呆,都體諒女人生孩子,也沒有誰抱怨過。
然而,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哺乳期結束沒多久,她竟然又懷了第二個,又把之前的情況重複了一遍。
然而更厲害的是,她第二個孩子哺乳期一結束,就立即提交辭職走人。
這樣前前後後,她在我們團隊工作了差不多4年,然而休假就有2年多時間,其餘1年多也是放羊狀態。
團隊幾個同事,白白為了她幹了這幾年活。
有過職場經歷的人都應該明白,她是用小聰明算計公司。
為什麼辭職呢?
她自認為孩子已經生完了,現在條件比原來好了,可以去薪水更高、工作強度更大的公司了。
然而南京的同類企業無非就是這幾家,公司員工互相都是什麼同學、朋友、前同事之內。
她去的公司團隊,很快就知道她的這些事,領導和同事都認為她人品不好。
加上這幾年她多是在放羊,沒正兒八經工作過,新的技術也不會,老技術現在沒人用,所以也不能勝任工作。
在這家公司才工作了半年,就被淘汰了。
之後她又想去別的公司,但人家看她連續從業界兩家巨頭離職,認為她肯定有問題,都不願意錄取。
而她又想回我們公司,然而公司規定自動離職的人,3年內不得錄用,所以也不行。
最終就是,她一個名牌大學碩士生,最終在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打打雜。
我們這行是青春飯,女人一般幹到30出頭就不能做了。
等於她的職業生涯提前結束了。
如果她不是小聰明胡來,生育後還是留下公司繼續做,最低程度現在還是能夠有份好的工作。
呂端就不是這種小事聰明的人,他大事聰明,小事就裝糊塗。
比如有人當眾諷刺他,他知道這是當時大家的看法,就裝作聽不到。
他發現寇準不服他,就主動降職,以求同僚和睦。表面上他似乎倒黴,其實由此被皇帝賞識,認為他識大體,給予重用和信任。
所以,呂端一生經歷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就是因為小事裝糊塗、大事不糊塗。
-
12 # 老王頭說歷史
呂端,字易直,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是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 曾職任北宋初年的宰相。
《宋史·呂端傳》說:“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這一史實,揭示的是趙光義及他人對呂端的人品和才幹的認知。
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透過一些事例來了解一下此公。
一、“小事糊塗”的呂端
呂易直做的一些事,在他人看來,屬於愚蠢的行為。加之,他平時比較低調,很少發表高談闊論,不喜歡處處顯擺個人。於是有些人誤認為呂端是個無見識的糊塗人。
1、辭讓宰相。呂易直做了宰相幾年後,他就主動離任,退身做了有職無權的參知政事,同時推薦寇準做了宰相。
當時,人們不理解,好不容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竟然讓位於他人,這人可不是糊塗了。
也是,有些人是隻知進不知退,恨不得永遠佔據高位,居高臨下、俯視群小才好。
但是,聰明人對為人處事的考慮,從來不只想到好的一面,反倒是常常想到不利的一面。享有了高位的風光,也得承受高處帶來的風寒。
呂易直好像深諳此道。居高位擔大責,此一時彼一時。適時退身既可為自己留有餘地,又為別人,尤其能力水平不比自己差的人留出了空間。一舉兩得,甚至一舉多得。
不計較名利,不是沒把名利放在心上,而是把名利看透了、看清了,知道該怎麼對待名與利。
2、讓位居後。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後,按理說呂易直在前,寇準在後,是天經地義的,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可是,呂易直偏偏要求朝廷讓自己位居寇準之後。 前與後,只是一個位次序列、排名先後的問題,至於職權職責那是朝廷的事。能者多勞,更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如果不能為而強為之,倒是有可能讓自己真正落到“後面”。
這都是想開了的人們的思維,不是一句“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清廉簡潔” 的漂亮言詞就能詮釋地清楚的。
只有在心靈的深處真正悟化了世事的人,才能做到。
二、“大事不糊塗的愛”的易直。
在其位謀其政,說來容易,踐行難。佔據位置容易,名副其實難。
1、善待亂賊之母。西夏李繼遷造反時,他的母親被宋軍抓住了。趙光義在徵求了寇準的意見後,想把她殺了,以報復李繼遷並警示那些大逆不道的人。
此事被呂易直知道了,他便向寇準問詢相關情況。當時,寇準不想告訴他,可呂易直理直氣壯地說: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軍國大事,重大的的決策,我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
於是,寇準就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呂易直易直。當呂易直知道了宋太宗對此事的態度後,就把自己的意見呈送給了趙光義:不能斬殺李繼遷母親。
他的理由是: 如果殺了李繼遷的母親,會結下了更大的冤仇,會堅定他的反判之心。最好的辦法是,把他的母親養護起來,以此感召李繼遷。即使李繼遷不能馬上臣服大宋,起碼,可以透過掌控他的母親來約束他。
趙光義聽了後,認為呂易直說的有道理,確實是一個長遠的打算。於是,就按照呂易直的意見處理了李繼遷的母親:軟禁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
後來,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對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暫時歸順了宋朝。
2、忠於先去皇之命。在擁立太子的問題上,呂易直更是旗幟鮮明。
趙光義在世的時候,已立趙恆為太子,並且讓呂易直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事宜。
趙光義病情嚴重的時候,朝廷的內侍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想另立太子,因而演變出了一場宮廷鬥爭。
趙光義駕崩後,皇后召見呂易直。呂易直覺察到可能有什麼變故,就叫手下把前來傳命的王繼恩看管在府中,不許他出入。
然後,呂易直急急忙忙覲見趙光義的皇后,闡明自己的意見: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棄天下而走了,我們不能違背先帝的遺命,影響國家的前途命運。
太子趙恆首次以皇帝身份登殿時,在簾子後面接見朝群臣。當時,呂易直率朝臣沒有當即拜謁新君。皇太后見了,就責問呂端為什麼不叩拜新君。
呂端謹慎地說:請把簾子捲起來,讓繼任之君坐在正位上,我們看清楚了再拜。
認準的事,不折不扣、不遺餘力的地落實、執行。不存在任何的模稜兩可、猶豫不決。
這就是呂易直,這就是大宋的宰相,這就是那個“糊塗”人!
-
13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我們都知道呂端是北宋時期的一代名相,這位老臣持重識大體,深的宋太宗和宋真宗皇帝的信任以及倚重,他深謀遠慮,審時度勢,足智多謀,識大體,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因此深的宋太宗的讚許,呂端最大的功績,就是在宋太宗龍御歸天之後平穩順利的將政權交替到了宋神宗的手中,呂端可以說是大宋王朝的賢臣!
下面筆者將通曆史來闡述呂端這位歷史人物。
呂端的生平。呂端的仕途並不平坦,他的官場上先後跟隨過宋太宗的弟弟秦王趙元美以及宋太宗的兒子長子,這兩人與太宗的關係處得並不好,因此這兩個人都遭到了太宗皇帝的打壓,而呂端作為兩位大宋王朝權貴的下屬,自然也是一貶再貶。
到了宋太宗晚年的時期,高粱河之戰的失敗使得宋太宗一蹶不振,他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與太宗之子德昭,德方,以及自己親弟趙延美的內鬥之中,這就使得北宋王朝在這次內鬥中出現了權力真空的現象。
後續,宋太宗聽從文臣寇準的建議,立三子元侃為皇太子,但後宮裡的呂皇后以及臣子王繼恩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多次勸宋太宗進行改立太子,宋太宗意識讓三子元侃順利登基將會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此為了讓太子順利登基,他就特意挑選了大事不糊塗,正直為人的呂端為宰相,讓他為三子元侃保駕護航。
到了公元997年3月的時候,宋太宗病逝,李皇后和王繼恩串通一氣,他們想要立瘋癲的元佐為皇帝,事成之後,由她們來把持朝政。
作為宰相的呂端看透了這點,不想這二人擾亂正常的接班流程,因此動用了非常的手段,先將王繼恩軟禁了起來,然後用透過言語教育了李皇后,使得這個陰謀沒有得成,而三子元侃也順利接班,成為大宋的新主,歷史稱呼為宋神宗。
在宋太宗在位的時候,宋太宗就曾說過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那麼他的這個糊塗的由來有哪些原因呢?
通過歷史書的記載,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點,呂端對於自己個人的利益看的很輕,尚有糊塗之處,在出任地方官的時候他就以清廉著稱。發展經濟,改善吏治。使得當地的農業和經濟得到了一個快速發展。使得老百姓生活在一個長治久安的環境當中。
舍小家為大家的呂端作為官員來說,是非常清貧的,他一生沒有家產,也不為自己的親友謀取私利,以至於後續他的親戚兄弟貧困到只能賣到自己的田宅進行生活。
第二點,呂端對於權勢看得並不重,呂端原先並不是宋太宗的直系人馬,他是後續才成為宋太宗核心中樞的權臣,他因為主僕關係被多次貶到外地當官,但他卻並沒有絲毫的抱怨,在地方上為政施政,用盡全力,這使得宋太宗看在眼裡。
後續宋太宗愛惜人才,會將呂端再次提拔起來成為宋庭的丞相,呂端不負眾望,在太宗和真宗時代成為中流砥柱。
我們縱觀歷史,發現呂端的仕途非常坎坷,可謂是命運多舛,但是他卻並沒有沉淪,是金子走到哪裡都會發光,他藉助自己在地方上的功績,打動了宋太宗,成為宋太宗較為依賴的一位賢臣,成為宰輔之臣之後,他大力舉薦人才,推動改革,是大宋王朝一位有骨氣的忠義之士!
回覆列表
呂端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 )出身名門,呂端的父親呂琦曾任後晉的兵部侍郎,呂端少年時聰敏好學,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呂端調任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呂端為官時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多次遭貶,而呂端不以為意。呂端為人不拘禮節,從不為自己著想,世人以為呂端極為糊塗,然宋太宗十分賞識,力排眾議,封官至當朝宰相,得到重用。
1976年,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他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但是呂端大事不糊塗,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而是宋太宗趙光義稱讚宰相呂端時說的。宋太宗在位時也是位有作為的皇帝,雖然比不上他兄長趙匡胤,但在位時也是勵精圖治,收服了北漢,結束了中原地區五代十國分裂局面。但後來在征服北遼時,粗心大意,中了埋伏,結果中了箭傷,久治未愈,瘡傷發作而故。
那麼宋太宗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呢?原來宋太宗時,呂端做了幾件重要的大事,才讓宋太宗如此評價。據《宋史·呂端傳》記載:“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這就是宋太宗對呂端的認定。
那麼是哪幾件大事讓宋太宗覺得呂端不糊塗呢?
第一,太宗想封乳母為夫人,但又不願意。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給出個主意。呂端回答說:“漢唐與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遂沒有加封乳母。
第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避免朝廷紛爭。
第三件大事,是處理西北党項人關係上的事。宋時,天下戰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就建議枕頭太宗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後來李繼遷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對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暫時歸順了宋朝,邊境得到安寧。
第四,是太宗死後的事情,但也最重要。是呂端扶持宋真宗登上帝位。太宗立襄王為太子,有人十分不滿。臨死時,宦官王繼恩忌恨將要繼位的太子,就聯合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陰謀另立楚王元佐為君,準備在太宗死後動手。太宗死後,李皇后派王繼恩去召正宰相呂端,呂端當時早發現事情不妙,看出了王繼恩的陰謀。他下令先將王繼恩監禁起來,然後入宮見李皇后。沒想到李皇后說:皇上已駕崩了,立他的長子為君,是否更好?公然想改太宗的旨意。呂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為了今日。現在他剛去世,屍骨未寒,我們怎能違揹他的遺願而另有親君呢。說完,將太子請出,立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當真宗垂簾與群臣相見,接受朝賀時,宰相呂端站立不拜,並走上前,拉開簾子,辨認確實是真宗本人後,才率百官下跪,三呼萬歲。一點不含糊,突顯他“大事不糊塗”的秉性。”
呂端是先朝重臣,貴為一國之相,可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拮据,無錢娶妻,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可見他平時的糊塗。後來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裡何嘗不是“糊塗”啊。”
客觀的說呂端做官並沒有展現出過人的才能,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呂端糊塗嗎?他不僅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平安無事,更是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得以善終,足以說明呂端不糊塗,相反他是少有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