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當然,明朝的內閣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而且是首席宰相!

    丞相、內閣首輔是官職。

    宰相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一、丞相是官職,古代的皇帝,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定丞相一職,協助帝王處理政務。

    秦、漢相沿設定,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政府首腦,也就是總理、首相職務。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操,歷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賢相、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二、宰相,歷史上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是在不設丞相的朝代,對行使丞相職權官職的統稱。

    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權力太大,威脅皇權,因而不設丞相一職。

    但皇帝綜理軍國大事又忙不過來,唐太宗時,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習稱宰相,為避免集權,設定多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太宗親信重臣李績,成為歷史上“同中書門下”第一人。

    三、明朝建國之初曾設定丞相官職,因丞相胡惟庸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權受到威脅,以謀反案誅殺胡惟庸後,裁撤丞相一職。

    但皇帝難以處理紛繁的政務,於是,以內閣大學士備皇帝諮詢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多人分散權力行使丞相職權,形成事實上的宰相;後期設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實際上的首席宰相。

    僅供參考。

  • 2 # 歷史軍魂

    這是一道高中歷史題啊!

    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明神宗繼位。神宗年方10歲,由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他依仗皇太后的寵信,侵奪六部職權,六部皆俯首聽命。針對明中後期政治腐敗、府庫久虛、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紛起反抗的狀況,他大力整肅吏治、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張居正輔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他的改革觸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滿。他死後被抄家,削奪官秩。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

    明朝的內閣首輔不是事實上的宰相,“雖有宰相之名,實無宰相之權”。

    丞相制 內閣制

    職責 參與決策國家大事 皇帝的侍從顧問

    任免 經過皇帝及大臣商議,由皇帝決定 直接由皇帝決定

    權力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參與政治權;權力來自制度 有票擬權,但票擬後須呈給皇帝決定;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援

    對皇權的影響 制約皇權 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

  • 3 # 象眼觀天下

    明朝內閣首輔和以前的宰相不是一回事,也沒有原來的宰相權力大。

    明朝的皇帝,相當於現在股份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內閣原則上是皇帝的助理和秘書。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更沒有執行權。不存在單獨開府的情況,也不能任命官員。

    漢朝時期的皇帝,相當於董事長,宰相相當於總經理。漢朝的宰相有決策權、有執行權,能夠單獨開府,有權自行任命官員。

  • 4 # 奚譽賢

    首輔明朝官名。亦稱首揆。首揆即首相,揆,掌管,管理。宰相為總百事之官,常數人擔任,居首位者稱首揆。

    首輔明朝對內閣首席大學士之習稱。

    嘉靖 (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隆慶 (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與萬曆 (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

    首輔職權重於宰相、主持大政,次輔不敢與較。

    清朝軍機處之領班軍機大臣職權較重,一般皆稱首輔。

  • 5 # 生活瑣碎齟齬前行

    明朝建立內閣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宰相過度集權,尾大不掉,而對皇權造成威脅。前期,內閣只是一個秘書班子,是皇上貼身的諮詢服務機構,內閣成員大多品級不高。直到後來,隨著大明的這些皇帝越來越懶,就愈加倚重內閣,慢慢的內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首輔也就成了朝堂之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當然,首輔的權力,首先來之於皇帝的倚重,其次還受到司禮監等大太監們的制約,同時還受到其他內閣成員們的制衡。所以大明一朝,大多首輔結局並非太好!

  • 6 # 安平144796971

    明朝的首輔與歷朝的宰相完全不同。歷朝的宰相,有相當的行政決策權、人事權,實際代皇帝管治天下。

    朱元璋見宰相的權力過大,為加強皇權,廢宰相設內閣。內閣的總負責人,叫內閣大學士,即首輔。所謂“輔”,就是皇帝的諮詢機構,有建議權無決策權和人事權,連六部九卿,也不歸內閣管轄,所以首輔是位高而無權。

    但事實上,朱棣後的朱明各帝,很懶,經常不上朝,有幾個皇帝乾脆十幾、廿幾年不上朝,內閣及內閣首輔位置才重要起來,史稱外廷,但權力漸漸比不上由太監組成的內廷,甚至比不上兩廠錦衣衛。

  • 7 # 此心無憾

    宰相統領六部,擁有議政權、行政權、決策權,其位置就相當於現代公司的總經理,能牽制皇權。

    首輔就是內閣首席大學士,我國的內閣形成於明成祖時期,因為他父親為了皇權專制,利用胡惟庸案撤銷了宰相。明成祖經常親自帶兵北伐無暇處理繁重的政務,成立內閣。此時的內閣僅有議政權,閣員品級也不高。後期,內閣制度逐漸完善,形成“票擬”與“批紅”,大臣呈上的奏章由內閣寫好處理意見貼在奏章上叫做“票擬”,呈報皇帝做紅字批示叫做“批紅”。明中後期皇帝怠政“批紅”大多由司禮監代筆。從法理上來說內閣首輔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在皇帝手裡。但不排除個別大牛首輔,比如張居正串通司禮監馮保拿到“批紅”權。這樣首輔權勢猶在宰相之上。但畢竟不是常態,所以法理上首輔不如宰相權勢大。

  • 8 # 劉顓與

    那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時期的事情了。朱棣設定了以殿閣大學士為主體的內閣,成員有數人不等官秩為正五品,主要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及至後來,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僅是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還參與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到嘉靖時期,內閣大學士上朝的班次已在六部尚書之上,成為事實上的中書省。內閣首輔,雖然沒有丞相知名,然而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比較強勢的內閣首輔,如楊廷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權傾朝野,號令群臣,不管是聲望還是權力,比之漢唐宋時期的丞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無論如何,明朝的內閣首輔依然不是丞相。

    這是因為,漢唐宋時期的丞相,有名正言順的柄國執政的權力。皇帝下發的詔書,必須由丞相蓋上大印才能生效;如果丞相不同意詔書上的內容,這道詔書還能被打回去。而內閣首輔的權力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嚴嵩能夠擅專朝政,是因為嘉靖皇帝迷通道教、疏於政事;張居正能夠大權獨攬,是因為萬曆皇帝沖齡踐祚、缺乏執政經驗。這種權力分分鐘可能被皇帝收回,或者遭到太監鉗制,難有作為。

    從程式上看,內閣首輔與丞相之間,就差了一個太監。

    此話怎講?

    原來,內閣首輔最大的權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書上擬定處理意見,

    供皇帝採納。這就是通俗所稱“票擬”。皇帝經過審閱後,用紅筆對“票擬”進行拍板定案,這就是通常所稱“批紅”。內閣首輔權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決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程度。皇帝採納得越多,內閣首輔自然權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面子上就越又光彩。反之亦然。

    “票擬”又怎麼跟太監扯上關係呢?這是因為明朝中期以後,皇帝深居後宮、不理朝政,極端者如萬曆皇帝,長達30年不上朝。為了維繫國家正常運轉,同時牽制內閣權力,皇帝便將“批紅”的權力交於司禮監太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監閣體制。在這個體制下,丞相之權,被成功地分給了內閣和司禮監。內閣和司禮監各司其職,互相牽制,保證了皇權的集中和正常執行。

    所以,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出,內閣首輔擁有“票擬”權,但缺少了太監手中的“批紅”權。如果內閣首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力,就必須取得司禮監的配合。否則,必然處處受到制約。

    事實上,明朝歷史上也有不少內閣首輔與司禮監通力合作的例子。如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推行賦稅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就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配合下完成的。

    【參考資料:《明史》等】

  • 9 # 清水空流

    眾所周知,明清兩代不設宰相,明代以內閣大學士行使宰相職權,而清代以入主軍機處代行宰相權力,自秦以來,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在明朝正式走入歷史。皇帝徹底走向“獨裁”皇權在明清兩朝達到巔峰。

    應該說,封建時代宰相的權力是一個漸漸縮小過程,秦漢兩代宰相權力最高,是獨相制。可以開衙建府。有自己的屬官和幕僚。宰相坐而論道事歸臺閣。隋唐以後就是群相制,中書,門下,尚書分立。彼此互相牽制。各辦各的事。兩宋以後宰相的再也沒有坐而論道的權力。財權,兵權都已經不歸宰相。朱元璋以後就廢相了。

    從現實角度來說,明代內閣的首輔就是宰相,入閣即拜相,這是群臣包括皇帝在一個不言自明 公認事實,而就權力而言。則是大大不如前朝,宋代宰相富弼敢對宋英宗說,“伊尹之事,臣能為之。”而明朝即便張居正想都不敢想。具體到明朝的首輔而言。那也得分人看人,張居正肯定是“權相”。而嘉靖時期,嚴嵩肯定不是權相。明初最強“三楊”內閣大概就是皇帝的秘書、明朝首輔的看人不看位,只要有政治實力才能做到實權“宰相”。歷史上公認的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在朱元璋手底下,他手裡的權力能高過嘉靖手下的徐華亭?宰相本身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還得看人,看皇帝是否強勢。

    明朝內閣大學士不過五品官,大學士為兼銜,位不過五品。到英宗二次登基以後,才有首輔、次輔、群輔的區分。而職責上不過是皇帝的秘書罷了,以後兼六部尚書才具有實權,明朝還有一個的特殊之處還在於,有一個和內閣平行機構司禮監,甚至猶在內閣之上。票擬之權在司禮監。明朝的內閣始終是“無名”。歸根結底,明朝的首輔不是宰相,也沒有宰相的權力,甚至居於司禮監之下,沒卵的太監更像宰相。強勢如張居正也不敢自稱“宰相”。明朝就是皇帝獨裁,內閣與司禮監共同執掌宰相職權。

  • 10 # 遊學行者

    宰相與內閣首輔最大的差別,

    在於宰相可以直接指揮朝廷的官員,可以直接調兵,但是內閣首輔並沒有。

    所謂的"內閣首輔",其實只是大學士,體制上是皇帝的秘書長,

    宰相要幹嘛,直接幹了就是;但內閣首輔要做什麼事情,都要皇上下旨,

    皇上如果不同意,內閣首輔什麼都幹不了。

  • 11 # 小黑帶你去旅行

    明代並沒有什麼宰相,太祖高皇帝在胡唯庸案後下旨不在設立中書省由皇帝統轄各部院府,宰相歷史到此終結,首輔大臣只是皇帝的輔臣,一般為皇帝年幼尚未親政時或者皇帝因故不能視事時代為處理國家軍國大事。屬於皇帝輔臣,用現在話說是董事長或總經理助理。

  • 12 # Mer86

    前年熱播的某部電視劇中,有一段臺詞能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由於朱元璋廢了“中書省左右丞相”,明朝再無“丞相”這一官職,所以很多人對明朝的印象就是沒有“宰相”了。

    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不準確的。

    因為所謂“宰相”,是指對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某位官員並不是一定要被冠以“丞相”名號,才算是“宰相”。

    打個比方說,一個省的長官,清朝稱巡撫,漢末則叫州牧,清朝巡撫權力遠不如東漢末年的州牧。但我們不能因為清朝一省最高長官不叫州牧,權力遠不如當年的州牧,就說清朝沒有省級最高長官了吧?畢竟巡撫和州牧的職務名和權力雖然不同,但它們的工作職責是類似的,都是代中央管理一省要務的最高長官。

    明朝首輔和宰相的關係,也是一樣的道理。

    “相”這個職務設立之初,權力非常大。西漢早期的丞相,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與皇帝坐而論道的待遇,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正是由於丞相的權力太大了,所以皇帝很快就開始限制丞相的權力。

    具體來說,就是把相權收回一部分,轉交給其他人。用內朝官管外朝官,用自己的心腹架空丞相。

    那麼,心腹指得是什麼人呢?

    每個朝代還都不一樣。

    西漢從元帝開始,“真宰相”是大將軍,正經的丞相只不過是橡皮圖章而已。

    東漢時期,丞相這個職務直接就沒有了,所謂的宰相變成了“三公”。後來,皇帝又剝奪了三公的權力,導致三公坐而論道,一切政務全歸臺閣處理。

    於是尚書檯的“尚書令”和“尚書僕射”就變成了真宰相。當然,東漢後期曹操又恢復了丞相,這屬於特殊情況。

    唐朝情況略有不同,但大體一樣。唐朝前期的宰相叫“中書令”、“尚書令”、“侍中”,但皇帝覺得宰相們的權力太大(這已經是“群相制”了) ,便就跟當年的東漢一樣,又把原有的三省長官虛位處理,朝廷的真宰相變成了“同中書門下二品”、“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而這些職務,理論上可以授予任何官員,哪怕是九品芝麻官都可以。

    從這種變化就可以看出,其實唐朝雖然有宰相制度,但唐朝宰相也是樣子貨。而那幫真宰相併沒有制度保障,皇帝說撤就能撤,這與明朝的大學士,其實沒多大區別。

    晚唐以至五代,軍閥政治達到頂峰,唐朝中前期確立的宰相制度徹底廢了,變成了樞密三司各有職銜,而宰相不過是虛位而已。這就又變得跟漢末一樣了。

    時間來到宋朝。宋太祖收藩鎮兵權後,宰相制度又得以恢復,但宋朝跟唐朝一樣,朝廷正經的宰相都是虛銜,相權實際掌握在二府三司手裡。後來宋神宗改革,廢除了二府三司制,恢復了正副宰相制,但沒過多久,尚書左、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又被“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取”取代了。

    再來說明朝內閣。

    朱元璋廢丞相後,皇權、相權一手抓,把他累的夠嗆。後來的朱棣覺得這樣不行,就設立了內閣制度。

    起初,內閣沒什麼權,大學士只是五品,具體工作就是輔佐皇帝辦公,相當於秘書。這就跟漢朝的“尚書”,唐朝的“同中書省下二品”是一樣的概念,都只是皇帝的臨時秘書。

    後來皇帝開始偷懶了,於是內閣權力就大起來了。不過,這時候讓一群五品官去管六部尚書那些二品官,部長們肯定不聽話,肯定會產生政令不通的問題。於是後來的皇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乾脆讓六部尚書、侍郎等高品級官員直接兼任內閣大學士。如此一來,內閣成員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權力也增強了。

    但面對文官集團的坐大問題,皇帝也是寢食難安,於是明朝皇帝想到了一招,即仿效當年的漢唐,讓宦官集團制衡文官集團,把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讓宦官和文官形成了制約局面,導致明朝的文官集團經常被太監欺負,畫面極度難堪。

    但是,像這種難堪局面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別的朝代也一樣。比如說漢朝,到底有幾個正經宰相是有實權的,恐怕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漢朝的尚書一開始也是秘書,但後來幹著幹著就變成了宰相,主管行政了。刺史一開始只是管監察,但幹著幹著就變成地方行政官員了。還有唐朝,三省長官是最初的宰相,但幹著幹著就讓臨時宰相取代了。終唐一朝,到底有幾個實權宰相是三省長官,恐怕也是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咱們國家歷史上,很多制度在實際運作中和紙面上的規定,完全是背離的。漢唐的宰相制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如果要問明朝大學士是不是宰相。我可以明確的說:從制度上來說,不是!因為明代的丞相早在太祖朝就廢掉了,而且朱元璋也不允許後世皇帝設相位。但如果以權力而論,那麼明朝後期由尚書、侍郎充任的大學士就是宰相。

    換而言之,如果明朝大學士不是宰相,那麼漢朝的尚書,唐朝的“同中書省下二品”同樣也不能算是宰相。因為他們也沒有宰相應該有的一些待遇,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相”。

    但如果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不能稱之為宰相,那咱們的歷史上,還有宰相嗎?或者說,還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宰相這個職銜的?也就是既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實的?

    總的來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宰相,要分具體情況,要分人。這就跟開頭提到的某熱播電視劇中的臺詞一樣:李達康當縣長,那縣長就是一把手,李達康當書記,書記就是一把手。到底誰是一把手,不是看職位,而是看人。是政治實力到位才做得宰相,而非宰相本身能帶來足夠政治實力。

    西漢的開國功臣申屠嘉,在漢景帝時期擔任丞相,這是妥妥的宰相了吧?可他居然被晁錯氣死了。而當時的晁錯僅僅只是一個俸祿一千多石的內史。晁錯當時有皇帝支援,他就是能壓制著申屠嘉。你說氣人不氣人?

    還有張居正,你說他和胡惟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胡惟庸是丞相,也是真宰相,但他這個丞相的權力未必比張居正這個不敢以宰相自居,時時要受太監馮保限制的內閣首輔大。

  • 13 # 布夫舟

    明朝的時候內閣的老大便是內閣首輔,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但是卻不是宰相。朱元璋廢除宰相以後,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不過,這種情況下,皇帝身上的擔子特別重,於是便創立了內閣。內閣是為皇帝輔政的載體而存在。永樂年間,內閣成員都是從一些品級較低的官員中選拔。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朝廷之中地位越來越高。內閣成員多是正三品以上大臣,內閣的權力開始凌駕於六部之上。

    即使如此,內閣制畢竟不是過去的宰相制,二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第一、內閣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宰相是最高的行政長官,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即“相府”。相府中有很多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機構健全,而內閣首輔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既沒有閣僚,也沒有閣府。

    第二、權力不具有法制化。宰相的職能是有著明確的法律保障的,職能穩定,而明朝的內閣一直沒有明確的身份。換句話來說,內閣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內閣的權力是依附於皇權的,所以內閣的權力非常不穩定,因為皇帝對內閣有絕對的控制權。

    內閣首輔雖然號稱“無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實”,但是對朝政國事並沒有獨立裁決的權力,不過是奉旨辦事的代理人。內閣的閣權並不是相權,實質上是協助皇帝主持工作。內閣最大的權力便是“票擬”,而“票擬”能夠被批准透過完全取決於皇帝。如果皇帝不放權,那麼內閣的權力就非常的小。對於這一點,丞相則有法定的權力,可以獨立行使權力。

    宰相是名正言順的政府首腦,但是內閣首輔卻不是,因此內閣首輔的權力實際上一直是受到朝臣質疑的。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後,嚴禁設立丞相,並規定六部分立,皇帝親自處理政務,並把這一制度記載到《皇明祖訓》中。這就意味著從法律層面來看,內閣和六部沒有統轄關係。儘管內閣權力強的時候,內閣是凌駕於六部之上的,但是往往內閣首輔沒有辦法得到善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內閣首輔權力沒有合法化,往往在他們下臺以後,會被其餘官員清算。

  • 14 # 正一品貴妃

    提到內閣首輔,人們往往會想到張居正,他在47歲的時候就是以內閣首輔的身份推行改革,時間長達10年之久。雖說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張居正掌權的十年時間裡,已經與宰相無異。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內閣的產生

    要說內閣首輔的權力,我們首先得了解內閣是怎麼來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坐穩了皇位之後,為了讓皇權能夠順利的傳下去,便向曾經共患難的功臣大開殺戒,還直接廢除已經實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剛開始時朱元璋還覺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沒過多久就後悔了,每天從全國各地彙報上來的奏摺讓他筋疲力盡,但號稱“勞模”的朱元璋還是扛了下來。

    朱元璋的子孫在宮中長大,從小養尊處優,面對繁雜的奏摺便忙不過來,於是朱棣在位期間便嘗試設立了內閣,幫助他處理政事,但僅僅只是作為自己的秘書。

    因為決策權被牢牢掌握在朱棣的手裡,所有的指令都由自己發出,透過遍佈全國的驛站落實到大江南北的每個角落。

    內閣地位提升與首輔權力增強

    朱棣在位的時候,內閣便開始兼管六部尚書(注意不是兼任)。到了朱高熾的時候,任命楊士奇和楊榮為大學士,但楊士奇本來是兵部尚書,楊榮則是工部尚書,由內閣輔臣兼任尚書,這使得內閣的權力迅速增強。

    首輔一開始只是對於內閣大學士而言,區別於“次輔”,後來一步步成為文臣之首。到了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六部的控制,還實行“考成法”對官員進行考核。

    明代朝廷中不可無視的力量——宦官

    雖然說內閣首輔權力很大,但卻達不到宰相萬人之上的地位。

    宰相既然能被廢除,自然不可能讓內閣首輔繼續行使宰相的權力,那有什麼辦法能制約內閣首輔呢?

    宦官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這時候便受到重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了“司禮監”,由太監負責管理,對於從各地呈報上來的奏摺,先由內閣大臣閱示,然後將意見寫在紙上,貼在奏摺上給皇帝提供參考,皇帝批示用的是紅墨筆,因為稱為“批紅”,有時候皇帝想偷懶便讓太監代勞。

    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躲在宮中不問政事,直接將“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於是才出現了王振、劉瑾、馮保等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結語

    透過宦權與“相權”相互制約,最終達到皇權獨大的目的。

    有人說明朝與宦官共天下,認為相權的缺失導致了宦官的崛起,但實際情況是相權一分為二,由內閣和宦官分別行使,並且兩者處於動態平衡,始終為皇權所服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內閣首輔達不到宰相的地位。

  • 15 # 四川達州人

    這就要看如何定義宰相。

    在本人認為,秦與西漢時期的丞相才是真正的宰相,也就是統領百官,總攬中樞行政監察司法及部分軍事管轄權的第一主官。

    東漢是三公+大將軍,魏晉是尚書檯+幕府,隋唐是三省,元代是丞相+御史臺。

    由於朱元璋明確廢黜中書省與丞相,所以明清實際都是皇帝+宰相制度。明代中後期的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嘛?

    顯然有欠缺。

    從職權上看,明代內閣是中書省變種,是皇帝無法處理龐大行政事務,被迫成立的秘書機構,職責與唐宋中書省幾乎一致:預審分類奏摺,提出初步處理建議(貼黃),呈遞皇帝審議決策,草擬詔書,提交六科給事中稽核,傳送六部九卿執行。

    所以,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只有建議權,沒有執行權(後期享有部分決策權,也是因為皇帝怠政),與宰相差距甚遠。只能算是唐宋的中書令(三分之一宰相)。

  • 16 # 歷史戰爭

    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是歷史的獨特產物。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事發以後,朱元璋將胡惟庸及其同黨等三萬餘人誅殺,並將丞相制度廢除,釋出詔書:“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明史》)

    自此,在中國延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走向終點。不過,也有人不這麼認為,理由是明朝的內閣首輔其實就是宰相,百官之首的位置不過是從丞相的手中轉移到了內閣首輔的手中罷了。可是,明朝的內閣首輔果真就是宰相嗎?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先了解什麼是宰相,什麼是首輔。

    宰相,就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西漢的陳平對於宰相職責有一個精妙的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漢典》)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宰相與丞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宰相”是一種稱呼,而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丞相通常情況下都是宰相,但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它的不同朝代對應的具體官職有所不用。

    明朝首輔,指的則是明代首席大學士。事實上,明代並沒有明文規定“首輔”之名,它產生於政治實踐當中。其實,說簡單一點,首輔就是內閣的“老大”,他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只要是內閣當中的主要執政首席大學士,就可以被稱為首輔,但同一時期,首輔只能有一位。明代的首輔主持內閣大權,權力最大,遠非次輔和其他內閣大學士可比。

    從政治權利上來看,內閣首輔確實與宰相有異曲同工之處。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後,獨攬大權,獨自處理政務。然而人力終有不足,朱元璋獨木難支,只能讓翰林院官員參與政務,這便是內閣的雛形。到明成祖朱棣時期,內閣正式建立,不過這時的內閣沒有首輔和次輔之分,諸位輔臣職責、地位都很接近。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在鬥爭激烈的內閣裡,很快,經過權力角逐,首輔逐漸產生並制度化。到嘉靖年間,明世宗首次正式在詔書中使用首輔等對首席內閣大學士加以稱呼。

    內閣首輔的“黃金歲月”在嘉靖、隆慶到萬曆初年,在這一時期,內閣首輔權力極大,風頭無兩,誕生出一大批權臣,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到張居正上位以後,內閣首輔的權力達到頂峰,他不僅是內閣的長官,還是六部的實際掌控者,就連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重要職位都由他推選,再由皇帝任免。

    這樣來看,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實際上的地位相當於百官之首,說他是宰相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實際上,明代的內閣首輔,與宰相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從嘉靖年間到萬曆初年,內閣首輔權力巨大,甚至超過前朝的丞相不假,但這是非常態,是特殊時期下的產物。嘉靖皇帝不問國事,將權力下放給內閣首輔,一切政務均由內閣來決斷,這就使得內閣的權力不斷膨脹。可是,說到底,不論是嚴嵩還是張居正,他們能獨攬大權,都取決於皇帝的態度。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多年,但是當他要剷除嚴嵩集團時,權傾朝野的嚴嵩父子卻沒有任何辦法,輕易就被剷除掉。張居正在世時權勢滔天,但若不是神宗支援,光是“奪情”一事,就足以令張居正無法立足。

    而且,嚴嵩、張居正等人還是特殊時期下的首輔大臣,至於前後時期的首輔們,他們的權力,要小得多。明代的內閣在處理政務時,要在紙條上寫上自己對於奏章的看法和建議,這被稱為“票擬”。票擬本身是沒有任何效力的,它必須經過皇帝的檢閱,皇帝用紅筆批示,表示同意,票擬才會成為諭旨,具有政治效力。這也就是說,明代的大學士,其實就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他們憑藉自己的才學和能力,為皇帝提供建議,施行政策,但皇帝是否採納他們的建議,完全取決於皇帝。當皇帝不聽從大學士的建議時,大學士只能勸諫,他們本身沒有決策權。

    與明代的大學士相比,宰相的情況就要好得多了,他們是百官之首,總領全國政務,是輔佐君王的官員首腦。古代的宰相通常情況下權利很大,他們不僅有建議權,還有決策權,許多政務只需要形式上稟報皇帝即可,他們自己就可以決斷。唐宋時期的宰相,可以管理的政務極多,他們上可以決斷國家大事,甚至干涉儲君人選,下可以任免官員。

    簡而言之,宰相制是一種正式確立的制度,宰相的權利有它自己的底線,皇帝當然還可以任免宰相,但宰相底線上的權利是固定的,不因皇帝的意志而轉移。可是明朝的內閣首輔不同,他們不是正式的官職稱謂,他們本身的官職往往也不高。內閣首輔權利的大小,取決於皇帝的態度,皇帝要放權,他們就相當於皇帝的代表,皇帝要收權,他們的權利將蕩然無存。

    明朝的內閣首輔制度,其實就是皇權加強的產物,然而丞相本質上卻是對皇權的分化,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巨大威脅。可是,明朝的內閣首輔卻“行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實”,他們的身上,充滿著矛盾。而這,也是明朝內閣首輔,多以悲劇收場的緣故。

    參考資料:

    《明史》

    《漢典》

  • 17 #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明代政治制度和以往朝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說是一大倒退,就是廢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總攬朝綱,內閣首輔代行了宰相部分職權。但首輔絕不是宰相,和宰相有很大的差別。

    (明代首輔張居正)

    “宰相”的前世今生

    我們經常說帝王將相,宰相在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中居於非常顯赫的地位,為輔佐皇帝的百官之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宰相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祭祀與戰爭,祭祀就要宰殺牲畜,在先秦時代,為天子諸侯和貴族家庭管家的都稱“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封建制變為郡縣制,皇帝家的管家“宰”就變成了整個國家的“大管家”。“相”是“副”的意思,“宰相”就是輔佐皇帝管理國家的大管家。

    自從有了宰相,“皇權”和“相權”的劃分就成為歷朝歷代的大問題,皇帝和宰相的權力分配關係到了王朝的穩定和興衰。

    在漢代,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宰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相當於副宰相。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其下有十三個部門,即“十三曹”,統管國家的大小事宜。相比而言,直屬於皇帝的機構只有“六尚”,大部分職能是管皇帝私人的起居生活,只有“尚書”是皇帝的文書秘書。由此可見,漢代宰相的權力之大。

    到了唐代,宰相的權力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分享。中書省負責擬定皇帝詔令,送到門下省進行復審,沒有問題後,再送達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之下就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因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都可以稱為宰相。

    由皇帝發出的命令,如果沒有經過中書、門下的擬定和稽核,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謂“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武則天時代,中書省改稱鳳閣,門下省改稱鸞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唐代,皇帝的權力也受到了相當的制約,而宰相權力進行了分化。

    (唐代名相房玄齡)

    宋代時宰相權力進一步低落。雖然也有三省,但只有中書省地位重要,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合稱“兩府”。而且中書省還管不了財政,財政由戶部司、鹽鐵司和度支司掌管。宋代還設立了“考課院”把原屬宰相的用人之權也分出去了。

    (北宋名相王安石)

    到了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仍然沿襲了前代做法,設立了中書省為宰相機構,宰相稱為丞相,有左、右兩員,丞相之下設有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屬吏。先後擔任丞相職務的有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四人。可是好景不長,朱元璋覺得這些丞相礙事,侵奪了他的權力,找各種藉口把他們都殺了(徐達主要為武將,在中書省時間不長,是個例外)。

    洪武十三年(1380),因胡惟庸案發,朱元璋宣佈廢除中書省,提高六部地位,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兩人,直接向皇帝負責。由此,朱元璋以皇帝身份兼顧宰相職務,宰相被廢除,並告誡子孫不得恢復。

    明代獨創的內閣制度

    宰相被廢除了,但宰相的活兒還得有人來幹。朱元璋想到的辦法是設立秘書職位來幫助他,擔任秘書工作是一些翰林院學士、講官,這些人的辦公地點在內廷的中極、建極、文華、武英四殿和文淵閣、東閣兩閣,這些閣臣(輔臣)被稱為“內閣大學士”,排名第一位稱為“首輔”。這就是明代創立的內閣制度。

    內閣大學士在明代不同時期對朝政的影響力是有很大差異的,內閣首輔之所以被稱為無宰相名頭的宰相,實在是由於明代內閣制度演化的緣故。

    在朱元璋、朱棣時代,皇帝自己處理朝政,口頭吩咐內閣大學士代筆批答奏章,閣臣是名副其實的皇帝秘書,並沒有決策的權力。但時間一長,後面的皇帝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親裁政務,慢慢地就把部分權力過渡給了閣臣。

    臣下的奏章先送到內閣,由閣臣出具處理意見,寫在一張小紙條上,並附在奏章上,送給皇帝裁決,稱為“票擬”。皇帝看到票擬後,一般不做什麼改動,就把這小紙條撕了,親自用硃筆抄下處理意見,名為“批紅”,這便是正式的諭旨。

    到明代中後期,一些皇帝更懶、更無心政務,甚至把批紅的權力交給司禮監太監做,導致大臣們都要仰太監鼻息,形成太監干政的局面。內閣大學士真想把控朝政,也必須先勾結太監,因為太監掌握了代替皇帝批紅的大權。明代最有名的首輔張居正也要勾結太監馮保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明代首輔楊士奇)

    首輔與宰相大有不同

    作為皇帝的秘書,閣臣官階很低,只有五品,而六部尚書則是二品,不過後來閣臣都由六部尚書和曾經擔任講官(皇帝老師)的翰林學士來兼任,地位就尊貴了,以尚書身份兼內閣大學士,自然比一般的六部尚書地位要高。閣臣中的首輔隱然成為最高政府首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宰相,但首輔和宰相仍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辦事機構和屬官不同。歷代宰相都有自己的官署,唐代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明初有中書省。宰相官署有一大批屬官,比如唐代中書令下面的中書舍人,門下省侍中下面的給事中,明初中書省也有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屬官。而明代首輔手下的人員只有一些管理文書檔案和抄寫文書的屬吏。

    第二,品級不同。宰相是位極人臣的職位,在漢代屬於“三公”之一,在唐代,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尚書令都是三品官(第一、二品官是榮譽職位)。首輔因為是翰林學士,品級只有五品,甚至更低,後來地位尊貴也是因為擔任閣臣之前常常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或吏部尚書,然後以兼任某某大學士的身份入預機務。

    第三,職權不同。前代的宰相有決策政務和執行政務的權力,是最高行政首長。明代首輔從理論上說,只有向皇帝提供建議的權力,屬於皇帝的秘書和顧問,所有裁決權都屬於皇帝,並不負行政上的責任。當時負有行政責任的是尚書六部。只是因為明代中後期內閣首輔權勢日重,侵奪了部分皇權,才逐漸凌駕於六部之上。

  • 18 # 史不知味

    明朝內閣首輔,可以說是宰相,也可以說不是宰相。

    實際上,許多人對於宰相的認知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宰相即丞相,丞相即宰相,可事實並非如此。

    宰相併非官職,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如唐朝用的便是“群相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皆是宰相,同平章事也是宰相,所以並不存在設不設宰相一說。

    丞相則是一個正式官職,但是設不設丞相這個官職卻是皇帝說了算,秦、漢均設丞相,若設了丞相,丞相即可稱為宰相。

    隋、唐均不設丞相一職,難道說隋、唐就沒有宰相了嗎?顯然不是,唐朝名相很多,如魏徵、杜如晦、房玄齡、狄仁傑、姚崇、張九齡等人。

    總之一句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則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存在的官職形式不侷限於丞相,也不看官職品位的高低。

    為什麼明朝內閣首輔,可以說是宰相呢?

    明朝初期也設了丞相,但是朱元璋為了鞏固和集中皇權,消除相權對皇權的掣肘,從而借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度,並命令規定後繼者不得恢復。

    朱元璋將相權併入皇權之中,這麼做確實可以將皇權推上顛峰,可這麼一來他這個皇帝就不得不連宰相的職責也一同承擔了,他是“勞模皇帝”,他可以一天處理幾百上千份奏摺不喊累,可是,他的後繼者能不能也做到他這樣呢?

    顯然不行。

    朱元璋最寶貝的孫兒朱允炆顯然就做不到這一點,後來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最有能力的皇帝朱棣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們為了不違背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只能另闢蹊徑了——也就是所謂的內閣。

    明朝內閣人數不定,但一般不會超過七人,蓋因朱棣所設第一屆內閣即為七人的緣故,除了首輔之外,還有所謂的次輔,簡單說首輔和次輔就是內閣的一、二把手,他們在政治上一般輸於對立關係,畢竟次輔想再往上爬的話就得取代首輔。

    雖然說內閣成立之初是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顧問機構,從制度上來說所能行使的政治權力極為有限。

    可是越往後,內閣的權力實際上也變得越大,因為皇帝不斷地賦予內閣更多的權力,除了皇帝個人的能力之外,或許還有皇帝想減輕自己工作負擔的原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朱元璋那樣的精力,嘉靖皇帝還想著拿出更多的時間去修道呢!

    終明一代,手中相權最大,甚至是蓋過了皇權的人,莫過於張居正,哪怕是萬曆皇帝被他罵了都不敢還嘴。

    當然,除了張居正之外,明朝還有很多擁有實權的首輔,如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等人,也是一時之宰相。

    所以,內閣的地位不斷攀升,入閣也就成為了文官們的夢想,首輔也因此成了文官之首,文官之首不正是宰相?

    為什麼明朝內閣首輔,也可以說不是宰相呢?

    明朝的內閣一開始只是被皇帝當成自己私人的秘書機構、顧問機構,或者說智囊團,只負責給皇帝提供政治上的建議,並沒有決策權。

    即便皇帝后來賦予了內閣一定的政治權力,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閣所用的“票擬”的權力仍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所謂票擬仍然還是給皇帝提建議而已,只是有了先提前幫皇帝“把關”——批閱奏章的權力。

    內閣的票擬想要產生作用,還得需要皇帝批准他們所提的建議,明朝中後期,皇帝為了偷懶,將給票擬“批紅”的權力轉移給了宦官。

    這麼一來,也就造成了內閣首輔雖為百官之首,看似是宰相,可實際上卻沒有宰相的實權。

    明朝皇帝將票擬權分給內閣,再將批紅權交給宦官,等於是將宰相之權一分為二,只有掌握票擬權的首輔和掌握批紅權的宦官合起來的時候,或者說內閣首輔強勢得像張居正一樣能夠讓司禮監配合甚至是附庸自己的時候,內閣首輔才能稱為真正的宰相。

    只可惜,終明一代只有一個張居正。

    從這一點來說,明朝的內閣首輔也就算不上宰相了,畢竟內閣首輔實際上也並沒有掌握宰相之權。

  • 19 # 達摩說

    只能說像宰相,不能說是宰相。

    宰相不是一個官職,確切說它是一種職能,即獨立的決策權,尤其是行政決策權。歷朝歷代承擔宰相職能的官職,名稱都不盡相同。

    比如秦朝和西漢就叫丞相,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都是由尚書令、尚書僕射來掌握最高行政權,到了唐朝,宰相的職能最初由三省承擔,後又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承擔,宋朝比較複雜,先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來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又設立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梳理一下就是,從秦漢到宋朝,宰相的職能不斷被分割細化,這還沒算上掌握財政權和軍事權的高階官員。

    到明朝,這種趨勢發展到極致,就是從官制中廢除了宰相這一職能,皇帝與六部之間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決策官員或機構,而是皇帝直接對六部長官下命令,事實上是皇帝將行政決策權納入到皇權範圍內。

    而明朝包括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其實從本質上都不具備宰相的職能,他們不過是皇帝內侍機構或秘書機構的臨時合法化。他們只擁有票擬權,即建議權,沒有獨立的行政決策權,而且這種建議權也是依附於皇權的。包括明朝中後期的內閣首輔,說到底是皇帝怠政,導致他們被迫承擔了本不屬於他們的決策職能,而不是他們本身就具有決策權。

    所以,明朝的內閣首輔雖然權力大,但也沒有獨立的決策權。即使有,也不算是真正的決策權,而是依附於皇權的加強版建議權。

  • 20 # 雨夜說春秋

    1.宰相為百官之首,可以獨立行使權力。宰相,就是丞相。在千年封建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朝代不同,稱呼略有不同。但是整體上的職責變化不大,那就是輔助皇帝治理天下。具體來講,宰相可以獨立行使行政權力,是最高行政長官,涉及一般官員,行政,政策的部分,經法定流程決策監督執行,可以不經過皇帝。甚至,皇帝的一些認命,決策,如果不透過宰相確認蓋印,會被退回。比如唐朝最出名的“墨敕斜封官”,就是皇帝不透過中書省,門下省,直接任命的,這些官員,不受朝廷官員的待見,會被蔑視。如果官員任命是經過宰相確認,三省六部都是宰相的手下,新任官員就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當然,這只是宰相權力巨大的一個側寫,卻足以說明宰相的分量。 2.首輔為第一秘書,事事過手事事不決。首輔,即是內閣首輔,內閣制度源於明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朱棣設立內閣制。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只是給皇帝出謀劃策的“謀士”,並沒有具體的行政權力,這就與宰相天差地別了。首輔是內閣成員的負責人,但不是朝廷的領袖。原本朝廷的領袖是宰相,宰相沒了,行駛權力的人就是皇帝,也就是說皇權吞併了相權。皇權與相權之爭,是個老話題了,持續了上千年,從秦漢開始,一直到明初。皇權一直想分解弱化相權,要麼是漢武帝搞內外朝,要麼就是隋唐搞三省六部制,再到後來宋朝搞參知政事“副丞相”,其目的都是分化相權,最後到明朝徹底消除相權。但是又要有個人給皇帝分擔行政事務,於是皇帝找了個秘書,再配上掌印太監,秉筆太監,三個職位互相制約監督,又完全聽命於皇帝的。 3.皇權的膨脹專制,徹底改變官職屬性。從執掌國政,辦事流程來看,宰相與首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為什麼又說兩者完全不同呢?說到底就是,皇權膨脹專制,最後逐漸把相權徹底吞併,但是又設定一個“背鍋”的人。在內閣制下,內閣首輔,不能決策任何一件事,只能進行“票擬”,這個權力看似很大,但是皇帝或者一個太監可以任意更改,首輔只能聽命。如果皇帝下了決斷,內閣首輔,司禮監太監就只是辦事員,沒有任何的監督權力。這在早期的宰相制下,是不能容忍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深得唐玄宗喜愛,但始終未獲官職,主要還是沒過朝廷官員這一關,或者說是宰相這一關,皇帝只能給他一個“供奉翰林”,就是陪著皇帝玩筆墨的,並不是真的一級官員。如果這在明朝,哪怕是個宦官,皇帝把大印交給你,你就位高權重。4.總之,宰相與首輔的區別,就在於獨立與附屬的區別。一個是獨立運轉的大權在握者,一個是低頭幹活的不能決策者。至於,像明朝出現的楊廷和,張居正這樣的“超級首輔”,可以左右朝廷,皇帝也不能叫板指使,只能乖乖聽命。這不是基於他們的首輔身份,而是因為他們長期深耕,在朝廷積累了聲望,並且是具有百倍才幹和智慧之人,擁有萬不出一的個人魅力和機遇,不能與一般的首輔等量齊觀。畢竟,宰相上位都是需要皇帝“拜相”的,而首輔在入閣的時候,是皇帝“批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一直跟婆婆,老公弟弟一家一起生活,分家難道真的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