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個高光
-
2 # 孤城裡的夢
赤壁之戰曹操沒有死的原因是: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正逢關羽把守,關羽念及昔日恩情,放走曹操,所以曹操沒死。
但其中是否是諸葛亮故意安排那就不得而知了,我認為是諸葛亮故意為之。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是重情重義之人,還排關羽去駐守華容道!而其中的關羽立下軍令狀我想就是諸葛亮上演的一出好戲!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
3 # 劉海888
其實,按道理講曹操是應該死的。因為到了劉備的駐地,關羽所守之地就應該死了,這個時候曹操集團人困馬乏戰無鬥志,又是泥濘小道。能到這裡完全是因為火燒赤壁戰船之後,一些捨命將士拼命死搏,全力護衛,神魄末定的曹操才稍有定神。但危機未過,精明諸葛亮早就算到這一地這一點,他也知道關羽講情義,講交情。曹操集團示弱並由曹操代為遊說,關羽也就只有放的份了。然而歷史果真到這,曹操死了,社會就徹底亂了。所以當時當地曹操是不能死的,這也算是天意吧!雖然諸葛亮的人為成份很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及應變識人之材。據此曹操得以生還,三國演義得義以後續延說,沒有英雄的對手,勝利能叫勝利嗎?此後三國典立,劉曹孫再論輸贏,一統天下!
-
4 # 博超講堂
《三國演義》中,曹操率83萬兵馬南征,劉備和孫權迅速結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雙方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激戰,周瑜用火攻大破曹軍,曹操敗逃。曹操率殘兵敗將走到華容道時被關羽攔截,曹操求關羽放過他,關羽念在昔日投降曹操時,曹操待他不薄,於是感其恩情,就放了曹操。曹操這才逃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沒有死?
那麼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關羽在華容道把曹操放了,但實際這都是諸葛亮故意這麼做的。諸葛亮知道關羽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料定關羽在華容道不會殺曹操,而且會放了他,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派他鎮守華容道。那諸葛亮為什麼要放曹操一馬呢?
如果殺了曹操,北方必大亂,這時孫權則會趁機北上攻城掠地擴充勢力,這樣就會造成孫權一家獨大的局面。當時的劉備實力太弱,連個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如果出現這種形勢,孫權要想滅劉備相當容易,這是劉備不願看到的。對劉備最為有利的局面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具體是:曹操赤壁之戰敗而不死,退回北方後繼續保留一定的勢力;孫權呢,讓他見好就收;劉備則趁此機會拿下荊州,先有個棲身之地。
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他們互相牽制,劉備相對來說才安全。因為曹操還是最強一方,孫權還會和劉備結成聯盟,這樣也符合東吳的利益。
總之,曹操不死最符合劉備的利益,諸葛亮算準了這一點,所以才讓關羽放了曹操。
-
5 # 王隆馬斯克
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被諸葛亮放走了?
表面上是關羽放走的,其實是諸葛亮刻意安排的。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赤壁之戰時候的這個當時的格局。
曹操最強。佔據北方大片土地。孫權斥資佔領江東一帶。劉備最搞笑,沒有根據地。嚴格的說都不算一方諸侯。
當然我們知道後來赤壁之戰之後,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劉備。以借荊州的名義,在荊州作為了根據地。
我們反過來思考。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死了。那麼孫權就沒有人制約,變一家獨大。那麼也沒有劉備什麼事情了。三國演義就此結束。
牛叉的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都是相同的。當年曹操放的劉備。為的是收天下英才的心。
這次諸葛亮放了曹操。也算是一報還一報。
-
6 # 終南望月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三分天下奠定基礎的三大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之一,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據正史《三國志》記載,曹操赤壁戰敗後,的確是由華容道敗走江北,退守烏林的。但是並未記載是誰駐守華容道,更沒有記載曹操如何逃脫。而且關於赤壁之戰大體上有三個版本,分別站在魏、蜀、吳的角度進行了記錄(眾所周知,陳壽《三國志》是由最初的《魏書》、《蜀書》和《吳書》合併而來,可以說記錄者各為其主,立場不同)。《魏書》記載赤壁之戰如同蜻蜓點水,似乎沒有發生過。《蜀書》記錄也極為簡短,自然以劉備為主導,卻沒有太多詳實記載。看到這裡,諸君估計已經“呵呵”了。《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詳細的記載了赤壁之戰,應該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雛形和依據。
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為了增強其可讀性和趣味性,自然免不了上手段,同時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該章題目是: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單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一點名堂:關雲長駐守華容道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深知關羽性情,以他近乎於“妖”的算計,他能算到曹操肯定會由華容道敗走,又怎麼會想不到或者算不到關羽會放走曹操?
所以,可能性只有一個:放走曹操是諸葛亮的主意,關羽雖說替人背黑鍋,但卻落下了忠義的美名——這也是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求。
所以,這裡關鍵的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要放走曹操。其實原因很簡單,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赤壁之戰時,曹操實力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是最弱的一方,所以才需要和東吳聯手,共同抗擊曹操。如果這個時候曹操被擊殺,劉備也會很快被孫權擊敗,那麼三分天下的戰略平衡也就自然而然被打破。如果這樣,諸葛亮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又何來“鳳雛臥龍,得其一可安天下”之說?
故而,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赤壁之戰中,曹操是不可以死的。
當然,有人會問那東吳那麼多謀士,周瑜魯肅呂蒙等也都不是吃乾飯的,怎麼會想不到諸葛亮會放走曹操?原因很簡單,首先兩方分工不同,東吳將士負責水上作戰,而劉備的手下負責的岸上。其次,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又讓關羽立下了軍令狀——如此安排,誰還能又疑議?!
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曹操赤壁之戰是不能死,也死不了的。
-
7 # 三生40250241
我認為如果赤壁之戰曹操被關羽殺死,第一不符合歷史事實,曹操在東漢歷史時期是個重要人物,也是《三國演義》的中心人物,如果小說描寫赤壁之戰被殺死,嚴重不符合歷史事實,小說也失去了主人翁,沒有下文可寫了。其次是作者透過關羽不殺曹操襯托關羽講義氣的性格以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
8 # 李想話親子
以當時態勢,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劉備實力最弱。劉備孫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如果乘勝追擊,殺死曹操,那就不是三國鼎立,而是東吳一家獨大,劉備是不堪一擊。所以,只能大敗曹操,而不是殺死曹操,讓曹操制衡東吳,好讓劉備養精蓄銳,慢慢強大。
-
9 # 靜一號普洱茶
在赤壁之戰發生之前,曹操當時已經控制了東漢的大北方,可以說是兵力雄厚。但是其實曹操集團內部矛盾已經非常嚴重。曹操在沒有消化其內部矛盾的時候,就敢貿然出兵20萬攻蜀滅吳,發動不利於北方士兵作戰的大規模水戰:赤壁之戰。可想而知不想失敗都難的很!
當曹操把北方收入囊中之後,在建安十三年春天的時候回到了當時的鄴城,就開始準備向當時的南方用兵,先是在鄴城大量的訓練水兵,然後又派遣當時的大將張遼等三人在許都的南方駐兵,做好南征的準備。
還把當時剛剛歸附不久的馬騰家屬給弄到了鄴城來做人人質,沒有絲毫的優撫之情,並且曹操還假借當時天子的意思廢除了三公,自己任命自己做丞相,大力的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建安十三年的七月份,已經等不及的曹操開始揮軍南下,誰能想到曹操剛剛出兵沒有多久,荊州的劉表就死掉了。而當時軟弱無能的劉宗,被手下的將領們硬生生的給推到了荊州老大的位置上,曹操得悉這劉宗上位以後,就派人抄近路提前將軍隊運作至荊州的不遠的宛城!
此時剛剛掌握了荊州權利的劉宗呢,其實內心很不想和曹操作戰,再加上當時很多大臣們的勸阻,所以這劉宗在沒有通知依附自己的劉備之下,就果斷的向曹操投降了,並且還送上了當時朝廷給頒發的符節,曹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拿下了劉宗以後,就迅速的派兵包圍了劉備所駐之地的新野和樊城,而當時的劉備並不知道劉宗已經投降曹操,得知真相以後劉備馬上做出了棄城南逃的決定!
劉備一逃,曹操想要斬草除根然後派出五千精兵前去追擊劉備,最終在長白坡追上劉備,雙方展開了激戰,由於劉備所有人馬忙著逃命所以戰力有所低下,很快被曹操的追兵給擊潰。
而當時的劉備為了儲存自身的實力,然後自己帶著諸葛亮還有關羽等人先行逃走,無奈把自己的老婆和兒子丟在了這戰場之上。如果不是後來張飛冒死為其斷後,恐怕劉備這次就真的要折戩殺場了!曹操趕走劉備以後迅速佔領了江陵地區,然後任命眾大臣把劉宗給封為了青州刺史,還被封為了列侯,其他一起投降而來的人員都得到了相應的官職!
曹操首戰取得了勝利以後呢,立馬變的狂妄了起來,料想那遠在江東的孫權也不是什麼能戰之人,曹操在江陵稍作休整以後就要順江而下一鼓作氣滅掉孫吳。而當時的劉備賬下的諸葛亮看清了曹操的圖謀以後,預感到如果現在再不聯合江東的孫權共同的抗擊曹操,恐怕這曹操已經無人能擋了,
曹操的這份勸降書對江東那些士大夫們影響很大,大家都希望這孫權能夠聽從大家的意見投降曹操,如果不是當時的魯肅力挺孫權可能也不會發生後來的赤壁之戰了!孫權下定決心把當時正在番陽統兵的周瑜召回,然後開始整備兵馬準備和曹操決一死戰,並且周瑜還給孫權分析了當時的曹操的軍隊的狀態,其實當時的曹操號稱幾十萬大軍,實際真正效忠曹操的也不過只是北方的十萬兵馬而已,只不過是曹操口號喊的比較大而已!
後來孫劉兩軍合兵一處,周瑜和劉備在當時的樊口相見,並且共同商議瞭如何合擊曹操。而當時的周瑜和劉備互不統領,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前往周瑜的大軍所駐之處,配合周瑜共同制定對付曹操的策略。隨著時間的增長周瑜對諸葛亮此人是越來的越刮目相看,也越來的越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幾次故意刁難諸葛亮,想抓住諸葛亮的把柄然後在擊退曹操以後除掉諸葛亮,可惜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周瑜也因此有了不小的心病!
同年的十二月,孫劉兩軍逆水而上,發兵赤壁在這裡和曹操發生了第一次遭遇戰,可惜的是現在的曹操大軍和原來剛剛接手的劉表大軍,並沒有完成很好的磨合,初次作戰以孫劉聯軍大獲全勝結束,曹操的軍隊計程車氣變的更加的低下!
而惱羞成怒的曹操急著把當時的孫劉聯軍給滅掉,在沒有操練好水軍的情況之下,用鐵鏈把所有的戰船連結在一起,讓士兵們感覺在船上其實和在馬上一樣,可惜的是曹操的這一計謀被當時的周瑜和諸葛亮識破,並且制定了火攻的辦法用來滅掉曹操的這幾十萬的大軍。
後來曹操的所有戰船被燒燬,人馬死傷無數,而曹操則步行從華容道逃離,自此一戰曹操再沒有能力和孫劉兩軍作戰,又害怕自己北方的根基不穩,所以心灰意冷之下曹操立馬返回自己北方的大本營,後派曹仁還有滿寵等人鎮守南方各郡!
赤壁之戰的失敗讓一路高歌猛進的曹操失去了短時間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也給了孫劉雙方發展壯大自己的時間,也從此奠定了以後三分天下的基礎!
-
10 # 雲楨書院
諸葛亮知道關羽念舊情,所以安排他去守華容道,深層次意思是,諸葛亮不想把禍水引到蜀國,如果殺了曹賊,魏就會以謀殺朝廷重臣為由打蜀國,此時蜀國反而成了叛軍了
-
11 # 夏雨風
戲說三國。赤壁之戰開戰之即,孫劉二家約定孫打水戰,陸地交由劉家。周瑜暗中自樂,火燒赤壁後,讓曹劉對殺,無論何種結果,孫家都是最後大贏家。
劉備與諸葛長考全域性,將不過五員,兵不足五萬,既使曹水軍大敗,可仍然是最強的陸軍啊!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堪稱是勁敵。打一場百團大戰,不輸也定然是傷亡累累。老本不能全部賠光。
當時只派了張飛丶趙雲等分別設伏打阻擊,而留下關羽做預備軍。
可關羽自吋自己是第一大將,豈有不上之理?
關羽跨上一步道:軍師何故不用關某?
諸葛看了一眼劉備:殺雞焉用牛刀。關將軍自有重任。
大敵當前,關某自當馳驅,那有袖手旁觀之時。
關將軍,要顧大局。仗有得是打,不在於一時一地。
軍師,關某隻願戰死沙場,不願無所作為。
諸葛大拍桌子:軍令已下,不得多言!
關羽不讓,慷慨激昂。諸葛手搖鵝毛扇,看了看地圖:曹軍最後之途必經華容道,要對搏的話,不是兩敗俱傷,就是…
關羽立馬醒悟過來:曹操當年之恩,我已報了。今日一定拿下曹操。
關羽領了軍令狀,奔赴華容道。
劉備對諸葛說:華容狹道,困獸猶鬥,曹軍上百將領做生死搏,二弟險矣!
諸葛笑道:軍中無絕境,曹軍身經百戰,豈能輕易戰勝。然關羽忠義,曹操以情動之,關羽必有所不忍。權當買個人情。而曹命不該絕,北方有他能制約,沒他當大亂。局勢不知如何混亂,更難應對啊!
果然如此,曹操回去後再無大的動靜,死後曹丕就急於稱魏帝。劉備乘勢建立蜀漢。三國呈鼎足之勢。
-
12 # 子不語新
曹操被關羽網開一面放走了。
先說赤壁之戰,諸葛亮和周瑜用火攻,殺了個曹操措手不及,曹操逃走的時候,身邊僅僅剩下了三百餘騎,一路慌慌張張敗走彝陵。
走到烏林之西的時候,曹操一看周圍樹木叢雜、山川險峻,覺得這是個伏兵的好地方,於是大笑周瑜和諸葛亮,不知道在這兒埋伏兵馬,結果還沒笑完,就引出趙雲趙子龍來,諸葛亮早安排好人在這兒等著了。
一番亂戰,靠著徐晃、張郃兩員大將保護,曹操才得以逃脫。按說受這一嚇,損兵折將,曹操該安穩些了吧,結果到了葫蘆口,人困馬乏,埋鍋造飯的時候,曹操又笑了,於是如願以償,張飛又率兵殺出來了。
許褚、張遼、徐晃三人纏住張飛,兩軍混戰,損兵折將之下,曹操趁亂又跑了。等到甩開張飛追兵,一群殘兵敗將被曹操帶著好不容易來到華容道,只要出了這個地方,就到曹操地盤上了。
結果曹操沒憋住,再次大笑,笑這兒沒有伏兵。想啥來啥,關羽橫刀立馬,默默站出來了。曹操手下這回真跪了,說打是打不過了,你們是熟人,要不你去求求他吧,說不定他就把我們放了。
曹操和關羽確實是熟人,當年曹操打徐州,劉備吃了敗仗,關羽沒辦法投降了曹操(當然名義上是歸降朝廷)。曹操對他挺好,在他幫曹操斬殺顏良之後,還給他封了個漢壽亭侯。但是架不住關羽和劉備才是“原配”,所以後來關羽一知道劉備訊息,就立刻“掛印封金”跑去找大哥了。
面子和命哪個重要?當然是命,曹操就站出來求情,關羽說不行,你對我好,我也幫你殺人了,一碼歸一碼,現在我得抓你。曹操又說,你忘了過五關斬六將的事兒了?你當時要走,我可沒攔你。現在你也別攔我,就當放我一馬吧。
關羽平時最是講義氣,聽到這裡,又見曹軍悽慘,心一軟,就放曹操過去了,曹操就這麼逃得一命。
所以說,孔明的多智近妖,在這一場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赤壁之戰還沒打,基本上曹操敗退的後路,就被諸葛亮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如果關羽和張飛或者趙雲任何一人對調,基本上曹操就很危險了。但諸葛亮安排的時候,說過,他給曹操算了下命,他現在還死不了,留個人情給關羽做,還顯得他義氣深重。
所以雖然最後是關羽放走的曹操,但基本也算是劉備和諸葛亮默許的。
當然正史中,關於赤壁之戰,就記了簡單的幾句,曹操並沒有敗得那麼慘,自然也就沒有性命之憂。
-
13 # 礪礪前行
因為這是諸葛亮故意安排的,讓關羽故意放走曹操。當時蜀國弱小,如果曹操死了吳必定會去滅蜀,蜀國當時根本沒辦法抵擋,所以諸葛亮讓關羽放走曹操。也讓關羽報了曹操的知遇之恩。
-
14 # 老狼4499
三國演義裡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大敗,真正的原因並不是說火燒連營,而是當時在曹營中發生了瘟疫,死亡人數眾多,而招致失敗。
-
15 # 甲辛
《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中曹操打了大敗戰,又選擇從華容小道逃走,進入了死地,本來確實是必死無疑了,但最後卻逃過一劫,大難不死,我認為,這決不是偶然的,不是靠關公一時心軟碰運氣,而是必然的,是由下面三個重要因素決定的:
第一,這是諸葛亮暗中定的戰略決策,此時還不能讓曹操死。諸葛亮出山時,根據當時天下的形勢,給劉備定下了先取巴蜀,建立蜀漢割據政權,佔據巴蜀外險內富天險之地,逐步發展壯大勢力,和魏、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最終再尋機進軍中原,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赤壁之戰時,劉備集團剛取巴蜀不久,後方末穩,勢力尚弱,三足鼎立之勢尚未根本形成,且孫權一方也有先消滅較弱的劉備集團,再與曹操爭奪天下的打算,周瑜就是持這種打算的典型人物和急先鋒,此時要是讓曹操死了,則力量的天平將向孫權一方嚴重傾斜,勝利的果實就將大部分被孫權一方佔有,此時若孫權一方翻臉,撕毀孫劉聯盟協議,反過來收拾劉備一方,可以說是易如反掌。那樣一來,不但三足鼎立之勢難以最終形成,而且劉備集團還面臨著覆滅的危險。我們從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裡,可以很清楚地看明劉備集團當時的艱難處境。諸葛亮作為戰略制定人,比誰都更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故意讓受過曹操大恩,又極講義氣的關羽去守華容道,讓他放過曹操,暗中完成自己三足鼎立的戰略決策。試想,如果派張飛去守華容道,就算有一百個曹操,也會讓張飛給殺了,那麼接下來,劉備集團不是也等於走進了華容道這樣的死路了嗎?
第二,人在世間的命運,是由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出身決定基礎,社會決定機遇,性格決定命運。曹操當時之所以不死,是由他和關羽雙方面的性格決定的。戰亂年代,爭霸之時,歷代的創業之主,對天下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是抱著不為我用,那就將他殺掉,決不讓他為競爭對手所用的態度,能做到識人、敬人、信人、用人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而在前四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做到放人,更是難得。俗話說,人各有志,君子不強人所難。曹操明知關羽不能為他所用,卻從沒對關羽起過殺心,反而下令不許死命追殺他,任由他騎著自己贈送的赤兔馬,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追尋劉備而去。曹操這種對待人才的君子風度,惜才愛才又放才的寬闊胸襟,可以說,千古難見。極重義氣的關羽,怎能不為之感動?昔日你放我,今日我放你,義之所在,情所必然。在曹操方面來說,今日我放人,明日得人放,也是完全符合情理邏揖的。好漢惜好漢,捏猩惜猩猩,陣營不同,情操一致。得饒人處且饒人,它日我有求饒處。人生至理,莫過於此。華容雖險,而生機卻早已伏下,曹操豈會死哉?!
第三,我在以前論此事的文章中就已指出,讓關羽去放掉曹操,不但是諸葛亮基於三足鼎立而定的戰略決策,還暗中包含徹底收服關羽的計謀。關羽驕傲自大,目空一切,除了服劉備,愛張飛之外,他眼中還容得下誰?他和張飛對諸葛亮的態度,是受劉備左右的。劉備敬,他們就敬。火燒新野之前,他和張飛對諸葛亮是根本不信服的。新野之戰取得勝利後,才有點服了,但仍未改驕傲自大的脾氣。諸葛亮作為外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作為外聘人員,不好明著批評他,管制他,又知他受過曹操大恩,重交情,講義氣,所以故意讓他立下軍令狀後,派他去守華容道,讓他放走曹操,犯下違抗軍令的殺頭大罪,捏住他的把柄,便於以後管制和指揮他。所以曹操華容道不死,最直接的原因,還在諸葛亮身上,是諸葛亮事先定下了讓他不死的計策。可惜這一計策謀略太深,未被多數人識破。
(圖片源於網路)
-
16 # 深圳鄭海洲
最主要原因是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有死,小說自然不能讓他死。
另一個原因,羅貫中要突出武羽毛是“武”與“義”的化身。因此杜撰了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關羽走投無路時曾入曹營,倍受曹操青睞,不辭而別後曹操還飛馬送袍。因此曹操沒死,還得讓關羽放走,以完善他“義”的形象,倘若讓關羽若殺曹操,後世也不會立關帝廟了。
小說中還一個原因,曹操赤壁戰敗後,殘軍敗將尚有二、三萬,張飛、趙雲都沒能攔住,憑關羽五百名校刀手,只怕想攔也未必就能攔住。而如此一釋,不但使關羽作為義的象徵達到了完美境界,還成了因私廢公的典型。小說中此前他在諸葛亮面前是比較威風的,但放走曹操,按事前簽定的軍令狀,諸葛亮應該殺他,結果沒殺他,這筆賬不算,但是不能當沒發生過,此後不敢囂張,諸葛亮這個軍師就好當了。
-
17 # 自在紀
眾所周知,當赤壁之戰發生以後,曹軍是一敗塗地。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成功得以逃脫的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檢視一番。
首先,當赤壁之戰發生以後,曹操在一艘小船上曾經一時間是手足無措。但就在此時,令曹操更為著急的事情發生了,即:吳軍將領甘寧奉了周瑜之令,前來尋找曹操,準備將曹操一舉拿下。於是,就在曹操無可奈何之際,他就想趕緊逃上岸去,躲避吳軍的抓捕。也就在此時,也算曹操命好,他手下的大將——張遼突然駕著一隻小船向著曹操駛來,然後,張遼就保著曹操向岸邊趕快駛去。
但是,就在此時,也該著曹操必須要經歷幾番兇險,吳軍名將黃蓋正在此時看見有一個穿著大紅袍的人下了小船。加之,當時,無論穿黃衣服還是紅衣服,都絕對不是一般人所擁有的。所以,黃蓋就趕緊持刀就衝了過來,並大喊道,“曹操不要走,黃蓋來也。”
然而,此時,幸虧他手下的大將張遼見狀,趕緊搭弓射箭對著黃蓋射去,並由於風聲正大,黃蓋並沒有聽見聲響,所以,導致黃蓋直接是應聲倒地,受傷落水。但幸虧此時,緊接著,後面有吳軍的軍隊就殺到黃蓋跟前,他們迅速將黃蓋救起,送回大寨休息。
再說,當曹軍大將張遼發現江面上已經成為一片火海,就連陸地上的曹軍營寨也成為了一條火龍。於是,他便趕緊找來了100多名騎兵,並讓出了一匹戰馬給曹操騎上,在火林裡鑽來鑽去,然而,就在此時正好有一支吳軍在其將軍淩統的帶領下,向著曹操殺來。
於是,曹操的危險關頭到了,但幸虧在這緊要關頭,曹軍大將徐晃又帶著一支人馬向這個方向殺了過來,並和吳軍大將淩統戰到了一起,然後,曹操就趁機趕緊向北逃去。
隨後,當曹操逃了一段路之後,他恰巧就遇到了袁紹的降將——馬廷、張凱領著一支3000多的人馬殺了過來。這時,曹操才心裡剛剛安定了一些。但是,沒有想到此時的吳軍大將陸遜卻揮兵殺了過來,於是,曹操只好向彝陵方向繼續拍馬而逃。
但是,當曹操逃到了烏林以西、宜都以北的時候,曹操不禁哈哈大笑。因為,在他看來,這裡假如安排一支部隊,他曹操必將無路可逃。然而,就在他剛剛笑完,蜀國名將趙雲卻領著一支軍隊就殺了過來,於是,曹操之大將徐晃和張郃就趕緊迎了上去,掩護曹操再次趕緊逃跑。
於是,在曹操繼續逃了一段時間之後,儘管危機重重,但是,曹操還是最終衝到了華容道,很快就要殺出蜀吳聯軍的重圍。但是,此時,曹操卻不禁再次哈哈大笑,並說,“諸葛亮要是真會用兵,在此安排一支人馬,我命休矣。”但是,就在此時,諸葛亮所安排的一支伏兵在關羽的帶領下卻突然又殺了出來。
當然,幸虧此時的關羽感到曹操曾經於自己有恩,所以,便命令其士兵們讓開了一條道路,至此,曹操才得以成功逃脫!
-
18 # Blue薔薇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死了,三分天下就成了兩分天下,當時劉備的力量非常薄弱,很難和強大的東吳抗衡,最終難逃被滅的命運,東吳將會統一天下。因此曹操不能死,魏蜀吳
三足鼎立相互制衡才能讓劉備的力量發展壯大起來。
-
19 # 乾坤讀書堂
曹操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但這不代表這個北方就安穩了,至少還有像公孫氏這樣的諸侯一直在尋釁滋事,如果赤壁之戰曹操戰敗身死,那沒有第二個人能穩住北方局勢,那整個北方大地就會重回官渡之戰之前的狀態,那樣的話,不僅打亂了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劃,更可能給劉備帶來殺身之禍,一旦牽制孫吳的曹魏分裂,那以劉備當時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那個時代有立錐之地,所以赤壁之戰曹操不會死,也不能死
-
20 # 馬說culture
如果說,《三國演義》中曹操死了,那就沒有三國了,也就沒有所謂的三國鼎立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曹操一敗塗地,幾十萬大軍火燒,水淹,差不多死光了。
可以說,曹操敗退之路,是劉備的地盤,那他是必死無疑了。可是他,沒有死,過華容道,被關羽放掉了。
其實,這應該都是諸葛亮放的,因為他知道,如果曹操死了,那整個天下就大亂,百姓將要流離失所,整個北方將陷入戰火中。因為諸葛亮明白,只有曹操才能振住。
他若死了,他的那些將軍將各自割據一方,相互征伐,就會又到春秋戰國了。
所以,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實力將削弱,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才是諸葛亮若要的。
大家都知道,以諸葛亮之聰明,他算到曹操必經過華容道,可是偏偏派了關羽,因為關羽受恩曹操,必定放了他。如果隨便派張飛,或趙雲,曹操則必死無疑。
所以,曹操未死,一則是諸葛亮放了,二是《三國演義》小說的需要!
回覆列表
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死不知道為什麼。演義裡華容道捉放曹是諸葛亮安排的。演義裡的孫劉聯軍只是迫於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產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亂。這樣周瑜絕對第一個對劉備開刀。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這樣曹操才能牽制孫權。然後趁機入主荊州。 關於曹操死後北方的局勢問題,我想說兩句。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對朝廷的掌控力還沒有達到後期魏王那種程度。在皇帝身邊還有很多效忠於皇帝的極有影響力的重臣。這個是曹操內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後是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死後必然攻魏,而且是內外聯合,再加上孫權對壽春汝南等地的攻擊。甚至連宛城都有可能丟失。其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問題了。這是外因。相對於上面兩個因素,曹操兒子爭權的可能性極小。袁紹死後兒子爭權的原因是袁紹的兒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紹的重臣中也是涇渭分明的幾個派系,袁紹兒子們的鬥爭在袁紹在時就已經開始了。曹操則對手下的控制是極嚴的,曹操所信賴的重臣中幾乎都是隻忠於曹操本人對曹操繼承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明確的表態過。這種情況下,曹操死後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據長幼順序立曹丕,以賈詡,程昱等人的作風,絕對是在火速回到許都後殺光皇帝身邊的人,然後除了必要的留守幾個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應對事態發展。曹操死後的北方亂局將是以曹操派系和帝黨之間的爭鬥,和孫權馬騰等人的攻擊。兄弟相殘之類的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的。其他的什麼將領叛亂等事情發生了也是迅速被撲滅根本構不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