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志毅

    《出師表》最好的地方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躬耕地是南陽,不是什麼南陽郡。使碰瓷者無地自容!

  • 2 # 唐寶楨

    我認為好的主要是以情感人情真意切,《出師表》感動了後主劉禪也感動了千百年的讀者。回顧先帝的過去回憶創業的不易和艱難險,乘著我們這些老臣還健在當完成先帝的遺願。

    諸葛亮對時局的剖析、對人事人員的安排無不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自己受劉備的三顧之恩和託孤之情,這一切都歷歷在目放在自己的心上。唯有鞠躬精粹死而後已,這些都是報效先帝而忠於陛下的本職工作。

    培養自己事業的接班人對人才的階梯式安排使用,諸葛亮是注重人品和依法治國的。這是一個有自己政治理想的人,要實現就必須進行北伐。因為北伐是或許是唯一的機會,在動態中尋找機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英雄,以自己的才智盡心為這個國家服務。“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此真情才是感動讀者的原因。

  • 3 # 大同哈哈喬姥姥

    《出師表》的中心思想是諸葛亮向後主劉禪請求北上伐魏,但是諸葛亮沒有直接開門見其次,諸葛亮又言宮中的待衛和官員應該被平等對待,獎罰分明,不宜偏私,做到公平公正,先主劉備曾三顧茅廬請之出山輔佐,諸葛亮說出了上表的主題,出師北上伐魏的條件已經成熟,為了完成先帝興復漢室的《出師表》的語言形式非常有特點,如四字句式: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這個《出師表》不管是從內容上,文筆上,還是寫作手法上都稱得上是“千古奇文”表達了一位忠義老臣的真實情感,和出師北伐匡扶漢室的決心。

  • 4 # 篷房王先森

    《出師表》可以算是諸葛亮交代的後事,首出祁山是孔明北伐最可能成功的一次,他壓上的所有的賭注,但是輸掉了街亭。也就是說,一直到關羽走麥城之前,所有行動都在計劃之內,但是之後的發展,卻與計劃大不相同了。天下的確有變,但是卻是季漢有變。不僅失了原本據有的部分荊襄之地,而且夷陵一場大火燒掉了季漢幾乎所有的主力。

    《出師表》除了有拼搏奮鬥的精神、堅定高遠的志向和竭忠盡智的熱忱,還告訴人寫報告、做事情怎麼寫的“言之有物”,怎麼做的“腳踏實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在提建議時應該以大局為重,委婉一些,讓人更加相信自己所說的,並採納自己的建議。給他提供一些有用的人才,讓他去人用這些人,在大事上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在提建議時應說得真切,讓別人相信這樣是為他好。這樣才能被接受,這就是《出師表》對後人最好的地方。

  • 5 # 鄧眼看世界

    中國曆代對於《出師表》的評價都很高,宋代詩人陸游在他的詩中提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是為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劉禪的表文,闡述北伐的必要性,以期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劉備未完成的大業以及對劉禪治國寄予期望。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說到諸葛亮為完成劉備心願(託孤輔助劉禪和統一全國),對北上伐魏的必要性提出了內外因素環境分析,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提出了三條建議,即廣開言路、賞罰分明和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親賢遠佞是治國建議的重中之重。

    治國建議,第一條,廣開言路,開張聖聽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們的意見,振奮鼓勵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計程車氣。畢竟他們都是追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到後主劉備身上,都是忠於蜀漢的。

    治國建議,第二條,賞罰分明,內外一體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對待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直看待,賞罰需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僅憑自己好惡而斷章取義。

    治國建議,第三條,親賢遠佞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在“選賢能”上,諸葛亮告訴後主劉禪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而且著重地稱讚了他們的優良品格,是“忠臣良將”,又特別強調了他們是先帝劉備選拔出來輔佐新皇帝的,他們是值得信任的。

    其實三條建議都是圍繞“親賢遠佞”的,“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可見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後主劉禪平日裡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任由其發展下去,再加上諸葛亮在外北上伐魏的情況下,“忠諫之路”被堵塞,很有可能造成蜀漢的動亂。由此可見,諸葛亮著實為小皇帝擔憂。

    諸葛亮用以前例項告訴後主劉禪的“賢佞”的選擇,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就連先帝劉備在世時,也為桓、靈二帝,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導致東漢衰敗感到痛心遺憾。希望後主劉禪能夠以史為鑑。  

  • 6 # 小屈穹廬

    《出師表》最好的地方在於其中體現中華民族最高美德---------忠義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話: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從27歲出山,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為蜀漢奔走驅馳27年,他性格小心謹慎,信念堅定執著,最後因為治國政事,軍國大事,後勤瑣事,“事必躬親”,活活累死在戎馬前線。這種從一而終,一諾一生的品格,比關羽對劉備的兄弟忠義更可貴。

    所以陸游對出師表的評價極高: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因為忠義,忠誠,奮鬥不息,一直是中國民族能傲立世界的基礎。諸葛亮在這方面近乎完人,而他的《出師表》能讓這種可貴的品格傳之民間,讓世人知曉。這是《出師表》最好的意義所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一生彷彿就是為了踐行這八個字而存在。即使是被如今社會影響得有些麻木不仁,但是每每讀到前後出師表,還是會非常感動。

    蜀國後主劉禪孱弱無能,諸葛亮輔佐他如同輔佐劉備,《出師表》字裡行間,君臣本分,無任何僭越,對於智商超150的諸葛亮來說,不僅是才能的考驗,而且是忠誠的考驗。諸葛亮經受住了考驗,所以即使六出祁山,北伐失敗,史官對他的評價依舊非常之高: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

    自古以來,沒有可以相比擬的!

    《出師表》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

    其一:一篇文章,為中華民族貢獻出20幾個成語的小事,我們就不提了,畢竟諸葛亮才華在那裡擺著。

    其二:《出師表》是一篇下級對上級的報告,對如今的那些千篇一律,有口無心的述職報告,應該有相當大的借鑑意義。

    其三:幾十年如一日地向著目標執著奮鬥的精神,應該是現下社會人心浮躁不安的最好藥方。

    其四:對國家的忠誠,在如今強敵環伺的世界環境裡,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持有的基本操守。

    歷史上如諸葛亮一樣的謀士,比如,姜子牙,張良,管仲樂毅,蕭何,韓信,劉伯溫等,用“才能,智慧,勤奮,恆心,忠誠,死節”來過濾一遍的話,其實沒有誰能比肩諸葛亮。

  • 7 # 看透史學

    一.創作背景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諸葛創作《出師表》的背景,劉備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建立了蜀國,並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稱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劉備不幸病死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並將蜀漢的江山社稷以及後主劉嬋全權託付給了諸葛亮。在領受託孤之命後,諸葛亮就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與蜀國的政治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他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得蜀國呈現出了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劉備的遺願尚未達成,諸葛亮不敢有絲毫怠慢,為了實現全國的統一大業,諸葛亮在平息了南方叛亂之後,踏上了曠日持久的北伐之路,在臨行之前,劉備給後主劉嬋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出師表》。

    二.作品賞析

    諸葛亮的《出師表》最大的特點就是情真意切,利用極富感染力的言辭表達了兩方面的深意:一是勉勵後主劉嬋不忘先主遺志,善於傾聽臣下的建議,賞罰褒貶要做到一視同仁,做到親賢臣遠小人,為了光復漢室大業而不懈奮鬥;二是諸葛亮對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感恩,對後主劉嬋的盡忠之心,主動承擔光復漢室的重任,表達了對北伐必勝的信念,體現了諸葛亮視死如歸的堅強意志與對蜀漢忠誠的高貴品格。

    《出師表》前半部分,諸葛亮從當前的局勢出發,對後主劉嬋提出了懇切的忠言。正如第一節中所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寥寥數語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說明了先帝劉備尚有未盡的事業;二是分析了蜀國當前面臨三國爭霸的局勢;三是強調蜀國基礎設施差,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窘迫。“誠危急存亡之秋”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意在激發後主劉嬋的進取心,告誡劉嬋要繼承先帝的遺志,蜀漢的江山社稷絕對不可荒廢。如果不勵精圖治,蜀國將處於危在旦夕的形勢之下,國破家亡的慘劇將會上演。文章開頭便奠定了至情至理的基調,語氣誠懇而堅定,大有崢嶸挺拔之氣勢。諸葛亮在分析了蜀國的不利形勢之後,又寫道:“侍衛之臣不懈予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的意思是有這些侍衛之臣、忠志之士圍繞在後主劉嬋身旁,蜀國轉危為安是大有希望的,意在全免後主劉嬋不要輕視自己,但同時要“開張聖聽”,切勿“塞忠諫之路”,從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角度來講,從關係終於先帝的高度來講,希望後主劉嬋聽到此番諫言可以有所觸動,可見諸葛亮並沒有在此平鋪直敘,他希望將此問題上升到至高無上的高度,以讓不思進取的後主劉嬋徹底告別混沌的狀態,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

    《出師表》的後半部分,諸葛亮把自己放到了“布衣”的貧賤地位,以一種低姿態仰望後主劉嬋,闡述了北伐的戰略意義,進一步表明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定決心,寫得不驕不躁,卻有發人深省,由己到人,從回首往事到當今局勢,文章佈局上跌宕起伏。文章前半部分是以進諫的奏章形式,而後半部分諸葛亮從自己的生平出發,敘述了自身二十餘年來的經歷,先帝的恩情歷歷在目,一是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二是在傾覆之際,劉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胸懷深深感染了諸葛亮。從一介布衣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從深居臥龍崗的隱士到三軍統帥,諸葛亮有今日之地位離不開劉備的賞識。這段敘述看似有點跑題了,與前文關係不緊密,但事實上,諸葛亮有以退為進的策略在裡面,看似貌合神離,實質上是貌離神合,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回顧二十一的戎馬生涯,無不透露著感恩之情,諸葛亮意在說明以上諫言是建立在忠誠的基礎上,讓後主劉嬋有聽下去的慾望;第二,始終不忘先帝之囑託,處處把先帝放在心上,並表明了先主的高瞻遠矚,意在激勵後主劉嬋繼承先帝遺志勵精圖治;第三,二十一年艱苦卓絕的歷程,意在告誡後主劉嬋不可半途而廢,否則將前功盡棄;第四,以先帝三顧茅廬為引子,以先帝任人唯賢與知人善任為榜樣,勸勉後主劉嬋要效仿先帝的英明;第五,諸葛亮表明了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始終把蜀國的江山社稷放在第一位,今後他會不忘初心,一心撲在光復漢室大業之上,希望後主劉嬋把北伐的重任全權託付給自己,切勿因小人的讒言破壞了統一大業。所以諸葛亮的這番敘述,意在進一步觸動後主劉嬋的心,使他擅於聽取諫言,親賢臣遠小人,既是勸勉之言又是臨別時表忠心的意味在裡面,包含著豐富的忠君愛國之情感,彰顯了諸葛亮遠大的政治抱負。

    文章由諫言轉到敘事再到誓言,但是於無聲中聽驚雷,將本文推向了高潮,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文章在敘述了二十一年的境遇之後,諸葛亮闡明瞭白帝城託孤後的心情以及工作情況,進而表明了北伐的決心。前文討論局勢、諫言、抒發情感,到此做結束陳詞,《出師表》的本義已經完全展現在我們面前。在敘述託孤之事時,諸葛亮道出了北伐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了北伐精神方面的準備。“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則說明了北伐物質方面的準備。在此基礎上,諸葛亮提出了“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層層遞進,感情也是從淺入深,全面樹立了北伐必勝的信念。寫到這裡,《出師表》才言歸正傳,道出了出師之名。前面的諫言,是出師的先決條件,中間敘事,意在說明出師的條件已經具備,至此出師就顯得名正言順了,恰如“潤物細無聲”。

    《出師表》是以奏章的形式呈現在後主劉嬋面前,內容是諸葛亮北伐出征前的諫言,主要強調諸葛亮的政治主張,所以全文以議論為主,敘事為輔。因為諸葛亮想讓後主劉嬋明白蜀國建立之艱辛,以此來激勵他完成先帝未盡的事業,所以文中敘述了自己的生平、追隨先帝的始末以及獻身蜀國的心路歷程。因為諸葛亮對先帝及其後主的忠誠之情日月可鑑,所以諸葛亮全文的言辭極盡懇切之情。正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前半部分重在曉之以理,而後半部分則重在動之以情,在議論的基礎上,透過敘事和抒情的手段,希望讓後主劉嬋明白自己忠君愛國之心,感人肺腑,用情至深。

    從語言風格而言,《出師表》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誠懇而質樸,表達了真摯而懇切的自然感情。全文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和“忠陛下”的思想貫穿始終,處處不忘先帝的遺志,又處處在為後主操心,希望他能夠沿著先帝的道路走下去,實現“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並無多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引經據典,每句話都不忘自己臣下的身份,以一種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後主劉嬋殷切的期望。

    而從文學方面來講,此文主要以四字句來組成,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所以諸葛亮引領了東漢末年駢體文的風潮。

    三.後世評價

    此篇文章入選了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教科書,可見《出師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南宋著名詩人在《書憤》中這樣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也有“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出師表》已經不僅僅是諸葛亮表達忠心的奏章而已,它在政治、軍事以及文學領域都被視作千古佳作。

  • 8 # 陽明悟行學宮

    三國亂世,有一位徐州琅琊世家出身的少年。當時曹操攻打徐州,為報私仇所過之處皆大舉屠城,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少年也因此被迫舉家逃難流離失所。而在這時,有一個、也僅有這一個英雄,僅帶著五千士卒捨生忘死前來救徐州於水火。

    這位少年就是《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而那位英雄就是他未來的主君劉備。

    時光荏苒,亂世仍在繼續。當時少年成長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的俊逸青年,躬耕於南陽,自比管、樂,默默關注天下大勢;當時英雄已近中年,仍在征戰四方,但也許是因為時運不濟、也許是因為缺少方向,始終過著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日子。

    劉備帳下的謀臣徐庶向他舉薦了諸葛亮。求賢若渴的英雄三顧茅廬終與青年相遇,向他描繪出一片仁德之世的夢想;青年也終與主君相遇,為他勾劃出一片仁德之世的藍圖。魚水遇合,風雲際會,隆中一對已知三分天下;解帶寫誠,委質定分,共守一個興復漢室、還天下太平的心願。

    隨後青年便隨他的主君走了,這一走就是一生,他再也沒能回到那間草廬。諸葛亮出山這年也是劉備的嫡子、未來的少主劉禪出生這年,後話暫置一旁。

    青年出山後他的主君對他情好日密、言聽計從,而他也用自己的天縱奇才回報了主君的真誠。曹操大軍揮師南下,劉備攜民渡江以至於陷入拋妻棄女的危急境地,青年幫助他的主君站穩腳跟,出使江東聯合孫吳,東風驟起赤壁炎上、斷送數十萬曹軍,終使他的主君有了立足之地。

    之後,主君在外征戰,軍師坐鎮後方主持政務,君臣二人無間配合,取荊州、入西川、爭奪漢中,一步步建立起名為季漢的國度,理想似乎觸手可及。青年亦漸漸不再年輕,從署左將軍府事,到以丞相錄尚書事,他的主君始終給予他人臣之極的待遇、讓他盡展長才,而他始終運籌帷幄、保他的主君前後無憂。他也接下了教導年幼少主的工作,一字一句手抄加註申、韓、管子等著作,期盼將少主培養成才。

    然而天意不佑季漢。在討伐曹魏進取中原的關鍵時刻東吳背叛了同盟、襲取荊州並殺害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另一位義弟張飛也因急於復仇被手下謀害。悲憤的主君怒舉大半個國家的軍力起兵伐吳要為兄弟討回公道,丞相沒有勸阻,也許是因為知道勸不回他,也許是因為奪回荊州本身亦是實現隆中對的必要條件。

    主君失敗了,夷陵一場大火燒盡了他的畢生心血、斷送了季漢的國運。但季漢的神魂未斷,憂憤成疾的主君一病不起、卻仍在最後的時光中天子守國門將東吳攔在蜀地之外,丞相夙興夜寐協調上下、穩定季漢風雨飄搖的內部形勢,連未及弱冠的少主亦放手將身邊親兵交予能者去平叛、在丞相東行時守護國都的安定。

    章武三年,水失魚。劉備在臨終之際將少主劉禪、將整個季漢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告訴他的丞相“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丞相含淚拜伏於他的主君榻前,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年輕的少主繼承了皇位,但他太過年輕、沒有能力應對季漢彼時內憂外患瀕臨崩潰的局面。所幸少主亦繼承了主君的仁愛寬懷,告訴丞相“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給予丞相徹底的信賴和支援,讓他可以代君行事而國人不疑。

    丞相挑起了荷國的重擔。他設計阻退了意圖來犯的魏軍,修復了與東吳的盟約,平定了南中三郡的叛亂,整頓了季漢國內的經濟和秩序,改進了一系列生產設施,發掘培養了滿朝賢良,一度風雨飄搖的季漢在他的治理下竟煥發出一片路不拾遺、強不侵弱、國以富饒的中興氣象。

    之後,丞相決心興師北伐,去貫徹他和他的主君的畢生理想 ——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臨行之時,丞相寫下了這篇《出師表》。在表文中他傳達了對故去主君的追念、對少主的囑託、對這個國家的期盼和他的畢生夙願,字字啼血,句句含淚。

    丞相前後五度北伐,憑藉他傑出的才能和全季漢近乎上下一心的支援,以一州之力硬撼曹魏中原九州,逼得魏軍節節後退軍資匱乏、以至於畏蜀如虎。但季漢和曹魏的國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亦或天意真的不容漢祚延續,第一次北伐因馬謖大意失街亭功敗垂成,第二、三次北伐資源不足僅為小規模擾敵,第四次北伐因李嚴誤軍再次功敗垂成。

    最後一次北伐,丞相與魏軍相持百餘日,積勞成疾,在五丈原軍中燃盡了自己的生命。舊都長安終究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幻夢。

    直到臨終前,丞相仍安排了妥善的撤軍計劃,為少主選好接任的人才。在去世之時,這位執掌一國大權的老臣家中僅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別無餘財。

    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

    丞相去世後季漢舉國哀悼,少主素服三日,廢除了“丞相”一職、讓他的相父成為這個國家唯一的丞相。有個叫李邈的官員上疏詆譭丞相“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云云,平日性情溫柔幾乎不動殺伐的少主大發雷霆,將此人下獄誅殺。

    之後,少主延續了丞相所構建的政治體系,信賴重用丞相留下的賢良們、將他們一一安排至恰當的位置,亦繼續穩步支援著北伐事業。蔣琬荷國持重,費禕理政安民,董允匡正朝綱,姜維力戰克敵,還有許許多多的忠良們焚膏繼晷,共同支撐著季漢延續了近三十年。在這近三十年中季漢始終是後三國內政最穩定的國家,自始至終沒發生過一起君臣不和或血腥政變。

    只是一州對九州的嚴酷局勢、被詛咒一般的惡劣國運仍然持續,世間卻再也沒有丞相這樣能夠內外兼顧力挽狂瀾的奇才了。季漢茲制漸虧,形勢一日不如一日,北伐進取和內政修理之間日漸顧此失彼,丞相選拔的那些賢良們也一個接一個耗盡心血倒在征途之中。曾經年輕的少主也漸漸變成了鬢髮花白的老皇帝,蒼生離亂的世道卻依然望不到盡頭。

    蔣琬持政的時期,對外已現疲軟,他意圖造舟東下和招安羌胡助力北伐卻中途病倒;費禕持政的時期,專心內務、治理出一片承平之景,卻錯過了曹魏內亂最激烈的時期;之後費禕遇刺身亡,連能夠維持內政治平的人都沒有了,姜維傾國之力連年北伐試圖搏一條出路,卻勞而無功、又因胡濟臨陣失約遭遇慘敗。

    後主終究不是先主、丞相那樣的大英雄,沒有那般傑出的才能和堅強的心靈。他陷入了絕望,也信任了錯誤的人,以至於在季漢的最後數年中荒廢朝政。沒有了丞相,沒有了那些賢良們,他什麼也做不了了。

    他還是沒有忘記他的相父和那些曾經支撐起季漢的英烈們,儘管這些回憶已變成了折磨。在季漢最後的數年中,他為故人們追封諡號,並拋下君臣倫常和自己的身後名、逾製為丞相立了廟。上下兩千多年封建帝王史再沒有第二個君主對自己的臣子這樣做過。

    最終,魏國結束內亂大軍壓境,後主徵信鬼巫沒有積極佈防。兵臨城下之際他沒有選擇和姜維等人、和丞相的子嗣那樣殊死一搏以身殉國,而是選擇投降裝傻演出了“樂不思蜀”這樣一出滑稽戲。他究竟只是單純的自我放逐,還是想保全性命,還是想保護臣民們、還一方太平,直至他孤獨終老於洛陽亦無人知曉。

    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

    丞相和先主的故事、季漢群英的故事,包括這篇《出師表》,皆由季漢舊臣陳壽記錄在了史書《三國志》中,隨後又由裴松之參閱眾家進行了增補。後主的故事亡佚較多,但亦有大致記錄。

    這些故事也為百姓們口口相傳,併為包括晉朝在內的歷代統治者們銘記稱頌。丞相的名字長駐武廟十哲,百姓紀念,文人歌思,與其他季漢英烈一同在歷朝歷代的追念崇敬中逐漸神化。

    季漢滅亡了,但季漢之魂仍長盛不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施仁佈澤、還天下太平的願景,指引著一代代華夏人砥礪前行。杜工部,范文正公,嶽武穆……丞相的身影彷彿藉歷代英烈之軀一次次地復甦,成為整個民族的脊樑。

    再後來,元末明初士人羅貫中寫下《三國演義》,令季漢的故事家喻戶曉廣佈天下,乃至名揚海外、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明的符號之一。

    只是直到清朝滅亡、封建帝王史終結,世間再無如丞相和劉氏父子這般美好的君臣際遇,再也沒有人能夠複製季漢兩朝的千古絕唱。或許這也是後世人追念青史時經常有意無意將後主遺忘、排除出這段羈絆的原因和結果之一吧。

    一千八百多年時光過去。曹操墓已成被忘卻多年的廢墟,孫權墓成了明孝陵的一角,司馬家的陵寢更是湮滅於時光中無跡可尋。但先主的惠陵、季漢的太廟歷經風霜,先主和丞相君臣合祀,以成都武侯祠聞名於世,至今仍門庭若市香火不絕;後主為丞相修建的祠廟,勉縣武侯祠,亦得以穿越千年光陰長存至今。時至今日能夠對作為“勝利者”的晉朝歷史說出一二的人並不多、大多也就能說一句五胡亂華和“何不食肉糜”,卻幾乎人人都知道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單騎救主、赤壁大火、白帝託孤、六出祁山……然後順帶吐槽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丞相、先主、後主、季漢群英們今日仍然還活著,活在民族記憶和人們的心裡,活在一篇篇史料、文獻、小說、雜文、影視劇作、遊戲、漫畫、同人小作等等之中,仍在不斷演繹新的故事。

    有形之物終將消逝,而無形之物可以永生不朽。

    在這個故事最後,丞相這篇《出師表》亦穿越千年光陰,出現在了題主的課本上。

    要好好對待這篇課文喲,題主(´▽`)ノ♪

  • 9 # 文旅攬勝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寫下了《出師表》,字字情真意切,令人動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於先帝劉備的追悼,對於劉禪的期許和建議,字字誠懇,情真意切。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們仍能夠感受到諸葛亮在寫《出師表》時的神情,確實令人情感真摯,感人肺腑。

    《出師表》提出了中國傳統君臣之道的理想藍圖,為劉禪設計了一整套制度框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談到:“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凡事都要親力親為,瞭解熟悉瞭然後再去實行,這樣能夠事半功倍。

    諸葛亮的《出師表》,體現了中國人對“大一統”的追求。諸葛亮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想要輔佐劉禪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之勢。歷朝歷代的人都想要實現大一統,但大一統的難度相當大,讀《出師表》,對當時三國局勢有了更多的瞭解。

  • 10 # 叉車托盤週轉筐防潮板

    出師北伐不管是正確與否先不說,諸葛丞相的《出師表》反應的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印證了一句話: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 11 # 歷史不苦旅

    諸葛亮的《出師表》留芳千古,成為絕唱。世人常雲:"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它表達出感恩、責任、頑強、壯烈之情,把"忠”這一道德規範作了完美的詮釋。

    諸葛亮《出師表》有前後二部,《前出師表》無人置疑,《後出師表》存在爭議。

    公元227年,諸葛亮首次率師北伐前,向後主劉禪上奏了《出師表》,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前出師表》,《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記載了,無疑是諸葛亮親作,也是留傳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

    首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又上奏一表,閘述北伐的必要和獲勝的可能,此表即所謂的《後出師表》。

    後表沒有載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是出於裴松之注引的《漢晉春秋》。引起很多後代學者質疑,認為是偽作,其因有三:一是此表情調低沉、信心不足,不似諸葛亮口吻。

    二是表中趙雲的死年與巜三國志•趙雲傳》的記載不合。

    三是表中提到的李服這人,又史無記載。

    但陳壽於西晉泰始十年(274年),將諸葛亮的著作彙編成《諸葛亮集》,有24篇,104000餘字,將《後出師表》列為正文,可惜早己亡佚不存。

    到底是否是諸葛亮所著,至今尚存爭議,暫且不論。

    我們一般說的巜出師表》即 巜前出師表》。

    諸葛亮在表文中,他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勢,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劉禪,要光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侫。

    同時,諸葛亮回顧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強調臨終時的託孤"寄臣以大事”的無限信任,給予的廢立君主("君可自取")的至高權力。

    他受託時曾承諾,"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而這承諾深深鑄進諸葛亮身心,作為責任重重的壓在他身上。

    諸葛亮深情表示,自己深受劉備大恩,只有竭智盡忠,窮盡畢生,完成"興復漢室大業”,才能報答劉備的厚恩。

    表文寫到最後,他說:"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情到深處淚流滿面。

    從表文中可以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貞。他始終不忘報“先帝知遇之恩”,時刻銘記劉備的遺命;始終不忘"忠陛下之職分",處處為後主劉禪考慮周詳。

    表文中沒有華麗的詞藻,內容質樸,情感真摯,而表文中反映出諸葛亮的品格,流露出真摯的情感,正是對"忠”最好的詮釋。

    《出師表》僅僅是一篇文章而已,真正讓後人感動落淚的是諸葛亮的人品和性情。

    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讀《出師表》後,感慨:"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南宋名將文天祥也曾說: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襟。

    詩人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在成都武侯祠二門左右兩邊走廊的牆壁中,嵌著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岳飛出師表氣勢磅礴,氣象萬千,令人留連。表達自己抗金的雄心壯志或忠君愛國的情懷。

    巜出師表》丞載著一代賢相的耿耿忠心,引起無數忠貞情懷的英雄共鳴,為其忠義而感動,成為後世楷模!

  • 12 # 諸心非心

    傳奇的八零後“智聖”~諸葛亮

    諸葛亮,生於181年,卒於234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被後世尊為“智聖”,受到歷屆朝廷的“加封”,名揚海內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傑出代表。

    先簡單回顧一下這位八零後“智聖”光輝燦爛的一生。

    3歲喪母,8歲喪父,少年時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上任。16歲叔父去世,就在隆中耕田隱居,那時胸有大志,經常以管仲、樂毅自比。

    27歲時,被46歲的劉備“三顧茅廬”,提出了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後世稱為《隆中對》。被劉備的誠心和德行打動,從此出山。

    同一年,赤壁鬥智,聯吳抗曹,十一月赤壁之戰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其風華正茂、指點江山的絕世風骨表露無遺。

    38歲時,輔佐劉備完成了曹劉之間的漢中之戰,以勝利告終。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的戰略目標。

    39歲時,曹丕自立為魏帝。諸葛亮勸劉備建國,於是劉備在第二年稱帝,國號為“漢”(特別說明,不是蜀),任諸葛亮為丞相,時年40歲。

    同年,劉備親率大軍伐吳,次年兵敗。諸葛亮曾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42歲那年的4月份,劉備託孤諸葛亮,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由諸葛亮決定。

    44歲,南下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公元227年,46歲的諸葛亮開始了北伐統一大業,直到去世前從未放棄,徹底踐行了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時年54歲(虛)。

    臨死前,吩咐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要其他賠葬物。

    需要提起的是,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為國捐軀。

    諸葛亮代表作《出師表》,感情充沛,率直質樸,滿篇全是對漢室的一片赤誠之心,和對後事的深謀遠慮,對用人的親賢遠佞,對法度的賞罰分明,被後世稱為“千古賢文”。

    治亂世,用重典,治盛世,用教化。法制與“德制”缺一不可,是讀這篇文章帶給我的啟示。

    諸葛亮的另一個名篇《誡子書》裡有一句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是從道家理論演繹過來的,作為易學一脈宗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八個字,諸葛大師實踐了一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永遠尊敬這位大師,學習他高妙的思想境界。

  • 13 # 地勢坤9

    諸葛亮的《出師表》(本文僅指大眾所常說的《前出師表》)總體來說,應該是飽蘸情感、情真意切、內容豐富、邏輯縝密、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文辭精美、感天動地、感人至深。如果用最貼切語句形容其表述、思想和文章,莫過於白居易《詠史》所言“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的確,諸葛亮的《出師表》歷久彌新,感懷不已。記得當年初中學這篇文章時讓我誦讀時潸然淚下,至今仍有大段可以背誦。

    確實好!好在哪裡?總結一下,應該是傾盡了諸葛亮這位老臣洞察形勢的高瞻遠矚戰略規劃和戰術策劃以及行動計劃,飽含了忠誠責任擔當的風範氣度,凝結了真摯厚重的深情寄予和偉大情懷。

    一、諸葛亮的《出師表》傾盡了他洞察形勢深謀遠慮的高瞻遠矚戰略規劃和戰術策劃以及行動計劃。

    眾所周知,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三國志注》《資治通鑑》以及民間傳聞(實踐證明,歷史中的民間傳聞大多都是有根據的)和歷朝歷代很多不同階層對孔明的頌揚稱道、哀婉感嘆都說明諸葛亮深入人心、值得尊敬——不僅是他的才華能力,還有他的至真至誠的忠義仁愛道德品行等。從《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以及他一生的奮進軌跡和人生歷程都可以讓人高山仰止。

    本篇就題論事,先說其《出師表》中表述的思想智慧吧。《出師表》是在兩種不同心境交織下寫的:一是隆中路線被劉備、關羽一意孤行的個人行為毀壞後,國力衰微、人才凋零,面對困境,夙夜憂嘆、一柱擎天,為了國家利益,嘔心瀝血,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內憂外患情況下有些感慨;二是諸葛亮剛剛平定完孟獲等內亂、與東吳重新解盟、兵馬人員籌備到位情況下想恢復漢室的豪情壯志下的信心激揚。兩種心緒確實不易,蜀國在歷經從盛轉衰後讓諸葛亮耗費巨大心力有稍微有點起色了,但依然“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還好“侍衛之臣不懈以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當時蜀國天時、地利都不如意,僅佔人和,同時人和所匯聚的精氣神很足,也無後顧之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陛下誠宜開張盛聽,察納雅言……”諸葛亮確實是經天緯地之才,在異常艱難時分析形勢很透徹,並闡明目標、戰略規劃和計劃等,充滿了信心。

    二、諸葛亮《出師表》飽含了他忠誠責任擔當的風範氣度。

    諸葛亮在全面系統客觀公正分析形勢之後,北伐信心很足卻也夾雜著擔憂和無奈,因為在經歷劉備東吳大報仇後損壞大量資源和兵將以及地盤,國家元氣大傷,而劉嬋又不能獨當一面,“武侯淚向西風灑,可嘆無人佐鞠躬”。因此,《出師表》中又循循善誘、諄諄陳情宮中府中如何有效管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以盡為人臣子的責任……又結合自己的經歷,深情坦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資臣於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以盡知遇之恩和託孤老臣的忠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效則治臣之罪”“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充分顯現諸葛亮的忠誠責任擔當。

    三、諸葛亮《出師表》凝結了他真摯厚重的深情寄予和偉大情懷。

    面對已經衰弱的國家和孱弱的後主,想著劉備推心置腹高度信任的託孤之重,諸葛亮總想一定要在北伐出征後給劉禪交代並做好一切,所以他在《出師表》中深情滿懷既教他如何管理國家、如何賞罰分明、如何成為英明君主,又向他推薦國家棟梁……“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今當遠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的苦口婆心把一位託孤大臣的真摯情懷溶於字裡行間,讓人感動無盡——真可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種君臣情懷古今少有,也是諸葛亮感恩劉備知遇之恩的深情厚誼,也是孔明一生無怨無悔執著努力的精神所在以及忠誠仁義的盡職盡責高尚情懷風範。

    《出師表》感情真摯,無奈與信心並存——試想,如果不失荊州,《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並制定的有效戰略方案就可以持續切實推進,實現統一目標。孔明之所以偉大,《隆中對》中分析精準到位“……若將軍據有荊、益,保其巖阻、南和諸戎,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則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可見,當時戰略很明顯:一是控制荊州、益州——這不僅實現了,還控制了漢中、貴州、雲南、甘肅等,超額完成規劃之一;二是保好這些根據地,南面和少數民族結盟,東邊與孫權聯盟,內部管理好——這也都實現了,而且劉備、孔明治國有方,一切都井然有序;三是靜觀其變,一旦有機會,就一路由荊州直奔宛洛,直至許昌,直插魏國心臟,另一路直取長安——這個戰略因失去荊州而全盤皆困。孔明確實厲害,和劉備辛苦多年都實現了戰略意圖,可惜,就是因為關羽失了荊州,而使精英喪失很多、國力空虛、對外失和、失地損兵,兩路夾擊直擊要害的戰略構想也因此而困頓無法實現了。只落得“武侯淚向西風灑,可嘆無人佐鞠躬”的無奈北伐了。也只能苦心經營、六出祁山,躬身實幹、親歷親為,以區區10萬蜀兵對抗司馬懿40萬大軍不懼不卻,還得面對一點都使不上勁的昏庸後主,雖然落得“武侯淚向西風灑,可嘆無人佐鞠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下場,但他強烈為國的責任意識鑄就了他輝煌的人生,使得蜀國能在風雨飄搖中得以保全。

    總之,諸葛亮《出師表》以情動人、以心感人。這首“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一詩也可以說是對諸葛亮及其《出師表》的又一真實客觀評價吧!

    2020.10.15即草於長安

  • 14 # 瑩妝淡墨

    南陽山中臥龍腃不負三顧芧廬恩蓋追先帝之殊遇匡扶漢室扶幼主鞠躬盡瘁夙夜憂臨行淚擬出師表賢臣風範千古頌勸諫治國傳世文三分天下心憂焚生死存亡之時分高瞻遠矚足智謀君臣不懈復大統宮中府中視一體陟罰刑賞不偏私肺腑之言舉賢士諮臣納諫惜忠良行陣和睦集廣益貞良死節臣愛之漢室之隆可待矣親近賢臣囯運昌遠離小人除禍秧治國有道先漢興後漢傾頹嘆桓靈先帝隆恩常銘記以身報國為己任本是躬耕一布衣不求聞達諸侯事先帝委以天下志二十一年春秋逝受任臨於危難時奉命奔赴狼煙地南方平定不毛地兵甲己足盾不棄獎率三軍揚士氣一鼓作氣揮戰旗北定中原當下計興復漢室還故都勸君察納肺腑意今當遠離情不己出師未行淚溼巾

  • 15 # 黑哥說事兒Fox

    諸葛亮的出師表,我認為不能從好,或不好去分析,去判斷。而是透過此書表達了諸葛亮對於先主的感情和對於蜀國的忠誠;

    我們後人在讀出師表的時候很難去體會諸葛亮當時的意境和幾十年後對於集團的歸屬感情,只是單純的透過戰略眼光去評判是不對的,諸葛亮和劉備最大的理想就是統一,而隨著先主的離去,和自己的老去,這份偉大的理想,在不斷流失,而出師表則充分的表達了諸葛先生對於理想的渴望,從這一點來看,出師表從戰略意義上看,可能每個人都不同,但是出師表是一份難得的具有濃烈感情色彩的請戰表

  • 16 # 待曉兒

    南宋趙與時在《賓退錄》中直言:

    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南宋詩人陸游也在《書憤》一詩中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來對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給予了極高的敬意。

    如果說《三國志》的史書記載如今看得人不多,但《出師表》這一篇表文卻堪稱家喻戶曉。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裡,以至於讓後世如此推崇呢?

    《出師表》是一篇公文,情感平緩卻濃烈

    因為《出師表》的流傳非常廣泛,也因為今天的語言體系從文言變為了白話,所以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

    《出師表》是一篇公文!

    沒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篇作品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應用文,但具有非常優秀的文學功底。

    在說具體內容之前,先來說說古代官員在寫作公文上常用的四個文體:奏,章,疏,表。

    “奏”、“章”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都連用,但其實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奏”指的是官員在彈劾其他官吏時所寫的呈文;而“章”指的是臣子用來謝恩的呈文。

    “疏”指的是臣子對某些事物發表個人看法的呈文,而“表”是臣子個人傾訴衷腸的呈文。

    這四種“呈文”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諸葛亮的《出師表》既然名“表”,那麼從根本上是屬於“表文”的一種,重點在於傾訴個人的情感,以此來達到自己“出師北伐”的目的。

    所以,這篇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情感表達、往年回憶,提及了很多先帝的事蹟,真正做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知道了這種簡單的文史常識之後,就知道那些認為《出師表》是為了自詡功高,提及先帝等等來壓制、警告劉禪的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因為這是一篇“表文”。

    “表文”傾訴衷腸,沒有了情感的支撐是不現實的,而《出師表》中的情感表述堪稱“平緩而濃烈”。

    從具體內容來看,諸葛亮沒有說什麼特別嚴苛的話,即使提及了蜀國內部的危機四伏,但也是平緩敘述,而對於這次想要出師北伐的原因也做了讓人信服的闡釋。

    最為動人的大概就是這一段話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一段話中,諸葛亮把自己之前的處境說得非常“不堪”,像是一個在亂世苟活的苦命者,是劉備給予了其尊敬和信任,才使得他能一展胸中所學,這是諸葛亮“由是感激”的原因。

    而“後值傾覆”的論述,並不是諸葛亮在自詡功高,而是在說一個非常值得回味的道理:

    蜀國的建立也是諸葛亮畢生的心血,“二十一年”的出生入死,人生又有幾個“二十一年”呢?

    所以,這也是諸葛亮對劉禪表露了衷腸,蜀國是諸葛亮和其父親出生入死打下的基業,而劉禪就是他們的子侄。

    這一段語氣,雖然是用了“臣”來開頭,但如果拋開“表文”的公文性質不談,整體就是一位長輩對於晚輩回憶早年的崢嶸歲月而已。

    在此之後,諸葛亮描述他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並且提出了“北伐”大業的建議和目標,其實都是靠著前面這一段的情感鋪墊,意在向劉禪說明自己的衷腸,即北伐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劉禪這個“子侄”。

    從這篇“表文”當中可以清晰體會到,諸葛亮平緩的敘事中飽含了非常濃烈的情感。這種情感與其說是臣子對於國家的忠誠,不如說是一位長輩對於晚輩的關愛,以及對於畢生心血的維護。

    而除此之外,《出師表》的內容雖然以情感為主,但實用性卻非常大,它和普通的公文不太一樣。

    《出師表》的內容非常豐富,不是普通的官樣文章

    《出師表》雖然是一篇“表文”,但卻也有“奏”、“章”、“疏”的功用,並不是簡單的官樣文章,具有非常強大的現實功用。

    這篇“表文”不僅僅是在傾訴,也指出了很多蜀國的弊病,並且給出了較為有效的建議。

    在開篇中就指出“益州疲敝”的現狀,讓劉禪積極聽取忠臣志士的建議。

    這其中包含著非常多的資訊,蜀國弊病在於內部爭鬥,所幸有忠臣志士以及侍衛之臣,這些人才是可以信任的。而劉禪身邊確實有小人經常進獻讒言,使得國內各方勢力爭鬥,挑撥關係。

    諸葛亮也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了: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這句話與其說是一個建議,不如說是對劉禪的規勸。

    這裡又涉及到了一個常識問題,什麼是“宮中”,什麼又是“府中”?

    在漢代,丞相是有“開府治事”的權力的,大小官員平時主要的辦公場所就在“丞相府”,這裡是很多決策的產出地。

    大小官員五日一朝,將平時無法決斷,或者需要君主決策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呈上去。

    這就是“府中”的涵義。

    皇帝平時所管轄的地方就是皇城之內,與之對應,就稱為“宮中”。

    諸葛亮刻意提及“宮中府中”的差異,其實就是點明,“宮中”的處事方式應該和其丞相府內一樣,遵循同一規則,不能徇私。

    這一點從其後來斬馬謖、廢黜李嚴等行為就能看出來,諸葛亮對於規則還是非常嚴謹的。

    再之後,諸葛亮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人員名單,這些都是其甄選出來有能力且忠貞的人,為自己出師北伐不在朝堂的時候,處理各項事務,使得國內不至於紊亂。

    從這些內容就能看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僅僅是傾訴自己的衷腸,與此同時也針對蜀國的弊病給出瞭解決方案,這是非常具有實際價值的。

    在“北伐”這場兵事裡,諸葛亮並沒有為了鼓舞士氣來大唱高調,而是客觀地指出問題並提出建議,將“北伐”的一系列後續落實在細節和實處,這樣才能使得蜀國內部真正的安定。

    《出師表》敘事有條不紊,情感真摯濃烈,但同時又沒有丟失應用文解決問題的功用,這樣的公文其實在古代這麼多朝代當中都是不多見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17 # 宏源品文

    《出師表》是一篇古文,我們學習古文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我們可以從某些特定的古文作品中間接地去了解到古代的某些社會風貌,例如歷史事件、就拿《出師表》來說,文中寫到三分天下、三顧茅廬等事件或典故,如果我們去閱讀原文和了解該寫作背景後,我們就知道《出師表》是在三國時期為大背景下而創作出來的一篇文章。相對於歷史類文獻的記錄,有時用文學形式來表達相關的歷史事件,更能引起讀者的求知慾。

    我認為《出師表》好的一點不僅表現在其文學價值上,另一點還在於它能帶給人以啟發和思考,為什麼這麼說呢?《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北伐魏國前上表給劉嬋的一篇文章,就是寫給他看的,文中有兩個諸葛亮想表達出來的深層意思。

    一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學會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諸葛亮為什麼要始終堅持北伐,我想連劉嬋都不明白。諸葛亮深知,雖然三分天下,蜀國也是一個政權朝廷,但蜀國始終地理位置不佔優勢,只能算是偏居一隅,對比北方的曹魏政權來說,蜀國只能是一個小的國家,早晚會被吞併。要化被動為主動,與其以後被吞併,不如去爭取擺脫這種困境。說白了,就是諸葛亮想透過《出師表》這篇上表,委婉地在教育和指導劉嬋。

    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就是在指導劉嬋怎樣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那就是跟那些賢明、正義的人在一起共事,而不要和那些品德不正、阿諛奉承的人在一起。我想這也是諸葛亮想給劉嬋和後人的一些告誡和忠告吧。

  • 18 # 良師雅集文史地

    其義也忠貞,其心也誠摯,其言也肯切,是凝血所書,不僅感人肺腑,而且催人努力,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教導有方,為官做人均足受益!

  • 19 # 老頑童7851

    諸葛亮被後世敬仰,主要是臥龍先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身後各朝代的宣傳追捧下和封建社會的需求,而深入人心。出師表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耿耿心。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20 # 那逝水流年

    寧靜淡泊,知恩圖報,謹慎細緻;對先主劉備忠心耿耿,竭力蒲佐後主劉嬋;為建立蜀國大業而後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軍事基地繼續遭襲,美暗殺行動會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