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勸
-
2 # 珍視映畫
定位。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也是生而不公平的,有的省生活在大山,有的人生活著平原,有的人生兒殘疾,有的人生而活潑可愛,有的人李剛之子,有的人無父無母,我們一定要有平常心面對這個世界,既然來了,則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就是這樣的家庭,這樣的身份,這樣的狀態,這樣的智商和情商,這樣的與眾不同。無需多言,每個人都是每個不同的自己。無需刻意的去比較。
定質1。自己是什麼,自己是個人,既然是人就是高階的動物,就是個生物,就要吃喝拉撒睡,就要勞動來生存,生存必須解決三個要素,生存的狀態,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意義。
定質1之生存的狀態:我們首先每個人都要有命,其次要健康,如果沒有命,也就不用生存了,我們只不過比樹,比狗貓高階,但是不要忘記我們也是人,也要生命,也要健康的身體,包括身體的和心靈的健康,如果這兩個沒有了,我們就無從存在或存在存在先天的不足了。
定質2之生存方式:每個人只要生存就要勞動,無論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體力,中介,腦力也好,都要賺取物質,金錢來進行交換來獲取我們想要的,我們必須要有生活的技能,因此有了工作,有了勞動,有了不同的職位。
定質3之生存的意義:每個人不能只為了生存而生存,還有情,還有關係,還有思維,還有自我價值,還有理想,精神的訴求,因此我們要不斷的給自己定位,夢想,不斷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遠望,在幸福中追求自己的一生,今生建立在物質的追求之上,精神的昇華就是靈魂的提升和圓滿吧。
定量。既然我們是人。那麼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離我們有遠有近。親人,親戚,朋友,陌生人等,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不死一個人,自己代表的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角色,兒子,女兒,父親,母親,老師,同學,同事等等,我只是整個家庭中的一員,整個社會上的一份子,整個國家的一個,整個世界的一公民,整個宇宙的一粒子,但是我就是我,一個而已,我就是我,這樣的與眾不同。在一箇中顯示這多個,多箇中凝聚為自我啊。
人要定位定質定量。只有平常心面多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終將最完美的報答給你,因為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完美的,紅塵有味,味在紅塵,香飄自我,我亦芳香啊。
-
3 # 使用者何生華
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卻很難。我工作一輩子都似乎在認識自己,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之才,很多時候得不到人家的重用,只是一個賣苦力的老黃牛。按道理講我的工作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工作,沒有得病的時候,受到很多人的尊敬雖然沒有當上一官半職,卻被人們尊為老師。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為什麼他們仍然這樣稱呼我呢?這是對我的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我的莫大的安慰。我雖然退休了,但是,對我的稱呼我是一百個滿意,不像那些一輩子依靠別人,專門靠整人過日子,不學無術的人,像一個落水狗那樣,退休下來無人理睬。我還是一個來得去得的人,一輩子不像有的人,喜歡貪小便宜,剛正不阿的做人,同他們進行不可遏制的鬥爭,我只要發現你有此行為,那你就不要見著我,我是不會理睬你的。我就是我,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的帥直天真的人。這就是我,化成灰塵我都認得的人。
-
4 # 愛陶陶
找最親的人,最愛的人,誠懇請他們幫忙提意見,評價自己,讓他們給自己最中肯的解答,然後自己思考,自我解讀,認識自我,。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志願者專家魏志勇:
認識自己其實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的。
認識自己就從對自己的評價開始,找張紙慢慢的記錄對自己的評價。好的、壞的都寫出來,最好是能有一個小本本,隨時記錄用的。
比如:
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的某某怎麼樣?
等等......
透過一段時間的記錄,你就能看到對自己各個方面的評價。然後將這些評價進行分析。把對自我評價的句子拆分成“主--謂--表”結構。
比如: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句話裡面,
主語是“我”
謂語是“有”
表語是“價值的人”
透過這樣的拆分,然後你去看看你對自己描述的句子裡面是否有如下的兩個資訊:
1、主語的我要包含與我有關的各種客體(比如我的身體、我的頭髮、我的胳膊)或與我有關的行為(比如我說話、我做事情、我完成某一項工作)。客體也好,行為也好,一定是要具體的。
2、表語的標準,也就是跟誰比是有價值的人或者跟什麼比又或者在哪個方面是有價值的人。
如果經過分析,你對自我評價的語句裡面包含上面的第1項和第2項,那麼恭喜你,你對自我的認識很清晰。你能夠很細緻的進行自我剖析和探索,對自我的評價很客觀。
如果經過分析以後,你發現自我評價的語句裡面,第1項或者第2項有缺失,那就要好好研究一下了。缺失的就是對自己認知缺乏的地方。這樣一來你就自然而然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了。
真正認識了自己,就能夠去改變自己,你的每一次改變都是為了能夠享受更加美好的未來!
-
6 # 真實純潔
那只有悟道了,覺悟自己的本來面目,若能明心見性,就會認知真實的自己。這可需要大的善根,大的機緣,一般的人很難做到。道德經就是為了讓人悟道,從而認知真實自己的最高經典,可是幾千年了,大多數的人,都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從來就沒有結合自身的心性,來覺悟之。甚為可惜!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善根不夠,機緣未至。即是見面,也會當面錯過。故而佛說不度無緣之人,就是這個緣故。聖人之言,信入尚難,何況覺悟。
-
7 # EKu影片
靈性健康就是要認識真正的自己,覺知到“我是誰”。“我是誰?”,禪宗一個有名的偈子是“父母未生我之前,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哲學是給人答案的,宗教也是給人答案的,禪宗只是提問並沒有給出答案。禪宗只在開啟,它不是教授、悟要靠自己。還有就是這個問題本身是沒有答案的,自然不能給出答案了。跟著這個問題的思路,你可以問自己,“嬰兒是怎麼長大的?”嬰兒沒有頭腦,嬰兒是自然長大的。如果你繼續問自己,“嬰兒不知道生與死,嬰兒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嬰兒沒有頭腦,嬰兒卻是活的。在這兩個問題之後你會發現,“我”只是人有了頭腦之後的一個概念,在沒有頭腦以前,“我”不在,而“生命”已經存在了,“我”並不等於“生命”。“我”在,生命在;“我”不在,生命還在。和生命相比,“我”只是區域性的、小的。如果說生命是大海,“我”就是那朵浪花,而我們把那朵浪花當成了整個大海。我們不僅執著於“我”,還執著於“有”,以為自己擁有的就是自己的,仔細想一下又有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人死的時候,身體帶不走、財富帶不走、權利帶不走、親人帶不走……所有現世我們為之奮鬥的都帶不走。其實不用等到死亡,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擁有的同時也在失去,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和“我擁有”。事實上“我”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真實的存在。
一個人在聽的時候不能看;一個人在看的時候不能聽;沒有一個即在看又在聽的集合的“我”存在。因為在看和聽這兩種狀態之間轉換的速度很快,人們錯以為有一個同時在聽與看的“我”存在。這個過程一旦慢下來,“我”就會消失。事實上“我”就是是一個概念,“我”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我是“無”,我們習慣生活在“有”這個層面,不習慣這個“無”,我們平常的體驗是“有”,思想、行為、痛苦、快樂,這些都是“有”的體驗。真正的我是個觀察者,觀察這一切“有”的觀察者,它是“無”,不然它不能觀察這一切的“有”。你不能看見你自己,思想不能看見思想,所以能看見你的是別人不是自己,能看見思想的一定不是思想本身。能看見一切“有”的一定不是一個“有”,而是個“無”。你不能看見那個“無”,因為你就是那個“無”,“無”不能看見它自己。現在頭腦“知道”了,真正的“我”是那個“無”,但這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道是整個生命,身心靈全部去“經驗”到,就是華人常講的“悟”到。開悟就是真正的知道“我是誰?一個開悟的人會精力充沛,開心喜悅,充滿能量,所以說覺醒和開悟是身心靈健康問題的終極解答。開悟,老子說就是“復歸嬰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扔掉功名、扔掉自己、扔到最後、又成了嬰兒,覺醒開悟就發生了。嬰兒是無知無畏、成年人是有知有畏、覺醒開悟者是覺知無所謂。開悟者自由解脫,什麼都不在意了。覺醒開悟並不神秘只是不斷地去看見真相的過程、看見真正的自己、看見“我什麼都不是”,回到了無就無懼了,無懼了就在宇宙的愛裡。
-
8 # 壹城心理醫生安然
怎麼樣認識真正的自己,第一步題主已經做了,就是常常自我設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難多了。問題就是走路的指向,就是黑夜裡的明燈。提出了“我是誰”的疑問,才能沿著認識自我的道路走下去。
第二,我們要明白,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生活經驗、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文化影響三個層面共同塑造的。比如孩童原來是無知無畏的,看到紅彤彤的火,非常感興趣,就去摸,結果給燙到了,於是明白了紅彤彤、熱的東西是不能摸的。在火這件事上變得有知有畏了。父母教養方式及文化影響同樣,潛移默化影響和塑造一個人的人格。因此認識自己的第二步,要從生活經驗、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文化三個層面去理解自己,比如,我的那些重要生活經歷影響了我?哪些重要人物教養了我,給我帶來什麼樣的觀念?我生活的環境裡,社會文化(小到農村習俗、大到宗教信仰等等)又是怎麼樣塑造我的性格的?是鼓勵人獨立,還是要求人溫順?
第三,認識自我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有時候可能還是痛苦的。因為可能涉及到一些心理創傷、或者一些難堪的、自己想回避的回憶。即使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也經常面臨當局者迷的境地,即你的自我評價和他人的評價其實並不一致。因此,多交諍友、多讀經典書籍、多出外行走,甚至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能找到外來的支援,避免自我盲區,幫助更好認識自己。
最後,讓自己的視野開闊起來,更容易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時候,阻礙認識真正自我的,正是源於不敢正視不完美的自己。開闊視野,自信、幽默,真誠對待自己,我們就離真實自我越來越近了。
以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有益。
-
9 # 太陽天然笨真
話說我們是如何感知一個人,是透過他的做人做事,一言一行,行為舉止,起心動念,來感受,包括他的外部形象,肢體,顏色,眼神,聲音,動態特徵,精神狀態,心理投射如此等等來拼湊。
同樣別人也是如此感受我們。
那麼我們也是如此感受自己,比別人更加清楚是我們的內心,但也因為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很多東西,除非我們能出離自我,從更高緯度來俯視自己,回觀自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做人做事。
所以很多時候,我這個人,可能有幾個形象,比如我自己以為的樣子,別人以為的樣子,社會公眾以為的樣子,自然以為的樣子。
所以我是誰?至少是來自多方面,多維度的拼圖。而我們可能只能知道某些方面。
我未生時,我只是父母家人眼裡的期待和夢想,但至少有幾個層面可以確定,是人,自然具有人類的所用特徵,離不開人的屬性和宿命。必然受父母雙方基因排列的掌控,有他們的顯性和隱性特徵。
出生後受時代,歷史,人文,家庭的潛移默化,形成哪個時代的思想,心理,文化,道德,信仰,價值觀,習慣,思維模式,邏輯反應,情緒模式,如此等等。
所以即使我們有一天想知道自己是誰也只是基於自身認知水平的有限評估。
想要認識真正的自己,必須剝離我們自身認知的立場,觀點,角度,利益,三觀,以及可能的人類社會文化帶給我們的影響: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等等。
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偏見的,心如明鏡的,如實關照。
沒有善惡,高下,長短,只是作為自然生物,作自然的評估。
當然自然也有自然的法則,自然生態系統就是某種道德評判標準,順者昌,逆者亡,每個生命是在自然生態系統裡,作為某種生態利益鏈奉獻著生命的價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我從自然來,又歸於自然,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生命是一場盛大的體驗,我們能留給這個世界什麼?我們的基因,血脈,還是思想,價值,財富?這種需要我們思考的。
-
10 # 嚶其
這個問題好難好難!
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我是誰?
客觀的講,“我”來自一顆受精卵,因緣和合而生,經過成長、衰老、疾病、死亡。
當我看到漂亮的風景,漂亮的人,心裡喜歡,愉悅,那道風景給了我美好的體驗。別人罵我一頓,我委屈難受;別人誇獎我,我得意洋洋,自以為是。
看小孩子們,他們對世界充滿興趣,他們興致勃勃,他們快樂高興;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們一樣快樂了呢?因為我們的內心充滿痛苦、煩惱,我們不能用小孩子的眼光快樂地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是如此的痛苦,如此的煩惱,渾渾噩噩的直到死去。
不,我不想這樣,幾千年前,佛陀說,
他在菩提樹下思考,終於開悟了,於是創立了佛教。
幾百年前,王陽明也在龍場思考。他創立了心學。
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很簡單他們都沒有獲得外界的幫助,答案只在內心。
是啊!痛苦的根源在於內心,快樂的根源也在於內心,一切我的感受,都在自心;你的感受,都在你的內心啊!
我是誰?你看到雕工精湛的桌椅板凳了嗎?你看到了什麼?泛著光的花紋漂亮的木料,還是雕刻著故事的那部分?華麗精美,人們只注意表面,你想過沒有,桌椅是由木料經過匠人的精心打造而成,而木料來自大樹,大樹經過很多年,由一顆種子,在Sunny,泥土,空氣,水份等共同作用下經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看待事物,不要學瞎子摸象,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對自我的正確認識,至關重要,最難得事情是看清自己,如果你能看清自己,就能戰勝自己,也將會擁有世界。你可以學習佛法,研究佛法,佛法是幫助你認識自身的法,佛法也可以開發你的潛力,使你離苦得樂,寂靜涅槃。
-
11 # 夔牛虛極
我是誰,老子說我是自然,生於道!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我的思想裡,我已是過去,現在何曾有我。未來不會有我。
-
12 # 柳暗花明又一村158392
♥《我是誰?》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自我感悟,眾說紛芸。♥♥聖賢們高大偉岸,卻說《我是滄海一粟;我應該融入浩瀚的海洋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智慧造福人間,燃燒自己,為大多數人謀取利益》;♥♥♥狂妄的人有十足的底氣,不屑道《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們自認為了不起,把誰都不放在眼裡》♥♥♥♥平凡的人非常自足,他們從來認為《我就是我,一棵地球上的小草而已;勤奮工作用勞動幸福自己;用良心恆量自己;用善心對待知己;用平等和睦鄉里……我以誠心待世界,臨行做到無愧便喜》♥♥♥♥♥惡人有惡人的邏輯,他們《橫行霸道.不可一世;什麼你的我的,只要我想要那都該是我的,所以強佔豪奪.肆虐硬取》……♥♥《你是誰?你只是你自己!》歷史無情會給每一個人評判:《聖賢們受人敬仰,走了亦重於泰山,留下的是萬人稱頌的豐功偉績;惡人們人人唾棄,死了如鴻毛柳絮,留於世間的只是百姓的責罵和遺臭萬年的劣跡;狂妄的人往往跌得鼻青臉腫,在頭撞南牆之後有的乖乖醒悟認清了自己;有的不到黃河不死心,撞了南牆還不息,到頭來墜下懸崖尚不知;平凡的人知足常樂,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也從不奢求非分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煩惱明日憂》《我雖默默無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臨走對得起良心,無愧於人世。》♥《我是誰?我就是我,我是我自己!》♥♥♥
-
13 # 會當—茶農
相信這裡有你要的答案!我也曾經無數次地問自己:我是誰?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師傅,經他開示以後我便不再迷惑。
我從三個角度來回答。當然,後面我還會綜合談自己的看法。
目前,社會上一直在研究人到底是什麼?生死來去是怎麼回事?主要得出以下三種學說的觀點,這三種觀點剛好對應不同的信仰。
即一世生死說、兩世不滅說、三世輪迴說,而這三種觀點對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人死了到哪裡去?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下面我一一為大家解釋一下:
先說三世輪迴說,佛教傳入中國已兩千年,得到廣大的華人民的信仰和發揚。而釋迦牟尼在教學的過程中,早就對人的形成做過解構,並且得到了教徒們的深度認可與推崇。這便是十二因緣(就是《心經》裡面的:無無明......乃至無老死)。
從這個解構來看,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來世,這就是三世輪迴。(也叫六道輪迴,至於過程和邏輯理論就不囉嗦了,說來話也太長,這正是佛家修行的路徑和唯一重點。)
十二因緣描述:我們的靈魂(姑且先這樣叫)受業力牽引,投胎做了人,但剛出生的時候,我們什麼也不知道,處在無明狀態。伴隨我們的靈魂有個無善無惡的本識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驅動著我們做著無明之行,例如呼吸、動、哭、睜開眼睛等。有了這些動作就有了新的識,叫末那識(也叫執我識)。末那識就產生了分別心,於是有了名色(例如呼吸順暢、能動、光等)各種名色快速對應進入六根而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透過六入觸碰到本我,阿賴耶識有了新的感受。八識渾然成為一體又各自獨立。有了感受便產生愛與憎。末那識就開始做了我們的主,產生了妄想。於是朝著愛去取。取後有產生新的感受,意識形態開始豐富,一個有感知、有判斷、有取捨、有執著的我便誕生了。以此同時,末那識越來越執著、越來越強化、同時不斷的做著自我“淨化”、將“錯誤”判死刑、將不重要的遺忘,我們一直認為這個意識形態就是那個真實的我,殊不知這個意識形態是因緣而形成的。到生命的終止都還處在於無明狀態。(詳情請看《長阿含經》,關於肉體是怎麼回事可以看《四十二章經》,擔心看官太累,就先這樣粗曠的描述。)
關於兩世不滅說,又有幾大類型,包括中國道家的多神論和西方的一神論等。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都是一神論,只是信上帝和安拉之別。
我來說一下中國的道家,5000年前道家透過“十二長生”就解釋了人是怎麼生、怎麼死、死了到哪裡去了。(十二長生廣泛應用到風水、四柱命理等道家體系裡面,只是以前道家遵從單傳和口傳的先例,所以很多寶貴的東西不為多數人知道。)道家說:生命是由水和氣所生,陰陽和合,受氣成胎,養氣成形,勢成長生,人就出生了,後面的:沐浴......到死,我們都在消耗我們的陽氣,到陽氣無法支撐生命的時候就陰陽分離,在“絕"時,陰氣去了陰間,微弱的陽氣繼續尋胎受孕或飄零。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陰氣才是我們的主體或說個體,也就是我們的神,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我們靠不斷吸收陽氣才得以生存和長壽。(請參照“精氣神”理論去理解。)再次重聲:陰氣是不會消失的哦。我們去到陰間後的待遇和狀況是靠活在陽間時的作為和以後子孫後代對你的表現來決定的哦!(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我也不多說了,比較長和複雜。有緣分再跟大家詳細報告,1993年出土的楚墓竹簡有個《太一生水》可以認真看一下,幾千年前就解釋了人和生命的生成。)
西方的一神論主要表達的是神創造了一切,包括我們每一個人,而死後我們要接受他的安排(相當於終身審判)而去到天堂或地獄,安排以後就永遠不會更改並且永無止境的。安排的依據就是在世時的作為:有沒有堅定唯一的相信他?有沒有懺悔贖罪等。西方哲學對“我是誰”描述的比較單一。
下面我們來說說一世生死說,這種思維基本上是圍繞唯物主義哲學而建立的信仰,他們堅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活完這輩子就沒了。粗曠的表達就是,該吃吃、該喝喝,人死如燈滅,死後塵歸塵土歸土,而萬物守恆定律又告訴我們,宇宙間什麼物質消失了,另一種物質就必然增多,以維持總量的平衡。那人死後意識的去向,或者說思想、精神、靈魂的去向就會困擾臨近死亡的這些人,正是因為沒搞明白,所以這些人最後還更怕死,他們充滿著對未知的恐懼。
現代的科學不斷的證實,這個世界是虛幻的,所有的物質分析到最後是:粒子、量子、超弦。幾乎沒有實體的存在,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相信一世生死說的人可以好好看一看你們尊崇的現實理論:量子力學和維度空間學說。
那回到主題:明白我是誰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從以上的觀點綜合來看,人性中存在三個性:天性、秉性、習性。
無善無惡即天性。佛家叫自性,道家叫自然,唯物主義叫存在。
執我求生乃秉性。佛家叫業力牽引,道家叫陰陽平衡,唯物主義叫生命力。
分別取捨是習性。佛家叫妄想、道家叫調和、唯物主義叫需求。
由此可見:秉性和習性都有惡的根源,不管為了利他或利己,最終都是為自己在取捨。用人性來看,不管哪個信仰思想,最終表達的意義是統一的。
囉囉嗦嗦聊了那麼多,到了這一步就可以明白我是誰了。“我”就是需求、就是需要、真實的需要。不同層面的認識、對應到不同層面的選擇和行為。而生活和修行都是一樣的,就是在不斷的發現自己真實的需求並且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認識自己,做自己。
-
14 # 此生只愛李哪吒
我一米六五 我喜歡的人一米七五 有的時候不用想太多 做好你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 有的人會問我為什麼喜歡他 我說我也不知道 喜歡就是喜歡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沒必要在意旁人的眼光
如果說你是為了那個人的財產和顏值才喜歡他的 我勸你儘早離開他的世界 因為這種人不配擁有愛情
最後一句話:我插足不了你的人生 我勸你善良
-
15 # 三創明道正確認識真實的自我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過程,但如果你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遇見真正的自己可謂是收穫匪淺。學會客觀、誠實地看待自己,你就能明白該如何悅納自己,將來該如何提升自己。一、瞭解目前的自我認知
1.寫下你對自己的認知。拿出紙筆,寫下你對自己的描述。越詳細越好,從身體特徵、心理狀況、情緒情感、精神狀態等方面進行全面準確的描述。
可以先從“我是......."或者“讓我感覺自豪的是我......”等類似的句式開始。
每個句式都要寫出對應8至12種回答。
列出你的強項和弱點。絕大多數人,不管其多自信或是多自卑,都至少可以指出自己的一個長處和短處。全憑直覺,寫出你認為是自己的強項和弱點。
2.回想生命中重要的瞬間。想想你常和別人說起自己怎樣的往事。問自己這些往事體現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為什麼喜歡與別人分享這些往事。
3.回憶童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是他們最能誠實表達自己慾望、坦然面對自己性格的時期。回憶你小時候喜歡些什麼,有什麼事情曾讓你感到沮喪。思考整理出你成長路上的信仰體制。如果這些東西出現過變化,記下來,並寫下你認為這些改變的原因。
比如說,在你小的時候,你可能會十分珍惜自己獨立完成任務的時光。如果你現在仍然重視私人空間,那顯然,渴望自由就是你真實人格的其中一部分。
又比如說,現在的你需要承擔一些道德義務,反問自己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因為你已經明白家人和朋友對你的重要性,必須履行這些義務的想法可能已經植根在你的人格深處。相反,如果你只是因為要滿足外界的期待而去履行義務,那就和小時候的你一樣,你仍然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渴望追求自由。
2 .後退一步,看清自己以See Yourself As You Really Are Step 4為標題的圖片
1.不要照鏡子。堅持一週不照鏡子,走在路上也不要留意自己的倒影。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免受那鮮有變化的外表的干擾,有利於讓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禁鏡”結束時,你大概已經認識到,唯一在乎和挑剔你外表的人其實只有自己。一旦你不再挑剔自己外表上已有的瑕疵,你就會發現別人並沒有如你想象一般挑剔自己。慢慢地,你將逐漸意識到,你心中一直存在的負面想法根本是虛構的。
2.遮蔽腦裡的雜音。生活有時太苛刻,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會讓你一時無所適從。試著用數週時間簡化你的生活,從忙亂的生活節奏中抽離出來,消除心中的焦慮情緒和自我否定。
如果你覺得一下子遮蔽腦海裡的所有雜音很困難,可以考慮放自己一個假,遠離心中的雜念。準備好假期期間你可能需要的所有東西,這樣才不會被任何瑣事幹擾。計劃安排好手上的工作,以免在假期間有任何外來的困擾打斷你的思考。
3.鼓勵別人對你說實話。你需要從一個新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熟悉你的人可能比你更能瞭解你自己,但矛盾的是,在所有跟你親近的人當中,很少人會願意對你所有的缺陷表示絕對誠實。找幾個忠實的朋友,鼓勵他們對你做出誠實中肯的評價,暢所欲言,不必擔心你會反駁他們的意見。
可以先透過自我批評鼓勵他人放心對你做出評價。如果你能有條理地表達你對自己的批評,別人也就放心對你坦言他們對你的看法了。
有的人天生直率,也有人要達到一定熟悉程度才願意敞開心扉。這兩種型別的朋友,你最好至少各有一名。
當別人開始對你進行有建設性的批評時,認真聆聽,誠懇接受。不要表現出憤怒或是對其他朋友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支援或反對這些批評。
4.學會讚美他人。人天生討厭被看輕,因此,當一個人自我評價偏低的時候,他/她往往會透過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優越感。儘管這種做法會扭曲個人的自我認知。更好的做法是學會讚美別人。
衷心稱讚那些給予你奮鬥目標的人。人無完人,但人們往往傾向於讚美那些擁有積極品格的人,而這些積極品格正是人們所缺乏的。發自內心去稱讚這些人能時刻提醒你你所缺乏的品質,而一旦你開始留意這些品質,你就能透過學習模仿來提升自己。
三、以全新的認知認識自我1.根據列表分析自己。現在你已經休息一段時間,沒有在意幾周前寫下的對自己的描述了,把那張紙再找出來吧!逐項逐項閱讀,自問每一點是否都有其正確性。多花點時間,認真把列表上的每一項都思考一遍。
對於每一項所列的描述,你都應該問自己以下問題:
“這個描述正確嗎?”
“我可以證明這個描述是完全正確的嗎?有沒有可能有錯呢?”
“對於這個想法,我該如何實踐?身體上或情感上需要作出怎樣調整?”
“有沒有什麼積極的做法可以克服身上弱點和短處呢?”或是“有什麼消極的做法會影響這些強項和長處?”
2.打破舒適圈。強迫自己變成一個對自己毫無認識的新相識,再次檢查這張列表。當內心充滿不確定時,優缺點反而能顯露得更明顯。在明確自身的優缺點時,仔細留意自己的表現。
這種做法的妙處在於,當你作為一個新人要找到自己完全不認識的某種東西時,你會強迫自己去了解它。譬如說,你對烹飪一無所知,你就要去學習烹飪。
這個階段你要特別留意自己每一個回答和反映。整個過程需要獨立完成。不要依靠別人幫助你。
3.悅納自己的失敗。人們都不喜歡犯錯,但世上豈有完人?與其傾力否定自己的失敗和錯誤,倒不如不要再為自己找藉口,誠實面對。所謂的錯誤包括你一直誤信的或否定的事物。
明白悅納自己的失敗是認清自我的一個必要部分。只有承認和接受自己的失敗,你才能有所進步。
拋棄所有藉口。舉個例子,如果你習慣拖延,不要辯解說反正工作都是會完成的,所以早點和晚點一點影響都沒有。相反,坦白承認自己就是拖延症吧!
4.從內在開始解決。出現難題的時候,從內在找原因。推卸責任固然容易得多,但認真問一下自己,造成現在這個狀況,自己是否真的一點責任都沒有。不要過分吹噓自己的正確性。
相同地,當你感覺做錯,在埋怨別人的同時,你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停止抱怨,問一下自己,此時別人是否也像你在埋怨別人一樣在埋怨你。
5.跳出框框,旁觀者清。仔細思考你的目標、想法和慾望。在你的心裡,你大可以義正言辭地將這些目標、想法和慾望合理化,但是,當你跳出來,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同樣的東西時,你又是否還是持相同的觀點。如果二者結論不同,好好想想為什麼。
比如說,你很想和某人發展關係,而你也覺得這樣的慾望並沒有錯,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一下,當自己是一個與這件事毫無瓜葛的人,你會怎麼看。如果客觀認為你這樣做是幼稚甚至魯莽的,你就應該坦白承認自己確實是這樣。
6.寫日記。寫下在重新認識自我的整個過程中,你的發現和疑惑。你可以寫你的感受,曾經的沮喪,或是其他與此相關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堅持寫,誠實寫。
每次坐下來寫日記的時候,你應該不停寫,寫到有所感悟或是情緒高漲為止。
寫日記的時候要專心,不受外界干擾,慢慢寫。
7.積極看待自己。既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失敗,但也要接受真實的自己,悅納自己的長處。過分貶低自我形象跟過分提高自我形象是同樣有害的。
即便有過錯誤和失敗,也要強調自我的價值。
如果你察覺你的自我認知偏向消極,要勇於質疑毫無理據的愧疚感。出現問題時,如果腦海裡浮現“我就是做什麼都不行”的想法,立即用以前成功的例子反駁自己。
8.問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仔細回憶你是如何從以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再思考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也許你理想中的形象就和你以前的自我形象差不多。想清楚需要做些什麼才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然後努力將理想變為現實吧!
-
16 # 遇見小mi
如何才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一生都在做這樣一件事情。我有幾點分享給大家。
(1)回到原生家庭尋找父母身上的優點。
一般情況,他們身上有的東西,你身上多少都會有。我們要找到父母身上最明顯的特質,把好的一方面發揮極致。結合自己的現狀發掘自己的優點。
我們一定不要想著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根據自己學歷、專業、所處的環境,看看自己現在做什麼?哪一方面做得好?這個需要自己每天總結,慢慢發掘,找到後耐心打磨,讓它更突出一些,突出到可以用它生活、賺錢。
(2)找幾個身邊人讓他評價一下你。
你可以找身邊的人,可以是父母、朋友、老師、領導,讓他們評價你的優點,並且舉例子。我就經常讓朋友說一下我,比如他說我很努力,會積極去尋找資源,熱愛學習。但是做事情,要考慮全面一些、穩一些,不能那麼激進。
當別人說的時候,無論你覺得是否有道理,先認真聽一下,仔細想想。
不要試圖改變自己成為別人,我們要不斷提高原本的自己,才能贏到最後,獲得最大的回報。
-
17 # 鵜鶘心理陳小康
認識自己,是每個人心理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如果人不能觀察自己、認識自己,也就無法瞭解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情緒或者表現。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正確認識自己都是非常必要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正確地認識自己呢?以下有三種方法供參考:
一是透過別人來認識自己。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和看法,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們透過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可以瞭解到一些自己的特性。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如果只是一兩個人對你有這樣的評價,那麼這種評價可能不可靠。但如果許多人都對你有相似的評價,那這可能是更為真實的以部門。因此不妨多與他人溝通交流,看看大家對自己的評價是怎樣的。
二是透過自我內省來了解自己。雖然說想要了解自己很難,不過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嘗試。試著多問自己一些問題,多反省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多覺察自己對某些人某些事的想法、態度和情緒。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所作所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侷限,這樣在人際交往、社會生活中也能掌握主動權。
三是透過一些結果來看待自己。比如,在工作中,你有那些成績;在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才能,而這些往往是外顯的,是可以被觀察和描述的。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一些指標,來發現自己的特點和潛能,幫助自己提高價值。
-
18 # 知我心理學
在心理學中,認識自己的能力被稱為“自我覺察”,它既包括覺察我們的內心,也包括瞭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Tasha Eurich在她的新書《洞察力》中指出,雖然95%的人都自認為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但實際上真正展現出了自我覺察的能力的人只有不到15%。
那麼,自我覺察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呢?
(圖自pexels)
瞭解自己,從這7大方面開始
心理學家Tasha發現,想從真正的瞭解自己,需要著眼於以下7個方面:
1. 覺察你的價值觀:
你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那或許是金錢,或許是愛情,或許是家庭。你的價值觀,會幫助你想清楚你的目標,也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判標準。
2. 覺察你的熱情所在:
你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做什麼事,讓你感到充滿能量?在不斷的探索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夢想所在。
3. 覺察你的自我抱負:
抱負並不是目標和成就,而是“我想從生活中獲得些什麼?”目標通常是短期的,而抱負是持續的,是每天激勵著你醒來開始新的一天的事物。
4. 覺察你與環境的關係:
你最理想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在社交場合中最開心,還是獨處時最幸福?什麼樣的工作環境,能讓你事半功倍?
5. 覺察你的行為模式:
人們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中,都有比較一致的思考、行為模式。試著覺察一下,在親密關係中,你會經常鼓勵讚美Ta,還是冷嘲熱諷;你會不會對親密的人總惡語相向,但是對同事、朋友卻非常有耐心,等等。
6. 覺察你的反應方式:
在不同情境下,你會如何應對外界的資訊?比如,面對批判,你會敏感自責,還是變得暴躁?面對壓力,你會選擇拖延,還是全力解決?這些都可能是你在高壓下的反應。
7. 覺察你對他人的影響力:
你通常會給他人留下怎樣的第一印象?你的表現,會讓人嚴肅對待你,還是覺得你好應付?真實的你,會讓人感覺溫暖,還是冰冷?
在瞭解了人們可以從這7大方面實現自我覺察後,再來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我們的覺察能力呢?
6種方法,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
如上文所說“自我覺察”,既包括從內部覺察內心,也包括從外部瞭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針對這兩種不同的覺察方式,我們各有三個小方法,幫助你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提升內部自我覺察的三種方法:
1. 練習正念,瞭解當下的自我:
正念,是一種冥想方式,其核心在於“對當下進行覺察”,在放鬆的狀態下,體會當下經歷的一切。比如,我現在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在想什麼?我在做什麼?感受到你的情緒、思維、行為,但不去評判。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因為人們往往會專注於“為什麼”,“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會這麼做”。但是,“為什麼”往往是自己找出的一個貌似合理的理由,真正的自己,存在於當下。
2. 用更復雜的角度,講述過去的自我經歷:
敘事,即我們怎樣講述自己過去的事情、在回顧過去時,我們關注了什麼、忽視了什麼、如何解讀某件事。敘事反映著我們對過去的自己的理解,和我們現在的態度。
如果用更復雜的敘事方法來闡述自己重要的事件,比如不同人的觀點、多樣的解釋、深挖自己當時的複雜情緒,對了解過去的自我很有幫助。
因為,自我覺察能力高的人,更尊重事情的複雜性,而不是追求一個簡單卻實際上不存在的解釋。
3. 勇於探索未來的可能:
經歷是自我察覺的材料。如果一個人的經驗太少,光反覆思考,也無法得出明確的自我認識。尤其是,你的熱情、抱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需要多走出去、多實踐,多體會,才會更明確。
提升外部自我覺察的三種方法:
1. 360度反饋:
想要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妨從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中都收集一些意見。
你可以在網上做一份匿名的調查問卷,設計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你認為我是一個自戀的人嗎?從1-10中打分”,然後發給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同事,等等。
匿名調查的好處是,人們,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人,往往不願意傳達負面資訊。在匿名的情況下,人們保持沉默,或者編造謊言的可能性更小。
2. 尋找中立的意見:
在聽從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時,我們要避免兩種人:無愛的批評者,和無批評的愛人。這兩種人,對了解他人如何看待我們都沒有幫助。
前者無論何時都對你冷嘲熱諷,比如充滿妒忌的同時,或是懷恨在心的前任;後者則毫無底線的包容我們,比如堅信“我的孩子是最聰明”的父母。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這個充滿挑戰,但會使人在外部自我覺察上有質的提升:
也許“真相”會讓人難以接受,但只要你付出勇氣,就會獲得相等量的成長。而且,一起吃晚飯,會增進你們彼此的信任感,這種場合也適合這樣親密的談話。
最後想說,認識自己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即便是最擅長自我覺察的人,也不可能對自己百分百了解——因為我們在變化,在成長,人生也不存在標準答案。
以上。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
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
References:
Eurich, T. (2017). Insight: Why we are not as self-aware as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
19 # 自辯火火烽
簡單點說吧。
1,首先,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因為變化,因為無法獲取全貌,因為無法一切看到都是自己的視角,這些看到都受限於自己的經驗、認知一切看到都可能是解釋。
2,認識接近內心的自己認識接近內心的自己,需要勇氣,需要能夠打破自己的桎梏,能夠有能力看到自己,需要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
透過覺察,瞭解自己的想法、感受、行為模式。透過自我辯論,尋找出內心執著的三觀、核心信念先知道,我的一切皆後天習得,是習性,而不是必須要這樣給自己定義一個新的方向指引,作為辯駁自我之後所抓取的原則,必如:做一個有情趣、主動、負責、熱情、有意義、快樂的人生。在覺察到自我習性以後,用新的指導選擇作為行動的選擇。我有目標,也有的選擇,我用勇氣做出自己定義的選擇,不再做習性的奴隸!一切效果,落實與行動,用行動去印證自己的追求。用辯駁,認清自己不行動、固執的根本信念,然後用指導選擇讓自己走回正規。我不是我,哪怕自己選擇後的自己也不是我,而是自己做選擇的人生角色用勇氣,去衝破懷疑,用行動去挑戰自己的惰性,用行動實現美好的角色設定。
我非我,但我要快樂、勇氣、激情、人生的充實。只是因為是人,是想少些煩惱、多一些快樂!
-
20 # 秋陽昊昊
應邀做答。怎樣認識真正的自已?這要從兩個方面談起。一是物質的自已,一是精神或者說意識的自已。物質的自已,認識外貌照照鏡子,或搞個自拍。如果還想再深入瞭解,做個C丅,拍個片子。要認識精神的或者說意識的自已,那就難了。因為意識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能靠對掌握材料的去偽存真的判斷。而這個判斷既有他人的評價也有自我的評價,真實與否要靠撿驗。撿驗的標準只能是實踐,實踐會驗證出一個真正的自已。對否?
回覆列表
人如何才能認識自己?關鍵是如何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
蘇軾有句名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對很多人來說,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已。如果我們能理智的清醒的多反思自己,大致上對自己有個判斷,認識自己還是可以做到的。
一、透過與命運抗爭中認識自己。
“生活總是充滿希望的,成功總是屬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人們"。只要朝氣蓬勃地投入新生活,他的命運是值得羨慕的,因為即便是逆流而上,他也能在不斷前行中獲到充實的人生。精彩的人生靠不懈的奮鬥,成功只垂青於與命運抗爭的人。我本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生在郊區的一個普通農戶裡。在"十年動亂"裡渡過學生時代,那時批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和"讀書做官論",學生根本沒有學到什麼知識,這是對其他孩子而言。但我逆“潮流"而動,借那時的“小字報"、“大字報"和"黑板報",練寫字、習作文。我深信王仁裕的"多讀心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成了被同齡人羨慕的“文化人"。高中畢業後,與我同學的人都順理成章的安排了工作,因為他們是吃商品糧的(城市戶口),像我這樣農民的兒子就只有再當農民了。因為那時一個人的出身,就決定其一生的地位和職業:農民的子女也會當農民,工人的子女就會當工人,機關幹部的子女就會坐辦公室等。但我不認“命",回家後種過地,當過大隊(村)廣播員,又去當民辦教師(相對公辦教師)拿工分(大集體的報酬,年終可兌現金),我不甘心拿“工分"一輩子,決定設法"跳龍(農)門",我便棄"教"從"工",在一家企業當了一名臨時工人。後來經過打拼轉正提幹(企幹),從工人到車間主任,最後當上了書記廠長。但我還是不充實,認為自己的"文墨"無"用武之地",最後到了行政單位當了公務員,還走上了領導崗位。這就凸現了"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戰勝自己"的道理。只要與命運抗爭,勝利會向你招手!
二、在成功和失敗中認識自己。
怎樣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的一生中有很多掌聲,也有很多花環。在教書時,在做工人時,在當公務員時,多次受到過省、地、縣不同級別的嘉獎。有時也會有點飄飄然,但我時時提醒自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自己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更好的。人的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順風順水的,我也有受過挫折或失敗的時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市場疲軟,我所在企業也面臨破產,在加上改革大潮的衝擊,企業改制,我這個"大廠長"也被下崗,當時失魂落魄,一時摸不著南北,沮喪過、徘徊過。回家後做過小生意,辦過小企業,但都沒能成氣候。好在我先前借工作之餘練習寫作,有不少“拙文"見於各大媒體報端,後來被一行政機關聘用,經過不懈的努力轉正進編,又從一個小辦事員,進入領導班子,直到退休。成功總是眷顧不驕不餒的人。這就是我!
三、從自我反省中認識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人要想進步和成功,必須天天透過內省的方式認識自己。不僅清楚自己的優點,還要知道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有的放矢“吐故納新",不斷進步和昇華。更應清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什麼,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貢獻。因為只有當所有工作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多數人都以為知道自己的擅長,而不知道不擅長什麼。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而如果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根本幹不了的事情了。我們只要知己所長,才能知己所屬。就像我一生務過農,教過書,當過企業“頭",後來做過生意,自己也辦過企業。但都沒有施展"滿腹經倫",經過深思熟慮,覺得以前的行當屬"此路不通",便"改弦易轍",進入行政單位,吐吐文墨。也還是幾經周折,再拿"文憑"競爭上崗,從編外到編內,還升了職。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就能到達。多去嘗試、多去體驗,各種不同經歷、不同失敗、不同成功。多聽聽別人的忠告,多分析、多動動腦筋,慢慢你就會越來越認清自己。
二○一七年已經啟程,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已。才有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