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班
-
2 # 煙臺王子
楊家將在歷史上真的是存在的,只是有很多戰績都是後人誇大的,但是楊繼業,楊六郎,楊文廣,佘太君等等,這些人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穆桂英掛帥,還有楊宗保等等這都是評書演員虛構出來的人物,寡婦徵西也是沒有的,大宋也不至於沒有人到這個地步的。另外楊七郎這個人物也是虛構出來的。
-
3 # 小智歷史趣談
北宋時期,有抗遼名將楊業,他的兒子也是抗遼名將,他的孫子也在邊關鎮守20餘年,可算作世代忠良,至於楊門女將,歷史上是沒有的。
-
4 # 鈴鐺的小紅帽
楊家將是以中國宋朝為歷史背景的系列故事小說及戲曲劇作,以北宋楊家的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楊家三代下戍守北疆及精忠報國的抗遼/西夏之人物事蹟為原型藍本,經過漫長的發展,歷朝眾人所改編杜撰虛構新增人物及情節演繹而成。原本載於史實上北宋楊家三代主要三位將領被鋪寫成了五代數十位男女英雄;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
-
5 # 詩文先生888
歷史上,大致在南唐後期北宋初期,經歷史考證,敀確有楊業,佘太君,只不過是歷史小說《楊家將》創作需要,對楊業,餘太君夫婦,兒女,媳婦一大家子人物進行了創作虛構,成了演義體人物。
《楊家將》以楊令公父子抗擊外敵遼為主線,體現了: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女人能頂半邊天。
-
6 # 桐華凰珞
你好!
歷史上並沒有楊家將這些人所謂的楊家將只是被虛構出來的,但確實有個叫楊業的武將。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劇中常稱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
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
7 # 薄光明
有,但絕對不是評書裡說的那樣。楊家將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楊業,他是後漢劉氏政權的大將,被賜姓劉,歸宋後複姓楊,屢敗遼軍,被遼軍尊稱“楊無敵”。第二代代表人物是他的兒子楊延朗,即小說裡的楊延昭,長期扼守宋遼邊境,今天的雄安霸州一帶存有他駐防時修築的地下工事。。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曾輔助狄青抗擊西夏。小說裡的楊宗保是虛構人物,穆桂英也是小說裡虛構人物。到南宋高宗時,楊家將後人裡又出了楊再興,初為山賊後被岳飛招降並隨從抗金,小商河一戰,殺敵數千,後被萬箭穿身,壯烈犧牲。
-
8 # 洋哥說歷史
據歷史記載,確實存在楊家將。作為北宋時期一個將領輩出的著名家族,楊家將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他們的形象活躍於評書、小說、戲曲等諸多方面,被廣大群眾所熟知。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並沒有像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描繪的那樣具有傳奇色彩,然而楊家一門三代精忠報國的事蹟,卻著實令人敬佩。
提起楊將軍,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楊業。這位曾經聞名遐邇的名將原名楊重貴,早在弱冠之間便效力於割據山西的北漢政權。年少英武的他被君主看重,並賜名劉繼業。而劉繼業也不負眾望,驍勇善戰,屢立戰功。之後,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攻克北漢國都,劉繼業無奈投降宋朝。歸宋之後劉繼業恢復原姓,改名楊業。
在宋遼邊防線的衝突中,楊業再次展現出了強大的軍事才能,令遼軍聞風喪膽,被稱為“楊無敵”。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派三路兵馬征討遼國,其中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在征戰過程中,潘美驕傲自大,否決了楊業暫緩與遼軍決戰,遷移民眾的戰略部署,主張追擊敵人。而在楊業敗退之後,潘美沒有進行支援而是率部眾撤退,致使楊業孤軍奮戰,最終被遼軍生擒,後來絕食而死。
在民間傳說中,楊業為第一代楊家將,那麼第二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當屬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人稱“楊六郎”。楊延昭幼時沉默寡言,卻十分喜歡行軍作戰的遊戲,之後楊業上戰場都帶他同行。而楊延昭在戰場的也表現出出色的軍事天賦,每逢作戰都會身先士卒,獲得功勞都會與部下同享,遼宋兩國的軍民都對他非常敬畏。公元1005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於1014年卒於任上。
第三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其在年輕的時候深得范仲淹賞識,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功勞甚大。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心報國的楊文廣卻英年早逝。
楊業、楊延昭、楊延玉、楊文廣等人都是歷史上存在的真實人物,早在北宋時期就已聞名天下。一門忠烈永遠被後人所稱讚。
-
9 # 羅納爾多啦A夢fly
北宋有狄青,南宋有岳飛
楊家將在歷史中的作用被誇大,在影視劇的演繹之下,更是成為了一個宋代將領的符號。
楊繼業原為北漢將領,素有威名 ,北漢滅亡後,歸順北宋 ,因其與遼國作戰經驗豐富,北宋安排楊繼業,鎮守北疆。最終為國戰死。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次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實際在歷史中楊家將只有任職副將和偏將 ,從未掛帥。
影響遠大於實際。
-
10 # 馬斯繹
確有楊家將,原名楊業,字重貴,北漢降將,宋太宗趙光義手下大將,主要功績是雁門關大破遼軍,官至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膝下子嗣:
楊延昭(楊延朗),官任防禦使。
楊延玉,與遼國作戰中陣亡。
楊延浦,官任供奉官。
楊延訓,官任供奉官。
楊延瑰,官任殿直。
楊延貴,官任殿直。
楊延彬,官任殿直
楊家將一門為宋初國家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
11 # 青山私塾
應該沒有揚門女將,一個國家連將軍都沒有了嗎?就算沒有將軍,也應有各路總兵官啊?怎麼能論到揚家一門子寡婦們披掛上陣呢?不管揚家老爺子是那個級別武將那也不能壟斷兵權?什麼時候大宋朝皇帝手中的兵印虎伏落老太君手去了?什麼時候大宋朝的派兵遣將的權力從兵部尚書手中落到了老太君手中?兵部尚書可文官銜與老太君家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不是篡權呢?什麼時候大宋朝男人全躲起來了,讓一個燒火丫頭揚排風也披掛上陣,這是不是變相羞傉大宋朝全體男人?
-
12 # 寶貝小豬仔
歷史上是有楊家將的。
據《楊家將的歷史真相》記述,北宋時期,楊業及其子孫三代捐軀於抗遼一線,他們的故事在民間不斷傳揚,歷經宋、元、明、清,“楊家將”與時俱進地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和色彩。所以說,歷史上楊家將是存在的。
雖然楊四郎、八賢王、楊門女將等人物在歷史上查無此人,但卻是一些歷史人物和故事被移花接木的結果。在小說和傳說的想象背後,隱含了許多歷史的影像與細節。
-
13 # JP追逐生活
歷史的確有楊家將存在但是與我們看到電視機或者是小說構造出入比較大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存在的楊家將吧
楊業是降將出身:追根溯源,楊業的父親楊信出生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一位亂世英雄、地方豪強,攻佔麟州後,自立為麟州刺史。他為得到一封正式的委任狀,選擇了剛剛建立不久的後漢政權,為博得後漢皇帝劉知遠的信任,將自己的長子楊業送出做人質,在劉知遠的堂弟劉崇手下做保衛指揮使。不久劉知遠病逝,大將郭威推翻政權建立後周。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劉崇在太原以十二州自立為帝,建立政權,史稱北漢,並且投靠中原王朝的死敵契丹,以換取軍事上的支援。而楊信素與契丹不合,自己又在中原舉起後周的旗號。就這樣,父親楊信在後周,兒子楊業在北漢,父子二人各在敵國,從此再未相見。楊業為報答知恩之遇,在北漢效力29年,盡忠不能盡孝。
公元960年,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病逝,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領兵北伐時,於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隨後,趙匡胤率領的宋軍在攻打到太原城時遭遇到楊業的阻擊抵抗,無奈班師回朝。10年後(979年),宋太宗進攻北漢,楊業依舊是太原的守城大將,北漢皇帝劉繼元在楊業與宋軍苦戰之時向宋投降。楊業聽聞此事,痛哭良久,最終因忠投降。由於楊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華人號稱“楊無敵”,但他也永遠烙上了“太原降將”的印記。
真實楊業的名字變化:
楊崇貴:父親楊信所取,為長子,次子為楊崇訓;
楊重貴:為避北漢世祖皇帝劉崇之名,改“崇”為“重”;
劉重貴:因北漢世祖皇帝劉崇為拉攏人心,改為宗姓;
劉繼業:被北漢世祖皇帝劉崇收為養孫、睿宗皇帝劉鈞養子;
楊 業:歸宋後,回覆本姓楊性,單名業。
真實的楊業之死: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伐遼(史稱“雍熙北伐”),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遼國先是派出冀州刺史大鵬翼,而他卻被楊業射中後活捉,後又派出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蕭太后告訴他一定要活捉楊業。途中由於曹彬於岐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追來,楊業主張避其鋒芒,卻遭到監軍王侁的諷刺,並詆譭他懷有二心。楊業作為從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的猜測,於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況下,毅然要求帶兵出征。
楊業果真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在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因無限悲憤,決心以絕食來表忠心,加之因傷不治,三日後便死於押解途中。楊業死後,宋太宗將潘美降三級,王侁除名流放金州,劉文裕除名流放登州。
楊業歸宋後,志復燕雲、氣吞契丹,不僅敢於遼戰而且善於遼戰,每戰則勝,被遼人所畏懼。
楊業確實是有七個兒子,除楊延玉隨父戰死在陳家谷口外,剩餘六子分別為: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但其中只有楊延昭最為有名,其餘五子都是恩蔭小官,日後在歷史上也都是默默無聞,沒有任何戰功和成績。楊延昭(958—1014)本名楊延朗,為避趙玄朗諱而改名。而歷史上素有“六者大之謂也”的習慣,所以宋真宗稱楊延昭為“楊六郎”,而並非“楊大郎”。楊延昭在“澶淵之盟”後被封為高陽關副都部署,而“澶淵之盟”換取的是宋遼之間118年的和平。父仇未報,自己的人生又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終因積勞成疾,抑鬱而終,年57歲。
真實的楊門女將:歷史上並無佘賽花佘太君其人,而關於楊業的夫人,史書上更是沒有記載。但當時卻是有陝西府州(今陝西府谷)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折氏家族,並且有一折氏女嫁給了府州西北豐州的刺史王承美,在死後還被封為“郡太君”。
歷史上並無“胯下胭脂馬,手中梨花槍”的穆桂英。據歐陽修《楊琪墓誌銘》記載:“楊琪(楊文廣堂兄)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所以如果真的探究穆桂英的人物原型,很可能就是這位楊琪的第一位妻子慕容氏。
在當時的條件下,真實的歷史根本不允許有楊門女將的故事發生,楊家將演義成型時代,正是男性價值急遽顛覆的世代,“數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女性價值的提升加之民間藝人塑造空間的加大,楊門女將的故事才會如此的深入人心,甚至是很難再建立起歷史的真相,而歷史的真相遠比戲劇演義要精彩得多。
真實的楊文廣:歷史上的楊文廣(?—1074)是楊延昭的兒子,並非是文藝作品中楊宗保的兒子,而楊宗保也是虛構的人物。宋朝的軍隊分為52級,楊文廣直到4、50歲的時候還在倒數第二級的位置,當時京西張海叛亂,楊文廣隨軍征戰,戰勝有功並授予殿直。後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談話間范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他還是個無名之輩。
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因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又小有戰功,所以被素有英雄崇拜情節的宋英宗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洲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也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部在蓽篥堡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蓽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築好防禦工事,做好了戰鬥準備。翌日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戰鬥準備,只能無奈撤退,楊文廣乘勝追擊,斬獲敵人很多。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為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有等到朝廷回信,楊文廣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的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
14 # 飯大蝦
有啊,在開封至今還有楊家將的府邸呢,叫《天波楊府》,現如今和龍庭、包公府、包公祠都已成了旅遊景點了。我是河南人,而且在開封上了4年大學,算是比較瞭解了。
-
15 # 柳毅
楊家將是小說作品,小說中老令公楊業就是楊繼業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是一介武將,潘仁美歷史原型是潘美,是一元帥才,宋太宗常讓他們配合去打仗,六郎楊延昭歷史上是楊繼業的長子。潘潘美並沒有陷害楊繼業。《楊家將》小說是作家把幾個人物故事串聯起來的。
-
16 # 老沈講史
有楊家將,但是沒有楊門女將,楊家男將虛構的故事比較多,沒有專門與楊家作對的奸佞之臣。
1.楊家第一代。楊業(也叫劉繼業、劉重貴、楊繼業),原北漢大將,後投降大宋,因通曉虜情,得到宋太宗的重用。曾參與宋伐遼的高粱河之戰、雁門關大捷、後戰死在西路軍伐遼的陳家谷之戰中。在雁門關大捷中以數千人(4000人左右)大勝遼10萬大軍,斬殺遼主將駙馬蕭拙李,生擒副將殿前都點檢李重悔而聲名大噪,宋遼皆稱之為“楊無敵”。
2.楊家第二代。楊延昭。人稱楊六郎。但是絕對不是楊業的第六子,很可能是長子。楊六郎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北斗七星第六星為將星,延昭子承父業繼續抗遼,故稱楊六郎;另一種說法是宋朝以六為大,郎為尊稱敬稱,因宋真宗召見楊延昭時稱其為楊六郎,故而朝野都叫楊六郎。曾參加高粱河之戰、雁門關大捷、西路軍伐遼、陳家谷突圍、遂城大捷,也曾在宋遼澶淵之盟後,遼軍退兵途中多次截殺遼軍。在遂城大捷中,以數千之眾(3000人左右)擊退遼數萬大軍的進攻。也是在此戰中聲名鵲起。
3.楊家第三代。楊文廣。根本沒有楊宗保這個人,因為楊文廣出生時其父楊延昭已經40多歲(好像是45歲)。按古代慣例少了一代人,故小說家們就虛構了楊宗保這個人。楊文廣的戰功遠遜於父祖。大約49歲參軍,在宋神宗時,也就是69歲時,採用聲東擊西,長途奔襲篳篥堡,大敗西夏党項騎兵。
-
17 # 古往今來幾多愁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實存在的 。
楊繼業 ,又叫做楊業,(約932-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太原人,名將。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都很器重的名將 。楊家將的故事 ,大都是後來的說書演繹的 。但是真實的楊家將確實存在過 。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
18 # 黑水布衣
楊家將的故事,在很多小說、戲曲當中都有記載。尤其依靠評書的力量,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熟知的程度,可以說僅次於三國和水滸的故事。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確切的說,楊家的故事確有歷史原型,但沒有演義中那麼傳奇。
楊家將中,第一個需要說的人物當然是老令公楊繼業。他的歷史原型就是宋初名將楊業。楊業本名楊重貴,山西太原人,原是北漢守邊大將,與契丹作戰多年,戰功赫赫。北漢皇帝劉崇很看重楊重貴,收其為養孫,賜姓劉。按照劉崇孫子的排輩,名字中間應為“繼”字,楊重貴就改名劉繼業。
公元979年,北漢被宋朝滅亡,劉繼業歸降宋朝,改回本姓。史書上一般都稱他為楊業。歸降宋朝之後,楊業依然作為邊關將領,曾經數次擊敗遼國的入侵,以至於契丹軍隊往往一見到楊業的旗號就撤軍而走。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軍進攻遼國,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土地,楊業也參加了這次戰爭,他是西路軍的副將。可惜由於監軍王侁和主將潘美的失誤,楊業被俘,拒不投降絕食而亡。
史書上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這也是“七郎八虎”的原型。不過他的眾多兒子當中,只有長子楊延昭名氣最大,其餘人的事蹟則沒有什麼材料可考。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承其遺志,繼續活躍在抗遼前線。各種評書、小說中都說楊延昭是楊繼業第六子,人稱“楊六郎”,其實史書上一般都說楊延昭是長子,或者是次子。
楊延昭在前線的表現十分出色,多次擊退進犯的遼兵,這個時候的楊延昭,雖然戰功卓著,但還只是一個低階將領,所統率的部隊也不過幾千人。直到公元1004年,楊延昭的部隊才擴充到一萬人。
不過在“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的戰事便非常少了,加上後來朝廷內部主和派掌權,對於這些曾經的邊關將領也是打壓的態勢,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而楊延昭的後代呢?小說中說楊延昭的兒子是楊宗保、楊宗勉。其實,楊延昭一共有三個兒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前兩人的事蹟不突出,楊文廣則跟隨范仲淹抗擊西夏,立有功勳,這也基本是楊家將最後的榮光了。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楊家將的各種傳說與實際歷史的差是較大的。楊家諸將確實是北宋邊關抗擊遼國的重要將領,但是無論是楊業還是楊延昭,他們的實際職位都不算高,在邊境發揮的作用也沒有小說中那麼大。
楊家將能在後世的傳說中如此輝煌,其實就是人們對於忠誠良將的推崇、對北宋積弱的批判、對昏君奸臣的不滿。正是由於兩宋重文輕武的政策,很多出色的將領無法發揮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兩宋武將多悲情的原因。
-
19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有關楊家將的傳說從宋朝開始就在民間流傳,一千多年以來,在中國的各種戲曲小說之中,楊家將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國的百姓耳熟能詳,現在很多影視劇都在放關於楊家將的故事,例如《楊門女將》、《楊門虎將》、《少年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忠烈楊家將》等。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和傳說中的楊家將到底有什麼不同,楊家父子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這麼著名的人物呢?讓我們來撥開歷史的迷霧,來探尋真實的楊家父子。
楊業提起楊家將,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楊老令公楊繼業,楊老令公原名楊重貴,山西臨州人士,曾效忠於五代十國之中的北漢政權,其父楊信效忠後周,這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屢見不鮮。北漢國主非常欣賞楊重貴,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繼業就一直未北漢效力。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自立,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建立之後,開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進行統一戰爭,很快就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劉繼業也感到統一不可阻擋,就給當時的北漢國主上疏要求“奉國歸宋”,但北漢君臣反對,劉繼業雖然主張投降宋朝,但從來沒有背叛過北漢。公元979年,宋太宗統一中原,就領兵攻打北漢,北漢無力抵抗,國主投降。但劉繼業仍然在堅守城池,宋太宗知劉繼業是名將,想招降他,於是叫原北漢國主去勸降劉繼業。劉繼業看到原北漢國主的詔書之後,伏地痛哭,然後歸降宋朝。宋太宗知其威名,將其派往山西前線戍邊,歸宋之後劉繼業恢復原姓,改名業,於是後人一般將其叫做楊業。
宋太宗在滅亡北漢之後,想趁著滅北漢的餘威收復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中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16個州。這是中原王朝抵抗少數民族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宋太宗在不顧大將們的反對和師老兵疲的情況下繼續出兵,攻打燕雲。剛開始宋軍一路前進,一直打到幽州(進北京)城下。遼國幽州守將韓德讓堅守幽州城,固守待援。
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率領9000遼軍騎兵南下,雙方在高粱河相遇,發生激戰。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餘里。令宋太宗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戰心裡已經發怵,故不敢接戰,欲據高梁河為抵禦之計。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使之回去再戰,與宋軍相持,然後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從耶律沙的左右翼挺進,乘夜夾攻宋軍,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戰鬥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創猶力戰。
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城中居民大呼,響聲震天動地。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這時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宋太宗親自上陣,結果腿上被射兩箭,狼狽逃離。耶律休哥領軍追擊,宋太宗帶著箭傷向南逃跑,一路上可以說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結果太宗皇帝身陷沼澤,動彈不得,仰天長嘆“吾命休矣”,後悔不聽他言,正閉目待死。
這時,宋朝援軍趕到,領兵的正是楊業,他看到太宗皇帝正在嘆氣,楊業就下馬涉水將太宗從沼澤中救出。楊業想讓太宗騎馬回去,但宋太宗腿受了傷無法騎馬,只好坐驢車回去。這時,宋軍潰兵追來,遼國追兵也趕到,楊業義正言辭地勸告潘美要求整軍再戰。此時,遼軍怕中宋軍埋伏沒有繼續追擊,宋軍也借坡下驢。高粱河一戰以遼軍的勝利落下帷幕,宋朝第一次伐遼失敗。
公元980年,遼軍南下,遼國駙馬蕭咄李直抵雁門關,時任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避其銳氣,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迴,出其不意,在雁門關北口痛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背後又被楊業打得措手不及,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掩殺過來,接應楊業,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蕭咄李被楊業一刀斬於馬下。雁門關大捷之後,楊業威震遼國,人稱“楊無敵”。
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楊業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邊防將領的妒忌。有人給宋太宗上奏章,說了楊業許多壞話。宋太宗正要依靠楊業,不理睬那些誣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給楊業。楊業見宋太宗這樣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動,在戰場上就更加賣命了。
公元982年,遼國皇帝遼景宗去世,子耶律隆緒繼位,是為遼聖宗,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宋知雄州(今河北雄縣)賀令圖等上言,說遼主少國疑,母后專權,寵臣用事,華人怨疾,建議乘此機會,直取幽雲。公元986年宋太宗趁其國主新喪孤兒寡母之際,就發動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
宋軍分兵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主帥,米信為副帥,中路軍以田重貴為主帥,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其中東路軍是主力。三路大軍在河東雁門關和飛弧與河北的雄州同時穿越國界。西路軍與中路軍開始打得比較順利,東路軍以引誘遼國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隊。遼國統帥耶律休哥將計就計將東路軍誘入遼境,遠離補給使宋軍處於不利的處境。
這時,蕭太后已率軍進抵涿州東,與耶律休哥形成對宋軍鉗擊之勢。曹彬見勢不利,引軍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騎馳追。在五月初三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曹彬領潰軍逃至拒馬河,連夜搶涉,慌亂中人馬相踏,傷亡甚眾。殘部退營易水南又被遼軍追及,士卒驚遁,被殺數萬,餘眾奔往高陽(今河北高陽東)。
很快遼軍移師西線,耶律斜軫以10萬大軍實施反攻,連下蔚州、飛狐。宋太宗以東路主力潰敗,無法實現合圍幽州意圖,急令中路軍撤守定州,中路軍撤的及時沒有被殲滅。西路軍是三路大軍之中打得最順利的一支部隊,當時已經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四個州,當中西路軍失敗時候,宋朝要求撤回西路軍,同時將佔領四個州的百姓帶回來,這樣行軍速度就慢了。
遼軍追擊在即,潘美楊業與監軍王侁一起商量對策。楊業提出要求相互掩護撤回來三州百姓,潘美沉吟不語,監軍王侁譏笑楊業畏敵,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意思就是你是什麼出身了,河東降將,現在大軍戰敗,難道你有他志乎?楊業是軍人,脾氣耿直,一聽這個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利,令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你要我死我就死給你看。
楊業見爭論不果只好出去迎敵,臨走的時候,楊業也知道現在他凶多吉少,他流著眼淚對主帥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接著,他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吩咐好之後楊業就整軍帶領幾個兒子和部下與遼軍決戰,楊業軍隊剛一動,監軍王侁為貪功要求潘美進軍,很快宋軍退兵下來。王侁就要求潘美退兵,潘美當時也知道如果大軍一撤,楊業必將全軍覆沒,但潘美的私心戰勝了公義,就跟著王侁將部隊撤了下來。等楊業殺到陳家谷的時候,看到原本接應的宋軍早不見人影。
而此時楊業身上多處受傷,部下不足百人,他悲憤異常地對部下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蓋也,可走還報天子。”部下被其感召,不肯離去,反身與遼軍作戰,皆戰死。楊業也殺紅了眼,刀鋒所到之處遼軍死傷慘重。最後遼國大將蕭達攬射中楊業坐騎,被其生擒。楊業被生擒之後,仰天長嘆:“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絕食三天而死 。
在評書演義之中說楊業是撞死在李陵碑上的,實際上是絕食而死的。楊業戰死的訊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嘆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楊業死後,宋太宗削潘美三級,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在演義裡面說是潘美害死楊業的,實際上真正害死楊業的是王侁,當然潘美也有一定的責任,身為主帥,明知這樣做不對的情況之下不制止,沒有履行職責。
實際上潘美也是一名百戰名將,要論戰功的話潘美不亞於楊業。當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是潘美在穩定局勢的,在統一十國的過程中潘美功不可沒。在攻打南漢的時候,面對南漢的象兵,宋軍有懼色,潘美臨危不亂,給部下講述三國時諸葛亮平南蠻的事情,利用火箭射殺象兵,大敗南漢兵,可謂是智勇雙全。而且潘美此人宅心仁厚,心胸寬廣並非像演義中那麼不堪。
楊延昭楊業作為楊家將的第一代,也是死的最壯烈的一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就是楊延昭,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語,喜戰爭遊戲,其父看到後說:“此兒類我。”以後每次打仗都帶在身邊,楊延昭也很快鍛鍊成一位善戰的將領。在北宋第一次伐遼的時候,宋太宗被陷沼澤,楊業與其子楊延昭趕到救了太宗。雍熙北伐時潘美、楊業率西路軍進攻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雲(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縣東)四州,楊延昭擔任先鋒,衝鋒陷陣。
在朔州城下,他滿懷收復失地的激情,帶領所部戰土與遼軍鏖戰,不幸流矢貫臂,血染徵袍,他卻毫不在意,越戰越勇,殺傷遼兵無數,為西路軍連克寰、朔,應,雲四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陳家谷戰鬥中,楊延昭冒死突出重圍。北伐失敗,父親捐驅疆場,楊延昭悲痛之餘,更堅定了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決心。後楊延昭保舉出任巡檢使,在河北邊防前線任職。
鹹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獲悉遼兵將大舉南下,便任命馬步軍都虞候博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調任楊延昭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負責警備保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30裡之遂城村)三地。十月,遼軍在蕭太后的親自督戰下,進攻遂城。
遂城城地狹小無備,遼兵集中兵力猛攻,長圍數日。進城危在旦夕,城中軍民驚慌失措。當此之際,楊延昭顯現出一位優秀將領善於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質和卓越才能,他除發動軍民登城堅守外,並利用當時天寒的自然條件,命軍民汲水澆到城牆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變為冰城,滑溜溜得無法攀登,遼軍無可奈何,只好撤退。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因功被提升為莫州刺史。
一直到澶淵之盟之前,在對遼的作戰中,楊延昭可以說功不可沒。民間戲曲多稱楊延昭為“六郎”,並不是說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而是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就是那顆閃亮星斗的人間化身。楊延昭不僅智勇善戰,而且還具有許多高尚的品德,他關心士兵,所得到的賞賜全部犒勞部下;生活儉樸,與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部下。故人樂為之用,在邊防20餘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後,宋真宗甚為悼惜,遣中使護櫬以歸,河朔主人多望樞而泣。
楊文廣楊家的第三代為楊文廣,楊延昭的三子,相對於其父祖,楊文廣的戰功略顯不足,他主要跟西夏打仗。在防禦西夏之時,受到范仲淹的賞識,將他召請到自己的幕府任職。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嶺南廣源州的土豪儂智高造反。皇佑四年,智高陷邕州、圍廣州,楊文廣隨狄青征討儂智高。
皇佑五年(1054年),儂智高被平定,楊文廣因功被授予統領“德順軍”的軍職,署理宜、邕二州,然後再晉升為“左藏庫使、帶御器械”。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皇帝與群臣談論到在地方負責守衛的邊將時,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就提拔他為成州團練、龍神衛四廂指揮使,升遷為興州防禦使。
韓琦曾命楊文廣在篳篥和擦珠谷築城。其間西夏曾經來犯,被楊文廣擊退。建城後兩城分別稱為甘谷城、通渭堡。宋神宗熙寧七年,彼時宋朝在山西與契丹的邊境修築工事,契丹藉故對宋朝的將領挑釁,又派人到宋廷施壓,逼迫皇帝改變命令拆除工事,並且要修訂疆界。
當時屯軍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州)的楊文廣知道這件事後,新仇舊恨再次湧上心懷,因為晉北一帶是他的祖父楊業與契丹奮戰三十餘年而未果之地。所以他就開始準備向朝廷進獻與遼作戰的兵陣圖和收復幽燕的軍略,結果方略還未即上報,已約75歲的文廣就病死在屯所(河北定州)。
點評楊家三代一門忠烈,為國戍邊,奮勇殺敵。父子皆死於任上,於是就有了楊宗保,穆桂英,十二寡婦徵西,畲太君百歲掛帥,這些都是民間美好的願望。對於英雄的渴望。覺得他們爺仨還不夠,多來幾個,就給編出來了。在《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與《射鵰》、《神鵰》中的楊康楊過都是楊家將的後代。而楊家父子的的業績也鼓舞著一代一代的華人,特別是宋朝“建炎南渡”之後,對於楊家將的事蹟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更是大力地提倡宣揚,所以千載而下就形成了很多美麗的傳說。但也反映出民間對這種保家衛國忠君之士的愛戴。
-
20 # 小帥筆談
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陝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後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他派少年楊重貴前去太原。後楊信投靠後周,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
雖然楊家這樣反覆地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華人稱其“無敵”。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後,與遼軍對陣,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中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楊業怎麼會與遼國交戰呢?原因是,當時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必然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根據耶律斜軫的話可以看出,劉繼業與遼軍對陣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雖然規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擔當“無敵”的稱號。這樣的經歷也讓劉繼業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續資治通鑑》中記載,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後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宋以後,恢復本姓“楊”,單名業。因為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縣)和三交(太原北)一帶的駐防事宜。任職第二年,楊業即破遼兵於雁門(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西路軍攻克雲(山西大同)、朔(今朔縣)、寰(朔縣東北)、應(應縣),東路軍曹彬克涿州。遼國蕭太后南下應援,不久,宋朝的東路軍在河北戰敗,楊業奉命護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與遼國大軍相遇。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無奈之下仍舊孤軍力戰,終被陷於陳家谷口(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六十。楊業的事蹟當時即被人傳述,後逐漸演為“楊家將”故事。 根據正史記載,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並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只是被稱為六郎。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但從正史中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馬。
根據史料記載,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都會帶他同行。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繼續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國南下進犯。當時楊延昭正在遂城,由於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無法繼續,只好撤退,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澶州之役時,楊延昭反對議和,他的主張和當時的丞相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最終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後來,楊延昭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訊息後,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他落淚。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那麼,遼人為什麼稱他為楊六郎呢?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後人或許就是根據“楊六郎”這個稱呼,將楊延昭演義為楊業的第六子。 此外,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儲存的《楊氏族譜》中也提到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確有其人,且如此出名,為何正史中沒有為其立傳呢?有人認為,對於楊門這樣的習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夠助夫上陣,訓練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沒有為佘太君立傳也不足為奇。這個說法有些牽強。鑑於佘太君的事蹟多見於清代的資料,所以佘太君這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難辨
回覆列表
有!是五代十國後期陝西神木人。至今還有楊家城的遺址。宋朝後楊家的後人楊業被調往太原,在一次與遼兵作戰時楊業與兒子楊延玉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