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宗明217

    孔明收姜維,平生大棋,不為失智。不大仼姜維,待功成名就。姜維郭修兩降將,不通謀尚被懷疑,郭修累身有失姜維之智。郭修以能授官,孔子誘之以官,祿德之治術。姜維詐降已為歷史證其忠貞。費禕託孤之臣,姜維知其輕重,將相不和,爭寵,朝內鬥而不破,帝王之術。歷史不乏其例。費禕忠君,毀干城,劉禪鎮國家撫百姓無人。蜀亡無日。姜維背魏投蜀後路何處?不排除郭修為家人之私,圖僥倖武夫糾糾,腦殘。這可是最好的投名狀。

  • 2 # 澹奕

    這不好說,雖然費禕被刺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姜維,可從史籍記載來看,費禕遇刺只不過是偶然事件,姜維雖然有充分動機,但並不能說就是姜維主使的。

    蜀漢延熙十六年的正月,大司馬大將軍尚書令費禕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魏國降將左將軍郭循前去敬酒,費禕昂首飲酒瞬間,郭循忽然掏出一把匕首刺向費禕,連扎數下,費禕當即倒下,而郭循之後也被蜀漢所誅。

    從表面上來看,這件事與姜維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後世有人將其與姜維聯絡在一起,主要因為其他方面對於姜維的描述

    《姜維傳》裴注: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也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於功名有很大的執念,並不像《三國演義》之中那樣愣頭愣腦,而是一個相當有心機城府的人,另外,姜維“好養死士”,而他養這些死士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並沒有人知道。

    同時,還有行刺費禕的郭循,他的履歷也非常可疑。

    延熙十五年,姜維發兵攻打西平,雖然沒有攻下西平卻俘獲了當時的魏國中郎郭循。起初郭循堅決不肯歸順蜀漢,但之後莫名俯首,被姜維收在帳下,此後步步高昇成為了左將軍,而這個位置並不低,是當初馬超等人擔任過的職缺,其待遇不下於夏侯霸。

    一個魏國的降將,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到左將軍這個位置,背後無人扶持實在說不過去,而更離奇的是,郭循一開始想刺殺的並不是費禕,而是後主劉禪

    《資治通鑑》卷七十五記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

    這就更匪夷所思了,郭循有過行刺劉禪的舉動,竟然沒有被誅除,而且還只是被劉禪的左右喝退而已,根本沒有被處置,反而之後還步步高昇變成了左將軍。若非有個非常厲害的人在背後幫他,要麼就是這段記敘根本就是假的,主要是用來描寫劉禪的昏聵與郭循的惡狠

    在蜀國,眾人皆知費禕與姜維不和,當然,這是在朝堂之上。因為姜維的主張是拼盡全力北伐,攻打魏國,是出了名的鷹,而費禕主張休養生息以靜制動,以防守為主,是典型的鴿,兩人的心思完全不同。費禕在諸葛亮死後執掌朝堂大權在握,所以姜維也爭不過費禕,其手下的將士被費禕削去了七七八八,說姜維不恨費禕,那也是不可能的。

    在費禕死後幾個月,姜維就帶著蜀漢的兵馬出征了,當時的姜維如願以償,心中指不定多麼的高興,而這些,都成為了後世懷疑姜維才是行刺的主謀的主要依據。

    但是,說姜維指使郭循行刺的話,也有很多的疑點。

    第一,姜維能刺費禕,為何不收拾其他人

    姜維“好養死士”,郭循行刺本就沒打算活著離開,典型的死士作風,但這並不能說郭循就是姜維培養的,再者,姜維若真的培養大量死士在朝堂剷除異己,那麼被除掉的就不止費禕這麼一個人了,最典型的就是宦官黃皓。

    後期的後主劉禪靠攏黃皓,導致蜀漢越來越亂,而姜維也曾畏懼黃皓不敢回到成都,之後鄧艾、鍾會入蜀,這些人都是蜀國的大患,姜維要真的有那麼多厲害的死士,用行刺這種辦法處理問題,就沒理由不對這些人出手

    第二,郭循受到重用,不僅因為姜維

    雖然姜維在蜀漢地位非凡,但是左將軍這個位置並非其一人就能夠將郭循推上去的,只要也要劉禪與費禕的首肯才可以,典籍之中對於郭循的記載非常少,然而根據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的記載,郭循不過一介平民,對曹魏無臣屬之職。

    裴松之認為,郭循要是真想表示忠心,可以殉魏,而不必刺殺,從這裡也看得出,郭循即便回到曹魏也不會得到更多,反而是在蜀漢受到的待遇比較優厚,而他成為左將軍,更主要的可能還是蜀漢拉攏曹魏降將的一個辦法

    若非姜維主謀,那麼讓郭循行刺的會是曹魏嗎?這可能性也並不是太大。

    雖然在郭循死後,曹魏對其進行各種追封表彰,態度上絕對是肯定的,但費禕執掌朝堂的時候蜀魏休兵,而費禕一亡,姜維掌權,勢必攻魏。當時的魏國關中大旱,正是忙著的時候,就算要派人行刺也不會挑選這個節骨眼,畢竟這根本是在給自己找麻煩。

    而且,當年郭循是在無意之中被姜維所俘,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曹魏也不可能一早知道郭循會落入蜀漢手中,讓他去行刺

    費禕遇刺,是三國時期的一件大事,但這件事到底是否有人主使郭循,不得而知。

  • 3 # 聊在南書房

    費禕被刺殺,的確有人說幕後主使的人就是姜維,還有人說:“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以印證是姜維指使人刺殺了費禕。因為,費禕死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維,再沒有人會阻攔他北伐了。但這一切都只是懷疑,卻並沒有證據。

    費禕保守、姜維主戰,兩人的觀點有衝突

    蜀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根據諸葛亮的安排,蜀國的軍政大權交給到了蔣琬的手中。蔣琬為人厚道,決心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大計。蔣琬曾制定了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朝中一些大臣指責他破壞蜀吳關係,最終後主劉禪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延熙九年(246年),蔣琬病逝後,朝中的事情基本上由大將軍費禕和升為衛將軍的姜維負責。費禕為人保守,追求平穩;而姜維則是一個積極的主戰派。面對姜維的一心主戰,費禕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翼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可以看出費禕是不贊成姜維的北伐主張的,希望將北伐的重任交給後來有能力的人去完成。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國司馬懿發生政變,大將軍曹爽被殺。魏國右將軍夏侯霸心中不安,就投奔蜀漢政權,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夏侯霸的到來,讓姜維的北伐熱情再次高漲,他向夏侯霸打聽魏國的情況。然後到成都面見後主劉禪,向劉禪建議說:

    今司馬懿父子專權,曹芳懦弱,魏國將危。臣在漢中有年,兵精糧足,臣願領王師,即以霸為嚮導官,克服中原,重興漢室,以報陛下之恩,以終丞相之志。

    但是,姜維的建議再次遭到費禕的反對。他說:“近者,蔣琬、董允皆相繼而亡,內治無人”。費禕的意思希望姜維等待時機,不要輕舉妄動。姜維辯稱:“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兩人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最後,後主劉禪被姜維的計劃打動,同意了姜維北伐的建議。

    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天,朝廷授予姜維符節出兵北伐。姜維從關中進軍,希望聯合當地的羌人、胡人一起進攻魏國。但是,蜀軍在魏國郭淮、陳泰圍城打援的策略下,被困在曲城,最終留守曲城的蜀將句安、李歆投降魏國,姜維只得率部退回,他的第一次伐魏無功而返。有人說,由於費禕反對姜維伐魏,所以撥給他的軍隊很少,但這並不一定是實情。

    費禕之死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節,費禕在漢壽舉行大規模的宴會,當時魏國投降的郭修也在坐。大臣們在一起喝酒聊天,正在大家喝的酒酣耳熱之時,一個人來到醉眼迷離的費禕面前,手起刀落,毫無防備的費禕就這樣被人刺殺了。

    其實當時曾有人提醒過費禕。蕩寇將軍張嶷見費禕對外來投降者過於優待,就給他寫了一封信進行勸阻:“昔日岑彭率師,來歙杖節,然皆見害於刺客,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鑑知前事,稍為警惕。”但張嶷的建議並沒有引起費禕的重視,最終導致他真的死於刺客之手。

    費禕死的不明不白,而魏國對刺殺費禕的郭修,進行了表彰,獎勵了他在魏國的親人。表面看費禕是死於魏華人郭修之手,但卻有不少人認為,郭修正是受姜維的指使才刺殺了費禕的。因為,費禕死後,蜀國能夠領兵抗魏的就只剩下姜維了,也就是說已經沒有人會阻攔姜維北伐了。

    在費禕死後不久,姜維得知東吳的諸葛恪領兵攻打魏國,姜維非常興奮,他希望透過吳蜀兩國夾擊,一舉重創魏國。於是,接替費禕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大舉向魏國發動攻擊。但是,在魏國郭淮、陳泰調動關中軍隊的阻擊下,很快就瓦解了姜維大軍的進攻。姜維由於行動倉促,準備不足,導致後勤供給不暢,最後不得不再次撤軍了事。

    費禕在執政期間,採取保國治民的清靜治國方針,位蜀漢贏得了難得的修養生息時間。而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雖然他有恢復中原的決心,但他卻沒有那個能力,蜀國也沒有那個實力。由於連年用兵,導致蜀漢的國庫空虛,也是加速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有人說,姜維之所以北伐沒有成功,就是因為費禕的阻攔,使其錯過了北伐的最佳時機。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當年諸葛亮北伐時,可是沒有費禕掣肘的,不也同樣是無功而返嗎?

    至於費禕是不是被姜維指使人刺殺的,歷史上已經找不到證據了。《三國志》的作者,一直以“秉筆直書”的陳壽也沒有提及。不過也有人說,由於陳壽做過姜維的幕僚,因為“為尊者諱”的緣故,他不可避免的會維護姜維。雖然我們找不到證據,但是,透過姜維在費禕死後不久,就迫不及待的進行北伐來看,他的確有“幕後黑手”的嫌疑。

  • 4 # 鐵馬冰河wu

    延熙十六年(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一場宴會上被曹魏降將郭修當眾殺死。

    眾所周知,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先以蔣琬輔政。蔣琬以費禕為尚書令,作為第一副手。蔣、費執政後,一改諸葛亮連年用兵、不斷北伐的做法,採取對內休養生息、保國安民,對外結好東吳的政策,基本上穩定了諸葛亮身後蜀漢的安定局面,在軍事上則更注重防禦,再也沒有進行過聲勢浩大的北伐戰爭。

    而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維則力主將北伐曹魏的戰爭進行到底,以完成老師未竟之志。這個理念與蔣、費偃旗息鼓、恢復經濟、休養士民的治國理念明顯相悖,因此受到二人的掣肘,長期掌控不了軍隊實權。

    蔣琬死後,由費禕接任(246年)丞相、大將軍職務 ,掌握了蜀漢執政大權,費禕全面承襲蔣琬制定的保國安民之策,不贊成對外用兵。衛將軍姜維自以為雄才大略,又深諳軍事,總想統兵大舉攻魏,每每受到費禕牽制,並嚴格限制他的兵力,其麾下常年所統之兵不過區區萬人。

    蜀後主延熙十六年(253年)某日,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上,宴會的組織者、大將軍費禕在眾目睽睽下突然被曹魏降將郭修(又名郭循)當場刺死。費禕遇害後,蜀漢軍權落到了姜維手中,於是他便開始延續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做法,頻繁的從漢中方向對曹魏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次年正月,姜維被任為蜀漢大將軍。這個職位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或三軍總司令。

    問題來了,郭修為什麼要刺死蜀漢大將軍費禕?誰是幕後主使者?姜維和郭修同為曹魏降將,費禕之死他是最大受益者,那他和此案有牽扯嗎?是他唆使郭修殺死費禕的嗎?

    一直以來,都有人懷疑姜維就是殺死費禕的幕後策劃者。從後來發生的事看,他確實很有嫌疑,因為費禕不死姜維就無法徹底掌握蜀漢軍事大權,更無法發動北伐曹魏的戰爭,同時他又是費禕死後的直接受益者,接替費成了蜀漢大將軍...... 這一切都把謀殺費禕的幕後真兇指向了力主北伐的姜維。

    事實果真如此嗎?細究史料,發現費禕被殺案純粹是一場突發意外事件,是刺客郭修的激情之作,和姜維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這位膽大包天的郭修到底是何許人也?

    《三國志·蜀書·費禕傳》記載, 郭修本是曹魏駐守涼州的一位基層將領,在與北伐蜀軍作戰時,被姜維俘虜,隨即歸附了蜀漢。郭修投降姜維後,被蜀漢朝廷封為左將軍。按說這待遇比他在曹魏為將時高得多,蜀漢待他也算不薄了。蹊蹺的是,他歸降蜀漢沒多久,就在一場宴會上當眾殺死了蜀漢大將軍費禕。

    據記載,費禕被殺8個月後, 魏國朝廷得知此事是郭修乾的後,大為興奮,對郭修大加表彰,並給於他極高讚譽,說他:“礪節厲行,秉心不回......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還追封他為長樂鄉侯,追諡威侯,賜其子食邑千戶。由其子承襲其爵位,並加封奉車都尉,賜銀、絹千兩、匹。

    《三國志》以極度寫實的筆法,詳細記載了郭修被姜維擒獲之經歷和後來刺殺費禕的全過程,但對他刺費禕的真實動機以及殺死費禕後的命運卻一字未提,他是被蜀漢判處死刑了?還是被赦免了?總之殺死費禕後他被蜀漢朝廷如何處置一概沒說,這也給後世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

    從事後曹魏對他的表彰以及追諡可以看出,郭修殺死費禕後應被蜀漢朝廷下令處決了,畢竟你謀刺的是蜀漢丞相、大將軍,罪責很重,被處死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姜維和此事到底有牽連嗎?

    檢索史料,發現姜維和此事還真沒有關係。這完全是郭修一人所為,屬於臨時發揮,激情“犯罪” 。

    其實,郭修究竟為何要謀刺費禕 ?不僅讓後世困惑,即便是為《三國志》做註釋的裴松之,對郭修的行為也是困惑異常、百思不得其解。郭修肯定不是荊軻、聶政一類的慷慨悲歌之士,為國家、為民族鋌而走險,犧牲自己力挽狂瀾更是和他的行為不搭界。因為彼時的蜀後主劉禪不是燕太子丹(《魏氏春秋》記載說郭修的第一個刺殺目標本是劉禪,後因衛士阻擋難以接近而改刺安保措施相對薄弱的大將軍費禕,一擊即中 ),不是一代英主,費禕更算不得一代名相,兩人的存亡與否和曹魏的興衰毫無關係。郭修本是涼州人,涼州是曹魏藩屬,郭修對曹魏的歸屬感與忠貞之節怕也沒那麼強烈。裴松之對郭修的行為確實搔破頭皮也找不出動因,只能說他是個狂士。在註解時說郭修“其狂也且,此之謂也” 。大意是“他大約就是人們常說的狂妄之徒吧”?!

    他是一位大膽狂放、關鍵時刻豁得出去之人,其刺殺費禕完全是臨時起意的個人行為,並非受姜維指使。

    那麼,被蜀漢封為左將軍的降將郭修為何不懂得感恩,非要行刺大將軍費禕呢?

    按史料中露出的一些蛛絲馬跡看,很可能是費禕在酒酣耳熱之際,說了些譏嘲郭修的話,就好像當初東吳大臣虞翻當眾羞辱曹魏降將於禁時說的那些不著調的話,激怒了郭修,他面紅耳赤,惱羞成怒,也顧不得那麼多了,遂拔劍而起,將費禕刺死於酒桌前。

    其實,古往今來,降將的日子從來就沒好過過,尤其是東方文化理念中,將軍必須為君王戰死才行,不成功便成仁嘛,投降敵國的人是決不會受待見的,更不會真的被社會所寬容、接受。因此,費禕仗著酒勁,說了些譏諷曹魏降將郭修的話,讓郭修怒不可遏,遂拔劍而起,將喝的酩酊大醉的費禕刺死於座上。也就是說,郭修刺費禕沒有什麼複雜的陰謀和動機,只是酒過半酣之後,費禕可能像當年虞翻對於禁那樣,說了些冷嘲熱諷的話,讓郭修難堪加憤怒,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釀成了這場悲劇。

    費禕身為蜀漢丞相、大將軍,位高權重,難道還管不住自己那張破嘴嗎?須知借酒裝瘋、喝點酒就五迷三道順嘴胡咧咧的領導可說大有人在。諳於權謀,以勢壓人,但素質遠不如平民百姓的領導比比皆是,而當權勢遇到了下級突然爆發的憤怒,也將無能為力,只能引頸受死。

    因為費禕的死因實在無法無法公之於眾,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丞相竟因出言不遜、羞辱部下而死於酒後鬥毆,說出去只能給朝廷添堵、抹黑,同時也容易影響士氣,不利於激勵後人。所以蜀漢當局只好對費禕之死冷處理,將其低調殮葬,對兇手郭修的動機不爭論、不辯解,最後不了了之。

    郭修的一次大膽行刺,使他由一名被人輕蔑的降將化繭為三國第一刺客,曹魏對他行為大加褒讚,對他以往的投降之舉既往不咎,其親屬子嗣也由抬不起頭的叛徒眷屬成了位高爵顯、炙手可熱的新貴。

    只有姜維,因一系列的陰差陽錯,居然被後世猜疑、冤枉成了這起突發事件的幕後真兇。

    【插圖源自網路】

  • 5 # 帝國五千年

    費禕被姜維俘獲的郭脩所殺,有人便猜測是姜維主使,實際上姜維並沒有理由找人刺殺費禕,此事完全郭脩個人所為。

    姜維被懷疑的緣由

    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

    諸葛亮死後劉禪先後讓蔣琬和費禕主政,但是在這二十年間蜀漢對曹魏的作戰很少,反而曹魏對蜀漢作戰還不少。其原因在蔣琬正式開府之後曾想北伐,但是因為時機問題並未成功。後期蔣琬讓姜維領兵到涼州一線一方面對魏作戰一方面聯絡羌兵。

    蔣琬死後費禕基本上放棄了北伐戰略意在修養生息,其理由是自己比諸葛亮不足,諸葛亮都未成功何況是他。但是姜維此時依然在涼州一線對魏作戰,費禕雖然放棄北伐但是也不能完全放棄,因此減少了對姜維的兵力。整個費禕主政時期,姜維對魏作戰兵力不超過萬人。

    費禕這樣做主要是不希望使蜀漢有損失太多兵力的危險,這點姜維自然能想到,所以不可能成為姜維刺殺費禕的理由。

    郭脩殺費禕

    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三國志》

    費禕是死於魏降將郭脩之手,此人是姜維在延熙十三年所俘獲。根據《魏氏春秋》郭脩原來是西州地區的人,而且很早就聞名功績很大。然而在蜀漢交戰中被姜維所俘獲,雖然被迫但是心裡是一直不想投降的。

    郭脩投降後刺殺的第一物件並不是費禕,他想刺殺的是劉禪。劉禪對他還是很好的投降後就被封為左將軍,可見對其重視。但是郭脩不領情,但是無奈劉禪身邊保護的人屢次無法下手。所以最後郭脩將物件轉移到了費禕身上而且成功了。

    費禕被殺後郭脩自然也被蜀漢所殺,郭脩如果是真心投降絕不會為姜維賣命,因為這是必死的姜維給不了郭脩足夠的好處。

    由此可見郭脩屬於投機取巧,既然不想待在蜀漢又無法逃走那麼就幹出一件大事名留青史,他成功了。郭脩不僅名留青史而且子孫也受到了舊主曹芳的賞賜,被追封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賜諡號“威”,其子繼承其爵位。

    所以郭脩刺殺費禕完全個人所謂與姜維並沒有關係,姜維也為此背了鍋。其原因是他收俘的降將所以他就成了嫌疑人。

  • 6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名不見經傳的郭循,卻幹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堪比「荊軻刺秦王」。而其動機更是耐人尋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新訊息,蜀國高官遇刺身亡(費禕)

    公元 253 年,蜀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二把手,大將軍費禕在宴會上遇刺身亡,朝野震動。

    費禕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他是諸葛亮蔣琬的繼承人,蜀漢的大將軍,總理朝政,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者。

    卻在一次宴會中因酒醉被郭循所殺。一代名臣,沒想到以這種方式離開了世界,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案件進展,多條線索指向姜維

    費禕遇刺身亡,行兇者郭循是自行其事還是受人指使,卻不得而知。

    郭循本是魏國將領,在與蜀漢的一次戰爭中被姜維所俘,投降蜀漢,被劉禪封為左將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官職,劉備曾擔任過漢朝的左將軍。說實話,蜀國對他還是很不錯的。

    姜維時任蜀漢的衛將軍,與時任大將軍的費禕政見不合。姜維主張北伐,而費禕則主張休養生息發展國力。費禕也曾說過,我們與丞相的才能相距甚遠,丞相尚不能辦到的事情,我們怎能做到?還不如經營國內,讓後世有才能之人去完成北伐的偉業。

    在蜀漢朝廷一直有北伐派和停戰派之爭,各有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作為主戰派代表的姜維,要實現自己的北伐事業,除掉費禕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姜維惹上嫌疑的主要原因,再加之兇手又是跟著你來的。

    郭循投降蜀國,雖被封為衛將軍,自己富貴了,但宗族家小卻留在魏國。自己跑不掉,家人也來不了,如果自己長期保持這種投降的狀態,那滅門之禍只是個時間問題。所以,我認為郭循這是以一己之身來保全宗族家小。

    另外,郭循雖是被姜維俘虜,但姜維根本無法掌控郭循,也不能承諾什麼,不能給郭循任何好處。郭循已經投降,生死之事自不必說。另外郭循的家小在魏國,姜維也不能做什麼文章。

    從郭循個人和家族生命出發,以及姜維對其的掌控,加上郭循後來被殺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姜維應該沒有參與此事。

    更重要的是刺殺國家二把手,大將軍,這可不是小事。我想姜維與費禕再有政見衝突,但同為蜀國重臣,應不至於此!

    坊間傳言,曹魏高層或參與此事(司馬師 劇照)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姜維並沒有參與此事,郭循是自行其是。但也有另一個開腦洞的說法,那就是曹魏朝廷的司馬氏家族可能參與並策劃了此事。

    這時司馬懿已經去世,掌握曹魏政權的是其長子司馬師。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滅曹爽時,啟用了自己的一支秘密武裝,三千人的死士。而政變成功後,這批人消失無蹤。

    這批死士自然無法端坐在朝廷之上為司馬家族服務,他們唯一的也是最合理的去處,便是軍隊。這些人去軍隊,繼續為司馬家族服務,郭循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費禕主張休養生息,這對魏國本來就是一個不好訊息。而停止北伐的蜀國,也不符合司馬家族的利益。沒有戰事,沒有邊境衝突,司馬家族便不可能更多地從曹魏朝廷攫取更多的權利和利益。

    安排一名刺客將費禕除掉,讓好戰的姜維掌握蜀國大權,魏蜀相爭,最大的受益者自是司馬家族。

    所以司馬家族如果參與並策劃了此次刺殺事件,他們有能力,有動機,似乎也說得過去。

  • 7 # 隱者康司馬

    幕後兇手肯定不是姜維。主要是兩個人沒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只是治國理念不同;其次,姜維是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會使用下三濫的手段暗殺自己人。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國丞相費禕主持新年酒會。這個酒會類似於現在大公司的年末總結大會,公司的主要領導講話:總結一年的經營情況和獎勵一些為單位做出突出貢獻的勞模,然後大家在一起吃一頓饕餮盛宴。只不過蜀國的慶新年活動在農曆的大年初一舉行的,先是總理全國事務的丞相費禕主持大會並講話,然後是歌舞酒宴開始。這些年丞相費禕採取了“休養生息”的國策,蜀國的國運是步步高昇。文武百官們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都逐一的來到丞相費禕的坐位前敬酒,來表達對丞相治國取得偉大成績的認可和祝賀,費禕酒量很大,今天也特別的開心高興,是舉杯就幹。

    這時輪到左將軍郭循敬酒了,他面帶微笑雙手擎著酒杯走到丞相費禕面前,費禕也站了起來以示尊重。突然,左將軍郭循用一隻手拔出腰間鋒利的匕首,猛刺丞相費禕的胸部和腹部,丞相費禕是血流不止,當場死亡。文武百官們當時都愣在那裡,一時不知所措,反應過來的武士們是一起衝向左將軍郭循,用亂刀把他大卸八塊、砍成肉醬方才解恨。當時蜀國的皇帝劉禪也在場,不過他的席位和大臣們的酒桌都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身邊保駕的武士很多,估計郭循是沒有機會下手,所以只能刺殺蜀國的二號人物丞相費禕了。

    這個郭循為什麼這樣膽大包天呢?原來郭循是將軍姜維北伐時被活捉的俘虜,他的家眷都在魏國,他可能是身在蜀國心在魏!正因為他是姜維抓回來的俘虜,而且姜維和丞相費禕之間有矛盾,所以很多人私下裡都懷疑是姜維指使左將軍郭循刺殺的丞相費禕。

    那麼鎮西將軍姜維和丞相費禕之間有什麼矛盾呢?當然不是私人仇恨,姜維想稟承老師諸葛亮的遺願,想繼續北伐消滅魏國;而丞相費禕的想法是諸葛亮的能力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所以不如休養生息增強國力,姜維多次主張北伐,丞相費禕每次只撥給他一萬左右的軍隊,所以說姜維很不滿意丞相費禕,時間久了,心裡都有了隔閡。

    但是兩個人都是蜀國的左膀右臂,同朝稱臣,低頭不見抬頭見,面子上還是能過的去,也沒有什麼血海深仇,不至於鬥個你死我活的。關於姜維是刺殺丞相費禕幕後的主謀,都是民間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憶測和稗官野史杜撰的。

  • 8 # 歷史笑春風

    費禕是諸葛亮的幕僚,為諸葛亮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最大的功績是調和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不受影響。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費盡心機,使蜀軍順利的撤回了漢中,儲存了蜀軍的主力。雖然費禕在這一過程中,採取的手段不太光彩,先是出賣魏延,後是出賣楊儀,讓他們雙雙斃命。但是,費禕對蜀漢順利的進行權力交替,還是立下了大功的。

    一、費禕之死。

    在蔣琬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後,費禕的職位也水漲船高。到了蔣琬死後,費禕又接替了蔣琬的職務,接管了蜀漢的政權。在費禕任職期間,他秉承諸葛亮的遺志,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繼續積蓄國力。對外則採取防禦的戰略方針,保證國家的安全。尤其是在興勢之戰中,他和王平積極配合,打退了曹爽的十幾萬大軍的攻伐,使得曹魏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史書稱是關中為之虛耗。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對蜀漢功勳卓著的高官,在大庭廣眾,滿朝文武的眾目睽睽之下,被人給刺殺了。這個刺殺事件,是三國時期絕無僅有的事件。同時,這個事件也迷霧重重,引起了人們無限的猜疑。

    其實,這個事件的過程比較簡單。那就是在蜀漢延熙十六年的歲首大會上,費禕和大家一起飲酒作樂。就在酒酣眼熱之時,時任左將軍的郭循突然手持利刃刺殺了費禕。據後來郭循的供述,他本來是想刺殺後主劉禪的,只是因為劉禪的護衛森嚴,沒有機會下手,才改變目標刺殺了費禕。

    二、郭循刺殺費禕事件的疑點。

    這件事看似簡單,可是仔細分析起來,就能夠感覺到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件刺殺事件實在蹊蹺,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從各個方面來看,郭循刺殺費禕的動機都難以成立。

    首先是郭循的自身因素。郭循是魏國的降將,他在曹魏僅僅是一個基層軍官,而到了蜀漢後,很快職位就提升到了左將軍。這要遠遠超過了他在曹魏所能夠達到的地位。在蜀漢對他如此重用的情況下,從他個人的前途來看,郭循是沒有必要去行刺劉禪、費禕的。

    其次是郭循刺殺劉禪、費禕要達到的目的。而且從當時的歷史記載來看,郭循和曹魏也沒有什麼聯絡。他死後,曹魏過了很久才得知這件事,甚至連郭循的名字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郭循刺殺劉禪、費禕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刺殺了劉禪、費禕,最大的效果就是造成蜀漢的動亂,配合曹魏的進攻。可是,郭循根本就跟曹魏沒有聯絡,那就談不上配合了。在此情況下,蜀漢無非再更換個執政者,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動盪。郭循的刺殺行動,從這方面來看,是根本沒有什麼意義的。

    最後是郭循刺殺劉禪、費禕的後果。我們可以從郭循刺殺的物件來看,他如果是心懷故國,想要為曹魏立功,恰恰不能採取的手段就是刺殺這兩個人。大家都知道劉禪是一個庸碌的君主,如果郭循刺殺了他,時候換上一位年輕有為的君主,蜀漢反倒會強盛起來。那麼,就可能不會出現日後蜀漢投降的那一幕了。

    而刺殺費禕則更沒有道理。費禕是嚴格執行諸葛亮休養生息的政策的。在他的執政生涯裡,費禕從來沒有主動攻擊曹魏的念頭。即便是在興勢之戰取勝之後,費禕率領的得勝之師,面對大敗後空虛的關中,也根本沒有進軍。費禕率領蜀軍撤回漢中,使得曹魏得以養精蓄銳,擺脫了困境。

    由於魏強蜀弱,費禕執行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質上是慢性自殺。費禕執政的時間越久,對曹魏越有利。可是郭循刺殺了費禕,等於打斷了這個政策,這對曹魏來說,實質上是不利的。所以說,郭循刺殺費禕實際上對曹魏造成了危害。

    那麼,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郭循刺殺劉禪、費禕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蠢行。只要有一定頭腦的人,都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可是,在歷史上,這件事卻真實的發生了。那麼,在這件事背後,可能會有什麼其他的原因嗎?

    三、誰是郭循背後可能的指使者。

    如果郭循刺殺費禕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受人指使的話,那麼從現代犯罪學的角度來看,從這件事裡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嫌疑人。這樣一看,姜維就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

    這是因為姜維在費禕的手下備受壓制,雖然他的軍事才能是蜀漢首屈一指的,可是費禕就是不讓他大舉北伐。費禕認為姜維的能力不足,每當姜維想要大舉北伐的時候,費禕就裁撤姜維的人馬,最多隻給他萬人而已。這使得姜維壯志難酬,眼看歲月蹉跎,怎麼能不心懷怨恨呢?

    當費禕被郭循刺殺以後,姜維終於等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時代。他開始執掌蜀漢的軍權,施展他平生的抱負。他多次發動對曹魏的攻伐,給曹魏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姜維也因戰功升遷為蜀漢的大將軍,牢牢掌控著蜀漢的軍權。劉禪也對他十分倚靠,君臣之間也相處和睦。直到姜維戰死時,還在一心一意的扶保著劉禪的江山。

    我們再看郭循的來歷,就會更加加大姜維是指使者的嫌疑。這是因為郭循正是姜維的同鄉,而且是姜維的俘虜。正是姜維將郭循帶回了蜀漢,並予以重用。在加上歷史上記載,姜維其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我們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郭循正是姜維培養的一名死士,他的作用就是刺殺費禕,為姜維執掌軍權開路。

    這是因為,費禕執行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和姜維的北伐方針背道而馳。如果費禕繼續掌權,姜維的北伐目標就遙遙無期。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姜維指使郭循去刺殺費禕是十分可能的。不過,除了姜維,是否還有其他的勢力也參與其中呢?

    四、刺殺費禕真正可能的指使者。

    如果說姜維因為和費禕的政見不和,就派人刺殺費禕,這個理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真正的細品起來,總還覺得哪裡似乎還有疏漏。這是因為,如果是姜維指使郭循刺殺費禕,這樣一件重大的事件,蜀漢要追究起來,姜維作為郭循的引薦人,肯定會受到一定的牽連的。至少為了避嫌,也不會對姜維過於迅速的提拔重用。

    可是,我們看歷史記載,姜維不但沒有受到一點牽連,還馬上就掌握了蜀漢的軍權,發動了北伐。從這一方面來看,費禕之死就更透著詭異了。那麼,讓我們再深看一步,除了姜維,誰也獲得了收益呢?

    如果再深究下來,我們就可以驚奇的發現,這個人居然是劉禪。因為費禕之死,使得蜀漢從諸葛亮起建立的幕府制度土崩瓦解。姜維得到了軍權,而行政權卻回到了劉禪的手中。劉禪苦熬幾十年,終於得到了親政的機會。可以說,費禕之死,使得劉禪和姜維兩人皆大歡喜。在此之後的姜維北伐中,如果沒有劉禪的支援,他是不可能發動的。

    費禕之死其實是有預兆的。當時的張嶷就看出費禕對新降附的人十分輕信,就給費禕寫信發出了警告。可是費禕沒有聽從,最終死在降人郭循的刀下。我們可以想到,連張嶷這樣的人都能夠看到的事情,別人自然也能夠看到。張嶷的警告也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是看到了一些對費禕極端危險不利的事物。

    如果說,劉禪參與了這個事件,指示姜維採取了這個行動,一切疑問就能夠得到解答了。費禕之死,其實是他極力維持的幕府制度造成的。這個制度,已經讓劉禪忍無可忍,而且也感到了對自己地位的極大威脅。因此,劉禪才會利用對漢室忠心耿耿的姜維除掉費禕,破壞了這個制度。

    在諸葛亮建立的這個幕府制度下,劉禪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擺設。費禕在掌握權力後,他的所作所為與前任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處漢中,朝廷中的事務都要先諮詢他的意見,才能夠實行。他身兼大將軍、錄尚書事、益州刺史,將蜀漢的軍政地方大權都掌握在手中,就這樣還不滿足,還想當宰相。因為看相的說成都沒有宰相的位置,就北屯漢壽,這明著就是跟劉禪要權。劉禪只得在第二年,讓費禕開府,延續了諸葛亮的幕府制度。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費禕開府的第二年就死於非命了。那麼,費禕為何非要開府,延續幕府制度呢?其實,他對姜維說的那句話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這也可能是姜維動了殺心的原因。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費禕這句話看似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徹底毀滅了姜維的北伐希望。費禕在這段話裡,已經對姜維的才幹做了評價,認為他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的任務。自己守護著蜀漢,就是等待將來有能夠完成北伐任務的人出現,好把權力交給他。不過,費禕明確的告訴姜維,這個人不會是你,也就是費禕的接班人不可能是姜維。

    費禕在這裡,顯露了他在政治上的稚嫩。當年的諸葛亮可不會像他那樣,明明白白告訴魏延,我不會讓你接班北伐。姜維是經歷過諸葛亮之死的人,魏延的榜樣就在眼前。如果費禕一死,自己很可能就會落得個魏延的下場。於是,姜維動了殺心。

    至於說,費禕心目中將來的接班人是誰,這就不好說了。不過從他和蔣琬多年對幕府制度的守護,到諸葛亮死時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以及後來一心要剝奪姜維軍權,殺掉黃皓的諸葛瞻父子,也許能夠看到一絲端倪。

    結語:

    費禕之死看似一場意外,可是這場意外又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郭循刺殺費禕的動機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背後應該隱藏著更深的秘密。

    費禕死後,他刻意維持的幕府制度徹底破產。姜維得到了軍權,劉禪得到了政權,君臣兩人合力發動了對曹魏的攻伐。雖然由於雙方國力相差懸殊,北伐未能成功,但是,劉禪和姜維也無愧於劉備的遺志,雖敗猶榮。

    如果讓費禕的統治繼續下去,蜀漢的政局不知道會走向何處。不但姜維肯定會遭到魏延的下場,劉禪也將會永遠不可能收回權力。如果說郭循刺殺費禕是受人指使的話,倍感危險的劉禪和姜維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費禕是蜀漢後期的名臣,深得諸葛亮的器重,後人將他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諸葛亮去世後,費禕步步高昇,官至大將軍,封成鄉侯,是劉禪之下的一把手,蜀漢朝堂中權力最高的官員。

    後來他死了,死於刺殺。

    事情是這麼發生的,253年春天正月朔日,蜀漢舉行歲首大會,君臣同樂,每個人都極為放鬆,費禕也不例外,沉醉於這歡樂的氣氛中。此時,“魏降人”郭修(一稱郭循)從懷中掏出利刃,撲向費禕揮刃便刺,費禕當場死亡,郭修也被憤怒的蜀漢大臣殺死。

    這一場刺殺,比孫策被刺還要來得讓人震驚。

    孫策死於山林之中,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侍從,費禕卻是身處蜀漢的中心,死於大庭廣眾之下,類似於“荊軻刺秦王”的場景,只是費禕沒有秦王機警,沒能反抗。因事出突然,其他人也援救不及,費禕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送了命。

    此事怪就怪在,郭修沒有任何刺殺費禕的理由。

    於公,雖然郭修本是曹魏將領,某次交戰中被姜維生擒才投了蜀漢。但郭修本人在曹魏並不出名,也不受重視,而蜀漢對他不薄,劉禪封他為左將軍,對他禮遇有加。

    於公,郭修和費禕沒有深仇大恨。相反,費禕對投降過來的魏將們很是友善,憮戎將軍張嶷為此專門寫信給他,讓他對這些新附來的人保持警惕。郭修能被封左將軍,想必也是得了費禕的欣賞。

    也就是說,按常理推之,郭修對曹魏的忠誠度應該不高,也沒有非得刺殺費禕的私人原因,不至於甘願為此賠上性命。在那樣的場合行刺殺之事,郭修應該知道自己無法逃出生天。

    三國亂世,中、低層將領或謀士換個陣營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換得頻繁,誰都不會較這個真。例如姜維,原先也是曹魏的人,不也在蜀漢混得風生水起?

    史料上的記載是郭修不願為蜀臣,一直在找機會刺殺劉禪,但每次都被侍從們擋住最佳刺殺角度,難以得手,才改為刺殺費禕,想要製造蜀漢政壇的混亂。

    可這是說不通的。郭修若不想呆在蜀漢,大可偷偷溜走,帶著刺探來的蜀漢情報回到曹魏,照樣能立功贖罪,何必賠上自己的性命?而且這次刺殺怎麼看都不像他一個人能完成的,反而像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刺殺行動。

    於是有人懷疑,郭修只是被利用的,幕後兇手是姜維。原因很簡單,費禕是主和派,反對北伐,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是激進的主戰派,一心一意想著北伐,剷除了費禕,北伐才能順利進行。

    然而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經不起推敲。首先,郭修是被姜維俘虜的,恨他還來不及,怎麼會願意受他指使、獻出生命?其次,蜀漢朝堂中反對北伐的大臣很多,並不只是費禕一個人,若是靠刺殺的辦法,姜維根本殺不過來。

    因而,雖然費禕之死有利於姜維,在他死後,姜維才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但這並不能反證費禕是姜維害死的。

    那麼究竟誰才是真兇呢?這裡闡述兩個點。

    其一、誰最想要費禕的命?不會是費禕在蜀漢的政敵。

    如果當世只有蜀漢一個政權,那麼政敵之間分出生死很正常,但蜀漢還有曹魏、東吳這兩個大敵,內部的任何大型動盪,都有可能引來外敵的入侵。因而蜀漢政客們鬥歸鬥,還在一個限度之內,不到非得要命的地步。

    其二、費禕一死,誰最有利?不是姜維,他只是順帶的。

    費禕個人,不值得郭修刺殺。或者說,郭修刺殺的不是費禕這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權力。沿著這個思路發揮一下想像力,會發現費禕死後最有利的不是姜維,而是曹魏,再具體一點,有可能是正準備篡位的司馬氏。

    249年高平陵事變之後,曹魏軍政大權就落入了司馬氏之手。但朝中依然還有忠於曹家的老臣,司馬氏得進行內部鎮壓。這種形勢之下,司馬氏絕不希望蜀漢穩定發展,殺死費禕,蜀漢就沒那麼穩了。

    況且姜維上位,是司馬氏的一樁喜事。因為姜維北伐,對於司馬氏來說意味著兩件事,一是消耗蜀漢的實力,二是可以藉此將不服司馬氏的將領調上戰場,借蜀漢之手為自己清除道路。

    再想得多一點,也許郭修本就是司馬氏派到蜀漢的臥底,當初投降為的就是刺殺蜀漢關鍵人物。

    這麼一看,整個邏輯就通了,郭修身上的違和之處也能解釋明白,他的真實身份是死士,才會明知刺殺費禕之後活不了,也還是行動了,這正是死士的風格,只要能完成任務,自己賠上性命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而司馬氏的死士很多,高平陵事變中就出動了三千,說不定郭修還是其中一員。

    所以,費禕被殺,幕後真兇不是與他政見不同的姜維,而是國家層面上的敵人曹魏,此時主掌曹魏的是司馬氏,換算一下,等於費禕是被司馬氏殺的。

  • 10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費禕遇刺案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費禕和劉禪共同組織蜀漢大臣聚會,魏國降將郭循突然襲擊費禕,在眾目睽睽下殺害了費禕。由於費禕遇害的過程十分突然,費禕遇害之後,姜維掌握了蜀漢的軍權,很多人都懷疑是姜維指使郭循殺害了費禕。

    郭循殺害費禕的動機不成立

    郭循和姜維一樣都是魏華人,史書並沒有記載郭循在魏國的官職,只稱呼郭循為魏國“中郎”。“中郎”是三國時期對下級軍官的稱呼,因此郭循在投奔蜀漢之前,並沒有受到過曹魏的重用。郭循稱自己刺殺費禕,是為了報答魏國的知遇之恩,這種說法顯然不成立。

    而且郭循被蜀國俘虜後,劉禪封郭循做了左將軍。郭循在魏國只是一個下級軍官,跑到蜀國卻成為了左將軍。按理說郭循應該對蜀國感恩戴德,肯定不會再想回到魏國。況且郭循當眾殺死費禕,自己也必死無疑,既然蜀國對郭循不薄,郭循為什麼要冒險刺殺費禕呢?

    魏國沒有刺殺費禕的必要

    費禕是蜀漢“鴿派”的代表人物,假如不是費禕屢次制止姜維北伐,曹魏的西部邊疆早就烽火連天了。費禕採取養精蓄銳的方式,從來不允許姜維對魏國發動大規模戰爭。由於魏國的國力是蜀國的數倍,只要魏國和蜀國繼續和平共處,用不了幾年魏國就可以吞併蜀國。

    而在郭循刺殺費禕之後,蜀漢的“鷹派”人物姜維上臺,魏國遭到了蜀國的無情打擊,整個雍涼地區都被打成了一鍋粥。從費禕遇害前後魏國的處境來看,魏國並沒有殺害費禕的動機。

    姜維刺殺費禕的動機很大

    史書記載姜維喜歡“陰養死士”,郭循和姜維都是魏國涼州人,郭循被姜維俘虜之後,才成為了蜀國的大臣。郭循能夠成為蜀國左將軍,也是靠著姜維的極力推薦,因此郭循對姜維非常的感激。

    如果郭循是受到魏國的指使殺人,那麼郭循首要暗殺目標應該是蜀漢“鷹派”領導者姜維。然而郭循刺殺費禕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姜維當做目標,這說明指使郭循的並不是魏國。而郭循刺殺費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維,因此姜維刺殺費禕的動機非常大。

    總結

    姜維長期受到費禕的壓制,無法隨心所欲的出兵伐魏。如果郭循殺死費禕沒有受到魏國的指使,那麼指使郭循的人很可能就是姜維。費禕遇害的同年,姜維就像一匹脫韁的Mustang一樣,帶領著蜀軍對曹魏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當然相比於費禕坐以待斃的策略,姜維窮兵黷武的策略,進一步加劇了蜀國滅亡的速度。

  • 11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三國時期,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風雨飄搖的蜀漢,成功的穩住的蜀漢的局勢,並恢復了蜀漢的國力。之後更是帶領蜀漢數次北伐,成功為蜀漢續命數十年。而在諸葛亮去世後,他更是欽定了蔣琬、費禕二人接替他的位置,其中費禕主張與民休養的政策,使得蜀漢的國力進一步提升。然而在費禕開府第二年,他就在宴會上被刺殺了,而兇手竟然是魏國降將。不過很多人對此並不滿意,大家認為其實此次事件還有幕後兇手,甚至有可能是主張北伐的姜維,這是真的嗎?

    費禕之死

    費禕是蜀漢的大才,而且他也頗有軍事才能,可以算作是一個文武全才,在蜀漢朝堂有很高的地位。早在諸葛亮當權時期,費禕就已經是名揚天下了,而諸葛亮對費禕也是非常的看重。曾經諸葛亮南征回來,眾臣夾道歡迎,諸葛亮卻獨獨邀請費禕和他共乘一車,以顯尊貴。之後諸葛亮北伐,費禕也多次為諸葛亮出謀劃策,進一步受到諸葛亮的青睞。及至諸葛亮去世,指定先由蔣婉代替他處理朝政大權,蔣婉以後由費禕處理,而作為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費禕的表現也是頗為出色。

    費禕當權期間,不僅致力於休養生息,給蜀漢帶來了和平,使得蜀漢國力快速恢復、提升,而且面對曹魏的入侵時,他也從不退縮,還曾親自領兵擊敗了曹爽十萬大軍的進攻。然而就這麼一個文治武功都非常優秀的人,卻遭到了刺殺。

    《三國志》原文: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修在坐。禕歡飲沈醉,為修手刃所害,諡曰敬侯。

    原文記載,費禕是被魏國的降將郭修殺害的。於是很多人便認為郭修是魏國派來的,故意假裝投降,藉機殺掉費禕。可事實上,曹魏根本沒有作案動機!因為曹魏本身國力就比蜀漢強,如果雙方都和平發展的話,曹魏的實力會遠遠的超過蜀漢,費禕休息生息的政策正好符合曹魏的利益,曹魏沒必要殺掉費禕,換一個強勢的對手上臺,再次重燃戰火。

    那麼究竟誰才是幕後兇手呢?會是主張北伐的姜維嗎?

    費禕和姜維二人的理念完全不同,姜維是主張積極的北伐的,而費禕卻並不想大動干戈,每次姜維出兵,他都只給姜維不到一萬人的軍隊,這樣的話,姜維很難擴大戰果。而除掉費禕的話,姜維確實是有動機的。事實上,費禕去世後,姜維是真的拿到了軍隊的指揮大權,開始了大規模北伐。從這一點看,姜維確實有可能是幕後兇手,然而也會有很多人疑惑,蜀漢眾人畢竟不是傻子,如果真是姜維動的手,那劉禪會不懲罰他,反而給他兵權?這樣一看似乎姜維也不是幕後兇手。

    那麼到底是誰呢?事實上根據上面的推理,很多證據確實指向了姜維,刺客郭修是姜維帶回來的,還給他了這麼好的待遇,讓他參與和費禕一起的宴會,而最終的獲利者也確實是姜維。我們可以暫且將姜維視為嫌疑人,再細挖,為何姜維犯罪,劉禪不懲罰,很大一個可能就是劉禪本事既是是知情人,也是參與者,而且費禕死後劉禪也是受益人!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自諸葛亮開始劉禪的權力集體被架空的,費禕在世時,其實大權還是在費禕這邊,劉禪沒有多大的權力。

    那麼既然劉禪有奪權之心,為何要拖到費禕都開府了,才採取行動呢?

    這裡面就不得不說到黃皓這個人了。在大家的印象中,黃皓是一個禍亂朝堂的宦官,十惡不赦,然而在當時的朝堂,黃皓卻是劉禪唯一信任的人。自劉禪登基後,他就已經是被諸葛亮架空了,軍政大權歸順於諸葛亮,而且宮中侍衛大多也是諸葛亮的人,劉禪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所以劉禪完全是沒有任何機會的,也不敢有任何想法。諸葛亮去世後,蔣婉接過位置,剛開始也是執行諸葛亮的策略,嚴密監控劉禪,可是到了後面,情況稍微好轉了一點,宦官黃皓開始參與了政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劉禪終於有信任的人在朝堂中樞了,他有了可以和外界溝通的橋樑,而這個橋樑就是黃皓。

    其實很多時候也不怪古代皇帝重視宦官,沒辦法,皇帝身處深宮,而大臣說的事情都是比較偉光正的,真正的訊息還是需要宦官去打聽的。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忍耐,黃皓逐漸為劉禪打通了各方面的關係,而且黃皓為劉禪牽線搭橋,結識了姜維。劉禪要政權,姜維要軍權,兩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費禕,於是在黃皓的撮合與策劃下,劉禪和姜維制定下了刺殺費禕的計劃!由於劉禪無法出宮,所以其實具體細節和謀劃都是黃皓敲定的的,黃皓才是幕後最重要的策劃人。

    最終,魏延指使郭修刺死了費禕,而劉禪則趁機奪權,拿回了屬於自己的大權。當然了,劉禪信守承諾,把軍權給了姜維!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刺死費禕後,蜀漢內部並沒有颳起腥風血雨,而是一片祥和。因為劉禪的勢力已成,諸葛亮一派沒法再壓制劉禪了。

    結語

    綜合來看,費禕之死,姜維算是幫兇,真正的策劃聯絡者是黃皓,而最終拍板人則是劉禪!費禕在宴會上被刺殺,很有可能是劉禪、黃皓、姜維共同做的一個局,他們的共同對手是掌握了軍政大權的費禕,而透過刺殺費禕,劉禪可以拿回屬於自己的大權,姜維可以拿到夢寐以求的軍權,繼續北伐大業!

  • 12 # 傳播快樂的小精靈

    公元253年,成都歌舞昇平。蜀漢實際掌權人費禕喝的醉醺醺的,突然一個人手持武器衝過來,接連在費禕身上連刺數刀,85歲的費禕當場死亡!費禕和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蜀漢四相。費禕的死是蜀漢重大損失,也成為一個三國曆史上千古懸案!費禕位高權重,但是刺殺他的那個人是魏國降將郭修,演義中寫成郭循。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出現在那次高階宴會上的。但是偏偏他出現了!三國志對費禕的死寫的相當含沙射影。影射的矛頭直指姜維。

    眾所周知,姜維是諸葛亮的衣缽繼承者。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不斷地北伐中原。造成蜀漢國力空虛。費禕屢次勸阻他:說我們的能力和諸葛丞相比相差太遠,諸葛丞相尚不能成功,何況是我們呢?姜維剛愎自用,但是蜀漢的兵權全在在費禕手裡掌握著,費禕每次調給姜維的兵力只有幾千人,屬於小規模的騷擾行動,根本對曹魏構不成影響。但是費禕死後,蜀漢兵權盡歸姜維!沒有了羈絆,姜維開始大規模北伐曹魏!姜維文武雙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說的就是他。但是姜維剛愎自用,最終功敗垂成,死在成都之亂中。

    費禕是蜀漢保守派,他也是姜維北伐的最大障礙。但是費禕也是為了蜀漢著想,為了儲存蜀漢實力,但是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遺志,不顧蜀漢國庫空虛,窮兵黷武。而郭循作為一名曹魏降將,如果沒有人的知識,他根本不可能出現在那次宴會上,因為費禕是蜀漢的實際當家人!巧合的是費禕死後,姜維大權在握,也恰恰印證了這一說法!

  • 13 # 山雨夏

    肯定是姜維囉!

    具體原因:

    1. 諸葛亮死後,費禕成蜀國第一權臣,屬於休養生息的右傾主義保守派,處處節制左傾主義冒險派姜維——尿不到一個壺裡。姜維:我忍你已經很久了!

    2. 費禕搞個了年會,想把茶話團結,不想喝多了點,麻痺大意,姜維逮到了機會,暗中指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降將把費禕捅死了。

    3. 後來姜維成了蜀國第一權臣——費禕死後的最大受益者!

    4. 姜維的北伐慾望實現了,但他窮兵黷武,最終失敗了——把蜀國最後一點積蓄打沒了。

    Ps:

    蜀漢(西元221年~263年),又稱季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

    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蜀漢後期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後被曹魏所滅。

    劉備以延續漢室政權稱國號為“漢”,又統治地區古稱為“蜀”,歷史上為區別東漢和西漢,故稱為“蜀漢”、“季漢” ,又因曹魏和西晉並不承認其國號為“漢”,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

  • 14 # 樂不可失

    事實上,當時姜維與費禕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盡皆知,出兵的限制等等,作為當時諸葛亮欽點的繼承人,他是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的

    那作為刺客的郭修當時如何與他接近?

    是費禕考慮不到麼,雖說費禕主政期間偏向於安於一隅,但是當時也確實達到了應有的政治效果,所以在情商和能力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完成這一任務的費禕其實於使命上已無虧欠,不論兇手是誰,是否有這次刺殺,歷史的潮流總是不會因此發生改變的。

  • 15 # 小鴻哥

    公元253年正月大將軍費禕在漢壽邀請了群臣慶祝新年。其間費禕喝醉了,郭脩以手刃趁機殺死費禕。郭脩不用說也是讓在場的其他人誅殺。在此之前張嶷看見費禕喜歡交朋友又對剛歸附的人很信任,特意寫一封書信告戒費禕。三國志: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鑑前事,少以為警。三史書並沒有記錄費禕的反應,他也應該沒有聽進去。郭脩是公元249年姜維率偏師攻打西平,帶回來的魏人。郭脩在蜀漢官居左將軍,待遇也是很不錯的。 有兩種說法一是郭脩為魏國,二是姜維指使。據魏氏春秋郭脩一開始是想刺殺劉禪,因沒有機會下手才轉而刺殺費禕。我認為不是為魏國,郭脩在魏國官職只是中郎小官。而裴松之是講郭脩沒有在魏國任職,為國而刺殺說法不通。而且蜀漢給的待遇也不錯。據魏氏春秋劉禪任命郭脩為左將軍。這是當年馬超做過的官職,多少將軍奮戰一生才能做到的名號將軍。劉禪是庸常之君,費禕也不北伐的。刺殺他們於魏國何益。魏國在郭脩刺殺費禕八個月後才下詔嘉獎。說明魏國隔了很長時間才知道有這回事。

    姜維指使原因在於費禕阻止他北伐。公元241年蔣琬提出順漢水東下收復漢中東部的上庸、房陵、西城、錫等縣。蜀漢很多人反對此計劃。劉禪於是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去傳達旨意並勸阻大將軍蔣琬。姜維卻趁機提出了蠶食雍涼的計劃。蔣琬贊同,並也說服了費禕。蔣琬給劉禪上上疏建議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計劃是姜維率軍為先鋒,蔣琬率大軍為後援。劉禪也同意了此計劃。三國志: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蔣琬姜維都從漢中回到涪城。姜維雖然率了偏師西入,但蔣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蔣琬去世後,姜維升任衛將軍。跟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呂乂任尚書令。蔣琬死後姜維繼續多次提出誘羌、胡以為羽翼,奪得隴右以西。每次想大舉北伐,費禕都會阻止,最多給姜維一萬人。三國志: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費禕拒絕的理由是當年丞相都沒有做成這件事,何況我們才能遠不如丞相。所以說姜維是有動機的。

    費禕一死,不久後姜維就率軍北伐了。 但我認為姜維不會這樣做。首先來說姜維跟費褘共事二十多年,關係還是比較好的。而且姜維在蜀漢也是很受重用。犯不著為了北伐就把費禕殺了。諸葛亮時期: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行護軍徵南將軍。蔣琬時期: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平襄侯是縣侯。這時姜維才三十三歲。據後漢書郡國志:涼州—漢陽郡(天水郡)—平襄縣。)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費禕時期:衛將軍、錄尚書事、假節。此時姜維不過四十五歲。

    我認為還有兩個人有重大嫌疑。那就是陳祗和黃皓,因為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公元246年擔任侍中、尚書令的董允去世。陳祗接任侍中,呂乂接任尚書令。陳祗接任侍中後就跟黃皓互為裡表。黃皓開始干預朝政,陳祗又深得劉禪寵信。公元251年呂乂去世,陳祗接任尚書令。而大將軍費禕自公元248年就出屯漢中,公元251年返回成都。雖然費禕在漢中,但朝中大事都要先諮詢他的意見才能實施。三國志: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這樣就使得尚書令陳祗空有其名而無其實。自然是不想費禕回來的。費禕回到成都後有望氣的人對他講成都沒有宰相位,於是費禕北屯漢壽。太巧合了吧,以前怎麼沒有望氣者這樣講過。望氣者就是那些風水迷信那一套。而黃皓也曾以巫師的口告訴劉禪魏國不會伐蜀。我認為是有人不想讓費禕待在成都。公元252年冬天費禕在漢壽開府。開府就是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就是費禕可以任命大將軍府官員。諸葛亮任丞相時就開府。例如魏延任丞相府司馬、馬謖楊儀費禕任丞相府參軍、蔣琬張裔任丞相府長史。蔣琬在世時就以尚書令開府。費禕開府就使得尚書令陳祗更加有名無實了。當年蔣琬能以尚書令開府,陳祗任尚書令卻並沒有開府。這就跟當年諸葛亮和李嚴同為顧命,諸葛亮開府而李嚴卻不開府。

    費禕死後,姜維常年統軍北伐。陳祗從來都不制止姜維。因為姜維常年在外征戰,很少參與朝政。陳祗深得劉禪寵信,又跟太監黃皓勾結在一起。所以姜維的地位雖然在陳祗之上,但權力是不如陳祗。三國志: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陳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而宦官黃皓在董允在世時是敢幹預朝政的。但是自從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陳祗接任侍中。陳祗跟黃皓勾結在一起,黃皓開始透過陳祗干預朝政。三國志:陳祗代允(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公元251年尚書今呂乂去世,陳祗又接任尚書令。陳祗的權力更大,宦官黃皓更能干預朝政。這年夏天大將軍費禕突然從漢中返回成都,這兩者間也許是有關聯的。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宦官黃皓完全撐握了蜀漢的大權。華陽國志:自禕(費禕)歿後,閹宦秉權。

    公元255年八月姜維北伐,在洮西之戰中斬殺魏軍數萬人。這是自襄樊戰爭以來,蜀漢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姜維因功封為大將軍。三國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公元256年姜維計劃再次北伐,利用上次的大勝。姜維北伐策略是他親率主力進軍上邽,並命令漢中都督胡濟率軍在上邽跟他匯合。因胡濟並沒有趕到,以致姜維大敗。三國志: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損失在萬人左右。我認為胡濟失期上邽是有陰謀。姜維行軍打仗多年不會不給胡濟足夠的時間行軍,但胡濟偏偏趕不到。姜維段谷大敗後,主動上書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三國志: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大敗後好像也沒有問責胡濟,胡濟也沒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失約。而失期的胡濟不得沒有受懲罰,反而升為右驃騎將軍。

    我認為背後是有人指使胡濟失期的,不然胡濟拼命也會趕到。必竟姜維此時是大將軍,事後姜維問責他也不好受。能讓胡濟不怕姜維問責的,蜀漢有三個人即後主劉禪、尚書令陳祗、黃門令黃皓。我覺得劉禪不會這樣做。陳祗和黃皓這兩個人很有可能。公元254年時姜維還只是衛將軍,班位在尚書令陳祗之下。公元256年春就升姜維為大將軍,班位在陳祗之上。蜀漢一共只有三位大將軍,蔣琬費禕姜維。姜維是唯一憑藉戰功得來的。姜維升為大將軍後,班位就在陳祗之上。在當年姜維準備趁勝進軍。給胡濟下命令在上邽匯合,結果胡濟失期不至。姜維因戰敗自貶為後將軍,連降了四級。正常來說姜維應該問責於胡。,姜維沒有這樣做是因為心知肚明。 在劉禪內心深處,陳祗黃皓這樣的才是忠臣。

  • 16 # 西府趙王爺

    費禕之死無疑是三國曆史上一個無解的謎案,而最大的嫌疑的人就是姜維。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依舊有能力與曹魏抗衡,但隨著一起謀殺案的發生,蜀國的命運就此被改寫,諸葛亮的心血付之東流,這場兇殺案就是三國末年著名的“費禕遇刺案”。

    費禕何許人也?

    費禕學識淵博、聰明過人、知人善用、光明磊落、操守廉潔、性格謙恭,對內製定安民之法,對外計劃攘敵之策。

    費禕的智慧被諸葛亮認可,費禕的為人被劉禪所信任,諸葛亮出征之時,費禕經常以“外交使節”的身份出使吳國,與孫權商談蜀吳兩國共同抗曹的具體事宜,費禕的口才和人品被孫權大為讚賞,因此,費禕在蜀吳兩國的口碑都十分良好。

    《出師表》裡面,這個了也是親自推舉過費禕。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諸葛亮去世之前,親口指定費禕、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輔佐劉禪管理蜀國,可見費禕對於蜀國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費禕遇刺案的經過

    延熙十六年正月 ,蜀國全體人民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身為諸葛亮接班人的費禕在葭萌關主持歲首大會。

    生性灑脫的費禕在酒宴之中推杯換盞、豪飲美酒,不經意間便歡飲沉醉,刺客郭脩趁費禕酒醉之時靠近他的身旁,抽出刀子便刺向費禕的心臟,費禕躲閃不及,當即死亡。

    衛兵擒住郭修後,不由分說的將郭脩,當場殺死……

    刺客郭脩

    刺客郭脩原本是魏國涼州西平人,曾宣誓效忠曹魏政權,姜維征戰西平時郭脩被俘。

    一向憎恨魏國將領的姜維,一反常態的將郭脩推舉為“左將軍”,正是因為姜維的大力推舉,身為俘虜的郭脩才能夠得到官職,並且混入只有蜀國的中、高層人物才能參加的歲首大會。

    費禕遇刺案的疑點

    疑點一:郭脩為什麼要刺殺費禕?

    理論上來說,郭脩效忠於魏國,而費禕是蜀漢政權中的關鍵人物,如果郭脩企圖打擊蜀國,殺死費禕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個答案似乎說不通。

    第一,如果郭脩企圖向世人顯示對魏國的忠心,大可在姜維面前以身殉國,沒有必要“夾著尾巴做人”投降蜀國作一個階下之囚。

    第二,郭脩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姜維提拔,所以他不可能在投降之前就計劃好了刺殺費禕的過程。 第三,從灌醉費禕,到郭脩靠近費禕的過程一氣呵成,這很顯然是一場謀殺,而不是簡單的刺殺。

    疑點二:衛兵為什麼要將郭脩當場殺死?

    《蜀書》、《後主傳》、《費禕傳》中寫的很清楚:“郭脩被蜀兵殺死。”並不是自殺。 為什麼衛兵要將郭脩殺死呢?難道不應該抓起來調查一番嗎? 這兩個疑點,將“費禕遇刺案”性質變為“謀殺費禕案”。 透過調查史書中的蛛絲馬跡、各種線索,歷史將真相的指標,指向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姜維。

    幕後兇手姜維

    證據一: 姜維與費禕素來不和,二者之間不合表現在政治思想的分歧上。 姜維是“鷹派”,費禕是“鴿派”,姜維是個“賭徒”,費禕是塊“石頭”。

    諸葛亮過世後,費禕堅持休養生息,不管是前面的魏延還是後來的姜維,每每要求出兵伐魏,費禕都裁製不從。可以說費禕在世時,姜維被打壓的很慘。特別是蔣琬死後,二人矛盾一度升級,堪稱針鋒相對,《三國志》記載,費禕死後,姜維立刻便率領數萬大軍出征。可見姜維有多麼盼著費禕死。

    證據二: 郭脩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左將軍,參加歲首大會,姜維起到了決定性因素。 劉備、馬超、張飛均當過左將軍,可見左將軍這個官職並不是一般人能當的,尤其是劉備當過左將軍之後,這個官職更是非心腹大臣不能賜予,而郭脩區區一個俘虜,卻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升任左將軍,沒有一個強硬的後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擔任蜀國大將軍的費禕之外,只剩下劉禪和姜維了,劉禪雖然傻,但不至於把自己老爹當過的官職賞給俘虜。 如此一來,便只有姜維有這個權力,和動機。

    證據三:《姜維傳》中寫的很清楚:“好立功名,陰養死士……”。

    好一個“陰養死士”,把姜維的心性寫的明明白白, 郭脩不就是死士嗎?

    《福爾摩斯》中一句話寫的非常好。 當一切合乎情理的線索全部指向一點時,哪怕這一點再不可思議也是絕對真實的。“費禕之死”的一切線索都指向了姜維,雖然不能就此斷定姜維是不是幕後黑手,但從嫌疑上講,他絕對是“費禕謀殺案”最大的嫌疑人。

  • 17 # 譜寫歷史長歌

    蜀漢大將軍費禕被刺殺之迷

    姜維的嫌疑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姜維回成都被封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四年後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司馬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任命姜維為營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何為偏軍呢,就是小股部隊,蔣琬給姜維每次不足一萬的部隊,打打西面的羌族。

    延熙十年,姜維第一次北伐魏國,當時蔣琬已經去世,繼任大將軍的是費禕,姜維率軍出隴西與魏國大將軍郭淮、夏侯霸大戰,試探性攻打勝負未果後撤退。

    延熙十二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攻打曹魏的西平縣,不克而還。

    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地區。但是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什麼意思呢?

    姜維每次自信滿滿,想學習諸葛亮大規模北伐,大將軍費禕都不允許,費禕和蔣琬一樣每次只給姜維不到一萬人的部隊玩玩。

    第二年的延熙十三年,姜維再次率領不到一萬人的部隊攻打西平縣,俘虜後來刺殺大將軍費禕的兇手!魏將郭修。

    延熙十六年春季,大將軍費禕被郭修刺殺身亡。而才到同年夏季,興奮的姜維終於能率領蜀軍主力數萬人自石門圍攻南安,魏國援軍還沒到,姜維就已經遭遇後諸葛亮一樣的問題,軍糧耗盡而退軍。

    兇手郭修何許人也?

    一個被姜維俘虜的魏國中郎將,三年後刺殺了大將軍費禕。

    郭修被俘虜後肯定投降了,因為被劉禪封為左將軍。左將軍啊,當年劉備馬超的官職還是左將軍,當年姜維的官職是衛將軍,一個被俘虜投降的敵國官員,沒有姜維的推薦,怎麼可能能當左將軍,甚至能接近大將軍費禕。

    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於漢壽縣開辦歲首大會,左將軍郭修當時在座,趁著費禕喝醉,郭修親手刺殺費禕,自己亦被蜀人所殺死。

    訊息傳到魏國,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詔追封郭脩。

    “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

    曹芳下的詔書,曹芳239年繼魏國皇帝位,年僅八歲,253年,曹芳22歲。

    而魏國於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之變,251年司馬懿去世,253年這年大將軍費禕被刺殺事件發生,這道聖旨不是傀儡皇帝曹芳發出的,而是魏國真正的掌權者司馬師發出的。

    追封郭修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賜諡號為“威”,其子承襲父爵,加拜奉車都尉,重賞。

    首先,曹魏朝廷不可能有意派郭修詐降刺殺接近大將軍費禕,費禕是個主和派,才能遠遠比不上諸葛亮,主張蜀漢修養生息,等曹魏有變故再大規模北伐,反對姜維直接大規模北伐,說諸葛丞相那麼厲害都不能成功,何況是我們這些人。

    派人詐降把費禕刺殺了,姜維上位,讓姜維來連年騷擾魏國邊境?這顯然不可能。

    郭修本人的動機呢,沒有滅國之仇,沒有父母被殺之仇。就算有親人被殺之仇,也是殺打西平的姜維,不可能殺費禕。

    費禕被刺殺,受益最大的就是姜維,可能是出於懼怕被費禕壓抑一輩子的心理。

    從此能不受約束,帶著蜀軍主力北伐。疑點最大的還是姜維,短短三年,把郭修培養成死士,死士者,為了富貴或者報恩賣命。

    為姜維指使的可能性最大,一個降者沒有理由無故拼了命刺殺大將軍費禕,再說他姜維自己也是降將,也沒有刺殺諸葛亮,郭修在知道自己也必死的情況下。或許,郭修本身就是個頭腦發熱的人。

  • 18 # 不沉的經遠

    刺殺費禕並沒有什麼幕後兇手,只是郭脩的個人所為,所謂姜維主使不過是陰謀論的想法而已。

    延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新年宴請群臣,喝的大醉,結果被出席宴會的魏國降將郭脩刺殺。本來這也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刺殺事件,不過因為費禕在位時,一直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姜維每次請命北伐時,費禕都表示反對,給他的部隊不過萬人左右。直到費禕遇刺以後,姜維才得接管兵權,在延熙十六年夏就發起了北伐。因為姜維成為此次刺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郭循又是被姜維俘虜回來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郭脩刺殺費禕的幕後主使是姜維,不過這以說法並不可信。

    根據《魏氏春秋》記載,郭脩是魏國西平人,素有才名,年輕時就被封為中郎。中郎雖然在三國時期不過時一個榮譽稱號,並無實權,不過年少時能得到這個封號,也算很有前途的。結果郭脩卻被姜維抓到了蜀漢,妻離子散,雖然被劉禪封為左將軍,但是依然心中怨恨。所以郭脩多次欲刺殺劉禪,因為沒機會得手,才改為刺殺費禕。

    郭脩既然對被俘虜到蜀漢耿耿於懷,那麼對把他抓來的姜維自然也是充滿怨恨,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聽從姜維的安排,去刺殺費禕。姜維要是私下和郭脩會面,倒可能被郭脩直接給殺了。所以姜維不可能和被俘以後的郭脩勾結,刺殺費禕。

    而且郭脩刺殺費禕以後,他被曹芳追封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追諡威侯,並讓他的兒子繼承了爵位,加拜奉車都尉。從這點看,郭脩刺殺費禕,應該還是怕自己在蜀漢當官會連累留在魏國的家人,因此冒險一搏。

    所以說郭脩刺殺費禕,應該是出於自己的目的,姜維不大可能和他勾結。

  • 19 # 老夫從不吹牛

    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而死,姜維是最大的嫌疑人,蜀主劉禪竟然也有嫌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歲首宴會上的刺殺案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漢正在開辦歲首大宴,身為百官之首的大將軍費禕意氣風發,文武官員爭相敬酒。

    突然,左將軍郭脩端著一杯酒走了過來,身為魏國降將的郭脩,雖然位居左將軍,可是在蜀漢朝堂一直是個小透明,對於他走過來像費禕敬酒,官員們看在眼裡,卻並不感到奇怪,想在蜀漢朝堂混下去,怎麼能不巴結一下聖恩正隆的大將軍呢?

    正在官員們其樂融融的時候,突然之間,“啪”地一聲,眾人循聲望去,原來是大將軍的杯子掉到了地上。

    還不待眾人仔細思考,大將軍本人也緩緩朝地上倒了下去,手指還指著身邊的郭脩,嘴唇微動,似乎在說著什麼,這些反應速度超人一等的重臣們馬上發現了真相!

    大將軍遇刺了!

    蜀漢當朝大將軍、文武百官之首的費禕遇刺身亡了!

    刺客郭脩

    郭脩,也稱郭修,也有說法本名郭循。在《三國志》中,在蜀國、魏國相關記載中都記載了費禕被刺一事,但是對於刺客的名字記載有所不同,有的名郭脩,也有說法是郭循,考慮蜀不置史,我們參考《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所引用的“郭脩”。

    八月,詔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為所執略。……其追封脩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諡曰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賜銀千鉼,絹千匹,以光寵存亡,永垂來世焉。”——《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250年,姜維第二次率軍攻打西平,前一年他出徵過一次,不克而還,這一次俘虜了魏國將軍郭脩。

    郭脩被俘虜之後,不僅沒有被殺,反而受到“重用”,被封為前後左右將軍中的“左將軍”。

    對於蜀漢來講,左將軍這個位置非同一般,當年劉備起家之時,曾一度打著“左將軍”的旗號,混跡於諸侯之間。

    後來,劉備得到漢中,稱王,第一個被封為左將軍的就是馬超,後來吳懿、向朗都曾任過左將軍一職,在蜀漢的武將層中,也算是一個比較高的武職。

    雖然說郭脩是降將,但是三國爭霸,降將受到重用的例子也並不少見,比如俘虜郭脩的姜維就是降將出身,此時在蜀國已經是僅次於費禕的二號人物,可見郭脩前途並非無亮。

    那麼,他為何要拼著自己性命不要,一命換一命去刺殺費禕呢?他跟費禕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大將軍費禕

    蜀漢短短數十年國祚,有四人被合稱為蜀漢四相,他們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曾見過這樣一句話:“費禕不死,蜀漢不滅。”這句話自然是誇大其詞,但是他的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算是他執政期間的總評。

    而且,費禕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是他的這個大將軍卻是實至名歸,能得百官擁護。

    從漢武帝時期,因為丞相權力過大,因此扶持衛青為大將軍,位還在三公之上,一直到東漢末年,大將軍一職不僅僅是武職巔峰,一般都由外戚所擔任。

    《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費禕之所以能受到劉禪重用,其實也有這方面因素,費禕也是外戚。

    在諸葛亮時期,劉禪年幼,再加上劉備剛入益州不久,對益州掌控力並不強,因此丞相諸葛亮總攬大權,讓劉禪渡過了根基不穩的時代。

    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自然不希望繼續淪為傀儡皇帝,於是將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任命為尚書令,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最後升為大司馬,雖行丞相之事,卻再無丞相之名。

    到了費禕時期,劉禪更是牢牢掌控著手中的權力,名義上的百官之首就成了外戚的費禕。

    費禕的長女嫁給了劉禪的太子劉璿(xuan),而劉禪的小女兒也嫁給了費禕的次子費恭。

    雖然說,費禕哪怕不是外戚,也有宰相的能力,但是大權在握的劉禪未必會容忍一個非外戚成為大將軍。

    刺客的費禕確確實實是蜀漢朝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僅深得皇帝的信任,也能得到大多數官員的擁護。

    第一個懷疑目標:姜維

    姜維是刺殺費禕的幕後主使?聽起來很讓人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很有市場,這到底是為什麼?

    1.動機:費禕是姜維的最大政敵

    眾所周知,作為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降將,姜維的畢生目標就是北伐,從這點來說,他無愧於諸葛亮對他的信任。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蜀國已經不是當年的蜀國,現在掌權人也不再是諸葛亮。

    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北伐我們先不提,畢竟這種事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要明白的是,蜀國大將軍費禕是反對北伐的,為此還多次制裁過姜維。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漢晉春秋》

    (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姜維傳》

    姜維如果想要一展抱負,舉國之力北伐,除掉一心想要休生養息的費禕是當務之急,因此,姜維確實有除掉他的動機。

    2.與刺客的關係

    姜維本是天水人,被諸葛亮降服。而郭脩原本是魏國將領,涼州西平人,被姜維俘虜。

    身為俘虜,卻能官至左將軍,可見蜀漢對郭脩的重視,更可見姜維對他的重視。

    要知道,當時姜維是一力主張拉攏羌胡為己用,以此來控制隴西的,這也是他出兵攻打西平的根本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郭脩才能官職左將軍,可見姜維在其中出力不小。

    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三國志·姜維傳》

    從這個角度出發,郭脩是姜維一手提拔起來的,更有甚者,認為郭脩就是姜維所蓄養的一個死士,只不過是藉著魏國降將之名,而被他安插入朝堂,目的就是為了行刺費禕。

    3.受益最大者:姜維

    費禕死後,姜維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主持北伐。

    費禕死於253年春,自當年夏天開始,沒有了費禕制約的姜維,就率領數萬人出石營,魏國南安。

    此後,連續數年,姜維每年都率軍北伐,堪稱窮兵黷武,本來就人口不多的蜀國幾經戰亂,死傷甚多,百姓怨聲載道,姜維不得不從大將軍位上自貶為後將軍。

    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三國志·姜維傳》

    從結果來看,雖然姜維數年北伐,不但無功,反而大耗國力,但是費禕之死,確確實實讓他有了一展胸中抱負的機會。

    從各方面來看,好像姜維都是這場刺殺的幕後主使,但是我們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姜維是位高權重的衛將軍,而不是普通人,作為規則的既得利益者,他不可能去打破規則,行此暗殺之事,真這樣做了,誰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會不會是自己?

    另外,郭脩是姜維所俘虜的,眾所周知,而且姜維自身是降將出身,這樣一來,敗壞了降將的名聲,這不是往自己臉色潑汙水嗎?

    最後,姜維沒有打得動郭脩的籌碼,表面上看,姜維讓郭脩在蜀國受到重用,但是這畢竟不可能讓他明知必死,而去為姜維殺人,要知道不是姜維 ,他也不會淪為蜀國俘虜。

    總的來說,姜維是幕後主使的可能性極低,從歷史程序來看,事後蜀國也沒有發現姜維與此事有關的蛛絲馬跡,反而將姜維升為大將軍,可見,蜀漢上至皇帝劉禪,下至文武百官,對姜維還是頗為信任的。

    第二個嫌疑人:劉禪

    在影視劇中,經常聽到一個詞“開府建牙”,指的是高階官員接受皇帝命令自行開設府署,建立衙門,處理軍政事務。

    最有名的莫過於諸葛亮以丞相身份開府,所以在北伐期間,叫得上名號的隨行官員很多都以丞相府屬官的身份來辦事。

    比如馬謖是參軍,意思就是參丞相軍事,類同荀彧參丞相曹操軍事;楊儀之所以想殺魏延 ,也是因為他當時的身份是丞相府長史,隨軍長史,與另一個留府長史蔣琬同級,他以為丞相一死,作為丞相府最高官員的他就能順利接替諸葛亮的職位,沒想到諸葛亮卻早已向劉禪推薦了蔣琬。

    魏延也是如此,在北伐期間,開始被諸葛亮任命為丞相司馬,後來升為前軍師,都是丞相府屬官官職,便於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調遣。

    無論馬謖的參軍,還是蔣琬、楊儀的長史,都是丞相府的官職,都是丞相開府之後招的只屬於丞相的官員。

    由此可見,此時的開府並不如南北朝一樣氾濫,而整個蜀漢,更是隻有諸葛亮、蔣琬、費禕有開府之權。

    而巧合的是,費禕在252年才被劉禪允許開府治事,在第二年的第一天就被刺殺,此後,蜀漢再無有開府治事的宰相。

    於是,就有一種猜測:會不會是劉禪為了防止費禕做大,擔心再度培養出一位權臣,這才有了刺殺費禕之舉?

    這種說法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在費禕被刺前,憮戎將軍張嶷曾勸費禕,小心刺客,說明當時費禕的位置很危險,而能讓一人之下的費禕感到危險,卻無法做出反應,那麼這個危險貌似只能來自於皇帝?

    嶷初見費禕為大將軍,恣性汎愛,待信新附太過,嶷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鑑前事,少以為警。"後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國志·張嶷傳》

    另外,前幾任丞相都非外戚,而到了費禕之時,不僅讓太子娶了費禕之女,還將自己女兒嫁給費禕之子,是不是猶如曹操與漢獻帝互通婚姻?這其實是一種不信任表現?

    但是,這種說法我個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首先,此時的劉禪已經不是從前的劉禪,早已大權在握;其次,此時的費禕並不能一手遮天,不談還有與他不合的姜維,本身費禕是外地人,根本沒有根基架空劉禪;最後,劉禪也沒有能力讓貪生怕死的郭脩為他而死。

    第三個嫌疑人:司馬師

    251年,司馬懿去世,此時曹魏真正掌權的是司馬師,曹魏的皇帝還是曹芳。而254年,也就是費禕死的第二年,司馬師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傀儡皇帝。

    這個時間說明,此時的司馬氏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從權臣到篡位只差一步之遙,現在是要向全國釋放“自家要當皇帝”的訊號的時候了 。

    而刺殺費禕對司馬氏來說,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首先,據《魏氏春秋》記載,郭脩的第一個刺殺目標並不是費禕,而是蜀漢皇帝劉禪,只是一直尋不到機會,這才退而求其次,要是真能刺殺到劉禪,那麼對司馬氏來說,蜀國政權交替,對魏國是暫時沒有危害的,司馬氏正好可以放心發動國內政變。

    姜維劫之,脩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脩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魏氏春秋》

    其次,殺了費禕之後,讓主張北伐的姜維上臺,引起區域性戰爭,更容易讓司馬氏徹底掌控朝政,無論是安插人手,還是排除曹魏忠臣,都有動手的理由。

    最後,司馬氏更有能力這麼做,因為郭脩雖然投降,但是他是戰敗被俘,說明他的家人還在曹魏。而他能投降,也說明他是一個怕死的人,能讓一個怕死的人去做刺客,只能是有比死亡更讓他害怕的事,那就是家人的安危。

    費禕死後半年多的時間,魏帝曹芳下令追封郭脩為長樂鄉侯,兒子襲爵,可見魏國掌權者對他的這個舉動還是非常滿意的,是否能從側面說明,這就是他們所指使的呢?

    最後一個嫌疑人:郭脩自身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曹魏大將於禁被俘投降,後來呂蒙攻破將領,于禁輾轉到了東吳,並被東吳送回洛陽,向曹魏示好。

    再次回到魏國,魏帝曹丕雖然明面上赦免了他的罪過,但是卻利用他拜祭曹操之時,氣死了于禁。

    要知道于禁可謂是曹操的老臣,跟隨曹操征戰四十年,勞苦功高,就因為一次戰敗投降,晚景淒涼。

    而郭脩在曹魏的身份怎麼都是比不上于禁的,那麼,郭脩投降之後,他自身不說,他的家人會不會受到牽連被殺呢?

    這是極有可能的,於是郭脩在劫後餘生之時,不僅沒有感到輕鬆,反而愈加惶恐,最後突然生出了一個將功贖罪的心思,那就是刺殺蜀國皇帝!

    為了讓曹魏知道他是忠心於國家的,他聯絡到了曹魏間諜,將自己的計劃告知朝堂,讓他們不要急著處置自己的親人,等待自己用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清白,於是有了刺殺劉禪不成,最終刺殺費禕一事。

    總結

    一般而言,作為俘虜而投降的郭脩是怕死的,而且在蜀國待遇不錯,比自己原本在魏國官職還高,那麼是什麼給了他勇氣,用自己的命去換跟自己無冤無仇的費禕一命呢?

    要麼是利益,要麼是威脅!

    對於郭脩而言,利益也許可以排在後面,威脅更有可能,自己是必死,那麼威脅不會是來自於自身,只能是來自於曹魏的家人,如此來說,蜀國內部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是後面兩者。

  • 20 # 麻花的故事

    確實,費禕的死很有很多線索都指向姜維,因為當時蜀漢政權中最具實力的二人就是費禕和姜維,而且在蜀漢戰略上有著不同的見解,那為了除掉自己的政敵,姜維是有動機的。

    更重要的是刺殺費禕的人名叫郭循,此人原本是魏國將領,在姜維第五次北伐中被俘虜,之後歸順了蜀漢。

    既然是姜維的俘虜,那麼說服郭循歸順蜀漢的也肯定就是姜維,那麼也就算是他姜維的人了,那麼姜維也就有了作案的能力。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姜維影視劇形象

    是姜維乾的嗎?

    我們先來看這事背後的主謀是姜維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管是姜維還是費禕,那都是諸葛亮為了蜀漢培養的接班人,唯一的區別在於姜維堅決貫徹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張北伐曹魏。

    而費禕則考慮到蜀漢本來根基就薄弱,常年北伐給蜀漢帶了巨大的負擔,但又不敢對北伐這個諸葛亮生前就定下的戰略方針提出質疑,所以費禕對北伐這事是很矛盾的,大概就是既不支援也不反對。

    姜維數次北伐線路

    這也是為什麼在費禕當權的這個階段,姜維依舊發動了五次北伐的原因,雖然每次給姜維的兵馬都在一個蜀漢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也就是說費禕的想法應該是北伐可以,但戰爭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能擴大。

    既然費禕並沒有明面上直接反對姜維北伐,那麼二人在蜀漢戰略方針上的政見不合自然也就不存在,姜維也就沒有了刺殺費禕的動機。

    其次,雖然費禕在北伐這事上很矛盾,但諸葛亮對隴右這個戰略要衝的執念卻被費禕很好地繼承了。

    隴右地區

    只不過費禕是希望透過拉攏當地門閥士族的方式來實現對隴右的控制,因此他非常重視對隴右望族的關係。

    說巧不巧,郭循家就是隴右的望族。這也是為什麼姜維會在郭循歸順蜀漢後就第一時間把郭循推薦給費禕的原因,也是後來郭循能刺殺成功的關鍵。

    從這裡可以看出,拉攏隴右望族這事在姜維那至少也是不反對的,不然也不會把郭循推薦給費禕。

    如果硬要說姜維在這事上是有所圖謀的,那麼就說明費禕和姜維的關係並不好,就算費禕迫切希望拉攏隴右望族也肯定會提防著姜維介紹過來的人。

    費禕

    可事實上呢?費禕不僅沒有提防,還破格提拔郭循為左將軍,直接成為了費禕的心腹,可見其對郭循的信任到達了什麼程度,也說明了費禕和姜維的關係可能不好,但絕對沒有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而且在當時,費禕破格提拔郭循這事並非沒人提出質疑,張嶷就曾勸過費禕,說他身系蜀漢社稷,做事要小心謹慎一些,還特別例舉了岑彭、來歙都是被刺而亡的案例來提醒費禕,費禕對此卻一笑置之,由此同樣可以看出費禕和姜維的關係並沒有到那種需要相互提防的程度。

    最後,費禕作為姜維的直屬上司,其實已經非常支援姜維的工作了,就算姜維對支援力度有所不滿,那最多也就是私底下發發牢騷,絕對不敢也沒必要以下犯上。

    張嶷影視劇形象

    因為姜維自己知道帶兵打仗他可以,但要他治理一個國家,和要了他的命也差不多,從後面姜維掌權後除了幾次北伐把蜀漢打了個一乾二淨外別的啥也沒有就能看得出來。

    而他姜維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不可能不知道有一個安定的後方對他前線的重要性,所以他怎麼可能做出自斷一臂的事呢?

    既然姜維沒有作案動機,也沒有作案的必要,那麼他還殺費禕幹嘛?

    姜維影視劇形象

    不是姜維,是曹魏嗎?

    除了姜維,還有一個嫌疑人,那就是曹魏,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蜀漢和曹魏是站在絕對的對立面上的,那麼曹魏自然就有作案動機。

    兇手郭循又曾是曹魏舊將,假意投降來個“身在漢營心在曹”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郭循原本是想要刺殺劉禪的,但由於每次想要靠近劉禪都會被近侍擋下,一直沒有找到機會,所以才對蜀漢另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費禕下手。

    劉禪影視劇形象

    更重要的是,在得知郭循在蜀漢幹出“捨生取義”這等壯舉後,曹魏的反應也是對郭循的事蹟進行了大肆的宣揚,同時還封郭循為樂鄉侯,食邑千戶,子孫承襲爵位。

    這不管怎麼看都應該是曹魏在背後指使郭循這麼幹的了。但事實上也沒有那麼簡單。

    一來,郭循在戰爭中被俘這事是偶然事件,曹魏事先不可能預料到這種事情的發生,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前安排好郭循到蜀漢後的工作。

    那麼是不是曹魏在蜀漢陣營中有臥底給他帶話呢?這個可能性也不高,雖然戰時雙方相互安插個間諜什麼的是常態,但這樣的間諜一定是長期潛伏的那種,且不說郭循不可能知道這個間諜是誰,而這個間諜就算知道郭循這麼個人,他也不好判斷郭循的態度到底是什麼。

    這事只存在於影視作品當中

    再者說,這樣的間諜一般都是有更重要的任務的,根本沒必要為了刺殺一個人而冒著暴露的風險去和曹魏通訊往來,或者過分接觸一個曹魏降將。

    況且曹魏在蜀漢那是不是有這樣一個間諜都兩說,如果有,鄧艾也不用那麼狼狽的偷渡陰平了,蜀漢估計早就滅亡了。

    二來,曹魏事後對郭循進行表彰很大程度是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希望手下那幫子人都學學人家郭循。

    而且如果郭循連命都豁出去了幹這事,曹魏方面都不表示一下的話豈不是要寒了手下人的心,所以這事不管曹魏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必須要做的,並不能直接成為其作案的證據。

    實力相差實在過於懸殊

    三來,其實不管是刺殺劉禪也好,費禕也罷,劉禪是個什麼主曹魏政權比我們可清楚得多,而費禕雖然有點能力,但那也只是侷限在守土,對曹魏的威脅可以說還不如姜維,對於這樣的人曹魏根本沒必要急於處理。

    如果有,那諸葛亮估計都被刺殺了不知道多少回了,可事實上諸葛亮都沒經過這麼驚心動魄的場面,他費禕何德何能?

    諸葛亮影視劇形象

    那究竟是誰呢?

    會不是是司馬懿呢?因為網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當年司馬懿不是在外面養了3000死士嗎?而郭循就是那3000死士中的一個,這事就是司馬懿讓郭循乾的。

    事實上這個說法是真的純屬瞎掰,且不說司馬懿養死士是為了將來某一天的謀劃,蜀漢自諸葛亮死後根本就沒在被司馬懿重視過。

    這要是讓司馬懿知道,他肯定會說“你們這些人一天天沒事就盯著我不放,殊不知你們眼中只有我,而我的眼中卻是天下。”

    別啥屎盆子都往我頭上扣

    而且郭循身為隴右望族之後,要吃喝有吃喝,要地位有地位的,身為曹魏將領,幹嘛非得去當司馬懿的死士。

    是司馬懿人格魅力太突出,還是司馬懿許給了郭循什麼好處?顯然都不切實際,雖然司馬懿在公元249年就發動政變控制了曹魏,而郭循也是第二年被俘的,時間能對上。

    但司馬懿沒多久就嗝屁了!給他郭循的好處,在司馬昭和司馬師那還作數嗎?這個已經身在漢營的郭循可不得而知。

    所以這事大機率也不是司馬家乾的。

    來告訴我誰是郭循

    我個人倒是有個猜測,郭循降蜀後,又得到了身為丞相的費禕的重用,一開始應該是想在蜀漢一展拳腳的。

    這個時候他並不擔心家人在曹魏的安全問題,畢竟降來降去這事在三國並不罕見,黃權在在夷陵之戰後降了曹魏,他的家人同樣都還在蜀漢,劉備不僅沒有因此發難,反而善待了黃權的家人,所以當時大家都知道世道亂,有些事也是身不由己的,一般都不會對家人怎麼樣。

    但司馬懿那一家子就不一樣了,出了名的疑心重和陰狠手辣,本來就曾是曹魏將領的郭循肯定也知道,於是司馬懿掌權後他就開始惴惴不安起來,開始了一連串的心理活動,什麼自己在蜀漢這邊為什麼能這麼快就得到重用,是不是出賣了曹魏什麼重要的情報云云。於是最終做了個決定,以身犯險刺殺蜀漢重要人物來立投名狀,以此換來家人在曹魏的幸福生活。

    我不答應

    結語

    顯然費禕被郭循刺殺這事的背後並沒有什麼所謂的主謀,就是他自己心理活動上的一個變化,其實司馬懿一家未必會對他的家人下手,說實話,他郭循也不是什麼大人物,要不是幹了刺殺費禕這事,估計都沒人認識,而且就郭循的出身而言,不僅蜀漢想要拉攏,曹魏同樣要拉攏,司馬懿一家更是要拉攏,所以根本不可能為難郭循的家人,這完全就是郭循自己想多了,最終走上了這條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運用槓桿來獲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