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宮女史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隋唐是一體的,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朝代,但無論是從血緣還是繼承上來看,隋唐都是不可分割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廣的妻子文獻皇后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母元貞皇后是親姐妹,她們都是獨孤信的女兒。

    不過兩人是同父異母,說起來,獨孤信在古代史一個很強悍的存在,他自己的結局雖然算不上好,但他卻生了三個皇后,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后,長女明敬皇后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就是元貞皇后。明敬皇后和元貞皇后都是郭氏所生,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則是崔氏所生。

    文獻皇后和元貞皇后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感情應該不錯,至少元貞皇后去世之後,文獻皇后很疼愛這個外甥,而隋文帝對李淵也很看重,如果不是這樣,恐怕早早沒了父母的李淵和李密的命運就差不多了。

    李密當初被隋煬帝趕出了宮,斷了為官之路,不得已走上了一條特別的路,而李淵長大後就進宮在隋文帝身邊做了千牛備身。隋文帝去世,隋煬帝繼位,隋煬帝對這個表兄雖有猜忌,但還有幾分信任,所以李淵並不曾被排擠。

    615年,李淵成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平定叛亂,迎擊突厥,又在617年成為太原留守。正是李淵在太原這幾年的苦心經營,才為後來的晉陽起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隋煬帝這個表弟一步步作死的時候,李淵這個表哥卻在太原默默積蓄力量。

    當楊廣蝸居在江都不肯北歸的時候,李淵在晉陽起兵,然後迅速佔領了長安,表兄弟倆站在了對立面。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驍果軍所殺,不久,李淵在長安登基,江山易了姓。但是李淵雖然老謀深算,運籌帷幄從表弟手中奪來江山,但是他卻沒有玩過自己的兒子。

    626年,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後逼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從此李淵就被困在宮殿中,餘生只剩下生孩子的樂趣。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自然也是廣納美女充實後宮,其中他的表叔楊廣的女兒楊氏也成了他的妃子,即楊妃。

    楊妃為李世民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之一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吳王李恪。李恪也算是名揚後世,至少是李世民所有庶子中最有名的。李世民似乎很喜歡李恪,說過李恪“英果類我”的話。643年,李承乾意圖起兵的事情被發現,太子之位是別想了,能保住性命已經不錯了。

    在李世民的保全下,李承乾最終被廢為庶人,並被流放。而太子之位就這麼空了下來,本來魏王李泰有希望做太子,他自己也為之努力了很久,併成功說服李世民立他為太子,但被褚遂良所阻。因此李世民只得在其他兒子中選擇繼承人。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挑選,因為李世民本來就只有三個嫡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泰出局,那就只剩下排名第九的晉王李治了。李世民為了讓李治成為太子也是操碎了心,他甚至拿刀劍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脅長孫無忌等重臣,為的就是讓李治坐上太子之位。

    李治順利成章坐上了太子之位,但是李治向來仁弱,在性格上與李世民有很大的不同,有時候李世民也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有一次他對長孫無忌表示,想廢了李治這個太子,而改立李恪。但是被長孫無忌給勸阻了,這件事從此再也沒有被提及。

    實際上我們看這件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提及也只是一句玩笑話,他其實是不可能立李恪為太子的,這和楊妃的身份有關係,也沒有關係。有關係是因為,楊妃只是李世民的一名妃子,說白了就是妾,所以李恪只是一個庶子,嫡長子繼承製要求李世民只可能從嫡子中選擇繼承人,所以李恪被排除在外並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

    說沒有關係是因為楊妃的前朝公主身份,很多人認為李恪敗就敗在他身上有前朝皇室的血液,但這根本影響不了李恪的身份,畢竟,在古代,傳承是按照父系來的,只要是李世民的兒子,生母是不是前朝公主沒有關係。無論如何,李恪就是李世民的兒子,是李唐王室之人。

    所以李恪不能成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庶子身份,因為是庶子,他根本沒有資格稱為太子,況且李世民又是那麼重視長孫皇后所生的孩子,庶子們就更沒有機會了。

    那麼,另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晉王李治,李恪是不是就有機會了呢?仍然是沒有的,李世民的庶長子早夭,所以李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庶長子,所以如果李世民的嫡子在奪嫡中都出局,李恪未嘗沒有機會,甚至是有很大的可能成為太子的。但是即便沒有李治的存在,也還有魏王李泰。那個時候,李世民和群臣就會考慮讓李泰做這個太子。

    總之還是輪不到李恪,當然,如果李世民只有一個嫡子,也就是李承乾的話,可能李承乾就不會想要謀反了,那李恪同樣是沒有機會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李恪就是一個庶子,他的才能也沒有後世誇耀的那麼多,他其實本不會在後世留下好名聲的,但因為李世民的一句“英果類我”將他推到了歷史舞臺上。

      

      

  • 2 # 歲月是一條河流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短短地存在了三十七年,便被唐王朝取代,但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制度卻被唐朝全面繼承。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續和發展。而史學家也把這兩朝的存續合稱為隋唐時期。實際上隋朝的皇室楊堅家族和唐朝的皇室李淵家族也有血緣關係。

    隋與唐皇室的血緣關係要從北周的牛人獨孤信說起。為什麼說獨孤信是牛人呢?因為他的三個女兒嫁得好呀!

    獨孤信的長女嫁與的是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宇文毓稱帝后,追封已去世的獨孤氏為敬皇后。

    獨孤信的四女嫁與的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李昞,她便是唐高祖李淵的生母。李淵做了皇帝后,追封其母為元貞皇后。

    獨孤信的七女獨孤伽羅的丈夫便是北周大將軍楊忠之子楊堅。楊堅建隋後立獨孤伽羅為後,獨孤伽羅生子楊廣。

    如此算來,李淵的母親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但據史料記載,李淵的母親系獨孤信的妻子郭氏所生,而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的生母則為崔氏。所以說李淵和楊廣有共同的外祖父獨孤信,而外祖母就不是同一人了。

    既然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的關係,那李世民和楊廣的關係也就好理解了。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而李淵又比楊廣年長三歲,那麼楊廣應該是李世民的表叔,而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侄。

    那麼隋的開國皇帝楊堅立下的基業又是如何落入外甥李淵的手中的呢?

    李淵家族的榮耀曾經碾壓楊堅家族。在李淵的祖父李虎官至西魏八國之一的時候,楊廣的祖父楊忠才剛剛爬到將軍位置。但在李淵七歲時,其父柱國大將軍李昞英年早逝,家族逐漸衰落。

    李淵的姨父楊堅建隋後,李淵就做了姨夫的貼身侍衛,後來也下到地方主政。

    表弟楊廣上臺後,對錶兄李淵就不那麼厚道了。他又把李淵召回宮中,掛了個虛職。後來楊玄感起事,楊廣才又把李淵任命為弘化留守。李淵在弘化乾得很紅火,又令楊廣很不爽。於是李淵又被召回皇宮閒置起來。

    李淵在宮裡呆了兩年後,又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突厥的不斷侵擾,楊廣不得不再度起用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右驍衛將軍等職。

    617年,李淵在任太原留守之際,發動晉陽兵變。次年,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隋的江山又落到親戚李淵的手中。

    李唐與楊隋有割不斷的關係。實際上是李世民除了是楊廣的表侄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關係。那就是李世民曾娶過楊廣的女兒為妃。因此,楊廣還是李世民的老丈人。

    楊妃為李世民誕下二位皇子,分別為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

    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據《舊唐書》記載,李恪的騎射功夫非常了得,是個文武全才。李世民對李恪也非常滿意,經常誇讚李恪像年輕時的自己。

    但李恪註定無緣皇儲的角逐。

    首先,選儲的準則是“立嫡不立庶”。李恪的生母楊妃只是一個妃子,李恪只是一個庶子。

    再者,李恪的血統問題。李恪的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他的體內流淌著前朝皇室的血液,這可是非同小可的問題。

    所以,縱然李恪在李世民諸子中最賢,由於他的尷尬身份註定與皇儲之位失之交臂。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魏王李泰急於謀求太子之位,甚至向李世民承諾百年之後不惜殺子而傳位於弟弟李治,令李世民不寒而慄。於是,李泰被貶為東萊郡王,皇九子、嫡三子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由於李治生性懦弱,李世民曾經想廢掉李治,改立李恪為太子。

    但李世民的這一提議遭到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等人反對。長孫無忌等人認為李治性格仁厚,必定會是位仁君,況且易儲是國家大事,弄不好會動搖國家根本。最後,易儲之事也不了了之。

    李世民的這一提議雖然沒有成功,但卻給李恪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李恪的英勇果敢和人品能力都在李治之上,為消除隱患,長孫長忌在盤算著如何除掉李恪。

    永徽三年,長孫無忌終於等來了除掉李恪的時機。

    這事還要從高陽公主說起。這位刁蠻公主嫁與的丈夫是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高陽公主私生活放蕩,出軌和尚辯機。此事敗露後,太宗李世民震怒之下腰斬辯機。

    李治即位後,高陽公主仍然不消停,與和尚、道士們打得火熱。為了能讓老公房遺愛能夠承襲父親房玄齡的爵位,高陽公主又向房遺愛的大哥房遺直潑髒水,汙衊房遺直對她非禮。

    房遺直非禮高陽公主一案由長孫無忌負責查辦。這本是一樁並不複雜的小案,但在長孫無忌的操縱下,此案演變為一場長孫無忌清掃政敵的風暴。

    首先,長孫無忌查出高陽公主曾向掖庭令陳玄運打探宮禁中的情況並暗中觀察天象。這可是謀反之罪啊!

    其次,房遺愛在李治即位後與薛萬徹交好。薛萬徹與長孫無忌的關係並不好,他也經常對房遺愛發發對朝廷的牢騷。而房遺愛因被貶為房州刺史也對朝廷不滿。因而房遺愛曾語薛萬徹擁立高祖李淵第六子荊王李元景為主。

    高陽公主被查後,一直受到高陽公主欺凌的房遺直跳出來揭發了高陽公主夫婦的種種不軌行為。

    而房遺愛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下,又將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無辜之人牽連進此案。

    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案審結。房遺愛、薛萬徹等被斬首;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等賜自盡,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也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

    高宗李治也曾請求長孫無忌刀下留人,放過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但被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冷冷拒絕。

    天道輪迴,蒼天饒過誰?在無辜的李恪被長孫無忌陷害致死後六年後,顯慶四年七月,長孫無忌被許敬宗誣陷謀反之罪,流放嶺南,被逼自諡。

  • 3 # 不讓胖的吃雞腿

    李淵和楊廣是有關係的,按照血緣關係來講的話,他兩個是親表兄弟。

    楊廣的母親和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是北周貴族獨孤家的兩位小姐。如此一來的話,其實隋朝和唐朝也是表親的關係,唐朝的建立就是李淵從自己的表哥楊廣手中奪得了天下,算得上是一家人的買賣。

    而楊廣與李淵的關係還不僅僅侷限於此。楊廣曾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李淵的二兒子秦王,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楊廣嫁給李世民的這個女兒就是歷史上的楊妃。

    如此一來我們就看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李世民與楊妃的孩子其實便是隋煬帝楊廣的外孫。

    如此一來的話,即便李世民再過寬仁,怕是也不想讓有著隋煬帝血脈的孩子登基,即便這個孩子是自己的兒子。

    綜上,無論如何,李世民也是不會立楊妃的兒子為帝的,因為這不僅牽扯到血脈的純正,更牽扯到王朝的正統性。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4 # 蟶子歷史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分為兩個一個是李世民與楊廣有血緣關係嗎?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李世民不把皇位傳給楊妃的兒子李恪。

    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李世民與楊廣是有血緣關係的。

    從北周,到隋朝,在到大唐初期,這幾個朝代更迭的比較快,因此朝代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李世民與楊廣的關係都來與孤獨家族。北周名將孤獨信生育當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當時北周皇帝宇文毓。四女兒嫁給了當時的唐國公李昞,其女兒嫁給了後來的隋文帝楊堅。

    現在我們只說一下唐國公與隋文帝楊堅。因為都是孤獨信的女婿。所以唐國公李昞與隋文帝楊堅是連襟。後來李昞有兒子李淵,李淵有兒子李世民。隋文帝有兒子楊廣。因此李淵與楊廣是表兄弟。楊廣是李世民的表叔。所以說李世民與楊廣是有血緣關係的。

    為什麼李世民不把皇位傳給楊妃的兒子。 楊妃是楊廣的女兒。是大隋王朝的公主。這麼一看,這楊妃與李世民還是有關係的。算是表姐表妹的關係。那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楊妃的兒子呢!

    第一 形勢所迫。

    在大唐初期,動盪不安。要冊立一個帶有隋煬帝血統的皇子,勢必會引起朝廷大臣的不滿。好不容易打下的大唐江上,又怎麼能還要冊立一個帶有隋煬帝血液的皇子呢!這是大臣們不能應允的。當時長孫無忌還在,更不可能去冊立其他妃子的兒子來繼承皇位。

    第二 出於自己考慮。

    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靈魂。兒子的姥爺死於自己之手,又怎麼不會去想兒子會不會替他的姥爺報仇呢!更何況這姥爺還是前朝的皇帝呢!所以李世民也斷然不會冊立李恪為皇太子。

    綜上兩點,李世民也不會冊立楊妃的兒子為皇太子。

  • 5 # 仁者厚德載物

    隋朝皇帝與唐朝皇帝的確是血緣關係非常近的親戚,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母親元貞皇后最小的妹妹,她們都是南北朝著名帥哥獨孤信的女兒。

    獨孤訊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牛老丈人,他的三個女兒成為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后,長女明敬皇后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第七女獨孤伽羅是隋高祖楊堅的文獻皇后,其中長女明敬皇后和四女元貞皇后都是郭氏所生,而最小的女兒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則是崔氏所生。

    因此隋高祖楊堅是唐高祖李淵的親姨父,而隋世祖楊廣是唐高祖李淵的親表弟,是唐太宗李世民是親表叔。

    李淵小時候就被姨父楊堅與姨母獨孤伽羅喜愛,李淵十五歲時,楊堅取代北周成為隋朝開國皇帝,獨孤伽羅成為開國皇后。李淵從此飛黃騰達。

    隋高祖楊堅任命十五歲的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李淵的姨母是楊堅的獨孤皇后,所以楊堅特別親近器重李淵,先後封李淵為譙(今安徽亳縣)、岐(今陝西鳳翔)、隴(今陝西隴縣)三州刺史。

    公元604年,隋世祖楊廣繼位以後,仍然重用表哥李淵。李淵先後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後來又被楊廣任命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公元613年春,隋世祖楊廣徵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六月,楊玄感舉兵反隋,李淵奉楊廣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趁天下大亂廣交天下豪傑,遭到表弟隋世祖楊廣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楊廣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

    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世祖楊廣的後宮嬪妃,隋煬帝問王妃:“你的舅舅李淵怎麼遲遲不來?”王妃回答說李淵病了,楊廣非常生氣地問:“李淵病的要死了嗎?”

    李淵知道表弟楊廣對自己不滿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賂自汙以麻痺表弟楊廣求得自保。楊廣曾經當面嘲笑表哥李淵長得像老婆婆,李淵也只能忍氣吞聲。

    雖然隋世祖楊廣懷疑表哥李淵,但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楊廣還是選擇信任李淵。公元617年,楊廣提拔為李淵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為山西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

    但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卻野心勃勃,為了逼父親李淵造反隋朝,李世民勾結李淵的好朋友裴寂劉文靜等人把李淵灌醉,然後讓李淵睡了隋世祖楊廣留在晉陽宮年輕漂亮的尹、張兩個嬪妃。

    李淵因為給表弟隋世祖楊廣戴綠帽子,不得不起兵造反隋朝,並派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等很快攻佔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傀儡皇帝 ,李淵成為丞相、唐王,並遙尊表弟楊廣為太上皇。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攻佔長安的時候,趁機進入隋朝宮廷抱得美人歸,把表叔隋世祖楊廣的漂亮小女兒納為小妾,並與她在第二年生下第三子李恪。

    公元618年4月,宇文化及集團發動揚州兵變,隋世祖楊廣遇害,隋朝名存實亡,李淵趁機篡隋稱帝,建立唐朝。

    公元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及他們的全部兒子,霸佔嫂子弟媳,逼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為唐太宗,李恪的母親也成為李世民的楊妃。

    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不立隋世祖楊廣的外孫即自己的第三子李恪為皇太子,主要原因是李恪不是嫡子,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即長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第九子李治是嫡子,在李世民有嫡子的情況下,作為庶子的老三李恪是不可能被李世民立為儲君的,當然是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被立為皇太子。

    李承乾雖然做了十幾年皇太子,而且顯示了不錯的治國理政的才能,但李世民更偏愛文采飛揚的四子魏王李泰,對李泰有求必應關懷備至。而皇太子李承乾卻越來越被李世民打壓,李承乾擔心皇太子地位被弟弟李泰搶走,於是聯合大將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逼李世民退位搶班奪權。

    但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佑卻搶先起兵造反,李佑兵敗被李世民賜死以後,皇太子李承乾的政變計劃也因此東窗事發。於是李世民對太子黨大開殺戒並廢掉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被廢以後,作為嫡次子的李泰是皇太子的最大熱門,但李泰弄巧成拙,對李世民說將來要殺死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來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沒想到卻暴露了自己的虛偽與殘忍,最終李世民忍痛放棄李泰,將其與李承乾都流放地方。

    在李承乾與李泰出局以後,老九李治與老三李恪成為皇太子的熱門,李治的優勢是嫡子,但李治性格軟弱,完全不像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世民更喜歡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三李恪。

    因為李治得到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偏愛,而長孫無忌又是李世民手下的頭號親信,是排名凌煙閣第一功臣的宰相。李世民不想立李治為皇太子,一度氣得想拔劍自殺,最終還是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壓力下不得不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為皇太子以後,對性格軟弱像一隻綿羊一樣的李治非常不滿,曾經對長孫無忌說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皇太子,但還是因為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無疾而終。

    但李世民想立李恪為皇太子的想法卻給李恪帶來殺身之禍。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唐高宗李治繼位,長孫無忌作為顧命大臣更權傾天下。

    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妹高陽公主謀反案東窗事發,長孫無忌趁機大興冤獄,排除異己,長孫無忌陷害吳王李恪參與高陽公主謀反大案,結果34歲的李恪含冤遇害。

    對於這件事,當代偉人毛主席曾高度評價李恪: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李世民)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長孫無忌最終還是死在他一手扶植的唐高宗李治手裡,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病重時就與李世民的嬪妃武才人即武則天勾搭成奸。

    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後,與出家為尼的武則天舊情復燃,不僅接武則天進宮封為昭儀,後來更要廢原配妻子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思想正統的長孫無忌拼命反對,結果得罪了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

    公元655年,武則天成為皇后掌握了最高權力,而唐高宗李治成為傀儡皇帝,公元659年,武則天指使爪牙陷害長孫無忌,並讓唐高宗李治下令處死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終於自食其果。

  • 6 # HuiNanHistory

    李世民曾經想要將皇位傳給李恪這個最出色的兒子,可是卻被長孫無忌給阻止了,最終讓唐朝錯過了一位英明的皇帝。

    首先,李世民和楊廣確實是有血緣關係的。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和楊廣的母親獨孤皇后是姐妹,都是獨孤信的兒女。

    換言之,楊廣是李世民的表舅。至於李恪的生母楊妃,是楊廣的女兒、李世民的表姐妹。

    由此可見,李恪的身上確實是有楊廣血統的,出身高貴,史稱“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出身沒有影響他成為太子的考慮目標。

    在皇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曾考慮將李恪立為太子。

    但是,這件事遭到了長孫無忌的極力阻止。為了證明長孫無忌這件事有多憤恨,可以參考唐高宗永徽年間的“高陽公主逆案”,長孫無忌羅織罪名,最終冤殺了李恪。

    對於這件事,毛主席曾高度評價李恪: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繼承皇位的是唐高宗李治。

    但是,李治身體孱弱,導致唐朝的江山社稷落入武則天之手,李唐宗室幾近殞滅,可以說是愧對祖先。

  • 7 # 泛談足球

    李世民和楊廣有兩層親戚關係:

    1,李世民的曾外祖父和楊廣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李世民應該叫楊廣姨表叔;

    2,楊廣的女兒大楊妃嫁給了唐太宗,生下了李恪和李紈,所以楊廣是李世民的岳父。

    關於李世民為什麼不傳位給李恪,大家均說是因為李恪身體裡流淌著隋煬帝的血脈,如果李恪繼位,意味著隋朝復立,暴君再次蒞臨,那麼唐朝及其君臣將士努力了那麼久等於告訴世人是錯的。

    李世民

    然,縱觀李世民立李治為繼承人的過程,可以發現一支操縱全過程的幕後黑手: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把控中國500年左右歷史,到了初唐,已開始瓦解,但瘦死駱駝比馬大,特別是長孫無忌本人,對李世民的影響力那是根深蒂固。

    長孫無忌

    一方面,長孫無忌及其身後利益集團需要的未來天子是能聽從他們話語的皇帝,而不是一個脫離他們掌控的天子;李恪的才能在李世民的諸子之中非常突出,李世民曾當眾誇讚李恪“英果類我”,說這孩子英明果斷跟我太像了,說明是一個能力突出,英明果決,有自己的是非判斷的人才,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人,而且李恪與長孫無忌等人的關係並不好,反而屢屢發生衝突,所以李恪必然不再其考慮範圍內,而李治性子溫和懦弱正是長孫無忌的不二人選。

    另一方面,古時血脈關聯才是最好的利益結合。李恪是楊妃所生,與長孫無忌無血脈關係,故長孫無忌必然不會考慮讓李恪繼位,就只會從長孫皇后所出的三位兒子裡面挑選。

    在太子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確實也動過念頭,想要立李恪為太子。但這個想法一提出來,立刻遭到了以正版小舅子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班大臣堅決反對,理由只有一條:立嫡不立庶,自古以來,廢長立幼,廢嫡立庶多為動亂之源。搬起儒家聖器,在那個時候殺傷力太大了。

    綜上,有長孫無忌及其身後勢力在,李恪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的。

  • 8 # 華夏說歷史

    1 李世民和楊廣關係是親戚關係,血緣關係應該也有一點,為何呢。楊堅和李淵兩個人娶的都是獨孤氏家的女兒,就是說,楊堅和李淵是君臣,但兩個人也是連襟親。楊廣和李世民的生母是一對親姐妹,按照現在意義上應該是表親吧!血緣應該也算有一點,就是比較遠了。

    2 李世民為何不肯傳位給楊妃之子。李世民自己是經過奪位才最終贏得帝王位,但他自己性格中應該還是喜歡比較有能的人。因為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動亂的年代,隋朝是到二世就完了,李世民作為一個帝王他不可能不考慮到王朝的穩定性,他自己想長生不老,也求取番外的仙藥,但效果肯定沒有,而且副作用很大,李恪應該是他在玄武門之中殺了兄弟的妻妾之一,因為楊妃是前朝隋煬帝之女,而隋煬帝又是李世民的表兄弟,所以楊妃得以倖存,被李世民納入後宮。而楊妃此時應該已經懷孕,楊妃是隋煬帝之女,她的兒子就是隋煬帝的外孫,讓他即位,楊妃作為前朝的公主,對隋朝的感情肯定多過唐朝,因為畢竟唐朝時奪了隋朝的天下,你說她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高高在上的公主淪為亡國奴,這樣背景下,讓楊妃兒子即位就有更多的不可靠之處。就是這個原因就引起了朝廷重臣的堅決反對。況且李世民自己有嫡子,所以不選擇楊妃之子應該順理成章。畢竟自己兒子是正支傳承,旁支在皇族中慢慢就會邊緣化。

  • 9 # 大漢山民

    李世民的爸李淵管隋文帝楊堅叫親姨夫,李淵是楊廣姨表哥,楊廣比李世民高一輩,是姨表親吧。李唐王朝是奪了楊家的權,李恪是楊廣外孫,管楊廣叫姥爺,其親媽是楊廣女兒,楊廣是李世民岳父大人,李世民倒肯傳位給李恪的,但李世民的太后家勢力大,李世民也沒辦法,其實李世民挺喜歡李恪的,但傳位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

  • 10 # 一念山河成

    當然有血緣關係,三代以內血緣關係。李世民不傳位給李恪我認為跟李恪身上流的誰的血根本沒關係。皇帝傳位給誰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要權衡各方面利益和關係平衡的,長孫家族也是大族,朝中關係錯綜複雜,皇帝傳位是個政治問題不是用私人親情決策,關乎祖宗社稷和天下黎民百姓。

  • 11 # 希臘小倪

    李世民與楊廣是血緣關係的,因為李淵與楊廣是姨表兄弟,李世民應該是他的表侄子啦!

    至於為什麼不傳給楊妃生的李恪,那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啊,一方面是因為李恪不是嫡子在那個等級嚴格的古代如果嫡子在,讓庶子即位是不可想像的,還有就是因為李恪的血統原因,因為他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試問誰會把皇位給一個亡國之君的外孫呢,更何況李唐的江山就是從隋煬帝那裡奪來,這樣一弄,不又變相還回去啊!李世民一眾大臣肯定反對啊!

    所以有時出生好也是原罪。

  • 12 # 棲鴻看紅樓

    李世民和楊廣,是有血緣關係的。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李淵的母親姓獨孤,後來被追尊為元貞皇后。

    楊廣的父親是隋文帝,隋文帝的皇后也姓獨孤,稱文獻皇后。

    兩位獨孤皇后,是親姐妹。

    兩位狐孤皇后的兒子,李淵和楊廣,是親表兄弟。

    所以,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應該叫楊廣為表叔。(是的,李淵出生與566年,楊廣出生於569年,李淵是表兄,楊廣是表弟)

    那麼,楊廣的女兒,就算是李世民的拐彎表妹了。

    李世民的妃子中,有不止一位姓楊。到底受寵愛的楊妃,是不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世民自己的表妹,這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但是無論如何,楊妃的兒子,和長孫皇后的兒子,在政治背景上,是先天缺乏競爭力的。

    長孫氏是世家。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起兵造反、奪嫡上位、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最為親密的戰友和夥伴。長孫皇后的賢明之名,天下皆聞,給李世民提升了不少軟實力。

    在這些條件下,能繼承皇位的,一定是長孫皇后的兒子——除非她沒有兒子,或者兒子太不爭氣。

    然而事實是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除了太子承乾有點離經叛道、行為藝術外,次子李泰文才出眾,三子李治仁孝賢良(都是同母的排行,不考慮李世民的其他兒子)。

    嫡庶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皇子的母族有著強大的政治背景,這絕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能打破這個因素的唯一力量,就是其他皇子,比如楊妃的兒子,太過出色,出色到任何人都無法掩蓋的程度。

    楊妃的兒子,傳說中隋煬帝的外孫,李恪,算是出色的,但並不是特別出色。在遠征高句麗的失敗戰爭中,他作為統帥,難辭其咎。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是想傳位給李恪,事實上也做不到了。

  • 13 # 中國俠cyc

    根據此問題,小編覺得應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存在什麼樣的血緣關係?二,李世民為何不肯傳位給楊妃生子李恪?當回答第一問題,應先從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聊起,其實李淵開始只是隋朝一箇舊臣,也是隋朝割據一方的諸候王,隋煬帝一直待其不薄,因為楊廣和李淵是表兄弟關係,李淵的母親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姐,也就是說楊廣是李淵的親戚,可稱表兄弟,而且也不僅僅只是這層關係那麼簡單,往上還可追溯到上一父母輩們之間也是親戚血親關係,也就是親上加親,但就是這個所謂的親戚還有血緣關係的人,卻領著一幫農民弟兄起來造反,對其大打出手,並革了他的命。

    其實,真實的隋唐歷史有待考證,因為關於這段歷史過程時間久遠,迄今為止己有一千多年了,有關的歷史交接時段真實情況,史料記載較少,即使有一點也是殘缺不全,很多是後人添補編撰的,並不能完整真正反映隋唐時期真實的歷史全貌,這還有待於考古新發現。小編在上一篇回答文中也談到一些情況,比如為什麼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

    小編認為李淵和楊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楊廣當皇帝也並沒一點虧待李淵,而且自己又是尊輩(其實是不能這麼叫的,因為李淵父是四妹,楊廣娶的是七妹),還有上一輩的關係,他應該感恩維護和幫助楊廣統治才是,怎麼可能想起發兵去造楊廣的反,還要革了他的命並最終砍了他的頭?實讓人不可思認。

    還有李淵又為什麼讓位給長子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論功該是他呀?

    對於剛開始當諸候的李淵來說,並不想出去打天下,只一心想著一方諸候,過幾年安穩日子,其實他並不缺吃少穿,楊廣該享受的待遇對於李淵來說並不缺多少,只是缺的是一個皇帝名號,但若讓他真正站起來去讓他幹掉隋煬帝楊廣,他是一百個不願意,原因是古代的帝王將相之尊,皇是皇臣是臣還是有較嚴格區分,作為臣子對皇上還是十分死心踏地,從沒想到有一天要去殺自己的皇帝的頭,而且還是妹婿?其實,應該看到隋朝末年形勢大亂,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小編認為這也是中國古代換朝時期的一種共性,開始總是天下大亂,群雄爭先,扯旗響應,這也就給了一些英雄豪傑一些出頭機會。況且,作為一方諸候的李淵手握重兵,都是各方竭力拉攏依靠的有生力量,因此自然就被各路好漢看中,首先就是被瓦崗寨的農民起義山頭聯絡的物件,剛開始李淵也是處於好奇心,喜歡看熱鬧出風頭,當然也看不慣隋煬帝荒淫無度,勞命傷財去搞什麼土建?還四處發兵,幾次派人去找他討要國稅徵用銀兩,有幾次將他逼的不行,這也是當瓦崗寨好漢一說既一拍即合,當下率大軍會合,並與他們四處攻打隋朝,攻城拔寨,從他動機看也不完全要一下子推翻隋朝,只是出口氣,後來形勢發展越來越大,他也是一步步被他們推上前臺,後來還發展到做了頭領,瓦崗寨大軍集結了十幾萬人馬。

    當初在瓦崗寨時李淵確是被一班眾好漢推上了首領,本來這個位置是讓程蛟金乾的,可這個渾頭也不是做皇帝料,喝了酒後就發瘋,指不定幹出些什麼出格的事來,大家對他也感到頭痛。好在還明智他不願意幹頭頭,選來選去就看上了李淵,當然也是他實力使然,這不明擺著,這大軍裡面他的人要佔大頭,而且還有能幹的三兄弟: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個個都是文武雙全的好漢,李淵不當統領誰能當?其實,他本來只是鬧鬧事,覺得造反好玩,就如同當初文革動亂時一班紅衛兵似的,一種狂熱激情。另外,他和老二李世民打仗也是把好手,打打仗是可以的。本來打仗也是乾的好好的,卻突然發現這樣下去不對頭,收不了繩了,於是後來死活不幹,還發兵不動,經眾好漢再三勸之,又經不起高帽一戴,只好勉強為之還當上了這個頭,後來一路打隋朝也是被眾好漢逼著乾的,當然他內心也想當那皇帝,只不過他不想殺了老表,一是他們是表兄弟,煬帝待自己也不薄,而且還給了他一方諸侯王的官吏,二他好歹也是隋朝舊臣和王候,豈能背叛隋朝,還要殺了老表?只是經他們再三推波勉強往前衝,事情後來發展到這一步,大家說李淵怎辦?正因為李淵無野心,也不想長期當什麼鳥皇帝,不如左擁右抱幾個女人時常去巫山雲雨,樂個輕閒快活,他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也正因為有這個平淡心才讓他逃過一劫,那就是二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保留還優待了他。

    講了這麼多,那麼,李淵的具體情況也就是他和隋煬帝楊廣關係到底是什麼?這從他個人簡歷史料上看。

    唐高祖李淵,生卒於公元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今邢臺隆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又拜太原留守。其實,大隋與初唐皇室的血緣關係要從北周的牛人獨孤信說起,那為什麼說這個獨孤信是位牛人呢?就是因為他生了三個女兒並且嫁得都好,長女嫁給了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宇文毓稱帝后,追封已去世的獨孤氏為敬皇后,獨孤信的四女則嫁給了北周的柱國大將軍李昞,後來她是唐高祖李淵的生母,李淵做了皇帝后,追封其母為元貞皇后,獨孤信的七女獨孤伽羅的丈夫便是北周大將軍楊忠之子楊堅,當楊堅建隋後立獨孤伽羅為後,獨孤伽羅生子楊廣,就是隋煬帝。

    後來,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隨瓦崗起義人員一道,乘勢從太原起兵響應,並先攻佔了長安,義寧二年即公元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從這一點看,小編分析還是有些道理,因為他本就不想推翻隋朝,即使煬帝死了,也是後立了主,當時稱為後隋,只是此恭帝未當多久就讓了他,說他想當皇帝,也不全是,只是一種好奇,當一段時間玩玩,其實李淵這個人沒有野心,也不想當一輩子皇帝,試想如果李淵在世不將皇位傳給老大李建成,自己一直當著,李世民敢對老子動手嗎?

    李淵建立了唐朝,並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將李建成位子又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即公元635年,父皇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那麼隋煬帝楊廣呢?從生卒看於公元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卿英,小字阿由,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生於大興, 開皇元年,即公元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即公元604年七月繼位。隋煬帝主要功獻是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從分析看他們確是親戚關係,具有一定血緣關係的:因為李世民的祖母與楊廣的母親是同胞姐妹,分別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四女兒和七女兒,楊廣應該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侄。要真正論起李世民與楊廣倆人之間關係,親戚應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家要是真正徹底理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有些麻煩,因為從南北朝開始,隋唐期間關隴族閥勢力強大,各家族為了鞏固自己勢力範圍,還不斷的與其他族閥勢力聯姻,加上古代人喜歡親上加親,所以後代的關係論起來有些複雜。從北周年間開始,大司孤獨信四女便嫁給唐國公李眪,生子李淵,孫子李世民,獨孤信七女嫁給隋文帝楊堅,生子楊廣。就是說,李眪與楊堅是連襟,李淵與楊廣是表兄弟,所以楊廣是李世民的表叔。而整個獨孤家族體系,先後出了三個皇后,一個則是後面追封,在北周隋朝和唐朝,他們都是外戚,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並且李世民本人的身上至少有一半胡人的血統,他的祖母貞元皇后獨孤氏是鮮卑人,他的外祖母宇氏也是鮮卑人,可以這麼說正是那個時代里民族融合的結果,也有些混亂成分。

    從上如此得知,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確是親姐妹。可是依據有關史料記載,李淵的母親系獨孤信的妻子郭氏所生,而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的生母則為崔氏。所以說李淵和楊廣有共同的外祖父獨孤信,而外祖母就不是同一人了。既然高祖李淵和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的關係,那李世民和楊廣的關係也就好理解了。可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立下的基業又是如何落入外甥李淵的手中的呢?上面也講了一些。

    我們可以從李淵家族的榮耀上看,歷史上曾經一度碾壓了楊堅家族勢力,特別是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官至西魏八國之一的時候,這位楊廣的祖父楊忠才剛剛爬到將軍位置,可是家族隨著頂樑柱倒下,在李淵七歲時,其父柱國大將軍李昞英年早逝,家族開始逐漸衰落,變的默默無聞了。當李淵的姨父楊堅建隋朝後,由於是親戚關係,楊堅也還是善待李淵一家,並讓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後來又分派他做了一方諸候王,主政事務。可是表弟楊廣上臺後,則對錶兄李淵就不那麼厚道,還把李淵召回宮中只掛個虛職。當叛逆楊玄感起事時,楊廣又想起了李淵,用他能力使又把李淵派為弘化留守,可是看到李淵在弘化又幹得很紅火,楊廣看了又很不爽,於是李淵又被召回皇宮閒置起來。這個李淵只是一個棋子,用時衝在前不用閒置一邊,當李淵在皇宮呆了二年後,又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突厥的不斷侵擾,楊廣不得不再度起用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右驍衛將軍等職。其實我們可以從李唐與楊隋這種扯不斷理還亂一種割不斷的關係看,實際上是李世民除了是楊廣的表侄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關係,那就是李世民曾娶過楊廣的公主為妃。因此,楊廣又搖身一變,成了李世民的老丈人,只不過這是後來事,他已看不到了。

    那麼楊妃在上面說了是什麼人?其實楊妃與李世民肯定有一定血緣關係,因為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也就是前朝公主。當李淵率眾推翻隋朝後,朝廷內一眾妃子宮女,包括隋煬帝的女兒們原班不動,全部自動由李淵接納下來,畢竟李淵也是隋朝舊臣,他只是推翻隋朝,當上皇帝,換了個崗,但皇制以及前朝一系列人馬官位(除一些前朝大臣外)包括這些女人基本未改變,以前幹什麼的,現在還是該幹嘛幹嘛,至於楊妃畢竟與李世民是表姊關係,就由李淵做主讓給了李世民做妃,因為楊妃有皇族血統,從當時看,她長的十分美麗,李淵也十分喜歡,因而有時就極易與楊玉環楊貴妃弄混。作為李世民來說,細想自己這麼多年來拼死拼活欲血奮戰,為李家打天下,雖說是推翻了隋朝建立李家統治的唐代,辛苦這麼多年到頭來卻什麼好處也沒撈到,反而還只給了他一個虛職天策上將軍?

    李世民總覺得自己有些虧,甚至一度覺得父皇對自己不公,沒有論功行賞,卻賜給了一大堆前朝的女人,其中還有隋煬帝公主楊氏,其實李世民以前也知道父皇也喜歡這個楊氏,這個楊氏不僅人長的美,而且還是外向形象,雖比自己小,但她卻是從小就是一種跟屁蟲,李世民一到宮裡她就粘上,到哪她都要去,天天叫其秦哥哥(因當時李世民叫秦王),後大了也不改貪玩大咧耍脾性格,一次李世民去雁門關解救隋煬帝,大隊走了一截,她快馬加鞭非要跟著,趕都趕不走,因為這是上戰場。現在其父被殺,雖然不是李世民所殺,但畢竟與其有關,另外,她現也是階下囚,不過,還是看在這一層關係上沒有難為前朝一些女人,至少未條未虐未發配下層被妾被奸,還禮尚她們,該有待遇未變,因此楊氏她們也就沒有什麼異心,但李世民心裡有些不樂意,儘管他以前確實喜歡楊氏,可現在父皇為什麼要送給本王這個女人,還是前朝公主?

    從他內心說,光得到這麼多前朝女人,又沒撈著實際權勢好處,因此他對這個天策上將的名頭心裡還是不甚滿意的,甚至聯想到當時父皇對他說過的一些話,說仗打贏了將來當上皇,將立他為太子,但後來當上了皇就立馬轉位給了老大李建成,李世民心裡肯定不服呀。後來也就為他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其禪位,並殺了李建成及李元吉兄弟。

    當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建貞觀元年,開啟了大唐盛世,而楊氏也就一心一意做了李世民妃子,沒過幾年,生下太子李恪。這位楊妃不僅為李世民誕下太子李恪,而且還生了二位皇子,其中一位則是上面太子吳王李恪,另一位為蜀王李愔,實際上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依閱隋唐演義記載上看,吳王李恪並非等閒之輩,他是一個文武全才之人,而且騎射功夫非常了得在平叛藩屬國叛亂中屢立奇功,因此李世民時常誇獎李恪,對他也十分滿意,經常在大臣當面誇讚李恪極像當年的自己。不過也是怪李恪命不太好,不是正規娘娘皇后所生,按古代傳統習慣這輩子就註定無緣去皇儲的角逐。因為隋唐時選儲的皇家制度是立嫡不立庶,由於李恪的生母楊妃只是個妃子,自然太子李恪就只能是一個庶子了,還有李恪的血統問題,畢竟是楊廣的下人,李恪的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體內流淌著前朝皇室的血液,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立他為皇則會遭到皇宮內百官反對,天下人埋怨,李世民深知這點,真的他也是處於無奈,沒的辦法事,古代人講究這些禁忌傳統,以及孝道忠義。所以,縱然李恪在李世民諸子中最有本事而且他若當皇絕不會差,但由於他這種尷尬身份,也就註定了與皇帝之位失之交臂,李世民心內也苦悶。

    但事情發展還是出乎人們意料,到了唐貞觀十七年,發生了另一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之罪被廢棄,另一個魏王李泰卻急於謀求這個太子之位,甚至一度向李世民發出承諾百年之後,不惜殺子而傳位於弟弟李治,此想法令李世民不寒而慄?於是將李泰貶成東萊郡王,併發到邊遠地區,永不入宮。隨後又將皇九子和嫡三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

    但是這個李治生性懦弱,並不是個幹才,卻是一個扶不起阿斗。李世民也發現了這個兒子,比起李恪來差的不是一個檔次,讓他今後當皇那唐朝還不把他敗光,李世民心裡打鼓,思想極為矛盾,原因是從一開始就是處於守舊勢力的推舉,竭力縱容將李治扶上太子。另外,也是為了自己孫子著想,隔代親嘛,哪個李泰已口出狂言要殺子,總不能因這件事造成後面局面不可收拾,而且儘管李世民生了不少兒子,但都是大的大小的小,有幹才也有窩襄廢,選來選去也沒有一箇中意的人,要麼身份不行。李世民也一度曾經想廢掉太子李治,重新改立李恪新太子。可是當太宗李世民的提議一出,卻立即遭到李治親舅舅長孫無忌等一些人的竭力反對。並且長孫無忌認為太子李治性格仁厚,以後必定會是位明主,況且換儲這是朝廷大事,弄不好會動搖天下根基,而且無忌還糾合一些老臣在李世民耳邊吹風,講了許多厲害關係,讓李世民左右為難,當然換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正因為李世民一心想讓李恪這個兒子當太子。無論從李恪的才能本事上,還是從他戰場勇武拼殺精神和個人素質品德能力上肯定強在李治之上,正是因為身份原因讓大家抓住了他軟肋,也正是因為李世民有此想法而且還如此這般提出來,不是長忌事先做好了功課,還動用勢力範圍力量做太宗思想工作,將此事攪黃了,實際上看這又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明面上看是風平浪靜,底下卻是暗流湧動,老子李世民未幫到李恪,卻給他以後悲慘命運帶來了無盡災難,此後作為政敵,為了消除這個皇位隱患,長孫長忌可謂費盡了心思,一直盤算著如何除掉這個李恪,而讓外甥李治上位?

    這個絕佳時機終於在不知覺到來了,在永徽三年,長孫無忌終於等來了除掉李恪的一個機會。關於此事小編曾在一篇回答文中詳細地談過高陽公主與房遺愛之間夫妻事,而且高陽公主越軌了,公主越軌按理沒什大事,只許太子與宮女交往,就不許公主去偷宮外男人嗎?作為公主有幾個相好又有什麼不可?翻的了天?可是怪就怪在這個高陽美女什麼男人不喜歡,偏偏看上一個和尚,而且愛的死去活來,還加上這個死胖子房遺愛居然甘當這個配角身份,戴綠帽子不算還寧願下架為其站崗放哨,不亦樂乎。

    看的出不僅房怕高陽,而且還因高一慣驕橫,也是縱容慣了,高陽才如此放肆,這事還要從高陽公主說起:前篇說了高陽是李世民一慣寵愛的公主,甚至在她很小時,也是李世民晚年得女,有說是私生女,出生不詳,因此一直放置宮中,李世民經常和她玩耍,甚至有時臨幸還讓其睡在另一大床。一次太宗上朝,不知怎麼醒了,隨後偷偷非的要宮女帶去,其實也是她偷偷跟著太宗來到大龍殿內,看到底下大臣上呈摺奏並議官念時,她冷不防從殿後串珠簾中跑出,衝到太宗面前,讓李世民大驚,看到是小高陽,也就未動怒氣,隨後還讓她坐在大龍椅旁,玩耍累了居然在椅上睡著了。

    由於這位公主脾氣性格又很對太宗味口,還很外向開朗不說謊,很得太宗喜愛。因此,後來太宗做主就將其許配老臣房玄齡的公子,其實也是聯絡感情拉近關係,其實這個房遺愛是李世民喜歡的角色,據說還有幾次出外時救過李世民,故深得太宗信任,將其招至宮內作為禁衛將軍,由此看出這位刁蠻公主嫁與的丈夫是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之後因高陽公主平時私生活放蕩,出軌了辯機和尚。因宮外一樑上神偷從廟中盜得一玉枕,此物只有皇家才有的東西,還拿去變賣,不料驚動地方官吏,抓起一審,追溯到廟中辯機,致此事敗露,當太宗李世民得知,深感震怒,勒令立即腰斬辯機,只是因高陽深得父皇喜愛,還是放了她一馬。當太子李治即位後,這位高陽公主仍然不消停,繼續與一些和尚和道士們打得火熱,也不知這位公主好的是這個口味,但卻是世俗和天下所不恥,議論刺耳之聲不斷傳入宮中。

    不僅如此這位高陽公主一直瞧不起自己老公,而且覺得這個死胖子實在太無能,未能混上個諸侯王,至今也未改變身份,不能當上梁王,起碼也能和公公差不多吧,真是跟了個廢料。因此為了能讓老公房遺愛能夠承襲父親房玄齡的爵位,這個高陽公主本身就討厭房家人,一直遷怒辨機被斬與房家有關,畢竟先審後抓是在房家管轄區域,另外高陽公主早就任性心在外,不太喜歡這個胖子房遺愛,並且找了宮中一處偏宅分居,其實也是高陽樂窩,沒人妨礙,辯機之事高陽一是心痛喜愛之人被殺,二是還使她名譽掃地。

    本來那怕她出軌千次,沒人抄作,天下人不知,即使知了也未必提到議事日程,成為天下朝民之笑料。現在倒好,什麼也不是了,沒的以前快樂,而這一切都緣於這個渾賬房家,於是她想到一計,找藉口向房遺愛的大哥房遺直身上潑髒水,汙衊房遺直對她非禮,並將此事上報朝廷,沒想到偏偏此案全權由長孫無忌負責督查之辦。針對房遺直非禮高陽公主普通民事案,這本只是一樁並不複雜的事,卻成了他們上綱上線之本,作為長孫無忌的利用工具,被其誇大作用,在其一手操縱下,此案演變為一場長孫無忌清掃政敵的急風暴雨,來個借力打力,正成了搞掉李世民太子李恪最佳時機。

    那麼具體操作進行是這樣:一開始長孫無忌查出高陽公主曾秘密會見掖庭令陳玄運,並打探宮禁中的情況,又暗中觀察天象,這可是有謀反之嫌啊?還有這個房遺愛在李治即位不久後,又私下與大臣薛萬徹交好,其實大臣薛萬徹與長孫無忌的關係也並不好,他還經常表露心聲,朝房遺愛發洩對朝廷的不滿和一些牢騷,而此時房遺愛被調查後己被貶為房州刺史,同樣心中也對朝廷感到不滿。這還不算,更厲害的是房遺愛曾私語薛萬徹,表達想擁立高祖李淵第六子荊王李元景為新主,這些坐成房遺愛具有逆叛之心。

    因此導火索由高陽公主引燃查出後,這個時候一直受到高陽公主欺凌的房遺直卻跳出來,指證高陽和房遺愛倆人私底下悄悄的活動,有興兵謀反之心,還大肆揭發高陽公主夫婦的種種不軌行為。另一方面長孫無忌又兩面三刀,軟硬兼施,授意房遺愛立功贖罪,積極檢舉揭發其他人,暗指與李恪周邊一些人,最後成功將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無辜之人一併牽連進此案中,也最終達到剷除太子李恪及其餘黨,幾乎一網打盡。

    唐朝永徽四年,長孫無忌終於大功告成一舉收網,將房遺愛等一干人謀反案審結,直接房遺愛、薛萬徹等被斬首示眾,又逼迫李元景,太子李恪和高陽公主等聖旨賜於自盡,還將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也被廢為庶人流放四川巴州。其間,高宗李治帝感到過於血醒,還提他們求情,並請求長孫無忌刀下留人,放過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畢竟存有血緣關係,但被篡奪朝權並手握軍權的長孫無忌冷冷予以拒絕,而這些事己是李世民昇天後不久發生的一系列慘案,正所謂天道輪迴蒼天怎饒誰?可憐無辜的李恪,被這個心狠手辣可惡長孫無忌無辜陷害致死,但過了六年之後,也就是顯慶四年七月,報應來了,這個長孫無忌又被大臣許敬宗以同樣的手段,捏著莫須有的事件,誣陷其有謀反之嫌,悄悄的設計,剝了他軍權,調往邊防屯邊,並將其一舉拿下,帝念其以往之功勞未殺他,直接流放到嶺南,後鬱鬱而終,有說被逼自諡。

    結束語:小編透過唐朝皇權的起起伏伏,李世民雖說有擴土納疆之雄心,又有為大唐繁榮昌盛出謀劃策,親力所為,但終免不了陷落於朝廷內的爭權奪利之爭鬥中。儘管他是一代明主,但仍然難以改變皇位轉讓之現實,他看中的太子李恪始終難以入位,最終卻落如此下場,若他在世看到此景一定會感概萬千,平時看起來老實巴交的李治,弄起人來一點也不手弱,總以為他會有仁慈之心對待李家兄弟。其實他這個皇帝當的也是窩囊,一些大權實權被長孫無忌篡了,自己只是個空架子。而李恪關鍵時候也是猶柔寡斷,下不了決心,莫名其妙的被砍了腦殼,而且還是由長孫無忌所殺,想當初也是文武將才,卻這麼輕輕鬆鬆地讓人殺了。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小編覺得他缺乏魄力和大將雄風,所以也就當不了皇帝,若有老子李世民一半的能力,則不用費大力氣,什麼身份和旁支,統統見鬼,老子憑實力說話,該弄該殺該整,照單收,豈有不成之理?

  • 14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李淵是楊廣的姨表弟,當然楊廣就是李世民的表叔。關隴貴族都是親戚,不妨礙相互之間動刀子。

    楊妃的情況一無所知,只知道她是隋煬帝的女兒,多大年齡有沒有封號,什麼時候去世的都不知道。

    吳王李恪是太宗第三子,實際上皇二子李寬過繼了,所以也可以說李恪是太宗第二子。他還有一個同母弟皇六子蜀王李愔。

    李恪是太宗心愛的兒子,他年輕的時候曾因遊獵過度受到過彈劾,但知錯能改從此謹慎。他身邊的輔臣權萬紀非常剛直,對他經常犯顏直諫,李恪全都一一接受。這一點讓太宗大感意外,又非常欣慰。

    在所有的兄弟當中,李恪是非常突出的。太宗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

    後來太子李承乾造反,魏王李泰也被牽連下獄,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但是太宗對李治很不滿意,覺得他太懦弱。三個嫡子都不成器,太宗就把目光投向吳王李恪。

    易儲的主要障礙只有一個,就是長孫無忌,他是晉王的親舅舅,無論如何都要保晉王為太子的。他對太宗說:“晉王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是國之本,不能三天兩頭變動。”

    太宗啞口無言,只能作罷。

    結果因為這件事,長孫無忌記恨起吳王李恪。在高宗李治登基幾年以後,借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把吳王李恪害死了。直到神龍政變以後,中宗李顯才為他平反。

    毛主席讀史到此,批註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不知道李世民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聽了長孫無忌的古惑呢?

    他被害時所有爵位都被革除,所以就叫《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

  • 15 # 唐時星光

    1.李世民和楊廣有血緣關係嗎?

    答:有。

    李世民和楊廣是親戚,血緣的聯絡來自獨孤家。

    獨孤信的四女是李世民祖父李昞之妻,獨孤信七女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之妻。

    李淵比楊廣早出生,按現代稱呼,李淵要叫獨孤伽羅做七姨,楊廣做表弟,李世民則要叫獨孤伽羅做七姨婆,楊廣做表叔。

    2.為什麼李世民不肯傳位給楊妃的生子李恪?

    答: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因為太宗希望保全諸子。

    貞觀年間,因太子李承乾謀反,魏王李泰涉嫌謀儲,李世民考慮到“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所以選擇了年幼的李治作為太子。這一點,李治基本沒有辜負李世民初衷。

    第二點與太宗信任的寵臣加親家長孫無忌有關。

    立李治後不久,李世民覺得李治過於仁弱,想改立甚類他的吳王恪為太子,只是這個想法最終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下作罷。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又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隨他征戰四方,打下江山,治理天下,有他的支援,李治的上位是必然。

    第三點李恪的出身決定了上位之路的困難。

    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李世民的大楊妃。

    一來不是嫡出,二來有前朝血統。

    雖然李唐的朝堂不乏前朝舊臣與願意輔佐李恪的。但對於如長孫無忌這樣皇舅的身份,費勁了半生把隋的暴政推翻的功臣而言,輔佐李恪確實很尷尬,特別自己還有親外甥在。

    太宗最初並不一定多在意李恪的血統,畢竟他自己身上也有北周皇家的血統,況十六國到北朝娶前朝公主的事太過常見,前朝血統並不稀奇。

    可太宗有保全諸子的想法,這樣一來,長孫無忌暗保儲位時用什麼理由讓太宗打消移儲念頭就不難想象了。

    首先,自古廢太子下場不會太好,已立李治,再改立,李治會是什麼下場?

    其次,李恪甚類太宗,太宗上位的方式大家都知道,那麼李恪上位是否會幹出類似李世民殺兄弟的事情呢?這一點恐怕會是李世民的心病了,他開了壞頭,也確實帶得後世李唐子孫學他…

    再次,立了前朝血統的人,是否讓功臣寒心?功臣現在都老了,很多事情不能像年輕時候那樣掌控在手。而且李恪本人這麼能幹,上位後會不會排除異己,對這些不一定忠於他的功臣下手呢?

    總之,他兩朝血統的身份,又非嫡出之子,加上沒有長孫無忌這種舅舅幫忙,上位之路本就困難,李世民的賞識只會成為他的催命符…

    而英才如他,確實可惜了一世才華,最終也因長孫無忌忌憚,安了謀反的罪名而死…

  • 16 # 孤寡老人講歷史

    李世民的祖母姓獨孤,和楊廣的親媽是親姐妹,李世民的親爹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李世民應該叫楊廣表叔,李世民和楊妃是表兄妹。

    至於不肯傳位給李恪就很正常了,別說李恪,李世民的所有兒子裡面,只有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嫡子能被李世民看重,立嫡立長這是規矩,再說了,只有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其中之一繼位,才能得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

    就算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全死了,也輪不到李恪,還有其餘關隴集團出身的妃子,比如韋妃的兒子可以選。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他要是當上皇帝,他親媽楊妃就是太后,楊妃心裡真不恨這些把他父親的江山奪過來的臣子們?

    所以李世民選繼承人一定是選擇能得到關隴集團支援的兒子,李恪背後站的是江南士族,電視劇裡力挺李恪的岑文字就是在江南士族的代表。而在隋唐時期,江南士族是翻不起大浪花的。

  • 17 # 雨夜讀史

    李世民的祖母與楊廣的母親是同胞姐妹,分別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四女兒和七女兒。楊廣是李淵的表兄弟,是李世民的表叔。

    李恪的母親楊妃,是楊廣的女兒。李恪文武雙全,曾經得到李世民的誇獎說李恪類己。這說明李世民對李恪的期望很高。歷史上許多皇帝因為兒子類己而將這樣的皇子立為儲君,比如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是個弱智兒,但是司馬炎還是把他立為太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十分聰明,司馬炎認為他類己,因此司馬炎決定立司馬衷為太子,就是為了日後司馬遹可以接班。

    相反那些不類己的兒子,即使被立太子也有被廢的風險,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寬厚仁愛,被漢武帝認為不類己,最終劉據被殺,漢武帝立了類己的劉弗陵作為太子。

    因此,李世民說李恪類己,對李恪的評價很高,說明李世民對李恪是很器重的,是有傳位給他的意思。但是最終李恪沒能成為太子,主要原因是兩個。

    第一李恪不是嫡子。在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后,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分別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在封建社會有一套立太子的禮法,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所以即使李世民喜歡李恪,李恪也無緣太子之位,太子只能是李泰和李治二選一。

    第二是長孫無忌力挺李治。由於李承乾長期佔據太子之位,李世民對他傾注了許多的心血,大批優秀的官員被派往東宮輔佐李承乾,並且李世民很早就放手讓李承乾處理政務。而其他皇子就沒有好的鍛鍊條件,政務處理經驗不足。在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需要一個可靠的託孤大臣,輔佐新太子。而長孫無忌無疑最讓李世民放心,長孫無忌有才幹,又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對李世民忠心耿耿,這樣的人是託孤的最好人選。而長孫無忌出於私心(他覺得李治柔弱,比較好操控),力挺李治,反對立李恪。託孤大臣反對立李恪為太子,這是李世民在立太子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李世民雖然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迫於現實,最後只好選李治為太子。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李世民的妃子楊妃確實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而且李恪可以說是李世民兒子中身份血統最高貴的。因為李恪身負兩代皇室血統。其他皇子的血統和李恪比起來簡直是土雞和鳳凰相比。但李恪的高貴血統並不是他的資本。甚至這還是李恪的負擔。而且別說李世民了,歷朝歷朝的皇帝也沒有哪一個皇帝選擇繼承人是按血統選的。所以僅僅憑藉李恪的高貴血統就想要當太子,未免有些痴人說夢了。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是透過殺兄弒弟奪取過來的。所以李世民皇位來的不正,而且還對李氏後代子孫開了一個壞頭。正因為如此,李世民首選的皇位繼承人只能是他的大兒子李成乾。別的兒子根本不在李世民的考慮範圍之內。因為李世民知道,雖然他的皇位來歷不正,但是他不希望他的兒子也一樣。所以李世民勢必會嚴格遵守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光憑這一點來看李恪就沒有機會。因為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兒子。李恪的前面還有李成乾和李泰。所以說輪也輪不到李恪。

    事實上在李世民時期確實有很多的人支援李恪,因為當時有很多大臣都是前朝遺臣,都是楊廣時期的臣子。而李恪這個身負兩代皇室血統的皇子自然而然也受到了很多大臣的親近與支援。但這些都沒用,立誰不立誰這都是皇帝說了算,自古以來摻合立儲之事的臣子多數都沒什麼好下場。先不說李世民對於自己立儲的問題很有自己的看法。就從受寵程度上來說。楊妃以及李恪就趕不上長孫皇后和她的三個孩子。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堅強的女人。而李世民的背後就是長孫皇后。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感情無人可取代,李世民的成功也少不了長孫皇后的支援。愛屋及烏,所以長孫生的三個兒子都頗受李世民喜愛。歷史上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都沒有再立皇后。就是因為在李世民心中長孫皇后無人可以取代。

    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成乾,李泰和李治。而李成乾和李泰分別是李世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從這點看來李恪確實沒戲。歷史上李世民對於李成乾的希望或者說壓力太大。導致李成乾心理扭曲並且窮兇極惡。她和他的弟弟李泰為了皇位也是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後李成乾企圖造反逼宮,東窗事發後,被貶黔州最後鬱鬱而終。而李泰自幼聰明,李世民對於李泰也頗為喜愛,但這就讓李泰有了一種錯覺 認為他可以和李成乾爭奪太子之位,雖然李成乾被貶黔州。但是李泰也因為肆意妄為,還存有奪嫡之心被李世民發配外省,最後也客死他鄉。後來被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最小兒子李治奪得了太子之位並繼承了李世民的天下。

    而李恪因為被捲入了一起造反案而被害身亡。實際上李恪的死也是被冤而死。永徽四年,高陽公主狀告自己的丈夫房遺愛對自己無理。房遺愛為了保命,所以聽從了長孫無忌的話誣告李恪造反。最後導致李恪在長安宮內吊死。後來唐高宗李治審問房遺愛後才知道李恪被冤殺了。後來雖然唐高宗李治雖然沒有為李恪平反。但是李治也殺了長孫無忌滿門。後來顯宗五年皇帝為李治初步平反。直到唐中宗時期推翻武則天再次復興唐朝之後才徹底為李恪平反。並且追封為司空,並且重新安葬。

    可以說李恪的一生實在是坎坷。他本無奪嫡之心,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兩代皇室血統讓任何一個皇子都不放心。為什麼房遺愛一誣陷李恪,李恪就被冤殺也就是因為如此,李治對於李恪太過於忌憚了。所以說血統對李恪來說並不是助力,反而是一種累贅。

  • 19 # 尋根拜祖

    李世民是隋煬帝楊廣的表侄,有血緣關係。不存在李世民不肯傳位李恪,實際上,李世民非常喜歡李恪,很想改立李恪為皇太子,但是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下,此事不了了之。

    李世民與楊廣的關係

    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與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姓名不詳),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李世民是楊廣的表侄,他們身上都流著獨孤信的血。

    楊妃姓名不詳,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李世民與楊妃實際上也有血緣關係,遠房表親。

    李恪為什麼不能即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世民認為李恪“英果類我”,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李恪與李治:“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李恪在當時的賢名,天下共知,《舊唐書》和《新唐書》也都稱李恪“最賢”。那麼,既然全天下的人都這麼認為,而且父親李世民也認為他最像自己,為什麼不立李恪做太子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1.母親楊妃的身份

    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一個亡國之君的後代。就因為這個身份,很多大臣反對立李恪,理由就是李恪身上有隋煬帝的血統,立他為嗣君,大唐的江山不是變相被隋侵蝕了嗎?

    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古人看血統,從來不以女人的血緣關係為準。不過,大唐確實從隋朝手上搶來,這個問題多少有點敏感。反對派生拉硬扯,用上這個理由,你明知是“歪嘴公說理”,但還沒辦法辯解。

    2.長孫無忌的反對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承乾、李泰、李治的親舅舅。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極重,是李世民未來託付政權的理想人選。

    長孫無忌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李治,自己的親外甥。不光是親外甥,李治的性格軟弱,將來當皇帝,更容易對付。所以,他連強悍的親外甥李泰都容不下。

    既然如此,長孫無忌怎麼可能容許李恪染指太子之位?這也為李恪受長孫無忌迫害致死打下伏筆。

    3.時機不好

    李世民想改立李恪為太子時,李治已經坐穩了太子之位。廢掉李承乾後,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力主下,李世民囚禁了李泰,立李治為太子。

    應該說,李世民在這件事考慮不周全,目光完全放在了李泰和李治身上。當李治被立為太子後,他才感覺到,這個過於柔弱的兒子,恐怕將來難以承擔大任,這才想起來他還有個“英果類我”的兒子李恪。

    這個時候他想再行廢立,說實話難度很大,廢立太子牽涉面太大。已經廢了一次太子,李世民已經心力憔悴,再行廢立,還不知道鬧出多少父子間撕破臉的悲劇,又有多少大臣為之丟官舍命,不敢想象!

    所以,當長孫無忌表示反對後,李世民再也沒有這個勇氣堅持更換太子了!

    李治登基後,恰恰如李世民擔憂的那樣,柔弱得不像話,長孫無忌擅權,李恪受迫害致死,最後還把大唐江山白送給一個女人。要是李世民知道這個結果,打死也要換上李恪!

  • 20 #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李世民肯定和楊廣由血緣關係,這個是肯定的。

    李世民的家族

    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那麼在隋朝也是有著尊貴的身份的,李世民的祖母也就是李淵的母親是獨孤氏,也就是隋文帝皇后的姐妹,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之間就是有著姨表關係。再看一下李淵的妻子,也就是李世民的母親,是竇氏,是鮮卑人,所以李世民身上還有少數民族的血液。李世民的妻子是著名的長孫皇后,可以說是天下女人的楷模,那麼楊妃,也就是李世民的一個貴妃,而楊妃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這樣一看李世民還得叫楊廣為岳父,他們所生的兒子李恪可以說是集楊隋、李唐以及獨孤氏三個豪門的血脈,而其中兩個都是大一統王朝的帝族,可以說身份是相當的高貴了。

    李世民與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於武德2年,李恪可以說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和李世民最像,所以當時李承乾造反被貶之後,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其實在李世民心中,李恪才是他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李世民自己當初也公開說國:李恪與自己年輕的時候最像了。可是李恪並非嫡出,而且,當時李世民找人商量立李恪為太子人也沒選對,選的正是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當時李世民就和長孫無忌商量,說立李恪為太子怎麼樣,要知道長孫無忌當初一直主張立李治為太子,李治由於性格柔弱老實,是比較好掌控的,而且也是自己的親外甥。如果立李恪為太子,對自己是毫無利益的。李世民其實也看出來了長孫無忌的心思,當時就問:“你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親外甥,不想立他啊”。聰明的長孫無忌可以是老奸巨猾,並沒有正面回答李世民的問題,而是說:太子李治仁厚,而且剛立太子不久,又換太子,至於皇家威信於何地。得這兩句話一說出,就把李世民將到了,從此李世民就放棄了立李恪為太子,而且還單獨召見李恪囑咐他要做好臣子得本分。不過之後由於李治登基,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罪處死。

    所以總的說來,李世民於楊廣是有著血緣關係得,而李恪作為李世民最得意的兒子,本來有機會被李世民立為太子,但是由於長孫無忌的阻止,沒能成為太子,致使自己最後也被迫害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見你》最後黃雨萱怎麼穿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