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莓愛攝影
-
2 # 如椽筆
諸葛亮和司馬懿歷史上有過兩次針鋒相對。第一次是在公元231年,當時司馬懿率領張郃防守,諸葛亮進攻,我們都知道,守方是有優勢的,而且當時魏國的兵力是蜀國的三倍還多,然而此戰的結果是諸葛亮在滷城大勝,而且還斬了張郃。
第二次相對,是在公元234年,這也是諸葛亮人生的最後一戰,為了讓司馬懿和自己決戰,諸葛亮還把女人的衣服寄給司馬懿,然而司馬懿堅守不出,生生的把諸葛亮最後一點生命耗盡,最後才取勝。
所以他兩誰更強,一目瞭然。
而且軍事事實上並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他的功績主要體現在政治上,在職期間,將蜀地治理的盡然有序。因此諸葛亮的才能是遠遠大於司馬懿的。
-
3 # 攬遍群山意未休
司馬懿和諸葛亮比差在那裡啦,第一差是留著諸葛亮這個敵人,給主子說,西蜀未平,我不能告老還鄉。第二差,是情報細得連諸葛亮吃幾碗飯都清,對老諸葛全方位掌握。第三差,是培養了兒子為接班人,全面接管曹魏。還有幾差得再翻翻晉書,三國志看完沒有了。
-
4 # 喬木藝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比較強,但在用人方面司馬懿更勝一籌,再優秀的人也不完美,對於彼此來說,他們相互畏懼,因為他們都很厲害。
在忍耐方面,司馬懿無出其右,絕對是一個厲害人物。上方谷之戰是魏蜀交戰雙方的拐點,曾經有一次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可見當時司馬懿是多麼能忍,其後一直聲稱自己生病不出來,數十年如一日,更是世間少有。但這並不是懼怕,也不是一種不問世事,其實這樣是在跟諸葛亮打心理戰,是一種不屑。
司馬懿算的上真正的末世梟雄,後人雖然對他評價不好,但他的軍事才能的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這樣的人,在當時諸葛亮都得懼怕他三分,可見當時他是多麼厲害的一個狠角。
在有限的資料裡面我們找不到司馬懿意氣風發、快意人生的場合,他從未有過自己的青梅煮酒的時刻,始終在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達成自己的事業。輔佐君王,其實本不是他的真實目的,這樣神秘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司馬懿的一生證明,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由一連串卑微、欺詐組成。一個從裡到外、自幼及老不曾體現英雄氣概的人,仍可能在一場由頂尖英雄參與的爭鬥中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成功,不得不說他看似很低調,不爭不鬥,但這是他最厲害的籌碼。
-
5 # 顏逑君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
那這個就要從各方面來比評。
《 一 》
論文采和論口才,
諸葛亮有六出祁山的《出師表》,隆中對,罵死王朗,還有當初到吳國得舌戰群雄。司馬懿這方面沒有什麼建樹。這一點諸葛亮贏
《 二 》
論計謀和論戰績
諸葛亮和司馬懿半斤八兩,
兩個人都是名聲在外,
劉備三請諸葛亮,
曹操請司馬懿也不差,
最後一次都差點,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了。
諸葛亮的計謀就不用誇獎,一生幾乎有計必成,可是碰上司馬懿,六出祁山硬是沒有佔多少便宜,司馬懿打諸葛亮可以說《贏不得,輸不得,贏也是死輸也是死》這點三國演義多讀幾遍,這個說法目前應該可以得到大多數讀者的共鳴,所以說兩個人打平這個結局,司馬懿做到了,諸葛亮想打贏他沒有做到,論計謀,論戰績,打平這個結局,司馬懿算小贏。
《 三 》
論內政和德政,
內政諸葛亮是管得有聲有色,路不遺拾。人民是豐衣足食,
司馬懿搞得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民怎麼樣,三國沒有有關於司馬懿的出色描述,
這一點諸葛亮比贏。
《 四 》
論政治,論利益。
諸葛亮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司馬懿是三國盡歸司馬懿。
這一點司馬懿大贏。
《 五 》
死後名聲,這一點司馬懿一敗塗地。
這一點已經有大多數人的共識了,
不要哥多說了吧 。
哥最後再補充一點,很多人沒有看出來的,
在四川諸葛亮劉備張飛關羽等人的廟可謂很多,這在三國是絕無僅有的,三國任何人的比不上,
所以說諸葛亮最後雖然沒有得到天下,
他在民間的民生政策可謂深入民心,
在三國別說小小司馬懿,整個三國沒人比得上,甚至可以說整個歷史以來無人出其左。
《死後名聲 》這一點諸葛亮大贏。
……總結完畢 !
……
-
6 # 為你苦一輩子也會笑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比較強,但在用人方面司馬懿更勝一籌,再優秀的人也不完美,對於彼此來說,他們相互畏懼,因為他們都很厲害。 在忍耐方面,司馬懿無出其右,絕對是一個厲害人物。上方谷之戰是魏蜀交戰雙方的拐點,曾經有一次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可見當時司馬懿是多麼能忍,其後一直聲稱自己生病不出來,數十年如一日,更是世間少有。但這並不是懼怕,也不是一種不問世事,其實這樣是在跟諸葛亮打心理戰,是一種不屑。 司馬懿算的上真正的末世梟雄,後人雖然對他評價不好,但他的軍事才能的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這樣的人,在當時諸葛亮都得懼怕他三分,可見當時他是多麼厲害的一個狠角。 在有限的資料裡面我們找不到司馬懿意氣風發、快意人生的場合,他從未有過自己的青梅煮酒的時刻,始終在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達成自己的事業。輔佐君王,其實本不是他的真實目的,這樣神秘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司馬懿的一生證明,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由一連串卑微、欺詐組成。一個從裡到外、自幼及老不曾體現英雄氣概的人,仍可能在一場由頂尖英雄參與的爭鬥中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成功,不得不說他看似很低調,不爭不鬥,但這是他最厲害的籌碼。 而諸葛亮不出家門卻知曉天下事,一首《隆中對》流傳千古,劉備三顧茅廬邀請他成為自己的謀士,劉備看好的人也絕不是一般人,他給後人留下的名聲很好。不管怎樣,諸葛亮司馬懿實力相當,難分勝負,可以說是棋逢對手。
-
7 # 農夫說歷史
前言: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東漢末年出現的佼佼者,其智謀可謂棋逢對手,在多次交手後,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之後的司馬懿似乎是失去對手的落寞,對外的行動也開始慢慢沉寂下去,專心輔政。在高平陵之變後,就鮮有活躍朝廷的記錄,那麼熬死了眾多對手的司馬懿,相比較與諸葛亮,他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知名度在劉備問計於水鏡先生之時,對方給他推薦的人選其實是四個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臥龍便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有了草廬暢談天下事,定計三分天下!而遠在河南溫縣的司馬懿,似乎在當時的知名度方面遠遠弱於諸葛亮,這個是靠猜嗎?沒有水鏡先生的舉薦就是一文不名?那就先看看這水鏡先生是何許人也?他叫司馬徽,他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司馬懿是哪人啊?也是河南人!如果真有大才,他會不知道?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司馬懿在此之前未有大的才學,水鏡先生也就無從知曉了。所以知名度這一塊,諸葛亮要優於司馬懿。
徒弟能耐諸葛亮比較欣賞的弟子馬謖,一位紙上談兵的蜀國將軍,在守街亭之事上有重大失誤,導致諸葛亮北伐計劃付諸東流,不得已的情況下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還有一位就是姜維,在多次北伐的戰鬥中姜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司馬懿的徒弟呢?一個是鍾會,一個是鄧艾。鄧艾與鍾會共同伐蜀,鄧艾先攻破蜀國,而鍾會卻是最大收益者,不過司馬懿的這兩位徒弟卻不是省油的主,在攻克西蜀後又自立為王的打算,最後鄧艾全家被殺,而鍾會則比鄧艾幸運的多,在曹奐五年借郭太后遺命之際,想借矯詔除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卻被自己部下所殺,也是能耐大沒地方發揮了,連自己老師的兒子都想謀害,其野心可見一斑。
忠誠度諸葛亮在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一直以北伐興漢室為己任,殫精竭慮,事必躬親。在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後,不幸離世,真正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他的兒子也在踐行著諸葛亮的遺志,可惜的少了諸葛亮的謀略,忠心有餘,才能不足。最後落得兵敗生死的結果,也算是精忠報國了;而司馬懿呢,在曹丕死後,其野心一直在壓制著,只到高平陵之變,其野心才得以完整展現出來,其後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都陸續進入曹魏政權的核心部門,之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曹魏的當家人曹奐禪位,已晉代魏,可以說司馬懿及其子孫都是竊取曹魏政權的“賊”,這點而言,毫無忠誠度可言。
總結: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拔尖的人物,其實要對比的方面很多,就最為顯眼的幾點做個比較而言,司馬懿要弱於諸葛亮。當然了,如果要比誰的壽命長,誰的子孫多,那麼諸葛亮也只能甘拜下風了。
-
8 # 南北朝東西
司馬懿肯定比不上諸葛亮,但軍事上差距不是很大。
歷史上一直對諸葛亮倍加推崇,因為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文有曾作《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武有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聯吳抗曹,跟隨劉備打下蜀漢基業,白帝託孤,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以弱小的蜀漢逼得魏國不敢正面交鋒。
司馬懿
司馬懿善於帶兵打仗,推廣屯田,識拔人才,權謀機變可以說高於諸葛亮。司馬懿多次擔任輔政託孤大任,當時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只是後來發動政變誅滅曹爽,子孫奪取曹魏基業,更有後來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造成永嘉之禍,生靈塗炭,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隋唐以後,民間說書戲曲日盛,司馬懿形象被日益醜化,朝廷也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諸葛亮
1、論文采,諸葛亮肯定比司馬強
2、論發明創造,諸葛亮也比司馬強
3、論治國,諸葛亮白帝託孤,一生立志恢復漢室;雖然多次北伐,但是蜀漢百姓生活並沒有收到影響。史稱諸葛亮治理蜀漢“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司馬懿無法拒敵於國門之外,一直採取消耗避戰,直接導致魏國為此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史稱魏國“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後來發動政變,將曹爽滿門抄斬,又清剿曹魏宗室勢力,不是帝王所希望的託孤大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點司馬是無法比的。
4、論權謀,司馬善謀奇策,善於抓住戰機,多次征伐有功;抗拒諸葛亮、退敵東吳,平定遼東,智謀戰功也是十分顯著的。諸葛亮雖然也以智謀聞名,然而不懂權變,沒有奇謀,北伐最終陷入了與曹魏的消耗對峙裡。
5、論軍事
唐太宗曾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司馬懿正面交戰無法匹敵,諸葛亮曾與司馬懿相持於滷城,本來打算堅守然後等待諸葛亮糧草耗盡撤兵,但經不住部下嘲笑鼓動,率兵出征,但司馬懿敗下陣來,損失士兵三千人及一干裝備輜重。這次正面對決以諸葛亮的勝利告終,但僅僅是小勝。此後司馬懿更不出來了。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在五丈原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最終耗死了諸葛。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軍事造詣上諸葛亮更高一籌。
-
9 # 枕千古
人的高下之分、優劣之別,體現最明顯的,是面對相同問題的不同選擇。
諸葛亮和司馬懿均受託孤之重,在成為輔國重臣後,又都面臨著挑選什麼樣的接班人問題。在託孤輔政和選人接班的相同問題上,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正是這種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在後世的形象地位。
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的託孤感天動地人所共知,而曹叡對司馬懿的託孤同樣是令人淚下十行。
曹魏明帝建初三年,公元239年春正月,奄奄一息的曹叡將司馬懿緊急召回洛陽,付以後事。
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錶白,死是不可避免的:朕之所以強忍著不死,就是為了見你最後一面,“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朕立曹芳為帝,朕走之後,你要好好輔佐我的兒子,安定國家。又將曹芳、曹詢兩個小兒叫到跟前,對司馬懿說,愛卿你要看清楚,別弄錯了,“召齊、秦二子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諦視之,勿誤也’”。曹叡又讓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囑咐其一定要好好聽司馬懿的話。
如此託孤場景,即使千年之下,也讓人淚落如雨。其刻骨銘心不亞於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這不僅是君臣之間的政治重託,更是骨肉之親的推心置腹。
司馬懿當時也是感動得眼淚嘩嘩的,“懿頓首流涕”。諸葛亮那些“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漂亮話想必司馬懿也說過。可諸葛亮不但話說得漂亮,事幹得更是漂亮,真正做到了一諾千金,萬死不辭。可他司馬懿,這邊曹叡歸天沒幾年,他就心生歹念,欺負曹家孤兒寡母,篡黨奪權。
面對先主的殷殷重託,諸葛亮選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也可以說是費心操勞,忙個不停,可他操勞的是篡魏自立,化家為國。在隱忍數年後,突然奮力一搏,發動高平陵政變,幹掉了同時輔政的大將軍曹爽,一步步將朝政盡劃入司馬氏門下。
在“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司馬懿如此行徑,必然逃脫不了秉筆青史的斥責。
託六尺之孤後,諸葛亮與司馬懿均走上了“寄百里之命”的政治巔峰,在蜀漢和曹魏後期,二人權勢之顯赫,地位之尊崇,無人能堪其匹。
但人固有一死,任何政治人物都想再活五百年,可那不是現實。自然生命無法永遠為人民服務,革命事業要薪火相傳,只能挑選接班人。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司馬懿再次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司馬懿要完成自己化家為國、滅魏成晉的偉大事業,接班人只能從自己兒子中選。先是司馬師,繼而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再就是開國皇帝司馬炎。經過祖孫三代四人的不懈搗鼓,司馬氏終於成為不多的幾個帝姓之一。
諸葛亮不是沒有兒子,可他給兒子諸葛瞻沒留下什麼政治遺產,只有86個子的《誡子書》而已,更別說父死子繼,立諸葛瞻為接班人。諸葛亮細細考察、精心培養的蔣琬、費禕,雖不能將其事業發揚光大,至少也做到了保境安民、盡忠報國。
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是《論語》中對君子行事立身的標準品格,也是劉備、曹叡賦予諸葛亮、司馬懿的生死之託。
面對相同的託付與使命,二人的選擇涇渭分明,由此彰顯出不同的氣節與操守,鑿鑿青史中不同的形象也就此分野。
-
10 # 海賊說歷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政治手腕上我認為兩人可以比肩,水平差不多。
《隆中對》就已經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政治遠見。後來先主去世,諸葛亮一個人撐起了蜀國的天下,治理國家大事小事凡事親力親為,所有事情都被整理得緊緊有條,這一點讓君王和臣子都心服口服。
司馬懿就比較難了,但是他面對皇帝的猜疑和權貴的打壓,仍然能做到遊刃有餘,在五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使得任何人都沒辦法動他。直到後來奪權之後,也是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奪取了曹魏的江山,充分體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因而在政治上,兩人水平相當。
在軍事才能上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其實都不是以軍事才能上見長的,但是歷史還是把他們推到了戰場上。
事實證明二人在軍事上的表現也非常卓越。雖說司馬懿最後熬死了諸葛亮,但是在軍事能力上是不如諸葛亮的。畢竟“火燒上方谷”、“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也不是子虛烏有的。
因而在軍事水平上,諸葛亮的能力比司馬懿優秀。
個人品德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為人所折服,雖然權傾朝野,但卻絲毫沒有圖謀權利的野心。杜甫的詩中都是如此說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丞相的做人品格,非常令人敬佩,無論是敵人、古人還是現在的我們!
評判司馬懿,不能從他單單奪取了曹魏政權就去惡意批判他。但是他奪取了政權之後,誅殺了曹家三千多人,這就是自私了吧。同樣是權臣的身份,司馬懿雖然有無奈的地方,但是確實做得非常不地道,比不了諸葛丞相。
在後世人心裡,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司馬懿卻一直揹負著“叛臣”的惡名。這就是歷史的審判吧!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政治上差不多,在軍事才能上諸葛亮略高於司馬懿,但是在個人品德上諸葛亮比司馬懿高很多!
-
11 # 溪源影視
我們現在人提到司馬懿往往會提起同時代的另一個人,諸葛亮。這兩人是三國末期最一流的謀士。但是這兩個人想比起來,後人對司司馬懿的評價卻是大大低於諸葛武侯的。按理來說這二人,其實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都屬於時代頂尖的人物,但是為何差距這麼大?
司馬懿
首先,很多人先入為主。因為司馬懿的人品就很不好。他和諸葛亮同樣經歷過託孤,都是先帝親任的顧命大臣。那他們都是怎麼做的呢?劉備是明確在臨死前說過,“若劉禪能輔佐,就輔佐。如果實在不能輔佐,君可自取。”孔明哭得那就一個悲痛欲絕啊。他此後對劉禪是相當的盡心盡力,哪怕這爛泥再扶不上牆,但依舊強行給蜀漢續了數十年的命,絲毫不敢有不臣之心。他當時的心情其實在《出師表》中表達得很清楚,就是想將先帝的知遇之恩報答給劉禪。為了實現劉皇叔的遺願,不惜夙夜憂嘆、捨己為大漢,最終秋風五丈原。但是諸葛亮的一生是高尚的,他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蜀漢。
諸葛亮
司馬懿呢?曹操早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很忌憚用他。之後,而等曹操和曹丕死後,基本就沒有誰壓得住他。最後,曹叡臨終前跟他說不要忘了曹芳抱你!這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曹芳還小,你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呀!這種慕孺之情,還是出自帝王之口,聽者落淚啊。結果呢,司馬懿反手就在主少國疑的時候,竊取了老曹家幾代人辛苦打下來的勝利果實。要是你竊取之後好好幹也行,怎麼說也是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嘛,但是你司馬家盡開歷史倒車,之後建立的晉朝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之恥辱。就在為人臣這一方面,司馬狼顧是百分之百的奸臣,毫無臣子的忠貞可言。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1、戰爭
作為謀士,打仗當然是他的本職工作。諸葛亮自然不必說,自從出山戰赤壁、多荊州、進漢中、平南蠻……各種經典戰役數不勝數。反觀司馬懿的戰績也就是北平遼東、南抄孟達。但其實,這些真要細細算來,這些人本來實力就不咋地,而且司馬狼顧戰勝他們還都是靠出色的政治能力。司馬懿最光輝的戰績好像就是耗死了諸葛亮。沒錯,是耗死,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太勞心勞神,短命了。司馬懿怎麼可以貪天之功。
2、司馬懿狼顧之相
而且真要士司馬懿說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那真的是司馬懿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要論國力,魏國是坐擁整個北方,而諸葛亮僅僅依靠著西蜀巴掌大點的地方。所以綜合國力是碾壓蜀國的。而司馬懿又在內線作戰,有著兵力、兵源、兵種等大優勢。簡直就是集天時地利與人和以及一大堆的優勢。但是就是這麼巨大的優勢局面下,司馬懿僅僅是抵擋住了諸葛亮的入侵。而且還是很無賴的龜縮,因為司馬懿要是跟諸葛亮正兒八經排兵佈陣打得話是完全被吊打的。所以就憑著曹家底子就是比你厚,耗得起。跟諸葛亮很不要臉地玩起了烏龜戰術。哪怕諸葛亮那女人衣服羞辱他,狼顧也是施施然接受了。所以論軍事能力,司馬狼顧也是完敗諸葛公的。
3、北伐中原
但是既然司馬狼顧和諸葛亮一比,如此不堪。那魏皇怎麼不降罪於他。其實那也是無奈之舉。雖說當時蜀華人才凋零,但魏國也沒好到哪去。朝堂之上,舉目望去,除了司馬懿還真沒有誰能抵擋住諸葛亮。司馬懿雖說帶著魏國損兵又折將,但是好歹也沒讓諸葛亮佔多大便宜,所以魏國這邊也是能接受的。什麼,你說張郃死了。那是因為狼顧兄讓他死的,不然不好開展他之後的行動呀。而且之後他不也是打下了街亭嘛,讓諸葛亮的北伐再次流產。這不就功過相抵了嘛。 所以從這方面看來,司馬懿也是很聰明的,人家雖然犯錯但是會控制好,不讓這個錯誤成為別人的把柄。不愧是長期搞政治工作的,厚黑學功力果然深厚。魏皇找不到把柄就不好降罪。
4、司馬懿在魏國真的是屬於一流人了。而且人家資歷高,能壓得住手下人。統軍出征,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是要手下人去服你。否則將帥不和,往往會誤大事的。而司馬懿可是三朝元老了,門生故吏遍佈全軍。包括鍾會和鄧艾這兩位三國後期極其優秀的將領都是出自司馬懿的門下。由此可見,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是極高的。即使魏皇因為司馬懿在前線作戰不利想要降罪於他,但也要不得不考慮他在朝廷的朋黨門生。此時司馬懿的勢力足以和宗親勢力對抗。如果貿然降罪必然引起司馬氏的不滿,萬一處理不好,司馬氏集團反撲,魏國將會有巨大內耗。而這樣的局面恰巧是孫劉最願意看到的,給了孫劉極好的機會去反曹,此時魏國想要抵抗住孫劉的北伐難度將更大。所以,對司馬懿是不敢降罪的。
5、也因為司馬懿的厚黑功力深厚,而且身居高位,權勢滔天。導致等司馬懿耗死諸葛亮之後就面臨著無功可封的局面,那怎麼辦呢?只好為他的兒子封功。於是司馬氏開始長期把持朝政,埋下了司馬氏篡權的惡果。
-
12 # 論史大能貓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一下:
1、軍事方面首先我們知道諸葛亮在蜀漢是軍政一把抓的,既要搞內政、人事,又要帶兵打仗。而司馬懿呢,至少在對抗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是主管軍事的。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晉書》其次,蜀國和魏國對抗,蜀華人少兵少資源少,魏華人多兵多資源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幾次北伐:
第一次,因為馬謖失街亭,蜀軍退兵。
第二次,出兵陳倉,久攻不下,魏國援軍趕到,蜀軍退兵,途中擊殺魏將王雙。
第三次,進攻並佔據武都、陰平,並防守反擊來犯魏軍,迫使曹真撤軍。
第四次,因曹真病重,司馬懿出任統帥。司馬懿進軍滷城,但卻登山掘營,嚴防死守,不與漢軍對峙,不與交戰,後蜀軍糧盡退兵。
第五次,諸葛亮自斜谷出兵,紮營於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而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期間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司馬懿堅決不肯出擊。
後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殞沒,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
由此可見,只有最後兩次北伐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直接對話,但並沒有的正面對抗的戰例,司馬懿在兩次佔據兵力、後勤的優勢下,都是依託天險、龜縮防守的策略。在這樣不對等條件下,這樣的戰績,能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不分伯仲、旗鼓相當?如果蜀漢也有內臣專門治理內政,諸葛亮專門搞軍事行動,相信司馬懿必然會被打出原型。這方面說諸葛亮略勝應該沒毛病吧。
2、人品方面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託孤大臣,一般來說託孤大臣都是獨攬大權、架空皇帝,然後眾人依附、勢力膨脹、皇帝忌憚,最後不是清算皇帝就是被皇帝清算。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裝孫子,曹丕時期繼續裝孫子,曹叡時期還是裝孫子,一直到曹家第4代曹芳時期才露出利爪與尖牙,欺負孤兒寡母,發動高平陵之變,獨攬大權,而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結局就是被滅三族。
而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一下諸葛亮和李嚴,這二位也都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之間也不是沒有矛盾。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而且說的一段話有理有據,李嚴也是“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詳情可以參見《三國志-李嚴傳》。
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的表現就是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人品方面,政治家諸葛亮可以說是完勝陰謀家司馬懿。
3、關於後代教育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雖然能力有限,兵敗身死於鄧艾之手,但勇氣與忠誠不容懷疑。諸葛亮之孫諸葛尚與其父血戰綿竹,共赴國難,同樣令後世敬仰。
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呢,一個擅行廢立,另一個弒君奪權,再往後司馬衷更是專寵賈南風,引發的“八王之亂”直接給中原帶來了“五胡亂華”這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兩相比較之下,孰優孰劣,一目瞭然,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天壤之別。
因此,綜合各方面來講,無論軍政還是德行,司馬懿是遠不如諸葛亮的。
-
13 # 火煮水壺84501
不是司馬懿差諸葛亮多少,而是諸葛亮差司馬懿太多,不要被三國演義的小說裡面的描寫所迷惑。1,司馬懿是權臣,諸葛亮難道不是嗎,但司馬懿壞就壞的明顯徹底,壞在明裡,名人不做暗事兒,人所共見。我就是個真奸臣,真小人,誰能把我怎樣。而諸葛亮壞的隱蔽,表面看光鮮亮麗,是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是把握朝權,排除異己,扶持自己勢力。是偽君子真小人。在那個三國大亂權力紛爭的年代。誰不是在為手中的權力而奮鬥。政治上,諸葛亮以能治理天下,儼然一個蜀國賢君,百姓知丞相賢,而不知蜀主恩,把皇帝劉禪又置於何地。蜀主劉禪曾無奈表白:政事鹹決於亮,孤止祭祀爾。明知蜀國國力不濟低於曹魏,卻窮兵黷武,不自量力,勞民傷財,不斷用兵曹魏,螳臂擋車,徒耗國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為不智也。打壓異己勢力,用老將李嚴押運糧草,因運送不到位,罷了李嚴的官,貶為庶民,成功排除了與己對立的李嚴。成了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相父。臨終時用計殺了於己對立的蜀中第一大將魏延,使蜀國缺少了一位正面抗曹的大將。無異於幫了曹魏大忙,此更為不智也。2,司馬懿善忍,古之成大事者,必能屈能伸,堅韌不撥,曹操掌權時,數次要司馬懿進仕,司馬懿堅辭不授。曹操在,沒機會,不敢妄動,所以不舉仕。及至後來成為曹丕的輔政大臣,也競競業業,因為那時司馬懿沒軍權,不敢造次,所以就潛牙伏爪,伺候曹丕。時候未到,不宜妄動,此乃老謀深算,獵人般的氣質,獵物不出現,伏在那裡靜靜的一動不動。及至熬死曹家四代,時機已到,才一朝發難,249年,發動,奪取權力,誅殺曹爽。登上了權臣之位。一朝發動,必要成功,獵人看到了獵物,進入了圈套,再下手一擊而中,既能忍又能擇機而動,此為謀略高手也。北伐之戰中,只因諸葛亮糧草運送困難,司馬懿堅守不出,使用消耗戰。諸葛亮派人送來了婦女的穿戴,來刺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終竟忍氣吞聲。此為非常人也。最後諸葛亮因,糧草不濟,自己重疾,被司馬懿拖死累死,北伐失敗。這一點上是不是應該佩服司馬懿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性格呢。司馬懿的後代司馬氏統一了三國,開創了晉朝,成就了帝王霸業,司馬懿成了晉朝的開國皇帝,
總結:
而諸葛亮一輩子什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前知500年後知500年,到最後卻落得個身死五丈原,只弄的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虛名而已。
子孫也寂寂無名,一個連兒女教育都未成功的人,怎能稱為賢才,諸葛亮的賢名只不過後世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政權,而誇大其忠君為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報君思想。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是為統治階級的服務而誇大的。
司馬懿表面上是篡黨奪權的奸臣,被後人不齒。但終其一生也曾風光,做過實實在在的權臣,說一不二,令群臣仰止,活的瀟瀟灑灑。死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一個皇帝與一個丞相怎能放在一起對比。不在一個級別,高低立判,諸葛亮輸的老慘了!
-
14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先談一下司馬懿
司馬懿司馬懿的成長過程蠻有意思的,司馬懿的父親曾是漢獻帝手下的重臣,但是因為曹操的強勢,司馬家少了那幾分血性,但是司馬懿卻以為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所以司馬懿總有點看不起曹操,所以司馬懿前期總有點對曹操愛搭不理,但是待曹操任丞相後,逼著給司馬懿官做,久而久之,司馬懿對曹操改觀,開始支援曹操稱帝,但是曹操可算聰明,只是稱王,但是卻積極的籌備讓兒子稱帝,後在來世子爭奪戰當中,和曹丕配合有加,幹掉了曹植,順利讓曹丕立為了儲君,後曹丕也是順利的當上了皇帝,是為魏文帝,但是曹丕命薄,在死前立司馬懿、曹真等為輔政大臣,曹睿又是個短命鬼,曹睿死前,又讓司馬懿和曹爽為幼帝曹芳為託孤大臣。
我們再看諸葛亮
諸葛亮自從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從山裡請出來之後,便一直追隨著劉備,劉備對諸葛亮不薄,而諸葛亮又經常對天下大勢做以分析,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戰略高手,我們從關羽荊襄之戰當中就能看出來,不過這場戰爭輸掉了,否則的話,估計歷史就改變了,其次是諸葛亮對蠻族孟獲的七擒七縱,要知道蠻族是吃軟不吃硬的,為了收買人心,諸葛亮做到了,我們返回頭來再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你以為真的是想光復中原嗎?其實這是諸葛亮的一個幌子,以當時東吳和蜀國的實力還真不是曹魏的對手,尤其是蜀漢,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諸葛亮這樣做,是因為他早已看到了未來,蜀國必亡在蜀漢的手中,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將曹魏消耗疲憊,順便佔領幾個戰略要地,在自己死後為蜀漢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峙當中,司馬懿卻一直任你罵,任你調戲我就守著城不戰的戰術,就能夠看出,司馬懿的戰術更高明一些,諸葛亮的戰略更高上一籌,只不過二人背後國家的實力不同,諸葛亮始終是凡人,挽救不了蜀漢。
-
15 # 三國拾趣
司馬懿只是一個人,而諸葛亮是神!
前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收割他人勝利果實,謀人、謀勢。後者以一己之力改變東漢末年版圖,三分天下。
雖然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罵過‘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從而氣死王朗,也未曾擺過“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就連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與“草船借箭”也屬於羅貫中杜撰,但絲毫不影響諸葛亮三國謀士榜第一位的排名。
戰略家諸葛亮
縱觀三國智囊謀士多如牛毛,十之八九都是些足智多謀之輩,只是能夠稱為戰略家的大概僅有最早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毛玠、《榻上策》的魯肅以及《隆中對》的諸葛亮等寥寥數人。
戰略家需要擁有超強的宏觀意識與長遠的戰略目光,著眼整個戰局,制定長遠的戰略方針政策,從而獲得整體利益。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隆中對》,沒有《隆中對》就沒有三國!在戰略制定這一項上,司馬懿望塵莫及。
說客諸葛亮
赤壁之戰時,為了堅定孫權抗魏的決心,諸葛亮面見孫權,直接了當告訴孫權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聯劉抗曹要麼俯首稱臣。
並斷言曹軍遠來疲弊,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善水戰,曹操必敗。
發明家諸葛亮
孔明燈、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均出自諸葛亮之手。
無法傳遞資訊,諸葛亮發明了孔明燈;運輸無法保障,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士兵人數劣勢,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一發十箭)
這些劃時代的發明僅次於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諸葛亮的智慧如果能潛心於發明創造,我相信中國可以提前數百年進入現代化社會。
交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來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手。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相遇,此戰蜀軍斬首3000級、繳獲玄鎧5000領、角弩3000張,斬魏將張郃。
之後,再遇諸葛亮,即使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以示羞辱,司馬懿仍選擇堅守不出。
以致司馬懿被人嘲諷:“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馬懿心想:我那是畏蜀嗎?我明明只是畏懼諸葛亮……
人品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羸弱的蜀國抗在肩膀上一步步前行。
同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用改旗易幟來報答曹操。(當然,這一點曹操其實也不冤)
形勢
有人說諸葛亮五次北伐,窮兵黷武,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實際上,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要的不是偏安一隅,而是復興漢朝,或許老去的諸葛亮預見到這一天永遠不可能到來,於是諸葛亮逆天而為,拼死一搏,報劉備知遇之恩,安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我願意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那就不是我的智慧能夠預見的了。
大丈生於亂世,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豈能蠅營狗苟,苟活於世!
結論
先天不足的蜀國正是有了諸葛亮才有和魏國一戰的能力,換成其他人蜀國早亡了。
至於司馬懿能笑到最後,無非是熬死了其他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罷了。
如果曹操活著,司馬懿根本翻不了天。
如果僅謀略論,魏國頂級謀士之中郭嘉、賈詡、荀彧、荀攸哪一個不比司馬懿強?
假如關羽未失荊州,假如諸葛亮能多活個30年,假如豬隊友孫吳能有個孫堅、孫策、周瑜一樣的主事人,或許三國會更精彩。
-
16 # 曹老師xixi
一天一地的差距,司馬懿是嚴重被吹高的一個人,充其量只是一個陰謀家,而諸葛亮雖然也有所神化,但他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司馬氏家族是中原重要計程車族大家,是曹操統治中原必不可少的力量,我之所以說司馬懿被嚴重吹高,也並不是否定司馬懿確實有才華,不然他也不會奠定晉朝,留名史冊,但他這個才華,對比諸葛亮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就是一個普通當官的,憑藉與曹丕之間的關係,在曹丕繼位後得到了曹丕的信任,但並無兵權,曹睿繼位後,司馬懿憑藉資歷和關係,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開始進入曹魏中央權力核心,但就是如此,在曹魏眾臣中依然不算是出類拔萃,隨後讓大家覺得司馬懿大放異彩的就是抵禦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在真實歷史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是人家大都督曹真在雍涼禦敵,兩勝一平一敗,和司馬懿何干?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曹真病重返回洛陽,這才有了司馬懿抵禦諸葛亮的軍事行動,然而上來就幾經慘敗,車騎將軍張頜還陣亡了,第六次直接就採用龜縮戰術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勝利了?結果還搞了一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故事,就這軍事能力能和諸葛亮想比嗎?
在搞政治和文學上,司馬懿比諸葛亮低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司馬懿為政的功績並不突出,在文學創作上幾乎為零,而諸葛亮對蜀漢的發展貢獻了傑出的功勞,文學創作上又留下了很多經典文章。
要說司馬懿比諸葛亮強的地方,那就是比諸葛亮會陰,陰是了曹魏宗親和眾多文武大臣。
回覆列表
司馬懿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裡,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道,絕對的棟樑之才,但是並沒有達到“神”的級別,《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孔明(諸葛亮字孔明)神話了。而司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敗將,很多時候司馬懿展現出來的軍事能力要強於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諸葛亮的多次北伐。甚至可以大膽的揣測,假如不是司馬懿vs諸葛亮,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說《三國演義》確實“黑了”司馬仲達(司馬懿字仲達)。不過無論演義還是正史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馬懿vs諸葛亮是一樣一樣的精彩絕倫。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北方曹魏實力最強,佔據的地盤也最大,而西南偏於一隅的蜀漢實力最弱,地盤也最小。而諸葛亮在明知本國實力遠不及曹魏的情況下還執意北伐,是不是有“不自量力”的嫌疑?這是個誤區,就像《三國演義》誤導大家司馬懿比諸葛亮弱太多一樣的誤區,為什麼說這是個誤區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只考慮了蜀、魏之間的對比,大家別忘了東南還有一個吳國,當蜀+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那麼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就不復存在。而且吳華人民也很聰明,完全明白唇亡齒寒,所以蜀、吳兩國一拍即合。 單從蜀漢方面來說,蜀漢的軍事實力真的沒有那麼弱,沒有“牛x”的金剛鑽,他諸葛亮哪敢攔這麼大的瓷器活?以諸葛孔明的智商,腳趾頭就能想明白,東吳是打醬油的,完全是本著“有便宜就蹭,沒便宜就撤”的原則來參與參與的。所以說諸葛亮根本沒指望東吳能怎樣,但是隻要東吳在那,並且站在自己這邊就足夠了。而實際情況也和諸葛亮想的一樣。 我們的故事從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開始,為什麼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為前兩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馬懿,而是大司馬曹真。在成功抵禦蜀漢兩次北伐以後,曹真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反攻蜀漢的征程,結果很不理想,曹魏大軍在秦嶺迷路,並且又被連綿大雨澆了一個多月,無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卻因為這次失利竟然鬱鬱而終。於是司馬懿便扛起了抵禦蜀漢的大旗,成為曹魏方面雍涼兵團新的主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直接較量正式拉開序幕,所以我們的故事要從這裡開始。諸葛亮一出場就成功的玩了一把聲東擊西,佯攻祁山,實則進攻上邽。當蜀軍出現在上邽城下時,上邽守將費曜天真的以為這是小股偷襲部隊便出城迎戰,當發現諸葛旌旗時,頓時嚇尿,狼狽的退回城內。而諸葛亮壓根沒把費曜之流放在眼裡,根本沒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揮,收割上邽麥子。司馬懿聞知諸葛亮轉攻上邽之後,立刻命令部隊,放下輜重,輕裝急行支援上邽。 不得不說上邽的麥子真是多,蜀軍收割了兩天也沒有收割完。司馬懿軍隊的到來讓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軍隊準備迎戰,原來上邽也不是諸葛亮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消滅曹魏雍涼兵團。司馬懿立刻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命令軍隊堅守。無論蜀軍如何挑釁叫囂,魏軍就是不出來,因為司馬懿十分清楚,沒有輜重的輕裝部隊,絕對打不過裝備精良的蜀軍。蜀軍以步兵為主,且諸葛亮排兵佈陣變幻莫測,曠野對戰時優勢明顯。不得不嘆息,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馬懿,換成他人可能已經上當了。 雙方僵持了近一個月,諸葛亮每每派人收個麥子,都會造到魏軍騎兵的突襲。諸葛亮知道,麥子不會再有了,司馬懿也不會再上當,加上魏軍輜重已經到位,無奈之下,諸葛亮選擇了退兵。司馬懿站在高處眺望蜀軍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的佩服諸葛亮治軍嚴謹有方。 本來蜀軍將士以為可以收拾好東西回家了,誰知道魏軍卻追擊而來,這讓諸葛亮興奮了一下,蜀軍施展的機會來了。諸葛亮帶領,吳班、高翔以及收編的南蠻猛軍--無當飛軍,盡情展示蜀軍曠野作戰的戰鬥力,幾個回合將曹魏張郃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另外一路由魏延領軍,魏延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魏軍潰敗而逃。蜀軍此戰,大獲全勝,獲得戰利品無數。司馬懿要是這個時候就“糊塗”了,那還是司馬懿嗎?原因是司馬懿需要這樣的一次失敗來為自己樹立威信!他要讓將領們知道,司馬懿的戰略方針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他司馬懿這次失敗是必要的。 司馬懿的主動出擊,讓諸葛亮放棄撤退,諸葛亮寄希望魏軍還會和自己對戰,沒想到司馬懿又是龜縮。因為有了上一次的失敗,這回沒人再敢質疑司馬懿。司馬懿這種“烏龜”打法確實讓諸葛亮很無奈也很惱火,然而更讓諸葛亮惱火的還是糧食問題。 其實蜀漢內部並非如《三國演義》所寫的那樣,所有人都緊密團結在諸葛亮身邊從無二心,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不太情願完全服從諸葛亮的調遣,原因無非就是權力那點事。諸葛亮前方負責北伐,李嚴負責後方供給,兩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諸葛亮肯定是頭功,所以李嚴自然不爽。當然李嚴不會也不敢因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連日大雨使得運糧工作艱難了很多。本來這個問題的性質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李嚴卻假造聖旨將諸葛亮大軍召回,這讓問題“變了質”。就這樣,諸葛亮撤軍返蜀。返蜀後,李嚴就被調查,然後被貶為庶人。 而司馬懿做了一個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派遣老將張郃領兵追擊諸葛亮。無數次的實戰經驗告訴大家,追擊諸葛亮必定沒有“好果子吃”,幾乎所有的魏軍將士都知道這個“鐵律”。正在張郃猶豫之時,司馬懿淡定的說了一句:“張將軍敢違抗軍命?”寧死也“不敢”違抗軍命的老將軍,踏上了不歸路。本著“摟草打兔子”的心態而埋伏起來的王平,此時眼前一亮--莫非是張郃?!沒想到等來了“一條大魚”。隨著嗖的一聲,王平射出的箭矢正中張郃大腿動脈,張郃應聲墜馬,一代名將戰死沙場。諸葛連弩的巨大威力,使得沒有主將的魏軍瞬間全軍覆沒。這應該算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最大勝利。 張郃絕對是死於司馬懿之手,司馬懿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排出異己,而張郃為什麼就不能跟司馬懿“穿一條褲子呢”?這是因為張郃是職業軍人,他的腦袋裡只有戰場上的勝利,而司馬懿是政客,他的腦子裡更多的是權力與人事上的勝利。道不同,怎能互相為謀呢? 不管怎麼說,蜀漢撤軍了,從結果上來說,曹魏雍涼兵團又一次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瘋狂”侵略,魏軍將士把酒言歡,就連司馬懿也多貪了幾杯,臉頰緋紅的司馬懿清楚的知道,諸葛亮還會捲土重來。不但如此,司馬懿料定諸葛亮不會選擇攻克要塞(前兩次北伐諸葛亮一個要塞也沒有攻克下來),一定會採用曠野決戰的戰略,那麼主攻的方向必然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地區。並且諸葛亮至少要用三年時間定充分地做好儲糧工作。也就是說司馬懿已經預料到諸葛亮下次北伐的線路和時間。 既然早有預料,那就著手準備,司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動:1、屯田。關中盛產小麥,所以司馬懿鼓勵農民開荒種地,為了提升農業水平,司馬懿特地從洛陽請來小麥種植專家指導生產,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糧食是持久戰的基礎。2、造裝備。司馬懿建了兩個兵工廠,日夜兼程打造兵器和甲冑,裝備的質量和數量是戰場勝負的關鍵。 蜀漢諸葛亮方面備戰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這次是準備打持久戰,不但積極屯田種糧,甚至在秦嶺開荒種地,而且諸葛亮繼續貫徹“科技興國”方針,在“木牛”之後又發明了“流馬”,這大大提升了蜀漢的運糧效率,後勤供給問題得以改善。在武器製造方面,蜀漢有鑄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據說他造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絕對是神刀。所以你看,蜀漢雖然國力不及曹魏,但是就軍事硬實力並沒有那麼大的差距,木牛流馬、井闌以及連弩神刀這些都是諸葛亮敢於積極北伐的“金剛鑽”。 時間剛好過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出兵斜古道再次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得知蜀漢再次出兵的訊息後,司馬懿立即召開會議,商議禦敵之策。司馬懿果斷判斷出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蜀軍是要渡過渭水,向東經由武功直取長安啊,所以,司馬懿大膽決定“放棄”渭水這道天然屏障,過河背水駐防,在蜀軍翻越秦嶺之時,魏軍已經駐防完畢,以逸待勞。並且司馬懿指出,如果諸葛亮率軍向東直取長安,形式則不容樂觀,如果諸葛亮選擇向西前往五丈原,那我方取勝指日可待。 剛剛跨越秦嶺的蜀軍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不是因為他們太累,而是遇到了麻煩。司馬懿成功“猜出”自己的作戰意圖,著實讓諸葛亮很頭疼,諸葛亮暗自嘆息:“沒想到司馬懿竟然進步的這麼快。”當然諸葛亮也僅僅“頭疼”了一小會兒,毅然決定向西直奔五丈原! 看到蜀軍向西而去,魏軍諸將甚是高興,司馬懿強壓著興奮。突然此時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個人就是郭淮,他指出:“蜀軍必定想要向西跨過沔水而攻擊北原,北原失守將斷絕我方與羌人的聯絡,羌人很可能投降蜀軍,為其所用。”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前往駐防。一切未出所料,結果是郭淮成功阻擊諸葛亮。諸葛亮再次將計就計來了一招聲東擊西,驅兵向西實則反攻陽遂,沒想到再次被郭淮識破,成功粉碎了諸葛亮的一切奇襲計劃。諸葛亮奇襲不成,雙方進入僵持階段,一個月後因為雨季渭水暴漲,大水把蜀軍孟琰部“隔離”於大部隊之外。司馬懿發現這一戰機,命令騎兵突襲,本以為這是“到手的鴨子”。誰知道孟琰部正是無當飛軍,戰鬥力極強,另外蜀漢大部隊也沒閒著,三國最強工程兵立即“出場”--架橋,沒用多久橋就架好了。然後,將士們登橋放箭,諸葛連弩一頓放,魏軍死傷慘重。司馬懿見勢不妙,趕緊鳴金收兵,再也不出來了。 蜀軍每日“罵街”挑戰,魏軍就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居然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美豔的女裝,在當時那個時代,這是對一個男人極大的侮辱,其程度不亞於戴綠帽子,應該說諸葛亮這招真的是太損了。曹魏軍營那些西北漢子哪能扛得住這個,紛紛要求與蜀軍決一死戰。當時情形十分危急,出戰魏軍中計必敗無疑,如果不戰,將領們如此暴躁很可能發生兵變。 危機時刻才顯出智者風範,司馬懿立刻召集眾將領開會,會議上司馬懿強烈譴責了諸葛亮的不恥行為,並強調“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這個但是才是司馬懿的本意)出兵前陛下一再囑咐要求堅守,所以出兵必須得得到陛下的許可才行,於是司馬懿當眾寫了份請戰書快馬加鞭送往都城。收到請戰書的曹叡會意一笑,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仲達這是遇到難題了。曹叡立即批覆“不準出兵”!並命辛毗持節仗趕赴前線制止出兵。拿到聖旨的司馬懿立刻告訴全軍:“陛下不準出兵,我也無能為力啊。”就這樣化解了這次危機。 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睿智與隱忍,很多時候忍耐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堅韌的大智慧。然而表面上看這次危機被司馬懿巧妙的化於無形,但實際上司馬懿心裡恨透了諸葛亮,因為他已經“告訴”了皇帝,緊要關頭我司馬懿的能力還是差了一些,這的確讓司馬懿心頭隱隱作痛。 當姜維告訴諸葛亮這個訊息後,瞬間便明白了司馬懿的“借力”之策,同時他也清楚與魏軍決戰於曠野幾乎已無可能。然而更讓諸葛亮感到絕望的是自己身體健康正每況愈下。果然,同年八月,為蜀漢操了一輩子心的諸葛亮,在交代完所有身後之事後,薨世於五丈原,享年54歲。 每每讀這段歷史,我都難以壓抑內心的激動,回想諸葛亮從躊躇滿志到壯志未酬的一生,後世之人怎能不為其慨嘆與扼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首《蜀相》道出了後世人們的心聲。 依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鎖自己去世的訊息,蜀軍井然有序的撤退著。當地百姓提供情報,諸葛亮已經薨世,但蜀軍還能如此整齊劃一,讓司馬懿猶豫了,最後為了穩妥,司馬懿錯過了這次消滅蜀軍的良機。所以後世流傳“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調侃:“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至此,三國時期最強者之間的對決以諸葛亮身死他鄉而告終,“笑”到最後的是司馬懿,而就戰爭而言,我認為還是諸葛亮佔了上峰。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