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經商哲學88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í ér yíng zhī,bù rú qí yǐ),出自《老子·第九章》。
基本解釋: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
詳細解釋意思是: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與其貪得無厭,不如適可而止。
寓意: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出處原文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註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④長保:不能長久儲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係,否則便會招致災禍。
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大白話意思是:
人要知道滿足,人要學會滿足。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持:就是有,掌握,擁有。盈:滿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有了一定的名氣,或者是一個人在滿足一定物質需求之後,同時包括精神財富,如權勢,名利等,這時怎麼做,就很重要了,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是人生大智慧,能有幾個悟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保持盈滿的狀態,不如適可而止:捶打的尖利器皿,它的刃口就不可能長久保持鋒利。讀老子經典名言,得出,人在達到一定需求之後,不要不知足,要懂得滿足。這個很簡單的道理,人們怎麼就看不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人的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產生的原因簡單點說,就是人性使然。人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後,就會一層一層向高處追求,以體現人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性。人,總覺得人生很短暫,總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錢,希望名氣大一點,希望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子孫吧。如果透過正當方法獲取所需要的東西,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有些人以損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甚至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會出問題了。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似好理解,看似容易做到,實際不是這樣。如果要克服人的弱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尤其是一個人大富大貴之後,一個人名氣到了一定位置之後,更是不能做到“其已”,也容易在盈滿之後,不能自持。慾望這個東西它會使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喉嚨也越來越粗,再多的東西,再大的名利,都不可能滿足。這種使慾望無限膨脹、根本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丟棄了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致一些人落下了深淵也不想出來。所以說,人的慾望閘門不可無限開啟,如果慾望的閘門大開,那就難以關上,也是我們常說的“滿招損”,最後毀了自己,毀了一切,有的甚至還丟了性命。
如果我們能領悟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學會滿足那該多好,可是,人們總是這山看了那山高,慾望不斷提升,併到致慾望膨脹。在現實中真正能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人有幾人呢?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其實,要做到老子智慧,就是懂得“不如其已”就是知道滿足,懂得平衡。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個理想的做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把實際需求與慾望區分開來,不可讓慾望無限膨脹,就象一個杯子,水裝滿之後,就要停止再往裡面加水,要適時關掉慾望的閘門,不讓它膨脹,努力剋制自己,剋制人性弱點,不可盈滿,做到適可而止。保持一分清醒,保持一份寧靜,做到心如止水,這樣基本上算是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了。
人生起起伏伏,從高到低,一瞬間的事情,而從低谷,站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保持已有的成就,或許是人生最現實,最幸福的事情,而做到這一點,就要拋棄許多的慾望與不滿足,這卻是人生難以把握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這句話的意義:
1、人生要懂得“知足常樂”,如果真對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所認識,就能理解萬物因果規律。很多時候,人生的起伏,都是因為慾望的不滿足而導致的,有了不滿足的“因”,才有跌入谷底的“果”。所以老子說難的是保持不增不減“盈”的狀態,才是解脫自在。
2、如果忘記生命本來的意義,一味的追求慾望的實現,忽略了慾望本身是永無止境的,就必定會遭到無限的苦果。還不如安於現實,保持已有的成就,就是人生最現實,最幸福的事情了。當然,話說轉來,如果本來就沒有什麼成就,就另當別論了。
很多時候,人生的智慧就是適可而止。所以,老子在第九章最後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世上沒有一件事總是一直走上坡路的,人生也不可能一直處於高處,懂得適可而止,就明白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
佛家說:“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家洞穿世間之事,聚散無常的名句。人生最怕的是糾結,糾結於居高不退,糾結於歡宴不散,糾結於愛別離,但這一切又有何用呢?終究,無人能逃過一死,你有能執著於什麼呢?
中國文化有句老話:善始,不如善終。每個人的人生,在年輕的時候,都有無限的機會希望,可以大膽的去嘗試,大膽的去闖,某得一個人生好的開始。但人生的智慧,並不僅僅是要有一個好的開始,而是要有一個好的結局。
但是,這些感悟,不到了一定的年齡,不經歷一些滄桑,又是難以理解的。道理,都在哪裡;人生,依然在演繹,歷史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延續下去............
-
3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九章。其意思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此句後面的一段經文是對它的詮釋和發揮:“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這些財富堆滿廳堂,無法能夠保守儲藏);“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富裕顯貴後驕橫跋扈,那是自己給自己遺留禍根)。最後是結語“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事情圓滿成功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道理的”。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著哲學智慧,是他修養道德、養生實踐的總結。儘管後世將它應用在治國治世、宇宙探討、哲學研究、為人處事等諸多方面,我們還是更多看重它的本旨,從而指導我們的中醫理論學習、臨床實踐和自身的養生保健。《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批評不懂養生之道的“不知持滿”等,從而導致“半百而衰”,這理念就是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一方面,精氣飽滿時就要儘量去保持,不要輕易耗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精氣飽滿也有一個適度範圍,“過猶不及”都不好,也就是說過度和不足都是不對的。我們修養道德、養生保健都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這也就是說要符合自然規律。
從養生保健,推而廣之,一個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有了一定的名氣,或者是一個人在滿足一定物質需求之外,同時也包括精神財富,如權勢、名利等,這時怎麼做,就很重要了。按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樣的人生大智慧去做,有幾個人能做到?人在達到一定需求後,有人並不滿足,可“慾壑難填”,惡性迴圈後,往往事與願違。到是知足常樂,有益於身心健康。事不臨頭不會選擇,事臨頭時,如何選擇考驗的是你的智慧。
-
4 # 金星7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意思是:一個人手裡拿的太多了,不如適時停止。老子在這裡告誡後人,對財富,名氣,權力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只有適可而止才能夠長時間擁有,否則會雞飛蛋打,空歡喜一場。後面還有幾句為"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
5 # 隴西當光
理解這句經文(經文不再翻譯),不能單純的依字解文,要前後對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其本意是要保"長久",教人們需做到:持而不可盈,揣而不可銳,金玉不可滿,富貴不可驕,功成可身退。
-
6 # 天山雪蓮開滿山
人們總想獲取的更多,不懂得適可而止。
初不知,心生萬法,而欲無止境。不知道滿足,只會像陀螺一樣在慾望裡旋轉。可是,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精氣耗盡時,也是生命的終點。
因此,要悠著點,懂得適可而止,生命才會長一些。
老子說:世間的人,十分之三自然壽終。十分之三夭折,短命的。另外的十分之三其實可以活的長久的,是因為不愛惜自己,作死的。“天作孽有可為,自作孽不可活”。剩下的十分之一懂得愛惜自己,是長壽的。
願安好。
-
7 # 老兵4200
怎樣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悅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遣其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訴人們,凡事要有個度,時可而止,手裡己拿的滿滿的了,還能拿嗎。月盈則虧,物極必反“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多少高官顯貴所以落得個家被人亡,就是因為知進不知退,不知時刻而止。“度”而把握不住,才是真正的貪心不足蛇吞象。結果只能是,大象不僅吞吃不了,反而搭上了自己性命,這才真正的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
8 # 澡雪堂主談修心
0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出自第九章,全文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九章》這段話必須要會讀才能看出名堂,我上面重新進行了排版,上下對應的是一組,比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一組,前一句告訴我們道理,後一句舉例說明。
然後“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和“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又是一組,格式一樣,先講道理,再舉例項。最後“功遂身退,天之道”是直洩天機,告訴我們真相是什麼。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屬於這類情況,現實中,有很多用泡沫堆起來的富豪,他們家裡哪個不是“金玉滿堂”?成堆的古董字畫,他們“能守”的住嗎?守不住的,“X宜兄弟”的老闆不是把這些古董字畫又賣出去了嗎?為什麼?自救啊,在收藏和活著之間,他們沒有選擇。
03同理,“揣而銳之”的重點在“揣”,“揣”就是象打鐵一樣,在一塊燒紅的鐵上不停地砸,把鋒刃砸出來,一把刀越是鋒利,就越容易損壞,這也是很簡單的道理,因為要想讓它足夠的鋒利,就要打的足夠的薄,這當然就容易損壞了,所以說“不可長保”。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就是這句話的現實版,這就是人性,好不容易混出來了,總要顯擺一下,霸王項羽說過,“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所以人一旦混出個人樣,是一定要“驕”一下的,這個“驕”裡面,透著的就是一種“不同與眾”的良好自我感覺。
象“X達地產”的王老闆父子就是這樣的,先是其父“驕”了一下,在眾人面前為自己“先定一個小目標”,老爹都出手了,兒子自然要青出於藍,所以就“驕”的更邪乎,於是乎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空氣,直接讓自己的人生“驕”到了巔峰,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自遺其咎”。
04“功遂身退,天之道”是在為我們揭謎底,不管有多少研究《道德經》的朋友忽略了這句話,都是千不該萬不該的,因為這句話是直洩天機,“天之道”,就是規律,“天”用現在的語境表述就是客觀,這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覆強調過,所以“天之道”就是必然的客觀規律。
這個規律是什麼?就是“功遂身退”,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完,然後讓開道,讓後面的人接著做他們該做的事,這就是客觀規律。就象一年的四季,各自忙完各自的事,趕快給下一個季節讓開道,這樣整個地球才能生生不息。
人性永遠是和“天之道”相違的,因為人有慾望,有貪心,所以總想把好的東西永遠留住,這才總想著要去“持”,去“揣”,結果是既沒保住也沒守住,反而是“自遺其咎”,給自己留下無窮的後患。
05所以《道德經》裡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自然無為,不要總在慾望的驅使下為所欲為。自然,即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勉強自己去維持一些毫無意義的泡沫,這除了會讓自己活的很累以外,實在是沒其它任何好處。
無為,無為不是啥都不做,是不要隨著自己的貪慾去做,所以這個無為說白了就是不妄為,不要打破天地間的自然平衡狀態,要遵循客觀規律而為,這樣就會“無咎”。
今年疫情這麼嚴重,透過網上就可以看到,那些顯得特別著急的,都是平時既“持”又“揣”的那類人,既然是泡沫,就要不停的往裡面吹氣,你敢不繼續吹,它就敢癟下去。疫情不斷加重,直接影響了他們為泡沫續命,眼看就要破裂,怎麼能不著急呢?
不要覺得這事離我們很遠,不是的,它就在我們身邊,現在有幾個人沒貸款?沒按揭、沒信用卡?這些都是泡沫,為了維持這些泡沫,就生不起病,失不起業,辭不起職,該忍的要忍,不該忍的也必須要忍,這就是代價,相比這些細思極恐之事,老子的自然之道,實在值得我們品鑑。
-
9 # 金道論國學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最後一個字不是“己”,是“已”,道德經的話,凡事有個度,適可而止,月盈則虧,物極必反,多少高官厚祿之輩落得家破人亡,就因為知進不知退,不知適可而止。一個“度”字,是今人很難把握的。
-
10 #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從為人處世上說,可以作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方面就是關於“度”的把握,做事不要做得太滿,太滿就溢位來了,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則是要有“放手”的氣度,時刻保持謙遜、抑制自己慾望,在功成的時候坦然放手,以此成就自己。
要想全面體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則需要從其上下文入手,整體進行理解。
1、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老子》一書中,記錄著這樣一段文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句話比較簡練,但是道理卻十分不簡單。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握持滿手,不如早點放棄,過人的鋒芒往往不能長久保持。即便金玉堆滿了整個屋子,也沒有辦法能夠藏住它們;富貴又驕傲,會給自己留下禍患。功成名就身退。這才是天道執行的軌跡。
也就是說,想要理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其重點就在於理解“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句話。越是握住手裡的東西,手裡的東西盈滿以後就越是握不住,這樣,不論是手裡的東西,還是自己想要握住的心力,都是一種損害身心的徒勞,與其這樣,還不如放開手。而所謂的這種“放開手”的狀態,便是老子所說的“功成身退”之態,功成需身退,這本就是“道”的規律,執著於財富以及往昔成就給自己帶來的驕傲而死捏住不放,往往會給自己埋下巨大的禍患。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處世道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兩個處世道理,第一個,就是要懂得度的把握,第二個,則是要懂得保持謙遜。
既然手因為越是捏緊,就越是容易盈滿,而老子所說的放棄,則是針對盈滿的狀態來說的。也就是說,如果可以保持一個非盈滿的狀態,這樣便能讓自己留有餘地,一來不至於放手,二來呢也不至於“盈滿而溢”,得不償失。所以,我們不妨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做得太過、太死,在綜合考慮下靈活地為自己留有餘地。
而所謂的謙遜,則是說,在盈滿的狀態下,我們要有懂得放手的“氣度”,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功成身就則退。於道家之道而言,道的“功”本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萬物,所以“道”總是能夠功成身退,也正是基於道的功成身退,萬物才能在最適合狀態下繁衍生息,於是“道”的功績反而因為“道”的功成身退而不會褪色。從“自然之道”推衍到“人之道”,那麼“盈滿”之時,就是功成身退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懂得放手。
3、總結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總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當成老子的處世智慧,則可以作兩方面的解讀,一方面,這話話告訴我們做事要把握一個度,萬事留有餘地,不要做事做得太滿;一方面也是在告誡我們懂得在功成的時候身退,講求一種放手的智慧。
-
11 # A李學政
行事做人且不可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花未全開月未圓,要懂得中暈不可盡顯鋒芒。月圓之後既月缺,花開之後既花殘,銳勢難以保持長久。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九章。
-
12 # 風水課堂
最後一個字不是“己”,是“已”,道德經的話,凡事有個度,適可而止,月盈則虧,物極必反,多少高官厚祿之輩落得家破人亡,就因為知進不知退,不知適可而止。一個“度”字,是今人很難把握的。
-
13 # 靈溪散人1
凡事有個度,適可而止,月盈則虧,物極必反;
人世間很多高官厚祿之輩落得家破人亡,就是因為知進不知退,不知適可而止。
-
14 # 佛之菩提心心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這一章主要論述的是一般人的為人之道,告訴我們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建功名是非常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即累積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持」是指累積,累積多了就會「盈」,「盈」是指滿出來,「已」是指停下來,自我約束。
“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持“盈”的結果,將不免於傾覆的禍患。
人在達到一定需求之後,不要不知足,要懂得滿足。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結果是身敗名裂。
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國當官的時候,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做到這個時候他還不懂滿足,還想往更高處追求,希望名氣更大些。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
人的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產生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本性。
我們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後,就會一層一層往上追求,總覺得人生很短暫,總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錢,希望名氣大一點,希望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這一切是透過正當方法,辛勤勞動獲取所需要的東西,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就不對啦,就會出現問題了。
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學會滿足。
我們要把實際的需求與慾望區分開來,不可讓慾望無限膨脹。就像往一個杯子裡面倒水,水裝滿之後,就要停止再往裡面加水,不要讓多餘的水流到外面。這個時候我們要努力剋制自己,剋制人性弱點,不可盈滿,做到適可而止。
-
15 # 每日讀書A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磨出鋒利的刃,不可長久保持刃的鋒利。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驕縱,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禍害。功成身退是自然執行的規律。解析芸芸眾生,誰不追逐名利、貪愛財富、傾慕榮華?能做到超然物外者又有幾人?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們要吃、穿、住、用、行,這是最基本的需求,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還會積極地思考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分等級的,當低階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就會迫切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十分簡單而又非常複雜的道理,說它簡單是因為提到需求,每個人都深有體會,不難理解;說它複雜是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對需求的理解也不同,這是就個體而言的,從整體上說,人類的貪慾是永遠都無法滿足的,這一劣根性決定了人類會一直追逐名利、富貴。一旦我們名利雙收,該如何留住它們,而不致使它們如雲煙般飄散?這一章講的就是怎樣才能永久地保住名利和富貴的問題。我們先從生活中的小常識談起。手拿一個杯子,往裡面加水,當水滿的時候,我們還不停地往裡加,結果會怎樣呢?這是三歲的小孩都能回答的問題,水滿了當然會溢位來。換一個問題:我們拉滿弓後繼續用勁拉,結果會怎樣呢?毫無疑問,當然是弦被我們拉斷了。這兩個小問題同出一源,那就是“滿招損”,這個道理無人不曉,但要是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和我們自身的慾望掛起鉤來,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明白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們人類如何克服自身的弱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讓我們且看鋒利的劍吧,它又尖又銳,鋒芒畢露,然而鋒刃易卷,經過磨損,不久就會被人捐棄,因而老子說越尖銳的東西,越不會長久儲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聽起來有些消極,但也不違背常理。人生的短暫和草木的轉眼枯亡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們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就發怵,不禁哀怨日子太過匆匆。有人在短暫的一生裡拼命撈取金錢,試圖想用對財富的佔有來證明自身存在的意義;而有的人一心想出名,想透過名聲來證明自己沒有虛度生命。於是人們開始爭名奪利,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們不惜出賣靈魂,結果得到的沒有付出的代價昂貴,何苦呢?當然,我們不反對採用正當的手段來獲取金錢和名利,但我們必須清楚,人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富貴和名利是分毫也帶不走的。古往今來,沒有人能永久地儲存自己的名位抑或財富,即便是財富和權力傾天下的王公貴族,甚或一手遮天的帝王也無法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他們讓後人將珠寶和自己的屍體埋葬在一起,並安裝上了各種機關,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擁有的財富,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就在他們被安葬後,盜賊潛入他們的墳墓,將他們陪葬的金銀財寶洗劫一空,並將他們的屍首拋棄在荒野,這是多麼悲慘的結局!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屍體也被偷走了,因為他們身上穿的是金縷玉衣,他們不但失去了珠寶,也失去了自己。物極必反。太滿會溢,太尖利會斷,這就啟示我們要適可而止,進退有度。鋒芒太露就會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時候退而隱之,即“功遂身退”,絕不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退而隱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財不揚財。這樣做就是遵循大道。大道就是如此,它滋養萬物而不居功,沒有恩義的對待,也就無所謂報答;萬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報答,大道和萬物彷彿毫無關聯,所以也就沒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類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進退有度,才能達到失也是得、退也是進的境界。
-
16 # 開卷有益l侯公子原文句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古文今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
我的理解:凡事勿求太滿。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得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而事與願違。
就像有的公司領導一樣,巴不得員工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工作上,除了吃飯睡覺外,員工的個人時間幾乎被全部佔用,半夜還在發工作彙報。日子長了,員工必定身心俱疲,人心渙散,反而導致公司業績下滑。所以,怎能一味地貪多呢?從我們個人來說,人生不只有工作,還有生活呢。
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沒有不趨之若騖的,可若只是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必定會招致禍害,所以要適可而止。
-
17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九章開頭,原文是: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第九章,瑾名軒譯文:
捧的水太盈滿,不如適可而止。
揣的劍太鋒利,不可長久保持。
金玉堆滿屋,不知道怎麼能守得住;富貴而驕橫,自己給自己留下災禍。
功成而身退,上天之道也。
這章老子是講適可而止的,貪多貪大貪全都不是福。
持而盈之,基本意思是捧的水太滿,引申意思是拿的東西太重,或太多,或太大。
不如其已,已是停止,就是不如停下來,不要這樣做,就是要適可而止。
雙手捧水,可以捧的太滿嗎?
劍太鋒利,可以保持長久嗎?
金玉滿堂,可以堅守得住嗎?
富貴驕橫,不是給自己留下災禍嗎?
功成就要身退,這是天之道啊!
-
18 # 國學大司馬
端著富貴,還讓他滿,不如停止。
適度就行了。過多的富貴不僅招來麻煩,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樹大招風。
養生來說,吃那麼多,那麼滿也不好。八分飽身體才能健康。
-
19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讀懂老子的財富觀,瞬間可以成為富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貽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堅持,持守。盈,滿出來。已,已經。手裡抓著千萬財富都是價格,都不如已經產生的一分價值。老子說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裡,宇宙世界分三位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是形而上的道,是眼睛看不見、思維達不到的地方,是這個相對世界的根本比如,公平、本質、絕對、寂靜、空虛、死等等,是我們一直想知道但是絕對不知道的東西稱之為道,或者是”絕對空虛“。
第二個層次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空間,看不見的規律,看得見的萬物,凡是有對比屬性的東西都,凡是思維可以到達的地方一直到宇宙的邊緣,換而言之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適用的地方都是第二個層次的空間,稱之為相對空間。相對空間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對存在,“若存若亡”,今天存在明天就會消失。第二個層次的世界裡的一切都是”虛“的沒有任何意義。“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以芻狗”,芻狗是一種紙紮的小狗用之祭祀用的替代品。代替動物作為祭祀之用,祭祀結束就會被廢棄。第二層次的世界中的一切的東西都是暫時的替代品象芻狗一樣,祭祀結束就會被廢棄。
祭祀是一種宗教的儀式,其目的不是儀式的本身而是祈求更高的有價值的福氣。天地拿萬物作為祭祀用的替代品,聖人(善)拿自己的百姓(能量)作為祭祀用的替代品,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什麼呢?《道德經》的思想把宇宙分成這樣:
非常道:美:現象:生命:公義
可道::善:規律:道路:公正
道:::真:本質:真理:公平
道:第一層次。可道:第二層次。非常道:第三層次。第二層次裡的一切都是第三層次的替代品。第一層次的道是形而上的道,是我們這個世界不存在的道。比如,公平、絕對這些都是我們這個世界所沒有的東西。
第二個層次的道,是可以說的道,比如,規律、道路、道理、道德,等等,比如,“公正”是我們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恆,唯獨價值可以瞬間永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就是這個世界裡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善良的公正大選擇可以使價格變成價值。
價值會瞬間永恆,永恆是第三層次的非常道,從“可道”的第二層次上升到“非常道”的第三層次唯一的辦法就是價值。價值是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的階梯。價值的獲得是要付出相同的代價。這個世界的唯一作用就是創造價值,創造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
把一千萬存在銀行裡“盈之”,都不如那些花一塊錢給路邊的乞丐買一個饅頭“其已”所產生的價值大。
懂得了老子的價值觀,你瞬間會成為一個富有價值的人,給人一個擁抱,給人一個真誠的微笑與鼓勵,一個善良的舉動所產生的價值與快樂都是那些“吝嗇鬼”“守財奴”把錢揣在懷裡有意義。
-
20 # 學道明道
物極必反,日中則昃,月圓則缺。這是自然規律。
持續保持滿盈的狀態,就會向另一個方向轉化。需要停止,不能繼續。物壯則老。
回覆列表
第九章
[原文]
[通釋]
操持著想讓它圓滿,還不如停下來;鍛造使它鋒利,不可能長久保持;金玉財寶裝滿房屋,沒有誰能守住它;富貴了驕橫是給自己製造災難,功業成就了就自己退下來,是天道啊!
[註釋]
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操持著想讓它圓滿,還不如停下來。持,操持,把持。而,連詞,在這裡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 “著”。盈,圓滿,形容詞帶了賓語“之”,為使動用法,使……圓滿。之,不確指代詞,指代要做的事情。其,語氣副詞,還。已,停止,
②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鍛造想讓它鋒利,不能長久保持。揣而銳之,鍛造打磨使它鋒利,比喻要精心做好某事。揣,音chuí,同“錘”,用作動詞,鍛造打磨。銳,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鋒利。之,不確指代詞,指代要鍛造打磨的器物。可,能。長,長久。保,保持。
④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了驕橫是自己給自己留下災難。這是一個判斷句。而,連詞,在這裡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 “就”“了”;此“而”也可以當作連詞“如果”解釋。遺,遺留,為……留下,給……留下。其,自己。咎,災難,禍患。
⑤功成身退,天之道哉:功業成就了就自己退下來,這才是天道啊。這也是一個判斷句,是一個帶感嘆語氣的判斷句。功,功業。成,完成,成就。身,自身。退,主動脫離。天之道,自然的規律。“哉”,諸本皆無,有人補出“也”“矣”之類的助詞,其實此“哉”即王弼本原第十章開頭的“載”。
[意義歸納]
本章勸誡人們不要極力為之。
[考辨]
王弼本“天之道”後無“也”亦無“哉”,而第十章開頭的“載”用得不倫不類,定是誤將本章“哉(載)”植入下章。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第九章全是整齊的四字句,唯結句少了“哉”反不協調,故有人為之補了“也”,然補“也”語氣嫌不足,而用“哉”則突出了肯定的語氣。
《道德經》“哉”“也”用得都不多。《道德經》凡八用“哉”:第二十章“其未央哉”和“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一章“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第二十二章“豈虛言哉”,第五十三章“非道也哉”,第五十四章“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第五十七章“吾何以知其然哉”。“也”凡十五見,第三章“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也哉”同用)第五十三章“非道也哉”(“也哉”同用),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第二十九章“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第三十二章“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第五十三章“非道也哉”(“也哉”同用),第五十五章“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第六十七章“久矣其細也夫”,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這些有“也”的句子與本章最後一句都不一樣。
二是將“載”植入第十章是沒有用的,說“載”“發語詞”沒道理。通觀《道德經》在議論時,句首全用“夫”。“夫”凡三十見,除第三十八章的“大丈夫”和第六十七章“久矣其細也夫”外,都用於議論的開頭,未見“載”還有此用法。其實這個“載”正是上一章的錯簡,“載”即“哉”。對有學者認為“載”是發語詞我不贊同。《詩經》中的“載笑載言”之“載”並非發語詞而是副詞,相當於今天的“邊”“又”,“載歌載舞”是相同型別的例子。且“載”放入第十章,反使第十章的句式不整齊了。
[解讀與點評]
總想為了圓滿不斷地去做,還不如自己停下來;把刀劍打磨出鋒利的刃,不能夠長久地保持;房屋裝滿黃金美玉,沒有誰能守住它;富貴了驕橫是給自己製造災難,功業成就了就自己隱退起來才是自然之道。
“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都是為了某種目的的刻意而為;金玉滿堂則是刻意而為的結果。“盈之”“銳之”“金玉滿堂”都是使事物達到極致的做法。
“持而盈之”——“之”為何物?是財富,是權力,是榮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告誡人們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揣而銳之”——“之”為何物?是做人的風格,是做事的態度。“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講了鋒芒畢露不可取的道理。
為什麼會“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呢?金玉是“難得之貨”(第三章語),裝滿整個房屋就會讓人覬覦(jìyú),怎麼能守得住!其實,“金玉滿堂”不只是讓人覬覦,可能還是禍亂的起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說出了過分積累的財富留不住這樣一條真理。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強調了越顯赫越應低調的道理。聚斂的財富過多,權力過大,榮耀過盛,鋒芒畢露,咄咄逼人是“物壯”,“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樹大招風”,“堅強者死之徒”(第七十六章);只有“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見(xiàn)小”“守柔”,才能“無遺身殃”(第五十二章)。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是經驗的總結,也是振聾發聵的告誡。我在《<論語>通釋、解讀與點評》中曾引述一個例子,不妨在這裡再引述一次。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記載:
魯襄公二十二年春天,臧武仲到晉國去,天下了雨,造訪御叔,御叔在自己的封邑,正要喝酒,說:“聖人有什麼用!我還是喝酒吧。冒雨出行,還稱什麼聖人!”臧武仲聽到這個話說:“不能派他出使,卻狂妄對待出使的人,真是國家的蛀蟲。”下令加倍徵收他的賦稅。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個道理有多少人不明白呢?然而又都要走這條道。東晉時期曾崇尚清談,“道”是重要的談論話題,然而當時人們大談特談“道”,卻很少用它指導實踐,所以那個階段“富貴而驕”的典型事例層出不窮,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石崇與王愷鬥富。《晉書·列傳第三》記錄了幾件事情:
石崇積聚的財產豐富,房舍高大壯觀。姬妾上百人,都穿著絲絹錦繡,佩戴著金玉珠寶。演奏管絃音樂的都是當時挑選出來最好的,廚子烹調的都是水陸珍貴的東西。石崇與皇帝的親戚王愷羊琇一夥人以比奢侈為風尚:王愷用飴糖燃鍋灶,石崇用蠟燭當柴火;王愷搞了四十里的一步一個的紫絲屏障,石崇製作了五十里的一步一個的錦屏障來與王愷相鬥;石崇用香味濃郁的椒塗室內的牆壁,王愷用貴重的赤石脂抹牆——石崇、王愷就是這樣比鬥誰更富有。晉武帝常常暗中幫助王愷,曾經把高二尺多枝條繁茂的稀世的珊瑚賞給了王愷,王愷拿給石崇看,石崇隨手用鐵如意敲碎了珊瑚樹,王愷很心疼,還以為石崇因比不過,嫉妒自己的寶物,剛滿臉憤怒地高聲責問,石崇不緊不慢地說:“不值得有那麼大的遺憾,我馬上就還給你。”於是讓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樹都拿出來,其中有六七株高三四尺的,珊瑚的樹幹枝條超過人們見到的,在Sunny下閃耀著光彩,像王愷那樣的珊瑚太多了,王愷羞愧地像丟了東西似的。
這段記錄只是石崇與王愷炫富的幾個事例,不是他們炫富的全部。這裡著重談一談石崇的“非道”。
下面是集自《晉書·列傳第三》的石崇簡歷:
石崇是東晉司徒石苞的兒子,“少敏惠,勇而有謀”。“年二十餘,為修武令,有能名”。“入為散騎郎,遷城陽太守。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在郡雖有職務,好學不倦,以疾自解。”“頃之,拜黃門郎。”“累遷散騎常侍、侍中。”“出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加鷹揚將軍。”“徵為大司農,以徵書未至擅去官免。頃之,拜太僕,出為徵虜將軍,假節、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至鎮,與徐州刺史高誕爭酒相侮,為軍司所奏,免官。復拜衛尉。”“及賈謐誅,崇以黨與免官。”
從這個簡歷可以看出,石崇出身高幹家庭,曾任地方軍政官員乃至軍政大員,最後在國家機關崗位被免職。這裡有一個問題:石崇的財富是怎麼來的?大環境是當時國家昏亂,官場腐敗,法紀松馳。小背景是“崇穎悟有才氣,而任俠無行檢: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出為徵虜將軍,假節、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時,“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送者傾都,帳飲於此焉”——這就是石崇暴富的原因。這樣看來,石崇的財富本來是“非道”的不義之財,本來應該把“道”奉為“所保”(第六十二章),可他逆道而行,“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第六十七章),“自遺其咎”,結果必然是“死矣”!《晉書》記載了石崇的結局:
等到石崇被綁上車押赴刑場時,石崇嘆息著說:“你們這幫小人看好了我家的財產。”抓石崇的人說:“知曉財富多了招致兇險,為什麼不早早地送出去?”石崇不能回答。石崇的母親、哥哥、妻子兒女不論老少都被處死,一共處死十五人。石崇死時五十二歲。
石崇鬥富是極端的事例,相當典型,可能還不是很多,但古往今來靠非法手段攫取財富,繼而炫富、鬥富的事例卻不勝列舉,當今之世絕不乏這類事例。
“功成身退”這是聰明的華人的處世觀,是經驗總結,也是自然之道(“天之道哉”),中國歷史上太多的事實在證明它。春秋時期的越國范蠡、文種在“功成”後的不同選擇,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結局。漢初的韓信其實就死在了不知“身退”上。功高蓋世,要功成身退,此“善人之寶”;取得財富應適可而止,貪心不足的結果勢必一無所獲。激流勇退,金盆洗手,此“不善人之所保”。
凡事要適可而止,不要走到極端;功成身退,是遵守自然法則,是明智之舉。天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能圓滿!凡事都想做到非常圓滿,既不可能,也不可取。
本章產生成語“金玉滿堂”“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