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質文化史
-
2 # 南朝居士
“奪門之變”就是一場政變,哪有什麼合不合理的?誰的支持者多,皇位就是誰的。
只是如果景泰帝的兒子活著,奪門之變就不可能發生了,景泰帝也不可能死,順利的發展下去,就是景泰帝繼續做皇帝,死了後兒子繼位。
而英宗就一輩子被軟禁,他的兒子也作為藩王分封到地方做個大地主
-
3 # 李一般般
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合不合理一說,要的只是一個牽強的藉口罷了。
對於朱祁鎮一方勢力來說,朱見濟死了,當然是更好了。這樣朱見深就是唯一太子繼承人,而身為他父親的朱祁鎮,拿回皇位再傳位給朱見深顯得更加合理。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我相信,朱祁鎮一方勢力,任然會找到理由發動奪門之變,這關乎的是利益,與合不合理無關。
-
4 # 戲迷擂臺聯播
如果他還活著就相當於跟兒子搶皇位。
明朝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孫太后採納于謙的建議改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為太上皇,改元景泰,仍然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第二年,朱祁鎮被放回,被囚禁於宮內。景泰3年,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改立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鈺病重,大臣強烈要求立太子朱祁鈺上位後重用賢臣于謙,勵精圖治,勤練兵士,最終擊退了瓦剌,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在政治、軍事上都進行了改革,實現了明朝中興,然後好久不長,景泰8年,朱祁鈺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這是朝中大臣所沒有料到的,皇帝日益病重,自從太子朱見濟早夭後,儲位一直空著,若朱祁鈺突然駕崩,那皇位由誰繼承呢?
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召集大臣,商議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而內閣大學士王文、陳循、蕭鎡認為朱見深既然已經被廢了,就不能再立為太子了,應該另擇他人立為儲君。朝中多次聯名上奏請立太子,而大臣們得到的迴應卻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朱祁鈺真的只是小感冒嗎,其實並不是,連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都取消了,說明此時朱祁鈺已經一病不起了,要想打消外界的傳言,那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就必須如期舉行。但此時的朱祁鈺根本無力出席這樣的祭祀活動,於是他讓武清侯石亨代他祭祀。
朱見深再次被議立為太子立太子一事被提出後,朝中一共出現了兩種聲音,王直、胡濙主張擁立前太子朱見深。土木堡之變發生時,孫太后先立朱見深為太子,再立朱祁鈺為皇帝,其用意很明顯,就是江山還是朱祁鎮的,朱祁鈺只是代理。既然如此,那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順理成章,畢竟當時孫太后還在,她肯定會支援自己的親孫子成為皇帝。而且明朝也講究立嫡立長,朱祁鎮才是正統皇帝,朱祁鈺只是代理,那麼最具有繼承權的就應該是朱祁鎮之子朱見深。
而王文一派則認為朱見深既然已經被廢,就不能再立為太子了,而朱祁鈺無子,那麼就應該從朱高熾的後代中選擇一位立為太子,建議立襄王世子為太子。正在兩派相持不下時,另一個人去探望病中的朱祁鈺,從而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石亨探病,為朱祁鎮復辟鋪路朱祁鈺繼位後封石亨為五軍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封為武清侯,授予大將軍頭銜,朱祁鈺對他十分重視,本以為在病重之時,託他代為祭祀,可幫自己渡過難關,沒有想到這個石亨卻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來到朱祁鈺病榻前,發現此時的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根本回天無力了,而朝中大臣對此卻一無所知,一旦景帝駕崩,那誰會是下一任繼位者呢,石亨迅速發現了機遇。
他探病出宮後,找到了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太監曹吉祥一起密謀,推舉誰為下一個繼承人。他說:”皇上病危,與其擁立皇太子,不如擁立太上皇復位。為什麼要擁立太上皇呢,他只說了四個字:“可邀功賞”,這四個字意義頗深,因為立誰為太子,都是正常程式,並無“功賞”可言。但是幫助太上皇重登帝位,那就不一樣了,一定可以得到朱祁鎮大力封賞。從後來的事情來看,石亨的推論是正確的,英宗復位後,對他們這些有功之臣都進行了一番論功行賞。 他們的這次復辟行動是有風險的,成功了就是滿門榮耀,失敗了就是滿門抄斬,為了增加勝算,石亨找了明朝的智多星徐有貞為他們出謀劃策。《明史》評價徐有貞為:”多智數,喜功名“。可知,此人聽見這樣的機會,必然心動。他說道:”這事一定要讓太上皇知道他們擁戴他的意思,並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行動。
一場陰謀策劃的宮廷政變徐有貞到底是有謀劃之人,他考慮事情非常周到,他事先讓張軏以邊關形勢吃緊為由,派遣軍隊進入紫禁城,以防萬一。接著又讓掌握大內鑰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時分,開啟長安門,讓軍隊把守要害部位。石亨等人悄然前往南宮,命士兵搗毀圍牆,進入宮內,將朱祁鎮抬到朝堂,然後眾人跪下山呼:萬歲。
而前幾日,為了打破病重傳言的朱祁鈺下旨說十七日上早朝,此時朝臣們早已等候在殿外,突然聽見殿內跪拜萬歲的聲音,此時,徐有貞出來,向大臣們宣佈:太上皇帝復位,請入內祝賀。大臣們這才發現龍椅上坐的是8年前的皇帝朱祁鎮,朱祁鎮對大臣們說:”景泰皇帝病重,眾大臣迎接朕復位,你們還按原來的官職做事吧。
一場有計劃有佈局的宮廷政變,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完成了。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意思是他復位,是順天應命。與擁立之功相對的就是秋後算賬,當初擁立朱祁鈺的于謙等人,都遭受到了處置,于謙、王文被處死,抄家,其家眷充軍。
朱祁鎮能再次登上皇位,是他沒有料到的,他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帝位其實真正的競爭對手是他的兒子,如果他不復位,那麼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會是他的兒子朱見深。然而皇權誘惑下無父子,兄弟姐妹之情,朱祁鎮再一次登上了帝王,開啟了他第二段皇帝征程。
-
5 # 子夜羌笛
如果明代宗朱祁鈺所立的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當然不合理了。雖然朱祁鈺廢了明英宗的太子朱見琛之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險些提前一百年徹底毀掉明朝基業。相比之下,明代宗臨危受命,在於謙的幫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明代宗有這樣的功績襯托,自然也不會有人敢於公開對太子廢立之事提出反對意見。奪門之變之所以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後嗣已絕且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這個時候,因為距離時任皇帝的譜系更近,太上皇朱祁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想要成為擁立有功的新朝功臣,加之有太皇太后孫氏的支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人才敢於發起武裝政變。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時任內閣首付、兵部尚書于謙對於這種狀況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想法就是要確保皇位留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明宣宗朱瞻基這一脈,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明代宗之後,明英宗或明英宗的兒子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因此,于謙已經準備好了請傳位明英宗這一脈的上書,只是沒來得及呈上去罷了。當然,于謙也更不可能調集重兵去彈壓奪門之變。如果於謙真的調集軍隊進行彈壓,僅僅靠石亨手裡那點人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
-
6 # 知行合一2020
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機率是他的!
首先要說一下,景泰八年的時候太子已經過世了。朱祁鈺在位時收買大臣改寫詔書,於景泰三年廢掉現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四年,朱見濟病死。由於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有大臣提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一直未同意。此後一直沒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鎮親征瓦剌,引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鈺臨陣即位。成功的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剌的進攻。而後,三番五次阻撓朱祁鎮回國。在朱祁鎮順利歸國後,將其封為太上皇,並將其軟禁。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鎮軟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藉口殺掉朱祁鎮。這也讓朱祁鎮明白,他是不可能過上安穩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籌備奪權。景泰八年,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多門之變,奪得皇位。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鎮在奪權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這時候現任皇帝朱祁鈺駕崩,那麼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禮數的。假如此時太子朱見濟還活著,那麼改立誰呢?或者說誰更加合適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鈺還活著,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見濟目前還沒有資格和太上皇爭。
第二,朱祁鎮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軟禁的太憋屈了,急於擺脫這種局面。於是在徐有貞等人的鼓動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奪權。如果他此時清醒,就會知道,這個皇位奪不奪都是他的。但是他乾的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奪門之變失敗了呢!那就會被定位為篡權,可是殺頭的大罪啊!幸好奪門成功了,要不然歷史就改寫了!改成這樣: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鎮陰謀篡權失敗,被廢掉太上皇稱號,處死。其子被充軍等等。。何其慘烈
第三,雖然朱祁鎮等人發動叛亂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小時。沒有留給大臣們反應的時間。但是也沒有發生重大的內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符合禮數,都是老朱家的人,誰當皇帝不適當啊!那時候的文官都是敢於直諫的,如果不合乎禮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禮制重要。那樣的話不知道又要出現多少朱棣殺方孝孺的悲劇了。。
所以即使朱見濟沒死,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機率是朱祁鎮的! -
7 # 知無不言鴻
不管合不合理,如果朱見濟還活著,于謙手握兵權絕對不會孤身犯險入宮,肯定是帶兵入宮保護朱見濟,到時候朱祁鎮就算不死,也會更嚴密的軟禁。
-
8 # 一貳一橙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就是合理的了
景泰八年,此時的皇帝朱祁鈺病重,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又離奇夭折,群臣多次上奏要朱祁鈺另立儲君,而且多站隊前太子、被朱祁鈺廢為沂王的朱見深,也就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嫡長子。即使是在奪門時,群臣也在要求朱祁鈺要早定東宮,只是當晚突然發生了奪門之變,大將石亨、文臣徐有貞、內官曹吉祥闖入南宮,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入住乾清宮,第二天一早,眾人看到皇椅上坐著的不是朱祁鈺,而是朱祁鎮,知道事態有變,可也無可奈何,何況朱祁鎮又是他們內心皇帝的第二人選,自然也就預設這事了。
朱祁鎮奪門這事,幾乎是公認毫無必要的,因為當時朱祁鈺病重,又無後,他的皇位只能傳給兩人:哥哥朱祁鎮或者是侄子朱見深,這些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至於另立藩王的說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同樣的“弟終就兄及”,放著親哥哥還在世,朱祁鈺怎麼都不可能另外找個藩王來繼承的。所謂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石亨等人的一次風險投資,目的就是要取代重臣于謙的位置,並不是真覺得朱祁鎮有多可憐。所以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奪了自己,或是兒子的皇位,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朱祁鎮後面也越來越覺得不對,覺得這事很奇怪,重臣李賢藉機大吹耳邊風:這帝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根本不用奪。
帝復問賢“奪門”事,賢曰:“‘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若郕王(朱祁鈺)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可是如果此時的朱祁鈺之子朱見濟或是還有其他子嗣,那皇太子乃至未來的皇帝位自然還是得歸在朱祁鈺一脈,那此時的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就顯得合理了,叔奪侄位或兄奪弟位,因為這涉及到帝脈的更改,也才符合“變”這個字的含義。
《說文》——變,更也。 -
9 # 青鑑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發生的問題。根據歷史上奪門之變發生的條件來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太子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不會發生,英宗朱祁鎮也許會老死在南宮。為什麼這麼說呢?
奪門之變的發起者是石亨。他產生擁立朱祁鎮復辟的念頭起因是,朱祁鈺病重無子,他要佔有擁立朱祁鎮皇帝的功勞。
史載石亨“生有異狀,方面偉軀,美髯及膝。”擅長騎射,能用大刀,每次戰鬥的時候能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在土木之變後,經過於謙的推薦,石亨擔任了右都督,執掌五軍大營。在京師保衛戰中,石亨率軍在德勝門大敗也先。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石亨立功多被封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鈺來到南郊齋宮,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禮。石亨看到朱祁鈺命在旦夕,回來後就與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謀議。石亨認為請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不如直接請太上皇復位,這樣功勞更大。
請復立東宮,不如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可得功賞。 ——《明史紀事本末》這一建議得到了張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認同。於是他們找到太常卿許彬,許彬向他們推薦了徐有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貞家裡碰頭,徐有貞問石亨、張軏,太上皇朱祁鎮知道這個計劃嗎?石亨二人回答,已經偷偷地告訴了英宗。徐有貞認為要等到南宮的答覆才能行動。
十六日夜,石亨、張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貞,張軏告訴徐有貞,朱祁鎮的回報已經得到,然後問“計將安出?”於是徐有貞裝模作樣地到屋頂去觀天象,過了一會下來說:“今晚就是最佳時間。”當時恰巧有邊吏報警,徐有貞說:“以此為藉口將兵調入大內,大事可成。”陰謀已定,眾人準備行動。徐有貞在和他的家人分別時說:
“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明史紀事本末》這句話充分地暴露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官場中作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從以上石亨等人謀劃的過程看出,第一,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策劃者是石亨、徐有貞等人,英宗朱祁鎮是被動接受者。因為他連這幾個人的面都沒見過。
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明史紀事本末》第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鈺病危無子,皇位繼承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太子朱見濟還活著,以朱祁鎮對石亨的重視程度,石亨輔政的機會很大,不可能產生擁戴朱祁鎮復辟的可能。
-
10 # 錢旅人
根據歷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號為公元1450—1456,所謂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鎮已經復位,那麼回頭來說說一下這二人之間的政治角逐與親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與孫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記載,孫後奪子爭寵,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頗為依賴仁宗皇后張氏,也即當時的太皇太后,這位老太后對宣宗擁立起了關鍵作用,英宗對她也充滿了尊崇之情,同時任用“三楊內閣”(楊溥,楊榮,楊士奇),本應休養生息,積極應對國家出現的經濟問題,在貨錢問題上做積極的調整,避免進一步通貨膨脹,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明朝廷發動麓川之役,前後四次征伐,最後一次即在1448年。連年的征討並未降伏叛軍,最後竟以盟約形式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庫虧空,大軍疲憊。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早已對中原覬覦已久,伺機而動,大同告急,這時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禮監太監的慫恿下,準備御駕親征,殊不知這太監王振與瓦剌勾連已久,加之掌握著軍政大權,英宗被裹挾著以國家力量發動了一場太監指揮的戰鬥,在兒戲之中到了大同,一看,這九邊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勢不對,又想帶皇帝去他老家轉轉,再一想,不對,萬一瓦剌軍來俺家鄉咋辦,於是,走起,走起,別的地方轉轉,再接著,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於今天河北懷來縣附近,突遭伏擊,五十萬大軍如煙火般的散開來,王振也被憤怒的明軍殺死,可憐這二十幾歲的皇帝竟然成了階下囚,中原人士要冠個別稱“北狩”。
北京這時該怎麼辦,瓦剌軍來勢洶洶,如果沒有天子之旗高舉,怎能號令天下,北京城裡只有一個稚子幼兒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見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受孫太后命,輔助太子統理國政,接著又在於謙和太后的聯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並尊遠在北面的英宗為太上皇,這樣做如同當年兩宋交割時,讓敵賊無當朝天子可以威脅。兵部尚書于謙率領北京軍民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不久北京與也先議和,也先送還朱祁鎮,這時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將他哥哥安排在南宮幽居,當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後來朱祁鎮也以其人之道還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來朱祁鈺不願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幹,大概歷史程序也就這樣往前邁進,偏偏這位皇帝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兒子皇后先後去世,他也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有人就動了心思,欲迎英宗復位。那麼回頭看一下,朱祁鈺登基是大勢所趨,為國家舉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並擊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國天下,他的登基雖有情勢,但也算明正言順,不過之前有太子在位,也並未廢去,若是他以大義為先,則應順位於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國皇位繼承製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他傳位於其子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見濟還活著,景泰帝駕崩,那麼應當是這孩子君臨天下!那麼奪門之變就要討論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賊,大約就要像永樂帝一樣,永遠都在尋找那個男孩子, 哪怕是鄭和下西洋花數以億萬計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難”這樣的名號,似乎永遠都有點不太亮堂…
對於朱祁鎮,所幸他弟弟居然再無後嗣,於是他也就在別有他圖的明將石亨,都督張軌,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的合謀下,復位成功,開啟了第二個英宗時代,特別定了個年號“天順”。對兄弟也是及時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後以王禮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沒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沒了這位景泰帝的歸處,連廟號都是一百多年後才得到!
希望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清我想表達的,其實歷史上這樣的糾纏不勝列舉,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對稱呼生父這樣的事都會引來大朝議,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的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圖為《明代帝王行樂圖》)
-
11 # 歷史守望者
可以很明確的說無論當時朱見濟是否在世,朱祁鎮的奪門之變都是合理的,原因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之變時被俘,明廷為防瓦剌人以朱祁鎮為人質趁火打劫,先是立英宗的幼子朱見深為太子,以郕王朱祁鈺監國。之後眾人以太子年幼國疑為由擁立郕王為皇帝,但仍然明確保留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此舉意思很明顯,就是讓郕王朱祁鈺暫為皇帝,之後要還位給朱祁鎮一脈。
但是朱祁鈺坐穩皇位後就開始想方設法不把皇位傳回,為此目的朱祁鈺先是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然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也就是說朱見濟的太子之位是朱祁鈺"違約"搶來的。
所以雖然朱見濟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死了,但是即便他能活到奪門之變時,他的太子之位仍然是"不合法"的,而朱祁鎮為了拿回屬於自己一脈的皇位而發動奪門之變是說得過去的。
-
12 # 長歌行a
沒有問題,因為朱祁鈺繼位本來就不符合封建禮法,皇位來的不正統,所以上臺以後一直比較弱勢,權利被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控制,想殺他哥都找不到合適的打手,他哥是嫡長子,有兒子,按禮制就算退位也該他兒子繼位,
-
13 # 狼的影子716
肯定不合理,而且於謙可以輕易的阻止英宗復辟,古時候的太子是為“儲君”,也就是預備皇帝,太子也稱為“國本”,國家有了太子,就有了“本”,皇帝一旦發生意外,國家還可以有序的傳承,所以,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把立儲一事作為國家的重大舉措,電視劇《成吉思汗》中有一個橋段,在成吉思汗即將遠征花剌子模的時候,聰明睿智的也遂妃站出來說了一番讓鬚眉男子都沒有想到的話,“但凡有生命之物都不能永生,大汗這次遠征,將要跨高山,越大河,萬一您像松柏一樣的身軀倒下了,這棘麻一樣的百姓將由誰來管理呢?”。宋朝的仁宗皇帝,14歲登基,到了25歲還沒有兒子,於是大臣們就開始著急了,歷朝歷代做皇帝的很少有高壽之人,英年早逝的帝王比比皆是,所以有責任心的大臣們都希望皇帝能夠早日確立儲君,好讓“國有本可依”,丞相韓琦於是就勸仁宗在皇族中過繼子嗣,以使得“帝嗣不絕”,於是仁宗就過繼了宗室子弟趙宗實為子,後來仁宗連續有了三個兒子,於是又把趙宗實退還回去,但是老天爺似乎一直在跟仁宗過不去,他的三個兒子都先後夭折,就這樣一直拖到45歲的時候,仁宗皇帝還是沒有一個兒子,朝廷的大臣們為了這個事跟仁宗打嘴仗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宋朝的名臣如韓琦,文彥博,包拯,范仲淹等時不時的就拿“國本”來說事,而且還都說的冠冕堂皇,義正詞嚴,仁宗為此事經常被大臣們懟的無地自容,甚至有一次被懟的太厲害了,回到後宮跟皇后相對而泣,老淚縱橫,到了還是又把趙宗實過繼為子嗣,繼承了大統。
由此可見,歷朝歷代的君臣們,對於立儲之事都是格外重視的,英宗在親征瓦剌之前,就立了唯一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確立了國家的儲君,如果不是因為瓦剌挾英宗一路叩關,直逼北京,如果是在天下承平的時候,儘管朱見深才兩歲,也會被名正言順的擁立為新皇帝。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景泰帝坐穩了皇位,就開始更易儲君,廢朱見深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此舉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合情合理,所以,連孫太后都無話可說,如果朱見濟不死,即使是景泰帝駕崩,滿朝文武也會按部就班的擁立年幼的朱見濟登基,英宗還是隻能老老實實的當他的太上皇,任何人都不敢冒著“誅九族”的風險去協助英宗復辟的,即使他能夠奪門而出,掌握京城兵權的于謙可以輕而易舉的平定他們,那樣的話,英宗就只能以謀反大逆定罪,至少會要“誅三族”的,連朱見深的小命都不能倖免。
英宗能夠復辟成功,跟于謙的“無奈”有極大的關係,于謙有能力阻止英宗復辟,但是,當時天下的形勢是景泰帝病危,而國家沒有確立儲君,如果景泰帝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大行”,明朝的皇位傳承就只能在英宗父子之間產生,英宗父子誰登基都是合理的,于謙已經向景泰帝提議“復立沂王為嗣”,如果於謙抓了英宗,定了他的謀反罪名,而最後又不得不立英宗的兒子為皇帝,那于謙就真的裡外不是人,將來長大以後的朱見深究竟是要感激於謙的擁立之功還是殺了于謙為父親報仇呢?
-
14 # 多臻貴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所以合不合理,看最後的勝利者是誰!大機率而言最後的贏家還是明英宗。
這樣說的理由在於,明代宗的兒子朱見濟太小,若沒有強力的內閣班底輔佐,根本難以坐穩皇位,明英宗便是典型的少年天子誤國。
而明英宗雖與朝臣隔絕,卻影響力並未消散,在朱見濟尚在的情況下,各臣工依舊對朱見深為太子呼聲極高
明朝的國情更適合成年又有能力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土木堡之變被俘,但氣節不失,維護明王朝的尊嚴。
而明代宗囚禁英宗,又違背誓言令滿朝文武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明代宗失去朝臣的擁護,才會在未病逝之前就發生奪門之變!
-
15 # 宋安之
當然更合理了!
因為這個太子朱見濟是明代宗的兒子,又不是明英宗的兒子,如果是明英宗兒子,那麼他多少有些在明代宗病重之際,發動政變奪自己兒子即將得來的皇位意思,但問題不是,所以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更合理!
而且說實話明代宗和他的兒子朱見濟在正統上可謂是先天不足。本來明代宗也就是一個藩王,是明英宗這個正牌皇帝御駕親征被俘以後,當時朝廷本著“國賴長君”的想法,所以才立他為皇帝,所以說明代宗剛開始就是代理皇帝。
而明英宗回來以後,明代宗並沒有想還這個皇位,本身很多大臣就有意見,但畢竟明代宗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所以也就這樣了。
明代宗坐穩皇位以後,就有些得寸進尺的意思,想要廢明英宗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以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結果很多大臣就不同意。
明代宗為了自己兒子可以成為皇太子,可以說是近乎沒皮沒臉了,自古都是大臣進獻給皇帝寶物,而明代宗為了使大臣同意立他兒子為皇太子,竟然拿出財物賄賂大臣,才勉強是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所以說明代宗的帝位正統性不足,連帶著他兒子被立為皇太子,還是建立在廢了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基礎上,更是不得人心。
因此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如果明代宗兒子朱見濟依舊活著的話,那麼是更合理的!畢竟很多人中意的皇太子是明英宗的兒子,而不是明代宗的兒子。
-
16 # 再言春秋
結論:
即便朱見濟還在世,奪門之變依然會發生,而且依然有其合理性
導讀:奪門之變是否合理與朱見濟是否還活著沒有任何的關係。因為朱見濟的死活影響不了奪門之變是否會發生。而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朱祁鎮替代朱祁鈺做皇帝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說朱祁鎮早就應該替代朱祁鈺做皇帝了。
分析:朱祁鈺不是合法皇帝從朱祁鈺當皇帝的過程,到他哥哥朱祁鎮回來後的表現。朱祁鈺都被人詬病朱祁鈺之所以能夠稱為皇帝的原因: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眾所周知,朱祁鈺之所以能夠當皇帝其原因在於,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成為了瓦剌的俘虜。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支援朱祁鈺當皇帝,他是以監國的身份來執掌朝政的。後來之所以立他為皇帝,是因為瓦剌的進攻使明朝陷入危局,需要有人來做一個“代理”皇帝解決這個危局。換一句話來講,朱祁鈺是以“代政”的身份而當皇帝的。他所“代”的無非兩個人,一個是“代”太子朱見深,另一個就是“代”明英宗朱祁鎮。
2. 朱祁鈺當皇帝后做的事情是否合理:
己巳,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
夏五月甲午,廢皇太子見深為沂王,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
這是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土木堡之變後,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另一件事情是朱祁鈺廢了太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在這件事上,朱祁鈺就做出了問題。首先來說,前太子朱見深並無過錯,作為代政的皇帝不應該廢前太子,因為太子是國本,他的這一做法得不到支援。其次,朱見濟那個時候才六歲,即便朱見深犯錯也應該是朱見深被廢,而不應該這麼快的就立朱見濟為太子。這種做法從封建禮法上講就不合理。
3. 朱祁鎮歸國後朱祁鈺的做法是否妥當:
十一月辛亥,禮部尚書胡濙請令百官賀上皇萬壽節。十二月丙申,復請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於延安門。皆不許。
作為“代”政,朱祁鎮歸國後朱祁鈺需要做的是還政,朱祁鈺也為還政一事而考慮是否讓自己的哥哥回國。後來是在於謙等大臣的堅持下,朱祁鈺才決定迎朱祁鎮回國。作為先皇帝回國,無論是從兄弟情義上來說,還是從禮法上來講,即便你決定不還政,那也應該善待朱祁鎮,而不應該是軟禁起來。這件事情上,朱祁鈺做的也有失公道,自然會引起朝臣的不滿。
奪門之變為什麼會發生即便朱見濟在世,也影響不了奪門之變的發生1. 對於朱祁鎮而言皇位本來就是自己的。雖然說土木堡之變成為了俘虜,但弟弟朱祁鈺只是代政。可是自己歸國之後,朱祁鈺不僅沒有還政,還把本應該是繼承人的朱見深廢了。更過分的是,把前皇帝朱祁鎮竟然軟禁起來。這一點在朱祁鎮的心裡已經存了不滿。奪門之變後朱祁鎮把朱祁鈺也軟禁起來了。這其實就是對朱祁鈺的一種報復,因為朱祁鎮是想把自己所擁有的重新奪回來。
2. 對於朱見濟而言他無力與朱祁鎮競爭:
他的“太子”缺失合法性,因為朱祁鈺本身就缺乏合法性,所以他本人也不屬於合法太子,那麼就不會有朝臣支援他。朱祁鎮雖然被俘,但是並沒有失去一個皇帝應該有的氣節。對於大臣而言他依然有相當的威望。如果想做皇帝話,威望要比什麼都重要。朱見濟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他的年齡。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不僅沒有威望,他也沒有能力去管理這個國家,大臣們對他缺少起碼的信任。雖然朱祁鎮的皇帝表現的也不怎麼突出,但他起碼是成年人,而且在有了被俘的經歷後也會有成長,所以朱祁鎮更容易被大臣們所信任。3. 對於朱祁鎮的支持者而言,奪門之變意味著一次權力的更迭。那些慫恿、支援他的人希望憑藉這次“功績”而賺取仕途上的砝碼。而如果朱見濟繼位則意味著他們會喪失表現的機會。基於此原因,即便朱見濟還活著他們還會“裹挾”朱祁鎮進行奪門之變。這就是在權力的唆使之下人們會做出的一種反應,他們不會顧及風險,只會考慮利益。我們都知道,奪門之變幾乎是瞬間發生的事情,即便朱見濟活著他又有能力去改變什麼麼?到時候無非就是在權力之路上又多了一個孩童的鮮血罷了。
結語:朱祁鎮最終在奪門之變中取得勝利,除了離不開那些有私心的大臣支援之外,朱祁鎮本人也依然對皇位存在著渴望。而就當時的情況而看,還有在封建禮教治國的大背景下,朱祁鎮的復位無論朱見濟是否活著都是合理的,而且也都會成功的。
參考資料:《明史》
-
17 # 澳古說歷史
無論太子朱見濟在景泰八年有沒有活著,“奪門之變”都是不合理的。
“奪門之變”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宮廷政變,無論對於明廷來說,還是對於天下來說,奪門之變都不應該發生。你說造成千古忠臣于謙的被殺,讓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等奸臣上位,致使朝政日益腐敗,民不聊生,此後因奪門之變,再加上英宗的反覆無常,致使明朝開始出現頻繁的黨爭,越來越多正直的官吏在鬥爭中慘敗於那些奸臣,如此明朝的政治是越來越腐敗,更是越來越混亂。
你說就是這樣的“奪門之變” 對於朝廷,對百姓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宮廷政變,它有何合理之處呢?
可以說,奪門之變對明朝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它對大明朝造成的傷害一直影響著大明未來百年的時間,讓大明是一日不如一日,再難以重現永樂盛世的輝煌。
當然,先不論奪門之變的不合性,如果當時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恐怕真的就不會發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英宗之所以能復位,不是因為他有多英明,也不是因為他的勢力有多大,而是因為石亨、徐有貞、張軌、曹吉祥等人的存在,若不是他們,明英宗不會有復位的機會。
那當時為何石亨、徐有貞、張軌、曹吉祥等人會去幫助已經失勢的明英宗呢?
這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高官厚祿。
當時,主導“奪門之變”的石亨,他眼見代宗時日無多,又無子,所以就起了異心,他不想一輩子都被于謙壓著,他想做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而要想完成這一目標,他唯一的機會,就是擁立新君,擁立一個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皇族為皇帝,只有這樣,這位新君才會感恩,才會重用他。
而在當時,唯一符合這一要求的,就只有那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明英宗本來是沒有機會再登皇位的,但是隨著代宗無子,英宗卻有了機會,他是宣宗之嫡子,曾經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此時的他就缺一個東西,那就是願意扶持他做皇帝的重臣。
如此,石亨這個富有野心的重臣,就站了出來,他聯合其他人擁立英宗為帝,而後,英宗這位皇帝也果然是很感謝石亨,一復辟,就冊封石亨為忠國公,執掌中樞,是權傾朝野。
但是,如題主所說,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恐怕石亨的政變就不會發生,而且石亨也不會去想著扶持英宗為帝,畢竟當時代宗已經當了近9年的皇帝,此時滿朝文武皆是他的親信,是他提拔上來的重臣,同時更有于謙這等忠臣鎮守中樞,因此若代宗有子,這些臣子肯定就會擁立代宗之子為帝,畢竟擁立故主之子,天經地義,如此,英宗絕對不會有機會上位。
同時,當時若不是石亨搞鬼,即使是代宗無子,滿朝多數的重臣也都未想過要重新立英宗為皇帝,當時在奪門之變的早上,于謙就與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群臣商議,決議上奏景泰帝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太子。
只得說,歷史就有那麼多多數都不想發生的事情發生,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于謙就不會死,其他一些正直之臣也不會死,石亨等奸臣也就不會上位,朝政也就不會腐敗成那般模樣。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明憲宗這位明君就會提前繼位,明朝的衰落之勢就會被提前遏制,明朝的國運也許就會增加許多年。
當然,以上這一切最後都沒有發生,奪門之變還是發生了,石亨等奸臣還是上位了,朝政還是開始日益腐敗了,明朝的衰落也是日益加快,只得說,這一切都是明朝的命。
-
18 # 薛白袍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能不能發生,能不能成功都是一個問題。
奪門之變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邏輯上,那就是景泰帝病重,他死後皇位的繼承人回到朱祁鎮或者他兒子,前太子朱見深手中。
因為朱瞻基倆兒子,朱祁鎮很能生,朱祁鈺費勁巴拉的生了一個,還夭折了。
以皇家順序來算,他死之後皇位也會自然回到朱祁鎮一系。
群臣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眾大臣已經有人準備上書景泰,請他立朱見深為皇太子,以待他百年之後,太子能夠合法合理的即位。
唯一猶豫的就是景泰自己:
我他喵的才三十多,正是年輕力壯的年紀,只是生了場病,你們就開始意淫我百年之後的事,這是啥情況,你們盼我早死嗎?
景泰帝不願意立朱見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年輕,努力一把還能生皇子,如果此時吐口,封朱見深為太子,開弓沒有回頭箭,萬一自己今後再生下皇子,想改立,就比較困難了,不如拖一拖等一等。
所以,他猶豫著,不太想立。
正是由於他的猶豫,讓徐有貞等人看到了一個升官發財的機會,趁他病要他命的捧英宗復位。
群臣看到英宗復位也沒有怎麼反對,默許了這種操作。
原因無非還是那個邏輯,景泰病重,皇位早晚還是朱祁鎮父子的,具體皇帝位是父親的還是兒子的,有分別嗎?
反正景泰帝也沒立太子。
但是如果景泰帝早早立了朱見深,徐有貞等人再奪門就師出無名了。
老子奪兒子的皇位,說出去不好聽,群臣也不會靜默預設這種情況。
朱見深當了太子,大約于謙就不用死,景泰帝也不會死的不明不白,很多人也不會被秋後算賬。
但是景泰帝一心想立兒子不想立侄子,這大約就是人性使然吧。
-
19 # 杜少說歷史
沒什麼合不合理,奪門之變是政變,政變成功了,就是合理。
但要說一點,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大機率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武清侯石亨是政變主力。 石亨在土木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受封武清侯,成為炙手可熱的勳臣。代宗朱祁鈺立朱見濟為太子的時候,石亨加太子太師。所以他是代宗派去輔佐太子的。
石亨本來和于謙關係是很好的。但是石亨這個人為人不正,貪汙受賄,于謙看不慣。於是兩人逐漸交惡。但代宗重用於謙,也重用石亨。一時間,于謙也拿石亨沒辦法。
沒想到朱見濟死了,而到了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讓石亨代為祭司。勳臣代替天子祭祀在明代很常見,但是多為魏國公(徐達長子徐輝祖後人),定國公(徐達四子徐曾壽後人),成國公(靖難大將朱能後人),英國公(明將張輔後人)祭祀。代宗讓石亨祭祀,可見代宗對石亨有多看中。可是石亨在病榻前看到代宗病的很重。當時于謙已經準備上奏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了,如果如此,于謙又是擁立之功,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於是石亨果斷拋棄代宗,發動奪門,擁立英宗復位,這才成了擁立功臣。
如果朱見濟不死,石亨憑藉太子太師身份,也就不會發動奪門了。
-
20 # 不沉的經遠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更不要說合理不合理了。
1457年,石亨勾結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打破南宮大門,將被軟禁其中的朱祁鎮救出,擁戴他復位。而石亨作為朱祁鈺信任的大臣發動奪門之變,其主要原因就是朱祁鈺沒有繼承人,自己又重病不起,誰來繼承皇位含糊不清。石亨認為不管是誰繼位,擁立大功都是文官們所得,不如擁立誰都不會想到的朱祁鎮,換取不世之功。
如果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還活著,雖然朱祁鈺廢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之位只是勉強讓大臣們接受,朱見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味道在裡面。但是既然朱見濟已經被立為太子,眾大臣沒幾個人願意冒著掀起政治風波的可能,在他死後重新討論誰可以繼位,朱見濟登基的可能性很大。
這種情況下石亨作為朱祁鈺的親信,極有可能被委以託孤重任,他不需要再其爭奪擁立之功,更不會冒險發動政變去擁立朱祁鎮。而其他人即使要想透過擁立朱祁鎮換取前程,于謙為了保證政局穩定,也不會像歷史上那樣預設政變發生,政變以失敗告終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朱祁鈺重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朱見濟突然去世,他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因此抑鬱得病。如果朱見濟一直身體健康,朱祁鈺在位的時間也很可能延長。歷史上朱祁鎮也不過比朱祁鈺多活了7年,因此朱見濟在世的話,他未必活的過朱祁鈺。
既然奪門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很難成功,那麼自然就不存在什麼合理性。
回覆列表
奪門直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就更不合理了。
先說說幾個人的關係,朱祁鎮是明英宗,其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前為郕王,其子為朱見濟。朱祁鎮是哥哥並且是皇帝,朱祁鈺是弟弟。
事情經過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扶植朱祁鈺即位,遙尊被瓦剌軍隊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相應的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改立朱見濟。朱見濟在一年後因病逝世,此後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著。
可惜的是景泰皇帝性命不長,於1457年病逝。于謙等重臣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準備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並繼承皇位。但是,石亨、徐有貞等人搶先一步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復辟。
直接影響從事情經過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奪門之變,最終結果都是朱祁鎮、朱見深掌權執政。畢竟奪門之變時朱見深才10歲,遠達不到可以自己獨立執政的年齡,那最後掌權的還是朱祁鎮。換句話說,奪門之變只是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可惜的是于謙等忠臣成為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如果朱見深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如果朱見深還活著,那他此時才9歲,如果想執政就必須獲得于謙等重臣的支援。但是于謙很明顯是支援復立朱見濟為太子並繼承皇位的,所以無論情況如何,朱見深是不可能獲得皇位的。換句話說,朱見深與奪門之變無關。
總結奪門之變的不合理在於其實它什麼也沒有改變,但是卻冤枉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但朱見濟是否活著卻不影響奪門之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