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禾追劇

    這題我要答!

    1900最終為什麼沒有下船呢?他不是不想下,他有好幾次都想下船。他看到喜歡的姑娘下船,是很想追上去的。還有一次,他在樓梯都走到一半了,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回頭,回到他出生那艘船上。1900說了這麼一段話,原話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在船上琴鍵是有限的,但陸地的琴鍵是無窮無限的。我不知道怎麼去彈無窮無盡的琴鍵,所以我還是彈船上的吧。

    以前我覺得1900很可惜,但看了3遍電影后,我才懂得他選擇的意義。

    為什麼不願意下船?其實用三個字就能解釋——確定感。

    為什麼有些人在體制工作,只拿3000塊錢工資,但是卻不願意離開呢?就是因為確定感。因為穩定能拿到錢,對他來說很重要。人生是如此的不確定,遇到什麼確定的東西,人就會想牢牢抓住。

    對於1900也一樣,他明確的說過,不想面對船外的大千世界:

    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

    以前覺得,1900只要一下船,就能成名能賺很多錢,他不下船太可惜了。後來才知道,那些對他來說真的不重要。有句話說的很對,做內心有確定感的事,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

    所以說,1900為什麼寧願被炸死也不下船?那艘船就是他的世界,整個世界都沒了,他又怎麼能繼續活下去?

  • 2 # 羅國希1

    據本人對廢船與回陸地的解讀:船是一個統稱,但在排水量有十分嚴格的區分。排水量以噸為單位。是水上主要交通運輸工具,萬噸級,千噸級小到1-3-5噸以上。上一定噸位的,泊碼頭叫,“靠岸”開船叫“離岸”。巨輪比碼頭高,稱之為上船落船。噸位小的,叫“埋頭”一“開頭”。(反稱)叫“落船”一“上岸”。是水上作業者帛用述語。有言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核定噸位非常嚴格。

    廢船可解讀為:遠離海岸,無法返回靠泊碼頭。是根本上無法再返回陸地。求生是人類先天本性。

  • 3 # GD流浪客

    他活著明明白白透透底底,他寧願死,也不願下船,不是因為懦弱,也不是因為害怕,他不能離開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養育他的精神家園。

  • 4 # 小晨帶你看看看

    《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裡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至於為什麼結局男主寧願和廢船一起也不願意回陸地,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從小就在船上長大,不捨得離開那個地方。(很多人都能想到,雖然直白,但是也很實在)這是表明原因。

    第二,船對他而言就像是水,魚離不開水,人也離不開空氣。我們出生在陸地,每天都跑跑跳跳,對於我們而言,陸地就是我們的家,如果某天把我們放到水上、海里生活,就算我們能適應,我們也絕對不會願意。(這是表明原因的深化,對他而已,船就是他的陸地,他已經完全依賴在船上了,船就是他的寄託)

    第三,他在船上遇見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愛情。可以說這次愛情是成全了他的人生,更可以說是這次愛情讓他更不願離開這艘船。對於他來說,愛情是一瞬間降臨的事情,但是他愛的人下了船,離開了他靈魂寄託的地方,所以他認定了這是命運,就像他出生就在這船上一樣,他接受了這個命運,更堅定了他留著船上的決心。(有時候遇見並不代表要去擁有,有時候離別也不一定代表將會失去,對於他而言,所有的人生風景都只是命運的安排,他只需要看風景就足矣。這是內心原因一)

    第四,鋼琴。他離不開鋼琴,鋼琴對於他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夥伴,而鋼琴是在船上的,他習慣了鋼琴在船上發出的聲音,他喜歡一撥又一撥的人來聽他的鋼琴,他習慣了也享受著這種生活,如上面所說,就是看著命運安排他的生活。(這是內心原因二)

    第五,他不願意面對離開大海的生活。劇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細節,坐在鋼琴上,船隻搖晃,鋼琴在地板上滑行,他猶如陸地一樣彈著鋼琴,而另外一個人卻感覺到明顯的搖晃,為什麼要安排這個劇情呢?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完全熟悉了這個地方,完全認可了這艘船作為他的家,一生的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陸地對於他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就像剛剛上船的人,經不住船的搖晃一樣,而他卻泰然自若。他如果來到陸地上,也會像上船的人一樣經不起陸地的平穩。船上的人一撥又一撥地來來去去,他習慣了這種生活,他經受不起陸地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的生活。就像愛情一樣,忽來忽走,他適應,如果一直在一起,他一定會不適應,所以也呼應了他不會和他愛的人下船。

    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戲,這部劇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每個人,每件事,每個場景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道風景,一段音起,一段音落,一段音來,一段音走。我們需要的是泰然的心,需要的是寧靜的氣息,需要的是用音樂這樣高雅的心態去面對世上的所有一切。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看著,享受我們所愛、所選擇的,直到終老。

  • 5 # 亦樂亦樂

    因為選擇太多,無從下手,所以選擇不下船。

    就像男主角所說,陸地上選擇太多了,城市中有那麼多條馬路,那麼多房子,那麼多女人,他不知道該選擇在哪條馬路上,買哪棟房子,和哪個女人共度一生。

    綿延不絕的陸地就像一架擁有無數個黑白鍵的鋼琴,縱然他是鋼琴師,也無法在一個沒有終點的、無限長的鍵盤上奏出美妙樂章,那應該是上帝的鍵盤,而不是人的。人只會在擁有88個黑白鍵的鋼琴上演奏。

    而這艘船卻幫他縮小了選擇範圍,他永遠只在這一艘船上活動,每一趟旅程遇見的人數大致相同,永遠只在88個琴鍵上演奏,琴鍵是有限的,他的音樂卻是無限的。

  • 6 # 良人說史

    鋼琴師“寧死不從”,其實也不難理解。

    畢竟身處烏托邦,誰願意出來呢?

    身處桃花源,誰願意出來呢?

    我呢只是一個觀影者,刷了數遍《海上鋼琴師》,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如果與影評人的觀點不同,與導演原意不同還望諒解。

    《海上鋼琴師》重點強調了主人公的出生,本世紀初年、孤兒、海上、鍋爐工收養等等,我們不難發現他沒有自己的“身份”,雖然存活在世界上卻不被大眾社會承認。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對了,像極了“桃花源中的人”。

    電影中情節:移民局的人來尋找主人公,主人公逃跑躲在貨輪裡;少年的時候,養父慘死;沉醉於音樂與世無爭;音樂獨特受客人追捧,甚至有人專門乘坐郵輪,來聽他彈琴;戰火四起,兩次世界大戰交相而起再也沒人有閒情聽音樂了。

    這條船就是一個“烏托邦”,在這裡面他覺得自己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外界對自己,毫無意義。從未得到的人,不怕失去。沒有出去過的人,怎麼會選擇出去呢?

    你說,桃花源中的人願意出來嗎?

    近代歐美,遠古魏晉

    雖然此片公映時距離二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是世紀初期連續的世界大戰,留給歐美人的陰影還未消退。

    數萬人客死他鄉,數十萬家庭毀於一旦,到處都是孤兒寡母,父輩多年積蓄毀於一旦,即便是貴族家的女兒,也不得不委身風塵才能活下去……西歐諸國紛紛破產,淪為小國,連標榜歐洲一哥的英國也得跟小弟聯合起來,其他國家更別說了。東歐甚至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的鉅變,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我很推崇中國歷史。因為信史的漫長,讓中國經歷各種各樣的困局。當今世界的諸多事情,在古史中基本都能找到“類似”事件。

    世界大戰後的歐美何其相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我們從西周算起,西周、東周、秦、漢哪一個不是威懾四海的大國。即便是之後比較孱弱的三國,國內諸侯爭霸,曹操千騎跋山涉水滅了烏桓部落,國力何等強大。

    東晉,李代桃僵接著連滅兩國。這時候“天子”的實力已經不足以制衡周圍的少數民族。周圍少數民族乘虛而入,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佛學、玄學、道家、已經中亞希臘文化互相影響,局面非常複雜。

    身逢亂世人們將何去何從?

    中原王朝第一次遭受這樣的劫難,歐洲也是如此。歐洲征服世界的歷史應該從地理大發現算起,偏居一隅的西班牙、葡萄牙首次瓜分全球,歐洲戰車在各大洲就沒有遭受過阻擋、奧斯曼土耳其?印度?中國?都不值一提。

    四百年的興盛一朝結束,日不落帝國分崩離析,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人們面對困局首先想到的不是改變,而是逃避。

    《海上鋼琴師》、《桃花源記》反映的就是人們普遍的想法,逃避世界。

    高牆之下

    主人公在年少時期就生活在郵輪上,從沒離開。長久的與世界脫節,產生的恐懼。

    這像什麼呢?被長久關在籠子裡的金絲雀,即便開啟門,它也不會去飛翔。

    另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刻畫的很好,情節比較類似。

    年老的布魯克斯假釋出獄,卻因為長久的脫離正常社會,而與世界格格不入。在肖申克他是受人尊敬的圖書館理員,在外界他是一個犯關節炎的罪犯,既然如此何必出去呢?

    瑞德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長久的生活在郵輪上,1900已經憑此而活。主人公1900曾自己要求下船,但是站在船舷上的時候,他後悔了。轉身返回自己的郵輪。朋友問,你看到了什麼讓你後悔。

    主人公說很清楚:“不是我看到了什麼,而是什麼也看不見。”

    一條船能有多大呢,一眼便可以望到邊界,陸地是何等廣闊啊。

    就像一條在魚缸裡生活久了的魚,處處碰壁,不得不計算魚缸的範圍,規劃出自己的安全活動範圍。到了大海,反而因為“碰不到壁”,找不到安全距離而不能自由自在的遊。

  • 7 # AugustRiver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我看了有三遍。第一遍是在2008年剛上大學時候,當時看完我也有著和大多數人有著同樣的的困惑:為什麼男主角1900寧願死也不願下船?後來大學快畢業時候又看了一遍,似乎能理解一些1900的選擇;時隔一段時間後,又看了第三遍,對1900不願下船的選擇,算是有一些感悟吧。

    其一,對家鄉——郵輪的依戀,這是他的全世界。

    1900生於船、長於船。1900的一切都來自於這艘名為“弗吉尼亞號”的郵輪,親人、朋友、享譽航線鋼琴才華,甚至朦朧閃現的初戀。與其說1900不願逃離舒適圈,倒不如說1900對賦予他一切的家鄉充滿了依戀。在電影中,僅有一次際遇讓1900幾乎走下船,就是1900在彈琴時透過船舷小窗看到的那位佳人(插播一句題外話:此時1900創作的這首Playing Love 曾經陪伴了我許多個失眠的夜晚),一面之緣讓1900下定決心走下船。當所有人注視著期待見證這一幕時,拎著行李的1900突然停在船梯,電影裡幾秒鐘的停頓,彷彿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然而1900一句話未說便轉身,至此再也沒有講過下船的話。或許,他在想,萬一將來這位姑娘來船上找他呢?弗吉尼亞號就是1900的全世界,甚至承載了對未來的全部期望。

    其二,中庸的生活太無聊,生如夏花一般極致的人生才最動人。

    船下的世界,不就是我們每日奔波其中的碌碌風塵麼?這個世界,我們都無比熟悉,甚至都熟悉到沒有機會去審視它的特點。這個世界,安全、舒適、精彩繽紛、充滿了機遇和挑戰,但這個世界卻又讓絕大多數追求安穩的人碌碌無為、渾噩度日,最終在一地雞毛日常瑣事中結束這中庸的一生。1900在電影中比較明確的表達過對船下世界的看法:“你看不見世界的盡頭,在那個無限延伸的世界裡,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盡頭。而鋼琴的琴鍵是有限的,我可以掌控並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對1900來說,他不喜歡對面無法掌控的事物。船下形形色色的事物,紛雜而又充滿變數,讓普通人都裹挾其中,不得脫身。這大概也是1900的通透精明之處吧。至於最後寧願和弗吉尼亞號一同沉入海底也不願下船的選擇,我的理解是,已經生如夏花一般絢爛了,無需重新去過一遍平庸的生活。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創作的思特里克蘭德同樣是無比的偏執,寧願死也不願回到滿地“六便士”的世界,思特里克蘭德和1900大概是同一類人,此心安處是歸處。

    寫在最後,人的一生有很多種活法,可以追求安靜內斂的出世,也可以不知疲倦的積極入世。無論哪種,只要做到了極致,大概都能很投入且酣暢淋漓的享受人生樂趣。而大多數人們,卻選擇了無趣的二者之間。

  • 8 # 自由職業之旅

    上週末帶兒子去看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我第一次看大概是二十年前,當時還沒有這麼深的感觸,二刷有了更多關於舒適區,關於中年危機、關於人與世界的關係、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

    過去的一週我兒子在學校不停的跟他的同學們分享這部電影,並一而再再而三的問我男主角為什麼寧願和船一起被炸掉都不願走下那條船?

    也許他現在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我也不敢說自己就明白了主角的心境,但我猜想大概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這件事,所有人都為1900感到惋惜,憑藉他的才華和實力,只要邁出那一步,走進大都市,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但那一切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就像很多人大學畢業依然不知去向一樣。生命本無意義,最終都是一死,需要我們自己賦予它意義,人不怕貧窮和苦難,不怕挫折和失敗,就怕人生失去了意義感!

    男主角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遊輪上,被鍋爐工收養,在幾歲的時候他的養父又不幸遭遇事故離開,他在那種極度有限的環境中和極度專注的狀態下,把鋼琴練習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並以此為生,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那條船。那條船就是他的母親、他的生命意義所在、他的一切。離開那條船,他的琴藝就失去了意義,變成一棵無根之樹,再多的榮華富貴也填補不了意義的缺失,這個根就是人生的出處,而童年父母的陪伴和愛就是滋養一個人一生的根。

    無獨有偶,孩子學校的兒童哲學課也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你覺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別說一個八歲的孩子,可能一個花甲老人也未必能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而且一點也不早,這是一個關於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為什麼活著的問題,想明白這個是極其幸運的一件事。

    我兒子的回答是:“生命就是體驗這個世界。”

    我想,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她)的撫養人在人生的前幾年就決定了,這個基調會影響他(她)的一生,所以在陪伴孩子和旅行這兩件事上我一直樂此不疲,我給不了你萬貫家財,但我會盡力給你一個美好的世界。

    中國思想家王陽明先生曾說過:“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這個志我想未必是某一項具體的職業或是事業心,最原始的發源大概就是先喚起一個人對生命、對世界的熱愛吧。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滋養,根繁葉茂,享受Sunny也享受風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多歲怎麼樣提高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