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將錄

    提起吳三桂,他露出造反想法的時候,其實清廷十分重視他的,他獲得了朝廷的極大信任。那時清廷給他極大的權力和待遇,如果他不暗中招兵買馬,增長自己的實力的話,也不會被朝廷所猜忌。雖然每一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會有一個毛病,對開國功臣猜忌,削弱他們的勢力,不會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結果。但吳三桂並不存在這樣的現象,因為他是漢人代表,如果除去他的話,那意味著將失去漢人的信任。那時吳三桂如果接受了對方,會得到一個好的結局嗎?那時朝廷對他也是很好的,那為什麼他會選擇造反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權力過大

      古代社會,每當男子手中握有權力的時候,都不會把權利給放棄,不斷的想要抓緊權力。甚至會有更多想法,因為大家十分清楚,這世間本來沒有真實的天子,只要實力夠強大,能夠打敗別人就是天子,當權力在手的時候,誰都會有造反心,這在古代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吳三桂屬於這樣一種人,因為是漢人代表人物,清廷對他極為重視。手中握有無邊的權力,他更是想要更多權力,權力過大可以做皇帝,並不是拜在別人面前。叛亂心思其實在他心裡是非常強烈的,那時的朝廷想要用他來鎮壓農民軍。他其實早已在心中盤算著在鎮壓起義之後,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並不是因為朝廷的逼迫他反叛的,其實他早就已經開始反叛了。清朝看出了他的野心,所以才決定先削翻他的勢力,之後他開始名正言順的開始謀反。既然他早就有這樣想法,他怎麼會停止自己的腳步,肯定會一直往前走。

      二:急於洗白

      吳三桂他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還不停的奔波,想要造反。他這樣做確實顯得有些不值,因為他已經年齡很大了,那時候他肯定會犧牲留在京城兒子的性命。就算造反成功了,他也當不成兩年皇帝,兒子都已經去世了,當了皇帝又有什麼意思呢?其實他自己想的做法就是想要洗白自己,因為那時就是他把滿人給放進關中,漢人的江山之所以被佔據,也全是因為他的原因。

      在那時他這種表現就是一個叛賊的行為,就算吳三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百年之後,他依然逃脫不了世人的唾棄,被定義成為漢奸的命運。吳三桂想的十分簡單,想要改變歷史對他的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清朝的統治,重新建立漢人的朝廷。這樣一來,他將滿人放進關中的事情就會變得好聽很多,他不再時是一位漢奸,反而是一位英雄。那時吳三桂已經當上了皇帝,歷史再怎麼評價,都會一直按照他心中的想法所編寫的。

      小編認為吳三桂想要造反,其實他那時候雖然他有很大的權力,就不願意臣服在別人的腳上,自古以來英雄都是有骨氣的,其實在那時的他已經有了反叛之心。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他就是想顯擺自己,畢竟是他將滿人放進來的。這樣的話,如果他翻身做了皇帝,歷史對他的評價就會反轉,將他曾經將滿人放進來的事情寫的好聽一點。那你覺得吳三桂造反的原因是什麼呢?

  • 2 # 宇勳網路

    三藩之亂的真正導火索就是孫可望家的爵位被降為公。

    孫可望死後,爵位先由其子徵淇襲,其後又由孫徵淳襲,沒多久,又死了。在康熙十一年,其子孫徵灝請襲。當時以投誠官員無世襲罔替之例,給孫家降為“授義公”。而同時顧實汗幼弟之子伊斯丹津雖是投誠,但仍然爵位比照宗室。

    這就等於告訴了吳三桂他們,就是把兵權都交了,不僅王位難保,甚至某一天連爵位也會被削。有這麼個惡劣的開頭,吳三桂交兵權的話,那純是腦袋裡面有包。而且察哈爾和吳三桂有聯絡,起兵後對北京城進行斬首行動也不是沒成功的可能,造反成功機率很大。

    如果三藩能再團結一些,如果察哈爾再給點力,那就真能搞出一個大周朝來。在這背景下,不反才不正常。

  • 3 # 大王龍8855

    聽話就是好孩子,吳三桂如果主動消番一定會善終,畢竟當年在山海關城下與多爾袞歃血為盟,八拜結交,如果沒有吳三桂開啟山海關的城門,歷史恐怕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吳三桂對滿清是有功之人,康熙不會擅殺他的。

  • 4 # 大馬哈魚12

    答,不會的得到善終的,吳三桂與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關係。它一直都是清政府的心頭大患。利用之後的如何絞殺,一直都是欲加其罪的狀態。吳三桂自己心裡也知道他與清之間的關係,力量的抗衡是都沒有力量消滅對方,就是一種默契,一旦羽翼豐滿,絕不留情的進行決戰,否則,就是遺憾了。

  • 5 # 護膚品招商和旅遊

    不會,自古自來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中國古代有殺功臣的傳統,劉邦平定天下,張良死期就到了,雍正坐穩皇位,年羹堯就走向末路,朱元璋為了孫子坐穩皇位,殺盡功臣,朱棣杯酒釋兵權,漢元帝給朱亞夫賜肉,太多太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案例。因此作為功臣要想活命,一定要學會明哲保身。吳三桂作為清兵入關的大功臣,嚴重地威脅到了清朝皇權的權威。

    一,吳三桂為明年大將在清朝初期有很強的社會號召力。

    二,吳三桂手握重兵,有隨時造反的實力。

    三,吳三桂盤踞雲南,山高皇帝遠,有造反的地利優勢。

    四,康熙為一代明君,又驍勇無敵,不可能容忍下吳三桂這個心腹大患。

    五,即使吳三桂交出兵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依然又很強的潛在威脅。

    六,吳三桂能稱霸一方一定也有很多政治對立面,交出兵權後,康熙不對他下手,他的政敵也不會放過他。

  • 6 # 大楚視點

    1、當然是很有可能善終了,畢竟如果逐漸交出權力的話,考慮到一個糟老頭子都活不了幾年了,滿清權衡利弊沒必要趕盡殺絕而且還可能會盡量保護周全。

    2、但他兒子不一定,這也得看他兒子是不是識相,識相的話在繼承爵位後交出兵權,他兒子自然也有可能能落個善終,但是隻是有可能,交出權力後是否被吳三桂仇家出黑手或者反清復明者抄家當宣傳工具,這個就聽天由命了。

    3、如果吳三桂還有孫子的話,繼承就不要想了,除非兒子幹不幾年吳三桂影響力還在,否則老老實實做平民吧,不被仇家或者天地會滅門已經很不錯了。

  • 7 # 真正鱷魚不哭

    如果接受削藩的話,吳三桂個人可能善終,但他的後人就不好說了。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一般情況下,人到這個年紀不會太想冒險。如果他宣告接受削藩,然後儘量拖著,拖到自己壽終正寢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問題是他代表的這個武裝集團不接受。

    皇帝為什麼要削藩?就是對這種半獨立軍閥集團不放心。吳三桂如果放棄軍權,他個人可能受到優待,而他的部下注定要被拆分調往不同地區,從此再不可能享受在雲南作威作福的日子,甚至還會被派到特別危險的戰場,作為炮灰被消耗掉。比如後來對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就把南方軍林興珠部調到東北參戰。

  • 8 # 捉刀透石

    兔死狗烹,不要幻想。

    問題很簡單,吳三桂為清出下汗馬功勞,又平定雲貴之後,國內逐漸平穩,清帝就防備吳三桂了,否則,為啥不讓其管轄京師,而封為平西王,清與吳會一心嗎?沒防吳為啥要削潘?削潘還不是剝奪軍事權利,擠壓吳的政治空間?

    歷史不會重演也沒假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戲說永遠都是頌揚勝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文字獄,清政府為啥不寫入正史,清禁海給中國發展造下深深罪孽,阻擋了歷史的巨輪,以致自鴉片戰爭到抗美援朝的勝利之間的一百多年的戰爭,都是清遺留下災難,國人被洋人看做低能動物,與狗相提並論,稱華人是東亞病夫。

    想想大唐盛世的西安都城,宋時的清明上河圖圖面,中國的位置何等重要!在清統治的二百年,民族分三六九等不平等的制度就不說了。單一個“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多少百姓慘死在屠刀下,清政權正史了嗎?髮絲就決定人的生命,有人權嗎?那些頌揚清政權功德人,也不知道他們的腦門與驢蹄子有啥關係。

    ………

    扯遠了,見諒。

  • 9 # 聚焦一眼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對當時的政治背景、人物關係、事件起因和雙方生長環境及對彼此的思維預測來做分析推理,才能得出準確結果。

    政治背景:康熙清除鰲拜躊躇滿志的親政後,當時的大清因鰲拜強硬執行的圈地惡政,全國各地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政令不通是最大弊病,而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的雲南、廣東和福建三蕃,每年所需餉銀就佔大清財政一半以上,且私下自行煮鹽販馬開礦鑄錢,完全置身國家政令之外。在這種形勢下,康熙撤番是勢在必行之舉。

    人物關係:康熙自登基以來,從未見過平西王吳三桂,他所知道的吳三桂都是身邊的長者、大臣和降清的前朝遺老遺少們口中的平西王。而遠在雲南的吳三桂對這個兒皇帝所知也是寥寥,因此性格上的認知多是彼此先入為主的自以為是,這給今後君令於臣的政務過程中留下了很多誤判。

    事件起因:除了政治背景所述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屢屢整肅軍備厲兵秣馬,雖然雲南邊陲匪患嚴重,但如此大規模的發展軍事力量,顯然有心懷叵測之虞,長此以往必成尾大不掉之勢而難以控制。再則三蕃勢力波及長江以南所有地區,人事格局、國家法令和農桑政策都由三蕃完全掌控,朝廷政令不過長江,中央集權如同虛設。

    生長環境:康熙八歲登基,在清除鰲拜親政之前,目睹了皇親鰲拜擅權給國家帶來的巨大危害,這樣的環境,康熙深刻領悟了高度集權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集權能否安全實施,軍事力量的保證是最為重要的基礎。當看到三蕃割據勢力日益壯大,首先,他會想到同是滿人的鰲拜尚且野心勃勃,更何況血脈不同的漢人。因此,康熙下定了即便是把江山打碎了也要撤番的決心。

    綜上所述,如果吳三桂心甘情願的接受撤番事實,其結局也一定是悲慘的,對於統治者來說,最大的安全並不是你低頭俯首稱臣,而是在這個世界裡再也沒有你的身影,哪怕是痕跡也要完全抹去。歃血為盟,殺馬盟誓,生死與共,永不相負的誓言,是此一時彼一時的輕風細雨罷了。

  • 10 # 華源說

    說實話就算吳三桂答應削藩,吳三桂也不會善終。

    第一點我們來以康熙的角度來看看這件事情,看看清朝的內部,康熙剛剛掌握政權,而康熙又是一個難得一遇的千古一帝,在他的心裡會讓這根刺一直留著嗎,顯然是不會的,或許他對吳三桂很好,但是一旦有什麼吳三桂不滿意的情況下以吳三桂統治的雲貴地區必然發生叛亂,只需要吳三桂的後代登高一呼就可以重新拉起軍隊來。

    第二點我們來以吳三桂的角度看看,假設吳三桂真的卸甲歸田了,但是可以看看吳三桂是那樣的人嗎顯然不是,他要是沒有稱霸的心,早在以前就交還軍權了,還用在康熙逼迫的時候去選擇交出兵權嗎,所以可以看出吳三桂也是一個不甘心屈居於人下的人。

    第三點我們以軍隊實力,以及歷史程序來看看,吳三桂經過多年的努力,軍隊有30多萬,統治著雲貴地區,百姓有幾十萬,統治了20多年,這時候的實力,雖說與朝廷整個勢力對抗略顯不足,但是他還有盟友,耿精忠,尚可喜他們加在一起那實力可真就不可小覷了,吳三桂經營了多年怎麼會甘心讓出去。

    第四點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假設吳三桂是皇帝,康熙是藩王,這時候的藩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軍權,民權,民心都在,就算是康熙也不會甘庸做別人的腳下石吧。

    第五點我們看看真實的歷史,在外面現在看來,康熙滅了吳三桂確實是相當的偉大,但是是怎麼滅掉的呢,當時吳三桂攻打大清朝一路勢如破竹,朝廷內部人心浮動,還是有點擔心,真的打過來怎麼辦。這時候的清軍根本不是吳三桂的對手,但是清軍為什麼能夠戰勝吳三桂呢,就在雙方對峙階段,吳三桂突然得病,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這才是清軍能夠打贏吳三桂的根本原因。

  • 11 # 生不更事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問題!!

    1.三藩從清軍入關到康熙年間不斷壯大,實力超群,他們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廣大地盤,可以鑄造錢幣,清政府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不足,具有和清政府(中央)叫板的資本和實力。吳三桂樹大招風,尾大不掉,可以說成為中央的一大隱患,對中央集權和皇權構成很大的威脅。

    2.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代猛將,作戰勇猛,為人精明強幹,經歷豐富,富甲一方,所統治地區猶如鐵通一般清政府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3.清政府每年還要給吳三桂(三藩)大量的銀兩,這樣給中央財政造成很大的壓力。勞民傷財,怨聲載道,而且三藩還是步步緊逼。

    4.吳三桂一直不太把康熙放在眼裡,不甘人下,利慾薰心,想自立為王,成就一翻霸業。

    5.一個吳三桂讓清政府頭疼不已,如果三藩聯合起來反清將會對清政府造成更大的壓力,這樣清政府會感到力不從心。沒有把握取勝,贏得戰機。

    6.如果清政府沒有下令澈藩,吳三桂感到自己功高蓋主,可以自己給政府遞個摺子,要求撤藩,主動把自己的兵權上交,主動辭去一切職務。這樣做會消除自己的影響力和康熙對自己的猜忌,康熙會覺得你對他不夠成威脅,吳三桂可以一直低調行事,謹言慎行,兩耳不聞天下事,勸誡家人子女和僕人遵紀守法,這樣會得到善終的。

  • 12 # zhangpoor

    兩個點:

    1. 吳三桂那時候野心以及他的擔心;天下形勢也有這個實力可以再進一步為人上人,何必提心吊膽受人魚肉。

    2. 吳三桂那時候也不是一個人了,是一個利益集團,人數龐大,錯根盤結,他即使甘心永為人臣,也受到清廷禮待,但是他那集團下的人呢?估計好多人下場就是被遣散被削貶,畢竟清廷財力有限,沒法子滿足那麼多人。 所以他們必然拖動吳三桂再進一步!

    所以,高處不勝寒,天下人、人上人,早已身不由己.....

  • 13 # 陰跌積極胡歌後宮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1]。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2]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本名

    吳三桂

    字號

    字長伯(又作長白)

    一字月所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

    出生時間

    1612年6月8日

    去世時間

    1678年10月2日

    主要作品

    《喝火令》《渠魁不翦三患二難》

    主要成就

    引清兵入關,康熙年間發動全國性叛亂、建立政權

    爵位

    平西伯(明)、平西王(清)

    建立政權

    吳周

    廟號

    太祖

    諡號

    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年號

    昭武

    官職

    明遼東總兵、清平西大將軍

  • 14 # 紅塵孤燈客

    答案市肯定的——不會!

    一、君權加強,必然要剷除各種威脅

    自秦始皇嬴政創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所有的政治制度變遷都是圍繞著“君權不斷加強”在開展。而清朝是中國古代君權達到頂峰的時代(旋即就是從頂峰到消失)。

    言歸正傳。

    吳三桂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和他的家族,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政治勢力和群體,即“前明降將”群體。這一勢力對於清朝在剿滅明餘和南方抗清及中國統一上的貢獻,客觀來說,作用大過滿洲八旗。滿族和清朝在明末天下大亂,各方爭雄中,能夠穩坐北京,吳三桂所代表的這個“前明降將”群體是真正起作用的群體。

    因此,加強君權,必須削弱這一政治勢力和群體。作為少年雄心,並且能在鰲拜專權的情況下穩坐皇位的康熙皇帝玄燁比誰都清楚吳三桂及其背後這一群體的雄厚政治力量的強大。

    “撤藩”也好,“削藩”也罷,都不過是一個藉口,真正的目的是在於削弱吳三桂所代表的“前明降將”這一群體的政治力量。

    二、維護滿族貴族統治的需要

    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到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再到多爾袞攜順治入主中原,其對待漢人的政策是在隨時發生變化的。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其絕對時期中幾乎都是和蒙古元朝的民族政策相似——漢人是最低等的,在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大地上的博弈時期,普通漢人被後金俘獲,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都等於牲口的地位,作為奴隸使用,就算是早起投降的明將,整體地位也不高。

    而到了皇太極和多爾袞(及順治)時期,為了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擔當天下共主,滿族開始不斷籠絡漢人,不僅大量重用漢人降將降臣,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八旗對漢人的壓榨,以一種“懷柔”的狀態迅速使得北方的漢人歸順。吳三桂等就是這一時期加入清朝陣營的。

    而到了康熙年間,這個時候天下的大勢是整體平順,滿族已經對天下趨於絕對統治地位,但是滿漢力量對比卻是不太平衡。在滿族中,幾乎無異姓封王,而漢人中,卻有吳三桂、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承襲爵位)、尚可喜等人封王。雖然吳三桂等不在中央中樞,但是卻是坐鎮地方的“土皇帝”,手裡掌握著西南、華南、東南等半壁江山人口、財稅、土地已經龐大的綠營兵馬。其中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尤其是吳三桂麾下悍將甚眾,掌權甚多,基本上雲貴川陝屬於吳三桂平西王僚下絕對控制地。

    這個時期吳三桂所代表的三藩力量已經可以說是達到了和清王朝中央抗衡的水平,而滿洲八旗所真正控制的地方不過是京師周邊的省份和東北老家。

    這個時候,康熙必須考慮強化滿族的絕對力量,所以,削藩既是打擊削弱漢人力量,又是殺雞儆猴震懾其他民族。

    三、吳三桂所代表的一股力量,影響著 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前文說過了 吳三桂所代表的是一股政治力量,這股政治力量已經是可以左右清朝國運的一股力量,只要吳三桂在世這股力量隨時都可能露出獠牙,作為統治者,只要不昏庸,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吳三桂無論接不接受削藩,其結果都是——死!

    即使吳三桂起兵成功,殺入北京,把康熙和滿族打回東北,也只會是曇花一現!畢竟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了,而康熙才二十多歲!

  • 15 # 水中倒映的天空

    吳三桂老老實實得看有多老實,交出兵權散盡家財打點一些主要官員可以保命。如果皇帝和權臣看出吳三桂不是誠心交權散財還是要兔死狗烹的。

  • 16 # 伊耆角木

    如果接受削藩,當然可以善終。那些說不行的,舉了一堆什麼劉邦、朱元璋殺功臣的例子,可根本連他們為什麼殺功臣都沒搞懂。特別是你們怎麼不看看清朝本身的例子?殺功臣是因為功臣威脅到皇權。一旦沒有了威脅,為什麼要殺功臣落個罵名呢?

    先來看看那些所謂前朝殺功臣的例子。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劉邦。可是注意啊,劉邦殺的不是一般功臣,而是異姓諸侯王。西漢早期,那些諸侯王在各自封國內都有獨立於朝廷的兵權、財權。這些人真正能夠威脅到朝廷的統治,所以劉邦要想方設法除掉他們。即使這樣,這些諸侯王中,長沙王吳芮是善終,韓王韓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都是自己謀反的還怪不得別人。趙王張耳是病故,兒子張敖被降爵為侯。剩下的只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盧綰(逃亡匈奴)三個。這其中韓信在史記中還是記載為真的參與陳豨謀反了。所以,劉邦殺的諸侯王都真的很有限。至於其他的侯爵們,那就更少了。張良、蕭何、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陳平,能想的主要功臣們基本都是善終,除了樊噲是劉邦臨終前多疑確有想殺。故而劉邦殺功臣真的很有限。為什麼啊?因為他們不像諸侯王那樣有獨立的財權、兵權,他們對劉邦的皇位造成不了威脅。

    相比之下,朱元璋確實是殺功臣無數。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誅殺了幾十個功臣,牽連成千上萬人。但是這就說明清朝也會這麼做嗎?朱元璋在大一統王超開國皇帝中可是屬於極端個案。你看秦漢隋唐宋哪個這麼幹的?而朱元璋的行為也讓明朝自嘗惡果了。建文帝時期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一舉成功,功臣們被殺光了有很大原因。所以,清朝腦子正常就不會效仿朱元璋了。

    我們常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沒錯,大多數功臣逃不脫這個下場。但是“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是兩回事。只要功臣不是那麼不聽話,就不會被“烹”,只會被“藏”。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杯酒釋兵權?就是讓功臣們把兵權交出來,也就威脅不到皇權了,那還殺你們幹什麼?於是這些聽話的功臣就被高高供起來,從此富貴無憂。說白了,杯酒釋兵權,不就是撤藩嗎?

    所以,撤藩,就是要剝奪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們的兵權、財權,讓他們離開經營多年的雲南、廣東、福建,到內地來頤養天年,而清朝就派兵接管邊疆。如果吳三桂肯乖乖聽話,那清朝沒必要撕破臉,只要把他好好供起來就可以,做個善待功臣的表率,有什麼不好的?

    有人可能會說,吳三桂會帶兵,會對清朝之後產生威脅。試問,洪承疇不會帶兵嗎?祖大壽不會帶兵嗎?他們不都好好的活到壽終正寢嗎?為啥吳三桂就不行?清朝王爺們都被限制在京城的,就是防止他們做亂,吳三桂如果也到了京城,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由地方官限制住,大可以也富貴終身。只不過,吳三桂自己不願意而已。

    吳三桂起兵造反,不是怕康熙殺他,而是不滿足於失去在雲南的特權。吳三桂要的是永鎮雲南,做土皇帝,而不是隻有富貴沒有權力。

  • 17 # 西府趙王爺

    如果當年的吳三桂沒有反對朝廷的削藩,而是順從的選擇接受,那麼他的下場會變好嗎? 從當時的綜合形勢來看,就算他不發動叛亂,其下場也不會好到哪去。

    原因有二:

    第一、朝廷和藩王又不可調和的矛盾

    康熙年間,天下已定,藩王勢力對於當時的清庭來說已經不再是助力,而是潛在隱患。

    各地藩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實力,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水平,都有了足以威脅中央的實力。特別是吳三桂,坐擁西南,節制數省軍政大權,儼然是土皇帝。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任何一位帝王,只要不是傻子,都會採取相應的措施。而對於此時的康熙來說,撤藩是根除這些隱患的唯一方法。 但是貿然撤藩必然會引發大規模動亂,處理不當的話還會馬上激起藩王反叛,這也是康熙不希望看到的。

    為了避免自己的活動給藩王帶來較大的刺激,掌權者就用“削藩”作為了“撤藩”行動的緩衝方式,雖然名義上是削藩,但這種行動卻是在一步步“蠶食”藩王勢力,以方便最後直接抹去藩王勢力。

    其實看得出來,所謂消藩,其實不過是在為撤藩做準備,也就是溫水煮青蛙。只要吳三桂有封地,有兵權,那麼他就是清王朝的威脅。就算是他當時聽朝廷安排,老老實實“搬家”,緊接著而來必然又是新一波的“削藩”行動。除非他自己向中央獻上藩地,做個閒人,不然剷除他是早晚的事情。

    第二、吳三桂野心太重

    一個人的發展跟他的性格有絕對的關係,就算是吳三桂當時順從了削藩決定,但是他的性格也決定了他走不太遠,這一點可以從他反叛後稱帝的活動中看出。

    拒絕了朝廷的削藩活動,吳三桂也只好走上了反叛之路,任何事情的行使都需要有一個正當名義,像這麼龐大的軍事行動更需要有正當的名義支援,而這些叛軍打出的旗號就是“反清復明”。

    雖然說清朝已經成為了中原的掌控者,但是數量眾多的漢人仍然懷念前朝統治,藉著這樣的心理,叛軍很快就擁有了強大的軍力。不過當叛軍發展到強盛時期之時,吳三桂彷彿忘記了當初打出的旗號,竟然公然定都稱帝,這樣的做法雖然滿足了他的私心,但是卻讓手下“寒心”,原來很多的合作伙伴都離他而去。

    從這件事情來看,吳三桂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同樣他的反覆無常,更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這種三姓家奴,絕對遲早都是被剷除的物件。要知道就算是吳三桂交出兵權,但他手下那幾十萬兵馬可是漢人啊,是吳三桂一手帶出來的。他們內心服從的絕對是吳三桂,而不是清政府。

    要是哪天吳三桂心癢癢,出來振臂一呼,康熙怎麼半?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朝廷角度還是從吳三桂本人角度,就算是他選擇了一時的順從和隱忍,他未來的下場也不會好多少。

    其實從功利角度來講,吳三桂造反絕對沒錯,因為他遲早都會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但是他的時機選擇和整體的統籌工作沒做好。首先他的準備工作不充分,並沒有積蓄足夠多的力量。當然這是因為削藩來得太快,但他若是留下南明殘部,不趕盡殺絕,那麼清廷必然不會輕易動他,所謂養寇自重就是這個道理。而後當時天下可以聯合的勢力並不少,比如鄭家、尚可喜、耿精忠。但事實上,吳三桂和他們並沒有同氣連枝,特別是自己稱帝之後,更是有些眾叛親離之感,算是一副好牌打爛。

  • 18 # 榆木紅柱

    吳三桂就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叛明叛清,有野心,即使接受削藩,估計清王朝以後也不會重用他,這樣性格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用人首先用忠,然後看能力。

  • 19 # 裡庸平

    清軍靠吳三桂的帶領大舉入關,攻佔京師,清軍入關後,又靠吳三桂清除南明反清勢力。吳三桂為清軍入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康熙皇帝主張削藩,是因為後來吳三桂在西南一隅擁兵自重,勢力越做越大,慢慢的不受約束,導致當地官員只認平西王,這讓康熙皇帝感覺藩王已經成為朝廷的隱患,不得不除。我認為如果聽從朝廷號令吳三桂交出兵權,歸隱故里康熙皇帝應該會讓他善終。

  • 20 # 明道君

    吳三桂!如果老老實實的接受滿清康熙帝的削藩,他完全可以得以善終。因為這是滿清對漢人奴化政策的需要!

    1644年清廷入關後為了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已藉助明朝投降或收編的漢人降將,對其許以高官厚祿和兵權將令,逐漸形成了盤踞一方的藩王勢力,這其中勢力最大的是駐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駐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駐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至康熙執政時期三藩地區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的穩定。

    為徹底剪除三藩威脅,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惱羞成怒首先發難,於同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起兵造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出 “興明討虜”口號,矛頭直指清廷。隨後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後響應起兵,史稱“三藩之亂”。

    1678年(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同年10月,吳三桂病死。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亂被平定。康熙對吳三桂可謂恨之入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康熙諭令,將已死去四年的吳三桂骸骨分發各省,並將吳三桂滿門抄斬。曾經的輝煌無比的平西王落得個如此悽慘的下場!

    吳三桂能否避免這種命運結局?答案是:能!

    吳三桂本為明朝邊關世家子弟,滿清入關前,為原明朝遼東總兵,1644年投降滿清,為表孝忠清廷決心,吳三桂積極鎮壓農民起義軍和剿滅明朝餘部的反抗,1662年吳三桂用弓弦絞死南明永曆皇帝並將其挫骨揚灰。

    吳三桂叛明反清,成為明、清兩朝罪人,最終落得一朝身死滿門盡屠。

    吳三桂如果當年能夠及時的接住清廷康熙帝拋來的橄欖枝,主動急流勇退,順勢而為,接受削藩條件,完全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並且能享受到清廷的各種優待,說不定還真能做個清閒王爺世襲罔替!

    這是為何?

    這是因為,清廷在政治上對漢人官員實行以誘降、勸降為主的柔和、奴化政策,目的是消除漢人的敵對情緒,達到以漢制漢的目的,所以吳三桂自投降清廷後,一路加官晉爵,似乎很受清廷青睞,其實吳三桂只是清廷樹立的一個“樣板”,是清廷做的“秀”給天下漢人看的而已!

    因為這是形勢的需要。可以說吳三桂的前半生的確是個幸運兒!

    清廷入主中原以後,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內民族矛盾緩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基本平穩,清廷開始著手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統治,而各地擁兵自重的藩王卻成清廷最大威脅,所以必須削藩!從長遠來看削藩已成必然之勢!

    如果在清廷康熙帝作出削藩決定初始,吳三桂自覺接受清廷的擺佈,相信,此時吳三桂又抓住了一次人生機遇!再一次成為清廷樹立的“樣板”,清廷會以吳三桂為現身說法—善待吳三桂,給他高官厚祿交換他手中的權利。相信這會是一次很公平的交易,因為清廷要做給天下那麼多的漢人看,尤其是那些都將被削藩的勢力,清廷希望在吳三桂的事例帶動下實現地方權力平穩交接、削藩平穩著陸,期待是一個雙方握手言和、皆大歡喜的局面!

    但是吳三桂,人心不足蛇吞象,誤判了天下形勢,小看了清廷康熙帝的實力和決心,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螳臂擋車,逆歷史車輪而動,最終落得身死家滅的悽慘下場,成為人人唾棄的逆臣賊子,背千古罵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逾期三個月銀行說是起訴凍結房子怎麼辦有大神知道嗎有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