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桂花香露
-
2 # 幼幼科教
首先我很贊成這個說法。古話有“慈母多敗兒”,也是這個道理,但凡父母懂一些教育,就不會出現社會上的一些教育失敗的案例。
以前有觀點“再窮不能窮教育”,對於普通家庭,家長大都受教育少。為了孩子有出息,全力以赴供孩子讀書,不讓孩子吃半點苦頭,自己受苦受累。往往一味的對孩子好,就容易把孩子培養性格扭曲。不理解父母。當然這是80後左右孩子的家庭。現在家庭教育問題更加嚴重,父母為了孩子上名校,半夜排隊排號,早上早早起來開空調熱車,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因為現在我們懂了一點點教育,但是各種溺愛,讓孩子吃不得半點虧。家長們而且還很會愛孩子了以前老師還可以管教,現在那個老師敢管。
我心疼80後的家長,他們沒受過教育,也不懂如何培養孩子,只知道默默付出,全力以赴。孩子不成器也不知道哪裡錯了。
現在的家長已經都是受過教育,有新思想的新一代父母,但是家庭教育也是一塌糊塗。溺愛極其嚴重,與孩子溝透過少,不瞭解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夢想寄託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但是進1-2年,家庭教育興起,大家都很關注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家長們也多多少少了解一點。希望我們未來的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能健康成長。一代一代越來越好。
-
3 # 芬芳滿甸
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沒心沒肺的父母,你怎麼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娘生有九子,子子不一樣,雖然是同一個父母,在同一個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父母同樣的教育方法,結果有優秀的,也有不優秀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個現象說明,掏心掏肺的父母碰上了有心有肺的孩子,方法對了。
我記得梁宏達先生在論孩子教育的一堂講座裡強調過:
概括現實生活中有四種老師,有慈母型的,有朋友型的,有對手型的,有偶像型的。不同型別的教育方式各有優缺點,只有適合孩子的個性了,教育效果才會突出,熊孩子也能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了。
題主問題裡說的這個掏心掏肺的父母,字面上理解應該近似慈母型的。慈母型的教育方式是苦口婆心,任勞任怨,只要自己覺得方式好,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一股腦兒的付出,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出人頭地。典型的案例是父母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問寒問暖,無微不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碰到混不吝的孩子,不單不體諒父母,反而覺得父母做的不夠。當讓碰到心智成熟,乖巧懂事的孩子,父母的這種付出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因才施教很重要。每個人生下來遺傳基因不一樣,有的人性格隨父親,有的人性格隨舅舅,有的人性格隨媽媽,有的人性格隨奶奶等。做父母的要細心研究每個孩子的性格,看他/她是哪種型別的。
我們看過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男主角白景琦,生下來就不會哭,越打越笑,轉眼景琦長到七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其生性頑劣,先後氣走了三位私塾先生,最終被新請來的老師,由張豐毅扮演的原神機營軍官季宗布降服,並表現出了醫藥方面的天賦。第一次季宗布來上課,白景琦在門框上安放了一碗墨汁,被還沒進門的季老師識破,於是他先讓白景琦開門出來,結果一碗墨汁扣在了白景琦的臉上,用其道還至其人之身,緊接著白景琦不服想和季老師大打動手,這時季宗佈一個反手掌把白景琦制服,白景琦再也不敢在季宗布面前調皮了。季先生真正降住白景琦的,是他那招“一指禪”和他那本《莊子》,憑著這兩樣不僅讓白景琦徹底服了氣,還激起了他學習的慾望。這才有了後來景琦的秉燭夜讀和聞雞起舞。顯然,白景琦需要對手型的教育方式,如果一味用慈母型的方式來教育肯定也是個孬孩子,也就不會有後來事業上的成功。
瞭解了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作為父母需要要轉換教育方式,要"投其所好,因地制宜"的方式對待孩子,現在網路發達,音訊影片自媒體等很多有關教育孩子的方法。透過學習,提高認知,爭取和孩子一個頻道,或慈母母或朋友,或對手或偶像,這樣,就不會出現題主所出現的問題了。
-
4 # 大語文語天下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文化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靈魂,家庭教育實質上是家長教育,因此家長的文化素養及人格涵養間接或直接影響、決定家庭教育質量與份量。
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進入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時代,由於信仰缺失,物質泛化,避重就輕,致使人們很容易把價值觀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較上,進而缺失自我意識與自我成長。
成人最大的悲哀在於只看到成人世界只有成人,最大忽視了成人世界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忽視了家庭是孩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成人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及不知不覺給孩子展示的不好的東西,勢必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又是潛移默化的。
很大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自私的,我們把成功限定在一個特別的範圍,一廂情願、盲目認為,成績好就是標準,卻常常忽視拿成績說事給他們帶來的傷痕。我們熱衷於給孩子講道理, 常常講到理屈詞窮,卻忽視自己的改變與成長,以及榜樣的力量給他們帶來的積極的影響。
由於特殊的家庭結構,中國家庭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過份縱容和溺愛,子女在最大給予中滿足,在過度關愛中索取,但殊不知這種滿足與索取一旦中斷與失去,對雙方都將是災難與悲劇。因為滿足也是一種習慣。
很簡單,習慣性的想法和情感一旦形成,就會成為自然,“自然”很難改變。熊孩子就是這樣煉成的。高校畢業生就職後,以自我為中心,因缺少謙讓、團結與溝通而一度出現心理問題患上抑鬱症的,不在少數。
教育是一個起點,而沒有終點,教育是終身的,也是相互的,正確的陪伴和教育是孩子也是自己人格與心靈最終的成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一致重視孩子學習,為孩子掏心掏肺,卻忽視了家務、勞動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家長習慣了給孩子找各種理由,但這些理由都是我們的想法,卻忽視著孩子的天性與正確的培養方法,沒有勞動參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
家長需要反思的是:和生活脫節的學習,不但嚴重阻礙了孩子潛質與智力的開發和發展,而且耽誤了孩子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也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
5 # 圍棋歷子
有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的父母,就有沒心沒肺的熊孩子。我贊成,但不是絕對的。
接下來我們從掏心掏肺的父母,不懂教育的父母和為什麼會產生沒心沒肺的孩子?三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掏心掏肺的父母。
什麼是掏心掏肺的父母?
掏心掏肺的父母是願意把一切都給孩子的父母他們把自己能夠給予孩子的都給予孩子。從小養成孩子愛吃零食,不幹活,不明白一個家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們說的可能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看我都這麼累了,你就不能體諒我一下嗎?但是他們也很無奈。
什麼事不懂教育的父母?
不懂教育的父母是什麼?什麼才叫不懂教育?像現在社會的80後90後,父母相對來說教育子女都會好好的學習家庭教育。但是像70後60後的那些父母們,他們不得不為一家的生存奔波。既然沒有時間去照顧孩子,所以在他們能見到孩子的情況下,會不顧一切的對孩子好。他們是不懂教育還是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感覺虧欠孩子。
沒心沒肺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我們要了解沒心沒肺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是一朝一夕嗎?不是得是長時間。被家長慣縱。是長時間的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家長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家務活是一家人乾的,不是隻有父母做,孩子小賺錢是父母的責任。但是學習也是孩子的責任。等孩子慢慢大了十幾歲的時候,你也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不好好學習的話,那他大了,他也會承擔賺錢的責任。但是不要一遍一遍的在孩子面前說。否則孩子會很煩。
掏心掏肺的父母為什麼會培養出沒心沒肺的孩子?因為父母從小沒有告訴孩子。人人平等。在孩子的眼中,父母能為她撐起一切。但是他不願意為父母撐起一切。因為父母從小都沒有培養他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是一味的慣縱。
-
6 # 家校社共育觀察
這個說法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如果這裡把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理解為對孩子百依百順,那麼孩子確實比較容易沒心沒肺,如果把掏心掏肺不懂教育理解為父母的淳樸,忠厚老實,不會講大道理不善表達,但對孩子的愛卻真摯而深刻,那也比較不容易會培養出沒心沒肺的熊孩子,或者我們試著從父母怎樣教育孩子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懂事這個角度去探討,可能會起到同樣的作用,我們經常聽到有句話叫好人家出好孩子,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裡拋磚引玉,家長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和感受:
一、 不懂教育的父母,容易掉進原點錯誤的坑,幾乎都會在教育孩子的認知上犯錯,有意無意地把教孩子與養孩子混為一談,沒有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認真思考過,開始錯了,步步皆錯。我們知道,養孩子的重點在於生物學層面,通俗的講目標就是讓孩子可以吃飽穿暖身體健康,相信每個人都很容易理解,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天然的愛,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本能,不僅是人類,動物都有著類似的特質;而教孩子的重點在於社會屬性,可以理解為目標就是讓孩子可以對社會有用,相比吃飽穿暖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也是人類高於動物的屬性之一。教育是教和育兩字的組合,也需要兼具兩種功能屬性才是完整的,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每個字都蘊含著古老的智慧,教放在育前面,可見其所想傳遞和表達出的重要意義。
二、 不懂教育的父母,未能深刻理解對孩子真正的愛,在教育孩子的對待上,把無條件滿足的孩子需求理解為無條件對孩子的愛。理所當然的理解對孩子好就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忽視了對孩子不合理需求的判斷和拒絕,這種父母也常常會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特別是在物質方面,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富裕的父母自己哪怕是省吃儉用,也要“爭口氣”,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有的,生怕委屈了孩子,也見不得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吃虧”,所謂的掏心掏肺,正是這種過度保護和滿足,無意間埋下了孩子的自我為中心,沒心沒肺的隱患。
三、 不懂教育的父母,對家校社共育的分工和協同缺少認識,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或者以自己不懂教育為藉口,理直氣壯地要求學校或培訓機構老師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認為只要找到好學校,好老師或花錢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經常還能時不時的能聽到一些父母說,孩子教育上順其自然就行,他們的行為上表達出來也是對孩子缺少引導,缺少糾正,缺少探討,而全然放任孩子憑自己的感受去對待生活和學習,完全失去了父母作為家長作為孩子監護人的角色和功能,沒有真正履行對孩子教的責任和義務,從有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家長是對孩子教育的不作為和不負責任。
親子教育一定是父母的親自教育,教育孩子是項技術活,同樣需要知識和技能,父母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成才還是成蟲,現實當前孩子的現狀反映的是父母以往家庭教育的狀態。
回覆列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時候,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班上一個孩子,不顧學校三申五令,把手機帶到學校,被同學發現告訴了老師,在老師找他之前,他跟玩得好的同學說別人冤枉他帶手機,兩人一起打擊告發者。在老師面前,他賭咒發誓沒帶手機,光看他的表情確實讓人以為告發的同學說謊了。但老師瞭解這兩個孩子的性格,也猜到是誰撒謊。事情也巧,正好他爸爸的鑰匙丟在家來校拿他手上的鑰匙(他父母關係不好,媽媽去廣州打工了),他爸那火爆的脾氣,直接不顧老師在旁把他拉到走廊上大吼、叫罵,老師把家長喊到一邊說“慢慢說,他這麼大了,要給他留面子。”家長說“給他留什麼面子?”孩子最終承認帶了手機,還順帶承認在家時,趁父親出門沒帶手機用父親的手機在qq上與同學玩。
後來知道這個家長近兩年在河套邊建了個挖沙廠賺了一些錢,打牌賭博、不把比自己過的差的人放眼裡、承諾孩子的事時常因打牌磨去了時間而失信。孩子的性情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形成了。
教育其實就是拼爹的教育,拼的是家長的人品,性情,見識,胸懷和氣勢。孩子是家長的複製品或改良版,孩子身上終會有家長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