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世界你好
-
2 # 同天下人平章事
實際上扶蘇不是指定的繼承人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東巡死於沙丘(今天的河北省邢臺縣)。扶蘇是他的大兒子。
扶蘇在秦始皇死之前已經被貶謫到上郡(今陝西綏德縣)做監軍了。
在此之前政治上的慣例是太子不出京城,不做軍隊上的事務的。秦始皇既然如此做,就表示不擬立他的意思了。
所以秦始皇不立扶蘇,是早定好了的。
《史記》上說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寵信宦官趙高,始皇死了以後,趙高替胡亥說服李斯,假造詔書,藉機殺掉扶蘇、蒙恬而立胡亥,這種話是不能信的(《史記·李斯列傳》所記載的全是當時的傳說,並非事實。秦漢兩朝中的史實,像這樣的還有很多)。
很多人說讓扶蘇去監軍是為了保護他。假如假定就是為了保護扶蘇,那麼扶蘇一定能夠猜到這一點(皇帝的繼承人應該能猜到,不用懷疑),在不知道皇帝去世的情況下,一紙詔書下來,就讓人馬上自殺,這得是多麼深厚的父子之情和禮教才能辦的到。起碼在帝王家,很難讓人理解的。
只有扶蘇在之前就知道自己不是繼承人了,一直覺得父親可能怕自己活著會威脅繼任皇帝,活在長期的恐懼中,才會不做一點反抗的自殺,這樣的事情已經太多了。
歷史的有趣就在於,它有一個個或許,一個個永遠也不會發生但能給予人無限的遐想和浪漫的或許。
-
3 # Callme不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手建立起的大秦帝國
僅歷二世而亡,其原因真的是因為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而導致亡國的麼?
這段歷史的權威要數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在平原津這個地方生病了,而且病情急劇惡化,惡化到有導致死亡的可能,但是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不想死,當然也不希望別人談及他死後的事情,所以群臣也就不敢問。後來秦始皇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安排身後事,於是下遺詔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根據《史記》的記載,那就是秦始皇將帝位傳給了公子扶蘇,胡亥是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而立的偽帝!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西漢竹簡叫《趙正書》,趙正是誰呢?就是秦始皇嬴政,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王室之先祖和趙國王室同祖,故都稱趙氏,《史記》裡,秦始皇也被稱作趙正)。
《趙正書》就是專門記載始皇一生的書,其中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原文是: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生病了,擔心宮裡出亂子,下令趕緊返程,到沙丘這個地方的時候,李斯和馮去疾見秦始皇快撐不下去了,冒死建議秦始皇立隨行的公子胡亥繼位,秦始皇說可以,秦始皇死後胡亥就當皇帝了。
如果按《趙正書》的說法,胡亥等級是經過秦始皇認可的,那麼《史記》中的始皇遺詔就根本不存在,更不會有李斯、趙高合謀篡改遺詔的事情了。
《史記》和《趙正書》記載的有矛盾,那麼哪種說法更可信?我們應該相信哪種說法?我們來分析看看:
1、司馬遷崇尚的是儒家,公子扶蘇也是儒家弟子,公子胡亥學的是法家的觀點,而且司馬遷寫《史記》不是親眼所見,而是綜合當時的各類史書及各種資訊而寫的,所以他傾向於公子扶蘇。
2、《趙正書》公子胡亥登基後的秦人寫的,公子扶蘇死了,寫《趙正書》的人鐵定傾向於公子胡亥。
所以綜合兩個觀點,我認為這兩本書都有傾向性,所以我決定我們先不要考慮《史記》,也不要考慮《趙正書》,我們當這兩本書沒有,我們假設我們自己是秦始皇,我們會怎麼選擇?
1、 秦始皇治國傾向於法家思想,焚書坑儒針對的是儒家,如果我找繼承人,找傾向於法家的還是儒家的?一定不是儒家對不對,因為我剛剛欺負了儒家,我不喜歡儒家,扶蘇是儒家的,胡亥是法家的,所以我要是秦始皇,我不會選扶蘇,有可能會選胡亥;
2、 在巡視的路上,秦始皇生病了,要死了,要找個託付後事的人,現在是兩個人選,一個是就在自己跟前的胡亥,另一個是離自己很遠的扶蘇,假如我們是秦始皇,我們選誰?個人觀點,選胡亥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你會問,胡亥是個廢物,他亡國了!是,胡亥亡國了,但是秦始皇那時候不知道,那時候胡亥還是值得培養的,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找個熟悉法令的師父趙高!
3、秦始皇針對扶蘇和胡亥的安排,扶蘇在上郡,胡亥就在身邊,假設我是秦始皇,我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會讓他離我遠遠地自己折騰,還是放在身邊好好教導?帝王心術何其複雜,沒有親身指導能放心麼?所以我會把繼承人留在身邊,言傳身教,還會讓他跟我的左膀右臂多多接近,多多學習,就像讓胡亥拜趙高為師一樣!
就以上三個假設,我認為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胡亥,而不是扶蘇!
那有人問了,假設沒有《史記》中記載的始皇遺詔這件事,沒有李斯、趙高篡改遺詔這件事,為什麼司馬遷會得到這麼詳實的資訊?司馬遷縱然徇私,也不可能篡改歷史!
好,這個問題問的號,我也考慮過,我有答案:
1、李斯、趙高都是牛人,牛人策劃篡改先皇遺詔這件事情會弄得沸沸揚揚眾人皆知麼?這可都是心狠手辣的法家人物,不會滅口麼?結果還真的沸沸揚揚眾人皆知了,但是源頭是哪裡?我不認為是李斯、趙高婦人之仁,事情敗露,鬧得眾人皆知!
2、那源頭是哪裡?是陳勝吳廣!《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意思是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欺負很長時間了,都很難受,我聽說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當皇帝,扶蘇才應該稱帝,扶蘇這個人是好人,多次勸秦始皇對咱們下手輕點,秦始皇不高興,所以派他到外面帶兵。現在胡亥悄悄殺了扶蘇,好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還有楚國項燕將軍也挺好的,挺愛護士兵的,現在楚國還有好多人記得他的好,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沒死,跑了,現在咱們這些人就冒充扶蘇,項燕的隊伍,告訴全天下的老百姓,應該會有很多人跟著咱們一起幹的!”
你看!《史記》的這段記載的很多方面跟我們的猜測都非常符合,所以我認為胡亥才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而且秦始皇病重的時候,胡亥聯合李斯、趙高(都是狠茬子,心狠手辣的主)逼迫秦始皇答應傳位胡亥,始皇遺詔的相關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個人淺見,願作拋磚引玉,還請各位賜教!
-
4 # 遙望燕園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商量起義一事時,曾說,他們聽說當時的二世皇帝是少子,不當立,當立者是公子扶蘇。
為了使起義的隊伍有個響亮的名頭,他們決定詐稱起義隊伍受公子扶蘇的直接領導,以便取得某種合法性,讓起義隊伍能快速地壯大。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二人所料。
陳勝吳廣只是大秦帝國的普通一員,論才學,二人遠不及蘇秦張儀,論賢德,二人遠不及孔子墨子,論富有,二人遠不及陶朱猗頓,就是這樣的兩個人,都能想到利用扶蘇的影響力搞事情。
反而是統一了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沒有讓扶蘇發揮扶蘇應有的價值,沒有立扶蘇為繼承人,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來,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最核心的,應當只有一條,那便是:扶蘇並不是帝國的合格繼承人。
為什麼我說扶蘇不是帝國的合格繼承人呢?
首先,秦始皇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他的眼界、能力,絕非一般的諸侯所能比,他深深地懂得,作為帝國的領導人,應當具有怎樣的素質,很可惜,在秦始皇的眼中,扶蘇並沒有達到秦始皇心中設定的標準,這也是扶蘇雖為長子,但遲遲沒有被立為儲君的原因。
扶蘇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秦始皇鐘意的儲君,扶蘇甚至懷疑,秦始皇心中另有所屬,秦始皇鐘意他的某個弟弟,所以,當扶蘇接到胡亥假借秦始皇釋出的賜死詔書時,扶蘇並沒有多少猶豫,便選擇了自殺。
扶蘇明白,秦始皇一定要是立他的某個弟弟為儲君,而作為長子的他,擋了那個弟弟上升的路,所以秦始皇要為了他的弟弟痛下殺手了。
其次,從扶蘇選擇自殺一事上來看,扶蘇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司馬遷在為魏王豹和彭越寫傳記的時候,分析了魏王豹和彭越成為階下囚、受盡侮辱時沒有選擇自殺的原因,在司馬遷看來,對於魏王豹和彭越這樣的人來說,不怕受辱,只怕沒命,一旦沒命,一切就都沒了,只要還有一條命在,便有可能等到翻身之日,只要他們翻身,那便會攪動天下風起雲湧。
正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才著重描寫了作為合格政治家的蒙恬蒙毅兄弟面對賜死時,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等待時機,司馬遷是在暗示大家,扶蘇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所以秦始皇才遲遲沒有選擇扶蘇作為繼承人。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史記·蒙恬列傳》
-
5 # 張不叄讀秦史
這個話題原本不該成為問題。秦始皇希望立扶蘇為繼承人,是《史記》裡明確有記載的:“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後來李斯趙高合謀篡改了詔書,逼死了扶蘇和蒙恬。
近年來之所以會在這個問題上有爭議,估計是北大藏漢簡《趙正書》的披露,根據這批竹簡的記載,秦始皇臨終之前,李斯和馮去疾提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秦始皇也同意了。換言之,胡亥的繼位沒有陰謀,就是正常的繼位。
不過問題在於《趙正書》的可信度有多高。它通篇都管秦始皇叫“秦王趙正”,胡亥也是“秦王胡亥”,很容易讓人懷疑原作者是否秉持著“秦非正統”的觀念,而且對很多歷史事件的記載也與《史記》有很大出入。在沒有更充足的證據之前,不宜貿然推翻《史記》的記載。
-
6 # 野草3
扶蘇不是秦始皇指定的繼承人,胡亥是。
無論陳勝、吳廣還是項羽、劉邦,為了證明造反覆闢的合法性,都會編造胡亥地位的不合法。司馬遷作為漢人,他必須這麼寫,否則膝蓋骨丟了後,手都會被砍斷。但作為良心作者,他已經在陳勝造反的故事裡都交代了歷史的真相。秦人自己記錄的是真實的,司馬遷迎合統治者做了變造,也留了破綻。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欺負很長時間了,都很難受,我聽說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當皇帝,扶蘇才應該稱帝,扶蘇這個人是好人,多次勸秦始皇對咱們下手輕點,秦始皇不高興,所以派他到外面帶兵。現在胡亥悄悄殺了扶蘇,好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還有楚國項燕將軍也挺好的,挺愛護士兵的,現在楚國還有好多人記得他的好,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沒死,跑了,現在咱們這些人就冒充扶蘇,項燕的隊伍,告訴全天下的老百姓,應該會有很多人跟著咱們一起幹的!”
西漢竹簡《趙正書》,趙正就是秦始皇嬴政,是專門記載始皇一生的書,其中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原文是: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趙正書》的記載確認了司馬遷破綻的真正資訊。
-
7 # 世界史圖鑑
在統一之後,六國貴族在各地對秦始皇進行詛咒。在秦始皇巡視天下的時候還對此進行暗殺。但都無法達到目的,對於屢次的反秦動作秦始皇企圖與山東六國貴族和解的想法逐漸消失。開始採取強硬措施的秦始皇在儒生眼裡幾乎與暴君等同,諸多儒生以儒家德治的理論諷刺秦始皇苛政。而四體不勤的儒生誰會解決六國貴族的復辟慾望與統一之間的鴻溝呢?無非就是一時嘴快根本不考慮現實問題的複雜性,一說急了就是聖賢之言如何如何。
終於儒生方士因為自己的嘴闖禍了,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坑儒事件。而這也是嬴政與扶蘇問題的開始。扶蘇在秦朝堂還是民間的聲望都比較高,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民起義時打著扶蘇的招牌。對於父親的強硬扶蘇提出了很大的異議,原因恐怕並不是為諸儒生說好話而是恐天下南安。由此可以看出扶蘇的反對並不是由於本人站在儒生的角度袒護,而是對父親坑儒的做法表達異議。這也說明了扶蘇即便接班秦始皇也不會改弦更張,只能會對當時的政策進行修整。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正因為扶蘇不會改弦更張所以秦始皇並不會由於這件事而排斥扶蘇。而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統帥,將扶蘇作為蒙恬的監軍確實可以歷練扶蘇,畢竟秦始皇認為扶蘇性情有些軟弱缺少軍中的神氣。監軍並非軍值,沒有領軍的權力這恐怕也是後世對於扶蘇不受寵的誤解。但秦始皇對於扶蘇的失望還是有的,畢竟扶蘇在諸子當中還是很有才的,這可能也是秦始皇在諸子中開始物色新的具有潛力的接班人的原因。
而胡亥由於有趙高做老師,秦始皇的喜怒都被趙高所瞭解。對於父親的想法胡亥自然比扶蘇更瞭解,把得住嬴政的脈門成為扶蘇之後最受寵的皇子。但秦始皇並沒有放棄扶蘇,只一點從被篡改的遺詔中就有體現。但嬴政終究還是輸給了時間,對於秦始皇遺詔的原委現在還有爭論,到底是立胡亥還是立扶蘇。大家的傾向是立付扶蘇,由於三人合謀改寫遺詔的事實。但也有人異議,認為嬴政最終立胡亥。不過前者可信度大一些,畢竟沒寫完的遺詔說明喪期由扶蘇主理,兵權給蒙恬,對於胡亥隻字未提。
有人拿著考古發掘到的可能是胡亥繼位的詔書說明胡亥是秦始皇遺詔所立,認為有考古發掘作為證明應該可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即便暫且認為這是胡亥的繼位詔書,那麼那個皇帝會將自己的皇位得來的手段實言相告。對於繼位宣令天下的詔書胡亥當然要給自己一個完美的繼位理由。一個案件中僅僅利用被告的證詞就說明被告無罪恐怕難有說服力。
即便秦始皇臨死時卻有立胡亥的想法,那也是有穩定政權的考慮。畢竟,當時只有趙高等寥寥數人在場。而這恐怕還有諸多謎團,在嬴政病危當晚嬴政對於自己身邊的事物是否還有控制權,趙高是什麼時候開始付諸行動的,是嬴政病危還是嬴政死後不久?
回覆列表
1. 秦始皇是屬意扶蘇的
古代自周以來,繼承人都是遵照立嫡以長的原則。秦始皇沒有皇后就沒有嫡子,那麼扶蘇作為庶長子本來就是帝國的合法繼承人。蒙氏兄弟是秦始皇的親信,把扶蘇派給蒙恬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扶蘇的教育上,秦始皇選擇了齊國博士淳于越。可以說秦始皇對扶蘇的培養還是有目共睹。
在秦始皇眾多兒子當中,長子扶蘇是最有潛力成為繼承人的一個,他不僅時常跟在始皇身邊,甚至針對國家大事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扶蘇也是具備當儲君的素質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趙高對他的評價來看出來。我們知道,趙高處心積慮地擁立胡亥,就是害怕扶蘇當皇帝,趙高說扶蘇這個人直率,讓人信賴,而且善於激勵人心。這不正是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品質嗎。
2. 不立繼承人,一方面是覺得時機未到,扶蘇尚需磨練;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霸權太有信心,沒有料到會這麼快離世。
扶蘇身上所表現出的“仁懦”讓秦始皇不得不擔心秦帝國能否真的延續萬世。所以,讓扶蘇北上監軍,應當是秦始皇有意的歷練,他希望透過現實的殘酷,讓扶蘇認識到目前的危機,從而改變自己的看法,成為秦始皇心中那個完美的繼承人。始皇沙丘病逝前,要求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這已經明確表明了始皇有意讓扶蘇繼承帝位。可見,扶蘇從一開始就被秦始皇當成了繼承人來培養,但扶蘇治國理念與自己相左,不得不讓秦始皇暫緩了立太子的決定,反而用更多的時間來讓扶蘇去親歷帝國目前的現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多次出巡都有尋找仙藥的意圖,渴望長生不老。的確,秦孝公44歲病故,始皇的父親莊襄王34歲即去世,而統一天下時,始皇已經39歲了,這不得不讓秦始皇產生巨大的危機感。《史記》中所載“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告訴我們的只是秦始皇不願聽到“死”,更不願接受自己也會死這一事實,畢竟,有哪個帝王願意聽到臣子跟自己“言死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