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與孩子共成長
-
2 # 教初中的王老師
一、思想教育
告訴孩子糧食來之不易,每個人都應該愛惜。從小孩子就學《憫農》,讓孩子知道,農民伯伯付出怎樣的勞作,我們才能吃上飯。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體會幹農活的過程,體會農民的不易。我爸媽在農村,每次農忙我都會帶孩子回去幫忙。讓孩子體會勞作的艱辛,農收地不易。
二、 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必須起到好的榜樣作用。比如我們家做飯總是按需供應,吃飯時飯菜儘量不掉,饅頭和米飯掉了,撿起來再吃,碗裡不留飯粒。大人這麼做,從小孩子耳濡目染,也知道珍惜糧食。再者去餐館吃飯,點菜也要適量,而不是喜歡多少點多少,如果足夠吃了卻還有喜歡吃的菜餚沒有點,那就要等下次。實在吃不了了,也要打包。
三、體驗教育
從小讓孩子知道食物的重要性,讓孩子知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上。如果孩子浪費了糧食,可以讓他餓一頓,讓他體會一下受餓得滋味,體會食物的重要與美好。我家孩子有一次中午吃飯剩了半個包子,因為想吃零食,便把包子偷偷扔一邊,我知道後罰他一週不能吃零食,並且晚飯又把半個包子給他熱上,不吃完別的食物都不能吃。但他反抗情緒很大,覺得我小題大作,晚上賭氣沒有吃飯。我什麼都沒有說,把所有吃得都收起來。第二天一早,他餓得前胸貼後背,我把拿半個包子又給他熱上,他毫不猶豫地吃了,並且說:“媽媽,餓得時候有東西吃真好,這個包子也變得很好吃呢。”我告訴他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在捱餓,還給他找來相關的照片和影片看,孩子看完愧疚地說:“媽媽,有東西吃,我們應該感到幸福,應該心存感激,我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
3 # 高興媽媽聊育兒
現在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很多孩子不瞭解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容易形成浪費的習慣。我們想要培養孩子不浪費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讓孩子從小學習古詩《憫農》,讓孩子從心裡接受不浪費的觀念。
2、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到農村體驗生活,幹一些農活,體會農民勞作的辛苦,瞭解節儉的可貴。
3、我們做家長的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不浪費糧食、水、電,經常提醒孩子從細節做起,做一個勤儉節約的人。
-
4 # 快樂貓錚媽
首先培養孩子不挑食的好習慣。
從孩子剛學會吃飯開始,就要肉蛋飯蔬均衡搭配,每樣都吃,不能重複性地只吃一樣或兩樣。比如說,吃一口肉必須搭配一口菜。並且一邊吃(或喂),一邊告訴孩子:肉有什麼營養,蔬菜有什麼作用,只吃肉不吃菜會怎麼樣等等。長期堅持下來,孩子就養成不挑食的習慣,沒有特別不愛吃的,也就不會偷偷吐掉或扔掉。
曾經聽朋友講,她家孩子吃得不少,怎麼就是瘦瘦的不長肉,有一天挪沙發的時候才發現,沙發後面的地板上有好多被扔掉或吐掉的飯菜,都是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把他不喜歡吃的給丟掉了。
我還親眼見過,有個孩子吃包子只吃餡,把包子皮給家長吃,如果沒人替他吃,就直接扔掉。這都是沒有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而造成的浪費。
其次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吃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夾多少;掉到桌上的飯粒及時撿起來,吃飯的時候一心一意,不看電視、不玩玩具、不邊吃邊跑著玩……這些好的進餐習慣一旦養成了,孩子就會對食物產生敬畏心理,細細地品味食物帶來的快樂,不會隨意剩菜剩飯。
我家錚錚從一歲多就懂得,掉到桌上的糧食要撿起來吃掉(家長把餐桌擦乾淨了,也髒不到哪去)。有一次在奶奶家,姑姑掉到桌上一些爆米花粒,剛想扔垃圾桶,被錚錚看見了,撿起來就吃掉,並且邊吃邊說:“媽媽說不能浪費糧食。”把姑姑羞得滿臉通紅。
後來我偷偷對錚錚說,自己家裡掉的飯可以吃掉,出去了就不要吃了,因為咱們不知道外面的桌子乾不乾淨。還有掉到地上的堅決不能吃,不浪費糧食也不能不講衛生。錚錚說,那我就撿起來給狗狗吃,這樣就不浪費了。
第三,要有一個良好的餐桌氛圍。一家人儘量能在一起吃飯,同時開始同時結束。一邊吃一邊讚歎食物的色香味、誇獎做飯人的高超技藝、感謝他(她)的辛勤勞動。孩子在這種溫馨愉悅的氛圍裡進餐,久而久之就愛上了吃飯,並且懂得了感恩。知道爸爸媽媽做飯不容易,也就不會輕易浪費糧食了。
第四,讓孩子學會做飯。爸爸媽媽要捨得放手,從最初的幫廚開始,讓孩子慢慢學會做飯。在做飯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不易,享受親手炒出一道菜的成就感。自己做好的飯,無論如何是捨不得浪費的,更不許別人浪費。
錚錚第一次炒的菜是西紅柿炒雞蛋,那時候才七、八歲,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他把盤子舔得乾乾淨淨,一點兒都沒剩。
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爸爸媽媽們自己不要浪費糧食喔!
-
5 # 小小的育兒空間
首先,我覺得父母給孩子的食物要適量。如果父母給孩子太多的食物,孩子根本吃不完,卻要求她不能浪費糧食,這是不公平的。
其次,要父母自己不浪費食物。平時做的飯菜夠吃就好,每餐都有光碟行動,平時也可以跟孩子講一些農民的不容易,感謝農民之類的觀點。潛移默化之下,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的。
回覆列表
1.用小碗盛飯。2.父母做好榜樣。3.用故事繪本講一粒米的由來。4.農田體驗生活。5.建立食物與錢的關係。6.節約獎。7.浪費懲罰。8.建立就餐家規。9.家長監督到位。10.可以剩,不可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