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采薇讀書
-
2 # 南朝居士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一般來說,皇帝是不可能信任武將的,信任的結果就是必然造反,幾乎沒有例外,
武將也沒有忠臣,所謂忠誠,都不過是不得不忠於皇帝罷了,沒得選。
而兵權又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皇帝透過各種制約機制,讓武將不得不忠於皇帝。
武將的兵權其實很容易就解除了,難以解除的是軍閥化的軍隊和軍閥,只要武將沒有軍閥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解除了。
像岳家軍、戚家軍、袁崇煥的軍隊,就是典型軍閥化軍隊,像吳三桂、孫權、劉璋、劉表這樣的,就是典型的軍閥,
而像李靖這樣的,就是典型的武將了,
皇帝想解除武將的兵權,很容易,一句話就行了,但是軍閥和軍閥化的武將,解除他們的兵權就困難得多。
解除軍閥化軍隊的兵權,看看趙構是怎麼解除岳飛、韓世忠的兵權的?把他們騙到臨安,給他們升官,然後派文官接收,然後進行改編,這是常見的做法,也是最安全的做法。
而對於軍閥,基本上就很難解決了,有政治和軍事兩種手段。
軍事手段就是直接派兵攻打,把他打服,打殘,然後改編。
政治手段就是收買他的手下,下克上解決軍閥本人,然後改編軍隊,
或者騙他來朝見天子,然後直接就把他抓了,劉邦抓韓信就是這麼幹的。
總結起來,皇帝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避免武將軍閥化,如何駕馭武將了。
通常的手段就是更戌法和文官治軍、後勤補給、副職、友軍制約
更戌法顧名思義就是不能讓你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三年一換,這樣就很難軍閥化。
文官治軍就是用文官管理武將,明朝、清朝的就是這麼玩的。
再就是不給武將人事權、財權,手下將領不是武將提拔的,那就不可能跟他一條心了。
還有就是後勤補給了,你看古代後勤補給都是從各地糧倉運糧,而不是就地取材,為什麼?就地取材不是更方便更節約嗎?
那是因為,如果可以就地取材,武將就可以解決後勤問題,後勤解決了,造反就容易了。
再就是軍中設定多名同級別武將和副職,這些人就是制約武將的。
再就是軍隊周圍還有其他軍隊制約,比如岳飛,周圍還有五支軍隊,即使他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
-
3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的措施來防止武將坐大。
最常見的就是制定一種制度,嚴格限制武將的權利。
最常見的就是,規定武將平時是沒有自己軍隊的,頂多有一些護衛,而武將要調動軍隊,必須要有兵符,士兵只有在兵符到位後才聽從號令,否則就不聽從指揮。且一般不同的排程都有不同的兵符,用完就收回。這樣子武將就算想要造反,沒有兵符,士兵也不會聽其號令。
而武將能拿到虎符往往是因為戰爭,戰爭結束自然要交出虎符。這就使得造反難度大大增加。
其次就是經常調動部隊,使得武將和士兵都不熟悉。且把武將的家眷留在京城。
虎符其實就好像現在的口令,士兵看到口令對了才跟著一起打仗,否則隨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作亂呢?
當然如果朝廷的威信喪失,而一些人覺得有利可圖就會選擇不根據兵符行事,畢竟虎符只是給高階軍官看的,不是給每個士兵。
還有一種情況是邊疆長期有戰事,導致虎符遲遲不能收回,而武將因此和士兵軍官混熟了。
當然為了防止某些武將趁打仗造反,一般虎符只是讓武將有調動軍隊的能力,同時還有調令加以限制,確保武將不能亂來。
-
4 # 趣文談史吧
古代皇帝解除武將得兵權方式各不一樣,我認為大概有兩種。
一、最經典的莫過於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得典故。
宋太祖本身就是黃袍加身,無奈之下做的皇帝。本身對有軍權得將軍就很忌諱,為了避免將領也被迫和自己一樣黃袍加身,就宴請眾多實權將領,當興致高昂時候,說出自己內心想法,對這些將領威逼利誘,使其交出兵權。透過這種酒宴方式,輕而易舉得解除了將領兵權。
二、給那些功高震主,握有很重兵權得人編造罪名,以莫須有得罪名除掉這些將領從而使兵權落入自己手裡。
一般皇帝都是用這種方式解除將領兵權的。如“兵仙”韓信遭到漢高祖劉邦猜忌,最後被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於長樂宮。明朝開國功臣,握有軍權得也大多被朱元璋殺了個遍。
其中我認為最有代表意義的當屬清朝時期康熙大帝對付鰲拜。先對鰲拜加官進爵,趁鰲拜自傲引進宮中,讓一群秘密訓練的太監順利的捉拿了鰲拜,而後在朝堂昭告鰲拜罪責,從而拿掉鰲拜得軍權。
綜合來說,一切還是皇帝想除掉一切不穩定得因素。其實解除兵權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忌諱得還是手下將領得威信太高,怕影響到自己。對於威信太高的來說,皇帝們解除他們的兵權並不能讓皇帝們放下心裡的猜忌。所以,一般歷朝歷代,只要握有軍權又威信高的將領,大多數都是被皇帝以各種理由處死。
-
5 # 榆岡
古代皇帝,解除武將兵權是怎麼解除的,這裡面最膾炙人口,最文雅的奪權,應該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也有一些民間故事和傳說,提到了其它奪取兵權的故事。
【1】最文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由於自己玩過一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戲碼。深知手握重兵的將領,對他老人家是個威脅,平定天下後,用一頓酒,奪了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將領的兵權。只要你們交出兵權,以後你們還是我 的好兄弟。
【2】最陰險,朱元璋火燒慶功樓
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說,未見正史。說的是: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就對和他同甘苦共患難的開國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們謀反,奪取他的皇位,擔心那些與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們,功奪權,於是建造了一座慶功樓。
樓成當天,大排宴宴,等開國功臣們都入席後,朱元璋藉故離開,然後一把火燒掉了慶功樓,只有聽信劉伯溫之言的徐達,逃過一劫。不過雖然只是個民間傳說,結合朱元璋晚年,對開國功臣的清洗,對那些被清洗的開國功臣來說,結局都是個死,沒什麼不同。
【3】最暴力,康熙皇帝裁撤三藩
康熙在剪除鰲拜之後,著手開始撤藩。先是雲南巡撫朱國治被吳三桂殺害,接著康熙殺了留在北京的吳應熊(人質),於是吳三桂起兵造反,吳三桂的兵馬一度勢如破竹,不過民心思定,響應的人不多,最終吳三桂兵敗,成就了康熙平定三藩的功。
【4】最狗血,雍正與包衣年羹堯
雍正年間,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陝甘總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出兵平叛。叛亂平息後,面對手握重兵,又不怎麼聽話年羹堯,雍正睡不著了。於是就有了電視劇上,年羹堯一路行,一路被貶的戲碼,最終被逼自裁。
【5】最氣人,宋高宗12道金牌
南宋抗金戰場,面臨從未有過的大好時機。岳飛興奮地準備乘勝北伐,渡過黃河,“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岳飛卻接連收到十二道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這十二道詔旨措辭嚴峻,不容爭辯地立召岳飛班師回朝。不僅失了兵全,還被秦檜在風波廳給殺了。
最後,比較這5個,解除兵權的方式。我還是最喜歡,杯酒釋兵權。畢竟是以和平手法,至少還保留了,對統兵將領的愛護和感激。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武將兵權是皇權的天然威脅,各朝各代皇帝都想盡辦法解除他們的兵權,但方式各不相同。
宴會方式解除兵權最著名的當然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邀請統兵大將們宴飲,在席間勸說他們為了防止自己猜疑,不如放棄兵權,多置辦良田美宅,多買歌姬,飲酒作樂度過餘年。大將們見趙匡胤說的明白爽快,當然更主要是趙匡胤掌握絕對優勢,都答應放棄兵權。宋朝是歷代解除兵權最平和的一次。
突然襲擊解除兵權漢朝韓信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其軍事才能讓漢高祖劉邦甘拜下風,也被其深深所忌。先後兩次劉邦馳入軍營奪取韓信兵權。第一次在韓信滅趙後,劉邦從成皋逃出,早晨馳入韓信中軍大帳,趁韓信、張耳正在酣睡之機,取出帥印,調兵遣將,自己帶走了絕大部分精兵銳卒,留給韓信老弱殘兵。第二次,韓信指揮垓下大戰戰勝項羽後,再次被劉邦馳入軍營奪取了軍權,並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斬草除根解除兵權最著名的當屬明太祖朱元璋,透過發動“胡、藍”兩個大案,幾乎將明朝建國的功臣宿將斬殺殆盡,到了明太祖後期,朱元璋更是連理由也不需要了,直接賜死。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但是卻也讓子孫後代無將可用。在靖難之役時,能拿的出手的只有建國老將就只有耿炳文了。
-
7 # 天海雲端航拍
古代皇帝解除武將的兵權是怎麼解的?
古代皇帝解除武將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歷史上比較好的就是宋朝解除將領的辦法,和平的,並且這些將領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語叫做“杯酒釋兵權”,說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下屬將領也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最終成功讓帶兵的將領交出兵權。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和平地解除武將兵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手下將領起兵造反,在出現自己那種“黃袍加身”的事情,從而透過擺酒設宴方式,多種手段威逼利誘,最終成功讓帶兵的將領交出兵權。至於說為什麼這些將領願意心甘情願地交出兵權,主要是因為當時趙匡胤已經控制了大局,主要的兵權已經掌握在了手裡,已經有充分制約將領的實力了。
趙匡胤本身就是武人出身,他曾經當過後周的殿前司副長官,參與後周皇帝柴榮對殿前司的整頓。組建了新的殿前司所屬各部隊龍捷(馬軍)、虎捷(步軍)、鐵騎、控鶴等多兵種禁軍,在整頓後一躍使得殿前司所屬禁軍成為了後周國家最精銳的軍隊。殿前司的地位雖低於禁軍的侍衛親軍司,但它所統轄的禁軍是皇帝的親衛軍,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他也成了皇帝最信任的將領。
真是因為這樣的關係,趙匡胤深知掌握兵權的將領們對於皇權的威脅,有了兵權在當時就很難管住了,真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最怕的也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在建立北宋掌握足夠的實力後,趙匡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削除將領的兵權。
北宋的將領也明白皇帝所擔心的,雖然有所不甘,但是也無可奈何,畢竟形勢擺在那裡,大多數人還是識大體的。皇帝也承諾將領交出兵權後,依然可以過好日子,該給的待遇不但一樣給,而且還要大幅度提高,同時給放下兵權的將領加官進爵,只要你好好享受生活就可以了。所以迫於形勢和皇帝的利誘,最終成功使得將領們放下了兵權。這算是比較好的解除兵權的辦法。
暴力解除兵權很多將領沒有政治思想,在取得兵權後,嚴重威脅了皇權的存在,他們卻不知,更不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最終導致統治者忌憚,而不得不採取暴力手段將兵權收回。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代表的就是漢朝的韓信,韓信本身足智多謀,非常有戰略眼光,他在投靠劉邦後,被封為大將軍,給劉邦提了很多有用的想法。這使得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大戰中最終取得了勝利。
但是在韓信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後,野心開始膨脹,妄想割地為王,甚至起兵造反,最終被手下人告密,被呂后誘騙進宮給殺掉了。這就是很明顯的一個妄想擁兵自重的將領最終被暴力解除兵權的事例,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兵權和皇權從來都是矛盾一面,皇權只有控制了兵權才會穩固,反之皇權就岌岌可危。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控制兵權作為最重要的事情,只要威脅到皇權了,那可是毫不心思手軟的,一定必除之而後快。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古代皇帝解除武將的兵權的最主要的二種手段,當然還有其他的辦法。
經常看到電視劇,皇帝收回武將的兵權,然後武將就交了虎符,這樣就可以放心了。那要是武將威望很高,是不是可以不用虎符就可以調兵,那是不是還是有威脅,請問,這樣意義再那,還是說解兵權還有更多內容,不只是收虎符這個象徵。
回覆列表
交虎符、帥印或者其他信物,只是在辦手續而已,相當於你今天離職簽字的離職流程,皇帝能不能解除你的兵權,主要取決於皇帝對軍隊有無控制力,皇帝對軍隊有控制力,叫你回來辦個手續是可以的。皇帝對軍隊沒有控制力,那麼一般來說他也不會要求你回來交虎符,當然虎符只是個代號,不同時代的信物和手續流程不太一樣。
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經濟控制,包括糧草、物質、軍備等,一隻軍隊如果經濟獨立了,那麼就具備了造反的條件,我們看歷史的軍事動亂,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軍隊能夠自給自足。可以認為控制不住軍隊的經濟命脈,軍隊就不是自己的。清末的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新軍,雖然都是大清旗號,但慈禧無法直接指揮,只能透過這幾員將領來調動,本質上都已經是私人軍閥。這種情況下,慈禧要解除這三人兵權,非常困難。
2.人事任命,軍隊幹部的任命必須由朝廷來完成,打仗的時候也會有各種官職的監軍,有的朝代的監軍主要是太監。如果一隻軍隊主要將領的任命來自於軍隊的頭,那麼也是非常危險的。安祿山叛亂前,將軍隊主要軍事骨幹全部換成了自己的親信。趙匡胤也是自己的親信一手將自己扶上了皇位。而北宋為了防止兵變重演實行的置將法,高頻調換將領,則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解決了軍隊叛亂問題,但戰鬥力大打折扣,被遼金蒙輪番按在地上摩擦。
3.其他勢力制衡,玩得好的如慈禧,儘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以後朝廷風雨飄搖,外敵環伺,內部私人武裝林立,但晚清依然屹立不倒,幾員大將均未造反,還能讓李鴻章乖乖的拼光北洋水師。這招玩不好,就是養蠱為患,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倚重,原意是要制衡其他勢力,只是玩脫了,反噬了自己。
所以皇帝要解除一個將領兵權,交虎符只是手續,關鍵是皇帝對軍隊有沒有足夠的控制力,有足夠控制力的話像朱元璋,逮誰砍誰。經濟控制和人事控制不夠的話,像慈禧,讓你們玩內耗,不解除你兵權,但把你的軍隊當炮灰消耗掉,等同於削弱你,間接解除你的兵權。如果你啥都沒有,別說交兵權,你敢動一動人家的利益人家都能造反。在分封體制下,藩王有獨立的稅賦和軍隊,古代帝王要削藩都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都是產生了嚴重後果的事情,前者逼得漢景帝直接把建議削藩的晁錯給砍了,後者皇帝直接被人幹掉取而代之了,有趣的是兩個隔了1000多年因削藩產生的叛亂,打的旗號都是“清君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