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修手機的騷年郎

    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諸葛亮的為人幾乎是完美無缺的:若論忠,他與劉備情同魚水,肝膽相照,若論才,他百戰不殆,所向無敵。但這顯然是人們把他理想化了。樹立道德楷模、智慧榜樣是出於人的本性的一種願望,假如生活中沒有,人們就會自己來塑造這樣的楷模和榜樣——諸葛亮,以及其他一些歷史人物,就是這樣被塑造出來的。來揭秘吧考察得知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與劉備的關係上、在軍事才能上,甚至在個人品德上,都不是無懈可擊的。

    首先就是所謂的“白帝城託孤”。《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是這樣記載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諸葛亮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一個場景,與其說是託孤,不如說是一次試探和警告。劉備既然知道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當然更清楚多少倍於劉禪。他正是意識到了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的可能性,才在臨終用這樣一種正話反說的形式進行試探。我們說他是試探,是因為劉備在聽到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回答後,並不再堅持自己原來說過的話,而是立刻進入下一個話題:讓劉禪父事諸葛亮。如果劉備真的是為蜀國著想,而不是替自己的兒子著想,他應該堅持自己的主張才對。劉備的這番話也可以看作是對諸葛亮的警告,就是說,他借托孤的形式明確告訴諸葛亮:不要以為我沒有看出你的野心。其潛臺詞是:既然我已經想到了,那麼我必然也會有相應的措施。諸葛亮對劉備話中的這層含義是非常清楚的。小說《三國演義》非常生動地描寫了諸葛亮聽到這番話之後的強烈反應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叩頭流血。”如果劉備的話真是出自對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何至驚嚇成這副模樣?如果說小說不足為憑,那麼,劉備的話是明明白白寫在史書上的,要是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劉備又何苦作此試探和警告?況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既然捅破窗戶紙,把“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挑明瞭,諸葛亮也只有以信誓旦旦效忠劉禪來作答,而不可能有別的反應。這樣一來,好歹也在諸葛亮想要自己稱帝的道路上設定了一道心理上、輿論上的障礙。劉備如此煞費苦心,欲擒故縱,所為何來?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7歲的孩子,為什麼寫作業還老是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