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紫陌閣
-
2 # 蔣明伯
一,周瑜
二,關羽
三,趙雲
四,張飛
五,呂布
六,徐晃
七,呂蒙
八,魏延
九,張文遠
10,孫策
-
3 # 太乙伏魔錄
三國十大名將排行榜:周瑜 陸遜 鄧艾 魏延 張遼 呂蒙 徐晃 孫策 麴義 羊祜
第一名:周瑜
本來第一名這個位置當之無愧是屬於曹操的,但無奈曹操此公實在是一等一的人物,在整個三國曆史中,曹操是絕對的主角,也始終處於戰略主動位置,剿滅袁術、平定兩淮,滅呂布、佔徐州,降張繡、穩定許昌後方,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趁勢平定冀州、幽州、幷州、遼東,周圍的烏桓、匈奴紛紛歸附,統一北方,後來東伐孫權、西取馬超,最終佔領天下有其二,雖然有了赤壁之戰的敗績,但其仍然不愧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此公之利害,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政治家和帝王中都能排上名,且其死後被追諡為武皇帝。所以在此就不將其列上榜了,姑且多讓一個名額給別人。
周瑜的歷史形象是完美的,他出身宦之家,為人謙恭有禮,不失大度,其少年得志、風度可人,文采超群且精於音樂,他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橫行天下的抱負,堪稱一代風流儒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赤壁懷古就是對周瑜最好的寫照。在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的赤壁之戰中,周瑜是絕對的主角:與黃蓋謀劃、指示闞擇獻書、授計龐統、智鬥蔣幹、巧設苦肉計,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計謀環環相扣,率領三萬吳軍和兩萬劉備軍打敗曹操的十六萬魏軍和三萬荊州降兵,一戰成名,從此名揚天下,令三國記住了此公,令中國歷史記住了此公,也讓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家記住了此公(如蘇軾和羅貫中),更讓近代的外國人對其謀略進行了現代研究(比如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可惜周瑜一代天驕,和同時代的謀士郭嘉一樣英年早逝,但僅僅赤壁一戰,足以使其名垂千古。周瑜的赤壁之戰,讓另一位天驕曹操停下了統一中國的步伐,而周瑜的英年早逝,也讓吳帝國從此北進中原、統一中國的偉業永遠成為泡影。而周瑜和曹操身處同一時代,又在同一戰役相遇,歷史註定兩強相遇必有一傷,兩人的相遇,使得中國的統一步伐停止了下來,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了中原文明發展的滯後,也使得赤壁之戰一百年後“五胡亂華”(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中國進入了更大、更長時期的分裂期。所以說,周瑜排名十大元帥首位,當之無愧。
第二名:陸遜
按理說第一名已經是吳國周瑜了,第二名好歹也要讓給魏和蜀,但無奈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第一官渡之戰勝者為曹操,第二赤壁之戰勝者為周瑜)中的第三戰役夷陵之戰中,陸遜是絕對的主角和勝者,所以說此公排名此位絕非等閒。此公一出手,便將關羽、劉備、曹休這些前輩英雄送上了不歸路,真不愧是一代“奪命書生”。赤壁之戰後,孫權想借機北進,在合肥濡須一戰中,陸遜將才顯露出來。當孫權想奪回荊州時,陸遜和呂蒙一起策劃,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將關羽送上不歸路。後來蜀國劉備率領八萬精兵來打吳國,陸遜指揮五萬吳軍,火燒連營,一戰千古成名。再後來魏國大司馬曹休來犯吳國,陸遜臨危受命,取得石亭之戰的輝煌勝利,令曹休最終惶惶而死。除了臨陣指揮謀劃,陸遜還有通觀全域性的戰略眼光,當擊敗劉備後,左右將領都主張乘勝追擊,而陸遜卻下令班師,他認為擊退了西面的劉備,北面的魏國會來攻打吳國,果然魏國“三路兵馬數十萬,星夜至境”。後人評價陸遜是東吳的擎天柱,三國後期最傑出的將才。
第三名:鄧艾
按理說,排名第三名的應該是名垂千古的司馬懿了,怎奈司馬老先生也是與曹操不分伯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一生功績數不勝數,也就不詳細說明了,其死後也被追諡為晉宣帝,所以和曹操一樣,就不將他選入排行榜了。
將鄧艾列入第三名,最大的理由就是:三國時代不能永遠處於分裂、動盪中,總得有統一的程序,然而推動中國歷史統一的,鄧艾功不可沒,正是此公,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投降。曹魏政權之所以在三國後期實力最強,與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是分不開的。在軍事上,鄧艾主要是和蜀國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交手,數次交手中,雙方不分勝負,也使得姜維的北伐事業在鄧艾的防禦下毫無建樹。在魏國兵分三路進攻蜀國的征程中,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經江油、綿竹、直趨成都,先於鍾會滅蜀,取得頭功。鄧艾入成都,約束部眾,進城後,沒有發生搶掠。他安撫投降的人員,使他們復任舊業,受到蜀人的擁護。雖然在滅蜀過程中,同為魏國另外兩路將領的鐘會和諸葛緒功不可沒,且後來鄧艾因政治問題被其上司司馬昭誅殺,但整體來說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第四名魏延
將魏延排名第四,不是說此公有多麼出眾的才華和偉業,完全是考慮到作為三國之一的蜀國,理應有一員上將名列上榜,否則,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但是,在三國時代璀璨的武將名單裡,蜀國真的是人才凋零,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魏延了(如果有人說有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姜維的,我得說你只看演義不懂歷史,更不懂何為名將,這個最後會詳細說明)。在蜀國,能上三國名將前十位的,有且只有魏延一個了。作為蜀漢不可多得的將才,在取漢中、平南蠻、北伐等過程中,魏延都曾立下汗馬功勞,他有勇有謀,性格直率而自視甚高。劉備死前,捉冷苞、殺張任、敗張頜(此公將才不在張遼、徐晃之下),魏延都有參與,而且在斜谷界口一箭射中曹操(估計不符合歷史),差點要了他的命。劉備死後,魏延更是南征北戰的主將,擒孟獲、收姜維、斬曹遵、誅王雙,功勳卓著。在魏延傳奇的一生中,最有可能改寫中國歷史的時期則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獻出兵出子午谷奇謀,此計大膽創新,連後來的司馬懿也在假設中替蜀國想到此方案,但謹慎的諸葛亮未予採納(此事件直接暴露出蜀國話事人諸葛亮的弱點之一,當然諸葛亮北伐是其並非想打敗魏國,更多的則是為了政治目的,這又是另外話題了)。在魏延將自己畢生才華獻於兵出子午谷而未得上司採納後,忠誠的魏延開始慢慢輕視起上司諸葛亮來,並消極怠工,逐漸他被大權獨攬、胸無氣量的諸葛亮所嫉恨並汙衊“有反骨”,最終被馬岱誅殺。魏延的死無疑是蜀國政治鬥爭的結果,說到蜀國的政治,不得不說蜀國政治的“傳統”,蜀國做為一個典型的幫派性質的獨裁國家,能獲得上司信任,則風光無限,如果失寵,則再有才華也不得展現,且蜀國幫派老大為了鞏固地位,只是將手下人做為能辦事的小弟和棋子使用,而不像吳國那樣,對後繼者的培養比較重視,主公和大臣之間的關係像家庭成員那般和睦,所以說蜀國從未出現過像吳國那樣的“東吳四傑”,隨著時間的流逝,蜀國人才凋零的狀況逐步顯露出來。昔日魏延任蜀國漢中太守時,魏延曾對劉備說:“若曹操舉天下之兵而來,我為大王拒之;若是偏將十萬之眾至,我為大王吞之。”在那個武將群星璀璨的時代,魏延的這番話有著何等的自負和自信,也永久的迴盪在三國那個遙遠的年代。
第五名張遼
在大魏國眾多的武將中,張遼絕對是一位名將,因為在曹操帶兵東征西戰中,張遼始終做為另外一處軍事重鎮的總指揮,可見其深得曹操的信任。結合史實可知,早期張遼曾先後追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和賈詡一樣,數易其主。丁原被董卓所害,張遼不但沒有為主報仇,反而隨呂布跟隨了董卓。呂布命殞下邳,張遼被擒,經關羽求情,曹操便將其招降。從此張遼開始在三國舞臺上大展身手,為曹操屢建奇功。張遼跟隨曹操轉戰南北,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都有張遼的身影。徵二袁時,烏桓王率兵來迎,張遼趁其立足未穩,衝入敵陣,即斬烏桓王蹋頓於馬下。在赤壁之戰中,曹操中計大敗,關鍵時刻也是張遼射傷東吳名將黃蓋,助曹操脫身。經數易其主瞭解多路諸侯運兵特點和多年征戰生涯的洗禮,張遼逐漸從一名只知道衝鋒陷陣的虎將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大將之才。赤壁之戰後,張遼坐鎮合肥與吳國交鋒數次。第一次孫權欲取合肥,使伏兵潛入城中,結果被張遼將計就計,殺得大敗,還折了太史慈等大將。後來孫權乘曹操征戰漢中的機會,率領十萬軍隊來取合肥,張遼僅率手下“敢死隊”八百人衝鋒陷陣,連殺吳兵無數,直衝入孫權帥旗之下,嚇得孫權奪路而逃。當孫權發現張遼僅有幾百人後,又捲土重來,面對重兵圍困,張遼毫無懼色,殺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這一戰,張遼威震逍遙津,打得江南人人害怕,但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啼哭。做為中原王朝的“半邊天”,張遼排名第五,名符其實。
第六名呂蒙
按時間先後,排名“東吳四傑”第三的呂蒙(第一週瑜,第二魯肅,第四陸遜),最傑出的貢獻就是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令關羽敗走麥城,使得吳國處於巔峰時期,也使得老百姓心目當中的“武魂”關羽永遠的退出歷史舞臺,也永遠使得關羽僅僅單純的做為一名忠勇武將而非名將活在人們心中,關羽的失敗,也造就了呂蒙成為三國舞臺上一顆璀璨的名將和吳國的擎天柱。我們拋開三國演義的偏見不談,結合正史來審視這位大將,就會發現呂蒙的確是一代將才。呂蒙早先是一名衝鋒陷陣的武將,孫策廣納人才時,呂蒙前往投奔,後來在剿滅吳郡城外山賊的戰鬥中初露鋒芒,獲得孫權器重。呂蒙早年沒有上過學,被人蔑稱為“吳下阿蒙”,但孫權發現他是個可造之才,便勸他多讀書(以此可見孫權敢於大膽用人,這也始於孫權自己本身就從小坐得大位)。這就是有名的“孫權勸學”,從此呂蒙開始苦讀兵書,加上他天資甚好,數年間便有了很大長進。後來魯肅與他論事,呂蒙皆對答如流,令魯肅驚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即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此後,呂蒙成為吳國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將才,上陣英勇當先,慮事機謀深遠。曹操再下江南時,呂蒙曾建議於濡須口築塢以防曹操騎兵衝擊,此謀充分體現了呂蒙的遠見。後來呂蒙在荊州“白衣渡江”,輕而易舉的騙過關羽的烽火防線,並趁勢賺取荊州。進城之後,呂蒙又嚴令不得掠奪,並善待關羽及其將士家屬,以至在襄陽、樊城的荊州兵聽說家眷安全之後都全無鬥志。由此可見,呂蒙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代傑出名將。
第七名徐晃
將徐晃列入此位,原因有二:首先徐晃和張遼一樣,也是曹操麾下一名有勇有謀,能夠坐鎮指揮一方的名將;其次在魏、蜀、吳三國背景下的“小三國”要地——荊州、合肥、漢中,做為三國角逐最激烈的荊州,最終被呂蒙和徐晃瓜分,使得呂蒙和徐晃從此青史留名,也使得關羽從此從三國名將行列中退出。換句話說,是關羽的失敗,造就了呂蒙和徐晃的功成名就。徐晃原為軍閥楊奉手下,李傕、郭汜作亂時,曾協助保護漢獻帝,擊退郭汜的追擊,後來曹操派滿龐說服了徐晃來降,從此徐晃開始了他為魏國的南征北戰,平呂布、滅袁紹、敗馬超、降張魯、戰赤壁等等戰事,徐晃都有參加,且多有戰功。徐晃智勇雙全,胸有韜略。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和袁紹的爭鬥中,由於雙方仇恨較深,所以曹操每佔據袁紹的地方,往往有屠城之舉(有點類似霸王項羽的不良作風)。徐晃認為,這樣做會適得其反,更加激起袁紹勢力的反抗,阻礙北方的統一,於是他攻下易陽時,勸曹操不要再屠城,而應該善待投降者,曹操採納他的意見(由此可見曹操善於接納下屬意見),果然從此順利平定了北方。後來,蜀國關羽佔領襄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又以大軍包圍樊城,樊城主將曹仁僅以幾千人苦守。眼看關羽就要勢如破竹,進軍中原,曹操準備遷都避其鋒芒。徐晃臨危受命,聲東擊西,指揮曹軍深入重圍,大敗關羽,成功解除樊城之圍。此戰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謀劃的天下有變時,派遣一名上將軍(姑且認為是關羽)率軍從荊州出擊中原,另外一路由劉備率領從漢中北上中原,統一中國的方案,徹底成為了泡影。此一戰,也使得三國角逐的荊州,逐步從舞臺中退出,合肥和漢中從此成為了新的焦點。所以說,在三國競爭最激烈的歷史關頭,徐晃展示出了他出眾的才華,走上了三國前十名將的行列。
第八名孫策
將孫策選入名將第八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孫策和曹操、劉備一樣,都屬於開疆拓土的諸侯豪傑,理應不被列入,但孫策死後,其弟弟孫權僅僅將孫策追諡為長沙桓王(司馬炎稱帝后,尚且給父兄司馬師景皇帝的諡號),所以,孫策應該被列入帝王和名將之間的行列,排名也應該靠後。遙想孫策,往往讓人想到霸王項羽,所以孫策在那個時代被稱之為“小霸王”。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孫策是“籍父之名”,然而孫策真正從其父親手中繼承的,只有一塊傳國玉璽,沒有半點土地,兵馬也少的可憐,然後孫策去世時留給孫權的卻是江東基業和十萬精兵,可見孫策確實是一代梟雄,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令人嘆憾。孫策十七歲時,父親孫堅被劉表的部下射死,孫策即前往淮南投奔袁術,並以傳國玉璽做為抵押,向袁術借了三千兵馬,以此起家。孫策武藝高強,驍勇無比,是一個馳騁疆場的青年英雄。與劉繇對陣時,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其威風令人駭然。孫策不僅只是勇武,還善於用兵。詐死賺秣陵,計降太史慈,都充分展現了他的智慧。在征戰中,孫策既是統帥,又是將領。攻城略地,他總是衝鋒在前,手下士兵無不拼死效命。而且孫策還注意安民恤眾(這一品德項羽是始終不具備的),因此江南之民,無不仰頌,投者無數。在他的帶領下,早先的三千軍馬迅速壯大,席捲江南,開創了吳國基業。開基創業離不開人才的支援,孫策對此也十分重視。他本性豁達,善於結交籠絡人才,而且還能知人善任。周瑜、張昭、朱治、呂範、張紘等文臣武將,都是他結交併重用的。他死的時候,吳國已具雛形,如果再給他多一些時間,或許東吳的疆域會是另外的樣子。
第九名麴義
請大家記住這個看似陌生的人名,因為他在三國曆史上意義非凡。三國曆史,是一個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時代,在這個年代,袁紹最先憑藉四世三公的家世,召集一大批文臣武將,逐步兼併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稱雄天下。天下九州,袁紹獨得四州(後來稱帝的劉備最大地盤時也僅僅是荊州、益州和漢中),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在魯肅為孫權“榻上策”構想中(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要早整整十年),三國將是北方的袁紹,東吳的孫權和荊州的劉表,可見當時袁紹的聲威在諸侯中有何等影響力。拋開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敗北不說,袁紹能夠鼎足冀州、青州、幽州、幷州,並非一位昏庸無為之徒,而在此開疆拓土過程中,麴義則是其手下不可多得的將才。麴義原為韓馥部下,初平二年(191年)叛變,擊敗韓馥,又擊敗叛變袁紹的匈奴單于於夫羅。麴義成名之戰就是在界橋之戰中以八百弓手大破公孫瓚引以為自豪的“白馬義從”, 斬殺嚴綱,又回救被圍的袁紹。這一戰是袁紹爭奪河北霸業的奠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步兵擊敗騎兵的典型戰例,意義非常(張郃也參加此戰,但表現不佳)。興平二年(195年),麴義合兵烏桓峭王、劉和破公孫瓚於鮑丘,殺鄒丹等二萬餘人。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三國時代漢人能夠爭鬥百年而沒有被北方遊牧部落乘虛“亂華”,這與麴義做為漢人北方邊疆的頂樑柱分不開,麴義率領的漢人軍隊以步兵擊敗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永久的成為遊牧民的噩夢,他們所做的,只有服從中原諸侯。當然三國演義中麴義撞著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那不是歷史。所以從為袁紹鼎足四州和民族角度考慮,將麴義列入排行榜第九,毫不過分。
第十名羊祜
將羊祜入選,理由和鄧艾的一樣:三國時代不能永遠處於分裂、動盪中,總得有統一的程序。最終協助晉國滅亡吳國的,羊祜功不可沒。晉武帝稱帝后,素有吞吳之志。便積極籌劃消滅孫吳政權的戰爭,以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泰始五年(269年),司馬炎除任命大將軍衛瓘、司馬伷分鎮臨淄、下邳,加強對孫吳的軍事佈置以外,又特地調任羊祜為荊州諸軍都督,假節,並保留他散騎常侍、衛將軍原官不變。 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西晉的荊州包括今天的陝西、河南的一小部分和湖北北部地區。吳國的荊州則有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區。晉吳間的邊界線以荊州為最長,所以這裡是滅吳戰爭的關鍵地區。羊祜到任後,發現荊州的形勢並不穩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夠安定,就連戍兵的軍糧也不充足。於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開發荊州方面。羊祜大量開辦學校,興辦教育,安撫百姓,懷來遠人。並與吳國人開誠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決定。還禁止拆毀舊官署。當時風俗,官長如果死在官署之中,後繼者便說居地不吉,往往拆毀舊府,另行修建。羊祜認為,死生有命,不在居室,命令下屬,一律禁止。最主要的是設計使吳國撤掉了對襄陽威脅最大的石城駐軍,吳國石城駐軍離襄陽七百多里,常常侵擾邊境。羊祜深以為患,於是巧用計謀,使吳國撤銷了守備。然後羊祜他把軍隊分作兩半,一半執行巡邏戍守的軍事任務,一半墾田。當年,全軍共墾田八百餘頃。羊祜剛來時,軍隊連一百天的糧食都沒有,到後來,糧食積蓄可用十年。 羊祜的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荊州的社會秩序,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晉武帝為表彰他的功績,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將的職務,負責指揮漢東江夏地區的全部軍隊。西陵救援失利後,羊祜總結教訓認識到:吳國的國勢雖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荊州尚有陸抗這樣的優秀將領主持軍事,平吳戰爭不宜操之過急。於是,他採取軍事蠶食和提倡信義的兩面策略,以積蓄實力,瓦解對方,尋找滅吳的合適時機。鑑於歷史上孟獻子經營武牢而鄭人畏懼,晏弱築城東陽而萊子降服的經驗,羊祜揮兵挺進,佔據了荊州以東的戰略要地,先後建立五座城池。並以此為依託,佔據肥沃土地,奪取吳人資財。於是,石城以西均晉國佔有,吳人來降者源源不絕。 羊祜於是實施懷柔、攻心之計。在荊州邊界,羊祜對吳國的百姓與軍隊講究信義,每次和吳人交戰,羊祜都預先與對方商定交戰的時間,從不搞突然襲擊。對於主張偷襲的部將,羊祜用酒將他們灌醉,不許他們再說。有部下在邊界抓到吳軍兩位將領的孩子。羊祜知道後,馬上命令將孩子送回。後來,吳將夏詳、邵頡等前來歸降,那兩位少年的父親也率其部屬一起來降。吳將陳尚、潘景進犯,羊祜將二人追殺,然後,嘉賞他們死節而厚禮殯殮。兩家子弟前來迎喪,羊祜以禮送還。吳將鄧香進犯夏口,羊祜懸賞將他活捉,抓來後,又把他放回。鄧香感恩,率其部屬歸降。羊祜的部隊行軍路過吳國邊境,收割田裡稻穀以充軍糧,但每次都要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打獵的時候,羊祜約束部下,不許超越邊界線。如有禽獸先被吳國人所傷而後被晉兵獲得,他都送還對方。羊祜這些作法,使吳人心悅誠服,十分尊重他,不稱呼他的名字,只稱“羊公”。 羊祜死後二年,杜預按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一舉滅吳,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當滿朝文武歡聚慶賀的時候,武帝手舉酒杯,流著眼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所以說,羊祜是三國末期晉國最著名的武將,理應上榜,但考慮到其未在有生之年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且其已處於三國末期,沒有了群雄逐鹿時期的強勁對手,所以只能排名第十位。
-
4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1、 諸葛亮 漢中之戰
2、 曹操 官渡之戰
3、 司馬懿 五丈原之戰
4、 周瑜 赤壁之戰
5、 羊怙 滅東吳
6、 陸遜 彝陵之戰
7、 鄧艾 成都攻略
8、 呂蒙 荊州攻略
9、關羽 水淹七軍、
10、 姜維 祁山之戰
-
5 # 五星好評
第一位就是曹操,第二位就是關羽,第三位就是周瑜,第四個就是陸遜,第五個就是姜維,第六位呂蒙,第七位就是魏延,第八位孫策,第九位呂布,第十位魯肅。
-
6 # 標杆銷售經驗萃取複製
三國十大將帥:
1、徐榮
2、高順
3、鞠義
4、張遼
5、趙子龍
6、周瑜
7、關羽
8、張飛
9、呂蒙
10、陸遜
-
7 # JacobZhang153462639
為帥者,需要能夠鎮守一方,有戰略規劃能力,所以有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司馬懿,張遼,周瑜,魯肅,陸遜,孫策
-
8 # 逆天戰帝1
我想來想去,只找到六大元帥。為什麼呢?因為作為元帥,必須符合幾個基本點:A、運籌帷屋,統御一方;B、戰績卓著;C、必須善終。關羽、周愈、鄧艾、姜誰、鍾會、黃忠,都未善終。至於曹操、劉備、孫氏兄弟,那都是統帥,不宜參評。
現列出我選出的六大元帥:
一、諸葛亮;
二、司馬懿;
三、陸遜;
四、魯肅;
五、陸抗;
六、羊祜。
-
9 # 鄒趴密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漢末年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
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官至徵西將軍,封博昌亭侯。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
馬超:字孟起,司隸部扶風郡茂陵人,出生於涼州,西涼馬騰之子,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世代為涼州豪族並有爵位。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期魏國漢名將。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
10 # 葛摩自媒體
NO1:曹操
官渡大戰總指揮,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遷許都,拜司空,行車騎將軍事,掃蕩中原,獨霸江北。
大事紀: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定陶、庸丘等,平定兗州。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繡,張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九月,曹操東征袁術,梟袁術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東征徐州,殺呂布,收降張遼。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戰袁紹,敗袁紹於官渡。
NO2:周瑜
赤壁大戰總指揮,善謀好斷,儒將風範;建安十三年(208年)戰曹操於赤壁,以寡克眾,大敗曹兵,後鼎立江東,成就孫室基業。
NO3:諸葛亮
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後聯吳抗曹據有荊州,又出兵益州,輔助劉備建立西蜀。七徵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NO4:陸遜
歷史功績:夷陵大戰總指揮。
NO5:孫策(175年—200年)
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歷史功績:短短數年,橫掃江東六郡。
NO6:司馬懿(179年-251年)
字仲達,漢族,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戰績: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平定遼東。
NO7:姜維(202年-264年)
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歷史功績:諸葛之後,主持北伐。
NO8:鄧艾(197年-264年)
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官至徵西將軍。
歷史功績:率先進入成都,滅蜀漢。
NO9:關羽(?-220年)
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三國時蜀漢名將。
歷史功績:替劉備留守荊州。
NO10:丁奉(?-271年)
任周瑜護衛將時期的丁奉
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將領。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進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拜為大將軍,後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公元271年去世。
丁奉一生征戰,與北方政權從曹操時代打到司馬炎時代,侍奉了孫權到孫皓四位吳國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
11 # 滄海墨人
周瑜算一個,陸遜算一個,呂蒙能殺關羽憑這個戰績也可以算一個;
關羽算一個,黃忠算一個,蜀國有點悲哀,找不出了。。。。
張遼算一個,徐晃算一個,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太多了
-
12 # 竹沐春風
元帥代表的是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這個題目有點張飛戰岳飛的感覺,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微笑]盡情發揮吧。
三國十大元帥:
1 董卓 雖為亂臣賊子,然手下猛將如雲:呂布,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哪個不是可獨擋一面的名將。
2 張角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三十六方信眾在八州同時舉旗,掀開了浩浩蕩蕩的三國帷幕
3 袁紹 家世顯赫,四世三公。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曾擁有北方四州之地。卻因自身性格缺陷,被曹操大敗於官渡,從而退出爭霸舞臺。
4 呂布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反水董卓後,自領一軍,麾下八虎及高順的陷陣營都曾讓曹操、劉備灰頭土臉,落荒而逃。可惜戰略眼光太差,最後殞命白門樓。
5 諸葛亮 其智近乎妖。聯吳抗曹,奪荊州,佔益州,並西川,稱得上真正的軍事家。六出祁山,北上伐曹,五丈原油盡燈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 姜維 蜀漢後期的軍事統帥,其膽大如斗,九次北伐,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武侯死後的蜀國軍隊。
7 司馬懿 其狠如虎,其狡如狐,有鷹視狼顧之像,屢屢執掌魏國西北軍團,誅孟達,抗武侯,為魏國立下不朽功勳。
8 杜預 人稱‘‘杜武庫’’魏國後期,協助鍾會攻滅蜀國。西晉時期,率軍伐吳,順江而下,攻入建業,吳滅,三家歸晉。
9 周瑜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江東周郎,輔孫策,佐孫權,火燒阿瞞於赤壁,打出三國鼎立之局面。
10 陸遜 夷陵之戰,火燒蜀國四十里連營,從而鞏固了江東政權。而後統吳國軍政十餘年,被贊為:社稷之臣
-
13 # 泳言
第一,曹操,萬能之才
第二、孫堅,江東開創之君,文武全才
第三、關羽,武藝超群,仁義無雙
第四、張遼,東吳剋星,守城大將
第五、周瑜、才智美貌兼備,東吳前期頂樑柱
第六、諸葛亮,三國第一神算,蜀國之所以能夠存在那麼多年的根本
第七、司馬懿(晉朝的開國皇帝,雖然是後代封的,但是也是諸葛亮最大的對手)、陸遜(東吳中期草根起來的頂樑柱)
第八、姜維,作為諸葛亮唯一看中的接班人,武藝也得到趙雲的認可。
第九、趙雲,子龍一身是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
第十、鄧艾,三國志系列最全能的將領,和姜維齊名,可惜過於忠心也不是好事
-
14 # 青書館
10.呂蒙
9.司馬師
8..羊祜
7.魯肅
6.諸葛亮
5.陸遜
4.司馬懿
3.周瑜
2.曹操
1.邢道榮
-
15 # 聽雨者豐一
我心目中的三國十大元帥是:
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代真正的統帥,他以三千宗族子弟起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討董卓,滅袁紹,北征烏丸,平定西涼,統一北方,掃蕩荊州,征討江東,差點兒就統一了天下。
孫策,孫策無疑是三國最年輕最有爆發力的軍事統帥,他依託父親的舊部,向袁術借兵,在短短十年之間,一舉平定江東八十一郡,奠定了吳國的基礎 。
劉備,在三國的創始人之中,劉備是底子最薄的,雖然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但其實是真正的草根,曾依附於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大小軍閥,最後以自己的力量奪取荊州和西川,建立了蜀漢。
周瑜,孫策死後,孫權年少且無軍旅經驗,統領吳國軍隊的重任就落在了文武雙全的周郎身上。他力勸孫權放棄投降的打算,聯合劉備,以孫劉聯軍五萬水軍擊敗曹操二十餘萬大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陸遜,呂蒙利用計謀和關羽的弱點奪取荊州後隨即病故,吳國諸將處於沒有統帥的狀態,面對劉備幾十萬大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陸遜臨危受命,利用蜀軍急於求戰,不利久持的弱點,堅持自己的策略,麻痺敵軍,使用火攻,一舉擊敗蜀軍,使得蜀漢不僅失去了荊州,而且再也無力東下,徹底接觸了來自蜀漢的威脅。
司馬懿,曹操病逝後,曹丕登基稱帝,魏國雖然不乏身經百戰的名將,但是真正的統帥人選只有司馬懿。雖然遭受曹氏宗族的排擠,但是到了孟達反覆的危急時刻,司馬懿率領軍隊長途奔襲,出人意料一舉擊殺孟達。後來繼曹真之後抵禦蜀軍,率軍攻滅遼東公孫氏,再後來智取曹爽,徹底取代曹氏宗親在魏國的勢力,為晉國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如果不知看《三國演義》的話,就會發現,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成就其實並不十分輝煌。在吳蜀夷陵之戰以前,蜀國的統帥一直是劉備。只是在劉備病逝白帝城後,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才不得不自任統帥,討伐南中,為蜀國平定後方,從而得以六出祁山,進取中原。但這種以弱攻強、以攻為守的戰略顯然並不明智,所以最後無果而終。但是諸葛亮治軍嚴整,賞罰分明,排程有方,精於籌劃,從不犯難涉險,不失一國統帥風範。
鄧艾,鄧艾是正宗的草根,憑藉自身的奮鬥做到獨當一面的地位,在攻取蜀國的戰役中,獨闢蹊徑,攻堅克難,一鼓作氣,進佔成都,俘獲劉禪,成就大業,雖然結局悲催,但不能掩蓋其歷史功績。
陸抗,陸抗是陸遜的孫子,他文武雙全,繼承了乃祖遺風,在於晉國的對抗中 為保全吳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王濬,司馬炎建立晉國後,攻滅吳國,統一天下是將軍們的共同心願,也是大勢所趨,最後這一歷史使命落在了王濬的肩上。“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
16 # 楊冰海
封選元帥,那肯定是要 資歷,能力,戰力謀略並舉得,統帥三軍,禦敵千里,征伐天下,還要有一定的成績才能勝任。以三國來看
1 曹操
2孫堅
3諸葛亮
4司馬懿
5周瑜勉強算一個
6趙子龍 長勝善終算一個
其他皆為將才
-
17 # 霧都溼氣
首帥關羽,威震華夏;次帥馬超,威震成都;三帥張遼,威震東吳;四帥張飛,威震西川;五帥周瑜,火燒赤壁;六帥陸遜,火燒夷陵;七帥呂蒙,白衣渡江;八帥奉先,轅門射戟;九帥十帥,鍾鄧爭功。
-
1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元帥在古代是指統領軍隊作戰的官職名稱,有些是軍隊的總指揮,地位較高,有些不是總指揮,只是地位處於中上等的軍事官職,比如唐朝時的李世民曾經擔任過西討元帥,宋朝的趙構擔任過天下兵馬大元帥。
元帥到了近代則為演變為軍銜,授予那些在軍隊系統有著卓越戰績,並在軍隊中處於領導地位的軍事將領,比如新中國建立後在1955年授予朱德、彭德懷等十人為十大元帥。
如果要在三國時期評選當時天下的十大元帥,會有哪些人呢?
元帥評選的標準就是軍事戰績、領軍能力、治軍水平等軍事方面的能力,以此為標準來評選 ,那麼三國將有以下將領或統帥能被評為十大元帥。
一、曹操
論軍事謀略,三國時期無人能比曹操,曹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謀略,既有下屬謀士提供的計謀,也有曹操本人當機立斷決策的謀略,從曹操擔任東郡太守及兗州牧開始,憑藉謀略擊敗黑山軍及南匈奴軍,又通設奇伏、晝夜會戰擊敗了來犯的百萬青州軍,到官渡之戰果斷採用許攸偷襲烏巢的計策,大敗雄據河北四州的袁紹,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論軍事戰績,曹操從起初的一支毫不起眼的小隊伍,在兗州這個四戰之地,經過17年的發展,敗呂布、收張繡、擊袁術、驅劉備、滅袁紹,統一了整個中原及河北四州,到公元207年底,天下十三州曹操佔了8個,所有的這一切戰績都是曹操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這為日後的曹魏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論治軍水平,曹操獨樹一格,其軍紀嚴明,賞罰分明,就算自己犯了法,曹操也依法處置,比如曹操下令戰馬不得踏踐麥子,可因為自己的戰馬受了驚踏踐了麥子,曹操就以割掉自己頭髮警示士卒,要知道古人以身體部位受之於父母,是從來不會割發的,曹操因為自己是主帥以割發代替處罰,那麼普通士兵誰也不敢犯法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排名第一的軍事家,作為十大元帥之首當之無愧。
二、孫策
孫策是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真正奠基人,雖然他的父親孫堅是東漢末年的一路諸侯,但孫堅一生也沒有打下東吳政權的寸土,只是給孫策留了一些舊部,孫策以從丹陽招募的數百人起兵,透過袁術討要回孫堅的舊部一千多人,這就是孫策起兵的全部資源。
這點兵力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根本算不上什麼,任何一個郡守都比孫策的兵力和財力雄厚,可儘管如此 ,孫策還是率領這一千多人,用了五六年時間,就打了整個江東六郡。
擊劉繇、敗王朗、驅劉勳、破黃祖、收華歆,一時之間橫行整個江東六郡,威名如日中天,就能曹操也稱讚孫策:不能和小瘋狗爭勝啊!雖然曹操有罵人的意思,但確實顯示了孫策的軍事能力超強。
作為江東的開創之君,以千餘人的兵力起家,橫掃江東六郡,為日後的東吳政權初定了版圖,孫策排行十大元帥第二名。
三、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武將,如果說曹操和孫策是開創之君的話,那麼關羽相當於劉備政權的頭號開國武將。
關羽一生戰績斐然,從白馬之戰快速突襲斬殺袁軍主帥顏良開始,到南郡之戰絕北道,最後到襄樊之戰俘虜于禁、斬殺龐德,大敗曹魏中央軍,圍困襄陽與樊城達三個月之久,獲得威震華夏的稱號,關羽名不虛傳。
就連曹操也因為關羽的軍事行動數次動了遷都的念頭,這在整個三國之中是唯一的,因為關羽一支偏軍攪得整個曹魏中原地區動盪,這就是關羽的軍事能力。
而且關羽也是文武雙全,不僅有萬人敵、熊虎之將的稱號,而且一個北方人能在南方的荊州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了水軍,反觀曹操手下都沒有這號能人,說明關羽治軍帶兵能力確實強大,關羽作為劉備政權的開國武將,鎮守荊州達十餘年,在某些方面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就連曹魏朝堂上下對關羽的一致評價是: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所以關羽在三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三也是名不虛傳。
四、劉備
劉備作為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其主要能力其實並不是軍事能力,而是識人、用人與拉攏人心的能力,這也是領導者主要具備的能力,但是作為一個政權的開創者,劉備顯然也能評上十大元帥之一。
劉備起家毫無資本,算得上白手起家,這在當時是非常艱難的,曹操有家族的雄厚資金支援和人力支援,孫策有父親孫堅留下的舊部可用,劉備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靠收攏人心拉天使投資,一步一步創業成功。
劉備早其屢戰屢敗,卻又屢敗屢戰,雖然失敗、顛沛流離、四處寄人籬下,但從未放棄,一直努力,終成大事,劉備獨自領導的漢中之戰是劉備一生最輝煌的戰役,在此戰中劉備用正確的謀略擊敗了他一生最強大的對手曹操,奪取了漢中郡,開創了政權的輝煌期。
劉備在三國十大元帥中排行第四,也算得上眾望所歸。
五、諸葛亮
諸葛亮算是三國時期文武全才的綜合全面性人才,但把諸葛亮放進十大元帥中顯然會有一些人不服,但從諸葛亮生前的事蹟來看,他絕對當得上十大元帥之一。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前只是文官之首,在劉備去世之後,以從未領兵的經驗,為蜀漢政權穩定的周邊,諸葛亮首次出戰的軍事戰績就是平定南中之戰,雖然戰役規模不是太大,但以一年時間取得完全平定整個益州南部,並在蜀漢存在的數十年間讓南中一直穩定,這個功勞是不小的。
平定南中之後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了,在關羽失荊州喪失五萬大軍,劉備敗夷陵損失五萬大軍之後的蜀漢,諸葛亮能在短短數年之間,重新打造了一支精銳的蜀軍,這實在就是奇蹟,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水平。
五次北伐,諸葛亮未損失一員大將,除了在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擅自行動損失數千士兵之外,五次北伐並沒有大規模損失士卒,反而取得數次大勝,並且斬殺了魏國將領王雙和魏國名將張郃,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
諸葛亮以弱勢的蜀漢打得強大的曹魏只能防守,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戰略優勢,以弱抗強、以少勝多更是諸葛亮軍事能力的體現,所以把諸葛亮排在三國十大元帥第五名。
六、司馬懿
司馬懿排第六,因為他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但即使如此,司馬懿仍然創造了不俗的戰績,七天急行軍1200裡拿下孟達,與諸葛亮對峙數年阻擋了諸葛亮北進步伐,一年之內快速平定遼東公孫氏,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戰績,算得上曹魏中後期唯一的名將。
所以將司馬懿排在三國十大元帥第六名。
七、陸遜
陸遜的軍事才能在夷陵之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夷陵之戰中,陸遜以沉著穩定、低調務實的作風掌控著整場戰爭,不盲目出兵,不被劉備引誘,善於觀察,發現了劉備的致命弱點後,一擊而中,擊敗了身經百戰的老江湖劉備。
夷陵之戰陸遜幾乎用同等的兵力將劉備所屬的四五軍隊打得全軍覆沒,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軍事能力,除此之外,陸遜還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曹魏軍隊,所以陸遜的軍事能力在三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七。
八、周瑜
周瑜一生最大的戰績就是赤壁之戰及之後進行的南郡之戰,周瑜的軍事能力體現在決策上,赤壁之戰黃蓋提供了詐降+火攻之計,周瑜採納了,並順利擊敗了曹操的大軍,南郡之戰,甘寧提出了先取夷陵、側面包抄的戰略計劃,周瑜同樣的採納了。
周瑜不如陸遜的地方就在於自身能力不能陸遜,陸遜指揮的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基本是全盤把握局勢,控制著整個戰爭的節奏,但周瑜指揮作戰的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基本是聽取部下的建議,雖然決策也是一種能力,但全盤聽取部下建議難免自身能力欠缺。
再一個就是周瑜關於軟禁劉備和奪取益州的戰略是完全失敗的,劉備是絕對不可能被酒色所迷惑的,而且關羽、張飛也不可能會被周瑜所用,另外周瑜奪取益州的戰略也是失敗的,因為不解決劉備問題,周瑜是不可能奪取益州的。
綜合起來,周瑜在三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八。
九、鄧艾
鄧艾是個軍事奇才,尤其是對地理的熟識,鄧艾在阻擋姜維北伐立下不少戰功,同時也犯有錯誤,鄧艾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發生於公元163年的魏滅亡蜀之戰,鄧艾另僻蹊徑,以偷渡陰平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方式,迅速打到成都附近,最近逼降蜀漢,鄧艾居首功。
所以鄧艾排在三國十大元帥第九名。
十、張遼
張遼是曹魏軍中軍事能力僅次於曹操的將領,雖然他的官職比較低,那是因為外姓的原因和數次投降的後果,實際上張遼的軍事能力不亞於曹魏中任何一位武將,只是缺少獨自領兵的機會而已。
張遼一生戰功赫赫,比如白狼山之戰陣斬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然而張遼一生最大的戰功就是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大破孫權中軍大營,親手斬殺兩員大將和數十名士兵,打得孫權手下將領紛紛潰逃。
張遼成功地以少數人擊退了孫權攻打合肥的十萬大軍,並且讓孫權一生落下陰影,還有張遼止啼的典故,讓張遼成為整個東吳的剋星一般,所以將張遼排在三國十大元帥第十名。
-
19 # 帝國烽火
我心中的“三國十大元帥”選擇的標準,首先他不是統帥、帝王,因為帝王是更高一級的存在,其次他是能統帥精兵的將領,有過赫赫戰功,足以威震華夏。以這兩條我心中的“三國十大元帥”分別是:
一、周瑜
周瑜是三國時期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軍事人才,在戰略制定、戰術指揮、統兵帶將來說他的綜合能力可以說是三國將領中的第一人。孫策建立江東的時候,周瑜就開始與他一起打天下;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周瑜是主力。所以說周瑜無論是資歷還是實力都是三國中很強的力量。
二、關羽
元帥排名威望和資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關羽很早就跟隨劉備,在剿滅黃巾起義的時候就開始聲名鵲起,最後水淹七軍又是威震華夏。雖然關羽最後失敗被殺,但是也不能掩蓋關羽的光芒。而關羽唯一的問題是他高傲的性格,最終也因為性格而失敗。
三、陸遜
陸遜排到比較高的位置,因為陸遜的確很優秀,在陸遜的軍事生涯中,他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失敗,無論是打敗劉備,還是北伐中原。陸遜也為是三國時期出將入相的人物,雖然他的資歷不高,但是他足夠優秀,故而排的很高。
四、曹仁
曹仁是曹操陣營中非常得力的一位戰將,經常都是獨掌一方的存在,在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之後,曹仁堅守襄陽孤臣,成為阻擋關羽北伐的最後一道屏障。並且曹仁自從起兵就跟隨曹操,也是一位資歷深的老將。
五、張遼
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威震江東,確保了曹魏集團東邊的安定,但是由於張遼是後期投靠曹操陣營,所以排在曹仁之後。
六、諸葛亮
諸葛亮是文人,但是也帶兵。將他拍進,就相當於我軍的元帥中政委的代表。諸葛亮“隆中對”、平南方、北伐等等,軍事上的造詣也很高。
七、張飛
張飛以少勝多,打敗張郃。並且資歷夠老,有威望,所以擔任元帥級別沒有問題。
八、徐晃
徐晃是曹操陣營中一員老將,在於禁被水淹七軍之後,徐晃臨危受命,急戰慢打,最終打敗關羽,解圍襄陽。
九、呂蒙
呂蒙屬於後起之秀,但是他再荊州之戰中表現亮眼,出色的軍事才能,足以讓他上榜。
十、于禁
于禁的軍事才能並不比張遼差,但是最後的一戰兵敗投降,這是他的屈辱。不過總體看,它具備優秀統帥能力。
-
20 # 138肉球
1周瑜
2魯肅
3陸遜
4關羽
5姜維
6曹真
7鄧艾
8鍾會
9陸抗
10羊祜
回覆列表
資歷和戰績必須同步,元帥是領將的,不需要一線衝殺。必須做到忍辱負重,不擇一切手段,保障自我損失最小,敵方損失最大。凡事被人三兩句話就說火了的、光顧著哥們兒義氣的,都不配。大元帥代表的是個人能力,道德不決定能力。有才無德和有德無才,一個永遠能用,一個就是花瓶。所以凡事指揮或者參與/參謀大型會戰並最終獲得戰役性取勝而非戰鬥性勝利的人,對於大元帥榜的排名自然應該靠前。
魏朝:
第一大元帥:曹操(官渡之戰、西涼之戰)
第二大元帥:張遼(合肥之戰、濡須之戰)
第三大元帥:徐晃(摩陂大捷)
第四大元帥:曹彰(平定代北)
第五大元帥:曹真(虎豹騎統帥;平定河西;漢中破劉;江陵破吳;力挫諸葛)
第六大元帥:張郃(街亭大捷)
第七大元帥:司馬懿(八日擒孟達、抵敵諸葛、平王凌之亂、平遼東)
第八大元帥:夏侯淵(平定馬超)
第九大元帥:鄧艾(破蜀之功)
第十大元帥:鍾會(破蜀之功)
曹家是地盤大、文臣如雲、猛將如雨。曹操雖然有赤壁之殤,但是很明顯,在官渡之戰的出色表現給他加了分,穩居魏朝第一。張遼在東南對付孫權、徐晃解了襄樊之圍,可以說是力挽狂瀾。曹彰雖然輩份小,但是烏丸叛亂一直是北方心腹大患,平定代北可以說是民族戰爭的勝利。張郃雖然也是五子良將,但是他前期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戰役,尤其是漢中之戰被張飛打得大敗,整個漢中之戰表現都不算突出。他一直被劉備、諸葛亮忌憚,最後又死在了諸葛亮手裡,所以算是可以壓司馬懿一頭。鄧艾和姜維交手以來就沒吃過敗仗,伐蜀更是兵行險招,一舉克敵,可惜和鍾會兩個人晚節不保……夏侯淵一直就是曹操這邊的方面軍司令,經常都督徐晃、張郃、朱靈這樣的名將出徵平叛,尤其是平定馬超叛亂最為出彩。可惜定軍山一戰慘死,不然排名應該靠前。
蜀國:
第一大元帥:諸葛亮(平定益州郡縣;平南蠻;取武都、陰平;木門道射殺張郃)
第二大元帥:張飛(漢中破張郃、義收嚴顏、坐鎮閬西)
第三大元帥:關羽(坐鎮荊州、水淹七軍)
第四大元帥:馬超(攻破蘇氏塢堡;渭水偷襲)
第五大元帥:魏延(鎮守漢中;陽溪大捷)
第六大元帥:王平(興勢之戰;執掌無當飛軍)
第七大元帥:馬忠(討平牂牁叛亂;討平劉冑叛亂)
第八大元帥:姜維(延熙十七年、十八年兩次北伐大捷;劍閣抵擋鍾會)
第九大元帥:張嶷(安撫南中)
第十大元帥:羅憲(亡國後堅持抵抗孫吳進攻)
從戰爭結果來看,張飛在漢中之戰表現極佳,關羽在襄樊前期打得很好,有威震華夏的效果,所以應該排在靠前,馬超上榜純粹是因為他的野戰能力和讓曹操吃虧的程度。魏延確實是蜀漢中期不可多得的名將,陽溪之戰更是大破郭淮,封南鄭侯。王平主要是靠一場興勢之戰加分,雖然可能個人能力不如姜維,但是資格老、打仗多,人品也好,排在前面很正常。羅憲在面對東吳趁火打劫時表現出色,是以少勝多的典型。
吳國:
第一大元帥:程普(三朝元老,參與討董之戰、夏口之戰、江夏之戰、赤壁之戰、江陵之戰 )
第二大元帥:周瑜(二朝元老,助平江東、赤壁破曹)
第三大元帥:呂蒙(收復荊州)
第四大元帥:陸遜(夷陵之戰)
第五大元帥:朱然(夷陵破劉;江陵退敵;出征柤中)
第六大元帥:朱桓(濡須破曹仁)
第七大元帥:全琮(獻策破關羽;石亭之戰;芍陂之戰;)
第八大元帥:徐盛(坐鎮洞口、防禦濡須、疑城制防)
第九大元帥:陸抗(救援壽春;西陵破晉)
第十大元帥:丁奉(東興之戰、解救壽春、誅殺孫綝)
吳國是唯一一個後期排名要東拼西湊來決定的,前期很好辦,程普、周瑜、呂蒙、陸遜,程普雖然是周瑜的副手,但人家輩分在那兒擺著,不服不行。周瑜也算有從龍之功,而且赤壁之戰大放光彩,呂蒙擒殺關羽、收復荊州;陸遜火燒連營、擊敗劉備,都是大型會戰的直接指揮者。這就是為什麼沒安排魯肅上榜的原因,毫無疑問他參與了赤壁之戰、荊州爭奪戰,但只是參與,他做軍委主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指揮過這種大型會戰。朱然、朱桓都屬於後起之秀,陸抗不但是名將之後,而且他的西陵之戰實在是太出彩了,不上榜連他爹都對不起。丁奉在後期是資格最老的老將了,但是前期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小將,是前面那群人全死光了以後才開始嶄露的頭角。最出彩的就是東興之戰和誅殺權臣,不然他也沒資格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