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文藝家吳明宇

    我想說明下~第一在古代時期是不會出現任何書畫的問題,因為所寫都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字型~不易塗改的!第二在民國時期初期是沒有出現書畫中的錯字、病句等,應該是在現在的人離開了文字表達形式而是採用軟體科技發達有所塗改的原因存在!第三現在的人生活各方面都有提高,但是人的懶惰性養成了不良習慣,不太願意再次創作第二幅的書畫作品!這需要現在的人必須反省所能做到的小事,我認為寧願創作一副最好的書畫作品,也不會在已經畫過的圖中繼續修改,這是算是書畫作品中違規行為或在書畫中作好相應的標記讓部分老師得到認可的錯誤性存在吧!

  • 2 # 錢5先生

    文人好酒,興之所致。酒中或酒後改詞不達意之字,實為正常。純屬自然。然今連名字都塗改的,實屬東施效顰也。

  • 3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王羲之擺脫了漢魏書風自成一家,成為了“書聖”,《蘭亭序》是其代表作之一,被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蘭亭序》書體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日,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確實在那麼美的書法作品中王羲之有幾處修改。如在“峻嶺”前加“崇山”,在“所欣”前修改為“向之”等。

    王羲之《蘭亭序》

    同樣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的,還有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和宋代蘇東坡《寒食帖》。《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不僅在藝術成就上可與《蘭亭序》比肩,而且也存在多處修改的現象,蘇東坡《寒食帖》在“何殊”後脫落“病”,“少年”後的“子”和“小屋”前的“雨”應去掉。至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修改處就更多了,在此不一一列舉。僅就上述三例來看,造成多處修改的原因是不同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什麼情況書寫的呢?安祿山叛亂時,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和他的兒子顏季明父子挺身而出,堅決抵抗,最後“父陷子死”。顏真卿在祭悼侄子顏季明時激痛慘怛,哀思鬱勃,此時之心情可想而知,思緒不整產生筆誤。

    蘇東坡《寒食帖》

    《寒食帖》是蘇東坡被貶湖北黃州,於第三年寒食節所做的詩,詩意蒼涼表達出蘇東坡惆悵、孤獨的心情,所以在書寫時出現錯誤也在情理之中。《蘭亭序》書寫背景與《祭侄文稿》、《寒食帖》則不同,農曆三月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紹興蘭亭修禊,眾人飲酒賦詩匯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詩集作序,雖然心情很好,但因即興所做在斟酌時略有修改,使之更完美。

    在書畫作品上進行修改除了因心情等原因外,尚有年齡等因素。張大千到了晚年經常在題畫中脫落字,對此他自己也曾調侃一番,他在畫中題道“八十叟爰,大千真老矣,每當題字,輒復脫落,頗為朋輩所嘲,不脫不誤,為非吾筆,如此幅又落一‘溪’字,良可愧嘆!”

  • 4 # 逆風子歸

    一些傳世書畫作品有很多地方塗改,是因為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已進入的忘我的巔峰狀態,他們當時並沒有認為自己在製作書畫作品,而往往是抒發胸中所感,是真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刀刻的痕跡,所謂渾然天成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最高的藝術作品往往是那些有殘缺之美的作品。

    這在中西方藝術中處處體現,比如維納斯雕塑,我懷疑畢加索創作作品時常常搞錯,把女人的頭畫反了正不過來,或者把女人的乳房畫錯位置了,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畢加索創作時常常要吸大量的大麻,進入到痴狂狀態,只要有一次出名了,以後不管怎麼作自然有人來解釋他的內在意圖,為作品自圓。

  • 5 # 夢古頌今

    《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中國三大行書。都有塗改的情況發生,尤其是《祭侄文稿》。更是塗改的滿紙菸雲。從書家書寫的歷史環境來看,書家當時寫的是草稿。既然是草稿,有個別字寫錯了,或者當時認為詞不達意。隨手改掉、塗抹、點點都是非常正常的。這樣不會影響他們情緒的正常流轉,和思維的正常發揮。反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塗改。每一副作品才成為了中國三大行書之一。使塗改和整幅作品形成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了一種高階的美的書法神品。不僅行書中,有塗改的現象,楷書中也有這種現象。比如,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中的很多字,很多都是幾經塗改修補的。傳說,後來王羲之又把隨手寫的《蘭亭序》,重新抄寫了幾遍。也認為沒有第一次寫的好,這也啟發我們。書法不同於其他藝術,他是身心交融、心手雙暢、自由自在,而且是時間不可逆的、無心最高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

  • 6 # 西安晚報

    好文章不怕反覆改

    看看傳世名帖上的 塗改痕跡

    高考作文卷面整潔無疑是加分項,於是考生儘量不在卷面上塗塗抹抹,修改作文。而古人,對於文章的修改則是百無禁忌,就連一些鼎鼎大名的書法作品上也不乏花樣百出的塗改痕跡,這些塗改不但非常美觀而且資訊量巨大,甚至成為後世研究的關鍵。

      《蘭亭集序》

      後世將塗改之處原樣臨摹

      《蘭亭集序》眾所周知,它是書聖王羲之的重要作品,內容為記述蘭亭雅集。《蘭亭集序》被歷代書家奉為極品,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歷史上唐太宗對《蘭亭集序》推崇備至,他不但將臨摹本分賜給近臣,最後還以真跡作為陪葬。世間現存有諸多《蘭亭集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摹本。

      此摹本縱24.5釐米,橫69.9釐米,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蘭亭集序》一共存在八處修改,其中一處為補寫,一處為塗抹,六處為改寫。因為文字脫漏,王羲之在第四行補寫了“崇山”二字;在第二十五行塗掉了“良可”二字;六處改寫則分別是第一行的“醜”字,第十三行改“外”為“因”字,第十七行改“於今”為“向之”二字,第二十一行改“哀”為“痛”字,第二十五行改“也”為“夫”字,第二十八行改“作”為“文”字。《蘭亭集序》中塗改的“良可”二字,由於用墨很濃,塗抹後的“良可”二字幾乎不可辨認。綜觀整幅作品,這處塗抹勢若崩雲,給人一種“元氣淋漓障猶溼”之感。王羲之借用“塗”的形式,使得作品黑白對比的處理臻於妙境。

      《書譜》 區域性

      《書譜》是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書法理論著作,同時也是備受歷代書家推崇的名帖。孫過庭草書真跡書法長卷《書譜》墨跡本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縱26.5釐米,橫900.8釐米。《書譜》真跡,流傳有序,原藏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簽,後歸清內府。

      《書譜》真跡中最有趣的現象是對於“目誤”的塗改。學界普遍認為,現存《書譜》真跡是孫過庭根據其草稿謄寫的,但即便如此其中依然出現了許多“目誤”,也就是“抄錯了”的情況。比如文中:“夫自古之善書者……”之後的數十個字就被反覆寫了兩遍,“然訊息多方……”之後的十餘字都是誤抄進來的。這麼大段的失誤該怎麼辦呢?放一般人肯定會重寫了。但作者不知是何原因,竟然沒有重寫,而是在字的旁邊用畫點的方法表示刪除,學界稱之為“旁點法”。

      綜觀《書譜》真跡,全篇中用“旁點法”刪除的地方多達十餘處,其他改正的部分也有不少。比如末行的署款時間就搞錯了,一開始是“垂拱元年記”,後來塗改為“垂拱三年寫記”。有學者認為,“垂拱元年”是《書譜》草稿的寫成時間,而孫過庭不小心把原稿的寫作時間也抄上去了;之所以又改為“垂拱三年”恐怕是因為這三年間《書譜》經過反覆修改,已與原稿大相徑庭了。

    《祭侄文稿》 悲憤中狂如旋風的圈改

      《祭侄文稿》區域性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其侄顏季明的草稿,被稱為“書法中的悲愴交響曲”。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更流露於字裡行間。《祭侄文稿》被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祭侄文稿》真跡為行書紙本,縱28.3釐米,橫75.5釐米,共23行,234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以及天水園印及歷代鑑賞收藏印鑑數十方,還有周密、鮮于樞、張晏等名士的題跋。

      《祭侄文稿》因為是一篇草稿,所以通篇修改之處非常多。如文中將“賊臣不擁”塗改為“賊臣不救”,將“父擒子死”塗改為“父陷子死”等。作者悲憤之際,還在“賊臣擁眾不救”上反覆畫圈,狂如旋風。文章臨近結尾,作者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使得觀者很容易受其感染,置身於作者的悲愴心情中,真可謂觸目驚心。

    《苕溪詩帖》 加“卜”字表示“不要了”

      《苕溪詩帖》區域性

      《苕溪詩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的代表作,真跡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為行書紙本,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苕溪詩帖》全卷35行,共294字,從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可知作於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說明此書為自撰詩。

      《苕溪詩帖》曾入南宋紹興內府,宋高宗趙構敕米芾後人米友仁為之鑑定並書跋。元朝時為鮮于樞所得,清乾隆將此帖編入《石渠寶笈初編》,作為枕中之秘。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利用北洋政府所予“清室優待條件”,將包括《苕溪詩帖》在內故宮所藏千餘件書法名畫攜出變賣,從此《苕溪詩帖》散佚民間。幸運的是,上世紀60年代,著名文博學者楊仁愷在哈爾濱從一堆欲出售的“破爛”字畫中重新發現並挽救了《苕溪詩帖》。

      《苕溪詩帖》是米芾正式的書法作品,但即便如此也出現了差錯。如“縷玉鱸堆案”一句,原作上寫的是“縷會玉鱸堆案”,中間的“會”字是誤寫上去的。這一句在文章中還比較靠前,作者之所以沒有重寫大概是因為寫完後才發現這裡有誤。米芾對於此處瑕疵的補救措施是在“會”字的結構里加了個小小的“卜”字,意思是“寫錯了,不要了”(也有一說稱“卜”為“補子”之意),這樣做不會影響到原作的整潔,而且不擅改作品還顯得一字千金。 (宗合)

  • 7 # 翰墨書道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這類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於無意於佳乃佳,也就是在非常相對放鬆的情況下,因事因情或有感而發的作品,故顯得自然而神采飛揚。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才出現了塗抹的痕跡。

    比如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類似作品,包括《淳化閣帖》中的短小精悍的書信或應酬的文書,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書寫。

    這類作品多寫的輕鬆自如,而無刻意之氣。這就需要書寫者必須非常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文化修養、嫻熟的技法和心手雙暢的書法造詣,否則無論怎麼塗抹也不可能成為經典的藝術佳作的。

    為什麼這類作品會成為書法經典呢?性情,書寫性情,表情達意,是其成功的最大藝術特色,也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我們知道,書法學習只有在由有法到無他無法的階段才可能達到書寫性情的境界,而不在唯法而法。唯法是技而不是藝。只有將技錘鍊到無法時時才能站在藝術的殿堂之中。無我、無他、無法,一切為我書寫性情服務。而古代那些經典書法法帖可以說都是類似的作品,同時又無法而法自在。

  • 8 # 陸忠民隨筆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朋友聚會時乘著酒性與環境即性有感隨手揮筆而成的,也就是現在說的草稿,有塗改很正常,據說王羲之酒醒後再想寫臨一下自己所寫,都沒能寫出同樣手跡的蘭亭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很精彩的謎語或謎語故事嗎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