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彩派軍事

    德國沒有進攻瑞典,不僅僅是因為瑞典是中立國,瑞典是多山地形,並不適合德軍機械化部隊活動,而且瑞典實行全民兵役制,戰爭能力還是挺強大的,德軍進攻瑞典必然會付出慘重代價。

    德國如果要攻打瑞典,唯一的理由可能是鐵礦石。德國主要的鐵礦石來源就是魯爾工業區和瑞典,但德國國內的貧鐵礦滿足不了戰爭需要,而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就成為德國支援戰爭的最重要資源,而瑞典國內親納粹勢力強大,對德國採取了非常開放的態度,不僅允許德軍進入瑞典,而且還為德國提供高質量的鐵礦,在瑞典願意無條件配合德國的情況下,德國自然也沒有必要浪費兵力去攻打瑞典。

    至於挪威為何同樣是中立國,依舊被德軍佔領,主要原因是德國處於戰略考慮。首先,美國對英國和蘇聯的援助主要依靠北冰洋航線,佔領挪威後,德國可以將美國至英國的北冰洋航線,以及蘇聯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港納入攻擊範圍。

    其次,挪威的港口對德國來說也很重要,因為一戰時期,德國公海艦隊被英國海軍封鎖在港口內,最終淪為存在艦隊。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德國海軍在戰爭開始前就將戰艦派遣到海外,然而戰艦終歸要回港補給,如果停靠法國,就會處於英國的威脅之下,相反挪威反而適合德國軍艦補給。

    最後,是為了重水,德國二戰後期開發原子彈,重水是必須的原料,而當時世界上能夠提煉重水的工廠是有挪威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這就是德國為何一定要打下挪威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 小青人說世界

    首先瑞典不是小國,它的面積是40多萬平方公里,比德國還大!瑞典不是瑞士,瑞士是名副其實的小國,然而瑞典絕對不是!

    瑞典軍事實力強

    瑞典的工業發達,尤其是冶鋼工業,和武器生產方面。而且瑞典國內含有豐富的鐵礦和森林資源。總之一句話,德國有的先進軍事裝備,瑞典都有。而且瑞典自己完全有製造能力,無需進口。工業產業化非常的完善。這一點德華人很清楚,在武器方面,德國並不佔優勢。

    地理位置特殊

    瑞典自古以來就跟沙俄是對頭,一直不停的開戰。雙方實力都很強。如果此時德國打瑞典,那麼德國就是跟北歐三國開戰,後期蘇聯也會暫時跟瑞典化干戈為玉帛,聯合起來打德國。那麼德國的勝算會更低。希特勒不傻,他沒有必要給自己找麻煩。

    德國需要瑞典的鋼鐵

    戰爭期間,德國需要大量的鐵礦鍊鋼,來製造坦克大炮飛機和戰艦,買來的鐵礦後期部分會交給捷克兵工廠造槍炮。所以當時瑞典是資源大國,希特勒必須跟他搞好關係。以保證自己的資源順利供給。

    瑞典時刻保持作戰狀態

    瑞典一直雙手緊握槍炮,時刻準備好跟德國開戰。因為瑞典很清楚,德國是狼子野心,要做好提前預防。這一點德國也看在眼裡,而且德國沒有快速戰勝瑞典的把握。所以只要確定瑞典不會幫英國法國,德國就放棄打瑞典的想法了。

    所以不是德國不想打,而是沒有必勝的把握能打贏。

  • 3 # Mer86

    瑞典實力不弱,德國硬打,會得不償失。而且挪威投降後,瑞典事實上已經跪了,對德國是百依百順,德國也沒有打它的必要了。

    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希特勒其實不想打北歐四國。因為當時英法抱團,擁有世界第一大海軍和歐洲第一大陸軍,即便希特勒想,他也不可能把有限的軍力投入到相對次要的北歐方向。

    PS:巴爾幹半島方向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墨索里尼挑事,希特勒壓根不會在蘇德開戰的前夕去打南斯拉夫和希臘。

    北歐四國政府當時也不傻,知道英法和德國都不是善茬子。如果自己選邊站了,必然會被另一陣營暴揍。而只要自己不摻和大國紛爭,對外嚴守中立,短時間內肯定不會被牽連其中。

    所以直到蘇芬戰爭爆發前,北歐四國都是既不與德國合作,也不與英法合作,靠中立政策,極力避免引火燒身。

    然而,小國哪有選擇命運的權利?世界政治從來都是由大國決定的。北歐四國政府不想與大國合作,可在大國看來,當我需要用你時,我就一定要用。管你是不是中立國呢!

    到了1939年底,蘇芬戰爭突然爆發,這一下子,北歐四國就全部被拖入了二戰。

    蘇芬戰爭開打不久後,英法以援助芬蘭抗蘇為藉口,派出了一支“志願軍”在挪威登陸。

    這支“志願軍”名義上是去支援芬蘭,但實際上,是奔著挪威和瑞典去的。具體的任務有兩個。

    一是在挪威西海岸建立據點,鞏固英國的北海封鎖線,把德國海軍掐死在波羅的海內。

    二是以援助芬蘭為由,趁機向瑞典進軍,掐斷瑞典通往德國的鐵礦運輸線,讓德國沒鐵礦可用。(瑞典海域冬天會結冰,挪威西海岸有不凍港。瑞典的鐵礦要借挪威的鐵路和不凍港運輸到德國)

    挪威政府知悉英法志願軍登陸後,一面抗議英法,一面趕緊向希特勒解釋,表示自己並不知情。

    希特勒不傻,“志願軍”?什麼“志願軍”?

    當年西班牙內戰,自己和墨索里尼就玩過這一招。英法這是把自己當傻子呢?

    所以沒過多久,德國就對瑞典、挪威發出嚴厲警告:限期內,如果英法士兵不能從你們的領土上消失,那麼德國將立刻否認你們的中立國地位,進而出兵。

    面對德國的警告,挪威、瑞典政府直覺就被嚇尿了。為了討好德國,兩國均下通牒,趕走了英法“志願軍”。

    過了幾個月後,蘇芬戰爭結束。芬蘭政府在莫斯科被迫與蘇聯締結和約。此事令英法兩國的國際上的聲望大減,更使北歐各國對英法大失所望。北歐人心理上開始輕視英法。

    這裡面尤其是芬蘭,已經倒向了德國。

    為了避免瑞典和挪威也倒向德國,英法在蘇芬停戰後,計劃了一份干涉挪威的方案,即派數萬士兵在挪威登陸。控制海岸線,並切斷從瑞典經挪威到德國的鐵路線。

    希特勒獲知情報後,這次他沒有警告,而是直接籌劃出兵事宜。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英法和德國,到底誰家的船隻先起錨,但毫無疑問地是,兩家的起錨時間可能只差幾個小時,都不是什麼善茬子。

    德軍出動後,丹麥首先躺槍。其實德軍並沒有必要打丹麥,只是因為丹麥位於德軍打挪威的必經之路上,非打不可。這就有點像德國打法國,處於兩國交界處的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必然會受牽連是一樣的道理。

    拿下丹麥後,德軍長驅直入,在陸上和海上與英法聯軍同時交火。

    海戰方面,德軍損失慘重。英國海軍控制了挪威制海權。

    陸戰方面,雙方平手,都沒佔便宜。倒黴的只有挪威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為了逃避德軍追殺,逃向瑞典。他離瑞典最近的時候,只有十六公里。

    但瑞典政府懼怕德軍的入侵,便提前宣佈挪威國王如果逃亡到瑞典境內,將會面臨拘捕和扣押。於是無奈之下,哈康七世只能乘坐英國軍艦前往倫敦組織流亡政府。

    事後,希特勒對瑞典很滿意,表示瑞典人很懂事。便在拿下挪威後,放了瑞典一馬。

    瑞典方面也明白,挪威亡國,芬蘭因為捱了蘇聯揍,早早倒向了德國。此時的瑞典可以說是被德國三面包圍了,哪還敢三心兩意?

    所以之後,瑞典對德國賣乖,基本什麼條件都答應,甚至還允許過德軍一個步兵師攜帶重武器從瑞典領土上透過,前往蘇聯前線。

    另一方面,瑞典國內的納粹主義很興盛,這使得德國與瑞典頗有共同語言。

    當然,瑞典也不是隻靠賣乖與德國對話。自慕尼黑協定簽訂後,瑞典一直在擴軍。至德國閃擊波蘭時,瑞典的軍費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飆升了十倍。建立起了一支30萬人規模的陸軍(挪威只有9萬陸軍)和相當於有實力的空軍。

    這幾方面,希特勒也看在眼裡。他本身就不想在北歐浪費兵力,如果不是英法出兵,在挪威搞事情,挪威和丹麥也不會那麼快就捱揍。現在瑞典這麼聽話,加之它又不弱,打它得不償失,自然也就不打它了。

    也就是說。希特勒雖然瘋狂,但他也不是神經病,想入侵誰就入侵誰。哪些國家一定要打,哪些國家可以不打,他也得看投入產出比是否划算。打瑞典不划算,所以德國就不打了。

  • 4 # 澹奕

    瑞典表面上奉守中立,實際上又與德國眉來眼去,而其自身也確有一定的強悍實力。

    二戰期間,德國入侵了丹麥與挪威,芬蘭也被迫淪入了德國的帳下,幾乎整個北歐都被德意志軍所橫掃,可唯獨瑞典獨善其身,自始至終,瑞典本土在二戰期間都沒有受到戰火的波及,因此得以安然度過了歐洲最艱難的一段歲月。

    從表面上看,瑞典的實力其實也並沒有太強,雖然其面積達到45萬平方公里,比德國還要大不少,可因為緯度太高,大多數區域都是原始森林和雪原冰川,耕地少之又少。直到如今,瑞典的人口也才一千多萬,當年也就更少。

    不過,這些都不代表瑞典就是個好欺負的角色,畢竟當年的瑞典人口也不多,卻曾雄霸整個歐洲中北部地區,甚至左右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只不過後來大北方戰爭中,才被沙俄等聯手給擊退。以瑞典的體量來說,其當時所擁有的實力並不算弱。

    德國放過瑞典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

    第一,瑞典奉行中立,至少表面上如此

    大北方戰爭結束後,元氣大傷的瑞典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能力,所以開始遵循中立發展的準則。

    在地理上來看,瑞典的東部是強悍的沙俄,南邊的德意志與西邊的英國、法國,都不是好惹的角色,列強環伺之下,瑞典夾在中間其實也難做人,為了求生存,瑞典並沒有去依附於其中任何一方,而是選擇了中立,兩邊不得罪。

    二戰爆發前,德國曾想找瑞典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拉攏瑞典,可當時的瑞典也很難確信,德國拉著不靠譜的義大利,真能單挑整個歐洲,萬一自己選錯了隊,將來德國戰敗的話,自己就會被拉上去陪葬,所以瑞典婉拒了德國的要求。

    而對於英國等盟國,瑞典也選擇了拒絕,畢竟德國實在是個不簡單的國家,建立後短短三十年就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經濟體,一戰被削成那樣,竟然還有能力發起二戰,瑞典也怕德國將來贏,即便這種可能比較低。

    第二,見風使舵,隨時變幻

    表面上的瑞典奉行著中立,但實際上,當時奉行中立的國家可不止瑞典,像是丹麥、比利時、盧森堡等其實都宣稱中立,結果沒多久就被德國給滅了。

    瑞典所謂的中立,其實還是暗中進行調整變化的,比如瑞典就幫著隔壁的芬蘭對付蘇聯,向芬蘭提供大量的軍備物資等,但瑞典又怕真的惹怒蘇聯,拒絕直接出兵幫忙,也拒絕英國借道瑞典向芬蘭進行支援。

    而瑞典最懂得掌握的,是當時對德國的態度。

    其實二戰期間,對於趁機到處擴張自家地盤的蘇聯,瑞典倒是不怎麼害怕,真正讓瑞典怕的其實還是德國,為了生存,瑞典在蘇聯與德國之間,還是偏向於德國。

    德國對蘇聯出兵的時候瑞典允許德國的大軍借道瑞典,而站在德國的角度來說,瑞典時刻保持與蘇聯、英國的距離,對自己也是幫了很大的忙。

    早在戰前,瑞典就成為了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之一,德國當年橫掃歐洲的鋼鐵洪流,製造飛機坦克必須的優質鐵礦石,還有關鍵零部件滾珠軸承等,全都是瑞典提供的。戰爭開始之後,瑞典雖然表面上停止了供應,但實際上依舊是德國當時最大的鐵礦石供應者。

    不僅如此,當時被德國拿下的挪威境內,大量的木材、鐵礦石、銅礦等資源也都被運輸到瑞典國內,再打包輸送到德國,瑞典像是個中轉站。

    第三,瑞典的實力並不算差,不好對付

    雖然瑞典的人口不夠多,表面看上去實力並沒有多厲害,但就像自然界裡的那些毒蟲,雖然看上去並不起眼甚至有些弱小,可實際上要對付的話,稍不留意被蟄一下,也是不得了的事。

    早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瑞典的工業就在歐洲地區異軍突起,當時的瑞典,是歐洲第二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而瑞典的工業劇透愛立信、SKF、等,都誕生於那個時代,在一戰前後,瑞典已經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只不過瑞典的規模太小總量並不顯眼,所以很容易被忽視。

    瑞典並不是挪威或者芬蘭,對德國來說,瑞典這塊硬骨頭可不好啃,即便德國真想要拿下瑞典的話,恐怕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小。而這,也是二戰期間,德國幾次三番警告瑞典保持立場,卻始終沒有對瑞典出手的重要原因。

    整體來說,德國沒打瑞典的原因:

    一,瑞典表面的中立,幫了德國的大忙,瑞典並沒有幫著盟國攻擊德國;二,瑞典暗中與德國關係親密,符合德國的利益;三,瑞典的實力也並沒那麼好欺負,德國投鼠忌器,不想增加自己的麻煩。

    可以說在二戰期間,將隨機應變這種戰術玩得最得心應手的國家,就是瑞典,透過表面的中立與背地與德國的勾結,瑞典不僅躲過了戰火,而且當時依靠向德國輸送鐵礦石和工業製成品,瑞典也是賺得盆滿缽滿,而令人詫異的是,都被瑞典冷待過的蘇聯、英國等,都曾宣告要保證瑞典的中立地位,不能打破。

    更神奇的是,隨著戰爭事態愈發明顯,瑞典及時倒戈,一腳踢開了德國之後,投向英國等盟國的懷抱,幫著盟軍對付德國,而那時的德國已無力迴天,對瑞典已經無可奈何了。

  • 5 # 西府趙王爺

    瑞典可不是小國,4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僅是北歐最大的國家,放到整個歐洲也是位居前列,一千多萬的人口在我們看來雖然不值一提,但是放到歐洲也算是非常可觀了。

    歷史上的瑞典,長期都是以北歐霸主的身份存在,在歐洲絕對算是一方強國。中世紀時期,瑞典擊敗了維京海盜的後裔丹麥人,成為了北歐最強大的國家。到了公元16世紀,瑞典更是出兵南下,與神聖羅馬帝國、沙俄等Continental霸主級國家掰手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對瑞典進行軍事改革,首先將瑞典軍隊帶入職業化道路,幾乎打遍Continental無敵手。頗有當年吳起打造魏武卒,暴捶六國,無一敗績的風範。古斯塔夫二世更是被稱為“歐洲現代軍事之父”。

    鼎盛時期的瑞典,不僅雄踞北歐,連波羅的海都是其內湖,當時波蘭、俄國都遭到過瑞典大軍的侵襲,在其鐵蹄下屈服。

    直到後來的俄國最強沙皇彼得大帝崛起,帶領沙俄與瑞典進行了長久的大北方戰爭,並將瑞典擊敗,成為新的波羅的海霸主。元氣大傷的瑞典則退回北歐,憑藉著數百年的底蘊以及北歐的氣候,雄踞一方,繼續當他的北歐霸主。

    當然了,隨著大北方戰爭的失敗,瑞典乃至整個北歐都陷入了衰落、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稀少的人口,遠離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的時代紅利,都讓北歐國家變得不再強大。

    所以,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以中立國的身份存在,並沒有參與戰爭。當然,這個中立國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尤其是在二戰之中,很少有歐洲國家能在德國的坦克履帶下倖存,比如同為北歐五國之一的挪威和丹麥,都未能倖免。

    那麼瑞典憑什麼能夠在德國面前保持中立?

    首先第一點原因肯定是瑞典有著讓德國忌憚的實力,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百毒不侵。

    二戰時期的瑞典雖然不復昔日爭霸Continental的榮光,但其實力不可小覷。

    瑞典地處北歐,土地貧瘠,環境惡劣,所以普遍民風彪悍,而且憑藉著北方的氣候地形優勢,戰鬥力更是能夠大漲。當年冬季戰爭,芬蘭人都夠對抗強大的蘇聯本身就說明了北歐人主場作戰的戰鬥能力。

    當然,瑞典不比芬蘭,其實力要強大許多。由於盛產鐵礦石,所以瑞典很早便開始在採礦、冶金、工業裝備和機械領域進行產業積累。有著這方面的基礎,瑞典的軍工產業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發達的,比如瑞典軍工傳統企業博福斯,乃是陸軍武器生產巨頭,其生產的火炮暢銷世界各地。瑞典軸承製造廠,至今仍在做世界上最好的軸承。薩博公司,乃是航空和汽車工業巨頭,薩博的戰鬥機和汽車享譽全球。

    有著優秀計程車兵,先機的武器,無疑就代表一隻強大的軍事力量。此外,瑞典是一個山地國家,地形不利於德軍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展開,如果德軍貿然進攻瑞典,很可能會陷入一個長期的拉鋸戰。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德華人不想看到的,因為瑞典乃是德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與瑞典交好,承認其中立地位,可以得到穩定的鐵礦石供應。如果開戰,又不能迅速取得勝利,征服瑞典,那麼鐵礦石的生產勢必會受到影響

    這對於德國來說,顯然是得不償失,畢竟他的敵人是英法以及蘇聯,北歐這塊地方,他還真不放在眼裡。當初之所以會攻打挪威,只是因為其佔據了德國進口瑞典鐵礦石的運輸線,而他們又有著導向英法的危險,所以德國選擇先下手為強。

    至於瑞典,德國則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為瑞典雖然保持中立,但其在立場上更多的是偏向德國。瑞典和德國長期保持著貿易往來關係,在軍事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合作,當初一戰瑞典雖然沒有參加,但是卻派出了武官去德國觀戰,學習。二戰期間,瑞典更是偏向於德國,不僅長期向德國出售其緊缺的各種戰爭原料,還允許德軍過境。

    對於德國來說,既然不用武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總結來講,二戰時期,瑞典之所以能夠保持中立,一方面是自己有著一定的實力,讓德華人投鼠忌器,一方面則是自己和德華人走得比較近,主動的交好德國,避免了戰爭。

  • 6 # 小約翰

    這個問題要是由瑞典人來回答,那就是“誰的拳頭大,我就跟誰好;我是牆頭草,這才刮不倒。”

    很多人的回答不靠譜,說二戰中德國沒有向瑞典下手,第一是因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瑞典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

    事實確實是如此,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瑞典所屬的芬蘭割讓給俄國,波美拉尼亞省割讓給普魯士,此後,瑞典被迫實行韜光養晦策略,退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開始面對現實,走上了中立的道路。當時瑞典國王約翰十四曾寫信給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我的政策將是盡我全力嚴守中立。”

    如果這個理由成立,那麼希特勒就不是一個惡棍,而是一個守法的謙謙君子。但是希特勒不僅是惡棍,還是魔鬼和流氓,國際法則在他眼裡什麼都不是。如果他眼裡還有國際法,還講規則,還會發動戰爭,屠殺幾百萬猶太人?

    在希特勒眼裡沒有什麼規則,只有野心和慾望。

    眾所周知,中立國荷蘭在一戰結束後的1918年曾經頂住英法巨大壓力,給《凡爾賽條約》定為戰犯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提供庇護,但是在二戰中,納粹鐵拳首先砸向昔日的恩人——標準的中立國荷蘭,在1941年夏天就佔領了荷蘭。

    在二戰中,希特勒根本就沒有把所謂的“中立國”當回事,比利時這個中立國也沒有逃脫被佔領的厄運。

    由此可見,中立並不是瑞典的護身符,也不是他免遭入侵的原因。

    還有人說,瑞典全民皆兵,民風彪悍,讓希特勒懼怕,所以德軍沒有入侵瑞典。

    瑞典全民皆兵希特勒就害怕的話,法國陸軍號稱歐洲第一,希特勒是不是就不打了?

    蘇聯軍隊更是比瑞典軍隊強大許多倍,德軍為什麼還會入侵蘇聯?如果說民風彪悍,歐洲哪個國家比俄熊的民風更彪悍?

    由此可見,這個理由同樣站不住腳。

    那麼,二戰中瑞典為什麼能獨善其身,沒有被德軍佔領?其主要原因就是瑞典是牆頭草、變色龍,太會見風使舵。

    二戰之前,瑞典就是德國舉足輕重的貿易伙伴,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那裡的滾珠軸承質量非常過關。

    而鐵礦石和滾珠軸承,這些都是坦克、裝甲車和飛機等武器的重要原料和部件。

    更有甚者,瑞典重水資源非常豐富,而重水是核裂變反應中重要的減速劑,瑞典不遺餘力給德國提供重水。瑞典科學家沃納·卡爾·海森堡還全程參加了德國的核計劃,是該計劃的負責人,瑞典皇家科學院為此給他頒發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1940年7月,瑞典還取下其“中立”面紗,同德國簽訂一項協議,公然讓德國軍事物資過境瑞典。再後來德國軍人帶著武器都可以從瑞典領土經過,可以說是赤裸裸的幫助了。

    比如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德國的第163步兵師就是透過瑞典開赴芬蘭的。

    德國飛機也可以自由飛越瑞典領空,軍艦則可以在瑞典領海停留24小時等等。

    不僅如此,瑞典還赤膊上陣幫助德國進行運兵。

    據記載,從二戰爆發,到1943年底,瑞典共運送213萬德軍士兵和12萬節車皮的物資到戰爭前線。

    從1943年8月至二戰結束,瑞典和德國的關係進入到“後期”。這段時間裡,隨著戰局對德國越來越不利,瑞典政府也隨之改變了對德態度,比如從1943年8月5日起,瑞典取消了德國的過境運輸。

    同年的9月13日又與盟國達成協議,將對德的出口額降低了百分之六十。滾珠軸承供應量削減了百分之五十,鐵礦石出口量下降到750萬噸。

    從1944年9月9日起,瑞典還莊嚴宣佈,除醫務車輛外,取消德國所有車輛的過境權。

    同月月底,瑞典做得更絕,波羅的海港口全部對德軍關閉。

    1945年1月,瑞典看到德國納粹凶多吉少,奄奄一息,乾脆全面中止了跟德國的貿易,同年的5月7日,也就是柏林被攻克前一天,瑞典單方面宣佈斷絕和德國的外交關係。

  • 7 # 藍風破曉

    二戰期間,德國腳踢法國,拳打波蘭,把周邊國家一個個揍了個遍,唯獨沒有揍瑞典。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1、瑞典一戰、二戰都是中立國,而且地理位置所限,並不好進攻。

    瑞典在一戰、二戰中都是中立國,而德國在一戰中是同盟國一方,二戰中是軸心國一方。

    總之,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扮演的角色是:和少數國家一起對抗多數國家。

    瑞典的中立立場鮮明,和德國又沒有舊恨,而且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西歐並不直接接壤,不好直接進攻,所以,德國“放了”瑞典一馬。

    2、瑞典是德國親密的商業合作伙伴。

    瑞典雖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瑞典卻繼續保持和德國做生意,瑞典的鐵礦石大量出口德國,這對戰爭中的德國幫助不小。畢竟,鋼鐵可是戰爭中的重要戰略物資,沒有鐵礦石,哪裡來的鋼鐵?

    另外,雖然瑞典保持了中立,但早期還是對德國有點傾向性,德國軍隊是允許從瑞典大地上穿行而過的。

    所以,德國閃擊波蘭,閃擊荷蘭、比利時,並且進攻了丹麥和挪威,唯獨,沒有進攻丹麥和挪威的鄰居瑞典。

    一句話,瑞典雖然不是德國的盟友,但卻是德國的合作伙伴,所以,德國並沒有攻擊瑞典。

    3、還有這麼一個原因:瑞典軍隊其實並不好惹。

    不要以為瑞典國家小,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當時德國的面積還大。而人口,有1千萬左右。這不是盧森堡般的小國,也比丹麥大好多。

    最讓德國忌憚的是,瑞典曾經在16世紀、17世紀、18世紀時,是歐洲絕對的強國,能和俄國掰手腕,是絕對的北歐軍事強國,被人譽為“北方雄獅”。

    瑞典帝國鼎盛之時,疆域包括現瑞典、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北歐霸主。

    可是,瑞典帝國和彼得大帝帶領下的俄國開戰的時候,最後,還是讓俄華人佔了上風。

    因為瑞典曾經很猛,民族也很頑強,所以,二戰德國即使是佔領了挪威,也不願意順手進攻瑞典,因為如果這隻“雄獅”死磕的話,德國一定會損失巨大,到時鐵礦石又從哪裡來呢?

    另外,進攻瑞典,也不符合德國擴張的戰略,畢竟,瑞典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不在大陸上。

    總而言之,德國不進攻瑞典,可能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德國下不去手。二是瑞典是德國的重要商業合作伙伴,特別是德國當時需要的大量鐵礦石來自瑞典。三是瑞典人雖然沒參戰,但曾經也是威名赫赫的主。

  • 8 # 王小小王

    佔領挪威已經有漫長海岸線供德國海軍封鎖盟軍對蘇聯的援助,而且瑞典親德一直供應資源比如鐵礦,沒必要花兵力去佔領了

  • 9 # 漩渦鳴人yy

    怎麼說呢,這種事情如果我是德國參謀的話,我也不會建議納粹德國去攻打瑞典!

    為什麼很簡單首先,開戰之前,當時的瑞典,就是有點兒牆頭草的意思,在二戰納粹德國最巔峰的時候,當然就是幫助德華人,比如說把英國軍隊趕出去,或者是透過一些渠道將。當時挪威的一些物資借道由瑞典批送給德國!亦或者是瑞典的鐵礦石大量出口德國,尤其是後面這一條,可以說是瑞典的保命符!

    為什麼很簡單,如果瑞典跟納粹德國開戰,瑞典勢必會犧牲自己的鐵礦石產能去跟德華人搞消耗。咱不管德華人到底能多短的時間內解決瑞典,瑞典的鐵礦石產業肯定會遭到重創,而且瑞典也明白德國想攻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的就是自己的鐵礦石資源,我如果說脾氣有點兒衝的,腦子有點兒愣的,就直接把鐵礦全部給炸平了,我讓你搶!我讓你拿!而且爆發戰爭之後肯定會死人,鐵礦工作為青壯年,勞動力肯定會派上戰場,萬一鐵礦工的勞動力損失太大,你戰爭結束之後,你怎麼去恢復這個鐵礦石的生產?

    當時的納粹德國戰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國家需要大量的鐵礦去給他生產出來鋼鐵,然後讓他製造出來武器!這樣的情況之下,德華人卻得罪瑞典不明智,雖然他們有必勝的把握,可架不住人家把鐵礦產業給你搞的稀里嘩啦,到時候你只能夠對著瑞典在那哭,你把人全殺了也沒用,你還不敢殺!

    而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芬蘭,挪威,這兩個國家已經落入了納粹勢力的掌控之中!整個波羅的海幾乎就是納粹勢力的內海,身處整個波羅的海海岸邊上的挪威,他就是被納粹德國實時監控起來的一枚棋子!

    前線的部隊當然是要求兵力越多越好,挪威如果乖乖投降納粹,德國當然欣然笑納,但挪威如果不投降,只要你不鬧事情,納粹德國基本上就是捏著鼻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認了。

    對於德華人來說,這場戰爭絕對不能夠犯那種輕敵大意的毛病,為什麼?德華人十分明白兩線開戰,它具有什麼樣的問題,所以世界都在正經的目光之中見證了前蘇聯跟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這倆國家原本就不是一個性質,這倆國家必定會有一戰大家都明白,可是納粹德國居然主動要求跟前蘇聯之間簽訂合約,這一點足可見納粹德國深惡厭絕就是兩線作戰!一旦陷入兩線作戰,德國很有可能會陷入到當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此時你在給她加一條北線的戰爭!那整個德國參謀本部都給去上交辭呈,說這仗沒法打打不下去!

    不是會說了,瑞典不就是北歐的一個小國嘛,隨便打打不就行了嗎?速戰速決,閃電站,德華人最會,可問題就是,瑞典這個地方多山的地形不說,而且人口還特別多,你如果說納粹德國打瑞典就有點兒類似於前蘇聯去打芬蘭的意思!而且瑞典當時也擁有幾十萬的作戰部隊!工業生產總值也算得上是歐洲前列,就這樣一個國家,也不是隨便能夠揉捏的軟柿子。更何況瑞典則是曾經圍巾海盜的發源地,生信海盜風格的她們會乖乖投降嗎?絕對不會與其去跟人家逼迫著他們低下高傲地投入到還不如虛偽的外交,讓他們乖乖地為納粹德中國產出鐵礦石!

  • 10 # 清水空流

    在整個二戰期間,歐洲沒有被德國侵佔的國家除了幾個袖珍小國之外,沒有被德國入侵的只有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瑞士聯邦和瑞典王國。這幾個國家都在戰爭期間宣佈中立,雖然宣佈中立但也是首鼠兩端,兩頭下注。而瑞典不僅沒有捲入二戰,一戰瑞典也沒有捲入。

    瑞典沒有被德國戰佔領首先就是德國希特勒沒有看上他,瑞典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德國沒興趣去佔領它,因為瑞典不是國際戰略要地,在戰略上意義不大。還有就是瑞典和德國關係不錯。瑞典在對外政策上奉行親德策略。德國需要瑞典的鐵礦石資源,二者之間的交易暢通,既然透過正常措施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德國自然無需訴諸武力,在希特勒的眼裡,只要佔據了蘇聯,瑞典自然也是囊中之物。瑞典本身實力不俗,遠非比利時,挪威等國可比,所以在希特勒眼裡,如果不能速勝。還是留下瑞典比較合適。

    對於希特勒而言,無論入侵哪個國家,要看“實際需求”。合不合適。得有一個成本核算的問題。瑞典雖然號稱中立。但實際在對外政策上,還是傾向於德國的,在這個問題上,瑞典和瑞士一樣。瑞典軍事實力不俗,也曾經稱霸歐洲,瑞典對於德國也不是沒有反防範,三十餘萬訓練有素的軍隊時刻保持警惕,所以進攻一個擁有中等武裝力量、抵抗意志堅決的關係友好的國家,對於希特勒是個賠本買賣,來說毫無必要。德國瑞典兩國貿易始終沒有斷,瑞典在1944年還向德國出口戰略物資鐵礦石。

    我們再回溯歷史,在1721年,瑞典敗給沙俄為首的三國聯盟(丹麥、波蘭)。就此軍事強國瑞典一蹶不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瑞典成了歐洲各國列強的午餐肉。瑞典領土被割讓。從此以後瑞典就走向中立之路,我們仔細看一下歐洲的地圖,瑞典地處北歐,是北歐五國之首,陸路夾在挪威和芬蘭之間,與蘇聯不接壤,與德國隔海相望,實際上位於蘇聯,德國,法國之間,處於四戰之地,好比亞洲的北韓,蘇聯,德國,法國幾個大國發生戰爭,瑞典只能中立,但傾向於德國的策略。所以在德國進攻蘇聯,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可借道瑞典。但德國軍艦不能在瑞典海域停留時間過長。

    瑞典的軍事實力在北歐是第一位的。如果納粹德國入侵,代價太大。只要瑞典親德就行,瑞典堪稱國際在叢林世界裡生存的典範和老油條。

  • 11 # HuiNanHistory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典均是中立國。相較於北歐三國的另外兩個小夥伴丹麥和挪威,瑞典是少有沒被佔領的國家。

    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瑞典的角度講,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二戰中,凡是保持中立而未被侵略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傾向於納粹的立場,或者與德國的關係非常曖昧。

    例如,當時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就與希特勒的關係不錯,國王一直都是親德立場,在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時,還以私人身份給希特勒去信表示祝賀。

    由此可見,瑞典對於德國已經是無比諂媚了,這是他們保全自身的原因之一。

    從納粹德國的角度來看,瑞典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典都保持了中立,並沒有選邊站。此外,瑞典還向德國出口木材和礦產。瑞典是第三帝國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地,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很近,運輸成本低廉。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並不阻攔德國的軍隊穿越瑞典的國境。面對如此聽話的小弟,希特勒還有什麼理由侵略他們呢?

    總而言之,並不是因為瑞典有什麼實力——連強大的英法兩國在二戰初期都跪了,一個小小的瑞典能怎麼樣——而是瑞典已經提供了德華人想要的一切,所以免遭浩劫。

  • 12 # 老威觀史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佈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佈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元首表示,只要宣佈中立就不打你了?那二戰還怎麼發動呀

    就拿盧森堡來說,儘管在1867年的《倫敦條約》中就被規定為永久中立國,但盧森堡並沒有避免後來一戰和二戰的戰火。遇到大戰的時候還是被照打不誤。

    盧森堡之所以會被打,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盧森堡地處歐洲十字路口,是戰略要地,一旦德國和法國之間發生大戰,雙方都會設法搶先佔領盧森堡,以便獲得對對方的戰略優勢。如果法國佔領了盧森堡,便可以從盧森堡進攻德國,德國也是如此,佔領了盧森堡就能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再加上盧森堡也確實太弱了,所以在歷次大戰中盧森堡從來都沒有避免過戰火。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就直接推了盧森堡,從盧森堡進攻法國。後來到了二戰的時候也一樣,元首根本不管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二話不說就推倒了盧森堡,直接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所以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就能看出,宣佈中立並不能保證一個國家能夠免戰,如果這個國家真的處在戰略要地,同時又太弱了的情況下,遇到大戰中立國地位根本不管用。當然,盧森堡後來也想明白了,要想避免戰火最好就是德法不要打仗,所以二戰後盧森堡積極參加國際活動,無論是歐盟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是北約,盧森堡都是創始國,只要德法之間不打仗,盧森堡才能真正避免戰火。

    其實二戰期間瑞典避免了戰火,就是因為瑞典並不具備盧森堡的兩個因素:地處戰略要地以及自身實力太弱。

    從地理位置來說,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瑞典地處北歐,不像盧森堡夾在了兩個大國之間,瑞典的周邊沒有大國,即便發生了大戰,大國之間的戰爭也不會直接燃燒到瑞典,所以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軍事實力來說,瑞典的軍事實力較強。瑞典在二戰時期是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北歐海盜的遺傳也使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比較尚武。平時只是常備軍就有50萬人,一旦真的發生戰爭,還有上百萬的預備兵可用。更為恐怖的就在於瑞典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勁,當時的瑞典工業體系完善,軍事工業特別發達,在世界上都是能排的上號的。瑞典生產的許多武器即便是德國和美國都垂涎三尺,如其著名的博福斯系列火炮,曾經出口到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與德國的克虜伯火炮齊名。在二戰時期,瑞典的博福斯火炮是美國航母和戰列艦的標配。當時瑞典的戰機、潛艇、戰艦、坦克等重武器裝備在全世界也是領先水平。

    ▲二戰期間瑞典軍工業發達,其軍工產品暢銷各國

    如果希特勒要真的跟瑞典開戰,也絕對夠德國喝一壺的了。可以說,要想和平就必須要先有實力,在武裝到牙齒的德華人面前,你沒有實力是根本討不到和平的。

    從外交來說,瑞典實行的是偏袒性中立政策。雖然瑞典表面上是永久中立國家,但也知道左右逢源的道理。二戰時期當德國強勢的時候,瑞典實行了偏袒德國的政策。對於德國來說,如果要拿下瑞典,從戰略角度來說沒什麼意義,即便佔領了瑞典,也還要透過芬蘭才能進攻蘇聯,但芬蘭會不會答應借道德國還很難說。況且芬蘭在二戰期間是德國的盟國,德國也不好對芬蘭動手。

    ▲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二戰期間對德國敞開供應,把德華人伺候的很舒服

    瑞典在資源上對德國有些價值。瑞典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石和木材資源,以及大量的工業產品也是德國急需的戰爭物資。但瑞典在二戰期間對於德國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德國要鐵礦石就賣鐵礦石給德國,要木材就賣木材給德國,要工業品就賣工業品給德國,這就使得德國進攻瑞典變得毫無意義,不透過戰爭就能達到的目的,誰還想真的去打一仗?到了戰爭末期,看到德國失勢了,瑞典也及時調轉了方向,偏袒起了盟國。

    對於瑞典來說,偏袒德國不但能讓自己避免戰火,還能乘著戰爭多賣些產品給德國,大賺戰爭財,這又何樂而不為呢?明面上瑞典偏袒了德國,暗地裡瑞典還跟美英等盟國做生意,出口大量的軍工和工業產品到美英盟軍哪裡,可以說軸心國和同盟國是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

    當出現了兩個強大的陣營,兩邊都打不過的時候,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討好,才是瑞典在大戰中的生存之道。

    從運氣上來說,瑞典在二戰時期也確實遇到了好運氣。說到瑞典運氣好,是因為有兩個國家為瑞典擋了刀。德國在1940年4到6月份拿下了挪威,正想進攻瑞典的時候,法國的大戰就開始了,一時間也無瑕顧及瑞典。到了拿下法國後,跟英國的戰爭還沒完,德國又跟英國打起了空戰,直到1940年底才消停了下來。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德國便開始了對蘇聯的戰爭準備,這個時期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瑞典的時候,因為從地理位置來說,德國當時已經佔領了挪威,並且與芬蘭達成了同盟,如果佔領了瑞典,那麼德軍就可以透過北歐地區直接進攻蘇聯。

    ▲豬隊友墨索里尼坑了元首不知多少次

    可希特勒的豬隊友墨索里尼在這個時候發動了對希臘的進攻,結果希臘沒打下來,還被希臘人反攻到了義大利本土。沒辦法,希特勒總要拉一下義大利這個豬隊友,於是就在1941年4月份出兵打敗了希臘,順便也橫掃了南斯拉夫等南歐國家。只是這一戰之後,進攻蘇聯的時間被推遲了當年的6月份。等到德國與蘇聯全面開戰的時候,也就自然顧不上瑞典這個北歐小國了。

    1941年上半年是整個二戰期間瑞典最有可能遭到德國進攻的時候,先是有挪威在1940年為瑞典擋了一刀,後有義大利在1941年將德軍拉到了南歐地區,這些偶然因素也著實幫了瑞典大忙。

    ▲芬蘭人民的頑強抵抗為瑞典擋了蘇聯一刀

    瑞典不但有西邊的挪威為他擋刀,在東邊還有芬蘭為他擋刀。芬蘭在二戰期間遭遇了蘇聯的入侵,不過芬蘭人也特別有骨氣,面對蘇聯的百萬大軍,小國寡民的芬蘭人拿起了武器,對蘇聯入侵者展開了頑強的抵抗,給蘇軍造成了30多萬人的傷亡,雖然最終戰敗,但也打的蘇聯人叫苦不迭,沒有再對北歐地區用兵了。

    綜合來說,瑞典能在二戰中避免與德國的戰爭,有很多的原因。一是戰略上沒什麼意義,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是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真打起來代價不小;三是會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四是運氣好,有挪威和芬蘭為其左右擋刀。

    有了這些因素,瑞典就是想捲入戰火恐怕也難了。

  • 13 # 秋雨海棠人事曹先生

    瑞典是德國的鐵礦石供應基地,滅了挪威以後瑞典不會被英國打了,鐵礦基地供應充足,德國沒必要滅它,何況瑞典軍事實力不弱。

  • 14 # 歷史系旅法師

    第一,當時的蘇芬戰爭,在裝備和人數上處於絕對優勢的蘇聯軍隊幾乎崩掉了牙,只能說是慘勝,瑞典軍隊力量,國家實力,剽悍度都高於芬蘭,有了蘇芬戰爭這個前車之鑑,希特勒沒有必要耗費傷亡。

    第二,德國在1940年控制了丹麥和挪威,就已經控制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佔領瑞典沒有什麼更大的戰略價值。

    第三,瑞典不僅僅是北歐強國,還是絕對中立國,基本不會加入戰爭,別看他離德國本土以及柏林那麼近,但是他沒有理由也沒有慾望去攻擊德國。

    第四,瑞典親納粹分子其實挺多,從王室到議會到民間都有,而且二戰時候以鐵礦為主的各種瑞典盛產的礦物不停的售賣給德國,物資交易量很大,德國沒必要打這樣一個沒威脅的親德國家。

    第五,在東邊的芬蘭決定和蘇聯繼續撕,西邊的挪威已經被佔領的情況下,瑞典為了保持自身,無可奈何的成為了泛軸心陣營的一員,和瑞典差不多的還有西班牙和土耳其。

  • 15 # 始於虛無終於黑暗

    瑞典北方鐵路交通史裡面有這一段:我們瑞典在二戰中確實是中立國,但中國有個不光彩的歷史事實是,瑞典在二戰期間,實際上與納粹德國走得很近,因為瑞典以為德國會贏得戰爭,於是偏向了軸心國陣營。1940年德國入侵佔領我們的鄰國挪威期間,中國同意德國借用瑞典北方的鐵路系統運兵到挪威。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很恥辱的事:瑞典幫助了侵略軍佔領自己的鄰國……

    二戰初期德國直接向瑞典攤牌:“只有傾向於德國的中立,才是保證不被侵犯的唯一道路。”德國同意有條件地尊重瑞典的中立地位,條件之一就是瑞典不能削減對德國的鐵礦石出口。瑞典北方豐富的鐵礦,成了德國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之一。二戰期間,鐵礦石運輸船源源不斷地,從瑞典在波羅的海邊的港口城市律勒歐開向德國的漢堡港,然後煉成鋼鐵去餵養第三帝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怪獸。這就是為什麼丘吉爾連做夢都想在波羅的海航道上佈下水雷,這樣就可以切斷德國軍事工業性命攸關的瑞典鐵礦石供應線。直到德國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再度失利後,瑞典才終於決定,不再替德國運輸物資和士兵了。

    二戰時,瑞典的中立是偽裝的中立,其實質上是德國的盟友,有點類似瑞士在二戰中的角色。

  • 16 # 夢醒時分82994

    因為瑞典是歐洲擁有獨立的軍工產業國家,而且瑞典擁有大量優質的鐵礦石,因此它的軍工產業非常完善,沒有明顯的短板。德國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那麼戰爭的資源消耗就會非常厲害,這時候可以同瑞典進行貿易,瑞典的軍工品出口到德國來支援希特勒擴大戰爭的規模,因此在二戰中,瑞典大發戰爭國難財,而且戰後瑞典作為中立國家也未被同盟國清算

  • 17 # 不沉的經遠

    因為在二戰裡瑞典採取了和德國合作的態度,所以德國沒有必要攻打瑞典。

    早在二戰爆發以前,瑞典就是德國重要的鐵礦石供應國,和德國經濟往來密切。在二戰爆發特別是德國侵佔丹麥和挪威以後,瑞典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得到盟國的援助,更是徹底倒向德國。

    雖然瑞典對英國承諾不增加向德國出口鐵礦石,但是實際並未遵守承諾,1939年德國消耗的1500萬噸鐵礦石裡,有1100萬噸是來自瑞典。瑞典的滾珠軸承也是德國軍工必不可缺的物資,特別是在德國本土的工廠遭到美國轟炸以後,對德國更為重要。甚至德國在挪威掠奪的資源,很大一部分也是從瑞典轉運。

    在二戰裡,瑞典一直都等於德國經濟區的一部分。以至於1944年美華人最後不得不直接出面警告,威脅瑞典如果繼續增加對德出口軍用物資將對瑞典本土進行轟炸。瑞典才停止和德國的合作。

    對於德國來說,這樣的瑞典已經根本不需要佔領了。

  • 18 # 五班長

    首先,我認為是地理位置決定了瑞典沒有被德國侵略,瑞典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北歐國家,不是德國的重點戰略目標,如果當時法國沒有佈防馬其諾防線,德國也不會兵進挪威和丹麥。

    其次,瑞典在和平時期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國家進行軍事結盟,國家和國家之間,人民和人民之間沒有仇怨,瑞典偏安一隅,不謀求海外擴張,和大國之間沒有利益衝突。

    還有就是別看瑞典不大,卻並不好惹,他們是狂暴的維京人的後代,在歷史上以給別國當僱傭兵著稱,雖然後來放棄了這個謀生的傳統,但能征善戰以根植於這個民族的靈魂,儘管瑞典保持中立,卻並沒放棄武力準備,一戰爆發後,他們就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加緊了武器更新,大多數人都接受了軍事訓練,實行全民皆兵,一旦出現意外,近千萬的瑞典人,也可迅速組建百萬大軍,所以對於這樣一個國家,即沒利益可徒,又沒戰略價值,又不是那麼好惹,更無恩怨情仇,德國攻打他幹嗎?但話要說回來,假如德國進攻蘇聯順利,回過頭來要整頓歐洲秩序,那麼攻打不攻打瑞典就要另當別論了。

    瑞典作為一個小國,面對德國,法國,英國,蘇聯這樣一些龐然大物,只能是保持中立,兩邊討好,誰也不得罪,這是他們生存的策略,但中立政策不是不被捱打的唯一理由,你幫助了一方,就是與另一方為敵,真正保持一個國家的獨立,完整,不被侵略,還需自身強大才行,大家說是不是啊?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德國沒有攻打瑞典,主要是因為瑞典向德國屈服了,和德國背後勾搭。

    首先要糾正題主的說法,瑞典並不是小國,而是一個大國。領土面積40多萬平方公里。歷史上,瑞典曾是北歐的霸主。17世紀中葉的三十年戰爭中瑞典一度曾打得德國落花流水。後來彼得一世也是靠車翻瑞典才得以讓俄國翻身。

    當然,到二戰前期,瑞典確實一落千丈。那麼,為何德國沒有攻打瑞典呢?主要原因是瑞典和德國合作了。

    二戰期間的歐洲,其實稍微大點的國家,只有蘇聯和英國未曾向德國屈服。其他國家,除了被德國直接吞併或佔領的,其他都是德國的僕從國或者附庸國。比如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保加利亞這些國家,都是一起出兵入侵蘇聯的。幾個號稱“中立”的國家,屁股也都不乾淨。西班牙和葡萄牙實際上是法西斯兄弟,德國的友好國家。而瑞士和瑞典也是打著中立的旗號和德國做生意。

    單說瑞典,他們遼闊領土帶來豐富礦藏,為德國供應優質鐵礦石和滾珠軸承。同時,瑞典位於德國本土和德國盟友芬蘭之間,德國的軍隊、物資透過瑞典運往芬蘭,對蘇聯夾擊。甚至造核武器的重水,也是瑞典給德國提供的。

    由於瑞典是維京人後裔,與德國日耳曼人同源,加上長期與俄羅斯敵對,不少瑞典人還加入了德國的外籍部隊,為第三帝國戰鬥到最後。

    既然瑞典是如此友好的一個國家,德國當然不會派兵去入侵佔領了。直到1944年下半年,德國開始兩線捱揍,瑞典才翻臉無情,迅速倒向同盟國。最後,二戰結束了,整個歐洲被打得屎爛,瑞典、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幾個親德的所謂中立國家反而是個個油光水滑,滋潤得很。

  • 20 # 都市南鄉子

    簡單說,同意@薩沙的說法。相互作用的原因。一方面,納粹德國對政治,經濟和戰略價值的評估和看法,沒有非打不可的理由;另一方面,取決於瑞典自身的態度和做法。譬如地理條件,全民皆兵的武裝中立方式,以及與德國傳統友好和經貿關係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林黛玉是為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