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大秦國治粟內史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為唐代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第一、廣泛蒐羅人才,不拘資歷,不問門第,任何人可以推薦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薦,經過考試,量才錄用,使科舉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六九O年(天授元年),武則天"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七O二年(長安二年),又開武舉,選撥軍事人才。武則天善於選撥人才,又能委以重行,使臣屬感恩戴德樂以聽命。他前後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儉、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邊將如唐休璟、婁師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時人選。正如《通鑑》所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況為之用"。武則天廣開仕途,放手給人官做,同時又嚴密控制,發現不稱職者革免或殺戮,雖進退沉浮難料,但這正是武則天能維持產個世紀統治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視農桑,發展生產,維護均田制,抑制兼併,保護百姓財產。武則天明令規定州縣官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則予以提升和獎勵;如"為政苛暴,戶口流移",年終就要解除職務,予以懲罰。她還組織編寫了題名為《兆人本業記》的農書,頒行全國,發給各州縣來京的朝集史,對掌握農時、發展農業生產有一定參考作用。
第三、重視文化建設,親自倡導編撰重要文集。武則天在文化上做過不少工作,如她召集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等諸儒於內禁殿撰《玄覽》、《古今內範》各百卷,《青宮紀要》、《少陽正範》各三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各二十卷。武則天自己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惜已經失傳了。武則天還自制《大樂》,用舞工九百人演奏。她還大膽創造了曌(照)、丙(天)、埊(地)、 (日)、 (月)、○(星 )、 (年)等數十字。
第四、鞏固了唐帝國的邊防,排除了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武則天統治時期一度與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關係比較緊張,武則天採取募兵、發奴、就地組織團結兵等辦法,解決兵源,同時又大興屯田,解決糧源運輸問題。六九二年(長壽元年),武則天利用吐蕃內亂之機,命武威軍部管王孝傑進攻吐蕃,大獲全勝,恢復和重建了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鞏固了唐帝國西部邊防,確立了大唐帝國對天山南北的統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細亞商
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武則天較好地處理了唐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大膽起用少數民族將領,對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
總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功大於過的傑出女政治家。
-
3 # 沐沐的森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後人把武氏臨朝稱制到代唐稱帝的二十餘年統治,統稱為“武周政治”。
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讚她的業績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上承“貞觀之治”。
①她在位期間,繼承和發展了貞觀以來的制度和措施,使國家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為大唐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②大力推行科舉制,選拔賢能之士,為困家招攬了很多人才,如徐有功、狄仁傑等。③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深受百姓歡迎。下啟“開元盛世”。
她的奮發有為,造就了國力強盛的“武周政治”時代,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她實行殘暴統治,誅殺反對她的貴戚重臣和李唐宗室,手段之殘忍實為罕見。
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編寫農書,頒行全國,指導農業生產。
興修水利,栽桑養蠶。
允許關中無業人口遷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去。
減免賦稅徭役。
武則天的功績肯定是功大於過的,這是不用質疑的,為什麼她的陵寢要塑一個無字碑就是要後人去評價她,她不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總之用一句話來說“武則天走了一條國富兵強”之路。
-
4 # 御指點江山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在那個時代,女性想要在這方面有建樹非常不容易,要有極強大的本事才能做到。
發展科舉制武則天一向愛才而且知人善用,武則天時期賢臣輩出,狄仁傑,姚崇,宋璟等人都在武則天時期得到重用。
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她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和創新,舉行殿試,武舉,自舉等制度。而且武則天賞罰分明,在用人方面還是不錯的。
打擊門閥,排除異己為了自己的地位,武則天對門閥世家毫不客氣,反對自己的絕不留情。
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他也能下得去手,派酷吏將其毒死。
影響武則天迷戀權力,用盡辦法。到她也做了不少實事,百姓安居樂業,也為孫子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基礎。
-
5 # 前哨QS
武則天時期治國政策:
1.政治方面打擊門閥將反對武則天做皇帝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發配邊疆,大大打擊了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終結了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統治。促使社會進步經濟發展。
2.任用酷吏剷除異己。甚至毒死已經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重用來俊臣和周興。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3.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當時的人亦樂於為武則天效力。
4.勸農桑,薄賦役。編撰《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武則天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使得社會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有一定增加。
5.軍事上雖然武則天前期殺了一大片武將。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但是武則天在位期間,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
6 # 劉育章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打擊門閥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2.發展科舉,重用寒門
武則天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則天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則天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時的人亦樂於為武則天效力。
3.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4.經濟
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5.軍事
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安北始終沒有再收復過。她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不過隨著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在西北,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高宗啟用裴行儉經略西域,於調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鎮。垂拱三年(687年),正當武后忙於篡位時,吐蕃又佔領了安西四鎮,其前鋒直達敦煌。武后稱帝后的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復安西四鎮,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復興。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發了戰爭,雙方互有勝敗。武則天稱帝前,抗擊突厥的大將程務挺因替裴炎申辯被武則天殺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則天稱帝后第5年,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為了爭取中原王朝支援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後來默啜因幫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則天應默啜之請,將六州降戶數千帳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聖曆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準備娶默啜女為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武則天起先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武則天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招募士兵討伐突厥;但實際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一路殘殺百姓,飽掠而去。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狄仁傑領兵10萬,到趙州時突厥人已經撤退,他一面安撫百姓,又嚴令部兵不得侵擾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後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雙方關係時好時壞。 在東北,武則天時期契丹崛起,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翽暴虐無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進攻河北地區。武則天三次派兵討伐,損兵折將,在奚和突厥幫助下才得平定,由此不難看出武則天時期軍事上的總體表現不及唐太宗時期。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當代曹植
文中清照,武中則天。
武則天治國有貞觀遺風,延續了大唐盛世,使國力更上一個臺階。
武則天知人善任,重用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用人制度上,開試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
武則天興修水利,栽桑養蠶。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使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採取相對寬鬆的稅收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殺雞儆猴,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透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政策。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儘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
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武則天為了稱帝而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及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名將,更使突厥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綜上,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其治國有方,功大於過。
-
8 # 看歷史英雄
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治國措施主要體現在人才、經濟、軍事上。
人才任免上
起初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任用酷吏打擊反對她的人;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比如有號稱“君子滿朝”的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賢臣。
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
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2、經濟上
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軍事上
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
9 #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武則天女皇是隋末初唐過渡到盛唐的關鍵人物。華夏第二帝國的曙光在高祖太宗的金戈鐵馬壯烈開國和貞觀文治之後,經高宗武后二人守成進繼,終於在玄宗手上,盛世如開元,開華夏數千年由內自外民族大恢宏氣度,睥睨天下、雄吞四海,如日中天!(大一統王朝四世五世時,開國前期文治武功基業已就,前朝民丁凋零,此時正常執行治理有方恢復,人口財賦國力大爆發)我們從初唐那個十四歲入宮的少女所處的時代背景開始說吧。唐初全盤繼承隋制,自此唐代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文化人文氣度、社會氛圍特點幾乎就是隋代的延伸。更加重要的是唐朝皇室出身於隋朝皇室親戚(隋煬帝和唐高祖是姑表兄弟,二人外祖父都是北周柱石獨孤信),上層建築沒有動過,楊家李家都是北朝關隴軍事集團新貴族的重要成員。也就是說,隋唐易代之事,改朝換代就是在相同利益團體中的兩個成員換了位置繼承繼續。那麼,隋代面臨的社會問題,在唐代也還在繼續面臨著。兩朝皇家更替只不過是因為前任皇家在處理問題失敗後,被踢出局換了玩家。楊家為什麼失敗了?他面臨什麼問題?唐代也將面臨什麼問題?門閥政治!具體隋朝興亡和集權舉措還有門閥政治的來龍去脈,請看這個答案。如何評價隋煬帝這個隋朝末代帝王? - Agoni 的回答前代幾百年大分裂養出來的世家門閥舊貴族,軍功貴戚新貴族,一個控制了吏治仕途文官系統,一個掌握了軍隊實權,皇帝在這數百年門閥政治裡,就是幾個大家族聯盟組成的上層建築領袖,向心力不強,地位鞏固度低,損害了一個巨頭的利益,幾個家族聯合起來馬上就能改朝換代。隋朝根本滅亡的原因,內部高度集權打壓門閥政治,國力用盡被門閥趁機改朝換代。隋代中間管理層和決策高層合夥乘著底層受眾動亂(農民起義)之機,要求更換至高層皇室一家。誰也救不了!好,既然大家知道了唐代也是和隋代相同的關隴軍事集團新貴族出身,利益相關,但接替了楊家的李家,也同樣要掙脫和楊家一樣被門閥控制的束縛,集權,所以全盤繼承隋制。因為楊家做了大半,簡直就是經驗包,高祖開國後,太宗吸取經驗,天縱之才,選賢用能,殫精竭慮、勵精圖治集權治國。在門閥這個問題上,有太宗繼承恢復隋代科舉制時的那句得意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和隋煬帝一樣意在藉此衝擊門閥勢力,打通寒門通往上層建築的通道,改變文官系統管理決策層、政治體制結構。太宗還做了很多,比如貞觀氏族志。當時門閥兩大勢力,舊貴族世家大族(代北、關中韋裴柳薛、山東崔盧李鄭還有江左南朝滅亡後衰落的王謝)和新貴族關隴軍事集團,利用自己關隴軍事集團出身,拔高新貴族地位打壓根深蒂固數百年的世家舊貴族,上層建築大洗牌,次序位置互換,新貴族和皇家繫結,皇家權勢高漲,君權鞏固打壓舊貴族。(太宗別的行政舉措在這先不提了,具體看這個答案唐太宗的集權舉措是什麼? - Agoni 的回答)但是和皇家君權繫結的新貴族在舊貴族失勢後,兩者勢必會分裂再相爭鬥。這接下來的集權事業打壓新貴族關隴軍事集團的任務事程擺上了太宗繼承者的檯面上。出場吧,天皇天后!這第一件功業是和高宗一起做的:1:打擊門閥第一步:剷除關隴集團!高宗年幼登基,朝中大權被新貴族門閥關隴集團長孫無忌、褚遂良一黨把持,他要集權,勢必要除掉這個朝中三十餘年的長孫黨(元勳定策親舅也沒用,這時候就是障礙)。長孫黨幫助早期的高宗處理掉吳王李恪為首的宗室勢力之後,高宗既然鞏固了君權馬上和相權的長孫黨分道揚鑣。高宗借易後的時機和當時想走向後位的武后一拍即合。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侶啊!並肩作戰集權乾死相權把持者長孫黨為首的關隴新貴族。(藉助扶植科舉提拔的寒士庶族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新勢力)長孫黨知道易後不是家事那麼簡單,就是藉著由頭衝自己來的。性命相關,拼死抵抗。長孫黨內部文官和軍隊,軍隊李勣叛變投靠君權王黨。長孫黨全軍覆沒。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韓瑗、來濟、高季輔、張行成全部被廢,關隴軍事集團被結束了統治地位。(這也是中國古代皇帝貴族一體的政體的結束。王與馬共天下,再也不會了。也有不良作用的一點,這一步的集權也有弊端,關隴軍事集團是隋唐立國之本,此時覆滅更改上層建築政治結構,青黃不接,開科舉的寒士庶族還沒有掌握全域性,所以唐廷消除了門閥隱患集權高漲的同時,帝國機制內部出現裂痕,軍事開始衰弱,有擴張機制受阻停滯的風險。但知友 @趙知新 說的導致藩鎮,這個蝴蝶效應沒那麼大,更多還有別的綜合原因 )2:打擊門閥第二步:姓氏錄這是武后後來稱帝自己做的,但都是打擊門閥,一起說。繼承加深太宗氏族志政策,再來一次上層建築大洗牌,在幹掉關隴新貴族之後,進一步削弱世家門閥舊貴族。隋文帝、隋煬帝和唐高祖、唐太宗借勢懷柔、奮力強壓,兩對父子四代人手段使盡,自魏晉四百年九品中正制獨霸上層建築的門閥政治,終於在高宗夫婦手上君主集權突破上升大功告成!(門閥勢力大減,不再主宰上層建築。和新興的寒士勢均力敵。分割相權。唐代中晚期的門閥寒士互相制衡,開始了黨爭。如牛李黨爭。這樣的情況,已經沒有佔有絕對優勢的官僚集團威脅君權了。)在和高宗並肩作戰幾十年開疆擴土後,高宗鞠躬盡瘁了,所有權勢在高宗末期漸漸由武后全盤繼承。武后易後時已與寒士庶族結成利益共同體,籌備北門學士時開始組建權力網。高宗駕崩前兩人一起治國三十年,已有為君之能。廢立中宗試探打擊朝臣底線,平徐敬業大勢在握。(代唐的言論謠言公案,如唐三世後、女主武王這些話,肯定在此時被炮製了出來,引導輿論,增加政權合法性。後來還以佛教理念衝擊男權的儒家思想,所以後人說武后信佛,其實只是為了鞏固合法性找到新支援理念。)正式遷都洛陽擺脫唐臣密集控制地。最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登基稱帝!建明堂(永珍神宮),以此為權力中心,正式開始全盤主導行政:3:武后為了稱帝集權大殺李唐宗室,地方實權派的高祖太宗子孫傷亡殆盡。在鞏固地位的同時也為朝廷集權加強起了作用。4:大開科舉,重用寒門。鞏固帝位後,武后開始接著進展集權事業。新舊貴族門閥在朝堂好不容易挪出了空位,把隋煬帝和唐太宗的科舉制發揚光大,啟用狄仁傑、婁師德等名臣,提拔姚崇、宋璟(玄宗時與太宗房杜並稱的盛世治國宰相)等年輕寒門士子進入朝廷中樞。充塞代替門閥大族失勢後留下的大部分決策管理層空位。新開制科(皇帝臨時設題破格提拔快速升遷)和武舉。這些寒士經四百年門閥政治黑暗不得有一展所長的舞臺,這時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利益關聯之高,絕對死心效忠於君權皇室!武后一朝號稱君子滿朝。5:重用酷吏,開啟告密恐怖監視傳統。目的很簡單,女子登基為帝,和上述行政舉措的君主集權至高作用一樣,這之外,還承擔了鞏固武后一人權勢的作用。6:經濟上,"勸農桑、薄賦役"。施行自己當年的建言十二事,加強地方吏治,大力扶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結構,經濟平穩上升,為之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7:軍事上。鞏固初唐前期擴張的疆土,維繫國際上的天可汗體系和國內的州縣二級制。因為前期稱帝集權殺了一堆宿將,均田制此時也在正常進展中衰落,搶救無效,府兵制府兵減少開始瓦解。對外擴張機制處於即將停頓轉變政策防禦的時期。在北方無力強制直接控制蒙古高原的胡族(突厥、回紇、契丹等,唐時漠南漠北民族複雜多樣),以胡制胡,讓後突厥政權復國臣服藩屬。西北吐蕃勢力增大和睦關係轉為競爭關係,為了西域控制權這個天可汗體系至關重要的據點強力打擊吐蕃。東北契丹初綻頭角,打壓控制。所有軍事舉措武后在時勢把握上都很高明正確的處理著,沒有大錯。(我對武后行政治世的評價:大戰略方向稱職高明,無大錯。為求鞏固自身帝位,經營三十年,登基前一系列政治行為,引導輿論、強權打壓、反覆試探、恐怖監察、衝擊舊觀念等,步步為營力求穩妥。在鞏固自身帝位的同時,集權上升,君權高漲,文官系統大換血行政機制清明,為玄宗留下一整套人事好班子和基業。稱帝時為了上位損害朝廷君權下的宗室勢力動搖了統治,但完全掌控局勢很快走回正軌,無關痛癢。總體來說,武后四五十年的行政舉措都很英明。縱有小過,瑕不掩瑜。)神龍政變,女子在父系宗法社會要立廟享祭還是要把權位正統還給兒子。她違逆不了整個世界的執行規律,但她畢竟贏了一次,做得不能更好了,武后就是女子在文明世界步入父系社會後在君主制農業社會里的最高峰,沒有第二人能超越。60多歲登基,80多歲走了。年輕貌美時見過華夏數千年來不世出前五的英主雄主,當過他的妃子,繼承了他的事業和他的兒子一起戰鬥,而後繼承衣缽,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在自己孫子手上實現了人文氣度和文明強度的華夏最高峰、最強音。
-
10 # 孟祥磊
先說結論,武則天在執政期間,國家相比“貞觀之治”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郭沫若稱之為“貞觀遺風”。
下面將從武則天的治國措施的正面和負面兩方面闡述:
治國措施正面武則天執政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在皇帝史上也是非常長的執政時間了,而在這期間其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
一、重視人才,發揮其用,加強統治地位的同時治理天下
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擴大選官範圍,選拔了不少賢才。而且破格選用,不計門第,一律量才使用。號稱“君子滿朝”,這些賢才是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而且還有很多人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
“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新唐書》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二、輕徭薄賦,發展農業
規定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為重要指標,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的則給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社會相當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反面舉措一、任用酷吏
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
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
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二、均田制瓦解時,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而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其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正因如此,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武則天尊崇佛教,所以建了很多的寺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四、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導致國家防禦力量弱了很多,在一段時間內的戰爭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及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使後突厥擴張佔據了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整體評價還是對得起這個稱號的。
-
11 # 徐徐風來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她自稱“聖神皇帝”,建立了大周王朝,改元天授。武則天執政多年,治國有方,周朝也延續了唐朝的繁榮興旺。武周時期,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昌盛富強。
武則天統治時期治國有方主要表現在提倡科舉,能夠破格用人進一步發展了科舉制度。武則天透過科舉選拔了一批傑出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中流砥柱,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後來成為開元時期的賢相。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
武則天統治時期治國有方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武則天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她實行了“勸農桑,薄賦稅”政策。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社會是相當安定,人口顯著增長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國力增強,史學家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12 # 風無蹤跡000
武則天一一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被稱為一代女皇。
在鎮壓掃蕩了反叛勢力後,在公園690年67歲的武則天自立為帝。
武則天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與豐富的政治經驗,通文史,多權謀。在她登上皇帝寶坐的十幾年裡,天下太平,欣欣向榮。她始終在注意嚴酷的鎮壓一切可能的反對派,同時也在採取一系列明智進步的政策措施。
在經濟政策上,武則天“重農商,薄賦稅",獎勵生產。經常向大臣詢問了解每年的農業生產與收成,並派出巡撫到各地瞭解生產情況,得到第一手資料,作為她制訂政策的依據。她對地方官吏獎懲任免的很重要根據就是生產的收成與社會的穩定。
在政治上,她在嚴酷鎮壓政敵的同時,又採取各種措施,不拘一挌地提拔重用不同型別的人才為已效力,比如姚崇,狄仁傑,宋璟等一大批人,都是被武則天破格提成為保護國家的棟樑之材,在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武則天在其執政其間也用過許多酷吏,也寵幸過一些佞人,但她能完全控制他們,不給他們重權,不輕信他們對忠臣汙陷的饞言。
在軍事上,成功的組織了屯田,收復安西四鎮,擴大疆土,鞏固了邊界。
在文化上,她大力提倡與賞賜,規定朝臣參予朝會,不可無詩,對有文才的人不吝賜官,更有官至宰相者。
武則天數十年的執政,用她的政績為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登上了頂峰,為唐代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
13 # ZzzC史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武則天是我十分欽佩的人。作為一名女子,她身上的政治才能絲毫不遜色於其他人,以下便是我對武則天在位期間的治國措施的總結:
一、打擊封建保守的門閥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便著手處理反對她當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將他們悉數貶謫至邊遠地區,終生不再複用。
武則天此舉,在我看來有一種殺雞儆猴的意味。對於這些勢力強大,卻固執保守的關隴集團依附者,僅僅將他們趕走,是無法斬草除根的。因此,當武則天上位之後,她立即著手打壓關隴集團,而後採用遷都洛陽的方式,讓他們與自己的本地勢力產生地域隔離,而後一步步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
這盤踞唐朝勢力多年的關隴集團,終於被瓦解,標誌著他們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正式終結,為政治局勢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重用寒門,發展科舉,政治清朗武則天在位期間,大力倡導教育。她打破常規,大量起用寒門子弟,創立殿試和武舉,命九品以上的民吏自舉,為唐朝政治的發展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為前線軍事的穩定提供保障。
武則天廣納天下英才,知人善用,賞罰分明。儘管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於不稱職的官員亦會加以懲戒,甚至是罷黜;在她的帶領下,唐朝政治逐漸清朗化。
此外,她還在用人制度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提高進士科的地位、開創殿試;設立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只要是人才,不論出身、背景,她通通接見、起用,讓大批寒門子弟有了一展才華,實現宏偉抱負的機會。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親策貢士於洛城,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舉人材。反所舉,不盤其身,皆加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校書郎。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
任用酷吏,民聲載道武則天在位後期,統治漸漸穩定。為鞏固統治、掌握大權,武則天開始啟用酷吏,採用嚴刑酷法,甚至親手毒死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
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設計讓兩大酷吏互相殘殺,解決了酷吏之一週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武則天又下令殺死剩下的酷吏來俊臣,這也標誌著酷吏史的結束。
因此,武則天在政治上的措施有褒也有貶。褒揚者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但貶抑者卻認為武則天重用酷吏、為禍民間;允許外戚干政,擾亂朝綱;寵幸男寵,生活糜亂,讓政治陷入黑暗。
究竟何種觀點才是對的呢?我認為還有待商榷,不能一概而論。
興農桑,薄賦稅,經濟繁榮發展武則天在位期間,十分重視民生髮展。她在《建言十二事》中曾提出“勸農桑,薄賦役”的政策,並依託一系列措施推行,讓百姓生活得到保障:她興修水利工程,灌溉民田,並下令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取得顯著成效,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除了農業的發現,手工業也十分繁榮,其主要表現在採礦業、紡織業和鑄造業上。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市”的數量增加,城市貿易發達。
《兆人本業記》:
“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
《禮記·禮運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而後,武則天又親自編撰了《兆人本業記》一書,頒發到各州縣地區,鼓勵當地興農桑。同時,武則天還注重地方吏治發展,對地主官吏嚴加管控。而對於因土地兼併而失去避所只能逃亡的農民,以及均田制瓦解帶來的難民,皆採取寬容的政策,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土地,引導他們安家落戶。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局勢安定和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勞動力數量劇增。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到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唐朝人口數量由380萬戶增加到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伴隨著均田制的瓦解,大量民戶開始逃亡。流民數量的增加,給政府的管制增添壓力,也讓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加劇社會的不穩定。為鞏固統治,武則天稱帝尊崇佛教,教導民眾忍受苦難,潛心修行,安撫民心。而後,她又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並貫以天堂美名,以此控制民眾思想。而這些浩大的工程,也在無形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推行女權主義者的同時又擁護男權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則天雖打破了前例,但她依舊擁護男權主義,為何如此說?因為她即使為皇,也未曾給其他女性安排個一官半職,讓她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同其他的男兒一樣,可以出頭露面,可以在朝堂上激揚文字。即使是她最欣賞的上官婉兒,也僅是被封為才人,以高宗妃嬪的身份擔當機要秘書一職;即使是她最疼愛的太平公主,武則天也教導她“內與謀,外畏檢”,以此作為自己在武周的天空下找到安身立命之處的準則。
所以我們可以說,武則天即使坐擁至尊皇位,她也不曾清晰地反對過男權。都說“古生女,弄之瓦,明卑弱,臥床下”,所以這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女權主義者,也都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也曾經擁護過男權。
註釋:“古生女,弄之瓦,明卑弱,臥床下。”意為:古代要是生女兒的話,生下來頭三天就給她放到床下,給她一塊紡錘讓她去玩弄,同時祭告祖先。讓女子明白男女有別,男主外,女主內的倫常大道。與之相對的是生兒子,如果生了男孩就睡在高大的床上,給他非常華美的盛裝,給他玩弄玉石做的圭璋,稱為弄之璋。
參考文獻:《武則天與洛陽》《三教諸英》《武則天》《兆人本業記》
-
1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武則天很早就專注治國理論研究,考慮唐代經濟發展的走向。她地位穩固後既向唐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
上元元年(674),(武則天)進號天后,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位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如;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帝皆下詔略施行之。十二建言是成熟的政治建言,是一套具有重大意義的治國方針,既是政治綱領,又是實施措施。她的治國綱領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贏得百姓的擁護。她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為高宗治國發展指明瞭方向,為國家發展贏得了希望。
(一)勸農桑、薄賦徭。農桑是武則天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措施。她二次進宮,每年三月親蠶祭祀,把發展蠶桑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第一要務。此後,唐朝的絲綢業的發展達到極致的繁榮,產品遠銷亞歐市場。
薄賦既是輕徭薄賦的而經濟思想,又是立民為本的政治手段。《孟子·盡上心》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科使富也。”薄賦有利於發展生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輕徭則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緩和階級矛盾。
(二)給復三輔地。漢景帝二年(前155)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武則天恢復三輔給“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官員管轄,目的是穩定唐都長安有序治理。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公元674年以來,吐蕃、突厥、遼東常擾邊,天后建議息兵講和。停止用兵,平定新羅就是一例。對外講和,對內講德治,達到仁治天下,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全國禁止官員浮誇和淫舌,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主要抓整治官僚主義,廉政建設,潔身自好,從我做起。
(五)省功費力役。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建設,杜絕一哄而上,節省國家每一筆開支,把錢用在刀刃上;特別是財政官員要管好國庫,提倡勤儉節約,禁止濫用勞役。
(六)廣開言路。令華人暢所欲言,聽取人民意見,聚集人民智慧,為國所用。
(七)杜讒口。教育華人要有品德休養,不要妒忌人,不要說人壞話,更不能誣陷別人。
(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教育朝廷官員要讀《道德經》《孝經》《論語》,每年讀一經,並用於實踐。此類書是培養品德的好書。特別是對王公和高管,要求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用言行來影響百姓。道德培養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武則天推行的孝道文化,父母亡,需要守孝三年。周禮雖然繁瑣,但體現了仁愛,從簡傳承是必要的。
(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在高宗皇帝上元年間之前立過功的勳官、勇士、烈士,國家都要表彰,付給撫卹金;不給就追究。這是武則天對於獻身國家事業的功臣的重視。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給京官增加俸祿,目的是調動起積極性,多為國家出力。這又團結了官員,使政權組織更加穩定。
(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對任職很久有才華的官員進行晉級提升。這體現出武則天重視賢才且能用好人才、不分背景、身份,只要有才華就可以得到提升。
高宗採納了她的建言,把它當作治國方針,保持了唐朝的穩定與繁榮。高宗去世第二年的垂拱元年(685),武則天命令精通律法的韋方質對國法進行仔細修正。本著約法省刑的原則,制定《垂拱式》20卷、《垂拱留司格》6卷及《垂拱新格》2卷。這些條文,貫穿了武則天無為而治、以德服人、不 濫用刑法的思想。
武則天頒佈的法律條文,傳遞出一種男女平等的資訊。十二建言第九條要求:父親健在而母親故世,為人子者應該服喪三年。這在當時是對男權思想的挑戰,主要針對董仲舒提出的以“三綱五常”為體統的儒學教條;同時也暗暗針對長子世襲制,為其稱帝進行倫理鋪墊。
法制制度基本形成後,武則天著手對大臣進行思想教育。她令文人撰寫《臣軌》發給大臣每人一冊,《臣軌》即為人臣應當遵守的規矩和標準,包括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等十章,作為臣僚的座右銘與士人貢舉習業的讀本。
她還命人作《孝子傳》《少陽正範》賜太子李賢。武則天教育大臣、教育兒子實現“母儀天下”的目標。她還撰寫了《列女傳》《百僚新城》《樂書》等千餘篇,成為治國系統理論。
武則天垂拱元年正月下敕,將御史處分下級權力收歸中央,由她裁決。二月調整登聞制度,讓臣民上訪伸冤有機會;可在西朝堂擊鼓立石,聲音能傳到明堂入天子耳,以利於解決過去的重大冤案。
垂拱四年(688),武則天在穩定政局後,果斷結束了失人心的酷吏政治,轉而對銓選制度進行大膽改革,開制科考試招納賢士,選拔國家所需人才。詔書一下,洛陽湧進考生上萬人。
從“十二建言”綱領到《垂拱格》的制定,從道德理念的養成到招賢納士的人才政策,構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治國理論。這些上層建築建立在破舊立新的基礎上,是武則天在治國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
回覆列表
武則天統治時期治國措施如下: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透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77]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製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範圍。
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所說:“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說:“(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計程車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蒐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鑑》所評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31] 。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儘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武則天稱“天后”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在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及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