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正說歷史的方老師

    以下是我的觀點。

    導讀

    我們都知道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南韓是戰國七雄之一。

    那南韓怎麼出現的呢?

    1.南韓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

    那為什麼南韓在戰國七雄中最先滅亡的?

    1雖然南韓成為諸侯國的身份,但是所處的地理實在很尷尬,南韓地處中原,東部和北部被魏國包圍,西部與秦國接壤,南部與楚國隔江相望,基本是沒有擴張領土的空間,所以在戰國七雄中,南韓的疆域是最小的。

    2.正是因為土地有限,缺少發展空間。導致南韓不僅強盛的時間短,還在後來成為其他六國的"欺壓"物件。例如馬陵之戰是的結果。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晚年南韓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衝地。

    3.最後的結局

    秦國大舉進攻南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南韓而起,充分體現了南韓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在前230年,南韓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以上就是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觀點。

  • 2 # 歷史解說

    在秦朝準備滅掉其他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我們瞭解最先被滅掉的就是南韓,南韓是這幾個國家裡最弱的。這也在三國分晉這個事情上體現了出來。

    為啥在這個事情中南韓就到了底層了呢。便宜沒怎麼佔著,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原因。第一個是南韓欠缺領導:小時候學過圍魏救趙的歷史故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就很強壯。而魏國的死對頭趙國打仗還總打不贏魏國。這就要說說南韓了,三個國家中兩個實力最強的在打仗。南韓為了保護自己就投靠在魏國身邊。魏國透過國內的變法變成了大強國。之後的領導人也很會治理國家,廣用人才,選用賢能,一些小國家都不敢和魏國敵對。

    衛國,宋國,鄭國。齊國,楚國等都被魏國打敗過了。所以後來無奈的趙國就開始遷都,不想被魏國打,首都遷都到邯鄲。到了魏惠王的時候。趙魏兩國的關係有轉變好。後來秦國和魏國的戰爭敗了,南韓也想來湊熱鬧,但是敗到了宋國手裡。

    二:落後的經濟:

    一如果一個國家看它的發展如何,那麼一個是經濟發展,一個就是軍事。經濟發展好了,奠定好基礎才能有其他可能。南韓的性質比較尷尬,沒有商業化模式的發展,就是靠著橘在國家之間的這個地理位置,才有點商業發展 。沒有什麼可發展的,只有農業的支援怎麼夠呢、如果一旦開戰,就只有被哭的份了。

    三:不利的地理位置:

    在三國瓜分晉國的時候,魏國提前下了手。把晉國的商業中心地區都給牢牢的攥在了自己的手中。趙國呢,也分到 了一些糧食產地的地區,也不錯了。除了這些,晉國還有養馬的好地方,一些牧場啊什麼的。但是南韓在一開始就是很弱的。所以再怎麼樣也不會突然變強大的、南韓的地理位置是沒有險要之地可以防守的地理位置、

    四:國內體制:

    這一點上說的是政治體制,南韓的思想還是比較陳舊的,不動懂得變革,還是在按照以前的方式去管理、就像是之前被滅掉的晉國一樣。這樣下的陳舊祖制,會讓一些勳貴大臣,王公貴族的勢力越來越大,皇帝權利反而越來越小,如果一打仗的話,就是被人會團結,自己保命。而魏國呢,透過自己的變法強大了起來。趙國是因為有國內的軍事,所以這一對比,很明顯的南韓最弱。

    對於這以上幾點來說,不管是綜合的,還是說某一點,都是最弱的,這也奠定了南韓的地位,以至於最後秦國統一直接先找它下手。不過從三國分晉這個事情上看,南韓在夾縫找中生存,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沒,只能是依附其中的強國魏國,但是它卻沒有學習到魏國的生存法則。

    只有不斷的前進,你才能更加的強大,如如果南韓也能夠效仿其他國家進行變法。也許結局就會好一些吧,太強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起碼把國內的經濟發展起來。可是南韓的領導人顯然意識不到這一點。

  • 3 # 大黃扯點歷史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南韓首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南韓滅亡。南韓在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以下具體說明。

    先天不足

    我們知道,南韓源自於趙魏韓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的時候,魏國得到了河東地區,河東是開發最早的、最肥沃的區域,擁有晉西南,渭北平原這些產糧地,這也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天下的重要資本;趙國得到了太原盆地,之後又得到大同盆地,還有河北山麓一塊,雖然比不上河東之地的肥沃,但戰略位置極佳,也算差強人意。

    而南韓並沒有分到出名的產糧之地,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黨高地和宜陽鐵山,上黨高地地勢險要、俯瞰四方為兵家必爭之地,後面秦趙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爭奪此處,而宜陽鐵山加上南韓掌控先進冶鐵技術,使得“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表面上看這兩處是南韓的優勢,但有實力才能發揮優勢,沒有實力就只能是取禍源頭,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南韓的上黨和鐵山都是引得四方覬覦的寶物,而南韓自身又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來充分發揮優勢,於是就只能在不斷的戰爭中逐漸消耗國力,走向滅亡。

    地理位置

    這個也可以看成是三家分晉的後遺症之一,本來晉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能夠成為和齊楚並稱的超級大國,靠的就是自己的國土面積、人口這些硬實力。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實力一分為三,趙魏韓每個國家的實力都不及晉國,仍處在中原四戰之地,並且平白地多出了兩個鄰國。

    這其中以南韓的地理位置最差,北邊是戰國首霸魏國,南邊是戰國賬面實力最大的楚國,西邊則是後起之秀秦國,這三個國家都是好戰分子,南韓的日子可想而知。南韓的四周都是強國和大國,這讓南韓無法擴張自己的疆域,反而要面臨被進攻的壓力,其戰略空間被明顯壓縮。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南韓正好是秦國東出的第一站,秦國想要統一天下,採取的是遠交近攻之策,首先掃除的必是南韓。與之相對應的是,齊國離秦國最遠,因此是秦國一直結交的國家,因此在六國之中最後滅亡。

    沒有戰略縱深

    同上面的地理位置一脈相承,由於南韓的戰略空間被幾個強國不斷壓縮,使得南韓向四方都無法拓展領土,因此也就無法建立有效的國土戰略縱深。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都曾先後被吳國、秦國攻破,雖然元氣大傷但仍能復國,苟延殘喘,就是因為楚國土地太過廣袤,哪個國家也無法一口氣將其全部消化,因此楚國可以東山再起。

    歷史上的沙皇俄國和蘇聯,被拿破崙和希特勒打得一潰千里,但人家國土縱深太大了,打著打著法國和德國就沒有後勁了,但俄羅斯還可以繼續誘敵深入,最終拖垮了這兩個軍事強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就是戰略縱深的重要性。

    南韓由於沒有寰轉的餘地,因此秦國稍微一發力,就滅國了。

    變法不徹底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著名的商鞅變法外,實際上在這之前魏國曾有李悝變法,楚國有過吳起變法,之後有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和商鞅同一時期的南韓也曾有過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也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法家三學說中,商鞅強調“法”,慎到強調“勢”,而申不害強調“術”的作用。所謂“術”簡單來說就是君主統御臣下的手段,當然申不害的“術”也是在執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

    總的來說,申不害變法雖然使得南韓短暫強盛了十幾年,但他的理論學說主要是為了增強、鞏固君主的地位,而且太過於依賴君主個人,韓昭侯和申不害一死,南韓又迅速衰敗了。相對於秦國、趙國、魏國等國的變法,南韓的變法具有不徹底的問題。並且,對於軍事上沒有徹底變革,加上缺乏名將的率領,南韓在軍事實力上可以說是戰國最弱的。

    綜上,南韓作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滅亡的,可以說是先天的底子不好加上後天人為改變不夠的必然結果。

  • 4 # 公元前

    這和秦國的進攻策略有關。

    一、秦國為什麼要第一個攻打南韓

    (1)秦國的東進策略:秦國一直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南韓離秦國最近,自然成為秦國最先進攻的物件。

    (2)南韓的地理位置:南韓當初攻打其他國家能夠成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但是它被秦國第一個攻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戰國時,南韓是發生戰爭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因為它控制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戰爭的樞紐”。

    (3)南韓的實力不強: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南韓足夠強大,那麼秦國肯定不會第一個攻打它,甚至秦國都不敢東進。

    秦國滅亡六國的順序: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其次是趙、楚、魏、燕、齊。七國中只有南韓實力是最小的。

    二、秦國的進攻政策

    秦國在滅六國前實行的是連橫政策、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消滅的策略,那麼將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指向南韓,也不足為奇。

    想要逐個突破,在一對六的形式下,秦國自然不可能貿然行動,所以它要想找一個小目標試試,於是離得最近的南韓就成了秦國的第一個試驗品。沒想到南韓這麼容易就拿下來了,後來秦國發現六國合縱並不緊密。

    三、南韓的地理位置

    南韓的弓利不僅是強箭之利,而且南韓還佔了一塊風水寶地。

    南韓控制的地區是河南中部和河南西南部(今天的河南鄭州,許昌,平頂山和南陽四塊寶地), 是戰國時期戰略咽喉要地。

    南韓被圍在中原地段無法發展,對於南韓來說是一大害。但是實力強勁的秦國來說,南韓佔據的戰略要地,可謂是“天下之樞紐”。

    四、南韓變法不徹底

    南韓韓昭侯執政時期,重用申不害為相,國富兵強。但是申不害實行的變法並不徹底,侷限性很大,效果甚至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

    南韓受困於自身條件的影響,即使經歷了國富兵強,但最終也抵不過歷史前進的腳步。甚至南韓滅亡之後,南韓貴族後代張良還在招募死士,刺殺秦始皇,企圖恢復南韓。

  • 5 # 安殊意

    1.七國中實力排行倒數。

    2.離秦國最近。

    3.自己又搞不起像樣的合縱。

    終上,必死無疑。

  • 6 # 宰相門前走狗

    戰國末年,秦國發起兼併天下之戰,第一個目標就對準了南韓,發起了閃電戰,幾乎在一天內便亡了南韓。那麼,南韓為何是秦兼併六國的第一個目標呢?

    其一,地理位置使然。南韓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處於秦、魏、楚之間,橫在了秦國經函谷關東進的必經之路上,南韓不亡,則障礙不除。

    其二,疆域狹小。由於南韓多年來與秦相互征伐,疆域不斷被蠶食,到秦王政時期,南韓的疆域僅為晉文公時期的三分之一,只剩韓都和十幾座小城池,沒有戰略縱深,極易被攻佔。

    其三,秦國的滲透和分化。秦在伐韓前誘使南韓南陽郡守內史騰主動向秦國投降,將自己管轄的領地全部奉獻了出來;南韓的南大門就此被開啟,秦國軍隊可以長驅直入直搗韓都。

    其四,南韓的國君不思進取。南韓的末兩代國君韓悼惠王、韓安不能重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致使其出走秦國,從而失去了富國強兵的機會。據《史記》載:秦王讀了韓非的《孤憤》、《五蠹》之書後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戰國時期的南韓雖然地域相對狹小,然兵利而士勇,只要治理得法,依然可以稱雄於世。正如蘇秦合縱時遊說韓宣惠王所言:“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繼、鍪、鐵幕、革抉、繽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由蘇秦之言可見,南韓原本還是有其自身優勢的,只要勵精圖治,用人得當,國土可以擴張、國力可以增強。然而碰上了一代代無所作為、苟安於世的國君,想不亡國也難!

  • 7 # 晉頤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南韓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末期的南韓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南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南韓而起,充分體現了南韓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南韓軍隊屢戰屢敗,成為關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 8 # 小傷聊史

    在戰國七雄中,魏國首先稱霸,魏國之後秦齊互霸,楚國是老牌強國,趙國後期胡服騎射異軍突起,燕國也在燕昭王的帶領下曾短暫強盛,只有南韓在七雄中一直弱勢,直到最先被秦滅亡。先天不足

    南韓和魏趙一起在三家分晉後建國,晉國一分為三後實力大幅削弱也是必然,在地緣上趙國在北方處境略好,而魏韓兩國地處四戰之地,處境十分艱難,這時候已經不和春秋時期一樣國家林立,已經沒有了那麼多小國當緩衝地,所以很容易四面受到攻擊,大大限制了發展。

    錯過發展最佳時機

    魏韓兩國地處四戰之地,魏國魏文侯首先看到了危機,並首先在魏國進行變法,使得魏國稱霸諸侯近百年。

    與魏國相同處境的南韓被魏國領先後,可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雖然南韓有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但這時齊魏秦楚已經崛起,各國已經容不得南韓發展,南韓也只能做齊國圍魏救韓的炮灰了。

    四面受敵

    在戰國初期各國內部相對都比較混亂,無暇爭霸,魏國也趁機建立霸業,不過隨著秦齊楚等國紛紛覺醒,四面受敵的劣勢也顯現出來,穩坐百年霸主的魏國也很快倒下,霸主魏國尚且抵不住四面受敵,作為魏國小弟的南韓就不必說了。

    魏國沒落後,齊秦開始爭霸,魏韓兩國成為了齊楚兩國的緩衝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韓更難發展。

    齊國沒落後,秦國基本一家獨大,這時的秦國開始肆無忌憚,南韓也成了秦國東進的第一打擊物件。在之後秦國最後的敵手趙國衰落,秦國更加暢通無阻,作為秦國必經之地的弱小南韓首先被滅也是必然的。

  • 9 # 絕塵的時光

    南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一分為三而來,雖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力卻較為弱小,夾雜在各強國之間,北為趙國,東為魏國,南為楚國,西為秦國。且南韓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個障礙,也是最先滅亡,那麼具體有哪些原因呢?

    一、南韓實力弱小的原因

    南韓雖為七雄之一,但是國土面積和實力卻為七國中墊底的存在,早年間韓昭昭侯和秦孝公分別任用申不害和商鞅變法,申不害重用"術"而商鞅重"法",申不害變法沒能讓南韓成為強國,因為他的變法不徹底。而商鞅的變法讓秦國一舉成為七國中的強國,南韓只能在列國的夾縫中生存,所以也是帥先滅亡的一個原因。

    二、南韓地理位置成為其帥先被滅亡的原因

    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素有統一天下的決心和夙願,而且秦國採取的逐個擊破,慢慢蠶食的政策,先有張儀的連橫之策,後有範睢的遠交近攻之法,使秦國國力和領土不斷擴大,而南韓是擋住秦國東進的第一個障礙,不滅南韓秦國則只能永遠守衛那函谷關內的寸土之地,所以當秦國強大之時,勢必首先攻取南韓。

    三、南韓的軟弱也成為其滅亡的原因

    在秦趙長平之戰前,韓王擔心秦國的虎狼之師攻伐,於是想直接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以期得到趙國的庇護,然而長平之戰時南韓並未幫助趙國,後來趙國戰敗,南韓也自身難保,所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南韓的軟弱也是其滅亡的一大原因。

    結論

    南韓的滅亡有其自身的軟弱和弱小等內在因素,也有其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但是南韓能被第一個滅亡,總有其自身的弊病所在。

  • 1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南韓最先被強秦滅亡,不應該讓人們感到奇怪。因為秦國要開啟東出討伐天下之路,首先就得佂服三晉。三晉位於天下之中的位置,恰好堵住了秦軍東佂的道路!

    (韓王)

    想當初秦穆公空有經略中原的志願,但卻因為晉國的堵截而始終無法達到目的。而後秦國雖經過商鞅變法的改造,擁有了逐鹿中原的能力。且又有司馬錯奪取巴、蜀兩地,佔據西南糧倉的加持,已經具備了“足食、足兵”的實力。可卻依然無法在沒有佂服三晉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地掃蕩天下。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三晉(韓、魏、趙)橫亙於天下之中央,其位置之重要無以倫比。若是秦軍不能佂服三晉,便向燕、齊、楚三國展開兼併之戰,則勝不能據其地,敗不能返秦國!

    因此三晉乃是秦國必欲掃平之而後快的標靶,不過吃柿子要撿軟地捏。固然以秦國虎狼之師,掃蕩六國之中任何一國,皆罕有敵手。但卻不能樹敵過多,以免在迫使六國再起合縱抗秦之心。於是秦國就把目標對準了國力相對薄弱的南韓,而曾經有過“強弓勁管自韓出”的南韓,在飽受了秦國的侵略之後,早已是心力俱疲。故而韓王很早就向秦國“稱藩內附”,主動將自己降為秦王駕下的藩臣。希望藉此滿足秦王的虛榮心和貪慾,給南韓保留一線生機。

    (秦始皇)

    然而儘管韓王很恭順,但還是無法阻止南韓亡國所命運。這怪不得韓王,因為南韓的實力太薄弱了,硬抗是抵擋不了秦軍的。雖然他的恭順也沒能挽救南韓,但畢竟還是避免了南韓在兼併戰爭中更多的流血,和無謂的犧牲。當然也怪不得秦王,因為在秦強六國弱的形勢下,秦國已經具備了一舉掃平天下的有利條件,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勝戰要素,也都在秦國這邊。所以己經喪失了抗秦能力與信心的南韓,當然會因其實力最弱,而成為被秦軍掃滅的第一個諸侯國了!

    (秦滅六國)

  • 11 # 歷史小公子

    在筆者看來南韓最先滅亡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的!

    南韓獨特的地理位置

    三家分晉時,南韓得到了上黨高地,它東瞰邯鄲,北危晉陽,南臨大梁,雖然不是最肥沃,也不是最大,卻是最好的戰略要地

    面對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如果秦國想要東出,徹底統一天下,那麼,首先就是要兼併南韓,再對其他國家用兵才是上上之策!

    南韓兵器甲天下

    就像當時齊國的富庶一樣,南韓出了名的就是武器好

    南韓弩,當時盛傳“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射程能達800米,再配上豐富的鐵礦以及先進的鍛造工藝,便成為南韓安身立命之本

    而秦國已經養有大量的馬匹了,如果再徹底攻打下南韓,獲得南韓的弩箭,那麼,絕對優良的武器,必然會讓秦國戰鬥力提升幾個檔次,那可是對付山東諸國的利器。

    南韓相比其他諸侯實力略有遜色

    雖然南韓經歷過申不害變法,三家分晉時是是萬乘之國,但是此時的南韓已經日落西山了,經過秦國幾代人努力,已經達成了出東出目標。

    而東出最直接受害者就是三晉,可三晉中屬南韓弱小,而作為弱小的代價就是要付出足夠的地盤,

    就這樣,到秦王政時代,南韓就是最好欺負的那個,你讓秦國先滅他,獲得武器,和優越地理位置這可能麼?

  • 12 # 京豬大將軍

    南韓所處的地理位置惡劣,幾乎沒有發展空間,導致南韓終戰國一世,在七雄中的排名都是倒一,倒二。

    三家分晉後,圍繞南韓的勢力中,只有僅剩洛陽王畿的周王室,和被晉楚夾殺的鄭國,比南韓弱小。

    南韓花了幾十年,費盡力氣,才趁魏楚交戰時最終吞併鄭國。

    在此之後,除了欺負欺負不能吞的周王室,其餘時間就是被四面圍繞的魏,趙,秦,楚輪番毆打。

    看歷史地圖,南韓的領土變化,除了與趙,魏交換土地,就只有跟隨魏國對楚作戰才南拓了一點地。

    戰國中後期後,強秦露出了它的獠牙,魏國被秦國逼得放棄了西半部,讓南韓暴露在秦軍面前,秦國要東進必先面對南韓,於是,它的一點點土地,被秦國日割夜削,越來越弱,最早滅亡才是最正常的。

  • 13 # 歷史小八卦迷

    成也地理位置,敗也地理位置。

    從此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南韓勢力區域不大。能在紛紛擾擾的亂世中佔有七雄之一之位,南韓佔有的上黨高地的確給南韓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怎麼個好法呢?它東瞰邯鄲,北危晉陽,南臨大梁,雖然不是最肥沃,也不是最大,卻是最佳的戰略要地。據說因上黨高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號稱“天下之樞紐”。

    就因為上黨高地是個戰略要地,各國都想擁有這個“寶地”,為此它也給南韓帶來了滅頂之災。

    秦國的東進戰略

    秦國一直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南韓離秦國最近,自然也就成為了秦國先下手的物件。(這個好像還是地理位置的緣故)

    南韓實力的不濟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依舊不可否認在戰國七雄中,南韓是最弱的那一個。不信,我們試著來對比一下:

    公元前403年-前357年:魏、楚、齊、趙、韓、秦、燕。(魏文侯變法;田氏代齊;吳起變法;衛鞅入秦)。南韓實力排倒數第二。

    公元前356年-前341年:楚、齊、秦、魏、趙、韓、燕。(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南韓實力還是比不過其他五國,穩坐倒數第二。

    公元前340年-前311年:齊、秦、楚、趙、魏、韓、燕。(徐州相王;子之之亂;齊宣王攻燕;楚懷王滅越。)唉,南韓實力依舊倒數第二。

    公元前310年-前284年:秦、齊、趙、楚、燕、魏、韓。(樂毅改革;胡服騎射;趙滅中山;齊國滅宋;五國聯盟。)南韓,你的難弟燕國都趕上去了,為啥你還是在原地踏步呢?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秦、趙、燕、楚、魏、韓、齊。(樂毅攻齊;鄢郢之戰;秦滅義渠。)南韓,你果然是萬年倒數第二啊。

    公元前262年-前221年:秦、楚、齊、魏、趙、韓、燕。(秦國獨霸;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楚國復甦;秦滅六國。)不說了,南韓已放棄掙扎。

    由此可以看出,戰國七雄中南韓一直處於弱勢。它最先被秦國滅亡,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 14 # 小編虎哥

    天下勁弩皆從韓出!這是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對南韓的評價。他還說:韓卒之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他還說: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但不幸的是,在戰國七雄中,南韓首當其衝,第一個被秦國滅掉了。”

    南韓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其初都陽翟(今河南許昌禹縣),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南韓被秦國滅亡,歷時173年。南韓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曆時一百零四年。

    戰國前期,南韓挾晉國餘威,又有著新興國家的活力,一度軍力強大,尤其兵器製造在當時極為先進。

    中國古代兵器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非弩莫屬。

    “秦楚齊燕趙魏韓,南韓貌似戰國七雄之一雄。不過,在戰國曆史上,南韓幾乎是國運最短、命運最慘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只顧自身利益,眼界短淺的國家,對周邊大國犯了一次又一次無可彌補的錯誤,導致國土越變越小,國力越來越弱,最終徹底走向了滅亡。是所謂: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南韓青銅劍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南韓貌似其中之一雄。可是,在並不算長的戰國曆史上,除秦國一統天下成為最後贏家,楚國曾經擁兵最多地盤最大被視為最有實力的選手之一,齊國更是強大到與秦並稱過東西帝,而燕國幾乎滅過強齊並導演了荊軻刺秦這樣的大戲,趙國名將如雲人才輩出與秦軍拉鋸數十年各有勝負,魏國也曾牛逼過盡吞河西之地……

    這些國家,都曾在歷史上被濃墨重彩的記錄過,唯獨南韓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史書上,除了“秦攻韓,陷XX,斬首XX萬”這樣幾處簡短記載,甚至連秦滅韓這樣的滅國之戰也只有寥寥數筆。

    那麼,作為一個開局基礎其實並不差,經濟上也比較強大的國家,為什麼會亡得這麼慘,以至於後世史家不捨得多給點筆墨呢?毫無疑問,自我作死是推動南韓滅亡的重要原因。試想,無論正直如司馬遷還是剛正如司馬光,誰會看得起這等國家?

    靠著變法和經濟,南韓也曾野心不小!

    南韓是“三家分晉”後建立起來的國家,地處中原腹地,北有南太行,南有黃河,依山帶河,交通便利,地盤也算過得去。不過,這種地緣的另一面,就是處於大國爭霸的中心。其北有魏趙燕,其東有齊,南有大楚,西有強秦,生存壓力頗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南韓沒有潛力成為逐鹿天下的角色。

    師從過鬼谷子的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蘇秦,當時曾經高度評價南韓的實力,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

    言下之意,南韓完全具備一個強國的底子。除此之外,南韓境內還有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宜陽鐵礦,擁有發達的工商業和最先進的兵工業,韓弩、韓劍、韓甲都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武器裝備。

    史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

    當然,這個資料記載可能有誇大之嫌疑,現代輕武器的有效射程也不過六百步約500米左右;南韓士兵腳踏連弩而射,能連續發射一百箭,中間不停止。南韓製造的寶劍鋒利無比,臨陣對敵能斬斷堅固的鎧甲、銅盔。南韓的兵器配件也非常齊全,從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絲帶,一應俱全。

    裝備了這些精良兵器的南韓士兵,稱為強弩材士,“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顯然,南韓軍隊,也是戰國時期不可輕視的精銳力量。

    最重要的是,申不害公元前351年為韓相時,實施過改革變法,透過推行“術”治,使南韓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同時鼓勵農耕商貿,整頓擴充軍隊,南韓經濟水平和國防實力由此得以大增。此時的南韓整體國力達到了一個頂峰高度,即使在戰國那樣殘酷的環境中,也一度被大國所忌憚。

    醉心於大國“攪屎棍”角色,最終徹底葬送了這個國家!

    然而,與同一時期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改革相比,申不害在南韓的改革很短時間內就陸續失去了效果,曾經變得強大的南韓很快淪為人見人欺的物件了。根本原因在於,秦國的改革重在“法”,而南韓君主們則醉心於“術”。

    所謂“術”,就是君主駕馭驅使臣下的方法,意思是君主要透過集權和權謀操縱控制臣下,以保持自己的絕對地位。而“法”則是建立從上到下統一的行為規範,以達到團結一心共謀發展的目的。

    換句現代比較流行的說法,“術”好比《如何做一名霸道Quattroporte》,而“法”則是《如何做大做強做世界一流企業》。南韓之“術”,在當時國際政治中的另一個體現,就是擅長利用“陰謀詭計”,欺侮侵佔小國,挑撥大國的矛盾,亂中謀取自身利益。

    當然,南韓也曾從這種“陰謀”中嚐到過甜頭。比如前375年,韓哀侯時期,就利用組織韓魏趙鄭四國國君會盟的時機,派兵偷襲滅掉了鄭國,迫使魏趙接受了既成事實,從而獲得了建國後最大一次擴充。

    但是,處在戰國這樣的亂世,南韓君臣沒有把心思始終用在清明政治、發展生產、增強國力上,反而醉心於玩“權謀”和“陰謀”,眼界短淺而又自私自利,終於在一次次“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權謀中,國土越變越小,國力越來越弱,徹底走向了滅亡。

    比如說,南韓作為秦楚共同的鄰國,本應該努力維持好與兩個大國的關係,搞好平衡,但南韓卻經常自作聰明地妄想兩頭佔便宜。當秦國強勢時,便依附秦國去打楚國;而當楚國建立反秦聯盟時,又急衝衝撕毀與秦國的和約,轉身派兵去攻秦國。

    朝叛秦而夕叛楚的結果,就是使天下各國都覺得南韓極不可靠。最作死的一次,莫過於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是時秦國蜀地叛亂,南韓乘機聯合魏國派兵主動攻秦,由於各有盤算、互相推諉,反被名將白起率10萬秦軍各個擊破,斬首24萬。南韓精銳盡失,門洞大開,從此一蹶不振。

    “鄭國渠”則是南韓的另一個“奇葩”的陰謀。為抵禦強秦軍事進攻,南韓君臣腦洞大開地認為如果給秦國獻策修渠就能消耗對方之國力。擔心秦國水利技術達不到陰謀不能得逞,竟然專門派出了戰國時期最出色的水利工程師鄭國。結果,秦國在鄭國的幫助下,修築成功了“鄭國渠”,引涇水東注洛水,使關中平原變為千里沃野。

    《史記·河渠書》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四萬頃,折今110萬畝。秦得“鄭國渠”後實力大增,不久便開始了橫掃天下的步伐,而南韓則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物件。也成了歷史上的笑柄。

  • 15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但凡說起南韓被首滅的原因繞不開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南韓實力不濟,在戰國七雄中常年擔任副班長的角色。孱弱的國力必然會成為後來崛起者的首攻目標。第二,南韓地理位置兇險,地處九州之中,乃兵家必爭之地。一旦攻下南韓,便打通了東西南北之間的通道。第三,戰國中後期毗鄰南韓的秦國強勢崛起以及它實行的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南韓毗鄰秦秦國,且面積狹小,作為首取之地,再合適不過。

    然而撇開歷史的唯物主義,戰國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天命論逐漸向以強調以人為主的思想靠攏,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潮。同時,在諸侯國內,君主的個人意志對國家的影響越來越重要。以君主為代表的國家管理階層的國家治理思想和能力越來越成為主宰國家命運的主要因素。

    南韓最早滅亡,其根本原因是國家的內在驅動力不足,上至國家統治者,下到大夫臣民,在沒有憂患意識且沒有改革進取之心的情況下,滅亡實屬必然。

    我們來對比其他六國,秦國自不必言,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嬴政都是一代雄主,改革先驅商鞅,輔國重臣呂不韋,名將白起、王翦都是後來秦國一統天下的人才基礎。

    趙國方面,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的前赴後繼,還有名相藺相如,戰將廉頗、趙奢、李牧。

    齊國這廂,齊威王時期的鄒忌變法使齊國得到中興。名將孫臏、田忌、田單也有一時之名。

    魏國方面,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撐起了戰國前期魏國的百年霸業。李悝變法就是其崛起的直接原因。名將龐涓更是大拓魏國國土。

    南面的楚國也有楚威王和楚懷王的治國佳話,同時吳起和項燕的軍事才能也被人們所稱道。

    就是最不濟的燕國也有燕昭王的一時治世和樂毅的強力輔佐。

    反觀南韓,南韓最強盛的時候是韓昭侯在位期間,正是他在位期間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而此時,魏國的霸業正走向衰落,秦國的改革還正在進行,此時正是南韓開疆拓土大增實力的絕佳機會,然而統治者卻只安於自己的所謂民豐國富,他們所期望的僅僅是逃離大國之間的紛爭,於此之外,再無其他想法。 地處中原腹地,農業和兵工業異常發達的南韓就是這樣在統治階級的倦怠思想下一步一步走向亡國。

    思想決定高度,尤其是在戰亂紛爭的戰國,於國家層面內修改革、外謀疆土,這種高屋建瓴的思想意識才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 16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克南韓國都新鄭,俘獲韓王安,佔領南韓全境,南韓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戰國七雄

    雖然南韓是七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但也是萬乘之國,特別是吞併鄭國之後,實力也不容小覷。南韓能成為七雄之一,自然有它的優勢之處。

    1.地理優勢。三家分晉時,南韓得到了上黨高地,它東瞰邯鄲,北危晉陽,南臨大梁,雖然不是最肥沃,也不是最大,卻是最好的戰略要地。

    上黨高地

    2.兵器優勢。南韓令諸侯畏懼的是它的兵器——弩,當時盛傳“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射程能達800米,再配上豐富的鐵礦以及先進的鍛造工藝,便成為南韓安身立命之本。雖然人口不多,卻也有帶甲二十萬,而且士兵的素質非常高。

    韓弩

    3.申不害變法。魏國有李悝,楚國有吳起,秦國有商鞅,南韓也有變法大家申不害。南韓最強大之時,並不是吞併鄭國的哀侯時期,而是申不害變法的昭侯時期。他為韓相十五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六國不敢侵擾。

    申不害

    然而,實力不俗的南韓,為什麼會成為秦國先下手的物件呢?

    1.東進策略。秦國一直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南韓離秦國最近,自然成為先下手的物件。

    2.地理位置。南韓的成功因為地理優勢,失敗也是這個原因。戰國時的戰爭以南韓最多,因為它控制的地區地理位置險要,是“天下之樞紐”。

    3.實力不強。毫無疑問,這也是主因之一,如果南韓足夠強大,秦軍定會繞道,或攻擊楚國,或攻擊趙國,甚至不敢東進中原。

    秦軍

    縱觀兩百多年的戰國,南韓雖然有最好的地理位置,最好的資源,但是四周強國環繞,經常被欺負。秦滅六國,先從它下手,也可理解。

    參考文獻:

    1.《史記·韓世家》

  • 17 # 莽原文士

    在戰國七雄中,南韓最沒用存在感,它先於其他五國被秦國滅亡,有其必然性。下面,小牛就為你分析一下。

    一,南韓在七雄中面積最小,人口也在最少之列,綜合國力最弱。

    南韓位於北緯35°、東經113°交點以南地區,正處天下之正中。它面積大約9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超過200萬,境內還有東西周兩個小朝廷,這個規模在戰國七雄中是屬於最小的。南韓國土雖然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大平原上,但是在戰國時期,那裡水災頻仍,水利設施不足,經常發生河流潰堤和洪水外溢的現象,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和不確定因素,常常發生糧食匱乏的情況。農業基礎先天不足,使得南韓經濟規模偏小,綜合國力偏弱,在七雄中競爭力最差,最沒有發展後勁。

    二、地緣政治環境惡劣,南韓接替鄭國,又成了四戰之地。

    南韓處於天下正中的位置,放在今天可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在先秦諸強爭霸的背景下,這反倒給南韓帶來了麻煩。通向東西南北方向的通衢大道穿境而過,南韓是逐鹿中原的隊伍必經之地。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缺少天然屏障,國土狹窄,也沒有什麼戰略縱深。敵人一旦攻進來,便可以長驅直入佔領全境了。南韓四周有秦國、楚國和魏國這三強,始終處於強大的外力威脅之下。它的西面就是最強大的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以來,秦國一直奉行著向東擴張的基本國策。秦國不僅堵住了南韓向西發展的路線,而且把南韓列為其統一天下過程中首選的鯨吞物件。南韓的南方面對的是二號強國楚國,楚國也把南韓一帶作為自己入主中原的跳板,早有吞併南韓的想法。北面則是魏國,魏國與南韓同屬三晉,可戰國時他們彼此之間如寇仇一般,戰事不斷。滅掉鄭國後,南韓移都新鄭,繼承了鄭國的衣缽,也把四戰之地的風險繼承下來。想當年,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晉國秦國,曾為爭奪在鄭國的利益大打出手,爆發了著名的崤之戰。佔據天下正中後,南韓在七雄爭霸中風險越來越大。秦國向東橫掃六國時,第一個滅掉的就是南韓。

    三、基本國策反覆無常,沒有信用,沒有朋友,四面受敵。

    徐州相王后,南韓也跟著齊魏等國稱王。但是,國王的稱號沒有使南韓君臣振作起來,建立一番事業。他們反倒渾渾噩噩,沒有志向,沒有追求,沒有信心,沒有清晰明確的基本國策。宣惠王時,正趕上秦國有了一個強勢國相張儀,從此後,南韓凶多吉少。南韓遭受秦國入侵,君臣們不是想著積極抵抗,而是異想天開地在秦楚之間做危險的遊戲,幻想與秦國連橫來對付楚國,企圖利用秦楚矛盾而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誰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南韓之舉招來秦國無情的報復,南韓期待著楚國如約派來救兵,可望眼欲穿,也不見楚軍一兵一卒。南韓有苦說不出,不得不乖乖地送出太子倉,到秦國做人質。韓襄王時屢屢遭受秦人入侵,可是,南韓像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似的,秦國越虐南韓,南韓就越跟定了秦國,去攻打楚國。此後,南韓在確定太子人選時,向秦楚齊魏等國敞開,任由他們插手南韓繼承人問題,將內部事務國際化公開化,丟盡了國家的顏面。

    四、割地賂秦,飲鴆止渴。

    大敵壓境,把屢戰屢敗的南韓人嚇破了膽。一聽邊塞警報,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組織抵抗,而是該割讓那塊土地,如何讓入侵之敵消消火,以求短暫的安全。蘇洵寫《六國論》,探討六國被秦國滅亡的原因,一針見血地指出,用土地賄賂秦國,如同割肉,最後導致滅亡。其實,蘇洵的矛頭主要就是對準南韓。韓釐王時,先是26萬韓軍被秦國打敗,後是宛地被秦國攻克,後來,索性南韓割讓武遂二百餘里給秦國。從此後,南韓割地賂秦上了癮,秦人貪得無厭,要改變遊戲方法。他們一片片地蠶食南韓土地已不過癮了,乾脆就開啟鯨吞的模式,今日五城,明天十城,越割,胃口越大。到了桓惠王時,南韓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眼看著上黨郡保不住了,南韓人靈機一動,換了個賄賂的物件,把上黨送給了趙國。後來,在那裡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土地割來割去,實在沒有什麼可割的了,秦人也不耐煩了,直接攻陷了新鄭,俘獲了韓王安,將原南韓轄地變成了大秦的潁川郡。那一年是公元前230年,南韓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諸侯國。

    五、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缺乏優秀的政治人物,君無聖君,臣無賢臣。

    在南韓短暫的歷史中,沒有出現卓越有為的國君,這是南韓之大憾。稱王之後,宣惠王、韓襄王、韓釐王、桓惠王、韓王安,走馬燈一串,可給人的感覺是一個不如一個,根本沒有人可與秦孝公、齊威王相提並論。沒有賢君,南韓賢臣也少。早期出了一個國相申不害,治理南韓十四年,舉國大治,秦國等強敵不敢對南韓用兵,這段時光成了南韓美好的歷史記憶。後來,公仲擔任國相,他淨給宣惠王出些不著調的餿主意,要麼割地,要麼連橫,使國家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可怕局面中。看到祖國處在如此危難之中,有一個賢人為此憂心如焚,他就是韓非。韓非是南韓公子,多次向韓王進諫,主張修明法制,富國強兵,卻不被採納。後來,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說難》《五蠹》,感慨萬千。為求得這樣一個賢人,嬴政下令發兵攻韓,終於如願,韓非也帶著遺憾,永遠告別了祖國。

  • 18 # 亙古懷念說史

    秦始皇十年統一戰爭前南韓被蠶食只有一個郡的面積了!

    南韓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進入戰國時代,魏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還有秦國都曾經先後強大,唯獨南韓沒有特別出彩的表現。

    南韓坐擁三川之地,盛產鐵器,在七國之中南韓的鐵質武器裝備首屈一指。南韓的君主也曾經想要強大,於是進行了著名的申不害變法,但最終卻在戰國首霸魏國的軍事打擊下以失敗而告終。

    魏國霸權衰落,緊接著就是更為強大的秦國崛起。南韓地處在秦國東進的咽喉要道之地,於是成為秦國的主要打擊目標之一。

    在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之前,秦國的歷代君主透過持續的打擊不斷的蠶食南韓的領土。尤其是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之下,南韓的生存空間被大大的壓縮。於是在南韓滅亡前的三十年間,南韓的主要策略是依附秦國。

    以肉喂虎狼,豈能是長久之策?在夾縫中生存的南韓最終被虎狼之秦所滅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公元前230年,先投降秦國的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南韓,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俘獲韓王安,滅亡南韓,設韓地潁川郡。

    綜上所述,南韓在六國當中第一個被秦所滅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南韓朝野上下依附秦國的戰略方針更是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 19 # 合贊歷史

    南韓本來就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國家,他的存在就是六國的悲劇,是秦國的運氣。南韓佔據著秦國出函谷關攻擊六國的咽喉地帶,但是南韓國力卻很弱,自己完全無力守住這個地帶。所以,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壓制住秦國,而三家分晉之後,秦國初函谷關就暢通無阻了。

    不僅如此,從南韓立國之後開始,直到滅亡的二百多年裡,除了極少數時期之外,秦國幾乎始終保持著對南韓有節奏的攻擊,差不多每十年左右,秦國就會進攻南韓一次,這也可以說是秦國季節性,規律性的收割南韓,就像割韭菜一樣。

    在這期間,南韓一開始曾經試圖依託魏國和趙國的支援來抵抗秦國,但是後來卻認為自己在為秦國和趙魏兩國打仗做戰場,所以想投機取巧,也就是被仗義的連橫之說所欺騙,來說賄賂秦國,以避免秦國的不斷攻擊。但這並沒有什麼用,秦國最後還是率先滅了南韓。

    所以說,讓南韓獨立成國,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無論是魏國吞併了南韓,還是趙國吞併了南韓,再依託本國的國力來抵抗秦國,都會好得多,都不會讓秦國那麼輕而易舉的就突破崤涵一線,但不幸的是就是南韓存在,而且始終保持著獨立,這是六國的大不幸。

    也是因為南韓保持著獨立,但是卻又無力自己獨立抵抗秦國,所以南韓如果受到秦國攻擊,趙魏兩國就因為唇亡齒寒,必須全力救援南韓,把秦國打回去,否則自己也很危險。這樣,秦國每次週期性的進攻南韓,不僅可以收割南韓,而且也是在收割趙魏兩國。

    長平之戰就是最好的體現了這種局勢。要麼南韓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要麼就是割讓給趙國,但割讓給秦國,秦國就可以隨時進攻趙國,所以趙國權衡利弊,接受了上黨郡,並且出兵抵抗秦國,結果是一敗塗地,不僅南韓失去了上黨郡,趙國也被秦國一戰消滅了四十萬人。

  • 20 # 斌哥居丹霞

    南韓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原因有二:

    ①南韓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②南韓接壤秦國,離秦最近

    在秦始皇正式登基並剷除嫪毐、李斯兩大集團之後,他開始走上了他的統一之路,想要統一就必須得滅掉六國,於是他便開始從南韓最先開刀。

    南韓,它不同於如秦、楚等國家,它不是周朝初期周武王親自分封的諸侯國,它出自於晉國,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康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

    再說秦始皇,他的統一路必然困難的,那他想統一就必須要先吞掉一部分弱國,然後再去攻強國。

    如果我們看一下戰國時期的地圖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南韓很適合作為秦始皇的第一個第一個目標,因為南韓它又弱,離秦國又近。

    我為什麼說南韓是弱國?

    戰國七雄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成功的變法,而南韓沒有,身邊同自己一個起跑線上的國家都逐漸變強大了,而南韓卻一直在原地踏步,這還怎麼比。

    其實在剛剛瓜分晉國時,韓、魏、趙三國的實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後,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與強秦爭鋒的關東首強。

    反觀南韓,它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南韓的地盤有點小,並且還被三大家夾在了中間,比如秦能滅巴和蜀,楚能吞吳和越,南韓只能盯著晉留下那一畝三分地或者搞一下偷襲什麼的,如果它學秦國他們去攻打周邊中小國的話也不現實,因為它邊上沒有其他國家了。

    難不成要它從秦楚魏選一家決戰?這不現實。

    南韓離秦近

    上文也提到了南韓的地理位置,南韓處在秦楚魏三國中間,確實很尷尬。

    也是因為南韓有如此地理位置,秦始皇才會第一個進攻南韓。

    因為如果滅了南韓之後,原南韓地區佔領後,他可以繼續鞏固自己的實力,不會因為秦國和戰利地相距太遠,而跟不上糧草。

    並且還可以讓秦始皇有更多的選擇,他可以選擇北上打趙,或者東進打魏。

    所以,對秦始皇如此有利的南韓,他怎麼會看不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一女亂三曹”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