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友龍

    如何把分田到戶的土地以股份制形式重新集中起來回歸集體,該如何運營,按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還是比較難的,因為種植糧食作物投資大,利潤低,一年辛苦下來種植糧食的利潤還不如出門打工的錢多,這樣農村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去了,留下年齡大的老年人在家種地餬口。如何要把土地以股份制形式重新集中起來難題不大,關鍵問題是土地集中起來後如何操作,誰來操作,這個問題就大了,現在的農業基本上還沒有實現機械化操作,要實現機械化操作,買農機的錢從那裡來,如果沒有老闆來轉包土地,只有一個辦法,在春節前後全體村民都在家裡時,以村委會牽頭,召開一次全體村民大會,商量如何土地迴歸集體後進行操作,主要問題是資金來源問題,按土地股份制模式各農戶大家投資,利潤按投資股份分配,這個問題有點難做,要多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如果一時不能全體村民同意,就可以先把同意的村民組織起來,開始生產,沒有同意的村民隨時都可以參加迴歸集體。現在看來還有難度,到一定時候會水到渠成的。歡迎大家批評指出。

  • 2 # 伍中葵

    千年田地八百主,四十年前分田單幹的人許多已不在人世了,有的地也變成了樓房,當年的好政策現在成了農業現代化的拌腳石了,要想改變,只有再行土地革命了。

  • 3 # 捨得7385

    平原有多少?能施行多大面?山區多大?有人在那裡承包嗎?不是全國性,能成功嗎?老百姓種地沒利換個人就有利嗎?胡整。瞎整。:

  • 4 # 一哥於一

    一哥“合作社人說合作社事”之――農民土地入股切實可行

    一,政策上是允許的

    2019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還要“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再一次指明瞭農業要搞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要以地生金、社會組織與廣大農民的利益聯結點是土地、聯結方式是合作、聯結形式是土地託管、流轉與入股。

    二,操作上是可行的

    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權利人將土地使用權和投資者的投資共同組成一個公司或經濟實體。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處理社員所有土地的辦法。對社員入社的土地,根據其常年產量評定為若干股,作為交納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紅的依據。評定社員入社土地的產量,主要根據土地的質量和實際產量,以使每個社員的利益不受損害。土地入股並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

    三,形式上是多樣的

    1,“農民土地股份合作制”由農民直接經營模式――多戶農民自願合夥入股經營(農民為主體自己幹)。

    2,土地股份合作制企業由農民與企業合作經營模式――農民出地企業支招共同經營(農民與企業、合作社合作幹)。

    3,組建“農民農業企業”土地股份制企業模式――引入農業企業吸引農民以土地入股(農民出土當股東企業搞經營)。

    4,組建農民合作公司與新公司、新合作社建立模式――先把農民的地組建一個“用地公司(類似於城市之地產公司)”再由其牽頭建立新運營公司、新合作社(二包公司轉手幹)。

    四,發展上是良性的

    土地入股讓農民成了“產業股東”的做法,好就好在“雙贏”上:一是既維護了開發企業的利益,避免了農地短期流轉影響開發企業的投資熱情,而農民成了股東,容易與開發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更利於規模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二是確保了當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土地雖然流轉了,但農村原有的以土地和鄉村文化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並未破碎,農民“還能在家門口種自己的地,賺公司的錢”;而且,農民每年按股份分紅,為長遠生計提供了“保險帶”;更為重要的是,拿土地入股的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得到了加強,可推選股東代表,按《公司法》及章程、合同的規定進入開發企業的董事會,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農民收益兌付的監管職能。

    五,需防範的幾個問題

    推進土地規模流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已成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必然趨勢。但同時如何在土地流轉中防止損害農民利益,需防範幾個方面。

    1,防範村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越殂代皰。

    2,防範企業(專業社)改變農業用途。

    3,防範“實賣假入股”。

    4,防範經營失敗後“屁屁”難擦。

    5,防範農民維權難。

  • 5 # 英莫問667

    如果把分的田以入股的形式重新歸集體,你認為怎麼運作形式比較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我對這個問題觀察和研究好長時間了。分田到戶的土地以入股形式重新歸集體,現在根本提不出比較好的運作辦法。以企業形式運作是一種理想,現實中根本做不到。以農莊形式運作,是失敗的老路。以聯合體呀,以合作社呀,都是過去的不成熟的經歷。可以說沒有好辦法。

    四是,家庭農場的內容以及運作形式。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研究,才能有比較新的道路開拓出來。

    總之,否定家庭聯產承包製作法是不對的,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創新才對,不要把路走歪了。

  • 6 # 婁一LGS

    從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開始,上至中央下至平民,幾億人討論研究了十幾年,想各種辦法償試了十幾年,實際靠務農收入不斷提高的有多少人?種大宗糧油棉作物在國家不斷提高補貼的情況下收入並沒增加。有人改種果、蔬、樹、茶`、藥材,搞養殖。前2年掙點錢於是蜂湧而入,狼煙四起,遍地雞毛!

    名義上及真實的9億農村人,望天祈禱多收個3、5鬥,求爺爺告奶奶求糧價再高點、農補再多點、農資優惠點,如此等等在當今社會有何大用?不錯這樣日子暫時會好過點,藉此就繼續死守那幾畝地、留著早已荒廢的宅基,從而阻礙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影響農業現代化程序。過幾年還是窮!還是怨天怨地!即然這樣,何不轉變思路,另闢蹊徑呢?

    再說說政府,大會講,小會議,動用大批官員,浩浩蕩蕩,懷揣著不多的幾張鈔票,面對幾億人的期盼,這撒點、那補點,忙的暈頭轉向。結果是標不治,本難及,作用有限!既然如此何不集中財力,抓住根本,以小博大,以求長治久安呢?

    這十幾年折騰與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農業何等相似?80年代初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便一下盤活了農業,使中國的農業快速發展了20年。如今為何不再次變革土地制度償試?

    1,改變宅基地、土地村集體所有為鄉鎮集體所有。改變種類繁雜的農業補貼辦法,以鄉鎮政府為單位,集中農補資金以適當低價收回自願放棄者農地宅地,集中農補資金以當地常規農業生產畝均純利2倍價格流轉自願流轉者土地。再由鄉鎮政府拍賣或低價發包,收入歸鄉鎮統管。這樣支農資金,拍賣資金,另發包資金都由鄉鎮統管統用,盤活農村農業資源,闢免因地理因素加劇貧富分化。就象城鎮集體土地適當價收歸國有(實際是所在地全民公有),再高價賣出,所得用於本地城鎮發展,造福本地國民。不同的是鄉鎮用支農資金以適當高價收回耕地,再以低價零價甚至倒帖價另行發包。再者隨城市化發展,許多村莊將消亡,消亡的村土地還怎樣村集體所有?還有人己入城,還怎麼監控遠在千里、收益極低的幾畝地?真是食之無味,扔之可惜!

    2,農戶想自種承包地只需變動一下地塊的繼續種植,鼓勵其經營林果蔬菜等不易機械化適合小規模的農產品,有能力的可以低地租甚至無地租多分包點地。但此類種植農戶不再補貼。

    3,己進城或準備進城的放棄農地,得點補償,有利於城裡生活,同時留在農村的人就相應擁有更多土地資源。

    4,立志農業者可透過鄉鎮政府快速低價低成本得到相當規模的土地。

    5,大規模低成本低價經營土地者必須按國家種植結構種植,主要從事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大宗糧油作物,減少與小農戶競爭,可調整供給,利於供需平衡。

    6,享受政府地租補貼大規模經營者,必須按一定規模(比如50畝扶貧一戶)附帶扶貧幫困任務。

  • 7 # 4878

    不行!現在把土地賣了的被專案徵了的那些人已經都把錢得了,你再把地收回去那些沒賣地還有買下的沒有賣沒有享受徵地補償的怎麼接受?

  • 8 # 挺進中原14

    當年中央強制性解散人民公社,把分不分田和黨員幹部的稱職不稱積掛起鉤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絕非雕蟲小崗!唯一光明路,社會主義不帶色!

  • 9 # 紀念抗戰

    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是主人已經換了!土地是人民的根,所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是土地革命!可惜懂得人不多了。

  • 10 # 清風細雨6182

    現在農村偏遠地區地無人種,城鎮周邊農村的地被村鄉縣三級政府基本賣光,所乘無幾,村幹部和有頭有臉有權有勢的人,幾畝幾十畝的佔,農民想種地沒地種,他們把地圈起來等升值。回不去了,頭上長癌腳下流濃壞透了。

  • 11 # 東北味道

    因為很多人印象裡,集體經濟是落後的!但是你自已觀察一下,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類似集體經濟的模式!!!也就是員工根據技術水平,按勞分配。每個人都是螺絲釘,這樣效率可以最高。公司的存在,是歷史和經驗的選擇。

    土地包產到戶後,反而效率低,這是為什麼呢?

    舉個例子,一個村1000畝地,分給1000個人播種,1000個人就要各自買500個拖拉機,鋤頭等工具。而且自己還要播種,除草,追肥,收割等流程。這就是俗話說的樣樣通,樣樣松!哪有那麼多人全能?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就自然而然的降低!

    但是1000畝土地,統一公司化管理,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招聘社員,根據自己的特長分配工作,王二播種特別快特別整齊,那就每年僱傭王二播種!張三拖拉機開的好,他就負責耕地!李四是除草能手,他就負責日常管理!還有人專門做後勤,負責跑業務,農產品宣傳,負責開網店。他們這樣類似公司的經營理念,各司其職,效率增加一倍甚至10倍。而拖拉機收割機等,估計10~100臺就夠了,而且有錢購買最先進的裝置!不但作物長得好,還能統一儲運!還有銷路!一條龍村辦企業的前提就是政企分家!企業就是企業,不能讓村主任瞎搞!

    這就是夫妻小賣部和正規超市的區別!效率不同,衛生不同,管理理念不同,敬業程度不同!

  • 12 # —針見血

    現在想收回,也是件頭疼的事了,比如同是—個生產隊的田地,有的人田地被徵用,錢也進個人口袋,有的人—點也沒被徵用,公平嗎?事實是如此,

  • 13 # 秦巴小蜜蜂

    如果把分田到戶的土地重新以股份形式迴歸集體,其營運方法很好對接。

    我國是農業大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土地也經歷了四十年的大包乾,使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不僅吃的飽,還吃的好!村村通戶戶通的水泥路面,還行的好!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各家各戶單幹,已不能適應現在的形勢,守著“一畝三分地”難以有大的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分散,勢單力薄,在市場上討價還價能力低,往往再好的農產品賣個低價錢。而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時候,又因買的少,價格又比較高,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根本無利可圖,賺不到錢就只好外出打工。因此就有必要把小農戶引導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正常軌道,也就必須引導小農戶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可採用企業加農戶、多家農戶相聯合的方式流轉回歸到集體的土地。

    我國農村現有的基本情況是人多地少,戶均不到十畝地,以小聯合加大聯合的多種經營形式,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發展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形式。

    以村為單位的集體股份制合作社,可以將所有的土地分成幾大塊,讓有能力的農戶牽頭聯合多家農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等,同時發展養殖業和加工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村合作社統一將本合作社的多種農業產品或商品運輸到市場上賣,就可以適時地賣個好價錢。同時批發農業生產資料回來分發給各農業實體,也能降低一部分生產費用。合作社還可以添置一些農機裝置,按成本價幫農業新型實體耕種和收割,這樣就為農戶聯合體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收益。長此以往,小聯合體就變成了大聯合體,農村的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經濟上去了,哪些打工的年輕人也就在家鄉掙到了錢,還用再出去打工嗎?也就安心農村發展了。

    所以說,搞農村產業發展經濟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只要是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形式,就是最好的營運操作方式。

  • 14 # 佳木斯農家三姐

    我覺得如果不是政府的決定,完全迴歸到集體:實際能力來分攤,農活裡邊各個領域的是不可能的,但可以以另外一種形式就是自願組合。

    我個人認為是,自願組合是由村委會牽頭把村裡的每塊地做出統計,然後把這塊地的每家每戶集中在一起,採取推薦和自薦的方法,把願意種地和不願意種地的農民分成不同的小組,在在小組裡面,經過大夥同意選出種地技術過硬和責任心強的為領頭人,然後有這個帶頭人負責,按照每家每戶不同的長處和能力來分攤各個領域的農活,因為大傢伙都是自願組合,所以產生依賴和互相攀的心裡會大大減少,也就是說大家都會擰成一股繩,如果真能達到這樣,從經濟上講會減少很多的機械出支因為形成了連片種植,在作業上就大大增強了進度,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無論在哪個農耕環節?都會大大增強進度,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家在種好地的同時還能解放出很多時間去做各種副業,包括打工或者是賣自家的農產品。

    對於自願把地承包出去的農民也要分成小組,讓長時間在外邊並有社交能力的農民,帶著鄉親們去外邊打工,由於是多人外出打工,也就有了抱團取暖的說法,真的遇到了困難或者老闆耍賴的情況,大家互相有照顧,想耍賴的老闆看到大家抱團兒的心理,也就不敢輕易耍賴

  • 15 # 大老呆

    分田到戶的土地已經確權,以土地入股併入集體是可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分田到戶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但是這種生產力是人力畜力為基礎的近似原始的生產方式。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單純拼體力的簡單農業勞動顯得蒼白無力。目前的機械化仍處於低端水平。種田賺不到錢,不少土地拋荒。確權後的土地併入集體轉租分紅不失為一種好形式。集體化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幹多幹少一個樣、高矮胖瘦一般重。以土地入股已經不是以前的集體化形式,而是一種新的經濟形狀,這種新的經濟形式怎麼執行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不必企圖誰有先天之明。中國人均耕地少,依靠土地收入微薄,土地入股交給別人管理,自己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去從事其他行業一舉兩得。這樣的形式為大眾所接受是可能的,因為中國的農民最講究實際利益。一旦這樣的經濟形式取得相當的成就,大家就趨之若鶩。

  • 16 # 農家閒人

    現在農村改革越來越深入,土地問題就是農村改革的重中之重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制開始,到現在很多地方農村都開始把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又歸到了集體。從集體勞作到分田單幹再到走回集體,很多人疑問改革是不是有回到了起點。其實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到這個問題。我喜歡題目的問法,如何運營,這個詞非常好。土地以何種方式經營,關鍵看運營的好壞。

    分田以前大家都是吃大鍋飯,幹多幹少都一樣,所以很多人的生產積極性就受到打擊。但是分田以後就是為自己幹了,幹得多莊稼就長的好,就能有大豐收,所以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分田到戶後,只要交足國家留夠集體的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了。為自己幹活能不賣力嗎?話有說回來,今時今日的分田到戶還適合發展嗎?顯然不能一到切的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很多農村出現大量勞動人口外移,空心村,撂荒的土地就此出現。

    如果能透過股份形式把土地迴歸到集體,走合作化道路或者是公司化道路。這樣有利益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規模化,農民也能因此受益,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問題的關鍵還是如何運營。運營的關鍵還是看人。有了好的帶頭人,無論是分田到戶,還是迴歸集體又能有發家致富的機會。鳳陽小崗村的分田單幹不錯,華西村的集體幹也挺好。

  • 17 # 薛祈楷

    這是中國農村農業向前發展的一條康荘大道,實行農業集體化,有利於展機械化生產。集體經營,利益共享,分工明確,合理安排勞動力,遏制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18 # 倪大牙

    以農業種植合作社或農業公司的運作機制最好。也是現在國家對現化農業規模化發展提倡的以新型農業主體為載體發揮土地集約高效發展的最佳方式。它也是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的必由之路。

    以大田種植為例,運營方法:一、統購統銷。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管理,生產資料和機械服務費按種植進度向股東或會員收取。規模化可以大大降低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用工等成本,還保證了貨真價實,避免假冒違劣、缺斤短兩。就機械費和肥料每畝可降低20%-30%(例如每畝收割散戶要80元,如果作業區域連片百畝以上可降低20~30元。肥料單戶120元每袋,如果幾十噸每噸降200元正常)。農產品收穫後,根據市場行情適時銷售。二、科學管理。聘用有經驗的社員或農業技術員做為長期指導。從深耕保墒選種拌種開始嚴格執行管理標準,從一而終,顆粒歸倉。要制定作物生長全過程資料管理標準。科學就要體現量化、資料化。還要制定自然災害應急措施及農業保險的相關措施。三、降成本,提效率。不論種植何種作物,這一原則在農業生產中是重點之一。建立標準財務管理制度,精算成本,最大化為股東、社員分配合理收益。

    還有多種形式的規模化種植方式,如土地託管、家庭農場、土地流轉等形式,以後慢慢共同學習分享利弊。切忌:不盲目更改種植作物;不盲目擴大種植面積。

  • 19 # 鞠維坤1

    想法很好但很不現實,我認為主要的障礙就是規模太大。

    想法很好也符合政策規定,目前國家支援農民以多種形式開展土地經營活動。

    但障礙太多。

    一是民心不齊,勞動力難整合。

    二是土地的股價無法評估,特別是水果種植和養殖戶的效益評估難度大。效益週期設定短了,果農不願意,太長則其他農戶不願意。

    三是融資難,一要鼓勵投資入股,二要設定上限,再就是農民不可能在不可預期的利益上把錢拿出來。

    四是風險太大,而抗風險能力太小。既然是股份制,則必然是共享利益,共擔風險。而實際上若真發生了經營虧損,農民是否願意承擔?再是,農民是拿土地經營權入股的,你怎麼去變現抵債?

    五是公司破產後債務債權無法處理。資金方面好辦,但動產和不動產咋辦?比如說建在某一農戶承包地上的房屋或者是擴建的圈設舍,作價高了低了都是問題,如拍賣的話誰要等等。

    六,管理人員的工資怎麼解決?沒有保底利益,農民能參股嗎,如果有,那麼誰來承若?

    問題太多了,想想其他辦法吧!

    現在沒有“大集體時代”的政治氛圍,集體主義思想難喚起,“小農思想”--利益大於天,難破解!

  • 20 # 豆點札記

    分田到戶一刀切本來就是錯的,土地本來就是集體的,現在“入股”拿什麼入股?即使入股也只是地裡附屬物,這些才是各戶投入的!別玩文字遊戲了——就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去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政府指導,社員們自主管理,或者像農場一樣統一國有,社員打工加分紅才能徹底扭轉現在農村一盤散沙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