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外時光

    俗話說“朝中無人難做官”,肯定有一定關係。不過,另一方面,李廣雖然武功高,箭術好,威震匈奴,但這只是將才,並非帥才。

  • 2 # 滿山紅遍

    漢名將李廣對自己終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於懷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其實李廣本身有很大的缺陷。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去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那個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歸結為“殺降者八百餘人”。其實王朔或許還不知道,李廣還為了報復殺過一個霸陵尉。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從雁門關出發攻打匈奴失敗並被匈奴俘虜,所幸又逃了回來。按漢朝的法律李廣本應被處死,後來出錢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閒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廣帶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朋友在田間飲酒。回來時路過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廣,不讓他透過。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麼李將軍不李將軍,便理直氣壯地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況是前任呢?”那晚李廣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這事過去不久,匈奴入侵,漢天子又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求派霸陵尉一起和他去抗擊匈奴。但是到了軍中,不由分說李廣就處死了霸陵尉。我們不難看出,這個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當時他喝沒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無可非議的。既然現任將軍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將軍又有什麼特權來破壞這規矩呢?就因為按規矩辦了,掃了前任李將軍的面子,當前任李將軍變成現任李將軍手中握有生殺大權之後,霸陵尉就只有引頸就戮了。李廣的心胸怎麼會狹窄到這種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了這麼一點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一個按規矩辦事的人置於死地,這種事不要說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將軍,就是一個無知無識的平頭百姓也是做不出來的。但李廣做出來了。至此我們便找到了李廣不封侯的原因了。做個將軍你都可以為了不值得的並且錯在自己的一點小事去開殺戒,若封了侯,別人還活不活了?

  • 3 # V度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每次作戰都衝鋒在前,但是就是沒有封侯的軍功。這是他的命運,也是他的悲哀。跟他的背景無關,他的兒子李敢在漠北之戰中因功封關內候。這就說明李廣難封是他自身的原因。主要是點子太背了。

    李廣是秦國著名將軍李信的後代,李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他17歲以良家子身份參戰,斬獲許多敵人首級。

    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生在好時候,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周亞夫平亂建有軍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給的將軍印和賞賜,朝廷因而撤銷封賞,同時不予承認此將軍頭銜。後被指派為上谷太守,與匆奴作戰,隨後被調遣為上郡太守。輾轉與各地邊關,成就了“飛將軍”之名。

    李廣主要是他的命運多舛,雖有“飛將軍”之名,可是多次作戰無功,導致他難以封侯。下面我們盤點一下。

    “馬邑之圍”一個錯誤的戰略,必定是徒勞無功的。公元前133年作為護軍將軍的李廣無功而返。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上谷。漢武帝出兵四萬、兵分四路,果斷地任命了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一起迎擊匈奴。衛青到達花城,殺敵七百而回。漢武帝見四路大軍除衛青凱旋外非敗即退(公孫敖折兵七千,敗兵而回,公孫賀未能找到敵人作戰),賞識有加,封他為關內侯。倒黴的李廣碰到匈奴主力全軍覆沒,而且被俘。後逃出來,被貶為庶民。前123年,李廣又被封為將軍,隨衛青出戰匈奴,因沒碰到匈奴 ,又無功而返。前120年,李廣率四千人配合張騫一萬人馬出戰匈奴,又黴運附身,碰到四萬精銳騎兵,力戰一天一夜全軍覆沒。而張騫救援來晚一天,按律當斬,後用爵位換了一命,成為庶民。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知道這是他最後封侯的機會了,苦求漢武帝讓他做前鋒 漢武帝看著白髮蒼蒼的李廣,同意了,轉眼又想到李廣黴運纏身,就密信衛青不讓李廣打前鋒。李廣鬱悶難平,再加上路途遙遠,他迷路了。導致匈奴單于遁逃。

    李廣為大漢征戰沙場,立下赫赫威名,可以因為“無功不封爵”的傳統,六十多歲的李廣失落遺憾,為了不受辱刀筆吏,自刎而亡,結束了自己拼搏一生無果的一生。

  • 4 # Zhang說歷史

    歷史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名言為千古流傳,不僅表達了古人對於時光老去的無奈,也表達了對李廣一輩子不能封侯的惋惜。我們把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都歸結在漢武帝的不人情,其實我們都錯怪了漢武帝,其實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的原因是因為它。

    李廣是漢朝有名的名將,在衛青霍去病之前,他與程不識將軍被譽為漢代雙雄,是漢代除了周亞夫最出名的名將。他常年鎮守雁門關,在他鎮守期間,匈奴人從來不敢南下扣關。他的神勇讓匈奴人所佩服,被他們稱為飛將軍。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他卻一輩子留下了一個遺憾,終其一生都沒有被封為侯爵。

    其實李廣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封侯,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卻最終錯失了機會。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期間,他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漢景帝也非常欣賞他。原本憑藉他的功勳,可以獲得封侯。但是他卻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封賞,當時正處於梁王與漢景帝爭奪皇位期間,李廣犯了大忌諱,於是他被打壓了下去。後來漢武帝繼位,大規模出擊匈奴,漢武帝派衛青和李廣出征匈奴。他們兩個領兵1萬,但天意弄人。衛青遇到的匈奴的主力,並且非常英勇的擊潰的匈奴人,李廣卻在沙漠迷了路,沒有遇到匈奴的主力,搞了一次公款消費旅遊。就這樣衛青成為了大將軍,李廣仍舊只是一個驃騎將軍。

    後來第二次出征,衛青作為主帥,分五路出擊匈奴。這一次李廣終於遇到了匈奴人的主力。然而,可惜的是他只是率領5000人卻遇到的十幾萬的匈奴大軍。匈奴人知道飛將軍率領的部隊出征,他們非常的重視李廣,就派遣大軍專門對付他。這真的是命苦不能怪政府,喝個涼水都塞牙,他被打得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匈奴人俘虜了過去。幸虧李廣箭術超神,中途搶了馬匹逃了出去。

    再後來的幾次出征匈奴中,李廣再也沒有領過軍隊出戰了,他只是作為一個策應的部隊,從旁協助,再也沒有了立功的機會。他看著衛青當上了的大將軍,被封了候;他又看著霍去病當上了大將軍,也被封了候。而他,一直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將軍。

    後來他60歲那年,因為犯了罪被關在獄中,感慨自己屈辱的一生,李廣最終選擇自裁在獄中,留下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歷史感慨。是李廣無才嗎?並不是。是漢武帝太冷酷了嗎?也不是的。唯一的阻礙他封侯的就是運氣,多少英雄豪傑壯志凌雲,但卻逃不過一個運氣的束縛,只能嘆一聲可惜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小任生活日記

    原因一:李廣年輕時,正是漢文帝執政時期,雖然每次戰役都立下大功,但“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的主要政策是休養生息,是以文治制天下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漢武帝喜歡開疆闢土,但戰場的主角,已轉換成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年輕人。李廣已不是主帥,只是大將軍。所以,漢武帝也就不會給李廣封侯了。

    原因二:李廣治理軍隊的方式比較寬鬆,他不追求表面的形式,只要能夠殺敵就行。宋人何去非認為,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他軍中的表冊也非常簡單。李廣也愛護士卒,他打了勝仗得到皇帝的賞賜,都分發給自己部下。他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在士卒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認為李廣在後半生作戰的時候屢屢失策,主要和他的戰略方針有關係。李廣喜歡打硬仗,很少使用計謀。漢武帝時期,李廣帶兵只進無退,每次與大敵廝殺的時候,都是傷亡慘重。這樣的李廣,漢武帝怎麼可能給李廣封侯呢。

    原因三:李廣是個率直的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他不善言辭。雖然他對士兵愛護有加,深受士兵愛戴,但他不善於媚上,加上年齡的差距,因此,漢武帝並不十分喜愛李廣。李廣多次出師不利,漢武帝就不願重用李廣,更別說給李廣封侯了。

  • 6 # 歷史隨筆

    李廣難封,誠然跟背景有關,但是也跟他自己個人人品和能力有關係。

    李廣從漢文帝時期就已經作為武官任職,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戰功無數,但就是沒有封侯,甚至連他兒子李敢都已經先於他封侯了。

    是他不善戰嗎?

    非也,“飛將軍”李廣不是名號不是白來的,能讓善騎射的匈奴兵聞風喪膽,說明他個人作戰能力絕對萬中挑一,但是論團隊管理能力和現場分析能力他實在是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那麼厲害了,否則也不會出現迷路錯失戰機一事了!

    論人品,可能也著實欠缺,據說他曾經有次在宵禁時間要進城,被值守將士攔住,他就因此記恨對方,等他當上將軍首先就是為難當初那攔他的將軍。這麼一個沒有肚量也沒有原則之人。

    做勇士只要自己勇猛善戰便可,但是封侯拜相卻必須有足夠的領導力,和寬闊胸襟,得到其它人的愛護和擁戴,李廣大將軍也確實達不到這樣的條件

    當然,武帝那一朝,確實很多封侯是憑藉裙帶關係,但是李廣自身的問題也是實實在在的,所說武帝那朝他是運氣不佳,那麼文景兩朝錯過便是他自己的問題了。

  • 7 # 經典守望者

    一方面是沒有背景,另一方面是缺乏政治智慧。李廣的功勞在於兩方面,第一是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李廣是六郡良家子出身,不算高貴。文帝說他生不逢時,沒有戰爭他很難發跡。可是李廣的運氣也算是不錯,讓他遇到了吳楚七國之亂這百年不遇的軍功戰場。憑藉他的軍事才能,封侯原本是意料中事。可是他卻私自接受了地方諸侯梁王的將印和封賞,這就違反了國家法度。是它缺乏政治智慧的體現。吳楚七國之亂是一場諸侯王作亂,梁王雖然沒有參加還英勇抵抗,但是在此時漢景帝的頭腦中早就把所有的諸侯王視為對立面,當然也包括了這個同胞兄弟。李廣接收了梁王的將印,漢景帝如何能容他?所以李廣雖然有戰功,但是他卻沒有被封侯。

    第二,就是背景問題。漢武帝時期是武將的天堂,名將輩出。可是所謂的名將背後卻是權力、背景、姻親、血緣層層纏繞的利益共生體。衛青、霍去病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英雄,是漢武帝傾全國之力所塑造出來的戰神。他們這些外戚的軍隊集天下精銳,霍去病的軍隊更是各個精挑細選,後援糧草更不必說,這樣的情況下想輸都難。而像李廣這樣的沙場宿將連基本的嚮導都配不齊,以至於失陷大漠,這怎能讓人服氣。史書記載:“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

    所以說正是在這樣的差距之下,後人才會為李廣發出不平則鳴的感慨。漢朝沒有封侯的名臣很多,但是李廣最讓人同情不是沒有原因的。霍去病縱氣任性,不體恤士卒疾苦。“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李廣體察下情,與士兵同甘共苦,去世時“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樣鮮明的對比如何不讓人感慨。

  • 8 # 正史漫談

    其實跟背景關係不大,況且李廣家還挺有背景的。

    西漢對秦朝的軍功制繼承的比較完整,為了鼓動將士的積極性、對抗強悍的匈奴人,以戰功論爵位還是貫徹得相當公正公平的,李廣的堂弟就因戰功被封侯,甚至官至宰相;甚至曾經在李廣手下當小兵的也有人被封侯。

    李廣名頭雖響亮,但也許是運氣問題,他的戰功確實乏善可陳;而離軍功最近的一次,卻因犯了政治錯誤打了水漂。

    文景時期,立了戰功,卻因政治錯誤落空

    李家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秦將李信,曾抓獲過燕國太子姬丹。其後,李廣家族世代習武,尤其精於騎射,李廣之孫李陵,後來就率5000弩兵擊殺上萬匈奴精騎。

    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從軍對戰匈奴,以其精湛的騎射技藝殺敵眾多,因此被提拔為漢中郎。

    在漢景帝時期,李廣擔任隴西都尉、騎郎將。後來以驍騎都尉的身份,跟隨周亞夫討伐七王之亂,並且立下了不少戰功。但他在此期間卻犯了個極大的政治錯誤:私自接受梁王頒給的將軍印。而在極度防備藩王的朝廷眼中,這可是大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回師後論功行賞之際,李廣顆粒無收。

    後來他先後在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地擔任太守,都以作戰勇猛而聞名。他最傳奇的經歷,是率領十餘人以虛實結合之計,戲耍上千匈奴騎兵。不過並沒有臨陣破敵、斬首眾多的戰績,傳奇的小表現並不能讓他封侯。

    漢武帝前期,未立戰功,且公報私仇

    到了漢武帝時期,李廣仍以太守身份屯邊。這一階段的第一次出征,是漢武帝在馬邑設伏,然而匈奴單于沒中計,因此全軍師勞無功;

    第二次,是從雁門出擊匈奴。李廣軍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則帶傷被俘。雖然他後來勇猛的趁機逃脫,但因“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按律當斬。所幸當時有花錢贖罪的規矩,他因此保住一命,被貶為庶人。

    在居家期間,李廣有一天喝酒夜歸,在霸陵亭被陵尉呵止。李廣的隨從亮出名頭,聲稱這是以前的李將軍,想以此讓對方開個後門;但陵尉毫不給面子:“現任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前任的算個鳥?!”於是生硬地命令李廣按規矩在亭下夜宿。

    不久後,匈奴大舉入侵,朝廷正當用人之際,李廣被漢武帝召回,並官拜右北平太守。而此時的李廣幹了件特不地道的事:他申請讓霸陵尉隨軍,到了駐地,卻立即將對方斬首。

    公報私仇,無辜殺害當初恪守職責的軍中同僚,李廣此舉,無疑讓自己的英名蒙上了陰影。

    在右北平期間,由於當初他在邊鎮的傳奇故事,被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數年內不敢入右北平。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衛青出擊匈奴。當時各軍以獲得敵人首級數目行功論賞,多人因此封侯,但李廣軍卻未建立寸功。

    兩年後,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張騫率領萬騎分頭出擊。出發幾百裡後,李廣軍陷入四萬匈奴騎兵的包圍,敵我懸殊,但李廣毫不畏懼、日夜苦戰。隊伍死傷無數,幾乎全域性覆沒,好在張騫終於趕到,匈奴人這才撤退。經此一戰,李廣雖以寡敵眾,但未立戰功,仍離爵位無緣;而張騫因遲到之罪,按律當斬,也像當初李廣那樣出錢贖為庶人。

    最後一次出征,因迷路而得罪,憤而自殺

    後來,李廣多次請求出擊,但漢武帝以其年老,多次拒絕。

    公元前119年,朝廷再次安排衛青大規模討伐匈奴,這次李廣終於得到了機會。但衛青出發前曾被漢武帝叮囑:李廣年老,而且命不怎麼好,所以千萬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免得錯過生擒敵人的機會。而於衛青個人而言,他也想讓剛剛因罪失去爵位的公孫敖戴罪立功,因此,在安排各軍分路出擊時,衛青李廣率軍走東路,而公孫敖則跟隨自己直搗匈奴單于主力。

    憤怒的李廣沒有辭行就出徵了,然而他確實倒黴,隊伍的嚮導沒了,多次迷路,最終當衛青主力與匈奴單于交戰時,李廣這支隊伍還沒趕到,對方成功逃脫。直到衛青率軍南歸時,才在半路上遇到了李廣。

    其後為了向劉徹彙報軍情,衛青派人向李廣瞭解為何迷路的具體情況。再三追問之下,李廣主動攬下全部責任,並表示將親自向大將軍衛青解釋。

    而此時的李廣實際上已萬念俱灰,他對同僚們說:“我與匈奴大小七十多仗,如今終於有機會跟隨大將軍交手匈奴單于,可我偏偏被安排走遠路路,又偏偏迷了路,真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歲,再也受不起責罰的羞辱。”其後揮刀自殺,一代傳奇將領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李廣為何難封?他認為自己殺過俘

    縱觀李廣的一生,如漢武帝劉徹所說,他確實挺倒黴。他的堂弟李蔡,與自己一樣在漢文帝時期從軍,而到了漢武帝時,人家已經因功被封為樂安侯,後來更是官至丞相。

    更讓人無語的是,甚至連曾在李廣手下待過的官吏、基層士兵,都有不少人因戰功被封侯。

    有感於自己頭上彷彿被施加了詛咒,他曾經找人算命。

    對方問他:你是不是幹過什麼缺德事?

    李廣低頭思索後回答:“我在當隴西太守時,羌人造反,我誘降了800人,後來卻違背諾言把他們殺光。我一生中最後悔的就是這件事。”

    對方說道: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當然了,這只是個傳言。筆者認為,李廣之所以不能封侯,一來他運氣確實太差,而運氣還真的是實力的一部分。二來他治軍鬆散,用個人魅力而非軍法約束部下,雖然備受士卒喜愛,但在刀刀見紅的戰場上來說,“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鐵血軍隊才更有希望立功。

  • 9 # 老王講史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從文帝十四年開始從軍,到武帝元狩四年悲憤自殺。

    在這四十餘年的時間中,李廣與匈奴發生了大大小小7000多場戰鬥。李廣的名聲也因此名揚塞外。匈奴聞其名而喪膽,人送外號“飛將軍”。

    自漢代以來,李廣大戰匈奴的事蹟被人們口口相傳。但是李廣既然功勞這麼大,那麼為何他沒有被封侯呢?這與他的背景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下面筆者結合李廣的行為以及漢代封侯的條件來談一下李廣難封的原因。

    一、李廣殺守成士兵遭到武帝譴責

    李廣曾因兵敗而被為庶民。有一夜晚上李廣因事路過霸陵,霸陵守成的軍官按照上面下達的指令,任何人不得放行。

    李廣身邊的隨從上去與守城將士談話,向將士表明李廣曾是將軍。守城的將士剛喝過酒,腦子不太清醒說道:現任將軍還不得放行,何況你個前任將軍。

    守城將士的這句話對李廣產生了不小的打擊。因此當李廣恢復官職時竟命人把當時那個守城的將士帶走殺掉,發洩心中的憤恨。

    這件事情傳到武帝的耳中,武帝看出李廣是一個無容之人,心中對李廣產生了反感。

    二、李廣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漢初以來,對封侯制度把控的非常嚴格。而作為一名軍人,李廣還達不到封侯的程度。

    李廣的從弟李蔡因“以將軍再擊匈奴得王”而被封為樂安侯”。而同時代的赫賢因在一場戰役中軍隊殺死匈奴人數千人以上而被封為眾利侯。

    儘管被封侯的兩個人在才能和名聲上都差李廣一大截,但他們的戰果卻是李廣所不能及的。

    並且到漢武帝時期匈奴基本已經西遷完成,只留下一小部分殘餘勢力。因此對匈奴發生的大規模戰爭也越來越少。

    漢武帝是一個精明的皇帝,他敢於大膽的任用新人衛青和霍去病。有了這兩個人的參與,李廣立戰功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因此李廣始終沒有達到那一個標準。

    總結:李廣在大漢可以說是享有盛譽。雖然他一生未被封侯,但是他的名氣不小於任何一個侯王。

  • 10 # 小王的後花園

    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那麼為何李廣沒封侯呢?

    1:漢文帝時李廣參軍擊胡,善於騎射,射殺了不少匈奴人,而且常常陪漢文帝一起打獵,格殺猛獸。文帝贊日:

    “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書-李廣傳》

    可惜文景兩帝實行的都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此時匈奴勢強。縱使李廣英勇過人,勇冠三軍,也是無用武之地。

    2:漢景帝時,李廣擔任騎郎將,跟隨太尉周亞夫去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並且在昌邑立下大功。但是李廣卻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這讓身為皇帝的景帝怎麼看?讓景帝很不高興。所以也未給封賞。

    3:武帝即位,此時漢帝國經過文景兩朝的休養生息,已經有了和匈奴叫板的資本。

    武帝先是升李廣為將軍,公元前129年,李廣從雁門郡出擊匈奴,不了料匈奴兵多,被俘。在送往單于大營的路上,躍馬奔逃,好不容易逃回京師,最終被貶為平民。

    再又一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和博望侯張謇共同作戰,可惜分開之後,李廣走迷路了,被匈奴四萬鐵騎包圍。李廣憑藉出色的膽識,指揮部隊奮力作戰,等到博望侯的軍隊到了以後,匈奴軍才撤退。可是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回到京師以後,由於耽誤了規定的日期,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封賞。

    公園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漢武帝經不住李廣的再三請求,讓他跟隨衛青和霍去病一起出戰,並且出任前將軍。衛青接到武帝訊息,說是李廣年邁,且命運不好,恐不能完成俘虜單于的任務。於是就讓李廣從東路出兵,第二天,李廣沒辭行就出發了,然而命運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李廣行軍又迷路了,導致單于逃跑了。李廣一人承擔了所有罪責。

    回到家裡以後,對下屬說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 –《史記·李將軍列傳》

    意思就是我自參軍以來和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場戰戰役,好不容易跟隨大將軍出戰,誰料想又迷路了,難道是天意嗎?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雖然一生征戰無數,勇猛無比,可是在幾場關鍵性的戰役當中表現平平,也可能是造化弄人吧。再加上歲月不饒人,已經沒有再多的時間留給他了。

    最終,“飛將軍”李廣自刎離世,遺憾終身,令人唏噓。

  • 11 # 楓葉0829

    李廣沒有封侯這事還真跟背景沒有關係,只能說李廣真的是運氣太差了,漢初沿襲秦朝二十級軍功爵制,只有立下相對應的功勞才可以封侯封爵,所以說李廣之所以沒有封侯,主要是李廣屬於那種名聲大,但是實際功勞少的。

    最初,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

    之後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在之後就是李廣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曾帶百騎從匈奴大軍前全身而退了,這些有功勞嗎?那肯定是有的,但是這些功勞都不足以使李廣封侯,只能說李廣運氣太差了,漢文帝也曾說過“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等到漢武帝時代,開始大舉反攻匈奴了,按說這會功勞到處都是,但是卻都陰差陽錯的錯過了。

    馬邑之圍:就是張遼那個祖先聶壹給王恢出主意,以財物引誘匈奴上鉤的那個計劃,漢武帝聽從王恢之言,在馬邑伏重兵意圖圍殲匈奴,李廣當時是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但後來匈奴單于察覺到了漢朝的意圖就退走了。

    四年後,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匈奴兵勢眾多,擊敗了李廣軍,活捉了李廣。之後李廣搶馬奪箭一個人跑了回來,這事也讓李廣被貶為了庶人。

    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由於迷路了沒有功勞。

    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計程車兵都很恐懼,李廣奮力戰鬥,直到第二天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本來漢武帝因為李廣年老,不讓李廣跟著的,結果李廣堅持要去,漢武帝為了給李廣一個機會,允許了,結果呢,李廣又迷路了。

    從上邊可以看出李廣有苦勞功勞卻很小,所以說李廣沒有封侯跟有沒有背景是沒有關係的。最後說一點,李廣家背景還可以其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可以說是世代將門。

  • 12 # 冷風洛雨

    李廣明震匈奴卻一生沒有封侯實為可惜,但是這和背景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中有幾個關鍵因素: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蕭關,年少的李廣便隨軍出征抗擊匈奴。他自小作戰勇猛,精通箭術,斬殺匈奴無數。文帝曾評說李廣生不逢時,若在高祖之時封萬戶侯也是不在話下的。文帝這句看似表彰的話,卻也給李廣一生難封侯埋下了伏筆。

    後來景帝時因其作戰勇猛,調任上方太守,天天與匈奴作戰,後又調任上郡太守,邊郡太守,也都是和匈奴打交道,因此他對匈奴的習性非常瞭解,作戰也很有方法,以致多年來匈奴都不敢侵犯中原。直到漢武帝繼位,在馬邑埋下重兵準備殲滅,但是匈奴單于多疑退兵了,李廣本想在殲滅匈奴之戰,立下戰功而封侯,卻沒想終是無功而返。

    四年後一次對戰匈奴的戰役,因為匈奴勢力眾多,李廣寡不敵眾最後被活捉,後來趁機逃跑之後,朝廷因其戰鬥失利,被貶為庶民。元朔六年被重新啟用為將軍,隨大將軍衛青一起出擊匈奴,最後也是無功而返。多年征戰匈奴,戰功大小無數,但是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李廣也曾問過當時有名的星象家王朔,為什麼自己會走到今天這個境地,王朔問他這一生有沒有做過什麼特別後悔的事,李廣想了想說“我任隴西太守時,曾經誘騙羌族叛軍投降並殺光了降軍八百多人。這件事一直悔恨至今”。王朔答到“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最大原因了”。

    真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一生忠於大漢,四十年沙場征戰,讓匈奴聞風膽寒,最後卻落的難封侯,時運也好,做了受禍的事也罷,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有定數吧!

  • 13 # 讀史匯

    歷史上有句名言“李廣難封,馮唐易老”,以此來形容那些抑鬱不得志的人。很多人往往覺得李廣如此大的名氣,一直不得封侯實在優點冤。真正翻越史籍文獻,便能從其中發現,李廣的悲劇大都源自自己,絕非漢武帝和餐廳的過錯。

    李廣有點言過其實,有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嫌疑

    後人瞭解飛將軍李廣無非透過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司馬遷作為文學家感情肯定會有所傾向和偏著。何況司馬遷與李廣有著姻親關係,司馬遷又是因為替李陵辯護,從而受到腐朽。若是寫李廣傳的時候,不能將李廣的實際情況適當抬升的話,司馬遷無疑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李廣是個戰場上的冒險家,性格方面太喜歡冒險,令漢武帝很不放心

    李廣雖然帶兵打仗十分勇猛,但是不適合做統帥,只可以做一個身先士卒的將領。李廣最後一次跟隨衛青出征,臨行之際漢武帝再三囑咐。千萬不要讓李廣與匈奴主力作戰,因為漢武帝覺得李廣點太背。漢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李廣此人太喜歡冒險。李廣為了使自己箭無虛發,經常要等到敵人十分靠近的時候才會放箭,由於與敵人相距太近,使得李廣經常遭到匈奴的箭傷。這在漢武帝的眼裡是硬傷,你作為將領帶著士兵出去打仗,不愛惜自己,萬一犧牲的話,整支部隊該何去何從。

    李廣心胸太狹隘,缺乏為將者的氣度

    李廣做隴西太守的時候,有支羌人由於不滿當地豪強欺壓,遂而奮起反抗。李廣接到訊息後親自帶兵去平叛,李廣到那後與羌人首領約定投降不殺。羌人思維比較單純,原本覺得與漢人沒有什麼苦大仇深,所以便同意投降。結果哪成想羌人到達約定的地點後,手無寸鐵,被李廣派人全部誅殺。由此可以看出李廣為人性格中帶有殘忍狹隘的一面。

    政治神經太不敏感

    七國之亂時,與接受梁王劉武的饋贈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幾經周折才算平定。此時李廣已經參加工作,以朝廷軍的身份支援梁國。等到叛亂平定後,梁王劉武一見李廣跟自己年紀差不多,又如此會打仗,乾脆將梁國的將軍印授予李廣。李廣的政治神經不算敏感,覺得梁王劉武既然堅持給自己賞賜,那邊收下吧。沒想到此事成為李廣以後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梁國是地方,李廣以朝廷官員的身份,接受地方諸侯王的冊封,是什麼意思。朝堂之上一片譁然。因為如此,李廣雖然平叛有功,但是朝廷拒絕給予賞賜。

    事情的發展往往是內因起到主導作用。李廣雖然可以同士卒同飢渴共餐飲,可是從一系列的表現中,李廣的悲劇完全是自己從李廣一路走來,我們不難發現李廣的悲劇很多源自自身性格的缺陷,絕非全部歸咎為外因。我們敬佩李廣的為人和品行,可是對待封侯一事,漢武帝背鍋這些年實在有些冤枉。

  • 14 # 瀟湘秋夜雨xyj

    李廣名震匈奴,連個侯爵都沒有封賞給他,和他沒有背景沒有一點關係。

    人們經常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感嘆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韶華已逝,壯志未酬空的遺憾。李廣年少成名,善長騎射,戰鬥勇猛,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由於他的存在,匈奴人忌憚了很久都不敢輕舉妄動。他歷經三朝,一生征戰沙場,名動天下,在以戰功行賞封侯的漢武帝時代,他的戰友,下屬,包括衛青,衛青的兒子,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封了侯,功成名就,位列三公,就是他自己的兒子,堂弟也都拜將封侯,只有他,六十多歲了,依然看不到半點希望。他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幾十年,身經百戰,到最後還得面對別人的刁難,於是對天一聲長嘆,拔劍自刎,一代名將從此隕落。我們在同情英雄的遭遇,感嘆命運的不公和捉弄時,細細地回顧他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他的看似不公的命運,其實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天時和地利固然重要,但他自己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跟他的背景沒有什麼關係。

    總結李廣難封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

    第一:生不逢時。他出身在漢文帝時代,名將世家,先祖是先秦名將李信,家族世代承襲僕射一職,虎門無犬子,不是他沒有背景,反而是個真真實實的官二代。他個人能力很強,勇猛無雙,擅於騎馬射箭,少年時代就有“李廣射虎”的名聲,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他以將門之子從軍,作戰勇敢,斬殺匈奴眾多,還被文帝任命為漢中郎。但他最有實力最勇猛的少年青年中年時期是在漢文帝景帝時代,這個時代國家最根本的政策就是休養生息,韜光養晦,謀求和平與發展,即使與北方匈奴有戰爭,也只是小規模的區域性衝突,抵抗也只是阻敵於家門口,為了安撫匈奴,積極送公主和親,送錢財消災。朝廷沒有那個綜合實力能跟匈奴決戰。所以很長一段時期是安定的,即使他軍事才能最超群,作戰最最勇敢,也是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漢文帝對他也感到惋惜,說:“太可惜了,你沒有生在高祖的時代,否則,封個萬戶侯足足有餘。”

    第二:有勇無謀。李廣個人能力非常強,軍事素質非常好,打仗往往衝在隊伍的最前面,即使面對敵人的千軍萬馬也能勇往直前。但他的勇猛只是匹夫之勇,沒有大局觀,特別是沒有做為軍中主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戰略指揮才能,不僅沒有帥才,而且喜歡逞個人英雄主義,自負而輕敵。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多次,贏的時候大多是小規模的單打獨鬥,或者是優勢實力的包圍戰,而幾次大規模的大兵團作戰基本上都輸了,而且輸得很慘。作戰前沒有具體細緻的偵探規劃,行軍路線和糧草補給,只是一味地往前衝,有時連部下都知道的埋伏還要往前衝,不僅沒有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反而自己損兵折將,引起漢武帝的極度失望。他雖然在武帝剛繼位時的“馬邑之圍”表現出色而受到武帝的賞識被委以重任,但在接下來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卻遭遇失敗,馬邑之圍後四年,武帝反擊匈奴,因為站前沒有偵查,李廣帶領的一萬多人被迎面而來的匈奴主力大敗,幾乎全軍覆滅,被匈奴活捉後,裝死才逃回。同時出征的沒有什麼作戰經驗的衛青卻直取龍城,還俘虜了七百多人,被封為關內侯,而他,被武帝貶為庶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最大規模的“漠北之戰”,主將衛青要擔任前將軍的他從側路襲擊,他不聽指揮,急於求勝,帶著大隊在關鍵的時候迷路,在茫茫大漠轉了一圈,不僅貽誤戰機,而且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無功而返。《史記》記載“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六十多歲主動請纓殺敵卻搞成這樣,他感覺沒有臉再活在世上,於是拔劍自刎了。

    第三:立場錯誤。主要表現為毫無政治智慧。漢景帝時代,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景帝派大將周亞夫前往鎮壓。景帝的胞弟梁王是當時太后最喜歡的兒子,很有勢力,景帝對他十分忌憚,當時七國叛軍圍住梁王猛打,太后心疼兒子要景帝救援,景帝裝傻,周亞夫也配合,但擔任驍騎都尉的李廣卻不知上意,勇往直前,大破敵軍,奪旗斬將。不僅解了梁王的圍,而且竟然接受了梁王的官印。一個皇帝派出的中央軍隊的將領竟然接受皇帝自己都忌憚的諸侯國的封印,公然站到潛在對手的陣營,後果可想而知,周亞夫平叛歸來,官封太尉,李廣直接被貶到邊關。自己把封侯的機會玩沒了。

    第四:心胸狹隘。作為一個領兵數萬的軍事將領,和位列公卿的政府高官,不僅需要個人出色的綜合素質,還需要一個遠大寬闊的胸懷,“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李廣不僅沒有這樣的覺悟,而且也沒有這樣的肚量,甚至以公仇報私怨。一次李廣去南山打獵,夜裡飲酒晚歸,霸陵亭尉大聲呵斥,禁止通行。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都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李廣懷恨在心,不久匈奴大舉入侵,他再次得到皇帝起用,他請求帶霸陵尉一起赴任,結果到了自己軍中就把他殺死了。李廣當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他派人勸降了800多人,但當天卻又處死了這些投降的人。一個領導幾萬人作戰的將軍都不能容忍遵守紀律的小小亭尉,當然更不能容忍異族懷有別心的敵人。他的所作所為皇帝都看在眼裡,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堪當重任呢?所以他到死,也不過只是個二千石的太守,封侯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李廣英勇善戰,立下很多軍功,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始終沒有像別的將領那樣一戰成名,拜將封侯,究其主因,還是他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決定的,歷史上,他經歷過的三朝皇帝都給了他封侯的機會,但他自己沒有把握住,以致最終拔劍自刎,給自己並不完美的人生留下了最大的遺憾。我們每個有才華有志向的人,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努力提高自己的個人綜合能力,順應歷史的潮流和發展,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胸懷寬廣,虛心學習,努力實現人生的理想!

  • 15 # 一鍋煮了

    李廣沒能封侯是主要原因是他戰功不夠,跟他有沒有背景並無關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中的這兩句詩,充分的說明了飛將軍李廣的名氣。縱觀李廣一生,他主要的時間都在邊境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經常在抗擊匈奴入侵的最前線與敵人作戰,讓匈奴人吃盡苦頭,因此,在與匈奴交戰過程中也漸漸積累了赫赫威名。

    李廣的家世背景也比較顯赫,他祖父是秦朝的名將李信,但是改朝換代的原因,到他這一代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他也僅僅是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入伍。

    但是,名氣大小、背景深淺跟戰功是兩碼事,名氣大歸名氣大,想要封侯還必須得拿出像樣的戰功,因為朝廷議功冊封從來都是論功行賞,如果以誰的名氣大,誰的背景深厚來拜將封侯,那全軍將士誰還願意提皇帝賣命殺敵?李廣一生所追隨的三位皇帝,無論是漢文帝、漢景帝,還是漢武帝,他們都很清楚這一點,從李廣的兒子李敢隨霍去病抗擊匈奴,立功受封關內侯的情況就可以佐證。所以,他們都不可能憑名氣和背景就隨便給武將封侯。

    而且,連李廣自己都很清楚,之所以遲遲未能封侯是因為自己“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記載: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漢朝攻匈奴以來,他沒一次不參加,可各部隊校尉以下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軍功幾十人被封侯。他不比別人差,但卻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真的是命該如此嗎?當然,說自己無尺寸之功顯然是太過謙了,作為一個將軍立足的功勞還是有的,飛將軍的稱號也不是白拿的,可是他的戰功也僅僅如此了,並沒有取得過沒有足矣封侯的戰功。

    論軍事能力,李廣確實有封侯的實力,《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連漢文帝都曾稱讚肯定他的才能,並替他惋惜生不逢時的遺憾,如果在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所以,毋庸置疑,李廣立功封侯的軍事能力是有的。

    既然朝廷論功行賞的機制是公平的,李廣的軍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阻礙李廣奪取封侯之功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在李廣的一生中,他參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包括抗擊匈奴和平定七國之亂,但是在這些戰爭中取得的戰功也僅僅讓他從士兵走向校尉,從校尉當上將軍。尤其是在漢朝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他不是沒有機會當前鋒,就是運氣不好沒有擔任過主功任務,在漠北之戰中,好不容易當上了前鋒將軍,卻又因為迷路未能參戰,錯過了最後立功封侯的機會。

    所以,李廣難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運不濟,沒有取得過足以封侯的軍功,與他的軍事能力、家世背景都沒有關係。

  • 16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李廣形象的高大,應該感謝司馬遷。一個連候爵都沒有的人,居然名揚千秋,傳誦千年。當然,也有後世推波助瀾的功勞。就拿古詩文講,稱誦讚美李廣的詩詞,多的不計其數。反而功勞最大的衛青,霍去病,名聲卻遠不如李廣。

    《史記》中專為李廣列傳,很明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在裡面。

    對於武將來說,爵位只能透過戰功來獲取。好比西漢開國時,有能耐的都封了候。沒被封候,不是李廣能力不行,也不是武帝對他有成見,更與背景無關。實在是時運不濟。

    一個人的成功:三分能耐,六分運氣,一分貴人扶持。運氣是特別重要。有的人,一輩子努力奮鬥,也成不了大氣候;越是想得到的,就得不到。李廣就是這樣的。

    晚年的他,曾與友人喝酒時言道:吾曾經誘降敵兵殺之,這是我最後悔的事。言外之意也是惆悵感慨,或許是上天故意懲之。註定一生與候無緣。

    曾在文帝時,就屢立戰功,但這些功勞不足以封候。文帝感嘆道:可惜啊,如在高祖時,起碼封萬戶候!而這一句話,確如魔咒般。武帝年間,他的堂弟,他很多部下,都封了候,唯獨他不夠封的條件。

    在後來,他兒子李敢因戰功,也被封候。他還是未能如願。

    武帝時的候爵是按敵軍數量來衡量的。只要你達到了,就得封。和資歷與威望無關。

    但李廣出兵,上天總是和他開玩笑,不是貽誤了戰機,就是被敵方包圍,寡不敵眾。最後一次出兵,一心想圓封候的夢,確又迷失了方向。最終羞愧自刎。

    命運就這樣,命中無時莫強求。六十多歲還上戰場,想了卻遺憾!上天就不給機會。明知當不了先鋒,想獨自尋找匈奴部隊,斬敵立功,又在山中失了方向!

    或許正因命運多舛,才引的後人的憐愛與稱誦。如果上天有感應,也算是一種安慰。

    觀其李廣一生,與候無緣,真沒任何因素。就是命運差些。

    作戰是勇敢威猛,與將士們也能同甘共苦。但治軍帶兵確很弱,軍隊紀律鬆散,比較隨意。當個衝鋒陷陣的將軍行,當個統兵帶領的頭,卻差一截。

  • 17 # 四季文史

    在歷史上有一句話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不是讓人覺得李廣的確是懷才不遇的代言人呢。其實不然。

    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往往會在做事中暴露無遺。李廣雖有將領之範,但卻無將領之才。他性格直率,但做事卻比較魯莽,加之對政治敏感度不強,所以“難封”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也可以說與背景毫無相干。

    一、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西漢著名將領。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由於北擊匈奴而有功,被授予中郎、驍騎將軍、右北平郡太守等職務。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率萬餘騎出雁門關北擊匈奴,後因寡不敵眾被俘。期間,李廣用計順利逃脫,返回大漢。因多年來李廣與匈奴的爭鬥,匈奴都不曾將李廣擊潰,甚至覺得李廣自有神助,所以匈奴後來很是畏服李廣,稱其為飛將軍。

    正因為李廣的存在,使得漢朝西北邊陲國防安穩,一段時間以來並無外患干擾,這為西漢經濟和文化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於李廣的性格及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漢廷官場的格格不入。

    ①:漢文帝執政時期,李廣雖然雖然每次都戰功赫赫,但“文景之治”時期的主要政策是與民休息,也就是說比較重文輕武。漢武帝時期,雖然劉徹喜歡開疆擴土、東征西討,但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年輕的大將已經成為戰場上的主角,李廣黯然失色,已不是主要將帥,所以封侯當然不提。

    ②:李廣有戰功且非常體恤下屬,與士兵同吃同住,威望也很高,但他治理軍隊的方式比較寬鬆軟。宋朝人何去非認為,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他軍中的表冊也非常簡單。所以李廣後期的戰事失策,主要和其作戰方針有直接關係,往往是有勇而無謀,尤其是漢武帝時期,每每把大漢部隊帶入進退兩難之境,所以自然得不到漢武帝的器重。

    ③:官場亦如戰場,除了要會打仗有真功夫之外,還要能融入官場,才能混得“八面玲瓏”。但李廣是個率直、剛正之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他不善言辭,不懂得外交,不懂得站在皇帝的立場去觀察問題,而且必要的巴結逢迎他也學不會,最後加上自己多次出師不利,所以李廣終不能被封侯。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光是文武全才還遠遠不夠。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這是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意思是李廣品德高尚、正直,用不著別人宣傳,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尊敬他。

    李廣為西漢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威名令當時西北匈奴等異族望而生畏。一直以來,他的存在,為減少邊陲安全隱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客觀地來說,李廣的人生價值在他看來也許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只是在後人看來,我們偶爾會替李廣覺得不值,因為他的付出和所得並不成比例,但李廣身處那樣一個封建社會,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已經註定了他的餘生而無法更改。

  • 18 # 老蟲

    李廣這個人是被後世極大誇大的一個人,他只是一員猛將,個人勇武世間罕見,但他的統兵的能力相當低下。再加上個人性格的原因,不被封爵也不是太難理解。

    李廣的一生經歷3任皇帝,長期擔任守衛邊境的地方軍事長官。他參加與匈奴的戰鬥,大大小小喲共70多次,確實是為守衛漢朝邊疆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漢朝也有他自己的封侯標準,李廣的資格顯然不夠。

    從這21人的軍功可以看出漢朝獲得爵位的標準,要麼俘獲匈奴高層,要麼殺敵千人以上,要麼為戰鬥勝利做出巨大貢獻,要麼父親達到以上標準,但已戰死,由兒子繼承。

    俘獲高層和父死子繼都和李廣無關,李廣只有從其他兩條中努力。

    按說李廣徵戰40多年,威震匈奴,漢朝每次出動兵馬動輒十幾萬,甚至數十萬,好像殺死1000很容易達到。可不是這麼算的,這要這麼簡單,漢朝還不人人都是侯爵,李廣也就不難封侯了。

    我們都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一換一的殺敵人數是不計入軍功系統的,還有就是即使以少數兵力對抗大量敵人,殺敵再多,最後只要失敗,也是沒有軍功的,甚至還要受到懲罰。

    李廣的好幾次遭遇就是這種情形,李廣率領的部隊遇到匈奴主力的攻擊,等到援軍到達,李广部已經全軍覆沒,最後李廣還是受到處罰。

    李廣自身的性格也使得他無法從大局著想,不會為大局做自我犧牲。

    李廣性子比較直,適合猛打猛衝的戰法,這對他個人而言,是件好事,但對整個戰局來說,不一定是好事。

    公元前119年,李廣隨衛青在漠北與匈奴決戰,衛青得知匈奴的位置後,決定親率大軍與匈奴決戰,讓李廣在一旁策應。李廣拒不答應,和衛青爭辯,“我是前將軍,就應該我作為先鋒和匈奴單于就一死戰。”衛青命令李廣回去執行軍令,李廣拂袖而去。

    李廣作為前將軍居然抗命,可見他的情商之低。

    李廣情商低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體現。“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是出了名的“陰”,他為了剷除深受太后喜愛的弟弟——梁王劉武這一隱患,就宣佈自己死後讓劉武繼承皇位。本來無心皇位的劉武,這時也心思活泛起來。其實這只是漢景帝給劉武下的一個圈套,只有讓他參與政治,才有機會殺他。

    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身為驍騎將軍跟隨周亞夫平叛,因奪去敵軍帥旗而出名。但他居然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帥印,漢景帝很生氣,李廣立了大功,去沒有任何賞賜。隨後,李廣就被漢景帝發配到邊關任上谷太守,每日與匈奴作戰。

    此外,李廣統兵能力也不行。他出生於邊境,常年和匈奴作戰,熟悉匈奴的作戰策略。他的統兵也深染匈奴兵的習性,就是集中兵力猛打猛衝,沒有戰法,沒有佇列。這對於匈奴兵自然沒有問題,但對於漢朝軍隊就不行了。漢朝軍隊的騎兵素質還是比不上匈奴騎兵的。和李廣同為衛青部將的將領就說過,“李廣軍紀律渙散,遇到偷襲肯定混亂。”

    李廣之所以難封,關鍵是軍功不夠。軍功不夠的原因很多,一是政治頭腦簡單,很容易被人利用。二是運氣不好,在戰場上不是和敵人失之交臂,就是遇到大量敵軍導致覆滅。三就是自身原因,性格太過偏執。從種種原因綜合考慮,這就是李廣不被封侯的原因。

  • 19 # 遊子dream

    飛將軍李廣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對其大肆褒揚,然觀其一生,卻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就是對他戎馬生涯最好的詮釋。但他名聲在外,曾令匈奴聞風喪膽,可偏偏在大漢王朝連個侯爵都封不上。究其原因,總結如下:

    李廣家族世代都練弓箭,其箭術堪稱一絕。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李廣加入抗擊匈奴的隊伍,憑著精湛的射箭技術,斬殺敵軍將領無數,被封為漢中郎將。

    漢景帝前元三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被任命為驍騎都尉的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進行反叛。就在昌邑城下,以威武著稱的李廣一箭就將叛軍帥旗射倒,因此名揚天下。而當時梁王劉武正困於叛軍之中,李廣遂率軍將其救出,之後梁王私授將軍印信於他,李廣竟欣然接受。本該因平定叛亂而封官加爵,然其這一做法致使在班師回朝後並未受到景帝的嘉賞,為了令其不涉及奪儲紛爭,景帝將他派到邊疆地區任上谷郡太守。

    因其天生愛打仗,常與匈奴人肉搏,大將軍孫昆知其才能,不忍其惹出大禍,遂上書景帝將他調任。就這樣過了十餘年,李廣一直在多地擔任太守,卻始終未升遷。

    直到漢武帝繼位,李廣被調到未央宮統領禁衛軍。公元前133年,又被武帝派出,欲在馬邑埋伏重兵圍剿匈奴,然單于並未前來,李廣再次與立功的機會失之交臂。

    十四年後,漠北之戰的開啟,使得已入暮年的李廣再次燃起鬥志的雄心,經過再三懇求,才令武帝允其出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同擊匈奴。

    到了作戰時,衛青因見其年邁,未予以重任。一向自負的李廣便私自帶軍離營,卻在途中迷失方向,深知後果嚴重的他,最終選擇拔劍自刎。

    至此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客死異鄉,導致一生都未能封上侯爵。而這與他是否有沒有背景毫不相關。因為在封建王朝,都是以功論賞, 李廣雖勇猛無比,卻未能建立大功,因此才未被封賞侯爵。

  • 20 # 廣西的單身哥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二次元愛好者會經常去漫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