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陳星Matthew

    談起春秋戰國史,除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說的比較多的就是諸子百家,個人覺得那時候的學術氛圍應該是相當濃厚,雖然當時沒有那麼多典籍供人參閱,但是學派之間的競爭交流,相互的學習溝通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大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其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後世無可比擬的,像《周易》、《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鬼谷子》、《詩經》、《春秋》等等,大部分書都遠播國外,大受推崇,可見那時產生的這種智慧或者說思想的價值之高。

    那當時的“諸子百家”是不是真的有100家?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共計189家,有4324篇著作。而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將百家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

    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增加縱橫、雜、農、小說,並稱“十家”,班固遵劉歆的說法,有去掉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之“九流”。

    到了近代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基於劉歆“十家”再增兵、醫,就形成了今天我們說的“十二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小說家、醫家。

    所以除了九家以外還應該有小說家、兵家、醫家。

  • 2 # 凹凸花開

    在中國史冊中,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八大家排序,是按學派對歷史的影響: 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陰陽家、七縱橫家、八雜家。 九流十家:《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農家, 小說家,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的百家爭鳴之孔子。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後人稱為"六經"。《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華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透過學習禮儀,透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道家百家爭鳴之老子。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華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發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老子的哲學裡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遊》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展的。《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字表達有重大的影響。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華人。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尚同”,“明鬼”、“尚賢”等。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南韓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物件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華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華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陰陽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訊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十家九流"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最後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在張儀、蘇秦之後,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後期最後一次操縱和六國抗秦,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 雜家  雜家(zájiā)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    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採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後有趙蕤著<反經>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幷蓄,然而透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農家 農家,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尊神農氏。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諸子百家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 、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裡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 3 # 周朝文DMU

    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裡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 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透過戰爭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中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 4 # 劍客斷刈

    一、道家:老子、莊子

    二、兵家:孫武

    三、墨家:墨子

    四、法家:韓非、李斯

    五、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

    六、陰陽家:鄒衍 無作品

    七、縱橫家: 蘇秦、張儀

    八、雜家: 呂不韋 編《呂氏春秋》

  • 5 # 歡樂頌歡樂GO

    除了儒道墨三家,“諸子百家”十二家你還知道哪幾個?

    談起春秋戰國史,除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說的比較多的就是諸子百家,個人覺得那時候的學術氛圍應該是相當濃厚,雖然當時沒有那麼多典籍供人參閱,但是學派之間的競爭交流,相互的學習溝通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大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其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後世無可比擬的,像《周易》、《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鬼谷子》、《詩經》、《春秋》等等,大部分書都遠播國外,大受推崇,可見那時產生的這種智慧或者說思想的價值之高。

    那當時的“諸子百家”是不是真的有100家?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共計189家,有4324篇著作。而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將百家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

    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增加縱橫、雜、農、小說,並稱“十家”,班固遵劉歆的說法,有去掉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之“九流”。

    到了近代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基於劉歆“十家”再增兵、醫,就形成了今天我們說的“十二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小說家、醫家。

    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下這12家學派。

    儒家

    【主張】“德治”、“仁政”,重視教育和修養。提倡“忠恕”和“中庸”。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著作】《論語》、《孟子》、《荀子》

    【發展】由孔子創立學說,荀、孟發展,於秦始皇時期遭遇重創,漢武帝時重新受到重視,發展壯大,後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新文化的興起,逐漸沒落,現如今國學之風大興,儒家思想風靡海內外。

    道家

    【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代表著作】《老子》(即《道德經》)、《莊子》

    【發展】老子著《道德經》確立道家思想,在戰國時期興起,後因秦始皇為統一思想打壓其他學派而受挫,漢朝初期漢文帝選擇以道家為治國思想,盛極一時。

    後因漢武帝“獨尊儒術”受到壓制,魏晉南北朝時玄學流行,道家乘勢而起,期間融合許多新的思想,在哲學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流傳至今。

    墨家

    【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

    【代表人物】墨子、田鳩

    【代表著作】《墨子》

    【發展】由墨子於戰國時期創立學說,當時的發展就很好,後來經歷了秦皇漢武兩次的打壓,逐漸式微,據說最後的傳人止於清朝時期。

    兵家

    【主張】不得不戰時,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

    【代表人物】孫武、孫臏

    【代表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發展】起源的說法較多,比較公認的是孫武,由於他是泛指所有的軍事謀略家,其思想就是用兵取勝,雖然後來沒有了“兵家”之稱,但指導思想一直存留。

    法家

    【主張】以法治國。

    【代表人物】管仲、慎到、韓非、商鞅、李斯

    【代表著作】《管子》、《韓非子》

    【發展】法制思想流傳已久,春秋時期以管仲、商鞅、郭偃、子產等人為先驅,在各國制定法令,戰國初期,由商鞅、慎到、申不害、李悝等人建立學派,秦始皇時期作為秦國的治國思想,為中國封建時期的大一統王朝大奠定了法治基礎,秦朝之後雖然沉沉浮浮,但是作為治國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直影響至今。

    陰陽家

    【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這些解釋社會人事。

    【代表人物】鄒衍

    【代表著作】《鄒子》、《鄒子終始》(學派著作今均已遺失)

    【發展】陰陽家出於道家,由齊華人鄒衍創立,建立五行學說,對天文、曆法、地理、自然現象給於研究和解釋。至漢武帝“罷黜百家”後,部分哲學思想融入儒家思想,部分陰陽五行演算內容為道教所吸收,陰陽學派便不復存在。

    縱橫家

    【主張】縱:聯合弱小攻擊強國;橫:以強國攻擊弱小。主事政治外交活動。

    【代表人物】合縱:公孫衍、蘇秦;連橫:張儀。

    【代表著作】《鬼谷子》

    【發展】由鬼谷子建立學說,授張儀、蘇秦兩位弟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其理論便無用武之地,逐漸沒落。

    農家

    【主張】君民並耕、市賈不二

    【代表人物】許行

    【代表著作】《神農》

    【發展】奉神農為鼻祖,主張重視農業發展,沒有特別壯大過,後來漢朝中期漢武帝啟用儒家思想,輕視農商,農家逐漸衰落。

    名家

    【主張】正名實,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強調“名乎其實”。

    【代表人物】公孫龍、惠施。

    【代表著作】《公孫龍子》、《鄧析子》

    【發展】其思想可追溯志上古禮官,在戰國時期較為興盛,但其辯論的內容大都不能解決實質的問題,得不到執政者的支援,無法維繫發展。

    雜家

    【主張】“兼儒墨,合名法”,取百家之長。

    【代表人物】呂不韋

    【代表著作】《呂氏春秋》

    【發展】雜家其實並非是個有意識的學派,只是後人給這種博採眾家之長的學派安排了個“雜家”的名號,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突出顯要的成績,流傳下來的思想並不多。

    醫家

    【主張】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扁鵲

    【代表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

    【發展】中國醫學始於原始社會,理論發展於春秋,盛於隋唐,一直髮展至今。

    小說家

    【主張】收集民間野史傳說,記錄民間民情風俗

    【代表人物】虞初

    【代表著作】《虞初周說》(並無著作流傳至今)

    【發展】源於採風官,雖成一流派,但並不受重視,劉歆在《七略》中將其移出“十家”被視為“不入流”,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 6 # 歷史的第三者

    所謂諸子百家是一個對當時學術掌權者的一個統稱

    現流傳的類別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

    傳統的百家分類最早源於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之後,劉歆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七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小說家”去掉,其餘九家稱為“九流”。當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即:“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諸子百家,數得上名字的有189家”的說辭,指的就是諸子略當中收集的諸子典籍。這裡的189家其實包含了不少兩漢學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知其名”的著作有半數之多,“數得上名字的有189家”這種說法並不嚴謹,還有就是這裡的“家”值得是“書”,一部作品便是一家,不同於後世說說的“學派”概念。儒有五十三家,道有三十七家,陰陽有二十七家,法有十家,名有七家,墨有六家,縱橫有十二家,雜有二十家,農有九家,小說有十五家。一共189家,4324篇。

    另有一些學派不為後世正統文化所認可,如計然家,又叫輕重家,應該是現代經濟學家的鼻祖,其創始人為計然,又名既文子,著有《通玄真經》,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主要謀臣范蠡的老師。該學派主要研究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即察民生而知利害,為“諸子百家”中少見的推崇商業經濟的代表

  • 7 # 天天向上129994470

    諸子百家有很多學派,並沒有整一百個哦。是為了統籠概括才稱為百家的,最出名(還可考究)的學派,無外乎12個。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醫家與小說家。

    儒:尚明恭謙,恕學勤勉。主張:孝順,仁政,忠恕,徳行。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一直傳承至今,是諸子百家中對現代社會影響最深遠的一個。

    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主張:自然,無為,不爭,空明。雖然不是對現代社會很有影響的一個學派,但道家卻是法家的發展基礎,且它對兵家也有深刻的影響。

    墨:非攻墨門,兼愛平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反對不公平戰爭(即大國侵略小國)。對現代影響不大,但其反對不平等戰爭的中心思想仍受如今人們推崇,

    兵: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主張:天時,地利,人和,練兵。兵家對後世的影響較大,其代表著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更是廣為後世流傳。

    法:以法治國,重法輕情。主張:重罰,慎獨,法治,統一。對後世影響較大,併為秦一統中原做了基礎,使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治國之法一直影響並傳承至今。

    陰陽:五行輪迴,相面人文。主張:陰陽,五德,演算,解明。對後世影響不大,直接影響幾乎沒有,但其 陰陽五行輪迴演算內容 被道家吸收,哲學思想被儒家汲取,使其側面影響較大。

    縱橫:蒼生塗塗,天下繚繚。主張:合縱,連橫,遊說,成盟。對後世影響極小。自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其學派便沒落了。

    農:地澤萬物,神農不死。主張:上農,任地,民本,審時。以民為本主義,現代仍然存在。

    名:思以其道,播以其聲。主張:名辯,釋理,形名,名實。名家相較別的學派是一個冷門的學派,出名的思想有:白馬非馬與《堅白論》等。子非魚的故事想必您聽過吧。其中,問話的人便是名家代表人之一惠子(惠施)。名家對於後世的影響還是有一些的,但是其因詭譎的風格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

    雜: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汲思哲,取精華,兼儒墨,合名法。是一個善於學習,尚引名流的學派。小部分仍流傳至今。

    醫:懸壺濟世,望聞問切。主張:治病為上。其影響力到現在仍未斷絕。大部分保留之今。

    小說: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主張:民風。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而也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其實諸子百家的思想或多或少都還存在,每一個學派都有對現代社會有益的思想,只是益處有大小差異罷了。

  • 8 # 壹都歷史

    諸子百家是從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漢書》的記載有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之多,共4324篇著作。而後世的《隋書》《四庫全書總目》等書籍中記載“諸子百家”則有上千家。但從流傳廣大,影響深度來看,差不多有十幾家最為有名。這其中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是三教九流重要的基礎來源。

    諸子百家中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的分別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他們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各家各派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尤其是先秦時期,形成了百家爭放,百舸爭流的局面。

    儒家

    儒家我們很熟悉。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就一直流傳下來。主張仁。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道家

    道家的無為思想和樸素的哲學思想要是影響極大。主張無為。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墨家

    人們對墨家的瞭解應該是通天的機關術,但其實墨家不止這些。主張兼愛非攻。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法家

    大家到這就可能不瞭解了。其實法家韓非子最早是儒家的學生,之後覺得儒家思想太過迂腐,就獨立出來了。主張以法治國。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

    作品:《韓非子》

    名家

    大家可能只知道有名家這個東西,不瞭解情況。還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主張論辯。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

    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

    陰陽家可能是很多喜歡易的人所崇敬的。主張陰陽五行。

    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

    縱橫家可就威名很大了。因為蘇秦和張儀的合縱連橫,聞名於世。主張縱橫捭闔。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鬼谷子。

    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

    這個流派就有些生僻了。主張,沒有主張。包含儒墨法道等思想集合。

    代表人物:呂不韋

    代表作品:《呂氏春秋》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

    小說家

    小說家,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道聽途說就是描述這門學派

    兵家

    兵者詭道也,兵家大家也是很熟悉了。主張計謀。

    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

    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醫家

    醫生們建立的一個派別。主張懸壺濟世。

    代表人物:扁鵲

      

  • 9 # S說文解史S

    【拋開九家,諸子百家還有幾家?】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用來形容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學術氛圍,再貼切不過啦。自由奔放的社會環境,學者們紛紛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漸漸形成很多學術思想流派。

    據史料記載,有名有姓的有198家。很多人,然而,“諸子百家”中的百家,指的是與諸子學術理論相關的198部著作,而不是有198位思想家。

    漢代史學家班固對自春秋時期以來的學術思想歸類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這就是所謂的“十家九流”的由來。

    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增加“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故除去“九家”外,常見的“3家”:

    小說家

    創始人:宋鈃

    集大成者:曹雪芹

    兵家

    其分支為四:

    1)兵家之兵權謀家

    創始人:一說姜尚,一說,一說孫武

    集大成者:一說韓信,一說李靖

    2)兵家之兵陰陽家

    創始人:黃石公

    集大成者:張良

    3)兵家之兵形勢家

    創始人:一說蚩尤,一說先軫

    集大成者:項羽

    4)兵家之兵技巧家

    創始人:伍子胥

    集大成者:一說李廣,一說戚繼光

    醫家

    創始人:一說黃帝(《黃帝內經》十八卷),一說扁鵲(《扁鵲內經》九卷)

    集大成者:一說張仲景(《傷寒論》),一說李時珍(《本草綱目》)

    縱觀諸子百家思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才是我們從諸子身上學到的財富。

    參考文獻

    《漢書》

  • 10 # 富元製作

    首先是小說家。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

    除此之外還有兵家,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亦指研究軍事的學派;古代另指擁兵一方的豪強或軍將,亦為部曲私兵之稱等

    還有醫家,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 11 # 蓬萊夜話

    提問者是不是覺得諸子百家與平時我們談到的九流十家之間,數量相差比較大,所以好奇剩餘的九十多家是什麼?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知識群體眼見社會動亂,思想紛雜,都想重新整頓思想秩序,並以此指導社會發展,重新確立社會的秩序化,以及思想對社會的指導力,實現思想與現實的統一協調。

    問題出在:每個人對社會失序的原因理解不一樣,因此提出的對策也不一樣,由此形成所謂的諸子之說。春秋戰國幾百年間,大家不斷辯論爭吵,相互吸收相互借鑑,湧現出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如老子 莊子 孔子 孟子 荀子等等,其人數多多,遠超百位。

    可是,這些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相互辯論,相互借鑑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將自己劃歸某一派別,他們的思想中普遍的都帶有別人的理論因素,這是相互借鑑的必然結果。

    對他們進行派別分類是漢代人做的工作。比如《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將他們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其中小說家不入流,所以稱為九流十家。這種派別或身份的標籤是漢代人的傑作,不是諸子自己的認定。

    所以,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指的是學者個體,以百家來形容人才薈萃。

    到漢代以後,九流十家指的是派別,不是個體。

    所以,從先秦到兩漢,“家”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是找熟悉的地產中介還是找陌生人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