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風雅正

    先簡單答下吧。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的皇帝,《宋史》本紀傳論評價他說,“為人君,止於仁”,做皇帝,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了!這一評價是非常高的!對在位四十年的皇帝來說,能夠保持社會的穩定乃至繁榮,得到這樣的評價,實在是太難得了。宋人關於仁宗開明納諫、禮天敬人的軼事非常多,網上很容易搜到,就不貼上了。

    可以說他堪稱中國古代最為開明的皇帝!

    但是,開明往往意味著時常聽取臣下們的意見,顯得不夠有主見和決斷力。當時蔡襄就指出了這一點。當然,對“當今皇帝”的批評,肯定是非常委婉的。

    維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就不能老是折騰,不能老是大興土木,開疆拓土,所以,在一些人眼中,仁宗無甚作為。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大有作為的英雄帝王,給普通百姓特別是那些從軍參戰的家庭帶來多大的悲劇,歷史書中一般不會記載太多。它們多半會記載,有哪些出身低微的平民英雄,一朝因為戰爭和軍功而成就大名,晉身顯貴之列,父母宗族榮耀,子女親眷受惠。

    然而,這樣的傳奇,只會在極少數人身上,絕大部分普通士兵,都成了炮灰。而他們的悲劇人生、悲哀命運,卻無人記得。

    法國有塊“無名英雄紀念碑”,不知設立的最初目的是什麼?然而,這塊紀念碑的名字卻很動人,紀念那些沒能留下姓名、罕為人知,但曾經為國家為民族作出過貢獻和犧牲的人們。不過,寧願少些這樣的無名英雄,寧願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小點兒,這樣世間就會少一些悲劇。

    個人認為,宋仁宗的成功和難得之處在於,他非常自制,剋制自己作為人君的慾望,處處以聖明君主自我要求,恰巧又遇到宋代士大夫意識覺醒,要與皇帝共治天下,他們的人格相對獨立,對君權的界限有著清晰的概念。(這方面,可以參考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等書)。范仲淹、蔡襄、歐陽修、孔道輔、包拯等一大批優秀計程車大夫的存在,又在外面形成他律,幫助仁宗稱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

    仁宗去世時,天下人的反映,幾乎也是空前絕後的,去世時,宋朝內外甚至連敵國遼國,王公大臣,平民百姓都悲傷異常,商人們還主動罷市,《宋史》記載如下:

    “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據說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這種尊榮,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爭取到的。雖然有關記載可能有誇張渲染的嫌疑,但這絕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中國歷史上那麼多還給,為何他的口碑這麼好。

    宋仁宗也是人類的一員,並非完美的存在,存在著種種不足,但是,這些並不能改變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明的帝王的評價,也不貴暗淡他頭上的光環。

  • 2 # 酷用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文壇武林大師、文學巨匠金庸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自己生活的朝代,那麼,他的選擇就是宋仁宗時期。宋仁宗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優待文人的時期、是個體主體性最強的時期,也是社會環境非常包容、寬鬆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殺文人、沒有文字獄,這是一個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宋仁宗高度剋制自己的慾望,嚴格要求自己,以寬厚仁愛對待臣屬,受到了後世的高度讚揚。

  • 3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珊珊來吃,提問山積

    楚國子玉死了,晉文公喜出望外,因為子玉對晉國威脅大

    宋仁宗死了,契丹人傷心欲絕,因為他們以為今後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冤大頭了

    起手雙王、四個2、三個A、三個K,還是打輸了,只是沒挨炸,是不是鬥地主高手?

    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梅堯臣、王珪、宋庠、宋祁、尹洙、蔡襄、胡瑗、範鎮、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張方平、韓維、韓絳、韓縝、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惇、王韶、呂惠卿、張載、程顥、狄青、楊文廣……

    仁宗朝名臣良將無數,非但毫無作為,反而積弊益深

    宋初,三班院(供奉官、左殿直、右殿直)官吏僚員三百人,真宗“恩意漸廣”,增至四千餘人;仁宗“濫進至極”,“恩蔭法”和開科取士使這一數字急劇膨脹至二萬餘人

    皇族、外戚和功臣後代一落地就有級別俸祿,死後子弟門生可以接著當官

    真宗朝,“王旦卒,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從授官者數十人,諸子除服,又各進一官”。

    仁宗朝,高官每年可推薦自己的子弟門生做官,已成定例。

    冗官造成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下

    宋朝是一個“軍國所資,鹹出於租調”~《田賦考》,卻又不抑兼併的農耕社會

    “富者買田而無稅額,謂之有產無稅;貧民賣田而不推稅額,謂之產去稅存”~《續古今考.卷二O》

    “……天下嗷嗷然以賦斂為重者,豈其歲久而奸生,偏重而不均以至於此歟……”~《經進蘇東坡文集事略.較賦稅》

    田賦在仁宗朝翻了數倍

    當貧民已經榨不出更多油水,宋朝便將“商稅”作為增收的手段

    南唐十七項雜稅,只有農具稅曾在真宗朝一度廢除;五代的苛捐雜稅絕大部分被宋朝繼承併發揚光大,謂之“雜變之賦”或“沿納”

    買賣東西要交稅;糶賣糧食要交稅;買賣田地要交稅;牛活著要交重稅,牛死了要交“牛皮錢”;家裡人丁興旺要交身丁重稅,並承擔重差;析煙分戶要交“罰錢”;“蒿錢”、“腳錢”、“鞋錢”……

    仁宗慶曆以來,地裡的瓜果菜蔬、運糞船都要收稅,並且創造性地發明了“折變”、“鬥而加耗”、“義倉之粟”等等不是稅賦的增收辦法

    宋朝將招流民當兵作為維穩的主要手段,“自有募兵,遇歲變亂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有叛民而無叛兵”~趙匡胤

    仁宗慶曆年間養兵125.9萬,皇祐年間140萬,宋朝軍隊人數達到西夏人口總數的兩倍

    龐大的鐵血宋軍打出了“鎮戎三敗”,西夏事實獨立,歲“賜”白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二萬斤;節日另“賜”銀二萬二千兩,絹二萬三千匹,茶一萬斤。

    只因契丹嚷嚷著要南下,大宋馬上“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成功阻止了契丹入侵。自此,鐵血強宋付給契丹的歲幣達到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

    契丹人和党項人可不象大宋百姓好糊弄,拿點鐵錢、紙幣就能矇混過關,人家只認白花花的銀子大宋朝年白銀開採量約為四十萬兩左右。想盡辦法,朝廷年白銀收入約七、八十萬兩。每年要孝順遼媽二十萬兩,打發西夏七萬二千兩,約為朝廷白銀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尚、楊二美人方得寵,每夕並侍上寢”~《涑水記聞》

    派人在汴京城四處獵豔,人妻不拒~《曲洧舊聞》

    為了不與造反的班直們發生衝突,仁慈的仁宗陛下屈尊躲在床底,曹皇后帶著一群宮女太監平息了這場紛亂。仁宗覺得郭皇后沒女人味,就廢了她。

    “寶元元年(1038年),朝廷雖知元昊決反,然猶善遇”~《長編》

    “……此元昊反狀有素者六也,是六者,歲月已久,中外共聞,而天子不得知,朝廷不為備,養成深患,遂至大騷”~富弼

    野蠻殘忍的凌遲酷刑被隋文帝廢除,宋仁宗時恢復實施,並在南宋《慶元條法事例》中被再次明確為死刑條目。

    “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刑也”~《宋史.刑法志》

    “凌遲之法,昭陵(仁宗)以前,雖兇強殺人之盜,亦未嘗輕用,熙豐(神宗)間詔獄繁興,口語狂悖者,皆遭此刑”~《文獻通考.刑制考》

    綜上

    於外懦弱無能,敵友不分;於私德渾混一生;於士大夫唾面自乾;於草民鐵血無情

    想讓宋仁宗對你仁慈,首先你得讓仁宗陛下認識你,士大夫、官n代、宮女,亦或公公

    如果連這一點都辦不到,狂悖一個試試……

    凌遲、絞刑、斬首、腰斬……你選哪種?

  • 4 # 彡出門已是江湖彡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計程車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仁宗的時期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文教最發達、科技最興盛、政治最廉潔、春秋以降言論最開放的時期之一。仁宗盛治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以漢武之雄,尚有羅馬帝國可爭鋒;以開元之盛,亦有黑衣大食在崛起。而北宋可謂一騎絕塵,遠邁世界,北宋帝國文明的光輝,足以把整個世界襯得灰頭土臉。這些功勞未必大多算在仁宗皇帝頭上,但統治這樣時代的君主,確實也值得尊敬。

    宋仁宗本人,“仁”就是對帝王最高的評價,他的納諫、節約、勤政,比唐太宗少了一份權宜,多了一份真誠。宋史上關於他的仁慈、節約,字裡行間可謂隔三差五不勝列舉,仁宗終生奉行這些,這是多麼大的自制力。時人說,仁宗什麼都不會,就是會作皇帝。以規範制度為前提的清淨無為和休養生息,有時比皇權專制更能解放生產力。

  • 5 # 小歷史史

    仁宗在位42年,死時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宋仁宗趙禎可謂一代有德的數一數二的傑出君主。

  • 6 # 歷史阿Q

    宋仁宗趙禎(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年僅13歲。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開始親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間曾多次更改年號,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剛剛即位以後改年號天聖,後來改年號明道,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又改年號為景佑,之後又先後改年後為: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駕崩去世

    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政治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軍事

    仁宗即位時,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仁宗始親政。

    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國策,展開宋夏戰爭,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先勝後敗,韓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接著,宋朝派富弼與遼國協議,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使國威大振,打破遼國索要後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但需注意歲幣支出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陝西出支為1551萬;寶元二年展開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陝西出支為3363萬,幾近赤字。遼國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仁宗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遁走,後不知去向。

    經濟

    仁宗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並出現交子。仁宗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真宗與仁宗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仁宗晚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1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1匹,及獻500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慶曆初,他任用富弼以和契丹,任韓琦、范仲淹以拒西夏。並試圖進行改革,但在反對派的攻擊下,不久廢罷。

    人物成就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計程車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面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反面

    王夫之評論宋仁宗的“無定志”:“仁宗自明道二年劉後殂始親政,訖乎帝崩,三十年,兩府大臣四十餘人。……其進也,不固進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終退也,俄而又進矣。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計偶乖而即斥之,……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吏無適守,民無適從,天下之若驚若騖、延頸舉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夫天子之無定志也,既若此矣。”

    翻譯: 據王夫之所論,在仁宗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衝偶乘而即斥之,……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

    王夫之所說是切合實際的。當時,臣僚們都知道仁宗這個脾氣,所以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仁宗:“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並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非難。三人忠誠則正,必能盡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御之說。……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 7 # 歷史介紹者

    ●宋仁宗畫像

    史學家用"仁宗盛治"概括了宋仁宗的一生功績。

    在位42年,是宋朝執政時間最久的帝王,他13歲繼位,23歲親政,54歲駕崩。實際掌控權力達到31年。

    這麼久的時間足夠他做出一般短命皇帝難以企及的功績,前提是這個皇帝有抱負。

    ▲千古仁君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仁義禮智信。古代帝王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仁政。如果能獲得“仁”的評價,那是對帝王功績的最高褒獎。

    為什麼宋仁宗獲得“千古仁君”的美譽呢?

    國外:外國君主為他哭泣。1063年宋仁宗暴斃去世,享年54歲,他的死成了一個歷史迷案。有人說是過度食用有毒的丹藥,也有的說是兒子謀朝篡位殺老子。但是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解釋。

    還是說說遼國的遼道宗耶律洪基,當宋仁宗去世的訃告送給北宋周邊幾個國家的君主,其中耶律洪基居然不顧帝王形象,直接就在朝廷上擋著文武百官的面哭起來。

    為什麼他要哭泣呢?

    因為“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遼兩國42年居然沒有打過仗。也就是說宋仁宗在位期間沒有對遼國動武。不容易啊!

    ●耶律洪基銅像

    國內:宋仁宗臨時之前為了節省喪禮開支,給出的最後一道遺詔就是節儉辦喪。難怪宋仁宗的死居然連乞丐都痛哭流涕,居然用討要來的救命錢買紙錢燒。開封城裡,各家各戶的百姓燒紙錢,飄起的煙遮讓天都暗下來了。

    ▲“唐宋八大家”之六

    宋仁宗一朝出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興旺景象。

    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在宋仁宗同時出現——“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三蘇”雕像

    ▲“四大發明”之三

    現代人都知道中國古代人的四大發明,但是知道其中有三項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居然是出自一個皇帝時代——宋仁宗。

    在11世紀全球歷史中,這樣傲人的科技成果直接可以碾壓歐洲國家。

    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出現。

    火藥談不上早,因為火藥是13——14世紀由中國傳入歐洲的。

    指南針早於歐洲四百多年。

    ▲鐵面包公

    包公代表的是國家司法體系的現代化。

    包公在宋仁宗時期,5次彈劾國丈張堯佐、7次彈劾大貪官王逵。

    不管結果如何,如果沒有宋仁宗的大力支援,包拯肯定不會有這些成績。

    ●包拯石像

    當然,宋仁宗並非一無是處,例如范仲淹的親歷改革就以失敗告終,因為推動改革的阻力太大,王公貴族、官僚士紳等既得利益者絕不會放棄到手的利益,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都會存在!

    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魄!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無疑我們處於這樣偉大的改革時代。

  • 8 # 毒閻魔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是宋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乾隆皇帝,也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多麼值得稱道的君主。

    首先是經濟發展,北宋時期實行的是“藏富於州縣,培護本根”的政策。宋仁宗統治過於寬仁,造成許多地方上供朝廷的錢財、糧食等物虧欠太多,這是當時的弊病。所以後來進行改革,按照原則考核地方官員,宋仁宗時期龐大的國家財富來自於商稅,而仁宗慶曆時,商稅增加竟猛增到兩千二百多萬貫。可見仁宗統治期間商業的巨大發展與繁榮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後,宋朝已經擺脫農業社會進入商業社會。所以美國學者們費正清、賴肖爾、克瑞格在《東亞:傳統與變遷》中感慨:“事實上從宋朝開始,農業的經濟價值已日益變得無足輕重。”

    其次是接受官員諫言。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還有一次,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怕陛下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監,給這些被送進宮的女子每人三百貫,然後馬上送她們離宮。

    第三個文化上,宋仁宗是一位明理的人,他大肆的主張學習讀書,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此,宋朝也是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文學題材宋詞,宋詞的出現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蘇軾、蘇轍考中進士以後,宋仁宗看了他們的文章後,讚歎不已,稱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而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最輝煌燦爛的時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時期。這一切,肯定與仁宗皇帝的仁慈、寬厚密切相關。

    在位期間,百姓們不僅安居樂業,還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做了皇帝,真的是天下百姓的福氣。但是是人總會去世,總有分離的難麼一天。他去世的時候,全國的百姓,對此感到非常傷心,自發祭拜。《東坡詩話》這樣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個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這代表了幾百年來“仁宗盛治”在民間世人眼中的地位。

  • 9 # 劉文廣

    宋仁宗趙禎 (1010年—1063年)是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他的統治時期被後人譽為開創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時期是清明盛世 ,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並且 依靠科舉制度,宋仁宗遴選了一大批政壇新秀,包括歐陽修、包拯、韓琦等等。新勢力上臺即與因循守舊的老勢力(代表是縱橫政壇多年的呂夷簡)矛盾凸顯。因為當時經過很長時間的累積效應,宋朝在宋仁宗時累積了大量矛盾。這些矛盾的核心就是“三冗”:冗官、冗兵和冗費。就是官太多了,兵也太多了,有一百多萬,同時還要每年給遼國和西夏大量“歲賜”。這些矛盾的任何一件發展下去,都會讓大宋政權岌岌可危。於是,范仲淹等政壇新銳冒了出來,主導改革。這就是有名的“慶曆新政”。范仲淹給宋仁宗進獻了《答手詔條陳十事》,詳細探討了各類尖銳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范仲淹負責整頓吏治期間,罷免了一大批庸碌的官吏。但是守舊勢力也不甘心,開始反攻。以擔任過宋仁宗老師的夏竦為代表的守舊勢力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並指使自己的婢女偽造了一份廢立皇帝的詔書,還散佈了謠言,說這是范仲淹等人乾的。這個謠言涉及到政治大事,非同小可,直接把范仲淹等人逼出了京城。皇帝這時候在政治上也不再支援改革勢力。於是新銳們紛紛被貶出京城。一場改革無忌而終。

    宋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 。  一日,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有名的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佐堯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佐堯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包拯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宮中對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載,仁宗情急之下把節度使說成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宋仁宗仁德一生,於1063年故去,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任期間,他釋放了大批官員的才華,使得他統治期間成為文壇盛世。在詩歌《賜劉輝及第》中,他對俊傑輩出的局面頗為滿足:“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藝精。臨軒升造士,入彀得群英。”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或冠以“仁”。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

  • 10 # 韓I949

    仁宗就是傳說中多少貍貓換太子那位皇帝,執政四十二年,是兩宋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一生溫良恭儉讓,寬政愛民,輕徭薄賦,使百姓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一時名臣賢相畢集,虛心納諫,雖犯顏者亦不怪之,可見其知人善任,是一個守成有餘的好皇帝,死後上至百官下至百姓無不痛哭流涕,可見一個好的領導人是永遠活在人們心裡,不愧一個仁字。謝謝

  • 11 # 紅藩

    以文韜武略為標準,宋仁宗不是最“偉大”的皇帝。才華、謀略、經歷、軍功都算不上十佳。且他的盛世,士大夫和制度起到的作用很大,不像李世民對貞觀之治的強大影響。但人格上,可以說宋仁宗是中國少有的“好”皇帝,他創造的盛世也是古代最成功的盛世之一。

    -

    因為他的“好”,值得我高看他一籌。反而覺得有些人對所謂“雄才大略”皇帝的推崇的同時,要換位思考下:

    -

    大家是願意住在由於英主雄心勃勃,成天打仗、服徭役。昨天天殺匈奴,今天徵高麗,明天修長城,後天挖運河,死亡可能性很大的時代;還是願意生活在採取募兵制,百姓不被強制徵兵,人民安居樂業,且只有區域性戰爭,百年大體和平的仁宗北宋時期?是願意生活在充滿文字獄,殺頭原因匪夷所思的朝代,還是文章裡大逆不道寫著“燒掉棧道擁蜀自立”,都只認為是文人洩憤,既往不咎的宋仁宗朝?

    -

    因為“雄主”的野心,死去多少人,當下很多人根本不在乎,因為那些百姓對今天的人來說不過一堆無關痛癢數字。可這在當時就是妻離子散、良田荒廢。某草原帝國摧毀了如此多燦爛文明,踩在上億白骨(對當時的世界是多大的數字)身上得來的文治武功,在我的價值觀看來很不屑。某草原帝國的鐵蹄是中東、中亞、東亞漸次落後西方的開始。

    -

    宋仁宗的時期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文教最發達、科技最興盛、政治最廉潔、春秋以降言論最開放的時期之一。仁宗盛治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以漢武之雄,尚有羅馬帝國可爭鋒;以開元之盛,亦有黑衣大食在崛起。而北宋可謂一騎絕塵,遠邁世界,北宋帝國文明的光輝,足以把整個世界襯得灰頭土臉。這些功勞未必大多算在仁宗皇帝頭上,但統治這樣時代的君主,確實也值得尊敬。

  • 12 # 風雅國學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聖主,其性情仁慈寬厚,不事奢華,能主動約束自己,在位42年,其間國家太平,邊境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文化發達,人民生活安定,深受百姓愛戴。

    政治上推行仁政,善於納諫,減輕賦稅徭役。經濟上,注重改革,刺激商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文化上,主張學習讀書,促進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走上了最輝煌燦爛的時刻。

    其為人比較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雖因積弱之軍事,在與西夏的交鋒中屢遭敗績,和遼國的外交也從沒得到什麼便宜,但是社會經濟文化畢竟在逐步發展,宋代的各項政治制度進一步成熟,朝政沒有形成大的動盪,涵養了一大批文化奇才,為宋代文化的登峰造極準備了社會條件和人才條件,這在兩宋是非常難得的

  • 13 # 青語清言聊歷史

    宋仁宗趙禎,我覺得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

    01 曲折的身世

    宋仁宗是北宋九位皇帝中的第四位,是宋真宗趙恆之子,宋英宗趙曙養父,在位四十二年,北宋最長。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王凱飾)

    仁宗的出生就非常“精彩”。他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主角。

    相傳,宋真宗的皇后死後,李妃和劉妃相繼懷孕,為爭奪皇位,工於心計的劉妃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替換了李妃生下的兒子,並汙衊李妃生了個妖孽,李妃隨即被打入冷宮。劉妃的兒子雖做了太子,但沒幾年夭折。

    多年後,因真宗無子嗣,機緣巧合下,八賢王之子,實為當年被替換的那個孩子登上皇位,成了宋仁宗。後經名臣包拯調查,李妃成功平反,也順利還朝。

    這一故事跌宕起伏,膾炙人口,因此競相傳頌,流傳至今。

    不過這是假的。

    實際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但沒這麼曲折。

    仁宗生母李氏其實只是劉妃的一個宮女,迫於權威,仁宗出生後為劉妃所養,實際又交由楊淑妃具體撫養,親生母子二人始終沒有相認。

    直到劉太后(即劉妃)去世後,仁宗才得知真相,一度懷疑生母為劉太后所害,欲治罪劉太后孃家人。後不顧大臣反對,仁宗開棺驗屍發現生母完好無損,發現錯怪了劉太后,於是親自到劉太后靈前謝罪,並追諡李氏為莊懿皇太后。

    這個事實要比前個故事平淡的多,但事實就是事實。

    確實,事實就是事實,但故事,卻不一定只能是故事。

    題外話扯一下: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固然為假,但在歷史上還真有幾個皇帝的身世與此類似,至少在曲折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位叫劉詢,漢武帝曾孫,巫蠱之禍主角、太子劉據之孫,因祖父牽連入獄,經大赦流落民間,飽嘗辛酸,竟機緣巧合榮登大位,成為漢宣帝。

    一位叫朱佑樘,明朝憲宗之子,當時的後宮為萬貴妃專權控制,為爭皇位,其他妃嬪生下的皇子皆被其害死。唯獨他得太監、婢女護佑未死,並由廢后吳氏秘密撫養成人,最終與父相認,登基為明孝宗。

    這些傳奇身世,也鑄就了他們傳奇的一生。今日不細說,日後詳談。

    宋仁宗的身世沒有漢宣帝、明孝宗悲慘,但也頗為複雜,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算多見。

    有這樣童年經歷的人,長大後要麼懂得寬厚仁慈,感恩他人,要麼變得喪心病狂,報復社會。所幸,以上三人都是前者。

    宋仁宗畫像

    02 寬仁的本性

    宋仁宗給後人最大的印象,莫過於寬仁二字,其程度,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

    記得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很喜歡把評價正面的皇帝分為好人、好皇帝、既是好人又是好皇帝。在他看來,人是基本屬性,皇帝是職業,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

    那仁宗,我認為是個好人。

    仁宗的品格很高尚,在古代帝王中,屬於出類拔萃者。他不為富貴所迷惑,亦不為權力所迷失,一如他的廟號“仁宗”一樣,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仁”字。

    仁宗孝順,如前文所說,得知身世真相後,他仍善待揭發的楊淑妃,百般孝順;對害他母子分離的劉太后也不追究,還對劉後孃家人更加恩寵;劉、李二人也都被追諡為太后,並建廟供奉。這大概也是以德報怨的典範了。

    仁宗心慈,一次外出時口渴難耐,但發現隨行太監未帶水壺,因擔心說了之後他們會受責罰,仁宗便一直忍著。還有一次,仁宗吃飯吃出一粒沙子,趕忙招呼宮女不要說出來,怕下人因此被殺頭。

    仁宗節儉,所用床褥寢具早已褪色,久不更換。

    仁宗律己,夜間飢餓或嘴饞時能控制食慾,不願為了蒐集食材而擾民,為了做菜而養成日日宰殺的習慣。

    仁宗寬仁,恪守“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虛心納諫,即便被臣子噴了一臉唾沫,也能坦然接受,堪稱典範。

    仁宗時期有一種名為“風聞言事”的監察制度,即允許官員憑藉“道聽途說”對皇帝進行規勸甚至批評,給了官員很大的話語權,也屢屢讓仁宗難堪。

    比如,開封府尹王素聽聞有人給仁宗進獻了幾個美女,未經調查核實便要求仁宗遠離女色,仁宗雖不捨,還是把美女送出了宮;

    再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科舉答卷上寫下,曾聽聞仁宗不問民間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仁宗也一笑而過,還讚賞蘇轍敢言。

    正是因為仁宗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願意給更多有真才實幹、有理想抱負的文人學士施展的機會,因此仁宗一朝散發出了超越古今的璀璨光輝。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除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外,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其餘六人,全部活躍在仁宗時期;

    活躍在官場的,有與王安石死磕多年、著有《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天下為己任、為改革嘔心瀝血的范仲淹,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韓琦,一代青天包拯;

    而晏殊、柳永等一大批名士,又把屬於詩末的宋詞推上了古代文學的一個翹楚地位……

    真是群星薈萃,英才雲集,君子滿朝!

    仁宗逝世時,舉國哀痛,京師開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洛陽焚紙漫天,“天日無光”;連遠在北方的遼道宗也失聲痛哭,感嘆於四十二年兩國無兵,併為仁宗建了衣冠冢,受遼國後世皇帝敬重。

    做好一件小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

    寬仁待人不難,難的是寬仁一輩子。

    宋仁宗的一生,對得起這個“仁”字。

    他是一個好人。

    03 他不是個好皇帝

    其實很難去定義好皇帝壞皇帝,但因為是剝離了人這一基本屬性,僅從職業的角度去評判,所以好在有個業績可以作為評價標準。

    仁宗是個好人,但從執政四十二年政績來看,我個人並不認為他算一個好皇帝。

    仁宗時期社會經濟發達,在位期間人口增加300多萬戶,四大發明中有三個得到了應用,交子的出現激發了社會活力,北宋上下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並達到了本朝巔峰,史稱“仁宗盛治”。

    畫中的仁宗盛治

    不過,但凡在位幾十年的皇帝,一般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成就,或多或少能幹出幾件大事,像漢武帝、明萬曆帝、明嘉靖帝、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

    可是在四十二年的超長待機時間內,仁宗朝能否舉出幾個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壯舉?好像印象很模糊,一下子舉不出來。

    是的,這是一段很平淡的時期,沒什麼存在感。

    仁宗並沒有什麼創新出彩的行動,就這麼安安穩穩過日子,說平庸也不為過。

    而所謂的盛世,其實更多歸功於那批堪稱頂級配置的官員,仁宗就是放手讓他們去幹,自己統而不治,也不折騰,北宋按著慣性,正常情況下總能穩步向前,達到一個巔峰。

    仁宗遠沒有發揮出如唐太宗之於貞觀之治的作用,倒有點君主立憲制的味道。

    而我更想說的是,在這盛世之下,其實暗流湧動,隱藏著極其致命的危機。

    北宋亡國的徵兆,已然顯現。

    有一隻吸血蟲,自這個王朝出生之日起就陰魂不散,一點一點吸食著帝國的精華。仁宗朝,亦如此,而且更加惡劣。

    這隻吸血蟲,名叫“三冗”問題。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

    首先,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兵變上臺,因此北宋皇室極其重視削弱制約官員,採取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權臣出現、歷史再現,由此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體系。同時為籠絡官員、鞏固統治,允許官員親屬當官的“恩蔭制”流行,每屆科舉的取仕人數遠多於歷代(明清共錄進士5萬餘,兩宋竟達11萬),由此形成了極其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造成“冗官”。

    仁宗時期,官員進一步激增,高峰時竟達4.8萬餘人,是其父真宗時期近五倍,與太祖趙匡胤建國時期三四千人相比更是天差地別。再加上還有數倍於官的吏(有人估計不下40萬),行政編制氾濫程度令人咂舌。

    其次,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和長城這些戰略支撐點,都城汴梁又無險可守,因此北宋整體軍事戰略採取防守型。而常年的抑武政策,又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因此北宋只能募集大量士兵,以數量優勢彌補質量不足,由此造成了“冗兵”。

    仁宗時期,在遼的強大壓力下,在西夏新增的軍事威脅下,慶曆年間,北宋軍隊達125.9萬之巨,是太祖建國時期的6倍。養的人能幹事倒也算了,關鍵是軍隊還極度虛弱,接連有西夏獨立和交趾(附屬國,今越南)攻宋,關鍵時刻軍隊屢屢掉鏈子,令人痛惜。

    宋遼夏局勢(宋徽宗時期,示意)

    然後,為了養活臃腫低效的官僚機構與龐大虛弱的軍隊,每年的費用達到了天文數字,這就是“冗費”。

    仁宗的父親真宗時期財政即已暴露出赤字問題,家業傳到仁宗手裡進一步惡化。有學者據《宋史·食貨志》考證,仁宗時期年財政收入在6000萬貫以上,但平均赤字就有300萬貫。看似富裕的北宋,實則“積貧”。

    再從外部來看,西夏的徹底獨立,仁宗難辭其咎。接下來連綿的宋夏戰爭,仁宗擁有五六千萬人口和幾十年積蓄,竟三戰三敗於剛剛獨立、只有幾十萬人的西夏,仁宗顏面掃地。

    隨後和約規定的歲幣,和遼趁火打劫要求增加的歲幣,以及為防範外患募集的大量士兵,又往北宋“積弱”的肩膀上加了重擔。

    “三冗”、宋夏戰爭、歲幣,最終的惡果都落到了百姓頭上。所謂的“盛治”之下,是瘋狂的土地兼併、苛捐雜稅、物價飛漲,是百姓的苦不堪言,忍無可忍。

    據《北宋仁宗朝變亂研究》考證,北宋一朝167年,共發生民變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間就有60起,平均每年1.43起,達到一個高潮。

    危機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還是隻會隨波逐流。

    仁宗面臨的已是亡國的危機,固然有歷史遺留原因,不能全怪罪於他,但他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其實還有挽回的餘地。

    仁宗也看清了形勢,知道這樣下去大家都要跟著遭殃,於是他很自然地想要改變。

    改變的途徑就是變法。

    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轉“危”為“機”,白白浪費了一個可以改變北宋命運的機會。

    說到變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大刀闊斧、轟轟烈烈,雖然幾經坎坷,最終失敗,但充分體現出了當政者的擔當與魄力。

    而實際上,變法並非神宗首創,北宋的第一次變法嘗試,恰恰是在仁宗一朝,這場變法在慶曆年間,史稱“慶曆新政”。

    這一場改革由范仲淹主導,歐陽修等人參與,以整頓吏治為中心,出臺十項舉措,意在裁撤冗官、減少支出、提高效率。

    心懷天下的范仲淹

    這場改革直擊“三冗”問題,思路正確,措施也不激進,憑藉範、歐等人的才華,只要堅持,定能出成效。

    問題就出在堅持二字。

    由於新政觸犯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改革受阻。仁宗沒有堅持住,馬上選擇妥協退縮,新政僅僅實行了一年四個月,范仲淹等改革派就全部被排擠出朝廷,變法徹底失敗。

    一年四個月,改革剛起了個頭,就戛然而止。

    想想看他孫子(實為養子之子)神宗皇帝,頂著多大的壓力毅然推行改革,即使孤身一人也不放棄,到死方休;他曾孫(實為養子之孫)哲宗皇帝,即使父親的改革被保守派肆意踐踏,也隱忍多年不忘父親遺志,親政之後毅然重啟改革。

    而仁宗,一遇到一點挫折就趕忙放棄,如此薄弱的意志和迅速變化的態度,像極了新手初入股市時追漲殺跌的樣子。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相比,他相去甚遠。

    被寄予厚望、可以挽救北宋的改革就這麼草草收場,真的令人惋惜。仁宗失去的,或者說北宋失去的,是重症早期寶貴的治療機會,即使神宗、哲宗銳意進取,終究已是回天乏術。最終在徽宗的折騰下,北宋以最屈辱的方式收場。

    回過頭來再細想一下,所謂的“盛治”之名,正是沐浴仁宗“恩澤”、享受“皇恩浩蕩”的官員給的,更確切的說是反對後來的神宗改革,以標榜仁宗來勸諫神宗的保守派官員給的。這樣的讚美,不應該打個問號嗎?

    總體上來說,仁宗是一個守成的君主,按部就班,得過且過,憑藉慣性達到了巔峰。面對諸多遺留問題,沒有解決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更沒有魄力和實力,無法充分發揮好能臣干將的作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問題隱患愈發突出,北宋盛極而衰。

    如果不是因為仁宗的仁德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單論文治武功,他真的很難讓人留下什麼印象。

    正如某網友的評價所言:“仁宗有人皇之德,而無人皇之才”。

    仁宗並不算一個好皇帝。

  • 14 # 德厚致遠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的獨子,其他五個早夭,關於趙禎的身世,《三俠五義》裡有一種“狸貓換太子”的說法,認為劉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氏生下了妖孽。惹得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爾後將劉氏立為皇后。可真實的情況是:趙禎生母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後來劉氏讓其侍寢真宗臨幸,李氏產下一個男嬰。連喪數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趙禎在出生後,便在真宗的默許下,由未能生育的皇后劉氏撫養。

    這位皇后劉氏便是一生充滿了曲折離奇,從一個賣唱女,到一國之母的劉娥,劉娥是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曾垂簾聽政十一年,在歷代史書中,常把她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為三大女主,不過劉娥聰明之處在於:“有稱帝之勢,無稱帝之實”。被後世讚譽:“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娥垂簾聽政,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沒有謀朝篡位,也沒有封建她的外戚勢力,劉娥還為此建立了完整的太后垂簾聽政制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贏得了一代賢后的美名。

    趙禎幼年繼位,劉太后垂簾聽政,宋仁宗親政後,就外患踵至,先是西夏党項族元昊稱帝,屢次侵犯西部邊疆,北宋被迫納貢求和,接著北方契丹遼國趁宋朝困於西夏之際,憑空協迫宋朝輸錢結盟。

    宋仁宗靠納貢求和西夏、靠輸錢結盟遼國的金錢外交政策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使宋朝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和軍事危機,一些有識之士圖謀改革,富民強國,裁抑冗濫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形勢下,宋仁宗啟用范仲淹開始實行慶曆新政。改革初,范仲淹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各項主張和建議,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冗官,精簡機構以解決官多為患和財政拮据的問題。然而改革觸及觸犯了官僚權貴及地主豪強的既得利益,他們就堅決反對群起而攻之。隨著新政的推進,反對的聲浪不斷高潮,到最後宋仁宗妥協守舊官僚的反對,《慶曆新政》無果而終,趙禎勵志圖強的信念也旋踵即逝。不過卻為後來的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改革基礎。

    宋仁宗寬厚仁善,溫和的政治環境使大臣們敢於直言,仁宗也善於納諫,可仁宗有好諫之名而無用諫之實,他性格的不確定性使好的政策與人才沒有貫徹堅持到底,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變得早令夕改反覆無常,這樣又使得即使賢者在其位而不能用其政,有其政又不能安其位,以至無法施展其才能,結果無法做出有效成績,上行下效,官員的頻繁變動,政策的反覆變更,又使下屬官吏無所適守,百姓也無所適從,最後搞得什麼事也辦不成,改革變得半途而廢,錯失大好良機。宋仁宗也算知人善任,在仁宗朝出現了許多的名臣如:范仲淹、包拯、寇準、歐陽修、富弼、文彥博、晏殊、韓琦、蘇軾、陳執中等,一代名將狄青、楊文廣也都曾得到重用啟用。

    歷史上記載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京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值得一提的是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得知訊息後,也嚎啕大哭起來,並建立衣冠冢以示敬佩與緬懷,也為其仁慈所折服。

  • 15 # 老狐狸37862051

    北宋的第四個皇帝宋仁宗,並不是像漢武帝、唐太宗那樣有名的君主,但今天的人們經常可以在包公戲裡看到他。實際上,他曾經擁有范仲淹、歐陽修那樣在歷史上比包拯遠為重要的大臣,而且主持了中國史上少見的四十餘年太平政治,統治著一個包含了不少隱患但大體上經濟繁榮、生活安定的昇平世界。一般的皇朝,生養積聚到了這個階段,不是忙於建功立業、開疆拓土,便是貪於享受、腐敗墮落,但這位宋仁宗卻既不雄心勃勃,也不甘於墮落。他也曾極不情願地應付鄰國的挑釁,卻討厭戰爭,選擇了用“賜予”大量錢財來解決邊疆爭端的“屈辱”方式。他也曾任用范仲淹等大臣企圖改革政治上的某些弊端,但遭到另一部分官員反對時,他便放棄這種改革,同時卻能保護那些改革者,使他們的仕途生涯漸入佳境。他喜歡讀書,把儒家的經典抄寫了發給臣子們去看,自己也願意遵守古訓,那些資深的大臣經常限制他的權力,年輕的御史們經常批評他的行為,他一概予以容忍。他似乎不太為政府連年出現的財政赤字擔憂,毫不吝嗇地取出皇宮裡深藏的帝室財貨去補貼政府的支出,而個人的生活據說非常節儉。對於政事,他很少自作主張,而是不厭其煩地聽著朝官們的商議甚至爭吵,只要提出意見,不管採用與否,他不會忘記給予鼓勵,有時竟充當起婆婆媽媽的調停人的角色。正如我們在包公戲裡看到的那樣,這個時代的大臣們比皇帝具有遠為鮮明的個性和人格魅力,卻都心甘情願地效忠於這位缺乏個性的皇帝。他的無所作為使士人們被有為之心鼓動得幾乎無法忍耐,而他的寬仁態度又總給人希望。

  • 16 # 老農民嘮三農

    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出的皇帝可真是不少,僅僅以統一王朝的皇帝來數,就多達四百多位。這皇帝多了,那也是形形色色、門類齊全。比如說起那殘暴的,大家就會想起那商朝的紂王還有那秦朝的胡亥,說起那好色的,大家就會想那隋朝的楊廣還有明朝的朱厚照;說起那賢明的,自然肯定離不了唐朝的太宗皇帝以及文景二帝。但如果說到這脾氣溫順的,大概都會說起那宋朝的仁宗皇帝了。

    據史料記載,包龍圖當年有一個喜好爭辯的習慣,有一次在朝堂上就和皇帝爭辯起來了,這事情的熟是熟非在此不說,但他說到激動的地方,竟然把滿嘴的唾沫星子都給噴到了這位好脾氣的仁宗皇帝臉上,但這皇帝居然只是淡定地用手把這帶著包氏口味的唾沫給擦掉了。不過他還算不上史上脾氣最溫順的皇帝,因為明朝出了一個朱載垕,這位可是封建王朝史上空前絕後的好脾氣皇帝。

    說起他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父皇嘉靖皇帝,因為受到二龍不相見的詛咒,使得嘉靖皇帝終其一生都很少見自己這個兒子。甚至在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也不允許他去為母親守靈。這樣的童年經歷,使得他懂得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難得地沒有想起皇族子弟的暴躁脾氣。他打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吃驢腸子,但有一次在偶爾聽到御廚在宰驢時,驢發出的悲鳴聲,他就從此打消了吃這道菜的念頭。

    在他當皇帝的時候,因為脾氣溫順很好講話,所以朝堂上的氣氛也一直比較活躍,雖然有位叫做鄭履淳的大臣,還嫌在朝堂怒噴皇帝不過癮,居然回家寫了一份洋洋灑灑的大報告,給這位皇帝遞了上去。通篇內容就是在對穆宗皇帝進行靈魂的深深拷問:你乾的這三年皇帝,究竟都幹了些什麼事兒?你主動找過大臣嗎?你的奏摺到底是你批的還是找人代勞的?比我們現在開民主生活會要火辣勁爆多了。

    沒想到這皇帝就是好脾氣,微微一笑也沒有多言語。如果是其它皇帝,不死也要扒層皮了,還想當官做夢去吧。就是這位脾氣特別溫順的皇帝,卻做了一個對整個民族功德無量的好事,他把祖上定的海禁給解除了,這下就讓當時的海運貿易得到了蓬勃發展,來自中國的好東西開始源源不斷地透過海運來到西方,當然也是源源不斷地把白花花的銀子帶回到大明王朝。

    西方的史學家甚至哀嘆,整個世界都成了大明的提款機器,因為全世界三成的銀子都被他這個海運貿易帶回了大明。

  • 17 # 傲嬌的小農人

    後世人都敬佩勤政愛民又有仁愛之心的皇帝,也不吝嗇各種讚美之詞。比如唐太宗、康熙、乾隆等等,都是創造盛世的千古帝王。有一位帝王被大家忽視了,他就是宋仁宗。

    這位皇帝的本名是趙受益,是宋朝第四任皇帝。如果大家對他不熟悉,還記得聽過的"狸貓換太子"嗎?就是發生在宋仁宗年間的故事,是不是不陌生?他是宋真宗唯一的兒子,八歲被立為太子,改名趙禎。別看他生在帝王家,卻沒有那麼薄情與狠心。

    小時候趙禎就是寬厚仁慈,當宋真宗駕崩後,十三歲的趙禎繼位。因為年紀很小,不能親政,所以大權落在了劉太后手裡。十一年的時間,朝廷被劉太后掌管,趙禎沒有什麼建樹。24歲時,劉太后駕鶴西去,趙禎開始親政。不過他不是一個有政治眼光有大智慧的人,但是對百姓很仁慈很大度。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利用人才,也會積極採納令國家有好發展的建議,創造了"仁宗盛治"。

    先不說別的,宋仁宗能夠重用包青天,足以說明他的大度。包拯特別耿直,不管是誰直接懟。如果換成別的皇帝,早就將其殺頭。比如,有一次皇后的叔叔對於自己的官職不太滿意,想再晉升一下。於是,皇后吹了耳邊風,她叔叔成為了類似於今天財政部長。

    本來皇帝安排自己的親戚做大官,好像也是很正常的。可是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包拯不願意,認為皇后的叔叔沒有能力,在朝堂上與皇帝一番爭辯,甚至將唾沫星子都噴到了皇帝臉上。最後皇帝權衡之下,向包拯妥協了。如果換成其他皇帝,包拯還有名流千古的機會嗎?

    除此之外,宋仁宗也會廣納諫言,並且大膽的進行改革,令大宋的文化欣欣向榮。比如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是宋仁宗時期出現的;四大發明中,三種發明出現在宋仁宗時期,實在了不得。

    有野史記載,宋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來之後,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洛陽的上空飄滿了紙錢。甚至遼國聽到了,舉國悲痛。可以說,宋仁宗的後半生也是輝煌的,百姓安居樂業。遺憾的是,他們的兒子早夭,女兒也是所剩無幾。最後只能將皇位傳給樣子趙曙。

  • 18 # 歷史兵說

    如果你聽說過民間“狸貓換太子” 這個故事,就能想到這裡面的太子就是宋仁宗。他爹就是宋真宗,垂簾聽政那個老女人就是宋真宗的老婆劉後。不過,“狸貓換太子”只是一個傳說,真實的歷史是:宋真宗這輩子前後生了5個兒子,但都是很短命,先後夭折了。不能生育的劉皇后經過真宗的默許,將李妃剛出生的兒子據為己有,並且在仁宗13歲登基後,她又垂簾聽政了11年,仁宗才開始親政。“仁宗”這個廟號可不是白來的,宋仁宗的“仁”的確名副其實!在宋仁宗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沒有被冠以“仁”字為廟號的。宋仁宗論能力,不如宋太祖;論學問,不如宋徽宗;但論到生前死後留下的好名聲,那絕對是宋朝十八位皇帝中最好的。宋仁宗的“仁”字究竟在他死後值多少錢?宋朝國內就不說了,就是歷代的遼國國君,他們甚至把仁宗的畫像,像他們自己的祖宗一樣在廟堂裡供奉著。

  • 19 # 蒼松院

    宋仁宗沒有辜負後人給他的廟號“仁”,他是一個非常仁慈、寬厚的人,作為至高無上的專制君主,這一點尤為顯得珍貴。

    口說無憑,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宋仁宗那些溫暖的故事。

    北宋東京的皇宮,有點狹小,宋仁宗就想稍微擴建一下。但要擴建,就要讓皇宮周邊的居民拆遷。按君主專制時代的邏輯,這還不是小菜一碟。但宋仁宗沒有使用皇權的淫威,而是派官員去與居民協商,並且讓官員告訴居民,凡是同意拆遷的,給予足夠充分的補償。但安土重遷的居民,沒有同意。宋仁宗一看,也沒有強求,只好作罷。這事換任何一個稍微有點霸道的帝王,老百姓都會大禍臨頭。

    宋仁宗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他工作到深夜,想吃碗羊肉湯,但一想到御膳房人的辛苦以及民脂民膏,他硬把自己的強烈食慾壓了下去。

    而且宋仁宗還善於納諫,從不為了顯示自己的聖明而打壓大臣,自欺欺人。

    自己有放縱慾望和作惡的權力和機會而不為,謂之仁,恰如其分。

  • 20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目前可見的史書和研究著作都沒有完整而清晰地對宋仁宗的真實面貌做出描述,導致對於慶曆新政的總結和評價缺少足夠的論據。

    其實宋仁宗無非是一個平常不過的人,他比較熟悉儒家著作,明白文化的重要性,對於儒家的君主理想也很尊重,這是無法與唐宗宋祖盛世明君相比擬的,也正是他無法與其相比證明了他個性略帶懦弱缺少魄力。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劉子健先生曾說過,宋代以後中國文化的重心下移,所以底民中很多習俗都能按照儒家之觀念的觀念來,但是那些高層分子則重視權勢名利,終於是“往虛偽”那方面走了。值得深思的是誰有這麼大的力量開啟了這樣一種風氣呢?

    其實,還是中國那句古話:“上若行之,下必效之。”這個時代的特色就是趙氏家族的“家法”(或曰“家政”,或曰“祖宗之法”)影響國家政治和社會風氣的結果。

    趙匡胤兄弟的出身是很低微的,所以他們兄弟一方面真心優待士大夫,一方面又著力要把權力的繼承者都培養成儒家文化修養很高的人。與之相應帶來的結果,一方面是文化素養高、文質彬彬的人領導著國家,國家的心胸、氣象、創造力等軟國力的確很強,但是這些皇帝無一不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逐漸促成了皇帝本人懦弱的個性,於是整個帝國呈現出懦弱的國風,乃至懦弱的民風!這就是中國的帝王政治,君主與臣民是一體的,不是懸隔的,君主是大腦,臣民是手足,大腦裡凡事都膽小不前,手足哪敢有向前的機會呢?

    宋仁宗是一個懦弱的人,但是再懦弱的人也不甘心讓自己的懦弱被人們哄傳。所以,一旦出現了范仲淹和富弱這種人,他就覺得原來所謂的西夏和大遼也不過如此,大宋中興有望、一統天下有望!這種希望恰恰被君子黨們逮個正著,於是大肆上書陳言先王先帝的光輝業績,讓仁宗開始飄飄然,以為置一盛世無非“一語之功耳”。事實上,君子們這樣的處思足以使得任何一個平凡人都“雄心勃勃”,何況一國之君!於是,仁宗就帶著新奇和激動批准了革新的進行,不過守舊派的大臣卻不會讓皇帝如此輕易地實行新政,所以亦會想盡辦法對推行革新的君子們進行打壓。

    對於“仁宗”們來說,他們沒有祖輩與父輩的才具和魄力,所以不可能在繼位初期有大的作為,但正是因為這樣,廢除前代的一些弊政才有了可能,所謂“人者事海,能以不生波瀾為上”,因為他們瞭解人性的好逸惡勞,所以史書上才會強調要“與民休息”。可一旦與民休息,他們就不甘心生活在前任強勢者的陰影之下,於是想有所作為,可作為的結果又都是那樣事與願違。

    從他們的普通而又不甘普通的個性來說,他們得這個“仁”的溢號在皇帝裡面還是比較公允的。普通的人,普通的時代,普通的想法,可下邊的人就是認定了這是一洗官僚們往日積弊的最好時機,於是進忠進智,敦促天下由此而進入三代王道之治,不論是慶曆的諸君子,還是神宗時的王荊公,皆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王夫人為什麼要準備仙鶴和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