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水小

    清朝的滅亡原因有二。首先朝庭腐敗,清晚期慈禧懼怕外國人,對外國人卑躬屈膝,政府官員軟弱無力。一九00年美英法等八國聯軍侵華。打到北京城火燒園明園,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數的字畫古玩珍寶被偷劫。凊政府簽訂了辱國的巜辛丑》條約,賠白鋃本息一億九千萬兩。二是朝庭和地方官員期圧百姓,魚肉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心喪盡。清朝亡矣!

  • 2 # 西安—豐鎬遺子

    清朝在不該亡的時候亡了,亡的有些突然,亡的有些令人難以捉摸,按照兩千多年來的歷史經驗,清帝國完全可以透過自身修復功能延續帝國的生命,但它的壽命卻突然中止了。

    就歷史而言,一個國家的滅亡,無非內亂起義和外敵入侵。如南宋亡於金,北宋亡於元,都是外敵入侵。如秦國亡於漢,元朝亡於明,都是亡於內亂起義。

    清朝比較特殊,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等外部入侵併沒有使清朝滅亡,太平天國、白蓮教等內亂因素也沒有使清朝滅亡。清朝靠著自我修復一直在苟延殘喘,當帝國的精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覺得帝國的危險期已過,大清帝國卻突然崩潰了。

    清朝的滅亡,亡在國門洞開後帶來的顛覆性新思潮。皇帝得一言九鼎受到了天下為公思潮的巨大沖擊。正如常說的那句“千年未見之新格局”,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世界潮流,由神權流向君權,由君權流向民權;現在到了民權,便沒有辦法可以反抗。這種突如其來制度性缺陷打擊對清帝國是致命的,它不但沒有還手之力,還沒有自救之路。

    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憲政,清政府也做了努力,但與生俱來的專職、獨裁思想和民主,憲政格格不入,大清帝國的轟然坍塌也就不難理解了。辛亥革命,可以說規模小的可憐,絲毫不能和太平天國想起並論,武昌義軍在袁世凱北洋軍的堅船利炮下毫無還手之力。但是起義最終成功了,各省不戰而光復。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的最大仰仗就是深入人心的共和民權思想。不可否認,與歷朝歷代改朝換代比起來,清朝滅亡,成本是最小的一次,基本沒打大仗,沒死多少人。

  • 3 # 小小鳥也有未來

    首先,清朝不是突然滅亡的。它的滅亡是必然的,通俗點說就是註定的。這麼說吧,當國外在進行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的時候,我們正是處於清軍入關,小農經濟達到頂峰,正是大清王朝的崛起之時,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我們已經開始落後了,只是表現很不明顯而已。那時候大洋彼岸正在為資本主義政治的確立浴血奮戰,我們的大清王朝卻在明朝中央集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專制主義達到鼎盛。而當我們的大清王朝害怕前朝餘孽推翻自己的統治關閉沿海地區只開廣州十三行的時候,(明朝遺民有一些逃亡到臺灣等一些地區)大洋的彼岸,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崛起,並開始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而當我們以為的“大朝天國,物產豐富”的時候,大英王朝開始它的殖民掠奪,當我們還沉浸在火藥所製造的煙花盛宴的時候,彼岸的王國基本要脫離冷兵器的時代了。。。

    當先進的技術、制度、軍隊等開啟這腐朽的大門,不想被滅族只有去改變,雖有效法西方保留皇權,但思想上的鉗制註定了變法是失敗的結局。而收回利權運動中對於鐵路權的問題爭論成為壓垮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曾經奮起反抗、努力改變、進行變革、可最終逃脫不了宿命。。。。這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才能生存下去!!

  • 4 # 三觀粉碎機

    關於清朝為什麼滅亡倒臺這件事,我們換個說法就是當初隆裕太后是怎麼鐵了一顆心要溥儀退位,並讓中國走入共和的。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最後的境遇可以說和其他朝代區別都非常大。我們看中國的其他朝代,最後都是由“裡”一點點爛掉的,最後要不發生民變,要不就貴族官宦篡位。雖然清朝末年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說要滅亡,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所以強大的清朝為什麼能夠突然倒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西方先進文明和東方弱後文明的碰撞,在這股力量之下,身為弱後文明代表的清朝以摧古拉朽之勢直接從一個強盛的帝國到最後一丁點痕跡都不剩,甚至沒有能力走向君主立憲。正如《紅樓夢》中探春的那句話,“可知這樣一個大家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然後我們可以再加一句,那就是當外界衝擊足夠的時候,裡外一起殺,那麼即使清朝再看上去強盛,都是會瞬間“一敗塗地”的。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這裡打個比方,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僅僅兩個月後南北議和談判的時候,此時關內18個省都發生過武裝起義,然後公四十三省宣佈獨立,直隸的僅剩河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控制下,當然這些也是當時清廷清廷僅剩的力量。四十三省獨立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如此當時隆裕太后不讓溥儀退位,或者袁世凱沒有在後來就任大總統,現在的中國可能會被分成至少四十多個國家,這在華夏曆史上是從無僅有的事情。

    不僅是如此,當時的世界列強除了美國表態不願意干涉內政以外,其他諸國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提議下,全部致電清皇室退位,這對於清朝來說,退位幾乎成為了唯一的出路,不然當時的中國就是“法國大革命”的翻版。也正是在這些條件下,隆裕太后力排眾議,接受了袁世凱的退位要求,清王朝的大廈在步入近代社會僅僅62年後,轟然倒塌。

  • 5 # 大蠍子王

    一,主要是清朝後期懦弱無能,京都兩次被列強洗劫,搜刮民財去割地賠款。二,貪汙腐敗,官職是明碼實價買。當官的不得民心。三,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上海武漢廣州天津等大城市工業產業發達,產生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四,各省都成了各路諸侯,獨立王國。五,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得民心。

  • 6 # 亞北農產品

    清朝滅亡主要是五個方面的原因使然:

    一是體制內的官吏治理不嚴,皇帝再親政也敗在下級執行力不強的問題上。清廷自順治入關以來,歷代皇帝莫不勵精圖治,發奮圖強。自秦以來,在歷代皇帝中,清代對皇室子弟教育最為嚴格。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雍正是清朝典型的勤勉皇帝,《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帝每天都十分忙碌,每年他只有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4個小時。根據清朝的律法,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寫奏摺,而這樣的官員在全國有數千人,對於這些奏摺,每份都是雍正親自批閱。後人將他批閱的奏摺整理成冊,據說竟有數百萬字之多。

    二是不注重改革,期間最多也只是“改良”而已,錯過了改革的良機。清末大當家慈禧太后並非傳說中的一無是處。她相當有文化且精於算計、有謀略。她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中興能臣,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使經濟快速增長。經慈禧允許,光緒皇帝更是大膽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開展維新變法,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深化改革。短短103天,社會發展便取得巨大成就。比如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費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等。這些改革,目的在於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然而 ,維新派大刀闊斧、觸動政體的改革卻深深的刺激了慈禧太后脆弱的神經。

    三是把清朝的天下當成愛新覺羅的天下,沒有真正從國家強大和民眾需求去考慮國策。在慈禧太后的眼裡 ,大清是愛新覺羅氏的大清。早在維新變法前, 她就定下“四個不能變”, 即:三綱五常不能變;祖宗之法不能變;大清朝的統治不能變;自己的最高權力不能變。慈禧太后的所謂“四個不能變”說到底就是保護專制獨裁特權,這正是古今文明的根本區別。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公民是國家的主人。 而中國封建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核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等級制度,官員是君主的奴才,草民是君主的奴隸。國家的一切制度設計都是為了維護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形態。 因此,她對變法維新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殺害了戊戌六君子等維新人士,並且囚禁光緒帝,幾欲廢黜、另立新君,迫於內外壓力,方才作罷。後來,她又罷免袁世凱,重用載灃、鐵良、良弼等“自己人”。

    四是二十世紀的世界,民主自由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慈禧卻不能審時度勢,逆歷史潮流而動。她的倒行逆施,終於助燃了革命的烈火,清廷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袁世凱作為南北議和的代表,軟硬兼施,迫使清帝退位,中國走向共和。為避免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經南京臨時政府及參議院透過,袁世凱答應清廷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清皇室與新政府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這本是一個皆大歡喜的近似完美的結局。然而,好景不長,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修改了優待條件,並將溥儀等皇室成員趕出故宮。1917年6月,不甘權利旁落的清皇室,在張勳等人策動下,進行了復辟鬧劇,再一次站在了全體國民的對立面。鬧劇的上演,徹底激怒了億萬國民。最終,清皇室喪失了所有優待條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五是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落後自然要被淘汰。中國歷史幾千年,政權頻繁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生靈塗炭,始終跳不出這個惡性迴圈的怪圈。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把國家當做一姓之天下,牧民而治,高度集權專制。把權利攥的越緊,卻越容易在流血犧牲中失去 。

  • 7 # tigerslc

    你大概是覺得孫中山的一個辛亥革命,沒怎麼打仗就把清王朝推翻了是吧?事實,辛亥革命前,清王朝已經把一個必將滅亡王朝的衰敗氣象充分的演了一個遍!滅亡已是必然,只是不知道怎麼亡,亡在誰手裡而已!

    首先,滿人八旗兵徹底爛透,取代他們的是全部是漢人的北洋軍;其次,經過了八國聯軍侵華和中日甲午戰爭的洗禮,滿人早就知道他們滿人完了,要不是李鴻章一幫漢人大臣極力保全,大清早被滅了。所以,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做的最大的事其實就是吹響了推倒滿清的號角,並給中國人畫了一個三民主義建立共和制國家的大餅而已。而恰好當時北洋軍兵權在握的袁世凱覺得這個提議不錯而給予了支援!滿清皇室根本就已無兵可用,已成待宰羔羊,在得到可以善待皇室,他們還能活下來的允諾下,無奈只得宣佈退位,大清就這麼滅亡了。突然麼?有點!但好像早已註定!

  • 8 # 壞壞的小孩子

    清朝的確強大過一段時間,它的滅亡,也不是突然發生的。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就開始了沒落滅亡的路途。到中華民國建立之時,清朝走向滅亡的路一共走了70餘年,可以說,在這七十多年裡,清朝是苟延殘喘,憑藉割地賠款,低聲下氣的賣國求榮才延續下來。在西方列強看來,一個羸弱不堪的清朝要好控制好壓榨的多,一方面西方列強打壓清朝政府,一方面又幫助清朝政府打壓起義農民和各種反抗者。在這七十多年裡,清朝內憂外患,且清朝高層一直無法統一做法想法,沉迷於大清的美好幻想中,根本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世界變化,列強欺辱給整個國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讓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清朝此時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樣,於是乎,一呼百應揭竿而起,清朝土崩瓦解。

  • 9 # 阿斯尼特

    將死之蟲何來強大。作為最後一個封建征服王朝,清朝統治的千瘡百孔,文字獄,自大狂,鉗制文明,扼殺發展。請不要用強大形容清朝

  • 10 # 歷史李論

    清朝滅亡時已經不強大了,內憂外患;被外國欺負了六七十年了,割地賠款,國庫虧空;又經太平天國內亂,甲午慘敗等等,仍然沒有轉好的跡象,滅亡是必然的,並不突然。

  • 11 # 遊龍出鞘

    為什麼要用上突然兩個字?從康熙開始閉關鎖國 雍正乾隆到處遊玩花錢 買下了伏筆 然後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 洋人入侵連年不斷 還八國聯盟打進首都燒皇宮燒圓明園 還給個老妖婆執政這麼多年 前前後後這麼多人起義 北方白蓮教 南方太平天國 最後還是亂世能人袁世凱和國父孫中山聯手 才趕出紫禁城 但是滿政權回到東北老家 重新調兵遣將 和日本人合作 這前前後後一百年 多少組織 地方軍閥的消耗 多少偉人窮盡一生 多少國家來分裂中國才讓清朝倒臺 容易嗎?秦朝那樣的才叫突然滅亡

  • 12 # 鐵馬冰河wu

    自滿清入關後直至乾隆皇帝在位期間, 有數位帝王都還算頗有作為 。康熙、雍正、乾隆三人不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很有建樹。但歷史自有其規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封建帝制逃不脫的宿命。乾隆死後,其子嘉慶繼位,曾經強盛無比的大清國運逐漸衰落下去 。至晚清,割地賠款、國土淪喪,備受列強凌辱已成常態 。

    道光二十八年(1840年)以後,侵略軍的鐵蹄輪番踏入了中國,“好比發狂的公牛闖進了瓷器店” 。列強不光要財貨,覬覦和垂涎廣袤中國領土的國家也不在少數。其中對中國懷有領土野心的以沙皇俄國和日本為最。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諸國改巧取為豪奪,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大片富饒國土。有的甚至於連條約都不屑一簽,仗著堅船利炮,“霸王硬上弓”般來個既成事實。對中國領土侵吞最多的是沙皇俄國,失地最多的也是在中俄邊界。晚清的那一段被列強欺凌、宰割、瓜分的的“屈辱史” ,讓多少國人耿耿於懷、痛不欲生。多少仁人志士為抵抗侵略而奮起抗爭,甚至拋頭灑血、犧牲性命。

    事實上, 隨著一些當時跟隨列強的堅船利炮 “不遠萬里 ”越洋而來的聯軍官兵們的日記陸續被發現、以及一些當時中國人的記述所披露出來的狀況,事實的真相和我們的一貫認知有很大的差異。大清帝國龍旗下的子孫們,對於統治他們的清朝政府沒有表現出一點熱情,對清政府軍隊在外夷的洋槍洋炮猛烈打擊下丟盔撂甲、喪師失地的狼狽慘狀也未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義憤填膺”和“同仇敵愾”。 眼看著曾經兇狠殘酷對待自己的大清軍隊現在被更兇惡也更先進的外夷“痛揍狂扁”時,大清的子民們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清廷和外夷相互“PK”、“互咬 ”的熱鬧。

    資料顯示,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戰艦停靠廣州灣後,駐地附近四鄉八寨的許多中國人肩扛手提、主動向英軍出售糧食、蔬菜、肉類。英國艦隊和清軍南洋水師在珠江裡激烈戰鬥時,當地民眾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在兩岸稍遠的地方觀戰,每當有清軍戰艦被擊中或擊沉,兩岸觀戰民眾竟然歡聲雷動,好比端午節觀龍舟賽的情景( 《霍伯回憶錄》)。此情此景連英軍官兵都大感意外、困惑、不解;也許這些“客場作戰”的侵略者頓時有了 “主場作戰 ”的感覺。只有在三元里,人們只是聽到英軍士兵強姦當地婦女後,才奮起自衛以求保境安民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放火燒燬圓明園,皇城根下的百姓和眾多旗人一擁而上,與洋兵一起趁火打劫;無數皇家珍寶被英法強盜和大清子民們洗劫一空。大清子民們並沒有對皇家財產有任何愛戴和惋惜之心而手下留情或起挺身保護之念。對於洋人放火燒燬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 龍旗下的大清子民也未露出半點憤怒和仇視的情緒。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俄交戰,中國百姓都有同樣的表現。很多人會奇怪,百姓在面對國家危亡之時,卻表現出一副“麻木、冷漠、淡定、於己無關”的旁觀者心態。

    對於老百姓的冷漠或麻木,今天的愛國者也許會否認或痛斥; “哀其不幸、怒其不抗爭”,更有人會給他們貼上漢奸的標籤 :愛國覺悟、民族認同感太低。事實上,對於苦難深重的中國百姓來說,他們的悲劇宿命就是在數千年漫長歲月裡被一撥又一撥戾狠強盜統治,毫無別的選擇。廣袤無垠的國土,不過是統治者的私家財產;人口眾多的天下蒼生,不過是給統治者生產財富的奴隸,或戰亂時被強徵為 “三皇五帝”們保衛江山社稷的兵源。不管是哪個朝代,不論是“明君”或“昏君”當皇帝,百姓的悲慘命運都無法改變。

    魯迅筆下那些麻木愚昧的看客正是天朝國民無奈而冷漠的集體選擇。

    朝廷從不把是百姓當人看待,這樣的國家、朝廷、官府,它的存亡與否,與百姓有什麼關係呢?奴才是不會愛國的,只有公民才會愛國。

    不光民眾渾渾噩噩,就連廟堂精英們的表現也強不到哪去。晚清時,內憂外患此起彼伏、接踵而至,國家民族都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按理說,值此國難之際,眾多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大小官員正應該臥薪嚐膽、為國分憂 ;或苦思救國救民良策,或勵志奮發圖強,以挽社稷於狂瀾危難之中,或以救民於水火 、解民於倒懸為己任。然而,當時的現實是,官場腐敗透頂,吏治衰朽,早已是積重難返,回天乏術。官僚們依舊文恬武嬉,優哉遊哉,誰也不把這江山社稷存亡與否放在心上。這期間,間或也有幾位中興名臣橫空出世 。然而,這寥寥幾位能臣,如螢火之光,稍縱即逝,難以普照黑漆漆之蒼茫蠻荒大地。他們的努力,不過讓大清這艘數百年殘損鉅艦經過修修補補,多苟延殘喘幾日罷了。正應了那句老話:“大廈將傾,豈是人力可以支撐”?

    庚子事變平息後,狼狽西逃的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御駕回京,昔日繁華熱鬧的錦繡城池滿目淒涼,遍地瓦礫。不幾日,劫後的京城又漸漸的恢復了往日的喧鬧 。各衙門驚魂稍定、劫後餘生的大小官員一切照舊,恢復常態。八大胡同一入夜便人流如織,熱鬧非凡。酒池肉林,夜夜笙歌,中國人就是有這讓世人驚歎的能耐。

    大清的官員們忙於鑽營交際,討好、獻媚上級,有點空閒又詩酒狎妓,哪有時間或心思去打理政事或熟悉鑽研業務。不過不要緊,一切政務自有幕僚打理,甚至連奏摺、文稿都由幕僚撰寫,只要會念就行。官越大越好當,幕僚的水準決定了官員的高度,看來此話絕非空穴來風。

    皇帝和太后卻是宵衣旰食、處理政事可謂勤謹。既然天下是自己家的,不看好是要家破人亡的。各級官員們卻沒有這種憂慮,對於他們來說, 刮地皮、逛窯子、養戲子、寫豔詩、迎來送往、嫖賭逍遙就是份內事,忙的腳不點地,幾無虛日,不亦樂乎。

    晚清的悲劇,總的來說是皇權專制之弊 。慈禧、眾官員不過是往這潰爛已久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而已。一個朝代的落幕,不光是慈禧、眾多大清官僚政治生涯的謝幕,更是綿延數千年的整個腐朽封建專制政體的落幕。這代價雖然沉重,但卻很值得,結果也算可喜可贊——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槍炮轟鳴,這古老而矇昧的國度終於迎來了共和的曙光。

    光芒霎那間刺破厚厚的雲層,照亮了黑魆魆的廣袤大地 。

    衰朽的大清被掃進了歷史的故紙堆中。這其中或許還有貪婪無恥、混吃等死的大清官僚的一份功勞吧。

    插圖為網圖

  • 13 # 一顰一語一千年

    清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閉關鎖國的國策,從最開始領先世界的強國,到後來竟被幾千外國人追著打,是在是笑話,其實的話,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西方當時受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衝擊,各個方面已經很快的發展起來,無論是文化 ,還是科技,或者說軍事,都是在蓬勃發展,而清政府錯過這一個黃金時期;第二,清政府的貪腐也是成風的,先不說和珅這個鉅貪,其他的官吏也是一樣,貪腐,貪腐,腐敗下的朝廷,自然就存活不了多久,這是歷史軌跡;第三,時代的更替,清政府畢竟當時是外名族,不是漢族,在地方統治之上,還是會有很多的反對的聲音,尤其是透過留辮子的血流事件,更加在百姓之中留下不好的口碑,太平天國運動,更是顯示出了清政府的悲哀。

    總體來說,清朝的滅亡,是歷史必須。

  • 14 # 使用者57571696916

    清朝突然滅亡?你是幼兒園畢業的嗎?乾隆中前期間,算得上經濟鼎盛時期,然而年年征戰,民不聊生。乾隆以死,嘉慶帝繼位不久,就爆發了九年大規模的川楚白蓮教起義。雖然該起義被鎮壓,但是清朝國庫銳減,名聲顯赫的八旗軍元氣大傷,於是漢族勢力在清朝崛起。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後來的西方列強和日本的入侵與干涉,清朝也將逐漸滅亡。

  • 15 # 皇帝不稱朕

    大清之亡,確實有些突然,似乎一紙退位詔書就教它亡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突然爆發,雖然南方多省(包括北方的山西)宣佈獨立,可清朝在北方還擁有強大的兵力,並積極調兵遣將,往南開進,準備鎮壓反叛的獨立省份。在時人看來,革命要想成功,必有一番大戰要打。卻不料,清帝忽然頒發詔書,自己宣佈退位了,大清竟然“在一夜之間亡”了!

    可以說,清朝的亡國,表面看是“亡於旦夕”,然而強大的清帝國不是一朝一夕變成紙老虎的,滿清皇室失去了天下控馭力,是有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的,大體有四個節點:

    清朝的天下,由武力征伐而來,是少數人(滿洲及八旗)對多數人(主體是關內漢人,還有回藏蒙等“藩部”)的統治。當它的政權穩固之後,必然以暴力鎮壓為基石。

    清朝的政治體制,是不平等的體制,一切權勢向滿洲傾斜,對漢人、漢官、漢軍(綠營)始終是防範的。這一體制,自康熙以來,已異常成熟,外表看起來十分穩固。直到太平天國運動驟然興起,清廷才猛地發現,它的統治基礎——滿洲軍政集團已經完全腐朽,大清的統治搖搖欲墜,它不得不起用漢官募勇練兵。十餘年後,當由漢人控制的湘軍、淮軍最終鎮壓了太平軍和捻軍,漢官也在清代歷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了對滿洲的優勢地位。此為第一個節點(1851-1862)。

    隨著戰亂的平息,清朝進入所謂“同治中興”的時期,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的二十餘年裡,國內局勢大體穩定;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然而,官場腐敗不堪,體制頹敗,整個社會暮氣沉沉。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在政治上仍以強化中央集權(實際上也是滿人的集權)、防抑漢人為主要策略。這就決定了,清朝根本不可能起衰除弊,實現國家的真正開放和中興。可是,時勢已大變,清朝已無法阻止漢人在統治集團內的優勢繼續擴大,地方封疆大吏,大半皆為漢官,政治軍事資源持續性地流向漢官,過去的政治平衡完全被打破了。只是因為沒有外力的推動,深刻的危機一時還被小心的掩蓋著,人們得過且過。

    二十年的“洋務運動”營造的中興假象,最終被甲午戰爭一指戳破。清朝敗得一塌糊塗。對外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國內危機的爆發和加劇,國內變法聲音高漲起來。於是有了公車上書,有了戊戌變法。

    可是戊戌變法才百日就失敗了,統治集團由的分裂公開了。變法被扼殺後,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漆黑,幾年後(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變,便顯得毫無意外。清朝再次恥辱性的失敗,更向世人宣告了它統治的無能;庚子之變更重要的後果是,清朝從此開始失去統治的合法性,反清運動從此風起雲湧。此為第二節點(1894-1900)。

    庚子以後,世界已進入二十世紀,海外革命運動興起,並很快在國內燃起星星之火。過去反清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起義”,反朝廷,而新的民主革命運動卻具有民族革命的鮮明特點,它反清且排滿,孫文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直戳清朝統治的最大軟肋。在二十世紀之初,清朝面臨的最根本問題,表面看是它是否順應民情,實行憲~政,本質上卻是滿洲貴族如何繼續維持滿蒙對絕大多數漢人的聯合暴力統治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無論任何改革都無法迴避,也是它無法解決的。

    對此,光緒變法時曾有所涉及,而光緒本人似乎也願意接受限制君權的立憲制,因為限制君權總比失去君權要好。然而慈禧用武力鎮壓變法後,事實上也拋棄了這個選項,雖然在1905年後,立憲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慈禧本人也表達了相當程度的興趣和支援,然而欲使之讓渡權力,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終“皇族內閣”騙局曝光,清朝已經失去了任何變革的機會。此為第三節點(1900-1908)。

    慈禧在臨死前,不顧嚴峻的危機,竟然立一個小孩為帝,此舉幾乎等於主動放棄政權了,令袁世凱等拍手稱快。

    當辛亥革命的槍聲忽然響起,近半國家分裂,而掌兵的實力派又陽奉陰違,謀求自己利益,還動不動拿亡國故事嚇唬孤兒寡母,隆裕太后只是一無見識的女流,她樂得趕緊退位,帝國在她眼裡簡直就是個燙手山芋,丟得越早越好!大清的最後三年,朝裡朝外,充滿了混亂,清朝所做的,似乎只是等待亡國那一天的到來了。此為第四節點(1908-1911)。

    到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字宣告退位時,“普天之下”,除了少數幾位遺老和愚忠之臣,還有幾人擁戴大清?在人們看來,大清只欠一亡,其亡,適得其時,不值得憐惜。

    清朝統治的薄弱在太平天國以來暴露無遺,並隨著外患的日益加劇其統治基礎不斷削弱,故大清之亡,如山之崩,它的基礎早空了,退位只是從山巔最後滾落的一塊巨石而已。所以,清之亡,似為突然,其實一年都不突然。

  • 16 # 時光讓wo等他

    清朝滅忙,主要根本原因,我覺得是從乾隆那就可以預見了,乾隆在時,有外國人把他們國家的工業發展,像乾隆展示,有意和大清合作,可惜嚴厲乾隆拒絕了西方工業像中國邁進,而那時候的清朝,很多人都是沒有腦子的,看到外國人就說是吃人的,抵制外國就算了,中國先進人員,像西方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結果都以賣國賊為由,在那亂喊亂叫,和瘋狗一樣,很愚蠢至極的是,現在的中國人大部分還是這麼認為

  • 17 # 利劍擱

    首先明確一下,清朝強大嗎?用強大一詞描述清朝實在是不準確。一群洋鬼子剎那間就拿下首都的國度,人家都已經制造飛機大炮,可自己還連一個火柴頭都造不出來的國度……怎麼稱得上是強大?

    即使是康乾盛世,也只不過是有兩個糟錢而已,官員腦滿腸肥而已。軍事力量一直在“陽痿”,看是盛世,實則是“心寬體胖”的虛胖。國防力量,軍事力量與西方相比早就名落孫山了……

    清朝的滅亡,孫中山革命黨黨是藥引子,袁世凱藉機以勢欲謀己利,隆裕是個砍快人,皇帝還少不更事。於是,促成了清朝的滅亡,與其說推翻,倒不如說是“禪讓”,有合同,有契約,沒有血腥,順利過度到共和……

    清朝註定是要滅亡的,一個不注重科技,國防,軍事發展的國度。一個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走向滅亡是必然的,特別是袁大頭這個投機分子,利己小人在清朝的滅亡過程中,撒了一把“催化劑”,清朝的滅亡就顯得“突然”一點了。

  • 18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滿清兩度首都淪陷,皇帝出逃強大在哪裡呢!是漢族大臣推動支撐著國家進步,慈禧執政期間,重用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在平定內亂後辦工廠,建鐵路,開礦山,興學堂,練新軍。但在載灃執政後開始了政治排漢手段,一句“有兵在”也氣死了張之洞!當時全國各地有留學生數萬人!不在是單純的反清了,而是時代潮流勢不可擋了!

  • 19 # 安靜地讀本歷史書

    第一步,是清朝的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民無以為生;統治階級的過分貪婪剝削,導致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天平天國和捻軍初步動搖了清朝的統治。督撫專政漢人開始掌握地方實權。

    第二步,外國人的不斷侵略,清政府屢戰屢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使有識之士越來越離心離德。

    第三步,是不斷的外派留學生和革命黨人的認知趨於同步,越來越多了支援革命,他們雖然身穿清軍衣服,但是思想確實革命的。

    第四步,清末新政的失敗和皇族內閣的成立使得最後那些立憲派和漢人地主階級對溨豐等人徹底失望,對滿族貴族心懷怨恨。

    第五步,剝奪人民的私有財產,導致保路運動,引發武昌起義。清朝無力鎮壓,只能啟用袁世凱。清朝最有實力的袁宮保和革命精神領袖孫中山達成一致,清朝也就該覆滅了。

  • 20 # 秦右史

    晚清已經不強大了;清朝滅亡乃漸變而非突然;內部崩潰最可怕。

    第一點,清朝強大隻是一個善良的幻象。清朝建國初始,伴隨著血與火,八旗入關,新制度確實有活力,加上康雍乾三代皇帝勵精圖治,輕徭薄賦,曾達到了封建社會統治的巔峰。但是,晚明時中國的軍事實力雖然體量上大於西方,但是西方在火器裝配、技術革新、軍事戰略等方面已經超越了中國。清代建立後又有一定程度的閉關鎖國,使得社會呈現內部性發展,更加落後於西方。相比於以前,清廷的確強大。然而站在國際立場,清朝已經有衰退之跡,只是一個虛弱的大國,經不起強大力量的催折——也就是說看似極盛的清朝實際上已不再強大。

    第二點,清朝滅亡實際上是一個漸變過程,不是突然。這以嘉道經濟的衰落為起始,這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直接表徵,有人已經指出農業“過密化”導致生產力遲滯,經濟失去活性。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勢力的介入,鴉片戰爭等等一系列中西衝突,不平等條約簽訂此起彼伏,加大了捉襟見肘的程度。而且,內部社會的結構性變動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八旗沒落,地方士紳階層重新興起,滿漢關係變化等等要素,摧殘著帝國的機體。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以及蜂擁四起的民間反抗,又拖累著改良實踐的效果。

    第三點,整體社會內部崩潰最為可怕。伴隨著底層民變和起義,興辦團練,加上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度設計,編練新軍,晚清政治權力格局呈現出“內輕外重”的趨勢,地方實力派幾乎成為挑戰朝廷的利器。督撫和新軍領導對朝廷離心離德,甚至東南互保,置朝廷利益不顧而保有地方利益,這很悲劇的反應了晚清中央的控制力。整體社會呈現崩潰之勢,特別是北洋集團的崛起,意味著清廷失去了支援它的軍事集團,而代之以兵為將有的現實毒瘤。

    制度失去活性,世界局勢發生變化,政局屢次變動,對外戰爭和外交疲軟,革命風潮與排滿運動又盛行於世,你說清廷如何能不崩潰呢?時來天地多運轉,運去英雄不自由。清朝滅亡的經驗,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蠔油生菜怎麼做好吃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