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宋藝祖趙匡胤

    明朝的文字獄主要是執政者的文化積累有限,很有限的,文盲和半文盲的胡思亂想。而清承明制,本來少數民族對中國文明的理解就有限,再加上前朝所做的事,又是“照本宣科”,沒有認識,所以文字獄就延續下去了。但是我覺得滿清王朝的文字獄要一分為二的看一下,清政府皇帝利用文字獄打擊中原的知識分子,起碼他們對於漢字是理解的,程度雖然有高有低但是起碼能夠認識嘛,對比元蒙政權滿清王朝實在是一個願意融合在中國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 2 # 峰峰說史

    文字獄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有,而清代的文字獄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地步。據統計,清代發生的文字獄案件保守估計在200起左右,基本上貫穿整個清朝的統治時代。不難看出,中央集權制越是完善,統治者越是需要文字獄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下面來講一下清朝的文字獄究竟有多厲害。

      清朝入關後,對於明朝的文人有兩種政策:一是招撫,二是對不願意招撫的人採取嚴厲鎮壓的手段。在順治年間清朝的第一場文字獄——張晉彥案。這場文字獄過程很簡單,就因為順治帝看到張晉彥文章中的一句話,直接斬首,理由很是簡單粗暴,因為文章的那句“將明之才”順治帝覺得難以理解,所以就殺了他。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文字思想這一塊極其敏感,一句難以理解話就能招來殺身之禍。

      再來看看康熙年間波及較大的明史案。這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與明朝有關。沒錯,明史案就是有人撰寫明朝歷史而獲罪的案件,這個人就是莊廷瓏。莊廷瓏,浙江湖州人,是個富豪,平常沒什麼事的他,就想寫一部《明史》流傳於世,於是派人到處蒐羅資料。這件事被同鄉朱國禎的家人知道後,就把朱國禎生前寫的《列朝諸臣傳》手稿賣給了他。莊廷瓏拿到後,在手稿上寫上自己的署名,又補充了些明朝的事蹟,就刻印發行了。然而這本書中卻有著許多指責清朝的言語,這為後來的事埋下了禍根。

      沒過多久,被罷官的知縣吳之榮看到了這本書,就拿著書去找莊廷瓏敲詐,誰知莊廷瓏根本不吃這套。沒得到錢的吳之榮便向將軍松魁告發,狀紙一層層向上遞交,到了督學胡尚衡這裡,莊廷瓏花重金行賄,將書中指責清朝的文字修改,事情也就這樣算了。這下,金錢和復官都沒得到的吳之榮就不願意了,一氣之下便帶著初版告到了北京,立刻就掀起了大獄。已經死了的莊廷瓏被開棺戮屍,家人被誅。為這本書作序的禮部侍郎李令哲也被牽連,本人和四個兒子都被處死。首告吳之榮因與南潯朱佑明不和,便指認書序中提到的朱氏就是朱佑明,無辜受牽連的朱佑明,父子六人皆被處死。之後松魁被免官,初審的學官被殺,最可憐的就是剛上任半年的湖州太守譚希閔,也被糊里糊塗的處死。這還不算完,凡是參與較書、刻書、賣書的一律處斬,此次案件中僅冤死就有七十餘人,牽連甚廣。這就是清朝文字獄的厲害!為何折騰的這麼厲害?

      其實,原因很簡單。清朝是少數民族掌握政權的朝代,入住中原後,對於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族來說“異族統治”很難接受。再加上反清思想在民間以各種文字形式流傳,清朝的農民起義和反叛,基本上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再與這些反清思想的文字相結合,對於清朝的統治極為不利。而清代大興文字獄,就是統治者維護清朝統治、保護自己利益的一種手段。

  • 3 # 行話歷史

    明清兩朝的文字獄現象之所以比較劇烈,有共同原因,但是也有其不同之處。

    1,根本上來說,文字獄的出現是專制加強的表現。

    這也是明清兩朝文字獄盛行的共同原因。在我國古代,雖然也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句子,但絕大部分人和朝代都秉承著奴役人民的理念。

    這個奴役並不指的是真正發生的身體上的奴役,當然也是存在的。歷來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都一直把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壓制在最低的溫飽線內,防止農民有造反的能力,也就是防止農民吃飽了沒事幹。

    到了明清時期,專制的程度達到了頂峰。這種專制統治的方式也在轉變,慢慢統治者發現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控其身,而是控其心,讓他們徹底斷絕和政府作對的念頭。那麼第一條就是完全隔絕人民和官方言論不同聲音之間的聯絡。而對於那些敢於不聽話的話,文字獄則可以解決,樹立反面典型,久而久之,無人敢讀“反書”,自然也就無人敢反專制統治。

    在具體的論述上,乾隆皇帝說的比較精闢,他認為社會人最危險的是失意文人,這些人有能力,有思想,卻無從施展,所以一旦有機會就會參與造反,對於這些讀書人,就應該文字獄。

    2,明朝的朱元璋

    明朝的文字獄盛行有一些特殊因素,這個源頭主要就在於朱元璋。朱元璋的出身以及成功的方式決定了他思維的狹隘和政策的極端簡單化。

    我贊成張宏傑教授說的朱元璋更像是一個村長。朱元璋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的農民皇帝,劉邦不算。朱元璋農民的出身,在很多政策上面都有體現。首先在文化上朱元璋這種老式農村家長的思維就是不允許有別的聲音。

    對於當時的孟子之類學說,朱元璋也要在進行更改之後才能讓別人看,大部分學生學的,簡言之就是朱元璋言論選集。對於違背意志的人,朱元璋也很難從整體進行考慮,一味的進行懲罰,包括對貪汙的態度以及文字的態度。

    這就導致了文字獄在明朝的盛行現象。

    3,清朝這個“外來戶”

    明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接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大清。

    清政府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政府,先天就具有統治名義上的不正當性,說白了就是心虛,自己也感覺自己可能不是那麼名正言順,雖然也有一套充分的說辭,但是清朝統治者在初期最怕的就是別人議論其統治的合法性。

    所以清朝初期,在康熙時期主要是因為這種言論興起的文字獄比較多。而到了雍正乾隆時期,文字獄到達了巔峰,不過性質卻有所轉變。正如前文所說,乾隆擔負的任務是把康乾盛世推到頂峰,大興文字獄也是維護社會統一安定的一種手段。起碼從乾隆的角度來說,的確是這樣的。

  • 4 # 春風解語

    導讀:文字獄歷朝皆有,封建統治者對於知識分子的迫害從來沒有停止過,明清時期文字獄尤為厲害,特別是清朝對於知識分子的打擊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雍正時庶吉士(翰林院學士)徐駿無意中寫了一首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被人告發,被定了一個蓄意誹謗朝廷的罪過,被雍正斬首。

    獄在歷朝歷代都是存在過的

    從秦始皇時,就發生過“焚書坑儒”的事情。到宋代的時候,文人當道,文人相輕各自揭發,互相看不順眼,今天在你文章裡看到什麼字可以做文章,立刻告訴老大,這人狼子野心,不可重用。明天又因為某件事吵了起來,但是就算這樣,危及生命的事還是沒有。

    就連大文豪蘇軾都沒有逃脫過被人陷害的命運,烏臺詩案中被人舉報謀反,蘇大學士做個東坡肉,東坡肘子,逆風相信他是拿手的,像謀反這種技術活,大學士好像並不專業。

    蘇大學士被貶到了湖州,已經遠離了是非之地,但是那些反對派,還是要把大學士給扼殺在湖州路上,於是在一首《詠檜樹》的詩詞裡找到了謀反的蛛絲馬跡,“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竟被別有用心的人說成是謀反證據,宋神宗看到此詩後,也是勃然大怒、甚至真要殺蘇軾,好在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政策,蘇軾才保住性命。

    不但文人無聊,封建統治者更加無聊,言路通暢才能國運長久,何必堵塞民眾的言論。

    明朝時期的文字獄就開始殘酷了,這個時期,對於文人就沒有那麼寬容了,老大看不慣就要動“屠龍刀”,江湖也沒有那麼平靜了。

    由於元朝的暴虐無道,文化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遏制,這也間接的導致明朝在思想文化領域裡的矛盾,封建文人與新王朝之間的磨合,必然產生無可調和的矛盾。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開始了打擊異己的文字鎮壓,凡是不利於統治思想的言論統統打擊壓制,甚至因為不當言論而獲罪。

    明朝文字獄在明太祖到天啟帝時,貫穿整個時代,洪武時期最為嚴重,可以說是人人自危,嗜殺的明太祖更是因為特殊出身,更是對文人打擊過度。朱元璋出身貧困,對於權利有特別的渴望,他痛恨一切想染指皇權的人,元朝的暴政,親外甥的反叛,讓他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造成了明太祖多疑的性格。

    有記載曰: 翰林編修高啟作詩:“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腰斬。兗州知府盧熊把“兗”錯寫成“袞”,被明太祖視為不敬,斬。

    這諸多的案例來看,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得,非要人命的罪過,但是這些人卻被殺掉了,不得不說君心難測,朱元璋的多疑的性格,讓這些人無辜被殺。

    明朝的文字獄貫穿一個時代,每個皇帝手下都冤死之人,嘉靖帝時,吏部尚書李默因為出試題而獲罪,他用漢唐譏諷當朝,嘉靖帝大怒,著錦衣衛鎮撫司拷問,李默死於獄中。嘉靖帝時雖然名臣輩出,但是一旦涉及諷刺當朝的言論,他一樣是不手軟的。

    明朝皇帝對於文字獄的態度,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大多對於不涉及諷刺當朝的態度,還是寬容的,最多罷黜,要命的還是少數。明太祖朱元璋有特殊經歷,生性多疑,加上元朝遺臣並不妥協,不得已而殺之。

    清朝的文字獄烈於各朝各代,與民族矛盾有莫大的關係

    嚴格說來,清代文字獄甚於明時,為什麼呢?

    這是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這種殘酷的文字約束,在歷史上是罕見而奇特的現象,簡直到了摘章逐字的壓制思想。

    由於清朝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於漢人知識分子多有防範,在言論上打壓文人的思想,甚至從隻言片語中羅織罪名,構成了很多冤獄。清朝的文字獄可以說是對於社會結構造成了極大的改變,在清政府當政的時代,對於文人的打擊從未停止過,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文字獄達到了頂峰。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者被人懷疑有諷刺意味,立刻株連九族,甚是殘酷。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大多數是捕風捉影,被清政府冤殺。

    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原因,是民族的矛盾難以調和,統治者想透過文字獄,壓制漢人的思想,雖然統治加強了文化統治,但是他們卻讓文人寒心,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都會有殺身之禍。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個道理千古適用,清政府如此大興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的發展,也堵塞了言路的暢通,雖然鞏固了皇權,其實是得不償失。文字獄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也讓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本來文化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是文字獄卻讓文化思想如凋謝的花朵,在腐朽的文化荒漠結出了畸形的果實。

    歷朝歷代都有針對文人的壓制打擊,封建統治者無一不想透過愚民政策達到統治的效果,但是人民不是瞎子聾子,總有先進的思想傳播進來。明朝的文字獄是因為明太祖的多疑,還有遺臣的不妥協,其餘皇帝只要不涉及政治諷刺,也不會危及生命。清政府的文字獄是因為民族矛盾造成。

    綜上所述,文字獄的原因是統治者對於文化的打壓,是愚民的一種手段。

  • 5 # curr甸

    其實,這本身就說明滿清作為落後的異族統治以漢人和漢文化為主的中華大地,表現出來的心虛。

    劉亞洲將軍說的好,凡貪官政府和專制政府,一定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貪官體制必然造成本國百姓的不滿。所以貪官政府最大的任務是壓制國內的反抗,根本沒有對外用武的餘力。從歷史上看,貪官政府對外用兵也從來沒有取勝的先例。我有句話,請你記住: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野豬皮努爾哈赤和黃太極之流打天下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和女人。因此滿清入關後跟蒙元一樣,不出十年就迅速腐化墮落。到了三藩之論有很多八旗子弟不會騎馬。

    他們為了打壓漢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首先全面篡改了明朝的歷史,連朱元璋的面貌也該了。滿清的文字獄就是始於明史案,金庸的祖先查繼佐作為明史案的告發人得以入旗。文字獄的目的也是滿清愚民、辱民的一種手段。

  • 6 # 紀元的尾聲

    本質是統治階級的自卑(朱明)和先天不足(清政府)。

    而清朝呢?清朝就是典型的先天不足,為何先天不足,因為他們的血統本就不是漢族,在當時的世界,不同民族就等同於不同國家。清政府一方面想著要殘暴統治這些漢族百姓(畢竟漢人是最多的,是封建社會的人口主體),而另一方面,又怕那些不光彩的事蹟流出,導致統治地位受動搖,清朝是一個很識時務的朝代,滿族在那時也是一個很會看形勢的民族(到了後來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為了保有富貴,多少滿族官員甘當列強們的狗腿子),所以,一邊弄起文字獄,一邊為所欲為,就能控制社會輿論、方便統治階級自我宣傳一些有利政治的虛假資訊,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把中國一大群人壓得一個世紀都更正不過來,那骨子裡的奴性,文字獄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文獄囚籠 文字獄本質是掌控輿論和思想的手段,明清皇權威望的具象化,讓文字獄的控制加深!

    古代中國歷史,從秦始皇開始,都是有著控制輿論和文化的例子存在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側面性的“文字獄暗示”,始皇帝自譽功蓋千古,不得他人論述,連諡號都是沒有的。

    那麼直到後來,每個朝代的史官,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對當朝皇帝進行美化,個別官員家裡自己寫的日記如何,這些管不著,但是史官的逢迎參私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確定了一個社會當時的文風、文字、文意的範圍:那便是“壞的事情不能說真話,好的事情要誇大了說”。(所以目前許多真實的歷史就要從當時朝廷高官的筆記中尋找)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皇權已經快濃郁到具象化,獨斷大權,掌控欲極強的人,總會想著控制一切,包括自然和自我生命。而文化和思想呢,其實僅是一個小小的分類,別人不知道明朝真實的根底,批判就無從而來,造反更是翻不出舊痕跡。那麼清代呢,理由更是簡單粗暴,兩個民族之間的對峙,更能激發統治階級的一種高壓佔領思想的決心,所以乾脆連選拔制度也染指,變成清政府控制後世歷史和當時文人的一種手段!

    高壓文字獄啟蒙者:明清文字獄的風格模版是朱元璋

    清朝在入關後,許多政治制度也照搬明代的遺留精華,集權、專政,朱元璋開創的大多數東西,的確讓愛新覺羅們覺得很好。在入關後,清朝皇帝們拜過明孝陵、到泰山祭過漢人的傳統(乾隆帝),逐漸就被漢人所適應。這個時候,清朝就覺得,是時候實行文學思想上的控制程式了,而他們的模版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實行文字獄的風格很迥異,喜歡抓住一些同音字來扭曲本意,然後殺人。其實朱元璋在當皇帝后,他自己也好學,一些根本的東西他是看得懂的,之所以不分青紅皂白殺人,根本因素就是在於,他想要給世人營造一個“喜怒無常,掌控命運”的暴君形象,讓人忌憚,這樣一來,一些真的想寫壞朱明的人,寫的東西也傳不出去,寫了也沒人看!

    在洪武年間,懷慶府的訓導呂睿還想著拍拍朱元璋馬屁,寫了一首名為《謝賜馬錶》給朱元璋,其中的一個字眼“遙瞻帝扉”,其中扉和非同音,朱元璋就把這個馬屁精給斬了!

    除此之外,在洪武初期,朱元璋殺自己人殺得入魔的同時,也在文化方面暴露變態心理。朱元璋所打造的文字獄被稱為“表箋之禍”(代表著一系列拍朱元璋馬屁的讚詞贊詩所導致的殺身之禍)

    其中一個事例:

    “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帝覽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雉發也,‘則’字音近賊也。”遂斬之。禮臣大懼,因請降表式。帝乃自為文播天下”。——《閒中古今錄》

    那麼現在回頭看,朱元璋這樣做的本意是什麼?難道他就不知道別人是在誇他嗎?其實他知道,但是朱元璋心裡想的是,要全天下人都要跪在他的面前生活啊。朱元璋無緣無故拿人開刀的根本思想就是:“別說我朱元璋做錯了你不能討論,我做的對的事情,你們也不允許討論。”

    因此,這這一點上看,他就有些秦始皇的感覺了。其實朱元璋一直就在模仿秦始皇。但他和秦始皇不一樣,秦始皇出身王族,從小就背景好、後臺硬,嬴政這類出身的皇帝難以被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來代替。但朱元璋呢,從小就是放牛的,長大還剃頭當和尚,還俗造反當皇帝,這在現在看來就是勵志史,那麼在洪武時代呢,說出來朱元璋多麼多麼不容易,一步步走到今天。那對不起,就是死路一條。

    朱元璋就是因為過份的自卑,才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在他人眼中喜怒無常的暴君,就是為了讓別人怕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足夠的殘忍,才能讓別人看不到他骨子裡的那種不安感受。但明朝的文字獄也只是朱元璋和朱棣(弒侄奪位,本質比朱元璋更不堪)和嘉靖帝三個人使用得比較得心應手,其餘的後代們,其實都已經走出了這個陰霾,一是朱元璋和朱棣恐嚇得差不多了,二是他們的確也是皇族出身,隸屬正統!

    而之所以說明清的文字獄的模版是朱元璋,那就是因為在經歷了“表箋之禍”後,朱元璋宣佈了以後寫東西,寫讚詞要用一個規格才行。

    代表史料:《表箋定式》和《進賀表箋禮儀》

    很明顯,清朝科舉的八股,就是玩的朱元璋這一條“應試模版”!

    歷史遺留因素:元朝的殘暴統治,導致了明清百姓的心靈動盪,美化皇權極為重要!

    明朝是在元朝的廢墟上崛起的。其實元代,才是古代歷史上一個統治壓力最為龐大的朝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一個朝代都不缺乏文人,很多事情都可以文明解決,但元代的蒙古人不同,殺伐隨心,偶爾還吃人。他們不用弄什麼文字獄,你沒犯事,他們都要殺你,所以在元代,你罵不罵皇帝都是一樣,隨時都有可能死!

    因此古代封建統治史上,也正是元代這種豢養式的統治,導致第一次百姓精神奔潰,開始牴觸反抗封建政府。朱元璋碰上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爛攤子,但誰又知道,朱元璋也是一個嗜殺的人,可朱元璋又沒有蒙古人那麼莽,於是就只能殺雞儆猴,讓人們不能討論,也不敢隨便討論!朱棣奪權後,也同樣是如此,為了把正統的帽子給按死了,就只能白色恐怖,政治高壓來維持低位的穩固。

    到了清朝,亂子又開始了。因為清朝是來自長白山的滿族,以前是叫做女真和金族,這個民族和漢族時代是仇敵啊,於是清朝一開始受到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後來緩了幾十年(清朝文字獄是順治帝開始的),在確信能夠鎮壓的程度下,實行文字獄,為的就是讓人們不能再隨意冒犯皇權,保證愛新覺羅們的統治和美好名聲!

    因此,明朝的文字獄特徵和清朝的又有些不同。兩者的區別在於範圍和物件,雖說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百姓對封建王朝的牴觸情緒,但朱元璋在一開始,並沒有把殘暴的印象施加在民間的文人身上,在洪武年間的一系列拯救戰後社會的舉措,加上皇權迴歸漢人手裡,百姓們的牴觸情緒其實不大了。到了朱棣,文字獄的限制更是直接針對士級階層,因為他們會暴露以及討論真實的歷史,1399年到1402年,南京和北京發生的事情,老百姓或許都不知道。

    而清朝的文字獄則是廣而闊之,直接輻射籠罩整個社會。說話控制不了,但是能夠傳承的文字總該控制了。於是呢,我們現在所瞭解到的乾隆、康熙等人的歷史,大多數都是功績,即便有些不好的東西,都被說成野史。這種一邊倒的社會定義,本就是有問題的(任何歷史時代都有正反面和客觀性,單純批判或讚譽,都不是正確的歷史),清朝後面那幾代皇帝比控制史官更可惡,獨斷歷史,美化滿清,讓一些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消逝在歷史長河中,這就是文字獄!

    評價控制輿論是每個時代統治階級都應該做的一件事情,明清的文字獄,實則是用泯滅真實換來和平!

    古代皇帝們其實過得也不好。為什麼要實行文字獄?正是因為他們也早知道,民眾才是皇朝和世界的基礎,說白了,皇權永遠大不過民間的團結。而且古代人很講究正統迷信,李世民能因為太白星易位就被人誣告搞革命。那麼一旦這些皇帝過去的發家史不好的東西被別人得知了,或是議論了,還與一些虛無縹緲的民生傳說聯絡起來,那麼說不定,就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扭曲真相也是保衛和平的一種手段,起碼在皇帝心中一直是這樣想的。所以還俗出身的朱元璋、滿族的愛新覺羅們,都害怕輿論和正統的剿滅,德與位配,身與位配,這都很重要。但可惜的是朱元璋和清政府都沒有滿足,所以文字獄就出現了。明朝的文字獄大多數都是皇帝一人對抗一個社會,而清朝則是一個階級對抗一個社會,前者是因為他們個人和家族史發家不乾淨,而後面的清朝則是一個民族都不乾淨,不為神州所認同!

    所以明清的文字獄,傷害了我們後世所能瞭解到大多數歷史文化的真相和風格,但也很大程度保全了他們統治的基礎。特別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背後,其實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民間甚至街頭,看起來是繁榮無比,實際上什麼都不敢亂討論,即便是寫詩和寫文,都要看過一遍一些官方發表的避諱字眼和言論才能動手,整個社會環境,都是白色恐怖!

    結語:

    因為明清是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其實也並不是說他們兩個朝代才把文字獄折騰得最猛,而是因為從明朝開始,文字獄才被帝王發掘出真實的作用(客觀評價,不帶有屬性元素),而後面的朝代也沒有了,經過西方文化的滌盪,文化逐漸開放。其實中國的文字獄,和哥白尼被迫改口“地心說”是一個層次的意思,只是最後打破,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無情的封建!

    參考史料:《明史》《明清史研究》《清實錄》

  • 7 # 青鑑

    明清時期文字獄折騰的比較厲害的原因就是,皇權達到了登峰,不允許人們產生任何一絲一毫的觸動皇權的思想。統治者製造文字獄的原因大概有三種:

    一、統治者為維護本人及其小集團的和利益製造的文字獄。

    如我國曆史上記載的第一起文字獄,就是崔杼為了維護個人的名譽製造的,公元前548年,崔杼殺死了齊國的國君。史官因為在直接書了“崔杼弒其君”而被殺。史官的弟弟接任後又因為實話實說被殺,再後來他的另一個弟弟還是這樣做,崔杼無奈放棄了。

    朱元璋製造的文字獄大半也是為了自己的形象。他出身貧農,做過幾年和尚,以後參加紅巾軍,被元朝統治者稱為“賊”。所以,他對於“僧”、“賊”及與其同音字近義字都非常別忌諱,很多人因為這個莫名其妙的掉了腦袋。如有些人因為“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天下有道”、“遙望帝扉”、“藻飾太平”等詞而被殺。

    二、統治者為奪取政權和穩固政權的需要。

    清軍入關後,為穩定局面,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清朝文字獄的在歷史上最厲害,共發生了160多餘起文字獄。

    清政權對明、清二字就特別敏感。這兩個字一時成為禁區,有不少人因詩文中用了明、清二字而不幸罹禍。如清雍正八年的徐駿,他的詩文中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句,被認為嘲笑滿人無文化,徐駿因此被“斬立決”。

    雍正在抄年羹堯的家時,發現了幕僚汪景祺的《讀書堂西征隨筆》,雍正閱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雍正還下令將汪景祺及後來的呂留良等人的首級,掛在北京菜市路口邊的大樹上達10年之久,以此恐嚇士大夫和普通的讀書人。

    三、加強思想控制

    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只要是不以孔子儒學和程朱理學為準繩的學術活動就難逃文字獄之網。

    莊廷隴浙江湖州人,他對歷史感興趣,在朱國楨著的《明史》,補入了崇禎朝的大事,並請南明禮部主事李令晰作序。受聘參校有十幾位人。這部書以明代及南明年號代替滿清王朝的年號,書中還敘述了不少南明抗清的悲壯史實,並流露出對異族的不滿。當權者將這件文字獄大肆株連,殺了221人。

    明朝以前,文字獄的處罰一般僅限於犯人本身,做官的輕者貶職、流放,重者被殺,牽連旁人的很少。從明朝開始,對文字獄的開始大搞瓜蔓抄式的株連,在清朝發展到頂峰。

  • 8 # 喵喵驚悚密信

    1. 少數民族統治其他大的民族必然會產生這種現象。要知道清朝時期漢族人口可是滿人的幾十倍,歷史上因為種族衝突產生的改朝換代太多了,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不放心啊,不放心咋辦?努力加強禁錮人的思想唄,畢竟一天到晚想太多容易出事,大家都不說不寫了,這世界安靜了,皇帝放心了。

    2. 清朝“文字獄”的鼎盛時期是在乾隆年間,那時節八旗兵早就沒有了衝破山海關的豪氣,反而個個不思進取安享富貴。手裡軍隊戰鬥能力越來越弱,皇帝心裡能沒數嗎?這不怕一萬 就怕萬一來個暴動啥的根本鎮壓不住啊。怎麼辦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抓精神文明啊,杜絕一切反對清朝的言論文字,加大力度多抓典型,只許說清朝好不許說清朝壞。有些話說多了,說著說著人們也就信以為真了。

  • 9 #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其實很簡單的道理,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統治階級要壟斷話語權,引導輿論導向,剷除一切威脅或則危害統治的不穩定言論和思想。

    當然歷朝歷代執行過程力度有所不同,比如唐宋時期相對寬鬆一點,明清最嚴,總之只要是封建家天下的制度或者是獨裁統治的政權都一樣對言論自由都天生的懼怕。

    春秋時期言論最為自由,百家爭鳴,所以中國歷史上才出了幾位聖人,哲學家。

  • 10 # 四季文史

    歷史上,為什麼明清時期文字獄折騰的比較厲害?

    自古刑律當中,凡作奸犯科、偷盜犯上者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但“文字獄”卻是一樁難以釐清且始終未被列入律令的千古“奇案”。古今中外的歷史不可重演,我們也不願看到此類莫須有的案件再次發生。文字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且自古有之。我們從三個大方面來聊聊,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到底有多麼“鬧騰”。

    一、文字獄——不堪回首的往事。

    提起文字獄,人們不禁會汗毛豎起。文字獄到底是什麼,學術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翻看中國古代歷史,由於“咬文嚼字”帶來的“望文生義”,導致了許多冤假錯案的發生。至此,人們會把這些因文字而引起的牢獄之禍統稱為——文字獄。

    文字獄始於春秋,到了明清時期開始氾濫。

    我們知道,明清五百年間,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除了在酷刑上有一套金科玉律之外,就開始大興文字獄,大肆誅殺無辜文士。對於文字獄,明朝《大明律》及清朝《大清律例》都沒有明文規定,更沒有規定與文字相關的罪名。但你如果觸碰所謂的文字獄,一律按謀反罪論處,會被處以凌遲極刑,而且三代以內、同族十六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示眾,其刑律之殘酷,讓人聞之色變、畏之如虎。

    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二、文字獄——多少冤魂的控訴。

    眾所周知,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尤為“鼎盛”。

    ①明朝時期的文字獄。

    A).明太祖時期。我們知道,太祖朱元璋是和尚皇帝,也是乞丐皇帝,朱元璋動輒以“文字犯禁”為由大肆誅殺文人。也許箇中緣由大家也能猜出一二。因為朱元璋生於布衣、起於草莽,放過牛,做過和尚,甚至一度以乞討為生,但凡古籍文獻裡有“禿”、“光”、“則”(古代與“賊”音近)等“敏感”字眼,朱元璋都會認為是對自己的譏諷,都要拿來興師問罪。

    據趙翼《廿二史札記》記載,太祖對百官所上奏摺,都作了專門的語言文字規定。當時許多人因為表箋文字而觸犯了朱元璋的禁忌,而遭來殺身之禍,這就是洪武朝廷的表箋之禍。例如,林元亮、趙伯寧、林柏璟、蔣質等都冤死於文字獄。

    B).朱棣時期。明成祖的時候,文字獄的發展又存在另外一種特點——“瓜蔓抄”,也可以被叫做“誅十族”。所謂的瓜蔓抄,意思就是以殘酷的手段妄自牽引株連如瓜蔓。靖難之役以後,朱棣大肆屠戮建文舊臣。方孝孺一案就是典型的“瓜蔓抄”案件。方孝孺被車裂以後,朱棣一怒之下,把方孝孺同宗族873人全數誅殺。朱棣曾經許諾“天下讀書的種子”不被滅,可心狠手辣的他,一時間卻按捺不住心頭之火。

    ②清朝時期的文字獄。

    要說明朝的文字獄是風雨欲來風滿樓,那麼清朝的文字獄就是一場場血雨腥風。自清軍入關以來,文字獄時有發生,但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掀起多大風浪。清朝文字獄的爆發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A).康熙時期。康熙大帝是清朝帝王當中比較聖明的天子,但發生在他主政期間的文字獄依然不少。典型的有《南山集》案、《明史》案和朱方旦案。其中《南山集》案為眾人所熟知。書中記載了南明王朝的一些舊事,按照歷來修史的慣例,前朝未亡,那麼大清就不算正統。後來此事被人告發,株連數百人。

    B).雍正時期。這個時期對文字獄處理基調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殘酷誅殺到思想洗腦。比較典型的案件是曾靜、呂留良案。曾靜非常欽佩呂留良的文章。一次,曾靜找呂留良的學生一起探討大清統治,他對清廷統治十分不滿,一起商討推翻清廷的辦法。最後他帶上書信,私下前往據說是宋朝嶽武王后人的陝甘總督嶽鍾琪住處,沒成想,兩人很快被告發。按照大清律例,聚議謀反者,主犯會被當場凌遲處死。可雍正這次一改康熙的做法,他寫了一本《大義覺密錄》,書中記載的是,曾靜對雍正皇帝的質問一一解答的條目。然後雍正叫曾靜拿著此書遊行各地,對大清統治進行宣揚和褒獎。此舉不能說不絕。既體現了雍正的“寬宏大量”,又起到了正面宣傳的效果。

    C).乾隆時期。大清開國以來,文字獄的興盛尤以乾隆時期最為瘋狂和黑暗。這一時期,典型的案件當屬震驚朝野的偽造孫嘉淦奏稿案。當時社會上密傳一份所謂的孫嘉淦上疏稿,全文萬言斥責乾隆不作為、失德。乾隆知道後龍顏大怒,下令通盤稽查。當時前後統計逮捕人員多達一千之眾,所謂的主犯盧魯結果被凌遲處死。還有比較典型的案件,如翰林院徐駿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沈德潛“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等等。這些因望文生義而產生的冤案不勝列舉。

    三、文字獄——沉浮千年的烙印。

    仔細想來,在古代封建帝王家,一代君王,他們為了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為了永世稱帝,當然不想聽到於己“不和諧”的聲音。不論是社會治安、政治邊患還是文字詞藻,一旦觸犯龍威,皆不可存世。

    文字獄的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世人,但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些事情是欲蓋彌彰。不難看出,文字獄的出現,激化了社會矛盾,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某種程度上還加速了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

  • 11 # 方圓論壇

    不管是明朝的文字獄也好,還是清朝的文字獄也罷。之所以明清兩朝大興文字獄,字根本原因還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雖然明朝和清朝表面看上去沒什麼共通點。但實際上明朝和清朝政權都存在很大的隱患。而這個隱患就是明朝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關鍵。

    所謂文字獄就是指封建時期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中國的文字獄從西漢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中之文字觸怒漢宣帝而遭腰斬以後,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之後歷朝歷代文字獄屢見不鮮。但文字獄爆發最盛時期乃是清朝,而清朝最盛時期尤屬於乾隆年間。嘉慶帝親政後改變了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著手平反,此後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明朝時期,由於朱元璋乃是乞丐發跡之後才當上了皇帝。而在當時社會的等級地位森嚴,很多人尤其是朱元璋自己也認為明朝的政權得來不順。畢竟在等級地位森嚴的當時,朱元璋這種“草莽”皇帝還是很缺乏安全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自然就會變的十分敏感。所以朱元璋才會一個勁兒的鼓吹元朝正統,並且還成立了錦衣衛監察天下。但明朝歷史上尤其朱元璋時期,並沒有存在所謂的文字獄。雖然朱元璋此人殺性十足,但朱元璋也不屑於狗那些陰謀詭計。很多被人誤解的因文字獄而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參與造反而死的。比如傳聞僧人德祥因詩而被斬,但實際上德祥是因為參與了胡惟庸的謀反。再比如張尚禮、陳養浩這兩個明史及明太祖實錄都沒有記載的人,實際上是被編出來來作為明太祖文字獄的證據的。其他詹希原,徐一夔等人實際上並沒有被朱元璋所殺。

    野史上杜撰朱元璋的傳聞太多了。但大多都是虛假傳言。朱棣時期倒是因為方孝孺大搞了一次文字獄,朱棣曾下令“藏方孝孺詩文者,罪至死”。由此導致很大一批人倒黴了。嘉靖皇帝時期,嘉靖皇帝也是一個內心十分敏感的人。南京工部尚書吳廷舉因為引用白居易、張永詩句“朝廷僱我做閒臣”“江南閒煞老尚書”,嘉靖帝大怒,將其革職。後來又因為有讀書人諷刺嘉靖修道被嘉靖罷黜。

    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歷史上順治皇帝施文字獄七次,康熙皇帝施文字獄二十多次,雍正皇帝施文字獄二十多次,乾隆皇帝施文字獄一百三十多次。清朝時期的文字獄主要是針對漢人而設定的。整個清朝時期所有的文字獄基本上都被掛上了反清復明的罪行。好好地一句“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就會被清朝統治者認為有謀反之嫌,會被入獄問罪。再有清朝歷史上因為明史而被波及受難的人也數不勝數。清朝皇帝大施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獨立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文化凋敝,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 12 # 祁連魯冰

    文字獄是統治者的專制手段,是滿漢文化大碰撞,彰顯華夏民族文化力量的強大。讓我們先看兩個文字獄莫須有罪名的案例。

    案例一: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兩句詩本是清雍正年間,文人徐駿在翰林院曬書時,偶見清風颳翻書頁即興出口的詩句。不料卻被雍正當局認為存心誹謗滿人,大不敬,於是下令:斬立決!(這是為什麼?!)

    案例二:明朝文人徐一夔歌頌皇帝朱元璋賦詩道:“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思是蒼天之下,聖人朱元璋出世,來解救天下太平。但皇帝門人卻說是反動言論,暗諷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參加過紅巾軍。最終文人遭腰斬?(這又是為什麼?!)

    這種摘章引句,羅織誹謗,莫須有罪名構成冤案,在明清時期比比皆是,尤其以清代最為殘酷暴虐,文字獄貫穿整個清代270年左右。有史料統計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獄,從順治帝開始施文字獄5次,康熙帝13多次,雍正帝20多次,乾隆帝130多次。民間在書刊中、在言語中,若有被人舉報有疑似不滿皇帝、誹謗滿人者,朝廷當局立即抓人,遭牢獄之災。甚至對已死者剖棺戮屍,對後人滅九族,實在是殘暴之極!

    為什麼明清時期皇帝頻繁使用、十分青睞文字獄?

    原因一 他們把文字獄當作是樹立統治權威、維護政權的一種手段。帝王們在感到政權危機時,總害怕文人學士宣傳鼓動民間揭竿而起,所以總是拿文人學士開刀,“殺雞給猴看”,打擊民間的反清復明勢力,防範農民起義。

    原因二 清王朝歷屆皇帝祖訓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朝廷裡面也有漢人任職,但所有實權都掌握在皇親貴族、八旗子第手中,這是他們的祖訓家法,權力根基,決然不會拱手漢人。他們也研究漢學,但只吸取能夠維護統治地位的儒學。

    原因三 滿漢文化大碰撞,滿人入關中原統一中國後,與底蘊深厚的華夏傳統文化相碰撞,文化力量的碰撞中,凸顯滿人馬背血統文化的不足。對於文化的力量,乾隆皇帝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社會人最危險的是失意文人,這些人有能力,有思想,卻無從施展,所以一旦有機會就會參與造反,對於這些讀書人,就應該文字獄。所以,清朝封建專制主義越來越厲害,大興文字獄,不僅沒有思想自由,而且動不動就殺頭,這使得一些文人脫離社會實際,埋頭於故紙堆中,編史修志。所以清朝統治270年間,中國歷史文化沒有什麼新的發展,封建統治者不可能讓人民有真正的思想自由。

    總結 :文字獄給中國歷史發展造成的後果是社會恐怖,思想禁錮,文化凋敝,閉關鎖國,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發展和進步。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文化大發展的階段,特別是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思想解放,那時的學術高度發展,空前繁榮,各種學派相繼產生,出現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大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代表作品更是琳琅滿目。而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期,其文化代表作品屈指可數。如果思想禁錮,閉關鎖國,就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先進科技、文化的大發展。

  • 13 # 遊逛歷史村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朝歷代中極權統治最強的兩個朝代。這兩個朝代,在君主集權統治上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用兩個辦法來保持政權的穩定和統一。一是消除外患,二是消除內亂。消除外患無非是閉關鎖國。消除內亂採用兩個辦法,一個是經濟上搞小農經濟,不允許出現集體性的社會性的手工場所。這樣可以使民間的力量不至於集中起來形成對國家的威脅。第二個辦法就是在思想上嚴格控制“異音”。只准出現一個聲音,絕對不能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

    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就是在這樣的統治考量下出現的。這是明清兩個朝代文字獄的共同原因,下面我再試著說一下這兩個朝代產生文字獄的具體原因。

    先說清朝。

    清朝得位不正,他是趁虛而入,趁亂而入,渾水摸魚,得到了明朝江山。另外南明在各地不斷騷擾清朝的統治。反抗聲勢此起彼伏,清朝被他們困擾了幾十年,直到康熙時期才徹底清除乾淨。之所以這麼難以清除,主要是以士紳為主體的知識分子和南明君臣相互結合的原因。軍事和政治的殘餘力量容易清除,但思想上的殘餘勢力很難清除。我們讀一讀清朝修的明史就能明白,他們對明朝的歷史篡改扭曲,就是想障人眼目,以正視聽。明朝遺民雖然身在清朝,但思想上仍然以大明為正統。清朝統治者對這種“反抗”思想的敏感性和明朝遺民的不甘屈服導致清朝大興文字獄,以便清除威脅自身統治的思想“遺毒”。

    至於明朝文字獄的嚴重性,從史料上來看,只限於朱元璋時期。而且文字獄的形式,大部分是以殺害文人為主,相比清朝的花樣百出窮兇極惡,可以說小巫見大巫了。這其實是朱元璋打擊功臣的手段,也有出於文化水平低導致自卑心理的原因。雖然明朝歷代統治者有借文字獄加強集權統治的深諷刺原因,但文字獄的迫害力度和打擊面遠遠比不上清朝。

  • 14 # 木子君的小屋

    不好意思,清代文字獄折騰得比較厲害!

    明朝有,比起滿清來,還真的不是一回事。另外,不要把別的朝代因文獲罪,和清朝的文字獄聯絡在一起。

    是的,比如說蘇軾就是一首詩,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從而引發新舊兩黨的黨爭,多少人因此丟官流放。

    而《水滸》中,宋江也因為一首《西江月》反詩,身陷囹圄,並上了斷頭臺,差點身首分家。

    但是這些,與明朝的文字獄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而清朝,就拿知名的康乾盛世,從康熙至乾隆年間,就發生了很多次的文字獄。

    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清滿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已是無以附加的強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

    按歷史記載:

    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

  • 15 # 深藍妖火

    所謂文字獄,指的是舊時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的手段。

    中國曆朝歷代,文字獄其實都大有存在,尤以明清為最。

    比如清代雍正年間,翰林官徐駿曾經作詩: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詩的本意,其實是在託物言志,說自己志向遠大。但是經過曲解之後,因為詩中出現了‘清’和‘明’這兩個字,被曲解為是想要反清復明,徐駿也因此被處死。

    因為一首詩被砍了頭,徐駿也真是夠冤的。

    但實際上,在歷朝歷代的文字獄案件當中,徐駿的遭遇並不是什麼特例。因為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而被殺頭甚至全家殺絕的,也大有人在。

    那麼,古代的封建統治者,為什麼會大興此類文字獄,為了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便去殺別人的頭呢?文字獄為何又以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呢?

    1.文字獄本身,是為了控制輿論

    古代的皇帝們,之所以會大興文字獄,倒不是因為皇帝們多麼喜歡殺人,實在為了控制言論,沒有辦法而已。

    在古代的時候,資訊傳遞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所以,一旦民間出了什麼謠言,官方如果像闢謠的話,成本會大的嚇死人。

    比如說,當年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之前,就要先編造出一個‘蒼天當死黃天當立’的耀眼;明朝末年農民軍起義之前,則是先造謠挖出了一個石人,然後開始四處擴散謠言,說什麼‘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之類的。

    而後來的歷史證明,不管是東漢還是元朝,為了消滅這些謠言,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直接被改朝換代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古代的皇帝們,根本不可能允許什麼言論自由。要真是放任天下人隨意說一些反對政府的言論,那用不了多久,國家估計也就該亡了。

    2.文字獄的實質,是為了鞏固政權

    古代的皇帝們控制言論,大興文字獄,主要是為了控制輿論,讓民間的輿論更加傾向於自己。而究其本質的話,則是在鞏固政權。

    所以,古代的王朝,越是進行專制集權,在言論上就會控制的越厲害。所以到了明清兩代,隨著中國古代社會,達到了封建專制的巔峰時刻,人民的言論控制,也達到了鼎峰。

    說白了,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就是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讓百姓更加認可政權的合法性。

    比如,明朝初年的時候,朱元璋剛剛打跑了北元,建立的國家。為了讓百姓們更加認可明朝,朱元璋不但實行了大規模的文字獄,而且幾次大規模屠殺前朝遺留下來的中下層官員。

    等到明朝建立幾十年後,百姓對於明朝的認可,達到了足夠強的地步。這時言論控制便稍稍放鬆了一些。明朝中葉,文字獄相關案件,便少了很多。

    等到滿清入關之後,因為清朝統治者,本就是個外來戶,為了加強統治的牢固性,自然更加瘋狂的大興文字獄。唯恐百姓們不承認自己,哪天謠言一起,便會起來造反。

    3.文字獄的消亡

    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大多會盡量控制社會輿論,以保證民間輿論對自己更加有利

    但是,進入近代之後,文字獄則再沒了生存的土壤。

    自從有了電報,資訊傳遞就更快了

    比如,歷朝歷代的末年,為了消除對自身不利的輿論因素,統治者都會盡量強力的控制輿論。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統治者卻變得有心無力了。

    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根本做不到。

    因為到了近代以後,隨著科技的發達,資訊傳遞速度越來越快。統治者再不可能用單純殺人的辦法,來阻止輿論的擴散。只要自己做的不夠好,民間輿論馬上就會開始發酵,根本不是殺幾個人能夠防得住的。

    所以,到了近代以後,文字獄這個工具,終於失去了它的作用。

    另外,更重要的是,古時候人們的文化水平較低,百姓也沒有什麼區分謠言的能力。但是到了近代以後,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就算滿清政府想要大興文字獄,也沒有辦法了。

  • 16 # 輕浪五更風

    說到底,文字獄不過是把語言文字當成殺人的刀劍,以實現強化集權統治的最終目的。文字獄自古歷朝歷代都有,但以明清時期最甚。

    明朝是農民武裝起義奪取的勝利,朱元璋作為泥腿子皇帝,沒什麼文化。清朝是異族進駐,文化水平也不高,而且民族矛盾一直凸顯。

    但是,打打殺殺用來奪權可以,但是要說到治理國家,還得靠著文化的力量。朱元璋也說過“世亂則用武,世治則用文”。

    明清時期的初期統治者明顯缺乏文化自信,急於要學習漢族傳統文化知識,以便實現意識形態上全方位掌控。所以對待知識分子一方面有著恭敬謙卑,禮賢下士的態度,另一方面也是甚為防範,甚至懷有巨大的恐懼。

    讓皇上恐懼的人,必須使其屈服。語言文字,就變成了殺人不見血的刀,後來的繼承者們,看到這種剷除異己的方式,甚是好用,便也學會了拿刀。

    1.朱元璋時期的文字獄大多是文化不自信後的瘋狂殺戮

    明朝初期的文字獄頻頻興起,論集中論慘烈,朱元璋都是當之無愧的,而且這段時期的文字獄並不是因為與君王的政見思想產生分歧,藉助暴力用於壓制,而是僅僅是朱元璋對於某些句子某些字眼產生異想天開,胡亂拉扯的想象和猜忌。

    朱元璋作為農民起義勝利的代表,在文化面前是十足的門外漢,僅僅掌握了文化的皮毛,說到階級鬥爭,武裝反革命,他很在行,但是遇到語言和文字,他是打心底發怵。語言文字中機關陷阱太多,即使他奮發圖強,惡補文化,但是也是吃了不少虧,甚至是近乎恥辱。

    焦竑《玉堂叢語》載: 國初,郊祝文有“予”、“我”字,上怒,將罪作者。桂彥良進曰:“湯祀天曰:‘予小子履武’;祭天曰:‘我將我饗’。儒生泥古不通,煩上譴呵。”眾得釋。

    在由文臣起草的祭天地大典的祝文中,朱元璋發現在文中以皇帝自述稱謂是“予”和“我”,而不是“朕”,於是惱怒至極,想要治罪起草之人。

    這時,他的文字秘書桂彥良解釋說:之所以這麼寫,是來自古典,最早在湯武時代,帝王是用“予”和“我”自稱的,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了“朕”。因為身邊人的及時提點,朱元璋才沒有當眾丟人。

    所以之後的他對文字高度警覺,疑神疑鬼,甚至到了神經質的地步,由他興起的文字獄大多建立在咬文嚼字和胡亂猜忌上。

    2. 清朝的文字獄大多是對夷夏之辨觀念的鎮壓和階級鬥爭的工具。

    清朝康熙時代,滿漢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完全釋然,一些漢族知識分子在受到排擠和壓迫時,藉助文字來抒發滿腔憤懣是正常不過,既然對現世不滿,那麼就對舊朝有著懷念。《明史》和《南山集》二案都是有著思念救國的感情色彩。

    那對於皇帝來說,這種懷舊就是政治方向不正確,為了強化思想統一,必須嚴厲打擊這種反清復明的思想浪潮。

    到了雍正時期,他藉助朋黨之名,屢興文字獄,以剷除皇族兄弟和囂張權臣,比如八阿哥,年羹堯等,這時期的文字獄只是階級權力鬥爭的工具,等到了雍正後期,再到乾隆時代,文字獄的出現,再次將苗頭對準了漢族士大夫的反清思想的鎮壓。

    乾隆時期是清朝文字獄的巔峰時期,他在位60年期間,製造了130多起文字獄案,據說每五個月就要來這麼一次屠殺。

    起初乾隆的目的也是站在民族角度,想要徹底消滅民族反動意識形態,但是到了後期,殺伐慾望不斷膨脹,文字獄也達到了近乎殘暴瘋狂的望文生義的地步了。

    以上。

  • 17 # 聞魯生

    文字獄的惡毒:禁錮思想,鉗制言論。

    文字獄的惡果:靈根盡去,痼疾久成。

    並非明清兩朝作祟,一切專制帝王、集權朝廷,概莫能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或愛情,是寧缺毋濫還是湊合湊合得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