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有情懷的歷史老師
-
2 # 孫仲謀l
甲午戰敗,是整個國家意志和執行力的全面失敗,是生產力和制度徹底落後的結果。
北洋水師額定的經費是每年200萬兩,清政府從上到下都缺錢,北洋水師每年只能收到100萬兩左右。同時期的日本在幹什麼呢?
戰爭爆發前兩個月,日本已經列支了合計6000萬日元的特別預算應對可能爆發的戰爭,並且隨後還在國內發售國債籌集更多的軍費。而這時候,李鴻章磨破了嘴皮才從戶部要到了150萬兩,還不能馬上遞解。由於國內籌款速度過慢且數額不足,支撐中方打完甲午戰爭的是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匯豐銀行的兩筆合計2800萬兩的借款。論燒錢,老李他還真燒不過日本。
在1894年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向英國訂購了兩條12500噸的戰列艦富士和八島準備未來與中國的戰爭。相比鐵甲艦定遠鎮遠,這是劃時代、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前無畏艦。只不過日本也沒想到戰爭這麼快爆發,這兩條戰列艦最終參加了日俄戰爭。頤和園的建造費用,不過買一條富士級外加剩點錢買炮彈。而在富士和八島交付的1897年,日本又向英國訂購了排水量更大(15000噸)、裝甲材料更好(哈維鎳鋼)、火力更強(40倍徑主炮)的三條戰列艦敷島、初瀨、朝日。
日本的軍費開支是個加速增長的過程,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海軍軍費已經佔到政府預算的10%到15%,購買新武器新軍艦的手筆遠不是北洋水師能比的。而到日俄戰爭前,日本光是向歐洲購買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就花掉了上千萬英鎊。而且這只是買船的錢,只是軍費的一部分。
而相比歐洲強國,日本當時的海軍規模其實還是不大的。在工業革命後列強的巨大軍費面前,清政府購買武器,簡直就是。。。
-
3 # 3D地理視覺
歷史其實沒有如果!如果有那也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否則哪有什麼滿清誤我華夏300年!
甲午海戰,清廷多年來用鉅額軍費喂出來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地戰場,清軍先失漢城,後丟平壤,戰火綿延至東北本土,旅順、威海衛等戰略要地相繼失守。
李鴻章拉扯起來的淮軍基本打了個精光,這可是清廷鎮壓完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剩下的最精銳部隊。其餘如滿蒙八旗、漢軍綠營,雖說是國家正規武裝,且數量龐大到近乎百萬的規模,但八旗早在乾隆年間就已腐朽不能用,綠營兵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被打得暈頭轉向,把他們拉去前線阻擊日軍,無異於給對手送人頭。
戰爭的結果,表明清廷30多年的洋務運動虛有其表,根本沒有形成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不僅海軍艦艇、火炮、彈藥不能夠自給自足,就連陸軍的裝備也是買買買的萬國牌,甚至有些還停留在盔甲、弓箭、腰刀的冷兵器裝備階段。
因而,相當於李鴻章“私人武裝”的淮軍一經潰敗,便可以下定論清廷已經失去了與日軍在正面戰場作戰的能力。
反觀日軍,聯合艦隊佔據著旅順港,就等於擁有了整個中國海域的制海權,沿海港口日本軍艦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換句話說,日軍可以任意選擇登陸地點,或天津、或山東、或舟山、或臺灣......
而這些登陸點,清廷最怕的就是天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就是從天津上的岸,隨後逼得咸豐皇帝撒腿往承德避暑山莊跑,連老祖宗拿銀子堆起來的圓明園,都被英法聯軍洗劫之後放把火燒成了廢墟。
以日本聯合艦隊的艦炮火力,大沽炮臺斷然難以守住,接下去日艦隻要溯白河而上,立馬就能佔領北京門戶天津,威脅清廷政治中心京畿的安全。到時候慈禧還得和幾十年前跟丈夫咸豐跑去承德一樣,帶著光緒再逃一回。
所以說,清廷若是集中兵力賭上國運再與日本硬碰硬幹架,結果很可能是輸光老底賠得血本無歸。
然而,如果清廷決策層換種思路,下定決心天津、北京甚至整個直隸、關外、山東都統統放棄,堅壁清野不給日軍留下任何財物和有用的東西,然後退往湖南、陝西、四川等中後方地區,用空間換時間施展拖延戰術,那麼中日戰爭應當會出現另一種不同的狀況。
單純從軍事層面看,當時日本國內最高能動員20來萬的軍隊,用來佔領北京、直隸基本沒什麼難度。
但此時的日本,除本土外還佔據著整個朝鮮、遼東半島,如若再抽出兵力駐守北京、直隸,要守住這麼大的攤子都會很勉強,更別提向內陸縱深地帶擴大戰果了。
時間一旦拖得太久形成持久戰局面,那麼日軍的後勤補給和國內戰時經濟都會出現問題,日本肯定是先被拖垮的一方。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本身就有拼盡全力與清朝賭國運的味道,其目的就是速戰速決逼清廷投降媾和,然後以軍事實力做恫嚇,逼著清廷答應向日本輸出割地、賠款、開放國內市場等利益。清廷堅定決心不求和、不談判,則是日本最不願意,也是最怕看到結果。
久則生變,長期拖而不決的局面,難保英、美、俄等第三方勢力不會干涉介入,別忘了除了軍事交鋒,中日兩國在國際外交上也是鬥爭激烈。
列強各國眼裡盯著本國的在華利益,怎麼可能放任日本攻佔那麼大一塊地盤?況且,要是清廷變成流動政府,也不利於履行兌現先前與他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日子一久定然會給日本施加壓力。
別的國家先不提,單單沙皇俄國就絕不會坐視日本吞併朝鮮半島與清朝關外之地。
從康熙年間開始,沙俄便不斷試探性地蠶食大興安嶺之外的土地,一百多年下來好不容易等到清朝國力虛弱,怎麼可能眼睜睜得看著日本得了這麼大的便宜去。
實際上,甲午戰爭結束後,沙俄立刻填補了先前清廷的角色,在朝鮮半島和東三省與日本展開了新一輪角逐。
在沙俄的干涉下,日本先是被逼吐出馬關條約吞進去的遼東半島,繼而李氏朝鮮也巧妙得利用起沙俄對抗日本,除了琉球群島、臺澎列島和清廷兩億三千萬兩的賠款外,日本基本沒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為了推到沙俄這頭北極熊,日本又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才在日俄戰爭打敗俄國後完全獨佔朝鮮半島和南滿鐵路沿線的關東州。
因此,甲午戰爭媾和的前提,是清廷怕輸得更慘、賠得跟多,日本擔心戰爭繼續下去國家經濟崩潰,所以雙方才心思一致坐到了談判桌前。
馬關談判期間,發生了日本激進青年刺殺李鴻章事件,使得日本立馬做出減少賠款早日促成條約簽署的決定。由此可見,日本決策層始終有一層談判久拖不決和外國勢力藉機干涉的擔心,只可惜清廷沒能夠好好利用。
-
4 # 戰鬥大黃蜂
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因戰爭開始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戰爭爆發的標誌是豐島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政府倉皇迎戰,這場戰爭最後以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告終。甲午戰爭的戰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大清拒絕賠償,購買大量軍火,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上下不一心,總是畏戰怯戰,我覺得失敗也是在時間的長短而已
-
5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984年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並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未中心的“大陸政策”開始逐步積蓄力量。
甲午戰爭的起因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開始向大清求救,此時日本也藉此出兵,並突然自己大清軍隊,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為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割臺灣,澎湖給日本等等…使得日本透過甲午戰爭獲得巨大財富!
假設我們選擇另一種方式呢那麼如果大清可以向日俄戰爭中沙俄一樣,要打就打拒絕賠償呢?
先來看看日本當時什麼樣日本近代以來一直和大清一樣閉關鎖國,明治維新後才開始高速發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國內資源匱乏市場有限,等到甲午戰爭時期其實並沒有多少財力物力來支援這場戰役,所以日本非常清楚此戰只能速戰不可久拖,否則將導致國庫空虛,難以為繼大清沒誇自己先敗的局面!
假設結果可行日本急需儘快結束戰爭但大清不知,看到日軍兇悍結果先想到的不是怎麼戰而是怎麼和,如果大清死戰不和日軍必敗,即使軍事力量強於大清國內也支援不起。何況如果當時的清朝真的鬥其狠來,雖然打不過英法打日本還是可以一試的,然而可惜……,當然如果大清可以向沙俄一樣,談可以,賠錢一份都沒有,直接拖下去,日本必然主動找大清和談,其結果就是在國土上多得點好處,朝鮮不在歸大清所管,臺灣割讓,如果日本還想從中國在撈一點好處無非多開幾個口岸什麼,再多列強也不答應了,在大清的利益可不是隻有一家。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日本不依不饒,大清絕地反擊,日本國庫空虛難以為繼主動退去,大清獲勝,日本繼續在本島做著他的大國夢,當然如果,可惜沒有如果……
結語如果甲午戰爭大清拒絕了賠償日本,而是購買武器,那麼最終結果大清必然勝利,可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僅只是靠武器裝備就可以,大清的失敗更多出自於內部和腐朽的政治制度,否則即使甲午戰爭大清沒有失敗 日本依舊會尋找下一次機會或者下下次。
-
6 # 不沉的經遠
很多人搞錯了一個問題,認為在《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就有這筆錢了。實際上不僅這筆賠款全部是戰後向列強借款所得,就是甲午戰爭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也是借款所得。
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戰事不斷,可謂真正的內憂外患。戰爭是燒錢的,因此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清政府國庫空虛。戰前李鴻章為了備戰,希望戶部能撥款2、300萬兩用於購買軍械,結果戶部最後只拼湊出了18萬兩白銀。
為了籌措軍費,戶部也是絞盡腦汁,除了讓地方督撫把庫銀上繳外,還透過臨時增加鹽茶稅、商鋪捐輸等方式籌款。最後實在不夠,又向匯豐銀行借款28653961兩,勉強籌措了6009萬兩白銀充當軍費。到《馬關條約》簽訂時,這筆軍費已經用掉了4465萬兩,只剩下1654萬兩。
所以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為了支付2億兩軍費賠款和之後的3000萬兩贖遼費,清政府只能再次大舉借債。不過因為這筆錢數額過大,借款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自簽約以後,清政府陸續和英、法、俄、德等國借款,自1895年10月31日借到第一筆錢開始,直到到1898年5月7日,前後歷時兩年半才算把賠款交清。
很顯然,打仗的時候日本可不會來個暫停,等清政府去借錢再來打。所以要繼續打,清政府就只能靠剩下的1654萬兩,或者繼續向匯豐銀行借款。
且不說在清政府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匯豐銀行會不會繼續借款或者能借多少,即使願意借,因為清政府自身軍工業薄弱,要想繼續打下去只能向海外購買。然而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後,日本已經完全掌握了制海權。清政府即使買到了武器,也很難運回國內,半路都得當了日本的戰利品。
所以想靠買武器來繼續打下去是不大可能的,慈禧唯一的選擇是遷都西安,然後放權給地方督撫組建民團襲擾日軍。不過這會造成地方勢力加強,在政治上對慈禧來說威脅比日本入侵還大,因此只能選擇投降。
-
7 # 麗江說書人
實際上,賠償與否對清政府的財力影響不大,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還有餘力重新編練新軍,全世界購買戰列艦巡洋艦準備重組一支對日本海軍有壓倒性優勢的艦隊,更不要說只是甲午戰爭之後還沒有背上鉅債的清王朝了。
當時清政府用鉅額軍艦軍火訂單逼迫英德法俄的造船廠放棄了日本訂單,並且引誘四國政府和資本家對日本下了通碟,在訂單交付完畢以前不許日本發動對清戰爭(敢影響幾位老大賺錢,弄死你)。如果清王朝早點發現金錢的威力,甲午戰爭可能都打不起來,英德法俄聯手保證清王朝獨立都有可能,就和今天的沙特王國一樣,畢竟人傻錢多的主顧不好找(來,大不列顛和德意志,我給你們一人5000萬英鎊訂單,但是如果我打敗了我就沒錢付了,那我估計日本海軍會被英德圍毆,畢竟這筆錢都夠英國海軍造半個艦隊了,再從法國借點高利貸,附加條款就是我掛了就不還了,然後俄國是聽法國的)
回到正題,假如清王朝堅決不賠款,其實日本也拿清朝沒轍,頂多就是佔幾塊沿海的地(這還會被幾大列強給強制退出,他們都把勢力範圍瓜分好了,日本當時在他們眼裡可是屁都不算,也敢來搶食?!!)
因為日本的陸軍當時很小,滿編才10幾萬人,因為錢都拿去搞海軍了,打敗清朝容易,想消滅清朝,或者哪怕打出抗日戰爭開始的局面都不可能。除非各個開高達,否則死光了都做不到。
而且日本開戰的軍費是靠在英國發行債券得來的,利息我記得要高於7%,而且就一年期,如果拖一年還拿不到賠款,英國爸爸的錢又不敢不還,那就要拿連續2年的全部政府收入去還債了,分分鐘政府自己就崩潰了。所以才有興亡在此一戰好的說法,也的確是實情。
ps:個人看法,辛亥革命客觀上保證了日本對中國的優勢。看看孫在日本的好友都是什麼玩意,日本情報機構的各級頭目,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了。當然,這個不是說革命不對,清王朝的確應該早點推翻,只是因此便宜了日本人。否則重新組建後的艦隊雖然沒法保證打垮日本(因為清朝太腐朽了,有了好武器也未必有用,這個可以參考沙特軍隊,用天頂星武器都沒打贏光腳的游擊隊),但是光這個軍備競賽的財政壓力就能導致日本的現代化拖延十年以上。
-
8 # 茅匯
拒絕賠償?你瘋了吧?
當時的人們也不是沒想過拒絕賠償這回事。
拒絕賠償的後果,你考慮過麼?
如果人家再來一仗,再輸了,人家要的可不就是現在這點東西了,可能是整個中國,可能是徹底結束清政府的命!
他清政府敢賭麼?不敢!
試問,讓你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賭博,你敢賭麼?除了二桿子,大傻子,一般正常人都不會。
其實,當時的日本也無力再接著開第二仗了。
但是清政府就是不敢賭,日本也猜清政府不敢賭。
即使清政府當時能一下拿的出這麼多錢,一下都能買了軍火,清政府也不敢賭。
更何況,這筆錢,清政府後來是分期付款的。說明他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用這些錢買軍火的想法也就不現實了。
再說,有錢就一定買的到軍火麼?即使買的到,就一定能贏麼?即使能贏,就一定能快速擁有麼?說不定,你還在買軍火呢,人家就把你團滅了。
所以,清政府拒絕賠償買軍火,這是隻有二桿子和大傻子才會做出的事,正常人誰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啊!
-
9 # 天地經緯402
可能嗎?大清國這時已病入膏肓了 ,無論是國家的決策者,還是社會精英們,都已陷入到弱國無助之中,那裡還有勇氣一搏。
-
10 # 談笑閣
當時甲午這個戰,如果堅持打下去,大清未必會輸。
那時候日軍已經窮途末路了,急需擺脫戰爭。
當時國內大家都在懟李中堂的淮軍,所以都在看笑話。
真要幹起來,以日軍的實力跟清軍硬抗,拖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日本人輸不起。
說到底,還是滿清自己的小算盤,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眾國的歡心,就是怕漢軍重新崛起。
實際上,辛丑之後,新軍真的崛起了,而且顛覆了滿人政權。
-
11 # 慧海不會水
沒有如果,過去的問題再怎麼如果都沒用!那已經是歷史了!中國經歷了那段歷史才有了今天的發展…!中國加油!!!
-
12 # 老袁講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戰略戰術上的失誤,也有武器裝備上的不足,但根本的原因是清朝體制的腐朽和政治的腐敗。
甲午戰爭中與日軍作戰的主力是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是以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發展成果之一。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洋務派認為之所以造成此番局面的原因是因為清朝武器裝備的落後,因此決心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的統治。洋務派向西方購買了先進的軍艦,並請來西洋教官訓練海軍,就這樣建成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輝煌時綜合實力位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這樣具有相當實力的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卻全軍覆沒。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實屬於清朝政治的腐朽。再好的武器裝備沒有好的政治體制作為保障也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僅僅依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救不了中國的。此後中國的仁人志士們開始探索新的救國路徑。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清朝賠償了日本兩億兩白銀,這相當於康乾盛世時清朝幾年的財政收入,不可謂是一筆鉅款。日本依靠這筆賠償發展經濟,推動了日本的發展,而清朝的國際地位卻因此一落千丈。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清朝拒絕賠償,結果可能較大的是日本繼續與清朝開戰,而當時的日本因為戰爭也消耗甚大,單純從戰爭方面來說,最後孰勝孰負也未知難料。但是關鍵在於清朝統治者並不希望這樣,因為統治集團內部尚不能齊心協力,更談不上充分發動群眾與日本開戰了。因此清朝不是輸在武器裝備上也不是輸在經濟實力上,而是輸在統治集團的內訌與政治的腐朽上。如果不解決制度的腐朽問題,縱使清朝不賠償日本軍費,與日本繼續開戰,或許結果還是一樣。
-
13 # 地球之眼
不是拒絕對的事。關鍵是當時執政者思想意識和西方強大的工業化現狀不匹配,就是不瞭解對手。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時的大清皇帝意識估計還停留在鐵馬金戈時代。別人工業革命已經到了自動炮火,動力基本上可以達到內燃機的水平。
還有一點就是因為當時是大清一直採用的是愚民政策,骨子裡信神信鬼信風水,更是信人,只是不信自己。以為賠點錢就可以息事寧人。
-
14 # 鄭小磊5
還是避免不了失敗,俗話說得好買不如租,租不如造,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一味地購買別人國家東西,很容易被卡脖子,人性都是自私的,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人家是不會做的,人與人之間如此,那麼國與國之間更是一樣的,遠的不說,就看印度,越南,國家就知道了,
-
15 # 稅安科技
然並卵。買裝備並不能改變什麼。
大東溝海戰之後,北洋水師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但是北洋水師能戰的將領基本陣亡,剩下一些都是貪生怕死之輩,這些將領躲在威海衛軍港,一起威逼水師提督投降。
你指望這群人去打仗,去打敗日本人?即使你把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買來,也只是給日本海軍送戰利品。
其次,裝備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根據黃海大戰戰後日本官方編寫的海戰史,比較權威的,聯合艦隊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徑炮彈為134發,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1000左右。命中率大概為10%-12%。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樣的命中率是非常逆天的。北洋水師的炮手射擊水平是非常好的,命中率也遠遠高於日本海軍。但是為什麼沒有擊沉日軍戰艦還被打敗呢?
北洋艦隊的炮彈大多是沙土充填的實心穿甲彈,命中敵艦除非直接打中水線,否則很難造成重大損傷。另外,北洋海軍的腐敗,也導致當時為數不多的爆炸彈質量不佳,影響作戰效能。比如,此戰中國獨立設計建造的平遠艦曾一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的彈藥室,而且是爆炸彈,可是炮彈卻沒有爆炸。
北洋水師的炮彈嚴重依賴進口。但是戰爭爆發以後,列強們都支援日本,停止或限制向中國供應軍火。想買,別人還不賣。
另外,即使別人要賣,從你下單到軍艦交貨需要多長時間?船員訓練需要多久?一艘軍艦形成戰力需要幾年的時間,等你軍艦到手,形成戰力,黃花菜都涼了。
還有最關鍵一點,清朝政府畏戰懼戰,投降派占主導地位。李鴻章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大東溝海戰後就命令北洋水師躲進威海衛避戰自保。
決定戰爭的不是武器,是人,除非你能給到他們跨越時代的裝備。比如穿越。
歷史沒有如果。買裝備改變不了結果。
-
16 # 我這張舊船票
當時的清廷雖然已經日暮西山,官員們腐敗無能。但整個國家的體量仍舊是日本的好多倍,雖然海軍精銳盡失,但清朝還有幾百萬的陸軍部隊。這些部隊裝備的並不是大刀長矛,而是新式火槍,畢竟當時中國已經開展洋務運動十幾年了。而反觀日本,這一次和中國作戰,是賭上了國運的一戰,可以說是動員了國內能動員的所有力量,國內經濟幾乎面臨了崩潰。
這個時候如果把賠款的錢購買武器,清朝足以能夠血戰下去甚至打敗日本,日本人或許也撐不住,很有可能國內直接崩盤,畢竟他們的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二戰時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地域遼闊,不是日本可以想象的。
可以說一旦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將陷入戰爭的泥潭。當時的日本可不是已經完成工業化的日本,當時的日本也處在一窮二白的地步。可以說如果不是清政府太慫了,日本這一戰根本改變不了國運,還要賠上他們的國運。後續的二戰或許東方戰場就不存在了。
-
17 # 著犁
我認為大清之所以戰敗,不僅僅是軍火的問題。
那時的朝廷腐敗透頂,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命運。滿清貴胄只想怎樣保住自己的江山不被漢人奪走,漢人的封疆大吏都在割據地盤,擴充實力,而廣大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負,抗爭者此起彼伏,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擁有先進的軍火,也不會有多大的戰鬥力。而反觀日本舉全國之力與清廷抗衡,目標明確,行動果斷,勝敗早已明瞭。
因此,我們想要遠離戰爭,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人民萬眾一心,否則說不定哪天外敵又來了。
-
18 # 劉嘯日常生活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志而改變!海戰中確實湧出了這麼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感染和鼓勵著國人!但那時候國家的程度,老百姓生活的程度在電視中以可見一斑,即使大量賠款用來買槍炮也不會改變當時的國運,
-
19 # 探討命學指示人生
那肯定失敗,因為當時以經是內憂外患。不賠償,西方列強會找理由再次掠奪,清朝以是民窮國弱的國勢,那能經得起再催殘。再說,用賠償的錢能向西方買到好武器嗎?看看甲午戰爭向西方買的武器可知。那時王公貴族都被打怕了,他們都想保住財產地位和一條賤命。根本沒有鬥志,不敗才怪。朝廷又沒德,試問一個沒德的王朝會好嗎?
-
20 # Xiao胖2
個人覺得如果大清可以拖住日本,不至於被後來八國聯軍蹂躪。因為大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雖然武器落後,思想落後,制度落後。但是人口和土地是最基本的底氣。只要拖住,日本國耗不起。畢竟日俄戰爭就是例項,沙俄雖然輸了,但依舊沒有賠償,了不起再打一場。戰爭是沒有贏家的,只是相對而已贏家而已。那後來的中日戰爭而言,日本口出狂言三個月滅掉中國,相對於日本,中國在當時可還是一個農業國,日本已經明治維新過去幾十年了,完成了工業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國,工業國打農業國,我們依舊沒輸。所以,如果清朝拒絕賠款,用來賣軍火,不說一定贏,拖垮日本是可以的。
回覆列表
如果甲午戰後清廷不去賠款,而是購買戰艦,依然難逃被世界宰割的地位。因為甲午海戰已經說明一切,不改變這個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不推翻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再好的軍艦船炮都沒用。
僅以甲午海戰為例,戰前中日兩方軍事實力差距並不大,甚至北洋艦隊還略勝一籌。然而戰爭一起,中國更多是敗績為多。我們看到的左寶貴、鄧世昌、聶士超等民族英雄,是國家為了宣傳而做,更多的清朝士兵是望風而逃的。前方士兵如此,官員更甚。那個棄城而逃的葉志超,狂奔五百里。清朝最高掌權者慈禧,不也是挪用捐款用於祝壽嗎?沒有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再好的軍艦都發揮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