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俊傑猛
-
2 # 蘇沉船
不是鍾會有空降師,而是鍾會遇上了數十年最輕易攻入漢中的蜀軍佈防。
最初,劉備佔領漢中,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皆以實兵防守漢中入口的圍守,若敵人來進攻,就被拒之於國門之外,所以先前魏國兩次伐蜀都以慘敗告終。
第一次,曹真、司馬懿、郭淮三路伐蜀,其中兩路遇上大雨,魏延率軍防禦反擊,大破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這次慘敗以後,讓曹魏多年來不敢輕言伐蜀。
第二次,曹爽、夏侯玄動用十六萬大軍伐蜀,當時漢中守軍不滿三萬,諸將大驚,認為應該棄守關隘,退保漢、樂二城。漢中主將王平認為援軍太遠,若放魏軍入平地,很容易就能攻入陽平關。命劉敏、杜義拒守興勢,王平為後拒,與黃金圍互相呼應,阻擋由子午谷入蜀的魏軍。
王平就憑著興勢、黃金二圍把曹爽十多萬大軍堵在路口,大軍難以進入平地,自然就沒法發揮優勢兵力的作用。直到費禕的援軍達到,給曹爽大軍造成重創。魏軍因傷亡慘重,不得不解除一部分士兵的服役,讓其解甲歸田。
用這樣的手段拒守漢中,是劉備、曹操兩位英雄的共識,當年曹操進入漢中與張魯交戰,因為戰況辛難,多次說漢中地形如同天獄,斜谷道為五百里的石穴。曹丕就是聽到曹操的前言,不敢伐蜀。
直到姜維執政時期,他認為劉備、魏延、王平等人錯守諸圍的戰術只能適可禦敵,不獲大利。應該斂兵聚谷,把兵力集中去駐守漢、樂二城,認為這樣能使敵不得入平地,再令遊軍伺機而動偷襲。魏軍攻城不克,野外無糧食,自然疲乏。這樣諸城蜀軍盡出,就能把敵人一舉殲滅,此殄敵之術也。接著姜維又把蜀漢前線的重心轉移到了隴西,把兵力部署在隴西的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各圍守,大大削弱了漢中的兵力。
於是乎,鍾會大軍進攻漢中時,就沒遭遇到以往頑強的抵抗,大軍輕易進入漢中腹地作戰,大軍得入平地,即可直接向陽平關、關城進攻。
申明一點,鍾會大軍不止走子午谷一路,而是斜谷、駱谷、子午谷同時進發。阻擋子午谷敵軍的圍守是興勢和黃金二圍,阻擋駱谷的圍守不可考,阻擋斜谷的圍守應該是沔陽。
總之,由於鍾會三路進軍,蜀軍必須要有充實的兵力才能阻擋敵人。而姜維的戰略佈防已經把漢中堵路口的兵力撤走,主力只在漢、樂二城,但這兩座城的兵力也僅有五千而已。負責策應的部隊胡濟居然遠漢壽,姜維的三四萬主力則跑到沓中屯田去了。
因為姜維的錯誤佈局,讓漢中戰線頓時崩潰。
《晉書》卷三十四里一代名將羊祜分析到:“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慾獨。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蜀之為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籓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羊祜論蜀漢地形何其兇險,但其防禦體系何其薄弱,他說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正是印證了姜維的佈防完全沒有作用。
宋代史學家郭允蹈在《蜀鑑》中論道:“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日鍾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殆哉!”
《通鑑集覽》又對姜維如此評價:“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出擊之,真開門揖盜之見”。
鍾會在漢中之戰是撿了一個大便宜,他的十多萬大軍因為蜀軍諸圍防禦鬆懈,只能防守不能進攻。魏軍原本就有優勢兵力,進入了平地以後即可逐一擊破所有圍守。鍾會甚至不等漢中淪陷,只留李輔、荀愷兩萬兵力圍攻漢、樂二城,就率主力直奔陽平關。這時漢壽的策應部隊也沒見個蹤影。
姜維原本想在陽平關阻截鍾會,但他受到鄧艾牽制,在強川口大敗,還折了趙雲之子趙廣。等姜維即將抵達關城時,關城的守將蔣舒已在陽平關獻城投降,傅儉作戰時不設防備,關城也被輕易攻陷,關城是蜀軍儲存糧草軍資的軍事重地。鍾會得到關城重資以後,派人祭拜諸葛亮,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旁牧馬砍柴,接著大軍向劍閣進發。
司馬昭伐蜀準備充足,所以就算按劉備、諸葛亮時期以實兵防守,也不見得一定能抵擋住魏軍。可最起碼一點,鍾會大軍若是遇上了劉備、諸葛亮,魏軍在漢中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絕不會在短時間內攻破陽平關和關城,只要時間充足。成都、永安、南中甚至是東吳的援軍都可以抵達漢中,這一場激戰是免不了的。
姜維門戶大開的做法其實就是讓蜀軍只有各自防禦,被動挨打,敵人的兵力又遠多於蜀軍,蜀軍圍守之間還如何互相策應?在大戰略上,鄧艾和姜維在隴西已經交鋒多次,鄧艾已經知道姜維的主力就在隴西。司馬昭、鍾會也不難判斷出漢中兵力不足,所以一開始就讓鄧艾、楊欣、王顧、牽弘、諸葛緒夾擊姜維,姜維能沒順利趕回漢中,鄧艾這次作戰就已經成功了。
所以,漢中之戰裡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作為指揮官的姜維都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責。
-
3 # 田原鄉野
鍾會攻蜀,兵分三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駱谷,一路出子午谷。三條路都崎嶇山險,魏兵填路,修橋,鑿山破石,晝夜起程。當時鄧艾領大軍配合鍾會,進攻漢中沓中,姜維具表申奏後主,提出了具體詳細拒敵方略,後主劉禪聽信官黃皓讒言,不採納姜維意見,反而聽信民間師婆妄語,說數年以後,魏國疆土盡歸蜀所有,從此不聽姜維之言,每天在宮中飲宴歡樂,姜維累申告急表文,全部被黃皓隱匿,姜維得不到蜀政府支援,孤軍拒敵,首尾難顧,最終兵敗假投降,大敵當前,蜀國境內竟然防守空虛,被鄧艾偷渡陰平小道,襲了成都,蜀政權瓦解。
蜀國的滅亡,是亡於大魏強大的國力和軍隊,也亡於劉禪的昏庸無能。如果諸葛亮在,以蜀地艱險,魏國伐蜀,肯定以失敗告終。
-
4 # 三隻腳的大烏鴉
鍾會走子午谷的風險和魏延走子午谷的風險是不一樣的。
從漢中往北有四條路,但這四條路不是平行分佈,而是以漢中為中心從長安到隴西呈扇形分佈,每個出口間隔很遠。
如果魏延輕騎出子午谷,一旦被魏軍從背後封住谷口,魏延就成了孤軍,後果必然是全軍覆沒,因為他無路可逃,從其他道路出兵的蜀軍是無法趕來策應營救的。
反過來就不一樣了,鍾會反向從子午谷進漢中,即使被蜀軍從後背封住谷口他也不怕,因為在漢中還有其他三條道路的出口,間隔不遠,鍾會完全可以找個守備薄弱的突圍,而且由於魏軍是三路並進,鍾會在突進漢中後完全可以和其他路的魏軍相互策應擊破每個谷口的守軍。可打可逃,還有什麼可怕的。
所以魏延守漢中的策略是分兵死守每個谷口,不放魏軍進入漢中,否則魏軍一入漢中就能產生各路呼應的效果,肯定是守不住的。
-
5 # 阿川151457971
魏國能做的不一定蜀國能做。當初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奇襲子午谷是有道理的。試想魏延走子午谷奇襲長安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就算一切順利,出其不意抵達長安城下又如何?即便再順利一些,奪取了長安又如何?那將成為一支孤軍。子午谷能出奇兵,但不能成為補給線。長安已在魏國的腹地,魏延會因遭到圍攻而被殲滅,突圍的可能性都很小。即便西邊諸葛亮的主力出祁山後的戰鬥都很順利,能迅速向長安地區靠攏,成功接應魏延,戰爭也不會結束,因為魏國不可能放棄長安和關中地區。蜀漢的北伐戰爭會轉變成比拼國力的持久戰、消耗戰。就魏蜀的國力對比而言,如果北伐的戰爭打到這個份上,蜀漢因國力消耗過快而加速滅亡的可能性會大增,更別說取勝了。這是諸葛亮極力要避免的局面。基於此,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一直都是搶佔雍涼地區,進行有效消化(實際上很難)後再圖關中。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明顯與這一戰略相悖,或無助於這一戰略方針。
而鄧艾鍾會伐蜀時攻防態勢和戰略考量則完全不一樣。魏國不僅抓住了蜀漢在漢中一帶防禦的疏漏,而且有備而來,根本不懼持久戰和消耗戰,攻滅蜀漢政權只是時間長短和消耗大小的問題。
-
6 # 南門太守
“子午谷計劃”究竟行不行得通?問題不在子午谷本身,問題在於是什麼情況下走的子午谷。
子午谷全長約330公里,北起陝西長安西南秦嶺山中,南至漢中石泉,一路上都是懸崖絕壁,道路是秦嶺山中三條棧道中最難走的,但它有個好處:出了秦嶺南口就是長安。
現在西安南郊有個子午鎮,就是子午谷的南出口,目前已經算是西安市的遠郊區,如果能從這裡突然殺出來,那長安就在眼前了,這是子午道最大的優勢。
走這條棧道特別適合奇兵突襲,但如果敵人提前發覺,在秦嶺山中佈防,突襲的意義就不存在了,這是當初諸葛亮反對魏延“子午谷計劃”的原因。
魏延想率5000人馬從子午谷殺出,突襲長安,有兩個問題恐怕沒有想過:一是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子午谷既然對長安來說如此險要,再蠢的對手也不會敞開谷口等你大搖大擺來去自如;二是即便5000人馬順利殺出,要用這點兒人馬攻打長安城,那不是送死嗎?諸葛亮10萬人馬攻打陳倉20多天都未打下來。
要說明的是,鍾會後來攻蜀走的也不是子午谷,《三國志》說“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說明他走的是另外兩條棧道。不過,即使此時走子午谷問題也不是太大,原因很簡單,鍾會不是去搞偷襲的,他打的是正規戰,人馬遠優於漢中駐守的蜀軍,他不怕你提前偵知,也不怕殺出子午谷後兵力不足。
所以,並非走子午谷就一定會失敗,諸葛亮反對“子午谷計劃”,反對的不是子午谷而是“奇兵偷襲”這種戰法,在當時的情況下,這連冒險都算不上,其實就是去送死。
兵法有奇、正之分,但以正為主、奇為輔,出奇可以致勝,不過奇兵突襲得看條件舊否具備,而且一般只能用在戰術層面,一場雙方綜合力量對決的大戰役完全建立在奇兵突襲的基礎上,這並不可行。
-
7 # 宦海療靈師
曹操玩赤壁,死了那麼多人,吳蜀都沒敢直接去滅魏國,要是蜀國早就被滅了,魏國實力雄厚,人口多,死點人沒什麼,蜀國就不一樣了,就那麼點兵,死一個少一個,諸葛亮不敢冒險,就是從子午谷偷襲了長安,也守不住魏國的攻打
-
8 # suncg123
此所謂“自關中出”。子午谷離長安比漢中離子午谷近多了,道路好走,便於接應。對魏來說進退更有據,尤其是運糧。而蜀要進子午谷,不論是自成都發糧至漢中積累工程都比較大。另外,壟右地區魏力量較薄弱,從長安但該處的距離與漢中到該處差不多,魏接應也遠。這已被孔明“下三城”的實踐而證明。可惜因街亭沒有穩固住,漢中有東西兩線作戰的風險,故只能退兵。
結論,孔明依大道出壟右穩紮穩打的戰略是正確的,胃炎偷襲子午谷之策只能說是一個小的戰術,且該戰術因上述原因存在,而又不肯定會必勝成功,故應棄之。
-
9 # 優己
因為近!曹魏與蜀漢最大的區別就是隴西的控制權在魏國手中。如果蜀漢走子午谷,那麼蜀漢很有可能在子午谷遭到魏軍的截擊與防守,這樣一來,蜀漢就進軍進不了。但是魏國卻可以從天水派兵出陳倉段谷,截斷蜀軍退路,然後前後夾擊包餃子。魏國就不同了,由於隴西是魏國掌控的,所以蜀漢如果出兵子午谷截擊魏軍那麼隴西的魏軍就可以繞道背後截斷歸路,最不利也會分散漢中的防守兵力。因此,這是一濟毒藥,就看服哪一碗了。但是走子午谷能夠節省很多行軍時間,以及運輸補給物資。
-
10 # 艾尼路66880481
蜀國兵甲滿打滿算十萬左右,成都防守兵,各個地方防守的,實際出兵的應該不足十萬,再去掉運糧草的,當魏延提出五千子午谷,五千運糧草,諸葛亮肯定不同意,小一萬兵力,可能就沒了,糧食少兵力少,不能這麼玩的,謹慎,穩紮穩打~~魏國呢,富庶,糧草充足,兵力雄厚,出兵子午谷的死了也不會太心疼,更何況,姜維的大軍被牽制,蜀國疲弱,拖垮,只是時間問題
-
11 # 馳騁古今
諸葛亮伐魏時綜合國力魏強蜀弱,走子午谷適合突襲,問題來了,突襲後後續增源力量蜀國能跟上嗎?僅僅憑一支奇兵對強大的魏國能造成多大的影響呢?就算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等魏國大軍圍上來,而諸葛亮的援軍不能及時趕到,這支奇兵只怕是白白犧牲。兩國的交戰拼的是國力,奇襲、奇兵並不一定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
鍾會攻蜀時,魏國國力更加強大,而蜀國日漸衰退,鍾會並不是去突襲的,他不擔心出子午谷後兵力不足的問題。相反當一隻軍隊突然出現在蜀國時,對蜀國的軍民來說造成的恐慌壓力怕是比軍隊的殺傷力更大。
所以,兵法的妙用在乎天時、地利、人和,同樣的天時、地形在不同時期兵法的運用是相當的靈活。統兵將帥這份職業不是一般人能玩轉的!
-
12 # 初心如舊
諸葛亮繞遠道北伐, 為啥鍾會伐蜀卻走子午谷?
三國志--鍾會傳: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
按照這裡的記載,不光鍾會,伐蜀的鄧艾,諸葛緒都沒有走子午谷,鍾會是從斜谷,駱谷進入漢中。退一步說,即使鍾會走子午谷,也是不一樣的。在蜀漢炎興元年(263)的這次伐蜀之戰前,鍾會已經作了很多研究。
比如,發兵前令人造大船,並造輿論要伐吳,連司馬昭都被弄迷糊了,問鍾會,鍾會說,如果蜀國知道大兵壓境,必然求救東吳,而今揚言伐吳,東吳就不敢亂動。將來平定蜀國,船造好了,順流而下,伐吳正好。這說明鍾會對進入漢中已經心中有數,成竹在胸。現在分析,鍾會伐蜀,是三路並進,絕對的優勢兵力,志在必得。即使走子午谷,也只是其中一路,可以輕裝,輜重糧草從簡。
重要的是,已經有專門拖住姜維的兵力,不用擔心遇到阻攔,或者中計被消滅。而諸葛亮北伐則不同,兵力對比上,要時時想到區域性優勢,做到這點,必須出敵不意,而繞道隴右就是冷門。另外,諸葛亮必須自己備足糧草輜重,子午谷顯然太難通過了。(當然,魏延的子午谷之計,也不是大部隊,只是部分精銳)諸葛亮繞到隴右,從大路向東,先佔據西部,既有長期佔據,聯通漢中,建立根據地想法;也有減少艱難長距離運輸,還能在行動初期麻痺敵軍,增加突然性,再就是能夠就地徵用部分補給,一箭四雕。
-
13 # 明明的意思
首先我敢說前面這些回答問題的都沒有認真看三國志,而且絕大多數在人云亦云。
看魏略記載可知,“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褒中是個地名,但在這裡褒中應該指的是褒谷中段。魏延的意思和行軍路線很明確,就是沿褒斜道出兵,半路上改道走秦嶺山脊向東到達子午谷後北進突襲長安。
魏延為何這樣選擇?因為子午谷兩端都在曹魏的地盤裡面,所以對這條道路的防範和警惕性是最低的,甚至根本不會安排防禦警戒。其中的好處是個人都能明白,但其中的風險也確實很大。但這個風險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被發現堵在谷內,也不是子午穀道路過於險阻,不利於通行。最關鍵的風險在於魏延選擇了一條不是路的路——循秦嶺而東!一旦大軍在山中迷了路,那就是全軍覆沒的風險。這個方案很類似解放戰爭電影《智取華山》的思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智取華山只是一支小分隊,而魏延子午奇謀是一支萬人大軍。投入實在太大太多,這才是諸葛不敢採取這個方案的原因。同時從諸葛歷次北伐的方略來看,至少在當時諸葛是缺乏和曹魏主力在關中平原上決戰取勝的勇氣和信心的。
而歷史上不但鍾會伐蜀走了子午谷,曹真伐蜀也走過子午谷。只不過他們和魏延的想法一樣都是用的偏師。特別是總被用來舉例否定子午奇謀的曹真伐蜀,曹真親率的主力大軍走的是褒斜谷,張郃走的才是子午谷。但由於普降大雨,不但張郃沒有走出去,曹真和司馬懿的部隊都被大雨所困,不得不放棄這次南征。所以子午谷至少在三國時期是軍隊行動的一個重要選項,完全滿足軍隊行軍的需求。
-
14 # 切割地球
諸葛亮繞遠道伐魏而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是因為他認為了魏延打不下長安,而是他相信就算魏延打下了長安也難久守。而一旦魏延失誤,損失了一支幾千人的兵馬倒還不要緊,如果1、魏延有閃失(是的歷史上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壞),2、曹魏因此開始大力加強雍涼佈防——那諸葛亮的先期優勢就沒有了。所有他寧可穩紮穩打,蠶食雍涼,慢慢東征曹魏。
所以,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為兵力、糧草、運力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其實也未必就會放棄弱國出奇制勝戰勝強國的機會。結果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的北伐幾乎一次弱過一次,曹魏也有了準備,所以難有戰果。
而鍾會徵蜀時,魏延已死,姜維改變了魏廷嚴守各要害樞紐的戰略,想放敵深入,圍而殲之,於是被魏軍輕易突破漢中。鍾會徵蜀,漢中以北由東到西都是魏境,好打;諸葛亮伐魏,只有漢中一點,魏境廣闊,不好打。地理佔劣勢,將領戰略又失了分,於是成敗異變了。
-
15 # 每日趣評
不管是由漢中攻取關中,還是由關中攻取漢中,必走五條入蜀棧道。(如下圖)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諸葛亮走的是祁山道(綠色剪頭),而鍾會走的是褒斜道和儻駱道(紅色箭頭)。因此,問題中說鍾會攻蜀走的是子午谷是不對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繞遠走祁山道伐魏?鍾會又為什麼要走褒斜道和儻駱道攻取漢中呢?讓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其實在魏延防守漢中期間,多次建議諸葛亮走子午穀道奇襲長安。但是諸葛亮認為風險太大,於是選擇了走祁山道。理由是祁山遠離長安,地處隴西地帶,而隴右和隴西地帶民眾比較複雜,混居了許多青羌、鮮卑、胡等少數民族,易於引誘和招降。
於是諸葛亮第一次伐蜀就選擇了攻取祁山,奪取隴西和隴右的策略。效果非常的好,祁山周圍很快被攻陷,隴右地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震驚了整個曹魏。可惜的是後來馬謖憾失街亭,造成既得成果守不住,於是諸葛亮退軍。
以後諸葛亮又多次從祁山道伐魏,考慮的都是離長安越遠,魏國防守兵力最薄弱這樣的原因。
鍾會走褒斜道和儻駱道攻取漢中則是另外一番考慮。什麼考慮呢?時間問題。
當時的大形勢是姜維領重兵滯留在沓中地區,而沓中遠離漢中,漢中防守兵力只有漢城、樂城周圍的一萬蜀軍。換句話說,此時漢中兵力空虛,有機可乘。
於是司馬昭親自制定伐蜀策略,分左、中、右三路大軍。左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人。由狄道進軍攻擊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人,由武都進軍,截斷姜維東歸線路。也就是說這6萬人只有一個目的,困住姜維的主力,不讓姜維回到漢中。右路軍由鍾會率領,10萬人,是魏軍主力。由褒斜道和儻駱道進軍,直撲漢中。
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那麼鍾會為什麼要走這兩條路,而不走路程更近的子午穀道呢?子午穀道雖然離長安最近,但是直接抵達不了漢中腹地,進入漢中後還要往西走才能進入漢中腹地。鍾會領十萬人,人數太多,因此最少要選擇兩條入蜀通道。陳倉道又太遠,祁山道更遠。因此權衡利弊,只有走褒斜道和儻駱道。走這兩條道可以極大的縮短行軍時間,而且也能直達漢、樂二城,打蜀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此時如果蜀軍堵住這兩條棧道,鍾會大軍未必能夠順利進入漢中。蜀軍雖少,只有將近一萬人,但是如果堅守在這兩條道上,肯定能堅持到後方的來援。可惜的是自從姜維防守漢中以後,制定的策略是放棄棧道,收縮兵力至漢、樂二城,進行防城作戰。
鍾會看透了這一點,因此帶足了人馬。鍾會進入漢中後,圍城不攻,分別各派一萬人圍漢城和樂城。然後其餘主力約8萬人繞過城池直接南下成都。蜀軍的防守頓時失效了,漢中徹底失守!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伐魏,選擇走祁山道。原因是祁山地區遠離長安,防守兵力較弱。而且可以爭取羌族、胡、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支援,較容易獲得戰略上的成功。鍾會選擇走褒斜道和儻駱道進入漢中,是因為漢中此時防守兵力薄弱,而且走這兩條道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約時間,直達漢中腹地!
-
16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子午谷就在岐山外,而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後就經過子午谷,也就是箕谷和斜谷,或走陳倉。其實他北伐不管走哪條路線都是為了穩紮穩打,奪取長安才是他第一步真正的戰略意圖,長安作為大漢朝開國都城,佔領它的意思非凡,這樣坐擁古都長安,漢中和成都是重要的後勤補給和兵員徵集要地,就可以和當時的曹魏在同一戰線上分庭抗禮,最終的目標是同一天下,而不是像馬謖的說法和孟達的想法那樣直取許昌洛陽,那樣對諸葛亮來說意義不大,如果直接攻下曹魏都城,看起來是勝利了,但曹魏那些坐鎮邊疆的大將諸侯又會趁亂而起,重新回到群雄割據的局面,這樣的形式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會消耗更加多的時間,為他的統一大業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說他六出祁山走的是提前設計好的線路。
-
17 # 大福讀史
三國時代,蜀魏之間隔絕著山高水險的秦嶺。諸葛亮想要伐魏有五條路,自西向東依次是:祁山道,陳倉道(又名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道路的修建主要是利用秦嶺的峽谷與其間的河流。
祁山道從成縣始,經西和、禮縣到天水,然後從隴山道中穿行,並翻越隴山,到達隴縣,然後抵達關中。此路即是當年諸葛亮打算第一次出祁山的進兵之路。
諸葛亮選擇祁山道就是因為此路可以憑藉一條名為西漢水的河流運送給養。西漢水河谷寬闊,兩岸皆為平坦的黃土高原,可以完全避開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的曲折艱難。此外,正是因為祁山道寬闊平坦,所以諸葛亮可以從容應對敵軍設伏。同時,西漢水兩岸開發較早。北伐前,諸葛亮還曾親自勘探當地人的墓葬,並得出此地百姓富裕的結論。故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選擇祁山道的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得到當地的糧草補充。
當然,對於諸葛亮為何不採納魏延之策,大概是因為諸葛亮首次北伐,考慮到經子午道從漢中越秦嶺直取關中固然近捷,但卻極易受到關中守軍、洛陽魏軍和來自西涼隴右魏軍的三路夾擊,弄不好會全軍覆沒。兵出祁山,由西向東掃蕩,雖路遠迂迴,卻穩紮穩打,十分穩妥。(三國時,這一帶屬於氐羌等少數民族聚集之地。蜀魏相爭都曾聯絡氐羌部落以為策應。)而且,諸葛亮還部署了趙雲、鄧芝率偏師兵出斜谷,作為疑兵吸引魏軍注意。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確實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接連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導致“關中震響,朝野恐懼”。魏明帝聽聞大驚,立即調發精兵強將,並親率大軍坐鎮長安。
陳倉道,自寶雞益門鎮出發,經鳳縣、略陽、勉縣可以抵達漢中,因為此路沿著故道水行進,故而又被稱為故道。此路最大的優點就是透過隴山與秦嶺之間的渭河,從而繞過了秦嶺。雖然比較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較遠,但是此路與祁山道一樣,路途相對平坦。同時,陳倉道與祁山道又於略陽之地匯合為一路通往漢中。歷史上有名的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是指此。(第一張圖)曹操攻擊張魯走的也是陳倉道。
褒斜道,儻駱道的形成也是憑藉了河流對秦嶺的切割,褒斜道是用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對向河谷所開鑿的。褒斜道自關中經眉縣沿斜水而上,走一段山路,再經太白縣沿褒水而下,經留壩到褒城,抵達漢中。儻駱道與褒斜道類似,自關中經周至縣沿駱水河谷而上,至洋縣,走一段山路再經儻水河谷,到達城固,抵達漢中。儻駱道雖然在五路道路中路程最短,但是儻水與駱水之間山路距離較長,山路險峻難行,故此道多為路人所摒棄。褒斜道山路通行距離短,里程249公里。正是因為褒斜道通行距離短,所以此路早在西周時期即已開通,周幽王攻褒國取褒姒即使走的此路。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趙雲即是向此道佯動。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走的此路到達的五丈原。
子午道是由子午谷入山,經寧陝,洋縣抵達漢中,形成時間大致與故道相同,谷長330公里。因其正對長安城南,古人將正南北稱之為子午,故名子午道。但是子午道有其先天的缺點,即離蜀漢控制的漢中過於遙遠。同時,此路也是五路中最長且最艱險的一路。
先前,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曾制定出了一套禦敵方案:“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要來攻,使不得入。”大意就是扼守關中通往漢中的通道,利用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的艱險難行,將後勤壓力丟給敵軍。於是,魏軍也嚐了一回諸葛亮有糧運不上來的苦惱。公元244年,王平就是依靠魏延的防禦措施而擊退了魏國大將軍曹爽的進攻。
到了蜀漢後期姜維掌權後,姜維以漢中為基地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一次,僵持四次。縱觀姜維北伐,其側重點多在隴西。史載姜維“兼負其文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同時,蜀漢後期兵力不足。姜維若是繼續發動北伐,則必須要解決兵源問題。但是蜀國全國兵力僅有十萬二千,除駐守成都的4萬士卒外,駐守漢中的兵士只有3萬人。而且,這三萬人還依舊延續著魏延時代遺留下來的分散扼守的防禦政策。所以,姜維需要調整漢中兵力,以達到適當集中的目的。對此,姜維提出了“斂兵聚谷”的主張。
258年,姜維奏請蜀後主,“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劉禪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斂兵聚谷”即是將漢中的兵力適當收縮在漢中的幾座城池,如漢城(山西勉縣)、樂城(今陝西城固)。若有敵人進犯,則採取堅壁清野的措施,最後等敵人糧盡撤軍之時,再追擊殲滅來敵。通俗來說,姜維此戰術可以稱之為“開門揖盜”。後來,正是姜維的改弦更張,才給予後來魏軍發兵三路長驅直入漢中的機會。262年,姜維第八次北伐失敗後畏懼黃皓弄權而屯田沓中(甘肅舟曲縣)。此時魏國司馬昭為了篡魏,迫切需要建立功勳。於是,魏軍知曉姜維駐防沓中,且漢中防禦空虛,遂於263年8月發兵三路伐蜀。
西路軍3萬,以鄧艾為主帥攻擊沓中,絆住姜維。中路軍3萬,以諸葛緒為主帥出祁山斷姜維援救漢中之路。東路軍12萬,以鍾會為主帥分三路經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攻入漢中。姜維聞聽鍾會攻入漢中,唯恐魏軍突入劍閣,進入四川。於是,姜維當機立斷,立即甩開諸葛緒、鄧艾兩路人馬,退守劍閣。同年十月,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翻越摩天嶺抵達江油。綿竹一戰,諸葛瞻陣亡,蜀後主劉禪降。
-
18 # 五味社
關鍵在於為將者用兵能否膽大心細。
第一次北伐,魏延曾提出過大膽假設,帶領一萬兵從子午谷進軍,突臨長安城。
對於魏延這一大膽設想,諸葛亮並沒有採納,而是採取穩妥的方式,攻打祁山。
對於子午谷奇謀能否取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當時雙方國力分析來看,兵出子午谷不失為一條妙計。
當時蜀國不論兵力,還是優秀將領,都是最多的時候,加上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個膏粱子弟。
最關鍵的是,類似這樣的計謀,之前也有案例,楚漢相爭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克關中,使劉邦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諸葛亮能攻克關中,即便無法一下打敗魏國,最起碼可以保持均勢。
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相比下,鄧艾偷渡陰平,鍾會出子午谷,最終滅亡蜀國。
-
19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伐魏老走祁山道?為什鐘會巧蜀卻走了午谷?
大凡讀過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一生唯慬慎,劉備在世時打仗都帶法正,龐統,諸葛亮的搞後勤,連最沒勝算的夷陵之戰劉備都沒帶諸葛亮,可見諸葛的軍事才能不擅長,也就是一般般吧!陳壽也是這麼記載的,也是這麼評價的,諸葛的特長是搞政治,搞後勤。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精典的戰役都是出奇招,出奇不意,例如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曹操出奇兵燒了袁紹的糧草,才有官渡之戰的勝利,諸葛老走祁山軍事行動都在對方的掌控之中,即使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出不了祁山,這也是諸葛含恨而去的原因。
這也是魏延一直對伐魏的路線不滿,一直是將帥不和,魏延出子午谷的計劃一直不被採納,但鍾會選了這條路線,取得了性利,鄧艾出奇兵度陰平,一舉搗毀了蜀國首都,從此蜀國滅亡。
諸葛亮以卵擊石的伐魏,穩紮穩打,沒一點冒險精神,不斷的連年戰爭而勞而無功,死傷無數,是什麼目的可能只他本人清楚,別人是無法想象,再見!
-
20 # 鄭秦雲
這個問題要用目的決定行動路線做答。魏強而蜀弱,兩家的實力相差不是一星半點。如果曹魏勢力集中拳頭打擊蜀漢政權,蜀漢政權很快土崩瓦解不是沒有可能。這一點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為了破壞曹魏勢力集中拳頭,諸葛亮採取主動出擊、積極北伐的戰略,使得曹魏勢力疲於應付,被牽著鼻子走,無暇集中拳頭,從而有效地保衛了蜀漢政權。旣然把靈活打擊而不是以攻城掠地為戰略目標,繞道攻擊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使敵方摸不著頭腦,無法集中迎敵,使蜀漢軍方易於實現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戰略設想。而鍾會率兵攻蜀時,蜀漢政權已處於窮途末路,即曹魏勢力已把拳頭集中完畢,對蜀漢的打擊必須迅雷不及掩耳,要選擇最直接的路徑比如褒斜道,進攻漢中,挺進成都,目的在於很快消滅蜀漢政權。故必須摒棄兜圈子繞道的行軍路線。
咸陽人
回覆列表
看看三國地圖,或者玩過三國遊戲的都知道,陰平關陰平關的易守難攻,基本是五千守軍,五萬人也攻不下來。
冷兵器時代,沒有火藥,士兵從下往上攻擊,需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再大的力量,也會變得很渺小,所以,古代攻打關隘,攻打城池,都是非常困難,傷亡非常多的。
鍾會走子午谷,可以用千把人的特殊小分隊翻山越嶺,然後潛伏到陽平關的漢中一側,悄悄開啟城門,或者偷襲攻擊城門,砍斷吊橋,外面的大軍就可以一擁而入了。
不可能所有計程車兵都是透過子午谷進入漢中的。
子午谷是一條小路,大軍輜重不能透過,但是單兵克服困難還是可以走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