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雨說歷史

    不是不被康熙看好,是自己作死。如果胤禩低調一點,或許就沒有胤禛什麼事了。

    胤禩自小聰明伶俐,待人隨和,深諳世故。精通滿,漢,蒙古三種語言文字,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備受康熙喜愛。17歲就被封為貝勒,這是當時最年輕的貝勒了,在大臣中間及其富有威信。

    只可惜胤禩太急於求成,權力慾望太重。在康熙廢太子後,他利用張明德相面,說日後必大貴,胤禩及其黨派也積極行動,想要康熙立胤禩為太子。這使得康熙大為不爽,胤禩也因此失去了康熙的重視。死鷹事件後,胤禩更是被康熙厭惡,削去了職位。正當他以為自己黨派裡還有撫遠大將軍十四阿哥胤禵競爭力極大時,康熙駕崩低調點胤禛彎道超車,繼位為雍正。胤禩只能徒自在家氣急敗壞。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胤禩也是處處學康熙,被稱為八賢王。康熙在廢太子後,群臣舉薦八阿哥為太子,導致康熙大為不滿,黨權之爭是他最痛恨的,而且八阿哥的黨派明顯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八阿哥也是一步步作死,最後還要借死鷹事件套路自己的同黨十四阿哥胤禵,搞的天下大亂,自己漁翁得利。最後棋差一步,康熙老謀深算,胤禛在鄔思道幫助下運籌帷幄,最後登基。

  • 2 # 炒米視角

    不知道題主這個最恰當從何而來?就聲望和政務能力胤禩都是非常有水平的,這一點,連雍正也是服氣的。但是關鍵是康熙的兒子除了早喪的,有一個算一個,能力都不差。

    康熙晚年比滿清晚年的格局要強得多,抽任何一個皇子出來,都將是有作為之君。

    但是康熙後期刻意打壓胤禩也是不爭的事實。炒米竊以為原因有幾點:

    (八賢王胤禩)

    第一,出頭太早,最早表露出了奪嫡之心。第一次廢胤礽的時候,胤禩就利用張明德相面,然後製造輿論(就是《雍正王朝》裡“八王大”那個梗),為自己立嗣。對此行為康熙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其心中形象一落千丈;

    (皇長子胤禔)

    第二,受皇長子胤禔所累。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但是養母為惠妃納喇氏。而惠妃就是皇長子胤禔的生母。因而胤禩與皇長子胤禔關係極為和睦。由於皇長子胤禔背後的明珠和胤礽背後的索額圖之間天然的敵對關係。所以胤禩在康熙眼裡其實早已經是站了隊的;

    (老八的身後總是跟著老九老十)

    第三,胤禩對“奪嫡”的執著。在打壓了胤礽和胤禔雙方勢力之後,很多皇子顯得規矩了很多,把明爭轉移為暗鬥。然而胤禩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並未認輸,而是開始了“學康熙”,邀買人心,廣結黨羽,背後站滿了滿洲各大貴族,郭絡羅氏、佟佳氏、博爾濟吉特氏、鈕鈷祿氏等等。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康熙一生最恨朋黨,胤禩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海東青事件)

    第四,運氣不好,因為康熙與之早有嫌隙之後。任何一個偶然事件都容易被誇大。“海東青”事件就是個典型。康熙出巡熱河,胤禩本來隨駕的,適逢母妃去世二週年忌日,於是自己就沒請示跑了回家祭祀去了。康熙很不高興,胤禩為了挽回,變相道個歉吧,聽說康熙在打獵,就送命人送了兩隻海東青過去,結果好死不死,海東青送到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了。康熙勃然大怒,真是什麼不顧親情人倫的話都罵出來了,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都罵成這樣了,還會傳位給胤禩嗎?

    (這才是正主)

    第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康熙需要為大清物色一個有擔當,有毅力的改革之君。而胤禩人緣雖好,現在幫你的人多,繼位之後 ,需要你還願的就更多,談何改革?

    看完了,題主還認為皇八子胤禩是最合適的繼承人嗎?

  • 3 # 日堯居zr

    康熙帝是對的,我解釋題主說八皇子胤禩為最恰當的繼承人是因為受八賢王這個名號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當你瞭解清楚皇八子胤禩倫理道德的背後,你就會佩服康熙帝的決定!

    一、出身、怕老婆出名!

    ①出身: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八阿哥胤禩本人的血統無須質疑,典型的天潢貴胄,可是母親的身份底下,辛者庫出身,別的就不說了,只是這一條就讓皇八子胤禩有了自卑。

    ②怕老婆:皇八子胤禩的福晉(原配夫人)出自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郭絡羅氏,不知是出身高貴,還是長的有姿色,是八王府當家人!

    二、擔大任——遭防範

    ①初擔大任:康熙四十七年,太子黨的幕後推手索額圖涉嫌謀逆遭監禁。隨後皇十八子胤衸死,此時的太子胤礽不但沒有悲痛感,反之又經常窺視康熙帝行宮,使康熙帝倍感不安,太子胤礽面臨被廢,這是皇八子胤禩第一次顯示才能;被康熙帝任命“總管內務府”,這是皇八子胤禩擔任重要職務的開始!

    ②遭防範: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被廢,首先向新太子位發起挑戰的是大阿哥胤禔,不成;轉而向康熙推薦皇八子胤禩,並引用道士張德明拆字法說服康熙帝,由此皇八子胤禩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康熙認為胤禩有窺探大統之心,康熙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說胤禩柔奸成性,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應鎖拿治罪,對其予以防範開始!

    三、斃鷹事件與朝臣舉薦

    ①死鷹海東青:康熙五十三年冬,康熙帝熱河木蘭秋獮,皇八子胤禩本應隨侍父皇在側,可偏偏趕上了生母“良妃”三週年祭日,無奈;皇八子胤禩前去為母親祭奠本沒什麼,皇八子胤禩為討父皇開心,託太監給康熙行在送去兩隻“老鷹”,哪知道送到地方老鷹已經奄奄一息,此事惹的康熙帝破口大罵;這是詛咒我要死了嗎?並放出狠話:“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

    ②朝臣舉薦引猜忌:由於太子胤礽被廢,太子位的懸空,朝臣一致舉薦皇八子胤禩可擔當儲君,對此等朝臣舉薦,康熙帝親自手書諭旨:朕自此不立太子,特別是皇八子胤禩絕無可能!此刻的皇八子胤禩對太子位徹底灰飛煙滅。這是康熙五十七年的事。轉而目光投向胤禵。

    還有影視劇的加料!

    縱觀以上三大條之六小款說明了康熙帝對皇八子胤禩的排斥,種種原因印證了皇八子胤禩雖然智商超群,可是時運不濟,真的這樣嗎?

    我們看看電視劇《雍正王朝》對皇八子胤禩的描寫與演繹:

    一、廢太子胤礽後,雖然康熙帝提出公舉新太子,這時候的皇八子胤禩沒有韜光劍影,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實力,十成有八成推薦皇八子胤禩,這就對“皇權”產生了威脅。

    二、辦理刑部買賣人命大案牽扯到了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採取了小人手段引誘刑部主事肖國興為了自保的心裡,把太子胤礽供出,還連夜進宮,當康熙帝得知事情原委時不禁動容連說:其心可誅!

    三、使用非正常手段從皇四阿哥胤禛的雍親王府的管家高福手裡盜取太子胤礽與江夏鎮私相往來密信,對太子胤礽放冷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徹底暴露了皇八子胤禩的“有才無德”,康熙帝徹底死心!

    所以:在康熙帝的眼裡皇八子胤禩一開始就不被看好,作為皇帝的候選人更是不恰當!康熙帝此刻需要的是像皇四阿哥胤禛這樣的剛正不阿,能夠把自己晚年遺留下來的弊政能夠力挽狂瀾,還給列祖列宗一個玩完整的大清帝國,康熙帝不需要學自己又學不像的皇八子胤禩這樣的人!

  • 4 # 微風山谷1381

    我們都知道《雍正王朝》裡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是胤禛,但也有人覺得相比於胤禛,有著八賢王之稱的胤禩更適合做繼承人,真的是這樣嗎?

    愛新覺羅.胤禩,聖祖康熙第八子,生母良妃衛氏,自小就聰明好學,讀詩書,習箭射,十七歲便被封為貝勒,掌管戶部要職,一度是康熙最為喜愛的皇子之一。那麼胤禩是什麼時候開始招致康熙的惡感了呢,那得從著名的刑場換死囚一案說起,在朝廷追比欠款後不久,大清國竟然出現了刑場的死囚被調包的駭人聽聞的怪事,康熙震怒,決心徹查,四阿哥胤禛在烏先生的指點下為避免直接面對太子而託病不出,使得胤禩如願拿到了主導審理此案的差事,胤禩為儘快使案件取得進展遂假冒康熙的旨意,誘騙本案的主要當事人肖國興,從而順利的得到了肖國興的口供,證實太子胤礽是換囚案的幕後黑手,急不可耐的胤禩連夜進宮將口供呈獻康熙,從而暴露了自己急於扳倒太子的圖謀,後來康熙得知胤禩審理肖國興的整個過程後怒不可遏,對他的反感大增。太子被廢后康熙下令推舉新太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又上躥下跳,大肆聯絡朝中官員,暗地裡溝通串聯,意圖推舉胤禩的上位,進而形成了滿朝官員大半都舉薦胤禩的局面,這引起了康熙的警覺與惡感,直接出手處置了串聯的頭目宰相佟國維,並狠狠打擊了八爺黨,至此,胤禩距離儲位已經越來越遠了。

    縱觀胤禩此人,他精明能幹,做事果斷,能幹大事,也敢幹大事,是個有才能的,但他習慣於耍小聰明,行事方式又過於陰暗,總給人以工於心計,善於算計的印象,常常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缺少身為人君的雅量和氣度,再者,與朝臣過從過密,甚至拉幫結夥,形成朋黨,這也是人君的大忌,有道是君子不黨,在君王的眼中,朕既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豈有身為人君者會同自己的臣屬結為朋黨,豈非咄咄怪事?另外,過於愛惜自己的名聲也成為胤禩的負累,人能夠有個好的名聲很重要,但過猶不及,如果一個人過於愛惜自己的名聲,就會給人以刻意的印象,招致別人的反感,畢竟,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所以從為人上來說,胤禩不適合成為皇位的繼承人。

    另一方面,從康熙心目中對繼承人的要求來看,胤禩也並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整頓吏治和推行新政是康熙一直想做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施行的兩件事,康熙希望自己的繼承人能繼承自己的遺志,完成這未竟之9業,匡補自己的過失,但胤禩真不枉他八賢王的稱號,同眾多官員私交甚篤,過從甚密,哪裡還能指望他來整肅吏治?在推行新政方面,他們八爺黨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推行新政就是動了他們的蛋糕,希望胤禩能推行新政無疑就是緣木求魚。所以從江山社稷的大局來說,胤禩也不適合成為繼承人。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為人處事還是從朝廷大局上來看,胤禩都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康熙沒有選擇胤禩是有其道理的,胤禩就像康熙評價的那樣,是處處學康熙,卻又學得不像,康熙是以寬仁來治理天下,他是以寬仁來收買人心,以胤禩的能力,做一個肱骨之臣是綽綽有餘,但用來治理天下則必然壞事。所以說,認為胤禩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是有失偏頗的,胤禩有能力,有好人緣,但其身上的種種缺點和不足之處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康熙沒有選擇他是正確的。

  • 5 # 王忠BT

    我自己反對這類觀點,還想騙人,誰說老八最適合,小編胡編的,有什麼證據,電視劇裡爆光老八幾處嚴重失職的內容如下:戶部欠款案首責是老八這個主管,只不過導演故意把這個話題引開了,很簡單的理由,誰批准那些借款的,這應該是首要問責的,但是,電視劇裡卻視而不見,這麼管帳連責任人都找不到,太會坑觀眾了,現在銀行貸款還得抵押或擔保,電視劇裡太戲劇化了;換死鷹案是徹底暴露了水準極差;打獵案演過頭,卻敗在弘曆手下,等等還有很多考核表現比較差,康熙還是比較清醒的,也比較寬容,給他們那麼多機會,只可惜根本沒上正路,而且,還沒有充分了解康熙的品性,沒辦法,自己沒珍惜,數次考核成績比老四差,認真分析康熙幾次重要的總結,康熙識人還是相當精準的。

  • 6 # ww3721王建文

    八皇子胤禩 沒有比廢太子優秀,一群皇子中,廢太子如駱駝站在雞群中 ,明顯高出他們很多。但時代使他無法發揮因有才能,幹事是奪權。不幹事又受郡王貝勒的干擾,郡王們的欺負,太子想早有作為,卻作不了為。康熙也是知道如此,才沒有讓廢太子搬出皇宮,也百年後準備讓他接班的。可驕縱養成長大孩子,在受到兩次打擊後就心滅意冷。卻和康熙抗上了不幹了,在最後幾次提出讓他幹,都不答應,才是雍正接班的

    從歷史文獻中寫出正式場合就三次之多。不寫有多少就會更多。八皇子是根本上沒有機會。就連乾隆皇帝也說允礽也就能幹兩年,說明廢太子要幹,是有條件可以做的,他是認性胡為。擔誤自己,也讓康熙悔恨一生而死。

    小說是娛樂產物,戲說大家娛樂。真實康熙對廢太子是實實在在懷有無限希望。在最後死時,廢太子讓康熙才徹底失望了。但是還是分封他的兒子為親王。可見是,不是一般希望。而鬥爭的內冪,當然是歷史密秘。不管如何八皇子,是根本是沒有希望的人。從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 ,貝勒。老大胤禔為多羅直郡王,老三胤祉為多羅誠郡王,他和四子,五子,七子,一樣為多羅貝勤排在最後。年長為是十八歲,還排在最後一位。並不受待見多嘴多舌的人物。根據乾隆為胤禩平反時實際調查可見,他完全無悖逆之實,只是犯了口賤,並沒有真得搶班為太子實際。人還是很能幹的人物,在康熙時為內務府總管。但總是胡說八道,讓康深惡痛絕的物件。形象太損不是有大氣的東西。

    在雍正當政時,開始對他很好,也封和碩廉親王幹著重要工作。還有因為口賤被卷禁,最後入牢改名為“阿其那“的被雍正罵蠢笨的走狗,沒有一點政治野心手段和擔當能力及應有對人鬥智水平。豈不是真當上太子,大家會把康熙皇帝笑死,他也無不笑死,使康熙太有眼無珠了。

    胤禩根本沒有福分,當皇帝他沒有勢力,只會有口胡說,資歷最淺,雖然很有小聰明,會學習,懂滿漢蒙文,也能騎射。但寫字不行,讓皇帝看不眼。由於隨和多話,幹事順心,體貼父親,靈活有小才,不拘泥規制和名分。能夠廣結人緣。是大家都看他沒有尊崇,不會出息罷了。又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的沒有心肺的張八船。那有做太子當皇帝的體量,行為,體狀,成府。更不要說一群優秀王子人物之中,他是最差那位。只有騙錢的相人張明德說他大貴,還敢胡言願意替皇帝誅殺廢太子,帝國寶貝各打。使康熙勃然大怒,說他柔奸成性,安葛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其鎖治罪,要立即拿刀殺了,九子胤禟十四胤禵阻諫,更擊怒康熙,要拔刀相向欲殺十四子和他。五子胤祺跑上抱住康熙之腿動彈不得,眾皇子叩頭求撓,才收刀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衝突。趕走十四子,革去八子貝勒,凌遲處死相人張明德。最後也查明是老大才是罪魁禍首,他叫說張明德會武有能被收買後要行刺太子,老八在張明德要騙錢去,說他能殺了太子,都被老八趕走。老大卻欲把禍水引向老八,一箭雙鵰,皇帝明白後,也革去老大王爵,幽禁於其府內。可見他就是人家用的爆藥包犧牲品。

    康熙四十七(1708)年十二月十三,康熙生病召見老八,又召見胤礽。向兄弟倆回憶往事,流涕傷感,說合弄好,傳達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了,親自為八子證明,沒有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人於此間挑拔搬弄事非下,老八也是非他之罪,還又分封給了貝勒。但朝中重臣,卻誤會了,佟國維,馬齊,何靈阿,鄂倫岱,挨敘,王鴻緒等聯各保老八為太子,康熙大感異常,對他們進行重罰,老八還主動要把佟國維馬齊等拘禁。八子胤禩沒有當太子之心。也沒有做太子之意,在以後又發生斃鷹事件,康熙更是極為憤怒,認為八子對自己的詛咒,傳佈“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更就沒指忘了。

    老八無論當時情況和人品內在,還是在康熙心內,都不是太子的提名選手。他不是老大對手,更不是老四的對手。是象早年人說得那一個人是人家點火就著打出炮彈。就連他老婆,也對他不認可,認為當時形勢對他不利,看得很透,他不是大氣之人。

    他胡說八道亂放炮,雍正當政後,多次勸他有朋黨習氣,為他能工作把親密之人盡全調走,敲山震虎多次懲罰。但本性難移。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四日把他以懷挾私,遇事播弄是非,動搖百官的意志,攪擾阻撓朝廷的施政方針。囚禁胤禩,改其為阿其那,六月初一雍正將胤禩四十項,胤禟二十八項,胤禵十四項大罪關牢,九月初一日死於牢內。

    他沒有當太子的可能,素質太差。沒有具有政治家的胸懷遠見。遇事更亂,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的人。沒有深恩熟慮的才能,穩重更差,能讓康熙看好,去能掌大清江山的舵手。他不行沒資格,連應有最起碼條件都沒有,康熙那會看見上他。他真的不行,就才能他比不過廢太子不說。他和懂得管理治國,懂得韜光養晦,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卻是踏遍祖國山川各地,瞭解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傳承,隨時遵命代康熙清查銀糧,代辦政務,處理政事,考查地方行政和吏治。處理複雜問題的胤禎難比,人家又有年羹堯和隆科多軍政大員交往密切的內外扶持,根本無法相比。更無法和大將軍王,年輕氣盛,絕頂聰明名震鄰邦,功高蓋世,兄弟情義,義無無顧,表裡如一才華橫溢,被康熙親自確定可以,大將軍王是皇子,確係良將,故令掌生殺重任。一切軍務鉅細事項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的地位之胤禵更無法相比。他是沒有當太子的一點機會。只有他為十四皇子揚張胡說不但沒有作用,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

    從歷史實際看,雍正是有準備的,康熙去世後次日,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去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密渝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 如果將軍要採自帶來,你從速開列,像再在伊家信倒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渝有洩露。延信當然照辦,派出親信攔截搜尋大將軍王的所有家屬嚴防他們可能帶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十四知道後,見雍正不跪,還公開犯上。基於如此,歷史從而懷疑雍政的有奪弟弟的皇帝嫌疑。有人更懷疑故宮遺詔是後造的,把弟弟弄去看墳,是為了封口。總計是疑團一堆越弄越亂。

  • 7 # 恰年網

    我不贊同這個觀點,說老八最恰當我看未必。連康熙都說老八到處學他但是都是學得不像。老八到處收買人心形成一黨招了康熙恨。其實不止這些,老八有5個原因讓康熙不選他。

    第一,過於聰明,不做實事。由於他要收買人心,絕對不會做得罪人的事情,像籌糧要債這種事自己不做推給雍正,怕得罪人吃了虧。試想一個到處怕吃虧的人怎麼能當個一個繼承人。

    第二,收買人心,結黨營私。這點康熙非常記恨。特別是康熙晚年對於黨爭非常嫉恨,打擊太子就是因為黨爭。試想和康熙爭權你不死誰死啊?

    第三,不識時務,缺少獨斷。康熙晚年深諳改革必行,需要選一位改革的皇帝針對痺症對症下藥。老八不懂康熙心思,更缺乏老四獨斷和毅力。

    第四,處處算計,處處爭強。如果靠算計和爭強能得皇位,那天下還有救?老四也是算計,更善於做實事,不爭強,而是暗藏韜晦,坐看別人爭鬥。槍打出頭鳥,老八是公共的敵人,而老四被康熙保護而免遭其他派系打擊。

    第五,有賢名未必適合當皇帝,皇帝從來都需要恩威並重,只會施恩,不懂施威,豈可龍御天下。

  • 8 # 優己

    八爺一直都沒被列入康熙的繼承人計劃!用康熙的話來說,這個人善於用謀,卻都往小地方招呼,不君子不足以為人君。意思就是說八爺總想著算計別人,卻從來不在正事上用心出力。這是康熙討厭他的主因。比如,在雍正募集賑災銀錢的時候,這時候雍正代表的是國家,倒是把私人爭帝的心思放一邊去了,但是八爺卻處處給四爺設卡。八爺自以為聰明,認為做得滴水不漏,實際上康熙全看在眼裡。這時候就是大減分了。

    其次,八爺一直想要的是當皇帝,卻沒有一套完整的執政綱領與策略,他就是一個關係戶,靠拉關係來搶皇帝。相比之下,雍正就出色得多。比如,雍正提出了整飭吏治,清理蕃庫,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方面都是國家新政,很有大方面想法。雍正肯定有跟康熙交流過,康熙對此是極為讚賞。

    其次,從百姓角度來看,八爺也不是最合適人選。在當時,八爺管糧,九爺管錢。可是他們兩人結黨後卻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再用搜刮來的錢收買朝廷的權貴大臣,自己花錢也是那個大手大腳的。這相比之下,每天青菜豆腐,潔身自好的雍正自然更加適合為帝。

  • 9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八皇子胤禩是最恰當繼承人之說不知是從何談起,他從來都沒被康熙列入繼承人序列!

    以太子和皇長子為首的兩派明爭暗鬥、互相角力導致太子被廢,隨之皇長子要代父弒弟和皇三子揭發魘鎮之事,皇長子和皇三子被PAST出局,在此背景下八子胤禩被推到臺前。

    愛新覺羅·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卒於雍正四年,享年45歲。

    胤禩自小聰明伶俐,待人隨和,深諳世故。精通滿,漢,蒙古三種語言文字,騎馬射箭樣樣精通,17歲就被封為貝勒,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更是被一些官員尊稱為“八佛爺”,又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相助,連上書房首輔佟國維也與胤禩過從甚密。

    以下幾件事應是導致他在康熙心目中一落千丈,最終敗北。

    1、大清國出現死囚在刑場被調包駭人怪事,康熙震怒決心徹查,皇四子因鄔先生阻止故意染病不去,從不幹得罪人的事的皇八子為“引火燒太子”主動請纓(康熙四十年以來太子掌管刑部)。

    皇八子假傳聖意夜裡突審肖國興,誘騙肖國興這個老實人將太子招出後連夜將口供送給康熙。胤禩得到康熙褒獎,晉封為廉郡王,並誇獎他“用心正大”。但後來康熙得知實情,氣的康熙大罵胤禩該死。

    2、第二次太子被廢,皇八子胤禩急於求成, 又上躥下跳,大肆聯絡朝中官員,暗地裡溝通串聯,進而形成胤禩竟全票當選,這引起了康熙的警覺與惡感,直接出手處置了串聯的頭目宰相佟國維,並狠狠打擊了八爺。

    3、皇八子“學康熙”,邀買人心,廣結黨羽,背後站滿了滿洲各大貴族,郭絡羅氏、佟佳氏、博爾濟吉特氏、鈕鈷祿氏等等。康熙一生最恨朋黨,胤禩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撞到槍口。

    4、胤禩讓胤䄉弄來道士張明德並有意交給康熙發落,就因為這個江湖術士說皇八子胤祀的小名“美” 暗含著“八、王、大”的意思。康熙認為八阿哥心術不正,干預立儲。所以康熙殺了張明德。

    5、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出巡熱河,胤禩私自因家祭母惹惱康熙,八爺為補求送給康熙兩隻上好的鷹,但是當太監拿出時卻成了兩隻“死鷹”。當時康熙已步入晚年,對死甚為避諱,康熙大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6、康熙讓皇八子管糧,皇九子管錢, 可是他兩人結黨後卻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再用搜刮來的錢收買朝廷的權貴大臣,自己也是胡吃海花,這些康熙全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7、反觀雍正勇於擔當,比如,雍正提出了整飭吏治,清理蕃庫,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方面都是國家新政等康熙對此讚許有佳。

    康熙帝對皇八子胤禩從未看好,更從未將其列為皇帝的候選人!康熙帝需要的是像皇四阿哥胤禛這樣的剛正不阿、治國理政,還給列祖列宗一個玩強大、完整的大清帝國!

    康熙臨終,召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佈:“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45歲的胤禩禁不住百般的折磨,身患嘔吐之症,不進飲食,死於獄中。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皇八子確實是傳統意義上的賢王,是最適合當皇帝的,而且最適合在康熙之後的那個時段當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

    (胤禩劇照)

    因為康熙在整個清朝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他完成了開疆拓土最後的掃尾工作。也就是說,武功差不多結束了,正該開啟文治的時候。康熙也確實在文治上做了不少工作,正需要有個接班人來接替他的工作,發揚光大。而作為被大家一致公認的賢王,胤禩確實是最適合的。

    既然胤禩最適合,為什麼康熙卻不用他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康熙直到第二次廢太子前,都沒打算換太子。

    康熙雖然廢了太子,但他其實只是想給太子一些教訓,讓他改正錯誤。等他把錯誤改正以後,再重新讓他當太子,並沒有打算換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康熙一直想施行漢人的“嫡長子制”。康熙之前的清朝皇位繼承,都比較混亂,康熙採用漢人的方式,讓皇位繼承不產生懸念。胤礽是嫡子,而且是嫡子中的長子,所以立他是最合適的。

    二是康熙對胤礽的母親,也是康熙的第一個皇后非常愛,可惜這個皇后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去世了,愛屋及烏,康熙就把一腔感情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在胤礽一歲的時候,就把他立為太子。由此可見,康熙當時立胤礽,並不是看出胤礽有什麼能力(一歲的孩子能有什麼能力?)而純粹是出於感情。

    三是康熙對胤礽疼愛的感情,超過所有皇子,他不可能換他。當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後,他就一直很難受,後來,見一次太子,他的心裡就好受一次。後來,他甚至暗示大臣,希望大臣們能夠上奏,復立胤礽。可惜大臣們並沒有明白他的心思,反而都擁戴胤禩。所以他也因此對胤禩特別生氣。

    (胤礽劇照)

    第二,胤禩的出生比較低,康熙瞧不上。

    清朝是一個非常重視出生的朝代,這是所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的共同特點。元朝也是這樣。元朝在入主中原的時候,還把國民分成四個等級。這是他們民族文化及心理的表現。

    清朝雖然部分實現了漢化,但是等級觀念依然非常強。在皇宮中,如果一個妃子的出生比較低,他甚至生了孩子,也沒有資格養這個孩子,而要交給地位高的妃子養。

    胤禩的母親是良妃,就是一個地位很低下,沒有權利養自己孩子的。所以胤禩出生後,便被送給皇長子胤禔的母親養。

    第三,胤禩的所有表現,都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康熙為什麼要廢黜太子胤礽,並不是太子胤礽沒能力,並不是太子胤礽的表現不好。事實上,胤礽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在康熙出巡期間,胤礽的政務都處理得非常好。胤礽對身邊的人過於嚴厲了一點,但是他其實還是很賢明的,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過,他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那麼,康熙為什麼要廢太子呢?根本的原因,是康熙認為胤礽試圖提前取代他,篡奪他的皇位。一是胤礽有過這樣的抱怨,覺得自己當太子的時間太長了,鬍子都白了,還不能當皇帝。二是很多大臣與太子的聯絡過於緊密,讓康熙擔心這些大臣會和太子聯合起來,逼他退位,甚至謀害他。畢竟歷史上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李世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康熙劇照)

    所以,我們看康熙先是用殘忍的手段餓死和太子聯絡最緊密的索額圖,後來又再廢黜太子。而且康熙第二次廢太子,原因不是別的,也是因為他認為太子在和大臣們“潛謀大事”。

    既然這是康熙廢太子的根本原因,那麼,那麼多大臣支援皇八子胤禩,不是讓康熙更加擔心嗎?再加上還搞出一出胤禩有皇帝命的說法,康熙不是更惱火嗎?所以,康熙對胤禩非常生氣,對他的申斥,對他的處置也非常嚴厲。

    從某種意義上說,胤禩表現得越賢明,越得到大臣的擁護,康熙越不喜歡他。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1 # 生活精彩影視

    愛新覺羅胤禩,系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時[1],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近年來,胤禩名屢見於諸歷史小說、古裝戲劇中,多為反角,皆以結黨謀私、暴戾悖逆、不忠不孝、奸險陰刻之言冠之,餘竊為之不平。數月間,尋得清代史料多部,潛心研讀,小有所得,故撰文一篇,以正胤禩之名。 在康熙年間發生的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間的皇位之爭,並不能因為胤禛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否定胤禩的才能。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對於胤禩來說,他缺少的是運氣。 在當時的朝代,誰也無法否認先子憑母貴,後母憑子貴。他沒有像皇太子胤礽那樣有做皇后的母親,胤礽出生時,皇后就難產而死,所以康熙就對胤礽特別的疼惜,排除眾議,將胤礽立為太子,即使最後被廢,也只是用高牆來囚禁他,相比之下,胤禩的出生與之相差十萬八千里,胤禩的生母只是內管領阿布鼐之女, 宮內管領雖為五品文官,但因她是辛者庫出身,故較後宮其餘人等為賤。據楊珍《康熙皇帝一家》中介紹:“《清皇室四譜》中,也說衛氏‘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辛者庫’是滿語‘辛者庫特勒阿哈’的簡稱,意為‘管領下食口糧人’,即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代八旗官員得罪後,他們本人及其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處。衛氏的先人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就現有材料看,她不僅是康熙朝,而且是清代各朝所有受封妃嬪中,母家地位最為卑下者。以此出身,衛氏僅能充當宮女,在宮內幹些粗活,自然的胤禩不能憑藉其母親得到皇帝的賞識,相反的,在後來衛氏憑藉其子被封為良妃。. 胤禩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因此廣有善緣,甚得康熙的喜愛,是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輕(僅17歲),而且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連當時的大皇子自知成為太子無望,對康熙說到: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今欽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朝中的這些人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八爺黨,與以胤縝為主的四爺黨形成對峙局面。 當時的八爺黨可真是勢力龐大,殊不知“成也蕭何,敗夜蕭何。”在廢除太子之後,康熙曾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言:“於諸阿哥中,眾議誰屬,朕即從之”。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但康熙最討厭的就是臣子之間的拉幫結派(其實康熙心裡對當時的形勢還有一定的判斷,清楚馬齊等人保薦胤禩並非出於私心,更與結黨無關,純是一片保我大清萬萬年的赤膽忠心)但胤禩的風頭自然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和反感他立刻採取行動打壓胤禩,以免日後自己處於架空位置,康熙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扣在胤禩頭上,更有甚者說出了: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還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在胤禩病重之時只批“勉力醫治”這四個字。而此時,一直推行韜光養晦政策的胤禛得到了皇帝的賞識,最後將皇位授予胤禛(雖然雍正繼位在歷史上疑雲重重,但歷史已是歷史)。 皇位之戰以失敗告終,但胤禩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即使在胤禛登基之後,還不忘他們之間的鬥爭,即命胤禩與胤祥、馬齊、隆科多共四人總理事務,示以優寵,看似美差實則暗藏殺機,胤禩只有辦事他才能有辮子好抓,然後來削弱他的力量,因為,即使在皇位之戰失敗後,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在民間人民也稱其為八賢王,這就使得雍正不得不防,他還是皇位強有力的威脅者。 雍正的手段是殘忍的,他沒有給胤禩任何的機會,所指的機會並不是皇位之爭,而是生存,在兩代帝王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胤禩成了犧牲者。 我們看到了歷史是成功者的歷史,但是,對我們來說,也應該看到在歷史前進道路上的血行,在我看來,胤禩是一個成功者,為他的出生低下卻得到了那麼多人的敬重;為他的飽受攻擊卻堅強不屈;為他的隱忍;為他的聰明;為他的孝順`````` 抬起頭對著天空微笑,在心裡默默許下:你是真正的王者! 看清穿很多其他黨都把八爺說的很虛偽 我想說的是一個虛偽的人的人社會是不會長久的 不會得到社會認同的 八爺在那個時代跟其他阿哥比沒有更好的背景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站在他這邊 ? 特別是另外一些阿哥 老九 老十 老十四哪個不比他背景更好 為什麼甘願做他的綠葉? 虛偽的人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的 因為人月人的相處,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你對別人真誠,別人才會對你真誠,當然他最後沒當上皇帝有他這方面性格的原因,為人太好,不夠硬,而康熙後期朝政比較鬆弛,需要一個鐵血的人來掌權,只能說我們 喜歡的八爺生錯了時代,是時代的悲哀造就了八爺的悲哀 八才沒有失敗。至少在我心裡是這麼認為的 我不覺得他失敗,很多事情都是他憑著自己努力得來的 他雖貴為八爺,卻不知道這個八爺來的多不容易 康熙那麼多兒子,八爺能脫穎而出,可見付出了多少 他雖沒拿到帝王位置,卻不代表他失敗。

  • 12 # 秋媚讀史

    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條。奪嫡是一場綜合性的博弈,涉及到方方面面,牽扯到上上下下,一步踏錯將萬劫不復。胤禩雖有“八賢王”的美譽,但“賢”只是奪嫡的加分項並非充分條件。他的失敗,非其不才,形勢使然。

    一、康熙對出生比較看中,胤禩出生低的短板難以彌補

    清朝入關後,深受漢文化中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皇帝對嫡長子普遍比較喜歡。康熙對嫡子胤礽的愛,就很不一般,可謂寵愛有加。要不是胤礽不爭氣,幾乎可以坐享其成。

    胤禩的出生比較低,直接連累到日後的發展。胤禩的生母衛氏,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宮內管領阿布鼐之女。管領雖為五品文官,但衛氏卻有辛者庫的標籤。

    衛氏是康熙朝母家地位最低的妃嬪,按照此出生,本來只能當普通宮女,幾乎不太可能與皇帝有交集。但她偏偏被年輕的康熙看中,還生了皇八子胤禩。

    胤禩出生後,因衛氏級別低,還沒資格親自撫養皇子,康熙將其交給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扶養,因此,胤禩與大阿哥、惠妃的感情比較好。後來雍正繼位,允許部分母妃“隨子歸邸”,惠妃因親生兒子大阿哥被軟禁,於是移居胤禩府邸。

    在出生方面,胤禩的對手胤禛的出生談不上有多高,但後來有所彌補。胤禛出生後,由後來的孝懿仁皇后扶養。孝懿仁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姐姐,這給胤禛的出生鍍上一層金,對奪嫡大有裨益。

    二、“賢王”初長成,胤禩從小聰敏,且深諳人情世故,養成了待人隨和的風範

    清朝時,皇子六歲就要開始讀書,每天都有當世名流來授課,還要學習弓馬騎射。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對幾位年長的皇子作過一番考察。每位皇子讀幾篇文章,輪到胤禩時,他讀得非常熟練,而且聲音清脆,受到康熙當面誇獎。

    但是,胤禩也是一位“偏科生”,他的書法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康熙曾不滿他的字,令書法家給他補課,並讓其每日寫十副字上呈御覽。可胤禩對於寫字很沒興趣,每次作業都敷衍了事,甚至找人代筆,以矇騙康熙。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冊封皇子時,胤禩與胤禛、五阿哥、七阿哥一起受封為貝勒。康熙巡遊各地時,胤禩經常位列其中,有時也會參與朝政。

    胤禩待人寬厚,毫無皇子的驕縱之氣,因而能夠在朝野廣結善緣。他不僅與眾兄弟(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關係融洽,與眾多王公大臣也走的比較近,甚至贏得裕親王福全的舉薦。福全是康熙特別尊敬的兄長,去世前還在康熙面前推薦胤禩。

    在文人中,胤禩也有良好口碑。他的老師何焯,是非常有名的文人,很快就成了胤禩的心腹,有“袖珍曹操”之稱。胤禩經常託何焯為其去江南購書,這為其贏得江南文人的一致好評,說他“極是個好王子”。

    胤禩的這些“賢”名,賢得有點不合時宜。康熙對此並不認可,他斥責胤禩:

    “八阿哥到處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清聖祖實錄》”

    在康熙看來,胤禩完全是收買人心,甚至還在跟皇帝爭名聲,想爭做太子。

    三、議立太子時,胤禩眾望所歸,卻得不到康熙認可

    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將胤礽廢除。三天後,康熙就任命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這是皇室特別重要的一個職位,在太子空缺、局勢晦暗不明的情況下,也讓許多臣子以為這是一個“訊號”。

    由廢除太子引發的兄弟、父子之間的激烈鬥爭,讓康熙身心俱疲。他自思世事難料,萬一突然不在了,就會直接危害大清。康熙召來滿漢大臣,告訴他們,除了“所行甚謬,虐戾不堪”的皇長子胤禔外,可以從諸位皇子中推舉一人為皇太子。康熙還特別提醒大臣:

    “若議時,互相瞻顧,別有探聽,俱屬不可——《清聖祖實錄》”

    這時,朝堂的幾位大佬,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遏必隆之子)、內大臣鄂倫岱(佟國綱之子)、掌院學士揆敘(明珠之子)以及尚書王鴻緒私下議論,暗通訊息,最後“書寫八阿哥三字於紙”,交給太監轉呈康熙。

    康熙得知王公大臣一致推舉胤禩為皇太子,大為出乎意料。如果立了一致好評的胤禩,必然會出現一個難以控制的權力中心,“日後必成亂階”。康熙沒法接受公議的結果,於是向臣公傳達自己的意見:

    “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再思之——《清聖祖實錄》”

    康熙說出的胤禩不能立為太子的幾點理由,完全是強詞奪理,反映出他作為帝王,出爾反爾、虛偽陰暗的一面。深層原因,很有可能是康熙出於對胤礽的偏愛、平衡局勢以及對胤禩風頭過大的畏懼。

    康熙令大臣再議,但大臣們分分推脫。第二天,連退休的佟國維都站出來支援胤禩,反對復立胤礽,但康熙還是沒立胤禩為太子。

    四、二廢太子後,胤禩仍然有希望,但“獻鷹事件”栽了跟頭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準備巡幸塞外。

    當時的胤禩,為母親去世兩週年致祭後,也沒忘記自己的父親。他想到父皇喜歡打獵,打獵需要獵鷹。於是,他派了一名太監,給康熙問安,順便送去兩隻鷹。

    誰知送到後竟然是死鷹,這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詛咒自己。他當著皇子的面痛罵胤禩,並聲稱要斷絕父子恩情。至此,胤禩的太子之路已絕,但他在朝堂依舊有很高威望,比如,李光地就曾在康熙五十六年時評價胤禩“目下諸王,八王最賢”。

    秋媚說:胤禩因“賢”而聞名,也因“賢”而不受康熙待見。康熙晚年的盛世,已經危機四伏,大清江山需要堅剛不可奪其志的胤禛用重典治理,而不需要“賢王”胤禩禮賢下士。

  • 13 # 小時大彬

    八阿哥的能力和人緣在當時雖然強過雍正,但是處事和做事的風格卻不如雍正。康熙皇帝雖然他的一生文治武功很厲害,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平定準噶爾丹,可以說是千古一帝。八阿哥允禩子孫後代少,這都快三十而立了,才只生了一個兒子弘旺。而且還是跟一個侍妾生的,你八阿哥允禩的福晉與側福晉這些女人呢?難道生不出來,真沒有老子的作風,這廣撒播種能力不足。讓你當了皇帝,成為這個家族之主,難道你想讓我大清愛新覺羅皇族斷代。康熙晚年,由於他的懈怠,再加上他的仁慈,導致吏治敗壞。很多當年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及其子女,都開始躺在功勞簿上貪贓枉法。康熙看到了這一點,但他年紀大了,不想掀起血雨腥風了。他把整治吏治的任務,留給了下一個皇帝。從這個角度看,他選擇鐵面無私的胤禛,而放棄八面玲瓏的胤禩,可謂十分英明。

    康熙皇帝已經過於仁慈,對於手下的那些年邁的官員,對於他們的貪腐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時的八阿哥也被人們稱為賢王,她的性格和康熙一樣,過於仁慈並且什麼方面都學康熙,因此如果是八阿哥登基當了皇帝,那麼清朝就會一直頹費下去甚至滅亡,他也不會講腐敗的吏治很好的治理。康熙朝打了很多仗,打仗是很費銀子的,所以國庫空虛,而且不少官員從國庫借錢不還,康熙下令追繳欠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得罪人的活,因此沒人願意幹,最後落到胤禛頭上。胤禛幹這個差事得罪了不少人,雖落得個“冷麵王”的名號,但卻展示出他敢於擔當的精神。胤祀號稱八賢王,最擅長的是送人情,在康熙看來,胤祀沒有擔當。老四去清理戶部虧空,可看出老四的細心和耐力,又能看出他勇於任事,不怕得罪人的品格,他這是把大清的江山社稷真正當做愛新覺羅家的來管。反觀老八處理刑部弊案,他的立場只是站在了自己小集團上了,最後一個人也沒得罪。這樣一來,老八的所謂能力強是體現在了文武大臣們的嘴裡了,而老四的能力是體現在了做事的成果裡。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明白老八很多方面像自己,但是,康熙晚年吏治腐敗,朝廷無錢可用,大臣拿國家的錢,而那些大臣大多與皇子有關,所以康熙無法深查,老八與朝中大臣結交,如果他上位,那國家的錢怎麼辦?而老四相比較卻很少有朝臣,這是康熙希望看到的。說八阿哥的能力比雍正的能力強,筆者不敢苟同,雍正治理天下的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清朝鼎盛離不開雍正這個皇帝!看管戶部的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結黨營私的能力是比老四強,自私自利,置天下於不顧。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皇帝與大臣本來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他們之間有利益也有矛盾,就看誰厲害了!人緣太好就沒法管理。人情太重,吏治更加腐敗。康熙從國家大計和長治久安的國家戰略思考,必須推行新政,必須土改,整治吏治!要完成這些任務,人緣好恰恰就是弊端!必須鐵面無私,才能完成!康熙千古一帝,又有幾十年的皇帝經驗,只有四爺有這個條件和能力!皇位非雍正不行。

  • 14 # 最知之

    八阿哥胤禩名為賢王,但賢而不嫡,伐而不決,行陰暗之道,顧未能繼承康熙的皇位。下面我們就以上幾條逐一分析:

    賢而不嫡

    中國古代王朝歷來強調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父死子繼,立嫡不立長的儲君制。康熙即位前,滿清 王朝因未有明確的立儲制度,曾發生過諸多流血事件。為保證權力的順利過渡,康熙朝前中期,一直秉承嫡長子繼位的立儲制度。而八阿哥胤禩生母為良妃衛氏,家族勢威,且生八阿哥時尚未封妃,連最起碼的皇子撫養權都沒有,因此更談不上嫡子之榮。

    八阿哥胤禩雖為賢王,但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母族更不是家族顯赫的名門貴胄之後,在奪嫡之路上缺乏正統思想的加持。

    伐而不決

    史載八阿哥胤禩為人寬厚,廣交善緣,且文治武功大有康熙之勢。但是八阿哥的為人隨和,不得罪人的性格確實康熙所不能認同的。康熙末年,康熙仁慈至極,導致吏治腐敗、官員慵散,國庫空虛。雍正王朝開局的水患危機,戶部竟無銀可撥,戶部作為八阿哥胤禩練手的部門,卻領導的一團糟。關鍵時刻還是四阿哥挺身而出,與十三阿哥赴江南募捐,但一路上卻遭到了八阿哥黨的肆意阻攔。

    八阿哥胤禩雖有賢名,但是其不得罪人的做事風格,不僅不會整治康熙身後留下的這個滿目瘡痍的王朝,可能會放縱蛀蟲侵蝕大廈的根基,到時候清王朝就真的風雨飄搖了,因此八阿哥的“賢”此時不如四阿哥的“冷”。

    行陰暗之道

    《雍正王朝》“死鷹事件”

    《雍正王朝》中,康熙大壽時,遠在西北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派鄂倫岱送奇石為康熙祝壽。但是在八阿哥等人的陰謀調換之下,奇石被換成了死鷹,康熙帝大為惱火。但是英明的康熙卻深知此事為八阿哥陷害兄弟所為,因此為康熙所厭惡。

    正史“斃鷹事件”

    正史對此事的記載則為康熙帝熱河巡視途中,因其母良妃祭日,八阿哥未赴行在請安,後挑選兩隻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給康熙,但是康熙收到的確實兩隻死鷹,因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八阿哥為人陰暗,並責罵八阿哥胤禩為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至此被排除在了立儲行列之外。

    無論真實的歷史如何,死鷹事件都成為八阿哥奪儲的“滑鐵盧事件”。

    綜上所述,無論論正統實力還是政治手腕,八阿哥都不是康熙立儲的最佳人選,因此八阿哥雖有賢名,也未能繼承皇位。

  • 15 # 瀚海說史

    康熙皇帝仁慈和善,他的眾多兒子們都對於他的皇位覬覦在懷,讓他防不勝防。尤其是在皇太子被廢了之後,阿哥們明爭暗鬥,開啟了一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皇位鬥爭,也就是歷史上著稱的“九子奪嫡”事件。

    看過電視劇《步步驚心》或者瞭解過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當時眾多的大臣在背後主要是分為兩個黨派,一個是支援四阿哥胤禛爭奪皇位的四爺黨,另一個是擁護八阿哥胤禩為皇太子的八爺黨。為什麼最終是四阿哥胤禛獲取勝利,稱為雍正帝,而八阿哥胤禩取得失敗呢?待瀚海跟大家探討一下其中緣由和背後的因素。

    首先,既然是奪嫡之戰,肯定是有身份高低之區分。八爺胤禩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庫出身,身份比較低微,可以說是清代各朝受封妃嬪中,母家帝位最低的人。

    《清皇室四譜》中寫到: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康熙二十八年生皇八子。何為辛者庫?“辛者庫”是滿語,全稱為“辛者庫特勒阿哈”,指的是“管領下食口糧人”,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簡而言之,“辛者庫”也就是奴僕的奴僕。每當八爺胤禩觸犯康熙皇帝的怒處時,康熙皇帝就會說“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這樣的話來評價八爺。

    其次,康熙皇帝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八賢王。雖然說他是八賢王,但是這個“賢”恐怕是偽賢。八賢王自小就聰慧,甚懂人心,他從小就會籠絡他人,搞好關係,以至於到九子奪嫡期間,支援他的人也是在眾多皇子中最多的。 按理說,人際關係好這是一大優勢,這可以讓他在朝堂之上無往不勝。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敗就敗在這一點了。眾人紛紛向康熙皇帝提議舉薦重新立八賢王為太子,讓康熙皇帝聞到了一絲陰險的味道,他最討厭這種自作聰明、私底下結黨營私的做法了。掌權者最惶恐眾叛親離,此乃大忌,何況康熙皇帝也三令五申不可以成幫結派,這涉及到了他的原則和底線,觸犯了龍顏。

    最終康熙皇帝以“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的理由將八賢王徹徹底底排除在了皇位之外。

    相比之下,當時的四爺就顯得很會做人了,他即使有野心也深藏於心,也會討好康熙皇帝的心,私底下自己偷偷積蓄力量,韜光養晦,在關鍵時刻再一鳴驚人,這才是謀權奪位最穩妥也最上乘的方式!

  • 16 # 君臨天下Q

    “無情最是帝王家”,歷朝歷代,為爭奪皇位,弒父殺兄的案例不少,可是,在歷史上,數爭奪皇位最為嚴重的當屬康熙帝晚年,他的兒子們爭奪皇位之間的相互鬥爭最為殘酷,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在康熙帝九子奪嫡的爭奪戰中,其中實力最為強悍的當屬於胤禩的八爺黨,在康熙朝,胤禩被大臣們封為賢王,為何最終也沒有繼承繼承康熙的皇位。

    最根本原因在與胤禩在朝廷的勢力過大,觸犯了康熙底線,最終招致康熙的壓制,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本。

    貝勒就給大家闡述下,胤禩到底做了什麼,觸犯了康熙帝的底線,被康熙親自下旨,斷絕關係,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本?

    首先,胤禩在朝廷上是出了名的賢王,八爺黨在朝政勢力過大。

    在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中,八爺黨是出了名的在朝政勢力過大。

    八爺黨是以胤禩為首,還包括胤禟、胤䄉、胤禵這些皇子的支援。大臣包括福全、滿都護、景熙、吳爾佔、蘇努、阿布蘭、阿爾松阿、阿靈阿、佟國維、鄂倫岱、揆敘、王鴻緒、馬齊、何焯、張明德、魏珠、噶達渾、勒席恆等等,康熙朝廷上的多半大臣都被胤禩籠絡在麾下。

    胤禩在朝廷大臣中是出了名的賢臣,胤禩對待朝政大臣禮賢下士,處處幫助他們,以此收買人心,並且胤禩還處處模仿學習康熙帝。因此,康熙朝中的多數大臣都尊奉胤禩為賢王。當然,胤禩的辦事能力也非常強。

    在康熙帝四十七年一廢太子後。東宮之位空缺,各位皇子都對東宮之位垂涎三尺,明爭暗鬥,動搖朝廷,於是康熙帝下旨,讓百官推薦新的太子人員,最終結果,百官大臣多數都上湊力保胤禩為新的東宮人員,這讓康熙帝大為震驚,康熙帝一看朝廷多數的大臣已經被胤禩給收攏,幾乎可以左右朝廷了,這自然挑戰了康熙帝皇權。康熙帝其後下旨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其鎖拿治罪。

    再次,斃鷹事件徹底失去了繼位資格。

    在康熙帝訓斥胤禩之後,康熙帝為了保持朝政的平穩,防止兄弟之間互相殘殺,之後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後。胤禩在遭受到康熙的訓斥之後,胤禩並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謀求。胤禩恢復太子位置後,不但不知道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再次被康熙帝給廢除,這無疑又給了胤禩爭奪東宮之位又增加了慾望。

    在康熙帝二次廢太子之後,康熙五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八阿哥而言有著至關深遠影響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徹底斷絕了他奪取太子之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前往熱河巡視途中,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並且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康熙帝一同回京,這樣沒有什麼,毀就會在胤禩派心腹給康熙帝送去一隻老鷹去祝壽,當康熙帝開啟一看是,老鷹已經奄奄一息。這讓康熙帝大為惱火,這不是在詛咒自己早死。

    康熙帝親自下旨:“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之後康熙帝又停胤禩的官職以及俸祿,胤禩大病了一場,生命垂危,康熙帝也只是讓醫生盡力救治,表現得十分冷漠。胤禩病好了之後,康熙帝手書諭旨,徹底斷絕胤禩繼承皇位的資格。

    貝勒說:盛名之下,難負日久,胤禩失去皇位的繼承權,輸就輸在“賢王”這一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透過二十年後打老師一事,你覺得今天教育界的老師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