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鄂州
-
2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桓溫第一次北伐的目標是關中。桓溫軍一開始所向披靡,數次大敗前秦軍,很快就兵屯長安郊外的灞上。此時前秦皇帝苻健已經做出了最壞的準備,只留6000老弱士兵留守長安,而自己把剩下的3萬能用之兵拉出來準備打游擊。可是桓溫卻做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按兵灞上不動!這次北伐最終由於桓溫軍在灞上逡巡不進,喪失戰機,被前秦軍隊切斷了補給,導致轉勝為敗。兩年後桓溫再次出兵北伐,他成功收復了西晉故都洛陽和大片國土。可是這次北伐的結局卻比上一次更詭異,在要求朝廷遷都到自己控制的洛陽未果之後,桓溫竟乾脆從洛陽撤軍了,“溫還軍之後,司、豫、青、兗復陷於賊”,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再次以執政的身份提出北伐,要求郗愔等部一同出兵,並趁此機會奪下了郗愔的徐、兗二州刺史職務和軍權。於是,桓溫終於心滿意足了,率領5萬大軍北伐。然而,經過20年的時間流逝,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已經遠不是永和年間那樣混亂與脆弱了。鮮卑名將慕容垂先阻擊桓溫軍於枋頭,接著切斷晉軍糧道,最後再趁桓溫退軍之機以精騎猛擊,在襄邑和譙國大敗桓溫。然而桓溫卻似乎絲毫不以為意,也不再謀求北伐,而是開始一門心思謀權篡位。從太和六年(371年)開始,在短短不到3年內,桓溫廢了一個皇帝(海西公),差點廢了第二個皇帝(簡文帝),而這僅僅是因為第二個皇帝死得太快,沒來得及被廢。桓溫真正要的,不是北伐,而是權力,北伐不過是他為了攫取權力而打的一面堂而皇之的大旗而已。正是因為如此,儘管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的損失並不比第一次北伐的損失大多少,而他所掌握的資源則遠遠超過了當年,他卻再也沒有任何出兵北伐的舉動,而是專心致志地在行“廢立”之事和打擊異己大臣。北伐雖然失敗了,但他的真正目的——權力,卻已經拿到了手。
-
3 # 江湖人稱陳半仙
桓溫三次北伐不成功的原因在於違背了兵法“兵貴神速”的要旨。
永和十年,桓溫率軍初次北伐。軍心大振,士氣軒昂,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三輔地界多郡縣歸降,當地老百姓夾道犒師,十分歡迎桓溫大軍。順陽太守見機有利,力勸桓溫打鐵趁熱,順勢直取長安。但桓溫以為深入敵地,有糧草不繼之虞,只屯兵灞上,計劃待當地麥子熟後收割來充作軍糧再作或攻或守的打算。不料人算不若天算,敵將前秦丞相苻雄出奇兵襲擊斬殺桓溫守麥田之晉兵萬餘,並搶割麥子揚長而去。桓溫糧草不繼只好退兵,但被秦軍驅殺,敗亡萬餘軍兵而歸。
永和十二年,桓溫率師二次北伐。這次並沒有拖拖拉拉,而是一鼓作氣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把洛陽給拿下了。但調兵遣將守城計劃不周到,桓溫班師回朝後那搶佔來的青州、豫州、兗州便被前燕奪去,幾年後洛陽也相繼淪陷。所以二次北伐雖勝猶敗,損兵損糧而徒勞。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這次的桓溫,準備北伐勝利後班師回朝便直接逼晉帝禪讓龍位給他。不料這次“無時鬼遇到燈籠篤”“辣蓼遇到辣蓼蟲”--遇到剋星了。前燕司徒申胤分釋能力非常強悍,他透過對桓溫性格以及對晉兵戰術的研究,認為桓溫“驕而恃眾,怯於應變。大眾深入,值可乘之會,反更逍遙中流,不出赴利,慾望持久,坐取全勝。若糧廩愆懸,情見勢屈,必不戰自敗,此自然之數也。”(《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四。晉海西公太和四年》)。也就是說,申胤認為來個持久戰,拖拖時間,桓溫必然糧草不繼,不戰自敗。果然,晉軍只好丟下幾萬士兵屍體而退兵了。
三軍未動而糧草先行,揮師遠征兵貴神速,但桓溫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後勤部糧草供應不上,前軍又慢慢吞吞。所以,桓溫若不敗,《孫子兵法》豈不是成了紙上談兵了麼。
-
4 # 參見赫本大人
桓溫本人
桓溫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權臣。和許許多多的著名歷史人物一樣,桓溫也是少有大志,這也是許多優秀的人的特徵吧
公元345年,桓溫任當時的荊州刺史,沒錯,就是關羽丟失的荊州,荊州蜀漢作為重要的戰略重地,意義當然非同凡響,果然,當時的成漢政權不穩,桓溫當下果斷決定,出兵蜀地,一舉平定蜀地。
公元349年,也就是永和5年,永和年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句話,那就是: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沒錯,王羲之就生活在這個年代,也就是東晉年間。這一年,後趙的皇帝石虎死了,北方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於是,桓溫瞅準機會,想勸朝廷北伐。但是人家沒有理睬。直到第二年,東晉朝廷才意識到這是個北伐的機會,於是東晉派出殷浩帶領北伐大軍,結果殷浩大敗而歸,於是在這一年,桓溫執掌了大權!
首次北伐永和十年,也就是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桓溫親自帶領四萬士兵,一直向西北推進,打的前秦政府毫無還手之力。
當時的群眾也對桓溫抱有很大的信心,都是,簞食壺漿以迎將軍。《晉書》記載:
不圖今日復見官軍但是桓溫對雙方的形式估計錯誤,桓溫認為自己的勢力已經非常之大了,北伐程序中幾乎沒有阻力,而且民心所向,皆在我方。於是桓溫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等待前秦政府自己奔潰。
結果當然是證明了桓溫的錯誤,前秦軍搶先收割了糧草,使得桓溫沒有足夠的糧草,沒有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桓溫不得已,只好撤軍,就這樣,桓溫的第一次北伐流產了。
第二次北伐永和十二年,桓溫第二次北伐,佔領了洛陽,桓溫想鞏固自己的作戰成果,穩紮穩打,就建議政府遷都洛陽,但是遭到了當時的達官貴人的激烈反對。
前燕政府一看,你們窩裡鬥,於是帶兵,乘機又佔領了洛陽,就這樣,桓溫的第二次北伐又失敗了。
第三次北伐公元369年,桓溫決定第三次北伐以增加自己在朝廷的威望,於是率領5萬人進攻前燕,本來勢如破竹,但是打到河南汲縣的時候,桓溫又犯了第一次的錯誤。
又一次地止步不前,於是又一次地,糧草被消耗完了,於是,沒有辦法的桓溫又一次選擇退兵,但是在返回途中,又遭到了前燕的埋伏,損失了3萬多人。
第三次北伐又失敗了。
性格缺陷桓溫的三次北伐,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利二進行的戰鬥,桓溫素有不臣之心,有句話足以說明他的內心所想:
“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但是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都是前期猛如虎,後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第一次,因為猶豫不決,導致糧草被斷,失敗
第二次,因為東晉內部矛盾重重,使得前燕有機可乘。失敗
第三次,桓溫遇到慕容垂,在鄴城猶豫不前,使得糧草不濟,失敗。
桓溫是非常有軍事才能的,前期的桓溫對東晉政府很有功勞,但是東晉政府對桓溫卻很猜忌。而桓溫本身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立志統一天下。
桓溫以北伐為政治手段,想要奪的實權,於是,北伐的成功並不是桓溫的最終目的,於是他的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不過當時的北方正是各民族勢力此起彼伏的時候,一個接一個的政權接二連三地崛起,桓溫的北伐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當時的戰亂和衝突限制在了北方。可謂以攻為守吧。
-
5 # 穿越再現彼岸
東晉時期的桓溫家族出身疑點重重,他的身份也比較複雜。桓溫的父親是桓彝,曾經幫助晉明帝挫敗王敦(琅琊王氏)的叛亂,桓溫娶了晉明帝的南康長公主,是晉明帝的駙馬。桓溫祖上是東漢大儒桓榮,三國時期曹魏大司農桓範(曹爽智囊團之一)也是祖先之一,桓範因為忠於曹魏而被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滅門,桓溫這一支可能是僥倖遺留下來的一支。
由此看來,桓溫和西晉皇室的關係真是錯綜複雜啊!
346年,桓溫鎮守荊州,出精兵一萬討伐蜀地的成漢政權,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已經動身討伐了,朝廷大都認為此次討伐必定失敗。347年3月,桓溫率領的東晉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拿下了成都,成漢政權滅亡,國主李勢投降。(桓溫形象圖)
桓溫平定了成漢政權,戰力太猛,得到的卻是朝廷內部的猜忌。本來東晉朝廷打算封桓溫為豫章郡公,最後卻改封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此時的桓溫可以自己選拔官員為自己服務,權利比較大,為何不封豫章郡公吶?因為豫章郡在北方,不是東晉的領土,朝廷害怕桓溫藉故恢復故土,出兵北伐,收復河洛地區(豫章郡),修復被毀壞的晉朝皇帝祖陵,這樣桓溫的軍事勢力和名望將會達到頂點,威脅晉朝皇室的安危,王敦就是前車之鑑。
桓溫的一生共進行了三次北伐,戰果幾乎都沒有保住,幾乎都是先勝後敗,原因也各不相同。
桓溫北伐前秦——第一次北伐(354年2月-6月)349年後趙石虎去世,後趙政權分崩離析,內鬥不止;350年冉閔稱帝,建立冉魏;351年苻健自稱東晉的徵西大將軍,雍州刺史,到達長安後就自立為帝。
桓溫這一次北伐的主要政治目標是前秦政權,戰略目標是拿下長安城。354年2月,桓溫率領四萬人馬進軍關中地區,經過一番血戰,桓溫到達灞上,距離長安城已經非常近了。此時桓溫軍隊的糧草補給出現問題,當地正在收割小麥,桓溫軍隊於是緊急收買糧食,以備長期作戰。前秦皇帝苻健知道訊息後立馬命令手下部隊堅壁清野,桓溫的軍隊沒有收到多少糧食,只好後撤,撤退時遷走了關中的三千多戶百姓。撤退時被前秦的軍隊追擊遭遇了慘重的損失。(苻堅形象圖,苻健的侄子)
此次失敗主要原因是後勤補給跟不上,同時遷走了不少百姓,影響了戰爭的勝負。同時東晉朝廷方面也不支援桓溫的此次北伐,害怕他再立新的戰功。桓溫此次屬於單獨行動,缺乏必要的戰略支援,不得不退兵。(王猛圖,前秦苻堅的宰相、大將軍)
桓溫討伐姚襄——第二次北伐(356年7月)356年,羌族首領姚襄佔據許昌,圍攻洛陽。桓溫請求東晉朝廷北伐,東晉朝廷開始不同意,一個月後又同意桓溫進行北伐。356年8月,桓溫的軍隊抵達伊水,現在洛陽城城南,雙方軍隊在此展開決戰,桓溫身先士卒,軍隊接陣前進,打敗了姚襄的軍隊,佔領洛陽。
桓溫佔領洛陽後,修繕晉朝皇室陵寢,並進行拜謁,上書晉穆帝還都洛陽,但是幾乎所有朝廷重臣都反對遷都。桓溫只得率軍班師,並遷走了3000多家歸順的百姓,不久桓溫此次北伐的成果就被前燕慕容氏的軍隊佔領,洛陽也在其中。
桓溫此次打下了洛陽等大片領土,威望很高,晉穆帝擔心真正遷都的話,他個人可能被桓溫操控;此外,朝中大臣的主要利益在南方,一旦遷都利益大損,他們也不願意遷都,最終晉穆帝和大臣形成合力,抵制桓溫遷都的提議;再者,桓溫的主要基地在荊州,他也不想丟掉現有的肥肉,與北方少數民族死磕會讓他勢力大損,很可能就被東晉的其他人收拾了。
桓溫北伐前燕——第三次北伐(369年)369年,桓溫透過手段取得京口北府軍的軍權,執掌了徐州、兗州二州,軍事實力大漲,他這次北伐有其自己的政治抱負,一旦攻滅前燕,個人威望將會達到頂點,他就會順勢取代晉朝皇帝,自立為帝。
桓溫的這次北伐開局相當順利,前燕節節敗退,也許是因為年老的原因,桓溫固執不聽從其他人的勸諫,急於攻下前燕的都城。危機時刻,前秦的苻堅願意援助前燕,並且出兵,前燕的名將慕容垂也展露頭角,抵禦住了桓溫軍隊的進攻。
369年9月,桓溫處境不利,軍隊前進不得,苻堅的援軍也要趕來,自己的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大問題。隨即燒掉戰船,丟棄物資,全軍撤退,被慕容垂的軍隊追擊損失了3萬餘人,大敗而歸。(慕容垂圖,後燕的建立者)
此次北伐,桓溫碰上了後起之秀的三個著名人物,第一個是慕容垂,他是鮮卑人,後燕的開國皇帝;第二第三個人更加牛,他們是前秦苻堅和王猛。尤其是王猛,在桓溫第二次北伐時王猛曾經跑到桓溫駐紮地與桓溫暢談,桓溫給他高官厚祿。王猛為此事回去問自己的老師,這位神秘的老師說:
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
意思是指王猛的成就可以比肩桓溫,在這裡就可以得到富貴,跑那麼遠幹什麼!后王猛成為前秦苻堅的宰相,幫助苻堅統一了北方。此次苻堅出兵幫助前燕就是王猛的計策,目的是幫助弱者前燕打敗桓溫,然後在趁亂攻取前燕,一石兩鳥。此計果然奏效,打敗了桓溫,名將慕容垂因被皇室妒忌投奔了前秦,370年,前秦順勢把內亂的前燕滅掉。
桓溫的這三次北伐都不是以佔據北方領土為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利,桓溫因開府儀同三司,自己選拔官員,軍隊也獨立效忠於他,實際上桓溫在東晉時期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皇帝的命令可以不聽,甚至能左右東晉朝廷的政治走向,假如第三次北伐以完勝迴歸,桓溫就會自立為帝了。
桓溫有自己的政治謀劃,北方大片國土因為戰爭地廣人稀,產出很少,地以人為本,沒有大量民眾土地也開發不了,這些土地幾乎等於無用,譬如:桓溫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都遷走了大批北方的民眾。
桓溫北伐大都處於政治目的,政治目的一旦達成(或者未達成),這些北伐取得的成果也就無關緊要了,若果桓溫稱帝了,那就時另外一回事。
-
6 # 華章同人
唐代名臣房玄齡稱桓溫“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 桓溫原籍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境),父彝曾任宣城太守,死於蘇峻之亂。溫年十八,擊殺仇人之三子,“時人稱焉”,由是知名於世,被選為駙馬,累遷至徐州刺史。桓溫與繼庾亮為長江上游都督之庾翼(亮之弟)友好,翼嚮明帝推介桓溫“有雄略”,宜委以重任。翼死後,朝廷即以桓溫都督四州軍事、荊州刺史、假節,桓溫便成為東晉擁有最大軍政權力的人。這位野心勃勃的方鎮,欲先立功以資顯赫,乃用兵滅西晉末年即據蜀地建立政權的成漢(304—347)。桓溫用兵神速,連戰皆捷,俘成漢皇帝李勢,一時間勳業煊赫,不可一世。時石虎死後,中原大亂,桓溫“欲率眾北征”,朝廷欲任用殷浩北征,蓋不欲桓溫坐大。及殷浩敗黜,“內外大權一歸溫”後,桓溫乃率步騎四萬自江陵發兵(354),經襄陽而入關中,進逼長安。苻健以“五千人深溝自固”,蓋知晉軍遠征,糧糈不濟。桓溫亦欲待麥熟,“取以為軍資”。苻健則將麥苗割去,實行堅壁清野政策。溫以軍糧不濟,“收三千餘口而還”。這是桓溫第一次北伐。
兩年後(356),桓溫擊敗攻擊洛陽的羌族姚襄,主張還都洛陽,將“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實河南”,然後重振河山。南渡的世族以中原殘破、農田水利均已失修、“生理茫茫,永無依歸”、無人願意“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等理由強烈反對。皇帝卻不能用這種理由來推託,遂委桓溫都督並、司、冀三州,命他先經營“河洛丘墟”,俟有成效,再議還都洛陽之事。規復的大計劃遂無形作罷。十年後,洛陽為鮮卑慕容氏攻陷(365),南渡的世族從此心安理得地住在“安樂之國”了。
此時桓溫的威望之高已凌駕於一切之上,桓溫欲代晉為帝。他圖立功中原,造成有利形勢。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北伐,以鮮卑慕容(前燕)為主要敵人,初戰勝,俘其前敵主帥。時天亢旱,水道不通,桓溫乃“鑿鉅野三百餘里以通舟運”,與前燕主力八萬戰於林渚,再勝。桓溫進兵枋頭,因天旱,運糧河道缺水不能行舟,軍糧不濟。桓溫乃命大將袁真鑿開石門,引河水入運河。袁真“不能開石門,軍糧竭盡”,桓溫只有退兵。退兵途中,桓溫軍連飲水亦缺乏,“行七百餘里”,慕容垂以八千騎兵追之,戰於襄邑(今河南睢縣境),桓溫軍敗績,死者三萬餘人。
桓溫共北伐三次,均無結果,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南渡豪門世族在江南晏安已五六十年,田園家宅均已蔚然樹立,根本無北伐之意願;
二、朝中權貴因利害關係,均不願見桓溫因立功而權勢膨脹,所以多方設法阻撓拖延,直到阻撓拖延無效之後,才勉強允其出兵,並未全力支援;
三、桓溫個人確有規復國土、拯斯民於水火的真情與抱負,但他個人的英雄主義與政治野心鋒芒太露,使人嫉妒其行動,懷疑其動機,時加猜防,所謂內外不一心是也。
-
7 # 史料未及VL
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
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影響的因素,其主要表現在將領的素質、政治、軍事和目的等,是歷史的必然性。
桓溫在當時可以被稱為是當時最傑出的將領,不僅在東晉,同時在北方和中原亦是如此。但是當時正值亂世。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南北兩晉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因此,除了桓溫這個“最傑出”的將領之外,同時北方還有類似於苻健、慕容恪、慕容垂等“比較傑出”的將領。這些人雖然不足以達到和桓溫那樣的軍事水平,但作為進攻一方的桓溫,在軍事上處於下風是必然的。而且桓溫自己也承認,有慕容兄弟在,他的北伐大計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在政治上,東晉當時雖然內部比較穩定,但縱觀整個東晉歷史,都是處於一個極其矛盾的狀態。首先,北方的外族入侵,東晉得以苟安,是和北方達成了某種默契。同時,東晉的王族手中並無實權,真正掌權的卻是朝中計程車族大夫。如果桓溫北伐成功,或許將破壞了東晉王族和士族,甚至和北方外族的利益平衡,因此實際上,東晉對這次北伐是極其不支援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南向北的統一戰爭,是少之又少的。這不僅表現在地理位置上,還表現在兵員的素質上。北方人一向民風彪悍,而南方人,則喜好漁歌唱晚。不同的民風,導致南方士兵整體戰鬥素質偏弱。
在目的上,桓溫北伐主要是為了贏得自己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他本人對於北伐大計,也並不報以成功的打算。
總結來看,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和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失敗比較類似,從複雜的政治鬥爭和曲折的軍事鬥爭中,可以看出其失敗的必然性。
-
8 # 崔浩暢談歷史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以下情況:
如中考成績,距離目標高中分數線,僅差幾分,卻就是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或復讀,或與好學校失之交臂;
如高考成績、考研成績、考博成績,距離想上的大學分數線,也僅差幾分,導致自己或只能復讀,或與夢寐以求的好大學說拜拜,終成為一生的遺憾;
如公司業績,距離評優評獎金評職稱,僅差小小的一步,就導致自己與評優評獎金評職稱無緣,導致自己在職場中原地踏步毫無長進。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或許,研究下桓溫前勝後敗的北伐前秦,我們能從中獲取最佳化人生的實用啟發。
那麼,就讓我們懷著期待的目光,去觀看那個英雄輩出、群雄爭霸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吧。
公元347年,東晉重臣桓溫,率領荊州軍攻滅佔據蜀地的漢國,權傾東晉的西部,成為東晉國內最強的地方藩鎮勢力。
攻滅蜀漢、位高權重的桓溫
公元349年,後趙國皇帝石虎駕崩,桓溫一見有機可乘,便多次上書東晉朝廷,請求北伐趙國。
可惜,東晉朝廷鑑於之前的王敦叛亂(一場武將從荊州起兵攻佔都城建康的叛亂),遂對同樣佔據荊州的桓溫採取壓制且不支援的態度。
同時,由於桓溫雖然名義上是都督荊州、司隸、雍州、益州、梁州、寧州諸軍事,兼荊州刺史,但實質上,只有荊州一地在桓溫的切實管理下。
其餘各州,益州剛剛平定,百姓休養生息地還不能供給軍資,其餘四州都是僑置州,所以桓溫的綜合實力不強,後勤供應難以用來支援長久作戰,所以桓溫難以獨自北伐。
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線戰場上,重臣褚裒(póu)、殷浩的北伐請求,則先後被東晉朝廷大力支援、並付諸實行。
扶持並聯合東線將帥,壓制西線將帥以求得國家政治平衡的意圖,東晉朝廷展示得極為明顯。
於是,桓溫的北伐請求屢屢被擱置。
公元354年2月,在褚裒、殷浩北伐皆慘敗而歸後,桓溫彈劾殷浩喪軍辱國理應罷黜。東晉朝廷不得已,只好將殷浩罷免為平民。
桓溫北伐前形勢圖
次月,趁著春天的大好時機,蓄勢待發已久的桓溫,不再請示東晉朝廷,他直接率領麾下的四萬餘荊州軍,向關中的前秦發動進攻。
為什麼桓溫這次北伐,在沒有能夠長期供應軍資的額外糧食基地時,就敢不再依靠東晉朝廷的支援而一意孤行呢?
因為他有自己的保障後勤手段。
此次北伐,桓溫共出動了三路兵馬,其中:
桓溫北伐前秦作戰形勢圖
一路水軍由襄陽開始乘船,沿漢水逆流北上,一路陸軍步兵從江陵出發,和水軍一起經南鄉郡北進,經武關向關中進攻,第三路步軍由漢中的梁州刺史司馬勳率領,從漢中出發,經子午谷向長安進軍。
不久,桓溫軍經武關進入前秦國內,在出敵不意地擊敗秦軍後,先後攻下上洛和青泥,戰勝並俘虜了前秦荊州刺史郭敬。
前秦開國皇帝苻健
看到大敵來犯,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萇(cháng)、丞相苻雄、平昌王苻菁(jīng)、淮南王苻生、北平王苻碩率領五萬秦軍,屯駐嶢(yáo)柳以防禦桓溫。
當年四月,桓溫軍與前秦軍會戰於藍田,猛將苻生單槍匹馬衝擊晉軍行伍,晉軍盡皆披靡,桓溫見狀,親自督率大部隊共攻秦軍,苻生獨木難支,前秦軍大敗。
作戰勇猛、統治殘暴的前秦第二位皇帝苻生
隨後,桓溫的弟弟桓衝率一支偏師追擊至白鹿原,擊敗了前秦丞相苻雄的軍隊。
緊接著,苻萇、苻生等將便率領秦軍沿灞水、滻(chǎn)水一線佈防,來抵禦桓溫。
同時,前秦皇帝苻健用六千老弱殘兵防守長安內城,命大司馬雷弱兒統率三萬餘精兵與苻萇軍會合後,共同防禦桓溫。
公元354年六月,桓溫率軍進攻至灞上,此時他距離目標長安僅剩四十里。
這時,司馬勳軍已出子午谷,出現在秦軍南部。
敗給桓衝的苻雄,見桓溫軍精銳,司馬勳軍較弱,便率領七千騎兵突擊至司馬勳軍陣前,司馬勳不敵苻雄軍,遂西撤至陳倉,與前涼的王擢合兵共攻陳倉,並很快攻下。
不久,有位衣著襤褸的隱士也慕名前來探訪桓溫,出於收買人心的需要,桓溫接待了他,不過與其他百姓慰勞晉軍不同,這位自稱王猛的寒士一見到桓溫,卻向桓溫問詢天下大勢及人生志向,桓溫起初很驚異,便向他請教對時局的看法。
後來成為前秦名相的賢臣王猛
只見王猛一邊在身上捉著蝨子,一邊暢快淋漓地將天下大勢分析了個透徹明白,桓溫見王猛如此從容淡定地講解天下大勢,又如此獨特另類地捉蝨子,便對王猛更加驚奇。
他滿懷不解地向王猛稱讚並詢問道:“你很有個性,整個江東都難遇到像你這樣出色的人才。如今我奉天子之詔命,率領十萬精銳軍隊,宣稱為關中漢民掃除胡族暴虐統治的大義,為關中百姓揚眉吐氣、不受外族奴役壓迫而英勇奮戰秦寇,可三秦之地的漢民豪傑為什麼卻無一人前來迎接官軍呢?”
王猛聽到桓溫的疑問,思索片刻後,不客氣地回道:“明公不遠千里,率領官軍深入秦國境內孤軍奮戰,可是如今卻在距離長安僅有咫尺之遙的灞上停留,不渡過灞水直接進攻長安,所以秦地的豪傑不知將軍的實際心思,若起兵響應將軍,將軍敗軍而退後,他們會被秦軍清算剿滅的。所以他們不敢輕易來響應將軍。”
桓溫聽後,沉默著無法迴應。
原因無他,當時的桓溫雖然進軍神速戰績輝煌,但是荊州軍已遠離後方的糧食基地,從後方向前線運輸糧食非常困難,所以桓溫軍很快就軍糧稀少難以為繼了。
此外,桓溫全軍僅有四萬多人,除去戰死戰傷的非戰鬥人員,只會更少。而前秦的八萬大軍雖然作戰失敗損失較多,但仍比桓溫具有人數上的優勢。
所以兩相對比,桓溫人少還缺糧,難以在長期對戰中穩妥求勝。
隨後,桓溫任命王猛為軍諮祭酒,王猛在瞭解清楚桓溫軍的虛實後,對桓溫的不坦誠、實力難繼,對東晉內部的政治鬥爭均大失所望。
不過,桓溫還有保障後勤的手段,那就是因糧於敵地收割關中地區的小麥來補充軍糧。
然而,前秦軍為了徹底擊敗桓溫,竟將灞水附近還未成熟的麥苗全部割掉,如此一來,桓溫保障後勤的手段徹底失效。
如此,桓溫只能謹慎地準備撤軍事宜。
不久,苻雄率軍進攻桓溫軍於白鹿原,軍糧不濟的桓溫軍體力不支,作戰乏力,遂迅速戰敗,竟戰死一萬餘人;
隨後,桓溫遷徙關中三千多戶百姓向南撤退,撤退途中,桓溫想加封王猛為都護,想讓王猛與自己一起南還,早有去意的王猛當然不願意,遂重回隱居地伺機而起。
同時,秦國境內的呼延毒也率領一萬多人的部眾,跟隨桓溫返回荊州。
桓溫退兵後,苻雄率軍進擊至陳倉,王擢敗走,司馬勳軍撤回漢中。
九月,桓溫撤還襄陽,北伐結束。
此次北伐,總體上看,是桓溫對諸葛亮隆中對夾擊中原戰略和魏延子午谷偷襲關中戰術的勇敢嘗試,不過畫虎不成反類犬。
從戰略上來看,從政治戰略來說,桓溫趁前秦皇室在關中立足未穩之時迅猛進擊,趁西晉遺民懷念故國迎奉官軍時突襲而至,確實給予了前秦軍重創:前秦皇帝苻健於次年死去;前秦丞相苻雄戰死;太子苻萇中箭後不久病死。
可惜,桓溫北伐的政治戰略目的,不是如祖逖那樣為天下萬民驅逐胡虜、恢復中原和平的公心壯舉,桓溫的政治戰略,是在儘量少地消耗己軍實力的基礎上,重創敵軍建功立業,然後挾戰勝之威和滅國之功,行王莽、曹操那樣取東晉而代之的廢舊立新之舉。
在這種政治私心的驅使下,桓溫北伐,在進軍灞上後,就逡巡不前貽誤戰機,導致前秦皇帝苻健得以從容排程各路軍馬依託灞水、滻水妥善防禦,在形成僵持之勢後,看到關中遺民對桓溫軍的微薄賙濟,苻健立刻猛醒,將周圍的麥苗盡數收割,堅壁清野。
同時,這種謀朝篡位的政治戰略,這種成功則流芳百世、失敗就遺臭萬年的政治戰略,也令桓溫很難籠絡到愛惜名聲的絕世大才,王猛就因看出桓溫心存異志而與桓溫分道揚鑣,後來的名臣謝安、智謀之士郗超,也因看出桓溫的野心,而與桓溫貌合神離。
可以說,桓溫過早暴露的政治野心,導致桓溫北伐時自身為儲存實力遂束手束腳,導致後方世家大族對他明裡暗裡百般反對,導致前線、後方的賢才都對他敬而遠之,真是多面不討好。
從軍事戰略來說,此次北伐,桓溫以荊州四萬餘軍隊為主攻,以司馬勳軍、王擢軍為輔攻,實施東西鉗攻前秦的戰略,若運用得好,確實能令前秦軍顧此失彼左支右絀地滅亡。
可惜,由於道險路遠、資訊交流不暢,所以桓溫與司馬勳、王擢難以迅捷高效地互相溝通、相互協作,所以三支軍隊只能各自為戰地被秦軍各個擊破。
從民心戰略來說,桓溫北伐前秦,以恢復漢族天下為號召,此舉確實得到了關中漢族老百姓簞食壺漿式的相迎,不過,桓溫沒有得到關中漢族及其他民族豪傑們的起兵響應支援,這就有些美中不足,畢竟,真正能跟前秦軍直接對抗的,不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而是潛居於關中的眾多豪傑,他們若支援桓溫,那前秦皇帝就危險了;他們若支援前秦皇帝,那桓溫就危險了。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王猛的高明論斷,桓溫在灞上的停滯不前,讓關中豪傑們看到了桓溫的朝氣銳、晝氣墮、暮氣歸,讓關中豪傑們看到了前秦軍的朝墮夕銳,於是,善於權衡利弊的豪傑們便捨棄桓溫,支援前秦皇族,如此此消彼長的形勢逆轉下,桓溫自然節節敗退無奈撤還。
從後勤供應戰略來說,前秦軍後勤基地就在近在咫尺的關中,後勤保障無問題,而桓溫軍卻是千里遠征,後勤供應需要千里遠輸,途中消耗巨大,最終所得甚少,且轉運到達十分困難;同時,桓溫想因糧於敵地搶割關中小麥,卻被苻健收割麥苗堅壁清野地對待,可以說桓溫此次北伐既後勤供應難以為繼,又不能奪糧於敵。
終於,這種後勤戰略失敗的窘況,直接導致桓溫軍糧盡慘敗無奈撤回。
從攬才戰略來說,桓溫北伐,不是出於公心,而是出於謀朝篡位的私心,這導致他不能取得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援,甚至還遭到世家大族們明裡暗裡(如培植褚裒、殷浩、司馬昱抗衡桓溫)的反對,導致他對外北伐缺乏人才、頗受掣肘,也難以招攬到王猛、慕容垂(都投奔前秦)等敵國人才,對內也很難得到謝安、郗超等人才的全力支援,這些攬才戰略的失敗,也間接導致桓溫難以蒐羅到天下賢才,難以人盡其才地全力北伐,遂至失敗。
從戰術上來看,桓溫軍比前秦軍精銳,所以能夠在前期訓練有素地擊敗前秦迅速集結的訓練不足之軍,可是由於桓溫軍步兵佔絕大多數,機動性差,所以進軍緩慢,再加上桓溫滅蜀漢,曾僥倖取勝,所以桓溫以後作戰均吸取教訓、不敢冒險。
以上舉措,導致桓溫沒能奪取前秦的產馬地,無法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沒能奪取前秦的產糧地,無法因糧於敵地減輕後勤供應壓力,這些是桓溫的失策失當之處。
而前秦皇帝苻健,雖然前期防備不足,被桓溫佔盡勝機,但他能夠及時調整策略,趁桓溫駐軍灞上逡巡不前的良機,自率六千老弱死守長安,派雷弱兒及時補充前期前秦軍的作戰損失,令補充後的苻萇軍嚴密防守灞水、滻水沿線,令苻雄得以騰出手來從容對付司馬勳和王擢,同時還果斷將桓溫軍想要收割的麥子提前收割掉。
如此安排,既迫使桓溫無法渡過灞水、滻水進佔長安,又無軍資糧草供應全軍,還無法與司馬勳、王擢協調著共攻前秦。
隨後,桓溫缺糧,士兵乏力,所以戰敗撤退。
可以說,正是苻健及時調整後確定實施的嚴防死守、遊擊破敵、堅壁清野戰術,終將桓溫軍、司馬勳軍、王擢軍各個擊破。
那麼桓溫北伐前秦的先勝後敗,對想避免功敗垂成、最佳化人生、不斷追求成功的我們有何實用啟發呢?
其一,父母妻兒等家庭成員的全力支援,是幹成一切事業的基礎。無論是學校畢業考試,還是公司業績評比,有一個穩定、團結的大後方,是考試成績優異、成功上理想院校,業績考評優秀、成功升職加薪的堅實基礎。
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事衰,這是實實在在的真理,並非空話。
桓溫北伐失敗,就在於後方朝廷的不支援和明裡暗裡反對,這種相鬥於內的不理內部環境,必會造成桓溫力弱於外的北伐不利局勢。
總結桓溫,反思自己,我們平時,是否做到和善對待家人、緩解各種矛盾,進而營造出和諧友好的家庭氛圍,確保自己在外學習、工作時,較少受到家庭消極事務的干擾阻撓呢?
若沒做到,我們需以桓溫為鑑,去閱讀和諧家庭的相關書籍,去向家庭和睦的榜樣去學習,儘快去緩和家庭矛盾、處理家庭消極事務(吵架、打架、生病住院等)、集中家庭力量去學習、工作;
若做到,那我們只需繼續發揚闔家歡樂之道,去和諧精進地終身學習、全身心工作,方是成功王道。
其二,積極攬才,然後與人才共同協作,一起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地提升成績、拓展業績,這是幹成各種事業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意結交各學科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結交各領域業績優秀的員工,平時多請他們吃飯,多與他們一起遊玩,多頻次地去與他們交流溝通、加深感情,繼而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多請教他們高效學習、取得好成績的學習訣竅和應考技巧,多多請教他們高明工作、取得優秀業績的精進法門和評優策略,師人長技以自強,師人長技以求富,師人長技以求成功。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分崩萬事愁,這是紮紮實實的成功之道,並非欺世大言。
桓溫此次北伐,真正能依靠的竟只有自己的弟弟桓衝,至於其他人才,袁喬英年早逝,王猛得而復失,謝安避世隱居,郗超作壁上觀,如此一來,外部人才,桓溫竟無一人可傾心託付、可與之共同奮鬥。
正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因為桓溫沒有得到足夠多智謀百出、武勇絕倫之人的幫助,所以他才會在北伐中用人捉襟見肘,用兵戰略構想雖很好但實施不當,用兵戰術麻木呆板毫無新意。
所以桓溫才會先勝後敗。
所以,我們在平時,就要注意傾心結交各學科優異人才,就要真誠地結交各領域優秀人才,之後,在獲得他們肯定迴應和廣泛認可的基礎上,我們可制定攻堅克難的戰略戰術:
第一,閃擊戰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學習各學科知識如此,提升工作技能亦然。研究德國的坦克裝甲戰術,用閃擊戰術滅國耗時最少、收益最大,所以這非常適合我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時代秉承著,去快速學習大量知識,迅速精進自己的多項技能,去創造非凡業績。
具體做法,就是高度集中學習注意力,去認真踏實地迅速學習各學科知識,去認真專注地快速處理各項工作業務,若遇到不會的知識、不知如何處理的業務,先跳過,先挑選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知識學習著,做題練習著,紮實掌握著;先挑選容易處理、容易掌握的工作業務處理著、實戰練習著、穩妥掌握著。
期間若累了,我們注意勞逸結合地及時修養身體,等到身體狀態恢復良好後,再繼續以如此套路學通一門學科的整體知識、學通一系列工作事務的整體流程。
等到僅剩重難點知識、僅剩繁難業務,憑個人之力實在難以掌握、處理時,我們再採用下個戰術;
第二,狼群戰術,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總會有些重點難點不容易學成,想用其來創造財富,也會更難;任何一項繁難工作,總會讓我們頭疼不已束手無策,可偏偏做好它們,才能夠創造巨大財富。
這就需要我們團結各學科優秀人才、各領域優質人才,去有針對性地攻堅克難,如一道題、一個知識點,一個人學會很慢;一群人學,總會有既快又好學通它的人,到時大家向他取經,也就會有一群人都能既快又好地學好此知識。
工作也是如此,同類型的工作,一個人做可能會很慢;一群人做,總會有腦袋靈光、能既快又好處理它的天才,到時大家向他請教經驗,學習技巧,便會有一群人跟著學會高效處理工作的技法。
最重要的是,瞭解各種學科優秀同學的迥異特點及他們學習特定知識的優劣短長後,瞭解各領域優異朋友們的不同處事特徵和他們處理特定工作的快慢高下後,若遇到繁難龐雜的知識點,若遇到巨大難解的工作事務,我們可以根據各人的特點及知識的特性、根據個人的能力及工作的特徵,將繁雜知識點拆分成幾個小的易處理知識點,並交給合適(學起來又快又好)的人去學習掌握它;將難解巨大事務拆分成幾個小的易處理事務,並交給合適(處理起來又快又高明)的朋友去處理它。
等到每個朋友都有針對性、各展所長地處理好各自的學習任務和工作事務時,再將他們妥善協調起來,那就是我們攻克學習重難點、戰勝繁難事務的成功時刻。
這就是學習和工作的知人用人之道。
第三,我們還需要採用覆盤反思戰術來精進自己。
因為若只顧悶頭帶著眾人向前衝,不知及時停下來反思總結一段時間的學習效果和工作業績,這就好比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還要亂蹦亂跑、亂跳亂鬧,此舉極為危險。
其三,網際網路多平臺高效學習、多種學習方式互相協作的成長模式,更能激勵我們在如今這個時代,緊跟時代的步伐和發展的潮流,去持續創造學業成功和工作勝利。
桓溫此次北伐,作戰戰略制定得很高明,即利用前涼與前秦的矛盾,聯合前涼的王擢軍一起夾擊前秦,同時桓溫親率主力軍進攻關中東部,還派司馬勳率軍出子午谷夾擊前秦軍。
如此作戰安排,既有諸葛亮鉗擊關中的高明戰略,又有魏延潛出子午谷、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奇謀戰術,可以說,桓溫的作戰策劃確實用心良苦。
可惜,道路的隔絕、資訊交流的不通暢,阻礙了桓溫軍、司馬勳軍、王擢軍的團結合作、左右夾攻,終導致此次北伐各軍,被前秦軍各個擊破。
試想,若桓溫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與各路軍密切配合、精誠團結地互相支援、共同進退,那滅掉左支右絀四面楚歌的前秦,則極有可能。
不能妥善協調各方資源,去團結奮進地創造成功,也是桓溫北伐的敗因。
如今,教師集聚的學校、社會各種技能培訓機構壟斷人類學習成長資源的時代早已過去,
以前,我們在學校與某學科老師產生矛盾,就很容易恨屋及烏地討厭該學科,並極有可能把本學科學糟糕,即使請了家教,也會耗資巨大得不償失;而在公司與某部們領導產生矛盾,也很容易針鋒相對地討厭與該部門有關的業務,並極有可能把整體工作業績辦糟糕,即使後來有幸有前輩指導轉危為安,也會極為僥倖,且白白消耗的時間難以回還。
這就是學習知識和學習工作技能的平臺,壟斷在學校和公司的壞處。
學習資源唾手可得的網際網路時代
如今,網際網路戰國時代已到來,學校老師所教若合心意最好,那我們仍可透過網際網路教學內容補全學校所教不足之處;若學校所教不合心意,那我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上各種免費、廉價、合自己心意的網路課程,去彌補著學習各學科知識、高效學習方法及科學應試技巧,同時線上下與學習好友們勤交流、多溝通,集思廣益地活學活用學習戰略戰術,進而切實提高學習成績,打贏各次畢業精進考試,考進理想院校;
公司某部門領導若合自己心意最好,若不合自己心意,我們可透過網際網路上各種形式多樣、風格多彩的網路資源,去學習各種實用技能以增長自身能力、和諧同事關係、提升工作業績,必要時也可合則留、不合則去地賢臣擇主而事,同時線上下多與工作好友們交流溝通,群策群力地靈活運用精進技能之道。畢竟技多不壓身,只要我們透過網際網路切實學到能夠創造豐厚價值的實用技能,那到哪裡不是爺?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所謂最好,是隻要你心存積極進取的勃勃雄心,只要你心存開放樂觀博採眾長的強大心智,只要你心懷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強韌心志,你就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上各種學習精進的資源,去專注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去刻意練習利用感興趣知識創造財富的技能和戰略戰術,進而不斷參加關鍵考試取得成功,不斷幹出豐厚業績,持續優秀地走上人生巔峰,成為利用網際網路成功發家致富、建功立業的時代新人。
所謂最壞,是隻要你仍舊懷抱以前時代的封閉頑固式學習精進思想,還在不思進取地自甘墮落,還在坐井觀天地驕傲自大,還在固步自封地只侷限於所讀學校和所從事公司的學習知識和技能培訓,那你只能被更徹底地被時代新人遠遠甩在身後,且還不自知。當兩者差距的量變大到足以產生天淵之別的質變時,時代新人掌控時代舊人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想到這些,那對時代舊人來說,如今確實是最壞的時代。
願我們開放思想、動員全身感官,去踴躍擔當協調身邊的線上線下各種資源精進自己、奮進著創造各種財富的時代新人。
願我們打破思想禁錮、解放手腳鐐銬,去竭力避免成為不能妥善協調身邊各種資源精進自己、只能固步自封自取滅亡的時代舊人。
加油,不願功敗垂成,想科學提升自己、持續創造成功的兄弟姐妹們!
回覆列表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的桓溫,用三次北伐改變了中國歷史 | 今日讀史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1700年前,桓溫用這樣一句話道出了他“留名青史”的野心。他最後是否實現了這個人生理想呢?
今天,我們就聊聊他的故事。
01烈士之子,手刃仇人
桓溫的爸爸叫桓彝,官居宣城內史,職位相當於郡長,328年在蘇峻之亂中被叛將韓晃所殺。那年桓溫15歲。
329年蘇峻之亂被平定,韓晃兵敗被殺,但幫兇涇縣縣令江播卻被赦免,逍遙法外。桓溫於是枕戈泣血,苦練武功,志在復仇。
331年江播去世,江播的三個兒子舉辦喪禮,把刀劍藏手杖裡,就是擔心桓溫來複仇。18歲的桓溫果然來了,冒充弔客進了江家,他的武功真是高啊,居然在仇人做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把江播的三個兒子全殺了。
桓溫一戰成名。
後來晉成帝司馬紹接見桓溫,見他姿貌甚偉,又是忠烈之後,便封他做了琅琊太守,還將南康公主許配給他。
按理,桓溫的英雄之才終於有了發揮的空間。可從司馬紹起的幾個皇帝都死得太快,沒來得及重用桓溫。
直到344年,司馬紹的孫子、2歲的司馬聃繼位,他的伯祖父,也就是司馬紹的弟弟司馬昱成了實際的話事人,為了平衡老臣庾家的勢力,34歲的桓溫被派往鎮守荊楚要地。
於是桓溫當上了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安西將軍+南蠻校尉,相當於掌握了東晉一大半的軍權。這是桓溫職場的一次飛躍,從城市總變為區域總,進了領導班子。
02幹翻成漢帝國
東晉當時最大的對手是後趙帝國,主要勢力範圍在江淮以北,另一個對手是佔據四川的成漢帝國,這個政權成立於304年,是氐族人李雄趁八王之亂時建立的。
桓溫想幹掉成漢帝國,但手下都覺得不可能,因為四川地勢太險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但是桓溫的智囊袁喬認為,現在成漢帝國領導人昏庸,又自恃地勢險要疏於防備,我們如果選精兵1萬來個閃電戰,還是有很大成功機率的。
347年,桓溫開始伐蜀——既然你袁喬支援我,那你就帶著2000人當先鋒吧。
當時東晉朝野都對這次伐蜀不看好,只有建康(今南京)市長劉惔相信桓溫肯定能成功,因為他知道桓溫是個高超的賭徒,沒有必勝的把握絕不會下注,只是擔心克蜀之後,桓溫就更嘚瑟、更難管了。
桓溫的遠征軍打得不錯,三戰三捷,很快兵臨成都城下。
成漢帝國皇帝李勢調集所有部隊發動猛烈反擊,桓溫前鋒失利,不少將領戰死。
桓溫想撤退,下令敲鑼(鳴金收兵)。可傳令官由於驚慌,敲鑼變成了敲鼓,變成進攻的訊號,袁喬拔劍督士卒力戰,居然大破成漢帝國的反撲,桓溫乘勝攻陷成都,皇帝李勢投降——成漢帝國立國44年,347年被東晉所滅。
03三次北伐,影響巨大
第一次北伐,虎頭蛇尾
354年,大權獨攬的桓溫開始第一次北伐,他統兵4萬攻伐前秦,攻入關中,給前秦造成很大壓力。
4月22日,桓溫遠征軍在藍田大敗前秦淮南王苻生大軍,在白鹿原擊敗前秦丞相苻雄大軍,太子苻萇等退守長安城南,皇帝苻健帶著老弱殘兵幾千人堅守長安小城,大長安區域的郡縣都投降了桓溫。
但此時的桓溫已經是強弩之末,雖然此前對前秦數次大戰都取得勝利,但東晉軍自身傷亡也有上萬人,後方補給線又太長,桓溫本來想收割關中的小麥補充軍糧,但被前秦軍隊搶先一步。
6月1日,桓溫撤退,前秦太子苻萇率軍追擊,東晉軍屢戰屢敗,等退到潼關,逃亡和戰死的數以萬計。
桓溫的第一次北伐,虎頭蛇尾,前贏後輸,暴露出他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敢孤注一擲。他應該向長安發起最後的衝擊,而不是留給前秦喘息時間。之前平蜀,最後關頭桓溫也是想放棄,是因此敲錯了鼓,最後才贏的。
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
356年,桓溫開始第二次北伐,這次的目標是收復洛陽,討伐物件是姚襄。
8月6日,兩軍在伊水北岸會戰,桓溫身披重甲,親自督戰,大敗姚襄,殺其部眾數千人。姚襄帶著數千人逃到洛陽北山。
桓溫奪回洛陽後,建議東晉把首都遷回洛陽,永嘉之亂以後流亡在江南的難民也一律遷回北方。但是這些難民已經離開中原40多年,在江南繁衍兩代,安居樂業,而中原卻赤地千里,遍野蕭條。
東晉朝廷覺得不靠譜,卻沒人敢提反對意見,皇帝司馬丕也不想接這燙手山芋,又把這事扔回給桓溫。
本來桓溫此舉也是為了虛張聲勢嚇唬一下朝廷,想給那些他瞧不上的政治對手們出些難題,並不想真的這麼幹,於是最後不了了之。
第三次北伐,被慕容垂虐
365年,洛陽被前燕帝國太宰慕容恪、吳王慕容垂聯手攻克,洛陽在東晉手上9年後,又落入胡族手中。
369年4月1日,桓溫率領5萬大軍開始第三次北伐,這次他的對手是前燕帝國。
桓溫的謀士郗超建議直撲前燕的首都鄴城(河北臨漳),一戰就能把前燕打回遼東老家。因為東晉大軍的糧秣主要靠船運,夏天北方河流水多,還可以挖掘運河來運糧,冬天水位降低,行船就會發生困難,東晉宜速戰速決,而前燕卻可用空間換時間。
但桓溫仍把主戰場放在了河南。
7月,桓溫抵達枋頭(河南浚縣東南),這地方離鄴城很近,小皇帝慕容暐大為恐懼,想逃回遼東——吳王慕容垂主動請纓,說我們打不贏再走不遲,慕容暐只好任慕容垂重掌兵權,全權負責對付桓溫。
慕容暐還派代表到前秦求援,承諾割讓虎牢關以西土地,作為酬勞。前秦派大將鄧羌帶著二萬援軍去前燕。
天救自救者,慕容垂率軍和桓溫死磕,晉軍傷亡慘重。晉軍因為糧食不夠,再加上前秦援軍即將到來,於是向南撤退。
前燕將士都說要追擊,慕容垂說不可,因為桓溫剛撤離戰場,一定會把最精銳的軍隊殿後,我們追擊,未必能勝利。我們先按兵不動,等過幾天桓溫一定慶幸我們沒有追擊,為了儘快回到東晉,他一定會日夜不停地強行軍南下,等他們計程車卒力氣消耗完,我們再攻擊。
慕容垂讓慕容德帶著精銳騎兵4000人在襄邑(河南睢縣)埋伏,他帶著騎兵8000人遙遙尾隨著東晉軍。
果然,恆溫在他認為安全之後,下令加快撤退速度。幾天後慕容垂說“溫可擊矣”,乃急追之。在襄邑東澗中,慕容垂和慕容德夾擊東晉軍,斬首3萬。
前秦的援軍在樵郡(安徽亳州)攔腰截擊,再破東晉軍,又殺了上萬人。桓溫的北伐軍幾乎全軍覆沒。
桓溫的三次北伐,都影響了中國歷史:
第一次北伐:前秦太子苻萇戰死,後來苻生才能做前秦皇帝,之後因為太殘暴被推翻,苻堅上位,這才有了和王猛的君臣相得,以及後來的淝水之戰。
第二次北伐:桓溫大敗姚襄,姚襄率部被迫往關中發展。姚萇投降了前秦,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淝水之戰後姚萇建立後秦,苻堅死在他手裡;
第三次北伐:間接造成了慕容垂功高震主,被迫逃離前燕投降了前秦;另外前燕賴賬,不願意割讓此前許諾的虎牢關以西土地,導致前燕和前秦大戰,前燕被滅國。
04被拖黃的皇帝夢
桓溫一直覺得自己的才智和威望,天下無人能及,陰蓄不臣之志,曾經摸著枕頭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桓溫本來想滅了前燕,自己得勝回朝後加九錫,接下來當皇帝,但是第三次北伐失敗,讓其威信大受影響。
371年,桓溫把皇帝司馬奕廢為東海王——這幾年東晉皇帝又換了好幾茬。
廢了司馬奕,誰來做皇帝呢?桓溫讓司馬昱當皇帝。司馬昱相當於司馬奕的爺爺,344年他就有機會當皇帝,這麼多年一直作為宗室的代表,周旋在各種權臣之間,現在也被桓溫拉下水了。
接著桓溫一不做二不休,又找了一些罪名,誅滅了殷、庾兩大豪族,朝野震撼。
372年,司馬昱去世,死前司馬昱本來立了遺囑要讓桓溫輔政,但是侍中王坦之見了詔書,當著司馬昱的面給撕了。
王坦之說,這天下,是宣帝司馬懿的天下、是元帝司馬睿的天下,不是您的天下,您不能讓誰想拿就拿走。於是司馬昱改了詔書,讓桓溫仿照諸葛亮的先例。
原本希望司馬昱能夠禪位給自己的桓溫大為失望。
373年2月,桓溫進京晉見信任皇帝司馬昌明,京中謠言紛紛,說桓溫這次來就是為了篡權,還會摟草打兔子,順手殺了謝安和王坦之,因為桓溫覺得自己百尺竿頭沒進一步完全是這倆小子作梗。
文武百官們都去晉見桓溫,王坦之冷汗直流,謝安從容就席,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謝安的意思是,您想逞威風去找前秦啊,在牆後面埋伏刀斧手幹啥?桓溫笑說,我不得不這樣,命令大家撤出,和謝安談笑風生很久。
3月,桓溫患病,暗示朝廷應該給他加九錫,屢次派人催促,王坦之拖來拖去,謝安詔書改來改去,刪了又改,改了又刪,推來敲去,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就是不給辦。他們知道,桓溫時間不多了。
桓溫的老弟桓衝問老哥怎麼處置謝安和王坦之,桓溫說:“渠等不為汝所處分。” 意思是,自己活著,謝安和王坦之就不敢亂說亂動;自己死了,兩人肯定不會聽桓衝的。但是如果把王謝二人殺了,對接班的桓衝也沒啥好處——桓溫就是這種性格,當年劉惔說他沒有必勝把握絕不下注,沒有孤注一擲的膽量,好事不做到底,壞事沒做到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