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濟州運河印象

    嬰幼兒在6-8個月時出現分離焦慮,到1歲半時達到高峰。這看起來是寶寶的倒退,實際上這是寶寶成熟的表現。小月齡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沒什麼特別的反應也不會想念,但是寶寶到了6、7月齡時,逐漸理解了客體永存的概念,明白了看不到媽媽,但是媽媽依然在那裡,這就意味著寶寶會想念媽媽。然而寶寶又沒有理解複雜的時間概念,不知道媽媽何時會回來,所以這些又會加重寶寶的焦慮。

    所以,媽媽可以做好這三步,和寶寶一起應對分離焦慮。

    第一步:給出一段準備期,從短暫的分離開始

    如果媽媽和寶寶還沒有玩兒過捉迷藏、掀手帕等遊戲,就請先透過這些遊戲幫助寶寶獲得客體永存的概念。

    如果媽媽已經在家和寶寶玩兒過捉迷藏的遊戲,那麼可以在重回職場前1-2周開始同寶寶短暫分離。將每次分離的時間限定在1小時左右,在寶寶適應外出時間後,可每次延長15分鐘,逐漸將一次離開的時間調整到和上班時長一致。

    第二布:建立分離儀式,千萬不要不辭而別

    很多老人都會建議媽媽偷偷離開,甚至會故意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後用眼神示意媽媽走掉,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會加重寶寶的恐慌,因為他們不知道何時媽媽會突然離開,以至於更加粘媽媽,並且和媽媽在一起時也不能安心地相處,始終處於焦慮和應激狀態,對寶寶的身心都是極為不利的。

    正確的做法是:提前10分鐘和寶寶擁抱告別,充滿愛意地告訴他媽媽會很快回來。可以具體說“睡一覺後媽媽就回來了”或者“吃完水果,媽媽就回來了”。不要認為寶寶聽不懂而不說, 0-3歲的寶寶大腦飛速發展,某時某刻,火光電閃,寶寶就明白了。

    可以用“待會兒見,寶貝”作為結語,媽媽可以每天重複同樣的做法,讓寶寶逐漸明白“走”和“回來”是相關的動作,“離開”和“回來”是聯絡在一起的。

    媽媽做完告別後,帶著笑容果斷關門,一定要帶著笑容哦,寶寶首先透過表情體驗成人的感情,不要用苦澀的面容讓寶寶把離別當成一種痛。

    第三步:回家後做強化

    媽媽重新回到家後,高興地說“媽媽回來啦!”一定要抱抱寶寶。讓寶寶感到媽媽是信守承諾的。用“回來”這個特定的字眼和擁抱這一溫情的動作強化寶寶對出門後還會回來這一關係的認知。

  • 2 # YoKID育兒寶典

    小易剛進入幼兒園,每次送她都是一次折磨:孩子哭鬧不肯去,到了之後不讓媽媽走,孩子哭,家長也心如刀絞,眼含熱淚一步三回首,走出去好遠好像還能聽到孩子的哭聲。本來以為可能時間長了孩子就適應了。可是孩子仍舊是討厭去幼兒園,甚至有時候家裡老人心疼孩子,直接就不去幼兒園了,去幼兒園就變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父母、家庭和熟悉的環境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具體行為包括:哭鬧、沉悶、煩躁、愛發火,有的甚至老生病(感冒、發燒、咳嗽等)。孩子會整日纏住父母,不斷要父母注意自己,經常擔心父母離開自己,不願上幼兒園,到了之後也會哭鬧,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應對分離焦慮呢?

    分開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明白他的心情。“寶貝,你是不是不想媽媽離開你呀?媽媽也不想離開寶貝,但是寶貝得上學,媽媽得上班。”

    告訴孩子你什麼時候來接他(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時間)。當家長要離開時,告訴孩子,自己幾點會去接他,並要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媽晚一點就會來接你,你要乖乖聽話哦!”不要什麼都不說就離孩子而去或者偷偷離開,孩子會惶恐不安,感覺被拋棄了。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等你吃完第三頓飯的時候媽媽就來接你,好嗎?”

  • 3 # 十月呵護

    在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對人進行區分,並開始對他的父母和照顧者形成強烈的情感依戀。這時其實就是他開始解物體永久性的開始:當他的母親離開房間時,他知道她離開了,並且想知道她什麼時候回來。

    事實上,寶寶關於離開的悲傷是一個積極的跡象:“這表明一個孩子與父母有聯絡。最終,這種強烈的安全感將幫助寶寶學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幼兒。

    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呢?

    1.首先就是相關練習

    為了減少分離的衝擊,跟寶寶玩捉迷藏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加強即使看不到你,你也會回來的觀點。你也可以在出差回來時給寶寶送玩具娃娃,然後與你的孩子重新團聚。

    2.熟悉陌生環境

    如果你把寶寶帶到託兒所或去看奶奶的時候,花點時間讓他和周圍環境進行交流。比如到了託兒所時,先讓寶寶和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起玩一會兒。這樣他對陌生環境更加熟悉,家長也更容易離開了。

    3.再見儀式

    偷偷溜走的方式可能只會削弱孩子的安全感。相反,創造一個再見儀式,將撫慰寶寶和你自己。

    4.允許在你離開時,寶寶大喊大叫

    這是正常的,健康的表現。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感情是一個重要的情感基礎。給你的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告訴他你愛他,並把他交給照顧者。很快,他會停止哭泣,你也會停止感到內疚。

    5.快樂的團聚儀式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忽視分離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團聚。快樂的團聚儀式對於加強親子關係和保持分離焦慮至關重要。下次你回到孩子身邊時,請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如果她正在玩玩具,可以跟他一起玩。這種快樂的回報方式會提醒你的孩子,無論媽媽和爸爸離開時有多悲傷,他們回來時總是很美妙。

    6. 建立快速的再見儀式

    不要在離開時表現的難捨難分,一步三回頭,這樣並不利於克服寶寶的分離焦慮,甚至會使寶寶的分離焦慮症更加嚴重。做完再見儀式,快速離開的效果可能更好。

  • 4 # 鳩茲心語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分離焦慮實際上是孩子心理的一個正常反應,一般來說孩子上幼兒園會在一週左右度過適應期,但也有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學習的,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實際上很多人只是意識到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而未意識到分離焦慮背後的原因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現實因素的制約。今天有很多年輕的父母把孩子出生後的照料託付給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退休後覺得孤單寂寞,也要求主動要求承擔照料孫子女的責任。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父母對孩子的照料對於孩子成長最有利,否則會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師,這是上天賦予父母的權利,更是一份責任。孩子出生後建立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就是親子關係,尤其是與母親的依戀關係。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實驗已經告訴我們,親子關係對於孩子成長有多重要。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一個恆河猴的實驗: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絨布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因為,嬰猴能從“絨布媽媽”那裡得到更多的溫暖,心理上更有安全感。

    所以,實驗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父母的依戀。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本質是信任,就是孩子建立了一種對父母信任的親子關係。如果孩子的第一個社會關係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想象他將來建立的社會關係會是怎麼樣的。父母對孩子精心照料、日常的相處,既是賦予父母的責任,更是帶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安全的依戀關係建立是孩子將來形成更為複雜社會關係的心理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出生後由父母照料是天經地義,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當前有很多父母因種種原因,把很小孩子的照料託付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更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主動要求承擔這個責任。事實上,這是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行為。因為這對孩子成長付出的代價,將來用再多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沒有辦法挽回的。

    所以,分離焦慮本質上是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因為減少或減弱孩子的分離焦慮,關鍵是建立信任的親子關係!

  • 5 # 魏魏是幼師啊

    是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麼?還是媽媽要上班了?分離焦慮是孩子獨立接觸社會環境的第一步,主要是要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如果是上幼兒園的話,一般一週左右會自然度過,家長不要過於焦慮,老師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也可以透過擁抱來緩解。平時可以給孩子隨手拿一些孩子常玩的玩具,孩子有個熟悉的東西在身邊就會有一些安全感。

  • 6 # KIKI談育兒

    如果你孩子是馬上上幼兒園你提出這樣的問題的話。其實不用擔心,家長和孩子的分離焦慮症都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時候孩子比你想象中還要聰明,他會把依賴感情依附於一個他觀察後或者第一個接觸他的老師身上。他會時時刻刻觀察老師的行為,如果老師不注意他,他會用哭或者其他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從而達到自身的情感依賴。

    第二天送去幼兒園正常的把孩子交給老師不要不放心,你走後孩子自然又會把情感依賴於老師。私下和老師多溝通,會很快的過渡好分離焦慮期。

  • 7 # 小趙的果園

    分離焦慮就是孩子沒有一定的安全感,我家寶寶上託兒所,就每天起床會問,今天去託兒所嗎?你會不會早點來接我?小朋友欺負我怎麼辦?就是各種問題,這表明孩子是缺乏踏實感,就是覺著在父母身邊最安全。

  • 8 # 甜甜的小芒果

    首先分離時應該耐心告訴寶寶分離原因。有可能寶寶剛開始時候聽不明白,家長們要耐心解釋。就拿分開寶寶去工作的事來說:家長們可告訴寶寶們工作重要性,從寶寶的角度分析不工作就會沒有漂亮的衣服穿,沒有玩具玩。並再叮囑只是去工作,是更愛寶寶,而不是不愛寶寶。其次分離返回後記得擁抱寶寶,並告訴寶寶:看吧,是不是馬上就會回來了。再次強調工作是暫時分離,並不是不愛寶寶等問題,多次反覆耐心講解。要知道在寶寶眼中,分離對他來說也對家長的一份深愛,他那小小內心開始對分離也是有了離愁味,也是會牽掛著家長們。在慢慢培養起安全感後,寶寶分離焦慮症就會得到很好的緩解。不斷的重複讓寶寶明白,爸爸媽媽的分離只是暫時的,並不是因為不愛寶寶。而是為了寶寶未來更好的生活,相信久而久之,寶寶也會理解家長良苦用心,學會不哭不鬧坦然面對家長短暫分離。

  • 9 # 木槿心理

    1.先緩和性的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分離的準備。比如說:孩子過一段時間,爸爸媽媽要去幹什麼。

    2.讓孩子處於“優勢地位”,需要孩子的幫助。比如說“孩子你幫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我們去哪,帶些什麼好啊?”

    3.與孩子分離前,和孩子真誠交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去幹什麼”。不是簡單的騙孩子“爸爸媽媽去給你掙錢,去給你買東西”

    4.引導孩子認同你離開所做之事,比如你去醫院上班,可以告訴孩子“有好多小朋友,在醫院身體不舒服,他們像懶洋洋生病,需要包包大人的幫助一樣,我現在需要做包包大人,我治療好他們,就回來陪你了,你給爸爸媽媽加加油,好不好。讓我可以治療好他們”(儘量能形象生動的引起孩子的認同感,可以用動畫片中的人物,孩子認同的價值觀)

    5.提前告訴孩子離開後的緩衝方法。比如說:爸爸媽媽去哪,你每天什麼時候和我打電話呀?我們選擇影片可以嗎?

    希望可以幫到你[玫瑰]根據孩子年齡、性別和在家的狀態,提前和孩子溝通,簡單理解:

    1.有分開的準備。

    2.如果分開,你可不可以幫我(幫助別人的人都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

    3.真的分開時,我們可以做些什?(引導孩子想象一些,令TA快樂愉悅的畫面,比如和TA互相郵寄東西等)

  • 10 # 二級心理諮詢師高莪

    分離焦慮既然病因並不是很清楚,雖然有遺傳方面的一些因素,另外就是這個孩子本身的一些器質性的,就是他本身的一種性格特徵。可以從行為上來進行一些調整,比如說就是培養這個孩子的一種自信心,包括給他創造很多的環境,比如很多孩子可能就是基本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跟親人相處,我們應該去創造環境他跟其他的小朋友、陌生人相處的這種機會,脫離一個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就過於地焦慮、緊張給他很多這種機會去鍛鍊去改善自己的這個羞赧的這種性格特徵讓他更好地自信。這方面的面就可以去做一些改善了這個不是說一蹴而就的肯定是需要家長,付出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血才能去改善的。

  • 11 # 夏夏小蝦米

    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是因為幼兒園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這個環境裡的人和物品所有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不熟悉的,孩子會產生不安感和害怕。所以要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爸爸媽媽平時在家裡就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愛的環境,尤其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情要信守承若,以此取得孩子的信任感,同時有愛的家庭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安全感,這也是有些孩子很少有分離焦慮的原因。

    二,家長可以帶孩子提前熟悉環境。比如孩子下週一入園,則可以在本週三下午放學後在老師帶領下讓孩子跟爸爸媽媽一起參觀自己的教室。老師可能會跟孩子做一些小遊戲或是小手工以此來跟孩子進行連結,如果孩子願意爸爸媽媽可以在外面等待,但是一定要跟孩子提前說好(如果孩子不願意,爸爸媽媽可以陪同)。在週四的上午則可以讓孩子進入班級跟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班級肯定會有專門的安撫老師陪伴他,如果他能在班級裡交到新朋友則又是一種連結,同時爸爸媽媽在外面等待,當然還是要提前約定好。在週五的上午可以再讓孩子進入班級進行第三次連結。

    三,跟孩子講上幼兒園的故事。透過這三次連結,相信孩子已經比較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班級老師。這時候家長可以透過故事的形式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小朋友的任務就是要上幼兒園,爸爸媽媽會跟之前一樣跟寶寶約定好什麼時候來接寶寶就一定會來,寶寶不用擔心。

    五,提前跟孩子強調規則。幼兒園是集體生活,所以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集體規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比較自我,所以提前跟他講解規則,他會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最後想要強調的是如果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一進入幼兒園就大哭大鬧不願意離開家長,這時候家長最好不要以我就去上個廁所之類的隱瞞孩子然後馬上逃離,這樣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的分離焦慮或長或短,家長都不要過於擔憂,家長的心情也會影響到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就好。

  • 12 # 陝西人在武功

    分離焦慮一般始於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和說話、走路一樣,分離焦慮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但不同的寶寶表現的程度不同。出現的原因不是寶寶太依賴媽媽,而是媽媽給了TA很多的安全感。假如寶寶和爸爸或奶奶相處得時間長,也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

    雖然這是正常行為,但很難做到寸步不離地守在寶寶旁邊。所以,就讓呱呱來給你提幾點建議吧。如果你依然待在家裡,只是去上個廁所或者做飯。可以時不時地大聲問候下寶寶,TA可能會將聲音與你的形象聯絡起來,從而緩解分離焦慮。每次分離,你可以給寶寶一個安撫巾或者安撫玩偶,甚至是其他能撫慰TA的小物品。每次回來,再給TA一個燦爛笑容,讓TA知道分離不是壞事情,減少對分離的恐懼。

    如果你要出門,記得要和寶寶有正式的告別儀式,出門前明確告訴寶寶:你要去幹什麼,去多長時間,幾點回來。不要擔心寶寶太小,什麼都聽不懂,TA其實聰明著。這樣長期堅持下去,能幫助寶寶對父母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 13 # 最愛學習的寶媽

    1.每天出門時候告訴寶寶媽媽走了,擁抱她,告訴她我還要回來。

    2.每次回來之後親親她,告訴她我回來啦!

    3.很早就開始這樣做,寶寶就會比較順利地度過分離焦慮期。

  • 14 # 沙子0728

    父母和孩子一起融入新的環境,並教會孩子與新的環境中的小朋友交流,做自我介紹。“我叫XXX,認識你很高興,我想和你做朋友”。另外和你孩子與新的環境中的人進行一個適合孩子的遊戲,讓孩子體驗到和別人也會很快樂,這樣孩子就沒有那麼焦慮了。但願我能幫到你。

  • 15 # 可愛的嚶嚶醬

    說起“分離焦慮”,相信每一個媽媽都不會感到陌生。許多從坐月子期間就開始請保姆的媽媽,“偷閒”離開小寶寶一會兒,就會遭遇分離焦慮;而產假結束剛剛上班時,更是媽媽和寶寶雙方產生“分離焦慮”的難忘經歷。

    而每逢幼兒園的開學季,那些新入園的“小蘿蔔頭”撕心裂肺大哭的場面,簡直是“常規”慣例。許多父母“過來人”會安慰第一次遭遇分離焦慮的新手爸爸媽媽,“沒關係,寶寶長大了慢慢就會習慣了。”真的是這樣嗎?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通俗地講就是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每一個小寶寶在嬰幼兒時期一般都會與某個親人建立非常親密的情感聯絡,當不得不分離時,小寶寶就會感到傷心和痛苦,這是小寶寶拒絕分離的一種表現。

    實際上,咱們人類自出生起就會具備一些基本的情緒,比如愉快、興奮、緊張、恐懼、焦慮等。

    許多媽媽都會發現,當寶寶6個月齡左右或更早時,只要自己從寶寶視線中消失一會兒,寶寶就會不安甚至哭鬧起來。這其實就是寶寶在表達自己的焦慮,急切呼喚媽媽來到自己身邊。

    當產假結束,媽媽重回職場後,每天上班出門會成為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或者說是一場眼淚橫飛、傷心欲絕的離別。許多寶寶都會大聲哭喊“媽媽不要走”,眼疾手快的寶寶還會抱住媽媽的腿不放,彷彿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一樣。

    分離焦慮需要重視嗎?

    情緒對咱們人體的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嚴重的,范進中舉的例子幾乎人盡皆知。因此,焦慮的寶寶的影響不容忽視。嚴重的焦慮會引起寶寶產生一系列生理上的應激反應,比如寶寶會出現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症狀。

    而長時間焦慮會更容易使寶寶抵抗力有所減弱。許多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寶寶經常出現感冒、發燒、肚子疼等情況,就是一種應激反應。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得到及時引導和改善,寶寶就可能發展為一種情緒障礙,即分離性焦慮障礙,難以適應幼兒園乃至學校生活,影響健康成長。

    如何預防和克服分離焦慮?

    其一,給寶寶“正確”的安全感。咱們中國人習慣了寶寶由媽媽帶大,大多數媽媽可以說是寶寶的全部世界。這樣的寶寶非常依賴媽媽,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

    而有些父母即便重視陪伴孩子,但是陪伴如果只是身體的,不能陪著寶寶一起做遊戲,玩玩具的話,寶寶就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不被重視。這樣的寶寶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和交往自信,更難以適應新環境,從而產生分離焦慮。

    現代父母應該建立正確的教養觀念,父母雙方都要擔負起陪伴寶寶的責任。這樣,寶寶不會只對某一個產生非常嚴重的依賴性,也不會因為某一方暫時離開就無比焦慮。

    其二,學會與寶寶“明確”告別。不要以為寶寶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如果父母的一方要出門,要鄭重其事地告訴寶寶自己要出去,去做什麼,大概多久會回來,同時,要告訴寶寶自己出去的時候,誰會在家陪伴和照顧寶寶。

    這樣,讓寶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知道你還會回來,而且自己不是一個人。也許告別時寶寶還會有些害怕,家長要安慰和鼓勵寶寶,而不要突然離開,因為這隻會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 16 # 遙可遇

    跟孩子約定時間,最好拿出鐘錶

  • 17 # 雅奕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情感發展階段,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可能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但大多數表現是哭鬧、耍賴、抱著不肯鬆手等行為,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寶寶一歲左右,期間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媽媽的陪伴下度過,我們家寶寶那段時間就是這樣,媽媽離開一會兒甚至短暫的上洗手間,便會感到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而哭鬧不止。現在2歲了,分離焦慮的情況緩解了不少,也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

    01 儘可能的多陪伴,少分離

    緩解分離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分離或者減少分離,條件允許的話,建議三歲之前寶寶都跟著父母,特別是媽媽常陪伴在寶寶身邊,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性格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良好的影響。我們家寶寶一直都留在身邊,做父母的也很享受見證寶寶健康成長的時光。

    02 逐漸適應與媽媽的分離

    時刻陪伴在寶寶身邊完全限制了個人的行動,全職媽媽帶娃很辛苦,偶爾也需要放鬆一下,解決不了分離焦慮會讓媽媽很心累,爸爸、爺爺奶奶都可以代替媽媽照顧寶寶,參與到媽媽逗寶寶玩耍的活動中,吸引注意力,然後媽媽嘗試著離開,讓寶寶熟悉除媽媽之外的其他陪伴者,慢慢適應媽媽不在的環境之後,可以適當的延長不在寶寶身邊的時間。我們現在把寶寶交給爺爺奶奶,都能抽出看一場電影的時間了。03 分離不要難捨難分

    有時間媽媽需要外出辦事,臨時要離開,寶寶面對媽媽突然的離開會哭鬧不止,媽媽不能於心不忍,出門又折回來安撫,表現得難捨難分,這樣會讓寶寶潛意識裡覺得哭鬧就能夠阻止媽媽離開,再要離開時寶寶會哭鬧聲越大,應該給寶寶說好要離開做道別之後果斷轉身,不拖泥帶水。

    04 儘早培養寶寶獨處的能力

    給寶寶獨處的空間,有時候寶寶玩一個玩具或者看繪本特別專注,旁若無人,媽媽不要去打擾,甚至可以偷偷溜出到門外盯著寶寶,確保寶寶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自己玩耍,我們家寶寶就經常自己在房間玩磁力片,很投入,我和他媽媽在客廳盯著他,當然,我們房子裡桌子角,插座孔都做好了安全措施。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動作習慣都不是一時半會養成的,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也需要平時父母教導和培養的積累,給寶寶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寶寶一定會健康茁壯的成長 。

  • 18 # 人和萬事成

    分離焦慮很可能是你的孩子沒有分離過,沒有體驗過分離之苦,分離的憂傷,分離的痛苦,所以才焦慮,一般的孩子為了生存分離慣了,習慣成自然了,變得獨立自信堅強了。

  • 19 # 青蛙的呱呱

    我小女兒現在兩歲了,以前跟著媽媽睡,後來跟著奶奶睡,最近跟我睡了幾個晚上,現在又想讓她跟著奶奶睡,但是小孩每到晚上就哭著跟我睡,為了讓他跟著奶奶睡,我就把她平時在地上玩的玩具墊子放在奶奶的房間裡,這兩天一到晚上就放下來,讓她在上面玩,她奶奶就在床上陪她說過,她玩著玩著就玩著玩著就累了,就想睡覺,然後抱著她說會話,說她平時怕的老鼠來啦,她就躲進懷裡,一會就睡了,多幾次就跟奶奶熟了,

  • 20 # 軒恩朱子

    首先一定不要硬生生的告知他,要抱著他柔軟的跟孩子說,分開是暫時的,很快就會回來的,適當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讓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適應一段時間就會習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電影改變了你的三觀,對你的人生造成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