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花布雨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趙國是山東六國抵禦秦國東出的屏障,諸侯列國是在趙國的保護之下才沒有被秦國滅國的正是因為這個想法,許多人都認為在秦、趙之間那場賭上國運的大決戰——長平之戰中,包括齊國在內的諸侯都應支援趙國,沒有這麼做的都是目光短淺,看不清局勢。若真是如此,當時六國君主,加上無數名臣名將,難道都看不出來嗎?齊國不救趙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雖然生活在21世紀的我無法真正理解當時齊國的想法,但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應該有以下三點:

    一、趙國並非齊國的保護傘,反而屢次攻打齊國

    戰國中期的齊國本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還曾經夥同魏、韓打進過秦國的函谷關。後來齊國滅宋,引來樂毅聯合五國伐齊,齊閔王國破身死,雖然最終在田單等齊國軍民的努力下,齊國國祚得以延續,但從此一蹶不振,淪為弱國。而在樂毅破齊之戰中,趙國也參與其中,而且出力很大,趙國名將廉頗的成名之戰就是在此次戰役中攻打齊國陽晉之戰。

    田單復齊後,齊國衰弱,但諸侯鮮有趁虛而入者,除了 趙國。公元前280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攻齊,奪取齊國麥秋,有意思的是,後來長平之戰的趙軍主將趙括,就是在這一戰成名的,若我是齊國,看到趙軍,看到趙括,我也不救。再之後,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攻齊,奪取昌城、高堂。公元前271年,趙相藺相如率軍攻齊,攻至齊國的平邑後撤軍。可見,趙國非但沒有保護齊國,反而屢屢攻伐齊國,比秦國更甚。

    二、秦國的“遠交近攻”之策

    秦國自范雎入秦以後,便開始施行遠交近攻的國策,而齊國正是秦國“遠交”的物件。在齊襄王死後,主政君王后,以及再後來的奸臣後勝,都十分珍視與秦國的關係,“事秦謹”,因此,齊國不願意因為趙國,再次與秦國撕破臉。

    三、趙國主動議和,被秦國利用

    在秦趙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曾派遣使者鄭朱主動向秦國求和,秦國用最隆重的禮節接待了鄭朱,並向列國大肆宣傳,秦、趙已經議和罷兵。諸侯們聽到秦、趙議和,認為長平已無戰事,也都放棄了援助趙國的打算,無論之前齊國是否動過援助趙國的打算,此時也不會再幫助趙國了。

    總之,長平之戰,秦、趙鏖兵三年,齊國堅持不救趙國,甚至不願借糧給趙國,主要原因是在齊國眼裡,趙國並非保護齊國的屏障,反而是屢屢伐齊的惡鄰,在這樣深的積怨之下,秦國略施小計,齊國便放棄了救趙的想法。

  • 2 # Crazy灬歷史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考慮,齊國都不會救齊國,也不該救齊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圍魏救趙,趙不知感恩

    馬陵戰爭和桂陵之戰的時候,趙國被魏國打的差點要亡國了,最後是齊國圍魏救趙,齊國勞民傷財幫助了趙國,可是趙國最後卻忘恩負義卻數度攻齊,五國破齊後,趙燕仍然繼續攻打齊國,齊王建的爺爺齊湣王在戰爭中被殺,齊國全國被洗劫,他爹潛逃流落民間受盡苦難。這些仇恨加起來,換做任何人都不會去救趙。

    長平之戰的起因

    秦國在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切斷,於是韓桓惠王讓上黨郡的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息兵,可是馮亭不願意,就和百姓謀劃後把上黨郡獻給趙國,中間趙國經過一系列商議最後決定接受了上黨郡,由此引起秦國不滿,歲派兵攻趙,說這個的原因就是想說,你趙國拿了好處,招引秦國來打你,你卻要別人出錢出力,幫你保護你得來的東西,怎麼可能?所以齊國更不會救趙。

    家門口的威脅

    如果齊國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奪回了上黨郡,那趙國的勢力範圍就會進一步擴大,成為中原第一大國了,比之齊國,絕對的壓倒性優勢。而趙國打敗秦國就沒有了西邊的憂患,在回過頭來攻打齊國,恐怕齊國會滅國。

  • 3 #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長平之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根據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60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略性大決戰。在長平之戰中,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可謂苦苦支撐。在被秦國擊敗之前,趙國曾經向齊國求援。彼時,韓國和魏國已經衰落,燕國實力弱小,而楚國則距離相對較遠,所以,齊國成為趙國尋求支援的主要物件。不過,對於趙國的求援,齊國選擇了坐視不理。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一、齊國原是戰國中期的強國

    首先,在很多人看來,齊國沒有救援趙國,是缺乏長遠眼光的體現。誠然,趙國一旦被秦國重創,也即輸掉長平之戰的話,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不可阻擋。由此,在趙國被秦國消滅後,齊國顯然也無法獨善其身。唇亡齒寒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但是,從齊國的角度來看,確實有充分不救援趙國的理由。特別是趙國做得兩件事情,更是讓齊國非常痛恨趙國。一方面,就齊國來說,原本是戰國中期的強國。在齊國巔峰時期,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也即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不過,樂毅領軍的五國伐齊,讓齊國迅速從巔峰跌落。

    二、樂毅領軍的五國伐齊,讓齊國受到重創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由此,在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中,趙國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樂毅出兵前參與謀劃,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更是親自出兵攻打齊國。在秦國、韓國、魏國這三國都退兵後,趙國依然與燕國繼續攻打齊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導致齊國衰落的五國伐齊中,趙國可謂出了不少力,這無疑讓齊國上下記在了心中,久久難以忘記。

    三、五國伐齊後,趙國連續攻齊

    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休養生息,以此恢復國力。不過,在齊國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卻不斷進攻齊國,導致齊國始終無法恢復鼎盛時期的國力。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也即在五國伐齊之後,廉頗、藺相如親自率軍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城池。除了廉頗、藺相如之外,趙國君主趙惠文王還派遣燕周率軍攻打齊國。使齊國不斷在邊界上顧此失彼,疲於奔命,這樑子是越結越大。

    四、趙國攻佔了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趙惠文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趙國大將燕周率趙軍攻取了齊國的昌城(今冀州市西北)、高唐(今山東高唐東)二城。高唐乃齊國五都之一,地位與齊都臨淄相當。由此,趙國從齊國手中攻佔了五都之一的高唐,無疑給齊國帶來了重創。由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頻繁地攻打齊國,讓後者可謂記恨在心。因此,等到趙國苦苦支撐的時候,齊國自然選擇了坐視不理,也即拒絕支援趙國。總的來說,對於齊國和趙國來說,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戰國時期爆發了多次戰爭。在此背景下,長期處在下風的齊國,無疑是比較仇視趙國的,其在長平之戰時的態度,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但是由於歷史上的恩怨太多,齊趙兩國都相互極端仇視,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只要是能消滅對方,哪怕是杯毒酒,也會毫不猶豫吞下。

    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五國後,以齊絕秦使為藉口, 以王賁為將南下攻齊,齊軍驚慌失措,不敢與秦交戰。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齊王以不戰而降秦。秦軍攻佔齊都臨淄,齊亡。

  • 4 # 飛魚說史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秦趙長平之戰時,不止齊國見死不救,其餘的韓、魏、楚、燕也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韓國是秦趙長平之戰挑起者,因為韓國許給了秦國上黨郡,而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轉手卻把上黨送給了趙國,這就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

    但秦趙真打起來之後,韓國卻躲得遠遠的,因為兩個諸侯他誰都得罪不起,夾縫中求生存其實還真不容易,燕國和趙國是世仇,秦趙打完後,燕國立即對趙國踹了一腳,更別說此時會救趙國了。

    楚國倒是有救趙國的心,調兵遣將都準備好了,結果被秦國人一句話給嚇得不敢動了,這句話大意是,你要敢救,我打了趙國,就去打你,楚國真被秦國打怕了,於是也就放棄了救援趙國。

    魏國的態度則更讓人生氣了,因為它是想做個徹頭徹尾的牆頭草,只等戰爭快出結果的時候,才考慮戰隊問題,所以魏國的大軍,也變成了秦趙戰爭的觀眾。

    說完了,其餘幾個諸侯的態度,我們重點來說下,齊國為何會見死不救。

    這是因為齊國出了一個昏君,齊王田建,長平之戰爆發時,齊王田建剛剛即位幾年,不過他卻積極響應和配合了秦國的遠交近攻,無論中原打成了什麼樣,齊王田建就奉行四個字:不聞不問。

    從公元前264年齊王田建繼位,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齊國無條件向秦國投降,齊國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世外“,因為這四十餘年,齊國愣是沒參與諸侯國之間一次戰爭,並且秦國各個擊破山東諸侯時,田建還派使臣去秦國祝賀歡呼。

    我們言歸正傳,接著說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幾十萬士兵被白起圍困,送去長平的糧食,又被秦軍屢次截斷,趙國已經沒有糧食支撐此次大戰了,於是就向齊國借糧。

    但是,無論誰去勸說齊王都沒用,得到的就倆字:不借,此時的一位謀士(《戰國策》記載此人為蘇秦)還對齊王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田建還是倆字,不借。

    就這樣,齊國看著趙國被秦國碾壓,最終選擇了見死不救,說來也有意思,後來趙國龐煖組織的五國伐秦,齊國還是沒有參與,失敗後的龐煖,一氣之下率領趙兵就去攻打齊國,拿下了其過好幾座城池以洩憤,不過即使如此,田建依然沒有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飛魚說: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看似只是兩個諸侯國的戰爭,其實意義遠遠不止如此,因為經此一役,戰國的局勢由秦趙爭雄變成了秦國一家獨強,趙國失去幾十萬青壯年,元氣大傷。

    山東諸侯在長平之戰時,對趙國見死不救,其實也說明了,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正確性,山東六國的不能同心抗秦,面對強秦打擊,爭相割讓土地以求自保,正是秦能逐個滅亡六國的基礎。

  • 5 # 白衣小太爺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在長平之戰中,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可謂苦苦支撐。在被秦國擊敗之前,趙國曾經向齊國求援。彼時,韓國和魏國已經衰落,燕國實力弱小,而楚國則距離相對較遠,所以,齊國成為趙國尋求支援的主要物件。不過,對於趙國的求援,齊國選擇了坐視不理。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首先,在很多人看來,齊國沒有救援趙國,是缺乏長遠眼光的體現。誠然,趙國一旦被秦國重創,也即輸掉長平之戰的話,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不可阻擋。由此,在趙國被秦國消滅後,齊國顯然也無法獨善其身。不過,從齊國的角度來看,確實有充分不救援趙國的理由。特別是趙國做得兩件事情,更是讓齊國非常痛恨趙國。一方面,就齊國來說,原本是戰國中期的齊國。在齊國巔峰時期,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也即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不過,樂毅領軍的五國伐齊,讓齊國迅速從巔峰跌落。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由此,在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中,趙國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樂毅出兵前參與謀劃,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更是親自出兵攻打齊國。在秦國、韓國、魏國這三國都退兵後,趙國依然與燕國繼續攻打齊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導致齊國衰落的五國伐齊中,趙國可謂出了不少力,這無疑讓齊國上下記在了心中,久久難以忘記。

    另一方面,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休養生息,以此恢復國力。不過,在齊國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卻不斷進攻齊國,導致齊國始終無法恢復鼎盛時期的國力。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也即在五國伐齊之後,廉頗、藺相如親自率軍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城池。除了廉頗、藺相如之外,趙國君主趙惠文王還派遣燕周率軍攻打齊國。

    最後,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趙惠文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趙國大將燕周率趙軍攻取了齊國的昌城(今冀州市西北)、高唐(今山東高唐東)二城。高唐乃齊國五都之一,地位與齊都臨淄相當。由此,趙國從齊國手中攻佔了五都之一的高唐,無疑給齊國帶來了重創。因此,在長平之戰前,趙國頻繁地攻打齊國,讓後者可謂記恨在心。因此,等到趙國苦苦支撐的時候,齊國自然選擇了坐視不理,也即拒絕支援趙國。總的來說,對於齊國和趙國來說,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戰國時期爆發了多次戰爭。在此背景下,長期處在下風的齊國,無疑是比較仇視趙國的,其在長平之戰時的態度,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

  • 6 # 朝史暮想

    朝思暮想:

    齊國為何不救?

    說實話,到長平之戰的時候,說齊國是大國已經很勉強了。

    從五國伐齊之戰後,齊國從當初吞併魯國的超一流國家,淪落為戰國的二流國家。齊國最慘的時候,君王被殺,國土只餘兩郡,幾乎滅國。

    這種仇恨自然不是能夠輕易化解的。所以參與伐齊的五國(秦,趙,魏,韓,燕)是被齊國恨得牙癢癢的。而楚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戰,卻在後期趁火打劫,同樣被齊國記恨。

    而自從范雎入侵,秦國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交的物件主要就是燕國和齊國。這是一套組合外交攻勢,並且非常成功。戰國後期,燕國幾乎成了秦國的小跟班,而齊國被秦國捧得沾沾自得,坐視五國被滅。

    長平之戰,趙國換將之前,曾經派使求助各國。當時秦國玩了一個把戲,把趙國派來秦國嘗試議和的事情,透過外交包裝,製造出了議和成功的假象。此舉,迷惑了其他五國。

    所以,齊國不救趙國:

    其一,齊國與趙國有舊怨,心理上有幸災樂禍的成分。

    其二,齊國實力大減,不敢輕易出手。

    其三,齊國和秦國關係相較其他與秦國國境接壤的國家,關係比較和諧。

    其四,秦國的外交迷惑,手腕非常高超,迷惑了齊國。

    其五,個人猜測,趙國向齊國求援,價碼未談妥。

  • 7 # 君馨看世界

    救與不救主要要看利益。

    長平之戰時,齊王建君臣認為的齊國最高利益是不參與諸侯混戰,靜觀其變。適時齊國軍事力量也非常薄弱(反正自齊泯王之後齊國已經弱的不成樣子)。沒有爭霸的野心與眼界,故只能見死不救以求自保。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舉國之力參與。下次寫。。。

  • 8 # 漢家二郎

    根據《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和趙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發生的戰爭。而在長平之戰中,趙軍面對擁有強大後勤的秦國,可謂是苦苦支撐。被秦國擊敗之前,趙國曾經向齊國求援。當時的韓國和魏國已經在強秦的連續打擊下衰落,而燕國實力較弱,楚國則遠水不解近渴,所以趙國把唯一的求助希望放在齊國方面。可是對於趙國的求援,齊國竟然選擇了坐視不理。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而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在很多人看來,當時齊國沒有救援瀕臨潰敗的趙國,是缺乏戰略眼光的體現。趙國一旦被秦國擊敗,而長平之戰中輸掉的話,將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再也無人可擋。而趙國被秦國消滅後,齊國必然也無法獨善其身。不過,從齊國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不救援趙國的理由。特別是趙國做得兩件事情,更是讓齊國非常痛恨趙國。就齊國來說,在齊國巔峰時期,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在戰國中期,特別是齊閔王在位時,齊國的疆域達到了巔峰,除了山東省一帶,齊國的疆域還擴大到今河北省、河南省、江蘇省、安徽省一帶。對於這一時期的齊國,已經和秦國平起平坐了,甚至齊閔王還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樂毅率領五國大軍討伐齊國,雖然經過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因此而元氣大傷。不過,更為關鍵的是,對於魏國、楚國、趙國這三個國家,還在戰國後期蠶食齊國的疆域。比如趙國來說,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伐齊,攻取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由此,在五國伐齊這一歷史事件中,趙國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樂毅出兵前參與謀劃,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更是親自出兵攻打齊國。在秦國、韓國、魏國這三國都退兵後,趙國依然與燕國繼續攻打齊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導致齊國衰落的五國伐齊中,趙國可謂出了不少力,這無疑讓齊國上下記在了心中,久久難以忘記。

    另一方面,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休養生息,以此恢復國力。不過,在齊國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卻不斷進攻齊國,導致齊國始終無法恢復鼎盛時期的國力。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也即在五國伐齊之後,廉頗、藺相如親自率軍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城池。除了廉頗、藺相如之外,趙國君主趙惠文王還派遣燕周率軍攻打齊國。

    在戰國末期,秦國在消滅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這五個諸侯國的時候,齊國一直沒有派兵救援其他五國,也即抱著一種“坐視不理”的態度。對此,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所以齊國才對其他五國“見死不救”。不過,在筆者看來,齊國這麼做的原因遠不止於此。

    首先,《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戰國中後期,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由此,在秦國消滅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遠交近攻”的策略被一直執行,促使秦國得以步步蠶食魏國、韓國、趙國這三晉的土地,乃至於最終剪滅六國,建立秦朝。而在“遠交近攻”之外,魏國、楚國、趙國的所作所為,也是齊國選擇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即便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依然向齊國進攻,繼續攻佔齊國的疆域。對此,趙國本來是內陸型的諸侯國,但是,透過對齊國疆域的蠶食,趙國在戰國後期都快打到大海邊了。同時,就魏國來說,魏安釐(xī)王在位期間,派兵攻打齊國,拿下了齊國五都之一的平陸。至於強大的楚國,在長平之戰後消滅了齊國旁邊的魯國,還攻佔了齊國在今山東省南部的疆域。由此,到了戰國後期,因為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大強國的蠶食,導致齊國的疆域不斷縮水。

    最後,非常明顯的是,在戰國後期,齊國自然對趙國、魏國、楚國等諸侯國十分不滿了。在此基礎上,秦國和趙國展開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自然遭到了齊國的拒絕,對於齊國的選擇,顯然不是一種目光長遠的表現,因為唇亡齒寒的厲害關係,在秦國消滅了山東五國後,齊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但是,從感情上來說,魏國、趙國、楚國對於齊國的兵戎相見,也是促使齊國在長平之戰乃至其餘五國一一被滅時不伸出援手的原因之一,換而言之,山東六國因為各自的利益瓜葛,始終無法齊心協力的對抗秦國,這是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的關鍵。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 9 # 南柯夢說

    提者要問的是不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不給,導致趙國被逼應戰,最終慘敗?

    其一、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成功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活躍的不是別人,正是縱橫家,因為只有戰爭才能凸顯出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而對於擁有吞併六國,雄踞於內之心的秦國就很好的堅持合縱連橫這一方針。

    在長平之戰前,秦國相國范雎就逢秦王的命令帶重金賄賂了各國的掌權人氏,尤其是齊王身邊的重臣,讓他在朝堂上左右齊王的意見,讓趙國得不到任何幫助。導致趙國糧食不足,趙將趙括迫於國內壓力,倉促應戰,導致趙軍大敗。

    其二、齊王報昔日五國伐齊之仇燕昭王二十八年,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激戰於濟西,打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時齊國緊剩莒、即墨二城。

    當年五國伐齊,齊國被打的僅剩兩座城市,君王也被殺,由堂堂東方大國到差點被滅亡。這樣的恥辱可不是那麼容易就忘掉的。如今昔日劊子手之一的秦、趙大戰,齊國更沒有理由去幫其中一方,甚至還很高興兩國最後兩敗俱傷,好有漁翁之利。

    其三、齊國君臣目光短淺,沒有重視秦國的危害

    齊王建根本沒有野心與魄力,作為齊國的大王,只想著享福。幻想著有其他幾國在前面,秦國在其有生之年也打不到齊國,在加上朝堂內奸臣當道,矇蔽事實。導致齊國沒有過於重視秦國的虎狼之心。只想著讓趙國去消耗秦國的國力,所以沒有出手幫助趙國,而齊王建也成了齊國最後的大王。

    春秋無義戰,一切都是利益在驅使。面對兩個大國的交戰。恐怕其他國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幫忙,而是壁上觀戰,企圖有漁翁之利。而且當時秦有王翦,趙有李牧。最終無論哪個打贏,對於齊國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所以對於趙國的請求,當然是拒絕的。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趙國外交失敗。

    長平之戰,並不是秦趙兩國蓄謀已久的大決戰,而是由於趙國奉行機會主義釀成的苦果。

    戰爭的起因說來簡單,是趙國摘了秦國的桃子。秦國好不容易才把韓國上黨郡變成了飛地,結果趙國半路接受了上黨郡郡守馮亭的獻地,使得秦軍丟了嘴邊的肉,秦國能忍?

    從趙國的事前商議來看,趙國看重的是“利”:“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可這世上哪有天上掉下的餡餅,趙國吃了肉,那就要承受秦國的怒火。

    趙國方面未必沒有考慮到秦國的軍事行動,但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那麼大的一場戰爭,趙國既沒有積累足夠維持一場傾盡國力的持久戰所需要的戰略物資,也沒有在群雄之間建立一個有利於趙國的外交體系,就是在國內,反對奪取上黨的人也有不少,即大敵當前時趙國內部都不統一。

    當然,秦國也沒料到仗會打成這樣,物資也沒準備,但秦國有拿得出手的外交,有統一的政治互信,有嚴密的組織體系,更容易營造有利局面,也更容易調動全國資源。

    秦國的外交手段,簡單來講就是范雎的“遠交近攻”,這是一個明確且清晰的長期戰略,相比之下,趙國的“利”趨行動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遠交近攻”戰略中,韓、魏要攻,齊、燕則要交,長平之戰爆發時,齊國正是秦國的盟國。而且長平之戰中秦軍的主帥長期是王齕,而不是白起(後面偷偷換的),聯絡鄢郢之戰這些大戰,列國難免會以為此戰只是秦國為了教訓趙國貪吃,而不是為了滅國。

    這裡的列國也包括趙國,因為戰事拖到了九月份,幾十萬大軍在秋收季節光吃糧不幹活,別說趙國撐不住,就是秦國也夠嗆。趙孝成王就是由此出發,嘗試與秦國議和,未果後向魏國求援,遭拒,再向齊國借糧,遭拒。

    站在其他五國的角度,秦趙,天下二強,打得兩敗俱傷豈不美哉,何必插手呢?而且趙國先與秦國媾和再求援的做法,成功在列國中樹立了隨時可能出賣盟友的形象,再加上秦國的威脅,列國想救也不敢救。

    如果以齊國視角來看,此時是齊王建在位,其母君王后也還在世,這對母子採取的策略都是收縮性,只不過君王后多少還要點齊國臉面,齊王建後面是跪舔秦國。在他們執政時,雖然有大臣主張借糧給趙國(說明出兵實在是危險之舉),但齊國還是覺得不摻和,讓秦趙死拼。

    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告終,後面邯鄲保衛戰,趙國的內部終於統一了,外交上多少有了起色,拉來了魏、楚聯軍,解了邯鄲之圍。趙國這會也明白齊國對秦國是死心塌地,沒去搬救兵,齊國也穩坐釣魚臺。

  • 11 # 甲乙丙丁戊

    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其一齊國已經在五國伐齊之戰差點被滅,即使復國後已是元氣大傷,沒有與秦國相抗衡的實力,更談不上什麼大國,也已經沒有實力援助趙國了。

    其二,齊國與趙國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五國伐齊有趙國的參與,雙方斷斷續續爆發衝突,特別是趙國趁齊國元氣大傷,不斷的攻打齊國,並佔領齊國大片土地,也加深了雙方的仇怨,所以趙國危難齊國不僅不會幫助反而樂見其成。

    其三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的成功實施,秦昭襄王採取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政策,遠交齊燕楚等國,重金收買齊國大臣,許諾齊國更多的好處,並集中精力攻取韓趙魏三晉之地,並與齊國的太后君王后實行的“事秦謹”的外交政策不謀而合,在這樣的政策下也就不會援助趙國了。

  • 12 # 南方鵬

    當時世界的老大老二大打出手,其他三四五六七如果貿然加入,是本大利小的事,不符合國家利益,只有在大勢明朗,強弱分曉時行事才穩妥。後人痛惜其他六國坐觀秦國獨大,是基於一種上帝視角,知道秦滅六國的結果而反推出的論調,以當時最強二個國家過招,旁人躲之唯恐不及,哪有主動插手的道理,何況,齊國當時的國策也以聯秦自保為主旨,很少摻和六國爭戰了。

    但齊趙之前的關係並不好,在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內亂,齊國出兵差點滅亡燕國,燕昭王上位後引發五國攻齊之役,五國聯軍在樂毅的帶領下,把齊國打殘,齊國只剩莒和即墨二城。對齊國進攻最狠的,除了燕國軍隊,就是趙國軍隊,所以,齊國的險些滅亡有趙國的功勞。再者,秦國在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驅使下,長期拉攏結好齊國,狂攻三晉,於情於理,哪怕從當時天下大勢來看,齊國都沒有出兵助趙的必要。有人以唇亡齒寒勸喻齊王建,也有點虛,趙國強大對齊國才是緊急威脅,秦國強大離威脅到齊國還遠著呢,基於這種心理,齊王自始至終沒有出兵和借糧給趙國。

  • 13 #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時,趙國主力大軍被圍,為何天下列國皆不來援呢?原因有三:其一、趙國奪秦國上黨之地名不正言不順,諸國無出兵理由;其二、秦國強大無比,趙國亦強橫霸道,兩強相爭,最好的選擇是坐山觀虎鬥;其三、趙國地處中原,實力強勁,對其他中原五國也是威脅,削弱其實力也是五國願意看到的。齊國不出兵的原因除了上述三點外,還有兩點值得補充:一是齊國剛剛復國,實力弱小;二是五國伐齊,趙國是積極參與者,齊趙兩國新仇舊恨還在。

    公元前284燕國名將樂毅鼓動燕國、秦國、三晉組成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秦與三晉瓜分了老宋國,燕國則以滅國之恨攻佔齊國七十二城。燕昭王死後,樂毅遭到排擠而遷居趙國,齊國以孤城兩座完成了復國大業。齊國復國後,財富被燕軍劫走,百姓傷亡慘重,實力十分弱小,故齊國開始遠離中原紛爭,以偏居山東的姿態自保。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兵鋒強勁,中原諸國皆畏懼趙國,天下形成了秦趙爭鋒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戰爭的起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歸屬問題。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投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就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國君臣認為: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於是趙國出兵接管了上黨郡,秦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出兵爭奪上黨郡。因此長平之戰的起因責任在於趙國,如果趙國不貪地,那麼不至於全軍沒於秦軍之手。

    最後說一點就是人性問題,人們普遍希望自己的朋友跟自己差不多,如果朋友比自己強大了,就希望朋友變弱一些。儘管山東六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西方的秦國,趙國作為唯一一個有實力與秦國相抗的國家,其他山東五國應該全力支援趙國,以確保秦國無法兼併六國;但是山東五國希望趙國跟自己一樣弱小,這樣可以防止趙國脅迫他們。趙國大軍被圍困後,五國皆不出兵援救,除了畏懼秦軍強大外,就是希望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削弱!

  • 14 # 寰宇戰神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秦國的實力太強,自商鞅變法之後,再加上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讓其餘東方六國膽寒,不敢輕易撼其鋒芒!

    故,齊國又怎麼可能為了趙國而去得罪強大的秦國呢?畢竟齊國和趙國的關係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當初趙國可是和其它國家曾一起攻打過齊國,甚至險些讓齊國滅亡。

    所以齊國又怎麼可能去救趙國呢,說實話,齊國沒有火上澆油,趁機對趙國發難就很不錯了。再者,趙國實力也算不弱,秦國即便能勝,恐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那麼齊國等說不定可以漁翁得利!

    所以,齊國自然選擇坐山觀虎鬥了,畢竟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這或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道理吧!再加上齊國地處偏遠,即便想要救援恐怕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再者,長平之戰的領軍者後來可是換成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那麼即便有其它國家的援兵,恐怕都未必打得過白起!而這些便就是那些國家見死不救的原因。

  • 15 # 優己

    這個只能說是趙國自己太貪作死!當時的說法是秦國如虎,趙國如狼。這趙國已經被看成是跟秦國一樣威脅列國的怪物了,這也是大家袖手旁觀的主因,他們同樣擔心趙國,他們想要讓秦趙二虎相爭,最好兩敗俱傷,這樣對大家都好。

    秦國對列國確實是有很大的威脅,秦國有想打誰就打誰的實力,但是秦國的敵人也多,幾乎從秦國崛起之後秦國一直是被圍毆的物件,這使得秦國不斷的與列國交戰,今天打這個搶了這塊地,明天被那個打,為了求和不得不又把昨天搶來的土地還回去。比如以秦國國土面積來看,公元前258年時期的秦國國土幾乎持平於公元前316年(多了一塊南郡,但是卻缺丟了河東郡);

    趙國對周圍國家的威脅卻不比秦國小。趙國從公元前297年開始到公元前269年,大約三十年時間裡整個國家領土擴大了三倍,這多出來的領土全部取自韓魏齊燕四國。

    趙國一直以來都非常愛貪小便宜,不管是什麼便宜,只要有便宜都佔,今天割一城明天割一城,反正只要能賺便宜,趙國就不惜對他國翻臉。這使得當時的四國對趙國顧慮重重,一旦趙國從對秦作戰中緩過勁來,那麼對列國的威脅就是致命的。秦國的間諜就在各國散佈謠言說趙國正在跟秦國議和,趙國準備向秦國割讓城池,然後再轉手向四國討要便宜回來,這列國結合趙國的前科做法,覺得很有道理。

  • 16 # 小祁說歷史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當時的齊國已經不再是當初國力強盛的東方大國了,其次齊國與這些國家20多年前早已結下了深仇大恨。那麼齊國為什麼落魄了呢,而又是因何而與趙國結下了深仇大恨呢?請聽小祁為您細細說來。(長平之戰作戰圖)

    五國伐齊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在長平之戰前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戰國後期格局的大事—五國伐齊!很多人都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轉折點,而在我看來,五國伐齊才是真正的轉折點!而五國伐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長平之戰的結果!

    這裡簡要的介紹一下五國伐齊!當時齊國滅了宋國,國力空前強大,瀕臨齊國的燕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於是決定聯合諸侯攻打齊國,其他諸侯覺得是該削弱一下齊國了,於是組成了五國大軍殺向了齊國,由樂毅領軍。最後打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莒和即墨!(樂毅伐齊圖)

    但是你以為就這樣齊國就和各國結仇了嗎?並不是,當時各國互相攻伐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齊湣王—這是戰國死的最慘的君主!五國伐齊楚國沒有參加,但是楚國卻去趁火打劫了。

    楚國人淖齒抓住了齊湣王,要求割讓國土,齊湣王堅決不從,惱羞成怒的淖齒於是將齊湣王剝皮抽筋,並用抽出來的筋將齊湣王吊在房樑上,齊湣王被吊著哀嚎了兩天兩夜才氣絕身亡,死相可謂相當的悽慘!

    經過五國伐齊以後,雖然齊國又在田單的率領下成功復國,只是經此一戰,曾經不可一世的東方大國已是元氣大傷,走上了慢慢的恢復之路。曾經的兩超多強格局被徹底改變,從此秦國一家獨大,漸有吞併六國之勢。而殘害齊王的大仇也被齊國後代君主銘刻在心,從此以後合縱齊國都不參加,坐山觀虎鬥,我齊國自得其樂!(齊湣王影視形象)

    同時五國伐齊之戰將齊國積累的財富洗劫一空,宗廟盡毀。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齊王爭霸導致的,因此齊國從此關起門來搞發展,你們愛咋爭咋爭,我齊國不跟你們玩兒了,我就守好自己的國土就行了!

    因此總的來說,齊國不救趙國有兩點。一、當年險些被滅國,君王慘死的仇還記著呢。二、經過五國伐齊以後,齊國上下都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當初就是因為爭霸導致了險些滅國,而君王也慘死,因此全國上下都樂得坐上觀虎鬥,偏安一隅!

  • 17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齊國之所以見死不救,這其實都得怪趙國自己!

    在長平之戰之前,還發生了一場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大戰,這就是五國伐齊戰爭。此戰中,燕國名將樂毅率趙、魏、韓、燕、秦五國聯軍伐齊,一舉攻破齊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莒、即墨兩城。而後,齊國成功復國後,便記恨上了這五國,尤其是趙國。

    為什麼?因為,在此之前,趙國可是齊國的盟友。結果,趙國當時居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加入到諸侯聯軍的陣營之中,從背後給齊國捅了一刀。因此,復國後的齊國自然是無比憎恨趙國的背信棄義的。

    所以,在長平之戰期間,糧草告絕的趙國其實也曾急派使臣赴齊求糧。然結果,趙國的需求卻被齊王無情的拒絕了。

    其次,齊國自復國後,進取之心就全沒了,總是想置身度外。

    事實上,在五國伐齊戰爭之前,齊國可是相當有作為的東方強國,曾一度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東方霸主。然而,自田單復國後,齊國不僅國力元氣大傷,不復當年之強大。而且,齊國振興圖強的主心骨也從此被完全打斷,此後數十年間,齊國自己墮入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忽悠當中,對於秦國對他國的征伐,齊國都採取置之度外的態度,在沉默中等待著自己的滅亡。

    所以,長平之戰中,齊國對趙國的見死不救,不光是因為出於對趙國當初背叛自己的記恨,更在於齊國自身的這塊心病!

  • 18 # 依稀說史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趙國和秦國展開了一場關於國運的戰爭。秦國和趙國百萬大軍對峙於長平達3年之久。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

    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被徹底打趴下。長平之戰後,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大道被徹底開啟。長平之戰後,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山東六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再也沒有任何敵手。

    長平之戰中,當時最強大的兩大諸侯國展開廝殺,奇怪的是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參與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拼到最後,其實就是拼綜合國力,秦趙雙方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這時候,其他五國聯合攻秦,則趙國會取勝;如果聯合攻趙,秦國會取勝。但是山東五國硬是袖手旁觀了三年,甚至割讓上黨郡的韓國,也選擇袖手旁觀。最終趙國只能憑藉一己之力對抗強大的秦國。

    不僅韓國沒有出兵幫助趙國,當時的齊國也沒有出兵幫助趙國。由於山東六國沒有聯合起來,趙國最終失敗,山東六國失去了最後戰勝秦國的機會。如果山東五國幫助趙國,說不定最終能夠擊敗秦國。一旦秦國在長平中戰敗,戰國七雄有可能重新回到相對均衡的情況。可惜山東六國沒有把握住機會。

    為什麼當時的齊國,沒有在必要的時候援助趙國,而是見死不救呢?

    齊國的國力非常有限

    長平之戰時的齊國已經不是當年的齊國。齊宣王和齊湣王時期的齊國是山東強國,一個足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當時戰國形勢為秦齊爭霸,秦國曾經稱西帝,齊國曾經稱東帝。當時的齊國確實足夠強大,也有可能調解秦趙之戰。

    長平之戰時的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齊國曾經被打到只剩下兩座城池。最終田單力挽狂瀾,打敗了燕軍,使得齊國轉危為安。齊國雖然復國,但是國力已經大不如從前。齊王建在位期間,齊國已經是山東小國。

    齊國本身的國力非常有限,齊國能自保已經不錯了,又怎麼會援助他國呢。齊國自身實力衰落,使得齊國不願意再幹涉諸侯國的事務,只想自保,更不想得罪趙國或者秦國。

    齊國的外交策略

    秦昭襄王時期,確定了遠交近攻的基本策略。我個人覺得秦國的遠交策略要好於近攻。秦國透過遠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地穩定住了齊國。齊國在秦國的一通忽悠之下,真得“配合”了秦國的“遠交近攻”。齊王建在位的四十年時間內,認為自己遠離秦國,只要不得罪秦國就不會有危險。齊王建在位期間,不少諸侯國向齊國求救,但是齊國始終沒有給其他五國提供任何幫助。

    齊王建謹慎地侍奉秦國,不幫助其他五國,袖手旁觀的策略,確實為齊國帶來了四十年的和平。史稱:

    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齊王建雖然為齊國帶來了四十年的和平,但是卻也失去了聯合其他五國抗秦的機會,也免不了被秦國攻滅。當齊王建反應過來的時候,齊國已經面臨孤軍奮戰的境地。齊國滅亡之後,齊王建被活活餓死。

    神仙打架,凡人躲避

    長平之戰時當時最強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秦國和趙國的實力超出其他諸侯國一大截。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等於是神仙打架。山東五國自然不敢得罪兩國中的一個,一旦戰爭結束,戰勝的國家將會更強,難免會找其他山東五國算賬。山東五國既得罪不起趙國,更得罪不起秦國。所以山東各國,基本上都保持著沉默的態度。

    齊國只是山東五國的中一個小國,齊國自然不敢輕易得罪趙國,更不敢得罪秦國。其他各國也大都保持這種態度,所以長平之戰期間山東五國基本上都“袖手旁觀”。

    秦國恰當正確的縱橫策略

    長平之戰期間,秦國最怕山東六國合縱攻秦。所以戰爭期間,秦國一方面積極支援長平前線,另一方面想盡各種辦法離間六國。長平之戰期間,魏國和楚國曾經想幫助趙國,但是被秦國得當的縱橫策略阻止。

    長平之戰期間,秦國利用趙國想求和的心理,禮遇趙國的使臣,向六國表明秦趙議和的態度。史稱:

    “王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結果趙國議和不成,其他諸侯國也不敢輕易幫助趙國。其他諸侯國害怕萬一秦趙議和,秦軍回過頭收拾自己。齊國君臣當然不敢隨意幫助趙國。

    山東六國內部不和

    如果山東六國能夠擰成一股繩聯合抗秦的話,估計秦國也很難走出函谷關。但是,山東六國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都並沒有只把秦國當成敵人。山東六國之間,也多次出現戰爭,甚至拉攏秦國對抗其他國家。

    比如,秦齊兩大國並立之時,秦國聯合其他四國進攻齊國,成功地將齊國打殘。齊國和楚國、楚國和魏國,都經常出現戰爭。趙國當年也是參與滅齊的重要成員,齊國對趙國也頗有不滿。齊國和燕國也有矛盾,三晉之間也有矛盾。正是由於山東六國內部不和,所有歷次合縱攻秦,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山東六國一共組織了五次合縱攻秦。除了第二次合縱攻秦,聯軍緊密合作之外,其餘幾次聯軍之間只不過是面和心不和。第三次合縱攻秦,甚至沒有發生戰爭便已經瓦解。

    歷次合縱攻秦中,齊國也就是參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其餘對秦之戰也極少參加。對於齊國來說,趙國和秦國都不是“好人”,齊國不幫助趙國也在情理之中。

    最終山東六國看著趙國在長平與秦國孤軍奮戰,最終趙國慘敗於長平。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加快,山東六國誰都沒有擺脫滅亡的命運。

  • 19 # 悠然過客

    長平之戰,天下諸侯觀望本來是正常!後世廣傳的雖然是山東六國合縱抗秦,但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何況六王乎?所以,山東六國雖然因為秦國世大,勉強結為同盟,但是彼此之間的算計卻也是毫無間斷過!

    長平之戰時,實際上是山東六國的又一個新興強國和秦國之間的對決,秦國如果取勝則威凌天下的氣勢更勝!戰國如果取勝,則山東六國之間又崛起一個新的秦國!

    如果以山東其餘各國的心態來說,其實更希望兩國之間兩敗俱傷!!而不是幫助趙國打敗秦國!畢竟當時秦國雖然對山東六國有極大的威脅,但是仍然沒有到滅國的地步!所以各國並沒有什麼援助趙國的積極性!反倒是,趙國大敗,秦軍兵臨邯鄲的時候,紛紛出手幫助趙國擊敗秦國!

    具體到齊國來說,作為上一個剛剛被山東各國自己毀掉的新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處於恢復期,在趙國自己沒有付出代價來求援的情況下,齊國沒有偷襲趙國佔便宜已經是君明臣賢,更何況要齊國主動援助趙國呢?

  • 20 # 哈士不是奇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道邁不開的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鬥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十分之慘烈。白起獲勝以後,一舉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使得趙軍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他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出兵支援趙國呢?比如東方大國齊國,又比如南方大國楚國。

    山東六國大多短視,出兵救趙只是奢望

    事實上,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其他山東六國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決心。魏國強大之時,各國都盯著魏國打,秦國強大之時,各國就盯著秦國打,到了齊國、楚國強大之時,各國就盯著楚國和齊國打。

    比如樂毅伐齊,又比如合縱攻秦。

    在山東六國的固有認知中,強大隻是一種外在表現,是不值得恐懼的,因為大家都保持著一種默契,以此來達到一種平衡。

    長平之戰也是如此,在山東六國看來,長平之戰和此前的樂毅伐齊並無區別,只是秦國針對一個強國的軍事行動罷了。

    恰好在此時,趙國的實力又穩居山東六國之首,各國只希望著趙國衰弱,又怎麼會出兵支援呢?

    樂毅破齊和鄢郢之戰,齊、趙兩國想要出兵援助也是奢望

    在戰國時期,有四個強大的國家,分別是齊、楚、趙、秦,這四個國家因為地理優勢的緣故,崛起的十分迅速。

    反觀燕國和韓、魏。

    魏國和韓國位於各國的中心,四戰之地,位處平原,戰線太長,崛起太過艱難。就算在魏國鼎盛之時,也沒能開闢出新的道路,衰敗後更是奢望。

    燕國倒是位處邊疆,但是燕國是苦寒之地,生存都十分不易,更何況開拓疆域呢?

    因此,長平之戰,有實力救趙國的只有齊國和楚國。

    可是,楚國在鄢郢之戰以後,被秦國奪去了半壁江山,對秦國產生了莫大的恐懼。至於齊國,剛剛經歷過樂毅伐齊,國力也是損失慘重,自然也無力救趙。

    長平之戰,錯在趙國,在道德上他國沒有出兵的理由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上黨之爭。上黨這個地方,是秦國擊潰韓國,韓國獻給秦國的。可是,上黨郡守卻搞事情,禍水東引,將上黨獻給了趙王。

    趙王貪圖利益,接受了上黨郡守的建議,這才引起了秦國的憤怒,爆發了長平之戰。

    也許有人會說,戰國時期,早已禮樂崩壞,哪裡會有什麼道德呢?

    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是要看物件。

    秦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所以它可以不顧規則,扣押楚懷王,騙取和氏璧(雖然沒有成功)。秦昭襄王哪怕是當時臭名昭著的君王,可是各國的諸侯看見秦昭襄王也只能笑臉相迎,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拳頭大的好處,這是專屬於秦國的特權。

    可是,其他國家可不是秦國。

    以樂毅伐齊之前的齊國為例。齊國相比於宋國,是無比強大的。因此,齊湣王想要宋國的土地,就可以毫無忌憚的攻打宋國,各國甚至不敢有意見。

    這就是國力強大帶來的好處。

    長平之戰,是趙國的錯,其他的國家怎麼敢出兵援助趙國,以此得罪秦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堅持喝紅糖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