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繪歷史

    對於秦始皇的輝煌工程,我們知道長城,但還有一項與比肩的,就是秦直道,現代人稱“秦高速公路”。秦直道是贏政統一全國後修建的一條軍事運輸線,不僅是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內地與邊疆經濟與文化重要紐帶。秦直道,南從雲陽林光宮,北到九原郡,長約800多公里,公元前212年,大將蒙恬率軍30萬興建的,而參與的民工百姓無據可查,在當時經濟困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僅2年時間就完成,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圖為秦直道戰略示意圖。

    秦直道修成後,不僅作為抵禦北方匈奴,進行輸兵、運糧的補給線,各地官府往來、書信公文都極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視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宮,遺體也是走直道運回來的。秦滅亡後,直道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漢唐時期依然作為抵禦匈奴的運輸線,宋朝時與金夏的戰爭也有發生在秦直道,到了明朝末年總兵曹文詔與農民軍李自成大戰,也爆發在秦直道。

    圖為陝北富縣的秦直道遺蹟。

    司馬遷在《史記》大概記載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多年來,經這文史終於考查出秦直道的基本走向,從今天陝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起,經子午嶺主脈北行,到定邊縣,轉向東北前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東勝市,在昭君墳過黃河,到達包頭市麻池鎮,總長850公里,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

    圖為陝西旬邑縣的秦直道,改成了跑馬場。

    這條路因為大體是直南直北的方向,所以稱為”直道“,路面平均寬度達50米,夯土是經過翻炒的熟土,一層又一層夯實成的路基厚達50釐米,異常結實,像鐵板一塊。傳言秦直道寸草不生那是瞎說,都過去2000多年了,石頭縫裡都能長出草來,其實現在的秦直道遺址都長草,還有路面至今正被使用當然長不出草,沒被使用的秦直道都是荊棘叢生,荒草遍地,但是很少長樹木,大根系依然無法扎深,可見2000年前古人的工程質量。

  • 2 # 西方洋我頂硬

    當初在規劃這條線路的時候,必經之地需要兩種土質,一種是沙漠,而另外一種就是黃土。要知道沙漠地區本來水分就比較少,因此一般不會有植物長出。

    而黃土區域則比較麻煩一些,因為這裡的氣候環境,十分適合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這裡修建道路的時候,只能想其他的辦法。而古人則是在道路兩旁架起大鍋,將黃土挖出來之後,在大鍋之中進行炒熟,再加入一些鹽鹼,然而再將這些黃土重新埋於地下。如此一來,等於是斷絕了野草的生長條件,其他很多植物想在這樣的土質中生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古人在建造生產這一方面,雖說不具備我們這麼多的優勢,但是他們還是能想出很多實用的辦法。

    經過這樣加工處理之後的秦直道,雖說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道路上已經出現了很多的裂縫,但是整體來說,秦直道依舊十分平整光滑,沒有任何的野草生長,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 3 # 許願的泥菩

    古代對待各項工程的要求都非常高的,尤其是在明君的手下。秦直道怎麼檢測其質量的暫時不知,但相信有一個都知道,那就是檢驗城牆的堅固性。

    修好城牆之後,會派一個力士去砸城牆,是這麼規定的:砸壞了,砍了監工的腦袋,砸不壞,砍了力士的腦袋。雖然這個不做實啊,但是也反映了對一些大的,皇上上心的工程,其質量必須要保證。

    秦直道的作用相信從秦始皇到一些領兵作戰的高層將領和官員,應該都知道其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對其質量的要求肯定不會有半點的鬆懈。現在的這個樣子,更能反映出當時造秦直道時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更能反映老祖宗的智慧。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題主說的是秦直道,被現代人稱為“秦之高速公路”。秦直道至今已經2000多年了,當初修建是出於軍事物流方面的考慮,完全屬於秦帝國的重要軍事工程,後來功能超出了國防範疇,一度成為內地與邊疆經濟、文化的橋樑!

    秦直道修成後,在北御匈奴時功不可磨,是便捷的軍事後勤補給線,始皇帝登基後5次巡視天下,就有2次走的是秦直道;前210年“沙丘政變”後,李斯、趙高、二世經由此道運回了始皇帝的遺體。

    太史公在《史記》中有記載: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千百年來,經文史考證終於弄清了秦直道的形狀,秦直道起點在今天陝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並非絕對筆直的大道,略為蜿蜒向北,翻山越嶺過黃河,終點在包頭市的麻池鎮,全長800多公里。

    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雪雨風霜,秦直道依然為人們所認知,是何原因呢?據說:築路用的黃土都經過了人為加工,粒粒黃土加熱炒熟後才能鋪夯路基,使得每一層都結實異常,層層加固,終於修成了中華第一條高速公路。

    至於說寸草不生,顯然誇張了,秦直道有部分路面至今仍為人類服務,還經常被使用,寸草不生就好理解了;沒被使用的早已芳草萋萋,面目全非了!

  • 5 # 歷史寶藏

    題上所言的這一條2000年不長草的道路,就是傳說的中的秦直道。

    這條道路確實是秦始皇時候修建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這是一條從大秦國都咸陽直達黃河北邊長城附近九原郡(包頭)的超長交通幹線,全長可達800餘公里,其路面寬度基本在20米左右。最寬的地方甚至達到了60米。

    現在的雙向四車道幹線,連上中間的隔離帶和旁邊的路肩,基本上就是25米左右,要知道,這可是一級公路的標準了,而兩千年前秦始皇修建的這條秦直道,竟然達到了20米寬的高標準。

    這條道路從咸陽直通到草原地帶,是一條戰略意義很明顯的道路,可謂是秦始皇“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這一防禦匈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且備受人關注的是,這條道路兩千餘年還是能找到其遺蹟,說“寸草不生”有點誇張,但是也並非虛妄。

    難道是秦始皇時候的修路技術先進?還是大秦施工隊有什麼除草秘方?

    有言這條道路修築過程中,用了夯土的技術,把生土砸成了熟土,所以草木無法生存。還有言這條道路的用土,都被用鐵鍋炒過了,所以沒有草籽,就能長時間寸草不生了。還有說這條道路被撒了生石灰,用石灰的腐蝕性,讓草木無法生存。

    這些技術,在短距離或者區域性地方,肯定是有使用的,但是要知道,八百公里的道路,又這麼寬,需要多少石灰,又需要多少鐵鍋炒熟土壤呢?

    其實最有效的除草手段,就是車輪和鞋底,經常有人走的道路,必然會不長草木,相反,如果久無人過,只要不是石板路和現在的混凝土,都會長草的,兩千多年的時間呢。

    所以說秦始皇的這個直道工程,打通了一條關中盆地到河套地區的“高速公路”,並且歷代被重視和使用,不斷維護,才有了現在“寸草不生”的結果。

  • 6 # 跪射俑

    讓青壯年百姓服勞役,靠人力在道路上用石墩、石碾反覆夯實路面,鋪路面的土都是用大鍋在高溫下炒過的。實施非常嚴格的工程質量檢驗制度,對驗收不合格的”秦直道",負責的官員要被問責,施工的百姓要被砍頭懲處。秦國以法律嚴苛著稱天下!

  • 7 #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建議你看看 紀錄片《復活的地下軍團》。

    裡面不僅詳細的講解了秦軍的強大,還第一次闡述了:全世界最早的標準化加工、流水線、質量追蹤——大秦的軍工。

  • 8 # 海邊小仲

    秦始皇在位期間留下了不少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浩大工程,如萬里長城和兵馬俑等。雖然他本人的陵墓由於含有大量的水銀,所以一直未曾開啟,但想必其中輝煌之勢不容小覷。除此之外他在位期間還修建了一條800多公里的道路。

    這便是著名的秦直道,而最讓後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秦直道過了兩千年,仍舊是寸草不生,這到底是如何建成的呢?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公元前212年,秦王嬴政下令建造一條通向九原郡的道路,全場大約為大約為800多公里,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由於年代久遠具體的建成日期已無從考察,該條道路一直清朝時才逐漸的廢棄。不過廢棄後的秦直道卻依舊是寸草不生。秦直道途經兩種土質地區。

    部分途徑地區是沙漠,部分是黃土大地。而沙漠地區本就氣候乾燥,所以不生野草能夠理解。但這溼潤的黃土為何也能做到寸草不生呢?當時負責建造該道路的大臣,採用了一計絕招,將建路的黃土用土燒熟,之後往裡面加入鹽鹼。高濃度的鹽鹼土,讓一般的綠色植物都望而卻步。

    所以即便是過了兩千年,且荒廢許久沒人經過,這條長800多公里的長道仍舊是不生野草。雖然古人沒人我們現代的製造技術,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也一樣能夠征服自然。

  • 9 # Heart哆啦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 做出了許多令人稱讚的事情 統一了文字等等

    當時在2000年前花重金修的這條公路叫秦直道 這條道路總共長800公里 當時老百姓在修建這條道路的時候 運用了才智 他們在修建這條公路時就想到了若是道路上長草了會對道路造成影響 在秦朝的時候 只有一個辦法 就是把這條道路的泥土用火給煮熟 還在其中加入鹼 導致草無法生長

    因此這條道路2000都不無法長草

  • 10 # 做淨

    當時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炒過的“熟土”,而且是加了鹽的“熟土”,也就是將建築用土全部燒製或者反覆炒熟再加上鹽鹼,然後把它們夯實在一起。這樣即使有種子落到上面也不會生根發芽,所以那整條路面就會堅如鐵。在加上之前一直使用,有人護理,經常打掃路面,當然不會長草。

  • 11 #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這是鼎鼎大名的“秦直道”。

    秦直道從秦朝都城咸陽為起點,直接修道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全長七百多公里,他最快的地方,達到裡六十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二十米。要知道這是兩千多年前修建的高速公路呀。

    這個長度和寬頻,即使放在今天,那也絕對是世界之最呀。

    秦始皇當初建立秦直道的最主要的一個目的,肯定是方便自己和北方強大的匈奴作戰了。

    但為何這條秦直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會寸草不生呢?

    在秦朝的時候,也只有一個辦法,可以做到不讓它長草,那就是把土用用火給炒熟。炒熟了的土,堆積成的道路,是不可能長草的。

    所以,這條道路歷經幾千年,寸草不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 12 # 瓜子爺的影視

    現在在中國,如果你問的是長城,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如果你問,世界上第一個高速公里在哪裡?據估計,許多人會提出疑問,其實為了抵禦外族侵略,秦始皇不僅修了舉世矚目萬里長城,同時也修了一條可以快速出兵的高速公路。雖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時間,但秦始皇修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卻仍在使用中!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華夏之後,匈奴多次來犯,大將蒙恬雖全力征戰,但由於道路不暢,糧草運輸困難重重。因此,蒙恬、蒙毅兄弟奏請秦始皇修建從咸陽直通長城北部九原郡的大通道,李斯和趙高以人力、財力緊缺為由,激烈反對。幾經周折和艱辛,多次上書皇帝,最後同意暫停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專案,總司令蒙恬將保衛數十萬軍民攻擊國防路。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而稱“直道”或“秦直道”。《史記·蒙恬列傳》:“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馬遷經行秦直道後,感慨萬千《史記》:“司馬遷:我直直向北,為蒙恬看秦建長城亭,削丘谷,直道,固輕百姓力矣!據現在專家們認為,秦直道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條軍事公路。它可以看作是世界公路的鼻祖。秦直道始建於公元前212年,南起秦都附近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北),北抵萬源市舊院鎮縣(今內蒙古包頭市),總長度超過700公里。這條古老的道路蘊含著古人的堅強意志和智慧,它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碰撞的見證和紐帶,它也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上,秦直接穿過中原和北方,加強中原與北疆的聯絡,鞏固國界。同時,作為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秦直道加強了南北商賈貿易和文化交流,推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直道所過之處,很多地方至今依然地勢險惡、人跡罕至。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秦直道在選址過程中基本上是圍繞著山區建成的。當然有“頭”,例如,在調查中,他們發現了山區的痕跡填補溝,所謂“移山”。即使今天,這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也極其不易。

    當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幾十萬大軍鎮守長城邊關,與匈奴的遊牧民族的騷擾。數十萬部隊的草料消耗量很大,而往前線運輸糧草的消耗則更大。據傳,在秦直道建成之前,如果你想到達長城邊境50噸食物,出發準備500噸,路途上就要消耗450噸糧草。途中有幾個月的運糧途中官兵馬匹吃掉的,在三透過黃河的過程中失去了直接滾下來的山,路上強盜搶劫了…總之,消費是驚人的!

    後來秦直道建成後,秦軍的千軍萬馬3天3夜便可風馳電掣從秦都到達蒙古,無愧於“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路”的稱號。同樣,在秦始皇秦直道200年,羅馬帝國僅修復了約5米寬的羅馬大道,使歐洲人自豪了一千多年,到處宣揚“條條大道通羅馬”。憑藉這一通道,秦始皇的鐵甲雄兵,西漢時期,李廣便是從秦直道進軍,像飛將軍一樣突然出現在匈奴

    騎兵面前,讓他們措手不及,被殺得聞名喪膽。漢武帝劉徹多次沿直道北擊匈奴,巡視朔方,炫耀武力。唐朝時期,李世民多次從秦直道行軍,徵突厥。直到明清,秦直道還一直是一條通途。清朝末年,捻軍一部沿秦直道同清軍作戰。兩千年的滄海桑田,雖然水土流失使得一些地方的秦直道已經蹤跡難覓,但有些地方還依舊清晰可見,2000年後的今天仍在使用。而圍繞秦直道的旅遊開發,也很是火熱

  • 13 # 風陵流度

    首先,要更正一下,秦直道2000年來並非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什麼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下令蒙恬修築的一條軍事要道。南起咸陽,北到九原,全長約800公里,歷經3年(公元前212-公元前210年)才修建完成。

    秦直道是一條軍事高速公路,從秦帝國首都直達常年與匈奴作戰的一線地帶。它穿越了渭河平原、黃土高原、河套平原、越過黃河,跨越了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秦直道是如何修築的

    在平原地帶修建馳道,主要是把黃土炒熟,並加入大量的鹽鹼修築路基,用力夯實。

    在需要穿越山地的地區,則是挖開山體,開闢一條道路。

    為什麼秦直道上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看圖片就知道秦直道確實是雜草稀少,樹木不生。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得說到秦直道的修建方法和它所經過的氣候帶。

    第一,平原地區主要是用炒熟的黃土加大量的鹽鹼修築的路基和路面。這種鹼性土質本來就不適合草木生長,更何況道路被夯實過,土質緻密,草木難以紮根。

    其次,山區主要是開闢山體擴充路面,就是把陡峭的山坡挖開,平整成一條道路,這裡主要是岩層,土壤稀少,更不適合草木生長。

    第三,秦直道南北長度約800公里,穿越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秦直道北部的大部分路段所處的地區年降雨量稀少,不足以支撐大型樹木的生長。

    第四,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加,農業開墾的加劇,樹木砍伐的不加節制,黃土高原一帶的自然地表植被被破壞的很嚴重,土地荒漠化、沙化形勢加劇,氣候越來越惡劣。而地表植被的恢復速度又極其緩慢,這更加影響了秦直道穿過地區的植被生長。

    小結

    雖然秦直道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偉大成就,是先民智慧的凝結,是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工程,其修建技術極其高超,但是,秦直道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之後,也並不是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生樹木。

  • 14 # 楊and楊

    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任皇帝,完成了對華夏的大統一,其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麼他在位期間有哪些功績呢,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直接回答問題。

    那麼就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後被人稱為“秦直道”。

    它是由咸陽到九原郡,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境內,西安至包頭的一條公路,全長800多公里,路寬最窄也有20米寬,最寬有60米,想想都覺得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了不得。

    最主要的是,這條路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路面上依然鮮有雜草,為什麼呢?

    據現在的地質專家勘測,發現這條路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顧名思義,就是經過碾碎後炒熟,或者是用火燒焦,幾乎就把土內的草種和養分全部去掉,這樣就完全杜絕了花草的生長。

    另一個原因,這些土裡面都有鹽鹼成分,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泥土硬度更高,並且能很好的驅除其中的植物種子,而且由於鹽鹼物質的存在,哪怕是有種子隨風飄到土中,也很難生根發芽。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然後這條路自修建以來,一直都被人們高度使用,所以,想長出雜草來也並非易事。

    古人的智慧另我們現代人讚歎不已,其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現代也未必可以,這也不正體現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嘛。

  • 15 # 凌煙閣論史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直道,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這個工程不要說是在2200年前,放到現在也算得上是極其浩大的。

    (秦直道,航空距離700公里)

    工程的浩大程度,可以與今天做一個對比。北京的八達嶺高速,南起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馬甸橋,北至延慶縣八達嶺長城,全長69.98公里,於1996年開工,2001年全線通車,為雙向四-六車道。兩者具有可比性,因為這段公路也是開山填谷居多,花了五年時間,平均按5個車道算,70公里長度。

    (現代的八達嶺高速)

    我按簡單數學方式推算,假如按一車道算,八達嶺高速應該一年就可完工。這還是在現代機械的幫助下完成的。以此推算,假如在秦始皇時代,人力充沛,同時人的效率很高(等於現在的效率),那秦直道這個工程也起碼需要十年啊!而秦直道的寬度在5米-60米之間不等,工程量比現在的一車道要大上很多。

    據現代考古的考證,秦直道全程是貫通的。史書記載,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邢臺附近),李斯趙高載著他的屍體到達九原,然後順直道返回咸陽。滿打滿算才3年時間,這條路竟然就貫通了!向偉大的中華先人致敬!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秦直道2000多年來不長草?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然原因,一個是人文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我們來看看秦直道所處的地形地勢。如下圖:

    (秦直道所處地形)

    秦直道主要處在黃土高原地區,這裡本身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下面這張圖地球檢視更能說明問題。

    第二是人文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首先是秦時施工的要求極高,夯土工作做得太紮實,以至於無法長草。

    我去嘉峪關外的戈壁中見過秦長處遺蹟,全是夯土,2000多年依然在矗立。

    (秦長城遺蹟)

    秦人對工作的高要求是有資料支援的。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箭頭,其頭部是三稜形的,三個面和三個稜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箭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總體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同時,每件兵器上都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制作者的名字。在這麼高的要求和嚴格的管理制度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秦人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因此,夯土建成的秦直道,其工程質量當然是超一流的。

    其次,秦直道的夯土都是經過燒製的“熟土。考古學界的研究結果證明,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全部經過燒製,即俗稱的“炒熟”或者碾碎後用火燒焦,在夯制路面時配合一定的水分,製成的路面將寸草不生;與今天的混凝土相似。

    第三,這條直道在後世一直被使用,當然也就長不出草。

    魯迅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塊地方老有人踩,那它當然就成了路、也就無法長草。

    秦直道的開通,後來的各個朝代都在使用這條道路。漢武帝北擊匈奴、唐徵突厥等,都利用秦直道作為通路。直道清朝,因為大清橫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秦直道完全成了帝國內部道路,失去了戰略重要性,國防不再使用它。但民間還一直在用。

    (秦直道今景)

    總之,自然與人文原因的結合,讓秦直道2000多年不長草。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被趙高李斯載著屍身從井陘抵達九原,然後順直道回到咸陽,始皇帝也算是巡視了他自己規劃的宏偉直道工程。

    (完)

  • 16 # 向陽願景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可謂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時代距離我們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標準的道路,其中有一條道路歷經2000多年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備通車條件,它便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經考古發掘確認,秦直道起點是陝西咸陽,秦王朝的都城,終點是內蒙古九原,貫穿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穿越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全長700多公里,最寬處60多米,最窄處20多米,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堪稱空前的偉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這條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一直作為主幹道使用,直到清朝時才逐漸廢棄,但道路本身的質量是沒問題的,而且在被廢棄數百年後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雖然有草木生長,但樹木都長不高,最高沒不過膝蓋,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燒的“熟土”。

    據專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經過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後炒熟,或者用火燒焦,徹底去除泥土中的養分和草種,這樣就杜絕了野草的生長。

    2,大力夯實“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師在修築路面時,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層層敷設,層層夯實,使得路基變得十分堅固,即便外界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同樣道理的還有慈禧墓,據說慈禧當年要求自己的墳塋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實現了這一目標。

    3,工程質量把控十分嚴格。

    秦朝實行嚴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皇長子扶蘇負責監理,三十萬秦軍將士和民夫參與施工,工程監督十分嚴格,任何人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偷懶減少工序,嚴格的質量監督使得秦直道成為當時標準最高、質量最過硬的道路工程。

    在發揮作用的近兩千年時間裡,秦直道上確實寸草不生,但後來被廢棄的數百年間,路面上逐漸佈滿了一層黃土、落葉等,形成了新的土層,這一層土是可以生長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漸有了草木生長。不過,當樹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層時,由於土層過於堅實,又是缺乏養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繼續往下紮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體現了古人“千年大計,質量為本”的觀念。歷史和事實證明,只要用心營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 17 # 十點說史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我們都知道,一條路如果長時間不使用也不維護,很快就會變得荒草萋萋,幾年之後可能就消失在草木之中。但是秦直道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至今沒有荒廢。

    如今修路大多是以混凝土或者瀝青為材料,然後用機器壓實、平整,這樣的路不會被草木侵蝕。

    但如果長時間不維護,路面開裂,草木還是會頑強的從裂縫中長出來。混凝土、瀝青路尚且受到草木侵蝕的威脅,作為一條“土路”,秦直道是怎樣完好的儲存至今的呢?

    在科技水平的限制,嚴峻的地形地勢特徵,還有朝廷嚴格命令的催趕。真的讓那些工匠們急昏了頭,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泥土燒成熟土,炮製而成,這樣道路就會堅硬,又牢固,又可以經得住日曬雨淋。當然這種原始的方法非常需要人力和財力。

    這種熟土夯制的路基工藝跟現代社會用熟石灰當路基的方法相似。就是生石灰加水消解得到,CaO+H2O=Ca(OH)2氫氧化鈣在又稱為消石灰,在道路建設領域有著重要的使用意義。

    當前道路路基的穩定是個重要問題,而使用消石灰的工藝是新型的一種路基穩定工藝。使用方式為,將消石灰粉摻入多種碎石粉塊和疏鬆的土,經過攪拌,壓實獲的新的路基混合料。

    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於秦直道的研究,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哪怕過去了兩千餘年,但秦直道仍然草木不生,儲存完整。這是秦朝民夫勤勞智慧的體現,也是後世人們精心維護的結果。

  • 18 # 路之意

    導語:說起秦始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長城,但是在長城的光輝下,還有一項在但是非常重要的軍事工程,也就是秦直道。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秦直道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當時維繫秦國內部和邊疆的重要物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與江山,他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徹頭徹尾地改革,比如統一度量衡、文字等,對外他修建長城抵禦匈奴,與長城的配套“設施”就是“馳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這條800裡的公路是什麼路?

    秦始皇在稱帝后的第二年,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直道,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這個工程不要說是在2200年前,放到現在也算得上是極其浩大的。

    其中著名的就有九條,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條就是“秦直道”,這條道直通西北的“九原郡”,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秦直道”所發揮的作用均不可小覷。

    秦直道遺址南起陝西淳化縣,途經陝西、甘肅、內蒙古,穿越15個縣,北達九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郊),全長700多公里,與長城相毗鄰。因此,很多人推測,秦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抵禦匈奴時,能夠快速出兵到達。

    為何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的800多公里的公路,為何現在寸草不生?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誇一誇古代人做事的認真了。

    其一:公路處於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屬於半溼潤半乾旱地區

    首先是這條路跨越瞭如今的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省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的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屬於半溼潤半乾旱地區,這個區域的氣候條件不利於植被生長,在修建的過程中也要對土料進行夯實,進一步的減少了土壤內部的含水量並且表面的含水量也會被蒸發,因此這部分土已經不適合植被的生長了。

    其二:建造公路當時的工藝技術

    這條路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在修建這條路時當時的人們把修路用的土料加鹽炒然後再燒熟的,鹽把土裡的水分吸收了並且分解了土裡的營養物質,殺死了微生物質,再用上燒熟這一道工序,土料基本沒有任何的有機物、無機物、微生物等來提供植被生長所需環境要求。

    除此之外,在修建的時候會把土塊進行多層夯土結構,一層一層的將土壓下去,這樣子減少了土壤之間縫隙,因陝西和甘肅又是多黃沙地區,所以在修路的時候也會用上黃沙,黃沙的水分流失得很快,因此草在這樣的土壤上是非常難以生根發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秦直道才會經歷千年依舊寸草不生。

    其三:嚴格監工

    秦直道的“監工”是由秦朝著名的大將軍蒙恬擔任,秦朝不但國法嚴謹,軍隊也是同樣的紀律嚴明,三十萬的秦國軍隊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更何況一條“國道”了。所以秦直道的工程質量必然是嚴格把工,絕對不會存在“豆腐渣”工程。

    有了以上三點的基本保障,秦直道的工程施工嚴謹、質量超高,寸草不生完全是正常現象,這也是 “國道”被使用了一千多年的主要原因。可以說秦直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世之作。

    總結: 公元222年前,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建馳道,馳道也就相當於現如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是最為著名的馳道之一,全長七百三十六公里,在經歷了千年的時光飛逝,秦直道竟然還如同一直在使用一般,古代人的智慧與建造工藝實在令人佩服不已。

    其實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誇一誇古代人做事的認真了。

    秦直道的作用相信從秦始皇到一些領兵作戰的高層將領和官員,應該都知道其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對其質量的要求肯定不會有半點的鬆懈。現在的這個樣子,更能反映出當時造秦直道時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更能反映老祖宗的智慧。

  • 19 # 悟空說史

    秦始皇是一個愛好建造大工程的帝王,每一項工程都給後世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無論是長城還是這次要說的“公路”

    秦朝疆域龐大,對於秦始皇的中央政權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政令暢通無阻的給到下面的每一個行政單位。

    而古代時候人煙稀少,道路也大多泥濘不堪,到了雨天也無法行走,於是秦始皇開始策劃修建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也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憑藉著這條路,秦朝的兵馬投送也變得暢通無阻,而且質量也相當的好!

    在上世紀發現它的時候,大多道路都是寸草不生,有草的地方也沒不過膝蓋,沒有高大的樹木,甚至在清理表面浮土之後還可以發現車轍印!

    秦直道全場八百多公里,最寬的地方有六十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米,穿過的地方有黃土高原與子午線附近的植被茂密區域。

    那麼是什麼讓秦直道在過了數千年之後還可以繼續正常使用呢?而且在被廢棄之後也沒有長出高大的樹木影響通行呢?

    這就要說起古人的智慧以及秦始皇的指揮與魄力了!

    在中國北方大多人都是使用了“土炕”,而在人們的日常使用中,也有許多人發現了這些“土炕”,雖然看著十分不起眼,但卻十分的難拆!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夥伴會知道,即使土炕已經坍塌,可是真的要拆掉也需要花費許多的力氣,並且那些“炕土”也都能夠“驅蟲除草”

    在農藥還沒有普及的年代,這樣的炕土也是最好的驅蟲劑!也可以想到,在秦朝,當下屬接到了秦始皇的命令之後,也想起了這個“炕土”

    而對於質量,秦朝也會嚴格的把關,不僅夯土時會嚴加把關,而且還需要將所有的建築用土全部都炒制一邊,防止長草。

    而建成之後的秦直道與長城也是中原王朝最好抵抗侵略的“武器”,用漢朝賈誼《過秦論》中的話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直道與長城也是歷朝歷代北部邊防穩固的基石,至於現在為什麼秦直道為什麼逐漸長草,這也是因為清朝的動亂。

    清朝末年西北地區地質自然災害頻繁,秦直道逐漸廢棄,常年無大量人員走動,漸漸的直道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黃土和落葉。

    草籽落在浮土樹葉上就可以生根發芽,但是根到了秦直道路面的土層上扎不下去,因此草也長不長,秦直道數千年不生草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20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秦統一六國後,防禦匈奴成為擺在秦始皇面前的現實問題。為此,他在邊境修了著名的萬里長城,成為偉大的歷史遺蹟。為了快速調動軍隊,又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南起雲陽,北至九原、長約800公里的秦直道,這條道路沿著山脊和高地選線,這條道路線形直、彎道大,增強軍隊的機動能力,成了中國高速公路之祖。為保證建造質量,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熟土”,也就是將建築用土全部炒熟或者碾碎用火燒焦,這樣製作過的土寸草不生,再把它們夯實在一起,那整條路面就會像“混凝土”一樣堅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