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總愛自己玩,在班裡也沒什麼朋友。有時候看到他對朋友還是有渴望的。但是很難主動出擊。怎麼辦?
4
回覆列表
  • 1 # 像風一樣吹過4

    孩子文靜穩重固然好,但如果過於內向、不容易交到朋友,媽媽也會著急。這時,媽媽就要積極地站出來。與其他父母先熟悉一下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能和其他媽媽們經常見面,孩子們見面的機會也會增多,就能自然而然地熟悉起來。媽媽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影響很大,媽媽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對孩子們交朋友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媽媽要與孩子喜歡的朋友的媽媽主動接近。媽媽們互相熟悉還可以交流有關學校生活或學習方法的資訊。此外,還可以經常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玩。即使是內向的孩子也想和朋友多親近,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機會,他們就會慢慢地向彼此敞開心扉,而這個機會就是媽媽創造的。去參觀博物館時,可以叫上孩子的同班同學一起去,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 2 # 瑪瑙媽媽

    看到題目裡簡短的描述,真不好判斷平時是如何教孩子交朋友的。

    多帶孩子去遊樂場或者同齡孩子多的地方,居住區內的傍晚小花園或者午後小花園,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如果是本身就很少出門的孩子,他一開始會在旁邊觀察,觀察很久。這時媽媽不要催促孩子,陪著孩子在一旁就好,當看到孩子有想加入的想法時,鼓勵孩子去嘗試,或者帶著孩子一起加入。陪伴過程中多微笑擁抱,切記絮絮叨叨指導。可以給孩子帶一些趣味性強的玩具在身上,吸引同齡孩子的注意,當孩子身邊有人主動願意和他交朋友時,他會相對輕鬆一些。

  • 3 # 繁華消盡

    擁有朋友是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找到幾個能幫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歡樂、分擔痛苦的夥伴。沒有朋友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僅是孤獨的,自尊心出會隨之喪失。 作為家長,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不善於交朋友是否不僅有外在的客觀因素,如周圍鄰居沒有同齡孩子、家長因工作原因總帶著孩子更換城市等,更重要的還有孩子本身的主觀因素。

    家長在引導孩子交友時一定要做到方法得當。具體的方法是:◆傳授經驗。平時講點有關"交友"方面的兒童故事給孩子聽,並且要教給孩子交友之道:和善、熱情,懂得分享別人的痛苦和歡樂;注意傾聽別人說話;富於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這樣才能成為別人樂意交往的朋友。 ◆鼓勵交友。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與小朋友多交往,有時還可為孩子牽線搭橋,創造條件。如聚會、節假日戴孩子到兒童活動中心、公園等,接觸其它孩子,玩成一片。鼓勵孩子抓住機會,大膽展示自己,這樣可贏得同伴的認可。 ◆培養興趣。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興趣基礎上的,家長應培養孩子擁有廣泛的興趣,透過積極參與活動與小夥伴建立友誼。 ◆尊重選擇。孩子往往有自己不同的社會需要,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擇友權,讓他們自己作出決定。歡迎孩子的朋友來家玩,不輕易否定孩子所結交的朋友。 ◆做出榜樣。家長應以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如何建立友誼和珍惜友誼,在充滿愛和溫馨的氛圍裡讓孩子學會交朋友的方法。 另外,在人際交往上,3-6歲的孩子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的很融洽。也有些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比如:“故意”“撩”別人,激怒別人;遊離於遊戲之外,很難參與進去。家長及時發現,應多加註意並引導孩子修正,如果問題嚴重,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則需要專業的情商訓練幫助解決。 在孩子家長在看待孩子交友的問題上可能還存在著一些誤區: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沒朋友不好,但太多朋友卻不持久也很不好。如果孩子只有一個朋友但維繫長久,家長也不必太擔心。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誤區三: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係 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誤區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有時,孩子還沒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在自己的孩子有和小新一樣的問題時,希望家長可以理清自己的想法,以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樹立他自己的社會交往觀,做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

  • 4 # 四小姐0314

    為什麼一定要急於要他交朋友呢,每個小孩子性格不一樣。我認為小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有點外向,有的自帶抑鬱氣質。順其自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而不是把你的思想強加於他身上。

  • 5 # 落葉無聲new

    現在的大部分小孩子一般都是在城市生活,相對來說沒有鄉下那麼自由!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孩子就一定是很少接觸到一些其它的小孩!自然就會讓我們的小孩養成一些壞習慣,生活也自然而然地變得孤僻了!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注意啦!這樣對小孩以後的成長,或長大成人也同樣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一定要給孩子做好引導!看看下面的步驟和方法你就明白了。

    步驟/方法

    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給孩子一個完整、和諧、和睦、幸福的家!現在的社會很開放,什麼東西覺得都挺隨便的!夫妻之間難免會有小吵鬧,但我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來吵!也不要相互之間提離婚、分居等,都是有孩子的人了,還像個孩子一般嗎?我們還要顧及我們的孩子的感受,小孩子的自尊心是特別的強的!當家長的之間要相互理解、包容、體諒,夫妻之間的事情處理好了,當然也會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健康、和諧、幸福、完整的家!

    父母首先要當孩子的朋友!有了小孩,那就代表多了一份責任!我們當父母的,有責任在小孩成年之前照顧好小孩,盡父母的撫養義務!不管工作怎麼地忙,我們都要抽時間來照看我們的小孩,他需要你陪他玩玩、甚至自己也像個小孩一樣和他們玩耍!工作是做不完的,小孩的美好童年失去了,就是挽救不回來的!不管小孩有多麼的調皮,當家長的也不能打小孩,現在社會不支援暴力教育!中國有句古話:棍棒下出高徒,這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那只是望子不成龍拿孩子出氣的方法!父母要嚴厲,但不一定要用打,教育小孩的方法有很多!和小孩像朋友一樣的交往是很難得的,小孩把你當成他的朋友,那什麼教育小孩的事也就不成難題了!

    孩子交朋友應該先讓孩子學會尊重其它小孩!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教會自己的小孩和朋友交往的時候一定要尊重朋友!小孩尊重了自己的朋友,同樣我們的小孩也會得到其它小孩的尊重!這個我覺得,當父母的首先要讓小孩覺得父母會尊重他!父母是小孩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的一舉一動,小孩都可能看到,並且很有可能模仿!

    朋友之間應該有以禮相待,小孩也不例外!為人父母就要做好表率,我們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前面說過,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我們也要一直待人誠實有禮!平時也要教小孩要有禮貌,見叔叔叫叔叔,見阿姨叫阿姨!我們可以教小孩一些禮貌常用語,比如:早上好、謝謝、不用客氣、對不起等!

    我們要教會小孩對待朋友一定誠實守信!即使小孩也是一樣,我們家長可以在平時對待小孩也要誠實守信!我覺得這方面還是父母的行為最為重要,我們怎麼教都 好,如果父母本身對待小孩就已經是不誠實不守信,那麼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在家庭裡,要經常鍛鍊小孩的自信心!在要認識新的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有信心,沒有信心做不成任何事情!家長可以在平時家裡有空的時候多點贊讚自己的小孩,讓他們有點成就感!比如說:自己在看書的時候,突然間小孩有一個懂得的字,就裝作不會,然後就去問小孩子!問他:明明,這個字怎麼讀啊?當然了,這個字他一定能答出來!然後他答出來了!然後就說:明明真聰明,我都不會的字,我們家的明明就會!他一定很高興,自信當然也會有!我們不否認小孩會犯錯,對於兒錯我們也要嚴厲,不能因為說要培養小孩的自信心而忽略!

    當我們的孩子有了良好的家庭環境;當孩子學會如何尊重他人;當孩子學會怎樣禮貌待人;當孩子學會了如何誠實守信;當孩子充滿自信心的時候!我們就多點鼓勵我們的孩子去交朋友!多點參加一些課外的活動!主動地去跟自己想認識的小朋友說話!

  • 6 # C咖啡豆子

    上課時課桌下偷偷遞條子、課間操跳皮筋兒拍煙盒、放暑假去小河裡游泳摸魚……也許這些畫面總是喚起家長們充滿溫暖的記憶,所以我們總是急於讓孩子結交朋友、體驗友情的歡樂。如果孩子出現不合群、不會交朋友、欺負小朋友或者被欺負,很多家長甚至都替寶寶擔心到了二十年以後的狀態。那麼排除自閉、抑鬱等病理原因,出現這些狀況,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彆著急,寶寶“不合群”也是天生氣質

    每個寶寶都有獨特的“趨避性”,就是寶寶第一次面對新事物,包括人、物或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有些寶寶天生趨避性低,不太容易很放開地與人相處。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沒有開發出成年人的社交能力。他們還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沒有足夠的同情心去替他人著想或與他人和平共處。所以,不論孩子表現出的是迴避還是攻擊,都是當下做出的對自己有利的反應。要讓孩子學會健康地交朋友,不妨這樣引導他:

    培養孩子的自信

    孩子只有在安全感建立起來並對自己感到滿意之後,才會關注他人、和他人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往。常帶孩子出門玩、旅行、分享故事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擴大安全邊界、培養自信心態。

    與孩子建立社交關係

    從一對一開始

    多數幼兒適合於一次只交一個朋友,家長所以應該挑選自己的孩子最合得來的小朋友,安排他們短時間的聚會,並且提供足夠的玩具和活動。千萬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不要期望孩子馬上變成夥伴

    除非你的孩子已經習慣眾多小朋友的場合,大多數幼兒之間的交往還是“平行”的,就是他們各玩各自的,互相不搭理。但這就是社交生活的開始。儘管他們表面上自成一體,其實是在默默地關注對方。他們會偷偷地看對方一眼、模仿對方的行為、甚至搶對方的玩具。

    接受孩子獨特的社交方式

    如果你自己熱情好客,孩子卻比較靦腆,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給孩子施加壓力。也不要因為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或者行為而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恥。有些孩子天生活潑外向喜歡熱鬧,有些孩子卻更願意先在一邊看看,等到熟悉環境後再參與。更有些孩子,我們稱其為“觀察家”,根本不會主動參與任何活動,這也是正常的。

    鼓勵他們進行需要合作的活動和遊戲

    比如搭積木、踢球、捉迷藏、大富翁,等等。

    交朋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功課。作為家長,更不要對孩子交朋友這件事情操之過急。即使現狀不理想,也不要抱著否定、擔憂的心態與孩子相處,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孩子需要的,是你的陪伴與肯定。

  • 7 # 小獸Time

    交朋友也有方法可循?

    沒錯

    1、教會孩子認真聆聽

    “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無法聽懂我在說什麼,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傾聽併成為一個傾聽者?”

    這是許多家長困惑的問題。

    其實,孩子透過傾聽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傾聽,這對於孩子將來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儘量把摸了周圍噪音降至最低,把電視、收音機等音量調低或關掉,給孩子一個無干擾的環境。

    跟孩子說話時應儘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等孩子站在你面前看著你的時候你再說,或你走到孩子身邊慢慢說。

    幫助孩子養成與人說話時注視對方的習慣。

    2、教會孩子樂於分享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敢和陌生的同學說話,更不要提給陌生的孩子提供幫助了。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甚至可以和孩子共同來幫助陌生的孩子。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做點小餅乾小蛋糕之類的讓孩子帶著,等有機會的時候可以和別的小朋友分享。

    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分享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主動和朋友接觸。

    3、教會孩子懂得尊重

    如今的孩子好像都有這樣一個特點,總是發現別人的缺點而發現不了別人的優點,當孩子們之間鬧點小矛盾時,這個特點更加明顯。

    如果爸爸媽媽詢問矛盾緣由,孩子總是把責任推給對方,抱怨對方做的不好,指責對方的種種缺點。

    只看到了別人的短處而沒有看到別人的長處,錯誤完全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一個值得爸爸媽媽反思的現象。

    父母在家庭中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有些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揭對方的短處,甚至謾罵對方。這會給孩子造成很惡劣的影響。

    中國人有句俗話: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夫)

    4、教會孩子堅持自我,但講究方法

    孩子有時候為了挽回一個自己在意的朋友,會趨聲附和,放棄自己已有的做事原則和觀點。

    爸爸媽媽應教導孩子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

    與朋友在原則性問題意見相左時,應堅持自我,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衝撞或冒犯他人。

    針對這一點,多數成年人尚不能做到,做好,所以更要對孩子從小培養。

    正直、正派的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友誼。

    5、家長不要過多幹涉孩子

    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處在頗為“動盪”的成長階段,犯錯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爸爸媽媽們不應因某件小事給其他孩子“貼標籤”,甚至以此為藉口禁止自己的孩子與之交朋友。

    其實在孩子世界中,大家都是善良的、友愛的,“再壞”的小朋友也遠比成人單純的得多。

    孩子交朋友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家長在鼓勵交朋友的同時不要過多幹涉,讓孩子們自由交往。

  • 8 # Bling_Bling_Bling

    孩子不願意主動和同齡人交往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原因,二是個性原因,三是溝通能力原因。

    心理原因

    膽小而缺乏自信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總是強調孩子的弱勢,說孩子“不會交往、膽小”等。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並對他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其實孩子本來沒有父母想像的那般膽怯,在父母不斷的責備下,反而會變得愈發退縮不前。

    解決方法:

    要能及時看到孩子的優勢和每一點進步,並用鼓勵的話語傳達給孩子,逐漸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總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吃虧,以致於對他們過度保護,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諾諾。

    解決方法:

    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和人交往,處理人際關係的。父母要放下自己對孩子的過度焦慮,減少對孩子的溺愛,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動手做事的能力和樂觀向上的性格。

    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他玩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交往動機不足。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兒童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解決方法: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要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和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解決方法:

    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當孩子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 9 # 大耳象親子

    孩子不會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孩子不交朋友的原因。其次,很多人的人際關係不足是因為父親的缺失,當孩子和男人之間有了互動,那爸爸會潛移默化的教給孩子如何進行人際交往。

  • 10 # 瘋人院裡瘋言瘋語

      孩子不願意主動和同齡人交往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原因,二是個性原因,三是溝通能力原因。

      

      心理原因

      膽小而缺乏自信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總是強調孩子的弱勢,說孩子“不會交往、膽小”等。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並對他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其實孩子本來沒有父母想像的那般膽怯,在父母不斷的責備下,反而會變得愈發退縮不前。

      解決方法:

      要能及時看到孩子的優勢和每一點進步,並用鼓勵的話語傳達給孩子,逐漸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總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吃虧,以致於對他們過度保護,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諾諾。

      解決方法:

      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和人交往,處理人際關係的。父母要放下自己對孩子的過度焦慮,減少對孩子的溺愛,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動手做事的能力和樂觀向上的性格。

      

      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他玩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交往動機不足。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兒童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解決方法: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要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和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解決方法:

      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當孩子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個性原因

      受遺傳或環境作用影響,有些孩子形成了內向的性格特點,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雖然內向也有內向的好處,但是假如成年人過於內向,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社會交往功能。

      另外,自私、驕傲、不願與人合作等性格特徵,都可能導致孩子不會主動和人交往。

      解決方法:對於這類孩子父母不能指望一蹴,必須慢慢引導。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1.把孩子帶出去。儘量為孩子創造一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經常帶孩子出去旅行、串門,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讓孩子學會一些社交禮儀和規矩,體驗交往的樂趣。或者把別的孩子請到家裡來玩,讓孩子從關係較近的孩子身上學別人與人交往的規則,並能交到朋友的朋友,然後逐步延伸到更多的孩子身上,讓孩子逐漸和別人走出家門,進行更廣闊的交往。

      2.鼓勵孩子走出去。父母要儘可能引導孩子與同伴多一些交往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尤其是需要旨親密的關係和與人全作的活動。讓孩子在集體交往中,逐漸學會交朋友,並學會信任他人、尊重他人、理解別人、與人合作、樂於助人等有助於人際交往的優秀品質。

      

      溝通能力原因

      在平時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讓Ta會說、愛說,為日後與人正常交往打下基礎,可以透過兩個方式:

      1.多向孩子提問,引發孩子的思考,提高他們語言運用的能力。

      父母需要重視兒童的交往問題

      對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及早干預。

      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相比其他孩子而言,這些“不受歡迎的兒童”在成年以後,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孩子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孩子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採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孩子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 11 # 伊寧玄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家長的陪伴,孩子需要的,還有朋友。在與朋友的相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學會和別人溝通的方式,能夠得到來自同齡人的理解。倍優早教中心覺得,家長可以慢慢教會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相處,讓他一點點領悟到,原來有朋友一起玩耍是這麼快樂的事情啊。那在孩子和自己的朋友相處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1、讓孩子多和小夥伴玩耍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決定了孩子不能和父母一輩一樣在多子家庭中成長,也就少了一點競爭和合作意識。孩子在家裡通常都是自己一個人。因此,父母要為孩子交友牽線搭橋,例如多和鄰居打交道,多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耍,多帶孩子去家裡附近的公園玩耍,多和親戚中有同齡小孩的家庭交往等等。

    2、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孩子的朋友選擇也是父母特別注意的一個方面。但關鍵不是杜絕孩子與不良習慣孩子的接觸,而是要教會他怎樣不接受不良行為。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交上品學兼優的朋友,家長不應該強行讓孩子斷絕和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小朋友交往,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分辨哪種友誼要得,哪種友誼不值得。比如孩子有個朋友喜歡和人爭辨,生活習慣也不好,到家裡玩不經允許就到廚房裡拿東西吃,還到處亂翻東西。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來自己的見解,但決不強求孩子停止和這位朋友來往。很快在接觸中孩子會親身感到這位朋友蠻橫、粗俗,就不再願意來往了。

    3、尊重孩子的性格

    有些孩子不喜歡交朋友更準確的說是很不善於交友,這和他們天生的性格有關。交朋友不重數量,質量才是最關鍵的。適合孩子的朋友,哪怕他只想要一個,也是足夠的。不要強迫孩子和不喜歡的小夥伴玩,但可以教育孩子多觀察一些別的夥伴的優點,讓他學會欣賞他人。

    每個人在長大的這個過程,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父母不可能永遠在身邊出主意。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朋友伸出的手。孩子也是這樣,在幼兒園、學校,家長是不會及時瞭解到他們遇到了什麼事的,這些時候,只有孩子的朋友能夠給予幫助。倍優天地早教機構也希望家長能夠給孩子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不要過多去幹預孩子,他們會有自己正確的判斷的。

  • 12 # 若愛曦福

    孩子不喜歡交朋友,不管做什麼都習慣一個人,這是一種性格孤僻的表現,這樣性格的孩子其實是很脆弱的,內心是很害怕受到傷害,才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但是,作為家長平時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從孤單的世界掙脫出來,不要讓孩子覺得不管什麼時候都是一個人,也不要讓孩子感到孤單和無助,慢慢的讓孩子學會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慢慢的成為朋友,這些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作為家長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對待孩子,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說說有朋友的快樂,有朋友的好處,漸漸的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從孤單的世界掙脫出來,做一個正常的好孩子。

  • 13 # 湘137693173

    孩子內向,有一部分是遺傳的原因,另一部分就是跟家庭教育和孩子所處的周圍的環境有關。

    作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大膽與人交往,有很多父母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要求孩子減少和朋友的交往。父母適度的提醒、節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須看到朋友對孩子發展不可或缺,限制過多會得不償失。應該鼓勵孩子大膽交往,特別引導孩子為彌補個人缺陷而交往,這對孩子是一種挑戰,會給孩子帶來突破性和均衡性的發展。

  • 14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性別差異影響孩子對友誼的理解。

    女孩比男孩更強調情感相融和信任。因為性別角色的不同,男孩和女孩建立的友誼出於不同的社會需求。女孩子們在一起往往是“說說話”,而男孩們在一起常常是做遊戲、運動,有時還是比賽性質的運動,總之是支配性的、令人興奮的活動。當逐漸長人後,孩子會慢慢理解朋友的信任,幫助以及親密、忠誠的涵義。

    但是,擅長自我調節的孩子更能開始和維持親密的友誼,而溫暖互助的友誼關係將促進孩了.情感和社交技能的發展。友誼能夠給予孩子探索自我、與他人發展深厚友誼的機會,有助於緩解孩子日常生活的緊張,還能使孩子保持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研究證明,友誼和學習成績的關係建立在價值實現的程度上。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孩子結交朋友,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遊戲。首先,家長應該教孩子相應的社交技巧。父母要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處事的辦法,並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實踐,如讓孩子學會問候、溝通等.對於孩子來說,解決社交問題的各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社交行為。

    下面是當孩子想要加入他人遊戲時的不同表現,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學齡前的孩子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在與人溝通時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有的孩子脾氣溫和,對人特別友好,從不搶別人的玩具,別人一搶他的東西就讓給別人,自己去玩別的。但是孩子慢慢地也感覺到玩具被人搶走不舒服,可是又習慣性地讓給別人,每次都不知所措,時間長了便會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對待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注意觀察他的情感反應,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感受,根據他的自身感受採取相應的策略。

    如果孩子覺得把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無所謂,那就由他去;如果他們不情願地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保護自己的玩具、捍衛自己的權利,以保持孩子對溝通交往的興趣。

    有的孩子則比較霸道,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尤其獨生子女更是如此。他們在家中沒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父母較多的關懷,已經習慣了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他一個人身上,東西都是一個人擁有,缺少孩子之間的互助、互讓和分享的體驗。

    當這樣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就要控制一切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此時,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感受到與他人一起遊戲的快樂,誇讚孩子聰明、強壯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從而對別的孩子表現出友好的行為.其次,家長應該教給孩子如何解決與小朋友之間的衝突-研究發現,兒童交往中大約20%的遊戲行為並不那麼溫柔,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經常糾結在一起,身體衝撞、扭打摔跤。

    在這種遊玩中,孩子們可以體驗自己的力量,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自信心,發展友誼。一個什麼東西都不摸、什麼人都不碰的孩子,會變得沒有感情,冷漠畏縮,無法和他人交流。這個年齡的孩子在一起難免會有小小的衝突,只要沒有大的危險,讓孩子自己學習處理衝突,自己經歷獲取和給予,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

    當其他孩子搶奪玩具時,孩子如果抓住不放,父母不要因為成人的禮貌而強迫他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讓孩子迷惑不解,甚至非常傷心.讓孩子有機會捍衛自己的權利,這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

    如果孩子比較孤僻,不太合群,就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剛開始,孩子們如何相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一起玩、一起遊戲,孩子獲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經歷,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礎。一旦孩子喜歡與同伴相處,父母就應該對孩子強化朋友的價值,鼓勵他們交往,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伴,否則就會強化孩子的孤僻。

    經過一段時間,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有了“小夥伴”,孩子會把小夥伴的名字掛在嘴上,喜歡上那個小夥伴的家裡玩。雖然他們還會有衝突,有矛盾,但是他們會自己解決,一會兒滿眼都是淚水,一會兒又破涕為笑.這時,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擁有一個“小夥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為他日後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15 # jollyswan

    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他玩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類孩子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家長可以對症下藥:

    1.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兒童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解決方法:對於這類孩子,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要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和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解決方法: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當孩子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

    解決方法:對於這類孩子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儘可能引導孩子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在此分享一個案例:問:我兒子8歲半,不會和同齡孩子玩,不會主動和別人交往,我該怎麼辦?

    答:孩子不願意主動和同齡人交往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膽小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在家裡被過於溺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自身存在一些不利於團結的個性品質(如自私、驕傲、不願與人合作等),都可能導致孩子不會主動和人交往。

    針對孩子的這些個性特點,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式:

    1.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總是強調孩子的弱勢,說孩子“不會交往、膽小”等。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並對他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其實孩子本來沒有父母想像的那般膽怯,在父母不斷的責備下,反而會變得愈發退縮不前。所以,要能及時看到孩子的優勢和每一點進步,並用鼓勵的話語傳達給孩子,逐漸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2.有的父母總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吃虧,以致於對他們過度保護,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諾諾。但是,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和人交往,處理人際關係的。父母要放下自己對孩子的過度焦慮,減少對孩子的溺愛,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動手做事的能力和樂觀向上的性格。

    4.儘量為孩子創造一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經常帶孩子出去旅行、串門,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讓孩子學會一些社交禮儀和規矩,體驗交往的樂趣。或者把別的孩子請到家裡來玩,讓孩子從關係較近的孩子身上學別人與人交往的規則,並能交到朋友的朋友,然後逐步延伸到更多的孩子身上,讓孩子逐漸和別人走出家門,進行更廣闊的交往。

    5.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尤其是需要旨親密的關係和與人合作的活動。讓孩子在集體交往中,逐漸學會交朋友,並學會信任他人、尊重他人、與人合作、樂於助人等優秀的品質。

    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 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相比其他孩子而言,這些“不受歡迎的兒童”在成年以後,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孩子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孩子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對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及早干預。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採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孩子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 16 # Phoebecl

    造成孩子不主動說話和不主動參與活動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可能性:

    1.孩子說的話經常遭到家長的反擊或嘲弄,讓孩子的主動性與自信心遭到削減。為求自我保護,孩子就不願主動說話了。

    2.孩子說話的內容經常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重視,形成了孩子的失落與自卑的心理。當然,這樣的孩子是不願主動說話的。

    3.孩子平常的喜怒哀樂,不能經常引起家長的“鏈索反應”,造成孩子的自我認識度、人格魅力下降。既然你不關心我,幹嗎我要關心你呢?對環境事物的不關心,自然就不願主動說話了。

    針對上述可能,我建議您這樣試試:

    1.首先,家長在認識上要明白:孩子今天的這一現象,是自己

    一手造成

    的。不能責備孩子,只能檢討自己。

    2.在心態上,家長要理解孩子這一現象中的痛苦與煩勞。要知道孩子天性是活潑的,當他把自己一個人“悶”在房間裡後,是自行取樂?還是浮想聯翩?還是憂鬱煩悶?從你孩子的情況來看,他的思維是活躍的,能設定自己的未來而“鶴立雞群”的,決不是憂鬱煩悶的孩子所能做出的。這,你應該感到慶幸。

    3.在意識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朋友去關注他的喜怒哀樂。這裡需要明確指出:“只有家長把孩子當成了意識上朋友,才能在家長的自我行為中去關心和理解孩子的情感,這樣的等差關係才會和諧”。但許多家長是在語言上“把孩子當成朋友”,或是“要求孩子把家長當成朋友”。其結果,都是彼此的溝通不盡如意。因為孩子永遠不會把家長當成是自己的朋友。“爸爸就是爸爸,媽媽就是媽媽”,這是家庭關係中始終存在和保持著的等差現象。只有家長把自己的意識調整好以後,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地瞭解和理解孩子,以至支援和幫助孩子。只要家長有目的地放下你的“差異度”(家長是高、孩子是低),孩子的一切問題就好解決了。

    4.平常在家裡,尤其在吃飯時,多聊聊孩子關心的、孩子喜歡的、孩子擅長的事情或話題。要知道,幽默是拉近年齡、性別、輩份距離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經常嘲弄、諷刺、挖苦他人的人,身邊的朋友是不真誠的,數量也是很少的。如果家長你有這樣的習慣,就請你多注意自己的言詞。孩子不可能離開你,但他會討厭你、不理睬你。

    5.關注孩子的言行。無論你再忙,

    對孩子的要求

    、建議千萬別無動於衷。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要求和建議時,通常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為了孩子;但家長不關注孩子的要求和建議時,則會有9999個理由。比如:工作忙、壓力大、常出差、外婆在管孩子、他為什麼就不能換位思考一下、憑什麼他該這樣說……等等。我們在研究中發現,

    家長對孩子

    言行的留意結果中,關鍵的作用和結果在於,家長的行為會讓孩子擁有

    自信

    。因此,對於孩子的要求或提議,無論對與錯,作家長的都必須做出認同、肯定或建議。這樣,孩子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思維和滔滔不絕的論理。這時的孩子,就不會

    不願說話

    ,不願參加活動了。

    6.特別提醒一下,和孩子之間說話一定要注意這個原則:“孩子的話,家長樂於聽;家長的話,孩子聽著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你就不會有什麼牽掛了。 最後,教你一招自我提醒方法:用一個本子專門記錄你和孩子之間的說話內容,並明確記載“今天我和孩子說了多少次話?笑了多少次?”這個記錄會促使你的次數越來越高。這方法效果很好的,你不妨可以試一試。

  • 17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這個孩子性格內向麼,多大啊?父母平常會經常帶著孩子出去玩耍麼。我家小孩是平時跟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比較多,而也有爺爺奶奶家附近孩子很少,所有我家孩子就不喜歡跟孩子玩耍,反而喜歡跟大人在一起。後來我自己帶的時候,我就天天帶孩子去各種地方玩,孩子也高興,還認識了不少的小朋友,性格也慢慢的變得活潑起來,現在上幼兒園了,也有了幾個不錯的好朋友。所以這位媽媽,我建議您也常帶孩子出去玩耍,孩子出去多了,就會變得開朗些,還有就是孩子想去跟小朋友玩耍但是不敢的時候,我覺得還是先要鼓勵孩子,給孩子信心,或者一開始的時候媽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跟其他的小朋友說,這位小朋友也想跟你們一起玩,可以麼,給孩子先做個示範,下一次讓孩子自己勇敢的去嘗試。

  • 18 # Chris-蝶舞

    孩子不愛交朋友,先要分析原因,環境問題,性格問題?

    1,環境因素

    一是家裡只有大人,很少接觸同齡人,二是家人對孩子保護太好,小的時候怕受欺負,不讓他接觸別的小朋友,長大自然他不知道怎麼交朋友

    2,性格問題

    內向靦腆的孩子本身就不是那種交朋好友的,不用擔心,再靦腆地孩子也會有自己的小夥伴的,只是他需要更長的時間而已

    我兒子就屬於靦腆的孩子,我開始也擔心,因為他不會主動去融於一群小夥伴,我也為此擔心,現在幼兒園也有很多小夥伴,而且由於性格好,謙讓,小朋友都喜歡他,他則更喜歡和她相似的小朋友,他不喜歡太鬧的,他說他們太淘氣

  • 19 # 鳳鳳134294698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稍微有點內向,這一部分是遺傳的原因,另一部分則是家庭教育、周圍環境的影響。但是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具備突出的社交能力,遇到性格內向、不愛交朋友、社交能力有所欠缺的小朋友怎麼辦呢?

    其實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方法是比較容易的,做到以下兩點,寶寶就會有變化了。1.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經常帶你的寶寶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告訴寶寶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帶他去公園的人群中看小朋友們放風箏,看爺爺奶奶打太極拳……參加一些年輕媽媽的俱樂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積木等。帶寶寶去參加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賽,讓寶寶克服害羞的心理,盡情地展現自己。多帶寶寶一起去發現生活中充滿樂趣充滿歡快的地方,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它,慢慢地,害羞就會自動消退。

    2. 不要大驚小怪進行強化。一個害羞的寶寶可能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作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孩子執意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個勁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覺得自己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個怪物,不受歡迎,他會更加封閉自己,也會更害羞。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他今天和一個小朋友玩耍了,要學會表揚與鼓勵。“寶寶,你今天好棒!媽媽看見你和xxx在一起玩耍了,你們是好朋友嗎?明天咱們還一起玩,好嗎?你還可以把你的玩具跟你的新朋友分享哦!” 帶著孩子增加與其他孩子的主動接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迴應孩子的所有反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與孩子的交流溝通。

    1.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經常帶你的寶寶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告訴寶寶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帶他去公園的人群中看小朋友們放風箏,看爺爺奶奶打太極拳……參加一些年輕媽媽的俱樂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積木等。帶寶寶去參加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賽,讓寶寶克服害羞的心理,盡情地展現自己。多帶寶寶一起去發現生活中充滿樂趣充滿歡快的地方,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它,慢慢地,害羞就會自動消退。

    2. 不要大驚小怪進行強化。一個害羞的寶寶可能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作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孩子執意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個勁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覺得自己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個怪物,不受歡迎,他會更加封閉自己,也會更害羞。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他今天和一個小朋友玩耍了,要學會表揚與鼓勵。“寶寶,你今天好棒!媽媽看見你和xxx在一起玩耍了,你們是好朋友嗎?明天咱們還一起玩,好嗎?你還可以把你的玩具跟你的新朋友分享哦!” 帶著孩子增加與其他孩子的主動接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迴應孩子的所有反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與孩子的交流溝通。

    總之,孩子的好與壞,在乎爸爸媽媽的溝通與關愛。爸爸媽媽們如果能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多一點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親子教育。

  • 20 # 點燈人經典童書

    題主家的孩子現在多大呢?

    我們家的孩子大概是在四歲之前,也是像題主描述的這個樣子。

    平時在小區,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比如說是滑滑梯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玩,很開心。如果有其他小朋友,那他自己就在一邊,一個人去玩別東西去了。

    還有就是,當看到其他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時候,明明自己也很想玩,但是不知道怎麼去表達,只會呆呆的在旁邊看著。喜歡某一個小朋友,也不知道怎麼去說話,老是一副害羞的樣子。還是小男生呢!

    後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和遺傳有關係。本身我們兩口子都屬於宅的型別,覺得兒子可能也和我們一樣吧。所以也沒有太往心裡去,也沒有刻意的去鼓勵他。

    後來,到了中班之後換了個幼兒園。可能也是大了,突然一下覺得活潑起來。

    小區裡碰到同學,自己叫得特別大聲。喜歡某一個小女生,也敢主動過去拉人家的手了。

    現在,天氣好的時候,每天晚上吃完飯出去散步,都是和幾個小朋友滿小區瘋跑,玩的很開心。

    所以,我覺得題主孩子這個情況,一方面可能是性格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能還沒到那個時候,還不知道怎麼去和小朋友交往,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過我覺得沒關係的,不用太在意。平時平常心,多帶孩子出去玩一玩,多鼓勵鼓勵他,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活動。

    我覺得等大一點,肯定也會像我們家的孩子一樣,變的活潑開朗,能和小朋友們玩在一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老公失業中,一個家都變的死氣沉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