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904876589

    曲高和寡,道深人稀。

    佛教教理是非常精微透徹的,很多人明白不了。如果印度拜火教徒早點推出阿彌陀佛法門,一句佛號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現在估計印度就全是念阿彌陀佛的了,就像現在的中國,偽佛教淨土宗流行。

  • 2 # 清雅居士70

    準確的講,佛教出現於今尼泊爾古天竺,佛陀曾於現印度北部傳教,佛教在印度一直興盛到唐代,唐僧去那爛陀寺取經時,印度佛教開始勢衰而中土北傳佛教開始興起,現佛教傳承的說法當時印度開始迷信高僧使神通時,印度佛教就漸亡了,因為神通不能令人解脫。

  • 3 # 白雲雷

    佛教並非產生於印度,釋迦摩尼也並非佛教的創始人。

    當佛教文化在蜀中(也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古佛國)悄然興起的時候,印度人還根本不知道佛教為何物;當東方大地上的燃燈古佛腳踩蓮花的時候,釋迦摩尼還沒有出生。當然,出生於古印度尼泊爾境內的釋迦摩尼無疑是佛教中的集大成者,他自稱前世為善慧童子,曾經受到過燃燈古佛的開示,此舉無疑會提高他在佛教徒中的地位。若說修為,與他同時期的維摩詰的佛學造詣也絕不在釋迦摩尼之下。

    在燃燈古佛圓寂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後,佛教文化在釋迦摩尼的推動下,一度興盛於“古印度”的尼泊爾地區,然後逐漸向東方傳播,期間可能對“今印度”的其他地區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並未成為“今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文化之於“今印度”,就像是一位過客一樣,只能用“曾經來過”一詞來形容,不存在“產生”與“消亡”的問題。而作為古印度地區之一的尼泊爾,至今仍然有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首都加德滿都寺廟林立,佛像的數量遠遠多於居民的數量,可見佛教在該地區並未消亡。

  • 4 # 玉堂行佛人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當時尼泊爾尚未獨立),經過1500餘年之後,到十三世紀消亡。消亡原因眾說紛紜,一直以來是學者和信眾關心的一個問題。據我國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所著《印度史》一書所述,他歸納了四個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導致部分僧侶背離苦行,貪圖安逸,失去了民心。

    二、早期佛教呼籲社會平等,眾生平等,對廣大民眾具有巨大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的一些煩瑣儀式,呼籲男女平等,削弱了佛教的吸引力。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導致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迦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便一落千丈。

    此外,我還看到有些資料提到,佛教在印度消亡還有三個原因不能忽視:一是社會原因。由於外族入侵,地方封建勢力興起,統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彼此兵戎相見,崇尚武力。佛教提倡的非暴力理論不被他們接納,也得不到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援,便逐步走向衰落。二是自身原因。佛陀湼槃離世後,沒有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人物接釋迦牟尼佛的班,能夠完整地蒐集歸納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佛法,並形成統一的經典理論。結果在流傳和理解上發生歧義,導致佛教在後期形成若干個宗派,出現了"不團結"問題。三是外部原因。由於中亞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對佛教殘暴鎮壓,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寺院的文物也遭到毀滅性破壞,眾僧離散。到1203年佛教便在印度消亡。以後,在中國,由於傳入者對佛教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並得到歷代朝庭的支援,從而基本上一直處於興旺狀態。

  • 5 # 老叟蜀山散人

    喬達摩.悉達多是尼泊爾小王子,不是今天嚴格意義上的印度人;釋迦牟尼的佛教脫胎於印度教又有別於印度教,但並沒有跳脫印度教而完全自成一系,容易混淆;相比佛教,印度教才是印度人真正的信仰。影響佛教在印度傳播的原因太多了,這與西藏相似,佛教在西藏興盛前還有苯教,只不過在西藏佛教蓋過了苯教而已,佛教能在東南亞興盛得益於當地人之前還處於原始宗教(薩滿)信仰階段,沒有過於成熟的宗教理論體系,在東方的興盛則是出於政治需要,統治階級需要一個能對傳統儒道法墨形成制衡的新型精神力量,否則佛教在東方也成不了氣候;但當佛教發展超出統治階級們需求,甚至威脅到了統治,那滅佛的事就會發生。至於該不該滅佛,這個得專門講,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但我個人支援滅。

  • 6 # 鴻鵠一不為財色折腰

    因後期佛教在教徒途鴉下,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邪教,消亡也就正常了。現在中國的所謂法師,也都是些心理醫生,對佛教沒有什麼發展,賺錢倒是好樣的,一個個開豪車玩女人不在話下。當代正是末法後期,魔王波旬的子孫穿起袈裟坐入廟宇,根本不說佛佗的法了,再說佛的法也早失傳了,多少年沒得道的高僧了。有閒錢的還是多幫助窮人吧,不要給魔王送禮了,送了也是白送,都被僧人吃喝玩樂了

  • 7 # 猿馬研習社

    中國的文物多半在國外,這作何解釋。是的,被搶走的,那啥不搶別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近廟欺神”大概是百姓的習氣。民以食為天,貪慾可以讓百姓“吃人”,曾幾何時談人性的心靈品質好比公交車讓座“你剛才好像想讓座,怎麼沒動呢?”“我有點不好意思”,亮出心性本善的那一刻居然有“裸奔”的羞愧感,人生就差不多努力往髒差亂的地方去,火車蒼蠅的模樣,企業活出“狼”的模樣,還會引以為傲。

  • 8 # 15334750021

    佛是一種信仰有其人有事!但不是那麼神秘,信仰。佛教的人死後都成佛!享受西方極樂世界。不遭受6世輪迴之罪!以上佛教任何教都是胡扯。是過去人對科學的不懂無知與迷信。我們只要相信良心。忠孝義,禮,智,信。這是做人根本!

  • 9 # 吉月文

    藉著這個問題,簡單談一下佛教在印度的興衰史。

    先談佛教的興起。從時間上看,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這是目前佛教史學界最為主流的觀點。有很多教派認定的佛教產生的源頭更早一些,比如南傳的一些派別認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八世紀。但是缺乏有力證據,在學界的支援度不高。這個時期,正好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個衰落階段。當時有六個教派同時興起。其中至今仍有傳承的,除了佛教以外,還有耆那教。在佛教產生的最早的200年時間裡,它只是中印度地區的一個小宗教。流傳不廣,在區域性地區也沒有能夠形成對婆羅門教的取代性優勢。之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因為機緣巧合,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佛教因為得到阿育王的鼎力支援,所以迅速向周邊傳播開來。阿育王是否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徒,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從相關考古證據來看,阿育王並不是一個只信佛教的君主,他對於婆羅門教和其他宗教也是很寬容的。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兼信婆羅門教和佛教的人。這是佛教歷史上第一個興盛階段。也是佛教對外傳播的開始。在這一時期,佛教開始向周邊的斯里蘭卡和緬甸,以及,波斯地區傳播。從一箇中印度的小型宗教,一躍而成為國際性宗教。但必須指出的是,婆羅門教因為歷史根基深厚,在印度的主導性宗教地位依然沒有被動搖。

    佛教在印度的第二次興盛,是公元一世紀開始統治北印度以及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的貴霜王朝伽膩色迦王所促成的。伽膩色迦王和阿育王非常相像,都是因為殺伐過重,而對佛教產生了皈依的心理。大乘佛教就是在貴霜王朝形成的。在這一時期,佛教開始向中國的西域以及中原地區傳播。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佛教的第二次興盛階段結束。

    之後佛教在印度就進入了持續衰落階段。唐玄奘在前往天竺取經的過程當中,已經觀察到了佛教衰落的景象。在大唐西域記當中,經常出現外道盛行,崇信外道這樣的詞眼。表明當時的婆羅門教信仰已經顯著的壓制了佛教。且有很多地方,兼信佛教和外道。這實際上表明佛教日益婆羅門化,最終必然走向被吸收的命運。

    公元13世紀,正是北方遊牧民族馳騁的時代。伊斯蘭化的北方蒙古政權,南下佔領印度之後,推行宗教歧視政策。印度教由於根基深厚,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佛教在當時已經衰微,在這種政策下,很快就徹底消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由內外兩方面決定的。從內部發展來看,根據上文的敘述不難看出,佛教晚期的時候日益婆羅門化,是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佛教內部的分裂。佛教在佛陀去世大約100年的時候,先是分裂為上座和大眾兩大派。之後繼續分裂,派別達到數十個之多。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又和傳統的部派佛教形成了矛盾。分裂自然導致衰落。

    外部原因根據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沒有強勢君主的鼎力支援。阿育王和伽王這樣的君主不是經常出現的。失去了統治者的支援,佛教發展自然受到嚴重影響。第二,婆羅門教的復興,也打擊了佛教的發展。最典型的代表是著名學者商羯羅。他系統批判了佛教思想,而佛教界又沒有人能夠有力的迴應。信徒流失也是自然的結果。第三,伊斯蘭教化的蒙古政權的打擊。這是佛教在印度受到的最後也是致命一擊。此後,佛教在印度失去傳承。當代印度佛教是從其他國家回傳到印度的。

  • 10 # 子賀隨身講

    佛教在印度的產生,其實與“佛”的命名有關:“佛”,亦稱“浮屠”、“佛陀”、古藏語稱“布達拉”,指證悟了的聖人,也指證悟了的狀態。因為“佛”這個詞語屬於音譯,所以,“佛教”作為一種命名,出現在印度,是因為印度的古代梵語的發音,而不是別的。歸根結底,佛教是追求證悟的教育,而不是神神鬼鬼的東西。在某種層面上可以說,佛教甚至是“無神論”的。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最終是由伊斯蘭入侵造成的。

    佛教不殺生的戒律,讓佛教赤手空拳面對彎月刀的屠殺。當年著名的那爛陀寺,在伊斯蘭入侵之後,幾乎踏為平地。

  • 11 # oOo獨自傷神oOo

    佛教名義上導人向善,實際上坑死人。佛教本身是外族的一種文化,剛傳入中國作惡多端,可惜他們碰上了更強的文明,三武滅佛以後,給佛家制定清規戒律,並接受官府管理,出家需要官府給指標,佛教才老實起來,只能專門賺錢。

    被佛教毀滅了的強大文明有古印度,吐蕃,蒙古等等。古印度就不說了現在還被雅利安人奴役,吐蕃當年是一個可以和盛唐對抗的國家,佛教普及以後就弱雞了。蒙古最悲哀被滿族人耍,給他們普及佛教以後直接殘廢了。

  • 12 # 了義98

    佛滅度後的一千年為正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後為像法時期,像法時期一千年後為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一萬年後佛法消失。末法時期後娑婆世界沒有了佛法,等到賢劫第十小劫,人類壽命恢復到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

    佛教必須自證,而自證是需要有毅力和悟性的,人生來就有惰性,自證修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佛教就開始慢慢的在急功近利的人群中消亡了。

  • 13 # 醫儒釋道

    在書上看到,佛教在印度滅亡,是由於人為的暴力。當時一印度出了一個國王,國王信奉其他宗教,嫉妒佛教,下令拆寺院,殺害僧人,命令僧人還俗。當時民間沒有收藏佛經,佛法在寺院裡。被暴力摧毀後就滅亡了。部分僧人逃亡進入中國。印度佛教就滅了。

  • 14 # 一支菸0918

    根原因還安於現狀,人本質上是動物,具有侵略性。在外族,在伊斯蘭面前節節敗退,自然就消亡了。在中國也不是主流,是在保護之下。核心還缺少進攻性,安於現狀,在競爭面前,安於現狀的下場是什麼就不說了。

  • 15 # 北灬極灬星灬

    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再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現在正處於末法時期的第一個一千年中。 因此信佛 學佛的人少了 所以佛教衰退了 等過了末法時期 彌勒佛出世 又是正法時期 到時候信佛的人空前絕後的多

  • 16 # 手機使用者玄慧

    釋迦後幾代弟子在不同層次開功開悟,用自己的悟道亂解釋佛祖的法,至時佛法面木全非,最後毀於印度。末法時期,彌勒聖尊的佛法將興盛於東土,慈悲教化眾生,傳播世界成為世界的善緣發源地。

  • 17 # 山大王的讀書筆記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1.有僧團寺院,易成外來勢力打擊物件。2.印度是種姓制國家,國內語言、民族、信仰差別大。佛教反對種姓制,提倡人人平等、四姓平等。3.佛教反對靈魂存在,不符合印度人對宇宙好奇內省的特性。 ​​​

  • 18 # ec124

    印度在過去 4000 多年裡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現其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排名第三的宗教(基督教21 億、伊斯蘭教13 億、印度教9億、佛教 3.76億)。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溼奴,毗溼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九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佛教寺廟看到佛陀,他理解的是這是印度教毗溼奴的第九化身。

    世界上所有宗教興起多和奇異現象、神秘體驗、天啟幻覺或者神通有關,耶穌活佛用神蹟傳揚基督教(耶穌首徒大彼得《水上門徒行傳》,記錄《耶穌在印度》修行)、阿育王被高僧神通感召改信佛教將佛法傳向世界。印度佛教源起婆羅門教修行最終被印度教取代,排除伊斯蘭教入侵滅佛等等因素,其中一個原因印度教“梵我一如”超越佛教“無我”空性,印度教的“梵”戰勝了佛教。

    公元四世紀,佛教大乘派興起(小乘原始佛教信唯一佛陀,無法門,只有持戒修心禪坐一種修持方法;大乘信多神佛論,有84000法門),宣稱福德可轉移,講究迴向捐獻財富可換取功德。僧侶們獲得大量捐獻財富後開始貪圖享樂重經論輕修行。公元七世紀中,新的印度教興起,佛教內部派系鬥爭不已,僧團日益衰敗。大乘佛教內部一部分神秘主義者開始崇尚神力和咒語,學習印度教瑜珈修行方法作為修行的方式而形成密教。八世紀後該派因修行方法比大乘佛教修行更有成效而逐漸興盛。十一世紀初,印度佛教與印度教差異越來越小。佛教徒在伊斯蘭軍打擊下,密教大師星散,多經克什米爾諸地而避入西藏,產生了金剛乘這種政教合一的教派。十二世紀末,印度本土佛教絕跡,佛陀最終降格為印度教毗溼奴的第九化身代表毀滅。

    印度教前身是婆羅門教,公元前二千年前,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遊牧部落以遠古《吠陀經》經典為指導誕生了吠陀教,後來演化成了古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六派哲學、波斯教、舊約、猶太教等等遠古宗數的源頭。佛教跟印度教有很多相似關係,比如像輪迴對宇宙的一些解釋一樣源自吠陀經。八世紀初印度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吠檀多不二論的著名理論家商羯羅,透過辯論駁倒了佛教中沒有靈魂和自我的信條,把佛教逐出印度。重建《吠陀經》個體靈魂的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和佛教的優點,將繁瑣理論淡化,加大宗教實踐成份,商羯羅重新確立了印度教《吠陀經》在印度的權威性。

    佛教在理論上沒有苦行,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經過6年苦行,35歲證道成佛。佛陀在末成佛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六年的深入學習和領會。佛陀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苦行提出新的看法。佛陀對修行的根本原則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點。對外道的苦行經雲:“此苦行為下賤業,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聖道。”佛教經論不講六年的苦行,而僧團中最快得道成就者大多原是婆羅門教修行者或苦行基礎者,如阿若憍陳如、舍利弗、富樓那、須菩提、大目犍連、大迦葉、迦旃延等等。

    印度佛教一祖大迦葉苦行笫一,佛祖拈花一笑的心傳弟子,僅僅七天證得了阿羅漢果(中國禪宗“西天第一代祖師”,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他常年深山中獨自修行。雨淋日曬苦行不倦,直至年老也未曾有絲毫懈怠。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走來。世尊勸言:“你今已老,糞掃衣重,可改穿壞色輕衣。”迦葉白世尊言:“世尊,修行苦行使我現在安寧快樂,也可為未來眾生照亮前途作出表率。未來世眾生想到我修行苦行,會這樣想:‘過去有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純熟,為世尊所嘆,為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他於長夜在寂靜處修習,讚歎寂靜處,讚歎糞掃衣、乞食法。’凡是知道我苦行的人,都會以清淨心隨喜,並將由此得到安樂。”世尊很高興,讚賞他的頭陀苦行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葉尊者就能負責住持!”並將坐墊讓出一半來,當眾對大迦葉說:“善哉!大迦葉過來,請坐在我的墊子上。”

    印度佛教二祖阿難尊者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全部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阿難能夠背誦佛陀所有經論,但無苦行基礎無法證悟。在佛滅後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向阿難數落種種過失,傳授經驗激勵阿難發心苦行,阿難被逼到牆角,拚命用功苦行七天七夜,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

    印度佛教一祖二祖代表了苦行派和經論派。即佛教的修行以苦行功夫為主理論為輔。印度佛教經論派成為佛教主體之後佛教開始不斷分裂,與原始佛教差異變大,派別越來越多,在伊斯蘭教入侵前佛教已經被印度教邊緣化。印度佛教末期,不得不放棄已演化越來越複雜的經論,重新迴歸佛陀六年苦行最開始的源頭,印度佛教密宗引入了印度教數論珈瑜派、性力派、淨土觀等等原始禪定與修行手段。恪守原始佛教精神和特色的教派,轉移到了亞洲別處。金剛乘在西藏復興,苦行派在禪宗復興。最後為古印度教種種流弊而誕生的改革派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而消亡,重新迴流到它的源頭印度教裡邊去。印度教也吸收了佛教許多習慣和信仰,誠如印度聖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如果沒有佛教,今日的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

  • 19 # 手機使用者13013672297

    我的宇宙觀,從本人按道教的,煉丹,佛.教的.座禪體會,佛教“金剛經”中描述宇宙中有各種無數的塵埃充斥空間,還有,一物..一世界的說法,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中醫學的陰陽組合成太極,古代的“太極”~即宇宙。本人認為:“宇宙”的邊界是無限.大的,“宇宙”的內涵是對立.統一的無數個體,即~.“道教”所指人體煉成的“金丹”。“佛教”座禪所達到“無我”境界,即一“對立統一”的新物質,也就是常人所說的一“暗物質”。 這是我個人.體會及.淺膚的.認識,主要是拋磚引玉,想引出點高見,對我,可以對宇宙有一個更多的認識,增加更.多的新知識.。

  • 20 # 本慧a

    世界的形成 成住壞空 這是一個大劫 這個大劫裡面,只有住劫才有佛住世。也就是說成壞空這三個劫都沒有佛出世。從無佛出世,到有佛出世,再到無佛 本來就是這樣發展的。

    一個地方佛度化眾生的因緣過掉後,佛就會去其他因緣成熟的地方利益眾生。

    這就是佛說的無常。諸行無常。 沒有沒有變化的事、物。一切都在變化。

    可以去看 三界略講

    瞭解一下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師生戀小說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