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無人機急先鋒

    夾道歡迎肯定是沒有的,當時人民基本都是完全沒有開示的狀態,文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歷朝歷代的朝代更替最苦的人就是百姓了。一方面是迫於勝利者的淫威,另一方面百姓對朝廷對統治者的概念認可都是一樣的。壓迫、剝削 ,人民沒有當家做主,命運主宰在統治者的手裡。基於這兩點,夾道歡迎肯定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官員場面的作秀,得不到人心。

  • 2 # 福子說歷史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然而,新王朝的接力棒並沒有傳到李自成的手中。在得知中原大亂的訊息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決定舉傾國之兵南下,與李自成爭奪天下。同年四月,清軍和原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組成聯軍,在山海關附近一個叫“一片石”的地方與李自成親率的大順軍展開激戰,結果以李自成大敗告終。隨後,清軍大舉入關,席捲中原,僅僅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就相繼攻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明朝餘部組建的南明弘光政權。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清朝統一中國似乎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然而當清軍進入江南之後,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從城市到鄉村,清軍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各路反清勢力蜂擁而起,一度成功遏制住了清軍南下的步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江陰縣城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的領導下,成功頂住了清軍長達八十一天的進攻,城破之後江陰軍民全體殉國,悲壯程度令清廷也為之肅然起敬。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清軍南下時,北方沒有出現多少反清勢力,南方卻拼死抵抗呢?難道是江北漢人缺少血性嗎?其實不然。

    滿清入關後,為了能使自己迅速站穩腳跟,就採取了一系列安撫民心的舉措。清朝統治者對外宣稱之所以舉兵入關是為了幫助大明王朝平定“闖賊”。雖然這話聽上去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但對於已茫然無措的北方士紳和百姓來說,也只好相信滿清的“誠意”了,因此出現夾道歡迎場面也是寄希望於滿清能遵守承諾。加之清廷的懷柔政策讓飽受戰亂之苦的北方百姓重新有了安穩生活的希望,人心思定,所以也就沒有那麼高的抵抗熱情。此外,在接連經歷了政權更迭後,北方地區的人心已經是一片散沙,大家無法形成一個共同目標,自然也就談不上扛起抗清大旗了。

    當清軍兵不血刃地攻克南京後,清朝統治者認為一統天下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於是便撕下偽裝,頒佈了一些極不得人心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剃髮令。

    清朝統治者要求全國官民全部改剃滿族髮型,並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執行口號。自古以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觀念在漢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了。如今清廷竟強迫大家剃髮,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漢人來說,都是萬難接受的一件事情。原本就已經深受亡國之恥的漢人在剃髮令的刺激下,終於徹底爆發了。江南地區的抗清義軍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湧現,反清的共同事業把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勢力團結到了一起。

    在南方反清活動的影響下,原本已投降清廷的大同總兵姜瓖也舉起抗清大旗,並指揮手下義軍迅速佔領了晉西北、晉南的廣大地區,與南方義軍遙相呼應。不過,姜瓖的抗清事業最終還是由於手下的叛變而宣告失敗。大同城被清軍攻破後,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殺,歷史上將這一慘案稱為“大同之屠”。從姜瓖的義舉可以看出,當時北方也並不缺血性男兒。

    另一方面,南方的抗清鬥爭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在南下的清軍中,最兇殘、最野蠻的並非滿人,而是投降清廷的漢人。這些望風而降的軍隊在與自己同胞的廝殺中卻表現地異常勇猛,實在是令人可悲可嘆。

  • 3 # 公元前

    當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崇禎皇帝自殺,從那一刻起大明算是滅亡了,原本大家都認為李自成會成為新的皇帝,建立新的朝代,但是沒想到卻讓清兵鑽了個空子,直接被吳三桂放入了關內,從此滿清開始了中原的統治。

    滿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統治了中國北方的大片領土,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和明朝的餘部基本上都被清朝消滅了,與其說是被清兵攻破,還不如說是北方老百姓們夾道相迎來的正確,但是在清兵打到南方的時候,出現了和北方完全不一樣的局面,男方百姓拼死抵抗清軍的入侵,如果清軍不是有北方作為根基,很可能就被男方百姓的抵抗消滅。  

    北方地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北方的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中,所以他們才會拼命去反抗大明的政權。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不但縱容自己的部下去搶奪城中百姓的金銀錢糧,他還一把火燒了紫禁城,這可惹怒了城中的百姓,在清軍進入北京城以後,竟然有很多百姓給清軍做嚮導。這也是為什麼北方的百姓會夾道相迎滿清的重要原因。這樣的情況在南方就沒有發生,因為南方的百姓並不會為溫飽問題發愁,也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南北出現這麼大的反差,主要是因為南北百姓生存問題不同。當年李自成就是因為沒飯吃才會挺而走險起兵去反抗大明的統治,南方的百姓之所以會拼死反抗大清的統治,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為溫飽問題發愁,這是最根本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北方人已經對大明的統治厭惡了所以才會夾道相迎清軍,而南方人並不厭惡大明的統治所以才會拼命反抗大清。

  • 4 # 不老的老法師

    無地流民可能還真是,清朝入關後雖然有個別圈地現象,但把大量收來的朱家藩王官僚的土地分給他們耕種,北中國得以迅速安定

  • 5 # 這個歷史很正

    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全國範圍內當時正遭遇千年難得一遇的小冰河時期,夏天大旱和大澇相繼不斷,冬天又其冷無比,連當時的廣東南方等地都遭遇了大雪的天氣。這場天災使得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和人口都大為減少。

    而當時的明帝國統治階級幾乎已經爛到根子裡了,朝廷大臣結黨營私,皇帝未能調和好國內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地方上本來就遭遇如此情形,還要遭到上層的嚴酷剝削,所以各地農民起義軍層出不窮,最後明帝國就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給滅了。

    在當時這種情形,上層不積極給予百姓幫助,反而剝削,最終使得百姓離心離德,明朝廷也漸漸失去民心,所以在滿清入關時,北方也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抗。

    崇禎皇帝死後,南明朝廷重性組建,但是由於皇帝不是正統的繼承人,所以南明內部也是各種爭權奪利,雖然都有抵抗清軍,但是未能積極合作,最後失去良機,連最後的半壁天下亦保不住。

    但是在清軍入關後,真正是有一段的時間裡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人民都在積極的抵抗滿清,那就是在滿清政府推出“剃髮令”的時候。

    剃髮令一出,北方的山西、甘肅、陝北、山東幾乎是全省爆發出反清之勢,幾乎就要將滿清驅逐的時候,多爾袞由此下令將吳三桂放出,這鎮壓的過程中,吳三桂逐漸成長為最強的漢人軍閥。

    根據有據可查的統計,在清王朝1644——1649年,短短的五年裡,清軍將領共陣亡一百七十多位,而僅僅在北方反清過程中戰死的清軍將領就高達一百一十多位,足足是南方的兩倍。由此可見北方的抵抗活動也是十分劇烈的。

    相比武力上的征服,人的思想上的征服更為困難,抵抗更為激烈,如果當時南方政權沒有爭權奪利,在積極配合北方抵抗清軍,也於接下來人就是漢人政權當家作主的局面了。

  • 6 # 阿嘎khan

    據南明文人筆記記載,明朝百姓渴盼清軍入關剿滅闖賊為崇禎復仇者有之、夾道歡迎以求封官入仕者更有之,晉商徽商為獲得清軍的物質供應和經營地位大力提供物質的更多,人們爭先恐後地向清軍致敬!這表明清軍入關得到了南明大部地區的官紳階級的支援,而江陰揚州之戰主要是史可法為了自己可留名史冊,裹脅當地百姓

  • 7 # 你的好基友

    大家好,我是穿越的張太史,很高興與大家分享這個問題。成王敗寇,說當年夾道歡迎清軍入關的是清朝史官,我認為是不可信的。小農經濟,雖然執政者的施政會影響普通百姓,但明代後期這種影響是非常有限的。老百姓要的是什麼?安居樂業是也!清軍入關帶來的是軍事入侵,亡國之恥,同時帶來一種未知的統治,因此帶給百姓的應該是惶恐與未知,這種心理作用是不可能支配夾道歡迎的。除非清軍入關前就已得明朝百姓民心,而這一段並無史料證明。大家是否支援我的觀點呢?

  • 8 # 北洋海軍炮手

    在歷史的某個瞬間,清軍在原明朝知識分子看來完全是一個正面形象。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清軍在一片石大戰中打敗李自成並迫使李自成撤離北京,並給崇禎發喪、修建陵墓,因此清軍在當時看來是幫助他們報所謂君父之仇的大恩人。

    比如史可法就曾經說過:

    此等舉動,震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面,頂禮加額。

    再加上當時清朝宣佈保護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以及繼續任用明朝官員和知識分子的政策,所以這一時期清軍基本上是明朝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的大恩人。

    原因無他,因為李自成代表的是勞動人民,是帶領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的人民英雄。所以這幫人自然對李自成恨得牙根癢癢,自然會對清軍感恩戴德。

    所以,不管是被起義戰爭嚴重破壞的南方還是未受波及的北方,對於清軍的到來是夾道歡迎,很多地區還打出寫有大清國皇帝陛下萬歲、大清國風調雨順、大清順民一類標語的條幅歡迎清軍的接收(沒記錯這是在南方活動的傳教士記錄的),更別提水太涼了。

    但是在多爾袞頒佈《剃髮令》之後就畫風逆轉,很多已經歸順清朝的地區掀起了反抗運動,用傳教士的話說是這樣的:

    這不是為了捍衛他們的國家和皇帝,而是為了儲存他們的頭髮。

    這也是南北方都有的事,只不過北方被農民戰爭破壞嚴重,因此阻力不太大,相反南方地區阻力就大的多。但是再大也不算事,因為清初滿洲大汗給剃髮令打的標籤是政治正確,既然是政治正確就沒有那麼容易翻盤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剃髮令的主要推動者孫之獬被革職後就被暴動的老百姓打死,不過排除其他因素,孫之獬還挺有骨氣,為清朝死忠到最後。南方雖說反抗剃髮令比較激烈,但是蘇州卻堅決執行了剃髮令,其實剃髮令剛下達的時候蘇州也掀起了叛亂,清朝派遣的官吏也被老百姓趕走,但是混亂之際一隊南明殘兵打著恢復明朝的旗號進城打劫,所以蘇州老百姓又把南明殘軍給趕出了城,而且自發守城等待清軍接收,剃髮令自然也就執行了。

    當然知識分子沒那麼多的顧慮,因為清朝宣佈開科取士之後,知識分子基本上是放棄了對清朝的對抗態度。

    所以,正是因為人民的反抗,剃髮令根本沒有預期的效果,執行上也打了折扣。很多地區在征服後剃髮令都不能立即執行,往往得緩上一緩,而且多數都是前額剃去一點頭髮做個樣子,表示一下臣服就完事了。這還是嚴格執行剃髮令的結果。

    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後清朝再次妥協,就是不再強制執行剃髮令,所以老百姓不當官不當兵也沒必要剃髮扎辮子,朝廷只不過是強調剃髮令,執行上基本上沒什麼動作。

    康熙年間很多人的髮際線比較靠後

    乾隆初期剃髮痕跡已不明顯

    當然,到了清末也沒太認真執行剃髮,因為老百姓沒那麼多功夫,也沒那多閒錢去剃頭,不過辮子基本都紮上了。

    《闖關東》當中對清末男子的髮型還是比較寫實的

    總結一下就是,清軍剛入關的時候和各個階級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直到清朝頒發剃髮令短暫的蜜月期結束。但是清朝為了緩解老百姓得反抗不得不在剃髮上讓步,所以還是那句話,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全文完

  • 9 # 太乙伏魔錄

    話說當年李自成闖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因此自縊殉國,自此一刻起大明算是滅掉了,原本大家都以為李自成會成為新的皇帝,成就不同的朝代,可誰知道在這一刻讓清兵鑽了個空子,直接被吳三桂放入了關內,從此滿清開始了中原的統治。

    當時的滿清剛剛入關,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候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可以說李自成的大順朝和明朝的餘部都以最快的時間被清兵所攻破,與其說是被清兵攻破,還不如說是老百姓們夾道相迎來的正確,可是在打到了南方的時候就出現了相當不一樣的圖畫,那反抗力度不是一般的強,當時的清兵如果不是在北方已經有了大好的半壁江山,很有可能就會放棄統治中國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的百姓如此歡迎清兵入關,而南方的抵抗程度就超越了清兵的想像,如果當時的全國都像南方一樣的抵抗力度,說不定清兵根本就不可能統治得了中國。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北方的百姓好像一點血性也沒有,但其實卻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要知道當時的北方地區之所以會出現像李自成這樣的人來反抗大明王朝,實在是這些百姓連飯也吃不上了,才會拼命去反抗大明的政權。

    但是李自成說實話,並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尤其是進入北京城之後,聽起來說是要讓大家天天像過年一樣開心快樂,但實際上卻是縱容自己的部下去搶奪城中之人的金銀錢糧,要知道當時的北京城相對於那些李自成的部下來說,都是一些富戶,那怕是老百姓也是有糧吃有錢花的上等人,所以這些部下開搶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管這城中的人是百姓還是地主,結果就出現問題了,那就是整個北京城的人,包括那些百姓在內都相當的恨李自成,本來自己每天可以吃飽穿曖,結果李自成來了之後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週邊的百姓那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把李自成這個惡人的角色給傳了個遍,再加上吳三桂自己引的清兵入關,那一定是給自己說好話的,所以清兵們入關後的口號就是打跑闖賊,這話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意議,但是對於這些能過上好日子的百姓來說相當的重要,並且李自成還真被打跑了,而新來的清兵並沒有像以前那個搶奪百姓的錢財,於是北方的百姓開心起來了,這也是北方的百姓會夾道相迎滿清的重要原因,說白了就是李自成的部隊沒有軍紀,在北方的百姓心中已經失去了誠信,而清兵卻因為吳三桂的原因並沒有對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

    可是這樣的情況對於南方的那些人就不一樣了,畢竟南方相對於來雨水充足,可以說糧食這種東西在南方並不是很缺,也不存在會餓死人這種情況,再加上李自成當時主要是進攻北京了,對於南方並沒有過多的侵害。可是當清兵來到南方的時候依然還是實行在北方的那一種方法,但是很明顯這些南方之人並不是很想聽清兵的安排。本來南方人自己就豐衣足食,可是滿清為了平衡南北方的百姓生活問題,就一定會讓南方人把糧食上交,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本來人家生活的好好的,可是清兵來了之後生活就有點過不下去了,這樣的情況這些南方人會抵抗嗎?

    那幾乎想都不要想,反抗是一定的,而且為了自己糧食不被搶,那可是拼命也在所不惜的,畢竟李自成當年就是因為沒飯吃才會挺而走險去反抗大明的統治,並且走到哪一步的,而南方的百姓也是為了讓自己不餓肚子才會這麼拼命的反抗大清的統治,所以說這就是主要原因,說白了就是北方人受益了所以才會夾道相迎,而南方人受損了那一定會拼命反抗。

  • 10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一次傷心,次次傷心

    在清軍入關之前還有一支部隊入了關,在這支部隊入關的時候百姓非常開心,歷史記載老百姓都樂開了花。

    如果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句話的話,就不難理解當時老百姓那亢奮的神情,那便是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這個闖王是誰呢?這個闖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自成。

    接下來到了揭秘環節了,這個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在被老百姓迎進關之後,做了幾天的廉潔奉公好皇帝呢?答案是三天。

    三天之後,李自成的手下就開始向自家老大抱怨:我們辛辛苦苦的打天下,不就是為了享受嗎?現在可好,打下天下來還不如沒打下天下來自在呢,這樣下去兄弟們可都不服氣了。

    李自成一拍腦門:對呀,打下天下來不就是享受的嘛,於是開始給自己計程車兵放大假,所謂的放大假指的是士兵想幹啥幹啥,而且壓根沒人管。

    很多人都會特別好奇,怎麼可能沒人管呢,這些低等級士兵犯了錯誤,那些高等級是將領就必然而然的會約束他們呀。

    不好意思,那些高等級將領玩出了花,他們比低等級的官兵還要過分,要不是如此,陳圓圓也不至於被擄掠過去。

    自此開始,老百姓意識到無論是明朝的執政者在執政,還是李自成的部隊來執政,天下好像都是一個樣子,開門迎闖王也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

    滿清入關,順勢而為

    滿清入關並沒有遭到多大的抵抗,因為當時的老百姓已經麻木了,反正自己就這點家當,誰來搶不是搶。

    於是滿清在吳三桂的引領之下,自然而然的來到北京城,不久之後成為華夏最後一個封建帝國。

    而滿清來到華夏的這整個一大串的過程並不是平坦的,尤其是當滿清入侵到南方到時候。

    如果大家知道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的話,那就沒有必要過多的講了,以及後期的文字獄和諸多冤案錯案都能夠看得出來,滿清似乎打心眼裡就有一點點的小自卑,而這個小自卑特別害怕華夏不認可它的正統性。

    當然關於史書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見解,以及這樣或者那樣的闡述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滿清統治者修改一下史記資料似乎也說不上過分。

  • 11 # 漁夫歷史

    話說當年李自成闖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因此自縊殉國,自此一刻起大明算是滅掉了,原本大家都以為李自成會成為新的皇帝,成就不同的朝代,可誰知道在這一刻讓清兵鑽了個空子,直接被吳三桂放入了關內,從此滿清開始了中原的統治。

    當時的滿清剛剛入關,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候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可以說李自成的大順朝和明朝的餘部都以最快的時間被清兵所攻破,與其說是被清兵攻破,還不如說是老百姓們夾道相迎來的正確,可是在打到了南方的時候就出現了相當不一樣的圖畫,那反抗力度不是一般的強,當時的清兵如果不是在北方已經有了大好的半壁江山,很有可能就會放棄統治中國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的百姓如此歡迎清兵入關,而南方的抵抗程度就超越了清兵的想像,如果當時的全國都像南方一樣的抵抗力度,說不定清兵根本就不可能統治得了中國。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北方的百姓好像一點血性也沒有,但其實卻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要知道當時的北方地區之所以會出現像李自成這樣的人來反抗大明王朝,實在是這些百姓連飯也吃不上了,才會拼命去反抗大明的政權。

    但是李自成說實話,並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尤其是進入北京城之後,聽起來說是要讓大家天天像過年一樣開心快樂,但實際上卻是縱容自己的部下去搶奪城中之人的金銀錢糧,要知道當時的北京城相對於那些李自成的部下來說,都是一些富戶,那怕是老百姓也是有糧吃有錢花的上等人,所以這些部下開搶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管這城中的人是百姓還是地主,結果就出現問題了,那就是整個北京城的人,包括那些百姓在內都相當的恨李自成,本來自己每天可以吃飽穿曖,結果李自成來了之後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週邊的百姓那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把李自成這個惡人的角色給傳了個遍,再加上吳三桂自己引的清兵入關,那一定是給自己說好話的,所以清兵們入關後的口號就是打跑闖賊,這話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意議,但是對於這些能過上好日子的百姓來說相當的重要,並且李自成還真被打跑了,而新來的清兵並沒有像以前那個搶奪百姓的錢財,於是北方的百姓開心起來了,這也是北方的百姓會夾道相迎滿清的重要原因,說白了就是李自成的部隊沒有軍紀,在北方的百姓心中已經失去了誠信,而清兵卻因為吳三桂的原因並沒有對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

    可是這樣的情況對於南方的那些人就不一樣了,畢竟南方相對於來雨水充足,可以說糧食這種東西在南方並不是很缺,也不存在會餓死人這種情況,再加上李自成當時主要是進攻北京了,對於南方並沒有過多的侵害。可是當清兵來到南方的時候依然還是實行在北方的那一種方法,但是很明顯這些南方之人並不是很想聽清兵的安排。本來南方人自己就豐衣足食,可是滿清為了平衡南北方的百姓生活問題,就一定會讓南方人把糧食上交,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本來人家生活的好好的,可是清兵來了之後生活就有點過不下去了,這樣的情況這些南方人會抵抗嗎?

    那幾乎想都不要想,反抗是一定的,而且為了自己糧食不被搶,那可是拼命也在所不惜的,畢竟李自成當年就是因為沒飯吃才會挺而走險去反抗大明的統治,並且走到哪一步的,而南方的百姓也是為了讓自己不餓肚子才會這麼拼命的反抗大清的統治,所以說這就是主要原因,說白了就是北方人受益了所以才會夾道相迎,而南方人受損了那一定會拼命反抗

  • 12 # 亙古懷念說史

    明朝中後期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小冰河期,當時的大明朝水澇旱災頻發,再加上明朝的統治階層腐敗盛行,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就註定了這個時代要發生重大的變革!大明朝的統治階層已經腐敗到難以自身革新的地步,堅持外部力量就成為這場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

    而這種外部力量主要表現為各地的農民不堪壓迫剝削揭竿而起和滿清在關外崛起。農民軍起義領袖當中無論是高迎祥,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沒有擺脫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治國才能。

    在大明王朝的軍隊和農民軍鷸蚌相爭之後,滿清統治者的領袖皇太極和多爾袞抓住了有利的時機進軍中原,而逐鹿天下。與遼金元等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不同,滿清貴族統治者非常推崇漢人制度和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籠絡文人仕子的心。

    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民族矛盾,滿清統治者採取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有效措施,從而讓飽受戰亂的中原百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休養生息。對於當時普通百姓而言,至少要比在大明朝後期要有一口飯吃,減少戰亂流離失所之苦。

    同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樣,滿清貴族統治者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在這樣的目的之下,為了打壓漢族百姓的抵抗,晚清統治者頒佈了剃髮令等一系列殘酷鎮壓的措施,甚至不惜用大屠殺這種方式來鎮壓。

  • 13 # 庭州行者

    中國古代的王朝的家天下模式,決定了百姓對於“皇帝是誰”這個問題並不十分關注,底層人民最關注的還是自己的生活,能否吃飽,吃了上頓還有沒有下頓。畢竟,中國古代的老百姓,不僅受到政權的剝削,還受到地主的剝削,加之自然經濟的脆弱性,維持生計尚不可得,安能有時間去關注天下大事?對於百姓而言,誰能讓日子過得好,那麼便支援誰做皇帝。當然,在近代主權國家觀念形成並深入人心之後,這個說法便不再適用,對於“中國”和“外國”的觀念界限愈發明確,當然這是後話。

    清軍入關之初,絕大多數底層百姓是沒什麼感覺的。明朝時期貪腐之風盛行,百姓在苛政之下,苦不堪言;明朝皇族大肆侵佔百姓土地,修建所謂皇莊,並強迫百姓成為為其勞動的農奴。明朝末年,出於戰爭的需要,朝廷徵收所謂的三餉,進一步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可以說,在明朝打車和皇族的剝削之下,百姓生不如死。因此,百姓對於這個“大明王朝”並沒有太多好感,參考李自成多次能在短時間內集結上百萬窮苦百姓加入農民起義軍,便可知百姓對於明王朝有多麼痛恨。

    清軍入關之初,雖然也存在圈地等剝削百姓的行為,但由於其剝削程度遠小於明朝時期的官吏和皇室,故引起了一定的反抗,但規模並不如明末農民起義那般巨大。

    至於知識分子,最初則對於清軍持一種友好的態度。在明王朝殘餘勢力,如南京的福王朱由崧而言,對於李自成的仇恨,遠大於對清軍的仇恨。當時南明政權內部普遍建議採取所謂“聯虜平寇”,即聯合清軍平定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勢力的策略。而北京的文武大臣,由於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所以對清軍可謂是夾道歡迎。而清軍在進入北京後,的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局勢,保護明朝皇陵,甚至給景山的歪脖子樹帶上鐵鏈,以懲罰其“弒君”之罪,收買了一波人心。

    然而,隨著清軍南侵,南明上層對於清廷的幻想破滅,一部分漢族地主階級在忠君愛國觀念的影響下,堅決抵抗清軍,如史可法。同時,清軍頒佈了剃髮令,更是加速了江南地區百姓與清廷的矛盾激烈程度,引起了不小的抵抗。當然,這些抵抗最終都被清朝所鎮壓下去。

    因此,清朝入關之初,絕大多數的百姓對於這一事件持無所謂的態度,多數的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由於自身利益沒有受到損害,且受到清廷拉攏,所以自然地站在了清朝這一邊,如剃髮令的建議者孫之獬,此人最終為清廷殉國,可見部分漢族知識分子,地主階級與清廷關係之堅固。而江南地區的部分百姓和知識分子,則選擇反抗清廷。

    當清朝最終統一天下後,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矛盾的措施。順治皇帝下令停止圈地,並且將明朝時期藩王佔據的土地返還給原土地所有者(或後代),此舉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明末農民鬥爭取得的戰果;剃髮令的執行也鬆弛不少,同時鼓勵開墾荒地,減輕賦稅,改良科舉,拉攏漢族計程車人。在這一系列措施實行之後,清朝的民族矛盾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 14 # 火器工坊

    這個倒是沒有。

    相反,北方的民眾在聽到清軍入關之後還是有些慌亂的。

    主要是之前清軍入關的時候,是瘋狂的燒殺搶掠,尤其是第五次入關的時候,直接幹到濟南城下,一共擄掠人口46萬,華北地區一時間生靈塗炭。

    但是多爾袞這傢伙非常聰明,秉著入關統治的想法,一進北京城便張貼告示,讓大傢伙該幹啥幹啥,還宣佈減免明末三餉,一時間百姓們的敵意也是減少了不少。

    尤其是暫時取消剃髮令,又一定程度上贏得了百姓的好感,換來了華北地區的暫時安定。

    可以說除了一開始的剃髮令、後來的八旗圈地先前入關劫掠的惡行讓關內百姓牴觸了一陣,之後清政府拉攏人心的手段,讓華北地區的百姓很快便承認了清朝的合法統治。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只要能讓他們過得好,誰統治都一樣。那個年代也沒什麼中華民族意識,除了一些知識分子滿腔熱血,老百姓是隻要你別惹我,我就不跟你對著幹。就比方說鴉片戰爭中英華人找了當地老百姓的事,才引起了三元里抗英。

    在之前,大明也好,大順也罷,都因為腐敗的統治而不得人心。相比之下清朝統治者在民生上還算客氣,至少要收攏一下人心。

    後來發現這幫人來了不走了,考慮到要保住自己的位置,還有之前什麼北魏北周後唐什麼的漢治王朝,也是北人統治。就算再不濟還有個大元做案例,只要好好歸順,不會影響自己。所以這幫人也就心安理得的投降了。

  • 15 # 方圓讀書

    當年清軍入關時,百姓真的是夾道歡迎嗎?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山海關之戰”說起!

    公元1644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這一年發中發生了幾個重大事件,包括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佔領北京城、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這些都對中國數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以清軍入關尤為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開闢了歷史的新紀元。

    我們知道,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有四大政治力量在中國大地上進行著激烈的角逐,它們分別是明王朝、清王朝、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而最後的勝利者,竟然是偏居關外一隅的清王朝,並且統治中國長達276年的時間,遠遠超過蒙古族統治的元朝,成為了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

    多爾袞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清王朝這一段的“發家史”的話會發現,其實當時的清朝並不具備有明顯的優勢。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在入關之前,清軍的總兵力估計在20萬左右,而李自成的軍隊則不下80萬,明軍的兵力也很多;雖然清軍戰鬥力強悍,但是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明朝軍隊比起來,在數量上還是處於劣勢。最重要的是,在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的時候,清朝的傑出統治者皇太極突然病逝。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便致使黃兩旗和白兩旗爭奪皇位。

    雖然最後雙方都顧全大局達成一致,立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並由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獨攬大權。但是,在皇太極去世順治帝尚且年幼的情況下,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歷史轉折時期擔任起重任並及時抓住歷史的機遇,就是擺在多爾袞等清朝統治者面前的嚴峻考驗。

    多爾袞和皇太極——劇照

    不過,最終的歷史證明,多爾袞的確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很好地抓住了那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實現了清王朝對中原地區的大一統。而這一重要的歷史機遇便將從決定清朝與大順政權的“山海關之戰”開始。

    在山海關之戰發生前,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因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霸佔,感覺是奇恥大辱,於是便轉而投靠了清朝。當時多爾袞的進軍路線,仍然是皇太極時期所制定的進軍路線,即避開山海關,繞道蒙古地區,從長城關口入關。但是在吳三桂降清之後,多爾袞便立即改變了進軍路線,直接從山海關入關。

    山海關之戰

    李自成在得知吳三桂降清並拒絕歸順大順政權時,便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山海關。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和吳三桂軍合兵一處,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附近的石河展開的決戰。

    多爾袞先讓吳三桂出戰,等到吳三桂與大順軍激戰不支的時候,便下令讓阿濟格、多鐸等將領率領兩萬多鐵騎支援吳三桂。大順軍被多爾袞此舉打得猝不及防,大敗而歸。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山海關之戰”。總結來說的話,清軍之所以勝利,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當時的大順軍已經和吳三桂的軍隊激戰半日,士兵的體力消耗巨大,其銳氣也被消磨殆盡。所以此時清軍出兵,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2. 山海關之戰主要的戰場是石河地區,而這一地區都是一馬平川的草原,而清軍計程車兵善於騎射,習慣在平地之上與敵人交戰。所以,在地理環境佔據優勢的清軍,自然能擊敗大順軍。

    3. 但這場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於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後實行的一系列錯誤的政策所導致的。在李自成佔據北京之後,大順軍上下便都以為可以從此享受榮華富貴了,於是軍隊紀律開始廢弛,官兵們“恣意淫掠,身各懷重資,無有鬥志”。雖然李自成曾經給吳三桂丟擲了橄欖枝,但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予以重視,於是便將他推到了清朝一邊。即便後來李自成親自率軍出征,但是當時的大順軍官兵因收羅了大量的財物,擔心自己性命不保,鬥志下降,戰鬥力大打折扣。還有,李自成雖然親自率軍前來,但事先並沒有考慮到敵人的戰鬥力和優勢所在,所以在突然遭到清軍攻擊措手不及失敗也是必然的結果。

    吳三桂

    總的來說,山海關之戰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命運。清軍在攻佔北京之後,便逐漸統一了全國。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失敗之後便開始變得一蹶不振,最終滅亡。

    我們知道,1644年三月的時候,李自成便攻佔北京,明朝宣告滅亡。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李自成應該要做的是安撫民眾,加強軍紀,以便和清軍做最後的對抗。但是,李自成並沒有這麼做,相反,他的軍隊在進入北京之後開始四處搜刮民財,軍紀渙散,肆意騷擾百姓,民心盡失。在當時,原本是“高高興興迎來的闖王”,但沒想到卻給自己迎來的是一個惡魔,李自成的到來不僅沒有給當地帶來希望,反而還是災難的繼續。

    李自成

    而就在這個時候,漢官范文程向多爾袞進言說,在入關之後,一定要讓清軍嚴格遵守軍紀,不得肆意殺戮百姓,掠奪百姓的家財。多爾袞完全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毅然下令進軍關內。

    在入關之後,多爾袞下令不準士兵在城內奸淫擄掠,違者必定嚴辦。此外,多爾袞為了更好地保護民眾的切身利益,在順治元年六月十七日的時候,多爾袞還諭禮部曰:

    “古來定天下者,以澤及窮民為首務,中國家求賢之心,眾已共曉,而京城內流賊蹂躪之後,必有鰥寡孤獨、謀生無計及乞丐街市者,著一一察出,給予錢糧恩養。”

    此外,多爾袞還批准明朝的遺臣可以出來做官,為新王朝效力,對過去既往不咎;

  • 16 # 我淡如菊

    關於清軍入關,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清軍入關之初,不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沒有誓死抵抗的決心,以削髮令為節點,北方爆發了反清起義,南方各地抵抗的強度也激烈起來。然而,為時已晚,此時的大順和南明俱已滅亡,全國沒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統一領導,遂被各個擊破,滿清竊據了大好河山。

    清軍入關時,南北兩地都出現過百姓夾道歡迎的景象

    甲申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死國難,大明王朝滅亡。後面的歷史在很多戲曲、演義、野史、正史等等各種形式裡都有表現。李自成率大軍征討不肯歸順的吳三桂,在一片石大戰的要緊關頭,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引入的滿清八旗兵斜刺裡突然殺出,二十萬農民軍被殺得大敗。

    清軍入關後,闖王李自成的百萬大順軍一敗再敗,迅速滅亡,隨後清軍渡江攻佔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首都南京,短短一年多時間,半個中國就陷落在八旗兵的鐵蹄下。

    滿洲八旗自1644年4月22日入關,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在北京建立起穩定的政權,在1645年的4月多鐸便率領滿清鐵騎來到了揚州城下。在揚州,清軍遇到史可法率領的軍民的頑強抵抗,才第一次遇到了入關以來較大的阻擊,揚州城破後,滿清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

    版畫,史可法殉國

    前期清軍這麼順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進軍過程中沒有遇到激烈抵抗,大部分地方都是望風而降,甚至出現了老百姓夾道歡迎清軍到來的場面。就是在進入江南之後,仍然時不常會出現一些江南士子豪紳迎接清軍,謀求升官發財的場景。但是相比起來,總體上是北方歡迎的多,南方抵抗的多。

    之所以會出現南北方對待清軍不同的態度,主要有如下原因:

    1.滿清的欺騙性。

    八旗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幫助大明剿滅闖賊的旗號入關。特別是有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在前引路,對北方的老百姓來說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2.多爾袞的收買政策(給予率先投降的地主士紳高官厚爵)。

    清攝政王、正白旗旗主多爾袞

    3.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生產力。

    李自成從1629年開始造反,至1644年攻破北京,這十幾年來,農民軍並未建立什麼穩固的根據地,而是四處流竄,每到一地就攻城掠地,殺伐搶劫大戶一番後又衝向下一個目標。這樣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破壞了當地的生產,農民們要麼跟隨地主團練武裝在對起義軍的抵抗中戰死,要麼投靠起義軍跟隨轉戰四方,土地沒人耕種,北方赤地千里。二是地主階層和北方的知識分子階層(能讀書的一般都是地主)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恨之入骨。李自成早已將北方地區蹂躪的支離破碎,直到他入主北京後,仍然延續了自己的狹隘農民思想,對北方的地主階級繼續實行壓榨的策略,可以說,在大順政權建立後,整個士族階層都失去了本來的尊嚴。

    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隋末的農民大起義都是如此,只是西漢時出現的是劉秀,隋末出現的是李世民,而明末運氣不好,新出現的勢力是滿清。

    4.甲申年之前八旗已經有四次入關劫掠。

    滿人不滿萬,滿萬莫能敵。奴隸制的滿人八旗騎兵之所以有這麼強的戰鬥力,既有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這個兵種本就對步兵具備碾壓優勢這個原因外,也有滿人平日一概不事生產,而專以打獵、騎射、戰爭、劫掠為業,且明朝後期已經腐敗到根子上,官軍戰鬥力低下,這樣反襯托出八旗兵的強悍。多次戰敗後,使得明軍心理上愈加畏懼八旗兵。

    在後金與明朝的戰爭中,每每燒殺姦淫無惡不作,既搶劫大量牲畜財物以為戰利品,更劫掠大量人口帶回關外。被劫持過去的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人口,是被他們當作奴隸役使的,農奴們的勞動所得,除極少量留給自己勉強餬口之外,其餘的全部被滿人無償地剝奪和佔有。

    後金在關外就曾經多次屠殺關外漢人,明末更是曾四次衝到華北平原。由於明末政治腐敗,雖然朝廷也調派軍隊前去堵截,但是崇禎多疑,軍閥和官員們相互拆臺、畏敵如虎,儘管有如盧象升這樣的民族英雄內穿孝服外披鎧甲奮死抵抗,但是絕大多數的官軍往往是尾隨八旗兵,待到八旗兵燒殺搶掠後禮送出境。

    在後金前四次入關時,實行的如成吉思汗蒙古那樣的野蠻策略甚至有過之:凡遇到抵抗,城破後就實行屠城,比如濟南之屠。有人統計過只這前四次入關,北方就有不下千萬的漢人死傷。

    因而,在1644年滿清第五次入關時,經過前四次入關和李自成農民軍的洗禮後的北方已經殘破不堪,北方大多害怕屠城望風而降。

    5.更狠的是偽軍

    滿人人口不多,但是漢人人心不齊。在關外,有滿八旗,有蒙八旗(後金征服蒙古後組成的蒙古軍隊),還有投降後金的漢人組成的漢八旗。

    早在後金崛起時,以山西的晉商為主的商人們為了私利就輸送戰略物資資敵,向敵方通風報信出賣國家軍事情報。清軍進入江南後,滿人在北方收編的漢人軍隊充當了前鋒,而晉商也跟隨清軍一起進入了江南。

    江南農業和商品經濟發達,且未遭受戰亂禍害,因而普遍比北方富庶。城破後可以有大量物品可供搶掠,有大量婦人可供買賣,因而,在北方未能堅決抵抗的官軍,當了偽軍後反而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偽軍們在前面衝鋒陷陣,晉商們跟在後面忙著做生意賺錢。

    入關之罪

    滿清剛入關時曾頒佈了剃髮令,但是遭到了北方民眾的抗拒,多爾袞考慮到立足未穩很快就取消了。在清軍攻克南京後,絕大部分府縣都乖乖向清軍遞交了降表,開啟城門迎接,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要為大明殉死的想法。那個時候,現代的國家、民族的概念還沒有怎麼形成,人們只是覺得跟其他改朝換代一樣,頂多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已。

    剃髮令釋出後,南北各地絕大部分統治區都爆發了劇烈的反抗運動。但是此時已經沒有一個有威望的個人和政治團體能夠團結軍民之心、號令全國,各路義軍各懷心事各自為戰,最終歸於失敗。

    自滿清入關揮戈全國,直到平定三藩,在長達37年的時間裡,對各民族的抵抗尤其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明朝軍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血腥大屠殺。

    順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總督佟養亮:“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

    《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

    《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五一兵紀,崑山大屠殺:“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記述的廣州大屠殺:“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 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 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廣州大屠殺死難者有多少人呢?據負責收屍的寺廟和尚記載的數字比日寇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數兩倍還多,但是這還比不過最血腥的揚州大屠殺,曾經世界第一大商業城市的揚州,經揚州十日後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都未能恢復過元氣。

    ......

    當時屠城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廣州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以及汾州、太谷、泌州、澤州之屠等等,當時的中國,真可謂人間地獄。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很多兇殘的屠城多是由吳三桂、尚可喜、李成棟這樣的明朝降將領頭操刀。比如嘉定三屠,罪魁禍首就是先是李自成的大順軍,繼而轉投南明,最後再投降滿清的李成棟,而接連攻滅隆武和紹武兩個南明政權,擒殺兩個南明皇帝,為清廷立下大功的也是李成棟。而製造了廣州大屠殺的尚可喜,就連在他為之賣命的清朝,也是受到鄙視,他被乾隆編入了《貳臣傳》,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屠殺了百萬漢人的尚可喜

    損失人口的估算:

    明清時是按人口繳稅,因此官方統計的人口被大量隱瞞。

    明代華人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為5,165.5459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實錄卷4)。人口學者估計,由於為逃稅大量人口被隱瞞,因而明朝實際人口大約在1億到2億。

    滿清最初的全華人口統計,為1,063.3326人(減少了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清實錄世祖卷61)。而在滿清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華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僅相當於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明清都存在著人口瞞報現象,但是僅僅根據官方統計數字,明清交替之際中國的人口損失數就達數千萬,如果考慮到幾十年的人口增長率以及瞞報人口在戰爭中的損失,幾千萬遭屠殺可以說是極端保守的數字。

    歷史已經遠去,如今我們追求民族和睦,往事且讓它留在歷史中。然而歷史也給了我們教訓,自強不息方能天佑中華!

        

  • 17 # 無根樹花正孤

    清軍進入山海關是以幫助明朝的臣子身份進來的。

    那個時候的滿清雖然囂張,但也僅僅是止步於在關外那那些土地,中原的花花世界他們根本沒有見識過。

    從當時的社會條件分析,清軍的入關是偶然的,偶然在李自成的迅速腐化和吳三桂的不抵抗,清軍得以在一片石之戰中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以絞殺流寇的身份入關那是正義凜然 所以在當時是受到了北京城百姓的歡迎的。 具體是一個什麼情況呢?當時北京城的老百姓因為感到李自成入關以後大肆屠殺,搜刮金銀,為了錢財不擇手段,使得很多人都枉死牢獄之中,這個時候的他們感覺到了崇禎皇帝對他們是多麼的好,而崇禎皇帝就像前女友一樣不可挽回,他們只能把愧疚用在清軍身上。 由歡迎到反抗只是因為清軍要剪掉他們的頭髮。

    漢人的頭髮可不只是頭髮那麼簡單,他是整個漢人的精神信仰。

    清軍在後面穩固之後便暴露了取代的野心,他們雖然尊稱崇禎為君父,雖然為崇禎修建陵墓,但是他們的野心不過是為了取代。他們在穩固北京城之後便下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殺令。 這道命令一下就註定了漢人不能歸心,一面面的反清大旗從北方江南舉起來,明朝的殘餘勢力重新稱帝,試圖一淮河為阻礙,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可惜的是明朝的內鬥局面始終沒有解除,女真人和漢人關於正統的問題展開了殊死爭奪。百姓再不歡迎清軍,而是成為了仇人。

    清軍的身份轉變與百姓對他們的態度一直是歷史上面一個謎團,當年的明朝內部為什麼沒有重視起關外匈奴這個大敵,總是認為國內農民起義才是心腹之患,而夷狄卻是小事情,也許二百年的安逸使得明人忘記了宋末亡天下的記憶了吧!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滿清入關對於當時的漢人而言實際上是分為兩個陣營的。有討厭排斥滿清入關的人,自然也有歡迎滿清入關的人。這個並不能一概而論。單純的說是否歡迎滿清入關都是片面的。先說排斥滿清入關的理由。我們不可否認,當年滿清入關後製造了大量的屠城事件。這是當時老百姓排斥滿清的主要原因。畢竟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動不動就掏刀子殺人的政權。其次北方邊境靠近東北地區的漢人,他們也不喜歡滿清入關。畢竟滿清和明朝打了那麼多年了。之間的血仇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淡化的。而且滿清扣邊期間,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這也是他們排斥滿清的重要原因。總的來說,不歡迎滿清入關的原因就是因為殺戮。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歡迎滿清入關呢?最歡迎滿清入關的是那些明朝的死忠粉。要知道歷史上很多明朝末年的臣民實際上相對於滿清,他們更加憎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是他們滅亡了明朝。所以在很多明朝忠實擁躉看來,起義軍是滅亡明朝的元兇。他們憎恨起義軍,不願意讓起義軍奪取天下。所以為了報仇,他們十分歡迎滿清入關殺起義軍。而滿清方面也十分會做人。滿清入關的時候,在宣傳這方面做的也很到位。滿清他們並不認為入關是入侵明朝。因為早在此之前明朝已經被起義軍給滅了。當時清朝打著給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入關,所以很多明朝的死忠分子十分歡迎滿清入關。他們沒有實力復仇李自成。所以只能借滿清之手報復李自成。

    再有很多人歡迎滿清入關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和李自成走不到一起了。所以為了自保他們只能歡迎滿清入關,先幹掉李自成再說。比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一眾。原本在明朝滅亡後,吳三桂想要臣服於李自成,畢竟李自成是漢人的政權,他和滿清打了那麼多年了,也不願意投靠滿清。但後來李自成不僅自作聰明的綁架了吳三桂的家人威脅吳三桂投降,他的手下還霸佔了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這就讓吳三桂忍無可忍了。最終吳三桂發現和李自成走不動一起後,索性也就投靠了滿清,引滿清入關。想吳三桂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最後歡迎滿清入關的人群,就是被李自成起義軍剝削欺凌過的百姓。李自成起兵造反,之所以能夠做大,就是因為有了老百姓的支援。李自成也一度以天下百姓的代表自居。當時明間還流傳一句話“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但後來李自成起義軍開始變質,他們不僅不再清廉,反而比任何軍隊都苛責百姓,搶劫錢財糧草無惡不作。這就讓很多原本支援李自成的百姓轉換了陣營。歷史上李自成入京城之後,下令全軍搶劫北京城,以至於北京城百姓恨李自成不死。所以他們這些人最希望滿清入關幹掉李自成了。所以說滿清入關夾道歡迎滿清的百姓肯定是有的。但並不是全部。

  • 19 # 歷史評說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不同,北方在明朝末年戰亂頻繁,連年的作戰,使得民生疲弊,民不聊生。如果不是因為明朝的統治已經徹底爛到根了,皇帝,宗室,宦官集團,文官集團,武將無一可取,所有人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哪有半分為國為民的想法,中國的老百姓怎麼可能起來造反?

    其實明末大起義一開始的時候,明朝政府軍可謂是屢戰屢勝,但是他們發現賊人卻是越打越多,為什麼呢?因為窮苦人實在太多了,明朝政府不斷地為敵人制造新的兵員,最終明朝政府一手締造了李自成這個明朝的掘墓人。

    老百姓們實在太想要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了,他們所希望的就是能夠繼續活下去,誰能夠給予他們安寧的生活,誰能夠讓他們活下去,對於他們而言,誰來統治他們有區別嗎?

    其實很簡單,清軍入關時,和他們作戰的並不是明朝軍隊,恰恰相反,是滅亡了明朝政權的農民起義軍部隊,他們也是從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手中接管的北京城。

    在明朝的鐵粉眼中,李自成政權才是他們的大敵,是明朝滅亡的兇手。而且當年清軍入關時,他們非常懂得宣傳,為了拉攏這些明朝的鐵粉,清軍把自己打扮成了人畜無害小白兔的形象,他們打的旗號竟然是為崇禎皇帝報仇。滿清統治者這一招操作真的是騷出了天際,能不能再無恥一點?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李自成的部隊,這些農民起義軍進北京城之後,他們對於人民的劫掠甚至超過了明軍,這徹底觸怒了北京城中的百姓。所以當清軍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來到北京時,有不少北京市民可是爭著給清軍當帶路黨的。

    而在南方,由於老百姓生活還算比較富裕,而且沒有受到過多的兵災波及,南方的百姓對大明朝沒有太多的厭惡感。再加上滿清帝國推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滅絕人性的反人類政策,在這種慘無人道的壓迫之下,激起了南方人民激烈的反抗。

    南方人民在這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奏響了中華民族對抗外敵的最強音,只可惜南明政權實在不爭氣,內訌不斷,最終導致了痛失好局,大好形勢之下,徹底崩盤!

  • 2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那是當然了,畢竟清軍入關的時候可是帶著刀的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而且是滿人建立的王朝,這在歷史上可是不尋常。剛開始滿清的漢化程度不高,通知藝術不強。為了征服漢人,滿清統治者在入關的初期開始大肆屠殺漢人,什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清軍,漢人會歡迎嗎?

    但是滿清的屠刀總會讓一些沒骨氣的站出來迎接

    而且滿清穩定全國政局後也開始實行的懷柔政策。順治元年,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就開始採納范文程的建議,在北京釋出命令,清軍士兵不得姦淫搶劫,不得殺戮百姓,不得侵佔地主家財,所過之處要求秋毫不犯,因此百姓對其還是很歡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看阿衰一看就笑,現在你們還笑的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