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邊兒釣魚
-
2 # 小約翰
其實一個行業,一種藝術的興衰,都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起伏的,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也不必逆勢而行。
京劇是國粹,是民族財富,可這都抵擋不了京劇衰落的大趨勢。
其實京劇到現在為止也剛剛兩百年多一點,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四大徽班進京,與北方曲種融合,同時吸收崑曲秦腔等多重戲種的長處與特色,這才形成了現在的京劇。最早的京劇,只是清宮裡的宮廷娛樂,後來到了晚清,由於慈禧太后酷愛京劇,發展到極盛,在民國也是紅遍大江南北,而到了現在,京劇已經跟當年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了。
慈禧太后對京劇的酷愛是整個京劇發展的轉折點,慈禧太后極愛聽戲,從咸豐十年開始,京劇班子正式入宮演出(之前入宮的班子都是京劇的前身)。光緒九年,慈禧五十大壽,挑選楊隆壽鮑福山等十八人入宮表演,並教授太監們學戲,後來的大太監們入小德張等,都是從這時候開始學的戲。
在慈禧當政時期,京劇演員的地位極高,甚至連王宮貴胄們都要巴結他們,如果誰家過大壽辦喜事能請來慈禧的御用名角,那是極榮耀的事情。清朝末年,袁世凱過大壽,當時的戶部尚書那桐想巴結袁世凱,就親自去請譚鑫培去給袁世凱大壽唱戲。譚鑫培和那桐本就很熟,就開玩笑說:“中堂如肯屈膝,那我就唱”,誰知那桐聽罷,真的給譚鑫培跪下了,嚇得譚鑫培連連賠罪,趕快答應。
後來慈禧太后一死,當年的貴族們就不再巴結這些名角了,如譚鑫培就被以抽大煙的名義被袁世凱整的很慘。因為當年袁世凱入宮聽戲,袁世凱只能站著,譚鑫培卻可以坐著,所以袁世凱心中憤憤不平。慈禧太后雖然名聲很差,但在京劇界卻是救世主般的人物,所以你看京劇中,“太后”的角色少有反面人物。
到了現代,在電視電影網路遊戲等眾多娛樂的面前,京劇實在顯得太過單薄,又沒有了慈禧太后這樣愛好京劇的當權者,老百姓又不再喜歡,所以衰落在所難免。但京劇以其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依然被當做是中國文化最寶貴的財富,京劇也許會衰落,但絕不會消失!
-
3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是京劇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京劇是國粹是代表我國主要的民族傳統文化象徵至高無上,全世界三大體系文化,中國的京劇代表這一文化體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承認京劇是非文化遺產,在全世界國粹京劇藝術攀登高峰。外國人承認你們中國歌舞劇都是向我們學習的,唯獨京劇我們外國人學不會要從小科班出身,培養京劇人才向踏足球一樣的從小培養,古老劇種300多年來發展到現在真是不容易,為什麼現在喜歡的人很少甚至要走向衰落歸根到底太難了人們看不懂,唸白中州韻,唱,做,念,打,手,言,身,法,步,這都是程式化,有各種流派,興旺發達年代,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梅蘭芳大師時代最興旺。發展到了現在只有國家保護起來不要它消失就可以了,現在國家提倡京劇走向校園也是培養青年喜歡京劇的一種手法,總之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使人們逐步慢慢一點一點體會京劇的精髓。
-
4 # 惠民141473888
我認為京劇並沒有衰落,只是現在的京劇名角成名後放不下架子只在城市裡過年時演那麼一兩出翻來覆去的那幾齣戲,人們都看膩煩了!尤其是這些養在城市裡的京劇團放不下身段到渴望看到名角的京劇到山區鄉下去演出!自己走入了只能在大城市演出的死衚衕!郭德綱的相聲不就是札根在小劇場起死回生的嗎?
-
5 # 手機使用者坭瓦匠
京劇真是苦命,近代以來經歷衰落――繁榮――衰落――振興――再衰落的過程。建國前,幾十的戰爭給京劇事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建國後,百花齊放,京劇又開始復甦,出現到繁榮,但主要是以古裝戲,傳統戲為主,可是好景不長,“文革”開始後,京劇作為封資修受到批判,京劇的傳統古裝戲被踢出舞臺。再後來京劇迎來了春天,但是以改良過的革命現代京劇出現在全國的舞臺,八個樣板:戲,佔居了全國人民絕大部分的文化娛樂空間,全國各地省市縣也都紛紛成立了自已的京劇院(團),廠礦企業,部隊院校,甚至中小學校都能演出一部完整的現代京劇,各地還成立了培養京劇人才的“小京班”,從娃娃抓起,老人小孩也能哼一段唱段,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這是京劇事業達到的頂峰。然而,文革結束後,八個樣板戲也作為文革的餘毒打徹底否定,加上文革期間,文藝舞臺京劇一花獨放,人民群眾已經聽夠聽煩了八個劇目,期盼更多的文藝形式,改革開放,不僅繁榮和恢復了傳統的各種文藝形式,國外大量的文藝作品,文藝形式也蜂擁而至,使文藝舞臺目不暇及,五彩繽紛,不僅使八個樣板戲徹底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且給整個京劇事業的繁榮來了巨大的衝擊,各地紛紛撤掉了京劇院團,組建了歌舞劇院,特別是年輕人根本聽不懂古裝傳統的京劇,缺少了年青一代的參與和欣賞,京劇註定會走下坡路了!
-
6 # 拱矣
原因其一,京劇屬於高雅藝術,受眾範圍小,且演出成本較高,加之國內院團太多,隊伍寵大,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其二,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儘量保持其可貴的原汁原味,盲目改革,勢必搞得非驢非馬,原來京劇的熱愛者會嗤之以鼻,新新觀眾也末必會買賬。其三,提出京劇反映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實際上也是一條死衚衕,反映現實生活你搞得過電影電視?京劇的魅力在於欣嘗演唱者唱腔的韻味、扮相的俊美及嚴格程式化帶來的美感,而不是它那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同一個玉堂春,不同的流派演員演出效果就大不一樣。其四,事實證明,京劇走樣板戲的路子也是一條死衚衕。教化大眾的手段多種多樣,何必非要京劇(加上崑曲)這種以唯美為主要欣嘗物件的小眾藝術形式去承載這種非分之責呢?對京昆,應慎提"改革"!
-
7 # 荷露團珠
但因為京劇受老百姓的喜歡,所以清朝花雅之爭中京劇亂彈勝出。京劇最後走入了宮廷,乾隆以後的幾代帝王都很喜歡京劇,特別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對京劇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慈禧喜歡京劇,所以京劇得到了大發展。
京劇在二三十年代更是由於出現了很多的名角,使京劇成為眾戲之首。那麼京劇為什麼衰落呢?實際京劇的衰落,不是由於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49年以後,由於對京劇的強行約束和改革,使很多老戲不讓上演,很多有絕活的老藝人沒有用武之地,使這門藝術不能很好的得到傳承,逐漸消亡。
不止京劇,當時,很多地方戲曲也受到了這種待遇。當時的戲劇改革使很多老戲不讓上演,很多藝人就此失業,當時程硯秋去考察戲曲,很多老藝人抱著他痛哭失聲。他們一輩子只會演戲,不會幹別的,不讓演戲,也就失去了他們吃飯的飯碗依靠,這在程先生所寫的文獻中都有記載。
當時樣板戲雖然很興旺,但是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京劇,它是一種新生事物。所以改革開放以後。樣板戲也就消聲覓跡再沒有人提起了。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現在文藝形式,娛樂形式多種多樣。京劇這種文化形式,如果不能更好,更有絕招兒的去招攬觀眾,勢必不會有人再去像過去那樣的喜歡和觀看。過去的文藝形式單一,現在的文藝形式呈現多元化,人們選擇的餘地多了,所以京劇也不會是他們的首選。這也是京劇走向衰亡的一個原因之一。
-
8 # 我是安德烈
走向衰弱的只有京劇嗎!在智慧媒體的衝擊下,所有的舞臺演出都不景氣!
京劇在電視,電腦,手機沒普及之前,是很多人喜聞樂見的主要藝術形式。我不去追尋我沒經歷過的京劇發展史,只說自己的自身感受。
我從小就在父母的影響下看京劇,我們雲南京劇院是在原雲南大戲院,國防京劇團,勞動人民京劇團等合併成。那時非常熾熱火爆,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很少重戲。而且很多地州專區都成立了京劇團(大致是一九六一年)基本上都演的是傳統戲!在公園,廣場,茶館都有人談戲,唱戲。
約六三四年,國家提倡多演反映現實題材的,歌頌工農兵形象的現代戲!但是沿用京劇特有的虛擬化表演程式,來表現現代人物是不成功的,所以只有少數幾場戲流傳。如李少春先生的"白毛女",關肅霜先生的"黛諾"外,其他都無多大影響。進入六十年代中後期,國家調集了不只京劇名家,也包含了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燈光,化妝等方面的首席演職人員。吸收話劇等的編導,表演手法,聯合設計,編排了很多現代戲(不只是京劇,還有舞劇與交響音樂)。我能說出戲名的約有二三十出各類現代作品!使京劇普及達空前絕後的程度。其中選出了八出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作為新戲表演示範,稱為樣板戲,其中有五出京劇,二場舞劇,一場交響音樂。戲迷何止成千上億!
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恢復了傳統戲的演出,其火爆程度極高。幾乎也是天天有戲看,傳統戲迷大乎其過癮。各電影廠也拍了一些舞臺戲曲藝術片如上海京劇院的“白蛇傳",福建京劇院的"火焰山",雲南京劇院的"鐵弓緣"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隨著電視的快速普及,很多國外與港臺的各類文藝節目以特有的新奇性,通俗性,娛樂性。免費化,廉價化,方便化的形式佔據了人們的視聽空間。
極少有時間進戲院花錢看戲了!所以不止京劇,所有的舞臺演出都受到了市場的衝擊,恰好這時期也是市場經濟佔主導的時期。京劇出現了每演必虧,虧了更不敢演的尷尬局面。很多演員改行,出國另謀發展。京劇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作為一個戲迷,對此現狀感到無比的傷感!但市場是無情的,更不會照顧到個人的感情!京戲可能在其斤斗把式的二百二十八年後的今天走向衰落!特別是智慧科技的高速變革,讓京劇更是雪上加霜!但不知是對流行文藝的審美疲勞,還是獵奇心理,或許也是文化品位,經濟能力的提高。近兩年來劇場觀眾年輕化喜人。
相反老觀眾因買房搬離市區,年紀大,不願消費等原因,極少出現在商演場合。取而代之的是年輕觀眾了!前幾天上藝副校長唐禾香帶領上藝來昆演出時,出現上百小現眾看戲且在節點叫好鼓掌的場面,甚至熱情持續不減!實實的令人欣慰!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不只京劇,所有的舞臺演出都在衰落,京劇還算好一點!最大的原因還是賺價化,智慧化的低端娛樂形式大量存在。對舞臺演出形成巨大沖擊!
本文提供圖片僅為參考!
-
9 # 北部中雄中旺
京劇表現的喜,怒,哀,樂不如地方戲準確,樂隊比較單調,特別是京胡音域狹窄,挺多了味膩。人民如果真喜愛不用保護,它依然茂盛之世。
-
10 # 燕山居士10
墨守成規,死抱所謂傳統,流派不放,沒有一點創新發展意識,排斥現代戲,樣板戲已到極點。老一輩戲曲家是這樣的嗎?梅蘭芳,周信芳,李少春,關肅霜是這樣的嗎?
-
11 # ........
戲劇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1964年至1983年全國戲劇舞臺不準演古裝戲,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統趕下舞臺!演員,觀眾斷了2O年的檔,能活過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
12 # 按宮商
京劇沒走向衰落。說它沒有象三四十年代那麼吃香,是那時沒有境外文藝形式闖進中國。舊上海、大城市那時只有一二個品種。改革開放後,文藝類別多得眼花瞭亂,京劇被擠在一邊是正常的。現在的京劇演唱比以前好聽,樂隊音質也畢以前好聽,永遠不會衰落。
-
13 # 老馬31856543
過去戲班是私營的。解放後是國家的,是吃皇糧的。過去的體質是以唱戲為生。不唱沒得吃。現在,唱與不唱都有飯吃。過去,不管多大的角都在唱戲。現在的角就是角。看不見唱戲。加上現在沒有新的創造,沒有人寫,為就沒有人編。前幾年有基礎新編劇,不舊不新不成功。
-
14 # 孤獨D時代
現代京劇是巔峰,再也無法超越。
過去的革命精神與氣魄已經無影無蹤,所有的藝術都只剩下形式,猶如行屍走肉!
-
15 # 化神升大乘
一門藝術之所以能生存、發展、壯大首先你得有受眾。京劇一開始也是接地氣,就是表演給普通百姓觀看的,其藝術是在普通百姓中間生根發芽乃至昇華的。之所以衰落,有多種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一味地追求高雅、展現陽春白雪。作品沒有能跟上時代,不能深入普羅大眾、下里巴人。走上了崑曲的老路。
同理,中國傳統曲藝在特大外行、曲藝專業上啥也不會的2900元姜閹主席的把持之下,也是大搞所謂的高雅。觀眾不是傻子,這些嘴上大談高雅、道德倫理的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們,私下背後又做了多少齷齪之事?!因此,被廣大普通觀眾拋棄就在所難免了。
-
16 # 春天laile
首先對這個問題的提法不認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在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國粹藝術的京劇而言,也在傳承和創新中發展,還是有很多的觀眾群的,隨著文化藝術的不斷繁榮,人們對藝術的欣賞也更多樣化了,你總不能要求人們都喜歡京劇,再回到只有八個樣戲而沒有其他節目可看的那個年代,所以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京劇衰落了。當然,現在的京劇也確實需要很好的改進,在傳承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創新,除了傳統保留劇目外,還要多創作一些跟上時代發展節奏的現代京劇,儘量吸引一些年輕人觀看,擴大受眾面。相信在廣大藝術家努力和觀眾的支援下,京劇這朵國粹之花不會衰落,定繁花似錦!
-
17 # 齷齪的流逝熊
在地方劇種中京劇像貓叫,秦腔如驢嚎!豫劇像狼哀!川劇如犬吠!越劇如鼠鳴!因為旋律音調特別難聽刺耳婉如噪音!雖然是國萃但是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都無法接受的!所以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
-
18 # 大地滋潤
要我看哪,就是當年的樣板戲毀了京劇,你想啊,再好的東西,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再喜歡京劇的觀眾也會產生疲勞感和厭惡感,尤其是將傳統京劇改革的像戲又像歌,也就是大家都認可的京劇歌,加上樣板戲內容是三突出,嚴重違背客觀歷史,隨意拔高人物事實,和現在的抗日神劇有區別嗎?所以,京劇人為的斷隔了十幾年,沒有發展,沒有保留觀眾,它能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嗎?當然,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娛樂形式的絢爛多彩也是京劇觀眾慢慢減少的原因之一。
-
19 # 有感而發別當真
並非京劇個別現象,應該是戲曲(戲劇)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戲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經濟高度發展的資訊時代,物質文化條件極大豐富的情況下,人們文化消費選擇的多樣性,媒體傳播的資訊化,生活節奏快速等因素,形成了當下的快餐式文化消費,戲曲自身的諸多優點面對快餐需求反成了缺點。
不必悲觀,隨著文化自信和民眾文化覺醒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人們文化需求還會迴歸。
-
20 # 傳奇1750410
不單是京劇,中國的戲曲幾乎全軍覆沒。主要的問題還是表現形式和現實社會脫節嚴重吧;唱腔動作程式化;沒有適合新期的作品;欣賞的人群在萎縮等等都導致戲曲的衰敗。
回覆列表
不會衰落!京劇的魅力,初級是記憶他的歷史故事,並愛他的韻味;中級的是愛他的角(演員),高階的就是愛他的小眾和自認為的高雅!會京劇和愛京劇的,把身邊的人發展和培養出來,成為票友最好。愛一件藝術,不必普及,愛的人,努力和持續的愛。媒體給予京劇曝光的機會,百花爭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