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北魏雖然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立子殺母的朝代,但卻成為制度化了。“立子殺母”始於漢朝,在北魏的時候有比較明顯的體現,按前朝的規矩,立了皇子的必須殺母,防止其篡權。那麼是誰首創了“立子殺母”這個規矩呢?是在什麼情況下立的呢?

    “立子殺母”為漢武帝劉徹首創,因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因擔心太子年少,日後登基,其母鉤代夫人會攝政,使外戚獨攬朝政,所以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同時賜其母鉤代夫人死。北魏立子殺母是效仿漢武帝。

    自此以後便多有沿襲此制者。如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這個制度。拓跋珪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強子立”的局面,新君繼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拓跋珪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權便在於取得了母族賀蘭部落的支援。而為了使日後新君的繼立不受外族干擾,維持拓跋族至尊無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嚴酷的制度。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生太子拓跋嗣後即被賜死。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立儲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立子殺母”雖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做法,但是對於加強皇權和推進封建化程序,對於穩定內部和維護皇位傳承秩序,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繼承過程中,母以子貴固然多有,立子殺母的現象也曾存在過,主要流行於北魏建國初期,其實此種作法濫觴於西漢之武帝。

    “立子殺母”歷史由來

    漢武帝是漢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其做了五十四年皇帝,然而他在晚年卻疑心病很重.在佞臣江充製造的巫蠱事件中,逼得戾太子最後自殺身亡。漢武帝雖有六個兒子,但戾太子死後,因此為嗣君問題傷透了腦筋。最後他只能把眼光鎖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劉弗陵身上,但其時劉弗陵還只有五、六歲,因此他又擔心劉弗陵的母親會專權而動搖劉氏的天下,於是就盟生了這個立子殺母的念頭。漢武遺囑,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當時有人提出疑問,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於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對此,早有論者指出“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明人張燧《千百年眼》)

    鉤弋夫人賜死後,有人對殺母立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資治通鑑》記載了武帝的一段解釋:“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殺母”後世沿襲

    北魏

    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這個制度。當時的后妃都不願生太子,因為母以子貴成了母以子死。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生太子拓跋嗣後即被賜死。然而孝明帝母胡太后(亦稱靈太后),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歲的元翊為太子時,廢了這個傳統(有人說是因為宣武帝信佛,不忍殺生而廢的。)。元翊繼位後,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專擅國政,與內寵結黨營私,並與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懌等人淫亂宮幃,最終竟與人合謀鴆殺親子孝明帝。真的被漢武帝說中了。

    清朝

    清朝咸豐也差一點行立子殺母之事。咸豐六年,清文宗寵妃那拉氏生子載淳,當立為太子。大臣肅順等人擔心那拉氏一旦成為太后就會恃勢專權,勸咸豐效法漢武故事以絕後患。咸豐帝猶豫未決。雖臨終時給了皇鈕鈷祿氏一道密詔,若那拉氏真有越軌行為,即可立即賜死,以絕後患。咸豐不能自己在生前絕此後患,卻把難題留給了東宮,東宮哪裡是西宮的對手呢?所以十九世紀的中國真是禍亂叢生啊!又一次被漢武帝不幸而言中了。

  • 2 # 長安城不良人

    立子殺母這一制度最早是漢武帝首創,殺的是漢昭帝劉弗陵的親生母親、同時也是漢武帝最寵愛的鉤弋夫人。

    立子殺母,又叫“留羔殺母”。意思是太子繼位,先要殺了太子的母親,以防將來太子能力太弱,被母親後宮干政。古代皇帝一般都是終身制的,不到臨終前,是不會輕易的放棄皇權的。

    鉤弋夫人姓趙,生在河間,在漢武帝巡幸河間府時,聽聞她天姿國色,生下來十幾年雙拳緊握不曾張開,於是獵奇之心大起,趕到她家輕輕一掰,拳開了,手心裡握著一塊玉鉤。漢武帝很高興,將其封為婕妤,居住在鉤弋宮,故其又稱“拳夫人”和“鉤弋夫人”。史載趙鉤弋懷孕十四個月生下劉弗陵,和古代堯帝之母一樣,更令漢武帝對她寵愛有加。然而,深愛著鉤弋夫人的漢武大帝,卻在年老立太子之前,斷然無情地下令賜死了鉤弋夫人,不顧鉤弋夫人的苦苦哀求。“快去,你活不了了”,這是漢武帝最後送給趙鉤弋的一句話。可見皇權在任何東西面前,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漢武帝的這一“立子殺母”決策,並沒有作為漢朝的制度傳承下去。所以趙鉤弋之死,只是個特例,就此作罷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被後世皇帝繼承下來,以孝治國,是不允許先殺死自己的母親的,這是有違孝道的。

    不過,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漢武帝的“立子殺母”特例,竟然被北魏的皇帝們奉為立國傳承製度,多少位太子之母因此命喪黃泉,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是漢武大帝的“鐵桿粉絲”,為了北魏朝的千秋偉業,首開“立子殺母”先河,殺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拓跋珪實際上與劉貴人的感情是很好的,而劉貴人出身高貴,善治後宮,是個標準的賢妃,並沒有顯示出後宮干政的任何跡象。

    拓跋珪已經管不了這麼多了,今天不,那也不能保證以後也不,不能排除後宮干政的可能,拓跋珪最終還是殺死了自己寵愛的女人,還振振有詞地對太子解釋殺他母親的原因:“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人為亂。汝當續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把自己看做與漢武大帝一樣“英明”。

    拓跋珪的子孫們繼承了“立子殺母”的制度,直到第八位皇帝元恪出現。元恪信佛,在巨大的爭議中,不允許殺死太子之母胡充華,採取種種措施保護胡充華。不過與元恪保護的嬪妃胡充華,也及後來的胡太后,還真不是什麼好鳥,她無情地剷除其他兩位皇后,並與情夫親自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元詡。

    最後人心喪盡被反叛計程車兵沉河而死。元恪終結了“立子殺母”制度,卻也給北魏朝留下了一個禍根。

    歷史就是這樣,褒貶不一,立子殺母是時代的產物,也隨著時代的更迭消亡。雖然這一行為殘忍無道,但對於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而言,卻在無道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後世的許多外戚干政甚至專權導致亡國,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慈禧專政的事實,都給漢武帝這一“英明”決策提供了論據。

  • 3 # 任馳贏天下

    所謂“立子殺母”指的就是兒當太子母必死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北魏時期宮廷中確實有這種法律制度,“立子殺母”制度也被叫做“子貴母死”。

    通常我們在現代宮廷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母憑子貴”的例子。一般情況下地位很高的妃嬪們在為皇帝生下了皇子之後,都興奮的不得了,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當上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皇位,所以他們在爭奪太子職位的鬥爭中,通常都是爭的你死我活。這就是所謂的“宮鬥”。

    而最終勝出者,她的兒子當上了皇位的繼承人,將來繼承了皇位,這個妃嬪就會成為令人羨慕的皇后,或者皇太后。最終成為令人羨慕女王。 比如說歷史上的孝莊太后,慈禧太后等等,都是母憑子貴的典型代表。

    但在歷史上,北魏時期,卻發生了與此相反的事情。也就是說北魏時期的妃子們如果生下了兒子,他們都不願意被選為太子。原因就是立為太子後,其母不僅不能母憑子貴,而且還會給她們帶來殺身之禍。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北魏時期宮廷中有一個法律規定。凡是有那個皇帝妃嬪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後,這個妃嬪將被立即賜死,這個制度就被叫做“立子殺母”。

    北魏為什麼會有這個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呢? 原來北魏的這個做法是效仿漢武帝劉徹,當年漢武帝因年事已高,而且生性多疑,就在他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時,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鉤弋夫人)當時正值盛年,所以漢武帝就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女主專權的局面,於是就狠心的下令將其處死。漢武帝的這個做法,無非就是怕鉤弋夫人重蹈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的覆轍。呂后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皇后,劉邦死後,呂后開始獨攬朝政大權,專橫霸道,心狠手辣,眾人皆知。

    所以漢武帝劉徹是多疑了,也是老糊塗了,害怕自己死後太子的母親會站出來奪權,為了防止以後女性干政,他居然破天荒的釋出了一條“立子殺母”的制度,畢竟鉤弋夫人那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況且人家何罪之有,你就下令將其賜死,顯然漢武帝的這個做法過於殘忍。 所以後來到了北魏時期,立子殺母也成了一項特殊的法律制度,從道武帝開始妃嬪中誰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的,一律被賜死,絕不姑息。可想而知,這個制度不知害死了多少位無辜的母親。

    北魏的這個立子殺母舊制,雖然獲得了北魏政權的穩定,也大大扼制了後宮妃嬪們為了皇位傳承的紛爭。不過,因此付出的慘痛代價確實令人髮指。北魏帝王們為了江山的穩固安寧,居然不顧犧牲自己的女人,毫無人性可言,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統治是多麼的腐朽沒落。

    北魏時期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漢武帝鉤弋夫人是第一個受害者,另外諸如道武帝的寵妃劉氏,孝文帝的母親李氏,孝文帝的愛妃林氏等等,都是立子殺母制度下的犧牲品。 曾經有多少年幼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曾經就有多少年輕的母親被無辜賜死。

    據說北魏的這種立子殺母制度一直被執行了七代,歷經了近一個世紀之久。 直到宣武帝元恪時期。由於宣武帝信封佛教不忍殺生,所以後來宣武帝規定“立皇子詡,始不殺其母”,意思就是說從我這朝開始,在立太子時,永遠不在賜死其母。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子立母死的制度被徹底廢除。

    這種殘酷的制度被廢除之後,後宮的妃嬪們再也不怕因立太子之事而人人自危啦!可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後來在宮廷裡後宮為了權利爭鬥的案例也是時有發生,因為皇帝后宮佳麗三千,子嗣眾多,難免會出現為了立太子妃嬪們彼此勾心鬥角的事。

    不過就事論事的話,北魏的這種立子殺母的制度確實過於荒唐,根本無人權可言,還好最後被廢除了,要不還不知道會害死多少無辜的女性呢!

  • 4 # 大國藏美

    此事史籍有明確記載,屬實。子貴母死。

    這是鮮卑拓跋氏的一個氏族傳統。而且北魏后妃要想封皇后,還要看運氣:

    令後鑄金人,成,乃立之。

    不成不得封皇后。奇葩吧。

    由於生母被殺,好多北魏皇帝跟保姆親,還給保姆上了太后尊號。

    後來鮮卑漢化改革後,廢除了這一惡習。

    《魏書 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講北魏皇后的,多次提到此事。

    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二,其母皆賜死。

    明確記載的有:

    北魏太祖道武宣穆皇后劉氏,生太宗。鑄金人不成,不得登位。太宗立為儲,

    後以舊法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顯祖。

    太后令依故事...遂薨。

  • 5 # 野史校尉

    北魏王朝確實有一條嚴酷的宮廷制度:子貴母死。回答關於這個制度的問題,自是要弄清以下三個小問題:

    1、這個制度怎麼產生的?

    雖然中國的歷代王朝都非常擔心君主的大權旁落,為防止出現牝雞司晨的局面定了很多鐵的制度,但如此嚴酷,又被嚴格執行的“殺後”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而這條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北魏王朝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他提出的理由史書上記載是仿效漢武帝劉徹立漢昭帝劉弗陵而賜死其母鉤弋夫人的做法,為的是防止主少母壯,引起亂權。

    其實道武帝是個粗人,哪想得到這種冠冕堂皇的說法,幫他想出這理由的應是那批剛剛聚集到道武帝身邊的漢族士人。

    而更深一步的緣由在於道武帝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強子立”的局面,新君繼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而道武帝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權便在於取得母族賀蘭部落的支援。

    而為了使日後新君的繼立不受外族干擾,維持拓跋族至尊無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嚴酷的制度。

    2、這個制度真有用嗎?

    這樣的制度真的能防止出現主少母壯、內宮干政的局面嘛?

    不會的,任何一項完美的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儘管在設計之初顯得是多麼地天衣無縫,但終究會被聰明的人利用。

    終北魏一朝,有兩個女人將這制度玩弄在鼓掌之中,第一個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馮太后,第二個就是胡太后。

    3、馮、胡兩太后是如何鑽了制度空子?

    獻文帝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即位,當時獻文帝還非常年幼(獻文帝的母親早由於“子貴母死”被賜死),所以文成帝的皇后馮氏被尊為皇太后。

    由於獻文帝非馮太后所生,而馮太后又風流成性,玩弄朝政,於是日漸長大的他與馮太后的矛盾與日俱增。馮太后當時將獻文帝的太子(孝文帝)收養在身邊,即使是獻文帝本人都很少有機會接近太子。

    而孝文帝的母親李皇后早由於孝文帝被立為太子而被馮太后下令賜死,孤苦無依的孝文帝此時只能依賴祖母,以期獲得穩固的地位。

    在權力鬥爭的緊要關鍵時刻,於是馮太后便逼迫獻文帝內禪,將皇位傳給孝文帝,而當時的孝文帝才5歲。被架空權力的獻文帝與馮太后的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乘機誅殺了馮太后的情夫李弈洩憤。

    為情所困的馮太后變得極為心狠手辣,尋找機會害死了獻文帝。

    如此一來,所有的權力又重新集中到了馮太后手中,他利用子貴母死的制度害死異己,從而專朝達25年之久,是對道武帝這位野蠻人的良苦用心的最大諷刺。

    而除了風流成性的馮太后外,北魏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太后執掌朝政達13年之久,而強大的北魏王朝正是在她的手裡幾乎走到了盡頭。

    這女人姓胡,是孝文帝的兒媳婦,是北魏宣武帝的妃子。與馮太后將“子貴母死”的制度玩弄於股掌之中不同的是,她卻是向這條血腥制度發起挑戰的勝利者,而她登上權力巔峰的過程也是九死一生。

    這位胡家少女的姑姑是位精通佛學的尼姑,經常被請入皇宮講道。於是她趁著講道,收買了宣武帝的手下,讓他們到處吹風自己的侄女胡氏是如何如何地國色天香。好色的宣武帝一聽便心動了,將其納入宮中。

    可是如何在後宮如雲的佳麗中脫穎而出,登上皇后的寶位呢?英勇無畏的胡家少女選擇了懷孕。

    在她懷孕後,一些好心的人便開始提醒她,讓她儘快流產,保命要緊!可她的回答卻是非常地大義凜然:“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大概意思是說我們怎麼能因為自己怕死而讓我們皇家絕後呢)?”

    而且她還暗中經常祈禱:“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大概意思是說一定要生個長子,這樣就算我死了,也在所不惜了)。”

    胡家少女的兒子出生了,她也由於生育的功勞被進為充華嬪,早已疲憊不堪的宣武帝趕緊將這個寶貝兒子藏了起來,交給專人看養欣喜若狂的他也暫時將“子貴母死”的祖制忘在了腦後。胡太后的賭注和冒險終於成功了。

    5年後,她的地位終於上升到了至尊無上的一步——皇太后。而從她冒死懷孕到此時登上這帝國的最高寶座,她才僅僅花了短短6年的時間。

  • 6 # 兩眼侃世界

    北魏時有一個滅絕人性的祖制,叫“立子殺母”,也就是兒子如果要當太子,母親必須被賜死。這個規矩在北魏傳了很多年,先後有近十位偉大的母親為了兒子犧牲了自己。

    沒錯,皇帝的生母是被賜死了,可是他們有嫡母,也就是養育他們的皇后。只不過是殺死了一個可憐的女人,便宜了另一個女人,李未央就是這個規矩的最大受益者。

    歷史上李未央的原型馮太后,本身並沒有兒子,但是她是皇后,另一個妃子李妃的兒子立為太子後就被賜死了,馮皇后以嫡母的身份撫養孩子長大,後來孩子當了皇帝她就是皇太后,皇帝還小太后就臨朝聽政,成為實際的決策者。

    馮太后成“立子殺母”最大受益者

    不僅如此,後來皇帝跟她鬧意見她還軟禁並毒死了皇帝,選了個新皇帝后繼續把持朝政很多年。不知道當初處理規矩的拓跋圭,知道自己賠上遺臭萬年的代價定下的規矩居然這麼容易就被破,會不會在地下吐血再死一次?

  • 7 # 舒心暢然

    立太子前,先賜死其生母。這種殘忍的傳位方式,史學界稱之為“立子殺母”或者“子貴母死”。開此先河的,是漢武帝;形成制度的,卻是拓跋氏。漢武帝“立子殺母”,在西漢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貴母死”,卻在北魏沿襲成勢。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立儲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長時期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其生母必須被賜死,這項殘忍的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在道武帝拓跋珪時開始實施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男孩並被立為太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很多人誤以為只要生下皇子就要被賜死,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后,即當保姆照顧太子新君繼位後被封為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前任皇帝時運氣好沒生兒子而活下來的皇后。到了宣武帝元恪在位時,宣武帝並沒有賜死太子元詡的母親胡太后,實際上子貴母死制度已經終結。

  • 8 # 南政昔風
    ▲立子殺母

    立子殺母是真正存在的,立子殺母開始於漢朝,在北魏較為盛行,其目的是為了扼制太后專權的出現。

    ▲漢朝要被處死的皇后

    這種制度可保朝廷的內部固若金湯,並減少朝廷腐敗的速度。在立子殺母制度盛行的北魏,史書上對這些事情的記載極為豐富。

    ▲後宮專權

    在北魏後期,由於這個制度極其殘忍,故此被廢除。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後宮專權擾亂朝政,前些年積攢的怨氣在這時一擊即發。

    ▲北魏

    這使得北魏遭受了滅頂制裁,皇帝也被合謀殺死。立子殺母這種制度雖然極其殘忍,但這種制度直擊封建王朝衰敗的根源。

    ▲北魏皇帝

    它可以有效的扼制封建王朝後宮專權這一弊病。這種制度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的進步,也可以說是揭露封建制度弱點的手。

  • 9 # 清蒸歷史

    關於“立子殺母”的制度,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即漢武帝立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後,賜死鉤弋夫人。

    關於這種讓人很難理解的做法,漢武帝也做出瞭解釋,據《資治通鑑》中記載,

    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一、西漢自建立以來,呂后干政,導致呂氏外戚集團霍亂整個朝政。呂后事件不得不讓漢武帝提防。再者,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也喜政權,漢武帝的皇位還差點讓給他叔叔梁王,漢武帝親政也是費了很大力氣。

    二、漢武帝當時的兒子中,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也只有小兒子劉弗陵,但劉弗陵太小,漢武帝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少主太弱,母親以輔助少主為由干政的事情很可能發生。

    三、漢武帝和鉤弋夫人的情緣,起於鉤弋夫人“奇女”的身份。當時,漢武帝正在狩獵,觀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氣者”對漢武帝說此地有奇女,而此“奇女”正是鉤弋夫人。而後,鉤弋夫人懷胎十四個月生下劉弗陵,被稱為“堯母”。古人信迷信,鉤弋夫人“特殊”的身份,讓漢武帝不得不提防。

    其實,武帝時期的“立子殺母”也僅僅是個開端,算是北魏時期遵照的一個先例吧,所以,這項制度在北魏時期拓跋家族逐漸發展成一種制度,又稱“子貴母死”。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後生明元……後以舊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後依舊制薨。

    這段記載,讓現在的我們,覺得毛骨悚然,然而,這在當時的北魏,已成為老祖宗留下的一種“制度”。這種看似很畸形的行為,又為何能成為一種讓北魏歷代帝王遵守的制度呢?

    首先,拓跋氏建立北魏,依靠的是拓跋珪的母族。

    拓跋氏其實是一個非常落後的種族,此時,他們剛剛步入“父系氏族”,所以,此時的女人依舊擁有著“天女(《魏書·序記》中把婦人比作“天女”)的至高無上的待遇,女人對權拓利的控制和慾望還是很強烈的。

    而拓跋珪之所以能建立起北魏,也是靠著其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的鼎力支援。畢竟才剛剛步入父系社會,所以他孃家和妻家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但隨著父系社會的發展,外戚勢力的潛在威脅漸漸地表現出來了。一旦太子拓跋嗣繼承皇位,他那來自獨孤部的生母劉氏,就可能成為該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權血緣紐帶,那麼北魏也出現一個新的“王莽”,悲劇還會再度上演,這是拓跋宏所無法接受的。

    所以,拓跋珪賜死劉氏,也這是這個制度出現的開端和最根本的原因——防止外戚干政。

    其次,拓跋珪還給這種制度披上了一層華麗麗的外套,對他兒子說,這是仿照漢朝。

    而此時的拓跋王朝也確實在一步步的“漢化”,也因此,這種制度在北魏才變得合理合規,畢竟有“先人”如此。

    這種制度下,真的就能杜絕北魏女人干政了麼?其實並不然。北魏馮太后就是一個例子,另外,太監也在那個時期很是猖狂。除此之外,作為皇帝的妃子們,也很懼怕生兒子,畢竟一旦生下兒子,那麼她們的小命也就有可能不保,所以有的妃子們會懷孕後會自行墮胎,以致於到元北魏宣武帝元恪時,竟然出現了無子繼承皇位的局面,而後元恪廢掉這種制度,“子貴母死”才被剔除。

  • 10 # 柚子愛歷史

    這項制度在北魏時期確實存在,但是僅存於北魏初期。那麼,為什麼北魏要實行這種聽上去有失人道的制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項制度產生的源頭。

    “立子殺母”制度的淵源

    立子殺母的先例最早見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88年,已是70歲高齡的漢武帝,經長期觀察決議立鉤弋夫人趙婕妤的兒子劉弗陵為皇太子,但是當時劉弗陵只有8歲,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漢武帝做出了一項決定:命霍光等大臣輔佐劉弗陵,賜劉弗陵生母趙婕妤死。

    這項決定下達後,漢武帝還了解了一下輿情,詢問左右侍臣人們對這件事的反應,侍臣答曰:“人言‘旦立其子, 何去其母乎?’”對此,漢武帝解釋道:“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處驕賽, 淫亂自態, 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耶!故不得不先去之也。”(《漢書》)可見,漢武帝是擔心一旦主少母壯,必然會導致後宮牝雞司晨,出現漢初呂后專政的局面,為了杜絕這種局面的出現,只能提前殺死劉弗陵的母親。這就是立子殺母的淵源。

    (立子殺母源於漢武帝)

    當然,漢武帝此時的立子殺母僅僅是個例,並未形成制度。那麼,為什麼北魏會形成這種獨特的制度呢?

    北魏初期形成“立子殺母”制度的原因

    北魏政權的建立者是鮮卑人,在北魏前期保留了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遺風。因為此時的拓跋鮮卑剛剛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不久,婦女的社會地位還比較高,鮮卑女性在社會政治生活、家族宗族生活中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魏書·序記》中更是把婦人比作“天女”。作為東胡的一支,鮮卑還有著“先母而後父”的傳統。

    但是當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為了家族統治和皇權鞏固的需要,實現“父子家天下”,作為拓跋鮮卑的統治者就必須採取一些措施限制女性尤其是后妃的權力,防止他們參與政治。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個根深蒂固的“母權制”。

    但是,歷史並沒有給予北魏的開創者道武帝拓跋珪更多的成熟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漢武帝的立子殺母。拓跋珪回顧數百年曆史,為了避免北魏政權在皇權和外戚的鬥爭中削弱乃至消亡,便決定採取 “立子殺母”,並決心作為“定製”傳承下去。這就是北魏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的根本原因。

    “立子殺母”制度的影響

    1、生母雖死,保母卻在,立子殺母導致保母地位水漲船高。實行立子殺母的前提就是主少母壯,被確定為皇帝繼承人的皇子一般都處於幼年。想想,幼年喪母,孩子陷入巨大的不幸之中,為了彌補失去的母愛,幼小的皇帝往往比較依賴保母,作為生母替身的保母也由此地位大漲。

    以文成帝拓跋浚的保母常氏為例,拓跋浚在失去生母后, “慈和履順”的常氏便佔領了生母的空缺 ,對這位未來皇帝有“幼勞之恩”。拓跋浚即皇帝位後,便尊常氏為“保太后”,後來還嫌不夠直接改稱 “皇太后”,可見地位之榮寵。常太后在世時不但主持著後宮大小事務,而且這位假太后的兄弟姐妹親戚等都被封為大將軍、侍中、太宰等高官, 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2、北魏后妃的生育觀念被改變。自從立子殺母這項制度確立後,后妃們都常常祈禱自己不要生兒子,因為生兒子就有可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一旦選上,那就是自己的死期。因此,懷孕的后妃大都惶恐不安,憂心忡忡。甚至有的后妃為了自保,便採取打胎等極端措施來減少生育。如世宗宣武帝夫人胡充華懷孕時,有人就勸其打胎。由此可見,這種觀念就是立子殺母制度導致的後果。本來中國封建王朝的后妃們都是母憑子貴的傳統觀念,結果到了北魏卻成了立子殺母。

    3、雖然立子殺母對於阻止后妃、外戚干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也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它不可能完全截斷後妃干政的通道,也沒能從根本上抑制外戚勢力的壯大。立子時,被殺的僅僅是生母,非生母依然存在,對於非生母和外戚干政依然無能為力。如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馮氏干政就是典型例子。文成帝的兒子拓跋弘即位時,其生母李貴人被處死,只能尊非生母馮氏為太后,這位假太后趁皇帝年幼(12歲)而“臨朝聽政”。先後輔佐3個皇帝,執政達20多年,完全掌控了皇帝廢立和北魏的大權。

    “立子殺母”制度是把母親與兒子這個天生的統一體人為地對立起來,透過剝奪母親的生命來達成政治目的,可以說是一項沒有人性的制度。在儒家文化積澱不慎豐厚的北魏中早期,還能透過強權推行。但是到了北魏中期以後,隨著鮮卑的漢化,尤其是孝文帝改革的深入,與儒家仁孝觀念相背離的立子殺母制度就再也無法實施下去,終被廢除。

  • 11 # 文史印象

    北魏時期,確有“立子殺母”制度,下面本文對於這一制度給予答覆。

    古代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確立都有一定的社會背景,“立子殺母”制度的推行,顯得尤為奇特,這與傳統“母以子貴”的儒家文化相背離。

    自從秦統一中國之後,廢除了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然而,皇權依然受到一曰文臣武將、二曰外戚、三曰宦官等勢力的影響。

    “立子殺母”制度,正是為解決外戚干政而採取的一種奇特的制度。外戚干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如西漢時期“呂后干政”、“竇太后干政”事件,這兩起事件直接影響著漢武帝立子殺母制度的執行,而後這一制度被北魏皇帝紛紛效仿。

    立子殺母制度的起源

    說起北魏“立子殺母”制度,不得不提及漢武帝,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歷經漢朝開國以來兩次外戚干政事件,分別為“呂后擅權”和“竇太后專權”。

    其中,呂后干政,幾乎使漢朝傾覆,漢武帝晚年又受“巫蠱事件”影響,疑心較重,所立太子劉據在此事件被廢,而選擇下一任太子之時,小兒子劉弗陵勝出,而太子劉弗陵年僅八歲,太子之母趙鉤弋時值二十三歲,存在干政的可能性。

    因此,漢武帝試圖透過“立子殺母”制度來防止外戚干政的隱患。

    中國儒家文化講究以孝治國,因此,漢武帝殺趙鉤弋夫人,實際上是不得人心的。質疑聲音不斷,漢武帝為質疑者的解釋為:

    “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殺母制度的確立

    西漢雖然出現“立子殺母”制度,但在歷史上僅做為個例存在,直到南北朝北魏時期,漢武帝“立子殺母”制度的特例,被北魏皇帝們奉為預防外戚干政事件的聖經,一位位太子之母因兒富貴而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公元386年,拓跋矽建立北魏政權,國勢發展迅速,形成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拓跋珪雖為鮮卑族,但受到中原文化的同化,皇權依然受到外戚勢力的威脅。因此,皇位交接問題直接擺在道武帝拓跋矽面前,如何解決外戚干政成為拓跋珪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回顧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有皇權與外戚鬥 爭的畫面,而且不能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經驗,經過長期醞釀,道武帝拓跋最終成了漢武帝立子殺母制度的鐵桿粉絲。

    皇權隔代交接時,首開北魏“立子殺母”先河,賜死了太子之母劉貴人。

    劉貴人出身名門家族、知書達理,深得拓跋珪寵愛,其人沒有顯示出任何的政治野心。即使這樣,拓跋珪還是藉口將其殺害,以防專權。

    面對太子的質疑,拓跋珪解釋道:

    “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干預國政,使外家人為亂。汝當續統,故吾願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拓跋珪的子孫們紛紛繼承了這一制度,成為北魏時期的一個國策

    立子殺母制度的廢除

    “立子殺母”雖然有效解決了外戚干政問題,但實際上是不得人心的,由於政治的威逼,一個個年輕的生命被摧殘。

    這一制度直到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出現,才將其廢除。元恪信佛,在巨大的爭議中,採取種種措施保護太子之母胡充華,終結了立子殺母制度,此後,歷朝歷代再也沒有統治者實行此制度。

    不過倍受諷刺的是受元恪保護的嬪妃胡充華,也就是後來的胡太后結黨營私,掌握了北魏政權,先後剷除了其他兩位皇后,害死了親生兒子元詡。元恪終結了“立子殺母”制度,卻也給北魏朝招致了一場災難。

    結語

    “立子殺母”制度雖然適應了古代封建王朝專制的需要,但本質上講是一種嚴酷的藐視人權的制度,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向背離,不符合人類文明程序的發展,僅在北魏一朝實行了近百年,後歷朝歷代均未沿用,終究成為一種歷史

  • 12 # 亭安讀書

    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的確存在,產生這種制度的原因跟北魏內部的政局、權勢鬥爭都有著巨大關係。分別從“立子殺母”制度在北魏的發展,和制度產生背後的原因和真相來進行探析。

    首先來看北魏“立子殺母”制度的發展

    (1)立子殺母制度的開端

    “立子殺母”制度並非鮮卑族自身的傳統,而是開始於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後以舊法薨。”拓跋珪立長子拓跋嗣為儲君,便殺掉了其母親宣穆皇后,《魏書》中記載稱是“以舊法”,按照慣例來說王朝中的“法度、慣例”皆參照皇族傳統,但拓跋珪殺宣穆皇后參照的舊法卻並非鮮卑族的傳統。

    拓跋珪殺掉拓跋嗣的生母之後,給拓跋嗣的理由是“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拓跋珪參照漢武帝時殺掉鉤弋夫人的例子,告訴拓跋嗣立其為太子便要殺掉生母,是為了避免後宮參政。由此來看,拓跋珪殺掉太子生母所遵從的“舊法”應當是漢武帝殺鉤弋夫人這件事。

    (2)立子殺母傳統的延續

    經歷生母被殺的拓跋嗣繼位,也就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雖然在當初拓跋珪殺掉自己生母時“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但在自己當了皇帝之後,卻將“立子殺母”這種傳統延續了下來。拓跋燾生母杜皇后,也是因“立子殺母”的傳統被拓跋嗣所殺。

    而之後,這種殘忍的後宮傳統,被延續下來,景穆帝拓跋晃生母賀氏、文成帝拓跋濬生母閭氏、獻文帝拓跋弘生母李氏,以及孝文帝拓跋宏生母李氏,都是依照立子殺母的傳統被殺。

    (3)立子殺母制度的終結

    立子殺母制度終結在孝文帝時,孝文帝生母李氏被殺時,孝文帝只有2歲,這完全出於但是馮太后專政時的決定。馮太后為文成帝的皇后,獻文帝繼位後,被馮太后架空成為傀儡。馮太后逼迫孝文帝之母,獻文帝的妃子李氏遵循“立子殺母”制度,最終殺掉了李氏。

    而孝文帝繼位後,依舊在馮太后的控制之下,並且為了彰顯控制,還殺掉了孝文帝的皇后林氏。“高祖仁恕,不欲襲前事,而稟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孝文帝雖然不願,但是反抗不了當時馮太后的專權。

    事情的轉機在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得以掌權,他推行漢化,健全後宮制度,徹底廢除了殘忍的“立子殺母”制度。自此之後,雖然北魏依舊出現過想要借“立子殺母”來達成某些目的的事情出現,但立子殺母的傳統不再被人所接受。

    明白了“立子殺母”的發展,再來看看這一制度傳統背後的原因和真相

    “立子殺母”制度所涉及到北魏後宮和皇權傳承的事情,當然並非僅僅是因為拓跋珪所說的學習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一事,之所以讓如此殘忍的制度、傳統沿襲多年,應當是還有這其他因素的考量。

    (1)避免因後宮尊貴,而導致外戚所在外族對北魏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北魏初期鮮卑族與外族之間也有非常多的聯姻。拓跋鮮卑為了崛起,而與其他強大部族聯姻,拓跋珪之母的賀蘭部,及慕容部、獨孤部等,都與北魏王朝保持聯姻關係。而皇族的妃子也非常都是其他部族之人,因此便會存在其他部族通過後宮來干涉北魏朝政的隱患。

    拓跋珪殺掉的拓跋嗣生母宣穆皇后為匈奴人,自己的皇后慕容皇后為鮮卑慕容部之人,拓跋珪次子拓跋紹的生母賀夫人為賀蘭部之人,其他嬪妃也多為其他各部之人。由此可見,拓跋珪殺掉匈奴部族的妃子,應當也有著謹防匈奴部族,因宣穆皇后成為儲君生母,而藉機左右朝政的可能。

    由此可見,拓跋鮮卑在建立北魏王朝後,設立“立子殺母”制度,能夠有效的避免後宮母族,透過“母憑子貴”的後宮影響北魏政權。

    (2)政治鬥爭的需要,利用對皇族後宮的手段,實現政治目的

    既然是皇權相關的制度,“立子殺母”制度的延續,當然也包含了北魏政權內部的政治鬥爭。為了實現政治目的,利用“立子殺母”所針對的皇族嬪妃或者生母這樣的關鍵親屬,來實現政治目的,應當是立子殺母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拓跋珪殺掉拓跋嗣生母,確立“立子殺母”制度後不久,便被次子拓跋紹殺掉。而拓跋紹殺拓跋珪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解救被拓跋珪關押的自己的生母賀夫人。而當時拓跋珪長子拓跋嗣卻因為傷心被“立子殺母”制度殺死的生母,而出城躲避拓跋珪的懲罰。從拓跋珪殺宣穆皇后,太子拓跋嗣出城,到賀夫人被關押,再到拓跋紹弒殺拓跋珪。怎麼看,都包含了各種政治鬥爭。

    而發展到馮太后專政時,更能看出當時“立子殺母”制度的政治目的。馮太后為了控制獻文帝並且彰顯自己專權的權威,透過“立子殺母”制度殺掉獻文帝的寵妃,這應當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之後孝文帝繼位,馮太后依然把持朝政,再次透過“立子殺母”的傳統逼迫殺掉孝文帝的皇后,依舊是為了彰顯其權勢。

    (3)外戚干政、後宮鬥爭等原因

    “立子殺母”制度還包含其他很多原因,諸如謹防外戚干政,形成漢族王朝經常出現的,外戚權臣藉助後宮地位而左右朝政的情況,透過立子殺母的傳統可以有效避免。

    既然是涉及後宮諸多嬪妃,後宮嬪妃當然會出現鬥爭。北魏宣武帝時,後宮高皇后受寵,就曾經想要利用“立子殺母”這樣的北魏舊法,來殺掉孝明帝的生母胡氏,以圖奪得北魏朝政大權,但最終失敗。

    總結

    “立子殺母”制度在北魏歷史當中的確存在很久,從拓跋珪殺拓跋嗣生母確立此制度,後世歷經數代都延續了這種傳統,到最後孝文帝學習漢制終結了“立子殺母”這種殘忍制度。

    “立子殺母”這種制度傳統的形成,與當時拓跋鮮卑與其他各部聯姻關係較多有著很大原因,利用“立子殺母”能有效避免後宮的母族利用後宮干涉北魏內政。當然了,既然是北魏內部皇權更替過程中伴隨產生的制度,必定離不開政治鬥爭的需要,利用這種制度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也是“立子殺母”傳統產生的原因。另外,還因為外戚干政、後宮爭鬥等原因,立子殺母也被繼續延續。

  • 13 # 夏目歷史君

    封建王朝特殊的社會制度造成了女人身份卑微的現象出現。然而當女子誕下兒子之後,身份則會有著巨大的提高,這則是封建思想下“不孝有三,無後最大“的思想所造成的。

    有了兒子作為依靠,女子才能”母以子貴“,這種情況在高門大戶以及皇宮之中尤為突出。兒子優秀,母親才會被人尊敬,身份也會有巨大的提升。

    然而,在歷史上的北魏時期,卻不是“母憑子貴”,而是”子貴母死“,這就是北魏赫赫有名的”立子殺母“制度。為什麼會有這種制度呢?簡單點來講這是皇家為了保證皇位的順利交接而參照歷史所決定的一種制度。

    一、起源:“立子殺母“政策的首次實行,被北魏皇室奉為經典。

    在歷史上,最早的“立子殺母“事件是在漢武帝時期實行的。

    千古一帝的漢武帝,雄才大略,功績彪炳千古。然而在漢武帝剛剛即位的時候,權力卻全部掌握在竇太后的手中,當時的外戚勢力籠罩整個朝堂,漢武帝甚至有著被廢的危機。

    而漢武帝掌權之後,自家母親以及自己的舅舅也是大肆的擴張勢力,使漢武帝十分惱怒,深深的感受到了外戚勢力的威脅,尤其是當初漢朝曾經出現過呂后外戚作亂的事情。

    到了晚年的漢武帝,經歷了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殺,變得生性多疑,立下了自己把八歲的孩子劉弗陵為繼承人。

    然而主少母壯,為了防止出現和當初呂后一樣的外戚勢力以及為了使未來的劉弗陵能夠順利掌握權力,深受過外戚危害的漢武帝下了一條命令,那就是將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賜死。

    這就是歷史上為了防止外戚作亂,“立子殺母”事件的首次發生。然而,漢武帝這種行為僅僅是漢朝的首例,漢朝的後世之君沒有再這樣做過。

    但到了北魏,漢武帝的這種“立子殺母”的這種制度卻被北魏皇室奉為經典,嚴格的執行了下去。

    二、原因:北魏特殊的人文環境使得外戚的勢力更加巨大,“立子殺母”開始實行。

    中國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男強女弱就造成了外戚勢力要想壯大,就必須要和朝堂之上的人物進行合作,使他們作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發言者。畢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像武則天那樣剛強能夠直接稱帝。

    這是由於中原男權的社會思想造成的,女子的身份要相對低下,所以“立子殺母”的事情只有漢武帝做過。

    然而北魏政權要堅持實施“立子殺母”,那是由北魏的特殊社會環境以及北魏政權的特殊建立所導致的。

    北魏政權是由北方的鮮卑族建立的政權,相比於中原王朝的璀璨文明,此時的鮮卑族剛剛脫離了原始社會,並且母系社會的影響還沒有徹底的退去。社會中仍然尊重母權,女人甚至有著比男人更高的的地位,所以女人們的權力慾望是相當強烈的。

    並且北魏政權的建立者拓跋珪之所以能夠建立北魏,也是依靠著自己的母族勢力的大力協助。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此時的鮮卑也還是已經漸漸的向父系社會進行過渡。在政權建立後,此時已經不再是當初部落的紛爭了,這個時候外戚的危害已經顯露了出來。

    當初王莽依靠外戚篡權成功,這給後世的帝皇都進行了一個提醒,那就是防備外戚勢力的擴張。

    然而當初拓跋氏族為了進行擴張,與許多強大的部落進行了聯姻,聯姻的危害最初沒有體現出來。

    但是當隨著政權的建立,後宮之中的女子背後都有著強大的外戚勢力,為了抑制這種外戚勢力的持續擴增,以及為了能夠保證父子皇位的順利交接,拓跋珪就必須選擇一種方法來抑制外戚勢力的擴增以及防止後宮干政,再出現歷史上呂后那樣的事情。

    為了防止未來的繼承人登基之後,受到外戚的脅迫,為了避免後宮中的妃嬪與自己的母族聯絡,透過“母憑子貴”來影響政權,當時的北魏統治者就決定“立子殺母”。這樣的話,就為了防止“少弱母壯”事情的發生。

    當然,這種“立子殺母”制度能夠得到延續,並在後來再被實施上百年,是因為“立子殺母”牽扯到了北魏各個勢力之間的政治鬥爭。

    因為鮮卑族此時的政治官僚體系並沒有完善,仍然有著一定的缺陷,這就使得皇帝的權力有時候會被分割,於是皇帝就需要想辦法來穩固自己的政權。

    利用“立子殺母”制度,皇帝可以針對自己後宮中一些嬪妃以及皇子的生母以及與之相聯絡的重要親屬,從而防患於未然,大大抑制了後宮中的嬪妃為了皇位的爭奪而產生紛爭。

    三、 “立子殺母”並未真的抑制外戚的勢力擴張,反而使北魏陷入了太后干政的混亂中。

    北魏實行“立子殺母”的政策,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

    立下太子,就殺死生母,是為了防止生母所在的外戚勢力趁機作亂,然而生母死了,但是養母還在,依然有著太后的存在。

    “立子殺母”的目的是為了抑制外戚擴張,但是它卻只能抑制皇子生母所在的那一個外戚,並沒有阻止後宮中所有嬪妃所在的外戚勢力的擴增。

    並且太后還在,如果主弱而太后強,兩人之間的親情淡薄,更容易給太后奪權的機會,更容易使權力的交接出現問題。

    所以這項制度實際上依舊存在很大的弊端。

    四、傳承百年的“立子殺母“制度得到終結。

    北魏的“立子殺母“制度足足延續了上百年之久,因為這種制度的殘忍,後宮中的嬪妃紛紛懼怕生育,甚至造成了皇帝后繼無人的現象。

    隨著北魏政權的漢化程度加深,以及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到了北魏宣武帝時期,已經認識到了”立子殺母“這項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殘酷,於是此後這項延續了上百年的制度得到了終結。

    然而此時廢除依舊有利也有弊,這項制度的廢除使後宮之中的紛爭急劇增大,嬪妃們為了兒子爭奪皇位紛紛開始爭奪。

    而從中我們也可以得知,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利弊,而如何抉擇,如何調整,都得看統治者如何割捨。

  • 14 # 鳶飛九天2018

    古人常雲:“母以子為貴”,只要兒子有出息了,母親自然能夠跟著兒子揚眉吐氣。尤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極其嚴重,所以婦女們只有生下兒子,在家中才有說話權;深宮大院裡的女人,無論原來的地位多麼卑賤,只要有了兒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然而,在北魏時期卻出現了一種怪象,兒子一旦被立為儲君,他的母親就要被處死,這種制度被稱之為“立子殺母”。那麼,這個只存在於北魏時期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真的嗎?為何只有在這一時期才出現了這一特殊的制度?

    道武帝雕像

    首先,讀者要將這個問題放在中國古代文化大背景中來看。北魏政權雖然由拓跋鮮卑所建立,但是“立子殺母”制度的確立與推行並非偶然。自秦朝建立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皇權成為了至高無上的象徵,在皇權得到不斷加固的同時,太后、皇后利用與皇帝的特殊關係參與朝政,成為常態。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禪位之際,皇帝多病、能力低下之際,后妃干政的情況最容易發生。兩漢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就極為嚴重,呂后專政、王莽篡位這些都是歷朝歷代留給北魏政權的嚴重教訓。為了避免歷史教訓再次上演,道武帝拓跋珪採取了“立子殺母”這一制度。

    呂后劇照

    除此之外,與中原王朝歷代政權相比,具有北方民族傳統遺風的鮮卑人,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遠高於中原漢族女性。鮮卑女性在社會政治、宗族生活中發揮著很大作用。

    因此,當北魏政權的執政者受到中原傳統文化影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北魏皇帝必須採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限制原本社會地位就不低的女性參與政治。為了規避高地位女性給皇權所帶來的破壞性,“立子殺母”登上政治舞臺,並演化成為了北魏時期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趙婕妤劇照

    最後,“立子殺母”制度並不是北魏人獨創,而是從漢武帝那裡學習而來。公元前88年,已經70歲高齡的漢武帝尚未確立皇太子,在諸位皇子之中,他最看重的便是趙婕妤所生之子劉弗陵。

    當時劉弗陵僅有8歲,他在這個年紀登基其母必然要垂簾聽政,后妃干政、外戚專權、皇權旁落之事,恐怕又會重演。所以漢武帝做出一個決定,挑選一些信任可靠的大臣,輔佐劉弗陵登基,並賜死趙婕妤。正是因為漢武帝開啟了“立子殺母”的先河,鮮卑人又學習了他的做法,這才演變成為了北魏時期一項政治制度。

    “立子殺母”之言

    “立子殺母”制度與鞏固皇權而言,確實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直接阻斷了后妃、外戚干政。但是,對於後宮女性而言,卻成為了一種折磨,北魏妃子一改“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她們每天燒香拜佛只祈求自己不要生下兒子,如若生下兒子也千萬別被立為太子,否則等待著她們的將是死亡。單從這個方面來看,“立子殺母”對於孩子和母親而言,完全是一種違揹人性的政治制度。

  • 15 # 河東來

    “殺母留子”的制度是漢武帝首創,其產生離不開其“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

    這種政策應該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導致。

    據估計如果前太子劉據不與母親衛子夫自殺,順利繼承皇位的話,儘管身為皇后,衛子夫應該也避免不了被誅殺的命運,成為“殺母留子”制度的第一個犧牲品。

    所謂“獨尊儒術”實際上就是“獨尊平民階層的國家及後宮管理方法”,所謂“儒”,並不像我們後世認為的那麼高尚,他們是由上古奴隸性質的“民”轉化而來。

    “民”這個團體,是炎黃聯盟領導的百姓貴族戰敗的蚩尤領導的九黎部族後裔發展而來,“民”這個字,就是專門為戰敗的九黎部族及其後裔創造,意思就是“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

    周王朝為了維護自己搖搖欲墜,兩線作戰的困境,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開創了“儒教”事業,講究“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講究“以德配天”,“德”在當時,是一種登山運動,“民”之間進行競爭,那些能夠登上一定高度的“民”就可以將“名字”記錄於榮譽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罰,從而可以“德高望重”,這種制度就叫做“明德慎罰”,從奴隸性質的“民”中創造出一種新國人,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

    這種“德”的選拔還區分有男子組和女子組,身體素質好的男子、生育能力強的女子證明他們有存在的價值,可以供國人所驅策,對於那些身體素質好的男子進一步篩選出頭腦反應快的部分成員,讓他們不僅管理民眾,也管理國人,進入國家的統治核心。

    頭腦反應快的男子被稱之為文儒,或者儒生,他們的思想核心是儒家,身體素質好的男子被稱之為武儒,或者俠客(俠就是接受文儒及國人雙重領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意思),他們的思想核心是墨家,生育能力強的女子被稱之為婦孺,單純具有繁衍後代的功能。

    古語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應該就是“操持心血的文儒管理國人,操持體力的武儒受國人管理”的意思。

    漢王朝起初是代表國人貴族的道家做主,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提倡“媽媽當家”的信仰,所以漢武帝也是走女人路線上的臺,他先後經歷了道家祖母竇太后及母親王太后的權力制約,他也確立了一個道家貴族出身的陳皇后,羽翼豐滿之後,他廢掉了陳皇后,在後宮領域徹底告別了道家勢力,而選擇了儒家的“婦孺之術”,希望杜絕“後宮干政”,樹立帝王作為大道的代表乾剛獨斷,形成至高無上的皇權,徹底推翻“後權”。

    為了杜絕“儒家”的“婦孺”在朝廷中羅織根基發展為“新道家”(新貴族),所以漢武帝創造了“殺母留子”的制度。

    北魏時期,少數民族也有母權當家的情況,作為他們“漢化”的標誌之一,他們也接受並且貫徹了“殺母留子”的傳統(最尊貴的皇后也就是可以隨時奪去生命的“婦孺”而已),以表明自己全盤接受了大漢民族的理念,是一個純粹的“漢”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越來越難掙,88年的你們在幹什麼,月薪多少,說實話,吹牛的請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