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歌哥
-
2 # 雲雀1891
不會,劉備和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也就是三分天下,可以說完成任務,後面主要工作是鞏固。曹操目標才是一統天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郭佳不死,或諸葛亮選擇輔助曹操,或能早30年結束戰亂。無奈歷史沒有如果。
-
3 # 傾城影視匯
不會,絕對不會。因為曹魏政權還是比較穩固的,曹操死了有曹丕,曹丕掛了有曹叡,個個勵精圖治。哪怕後期司馬懿搞政變,變的只是當家的扛把子,國家整體沒有動盪,實力仍在穩步提升。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家動盪,老百姓只會想過安寧,沒有戰爭的生活,安居樂業,心中早已經沒有了漢室,誰的政策好就跟誰過。這就是現實。
-
4 # A不進則退A
不會,劉備的前半生都屬碌碌無為的存在著,今天跳槽到這明天跳槽到那一直沒有目標,直到遇到徐庶給他推薦了臥龍先生,給他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按照這個策略才有了目標,然而這個時候也是曹操統一北方佔據優勢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失去奪天下最好時機。諸葛孔明最後北伐就證明無力迴天了,所以聽諸葛孔明的話也無法統一。
-
5 # 劉駿律師
歷史上劉備的第一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法正不死,劉備不會伐吳,天下大事就好說了。當時,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是完全信任的。白帝城託孤時,甚至對諸葛亮說出了,劉禪若不能扶佐可取而代之的話,這是擺明挖坑讓諸葛亮跳呢。
-
6 # 達彥昊
不會,有些事不會因人力而改變。憑諸葛一己之力不能拯救世界。從前沒有,今天也不會。欲成大事,必須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方有所為。
-
7 # 廢鐵子
假如諸葛亮能聽劉備的話!我想有很多的事就會有變化。劉備臨死之前,千叮嚀萬囑咐,對諸葛亮說:你千萬不要用馬謖…切記
-
8 # 文筆匯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
9 # yujianni2019
我覺得不會,即使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當時三國鼎立,實力分佈魏蜀吳。即使當時劉備沒有討伐孫吳,儲存了一定的實力,為後來的北伐做相應的準備,但劉備年事已高,終會逝去,而他的兒子劉嬋卻是一個無能的君主,後來諸葛亮北伐,快要成功時每次召回,使得北伐無望,消耗財力而沒有得到半寸土地。再者北伐之路必出祁山,路途遙遠。三者諸葛亮並沒有培養蜀國軍事將領,所以不會統一。
-
10 # 仰望的DANTE
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理念其實是非常實用的,如果劉備一直聽從諸葛亮的話,並且貫徹執行到底,守住蜀國並不難。但要統一三國實在困難,首先魏國佔了當時資源最豐富的中原地區,人口眾多,這點就是四川和江南無法比的。那個時代經濟發展得益於人口的聚集,經濟又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沒法打仗,就像諸葛亮九伐中原,到了後期根本伐不動了,不僅是不能徹底打贏,還消耗不起
-
11 # 安琪剪輯
諸葛亮給劉備定了三分天下之計,很明顯他可以說是一個戰略家,可是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他給劉備出了不少餿主意,劉備死後,獨攬大權,趙雲多麼有勇有謀,請樓主看一下三國志,三國演義也行,諸葛亮主政後幾乎不給任何大將以獨立行動,自主謀劃的機會,嚴重扼殺了將領的活力
-
12 # 笑談人生11
就算是聽了,蜀國還是很快就要滅亡的,因為當時蜀國已無可用之人材。再看吳國和魏國兵強將廣,而且諸葛連當時已老,再去征戰恐怕力不從心了。就算劉嬋聽話了,也不能改變蜀國人少的局面。
當時蜀國以一州之力對抗曹魏九州,只要曹魏不犯錯,慢慢的,力量對比就會越來越有利於曹魏。所以後期曹魏的策略是對的,我只要守住慢慢消耗你。諸葛亮必須採取積極的進攻策略,因為要想統一天下,蜀國不能等,越等越糟,所以只能讓諸葛亮出祁山,去佔取地盤;來擴充人力資源,禪在位時期我認為是庸而不昏,他雖無大才,但至少尚有復漢之心,而人到中年,任用宦官,聽盡饞言,自身卻又軟弱這是其一。
蜀國資源最少,所以容錯空間也最小。所以關羽麥城敗亡、劉備夷陵大敗後,蜀國就幾乎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後來馬謖失街亭也徹底失去了出川入陝的最後機會了,我感覺丞相六出祁山,這次的機會最大,相反,曹魏先是赤壁大敗,後來定軍山失了夏侯淵,襄樊失了于禁七軍,但還能用司馬懿來牽制諸葛亮,並且隨著荊州之敗,國力大虧不說,隨著五虎亡三,而出師時馬超趙雲相繼再亡,蜀中先鋒盡失,將領缺乏,內政人才雖多,可戰場之上,文弱書生如何撐起一片天,說到底還是沒有人了。
我感覺蜀國這麼快滅亡是因為諸葛亮沒有被養出來一個好的接班人,而且蜀國沒有選擇好一個好的皇帝。
-
13 # feier平凡的世界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
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一把大火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當時劉備為報仇雪恨,意氣用事,不聽諸葛亮勸阻,導致劉備帶領70萬大軍都進了林子!
諸葛亮得知後說:這是兵法大忌。
假如劉備能聽諸葛亮的話,三國曆史很有可能會改寫!
-
14 # 影視職員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東征,想要奪回荊州,最終卻失敗了,間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張飛的性命。如果劉備沒有討伐孫權,結局會是如何呢?
首先劉備打孫權並不一定是因為關羽被殺,畢竟劉備東征距離關羽被殺已經快兩年了,而諸葛亮阻止劉備東征也很可能是演義中杜撰的。
當時蜀漢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數年的經營,劉備認為自己可以有和孫權一戰的實力了,打算奪回荊州,因此才出兵東征。畢竟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弱肉強食,有實力了就要去攻打別人,才能奪取更多的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劉備沒有討伐東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劉備和張飛不用死這麼早,劉備在西蜀積攢的部隊也不會什麼有損失。
那麼劉備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繼續臥薪嚐膽這兩條路了。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不會歸還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荊州,劉備就可以兩路大軍北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如果孫劉兩家可以像之前一樣共同討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再趕上司馬懿被曹魏的內部打壓,曹丕手下拿不出什麼領兵的將軍,而劉備這邊還有張飛、黃忠、趙雲,再加上諸葛亮,基本上還是劉備巔峰時期的陣容。
再看孫權。當時孫權手下和曹丕一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都先後病死。打下荊州的呂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魯肅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孫權和呂蒙在打荊州之前發掘出來的。
所以說,當時的劉備看見這種局面有點膨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時的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實上當時的劉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等過兩年趙雲、黃忠老了,蜀漢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孫權,那麼一定會打曹丕,而且還是劉備獨自對抗曹丕。
結果顯而易見,就算前期有優勢,北方兵多地廣,完全能耗死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荊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來的地盤,劉備也守不住,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如果非要改變三國的重要轉折點來改變蜀漢的結局,我認為應該是孫權不打荊州才對。
如果孫權不打荊州,一方面吳蜀聯盟可以繼續保持,雙方不會產生巨大內耗。另一方面荊州在劉備手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別的不說,如果諸葛亮北伐是從荊州出發,歷史的結局是不是會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劉備和他手下的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攻打孫權,奪回荊州。其他選擇在當時的背景下都不是最明智的,所以如果不打孫權,結局依然不會改變。
-
15 # 王者榮耀當歸
這個問題想回答一波
從小就一直很喜歡三國演義,很喜歡裡面的劉關張。被他們的兄弟情義,劉備的仁德,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的忠勇。其實劉備是最窮困的時候去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而劉備的仁義打動了他,在隆中對,未出山而知三分天下。
而出師之後幫劉備奪荊州,取益州,在西川而三分天下,但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開始了衰敗之意,隨著劉備執意攻打孫權,被陸遜火燒七十里後元氣大傷,在白帝城逝去了。
假如劉備聽諸葛亮的應該不會去攻打東吳,而攻打曹操或許歷史會被改下,但是以劉備仁義而治天下,不可能不顧兄弟情義不然他之前的好名聲都會消失的
-
16 # 吃核桃健腦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我想說我會統一天下的。
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但是劉備得了鳳雛又得了諸葛亮,他卻沒有恢復漢室一統天下,究其原因是後期。由於他的意氣用事。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聯合東吳,共擊曹操的策略,這使得他既要面對北方曹魏又要東拒孫吳,在這種局面下又接連失利,使他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連連喪命。劉備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不聽從諸葛亮的勸導,親自帶兵要給結義兄弟報仇。結果不惜連營800裡被東吳小將呂蒙所破,最後白帝城託孤。
-
17 # 茅匯
不會。
但是諸葛亮知道,如果他經營起蜀漢,起碼在他有生之年,蜀漢不會被北方統一。
那就幹唄,反正老子有能力,有抱負,這小小的蜀漢,也足夠我一展才華了。
因為,如果投奔了曹操,人家不一定看得上自己,畢竟那裡人才濟濟。
諸葛亮明知天意難違,可還是六出祁山。
這就體現了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諸葛亮知天命,但是他並不順天命。
天是天,我是我。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其實,北方統一西南與東南是遲早的事。
普遍認為,
曹操以天時得國,無論是反董卓,還是挾天子,他都做的剛是時候。
孫權以地利得國,長江天險,就夠他們經營幾十上百年了。
劉備以人和得國,無論是諸葛亮,還是五虎上將,那真是個個難得。
那這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後統一南北的不就應該是劉備麼?
曹操應該是最不堪一擊的呀!
其實呀,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
曹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樣樣突出,而劉備是隻有人和比較突出,還不如曹操,孫權是隻有地利突出,也不如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步天時佔的,自沒的說,其他兩家難望其項背。
人們都說諸葛亮厲害,五虎上將威武,其實那是蜀漢只有這麼幾個人才,人才少,就顯得他們格外突出。
而人家曹操,人才太多了,誰也難以鶴立雞群。
這就是人和上,其實曹操並不輸劉備,還有過之。
東吳佔據長江天險,看上去是挺牛逼的,可是你忘了北方的千里土地了麼?
當時北方可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有糧就有戰鬥力,再加上歷史證明,從北打南是格外的輕鬆,從南打北那是相當費力,只有朱元璋做到了。
所以,在地利上,孫權也是啥也不是,頂多多頂幾年,遲早是要被統一的。
總得來說,誰佔據了中原,誰挾了天子,誰差不多就可以統一南北了,除非是個傻叉,一般人都能統一。
所以,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也只是讓蜀漢多活幾年,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劉備要是想統一天下,當初就應該想著辦法佔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他沒那個命。
-
18 # 影視絕倫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也不會統一啦 都假如的說
那假如郭嘉不死 是不是諸葛亮都不會出山 假如郭嘉不死那是不是赤壁之戰就不會輸 曹操是不是很快就能一統天下了呢
-
19 # 豪氣沖天55219019634
統帥就是一個集團的最高領導,也是最後決策者,是合心人物。參謀再高明不會高過統帥,只是一些計劃高明,總盤歸劃還是統帥謀劃的,手下幕僚高過統帥那領導崗位就該換人了。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最後都是諸葛亮的天下了,不會有劉備啥事了,把劉備殺了篡權改國號,歷來都是主弱臣強把主殺了。
-
20 # 使用者Xing邢學林
如果劉備能一直聽諸葛亮的話,蜀國也不一定能統治天下,因為蜀國糧草短缺,人心不齊所以很難統治天下的。這是我的觀點。
回覆列表
這個誰也說不好,一千多年前的事情誰能說清楚,歷史記載無從考證,大多數人都是看電視劇瞭解的,就是書裡也是後世人寫的吧!現代人應該都是猜測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