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花夕拾18625897
-
2 # 使用者55213537977
聽我一一道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韓信vs項羽。
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曹操vs周瑜。
岳飛/韓世忠無數次對決金兀朮。
徐達無數次對陣王保保。
袁崇煥寧遠vs努爾哈赤父子。
扎馬會戰-漢尼拔對西庇阿。
法薩盧斯會戰-凱撒對龐培。
滑鐵盧之戰-拿破崙vs威靈頓公爵。
北非戰場- 蒙哥馬利vs隆美爾。
-
3 # 海條子
經典的對決一詞,通常用在體育界,尤其是足球界。戰爭都是殘酷的,用經典來形容的話,其殘忍程度不能太為過,且也較出名。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戰役超過一千個以上。各有各說法,我就說我自己認為的吧。一,古代的,馬拉松戰役。希臘勝——此役奠定希臘文化得以保留及發揚到歐洲各地。二,中世紀,中國的淝水之戰,縱觀史上這麼多以小勝多的戰例,我只服這一個,實在是經典,鬥智鬥勇,以智勝勇。——奠定了中國南北朝開篇,但同時給分裂的國家再增加二百年的內亂,不知是福還是禍。三,中世紀,怛羅斯戰役,此戰唐朝戰敗,奠定了中國的古代幾大發明及科學被向西傳播。四,中世紀,蒙vs歐聯——匈牙利戰役,蒙古勝,此戰意義不大,蒙古軍隊後來集體回去參加大汗的葬禮及主帥撥都也要回去參加新大漢的選舉。但讓歐洲人認識了什麼叫複雜的東方戰術及圍殲戰。五,近代,奧斯曼土耳其人攻戰拜占庭,奧勝。——羅馬帝國最終滅亡。六,近代,如你上圖,但不是你偶像的勝利,是他的失敗之戰——滑鐵盧戰役,法國人唯一 一次的歐洲大佬史宣佈終結。你偶像打勝的戰爭有好多,也好精彩,但多數是小型的戰役,影響不算太大,算不上經典。七,現代,一戰,凡爾登戰役,此戰役還有個別名叫“絞肉機”,真可謂既經典,也殘忍。且是一戰的轉折點,還有那幸運的炮彈,戲劇性的扭轉戰局。另外索姆河及馬恩河也經典,但不及凡爾登。八,現代,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吧,二戰的轉折點,空中千架飛機VS千架飛機,地下千輛坦克VS千輛坦克。但持續時間與軍隊死亡人數及精彩程度均不及一戰。九,現代,上甘嶺戰役。——打平。中國軍隊單憑一己之力打破美國及西方盟軍不敗之神話,死亡人數及拉據時間均超二戰中任何戰役。九大嗎?沒十大不完美,腦力補腦中,第四次中東戰爭嗎?雖然真心的精彩,但從標題的人類歷史上來看,算不上,九大就九大吧。
-
4 # 小刺歷史觀
官渡戰役絕對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因為在當時曹操只是用了萬人就把袁紹10萬人給打的一片狼藉,而且最終導致了袁紹只是帶走了幾千人逃跑,這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戰爭。況且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這就更加顯示了古人的智慧是多麼出眾。曹操找你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幾乎是如日中天,地盤發展越來越大,無論是呂布,還是袁術都敗在曹操的手下。 而袁紹這邊,戰勝了公孫瓚,把河北已經全部統治在了自己的手中,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一定會對曹操發動攻擊的。 在開戰以前,曹操也是非常煩躁,畢竟人數懸差真的是太大了,不過在許攸的分析下,袁紹的破綻竟然全部被一一說中,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陣營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在認真分析了形勢以後,曹操率先解救白馬之圍,然後聲東擊西,導致袁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分散。 而後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導致袁紹軍隊士氣低下,在經過了相持階段以後,曹操派人阻斷了袁紹的運糧路線,更是偷襲了袁紹的老巢。由於曹操對於人的心理戰術掌握的很好,鼓動士兵大舉進攻,導致袁紹軍隊被敵襲以後方寸大亂,竟然相互踐踏,慘不忍睹。到了結尾袁紹只是帶走了幾千軍隊,整整10萬人的兵馬幾乎死傷殆盡,從此以後袁紹大勢已去,而曹操正式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
5 # 顧哥玩武俠
晚清時期,楊露禪在河南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習藝,技成出山,先在家鄉教拳,後來到北京城,在端王府打敗一眾武林高手,結果當時驚動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忍不住出手,二人大戰,不分勝負,看呆所有人,也因此而流傳至今。此事後來被寫入小說,前些年還被拍成電視劇,螢幕上打得更加熱鬧。二位高人的交手究竟有多麼精彩,眾說紛紜,傳下來的說法不一,但沒有一個是說二位這一架打下來,大汗淋漓,渾身衣服溼透什麼的,真如此,就不好說精彩二字。
其實,顧哥看到問題,腦子中跳出來的第一個答案卻不是武的,而是文的。年輕時喜歡下圍棋,古譜中有一部《當湖十局》,是清朝乾隆時期兩位大國手施襄夏和範西屏的對局記錄。二人於1739年受東道主張永年的邀請,在浙江平湖鏖戰十數局。兩大高手在對局中展現出的精妙構思、強大的計算力和凌厲的殺法,令棋盤上的戰鬥驚心動魄,激烈異常,而又精彩紛呈,令人驚歎。當湖十局的結果是互有勝負,絕對稱得上是“棋逢對手的精彩對決”!
-
6 # 葛大小姐
看到大家都喜歡回答古代的戰役,我就回答一個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名將對決吧!
解放軍:粟裕、許世友 國軍:王耀武 戰役:濟南戰役 結局:濟南戰役歷時八天,解放軍突破濟南城,活捉王耀武!粟裕 許世友 王耀武
對決雙方簡介:粟裕、許世友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粟裕是十大將之首,許世友是開國上將,兩人在解放戰場上橫掃千軍,尤其是粟裕,將大兵團作戰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這兩位將軍大家都比較熟悉,不過多介紹,重點介紹一下王耀武。
王耀武,國民黨中央執委、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中正劍持有人。黃埔三期學員,蔣介石稱讚他“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當時有人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陳毅元帥稱讚他為國民黨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早年的王耀武在上海馬玉山糖果公司當過小夥計,底層經歷讓他從小看清人情世故,學會了在亂世中左右逢源,練就做生意的本領和極高的情商,在國民黨派系如林的大染缸裡,他不僅會打仗,更會做人,還會開工廠賺錢,賺來的錢大多用於提高官兵待遇,收攏人心,自己生活簡樸,所以,當時很多的國民黨要員對王耀武的印象很好。他一手帶出了的74軍,戰鬥力驚人,令日寇聞風喪膽,被稱為抗日鐵軍,獲軍中最高獎“飛虎旗”、獲贊“虎賁”,74軍後來改編為整編74師,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當年黃埔系流傳“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三李就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們同是山東老鄉,同是黃埔出身,三李都是黃埔一期,但八年抗戰下來,王耀武如同坐飛機一樣,飆升到“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與盧漢、湯恩伯平起平坐。
第一次對決:譚家橋濟南戰役其實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對決,第一次是十四年前的譚家橋,那一次,孫耀武完勝,擊潰了粟裕的紅十軍團,紅19師師長尋淮洲(曾是最年輕軍團長)陣亡,紅21師師長鬍天陶被俘,時任參謀長粟裕率領四百人從懷玉山突圍,戰後,王耀武勝任五十一師師長。
十四年後,華野司令粟裕重兵包圍濟南城,守城的就是當年擊潰紅十軍團的補充第一旅旅長,現在的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第二次對決:濟南戰役1947年5月,陳毅、粟裕指揮的華野在孟良崮戰役擊斃王耀武愛將張靈甫,整編74師被全殲,王耀武悲痛萬分,飛到南京,請求蔣介石放棄濟南,未被採納,王耀武深切體會“校長”的上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答應堅守濟南,蔣介石深受感動,承諾王耀武,派杜聿明帥3個軍團17萬人馳援濟南。王耀武只好重編74師,固守濟南。
解放軍方面,東有許世友、王建安的九縱、十三縱、淮海縱隊,西有宋時輪的三縱、十縱、魯中南縱隊,南有新八縱、新十一縱、兩廣縱隊,共有十四萬大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城外工事紛紛被拔掉,最終把王耀武困在濟南主城。
華野前委決定,9月16日開戰,預計15至20天攻克濟南。
1948年9月16日(農曆八月十四),戰役打響,殲滅國軍10.4萬人,19日,整編九十六軍軍長兼八十四師師長、濟南西線指揮官吳化文陣前起義,23日,向內城發動總攻,王耀武拼死抵抗,第一次破城未成功,24日凌晨再次突擊,突入內城。
已故的曾給王耀武坐過秘書的王昭建在《在王耀武指揮部的見聞》一書中是這樣回憶的:
9月24日凌晨,王耀武命令提前開飯,然後把下屬召集到大明湖畔的臨時指揮部(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景區,標誌:王耀武逃跑處),發表最後一次講話。
他說,我們校官以上的軍人,都有校長給的一把短劍,上面刻著“成功”和“成仁”二字,意在讓我們作戰時一定要死戰,不成功便成仁,現在我們外無援兵,內有叛逆(吳化文起義),在十倍於我們的重兵下(其實,雙方兵力差距不大),已經苦戰了八天,盡到了軍人的天職,無愧於心。接著,他說,至此,我王耀武已經無“用武之地”,但我們不能“成仁”。第一,我們已經盡了天職;第二,這是內戰,不同於抗日。假如我們自戕,必遭後人恥笑,因此,我奉勸大家,放下這已無用的武器,該投親投親,該投友投友,自求生路去吧,而我是黃埔三期學生,不能擅自投共,我將親率軍士,向北突圍,以報校長栽培之恩!談話間,不少人失聲痛哭,王耀武眼圈發紅,大聲說“大家冷靜,哭是沒用的”。當日,華東野戰軍將“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到了高聳的城頭之上。
活捉王耀武28日上午,壽光縣公安局戰士劉金光、劉玉民、張宗學三人在橋頭盤查從濟南戰役漏網的國民黨潰軍,遠遠駛來的兩輛膠輪大車引起他們的注意,車上5男2女,其中一人白頭巾矇頭,棉被蓋身,病懨懨的躺在車上,被攔下後,他們自稱是從濟南逃難出來的商人,但是口音不是濟南人,戰士們將他們送到了縣機關,審訊幹事王洪濤從他們身上搜出赤金元寶2個、銀幣11元、紙幣6000元、通行證一張,盤問中幾個人前言不搭後語,經過幾番審問,白頭巾矇頭的人終於承認“我就是王耀武”。
有意思的是,解放軍共活捉了7名“王耀武”,原來,為了成功脫逃,王耀武事先安排多個體態、相貌差不多的部下,讓他們被捉後自稱“王耀武”,至於民間流傳王耀武是因一張“便紙”而露餡,就有演義的成分了。
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監獄改造時,曾有思想顧慮,毛主席讓羅瑞卿轉告他“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
特赦後的王耀武擔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後被特邀為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在周總理的關心下,與北京82中教師吳伯倫結婚,在後來的大運動中受到批鬥,1968年病逝,享年64歲。1980年,統戰部、全國政協為他和溥儀、廖耀湘補辦了追悼會,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據王耀武警衛員回憶,1946年兼任山東省主席後,他曾對身邊人說“我平生戎馬倥傯,參加過的大小戰鬥以百次計,失敗的次數不多,可今天,我們來到了山東老家打共產黨,我看丟人的時候到了!”
濟南戰役後,美國人感嘆“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濟南戰役是解放軍第一次對中心城市的進攻,從此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1952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視察濟南,對在場的許世友等山東黨政軍領導人說“濟南戰役打的那麼迅速、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就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參考資料:
《陳誠先生回憶錄—國共戰爭》
《在王耀武指揮部的見聞》
-
7 # 喵太爺
朝鮮戰爭絕對是一次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美軍在強大的戰爭機器下聯合國授權下操縱16國聯軍,被迫停戰在38線。是美國第一次沒有打贏,是中國第一次打敗一流強國領導的聯和國軍。其中最經典的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
-
8 # 鋼炮老葉
我說的經典對決是國共的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對湯恩泊,林彪對白崇禧,彭德懷對胡宗南還有二馬。縱觀解放戰爭,國民黨都被這三員虎將所指揮的軍隊打得狼狽逃跑,最後都逃到臺島上去了,還有白崇禧好稱小諸葛,我說他是小傻瓜,最後的結局就他最慘,李宗仁臨離開大陸都關照他千萬不要投蔣,可惜他最後還是投老蔣了,其實李宗仁是最明智的,離開蔣,最終還是命歸大陸,受到了人民的愛戴。
-
9 # 花近高樓1
國民黨的精銳部隊一共有七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傅作義的第35軍,以及白崇禧的第七軍。
到1949年十月,國民黨碩果僅存的精銳部隊,縱橫天下將近三十年的鋼七軍在靈官殿戰鬥中一敗塗地。
1949年9月,為尋找白崇禧集團主力決戰,林彪親自指揮由六個軍十九個師組成的中路軍,進行遠距離大兵團迂迴作戰。
第四野戰軍第45軍丁盛率領的135師在急行軍途中,24小時沒有架設電臺,一晝夜向南推進了80公里,誤打誤撞越過衡寶公路進至靈官殿地區,它正處於衡寶防線的核心區域,135師就像一支插入心臟的楔子,截斷了桂軍主力撤退的必經之路。
林彪和白崇禧同時發現了孤軍深入的135師,林彪越級把135師指揮權牢牢把握在手中。
退路被截斷,也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提前進入決戰,他組織了五個主力師,於10月6日向135師猛攻,企圖殲滅這隻“攔路虎”。
血戰竟日,桂軍五個主力師竟然在135師的陣地前撞的頭破血流,沒有取得相應的戰果。白崇禧終於意識到了情況不妙,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
林彪也直接命令135師首長: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拖住敵人。
又是接連兩個晝夜的血戰,桂軍五個主力師依舊沒有突破135師的陣地,而此時四野主力已經穿插到位,對桂軍精銳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形成合圍之勢。
林彪此時又向135師下達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讓戰士們忘卻疲勞,放棄防禦,馬上轉入反擊作戰。
135師已經和數倍於己的桂軍主力拼殺了四個晝夜,接到林彪的命令後,沒有絲毫猶豫,馬上組織兵力開始反擊作戰,敵人措不及防,節節敗退,135師窮追不捨,不給敵人構築防禦工事的時間。
幾個小時後,總攻開始,桂軍主力全軍覆沒。
在這場對決中,135師爆發出來的驚人戰鬥力,讓參加過戰鬥的桂軍將領刻骨銘心,而135師在四野的幾十個師中只是很普通的一個。
-
10 # 大將軍威武K
第一、庫爾斯克之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對決。
交戰雙方的蘇聯和納粹德國共投入近270萬兵力、8000餘輛坦克、20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戰,雙方共有600多輛坦克近距離拼殺。戰役結果以蘇軍毀傷6000輛坦克、傷亡80萬官兵的慘重代價擊毀德軍1500餘輛坦克、斃傷俘德軍官兵36萬餘人,徹底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第二、不列顛空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對決。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共投入作戰飛機6000餘架,規模最大的一場激戰雙方几乎都是傾巢而出,數以千計的飛機在英吉利海峽上空捉對廝殺。最後結果是英國損失900餘架作戰飛機、傷亡14萬軍民、毀傷100多萬幢建築物的慘重代價取得擊落擊毀德軍2400架戰機挫敗了德軍迫使英國屈服的企圖。
第三、馬里亞納之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決。交戰雙方的美國和日本共投入包括21艘航空母艦在內的各型作戰艦艇1000餘艘,作戰飛機3000架。最後結果是美軍以損失123架作戰飛機、4艘軍艦輕傷的微小代價擊沉擊傷日軍6艘重型航空母艦、2艘油輪、600多架作戰飛機的巨大戰果。
第四、萊特灣海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對決。交戰雙方的美國、英國和日本共投入包括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作戰艦艇300餘艘,總噸位超過200萬噸。作戰飛機達2000多架。整個日本海軍幾乎是傾巢而出,總噸位超過70萬。戰役結果是美英軍以損失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162架作戰飛機和傷亡官兵3000人的代價擊沉日本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和全部作戰飛機,整個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第五、諾曼底登陸戰: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與反登陸對決。交戰雙方的美國、英國、加拿大盟國和納粹德國共約400萬人。其中盟軍總兵力接近300萬,擁有各型作戰艦艇5300餘艘、作戰飛機1.37萬架。戰役結果是盟軍以傷亡12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近40萬人,毀傷俘德軍作戰飛機35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其他車輛2萬餘輛、火炮3000餘門,成功登陸西歐大陸。
-
11 # 口水丁羊羽
我說一下對人類文明發明影響最大的經典對決,那就是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波希戰爭,也就是波斯與希臘之間的戰爭。
那個時候的希臘是城邦制,一個城就是一個小國家,其中最大的,處於統治地位是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名字現在都耳熟的很了。
波斯則是一個奴隸制的大帝國,恩,波斯這個名字我們也不陌生。
波希戰爭共分三次入侵,第一次中最著名的就是馬拉松戰役,在距離雅典四十公里的平原上,2.5萬雅典重灌步兵對陣5萬波斯人,是重灌步兵對陣騎兵的經典戰役,結果波斯敗。
在馬拉松大戰獲勝後,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計程車兵跑回雅典傳信,因為極速跑了42.193公里,報捷後便倒地身亡,而這亦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源。 馬拉松會戰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雅典軍於馬拉松戰役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則損失了6400人。
波斯敗了,波斯的新皇上薛西斯一世不服,發動了第二次入侵,號稱百萬大軍,實際是25萬大軍,而這一次他們面對是希臘人30多個城邦結成了反波斯同盟,總共11萬大軍。
這一次最著名的是溫泉關大戰,希臘全軍的總統帥為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斯巴達王率7000人在溫泉關阻止了25萬大軍好幾天,急的薛西斯三次從王座上站起來大吼,最後當地一個希奸指點條小路,使得波斯人從後面攻了上來,斯巴達王令大部隊先走,只留下300衛隊,最後斯巴達王與他的300精銳衛隊全部戰死,而波斯損失了2萬人。
這一戰,極大的鼓舞了希臘方計程車氣,打擊了波斯人的信心。
再經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波斯徹底失敗。
這一場戰役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遠遠大於戰役本身,希波戰爭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響遠遠超出波斯、希臘的範圍。它大大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發展,促進科學、藝術的進步。打破東西方几乎完全隔絕的局面,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戰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戰爭打破了疆域界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融合。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
12 # 紫禁的sphere
“土木不及一粟”—淮海戰役
開戰雙方:國民黨和共產黨。
國民黨那裡稱謂徐蚌會戰,共產黨這邊稱淮海戰役。
戰爭性質:決戰。
戰爭背景:經過開戰以來三年左右的親密接觸,共產黨站穩了腳跟。遼瀋戰役基本上解決了東北問題。有了東北,共產黨相當於有了自己永久性地盤。決戰時候到了。
戰爭規模:共軍六十萬,國軍八十萬。
淮海戰役構思者:粟裕
共軍主要指揮者:粟裕
參與領導並指揮者: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饒漱石,譚震林。
國軍指揮者:劉峙,杜垏明,邱清泉,黃維,黃百韜。
搞定黃百韜黃百韜,生於二十世紀第一年,一九零零年。
軍銜:國軍陸軍上將,兵團司令官。
一九四八年,黃百韜49歲,正值春秋鼎盛,將軍的黃金年齡。年末,黃百韜在碾莊地區碰到了比自己更為年輕的對手粟裕。兩人是老朋友了,經常打招呼,只不過他們打招呼的道具不是酒肉,而是機槍大炮。結果是互有勝敗。
早在豫東戰役,華野部隊圍攻黃百韜兵團,危急時刻,黃百韜親自登上坦克衝鋒陷陣,創造了國民黨內兵團司令本人親自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經過死戰,終於穩住陣腳,最終突圍。
淮海戰役一開場,雙方經過一系列試探、對抗、引誘之後,粟裕指揮的華野把黃百韜包圍在碾莊。
粟裕一看笑了,不就是圍點打援嘛,已經習慣了。就把部隊分一分,某某部圍點某某部打援,分配好之後就等著聽戰報了。然而戰報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
共軍輕裝簡行,本來裝備就差,僅有的一點重武器丟在後面,直接進攻了。然而蹍莊防衛體系非常好,而且黃百韜的人打仗非常專業。共軍傷亡很大。粟裕採用了一種笨但有效的方法,即挖戰壕,一條條戰壕直通一個個、村莊、戰壕、碉堡,然後是肉搏,蹍莊之上血肉橫飛。槍炮聲、呼喊聲、哀嚎聲,活脫脫一副人間地獄。
深陷重圍中的黃百韜依然不慌不忙,一方面尋找機會突圍,一方面固守待援。這個盤算是很不錯的,只是打錯了。邱清泉和李彌按照命令來救了,可惜均被阻擊了。蔣介石命令大家解救黃百韜無效之後,大肆宣傳黃百韜的英雄事蹟,鼓勵黃百韜拼死混戰等等。
黃百韜盼星星盼月亮,結果只盼來蔣介石他媽的精神支援。
此時的粟裕正在運籌帷幄,一邊穩住邱清泉和李彌,一邊調兵遣將要黃百韜的命。九縱隊負責最後的衝鋒,黃百韜起家的二十五軍依靠兩條水壕死守。直到雙方屍體把水壕填滿。
黃百韜也不是孬種,直到最後,還在指揮殘餘的將士和蜂擁而來的共軍對攻。當時沒有人相信黃百韜能堅持一週。然而黃百韜奇蹟般堅持十二天。
然而這十二天之中,徐州幾十萬人硬是沒有突破一百公里的路程。終於黃百韜兵團流盡最後一滴血。最後一滴血就是黃百韜的血。
第二階段,圍殲黃維打掉黃百韜,淮海戰役迎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共軍膽更壯,國軍膽更寒。
按照毛澤東之前設想,打掉黃百韜之後粟裕依然南下。然而這時候已經不是了,而是演變成江北決戰。
粟裕連忙電告中央,毛澤東意識到:必須把國軍消滅在長江以北,同時電令中原局和華東局:務必確保兩大野軍的供給,要保證前線將士兩到三個月內的補給。從此淮海戰役的總方針真正出臺,小淮海演變成大淮海。
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將戰爭從區域性規模演變為戰略決戰。之後,共產黨動員兩淮全部力量之源淮海戰役。打完這一仗,江北再無大戰。
蔣介石聽了何應欽和顧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張後動搖了,把部隊沿著津浦線,徐州以南到宿縣蚌埠這一帶,擺成一字長蛇陣。一字長蛇陣,一個從來不會在戰略決戰中出現的陣型。面對徐州到宿縣到蚌埠這個長蛇陣。蛇的七寸就在宿縣。劉伯承對著地圖,用他那剩餘的一隻眼盯著宿縣。
戰爭開始,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嚴令遠在駐馬店的黃維兵團快速向徐州集中。黃維遂率第十二兵團經蒙城、宿縣向徐州靠攏。為站穩腳跟,黃維決定以蒙城為核心,構築工事,屯積糧彈,看準目標再打下去,前進時先佔領前方有利地形,作為新的核心。如此逐次躍進,教科書一樣穩紮穩打。黃維希望用這種安穩的方式逃脫虎口。
劉伯承趁機佈置口袋陣,最後終於把黃維包圍在雙堆集。雙堆集就是一個一百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但是被困的黃維並不著急。他比蹍莊的黃百韜更自信,因為他有更強悍計程車兵,有更為強大的裝備。血戰五天之後,黃維被迫固守待援。但華野也沒辦法。
這樣淮海戰場上形成了兩個大的包圍圈,圈裡是國軍,圈外是共軍。
這下蔣介石急了,讓劉汝明兵團北上,劉汝明是個老兵油子,磨磨蹭蹭就是不肯來;電話打給西北的胡宗南,胡宗南倒是不磨蹭,不來;打給白崇禧,白崇禧也不磨蹭,不來,不但不來,還在電話裡數落了蔣介石,說你原來就部署錯了,導致大軍被圍,現在又把兵力一點一點往裡填,那就是送死。
蔣介石大怒:這是桂系坐山觀虎鬥,在背後捅刀子,儲存實力乘機坐大。蔣介石繞過白直接打電話給他的學生宋希濂打。宋希濂倒是聽校長的話,可部隊一上船,就被白崇禧就攔下來了。蔣心中深恨之。只好不斷勉勵黃維堅守,空投了不少嘉獎令和慰問信云云。
直到此時,黃維基本上坐地等死了。
英雄末路 杜聿明粟裕說,淮海戰役第二次緊張,就是追擊杜聿明。
此時的蔣介石還讓杜聿明向南和黃維匯合。可憐的杜聿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不可能違背蔣介石的意見。就算他想違背蔣介石也沒門。杜聿明當時打算穩住手中這幾十萬人,和共產黨談談。
但是有悍將邱清泉作梗,談不能談,突圍不能突圍,杜聿明只能打。杜聿明讓蔣校長增兵,繼續決戰,反敗為勝。然而蔣校長和這位得意門生對白如下:
“那個光亭啊,兵沒了。”
“怎麼辦?”
“等。”
“等啥呢。”
“等死。”
三十萬大軍等死是一個啥樣子?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奇特而瘋狂。
淮海一戰,關內國軍精銳盡喪那幾十萬軍隊可是蔣介石的心頭肉。更為致命的是,此戰之後黃埔魂魄喪失殆盡,支撐起蔣介石軍事機器的黃埔精英們進入歷史。
試想一下,在數十天的淮海戰役中,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數十萬編制健全的大軍竟然從頭到尾被動挨打,從來沒有尋得那怕一點點主動。戰場上逃走的黨國名將胡璉,餘生不提淮海戰役,只是感嘆:“土木不及一粟。”
淮海戰役成為國軍永遠的痛,成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就如同美國人不提朝鮮戰爭一樣。
因為無話可說。
-
13 # 七追風
漢尼拔的“封神之戰”——坎尼會戰。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入侵義大利,與羅馬軍隊爆發大戰。
漢尼拔為了徹底打敗羅馬軍隊,決定截斷羅馬人的糧食補給,直接攻打義大利南方的羅馬糧倉坎尼城。
從軍隊的人數上來說,漢尼拔並不佔優勢。除了一直跟隨自己作戰的一萬利比亞重灌步兵之外,臨時招募的兩萬高盧僱傭兵雖然非常勇猛,但是紀律性不強,大兵團作戰極容易迅速潰敗。從西班牙招募的數千步兵雖然戰鬥力不錯,但是數量較少,難成氣候。
漢尼拔此時要依靠的,是他數量較多的騎兵部隊。兩千西班牙重灌騎兵驍勇善戰,三千努米底亞輕騎兵和五千高盧騎兵,在數量上比羅馬人有絕對優勢。
再看羅馬軍團,數量上非常龐大。七個軍團,六萬重灌步兵、八千輕裝步兵、六千騎兵,共七萬四千人,還有一萬人駐守大營。
不過,在大戰之前,羅馬軍團就有了很大的隱患。除了騎兵數量不足之外,羅馬軍團在之前的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這一次臨時拼湊的隊伍,招募了大量的新兵,沒有什麼戰鬥經驗。
另外,羅馬軍團的基本戰術毫無變化,依然是大方陣進攻。羅馬人的每一個方陣大概160人,此戰10人一行,排成16列。方陣與方陣交錯組成在一起。此次羅馬軍團佈陣的時候,把步兵方陣分成了三條陣線,最前面的是青年士兵方陣,中間是壯年士兵方陣,最後是老兵方陣。6000騎兵分為兩部分,兩位指揮官瓦羅率領4000人在左側,保盧斯率領2000人在右側。
這種以重灌步兵位置的方陣戰術,並不適合平坦開闊的戰場地形,不過指揮官之一的瓦羅堅持要在這裡決戰,埋下了失敗的隱患。
漢尼拔一開始就知道了羅馬軍團的戰術,那就是以強大的重灌步兵,從中央突破。如果和羅馬人硬碰硬,是很難獲勝的。
於是,漢尼拔把西班牙和高盧步兵放在最中央,整個陣線呈半圓形向外突出。3000名努米底亞騎兵部署在右翼,拖住瓦羅的4000名羅馬騎兵。另外7000名西班牙和高盧騎兵,面對保盧斯的2000羅馬騎兵,自然佔據了優勢。
此時正是8月,義大利炎熱乾燥,佔據緩坡上風口的漢尼拔受影響不大,但是對面的羅馬士兵,就必須面對被風捲起的漫天塵土,苦不堪言。
戰鬥一開始,羅馬軍團就依靠密集的步兵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一點點逼近漢尼拔大軍。漢尼拔軍中的高盧人,紀律性可沒有這麼好,各個上躥下跳,大聲呼喊,想要立刻衝上去拼殺。步兵交戰之後,雙方前排士兵盾牌相抵,用短劍互相猛刺對方。後排計程車兵使勁向前推擠,試圖衝散敵人。這時候,羅馬重灌步兵方陣就發揮了作用,整齊穩定的衝擊,讓高盧士兵不得不步步後退……於是,漢尼拔大軍的“凸”字形陣線,慢慢的變成了“凹”字形。
羅馬步兵方陣也由整齊的整齊陣線,慢慢的變成了楔形,方陣的結構開始混亂。
與此同時,騎兵的交戰也開始了。3000努米底亞騎兵面對4000羅馬騎兵,毫不示弱,雙方互不相讓,戰況激烈。
但是漢尼拔的7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則輕易的打敗了保盧斯的2000羅馬騎兵。之後,這7000騎兵飛速的從羅馬大軍的後方繞了過去,直接來到戰場另一邊剩餘4000羅馬騎兵的身後。於是,前後夾擊,羅馬騎兵迅速被擊潰。
此時,一個巨大的“U”型包圍圈形成了。漢尼拔中軍的高盧步兵也停止了退卻,開始和兩側計程車兵一起,擠壓包圍羅馬士兵。
數萬羅馬士兵被包圍,擁擠在了一起,他們接踵摩肩,一片混亂。隨著7000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對羅馬大軍後方的包圍,羅馬軍團徹底沒有希望了。
幾個小時的廝殺之後,羅馬戰死5萬多人,被俘4000多人。指揮官瓦羅僥倖逃跑,而保盧斯卻力戰而死。部分逃亡的羅馬士兵躲進了兩座營壘,也很快被攻破了。
(漢尼拔)
此戰,羅馬軍團損失了7萬多人,其中包括2萬人的俘虜。而漢尼拔這一方,僅陣亡了6千多人。
坎尼之戰,成了西方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也成了漢尼拔的“封神之戰”。
-
14 # 史學達人
粟裕將軍和張靈甫之間的孟良崮戰役,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國共兩黨再次決裂,內戰開始打響了,此刻在全中國的廣大地盤上,國民黨開始逐鹿中原搶佔地盤了。
其中華東地區就是國共兩黨相抗衡的重點地盤。
這個地方的爭奪,也是最為激烈的地方。
為了爭取華東戰場上的主動權,當時被蔣介石看作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軍隊的七十四軍,就是被派到了華東戰場上作戰。
七十四軍的師長,就是戰功卓越的張靈甫將軍。
因為張靈甫是出了名的能打,我黨這邊派出去的,當然也是百戰百勝的將軍了。這個將軍就是粟裕大將。
國共兩黨對決,在當時共產黨是處於劣勢的。
因為國民黨背後是強大美國的支援,他們的武器全部都是當時最為精良的。這一點共產黨根本沒法和人家比。
但是,我軍也有我軍的優勢。
那就是解放軍得民心,因為得民心,所以就有很多人擁護,就有很多人參戰。
沒錯,粟裕大將,就是採用的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先打敵軍最弱的部隊,或者是敵軍孤軍深入,沒有後援的部隊。
我軍在戰場上能夠屢戰屢勝,當然了也是這個戰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一點張靈甫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他覺得自己不同於別人,也就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
恰恰他就是想利用這一點,吸引解放軍主力來攻打他,然後在讓國民黨盟軍也給吸引來,把粟裕的軍隊給包圍,然後把粟裕帶領的解放軍一舉給消滅。
當然了這僅僅是張靈甫的想法。
張靈甫是這樣想, 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親自帶來一小股兵力,開始誘敵深入了。他把自己當作誘餌,開始來釣粟裕的大軍來。
粟裕在得到這個訊息之後,如獲至寶。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這一次一旦殲滅最強的張靈甫,對國民黨的震懾力,那絕對是致命的,說是嚇破敵膽,那也是毫不誇張的。
所以粟裕決定,改變以前的戰法,這次打就打國民黨最強的部隊。
當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軍,行軍到了孟良崮附近的時候,粟裕帶領的大軍也趕到了。
此刻張靈甫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因為粟裕正是帶著大軍趕到的。
相對比張靈甫人少,所以,他就帶著國民黨跑到了山的最頂峰。佔據地利的優勢。
但是佔領制高點,也是有缺點的。
正是因為上山不能帶重型武器,導致了張靈甫不得不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可以說此戰張靈甫的失敗,就是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
當然了當時張靈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張靈甫本以為只要他能拖住粟裕的軍隊10-20個小時。國民黨同盟軍就會趕到,然後殺粟裕大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點粟裕也想到了,也就是說,這一戰雙方都是在玩命,對於粟裕軍來說,就是在搶時間,只要能在敵軍趕到前,把敵人給消滅,就能全身而退。
否則,就是全面的潰敗。
在這期間兩軍之間的戰爭,打的是異常的激烈。
可惜的是,張靈甫失算了,他左等右等,並沒有等到援軍的到來。他被圍孟良崮的事情,蔣介石也得知了,然後蔣介石下令,讓附近的國軍火速來救張靈甫。
但是,國民黨內部從來就不和,這次被解放軍圍住的又是被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七十四軍。那些被蔣介石邊緣化的國軍看到這種情形,都開始幸災樂禍了。
就這樣張靈甫的七十四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在敵人的坐視不管的態度下,被粟裕的大軍給殲滅了。
不過事後想想,這一戰真的是危險萬分,萬一國民黨反動派真的火速趕來,把粟裕大軍給圍住了,然後勢必就會導致粟裕帶領的解放軍腹背受敵,面臨全殲的被動局面。
但是事實上粟裕是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全殲蔣介石的王牌軍隊,七十四師。
所以說之所以是被稱為經典的戰役,經典就是經典在這裡,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是典型的對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
15 # 賽門之略
1945年10月底,剛來到瀋陽的林彪還沒來得及休息,就馬不停蹄地趕往錦州,與此同時,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也正在調兵譴將,因為山海關已經難免一戰。於11月初,國民黨第十三軍部在軍長石覺的指揮下向駐守在山海關一線的李運昌部發起了進攻,同時渤海軍區楊國夫的第七師也趕來增援。經過短暫交手後,於11月15日杜聿明親自上陣指揮,以第十三軍三個師擔任主攻,以劉玉章52軍25師擔任機動任務。
由於李運昌部裝備太差而且嚴重缺乏補給,從山東趕過來的楊國夫第七師也未得到休整,為避免遭致合圍,楊國夫下令撤出了山海關。而剛從錦州趕過來的林彪正好在興城見到了楊國夫,黃克誠率領的第三師也相繼趕來興城,林彪認為在人困馬乏的情況下不宜與杜聿明部正面作戰,而且部隊水土不服補給也跟不上,於是林彪決定放棄了興城、葫蘆島及錦州等地,先在西滿等地建立根據地進行休整。
林彪和杜聿明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就是1946年2月的秀水河之之戰。杜聿明在雙方談判期間先後佔領了阜新、朝陽、瀋陽等地,與此同時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不斷地給杜聿明運兵,包括新一軍新六軍、第60軍及第71軍和93軍五個軍。為了打擊國民黨的囂張氣焰,在軍委的指示下林彪決定給予有力反擊,這也是林彪到達東北後指揮的第一仗。
杜聿明為了儘快打通北寧線,在1946年2月初集結了四個師,由新民一帶兵分三路向東掃蕩,以北線的十三軍89師劍指林彪在法庫設立的指揮部。為了打擊這支部隊,林彪命令梁興初一師及彭治明七旅同時出擊,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在位於法庫與新民間的秀水河子圍住第89師兩個團,經過短暫的交戰殲滅了89師近兩千人,同時打退了杜聿明的援軍。但是,與此同時南路全副美式裝備廖耀湘的新六軍攻佔了吳克華駐守的沙嶺。由於雙方正處於邊打邊談的狀態,都是點到為止沒升級戰爭,林彪與杜聿明的首次對決各有勝負。
1946年3月中旬,林彪指揮的民主聯軍攻佔了四平,而此時的杜聿明在秀水河子之戰後腎結石復發,正在北平接受治療,東北戰事由鄭洞國代行職權,直到4月中旬杜聿明才回到了瀋陽,林彪和杜聿明的第二次正面較量就在二戰四平了,當時杜聿明動用了三大主力,分別是孫立人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及陳明仁的71軍全部壓向了四平,林彪不得不把防線拉長,形勢已經不利於我軍,而且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彈藥的供應,長時間的消耗補給已經跟不上了。
於是林彪從全域性出發決定放棄四平向長春轉移,儲存實力以便日後再戰。但杜聿明跟得很緊,命令廖耀湘新六軍和孫立人新一軍等部進入長春,林彪主力不得不以部分繼續北撤,退至松花江北岸進行休整;另一部分分別轉移到北滿和西滿地區進行休整。杜聿明本想想繼續向北進攻拿下哈爾濱,但卻在松花江南岸停止了進攻的腳步,林彪也獲得了短暫的休整。而與此同城,韓先楚及肖華指揮的四縱隊突然發起了鞍海戰役,也擾亂了杜聿明的部署計劃,並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把精力先投入到了南滿。
韓先楚發起新開嶺戰役後,從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林彪連續發起的四保臨江戰役在北滿三下江南的配合下,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不僅多次粉粹了杜聿明組織的多次進攻,穩住了南滿根據地,而且還收復十幾座城鎮,繳獲了大量的軍需物資擺脫了進入東北以來後勤補給的困境,從此扭轉了二戰四平後被動的局面,也打破了杜聿明制定的“南守北攻、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為了處處守點,不得不從進攻轉入了防禦,林彪逐漸取得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7年7月,杜聿明因東北長期的戰事身體已經吃不消導致舊病復發,不得不離開瀋陽回上海治療,東北的戰事蔣介石先後交給了陳誠和衛立煌,杜聿明和林彪的對決也暫告一段落。而蔣介石派往東北的國軍將領也一一被林總擊敗,國民黨東北局勢已經江河日下了,直到錦州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再次把杜聿明派到了東北來收拾殘局,由於蔣介石的一意孤行,最終杜聿明也沒能成功解救部下廖耀湘的十萬大軍。
-
16 # 爾朱少帥
史上最經典的一場對決,發生在1948年冬天的中國大地。這一場大決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軍事格局,對世界政治格局也造成重大影響。
這一場決戰波及範圍十萬多平方公里,波及人數兩千多萬。參與到這場決戰的軍隊和民工超過1000多萬,戰爭範圍主要區域包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幾個省。
這一戰,攻方集結了兩個以上野戰集團軍,總計65萬左右正規軍和40萬以上民兵。守方集結了7個以上主力兵團,總計80萬以上正規軍。另外,參與到戰爭的雙方民工保守超過600萬人。參與到戰爭的馱運牲畜保守超過100萬頭。
這一戰,戰爭雙方都是將星雲集、人才濟濟。這一戰,雙方各自都認為是己方必勝的戰略大決戰。沒錯,這就是奠定了共和國之勝利基礎的,最具決定意義的一戰——對方稱之為“徐蚌會戰”,我們稱之為“淮海戰役”。
這場大決戰,圍繞號稱“南北咽喉”的戰略重鎮徐州展開。以江蘇連雲港為東線戰場、以河南商丘為東線戰場、北到山東棗莊、南至淮河沿線。東南西北正好圍繞徐州成為一個大十字,徐州就是這個十字的中心點。
戰役前段,我軍以華東野戰軍為戰場主力,以中原野戰軍為支援策應,首先將作戰目標鎖定為徐州附近的黃百韜兵團。華野預判出黃百韜部退向徐州的意圖,並且迅速大範圍運動,將黃百韜部圍堵在徐州外圍的碾莊地區。
中野迅速配合西線出擊,攻下宿縣,從而切斷軍事重鎮蚌埠跟徐州之間的聯絡。
在切割包圍黃百韜部的同時,華野實施了圍點打援,優先打退了從徐州過來的邱清泉等兵團的增援。然後,對黃百韜部發起總攻。十一天後,將黃部解決(投誠、殲滅、俘虜總計18萬人左右)。
至此,徐州成為一座孤城。
戰役中段,為了挽救徐州危局,對方意圖南北合擊、進而鑿穿我軍對徐州的封鎖。商丘過來的黃維兵團、徐州的邱清泉等兵團南下、蚌埠的李延年等兵團向北挺進。
我軍華野抓住戰機,首先集中區域性優勢兵力,將孤軍冒進的黃維兵團圍堵在雙堆集地區。在對黃維部發起攻擊的同時,對南北兩線的敵軍進行阻擊。
9天后,黃維兵團被我軍盡數殲滅。我軍再次抓住戰機,大兵團運動將徐州西撤的杜聿明、邱清泉、孫元良、李彌等兵團圍堵截擊在陳官莊。
至此,杜聿明等兵團已經成為我方甕中之鱉。
戰役尾聲,最後對決時刻。待我軍將敵外圍增援部隊全部解決,杜聿明等兵團主力仍在,但是已經陷入我軍重重圍堵之中。我軍並沒有著急進攻,而是先休整了一段時間(當然了,期間一定會給敵方進行勸降活動)。
奈何敵方冥頑不靈,我軍最後對負隅頑抗等杜聿明等兵團,發起總攻。5天時間,這場決戰以敵軍指揮官
一死一俘兩逃跑、杜聿明等兵團全軍覆沒為結果,淮海戰役落下帷幕。
淮海戰役歷時兩個多月,敵軍損失60萬以上軍隊,淮河以北大部分部隊被我軍消滅或收編,淮河以北基本被我軍控制。
此戰以後,敵損失精英高階將領(少將以上)150多人,蔣js嫡系部隊和五大主力兵團盡數退出歷史舞臺,敵軍精銳幾乎全部覆滅。當然,此戰,我軍也付出了將近14萬傷亡的慘重代價。
戰前,國外輿論認為國軍的優勢巨大。戰爭期間,國軍出動飛機接近3000架次,而我軍仍舊沒有脫離小米加步槍。而決戰的結果是,我軍將大兵團運動戰的精髓發揮到極致,打出了一邊倒的殲滅戰。
此戰過後,我軍從數量上、裝備上,都開始超越對方。
美國媒體驚呼:PLA軍隊已經無可阻擋!
美國和KMT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戰略和戰術的失敗。他們或許沒想到,他們其實失敗於,中華老祖宗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前文說過,參與到這次戰役的民工保守超過600萬人。但是,這些民工裡面,至少有550萬民工是給我軍服務的!在山東至今流傳著一整村一整鄉,全家男女老少推著獨輪車,上戰場支援我軍的故事。
在淮海戰役期間,戰場上最多的不是軍人,而是保障我軍後勤運輸的民工。4億多斤的糧食、5億多斤的物資,都是民工們挑著扁擔、推著獨輪車、牽著小毛驢,雙腳跑出來的運輸。還有20多萬副擔架,被民工抬著穿梭在戰場各處。
戰役進行到後來,戰場上10個人裡面能有8-9個人是民工。是民工保障了淮海戰役海量的後勤運輸任務,民工也是淮海戰役的主角。這就是民心,這就是人民的力量。這就是“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大炮”的原因所在。
-
17 # 漢史趣聞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是國民黨反動派對工農紅軍發起的全面圍剿戰爭,當時的情形對於工農紅軍來說十分的危機,因為工農紅軍只有三萬多人了。蔣介石派了二十萬大軍,想把工農紅軍一舉殲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選擇了發動的總進攻。
但是,令蔣介石不知道的是,工農紅軍經過遵義會議之後,已經確定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人。
也就是說這是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和蔣介石之間的一場較量。
對於用兵如神的毛澤東來說這個戰役,想要打勝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畢竟此刻敵軍將近是農工紅軍的十倍。
不過毛澤東根據實際的情況,積極應對,採用靈活的作戰方式,集中我軍主力量,對國民黨反動派採取分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最終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
此次戰爭的經典之處,就在於以少勝多,以三萬打敗二十萬,這一戰之後,工農紅軍走上了一條發展壯大的道路。
也正是四渡赤水之戰,被毛澤東視為是此生中,打的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
粟裕的孟良崮之戰孟良崮之戰絕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場經典的戰役。這場戰役打的真的是變化莫測。當時粟裕將軍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活動在華東一代,和強大的國民黨反動派打游擊戰。
因為粟裕打仗沒有章法可尋,這令他的對手大為頭痛。
為了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索性張靈甫想帶領他的七十四師,把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給引出來,然後圍而殲之。
當然了這從頭到尾都是一場計劃而已,具體實施起來結果如何,到底會鹿死誰手,還是不好把握的。
本來張靈甫仗著他的軍隊是當時蔣介石軍隊中武器裝備最好的一支。他以為粟裕肯定不會選擇主動出擊和他決一死戰的。
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粟裕就是一個不按常規出牌的人,你以為我不會做的事情,我偏偏要做,而且還要做成做好。
所以,當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到達孟良崮之後,他遭到了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的全面圍攻 。
僅僅經過四天的戰鬥,華野軍就全殲張靈甫的七十四師。
事實證明張靈甫引誘粟裕華野軍的戰略是失敗的。他的做法只能叫做是自尋死路。所以,最終張靈甫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槍殺於孟良崮山上。
-
18 # 東義義
正視歷史,不忘國軍抗戰!
人類歷史上經典對決~常德會戰!
1943年,中國軍民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在正面戰場上,國軍一甩往日的頹勢,在多個戰場上展開了對日反攻,由戰略退卻轉為“僵持對峙”,部分戰場轉為戰略進攻。
1943年11月,為了挽回中緬邊境戰場上的劣勢,牽制國軍在緬甸邊境地區的主力集結,日軍也玩起了“圍魏救趙”,1943年11月5日,日軍糾集了3個師團5萬餘人,突破常德外圍石門和桃源等防線,氣勢洶洶的殺向了湘西戰略重鎮常德。
國軍74軍王耀武將軍率領74軍2萬將士,全面參與了常德外圍及城池保衛戰的重要指揮官,74軍57師餘程萬中將師長,率領8000將士則承擔常德城的正面防禦。
1943年11月14日,常德外圍所有防線被日軍突破,常德城孤立的完全暴露在3萬日軍的包圍圈中。
餘程萬師長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他將麾下的3個團分別部署為,169團主要防禦常德城的西面和城西南,城外西南小山包為支撐點阻擊日軍,170團鎮守常德城北面及西北,171團固守常德城的東南和南面,東北為浩渺的洞庭湖,師長餘程萬率領師直屬隊500餘人,固守國家銀行,憑藉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指揮城防的全域性。
由於常德城以南德山制高點失守,57師唯一退路~阮江渡口被日軍佔領,57師真正的成為了背水一戰的孤軍。沒有退路的57師官兵,在師長餘程萬的率領下,哀兵迎戰,士氣十分高漲,餘程萬部署完畢,親自寫下了報最高統帥的“絕命信”和給妻子的絕命信,然後親自率領500直屬隊官兵,支援城西。
11月22日下午3時,鎮守西面的169團率先接敵,面對數倍於我軍,裝備精良的日軍,中國軍人抱定必死決心,英勇抗擊日軍,城西南的制高點7次易手,鎮守制高點的169團1營浴血奮戰,但是由於人數和裝備方面的劣勢,戰至23日下午,除一連長一下8人撤至城內外,全營700餘人全部殉國。
由於城外支撐點盡失,西城很快失守,1萬多日軍湧入常德西城。169團殘餘與師直屬隊官兵2000餘人,與日軍在常德西城展開了慘烈的巷戰,57師官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殘垣斷壁,有效的殺傷日軍,慘烈的巷戰戰至24日凌晨,日軍死亡近2000人,但是日軍始終沒有前進一步。
由於西城失守,鎮守城北的170團受到了內外夾擊,170團長孫進賢親自帶領手下官兵與日軍反覆爭奪陣地,身上多處受傷,拒絕治療仍然帶領手下與敵激戰。170團序列下一營長,身負7處傷口,仍然不下火線,最後壯烈殉國。
12月6日,日軍第3師團的第6聯隊、第68聯隊和第234聯隊、第116師團的133聯隊,共計1.5萬餘日軍,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攻入常德城內,這時,57師官兵只剩下了師長餘程萬一下400餘人,但是這400餘勇士,絲毫沒有退卻的意思,在餘程萬帶領下據守堅固的國家銀行,繼續與日軍激戰,戰至7日深夜,師長餘程萬在眾人勸說下、在餘下的眾將士拼死掩護下,成功渡過阮江,逃脫日軍包圍。至此,常德城失守,除師長餘程萬和一下120名官兵成功突圍,57師8000將士全部陣亡。
事後統計,57師8000官兵,與3萬日軍激戰了近20天,殲敵1.3萬人,有效的遲滯了南進的日軍主力,有力的支援了滇緬會戰。
常德會戰的8000勇士永垂不朽!我們不會忘記你們!
-
19 # 環於之約
被宣傳出來的對決,成為經典的,除紅色經典外,還有國外的經典對決。這題目很大,但還得細究歷史的博士才得去查閱,三五個月才能成篇。
所謂對決,我的理解是作出了對的決定。紅色經典中,偉人毛澤東做出了援朝的決定,是一個經典的對決。歷史經典中,背水一戰等戰役都經典的。現實中的經典對決,都是處處存在,特別是修身,濟家,平天下三方面。
回覆列表
中日第一屆(1984年)圍棋擂臺賽,這不僅僅是傾國力之高手(精英)更是樹立了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信心(所以中國才有“棋聖”稱謂)。真是盤盤經典。江鑄久讓聶衛平站的更高。(後來者誰還記得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