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故事看社會

    在古代我國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到了近代的清朝我國開始落後西方,異族統治、剃髮易服、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出賣主權、割地求和等等都讓我們對於清朝沒什麼好映像。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便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清朝則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清朝的國門被開啟的七十多年時間裡,外國政府或外商、國際組織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契約、協約和合約共1175件,清朝也在不斷割地賠款,晚清政府可以說是要多腐敗有多腐敗。但是奇怪的是到了1908年還有三年就滅亡的清朝依舊擁有著1135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面積,甚至邊疆地區晚清也能有效管理,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做到的事,為何腐朽的清朝做到了?

    清朝巔峰時期擁有131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在歷代中僅次於元朝的1372萬平方公里。清朝滅亡時還擁有1135萬平方公里國土,丟失的一百多萬國土還不到巔峰時期一千三百萬的零頭,而清朝之所以能在滅亡之際依舊保持龐大的國土面積,就是因為其對邊疆地區的新疆、蒙古、西藏、東北等地還有著有效的控制,清朝是如何控制的呢?

    其中蒙古在清朝時被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這三個地方中只有漠西蒙古也就是曾經的準噶爾汗國一直與清朝對抗,知道乾隆時期才被清朝完全平定。而清朝統治者對蒙古非常好,他們的統治理念就是滿蒙一家統治漢族,滿蒙也經常通婚。滿族與蒙古族的聯姻貫穿了清朝276年,這種收買人心的手段還是很高明的,在清朝快要滅亡時也只有少數蒙古人想獨立,大部分蒙古人還是心向清朝。

    再來說說西藏。在順治九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到北京覲見順治皇帝,次年清朝正式冊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旦達賴喇嘛”,承認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又冊封了“五世班禪”,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正式確立。之後歷世達賴、班禪都必須由中央政府冊封。正是因為清朝肯定了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所以西藏的統治者很感激清朝,不會輕易脫離清朝控制。

    至於新疆,原來是準噶爾汗國的地盤,被清朝平定後新疆屬於伊犁將軍管轄,後來1864年清朝回民暴亂,阿古柏趁機率軍進入新疆,佔領整個回疆。1875年清朝派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完全掌控新疆,直到滅亡也一直控制著。

    最後就是東北地區了,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東北,所以清政府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龍興之地的。不過也正是因為清政府禁止漢人遷入東北,導致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落後及邊防的空虛。延緩了移民規模與速度,影響了東北的開發建設程序,使東北地區長期土曠人稀,為日本、俄國侵佔東北提供了可乘之機。

    所以清朝能在滅亡時還保持著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得歸功於它對這些邊疆地區的控制牢固,而古代任何王朝在滅亡時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 2 # 丁強888

    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和同一時期另一個領土很寬的國家奧斯曼土耳其做對比。奧斯曼土耳其當時和中國並稱“西亞和東亞病夫”同時受西方侵略,二者領土都有縮小。但土耳其最後就剩了一小塊。清朝滅亡前法理上還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第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層面。中國的地理環境三面是山地和高原,東面是大海。而且相比與土耳其與當時的西方列強距離遠了很多。受到西方列強的直接侵略力度小了很多。同樣沙皇俄國都對中國和土耳其的領土虎視眈眈,但俄國的核心區在歐洲,離土耳其就近很多。所以就多次發生與俄國的直接戰爭。被蠶食鯨吞。而且土耳其地處東西方交通要衝。還有領土深入歐洲大陸。肯定歐洲列強無論是打通交通要道還是擴張勢力範圍都要打土耳其的主義。而中國周邊的前期沒有列強。後期日本起來後已經很晚。而且日本想獨吞中國也受列強掣肘。

    二是文化是中國漢字文化圈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從秦朝開始漢地十八省大部分時間就是作為一個整體。有很強的一致性。而清朝對蒙古,西藏等地拉攏上層。喇叭教等宗教控制。對蒙古人減丁等措施使清朝時期對邊疆的控制力度是較強的。這點與奧斯曼做比較。突厥人作為少數民族征服這麼大一片地區。但奧斯曼土耳其宗教信仰複雜。該地以前是東羅馬帝國核心區,信仰基督教。突厥人接受了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各教派之間也爭鬥不休。民族眾多。所以只要有外力介入。奧斯曼的中央權威受到影響。馬上就像拼盤一樣碎成無數塊了。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清朝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說到它,題主說的是孱弱,但是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所謂孱弱,不過是晚清時期,縱觀整個清朝,也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的確,在晚清時期,清廷的確對外簽訂了許多散權辱國的條約,最後交到民國政府手裡還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面積,但是你要看是和哪個朝代對比,明朝時國土面積,就此清朝少了部分西藏和大部分新疆,內蒙也不是,東北也不是,只是有現在的俄羅斯一小部分的地區,總面積到明後期也就七百多萬平方公里,縮水嚴重。

    到了清朝後,先後完成了漠南的統一,新疆,西藏的併入,還有遏制沙皇俄國的蠶食,最典型的就是《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也就把國土面積又把明朝手裡丟掉的恢復到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到新中國建立以後,中蘇邊境的確定,也部分參照了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在這點上就可以理解清朝強大的時候有多強了。

    另一方面看,清朝晚期的時候,雖簽訂部分條約,割了部分領土出去,但是前提也建立在之前清朝強盛時征服而來的土地,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沒有哪一個戰敗國不被迫簽署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的,就算列強的沙俄,德國也失去過,所以這就是一個征服和被征服的過程,時至今日,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德國,不也在被迫接受沒有完整主權的事實嗎?

    所以晚清雖孱弱,但是還是把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領土面積交到了民國政府手裡,只是民國政府最後只交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給我們,這就不談了!

  • 4 # 吳言以兌

    首先我不能認同歐美帝國主義侵略者距離中國太遠無法管理而沒有大量割讓土地這一觀點。

    如果成立的話,那就沒有西班牙葡萄牙對南美的統治,沒有大英帝國在全球各地的統治,沒有東印度公司。

    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序不能和南美諸國,不能和北美大陸,以及非洲大陸相比較,因為這些地方沒有形成大一統文明,文化力量薄弱,便於快速同化管理,語言方面就是一個例子,世界第一大語言是英語,世界第二大語言是西班牙語。

    唯一可以拿來賀中國比較的是南亞大陸古國印度,同樣是古國,有自己的燦爛文化,印度為何被完全殖民了呢?而中國卻沒有。

    主要兩點原因:

    1. 18世紀至19世紀的印度,已經分裂成許多的大小城邦地方諸侯,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化管理了,莫臥兒帝國徹底衰落了,西方帝國主義殖民者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

    2. 印度城邦之間語言不同,宗教紛爭,種姓分化。當英國人打來的時候,低種姓人歡呼雀躍,這個比例比我們中國人迎洋人入城的比例高太多太多。

    然而中國雖然皇權在逐漸衰落,但是還是大一統的國家,尤其是西方者從《中英南京條約起》,一步步掘取中國利益,放開通商口岸,允許傳教士傳教,最惠國待遇,鐵路私有化,比如後期發展到保路運動。而這幾十年中,清政和何洋人們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同時也師夷長技以制夷,洋人們也發現了想一口吃掉中國壓根不可能,只能以先掘取利益為優先,期間清政府也採用挑唆不同利益國的關係來達到他們相互制約平衡。

    總之一句話,實力不允許啊。

  • 5 # ww3721王建文

    大清帝國人創造者是努爾哈赤,他是女真族不是北宋時對中華燒殺搶掠的東北的土著居老後人他們祖先是從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地區的野人部族。在明朝初期遷徙至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生活。因為與朝鮮發生戰鬥,為躲避朝鮮打擊,嚮明王朝請求萌護明王把他們安置在東北地區,使他們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住在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塊。都受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管理。臣服於明王朝臣民。

    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猛哥帖木兒愛新覺羅還被明朝封為建州衛左都督,是努爾哈赤六世祖。在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其後人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借用明朝中央政權賦予其的官職地位起家,在東北地自立強大軍事組織兼併建州,長白,東海,扈任四地女真人形成開始軍民一體與明朝中央政府分裂抗擊完全從中國獨立出去反叛政權。

    女真居住東北地區從明朝洪武永樂就設定的奴爾幹都司,控制其範圍的居民。在1409年(永樂七年)設定奴爾都司,管轄約三百個羈縻,衛,所都治在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天斯克邊區塔赫塔。轄制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永樂九年(1411年)又征服了苦兀轄境擴大到庫頁島在島上設定囊哈爾衛,有都指揮,使同知僉事流動官員由朝廷派遣,而各衛所的長官門上當地部落的首領擔任。

    努爾哈赤成立的後金統治集團,在明朝扶持下建立軍事集團,在東北地區大肆兼併,屠殺各地實行軍事化管理。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被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幾代祖,父遺下鎧甲十三副,繼續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東北女真各部,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設朝廷,建立軍旗制度,實行全民兵民合一社會軍事體系組織。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成王為汗。公開反叛明朝開始獨立成國分裂。並在1618年釋出七大恨討明檄文,誓師伐明。明王朝才曉女真人反叛舉國震驚。集東北軍事之力,發動薩爾滸之戰想鎮壓下去結果慘敗。喪失遼東七十餘城。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1621年迂都遼陽1625年又遷都瀋陽。在軍事上取得巨大勝利但努爾哈赤在1626年寧遠戰中被明軍大炮打成重傷病逝。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並聯合蒙古各部首領,收附北方遊牧各部勢力,軍事勢力更加強大。在1636年皇太極稱帝為金號清年號為崇德。1642年發動攻佔東北松錦之戰,使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清帝國在打破明朝遼東防禦體系的使明帝國在軍事上完全崩潰。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清要佔領全國征服華夏大地程序以經開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團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在煤山自殺。駐守山海關明將吳三桂降清。清王朝指揮八旗勁旅快速入關,在山海關大敗大順農民軍佔領北京,橫掃全國各地抗清武裝使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清軍再南下剿殺農民軍,各地地主,官僚紛紛投降歸附。雖有明朝殘餘勢力擁立幾個南明政權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幾多小朝廷還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都不是大清皇帝對手一碰必敗,到1664南明永曆被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逃到緬甸被擒獲後南明王朝滅亡。華夏大陸基本被統一。一1683清朝佔領臺灣後,立臺灣府。標誌著清朝已經完全統一全國。

    康熙大帝平定三藩滅臺灣南部鄭氏政權 ,三徵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1689年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沙俄的入侵野心,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又繼續平定回疆,準噶爾等西部反動貴族的上層叛亂,使北起處興安嶺,南至南沙群的曾母暗 ,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巾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臺灣廣大地區成為大清版圖,鼎盛乾康時代領土有1300平方公里之多是世界上最多強大國家之一

  • 6 # 三漠胡楊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個人感覺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大一統。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的中國觀念深入人心,雖然期間有過軍閥混戰、自立為王,但是最終也要天下歸一。

    從滿清入關到統一全國,期間滿清統治者全面接受了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歷經數百年,中原知識分子早已接納並確立了清王朝的正統性。在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僚全力支援清政府,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此後,數十年直到清帝退位前,國土之上也沒有明顯脫離中央政府的地方軍閥存在。

    統一的中國也是為各方所接受。

  • 7 # 大道有李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列強相互之間的制衡,無法讓一家獨大;另一個,是中國國內地廣人多,直接統治難度太大,不如找代理人做傀儡更方便。下面具體解釋:

    自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開始,西方列強(後來日本加入)意識到了中國是沉睡的雄獅,而清政府的軟弱刺激了他們開始攫取在華利益。中國成為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歐美在大航海時代以後,迅速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體系和外交體系,當他們發現遠東這塊肥肉的時候,自然是一擁而上。在這種情況下,英、美、法、德、俄、日等主要列強相繼在中國劃定了勢力範圍。

    列強透過各種不平等條約,獲取了在華經商、建廠、投資、傳教、修路的權力。而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而來的是軍事的干預,國外開始在華駐軍。當各主要列強已經在華佔據一定利益的時候,相互之間就有了制衡。比如,甲午戰爭之後,根據《馬關條約》規定,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但俄、法、德三國對此不滿,出面干涉還遼。最終,遼東半島歸還滿清,滿清也為此多付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這就是列強相互牽制的一個例子。

    其次,中國近代以來,雖然飽受列強欺凌,但是國內的各種戰亂、紛爭也沒有片刻的停息。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這是三股比較大的動亂,各地的民變層出不窮。列強顯然不擅長處理這些事務。別的不說,這麼大面積的國土,這麼多的百姓,光吃飯就是個問題。鬧個災什麼的,吃飯都來找你解決。所以,與其自己管,就不如找個代理人管。列強要的只是在華的利益,而不是負擔。

    綜上,就是晚清退出歷史舞臺以前,還能保有龐大國土面積的原因。

  • 8 # 卜奎

    因為當時列強無心它顧,忙著在中國搶劫黃金白銀文物。這些是侵略者們當時最關注的。而且富饒之地盡在中國腹地,隔分有難度,又相互制衡。

  • 9 # A玩命流星

    在古代我國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到了近代的清朝我國開始落後西方,異族統治、剃髮易服、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出賣主權、割地求和等等都讓我們對於清朝沒什麼好映像。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便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清朝則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清朝的國門被開啟的七十多年時間裡,外國政府或外商、國際組織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契約、協約和合約共1175件,清朝也在不斷割地賠款,晚清政府可以說是要多腐敗有多腐敗。但是奇怪的是到了1908年還有三年就滅亡的清朝依舊擁有著1135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面積,甚至邊疆地區晚清也能有效管理,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做到的事,為何腐朽的清朝做到了?

    清朝巔峰時期擁有131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在歷代中僅次於元朝的1372萬平方公里。清朝滅亡時還擁有1135萬平方公里國土,丟失的一百多萬國土還不到巔峰時期一千三百萬的零頭,而清朝之所以能在滅亡之際依舊保持龐大的國土面積,就是因為其對邊疆地區的新疆、蒙古、西藏、東北等地還有著有效的控制,清朝是如何控制的呢?

    其中蒙古在清朝時被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這三個地方中只有漠西蒙古也就是曾經的準噶爾汗國一直與清朝對抗,知道乾隆時期才被清朝完全平定。而清朝統治者對蒙古非常好,他們的統治理念就是滿蒙一家統治漢族,滿蒙也經常通婚。滿族與蒙古族的聯姻貫穿了清朝276年,這種收買人心的手段還是很高明的,在清朝快要滅亡時也只有少數蒙古人想獨立,大部分蒙古人還是心向清朝。

    再來說說西藏。在順治九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到北京覲見順治皇帝,次年清朝正式冊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旦達賴喇嘛”,承認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又冊封了“五世班禪”,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正式確立。之後歷世達賴、班禪都必須由中央政府冊封。正是因為清朝肯定了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所以西藏的統治者很感激清朝,不會輕易脫離清朝控制。

    至於新疆,原來是準噶爾汗國的地盤,被清朝平定後新疆屬於伊犁將軍管轄,後來1864年清朝回民暴亂,阿古柏趁機率軍進入新疆,佔領整個回疆。1875年清朝派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完全掌控新疆,直到滅亡也一直控制著。

    最後就是東北地區了,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東北,所以清政府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龍興之地的。不過也正是因為清政府禁止漢人遷入東北,導致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落後及邊防的空虛。延緩了移民規模與速度,影響了東北的開發建設程序,使東北地區長期土曠人稀,為日本、俄國侵佔東北提供了可乘之機。

    所以清朝能在滅亡時還保持著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得歸功於它對這些邊疆地區的控制牢固,而古代任何王朝在滅亡時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 10 # 曹城少年

    清朝的龐大領土,源於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包括四個部分:東北,蒙古,新疆,西藏。

    第一部分,東北。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是他們的大本營。清政府嚴厲要求不得讓中原人到東北區域,以防範不良企圖的人破壞他們所說的“龍脈”。隨著滿人入關,長此以往,東北地區就是長時間的地廣人稀。雖然,清政府在和沙俄對抗的時候屢次失敗,割掉不少的黑龍江以北的土地,但是清政府對故土的認同感,並沒有讓他們喪失對故土的愛戀。從而保證了黑龍江以南的地區完整。

    第二部分,蒙古。蒙古和清政府可以看作是一體的。清政府統治者為了維護蒙古地區的統治,採用的是聯姻的策略,這是非常高明的懷柔政策。在清政府時期執行的非常有效,讓整個蒙古地區都是對清政府認同。另外,在康熙年間,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地位沒有得到鞏固,康熙經常帶著幾萬人在北方狩獵,這就是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對草原上的部落首領們秀秀肌肉,從而做到震懾的作用。對於,不服從的個別部落,比如,準噶爾部,直接軍事打壓,在康熙年間重創準噶爾部,乾隆年間叛亂分子基本肅清。經過聯姻和軍事的雙重作用,讓蒙古人對清政府的統治者心悅誠服,也有“滿漢一家親”的說法。

    第三部分,新疆。清政府為了更好的管理新疆地區,在伊犁建立的專門的管理職位,叫伊犁將軍。這和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一樣的性質。新疆地區最為危機的時候,要說是清末的阿古柏的動亂了。當時,清政府剛從太平天國的動亂中,喘口氣,沒成想有流寇作亂,捻軍作亂,新疆阿古柏作亂。真是“事情天天有,清末特別多”啊。既然著火了,只能讓人來撲火了。這時候左公左宗棠出現了,左公把捻軍的叛亂平定之後,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征程。一面讓人抬著自己的棺材,一面種著柳樹。表明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決心和建設美好新疆的信心。經過左公幾年的努力,終於把新疆的叛亂肅清。讓國內的反抗勢力和以英國、沙俄為代表的外部勢力看到了清政府的手段和決心。至此,新疆的廣袤土地得以儲存。

    第四部分,西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要民族的高原地區。在順治九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到北京覲見順治皇帝,以表示歸附的誠心。次年清朝正式冊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旦達賴喇嘛”,承認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這樣在西藏地區,就形成了以班禪和達賴共同執政的現象。這是政治和宗教的結合。清政府也是讓西藏地區保持自治,以維護整個國家的統一。在清朝末年,以英國為代表的外國勢力,試圖分裂西藏,最後在西藏人民的抵抗下,粉碎了他們的陰謀。

    清政府對幾個周邊地區的防衛,讓清政府不至於在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分崩離析。

    另外,還有自古以來的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大一統的思想就深入人心,作為中華兒女,成為每一箇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使後來中國短暫的陷入了分裂,軍閥混戰時期,上至軍閥下至普通平民,所有人都堅定地認為中國必將重新統一。

    還有,自秦漢以來的文化認同。或許,膚色有別,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但是,幾千年的文化更是已經深入我們是血肉。還有前幾天申遺成功的“良渚遺址”更是讓我們感到驕傲。那是一個距今約5300的文明,縱橫有錯的溝渠,房屋,稻田,在中華這片大地上,無論是多遙遠的文明,在今天也能看到那時候所帶來的影響。

  • 11 # 泡麵侃史

    這個問題要從當時中國的整體情況來說的,當時中國雖然是被西方列強侵佔,但是所謂的列強人數是非常的少,他們是沒有能力侵佔整個國家的。

    加上中國當時雖然是四分五裂,但是整體中國人對於中國的承認度是非常的高的,所以雖然當然中國被分裂了,但是國民的民族性是比較強的,從這一點來看,列強是不可能把國土分裂的。

    最後就是國際法有規定,剛剛開始只能租借國土,只有但一定年限之後才會被侵佔。所以才可以保持比較完整的國土。

  • 12 # 軍史墨客

    第一,因為那些殖民帝國的人口不足,軍事人員自然也不夠。那些國家總兵力也就幾十萬,儘管他們能夠戰勝清廷,能夠派出的軍隊最多不超過五萬。但是中國地廣遼闊,人口眾多,想要吞併中國,必須要一副好牙口。

    第二是佔領中國,必須建立多個後勤保障點才能有辦法延續戰爭的勝利和時間。

    第三,並不是每個殖民帝國都是一條心,他們巴不得吞併對方,因為他們懂得吞併中國後,絕對元氣大傷,敵對國,甚至盟友可能趁火打劫。

    在晚清中國,殖民帝國在中國各個省區都有自己的地盤,無論打哪裡,都得考慮政治影響。這也是美國要求門戶開放的原因。防止別人吃獨食。

  • 13 # 小丞相說史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到處被動挨打,割地賠款求和,但是直到滅亡時還依然保持了較大的國土面積。

    總結起來,小丞相認為,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基礎面積本來就大。

    清朝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任皇帝平定西北準噶爾部,以及實現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統治,在乾隆時期領土達到頂峰,疆域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清朝疆域比明朝大得多。在清朝末年,一直割地求和的情況下,清政府割讓了180多萬平方公里,這些領土大多在東北、西北。儘管如此,清朝滅亡時還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而明朝全盛時期才996平方公里。

    因此,可以說清朝滅亡還能保持龐大的國土面積,一個重要原因是本身面積大、基數大,不然哪裡經得起腐朽清政府折騰。

    2.清朝後期有所努力。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在清朝所謂“同光中興”時期,出現了整個王朝的迴光返照,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文臣武將,主要原因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歷練的一大批漢人。

    而這些優秀的漢人為維持領土完整作出了很大努力。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小丞相併不是給李鴻章洗白,如果不懂得談判,可能在談判桌上失去的土地會更多。

    當然,最想說的是左宗棠。他在西北收復了新疆大片土地。光緒二年到三年,左宗棠用了兩年的時間,把俄國侵佔的新疆伊犁等地10萬平方公里 土地給收了回來,西北邊境從此就安寧了,後來建新疆省,實現了有效治理。

    3.每個列強口味不同。

    清末確實簽訂了很多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但是也不是每個西方列強都喜歡割地賠款,他們按照自身需求和地理位置不同,選擇侵略中國的方式也不同。

    最喜歡讓中國割地的要數沙皇俄國,他們和我們本來就接壤,而且領土爭端從清初就不斷。這個北極熊很壞,我們失去的土地大部分都給了他們,達到150多萬平方公里。

    還有一個就是日本,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島國,資源貧乏,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甲午戰爭割臺灣,然後又對東北下手。

    其他列強出於距離太遠的原因,對領土不怎麼感興趣,他們對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和更現實的錢感興趣,因此賠款居多。而對於日本和俄國,清朝政府利用他們的共同企圖,讓他們爭,算是保住了東北。

    綜上所述,清朝末年還能保持領土相對完整,不是因為有能力守土,而更大的原因是因為基數大和各國需求不同。

    如果覺得有道理就關注小丞相吧(๑>؂<๑)

  • 14 # 村中無人對局

    1912年2月12日,清末帝退位,根據其詔書,將當時還在管轄內的1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交給了繼任者,繼任者不久成立了中華帝國。中華帝國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自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漢族王朝。

    縱觀歷朝歷代,在滅亡之際,都會形成巨大的領土流失,其中有分裂導致的,有邊疆脫離導致的。後來的王朝要麼守著既有的領土,要麼慢慢開拓。恢復。

    但是清朝滅亡的時候,仍然能夠保住1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首先有一個原因,就是自東漢以來,北方和東北的少數民族實力兇悍,這導致西晉、隋、唐等朝代需要漫長的時間與他們交戰,而宋、明則根本無力收復。

    而清王朝發源於東北,與蒙古長期聯姻,號稱滿蒙一體,清照坐鎮中原200多年,皇室在退位時為了得到民國承諾的各項待遇,以及其本身已經對中華民族有了高度的認同感,因此清帝在退位時明確的表示滿、蒙、回、藏各族及其所轄地區,一併交付給後來的中國政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被北方和東北不斷的面臨著沙俄和日本的衝擊,但是當地百姓和軍隊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國土。

    而疆、藏地區,當地在清朝200多年的治理下,各族不斷融合,行政和教育都能夠延伸過去,這就使得1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形成了深刻的認同感。

    此後無論是民國還是中華帝國政府,都按照與清王朝達成的約定,尊重滿蒙回藏等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與之相比,當時威脅到這些地區的俄國和英國則沒有尊重他民族信仰的習慣和胸襟。

    以上是領土得以固守、民族得以團結的上層因素,而面對外患和動亂,中華民族的聯合團結也是重要原因。

    而在英國入侵西藏時,西藏人在清政府無能的情況下,也多次組織了多次反擊,進行自衛。

    日本人在臺中等地遇到了激烈的反抗,1930年高山族大起義,本來人口就不多的高山族與日本侵略者發生了激烈的對抗,殺死了100多名日本兵。日軍隊不得不動用大炮、催淚彈和毒氣彈鎮壓起義,致使起義民眾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起義失敗。

    在長達千年時間裡,琉球亡國一直認為是中國的外邦,向中原王朝稱臣朝貢,在被日本佔領的歲月裡,不斷的進行反抗,時至今日已經150多年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血統。各民族人民的這種精神,起源於數千年的明文祭奠,難以抹殺不可消亡。

    總而言之,對於中華文化的千年哺育,各族主流上是持有相當認可的。

    中國的精英階層從鴉片戰爭之前就開始向西方學習,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也開始組織大規模的流血,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這些留學外國、學習了更先進技術和理論的一代人已經長大,他們承擔起了復興國家的重任。

    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的民族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外交上也有了一定的國際制衡能力。最重要的是,北洋政府建立了新式的軍隊,這支軍隊對內可以相對有效的阻止過分的分裂行為,對外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懾外國侵略者。實際上清朝滅亡之後,雖然年國家仍然經歷了很多苦難,卻已經開始走向了一個積極向上發展的階段。

    總體來說,大一統的思想就深入人心。儘管後來再度陷入軍閥混戰,但各路軍閥作為中華兒女,多數仍然有著很深的國家觀念,所有人都堅定地認為中國必將重新統一。儘管有些軍閥擁兵自重,甚至得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援割據一方,但卻從來沒有一個人敢於承擔罵名割地建國。

  • 15 # 燕趙節度使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題主真該多讀書了。

    來來來,先看看這張圖

    1.列強的勢力範圍: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佔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那一點,我還有份? 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

    ——陳天華·《猛回頭》

    看看時局圖和陳天華的《猛回頭》中的話,請問清朝哪一點做到了“還能保持龐大面積,甚至邊疆地區都可以有效管轄?”

    *

    英國對西藏的侵略

    1888年2月, 藏印邊境地區的2000名英軍,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侵藏戰爭。隆吐山、納湯(今那塘等地先後落入英軍之手。

    1890年3月17日,中國代表、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代表、印度總督蘭士丹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簽署了《中英 會議藏印條約》;

    1893年12月,雙方又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款》。

    從此,英國的侵略勢力開始伸進中國的西藏地區 ,並準備進一步侵略西藏。

    1903年12月,英軍2000餘人侵入西藏。

    1904年3月,英軍佔領江孜。8月3日,英軍佔領拉薩。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簽訂《拉薩條約》,使西藏實際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1906年4月,中英重新簽約,英國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變西藏為其殖民地的陰謀未能得逞。 但英國依然在西藏獲得眾多權益。

    *

    沙俄對中國北方的侵略

    這不多說了,直接上圖看吧。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從中國割取遼東半島(後被迫歸還)、臺灣和澎湖列島,索取賠款2.3億兩(含“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

    1901年,八國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向中國索取賠款 4.5億兩白銀。日本獲得一大筆贓款及各種特權。

    1904~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日本獸軍所到之處,擅立官府,發行紙幣,亂捕濫殺無辜。

    東北可是滿人的老家,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個王朝的龍興之地。滿清政府居然宣佈中立,並劃定了交戰區……

    日俄兩國簽訂《樸次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把攫取中國的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以及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及其支線的權利轉讓給日本。

    從此,日本在中國東北有了立足點,建立了關東軍,隨後積極準備,於1931年佔領東三省並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環扣一環。

    2.租界: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

    而在清朝末年,租界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透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清末,西方列強英、美、法、日、德、意、沙俄、比利時和奧匈等,在中國沿海和沿江的16個商埠的外國租界總共43處。

    這些租界都中國沿海沿江地帶,都是繁華的工商業中心或者交通要津,是西方列強吸吮中國人民鮮血的傷口。

    這些西方列強租界中有5處為公共租界,38處為專管租界,其中英國的最多,為11處。

    天津是外國租界最多的城市,總共8個國家有租界,而上海的租界影響力最大。

    最令中國人感到恥辱的是位於北京的東交民巷。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西方列強佔領了整個東交民巷,行政管理權完全歸使館,中國政府無權過問,並擁有駐兵特權。一時間,東交民巷變成了列強兵營。

    從此以後,一直到1949年,從來沒有中國軍隊敢踏足東交民巷,這裡不進城了外國列強的兵營,甚至成了直接威脅和恐嚇中國首都的橋頭堡。

    這可是在中國的首都啊,竟然有外國駐軍,而且距離中國的政治中心紫禁城不遠。

    滿清連自己的首都都無法做到有效控制,更別奢談什麼對邊疆的有效控制了。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下令全副武裝中國人民解放軍雄赳赳氣昂昂的透過東交民巷,嚇得西方列強屁都不敢放一個。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洗刷了50年來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奇恥大辱。

    詳情看下面這本書

    請問題主,這能叫“清朝滅亡前為什麼還能保持龐大的國土面積”嗎

  • 16 # 華夏一老卒

    早就想反駁下當代版圖清朝嫁妝說了。

    先說東北吧!遠了就不說了,要不就扯到高句麗了;就從明朝開始吧!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遼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陽市)。歸屬山東府管轄。自天啟元年(1621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定大寧都司。

    那麼東北是如何成為嫁妝的呢?

    很簡單,東北的漢人被種族滅絕了!

    1482年(成化十八年)遼東在冊120萬人,至1620有多少人口已不可考證。但估計數百萬沒問題!

    第一步是圈地。《滿文老檔》記載如下:1621年(天命六年七月)十四日,一行將前往分田,故先期告諭各村曰:在海州地方取田十萬日,在遼東地方取田二十萬日,共取田三十萬日,給我駐紮此地之兵馬。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下令在遼東地區和海州等衛,圈佔原漢民土地共三十萬日 [6] ,以安置從渾河上游、蘇子河流域遷至遼東的滿族八旗貴族、勳臣、兵丁及家屬。

    第二步是令女真人與漢人在村屯同住,糧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強對漢民的監視和控制。致使許多漢人田宅被強佔,糧食被掠奪,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姦汙,造成民族隔閡。他為防範漢人,又下令禁止漢人制造、買賣、攜帶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

    第三步即天啟四年(1624)正月,努爾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

    (《滿文老檔》(上)第八函:(1624年)正月初五日,遺書前往量糧之諸大臣曰:‘奉汗諭:赴英額、赫徹穆、穆奇、瑪爾墩、扎庫穆撫順、鐵嶺諸路之五牛錄額真,著爾等不得與五牛錄之人分離,共同查核五牛錄之漢人。凡一口有諸申斗六、七鬥者,準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經核計若可以生活,則準其居住之。計之不敷者,則計入無糧之人數內。並將無糧之男丁數,人口數,造冊奏汗,以聽汗令。’”正月至六月二十七日,選派人員前往各處,殺無糧之漢人。”)

    由於努爾哈赤實施殺窮鬼殺富戶殺不服之尼堪,整個遼東的漢人都被努爾哈赤率作亂女真人屠得幾乎乾淨了。僥倖沒被屠殺的遼東漢人都淪為了滿洲人的奴隸,這也是最早淪為通古斯人奴隸的一批中國人。另有少數人則被編入偽軍漢八旗。_____________就這樣東北就成了所謂的嫁妝!這是赤裸裸的種族清洗!!!!!

    入關之後,1638年(皇太極崇德三年)開始建立柳條邊,完工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柳條邊不是堅固的城牆,但沿途派兵駐守,稽查出入,嚴禁邊內居民越過。到了乾隆和嘉慶年間,更對東北採取了全面封禁,在此之前還曾下令驅逐進入東北的流民。

    滿清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導致東北土地大量荒蕪,人口稀少,經濟十分凋敝,埋下了近代東北遭受俄國、日本侵略的隱患。也為以後的朝鮮半島人民大量越墾可乘之機。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沙俄入侵東北,清政府才不得不逐步鬆弛對東北的封禁,以便“移民實邊”。日俄戰爭爆發後,東北已經淪為日俄兩國的戰場,滿清政府才被迫徹底放棄對東北的封禁政策。

    寧予外人,不給家奴!信、不信乎?

    說東北是滿清的嫁妝,先不爭論。但外東北的丟失,真真正正是滿清的鍋。有人,是佔住土地的第一前提。

    架空一下:如果1856年東北有個2000萬人,東北可以種土豆紅薯單季麥子。假如到了1860年代之後,中國就像清末一樣慫貨,老毛子照樣割了外東北,也沒有關係,西伯利亞鐵路開通之前,老毛子在東北只有50多萬人口,就算禁止移民也禁不住。咱們大規模的饑民去了東北,到1900年,整個東北至少有5000萬人,外東北有1000萬人,夠了吧?當年老毛子全國不過1.1億人口。

    假如歷史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中國還是爛泥扶不上牆,外東北1000萬漢人,斯大林也不可能大開殺戒了,咱們在蘇聯就有了幾千萬漢人同胞了,到了1991年,遠東至少有3000萬以上的漢人,這個人口數僅次於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人家老毛子連烏克蘭都不要了,你漢人就是哭著喊著就在俄羅斯人家也不要,人家也不敢要,到時還不是回到祖國懷抱?

    領土擴張首先必須是是軍隊到了,不過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擴張。沒有滿清,沙皇根本在遠東沒有機會,即使一時憑軍力佔領,也要吃出來多少,吐出來多少!

    推翻滿清進入民國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出於經濟和戰略的需要,有計劃有規模地從山東往東北大量移民。開啟了“闖關東”的大潮!

    那時的關內移民,絕大多數貧困至極,根本就無力承擔昂貴的車費。在20世紀20年代,山東三口之家移至北滿的費用至少需要百元,但據同期統計,移入東北的山東農戶有一半攜帶的旅費在50元以下。50元的旅費只夠一半的路途,餘下的就只有沿途乞討,甚至賣兒賣女。針對此,張作霖實行國有鐵路減免關內移民的票價政策,令京奉車對攜有農具之移民,只收車價十分之四,並對於12歲以下之兒童及農具等,免收運費。1928年2月,奉天省政府在其頒佈的《奉天救濟直魯難民總事物所章程》中規定,國有和省有鐵路各局均應優待直、魯難民,他們經過京奉、四洮、奉海各鐵路,無論男女老少,一律給發免票。1929年,吉林省制定《組送墾荒難民暫行章程》,規定難民按照普通三等票價,男子核收三成,女子核收一成五,現款運送,小孩在12歲以下者免費。據統計,在京奉線,天津鐵路局出售可移民一家的移民票,1922年僅售出8340張。到1928年,也就是減免政策出臺後,猛增至13224張,到1930年更是達到了98201張。據海關統計,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由天津經鐵路去東北的總計在40萬人以上。有的專家認為,20世紀30年代前,每年從冀、魯、豫去東北的約有40—50萬人,最多的年份超過百萬,其中循京漢、津浦、京奉等鐵路前往的約佔三分之一。可見這一政策對吸引流民的重大誘惑力。

    張氏父子出臺了一個又一個吸引流民的政策之後,闖關東的人越來越多,遷入東北的人數呈逐年上漲的態勢:1915年35萬,1920年42萬,1925年是49.2萬;從1927年到1929年的三年間,分別為101.6萬、113萬、108萬之多。

    千餘萬關內移民的到來,推動了東北的開墾熱潮,極大地促進了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東北的版圖才真正穩定下來!

    要說東北是張氏父子的“嫁妝“還靠譜一點!

    再看下”偽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

    10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炸燬了小段鐵路。

    10點30多分,東北軍參謀長滿人榮臻命令:無論如何,就是日軍攻入營地,也不準抵抗,武器都要收起來。

    ..............................................

    9月19日上午,愛新覺羅.熙洽以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的名義,向駐吉林省東北軍各部發出電文:“日軍侵佔東北,我軍應萬分容忍,幸勿端自我開,中日事件由外交解決。”同時派出少將參議安玉珍,去已被日軍佔領的長春聯絡投降。21日,日軍第2師團師團長多門二郎率日軍到達省城吉林,熙洽親去火車站迎接。

    26日,在日本人授意下,熙洽將原來的軍政兩署合二為一,改稱“吉林省長官公署”,自任“長官”。28日發表宣告,脫離與南京政府和張學良政權的關係,宣告吉林“獨立”。

    30日,在天津靜園的溥儀,接到熙洽的一封信。熙洽在信中說他期待了20年的機會,今天終於到來了。請皇上勿失良機,立即到祖宗發祥地主持大計,在日本支援下,先據滿洲,再圖關內。只要皇上一到奉天,吉林即首先宣佈復辟大清。

    熙洽《勸進表》:皇上聖鑑:敬陳者,臣熙洽跪。日本素知皇上德高恩重,久望皇上返吾祖發祥地滿洲復位,以救蒼生。為彼,臣樹幟獨立,將傾全力操練軍隊,擴充武器,在日本帝國信義資助下,先據有滿洲,再圖關內。此謂復興之計,在此一舉,亦是為臣期待20年之時機,今日終將到來。

    溥儀後來說他是被日本人騙去當偽滿皇帝的,其實他的真實想法還不是

    ...........................

    間島鎮守使兼步兵第十三旅旅長愛新覺羅.吉興,九一八決心投降,召集團長三人,對他們說明東北的局勢和日寇的勢力強大,提出投降的意見,繼後十三旅炮兵連全部士兵拉出,到山裡宣稱抗日,其把這個炮兵連全部追回,用鎮壓手段,將帶頭起義的頭目士兵槍殺一名。為了消除反抗,將該炮兵連全部士兵遣散。後任偽吉林第二軍區司令官,授偽陸軍上將銜,多次率隊討伐抗日軍,也曾討伐趙尚志.................雙手沾滿鮮血!

    滿清復辟分子的行為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不是什麼嫁妝!,

    要澄清的幾點是:

      1、東北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也是漢族的世居地之一,不是什麼人帶來的嫁衣。

      2、自後金以來,300年的時間,東北的漢族經歷了屠殺、流放、劃為包衣,直到偽滿時期,東北雖然漢族居主體,但地位仍然最低,居於日本人、朝鮮二鬼子、滿洲傀儡之下,只能跑腿、做苦役,遭侮辱,還被偽滿勾結日本人抓去做“馬魯他”,供731試驗毒氣和細菌。

      可以毫不客氣地講:東北的漢族從沒蒙受過滿清什麼好處,偽滿治下的東北曾是日本人的天堂,是滿遺們的聖地,但絕對是漢族人民的地獄。

    所以,東北的漢族是最大受害者,同時還是保衛東北的真正的血肉長城,是理直氣壯的主人。

  • 17 # 高宗1986

    說實話?歷史上沒幾個朝代領土是超過滿清的,我們今天人看歷史要帶著探究的心理去看。別看我們歷史書上,每個朝代都很遼闊,可是你要看歷史疆域各地區的顏色,那個與中央王朝不是同一顏色的,就往往代表中央王朝和該地只是從屬關於,中央王朝實際上並沒有直接控制該地,這種關係很脆弱。

    所以這樣看來,清朝版圖確實比歷史上大多數王朝都要遼闊,比如新疆、西藏、蒙古和東北這在清朝都是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的。

    前兩天有人駁斥我說明代版圖是超過清代的,只是後來到了朝代末期疆土越來越小。我不反駁他的觀點,我只是好奇為啥明朝版圖那麼大,為啥歷史上不見記載比如新疆或者西藏最高地方大員的資訊。你要知道中國是歷史發達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誌,大到一方父母官小到村寨都有可能寫進地方誌,假如明代版圖真的達到了一千二三百平方公里,那麼明朝控制的民族地區在歷史上不會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且我再來說一個情況,滿清是實際控制西藏,新疆和蒙古,所以在清代歷史上你可能會經常看到一些蒙古族將領或者士大夫在朝廷做事。事實上滿清的科舉是在全國推行的,蒙古地區也實行科舉,所在有清一代蒙古也出了不少達官顯貴在朝為官。所以我們看歷史要有自己的主觀,不能人云亦云,從這個側面來說滿清對於民族地區的控制比歷史上大多數朝代做得好。

    我喜歡看南明史,我記得歷史教科書上的南邊版圖是包括西藏的,我看完整個明末歷史發現有一個問題。歷史記載了各地當時反清或者淪陷情況,唯獨不見南明西藏地方政府有抵抗滿清的記載,我的意思不是懷疑教科書上的版圖。

    只是教科書上的那種版圖很多時候很牽強,也許明代西藏是屬地,但是絕對不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區。這就好比朝鮮和越南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假如今天這兩國是我們的領土,估計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就把這兩個地區塗成一樣的顏色。

    我說實話我不喜歡滿清,我覺得今天中國落後於發達國家,很大原因是跟這個朝代有關。如果這個朝代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滿清皇族實行君主立憲制,我們後來的中國就不會那麼多戰亂和動亂。假如滿清皇族一早放權,今天中國絕對不是這個樣子,中國也不會有那麼多災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帶著個人情緒去看,歷史上滿清有它的錯誤,但是也有它的貢獻。我覺得滿清為當今中國做的最大貢獻就是領土,假如沒有滿清,中國真的可能還要少三分之一的國土,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西藏和新疆以及蒙古地區都是在清朝政府才直接管轄,在之前的朝代漢人政權不是沒有能力統治這些地區,而是由於我們的自負看不上這些地區,所以這個要歸功於滿清,雖然滿清就好比一個破落的地主,曾經他掙下過很大的家產,到了後來他也揮霍了很多家產,假使這樣他最後的家產也比他父親手裡的規模要大的多得多

  • 18 # 愛暢想歷史

    備受列強欺凌的晚清政府,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孱弱的。孱弱的清朝在滅亡時,理應只剩狹小的國土。為何清朝滅亡時,還能保持1100萬平方里的國土餒?

    其一:清朝皇帝善於把控人的思想。清朝皇帝善於在思想層面對人進行“洗腦”,使人們缺乏反抗清朝專制統治的思想武器。清朝皇帝會派“筆桿子”,將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文章進行篡改、銷燬。清朝皇帝還經常發起“文字獄”,迫害那些有思想的人。

    於是當世界興起“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更先進的治國體制時,清朝的百姓不為所動。清朝皇帝長期對思想領域實行的“高壓政策”,讓清朝子民的思想仍停留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境地。這種長期的思想控制,導致清朝百姓缺乏先進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大腦。——這就是為何晚清各種起義不斷,卻難以撼動清朝1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其二:清朝皇帝對國土進行深度的管控。清朝疆域最大時,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對這些國土不是名義上的擁有,而是進行深度的管控。諸如唐朝、明朝等王朝,其土地面積都曾達到過上千萬平方公里。然而唐朝與明朝的這些土地中,有很多隻是羈縻統治(比如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加入了唐朝,唐朝皇帝便派軍隊進駐當地,以宣誓此地為唐朝所有)。當王朝強盛時,那些實行羈縻制度的地區,還能夠接受王朝的管控。但當王朝衰落時,許多實行羈縻制度的地區可能瞬間獨立。所以無論是明末還是唐末,其實際掌控的土地面積都大幅縮水。

    其三:清朝也努力與時俱進。清朝雖然被先進的工業文明所衝擊,但卻能不斷地與時俱進。當清朝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便開始了“洋務運動”以變法圖強。縱使清朝開展的“洋務運動”,沒能使清朝擺脫被列強欺凌的命運,但卻提升了清朝的綜合國力。比如晚清政府打造了一支“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艦隊,就讓周邊國家忌憚了好久。雖然北洋水師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但如果沒有北洋水師,清朝可能會提前十年被日本侵略。

    其四清朝讓列強間互相制衡。晚清時期,諸多列強環伺清朝周邊。由於這些列強都想瓜分清朝,所以他們之間必然會產生衝突。於是清朝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就採取讓列強間相互制衡的戰略。比如日本就與沙俄在清朝的東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致使他們之間互相制衡。——如果沒有列強間的相互制衡,清朝的國土會被進一步蠶食。

    由此可見,這就是為何孱弱的清朝滅亡時,還有110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主要原因。

  • 19 # 煙郭說歷史

    原因很簡單,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的入侵,都是衝著經濟利益的去的,不是衝著領土去的,他們主要想透過戰爭開啟近代中國大門,從清廷獲得他們想要的利益。

    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清朝滅亡,西方列強中,都是為了經濟利益發動的侵略戰爭,只有北邊的俄國是為了領土,東邊的日本也是為了領土,所以清朝的時候,俄國從清朝手裡割讓的領土最多,總共割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外蒙古的獨立跟俄國人關係很大,外蒙古領土有150多萬,加起來總共丟了300多萬領土。

    而當時的日本,國力不足,沒有這個實力侵佔清朝疆土,一直到甲午戰爭時,才控制朝鮮,割佔臺灣。

    總的來說,清朝1300多萬領土,被俄國割佔,達150多萬,不少了,至於他能保持1100多萬,那是因為來割的只有俄國和日本,俄國拿了大頭,日本國力不足,拿了小頭。1300多萬,零頭正好被割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風歌曲及頭像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