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崇儀使

    左良玉就打不過李自成那敢來救;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就把左良玉打的再不敢和李交戰了。後來清軍入關敗李自成,李自成往湖北跑左良玉又往江南跑。

  • 2 # 偽裝的觀點

    左良玉手裡的兵不少,但是能算雄兵的,估計一個也沒有。。。

    大多數王朝的末年,有點兵的基本都軍閥化了,左良玉這種跟李自成打仗勝少敗多的人,看到李自成進攻北京,他根本就不敢去救援。

    不光他,吳三桂也是那個德行,不然不會在後來直接降清。

  • 3 # 募輔大將軍

    一是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公元1642年左良玉和李自成發生了一場大戰,最終以左良玉的大敗而告終,左良玉此戰以後就龜縮在襄樊地區養精蓄銳,左良玉從此以後見了李自成的起義軍就像耗子見了貓一樣害怕,不敢與之正面交鋒,可能左良玉在那場戰爭中損失的確過大,左良玉沒有信心與李自成在北京城下展開決戰。

    再次是崇禎皇帝對明末將領的態度使左良玉膽寒,袁崇煥和孫傳庭的死使得左良玉認識到了崇禎的面目,這些勤王平叛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而死,家人被髮配流放,孫傳庭先是被崇禎忌憚關了起來,起義軍鬧的兇了又把他放出來抵抗,本來形勢還算可以的時候,就因為崇禎的疑心,使得孫傳庭戰死沙場,崇禎甚至一度懷疑孫傳庭詐死,死後連封號都不肯賜予。

    還有就是崇禎沒有那麼多錢調動這八十萬大軍,打仗是很消耗銀子的,當時朝臣上奏調關寧軍回防京師需要十萬兩銀子,崇禎就已經很為難了,更何況調動那八十萬大軍了。

  • 4 # 射天狼千騎卷平崗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帝急昭各路軍隊進京勤王,可是詔令發出去了,勤王軍隊卻始終不見蹤影,最後城破崇禎自殺。問題來了,那些明朝大將,由其是左良玉,擁兵幾十萬人,是明朝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崇禎待他不薄,可他在知道京師危急卻不願意救援,為什麼呢?

    一首先,是當時明朝氣數已盡,內憂外患,已經是無法挽救。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身殉國,左良玉手中握有重兵,他的想法認為,與其殉國,不如趁機割據成王,於天下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這也是他不肯救援的根本原因。

    二則是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當年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被凌遲處死。唐王朱聿鍵也曾率兵勤王,幫助崇禎皇帝鎮壓農民軍,最終也被投入皇家監獄監禁,所以左良玉也怕落得個和袁崇煥千刀萬剮的下場。

    三是實力上的差距。左良玉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有數十萬大軍。別看他們是農民軍,經過這麼些年的戰火錘鍊,戰鬥力已經是今非昔比。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有機會打到北京城下。而且左良玉以前曾敗給過李自成,未站先怯,根本沒有把握戰勝李自成。

    崇禎皇帝自殺的時候,明朝雖然各路大軍加起來還有不少,可那個時候雖然國家未亡,但是人心已亡,手握重兵的將領,各懷鬼胎,隔岸觀火,不聽號令,滅亡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還有一說左良玉不勤王有兩個原因,一是崇禎皇帝沒有對左良玉釋出勤王詔書,二是左良玉不敢勤王,他同情袁崇煥、孫傳庭和盧象升三人的遭遇,不想自己步他們的後塵,所以沒有集結軍隊北上勤王,由此可見,崇禎的做法已經讓左良玉寒心。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將領,他最初在鎮壓農民軍中立了大功,只是他擁兵自重,明朝末年沒有北上勤王,導致崇禎在煤山自盡,後來左良玉為南明政權效力,先後被封為寧南伯和侯爵,順治二年,左良玉因病逝世。

      關於左良玉為什麼不帶兵勤王有兩個原因,首先左良玉的軍隊離皇城遙遠,崇禎並沒有起草要調派左良玉部隊的文書,所以左良玉沒有權力帶兵北上,更無法勤王。

      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左良玉害怕自己像袁崇煥三人一樣被殺,不敢也不想北上勤王,都知道袁崇煥、孫傳庭和盧象升是勤王后的悲劇,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左良玉肯定是不會出兵的。

  • 5 # 宋安之

    李自成進軍北京之際,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其中點名的有左良玉、吳三桂、劉澤清等大將,結果沒有一個過去,就一個唐通率領八千人馬過去,還被崇禎帝派了一個太監給監視了。

    為什麼這麼多手握重兵的人見死不救,尋找各種理由不去勤王呢?

    是他們已經軍閥化了,沒有人性嗎?

    雖然跟軍閥化有些關係,但主要原因不在於此。

    主要原因在於崇禎帝這個生性多疑,還極度不信任武將,如忠心耿耿的名將盧象升,就是被監軍太監高起潛給害死的。

    孫傳庭戰死沙場,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為什麼說傳庭死,明朝遂亡矣。

    是因為崇禎帝如何對待忠心耿耿的大將,已經使天下將士寒心,所以明朝滅亡之時,包括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在內的將領,都沒有去勤王。

  • 6 # 東方大史

    左良玉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小人,他這個人沒有國家和君主的觀念,心中想到的永遠只有自己,要想讓這樣的人冒著危險去就崇禎,除非給予左良玉足夠的好處。

    左良玉率領的大部分都是烏合之眾,自己本身也沒什麼指揮才能

    此時的左良玉手下的兵馬雖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毫無軍紀可言,他能不能控制這支軍隊還是兩說。

    如果說是要去打家劫舍,這些人肯定在行,但是要去和士氣正盛的李闖軍隊抗衡,估計左良玉的軍隊肯定會一觸即潰。

    左良玉最大的本事不是打仗,這個人可以說沒有什麼軍事指揮能力,他走到如今這種位置,一是靠著逢迎討好上司,二是因為此時明朝能打仗的武將基本上都已經戰死,明朝已經無人可用。

    李自成此時已經橫掃中原,而且還把左良玉打怕了

    李自成起兵時,被明朝軍隊打的四處逃竄,可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明朝的實力已經跌進低谷,左良玉此前也曾多次與李自成交手,但是卻屢戰屢敗。

    可以說此時的左良玉有些怕李自成,畢竟李闖現在擁有數十萬大軍,幾乎橫掃了中原地區,現在的李自成已經成了氣候,左良玉不敢和李自成硬拼。

    此時的左良玉已經在思考退路,不想綁在明朝這艘即將沉沒的船上

    那個時候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明朝很難有再興的機會了,亡國之音已經響起,左良玉自然也看得出來。

    左良玉不想和大明一起滅亡,他想要找一條出路,因此他必須儲存自己的實力,亂世之中兵馬就是最好的保障,這也是左良玉以後投降其他人的資本。

  • 7 # 天涯看點歷史號

    當李自成的軍隊逐步逼近北京時,崇禎皇帝才下令各地部隊進京勤王,受到旨意的軍隊包括遼東的吳三桂、山東的劉澤清和劉良佐和武昌的左良玉等人。

    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起初在關外與清軍作戰,當時只是中下級軍官,後來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軍,多次擊敗張獻忠,這才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到明朝滅亡前,左良玉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二十餘萬。

    左良玉收到朝廷勤王的聖旨後,還上表請示讓朝廷給出行軍方案,其實他想儲存實力,根本不願意進京勤王,但是又怕崇禎皇帝責怪,於是想出了這個招。

    左良玉和其他的劉良佐、劉澤清等人不願意進京勤王,是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

    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當然袁崇煥有別的問題)。唐王朱聿鍵也曾率兵勤王,幫助崇禎皇帝鎮壓農民軍,最終也被投入皇家監獄監禁。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順應時代。鑑於自己的實力與李自成有差距,這些武將們自然要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而且明朝看起來也是日薄西山了,所以各路武將都打起了小算盤,與其將自己的軍隊送到李自成面前被消滅,還不如握在手裡,將來投降李自成還能撈個高官甚至爵位。

  • 8 # 化工人的日常

    一、 左良玉軍隊的主力在 在朱仙鎮大戰中,傷亡慘重,已經潰不成軍,不成氣候。

    二、崇禎生性多疑,對幫助他的人刻薄寡恩、卸磨殺驢,比如:袁崇煥幫崇禎解除了北京困境,但他入城之後,不僅沒有得到賞賜,還落得一個凌遲處死的悲慘結局;孫傳庭為崇禎血戰疆場後,被下大獄,出來的時候,耳朵失聰。這些都給左良玉留下了陰影,使他一直持觀望態度,等待別路勤王大軍。

    三、崇禎後期,,軍隊普遍軍閥化了!看不到好處朝廷就調不動,朝廷發不出軍餉。這幫人就喊窮出不來兵,然後縱容士兵劫掠百姓來獲取物資!最後一次,背景被圍困之時,崇禎帝根本不能給這些大將發下餉銀,所以,沒有軍隊勤王,也就不難理解了。

  • 9 # 蘑菇小個子341

    從古代軍隊戰鬥力來說很好理解。百萬軍隊沒有系統訓練和戰鬥意志就和一百萬烏合之眾沒區別,很不幸左部就是這樣一隻“軍隊“,適合打順風仗一旦遇到戰鬥意志比你堅定的部隊哪怕比你人少結果也是一潰而散。從漢朝之後軍隊的招募從良家子變成了農夫直接的影響就是戰鬥力下降,大多數王朝的軍隊守城有餘進攻不足更別提野戰了。。。只有少數精銳部隊可以做到高強度行軍戰鬥。左部並不是精銳他的直系衛隊甚至都比不過天雄軍。

  • 10 # 路之意

    歷史上的大明王朝也稱得上是一個遠近馳名的王朝了,當時鼎盛的時候,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顯赫的。但是每一個王朝到了末期的時候,自家的江山都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境地。大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崇禎,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崇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君,因為他手底下的那幫大臣,很多都是吃裡扒外,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

    當年李自成率領大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難道堂堂的大明朝就沒有人能夠站出來為君主分憂的嗎?其實不然,有這麼一個人,他完全有這個能力為崇禎解決這個燃眉之急,這個人就是當時手握80多萬重兵的左良玉,那麼號稱有百萬雄師的左良玉為何對崇禎見死不救呢?

    儘管他的軍隊號稱百萬雄師,其實真正的主力在朱仙鎮一戰中,早已經傷亡慘重,不成氣候。

    再者,早前幫助崇禎的人並沒有什麼好下場,這也使得左良玉有了後顧之憂。最先勤王的是袁崇煥,但是他最後成功進入到北京城之後,落得一個被凌遲處死的悲慘結局。除了袁崇煥之外,第二個勤王的孫傳庭的下場也很悽慘,在監獄裡差點把牢底坐穿,出來的時候,耳朵已經不中用了。

    所以有這兩個前車之鑑,即便是北京城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候,左良玉也只好按兵不動。其實當年不僅僅是左良玉一人有這個能力,只不過左良玉是最合適的援兵。

    還有一個能援助北京城的就是遼東的吳三桂,他的鐵騎驍勇善戰,吳三桂如果能率領自己的鐵騎助崇禎一臂之力的話,那麼又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但是此二人想到袁崇煥和孫傳庭後來的下場,便覺得崇禎不靠譜。如果崇禎最後在背地裡玩起卸磨殺驢的把戲,他們的援助也就毫無意義了,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 11 # 人者仁義也

    擁兵百萬那只是號稱,實際上左良玉的部隊遠遠沒有這麼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左良玉根本無法控制他自己的軍隊,這才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左良玉無法進軍北京。

    據《明史》記載記載,崇禎十五年,左良玉士兵崩潰,最後被李自成追擊,敗討到武昌時,只有二十萬人。

    至武昌,從楚王乞二十萬人餉

    而後在弘光年間,才變成八十萬人,號稱百萬

    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

    但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給事中左懋第催促左良玉進兵,左良玉的部隊遠遠沒有沒有百萬之多,最多也就是二十萬人。

    而且這二十萬人左良玉根本不能夠控制。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看左良玉下的命令,部隊到底會不會執行:

    1.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當時的左良玉的部隊聽說北京陷落,崇禎帝不知道去向時。左良玉手下的將領紛紛上言要求左良玉引兵東下江南,在南京擁立新君,當時的左良玉大哭,史書說“慟哭”,誓死不從。事情最後的解決是副將士秀奮說:“不聽從左公命令的人,我就殺掉他。”然後士秀奮並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斷長江航線,左良玉當時拿出自己所藏的金銀財物大約2,3萬兩賞賜給各位將領,這個時候左良玉的部將才不提南下的事情。

    2.左良玉的監軍御史黃澍當時在南京仗著良玉的勢力當面頂撞了馬士英、阮大鋮,結果馬士英、阮大鋮想要抓住黃澍,黃澍於是跑到了左良玉的軍中,左良玉拒絕交出黃澍。但是黃澍暗地裡和左良玉的三十六營大將結盟藉口崇禎的太子已經南還,要求討伐馬士英,當時的左良玉已經病重,黃澍此舉之後,大軍便向東進發至九江,當時的左良玉邀請總督袁繼鹹面談崇禎的太子南還和討伐馬士英的事情,袁繼鹹怒斥左良玉,但是左良玉的部將郝效忠就偷偷入城,搶掠百姓,縱火燒城,左良玉在船上看到城中的火光,只說一句:“予負袁公”,嘔血數升當夜去世。

    那麼左良玉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隊?因為第一左良玉真正的親信部隊早就打光了,身邊剩下的群都是降將,而且有些還是打著左良玉旗號的降將。第二左良玉的部隊惡性膨脹,朝廷沒有軍餉,又造成了這支部隊的以劫掠為生。

    第一點《明史》上有一句話正好可以概括第一點:

    然親軍愛將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約束,良玉亦漸衰多病

    這就是為什麼左良玉無法控制部隊的原因,早期的左良玉在和張獻忠等農民軍的作戰都是很勇猛的,張獻忠幾次都差點被左良玉抓住,比如崇禎十一年正月,當時的左良玉和總兵陳洪範在鄖西大敗農民軍,張獻忠那個時候想要襲擊南陽,結果被左良玉識破,左良玉追殺張獻忠,射了兩箭,射中張獻忠的肩膀,又揮刀猛砍,張獻忠血流滿面。如果不是張獻忠的部下及時援救,就沒有大西的張獻忠。再比如崇禎十三年,左良玉在川陝交界的平利一帶與張獻忠遭遇,張獻忠大敗,張獻忠的妻妾都被捕,又是一次大勝。最後在崇禎十四年五月依舊是大勝張獻忠,當時的張獻忠屁股中箭,負重傷連夜逃跑。

    但是左良玉雖然連勝張獻忠,但是他的親軍也在對張獻忠的戰爭裡消耗殆盡,在崇禎十二年七月,在羅猴山遭到伏擊,當時的左良玉大敗,當時的左良玉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千萬餘,士卒死者萬人。其實也是在這裡之後大批降將開始加入左良玉的部隊,比如農民軍過天星惠登相。此後不過幾年的時間裡,左良玉連敗於李自成,最後逃到了武昌,一方面是李自成的部隊相比較於張獻忠確實有戰鬥力,另一方面也是左良玉的部隊質量開始下滑的一個標誌。

    然後就是有大批人打著左良玉的旗號劫掠,比如蘄州守將王允成。

    當是時,降兵叛卒率假左軍號恣剽掠,蘄州守將王允成為亂首,破建德,劫池陽,去蕪湖四十里,泊舟三山、荻港,漕艘鹽舶盡奪以載

    第二點就是兵糧的短缺,左良玉最早是邊將,從昌平帶來的人馬不過兩千人,但是在崇禎末年左良玉的兵馬多大八十萬,號稱百萬。比如在朱仙鎮戰役中,那個時候的左良玉就已經有人馬三十萬,但是實際上朝廷給予的兵額只有四萬人,到了在襄陽的時候,兵馬有二十餘萬,但是實際上記錄在朝廷的兵額只有兩萬五千人。也就是左良玉的大部分軍隊是沒有軍餉的,怎麼辦呢?這些軍隊不事生產,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搶呀,這些軍隊不可能坐著餓死,於是就陷入惡性迴圈。軍隊去搶糧食,然後造成了更多的流民,流民更多,農民軍的勢力越大,最後反過來對付政府軍,政府軍為了鎮壓,又要招兵。這並不是左良玉的個例,當時明朝末年的將領很多都是這樣維持生存。

    所以明面上左良玉擁兵百萬,實際上這支部隊他控制不住,他就算想要支援崇禎帝,第一他的部下是否同意,第二又是往北方劫掠而去的救援,意義並不大。

  • 12 # 史論縱橫

    要說有骨氣的皇帝,從秦始皇到溥儀兩千多年的帝王史上,崇禎算是為數不多的一個。

    這裡的問題是,這樣一個,有骨氣,有擔當的皇帝,為何會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而手下的握有大量軍隊的左良玉卻沒有前來救駕?

    面對國破家亡,毅然赴死的崇禎

    1944年一月,李自成從西安稱帝,然後浩浩蕩蕩從西安殺向北京,由於行軍太過順利,不到三個月,農民軍就打到了北京外圍,崇禎下詔天下兵馬勤王,在李自成到達北京之前,只有昌平總兵唐通因為距北京較近,來到北京駐防,結果卻在陣前不戰而降,北京城最後不攻而破,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沒有選擇投降,也沒有選擇與李自成談和,而是選擇了一個較為體面的死法,在北京煤山自縊而亡。

    按理說崇禎是無緣於皇位的,只不過他繼承皇位的兄長,也就是天啟皇帝去世時膝下無子,崇禎才撿了一個皇帝噹噹,成為明朝繼朱棣、朱祁鈺、朱厚熜之後又一位以王爺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與殺伐果斷的朱棣、臨危受命的朱祁鈺、乃至御人有道的朱厚熜不同,崇禎這位信王資質不高、性格不夠堅毅,因為不是皇儲也沒受到名師傳授治國之道,執政時也沒遇到于謙、張居正這樣能匡扶大道、挽大廈之將傾的臣子輔佐,這一些列的缺陷不足,導致了崇禎執政的悲哀。

    崇禎自縊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過程卻都被忽略了,大家看到的結果很壯烈,卻不知道,這個果是他自己早早就種好的。

    只要崇禎南遷,就可以擺脫危局,為何崇禎遲遲不肯呢?

    崇禎的用人之道是:有功不賞,做錯事就找人來背鍋。其實他有好多可以翻盤的機會,但是呢,他通通拱手讓人,我們來說一個典型的例子。

    1644年,崇禎想要京都南遷,其實當時南遷對大明是十分有利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南遷的例子,明朝時期實行雙京制,南京本來就是明朝的發祥地,從北京到南京,雖然有一點消極逃避的意味,但也是戰略轉移。

    從逃跑路線上來說,當時明朝的威脅在西北和東北,如果向東南而下,憑藉長江天塹,偏隅東南,延續國祚未嘗不是一種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之舉。但是南遷的程序遲遲沒能推進下去,說崇禎不怕死,那是扯淡,崇禎也想南遷,問題出在晚明以來的形成的內閣制度,皇權無形當中也被分割了不少,假如這個時候內閣提出南遷,崇禎點頭,那就可以順利的進行了。

    當時崇禎找來了內閣首輔陳演,想讓他在會議上提出遷都的建議,但陳演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第二天的會議上,崇禎問道群臣的建議時,陳演隻字未提遷都的事。大臣都不傻,知道崇禎心裡唸的什麼咒,誰提出這個逃跑方案,就等於背上了逃跑的罵名,到了南京,崇禎勢必要甩鍋的,那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這樣的前車之鑑是一車一車的。

    崇禎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而且他患得患失,疑心病很重。他雖然是很勤奮,可惜用錯了地方,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有時候還會起到反作用。

    左良玉是明朝將領,為何對崇禎的命令置若罔聞?

    可以說在明朝末期,左良玉的軍隊,肩上扛起了大明江山的一角,左良玉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左良玉童年悽苦,父母早亡,他是跟著叔父長大的,也沒什麼機會讀書,長大後便參軍打仗,因為頭腦靈活,善於謀略得到提升,也因為出身底層,善於與人打交道、收買人心,得到了士兵的擁戴,明朝危在旦夕的時候,左良玉的軍隊已經是明朝最有力的生命軍了。

    作為明末大將,左良玉的戰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也並非常勝無敵的那種,他最要命的剋星就是闖王李自成,每次遇到李自成,左良玉都會拼命逃竄,也不知道唱的哪齣戲。

    在李自成要打進北京的時候,崇禎號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其中最為翹首以盼的就是左良玉,結果左良玉卻磨磨唧唧,遲遲不發兵。

    見此情形崇禎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為了勸左良玉出兵勤王,崇禎許其為南寧伯,世襲罔替,且將武昌的軍權一併下放,從此我崇禎是大明的皇帝,你左良玉就是武昌的土皇帝。得此承諾,左良玉這才制定出一份出兵計劃,可是這封計劃書還沒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自殺。

    面對十萬火急的崇禎,左玉良為何猶猶豫豫,遲遲不肯發兵呢?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似乎左良玉是想要崇禎的好處,給他加官進爵,沒有談不攏的買賣,只有談不攏的價錢,實際上真的不是,左良玉壓根就不想救崇禎,甚至,他有點恨這個朝廷。

    左良玉對明朝中央的不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武將的左良玉在明朝一直遭受來自文官集團的打壓。前文已經介紹,左良玉並非文官出身,而是透過軍功逐漸被提拔為將領的,而明朝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文官掌兵,我們現在熟悉的大部分明朝將領,比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等人,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將領,他們都是進士出身的文人,真正武將出身的人,都是備受打壓的。

    可以說,明朝的文官政治相比於宋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左良玉在這樣的政治生態中,對在戰場上亂指揮的文官,自然是深惡痛絕。當然,這也表明了明朝文官政治的合理性,透過正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文官,對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他們都抱著為國捐軀,必死之心的,而武將則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因此,忠君思想十分單薄,自然就不肯賣命了。

    另一方面,對於掌握地方軍事將領的人,崇禎一貫的選擇不信任,這也是左良玉反感崇禎的重要原因,曾經左良玉也屢屢與農民軍交手,為朝廷賣命,結果崇禎還對左良玉十分懷疑,在左良玉打了勝仗之後,竟然不是前去嘉獎,而是派宦官來監軍。

    等到清兵兵臨城下的時候,左良玉前去勤王,結果左良玉還沒有到京城,清軍撤退了,崇禎連表示都不表示,就讓左良玉哪來回哪去,當時左良玉就暴跳如雷,自古大軍一動,朝廷就要給撥款,崇禎倒好,來個一毛不拔。

    左良玉打了勝仗,崇禎不給升官,左良玉在巔峰的時候,擁兵三十萬,官職卻只是一個總兵,然而當左良玉吃了敗仗之後,崇禎立即連貶左良玉三級。

    在左良玉與李自成交戰的過程中,左良玉也有剿滅李自成的機會,但是預感到,徹底平亂後,自己也會兔死狗烹,因此,剿匪時並不賣力。

    可以說,左良玉並不看好明廷,認為明朝被推翻是遲早的事情,與其跟著不靠譜的皇帝瞎折騰,不如靜觀其變,等天下有變的時候,做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

    總體上來說,崇禎對大臣的嚴苛,使得明朝將領在國破山河的時候,大多都選擇了自保,真正為他賣命的,比如袁崇煥那樣的,已經被他砍了。

  • 13 # 奧林22

    牆倒眾人推 一條臭名昭著的惡犬 人們厭惡已久 在瀕臨死亡搖尾乞憐的時候 不但沒人幫他 而且再狠狠踢他一腳

  • 14 # 隨緣79833358

    一方面享受著國家給他們帶來的利益,一方面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作壁上觀,所以在國破之時,他們身死家亡失盡家財是完全活該!!

  • 15 # 剛日讀史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圍攻北京,崇禎號召天下勤王,吳三桂、唐通、黃得功和左良玉都接到的通告,作為與孫傳庭、吳三桂並列的崇禎後期三大軍事集團首腦之一,坐擁幾十萬大軍的左良玉為什麼不奉詔勤王,一直是個謎。

    左良玉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和李自成、張獻忠的關係是,打張獻忠輕車熟路,遇到李自成則被揍得鼻青臉腫。他是張獻忠的剋星,李自成又是他的剋星。我們下面聊一聊這個左良玉。

    (左良玉)

    一、左良玉的發跡史

    左良玉是個孤兒,從小是叔叔養大的,十八軍時投軍,由於作戰勇敢,武藝高強,得到了兵部侍郎侯恂和總兵尤世威的賞識,特別是他在大淩河之戰中,居功第一,被破格提撥,三十出頭就成了總兵官,開始嶄露頭角。

    從崇禎五年起,左良玉便活躍在與農民軍交戰的戰場上。他曾三次大破張獻忠,分別在谷城、鄖西活捉張獻忠的妻妾,斬張獻忠部下大將“掃地王”、“鄧天王”,張獻忠身中兩箭奪路而逃,被迫投降。左良玉也因功被封為太子少保,名震天下。

    (左家軍)

    崇禎十四年,面對降而復叛的張獻忠,左良玉在信陽大破張軍,斬首數萬,張獻忠身負重傷,連夜逃竄。左良玉的軍事聲望達到了頂點,他的部隊被稱為“左家軍”,成為大明的倚靠。

    但是好景不長,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他的剋星李自成在朱仙鎮擊敗,左良玉本人也差點當了俘虜,左家軍實力受到重創。這一戰讓左良玉對李自成有了深深的心理陰影,此後看到李自成就不戰而逃,農民軍對他的稱呼也由“左爺爺”降為“左家小子”,可見當時左良玉的狼狽。

    在之前與農民軍的作戰中,左良玉招降了不少農民軍,實力也越來越強,最盛裡號稱有百萬,實際兵力達到了八十萬。可是他的兵雖然多,但戰鬥力並不很強,除了他的親信前五營之外,其他的部隊多是農民軍的降卒組成,軍紀敗壞,魚龍混雜,左良玉也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來管理。

    特別是左良玉的治軍向來不嚴,他只要求手下“只為我殺賊爾”,至於部下公然在營中招妓飲宴、搶奪財物之事一律不管,所以部隊戰鬥力始終上不去。

    二、軍閥化的左家軍

    明朝制度規定,武將要受文官的節制,文官指揮武將是明朝的傳統。文官們以督師、經略、巡撫的名義,對武將有節制、調遣甚至生殺的權力,甚至還要看監軍太監的眼色

    《明史》記載:“良玉在河南久,會朝廷命太監為監軍,太監多侵軍貨,臨敵輒以精兵先遁”,在部隊中影響極壞。

    從武將的角度來講,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受到皇帝的重視,往往會“養寇自重”。只有皇帝的政權受到威脅,武將才有用武之地。所以一些武將藉著剿匪之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一批新軍閥。

    (左家軍)

    軍閥的特點就是用戰爭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完全接受文官們的調動,與督撫們的矛盾也日漸激烈。

    《明史》上說左良玉“浸驕,不肯受督師約束”,連楊嗣昌這樣的大佬都不太買賬,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楊嗣昌死後,繼任的丁啟睿更不入左良玉的法眼,反而丁啟睿還得聽左良玉的,丁督師因此光榮的獲得外號“左府幕客”。

    為了節制左良玉,崇禎被近迫起用於左良玉有恩的侯恂擔任督師,希望左良玉看在老領導的面子上,能服從指揮。

    沒想到此時的左良玉羽翼已豐,連老領導的話都不聽,致使開封被農民軍攻克,侯恂被崇禎下獄。此時的左良玉,實質上已成為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

    雖然如此,但崇禎因為形勢所逼,卻不得不用左良玉。崇禎對左家軍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左良玉的大本營設在武昌,是東南半壁的屏障,崇禎不得不想盡辦法籠絡左良玉。甚至開封失守後,“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

    三、不勤王的原因

    左良玉不奉詔勤王,固然有路途太遠的原因,但絕非主要原因。實際上,是他畏敵如虎,被李自成打得嚇破了膽。

    早在崇禎十五年末,李自成部攻打泌陽時,左良玉就有了逃跑的想法。他大造艦船,向東逃到九江,還假惺惺的向崇禎上表說是“固金陵之要區”,目的是“出賊不意”,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完了,都不勤王)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主力向四川進軍,李自成又在北方與孫傳庭苦戰,武昌空虛,左良玉這才收復武昌。崇禎不知究裡,對左良玉大加封賞,“進為少師”,又封為“平南伯”,讓他全力經營湖廣。

    此時的左良玉,對明王朝的前途越來越悲觀,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他將武晶當作自己的基地,只想與農民軍保持互不侵犯的態勢,早已沒有了剿滅農民軍的雄心壯志。

    四、左良玉的結局

    崇禎死後,鳳陽總督馬士英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對手握重兵的左良玉、黃得功、高傑、劉澤清等人也是極力拉攏。

    左良玉雖然受到重視,但弘光朝掌握大權的是馬士英,左良玉並沒有進入朝廷的核心決策層,所以對此他是極為不滿的。而弘光王朝根本沒有收復故土的理想,小小政權裡天天搞黨爭,連史可法都被排擠,也讓左良玉十分鬱悶。

    左良玉是侯恂起用發家的,侯恂是著名的東林黨人,所以左良玉就被當成了理所當然的東林黨,被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當成敵人時刻提防。

    為了爭奪地位,也是為了躲避向被清兵打得向湖廣進軍的剋星李自成,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討伐馬士英等人。但是此時,清兵正在江北燒殺搶掠,他的這種不顧國家,只為私利的行為,根本沒有得到東林黨人和老百姓的支援。

    在弘光政權不信任、老百姓不支援、北有清兵南下、後有闖軍抄老窩的多重壓力下,左良玉內憂外患,死於九江城中。

    左良玉這次軍事行動,是南明弘光政權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由於他的東進,使馬士英將防守江北的大軍調動來防備他,江北防線空虛,使得清兵南下的難度降低,間接導致了弘光政權的滅亡。

    (晚年的左良玉)

    總體上來說,左良玉是下合格的武將,但不是個政治家。他沒有看到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誰輕誰重,在國家危難之際窩裡鬥,是他缺乏政治眼光的表現。

    如果他能放下個人恩怨,聯合馬士英等人,未必不能光復故土,至少南明可以劃江自保,那左良玉必然將成為和岳飛一樣的中興之臣。到那時他威望震天下,再來解決內部問題,可以說是手到擒來。

    所以,政治上的不成熟,過於計較個人得失,使得左良玉只能在明末那個動亂時期成為一個軍閥,而軍閥的侷限又讓他做出了不奉詔勤王的決定。這就是左良玉,一個被顧城稱為“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的軍閥。

    參考文獻: 《明季北略》、《明史》、《明季南略》、《三垣筆記》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16 # 車工00

    依據左良玉當時掌握的兵力,如果忠心拼死勤王,結果還真不好說。當時左良玉號稱百萬,但真正兵力五六十萬還是有的,但當北京危急時,為什麼遲還不動呢?本人觀點,有如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對明庭和對崇禎失望

    崇禎皇帝雖然即位後扳倒庵黨勢力,也處死了魏忠賢,但後來並沒有清算,還重用了一部分人,令朝中很多人不服,又因左良玉是崑山人,與東林黨人交情很深,一直支援東林黨人。而朝中文官掌權,卻多貪生怕死之輩,個個肥的流油,國家有難,卻裝傻哭窮,一毛不拔,所以對己爛透了的明朝感到很失望。

    二、袁崇煥之慘劇是前車之鑑。

    眾所周知,袁崇煥鎮守遼東,功高蓋世,卻被清朝一個反間計落得千刀萬剮的下場,就連清人都說崇禎自毀長城,更讓朝中忠心之人心寒。再加上朝中多有讒言小人,皇上又是個生性多疑的主兒,所以左良玉不得不考慮勤王獲功之後自己的下場。

    三、懷有私心

    左玉明本身草根出身,沒有受過多少儒家教育,忠君思想並不那麼深厚。多的是俠義草莽之氣。又身逢亂世,自己重兵在握,為了儲存實力,坐觀時局,好為自己留條後路也是有可能的。

  • 17 # 帝國烽火

    1643年,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第二年,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並且崇禎要求各地軍隊勤王,其中點名要求左良玉、劉澤清、吳三桂、唐通等人來北京。

    而為了拉攏左玉良,崇禎還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但是左玉良耍了一個狡猾,他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說是要等朝廷同意他的計劃才能出兵,這其實就是在拖延時間,既可以不用去勤王,也沒有直接拒絕。最後由於兵荒馬亂,資訊傳遞緩慢,加上太監杜勳投降,李自成部很快包圍北京,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上吊自殺。

    後來左玉良得知北京被攻破,崇禎上吊,還裝模作樣的大哭一場,其實一切都是他算計好了。當時左玉良佔據武昌,傭兵達20萬,可謂是實力強大,那麼左玉良為什麼不願意北上勤王呢?

    首先是覺得打不過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開封再戰,左良玉不敢迎戰。李自成遂攻打襄陽,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玉良對農民起義的軍隊中,打張獻忠有一套,但是對付李自成還是比較虛,多次被李自成打敗,所以他覺得北上也不一定打得過李自成。

    其次他擁兵自重。

    左玉良在武昌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軍閥,對朝廷愛理不理的,一切都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為主,朝廷的生死與自己的實力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的 實力,所以為了保全自己,他不願意北上。

    第三是崇禎皇帝沒錢。

    明朝末期本來就國庫空虛,到崇禎皇帝的時候連連征戰耗費就更加厲害,當時崇禎為了籌集軍餉還在朝廷轉款,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而左良玉曾經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沒得到補給,就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可見左玉良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人,在崇禎沒有錢糧的基礎上,他是不會出兵北上。

    最後是對崇禎的不信任。

    崇禎是出名的多疑,而當時的朝廷又是一幫讀書人的天下,武將出生的左玉良對朝廷自然更加多疑,一旦離開武昌到達北京,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左玉良不信任朝廷,不願為朝廷賣命。

    總體來說左玉良私心太重,根本不想北上勤王,而明朝末年對南方的約束已經失控,加之崇禎的猜忌,所以促使了左玉良更加不去北上勤王。左玉良謀求自保最後也沒有好結果,最終在反叛朝廷,死在了九江船上。

  • 18 # 魏青衣

    若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大明的江山其實並非是崇禎皇帝葬送掉的,

    大明的覆滅,從人禍的角度考慮,是因為大明有著一群貪圖富貴,中飽私囊的大臣;從天災的角度考慮,明末清初正處於小冰河期,糧食減產,農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發動起義。

    或許有人會問,崇禎自縊前夕,曾經召集天下兵馬由各地趕來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萬大軍,崇禎這邊都已經自縊身亡了,為何卻會出現天下兵強馬壯,卻被叛軍李自成一路擊破,導致無人救駕的情況呢?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東人士,萬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兒一名。

    對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人,自幼便是孤兒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遼東戰場的邊軍,但左良玉在其中卻一直只能算是個跑龍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進爵的機會,當皇太極帶兵圍剿大淩河的時候,侯恂給了左良玉這個機會,本是雜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躍成為了援軍總司令,這是左良玉發跡的開始。

    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而言父親般的存在。

    左良玉發跡之初

    崇禎年間,天下流民遍野,到處燒殺淫掠,這時候,左良玉也便成為了壓制叛軍的重要人物,與大明的孫傳庭,洪承疇等人都成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重要將領,左良玉行軍打仗,一時間成為了叛軍的“爺爺”。

    左良玉率部,多次擊敗了張獻忠的部隊,先是將張獻忠輕易擊垮,後來張獻忠降而復叛的時候,又將張獻忠完全擊敗。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勝仗,打敗了張獻忠的左良玉,經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雖然他巔峰時期擁兵百萬,但卻不敢與李自成一戰。因此他在叛軍口中,也變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有近百萬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擔當重任的不過爾爾,只有四萬人,另外幾十萬的軍隊,都是些左良玉收攏的叛軍,農民軍,實際戰力在沒有迫切精神訴求的情況下,還真幹不過四萬精銳。因此,左良玉對叛軍的態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為何左良玉擁兵百萬卻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軍將領,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將領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據一方的大軍閥,為了抵禦農民軍隊,崇禎皇帝一度放開了將領的權力,讓鎮壓農民起義的各地將領可以自行組建軍隊,這樣一來解決了朝廷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雖然一時間各地紛紛組建強兵,農民起義看起來被壓制住了,但各地將領卻也逐漸擁兵自重,不再那麼聽朝廷的話,若不是身邊還有個監軍太監,或許這僅存的一點皇威都將蕩然無存。

    各地將領,特別是將左良玉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個地盤休養生息,管好自己就夠了,不圖有功,但求無過。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僅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門閥大家也是如此

    對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關心,時至亂世,內有李自成領兵起義,外有皇太極日夜攻堅,內憂外患之際,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經傾覆在即,就連朝中大臣,都已經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軍或是皇太極,將崇禎給出賣了,更別說這些地方守將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許還有與叛軍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很不錯了,何談拯救京師?

    最後,北京的淪陷,完全是預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著多道關卡,這些關卡的守將其實早已經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關,大同關等,都是敵軍未到,就開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罷了,李自成兵臨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為其開啟城門,迎接闖王,有這樣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結局

    當然了,未去支援崇禎的左良玉也沒什麼好下場,北京淪陷,清軍南下,農民起義軍也是四處逃散,左良玉夾在清軍,農民軍,南明朝廷三方勢力中無法發力,壓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終死於九江城中。

  • 19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崇禎皇帝自縊前,召各地兵馬勤王,左良玉擁兵百萬,卻見死不救是因為左良玉只是一方軍閥,眼中只有利益,沒有家國。

    擁兵自重,養寇自肥。

    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

    左良玉雖然“擁兵百萬”,但是不為朝廷所用,明朝的滅亡雖然與天災人禍有很大關係,但是部分將領擁兵自重,養寇自肥也是一大原因。

    左良玉是朝廷將領,受命平定農民起義軍,但是在領軍打仗中,對農民軍打而不剿,姑息養奸,養寇自重,一心擴充自己的勢力,並沒有一心為朝廷效力,所以其見死不救的所作所為也是不足為奇的。

    只有利益,沒有家國。

    縱觀歷史,並不是所有的將軍都可以和岳飛一樣,精忠報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

    左良玉雖然為朝廷平定農民起義軍,但是也有自己的野心,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得失,如何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圍剿農民起義軍時,接受降卒,不出全力。

    左良玉雖擁兵百萬,但是養寇自重,發展成了一方霸主,只有利益得失和個人野心,沒有家國情懷,所以即使崇禎皇帝召集兵馬擒王,其也見死不救。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0 # 葛大小姐

    當年李自成率領大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難道堂堂的大明朝就沒有人能夠站出來為君主分憂的嗎?其實不然,根據《明史》和顧城的《南明史》記載,在北京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之後,盤踞在武昌一帶的名將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完全有這個能力為崇禎解決這個燃眉之急,那麼號稱有百萬雄師的左良玉為何對崇禎見死不救呢?

    一 、 他“善撫士卒”,與士卒共甘苦 , 練就了一隻敢戰的勁旅。

    他不貪財,不好色,從官紳處或從農民軍中反奪來的財物。自己不要,都分賞士卒,士卒都樂於為他效死 。他又善戰 , 不戰則已 , 戰必求勝。農民軍又顧忌他避他 , 士卒也深感在左良玉處吃糧最安全,也最有油水。有時打一次敗仗 , 一經整頓 , 士卒還越來越多。崇禎十四年,楊嗣昌飛檄各路軍入川追剿張獻忠 , 只有他不奉令。各路士卒很羨慕 , 唱說道: “想煞我左鎮 , 跑煞我猛鎮”。 一個將軍, 能被士卒“想煞 ”,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奇蹟。

    他手握重兵,士卒又只認人不認朝廷,誰給我錢花,我給誰效命,所以,在明朝滅亡前十幾年的戰爭中,他始屹而不倒,而且越來越壯大。

    二、他出身行伍,不曾讀書 ,傳統的忠君思想非常淡薄 。

    朝廷待他不公平報效之心更淡薄。他的想法是,反正關內都在打仗用武 ,朝廷得依靠我,我和農民軍作戰十多年, 因“ 不救友軍”、“避寇”、“ 不服調遣” , 不知“ 戴罪立功 ”

    了多少回了,上面也不能把握怎麼樣。相反 我,因“破賊”、“奏捷”不知立功了多少次,上面還得獎勵我。

    其他明將一天疲於奔命地“追賊 ”、“ 剿賊”,左良玉不是找堅城養兵 , 便是往虛處虛張聲勢 。 所以皇帝想讓他護駕,他才不吃那一套。

    三、他看透官場,知道即使自己救駕成功也不見得會有好下場。

    早前幫助崇禎的人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最先勤王的是袁崇煥,但是他最後成功進入到北京城之後,落得一個被凌遲處死的悲慘結局。除了袁崇煥之外,第二個勤王的孫傳庭的下場也很悽慘,在監獄裡差點把牢底坐穿,出來的時候,耳朵已經不中用了。所以有這兩個前車之鑑,即便是北京城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候,左良玉肯定也是按兵不動。如果崇禎在背地裡玩起卸磨殺驢的把戲,他們的援助也就毫無意義了,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四 、他出身貧困,多年受盡文官的氣,對明朝統治厭惡憤恨,與農民軍相差無二。

    農民軍那一套,他也很會仿效 , 左良於每到一處駐軍 , 便要官紳、 富戶出糧錢養軍 , 或者威脅地方官動用庫存,不答應 ,左就找他們的事, 官紳富戶很快就會被“流寇”搶奪 , 地方官城池失陷也得問罪。而有他守城駐軍 , “流寇”也顧忌不來。他這種作法 , 一點不怕朝廷間罪 , 問罪了也無人敢去傳達上命。他更不怕人忌陷 , 而且,誰也不會用兵拿他,也打不過他。

    他的“驕橫”、“跋息”與作事的大膽 , 是任何將軍望塵莫及的。若真要逼他 , 他也可搖身一變成“流寇”或與農民軍聯合。當時流行著“ 賊過如梳 , 軍過如蓖”的歌謠 , 這“蓖”中便有他的左家軍。不過,他“蓖”的主要是官紳富戶。

    所以,雖說他是大明的將軍,實則與農民軍無異,又怎揮師救駕呢?!

    天下安定時 , 帝王專制何等威風 , 一旦瀕於瓦解 , 一個將軍可以對它視若無物。使其捉

    襟見肘,毫無辦法。公元1644年4月25,崇禎帝將后妃子女盡數殺死,自己在煤山上吊自殺,自殺前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此。

    明王朝終結是統治者自己促成的,腐敗無能明王朝將之崩潰,別人又為什麼要忠於你 , 不求生存自保之道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建王朝的覆滅根源在於什麼?為什麼明清都是276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