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梁路過

    頂層設計、將領、兵力對比可以看出,大漢集團在各方面絕對佔優於西楚集團,按照未戰先算來分析,這場曠世大決戰,其實項羽所率的楚軍勝利的機率不會超過10%。但楚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特別是在戰鬥力等方面並不遜於漢軍,甚至還稍強於漢軍,原是主要有二:一是楚軍這十多萬主力部隊是項羽的主動部隊,是他多年來一手打造的主力部隊,是一隻經過很多大風大浪的精銳之師,跟著項羽的正面作戰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二是楚軍有定海神針般的戰神項羽所在,便是最大的底氣,他不但個人文武雙全,勇冠三軍,而且熟知兵法之道,用兵果敢而神速,楚軍只要有他在,戰鬥力便會大大提升。三是時勢造英雄。這隻軍隊還有個特殊性就是思歸。葉落歸根也好,衣錦還鄉也罷,總之,兵法曰:歸帥勿遏。這樣一隻急於迴歸的軍隊,所爆發的戰鬥力顯然更強,是很難阻擋的。

    而漢軍畢竟是五路但是這場垓下決戰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軍隊的人數的多少,不是戰鬥力的強弱,而是戰術戰略的部署。大漢集團的“十面埋伏”顯然是針對西楚集團的“直線攻擊”而專門設計的戰術,能否奏效?

    正面戰場

    首先,韓信奠出打草驚蛇的戰略。他親率一部分先鋒軍主動向楚軍發動挑釁性的進攻,項羽那是啥火爆脾氣,聽說漢軍來了,立刻傾巢出動,親自率領十萬楚軍發動其標誌性的“直線攻擊”戰術,目標直指漢軍統帥韓信,想以雷霆之勢將漢軍直接擊潰。

    其次,韓信奠出的是拋磚引玉的戰略。他率的先鋒軍只是與楚軍稍作簡單的“離距離”的接觸,便立馬後撤。楚軍則是猛追猛打!

    最後,韓信拿出的是趁火打劫的戰略。見時機成熟,率軍發起反擊,項羽越來越感到不對勁,以往對手就一堵牆,一捅就破,但今天的對手象就一團棉花,柔柔軟軟,層層疊疊,衝破一層又一導,似乎無窮無盡。眼看情勢不妙,項羽充分發揮果敢的作風,調轉馬頭,下令讓前軍變後軍,立馬突圍。但這時楚軍已經深陷了漢軍的埋擊圈,只能敗亡!

  • 2 # 歷史總探長

    提及垓下戰役,先說說垓下戰役發生的具體背景。

    垓下戰役發生之前,其實項羽和劉邦一直在成皋、滎陽兩地進行軍事對拼。當然了,項羽和劉邦對拼的結果是:

    項羽把自己搞死了!

    垓下戰役的背景

    成皋、滎陽軍事對拼階段,也被稱之為成皋戰役。

    楚漢戰爭一共經歷了四年,成皋戰役中過項羽和劉邦也就一直對拼了四年,長達四年的對峙,毫無疑問,都會讓其雙方極度缺糧。

    只不過,項羽更加的缺糧。

    成皋戰役的初期,劉邦其實並不佔優很大的優勢,反而被項羽步步緊逼,只能死守成皋-滎陽防線。

    後來,劉邦在滎陽據點被項羽攻破,劉邦逃亡到成皋,而後劉邦退入關中,重新整頓大軍出關和項羽繼續對拼。

    只是這一次,劉邦的對拼頗有技術含量。

    因為這一次的劉邦又在武關通道外圍的南陽盆地的宛縣、鄧縣修築了兩個據點,項羽眼看著劉邦新築據點,遂分兵南下攻打。

    如此一來,成皋、滎陽兩地的軍事壓力大大減小,劉邦開始漸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項羽剛剛南下攻打劉邦新修築的地點,後方的彭越就開始進攻楚地,項羽不得不放棄攻打這兩個新修據點,轉而攻打彭越。

    可彭越向來是遊走作戰,打一槍換一地兒,項羽根本無可奈何,劉邦趁此機會重新收復滎陽、成皋兩地。

    不過項羽再度攻克滎陽、成皋,劉邦馬上就據點後推,在後方又新修築鞏縣新據點,而劉邦則北渡黃河前往韓信大營,收取韓信帳下兵馬再度準備和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相互對拼。

    不僅如此,此時的韓信被劉邦派往齊地,開始在項羽的東翼造成威脅。

    項羽後翼的威脅

    這場拉鋸戰中,項羽的戰略規劃是想要突入關中地區,而劉邦再次分兵侵襲項羽運糧路線,阻止項羽西進。

    彭越、盧綰、劉賈再度侵襲項羽後方,項羽留下兵力鎮守滎陽、成皋,自己則率主力再度拱衛後方安全。

    項羽的大軍剛剛抵達睢陽,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生:

    韓信佔據山東

    劉邦收復成皋

    如此一來,項羽只能再度分兵:

    項羽引兵回救成皋

    龍且引兵馳援山東

    項羽分兵的結果是,韓信打破二十萬齊楚聯軍,順利攻佔齊地,項羽也只能在滎陽一點的廣武山上與其對峙,毫無辦法。

    垓下戰役

    公元202年,八月。

    項羽仍舊還是對劉邦無可奈何,最終雙方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

    項羽準備撤兵,劉邦帶領大軍突然攻打項羽後軍。

    接下來,便是垓下戰役。

    這場戰役的起因正是因為成皋、滎陽長久的拉鋸戰已經嚴重拖垮了楚軍,即便沒有鴻溝盟約,項羽也有可能選擇撤軍。

    公元前203年,十月。

    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別從北面、東面、南面三個方向將項羽圍困在垓下。

    韓信統領三十萬大軍在垓下列陣,以中軍終極項羽不利之後,漢軍左右兩翼大軍趁勢反攻,一舉開啟局面,韓信下令猛攻楚軍中軍,項羽得以大敗,潰逃路上損低八萬。

    深夜之中,垓下到處吟唱楚歌,項羽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全部攻佔,不僅悲情痛哭。

    他下令帶領著剩餘八名多名騎兵趁夜逃亡,第二天一早,漢軍發現項羽逃脫,灌嬰統領五千騎兵狂飆追擊。

    項羽一路沿著陰陵、東城逃亡,一直進抵烏江,終於停下了腳步。

    因為,他自知他的終點到了。

    項羽在此地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3 # 不忘呀

    鑑於題主問的是最後的垓下戰役,前面的我也就不鋪墊了。

    在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的聯合攻擊之下,項羽被迫放棄在陳縣地區作戰的計劃,沿潁水南下,準備渡過淮河,撤退到淮南,在楚國的南部地區重整旗鼓。

    也就在這個時候,淮南地區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漢將劉賈領軍渡過淮河,包圍了壽春,九江郡震動,整個九江在英布的聲望下,全部背叛,整個楚國南部已經全部陷落。

    形勢一片大好哇!

    得知九江背叛後,項羽引軍東去,來到了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止軍設防,做最後的決戰準備。

    最後的戰役了。

    此時的項羽又來到了絕境,他早已經熟悉的絕境。

    此時,他手中的籌碼,也是歷次絕境中,最多的一次。

    他還有十萬楚軍。

    項羽選好的戰場,是一望無盡的垓下平原,這一次,劉邦必須選擇與他進行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

    四面逐漸被包圍的項羽在不利的情勢下,胸口的熱血再次洶湧澎湃,又是一次絕境!

    這些年,自打起兵來,只要項王在,軍魂就在!

    只要項王指揮,就無往不利!

    只要項王追擊,就無堅不摧!

    楚國健兒們,就像兩千年後的法華人民一樣,哪怕已經打得民窮財盡,哪怕已經打得困苦不堪,但只要拿破崙這個旗幟在,整個法蘭西就依舊是鐵板一塊!

    靠的,這就是這些年,項羽和拿破崙為本華人民所帶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這種民族自豪,驅使著楚軍衝破了一個個險阻,完成了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務。

    眼下,他們再次面臨著絕境的審判,不過沒關係,又不是第一次了!只要有項王在,贏就是肯定的,區別就在於,是殺敵多少。

    項羽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罕見的軍神,也確實有此自信,昂首睥睨眾生。

    但這一次,命運之神給他帶來了與他同一個級別的對手,中國歷史兩千年以來,唯一的一次,兩位歷史前五的軍神,即將在這最後的戰役正面對壘。

    此時合圍項羽的各聯軍,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

    對面的劉邦,再次透過近四年不斷地戰略優勢,積累出了大比例的優勢。

    項羽再一次讓他呼朋喝友的逼到了牆角,似乎再上去補一刀,這個自己的宿世之敵就將灰飛煙滅。

    但這一次,劉邦已經明白了,這種級別的會戰,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指揮的。

    但好在,自己這裡,應該有一個人合適。

    韓信,這位幾乎幫助劉邦打下全部天下的“兵仙”,得到了劉邦的全部授權,指揮三十萬聯軍會戰垓下。

    劉邦有識人之明,儘管他已經知道此時的韓信有尾大不掉的趨勢,但他還是清清楚楚地懂得,與項羽的決戰,也只有韓信,才能夠擔當此任。

    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即將走向大結局,兩個最高級別,最高段位的選手,終於在最後的戰役,對陣出場。

    項羽已經擺下了擂臺,戰場是他最擅長的平原野戰。

    韓信自打出道以來,從來都是憑勢借力,利用山河大地所有可利用的地方化為自己的勝勢。

    這一次,他的優勢,是最為直接的兵。

    大有大的難處,三十萬在劉邦那裡,也許就是自相踐踏的劣勢,但在韓信這裡,卻成為了多多益善的巨大優勢。

    一貫示弱出強、以奇兵取勝的韓信,經過周密地偵查、慎重地思慮以後,

    決定堂堂正正地接受項羽的挑戰,以硬碰硬,雙方選定時日,在垓下平野上擺開陣勢決戰。

    韓信深知面對擅長騎兵突擊的項羽,必須要讓這三十萬人形成層層抵抗的有效戰力,尤其是前軍,一定要扛住正面的騎兵衝鋒,如果前軍被項羽沖垮了,軍心一亂,三十萬大軍就會陷入自相踐踏的局面。

    鑑於此,韓信排出了前中後的三重縱深,並將三十萬大軍分成了六個軍陣。

    第一重縱深,前軍,正面硬扛楚軍衝鋒的,是他韓信本人。

    第二重縱深,分為三部,中軍,劉邦親自指揮。左軍,韓信部將孔熙(死活沒查著)護左翼,右軍,韓信部將陳賀(劉邦芒碭山老兄弟)護右翼。

    第三重縱深,也是總預備隊,周勃護左後翼,柴武(老革命,劉邦西進遇彭越前後入夥)護右後翼。

    此戰具體咋打的,史書很精短。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費候陳賀)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大體意思就是項羽這十萬大軍開始總衝鋒。

    韓信還是自己當誘餌。

    然後打不過,撤退。

    撤著撤著,孔熙跟陳賀這哥倆人工扮演大水攪入戰局。

    韓信再次大嚎一聲:兄弟們反攻啦!

    漢軍展開合圍,把項羽擊敗了。

    史書中對這大漢立國的最關鍵一戰,寥寥數筆。

    倒是最後項羽帶著二十多口子逃跑時卻成了短篇小說。

    倆原因。

    一,項羽確實悲壯,劉邦勝之不武,撕毀停戰協定臭不要臉,史官有自己的情緒。

    二,這戰是韓信指揮的,西楚霸王這輩子就輸了這麼一戰,卻是個反賊指揮的,尤其英明神武的皇帝此時還是被指揮的一個編隊。

    好說不好聽,寫的越細,本就臭不要臉的皇帝就越無地自容。

    你看看人家那仗打的!你看看人家,那傢伙指揮的!

    咦?上次彭城那指揮官誰來著?

    史書上沒有的,我不好去腦補,因為咱不是寫小說,尤其這大平原會戰,更是連腦補的空間都沒有。

    這場巔峰對決就最終說明了韓信拿到了楚漢第一名將的交椅了嗎?

    不見得。

    之前我們說過,項羽和韓信,在軍事指揮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路子。

    項羽像是洪七公,將外門功夫練到了極致,一套降龍十八掌打遍天下無敵手,戰場征戰,向來是高山落大石,秋風掃落葉,大軍所到之處,劈山裂石。

    而韓信,則更像是將虛虛實實奇門遁甲發揮到了極致的黃老邪,永遠有無數的套路,無數的障眼法,虛虛實實的讓你猜不到輕重深淺。

    這倆人,如果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勝誰負,真的難講。

    高手對決,往往差距都在毫釐之間。

    如果說項羽再次沖垮了韓信的大規模,楚漢一哥沒跑就是項羽。

    如果說韓信在同等規模下平了項羽,兵仙就得踩在霸王身上。

    但現在,韓老邪帶著全真七子來了。

    我們只能說,在“彭城大屠殺”之初,就已經寫下了這最後的結局。

    秦末楚漢整場大劇,主線就是項羽百戰百勝後的力竭而亡。

    中國項羽和法國項羽拿破崙為我們做出了生動的展示:沒錯,你在贏,你也永遠再贏。

    但你每一次的勝利,都在將本該引爆的隱患推遲了。

    隱患只會推遲,卻無法自我消除。

    西楚這個本來健壯的身體,在壯陽藥項羽的帶領下,得誰禿嚕誰。

    沒有整不死的!

    但總歸會有你X盡人亡的那一天!

    這回在同樣吃了藥的漢軍面前,項羽輸掉了這場巔峰之戰,並失去了他最後的籌碼。

    迎接他的,將是中國史上堪稱最壯烈的英雄謝幕。

  • 4 # 米缸摟著麥芽糖

    垓下戰役,是四年楚漢相爭後,漢軍的最後一次收官大戰。

     

    垓下位於今天安徽省的靈璧縣,公元前202年,劉邦漢軍旗下的灌嬰佔彭城,英布入九江,韓信攻陷齊國,楚漢的戰爭天平,已從楚強漢弱發生逆轉。項羽楚軍的勢力開始急劇下滑,而漢軍從戰略上扭轉,逐漸形成對楚軍的合圍之勢。此時,漢軍兵鋒強盛,總兵力超過50萬,楚軍僅有漢軍的1/5。

     

    戰爭一開始,劉邦追著項羽打,但因漢軍的“假齊王”韓信,沒有及時趕到形成封鎖,劉邦獨自面對項羽很吃力。同時,楚軍反突擊的回馬槍,經常殺的劉邦措手不及,劉邦也不得不固守待援。

     

    此時,項羽犯了大錯,沒有一鼓作氣拿下劉邦,或是跳出由韓信、彭越、英布三道漢軍防線形成的包圍圈,而選擇了繼續與劉邦對峙,給漢軍留下了本來可以避免的封鎖機會。1個月以後,漢軍的四路軍隊陸續抵達垓下外圍,完成了對楚軍的合圍,項羽此時只能被動防禦。雖然,項羽軍的單兵戰力強於漢軍,但經不住漢軍的車輪戰消耗。爭鬥的時間一長,楚軍本來捉襟見肘的兵力更為稀缺。同時,張良採用夜夜唱楚歌的辦法,用家鄉情懷去感召楚軍,連日征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楚軍大營開始崩潰。

     

    項羽看到軍無鬥志,不敢戀戰,連夜從軍隊中挑選了800騎兵南逃突圍。天亮以後,作為垓下之戰的中軍主帥韓信,發現項羽跑了,急忙忙調集人手尾隨追殺。最慘的時候,項羽僅剩28騎,面對蝗蟲般蜂擁而至的漢軍,項羽殘軍打不過,又不願意投降,最後,力竭全部戰死。

     

    有關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原因,歷來的說法有很多,除了公認的優柔寡斷、有勇無謀以外,還有不少其它因素,比如

     

    一、作為楚軍最高統帥,沒有大局觀,只懂得給天下諸侯“秀肌肉”,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霸王武力。他不知道,守江山除了武力的鐵拳,更需要文治。可惜一個行將入土的范增他不能用,何況其它呢。

     

    二、雖然項羽麾下猛將如雲,但錯誤選擇了“以暴制暴”的糟糕戰術來進行無休止的長期消耗。楚軍將領死的死,叛的叛,常年征戰,難以補充。第一猛將龍且,中了韓信的水淹之計後,被漢將灌嬰斬殺。項羽剛愎自用,賞罰不均,導致大將英布和季布先後叛楚降漢,對楚軍計程車氣造成了嚴重打擊。

     

    三、項羽在虞姬的懷裡呆久了,失去了早年與項梁打江山時的意氣風發,整天想著虞姬溫柔鄉里的談情吟唱,消磨掉了統帥最基本最應有的理性預判。等到天下群雄並起,火燒眉毛了,才戀戀不捨的平叛,不管是齊國的田榮,還是關中的劉邦,項羽真是疲於奔命,頭痛醫頭,腳痛治腳,按下葫蘆起了瓢。

     

    四、項羽管理能力差,對諸侯賞罰不公,導致叛亂四起,等到主要對手劉邦越挫越勇,勢力大增以後,再去消滅,難上加難。另外,劉邦後期的陣營人才濟濟,文武齊備,項羽就算力拔山兮氣蓋世,也將終成過眼雲煙。

  • 5 # 夢溪暢談

    第一個點,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 6 # 小龍女5505

    項羽雖是貴族出身又驍勇善戰,可惜終究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自負驕傲不識猛將韓信,既匹夫之勇又婦人之仁,終還是難成帝王霸業。垓下之戰既毀於自己的缺謀少智,又敗於名將韓信之手中其十面埋伏,最終兵敗落得自刎烏江含恨而死的結局。

  • 7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一個原因,就是漢軍士兵數量上雖然和楚軍相差懸殊,但是質量上卻是非常差的。我們都知道士兵在軍隊要進行訓練的,這樣他們才可以成為一支強大的精兵。劉邦當時雖然率領的是56萬大軍,但是這支軍隊是各路諸侯的聯合,士兵的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

    反觀項羽所率領的楚軍,雖然只有三萬。但是他們跟隨的是戰神項羽,早就經歷了很多次戰役的洗禮,是一支非常強大的精兵。所以項羽一方雖然人少,卻是不容小覷的。劉邦就是錯誤地低估了這三萬楚軍的實力,最後慘敗。而垓下之戰時,楚軍彈盡糧絕,正是疲憊之際。而漢軍卻是整裝待發,最後是劉邦勝利。

  • 8 # 依然愛行者

    首先垓下之戰前項羽與劉邦已經和談以楚河漢界為分,各自收兵劃江而治。

    是劉邦和韓信出爾反爾在楚軍撤軍途中設下埋伏,再加上楚軍出征日久剛剛和談之後大都放鬆警戒歸家心切。這給了漢軍更有利的打擊力度,在楚軍毫無防備戰鬥力最低下的時候一戰成功。

    項羽逃至烏江邊時如果肯渡江回江東重整旗鼓則歷史或者會改變也說不定。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徒奈何!

  • 9 # 晝夜談歷史

    總結兩大原因:錯判局勢與盲目自信

      在“垓下之戰”中,對項羽這個楚軍統帥的分析,應分為兩個方面講,即他為何而敗,又為何而亡?

      先講因何而敗。我們認為,《史記·項羽本紀》中“鴻溝之約”簽訂後,項羽即“解(通‘懈’)而東歸”,這是他作為統帥犯下的第一個重大錯誤。由於“懈”,他既沒有深入瞭解已佔領他的首都彭城的韓信及其軍隊的實力,又沒有積極地與江東楚國後方進行有效聯絡,對兵員與後勤補給漠不關心。

      項羽犯的第二個重大錯誤是建立在第一個錯誤基礎上的,即“軍壁垓下”以圖奪回首都。以今天的軍事眼光看,他當時正確的選擇是不在垓下建“壁”駐紮,而應率軍直過江東,以獲得必要的軍事休整與補給。但由於他有“鉅鹿之戰”以十分之一兵力戰敗章邯、在第一次彭城之戰中以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大敗偷襲他首都的劉邦這兩個成功戰例,再加上他沒有與韓信正面交過手這一因素,因此犯了盲目驕傲自大的錯誤,妄想續寫“鉅鹿之戰”和“第一次彭城之戰”以少勝多、一戰而扭轉戰略態勢的輝煌。

      但這次他失算了。韓信當過項羽的部下,但項羽卻不瞭解韓信,這是項羽的悲劇。他在垓下第一次與韓信的大決戰中,因盲目反擊而中了韓信佯裝“不利,卻”的“調虎離山”之計,在勇猛追擊的路上中了韓信的埋伏而大敗垓下。

  • 10 # 天下奇聞異事百科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 11 # 菜九段的酒

    看劉邦如何玩死項羽

    在鴻門宴事件,劉邦被項羽玩了一把。劉邦因實力不濟,選擇了退讓,讓項羽過了一把下棋的癮。項羽的霸王,就是指他主持了當時的棋局,而那個機會也是劉邦做出了承讓。豈知天道好還,僅時隔四年,就輪到劉邦下棋了,這一下,就下得項羽根本沒有機會翻盤了。劉邦的棋局,就是最後的楚漢決戰。這個決戰不是像歷史記憶記錄到的是臨時決定毀約開戰的,而是劉邦早早就開始佈局,並且將項羽一步一步誘導到布好的棋局中,從而一鼓擊潰。其實劉邦的上述行棋內容,菜九在《千古誰識戰垓下》大致說過了。那個文字主要論證垓下之戰的真偽。現在換個角度,從劉邦佈局行棋的題材入手,看劉邦如何玩死項羽,是否效果更好一點。也因為《千古誰識戰垓下》已將對史料的甄別工作做完,所以此役可以直接用新得出的結論來推導歷史。

    本文小目

    1.劉邦已經完全掌控局面

    2.人質問題讓劉邦遲遲不能發動攻擊

    3.和約的手筋在於麻痺項羽

    4.項羽沒有太多的選擇

    5.劉邦為項羽沿途挖坑

    6.劉邦守約的煙幕彈

    7.漢對楚的最後追擊啟動全盤陰謀

    8.中心開花,項羽經受毀滅性打擊

    9.會戰失敗,項羽仍走原定計劃碰壁

    10.兵散垓下,項羽被徹底玩死

    11.沒有固陵敗也沒有張良計

    12.還原楚漢最後一戰

    1.劉邦已經完全掌控局面

    楚漢和約的締結過程,就是劉邦玩項羽的過程。楚漢和約是漢四年九月定的,而和約的進行時間則早得多。早到什麼程度,應該早到龍且覆滅後,就開始醞釀。龍且覆滅的時間,月表記為漢四年十一月,實際上這個時間不是很確定,因為那段歷史記載太混亂,時間點完全模糊了。估計實際時間會遲於這個記錄,但也不妨以此點推算時局的走向。

    在漢滅龍且之前,楚軍雖然在全域性上不佔優,但也沒有顯露敗象,至少在劉項滎陽一線的纏鬥中,楚還佔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只是這樣的區域性優勢,不足以抵銷楚的全域性性不利。其實從漢經歷了敗彭城的暫時性低谷後,漢的重新崛起的態勢就始終沒有改變過,即使是在滎陽一線兩度失利,也沒有影響這樣的趨勢。在平定了北方的魏代趙後,漢的疆域擴大到令楚恐懼的地步。到了漢把齊吃掉之後,漢對楚構築起的大模樣,就讓項羽聞到失敗的氣息了。到了龍且覆滅後,項羽一下子就感受到脖子上的繩索開始勒緊了。因為伴隨著龍且的覆滅,不僅楚的戰爭潛力被消耗殆盡,楚之後方包括國都彭城也全部淪陷於漢,在滎陽相持線的楚軍就成了無後方作戰的孤軍,即使是表面佔優,但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在總體形勢上是被漢的勢力包在當中了。也正因為龍且的覆滅,項羽的最終失敗成了漢可以計算的事件。所以楚要在龍且失敗後,正式啟動議和程式。可以肯定,如果漢對楚發動攻擊,勝負是沒有懸念的,漢的優勢太明顯了。但劉邦遲遲沒有對楚發動攻擊,而是選擇了議和。原因很簡單,因為漢王家眷都在項羽掌控中。

    2.人質問題讓劉邦遲遲不能發動攻擊

    漢王家眷自從漢二年漢敗彭城後,就始終在項羽掌握,而且是隨身不離左右式的看管。因為和約之前,楚之老巢彭城已經被漢將灌嬰等攻克,並未能解救出漢王家眷。這表明漢王家眷沒有被留在後方,一直在項羽身邊,在火線上。前不久,項羽還以太公的生命要挾漢王投降,並真的把太公架到火上了。所以漢王家眷的重要性,成了楚漢雙方博弈的重要內容。所以,劉邦明明取得了壓倒性優勢,還是做出以達成和約的姿態,來交換楚返還漢王家眷。這個提議有一定的誘惑力,因為此時是楚而不是漢,更需要停戰。陷在漢軍重圍的楚軍,根本沒有取勝的希望,所以議和是他們的唯一出路。之所以在如此劣勢下,漢還願意與楚約和,也是因為項羽手裡有人質。

    3.和約的手筋是麻痺項羽

    楚漢議和呈現出非常詭異的現象:需要和平的是項羽,但提出議和的是劉邦。和約是劉邦發起的,和約內容也是劉邦提供的,項羽只是批准接受了這個看似對楚非常有利的和約。因為劉邦瞅準了項羽迫切需要休戰,便發動和平攻勢,以便迎回人質。和約是手段,迎回人質才是目的。這個過程,史料記得含含糊糊,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將這個過程總結成這樣,應該是菜九的貢獻。

    漢王派人向楚喊話:你們放人,我們休兵。和約由此而始。

    如果真能休兵,項羽當然會毫不猶豫地答應,關鍵是放人之後,拿什麼來保證不再起戰端?根本沒有嘛。項羽雖然年輕,但也是老江湖了,並且以猜忌心重聞名於世,他也知道劉邦的承諾未必靠得住,一旦放漢王家眷放了,就沒有什麼可以約束劉邦。這個問題大概是和約久久不能達成的原因。

    劉邦當然也知道取信項羽不容易,所以他要做的事就是在締結和約時,釋放最大的善意。根據和約的過程非常長,大概可以推論,這個和約不是一下子達成的,而是經過反反覆覆的討價還價才談成的。過程中肯定是漢做出越來越多的讓步,越來越向著和約達成的方向行進。史稱漢王先讓陸賈前往商談,沒有奏效,然後派了侯公才達成約和。之所以要派幾撥人去談,這可能是漢王的伎倆,並非陸賈的會談水平不如侯公,是劉邦對他的授權就是那麼多,也就只能談到那個程度。過程顯示,劉邦出讓的所謂的利益並不是很爽快地一下子提出,而是像擠牙膏似地一點點地拿出來,顯得非常為難的樣子,最終的成果讓侯公得到了。為了取信項羽,這樣做是非常必要。否則你根本不打算執行的承諾,再爽快地提出來,就會讓人疑心嘛。《功臣表》記周緤的功勞有“楚漢約分鴻溝,以緤為信”的記錄。表明周緤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劉邦最信任的人,替劉邦擔保協議的有效性,最終菜九的這個老本家也讓劉邦給耍了。看來周緤的忠厚老實在當時也是名聲在外的,連項羽都知道,有周緤的擔保,和約這個事情大概是出於誠心的,而不疑其他。

    最後的和約內容是,以鴻溝為界劃分楚漢勢力範圍——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照此約定,則漢退出鴻溝以東,楚退出鴻溝以西。漢在東部佔有大量楚地,連楚都彭城都被佔領了。而楚在鴻溝以西的地方就是項羽集團用兵之地,比鴻溝以東漢佔楚地要小很多。所以這樣的和約,從表面上看,楚得利很大。

    和約的目的是讓漢王家眷釋放,這個步驟不難,釋放即可。作為交換條件——楚軍撤退到鴻溝東部,漢軍撤退到鴻溝西部,就非常有難度。如果雙方退兵的話,楚軍會有麻煩,因為向東退卻,會退到漢軍的勢力範圍內,所以楚軍不能直接退兵執行和約。那怎麼辦呢?估計和約會規定,原本完全在鴻溝以西、滎陽一線的楚軍可以向南退到九江國地面,等鴻溝以東漢軍撤退到鴻溝以西,然後楚軍再回到漢軍退出的東部地區。這大概就是劉邦給楚軍畫出的線路圖,劉邦考慮得非常周到。可能也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估計項羽經過反覆權衡利弊,覺得劉邦方面的讓步也相當可觀了,撤退方案也很完美了,想再多榨取利益,也未必行得通。所以,項羽就答應了下來。

    估計項羽會派人到齊左近,看看漢軍是否有撤軍的跡象,只有在確認了東部漢軍西撤的動向之後,項羽才會釋放漢王家眷。這也是作為弱勢一方必然的謹慎之處。不可能一簽訂協定,就立即執行,總要看看處於優勢一方是否按照協議行動才行。

    再強調一下,歷史記錄表明,和約的達成是換上更得力使者的結果,這固然是一個解釋,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根據漢根本沒有遵守和約的意思,則這個曠日持久的和約過程更可能是漢施展陰謀的組成部分。因為即使不打算執行和約,漢也要表現出對和約的斤斤計較,就這樣才能讓項羽相信漢的誠意,劉邦玩項羽主要就體現在這些方面——要讓項羽在這樣的和約中得益,而且得益相當大,所以這樣的利益要一點點地給,一直給到達到項羽心理滿足程度為止。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和約反反覆覆曠日持久。至於劉邦不肯見為其達成和約的侯公,可能是演戲給世人及歷史看的,旨在掩蓋他的欺騙手段。

    4.項羽沒有太多的選擇

    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和約是軍事鬥爭的一部分。與漢締約時,項羽處在急速衰落中,他就那麼放心劉邦嗎?當然不是,項羽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局勢根本不樂觀,所以他對劉邦的誠意寄予一定期望。不這樣又能怎樣呢?就算扣住漢王家眷又有什麼用,既不能殺又不能吃,至多隻是阻撓漢軍發起總攻,但漢軍的步步緊逼還是阻擋不了。到了這個時候,漢王家眷在楚軍手中的意義似乎不大了,因為楚之敗象太過明顯了。所以項羽答應劉邦提出的和約,不是他腦筋不好用,容易被忽悠,而是他的處境決定了他只能僥倖行事。

    雖然漢王家眷做了項羽的俘虜,但項羽待他們並不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劉項二人有結義兄弟的情義在起作用。漢王毀約反出關中的時候,漢王家眷都在東方,就在項羽的眼皮底下,但項羽並沒有難為他們。直到漢王東征打下彭城,項羽反擊得手後,才將漢王家眷擄作俘虜,此前漢王家眷一直是逍遙“法”外的。如果項羽在知道漢王定三秦後,立即以其家眷為要挾,會有什麼效果?肯定比最後的時候好。這一步棋早就應該走,為什麼沒有走,可能項羽覺得不用驚動不相干的人,或者以為自己可以搞定。豈料劉邦才氣並不在項羽之下,而且憋了一肚子氣,形成的衝擊力非同小可。劉邦手下得力者眾,較之項羽方面人才有優勢,所以斗轉星移,強弱互換位置,劉邦成了穩操勝券者,項羽只能指望劉邦方面信守承諾。至於能否信守,也只有走著瞧。

    5.劉邦為項羽沿途挖坑

    雖然前面提到的劉邦給項羽劃出的東撤線路圖純屬猜測,但也是基於充分掌握了當時局勢的推算,並且是參照了後面實際發生的事件後的猜測,所以這樣的猜測應該比較接近實際。項羽最後的失敗,歷史記憶突出了垓下之戰,實際上失敗的關鍵事件還不是垓下有戰,而是撤退方向上出了變故。比如九江地面去不成了,因為當地楚軍變節倒戈了;比如陳這個中繼站淪陷了,守將陳公利幾臨陣倒戈了,參與其事者還有楚國重臣令尹靈常。在經歷了這兩件事後,項羽的原本打算在陳下休整的計劃徹底泡湯了,開始苦戰突圍了。而這一切變故,無不是劉邦在使壞。看來,這一切都是劉邦在和談煙幕下悄悄為項羽做的局。

    九江原來是楚將黥布的封國,因與項羽鬧翻,投靠了漢,被項羽派兵逐走。之後,黥布在什麼地方活動不是很清楚,反正是在遠離九江國的地方為漢爭天下而效力。到了楚漢約和時,漢突然封黥布為淮南王,即王原來的九江一帶,而當時九江一帶還在楚勢力的控制之下。漢此舉顯然提升了黥布幹活的積極性,很快,黥布就潛回原封地,與舊部或九江楚軍當局聯絡勾兌。雖然黥布背叛了楚,但黥布在楚的體系裡的資歷非同小可,估計當地守將如周殷之流都會很給面子的。黥布工作的成果就是,在楚漢和約達成、楚軍向南撤退的過程中,九江地面的楚軍倒戈了。此舉的後果是,項羽東撤大軍,已經沒有一塊可靠的地盤可以棲居了。這也是項羽到了最後的宿營地(被記為垓下,實際上不是),就沒有突圍的意願,而是作了棄軍逃跑的原因所在。

    黥布之外,漢還加強了與彭越的聯盟。本來彭越就是漢的盟友,其活動範圍在楚的勢力範圍內,所以彭越的活動就會傷害到楚的利益,因此時常受到楚的打壓。在抵抗不住的時候,彭越會採取與楚約和的步驟,待緩過氣來,又繼續在楚的地盤裡折騰,如此反反覆覆,對楚造成的傷害不小。但到了楚漢約和期間,漢突然封彭越為梁王,時間是漢四年九月,就是楚漢和約達成之月。此事記錄在《漢書》裡,《史記》彭越封王在項羽覆滅之後。《漢書》或另有所據,這個情況也符合當時的實際,因為史料有彭越為漢軍決戰提供軍糧的記錄。聯絡黥布的事蹟看,劉邦在為決戰對盟友作了最大動員。

    劉邦對楚軍的統戰工作也在暗中進行,最後漢追擊撤退的楚軍,就在陳下大戰一場,而楚軍方面的陳公利幾居然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倒戈了,其同謀者可能是楚之高官令尹靈常,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是巧合,肯定劉邦早就事先做統戰工作了,可能也事先約定,待到漢軍與楚軍在陳一帶交戰,已經作好變節準備的楚軍就在內部作亂,這個事情史料沒有說,但確實發生了,過程應該就是菜九描述的那樣——在陳之楚軍正是在楚漢主力交戰時變節的。

    加上前面說過的,以履行和約為名的東撤漢軍韓信部、灌嬰部,正好提前到達陳這個位置,到達這個位置的漢軍或者還有呂澤部,是從南陽方向過來的。楚軍向南撤退到陳這個地方,前有漢軍堵截,後有漢軍尾隨,相當於進入了漢軍的包圍圈。

    以上就應該是劉邦為項羽挖的坑。只要和約一簽訂,人質一放還,楚軍一南移,這一切的一切早已精心策劃好的步驟,就會在某個關鍵點上爆發,將不可一世的楚軍打垮。這個關鍵點就是陳下,項羽一旦進入了這個劉邦精心謀劃的伏擊圈,就將萬劫不復。

    6.劉邦守約的煙幕彈

    劉項二本紀記載,楚漢和約的內容是劃鴻溝為界,放還漢王家眷,雙方罷戰;還記載了約成之後兩軍皆呼萬歲,表明兩軍皆有罷兵的意願。根據日後兩軍的動向,菜九以為,至少這個兩軍皆呼萬歲可能記載有誤。

    原本以為二本紀記載的皆呼萬歲,可能只是楚軍,不包括漢軍。漢軍因不打算執行和約故不會歡呼。但為了麻痺項羽,製造和平的假象,也不排除漢王安排部分軍隊做出歡天喜地的樣子。這樣做的用意是讓項羽知道,漢軍也是盼望和平的,可以讓項羽放心地脫離戰場南撤,因為劉邦已經在項羽撤退方向上布好了局,項羽的撤退,就是向徹底覆滅進軍。如果將劉邦的陰謀分為兩截,則迎還家眷為第一步,家眷接到後,就要全付心思進行第二步——殲滅項羽。

    史稱劉邦是在謀士的鼓動下才毀約的,這樣的記載明顯是誤記,前面說過,劉邦在約和的同時已經在部署最後決戰,所謂的謀士鼓動的記錄或者是為了開脫劉邦,或掩蓋劉邦在締約之前就沒有打算遵守約定的行為。因為已經完成佈局的劉邦根本不可能守約,滅楚而且是即刻滅楚是劉邦的既定方針,而不是什麼人鼓動的結果,否則倉促改變作戰計劃,是不可能達到如此完滿的結局的。至於那個與事實不符的記載,是為了誇大謀士作用的一則文學創作,不得以為信史。因為漢軍根本就沒有打算遵守和約,所以即使記錄上是張良、陳平鼓動劉邦違約的,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7.漢對楚的最後追擊啟動全盤陰謀

    史稱劉邦接受了謀士的提議,毀約擊楚。當時楚軍已經撤離,則漢軍大概稍遲了一點,就展開追擊。雖然謀士提議是假,但漢對楚的追擊步驟大致如此,即楚先脫離戰線,然後漢才組織追擊的。換言之,撤退的楚軍沒過幾天就感覺到漢軍的追擊,也就知道所謂的和約是個騙局了。但撤軍也是個系統工程,既然已經啟動了,也不可能更改,估計楚軍的前驅已經更早出發,並走到更遠處了。估計漢的追擊也是走走停停,因為劉邦做出決戰的計劃,本就沒打算靠滎陽一線的漢軍來完成決戰,而是要調動整個漢陣營的力量,共同參與並共同見證對楚的最後一擊。彭越對漢軍的糧草支援,應該就是漢毀約後進行的。對於項羽這樣的勁敵,並不是前方已佈置妥當就可以放手一搏的,還是要集中所有的力量進行決戰。估計劉邦應該把能夠召集到的力量全部召集齊,這裡面肯定少不了呂澤部。因為最後記錄到的決戰有呂澤部的靳彊、蠱逢都參加了,他們是直接趕到陳,還是先在滎陽一帶與劉邦會齊,不詳。但呂澤部也相當龐大,估計有提前趕到陳下的,也有到滎陽一帶與劉邦會齊的,或者是在到陳的中途加入的。

    8.中心開花,項羽經受毀滅性打擊

    因為劉邦對楚的佈局是處心積慮的,所以在對楚追擊的過程中,漢軍會越聚越多,估計即使劉邦親領的漢軍能夠追上楚軍,也不急於開戰,因為在計劃裡劉邦已為楚軍預備了最好的交戰地點。這個地點就是陳,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陽一帶,具體作戰地點被記為陽夏、固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太康——吳廣的老家,與周口、淮陽很近。因為楚軍也是個龐大的軍隊,所以作戰地點分佈得稍微廣大一些。在這個地點,漢有從東部聚攏來的灌嬰、韓信部,估計還會有其他漢軍,比如從西南聚攏來的呂澤部,在以逸待勞恭候楚軍呢;有楚陣營的令尹靈常、陳公利幾等內應準備隨時發難;楚軍南下至此原本打算在陳下休整,可能會有所懈怠。這幾個因素聚合起來,將極大地有利於漢軍對楚的攻勢。可以說,楚漢在陳下一帶發生的作戰,實乃劉邦早就謀劃好了的,整個作戰步調,完全是在劉邦預謀下進行的。項羽連選擇戰場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最後一戰的特點。

    前面提到過呂澤一脈在陳下決戰的記錄,劉邦所部的記錄更加可觀,樊酈滕灌都參加了陳下之戰,其中:樊噲與灌嬰的戰功特別大。靳歙的功勞也很大。這些人都是劉邦的主力戰將,他們全線壓上,又戰功很大,表明項羽所部在陳這個地方吃足了苦頭。

    史料說項羽在垓下駐紮,那是不可能的,不會敗於此再駐紮於此。所以即使史料清清楚楚地記了垓下是項羽棄軍逃跑的地方,也不能認可,項羽最後駐紮的地方不叫垓下。至於今天公認此地為垓下,是後人根據歷史記載給當地加上的名字,當不得真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楚漢最後的決戰之精彩絕倫在史料上沒有反映出來。樊酈滕灌等漢將對楚軍的勝利規模雖然很大,但楚軍並沒有被打垮,還是屹立不倒,還有條件與越聚越多的漢軍搏殺並衝出重圍。當然,這個對漢軍來說的決戰,對楚軍只是遭遇戰,落入漢軍包圍圈的反伏擊戰,這場戰爭是以楚軍的失利而告終。如同一個拳擊手,在拳擊臺上經受了無數暴風雨般的擊打之後,最後被重重的一拳擊倒。漢軍在陳下的種種運作,就是在為擊倒楚軍準備最後一拳。而經過陳下之敗的楚軍,應該沒有實力及底氣再與漢軍決勝垓下了。

    漢勝陳下史料,看看是否決戰級別:

    《樊酈滕灌列傳》記:樊噲“項羽引而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屠胡陵”;灌嬰“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

    《傅靳蒯成列傳》記:靳歙“還擊項籍陳下,破之”。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成侯蠱逢)“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

    9.會戰失敗,項羽堅持原定計劃又碰壁

    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人,在陳下這個地方遭受如此重大的打擊,必然會遽然倒下。但是項羽沒有遽然倒下,沒有在陳下這個地方覆滅,固然表現出超強的抗擊打能力,這也體現了他超強的戰爭能力。在陳下決戰失利後,項羽還能聚攏部隊,實現了突圍。突圍之後還能再戰,這就是陳下戰後的垓下戰。

    菜九結文至此,一直在重陳下輕垓下,或者已經讓廣大看官憤怒了,現作點交代。垓下在現在的河南鹿邑,與陳下決戰的太康是鄰縣。項羽在陳下受到沉重打擊後,突圍到了垓下,又被團團圍住。儘管有三十萬對十萬的決戰描寫,菜九以為,這個地方並不是關鍵性戰鬥,關鍵性戰鬥已經在陳下完成了。前面列出的樊噲、灌嬰等人的戰功就很能說明問題。項羽經陳下作戰打擊,應該元氣大傷,不可能也沒有能耐放手與漢軍決戰。真實的場面可能是楚軍與漢軍稍一接觸,便設法逃離戰場了。按決戰楚軍十萬人計,到最終項羽逃跑後,楚軍殘部還有八萬,表明楚軍在垓下損失不大,因為除了作戰損失,突圍過程中還會有損失,比如掉隊、開小差,在楚軍全線潰敗的情況下,掉隊、開小差不會是小數字。所以根據楚軍的損失不會太大的情況來看,垓下戰並不激烈。估計項羽情知不敵,就再次突圍了。

    往哪裡走呢?漢顯然根本不打算履行和約,還要按原定計劃走嗎?看來當時項羽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只能往九江國方向去。大概走到城父一帶,就發現情況不對了,因為從九江方向過來了黥布與周殷這樣的變節武裝,以及漢軍劉賈部已經包抄到位,顯然九江地面已經不再是可靠的後方,已經成了敵國。所以項羽只能改變撤退方向,向東轉移,退到最後項羽棄軍逃跑的地方,至於其地是否叫“垓下”,似應該存疑。

    史料都說黥布參加了垓下決戰,菜九以為,他與劉賈及周殷沒有參加決戰,只是參加了最後在所謂的垓下對項羽的合圍。因為他從九江方向過來,正好迎到了突圍出來的項羽。而項羽也看出九江那邊肯定是不能去了,於是改變行軍方向,由南下改為東進。所以項羽只有停下來,才能等到黥布等來來合圍。而項羽已經從垓下突圍出來經過城父一帶,就不可能再於垓下被黥布等圍住。

    雖然項羽殺出重圍,但遠沒有脫離危險,因為漢軍一直尾隨。最糟糕的是,項羽的部隊越來越沒有戰鬥力了。大概疲憊加上缺少糧草,再加上看不到前途,士氣益發低落的項羽部隊在所謂的垓下被漢軍追上,團團圍住。黥布、劉賈、周殷應該就是這個時候加入進來的。因為劉邦有召集天下共見結果的習性,徹底擊垮項羽這樣的強敵勁敵,更需要彙集天下之力,召集天下英雄共同見證這樣的過程。漢陣營的重要頭面人物應該都到場才好,諸侯中的韓信、黥布、彭越到場了,趙燕南韓也應該到場。漢軍也知道項羽所部已無力再戰,所以也不著急進攻,就是團團圍住,諒項羽插翅難飛。這裡有四面楚歌的場景,應該也是劉邦玩項羽的手段。漢軍楚軍都是楚人為主,漢軍中從項羽部投降過來的不少,最後由灌嬰統領的追擊項羽的漢軍,基本上是以楚軍降將為主構成。所以唱楚歌一事,漢軍就很拿手,不需要像弱智電視劇那樣抓楚國百姓唱歌。

    10.兵散“垓下”,項羽被徹底玩死

    項羽畢竟是項羽,就在鐵桶般的圍困中,他還是帶領八百精銳潰圍而出。楚軍棄軍逃跑的惡習看來很嚴重,黥布戰不利、劉邦戰不利,都有這樣的表現,現在輪到項羽了。眼看搞不定,項羽把絕大部分軍隊都扔在一邊,只帶少許人馬,逃出生天。可惜,他的這一突圍目的不明,以至於殺出重圍後,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無非是遠離漢軍包圍圈。這也難怪,項羽長期與劉邦相持在滎陽一線,東部的情況如何應該比較生疏了。尤其是彭城淮北陷落後,滎陽一線與東部音訊隔絕。比如真要過了烏江的話,那邊情況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項羽最後放棄逃生,完全是看不到前途的原因,至於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云云,只是託詞而已,當不得真也。

    雖然最終項羽放棄掙扎了,但劉邦可不敢有絲毫懈怠。一聽說項羽出逃了,劉邦立即讓野戰專家灌嬰帶領軍官團追擊。突圍的項羽過了淮河就剩下百餘人,再因為迷路,被誤導進了沼澤地,損失了大半人馬,連虞美人都走散了,項羽身邊只有二十八騎。項羽覺得迴天無力,臨終之前還大開殺戒以洩憤。

    項羽的終場謝幕只是一場大戲的尾聲,之前的陳下決戰已經決定了一切。項羽最後剩下二十八騎,即使八百騎都在,也是無力翻盤的。所以項羽只是最後切實感受到四面楚歌,而在劉邦的棋局中,追求的就是四面楚歌的效果。早在家眷放還之前,漢對楚軍已經形成實際包圍,只不過那時項羽有完整的軍隊,與最後的時刻實不可同日而語。

    11.沒有固陵敗也沒有張良計

    估計到了這一步,廣大看官一定會提出怎麼一直在迴避漢軍固陵大敗的事?那跟菜九吹噓的劉邦行棋可是矛盾得很哪。廣大看官有所不知,菜九正是考察過固陵戰況才覺得劉邦的棋局真是高明得很吶。跟歷史記憶中漢在固陵遭遇大敗有所不同的是,實際上漢在固陵取得了大勝。千萬不要以為菜九在信口雌黃,史料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記了漢在最後一戰中的固陵是獲勝。之所以廣大看官記住了漢在固陵的大敗,是因為有一則張良設計的故事太生動了。菜九要說的是,真實發生的歷史是既沒有固陵敗也沒有張良計,楚漢固陵作戰本身就是陳下決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漢是當仁不讓的勝利方。固陵之敗只記載在本紀中,而漢功臣的傳記則記載到陳下的大勝,《功臣表》中記載到固陵的大勝。這樣的差別說明什麼呢?菜九以為,本紀中的記錄是遷就了張良之計的傳說,而傳記與表的記錄則是根據檔案而書。那麼張良計謀的真假貓膩,並不是一件很難判斷的事。儘管如此,還是要直面張良計謀存在不存在,這首先要確定計謀的前提成立不成立。

    張良之計的前提是韓信等諸侯不聽指揮不到場。實際情況是,韓信到場了,參加了陳下之戰,有《曹相國世家》“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的記錄為證。劉邦的違約是有預謀的,不是像史料所說是臨時決定的。如果是臨時決定,韓信不到場是正常的,因為時間上不允許一支大部隊幾百上千里路能短時間趕到。韓信的兵力移動,且早早到位,很可能是借履行和約之名,行預先埋伏之實。韓信所到達位置,正好與漢在陳下取得的大勝相吻合。就是韓信指揮作戰的場面也表明,他絕非初來乍到,而是嫻熟指揮,表明韓信與劉邦部的磨合已經完成,才有可能配合作戰。如果漢在固陵大敗後固守,再行使張良之計,人員路途往來,又不知要多少時間,項羽還會在原地等著讓你們圍殲嗎?編故事的人沒有考慮那麼多,讀史之人應該考慮啊。

    其次,《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記錄證明,漢在固陵不是敗,而是勝——(宣曲侯丁義)“為郎騎破鍾離眛軍固陵”。 鍾離眛與固陵的聯絡就應該是楚漢的最後一戰,這有靈常的功勞為證。“(陽義侯靈常)以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擊鍾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汾陽侯靳彊)“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這幾員漢將的戰功是在最後的戰役中取得的,這些作戰應該與陳下作戰是平行作戰,很可能最後的楚漢決戰是在從陳下到固陵的廣闊戰線上全面展開,在固陵一帶作戰的不是項羽,而是其干將鍾離眛。即使是鍾離眛也受到來自漢軍與楚軍內部的夾擊,那麼在陳下夾擊項羽的就應該是陳公利幾了。

    最後看一下有關固陵之地望,菜九以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對於張良計真假的鑑別大有好處。現多以其為河南太康,也就是史料中多次出現的陽夏,與陳基本上為一地。楚漢軍隊都規模龐大,漢軍豈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在一地又大敗又大勝。以固陵與陳為一地計,在陳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漢軍,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遭受慘敗。關於在陳作戰為決戰規模,前面8部分的史料已經能說明一切。

    另有集解引晉灼曰:固陵“即固始”。固始在太康南面,兩者懸隔幾百公里。如果楚軍已經轉移到南面的固始,就絕不可能再返回幾百公里到垓下與漢決戰。也不可能因城父陷落而改變行軍方向。因為固始已經在城父南面的多的地方。所以排除了固始,則固陵與太康為一地,垓下戰與陳下戰為一役,亦明矣。

    12.還原楚漢最後一戰

    囉裡囉嗦一大堆,最後還是應該把整個決戰過程梳理一遍。

    楚漢最後一戰的基本背景是絕大多數楚國的後方地面被漢方佔領,並且漢在軍力上佔壓倒性優勢。在發動決戰前,劉邦玩弄手段與楚約和,開具了對楚絕對有利的條件,以換回為被楚俘虜的漢王家眷。在約和的同時,劉邦對楚之後方施展統戰工作,私下裡將楚最後的根據地九江國拉到自己一邊;又在遵守和約的幌子下,將東部的漢軍大量調集到最後決戰的戰場附近。比如漢將灌嬰回撤時的駐紮之處,恰好是項羽最後退守之垓下。韓信估計也是駐紮在這個方向上。

    楚漢達成約和後,楚軍從滎陽相持前線選擇退卻路線,本應該向彭城方向退卻,但這個時候彭城在漢軍掌握之下,估計這個時候,項羽先選擇南下向此前還被楚軍控制的淮南即九江國退卻,而且正是沿著鴻溝東側退卻。也許這也是和約的約定,因為漢要從東部佔領區退出,還是需要時間的,其中的操作性因素很多,所以退到淮南九江等待漢軍出讓地盤也是符合實際的選擇。楚軍退卻後,漢開始啟動了毀約行動,劉邦率領滎陽一線的漢軍開始追擊,其中會有周勃等增援,估計彭越也有可能帶著糧草中途加入。追擊到陳,即史料上提供的陽夏南,此地距撤退的楚軍相距不遠了,劉邦稍作停頓,停頓的目的估計是確認攻擊各部是不是都到達指定位置,這個過程應該會耽擱一點時間,確認到韓信、灌嬰、靳歙等人抵達後,再給已經被拉攏過來的楚軍撤退中繼站的陳公利幾發出聯絡,然後漢軍開始總攻。史料中的垓下決戰場面,大概記錄到的就是漢軍總攻的記錄,只是地點不在垓下而在陳下,即現在的河南太康一帶(地處鹿邑的垓下之戰可視為陳下一戰的一個階段)。按此戰事記錄,劉邦與韓信合兵一處了,因漢軍佔壓倒性優勢,且四面包圍了楚軍,戰場上楚軍因失去原駐守陳下的陳公利幾接應,強弱不敵而落敗,損失慘重。但楚軍雖敗不亂,項羽還是率主要作戰部隊突圍出來。只是經此一挫,項羽可能判斷九江方向也去不成了,於是率軍折向東面,目的地不是很明確,大概楚軍將士多為東部之人,所以選擇了向家鄉退卻,至於前面會遇到什麼,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其間發現城父為漢將劉賈佔領,項羽可能就此徹底斷了南下的念頭。向東敗退的楚軍到了所謂的垓下停頓了下來,這時漢軍尾隨其後,並且部隊越聚越多,又將楚軍重重包圍,黥布等舊楚將也於此時趕到,這樣一來,項羽感到大勢已去,所以最終選擇了棄軍逃跑。在逃跑路上又遭到漢軍的追殺,隨員損失殆盡,於是項羽在最後選擇了對漢軍的自殺性攻擊而戰死。至於霸王別姬,又是後世的創作,實際上虞姬沒有自刎殉情,而是隨項羽突圍而出,只不過在途中走散,或死於亂軍之中。

    (出自《走進漢高祖——劉邦解碼》)

  • 12 # 邢網友

    項羽分封的十八個王國,有新王,也有舊王。有的雖有軍功,卻未受封賞。由於分封不均,新舊王之間為爭奪土地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因此,項羽比之劉幫處境漸趨不利。 前202年,劉幫在張良的策劃下,趁項羽撤兵,進行追擊。韓信及彭越也率軍南下圍攻。將項羽圍困於垓下(安徽靈壁),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悲歌別姬,率800騎兵向南突圍,最後在烏江(安徽和縣東)邊自刎而死,劉幫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 項羽坑殺降率,多次屠城,己失掉民心。加之又剛愎自用,不善用人,不能採納合理的意見。他地盤雖大,但卻諸王分立,貌合神離,矛盾重重,孤軍南征,供應不足,沒有鞏固的後方依託,常常陷於被動,終於失敗。

  • 13 # 該死的風

    項羽這個真的武力值很高,而且手握百戰之兵。再這樣的情況下他佔領了咸陽,這樣正是一統天下的大好時間。可惜他不知怎麼想的,對於明顯更加先進的郡縣制度那麼牴觸。居然想不開的又開始實行分封制度,而給劉邦的正是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而他本人卻因為不想錦衣夜行,不想留在防禦人口都是當時最好的咸陽。還要一把火把咸陽燒燬,做完這些他就帶軍隊回老家炫耀去了。可是劉邦再加上一些諸侯,確看出這傢伙的能力。一起起兵反抗項羽,其中還有他的一些好兄弟。再加上劉邦手下的牛人韓信用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大哥兵敗如山倒。而自己的性格讓他沒辦法再回江東,自刎在江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