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延後期在蜀國軍中的威望素高。在他歸順劉備之時劉備就對他信任欣賞。當初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襲為什麼沒有被諸葛亮採納。在當時荊州丟失。出兵伐魏困難重重。面對著司馬懿消耗打法避而不戰為什麼不去賭一把。贏了直搗長安。敗了也只是魏延這隻輕騎全軍覆沒。
17
回覆列表
  • 1 # 嘻哈520

    蜀國不像魏國有那麼多成本,萬一全軍覆沒就完了,那可是蜀國全部精銳鐵騎,再說就算成功攻下長安就幾千守軍,魏國只要再派幾萬部隊圍而不攻,遷延日久不戰必亂,諸葛亮又不能一下與魏延匯合,況且魏延又是蜀國的威震漢中的首席大將,一旦陣亡,三軍肯定震動,到時候蜀國只會加速亡國罷了,很多因素,不像魏國哪怕名將掛了,後面還有很多大將勝任~~

  • 2 # 貪生螻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長期駐守漢中的蜀漢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歷史上“子午谷奇謀”,此奇謀無論在《三國志》還是在裴松之的注裡都有記載,可見,“子午谷奇謀”歷史上的真實性比較大,其核心內容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可惜的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而不採用。魏延因此說諸葛亮膽怯,限自己之才不能盡用,當時蜀漢最偉大的兩位經天緯地之人由此產生矛盾。諸葛亮堅持謹慎的軍事推進,採用四平八穩的軍事方式不斷北伐,但五次北伐,無一次成功。

    那麼,諸葛亮如果在第一次北伐真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有可能出奇制勝,一舉攻佔長安,佔領潼關,實現蜀漢偉大的榮光呢?歷史上普遍認為,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勝算的機率比較大,

    主要有六點理由:

    一是當年韓信就是透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成功。其實,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受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謀略影響,夢想再度出奇制勝,以弱謀強,再度實現當年劉邦征服天下的翻版。所以,魏延想成為韓信一樣的人。

    二是當時曹魏大軍主要集中在東部對付東吳,長安駐守的部隊不多而且也非主力。在夷陵戰役之後,劉備又氣死之後,曹魏政權其實根本就沒有把蜀漢當回事,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東部的合肥、荊州一帶,戰績也比較長,而且曹魏與東吳的戰爭基本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東吳對曹魏,東吳往往還勝多輸少,所以,曹魏大軍主要是對付東吳。當時駐守在長安的軍隊並不多,當時駐守長安、潼關的魏軍總兵力不會超過3萬,戰鬥力比較強大的軍隊也就在1萬左右,另外2萬多是地方部隊。而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軍隊為9萬左右,在兵力上優勢很大。三是魏延駐守漢中十多年,對關中一帶比較熟悉。魏延其實是劉備用的一顆奇子,當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稱王之後,就派駐魏延擔任漢中太守,鎮遠將軍,而不是大家都認可的張飛,魏延此後駐守漢中十多年,對於關中地形是相當熟悉,對於子午谷應該是有過精心的探測,從子午谷出動奇兵,應該有相當的把握。所以,魏延如果親自率領奇兵悄悄出發,諸葛亮率領大軍從大道進兵,魏軍注意的也只能是諸葛亮的大軍,對於魏延的奇兵如果沒有洩密,那幾乎就很難知道,出奇制勝有可能。四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驚動曹魏朝野,說明曹魏政權根本就沒有想到蜀漢也有北伐能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當時給曹魏很大的震動,都沒有想到這個時候的蜀漢竟然有實力北伐,可見,諸葛亮發動北伐,曹魏其實是不以為然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出此奇謀,一戰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在三國時期那是比比皆是,曹操當年就是在官渡戰役中一舉擊敗袁紹而統一北方的,而曹操南征時在赤壁之戰中輸給周瑜而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劉備在漢中戰役中打敗曹操而稱王,這都是一戰改變命運的著名戰爭。如果諸葛亮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佔領長安,守住潼關,那恢復漢室不是沒有可能,何況,當時的曹魏政權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蜀漢還有北伐的實力。五是駐守長安的曹魏大將夏侯楙本領平凡。魏延駐守漢中十多年,對於駐守長安的曹魏大將夏侯楙瞭解比較清楚,他分析夏侯楙的特點是年輕、曹操的女婿、怯而無謀,可見,魏延對於長安守軍包括其將領都有比較深入的瞭解,而且夏侯楙只是著名曹魏將領夏侯惇的兒子,且在三國中,對於夏侯楙的本領至少沒有任何突出之處,又沒有什麼戰績,完全是依靠父親的威望和與曹丕關係好再加上聯姻上位的將軍,魏延認為有戰勝的可能。六是後來鄧艾用類似的謀略一舉消滅蜀漢。事實上魏延的謀略在三國末年被曹魏大將鄧艾試用,出奇不意的在沒有道路的山上用毛氈裹身,帶領大軍進入成都,並且一舉攻下成都,迫使蜀漢投降,蜀漢從此滅亡。可見,魏延的謀略還是可用的。

    那麼,一心想恢復漢室,並且想加九錫榮身的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諸葛亮當然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性極大,

    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危險:

    一是時間上要配合的天衣無縫。魏延透過子午谷行軍時間不能太長,子午谷難行,溝壑、河流眾多,長330多公里,魏延雖然熟悉地形,但如果走的時間過長,難免會被魏軍知道,而且諸葛亮的大軍也要快速切入潼關,在魏延到達長安之際,諸葛亮就要封死潼關,時間上是否能夠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是關鍵,然而,諸葛亮率領大軍那也是走的山路,也不容易快速達到目的地,更不容易快速封死潼關。而事實上後來曹魏伐蜀,大將曹真率領大軍走的就是子午谷,正好碰上大雨,棧道斷了,要修橋築路,走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如此之慢,那不走漏訊息都不可能,而且如此長的時間,對方援軍也會趕到,早就會布好口袋,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二是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否真是草包,無法確定。夏侯楙是夏侯惇的次子,是曹操的女婿,而且也年輕,但他是否真是草包,歷史上也無定論,如果他堅守長安,等待周圍大軍支援,那魏延率領的一萬精兵就十分危險,既然要出奇制勝,魏延率領的一萬軍隊絕對要精兵,甚至是諸葛亮好不容易組織的特種兵。三是長安易守難攻。長安是曹魏的陪都,而且周圍都是城牆,在冷兵器時代那是易守難攻,如果魏延沒有辦法迅速攻入城中,動搖守城軍心,如果一旦形成相持,那魏延的奇兵戰役就很難湊效。四是糧草問題是個大難題。魏延要想快速率領精兵攻入長安城,根本就不可能帶多少糧草,即使得手,如果夏侯楙燒掉糧草,魏延一萬軍隊的糧草或許可以找到,但即將會師的諸葛亮大軍,糧食問題就相當嚴重了。所以,魏延一要快速攻下長安,二要在夏侯楙逃跑之前來不及帶走或燒掉糧草,這確實有點困難。

    所以,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主要是考慮這個謀略風險確實很大,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自然要考慮後果。何況,韓信是何人?魏延能否與韓信相比,在諸葛亮看來那是要打問號的,特別是這個時候的諸葛亮相信自己遠遠超過相信別人,如果別人的謀略與自己不同,那他是難使用的,這從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自己在思考問題來看足以證明。但是,以當時蜀漢的實力,如果不用出奇制勝的謀略,冒著天大的風險,想透過四平八穩的北伐要謀得曹魏一塊土地,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動搖曹魏政權,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就損失大軍2萬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還真值得一試,至少“子午谷奇謀”的損失不會很大,不會對蜀漢軍隊傷筋動骨,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曹魏軍隊根本就沒有想到蜀漢竟然還能討伐他們,而且從諸葛亮五次北伐鮮有勝績來看也證明四平八穩的北伐要想取得成績只能是一廂情願。

    當然,後來魏延再度堅持使用“子午谷奇謀”的謀略,諸葛亮不同意是正確的,因為這個謀略已經通天了,全天下都知道了,何況,從此曹魏政權開始重視蜀漢了,調派重兵把守長安了,所以“子午谷奇謀”就不是所謂的奇謀了,那是找死的節奏。諸葛亮為什麼死前都不肯將兵權交給魏延,一方面是害怕魏延再度冒險使用他的所謂“子午谷奇謀”,第一次未用,後面再用那就更危險了,蜀漢的這一點家當很有可能就會全部賣掉;二方面是如果真被魏延成功運用,那自己就全部被否定了,畢竟,魏延在軍事的才能那在三國中期那是難得有人相比的,而且魏延就一直憋屈在諸葛亮的領導之下不能實現其偉大的軍事抱負。

  • 3 # 李超狼哥哥

    諸葛亮北伐曹魏,所帶兵馬肯定會以萬計,幾萬,甚至幾十萬,對於幾千人的輸出並不會在意,可為什麼對於魏延提出帶5000兵馬,前去冒險偷襲的想法不予採納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害怕魏延出事,,因為,西蜀五虎上將都已亡故,唯一可用的將才,只有魏延一人,諸葛亮肯定不會讓他提前死翹翹的

  • 4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子午谷奇謀從戰略上來看,是弱蜀戰勝強魏的上上之謀;從戰術上看,魏延用兵老道又經營漢中多年,縱然不能攻下長安也有較大的把握全身而退,也不失為一上謀。諸葛亮棄之不用,到底是老謀深算還是一時失策?我們可以對其層層分析: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用兵的能力的確還不夠老道。雖然諸葛亮在年輕時已有“臥龍”之名,但給予其帶兵的機會實在太少了。陳壽在《三國志》中形容其“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是相當中肯的,這裡的“應變將略”,至少包括了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不敢犯險,這在歷次北伐中均體現得非常明顯,所以有可能是其一時失策。

    但上述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如果說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那為什麼敢於啟用馬謖守街亭?要知道街亭守衛戰的重要性遠比子午谷奇謀更甚,如果諸葛亮怕魏延損失了一萬軍隊的話,那他怎麼放心讓馬謖去守街亭?雖然諸葛亮用兵還不那麼老道,但依然是當時一流軍事家,絕不會犯如此錯誤。

    如果不是諸葛亮能力的原因,那就可能是其心態的原因了。假設子午谷奇謀成功,毫無疑問北伐的首功就是魏延。雖然魏延在地位上無法與諸葛亮並肩,但其能力、資歷在蜀國都居於一流,一旦再有了奪取長安之功,就很有可能影響諸葛亮的地位。反之,馬謖是諸葛亮的門生,如果他能守得住街亭,事實上就是諸葛亮守住了街亭,這份功勞還是諸葛亮的。

    這裡並不是說諸葛亮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因為第一次北伐的形勢實在太好了,諸葛亮信心滿滿,在這種情況下多給自己的勢力以功勞,實在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情。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只是或許,只是或許。

  • 5 # 瞎子觀天下

    想太多,不行。穿過子午谷,然後打長安?還輕易打下?有可能嗎?其次,打下以後怎麼辦?拿不下潼關,關中平原無險可收。後勤糧草呢?二伐就是吃了這個虧。難道又像兩郡一樣,把周圍的農民搞過來種地?你能扛到第二年秋收嗎?

    --------------------------------------------看精評------------------------------------------

    簡單說,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須滿足以下條件:

    A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順便:曹真西征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

    B 長安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二到一聽說蜀軍來了,就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你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C 此次偷襲保持資訊的零洩漏,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

    D 夏侯懋二到逃走了還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

    E 諸葛亮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五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長安,也會立刻被魏國反過來包餃子吃掉。

    至於你說,五千人不多,沒了就沒了……話說,蜀漢滅亡時,一共38萬戶94萬人口,諸葛亮北伐時人口估計還沒這麼多;所以諸葛亮歷次動兵,兵力從不多過十萬,這十萬裡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麼地位?全國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為了撞個大運白白送掉?

    再說了,哪怕取了長安又如何?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還不是在潼關被曹操按住了?魏國防禦縱深太了得,拿了長安,你要搞定洛陽和許都還是麻煩。這又不是關羽時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讓各路反曹勢力蜂起,“威震華夏”。

    至於你說,哪怕機率低到近乎於零,諸葛亮也可以賭一把嘛……

    想一想好了:諸葛亮的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冒不起險。他北伐時,經常往祁山隴右那邊晃,一度攻佔過南安天水安定,後來又永久性佔領了武都陰平。這打法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能把隴右割裂開就好。這是消耗弱化對手,不是求跟對手短兵相接賭命。

    後期蜀國本來就是以攻為守,不攻就會內憂外患

    想為魏延討公道應該問:為什麼魏延後期會掙權失敗?

  • 6 # 巴山夜雨

    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諸葛亮大軍可趁機“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諸葛亮為何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謀略呢?

    首先,子午谷計劃與諸葛亮的北伐目標相悖。

    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提出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自從丟掉荊州之後,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明顯。諸葛亮已經很明顯的看清了這一點,他在《後出師表》中寫到“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那麼如何才能”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呢?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只有北伐一條路!所以他的北伐,實際上是以戰求生!透過不斷的對曹魏發起戰爭,來削弱、蠶食其實力,擾亂其經濟的恢復,為蜀漢政權求得生存的空間與時間!

    如果採用了子午谷計劃,無異於與曹魏在關中平原展開決戰,如果輸了,蜀漢無疑提前選擇了滅亡,縱然贏了,曹魏依然擁有幾十萬大軍,而蜀漢還有多少後備兵源可用呢?

    其次,子午谷計劃陳功的可能性低

    子午谷計劃中,魏延是把希望放在夏侯懋會跑的基礎上的,問題是如果他不跑又怎麼辦?據城堅守怎麼辦?

    長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況且長安距離洛陽實在太近。洛陽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內護衛兵馬肯定眾多。如果諸葛亮派出的軍隊一時之間攻不下長安,那麼一旦曹魏派出兩路援軍,一路直撲長安解圍,一路直取子午谷斷絕蜀軍退路。那麼兵出子午谷計劃等於就是送死! 

    魏延只是一個將領,他只需要考慮作戰的事情,有機率贏就可以賭這一把。但諸葛亮除了是北伐統帥,他還是蜀國丞相,不得不從長遠計。如果蜀國要有魏國的國力,賭輸了也就輸了,從頭來過。可惜蜀國沒有這麼強的國力來豪賭。

  • 7 # 歷史百家爭鳴
    對於子午谷奇謀,《三國志》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說,魏延想學習韓信,自帶一萬人兵馬,與諸葛亮分兵兩路進發而會師潼關,可是諸葛亮總是不允許,這或許就是個簡略版的子午谷奇謀。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了《魏略》的記載,詳細的說了子午谷奇謀是怎麼一回事: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兩個關鍵點:1、夏侯楙毫無謀略還膽小,魏延到了他就逃跑2、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必須要有人接應那麼魏延的這個子午谷奇謀到底有無成功可能性?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呢?子午谷奇謀是一步險招,任何事都有成功可能,子午谷奇謀也不例外,但是既然是險招,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我們來具體分析下,當時的魏國很強大,有很多謀士,而魏延要從子午谷奇襲長安,首先面對的就是子午谷的伏兵,我們都知道這種山谷幾乎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國看到如此險要的位置,怎麼會沒有士兵把守。假設沒有士兵把守,魏延帶這一萬人成功到達長安,夏侯楙死守怎麼辦?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魏延的一萬士兵能不能攻下還是個問題,即使攻下,也是元氣大傷,無法抵禦魏國的援軍。此外諸葛亮的進軍未必就順利,接應不上怎麼辦?子午谷奇謀問題很多,這也是諸葛亮不用的原因

  • 8 # 熱血青春網

    我認為成功率不高。兵法雖然說:“以正和以奇勝”。可是要說從子午谷偷偷的去襲擊長安,我認為蜀軍是不可能悄悄的到達長安的。從漢中到長安就那麼兩三條道路。這些道路上肯定是有魏國的探子的。要知道當時統領魏軍與蜀軍對陣的可是不輸於孔明的司馬懿。

    再者諸葛亮兵少。如果分兵給魏延從子午谷去襲擊長安:給的兵少了,不足以成事,再怎麼說長安也是關中第一軍事重鎮;給的兵多了,則兵力原本就比魏國少的諸葛亮就可能在正面戰場被擊退。一旦諸葛亮被擊退了,就算魏延把長安攻下來也沒有用,而且魏延部還隨時會被回援的魏軍吃掉。如果諸葛亮據守險要等待魏延偷襲成功,那麼魏軍也會用不多的兵力來牽制住諸葛亮,然後先吃掉魏延,畢竟魏兵多而蜀兵少,而魏國的將領謀士也不弱於蜀國的。

  • 9 # 歷史的真相l

    魏延有一個子午谷奇謀,由於諸葛亮沒有采納這一建議,而這次北伐又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失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可能成功呢?總感覺魏延的這番奇謀有點兒過多地依恃於兩個字——僥倖,而卻忽視了魏國一個重要的人物——雍州刺史郭淮。

      先來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坐鎮西安。諸葛亮在南鄭與部下計議進兵事宜。魏延說:“聽說夏侯楙年少,是魏國皇帝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今天給我精兵五千,運糧食的兵士五千,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到了子午谷向北,不過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聽說我突然間來到,必然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官吏,橫門的邸閣當中與老百姓家中有足可以供給軍隊所需的糧食。等到在東方會師,差不多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時間,丞相您從斜谷進兵,這個時間也完全可以到達。這樣一來,就可以一戰奪取咸陽以西。”

      這番計謀,諸葛亮認為太危險,沒有采納。從魏延這方面來說,則是太過依恃於僥倖,而這番僥倖存在於四個方面:

      一是兵走子午穀道,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而走不通的機率非常高,走得通則全靠僥倖。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軍隊能夠走得通,尤其是此後不幾年的曹真,就因為大雨把棧道沖毀而只好撤兵。所以說,無論是大雨、大雪或者是一把火都可能阻止魏延的進兵。即便是沒有這些天災,這樣的險道,只要有一個哨所足夠了,這就是第一個僥倖。

      二是僥倖夏侯楙會臨陣逃脫。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中子,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按輩分是魏明帝的姑父。這個人“無武略”,也就是沒什麼軍事才能,但沒有軍事才能就一定能夠臨陣逃脫嗎?即便是夏侯楙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份棄城而去,那留下的京兆太守就一定也是一個廢物,守不住長安城嗎?假如他自己逃走把守城任務交給京兆太守,魏延將如何對待?魏國規定,守城不到百天主官失城全家都將被處死,這個太守敢投降還是敢逃走?就是這次魏蜀交戰,魏國收復隴上各郡縣,棄城而走的太守縣令全部被殺,而堅守不降的隴西郡官員都受到了獎勵,太守遊楚還被魏明帝破例在大殿上接見。要知道,隴上各郡可是遠離都城,又處在大軍包圍之中,而長安可是西北大本營!再說了,在軍事上來說,守城相對簡單,決心要重於謀略,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即可。除了以上隴西郡的例子,還有陳倉城守將郝昭一千人抵擋了諸葛亮數萬人二十幾天的進攻、合肥新城守將張特四千人守住了吳國諸葛恪十萬大軍九十多天的進攻,這就是守城意志的重要性。魏延區區五千人的攻城部隊,憑什麼就會把人嚇走?要知道,三國時期的縣令太守,都是掌軍的,也就是說,他們是行政官員,也同時為將軍。

      三是糧食問題。魏延認為橫門的邸閣當中和老百姓家中的糧食足可以為自己所用,難道“邸閣當中的”糧食搬不走還不能燒掉嗎?當年曹操奇襲烏巢,那兒的糧食也是燒掉並沒有搬走。至於老百姓家中的糧食,哪裡有軍隊靠四處搶糧維持戰役需求的?如果此法可行,諸葛亮後邊三次北伐皆因缺糧而撤兵,豈不是早就被他人指出來了?再說了,整個三輔地區及長安城中經過三輔之亂、關中叛亂,就沒有多少人口。在諸葛亮初次北伐之前,魏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蜀國會在此時用兵,這兒根本就沒有多少兵員和軍需物資貯備!

      四是諸葛亮必須在二十日之內到達。諸葛亮出陳倉,要經過郿縣、武功,然後才能到達長安,這一路上要打仗,並不僅僅是走路,不管在哪一個點上要是出現一個郝昭,不要說二十天到達不了長安,恐怕是回去回不去都成了問題。

      以上四個方面,所依恃只有兩個字——僥倖。

      還有一個問題被忽略,那就是郭淮的存在。郭淮當時為雍州刺史,在西北地區及其羌人胡人當中很有威望,陳倉及其以西的隴上四郡正是他的管轄範圍。不僅如此,此人冷靜果敢,非常善於危機的處理,如夏侯淵被殺後,是他及時提議讓張郃主持全軍,並趕緊在水邊列陣,既穩定了軍心,又迫使劉備不敢進一步進攻。有了這樣一個人的存在,諸葛亮想順利的進軍長安,實在是一廂情願。

      軍事上不能四平八穩,用奇弄險當然是常態,但用奇在於出其不意,弄險不是勝負各半的賭博。這種建立在僥倖基礎上,不考慮敵方因素的冒險行動,想成功恐怕真的很難。

      三國時期有幾個用奇突襲攻其一點的例子,如曹操奇襲烏巢、當陽長坂擊敗劉備、司馬懿迅速出兵上庸等等,但這三個戰例不同於子午谷奇謀之處在於:他們的目的單一,都有退路或者是補救方案。曹操奇襲烏巢糧倉,只要燒掉烏巢的糧食即可,能不能消滅淳于瓊的軍隊並不重要。即便是燒不了糧食,曹操退回來還是可以另想辦法堅持。曹操當陽追擊劉備,目的是趕在劉備之前到達江陵城,只要劉備不進入江陵城,曹操不和劉備交戰也是勝利。司馬懿奇襲上庸,也是趕在蜀國軍隊之前來到上庸即可,因為司馬懿先一步到達上庸城下,魏國的官員就不可能和孟達一道反叛。反過來說,只要司馬懿的大軍先到,孟達就必定失敗,事實也正是如此。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處處都是險境,他這邊走通了,那邊諸葛亮將陷於有後顧之憂的作戰;走不通,諸葛亮將陷於進退兩難的險境,成不成都難說是一步好棋。

      很多贊成魏延子午谷奇謀的人都把諸葛亮的失敗作為比照,認為既然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又何必不實行魏延的子午谷智謀呢?其實,不能因為諸葛亮策略的不成功來反證魏延就一定能成功。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既有用人不當的己方失策,也有魏國的強大所致,比如說趙雲的失敗以及高詳被郭淮打敗的原因。諸葛亮失敗,除了馬謖所部,大軍基本上安全退回到了漢中,同時還遷徙了西縣千餘家人口到了蜀國,可以看出此計的穩妥。反過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奇則奇矣,卻難見取勝的希望。魏延臨陣打仗是一員難得的大將,一直為劉備和諸葛亮所依重,但要說到謀略,則實在不是他的強項。

  • 10 # 臣本布伊

    子午谷奇謀是後世叫法

    不考慮原因如下

    首先看一下實現這一設想需要的條件

    要實現子午谷奇謀,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夏侯楙真的如同魏延說的怯懦而沒有謀略;

    二:魏延真的能夠在十天之內經過子午谷毫髮無損的到達長安;

    三:夏侯楙及長安御史、京兆發現魏延到來真的會不戰而逃;

    四:魏延佔據長安城以後真的有足夠的物資留給他供給軍隊;

    五:來自東方的魏國援軍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時間才能到達;

    六:經過斜谷入長安的諸葛亮部隊真的能夠在魏國援軍到來之前與魏延匯合;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要想成功,這六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完全實現這六個條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說第一個條件,雖然夏侯楙沒有實戰經驗,但是好歹也是身經百戰的夏侯惇之子,所謂“虎父無犬子”,魏延就一定能夠肯定夏侯楙“怯而無謀”麼?魏明帝曹叡知人善任,如果知道夏侯楙“怯而無謀”,還會讓他鎮守長安這麼重要的地區麼?假如夏侯楙並非“怯而無謀”,識破了魏延的計策,魏延這一萬精兵,豈不會全軍覆沒?

    第二個條件:子午谷崎嶇難行,魏延真的能夠在十天之內經過子午谷到達長安麼?魏延能夠保證行動的機密性麼?假如魏國發現了子午谷出現蜀漢軍隊,調兵遣將在谷口阻擊魏延,魏延就算憑藉悍勇與軍事能力突破谷口,到達長安之時,怎麼也會有所損耗。即使沒有魏軍阻擊,要想十天之內穿過子午谷,必定爭分奪秒,不能有絲毫懈怠,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將士都會累死或者因為踩到懸崖峭壁摔死,魏延幾乎不可能把一萬人毫髮無損的帶到長安。

    第三個條件:長安曾是漢帝國的首都,被稱為西都,一旦被蜀漢奪取,會動搖魏國的統治根本。蜀漢一旦奪取長安以及長安以西地區,完全可以遷都長安,來個“天子守國門”,這時候雖然魏國依然沒有被消滅,距離興復漢室還有一定距離,但是以及可以說完成了“還於舊都”這一步,長安如此重要,魏國怎麼可能不重兵把守?既然長安重兵把守又固若金湯,夏侯楙就是再傻再膽小,也不至於看到魏延就跑吧!魏延才多少人?五千精兵加五千運糧兵,即使完好無損的到達長安,也已經是疲敝之時,憑藉這點疲敝的軍隊,能夠攻下長安?

    第四個條件:即使夏侯楙棄城而逃,魏延佔據長安。魏軍臨走之前不知道堅壁清野燒燬物資,還會傻乎乎的留下物資給蜀漢軍隊用?魏延佔據長安城以後未必有足夠的物資留給他供給軍隊,如此一來,要麼等死,要麼強徵長安百姓家的物資。這樣一來,蜀漢必定失去民心。

    第五個條件:魏國援軍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才到?如果人家快馬加鞭提前到達呢?如果魏軍主力在諸葛亮到來之前就趕到長安,魏延這點兵能夠抵擋麼?

    第六個條件::經過斜谷入長安的諸葛亮部隊根本不能夠在魏國援軍到來之前與魏延匯合,因為如果魏延這一路是奇兵,諸葛亮這一路就只能是正兵,為了掩蓋奇兵的行軍,正兵這一路必須攻城拔寨大張旗鼓,這樣一來,魏國即使沒有發現魏延的奇兵,不知道去阻擊諸葛亮的正兵麼?

    由此可見,基於諸葛亮的穩紮穩打的戰法,必定判斷,這一做法不可行!

  • 11 # 隨風搖曳的蒲公英

    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手乃司馬懿,諸葛亮名滿天下,司馬懿韜光養晦,司馬懿已經對諸葛亮瞭如指掌,追了對司馬懿一概不知。

    二,三軍主帥乃是諸葛亮,更何況諸葛亮是天下聞名的謀士,豈能被魏延搶了風頭!

    三,諸葛亮始終對魏延不放心,害怕魏延謀道或者叛變!

  • 12 # 微涼丶舊城憶夢

    子午谷奇謀是一險招,以蜀國那時候的實力只能求穩,所以孔明沒有答應。但是魏延確實有能力敢想敢做,無奈權力不在他手裡。

  • 13 # 硒大叔

    三國時期,蜀漢國力最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經不起失敗的。所以諸葛丞相領兵,廟算時先必想方設法要保證不敗,然後再才考慮成功。

    欲從子午谷出奇兵成功,前提是魏國無人防守此道,甚至哨卡也沒有,以魏國濟濟人才,考慮不到此處風險機率極小。

    退一步講,諸葛大軍不可能全部從子午谷出擊,大軍行進,早就被細作偵知,到時魏大兵防守,諸葛亮也無力迴天。所以出子午谷,充其量只是一旅偏師,縱然成功,也只是暫時性的,一旦魏發覺,必遣大軍圍攻,此偏師最終只會飲恨敗北。所以不用子午谷之謀是正確的。

  • 14 # 鏡花水月cb

    首先這是個沒有付諸行動的假設,無法評判其結果;

    我們先從兩人的性格身份和出發點來看一下;魏延是蜀國五虎將之外最得劉備器重的部將,因屢立戰功,被劉備委以漢中太守之重任,在任十年期間,屢次擊退曹操之進犯,力保漢中固若金湯,功勳卓著,威名大震,為獨當一面之雄;然魏延其性作戰勇猛,性格孤傲,常有高遠抱負,故與蜀國長史楊儀素有嫌隙,楊儀雖有文韜,卻是心胸狹隘之人,為日後魏延之禍埋下伏筆;

    諸葛亮自不用說,名滿天下的大家;但其得劉備之託,任丞相之位,為一國之主宰,肩負光復漢室重任,務縱觀全域性,不僅為軍事,還要顧全經濟民生政治等多方因素,故而行事處處穩妥謹慎,步步為營,恰與魏延戰略思想發生衝突,子午谷之計雖奇,然風險並存,加之素憂魏延心高氣傲,素來自負,腦有反骨,一旦擁兵自重,後果難料;故綜合多方考量,子午谷奇謀萬難實施;後六出祁山,未達其志,為諸葛一生之憾,時也命也。

  • 15 # 一醉陶然

    魏延的出子午谷奔襲曹魏,是奇謀,更是一招險棋,以蜀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只能穩中取勝。況且,這種軍事上的冒險,與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性格與用兵方略相悖,所以此計不被採用是正常的,與忌賢妒能無關。

  • 16 # 叢中笑6603

    諸葛亮一生謹慎小心,做事因為成竹在胸,所以主張穩妥,徐徐漸進,一步一步來。

    諸葛丞相之所以沒有采納魏延將軍子午谷出奇兵的計策,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諸葛丞相良策在胸,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所以無須採用此計。

    二,魏將軍出子午谷,萬一被魏軍悉知,派兵阻擋或包圍之,必派兵相救,否則,魏將軍危矣。

    三,如魏延一路失敗,則軍心動搖,出祁山就有影響了。

  • 17 # 虎哥143993466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卻說孔明率兵前至沔陽,經過馬超墳墓,乃令其弟馬岱掛孝,孔明親自祭之。祭畢,回到寨中,商議進兵。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附馬夏候㮊,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候㮊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候㮊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孔明差人令趙雲進兵”。

  • 18 # 使用者9996734096750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蜀國十萬兵力去抗衡魏國五六十萬之眾,這點諸葛亮應該很明白,所以如果聽魏延的話攻破長安,曹魏刺激太大又敏感,如不去攻打劉嬋面前沒法交代,先帝之前許下諾言幫劉嬋完成大業的使命,所以只好在曹魏不太重視的地方祁山去裝逼巴了,

  • 19 # 歌舞三國

    看一看此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劉備去世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經過幾年的整頓,平定了南方,開始籌備伐魏,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一切準備就緒後,諸葛亮心情複雜地給皇帝劉禪上了那道名留青史的《出師表》,開啟了他的北伐事業。

    諸葛亮北伐前, 在人事上的、軍事上做足了安排。選好日子,諸葛亮拜辭了劉禪,無限感慨地北上。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從諸葛亮駐紮漢中來看,當然是走山路,北進關中。自荊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後,蜀漢的北伐路線只剩下漢中這一條路了。

    當年叛蜀降魏的上庸將領孟達,在曹魏不受重視。在諸葛亮的引誘下,孟達決定回到諸葛亮溫暖的懷抱中。可惜孟一事暴露,被司馬懿以閃電之勢迅速攻到上庸,孟達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被擊斬之。

    其實孟達這一路只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選擇之一,但諸葛亮似乎更願意走漢中這條路。諸葛亮行事穩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襲取勝,但以曹魏的國力,打奇襲戰的效果明顯不佳。

    北伐的戰略目標和“子午谷之爭”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戰略目的非常明顯,就是不斷蠶食雍涼,席捲關中,斬斷曹魏的戰略右臂,重現當年秦統一六國之前的格局。如果能達到這一目的,蜀就變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變成了除了楚之外的關東五國,至於孫權,當然就是楚國的翻版。

    戰略目標已經確定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選擇具體的戰術手段來達到戰略目標,這就引出了三國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爭”。

    蜀漢頭號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作戰計劃:魏延帶五千精兵,備足乾糧,穿子午谷北上,奇襲長安,成不世奇功。 這個說法是《魏略》載附於《三國志·魏延傳》,而其本傳中記載的卻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傳中原文是“(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而陳壽的版本則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陳壽說魏延奇兵奔襲潼關,目的在於掐斷魏軍在關東的主力向西增援的通道,然後“關門打狗”,一舉殲滅魏雍涼軍。

    魏延的這個計劃都異常的冒險,但相對來說,無論偷襲潼關還是直接奇襲長安更有可行性,邏輯上也能圓得通。潼關是連線關中、雍涼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險隘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依魏延的計劃,一旦蜀軍奇襲潼關得手,等於攔腰截斷魏軍的蛇字戰略佈局。而且還有一點對蜀軍非常有利,就是蜀軍在區域性的(和關中魏軍)的力量對比中佔有相當大的優勢,如果魏軍率領這一萬多蜀軍能在潼關頂住關東魏軍的瘋狂進攻,幾乎提前宣判了雍涼魏軍的死刑。

    再有一點,這次魏延奇襲潼關是絕對保密的,可以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從

    “(魏)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這段記載來看,魏朝上下對諸葛亮從正面的北伐都沒有心理準備,何況是魏延的偷襲?

    支援魏延的一方認為:雖然魏延奇襲潼關的計劃也是非常冒險的,但兵貴用奇,如果當年劉邦不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制勝,劉邦根本沒有戰勝項羽的可能。有句老話說得好: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富貴就要險中求,沒點冒險精神,是很難發大財的。

    現實中諸葛亮並不認同魏延的這個計劃,認為太過冒險,所以“制而不許”。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比較正統,或者說是保守,所謂“舉堂堂正正之旗,布堂堂正正之陣”。

    諸葛亮和魏延在戰略上並沒有衝突,只是在於具體的戰術手段不同,“諸葛一生唯謹慎”,過於冒險的事情,諸葛亮是不會做的。諸葛亮更傾向於穿越地勢相對比較平坦的斜谷進入關中,穩紮穩打,伺機殲滅魏軍主力,慢慢地蠶食雍涼,諸葛亮相信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一個極有可能改變三國戰略大戰局的偉大的冒險計劃就這樣被諸葛亮給否定了,留下了千古謎題,是是非非,爭論不休。魏延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批准,心情非常懊喪,經常諷刺諸葛亮膽小如鼠,沒少在背後罵諸葛亮。

    實際上魏延的行動成功的話,需幾個條件:

    1、保密。

    2、即使佔領了潼關,在諸葛亮趕來之前能守住,

    一旦失手,這5000將士可能就有去無回了,這才是諸葛亮顧慮的地方。

    其實正面決戰未必就沒有勝算,何況在關中地區,蜀軍是佔有相當大的兵力優勢的。說諸葛亮不懂軍事,並不客觀,用兵謹慎是每個軍事統帥都應該具備的基礎作戰理論,不能說諸葛亮膽小如鼠。

    諸葛亮即將開始的北伐,是一場勝負未可知的持久戰,魏蜀的爭霸戰不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能解決的,比如確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諸葛亮不想冒險,不等於說他沒有膽量,誰都知道刀兵無情,敢傾一生心血堅持北伐,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雖然拒絕了魏延的冒險計劃,但諸葛亮卻借鑑了魏延的思路,就是效法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開動宣傳機器,揚言要從斜谷北上,攻取郿城

    總結分析

    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其實還是沒有跳出魏延“佔領潼關,隔斷關東、關中聯絡”的思路,二人的區別只是在於魏延打的是一場戰役,而諸葛亮打的一場戰爭。魏延是“奇中見奇”,諸葛亮是“正中見奇”。

  • 20 # 方圓論壇

    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於諸葛亮成就了蜀漢也毀了蜀漢這個觀點一直都很有市場,就我個人而言對這一看法也表示贊同。首先,諸葛亮確實是一個人才,但其出色的才華更多的是體現在,政治和經濟領域。諸葛亮在軍事領域的才能事實上並不那麼厲害。蜀漢歷史上軍事才能真正厲害的人是龐統和法正二人。從蜀漢的發展角度來看,三國時期蜀漢衰落就是在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後才導致的蜀漢沒落。最終導致蜀漢根本無力對抗曹魏的進攻,從而第一個退出來三國的歷史舞臺。雖然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過程中,諸葛亮以其強大的內政能力和經濟建設能力幫助劉備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但不得不說,在諸葛亮專權蜀漢時期,徹底把蜀漢給拖入了地獄。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曹魏長安守將怯而無謀沒什麼本事,所以魏延請命率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可以趁機出兵,然後雙方兩面夾擊擊敗曹魏大軍。整體來看,魏延的計策可實施性很高,一旦成功那麼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就會建功。即使失敗,蜀漢的損失也有限。但諸葛亮解決了魏延的奇策。為什麼諸葛亮會拒絕魏延奇策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諸葛亮用兵很謹慎。諸葛亮就屬於那種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他不會冒險,總是會按部就班的去做。這種用兵方式好的一方面就是保險,但壞的一方面就是完全受制於人,戰爭的節奏會全部掌握在對方手中。從歷史上看,蜀漢的北伐基本上都是被曹魏牽著鼻子走,這就是諸葛亮按部就班的結果。同時透過這一點也足以證明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舉和魏延的奇襲子午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都是在冒險一搏,打對方一個出其不意。兵者詭道也。而諸葛亮卻認為魏延的奇襲子午谷是冒險所以棄之不用。一點險都不感冒,墨守成規,也難怪數次北伐毫無建樹。

    其次就是諸葛亮打壓魏延的原因。眾所周知,歷史上諸葛亮實際上就是一個權臣。他對於權利的把控可以說到底一個極致。事無大小都要親自過問處理,可見諸葛亮的權欲心之重。歷史上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就是因為諸葛亮長期把握大權,不願分權導致人才培養出現斷層,這才導致蜀漢後期無人可用。而魏延顯然和諸葛亮不是同一陣營的。所以諸葛亮十分擔心魏延如果權勢增大的話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畢竟諸葛亮好不容易趕跑李嚴獨掌大權,他肯定不希望有人威脅到他手中的權利。這也是他為什麼對魏延奇策置之不理的原因。就是擔心功績會壯大魏延的勢力。

    但我們更願意相信諸葛亮是一位眼光不夠,所以才沒有發現魏延奇策的妙處。歷史上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亮慮多決少,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如此評價可謂入木三分。充分的說明了諸葛亮有智謀,但沒有決斷力。雖然看似龐大,但失敗是早晚的事。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確實因為自身能力不行而導致蜀漢無功而返卻國力受損嚴重。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蜀漢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教師這份工作是最安逸的工作,你同意嗎?為何?